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修復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業生態修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海南省最新修訂了《海南經濟特區林地管理條例》并于2014年7月1日開始實施。新修訂的條例確定了林地保護的法律地位,完善并加大了林地保護力度。值此之際,推行“林漿紙一體化”的先行者APP(中國)攜手英國森林協會(TFT)發起了此次海南自然保護區人工林生態修復探索研討會,為推進當地漸進式生態修復工程貢獻一份力量。
研討會上,有關專家介紹了海南生態建設的政策背景、現狀及前景。目前,海南的1345萬畝生態公益林得到嚴格保護,造林綠化度增強,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已達到61.9%。林業部門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2個,約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7%,并形成以中部天然林、沿海紅樹林、珊瑚礁為主體的較完善的自然保護體系。海南生態建設已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
作為企業公民代表,APP(中國)林務事業部副總經理黃文丁博士在題為《APP(中國)海南生態修復:問題和挑戰》的報告中,向與會專家學者展示了APP在保護林業資源方面所做的努力、遇到的挑戰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篇2
㈠林地采石面積與分布情況
我區礦業開采企業在發展高峰時達到300余家,經過幾次清理整頓,截止到XX年年底,全區礦產企業有39個聯合體合計125家,年產量368噸。
㈡已停采的面積、分布情況
停采情況比較好的鄉鎮為××、××、××。
㈢正在開采的面積、分布情況
正在開采地集中在××、××、××。
㈣林地臨時征戰用審批情況
我區林地臨時征占用審批嚴格按國家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況
三、存在的問題
我區雖然已經多次調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復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從根本上解決還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個問題:
㈠采石場的管理需要多部門聯動。
林業部門對礦區的森林植被恢復有管理權利,但是對采石廠管理必須依靠區政府,多部門互動協調,對于生態破壞嚴重的企業必須引起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該類企業的生態破壞導致的森林植被恢復已經遠大于其產生的經濟效益,讓政府牽頭,科學合理有序關停這類企業。
㈡礦區恢復植被難。
一方面是技術上,廢棄礦區一般土壤稀少、沒有水土保持功能、巖石分布廣泛、坡度大,不具備植被生長的必備條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廢棄礦區將是個很大問題,需要引進比較成功的分階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條件的山體扶綠的技術。另一方面是資金上,在礦區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進行植被恢復,需要的資金是一般地段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礦企業繳納的森林植被恢復費遠遠無法彌補植被恢復的需要,如何籌措資金將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四、工作建議及進一步打算
㈠保護環境,進一步加大對采石企業的管理。
篇3
漂浮濕地工程師采用水花生圈養技術,將撈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鋼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圓形框架中,再用漁網水下包裹水花生,將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側,用鐵錨加以固定。
植物浮床技術與水花生圍養技術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漁網形成漂浮載體,以大面積圈養水花生,加強水質凈化。用毛竹做成長方形漂浮載體,撈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內,再用漁網水下包裹水花生。單體浮床連排后放入池塘,用鐵錨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與降低圩埂
為確保河道水體流通,對河底長期淤積的沉積物采用生態疏浚法進行清理,清理出來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對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過破除與降低圩埂,將其連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構建灘地。
4.1.4林地管理
根據林地的現場地形勘察資料,開挖溝渠,改變地勢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澆灌和排水,避免發生旱災和澇災。開挖出的土用來修建林間小道,供林業管理和居民休閑娛樂。此外,將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過翻土、松土來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長的條件。
4.2恢復工程
4.2.1植物種植
河道兩側緩坡修筑結束后,河岸帶具備了水生和陸生植被恢復的基質條件,隨后根據等高線在新建邊坡和原有淺灘上種植各類植物。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岸坡上栽種濕地植物、喬灌木,進行岸邊綠化,美化河岸景觀。增加堤岸的穩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抗洪、保護河堤能力。水線附近(新建土質緩坡上)、深水處適當引種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對河道斜坡進行有效護持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在低位、中位、高位灘地種植適合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構建自然濕地系統,增強景觀效果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4.2.2水生動物放養
根據生態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庫中適當放養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魚類,改善水體中的生態系統結構,完善水體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與傳遞,平衡和調控水域生態系統。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
篇4
關鍵詞: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問題
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當前具有的濕地面積總共為5360萬平方公頃,占全國總面積的5.58%,其中已經有2340萬平方公頃的濕地已經得到了有效保護。濕地作為珍貴的自然資源,被稱之為地球之腎,其對于保證地球的生態平衡具有難以忽視的綜合作用。近年來對于濕地的保護和管理國家也進行了較大的投入,但是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多種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截至目前為止,多種問題的疊加和交織,使得本身就極為脆弱的濕地保護變得愈加艱難。
一、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制度現狀及凸顯的問題
(一)濕地管理立法滯后
當前來說,我國關于濕地保護的立法存在極為嚴重的滯后性,在全球公認的森林、海洋以及濕地等三大生態系統中,僅剩濕地保護尚未形成專有的國家法律體系。雖然我國當前已經加入了國際《濕地公約》,但是由于該公約僅僅屬于原則性的條款,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必須由各締