動物學理論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學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動物學基礎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4
Abstract Animal Science Foundation is our school of animal science, animal medicine and aquaculture and other related major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is need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animal science basic theory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science foundation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teaching experience, explores the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means and ways of assessment reform,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Founda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動物學基礎是我校比較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中相關專業有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及水產養殖。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都在不斷進行改革,增加課程,必然導致一些課程被刪減、壓縮,改革顯得尤為重要,一些傳統的主干課程受到了較大沖擊。在2013年以前,我院動物科學專業和水產養殖專業的這門基礎課一直由我校動醫學院基礎課部老師授課,由于專業的側重點不同,加上動物學這門課程內容量龐大、知識體系繁雜,且重理論教學,輕實際操作,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就。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經我院教授委員會反復論證,將“動物學”更名為“動物學基礎”,并根據生源情況對動物科學和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分開進行授課。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動物學基礎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興趣,筆者分析了當前動物學教學的現狀,結合兩年多的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探索。
1 當前動物學理論課堂教學現狀
1.1 教學內容
動物學是研究動物的種類組成、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發育與遺傳、分類、分布移動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有關的生命活動的特征和規律的生物學分支學科。由于動物門類較多,內容十分龐雜,易混淆的知識點和記憶性內容較多,純理論的教學顯得更加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壓力與排斥心理。①比如生活中不易見到的一些生物物種,無法在腦海中直接產生聯想,造成他們對這些門類的動物特征認識不深,認為這些學習內容沒有實際應用價值;而對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動物門類,如魚、鳥和哺乳動物等,又常常以自己原有的認識和理解先入為主而失去學習興趣。而且目前大多數動物學教材又太注重講述各個動物門類的生物學特征,平鋪直敘地介紹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內部解剖和分類分布,各章節之間缺少有機聯系的串線,具有“現象羅列、概念不突出”的通病。②
1.2 教學方式和手段
填鴨式教育模式仍是教育中的常見于傳統教育形式,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改變。③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收狀態,上課時只忙于記筆記或只對新鮮知識點感興趣,這就導致學生自主思考不夠,逐漸對老師產生依賴。在教學手段方面,傳統課堂教學中大多由老師結合黑板板書及描繪簡圖講授課程內容,雖然教師能通過幻燈片、掛圖等直觀的教學手段授課,但仍然給人以枯燥、抽象的感覺。學生能夠接受的信息十分有限。故課程教學對學生沒有吸引力,積極性不高。
2 動物學基礎理論教學改革
為了生動有效地講解動物學基礎的課程內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動物學課程的精髓及知識體系的意義,筆者嘗試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研究。
2.1 立足專業基礎,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近年來,在拓寬專業口徑的發展趨勢下,專業課的課時被大幅壓縮。就我們學院而言,動物學基礎理論課程由原有的40個課時壓縮到24個課時,想要在短短的24個學時內,讓學生對動物學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如果仍按照原有的教學大綱進行授課將面臨著教學內容多、范圍廣但深度淺的問題。因此,在講授動物學基礎理論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動物學課程和生命科學發展的特點,以動物的進化和演變史為主干,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重點講述各門類動物在演化發展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生物學特征,比較不同門與綱特征之間的共性和特性,最后粗略介紹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在講述節肢動物的時候,筆者會著重講述這個動物界中最大的動物類群,為了保護自己適應廣闊而復雜的大自然,在不斷進化中具有了發達堅實的外骨骼;同時與軟體動物同樣是為了保護自己柔軟的身體而“背”上了厚貝殼做對照。這樣的講述,既簡單又通俗,讓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及其出現的意義,同時又復習了軟體動物的主特征,加深學生們的記憶。
另外,還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結合動物學科研前沿動態調整授課內容。對于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將授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放在脊索動物門類上;而對于水產專業的學生,將著重講解與水產養殖生產緊密聯系的動物類別,除魚類外,像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兩棲動物也會重點講授。在介紹原生動物門孢子蟲綱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時,以其代表動物間日瘧原蟲為例來講述,結合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而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事跡,并要求同學們在課后查找文獻來解答青蒿素怎樣抑制瘧原蟲的問題。通過結合這些科研前沿動態,既可以帶同學們了解最新的專業資訊,又可以激發他們對動科專業的學習興趣。
2.2 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動物學基礎的理論教學中,我們嘗試融合多種教學手段,以期從視覺和知覺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高他們學習動物學的興趣。首先在制作課件的時候,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盡量用圖表、攝像、視頻和動畫資料將書本上的文字知識生動、立體地轉化出來。例如在講授節肢動物外骨骼的特點時,先通過圖片展示外骨骼的層膜構造及蛻皮過程,然后再以蝦蛻皮過程的視頻資料為例,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節肢動物是如何通過外骨骼運動和蛻皮的,從而更加準確、高效地掌握此知識點。
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盡量改變“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關系。授課時,與學生相互分享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思考和知識體系,采用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語言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輕松課堂教學氛圍,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如在講授環節動物蚯蚓的再生功能時,引用了蚯蚓孩子把自己切成兩段去打網球,蚯蚓媽媽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將的笑話,讓學生在哈哈大笑之余深刻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在解決學生不了解動物學基礎這門專業基礎課對其后專業學習意義的問題時,我們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將基礎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及生產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動物學基礎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及對動物生產的指導意義。例如在講授軟體動物的種類時,以其與人類的關系為主線,如有些類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等,介紹這些類群在市場上的價值,使學生了解到這些動物的現實意義。另外,可以結合湖南省常見的動物物種資源講授相關知識點,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3 更新課程考核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動物學理論課程傳統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采用閉卷考試方式,學生大多在考前突擊復習,考后書本一丟就全忘了。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采取了分步計分方式,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出勤率、上課回答問題情況、課后作業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等幾部分組成。由于我院動物學基礎理論課程采用“大班”上課方式,上課學生有時多達100多人,老師挨個點名是不可能的事情。個別學生認為自己不去上課老師也不會知道,因此將出勤率與課程成績結合起來是有效減少學生缺課逃課的方式。大學的學習全靠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部分自律性差的同學,課前不對新知識點進行預習,課后又不進行復習,造成對知識不熟悉,學過很快就忘記的情況。④為了減少這類現象,我們采取了課前提問、課后布置作業的方式。即在開始上新課前,對前一次的授課內容進行隨機提問;授完一單元內容后,布置一些與當前科研相關的作業,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該單元內容,甚至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才能完成,然后將上課回答問題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計入平時成績。通過改進課程的考核方法,促進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思考及時鞏固知識的習慣,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3 進一步的課程改革設想
網絡的發展使得獲取豐富的最新信息變得非常快捷,也為動物學基礎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方便。⑤經過教研小組的共同努力,我們已制作出集圖表、攝像、視頻和動畫資料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并在兩年多的教學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下一步動物學基礎課程改革,我們計劃通過網絡借鑒國內外優秀的動物學教學資料,時常對課件進行更新,盡量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及時傳授給學生。再次,通過對微課和慕課等先進教學手段制作技術的學習,我們計劃在動物學基礎下一步教學改革中根據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將某些重點章節制成微課上傳至校園網,開展小范圍的網上互動式教學,加深學生對動物學理論知識的掌握。通過不斷的積累,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制作一套動物學基礎課程的慕課課件,用于平時學生的自學和知識檢測,有效解決因課時縮減而導致課堂傳授知識容量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問題,將這一新鮮、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在實踐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培養出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
注釋
① 顧俊杰,岳艷麗.動物學理論教學改革初探[J].科教文匯,2014(11):66-67.
② 陳紅,李松,熊榮川等.《普通動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4.26(2):80-82.
③ 何文平,李萍,鄭宗林.高等院校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963-6965.
篇2
旋光性是有機手性分子特有的物理性質,即一組對映異構體對一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不同,一種使偏振光左旋,則另一種使偏振光右旋。在一定溫度和光程下,偏振的角度由物質的比旋光度和濃度決定。在酸催化下,右旋(+)的蔗糖可以較快地水解為右旋(+)葡萄糖和左旋(-)果糖。可以看出,果糖的旋光能力最強。隨著水解反應的進行,蔗糖濃度逐漸減小,葡萄糖和果糖濃度等量地增加。實驗過程中,如以一束偏振光穿透過反應溶液體系,則偏振光的振動方向將會逐漸向左偏轉。在式(1)、(2)中,c為反應物濃度,c0為反應起始時蔗糖的濃度,ct為t時刻蔗糖的濃度,k為水解反應的速率常數。從積分式可以看出,通過測定反應物在不同時刻t的濃度ct,并以lnct對t作圖,可得一直線,由直線斜率可求出反應速率常數k。然而,由于各物質的濃度隨著反應的進行而不斷變化,要快速分析出某一時刻反應物的濃度比較困難。但是根據蔗糖及其水解產物都具有旋光性、而且旋光能力不同這一特點,可以利用體系在反應過程中旋光度隨時間的變化來量度反應的進程。已知在溫度、光程、光源等條件確定時,旋光度α與反應物濃度c之間呈線性關系,
2旋光儀光路介紹
旋光儀就是根據這種原理設計的,其光路如圖1所示。在30℃下,取25mL2.0mol/L的氯化氫溶液與25mL200g/L的蔗糖溶液混合,催化促進蔗糖發生水解反應,分別用手動和自動兩種旋光儀測量溶液旋光度隨時間的變化。進行數據處理后,ln(αt-α∞)對反應時間t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用一元一次方程擬合所得結果標注于圖中。根據實驗原理可得對應實驗條件下蔗糖水解反應的速率常數:自動儀器測量所得為0.03486min-1,手動儀器測量所得為0.03694min-1,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偏差。由圖2也可以看出,用手動儀器測量的數據,其線性相關度較差,一個原因是手動儀器恒溫性較差,隨著實驗的進行,鈉光源發出的熱使反應溶液溫度逐漸升高,水解速率增大,即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反應溫度沒有保持恒定,使得測量誤差較大。另外,手動儀器的旋光度需要手動調節讀取,在數據讀出時刻與計時時刻之間有一定的延遲,也給測試結果帶來影響。而自動測試儀器則不受以上兩個因素的影響。因為自動儀器帶有恒溫水浴裝置,可以確保實驗過程溫度維持恒定;另外,溶液的旋光度值通過數顯讀取,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的特點。因此,用自動儀器測量所得結果更為真實可靠。但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用自動旋光儀做實驗,學生不能直接觀察到光的偏轉現象,因此對偏振光這一重要的物理量就沒有直觀認識。通過這一實驗,學生只能在數據處理方面得到較多的訓練,而對實驗過程的理解則較為欠缺,這也是其它實驗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手動旋光儀是利用“三分視界”的方法,通過手動調節檢偏鏡的角度,使三分視界的暗度相同,然后讀得偏振光偏轉角度值。自動旋光儀則是通過電子元件,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然后直接通過數字顯示的方式將偏振光的偏轉角度自動顯示出來。
3結論
篇3
在醫學界中,實驗動物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實驗動物的倫理意義也越來越突出。醫學院校。實驗動物有著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如生化實驗要用的血漿、免疫血清,機能學實驗中需要的蟾蜍、小鼠、大鼠、家兔等各種動物等,以及科學研究中所需的實驗動物。正是這些實驗動物使眾多醫學生更好的學習醫學知識,鍛煉臨床技能,并且研究出更多科研成果。但是,動物實驗使用的合理性并不說明人們可以輕視動物倫理,相反,動物倫理具有社會、科學、社會多方面價值。動物倫理是全社會應該關注的話題,更是醫學院校要著重關心的事情。只有動物倫理的合理實施才能使醫學生的學習更加嚴謹,使科研結果更加可信,更加客觀真實。社會領域。近些年來,人類健康研究中的重大研究成果,有近一半是通過實驗動物模型研究得出。另外,在藥品研制、毒性分析等方面,實驗動物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只有利用實驗動物充分證明藥物對人體安全可靠,才能得到有關部門的生產許可。
2動物實驗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
根據我國《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的基本原則,醫學院校在進行動物實驗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2.1實驗動物的準備
實驗動物須有嚴格證明,表明其品種,經過檢疫。才能引入實驗中。動物實驗設計時要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e)、再利用原則(reuse)、再循環原則(recycle)盡量減少使用動物數量并且減輕實驗動物痛苦,并且不進行沒有必要的動物實驗,任何動物實驗都要有正當的理由和目的。善待實驗動物,不隨意使動物痛苦,盡量減少刺激強度和縮短實驗時間。
2.2實驗過程中的處理
實驗過程中除特殊情況應給予動物鎮靜、麻醉劑以減輕和消除動物的痛苦,對于可能引起動物痛苦和危害的實驗操作,應小心進行,不得粗暴,凡需對動物進行禁食和禁水試驗的研究,只能在短時間內進行,不得危害動物的健康,對清醒的動物應進行一定的安撫,以減輕它們的恐懼和不良反應。
2.3實驗結束后處理
實驗外科手術中應積極落實實驗動物的急救措施,對術后或需淘汰的實驗動物在實驗結束后盡快實施安樂死等措施使其擺脫痛苦。
3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倫理存在的問題
實驗動物在醫學院校的教學、研究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人類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目前醫學院校中存在著各個方面的問題,尚不能完全的遵循動物實驗倫理的全部原則,主要表現于以下方面:
3.1實驗動物生產、防(免)疫方面存在的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驗動物管理條例》規定:第九條:實驗動物的飼育室、實驗室應設在不同區域,并進行嚴格隔離。實驗動物飼育室、實驗室要有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第十條:實驗動物的保種、飼育應采用國內或國外認可的品種、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證書。第十六條:對引入的實驗動物,必須進行隔離檢疫。第二十條:供用的實驗動物應當具備下列完整的資料:①品種、品系及亞系的確切名稱;②遺傳背景或其來源;③微生物檢測狀況;④合格證書;⑤飼育單位負責人簽名。無上述資料的實驗動物不得應用。然而,現階段醫學院校中由于各方面的不足,尚不能遵從或完全遵從《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如目前部分實驗動物引入時資料不完整,隔離檢疫措施不完善等各個方面都存在漏洞。
3.2動物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本科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實驗動物,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動物實驗缺乏嚴謹性,不少學生在實驗課上沒有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就開始進行實驗操作,導致實驗過程拖沓實驗結果不滿意,缺乏了科學性與嚴謹性。②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動物缺乏人文精神,只是將實驗動物作為一個工具,而沒有從內心重視實驗動物。③實驗操作錯誤及不熟練,增加了實驗動物的痛苦,目前本科實驗中常用品“氨基甲酸乙酯(烏拉坦)”麻醉時間一般為2h,科研階段常用品“水合氯醛”麻醉時間為4h,但不少實驗因過程錯誤或不熟練,耽誤了實驗時間,甚至在麻醉過后增加了實驗動物的痛苦。④對于實驗中可以再次利用的動物在實驗后未進行有效的操作,如常用的單純耳緣靜脈取血后并未進行有效的止血和抗感染,消毒等處理措施。⑤實驗后不能再次利用的實驗動物在實驗后未進行及時處理,如技能學實驗中不少動物需打開腹腔進行操作,但實驗結束后不少同學并未進行及時的操作,如處死,縫合等操作[4-5]。
4針對目前存在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針對目前醫學院校中實驗動物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查閱文獻,了解國外相關醫學院校以及國內動物倫理學開展較好醫學院校的相關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使實驗動物的倫理問題得到改善。
4.1學校方面
環境及飼養。實驗動物配套設施應健全,飼養籠,墊料,飼料質量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飼料應做到科學、營養、健康;飲用水應新鮮充足,保證實驗動物生存環境的溫、濕度維持在相對正常的標準,飼養籠需定時清理消毒,墊料需及時更換,不同種類動物分開飼養,定期對動物進行觀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捉拿動物方法得當,輕柔,盡量避免引起實驗動物焦躁、恐慌、不安和受傷。人員培訓。實驗動物飼養人員和實驗課教師需要進行實驗動物倫理問題的培訓,因為飼養人員是實驗動物飼養、管理、實驗后處理的主要負責者,實驗課教師對實驗動物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將反映在學生對實驗動物的態度上,所以,學校對飼養人員和實驗課老師應該嚴格把關,認真考核,樹立起愛護實驗動物,維護實驗動物倫理的理念。課程安排。現在多數醫學院校都已經開設醫學倫理學的相關課程,但實驗動物倫理的部分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所以醫學院校應該在相關課程或者動物實驗開始之前安排幾個學時的實驗動物倫理部分的相關課程,同時,學校也可以設置幾次有關“3R原則”的實驗,這樣可以考察學生對于“3R原則“是否真正掌握,對相關案例的分析能力,又可以樹立起愛護實驗動物,維護實驗動物倫理的理念。另外,可以開設有關實驗動物倫理方面的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學生了解更多這方面的知識。各個醫學院校還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借鑒先進經驗,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實驗動物倫理問題的教育,可以制作實驗動物倫理為主題的展板,進行一系列的宣傳活動,進行專家講座、征文活動等宣傳實驗動物倫理問題;另外可以借鑒第二軍醫大學的經驗,建立實驗動物墓園,建立實驗動物紀念碑等方式使實驗動物倫理得到更好的維護。
4.2學生方面
篇4
多媒體可以發揮很多實用的教學功效.首先,它可以展開教學情境的創設,這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將會很有幫助.在知識引入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讓學生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運動過程,并且通過視頻的觀察來獲知一些運動過程的相關規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透過動畫片段的觀察進入教學主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為知識教學提供有效鋪墊,而且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自身的思維也會隨之調動起來.有了這樣的基礎后,學生對于新知的理解與掌握自然會更加順暢.例如,在講“勻速圓周運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今日說法”的視頻節目:在一個丁字路口,一年內發生多起汽車撞進路旁房屋的事件.通過這個節目,學生得知這是由于施工人員違反了物理規律把轉彎路口修成了外低內高造成的.又如,在講“自由落體運動”時,在介紹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后,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自己事先從某一高樓扔下兩個輕重不同的保齡球的錄像.再利用錄像的慢放和定格功能,可以清晰展示兩球下落的全過程.這樣不僅能夠直觀地將物體的運動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能夠引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對于這些運動過程中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相關分析.這是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應當有的方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二、借助圖景分析,引發學生的邏輯思維
多媒體不僅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其中的一些功能還能將片段進行定格,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就一些重要圖景展開觀察與分析.這在“運動與力”教學中很有幫助,能夠提升知識教學的成效.運動與力的教學重心,是讓學生對于物體的運動過程進行分析,并且能夠對于物體的受力狀況進行判斷與掌握.要想實現這些教學目標,就必須讓學生對于物體運動中的一些核心過程進行深入分析.圖景的呈現,能夠為這一過程提供輔助,可以透過圖畫的定格,讓學生對于一些運動過程有進一步的認知,進而讓學生準確地判定物體的受力情況.例如,“靜力學中的動態平衡”問題,它表現為彈力、靜摩擦力等力的動態變化.對這類問題,在進行必要的物理實驗之后,可以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來彌補和解決這一難題.如,利用flash制作“斜面、檔板和球”的小課件.通過鼠標拖動旋轉檔板的角度位置,讓學生觀察各個相關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變化,把原來學生難以想象的力的變化過程變成具體直觀的畫面,讓學生一目了然.當學生對于整個運動過程以及每一個運動變化的細節有良好的認知后,邏輯思維進一步找到依托,能準確地進行物體受力情況的判斷.
三、利用多媒體,演示物體運動過程
在“運動與力”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夠生動直觀地給學生呈現物體真實的運動狀況,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運動過程,能夠讓學生對于運動的真實狀況有良好的認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口述以及運動模式的描繪來引導學生獲知相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學生可能沒有弄清楚物體的真實運動軌跡.有了多媒體工具后,這些問題都可以被化解,任何物體的運動過程都可以清晰地呈現.這不僅能夠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而且讓學生對于運動過程有更好的感知,從而讓學生對于物理知識有更好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講“平拋運動”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由于演示實驗太快,學生不易觀察清楚,因而難以得出平拋運動的規律.為使學生弄懂這一問題,教師通常會不厭其煩地在黑板上畫圖、分析、講解、說明,但即使是這樣,學生對于運動過程還是沒有弄清楚.有了多媒體工具后,這些問題能夠輕松被化解.教師可以用計算機將此過程重現,讓三個小球分別同時做平拋運動、水平勻速運動(速度與平拋運動初速相同)、自由落體運動,控制好動畫的運動速度,能使學生非常清晰明了地觀察到現象,并且了解三種運動方式的差異,對于這些知識的理解與體會自然會更加深刻.
篇5
關鍵詞:高中物理 理論教學 實驗教學 能動 互動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中的物理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嘗試自己去驗證物理規律,在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學習中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物理實驗對物理學發展的作用,并且借助實驗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和加深,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推動高中物理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高中物理中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能動與互動性分析
(一)理論教學為實驗教學提供基礎
高中物理是高中階段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而且物理知識與日常的生活也有著緊密的聯系,高中生應該盡可能地學好物理,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理論教學是實驗教學的基礎,兩者都不能忽視。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用科學探究方法來解決問題,可以了解驗證物理規律的方法,為實驗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雖然理論教學較為枯燥,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理論知識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效果。高中物理的理論教學是實驗教學的基礎,雖然以前高中教師并不是特別注重對物理實驗的教學,但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更好地保證學生的發展,應該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
(二)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正是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才使得每個人對事物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如果對某個事物產生了興趣,人們往往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努力做好這個事。因此,實驗教學的一個目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并不是知識在課本上那樣死板的理論知識。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會逐漸地探索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就會使學生在試驗的過程中明白定律概念的原理,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來證實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不用僅局限于對課本上內容的死記硬背,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知識遠遠比死記硬背得到的效果更好。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許多問題,這樣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不僅在學習上獲得了進步,在知識上也得到了充實,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使自身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
高中物理的實驗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課本中定律和概念的理解,實驗教學能夠將課本中抽象的概念搬到試驗臺上,學生可以從根本上了解概念和定律。實驗教學將抽象的事物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并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概念和定律,不但增強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課本的局限性,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高中物理已經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電學、力學等以及各種測量工具的使用,可以說高中的物理有一定難度。如果學生只死記硬背,不但浪費了時間了,而且取得的效果十分小。因此,在學物理這種理論性較強的科目時,學生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知識的理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但是最簡潔的辦法就是對理論的實驗,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自己手中了解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實驗獲得的知識可以使自己記憶更加深刻,才能獲得內外的健全發展。
(四)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輔相成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理論知識雖有點枯燥,但是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教學的趣味性來彌補,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學習。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自己親自動手實驗,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理論知識,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學校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么做人,使學生畢業走出校園后,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可以明確自己的道路方向。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還能培養出了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二、結語
本文通過對高中物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互動與能動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都非常重要,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子利.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J].職業,2010(5).
[2]王曉東.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2).
篇6
以PowerPoint2003為例,用戶需要制作動畫時,選中需添加動畫效果的對象,單擊菜單欄“幻燈片放映”,選擇“自定義動畫”菜單項,再選擇右側的“添加效果”按鈕,此時會彈出:進入、強調、退出、動作路徑等四項動畫效果選項,這四項效果選項中還有很多具體的動作效果提供給用戶選擇。按PowerPoint軟件菜單中提供的動畫,主要是自定義動畫,自定義動畫又分為進入、強調、退出、動作路徑等四大種類型的動畫,如圖2-1所示。“進入”動畫是指PPT頁面出現后,對象在頁面中從無到有的過程,例如:百葉窗、飛入、盒狀等效果;“強調”動畫是指素材已在頁面出現時,由于用戶的具體需要而對對象進行的動畫操作,例如:放大/縮小、更改字體、更改字型、陀螺旋等效果;“退出”動畫是指對象從頁面退出(消失)等的過程,例如:消失、飛出、切出等效果,它是進入動畫的逆過程。“動作路徑”是指對象沿著某一路徑移動的動畫效果,用戶可以使用“動作路徑”來實現有規則的或無規則的移動動畫,它是PPT動畫中自由度最大的動畫效果。如果從對象呈現的效果來分類,PowerPoint的自定義動畫可以分為十大類,如圖2-2所示。
事實上,PowerPoint提供了飛入、切入、浮入、飛出、浮出、直線路徑、升起、上浮、下浮、字幕式、跳動式、平動式、旋轉式、呈現式、暗淡變化、大小變化、狀變化、閃爍式、走動式等近百種效果的自定義動畫,在制作PPT課件時,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某種動畫或選擇多種動畫組合以現實想要的動畫效果。對動畫對象的動畫效果(進入、強調、退出)、順序以及屬性進行設置,可以控制動畫展示時間、順序、速度等,以達到所需要的動畫效果,還可以通過觸發器來控制動畫從而實現互動效果。配合幻燈片的頁面切換效果,可以對幻燈片切換的效果、切換時的聲音、切換速度以及切換方式(通過單擊鼠標和設置等待時間)等進行選擇,使幻燈片的播放精彩有趣。
二、中學物理教學中PPT課件動畫設計策略的探討
PPT動畫的設計是根據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意圖,通過對文本框和圖片等素材添加一系列組合動畫,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設計和控制對象出現的先后順序、主次順序、位置改變、字體及字號的變化、放大/縮小等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基于物理的學科特點,在中學的物理教學中,無論是實驗還是理論課,教師都會遇到一些難以講述清楚的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對于剛接觸物理,抽象思維還沒有成熟的初中生來說,電學部分學生比較難理解,部分學生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電流的形成原理,難以理解電場磁場的存在等等這些都是教學中比較棘手的問題。在課件中合理地使用動畫,可大大增加課件的邏輯性、引導性和趣味性,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但并不是使用動畫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動畫設置應適量、適當、適度,符合教學內容,動畫展現時機和方式要恰當。因此,動畫的合理應用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筆者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使用PPT課件的經驗,對PPT動畫的應用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1)能用文字表達,就不用動畫來展示教學PPT課件不同于宣傳展示類PPT,一般情況下應盡量少用動畫效果,能不用就不用,以避免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幻燈片標題、表格、全屏圖片等內容等最好不要設置有動畫效果。常見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出現,采用的動畫也不要跨度太大,如采用出現等基本動畫效果。一般頁面切換場轉效果也不宜過多使用。動畫音效也盡量少用,確實需要時在同一課件中也不宜使用太多,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用爆炸、疾馳等刺激性強的聲音。動畫的進入和退出的速度要適中,避免太快或太慢。
(2)內容展現的動畫方式要恰當要根據教學設計要求來展現教學思想,動畫效果要簡潔,文本框一般選擇出現、切入、上浮等較溫和的動畫效果,圖片一般選擇切入、縮放、淡出、盒狀、形狀等動畫效果,線條和形狀選擇擦除和展開等動畫效果。特別注意的是,內容的出現往往還要考慮出現的方向何去何從且同一頁面中,方向的改變也不要過。
(3)動畫呈現的時間要合理根據教學設計要求設計好每個對象的動畫呈現時間,做到利于學生觀察的合理時間。避免時間過長或過短而影響學生的觀察效果。物理學科的演示中,常對線條、形狀、圖片等對象進行放大、填充(變化)顏色、閃爍等強調效果。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在課件中經常使用強調效果,這樣會既浪費教師寶貴的時間,又會增加內容的預設,從而造成教學缺少彈性。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物理教學中PPT課件的動畫往往是用PowerPoint提供的各種動畫效果組合而成的,例如利用旋轉、閃爍、自定義路徑動畫等組合,可以制作中學物理實驗演示,比如,圓周運動、拋體運動、天體運動、原子運動模型、電磁場的模擬電路、電路中的電流演示等這些實驗,各種動畫效果的呈現時間的選擇是否合適十分重要。
(4)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在課堂上出現的課件,首先實用性是必要的。即課件動畫一定要起到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如果適得其反的話,倒不如不用。其次要有藝術性,每個PPT動畫都應該是一件創造性的藝術作品。一個優秀的PPT動畫作品應該牢牢地抓住觀看者的“眼球”,在物理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手段引起學生們的注意,拓展學生的信息通道,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有效地啟發以及豐富的想象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形象性與直觀性相結合PPT動畫的動作安排、界面布置以及配色必須經過反復設計,要符合審美的要求,動畫是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在課堂輔助學生理解實驗的本質,因此,動畫要做得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和理解物理知識。
(6)趣味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課堂上使用課件也應該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動畫一定結合趣味性與靈活性,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就知的欲望。動畫是一種運動的模擬,其實現方法是在屏幕上快速連續地播放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畫面在動的效應。因此實現動畫的基礎是圖像的顯示和使圖像快速的翻轉、變形或變化等。制作PPT動畫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快速準確地制作想要的動畫。制作動畫時要明確所要表達的動畫效果,明確動畫所要表達的目標。比如制作物理實驗的虛擬實驗時,要了解整個實驗過程,知道每一個步驟的動作要點。根據實驗過程的這些動作特點,構思在PPT中用那些動畫效果來表達這些動作。有些效果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這時就需要深入的研究PPT中每一個動畫效果的屬性,或者組合幾種動畫效果來實現所要表達的動畫。
三、結束語
篇7
大賽內容分為病原菌檢查、雞的病理剖檢以及山羊瘤胃手術三個項目。其中,病原菌檢查分為取病料抹片、瑞特氏染色、顯微鏡檢查和鏡檢結果繪圖;禽的病理檢查分為外部、內部檢查及尸體剖檢記錄;羊的腹腔手術分為手術前麻醉、保定等準備,術部處理、羊胃部分切開與探查、腹壁縫合等部分內容。
二、大賽的評分標準
大賽設立總裁判長1名,分組設置主裁判3(每組1名),裁判員30名(每組10名)。外科手術主要從手術前的準備(10分)、腹壁切開(10分)、瘤胃部分切開與探查(16分)、腹壁縫合(8分)、術后護理(1分)、動作的連貫性及無菌(5分)操作六個方面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雞的病理解剖主要從其外部檢查(5分)、體腔剖開(8分)、內部檢查(10分)、剖檢記錄(5分)、檢后處理(2分)五個方面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優劣做出評價;病原菌的檢查著重從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鏡檢(11分)及結果報告(2分)來考量學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三、裁判的評判及分析
裁判對各參賽隊伍的比賽情況進行了全程觀察并記錄了各比賽環節所用時間,當場給予了現場量化評分。成績評定依據是對參賽隊伍現場操作的規范性、熟練程度和配合情況等進行綜合考量。從各比賽環節所用時間來看其中外科手術環節最長用時為97′14″,最短用時33′46″,平均用時67′50″;雞的病理解剖最長用時67′55″,最短用時21′10″,平均用時41′35″;病原菌的檢查最長用時83′20″,最短用時12′20″,平均用時53′16″。總體最長用時223′31″,最短用時109′10″,平均用時170′36″。從各比賽環節得分情況來看其中外科手術環節最高得分45.17分,最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雞的病理解剖最高得分27.18分,最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檢查最高得分18.93分,最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總分最高得分91.94分,最低得分75.80分,平均總分84.24分。完成比賽時間的長短可以看出選手對參賽內容的熟練程度與比賽得分成正相關。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獲得比賽的最終勝利。比賽規則明確是在得分出現相同的情況下,再按完成比賽時間的先后來劃定比賽名次。總體最長用時的隊伍得分為81.05分,總體最短用時的隊伍得分為90.13分。前者的比賽成績處于參賽隊伍得分的第三層次,后者比賽成績處于參賽隊伍得分的第一次層次。比賽最高得分為91.94分,用時135′51″,用時上處于短時間用時的第一層次,但非最短用時。裁判對參賽隊伍的各比賽環節進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病理解剖環節裁判指出了選手要注意剖解術式的規范、對病理現象只應做出客觀描敘不宜直接下定論,解剖應注重系統性,對剖解對象應做全面真實仔細的觀察,記錄的結果要如實、規范、翔實。病原菌檢查環節則應注意整個過程的無菌操作,標簽填寫應完整,顯微鏡操作應規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作圖要清晰美觀。外科手術基本環節應隨時處在無菌狀態,器械傳遞使用要規范,麻醉過程應進行監護,盡可能避免組織損傷,縫合對口要嚴密規整,注重控制手術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藥及時徹底、強調動物福利。從學生比賽整體情況來看,某些學校由于當地所飼養的經濟動物為某類動物居多,因此對小動物(雞)或大動物(羊)接觸較少,導致比賽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術環節中表現為操作不規范,欠熟練。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跳出區域性,做到對南北方經濟動物品種兼顧講解,以利于學生拓寬畢業后的就業面。大賽裁判組對賽事總體評價為整體水平良好,無重大失誤情況,但各參賽隊伍之間的水平也存在著一定差別,個別參賽隊伍水平還有待提高。
四、從技能大賽可以看出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篇8
Constructure of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ANG Yuan LIU Hongmei JIA Jiaojiao ZHANG Jianxiang LI Xiaohui JIA Y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a of pharmacy students, which study drug transport in vivo by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dynamic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established by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 and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adaptation and balance in the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used to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this paper. The schema is carried out to promote the assimilation and adaptation to lead to reaching a new cognitive equilibri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over, th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Genetic epistemology; Teaching contents; Constructure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原為兩個獨立的邊緣學科,由于兩者學科內容聯系緊密,原衛生部將其教材合二為一,形成了“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為藥劑學的分支學科[1]。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醫藥院校藥學專業和藥劑學專業本科均開設此門課程。生物藥劑學主要研究藥物及其劑型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而藥物動力學應用動力學原理和數學方法,對藥物進入體內后量時變化或血藥濃度經時變化進行定量描述。該課程為藥學類專業學生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通過對藥物體內過程的質與量進行研究,對于新藥設計、新劑型新制劑開發、藥物的質量評價、藥品管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2-3]。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涉及高等數學、分子生物學、藥劑學、藥物分析、藥理學、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知識,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同學往往反映“難學懂、難記憶、難應用”。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國內多所學校已對該學科進行了多元教學法、多學科交叉法、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LBL結合模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4-6]。發生認識論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和建立的。其理論強調,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就是認為學生是認知行為的主體,新的知識必須與學生的經驗和思維產生聯系,并內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教師是教學行為的主導,在知識建構活動中發揮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的作用,其傳授的知識要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適應。目前,尚未見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理論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建構。本文擬應用“發生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內容進行建構,為上述教學方法的應用提供支撐。
1 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基本思想
發生認識論最初來源于對兒童數學學習等的研究。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知識不是現實的簡單復制,獲得的唯一途徑是動作,動作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和基礎;思維發展根源于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經主體內化了的動作進一步協調而形成認知結構。皮亞杰據此提出了人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四個最核心的概念: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圖式是指動作結構,是個體認識事物的基礎;同化是客體對主體的適應,是個體將客體納入主體已有的圖式之中的?C能;順應是主體過去已經形成的反應對客體的適應,是個體改變主體已有的圖式以適應客體的機能。同化和順應是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人對知識的學習是逐步從簡單發展為復雜,不斷促進認識的發展,其主要動力就是認識過程中的平衡。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向另一種更高級狀態過渡的過程。個體在認識過程中,總是先以已有圖式去同化客體,若獲得成功即得到認識結構的暫時平衡;若不成功,則做出順應,改變現有圖式,再去同化客體,直至達到認識結構的平衡[7-10]。
2 發生認識論適用于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學習依賴分子生物學、藥劑學、藥物分析等基礎學科,同時又與高等數學密切相關。該學科的本質是用數學方法和動力學原理研究藥物在體內的轉運過程,為合理用藥和合理制藥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學依據。發生認識論具有在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中應用的天然基礎。
2.1 建立數學思維方式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主要應用動力學原理和數學的處理方法,研究通過口服、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肌內注射等多種途徑給藥后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過程的量變規律,以數學表達式闡明不同部位藥物濃度與時間變化的關系,是一門用數學分析手段來處理藥物在體內動態過程的科學。基礎藥學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機械記憶,對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鍛煉較少,造成了藥學專業學生思維往往拘泥于具體的對象,注重對其特征、形態、功能的觀察和描述,不善于開展抽象思維活動。而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依靠已有的數學現實空間,將當前的知識納入已有經驗,進行歸屬或驗證,通過新舊知識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新的數學空間。而且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建構,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經過多次反復和深化。發生認識論是在研究兒童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具有與本學科學習的共通性[11]。本學科的學習就需要學生從生物現象和臨床特征出發,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活動,經過多次知識融合,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完成認識過程中的平衡化。
2.2 依賴于已有圖式
發生認識論認為,認識來源于活動,并在活動的基礎上建立起認識的圖式[12]。人們總是用自己已經具有的圖式去認識事物,具有累積性、交織性、由簡單到復雜的特性。成功的教學必須是以學生現有的圖式為基礎,充分適應了學生同化、順應和平衡過程的教學。學生在學習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之前,已學習過高等數學、藥劑學、分子生物學、藥物分析學、藥理學等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在現有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了解上述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已有的圖式和當前教學活動的聯系,使學生將新知識盡可能納入已有經驗,進行歸屬或驗證,直至達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經過多次的反復和深化,完成原有圖式和本課程知識內容重新建構的順應過程。
2.3 體現階段性和連續性特征
發生認識論認為,認識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人是在對具體知識的學習中,逐步從簡單結構發展為復雜結構,并發展自己的認識的。人的認識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時,其發展階段具有連續性,各個階段按順序發展,沒有某個階段會突然出現,也不會發生跳躍和顛倒。認識發展就是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不斷往復提升的過程[13]。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特征,既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的承前啟后上,又體現在“先生物意義后數學模型”“先單室后多室”“先線性后非線性”等學科內在邏輯方面。
2.4 體現認知的個體差異
發生認識論認為,人認識的本質是認識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通過自身的經驗能動地建構對客體的認識。由于不同個體現有圖式的不一致,導致其同化、順應和平衡的過程也不一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以已有的背景知識為基礎來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每個人的學習背景都是有差異的,從而導致了不同主體最終學習的效果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課前對高等數學和藥學專業課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顯著影響了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教學效果。例如,對動力學指標生物學意義的數學抽象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數學公式在藥物動力學實踐中的準確應用。只有充分認識和考慮學生認知的個體差異,體現不同個體認知活動中同化、順應和平衡活動的不同,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3 發生認識論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內容的建構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頭腦中的圖式可以形成一個有規則的一般圖式,其代表著主體某一時期的智力程度和認知水平;他還用同步性實驗證實,人如果達到某種智慧水平,就能夠完成同樣水平的問題[14]。而且人的認識圖式不是一成不變,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展的,這就是圖式的建構過程。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教學過程就是根據該學科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將生物藥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同化到現有圖式之中,改變原有的高等數學圖式以適應藥物動力學的理論、公式和應用,使學生的認知發展達到更高的平衡狀態。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思維模式都不相同,每個人的現有圖式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在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過程中對思維過程的展開不能替代學生自己的活動,而應該讓學生在課前和課中不斷地開展合理的圖式準備,以利于新的圖式平衡的達成。圖式的發展演進情況最終體現在教學效果的好壞上。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參考和引導作用,其編寫要求為知識框架邏輯清楚、內容詳實全面、公式及推導準確完整,但直接使用不一定適合于學生的思維展開。因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發生認識論的原理對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建構。
3.1 開展圖式準備
首先,?_展基礎學科圖式準備。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基礎。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應該非常重視導入性的復習基礎知識,比如:學習藥物的跨膜轉運和吸收,需要了解生物膜的結構和性質、胃腸道的結構與功能、皮膚和黏膜的結構與功能等生理學基礎;學習藥物的分布,需要了解循環系統、淋巴系統、血腦屏障、胎盤屏障等解剖學和生理學基礎;學習藥物的代謝,需要了解氧化、還原、水解、結合等代謝反應的生物化學基礎;學習藥物的排泄,需要了解腎臟排泄、膽汁排泄、其他途徑排泄的生理學基礎和疾病對其影響的病理學基礎;學習藥物動力學的各個模型,需要掌握動力學原理和高等數學的處理方法。
其次,完善學科內部圖式準備。在學習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之前,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和基本概念,勾勒出本學科的基本框架,對后期各章節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習生物藥劑學時,要讓學生對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劑型、配伍等藥物因素,以及年齡、性別、生理、疾病、遺傳等生物因素有明確認識;學習藥物動力學時,要讓學生知道動力學的研究有線性與非線性之分,而線性方法又包括單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同時還需要知道劑量、濃度、表觀分布容積、速率常數、生物半衰期和清除率等關鍵參數。
通過上述圖式基礎的準備,調整了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使之處于準備接受、處理新知識的狀態,使本學科的新知識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易于找到可對應內容,以便與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發生實質性的融合。而且教師在圖式基礎的準備過程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哪些知識準備是必須的,以便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針對性地補齊自己的短板。如果圖式基礎的準備到位,那么接下來的教學過程就容易事半功倍。
3.2 促進同化和順應,達到新的平衡
篇9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課堂教學 互動討論 教學模式建構
一、初中物理互動討論教學方式的內涵特征
初中物理互動討論是一種微觀研究,它只注重觀察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相互影響、制約和期望的模式。它不僅在理論上超過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互動討論教學模式主要解決的問題
(一)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重新審視課堂教學活動的性質,奠定“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為了在教學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提高學生素質,開展互動討論的教學研究,可以優化課堂交往活動的形式,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討論,使學生個體得以借助教學媒介(教材、教學手段和其他媒體)創造性地學習,從而使他們在主動、輕松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綜合素質。
三、初中物理課堂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巧妙設計問題,提出懸念。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強化學生參與教學的互動過程。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我們只注重教師語言,而很少給學生在學習知識時說話的機會。要使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組織輔助作用,讓學生動腦、動口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互動方式。
(二)重視實驗操作、模型制作,吸引學生參與。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安排,有許多機會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改變以往教學的講實驗、講模型的方法,把課堂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動手實驗等能力。
1.加強學生實驗。加強學生實驗有助于提高實驗考試的科學性,保證實驗教學評價效果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從而有助于改進實驗教學,大面積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促使廣大學生更好地達到課程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學生實驗要注意有層次性。例如:在初二的開始教學中某些簡單的操作(如振動產生聲音、骨傳導等)交給學生去做;當教學進行到稍復雜點的實驗時,可把一些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分組實驗,再往后就可讓學生單獨進行實驗操作。這樣能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驗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創造思維能力。同時,能真正落實互動的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2.進行模型的制作。物理教學中有些規律、概念較難講清楚,學生理解較困難,如果發動學生的動手制作一些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創造一個抽象到直觀、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活動,就會使問題迎刃而解。例如:在進行初二的“光的反射和折射規律”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光的反射和折射圖案,讓學生做光的反射和折射模型、自制簡易照相機等,在課堂上讓學生互相比較、組合,很快就會弄清上述規律的本質。
3.優化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互動過程。讓學生觀察實驗操作、現象,觀看錄像、投影、掛圖等都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在實踐中指導學生看得準,看得細,善于捕捉觀察重點,并由觀察結果中得出結論。而如何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動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優化演示實驗是一種好途徑。演示實驗既生動、直觀、有趣,又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觀,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參與意識,取得了演示實驗的最佳效果。
(三)采用積極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初中學生的自尊心特強,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融入到教學中,肯定他們的成功,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當“拉拉隊”的角色,努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為之喝彩。教師更要愛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學生的參與進行評價;對某些學生的失誤不要過分地指責;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初中學生有爭強好勝、表現自我、不甘落后的心理特征,利用這些特征可以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
四、結合案例進行分析
(一)教師創設情境,設計問題。
以雞蛋放清水中和在清水中加鹽的實驗進行演示,提出相應的問題。
(二)小組討論,提出猜想。
在學生對某一物理規律進行探究時,需設計實驗去觀察與研究和問題有關的各種現象,再運用抽象思維和科學歸納的方法獲得能反映事物本質的共性,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難度很大,需要教師精心指導。
(三)重視實驗操作,合作探究。
提出猜想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從多角度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對問題進行猜測、假設,提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并展開討論(選用哪種實驗儀器和器材,先后測量哪些物理量,具體操作等),然后進行實驗探究。
(四)分析論證,組間交流交流討論。
小組討論是一種開放型的討論,但它并不是一個無序的、放任學生自由活動的討論過程,教師要適時調控。學生活動時,教師應該仔細觀察,必要時要參與學生的討論,把握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適時調控。
實踐證明,在互動討論學習中,通過學生互動討論后,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有效合作技能,而且學生學到的是自己理解的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影響,轉變為主動“學會”學習。這促進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學會了科學方法,滲透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重視了學習的過程,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侯曉燕 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研究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3)
篇10
——《物體的形狀》案例
開發區實驗小學 顧振太
一、教學片段:
師:圓柱體、球體、圓錐和圓臺,它們是怎樣滾的?請你們拿出學具滾一滾,并互相說說。
學生拿出學具興致勃勃地滾動著,交流著……
生1:我覺得圓柱體是橫著滾的。
生2:我可以使圓柱體豎著滾,只要把它換個方向擺。
師:你的補充很有道理,但如果不換個方向擺,它能不能一會兒橫著滾,一會兒豎著滾?為什么?
生3:它只能往一個方向滾,因為它有兩個平面,平面不能滾的。
生4:球到處可以滾,我往哪兒推,它就往哪兒滾。
生5:球是往四面八方滾的。
生6:圓錐是繞圈滾的。
生7:圓柱體和球能滾得很遠,而圓錐和圓臺滾不遠,它們只是在轉圈。
師:說得真好!那你知道圓錐是繞著哪兒滾的嗎?
生7:繞著這個尖頂滾的。(邊說邊指著圓錐的頂部)
師:圓錐是繞著尖頂滾的,那圓臺是繞著什么滾的?
生小聲猜測:可能是小的圓吧?
師:老師給這個圓臺作了頂帽子,現在給它戴上(接上圓臺延伸部分的圓錐),請一個小朋友來滾一滾,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話沒說完,有的學生就猜了起來:肯定是那個尖頂)
一生上臺滾動,其余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
二、反思:
在上述片段中,學生們都投身于探求知識的活動中,他們動手操作,認真觀察比較,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更是一種以“動”促“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
在上述片段中,如果憑空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缺少空間想象力,必然會“悶”掉。因此,教師讓學生邊滾邊玩邊交流,學生的興趣智能都得到了提高。學生在操作中,不僅知道了各種幾何體的不同滾法,而且對它們作了比較小結。如球的滾法,學生從具體的滾動方向中得出了“向四面八方滾”的結論。球和圓柱體能滾遠,而圓錐和圓臺滾不遠。總之,學生在操作探索知識中,親身經歷新知識的產生,不僅能充分展示每位學生的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2、教師是引導者、評價者。新課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要求更高了。新課程提倡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但不是放任自流。上述片段中,雖然第一和第二個學生回答得不完整,不全面。但教師的一句話“如果不換方向,它能不能一會兒橫著滾,一會兒豎著滾?為什么?”起到了引導作用。學生在再一次的思考中,思維接受碰撞,得到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同時教師在恰當的時機加以引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如教師給圓臺“戴帽子”,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圓臺繞什么滾的難題。在“引”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了激勵評價“補充得很有道理”“說得真好”。教師的充分肯定,使學生敢想、敢說、敢猜測,形成了一種互相撞擊,互相補充,互相啟發的學習氛圍。
3、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上述片段中,學生動手操作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適時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來講,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化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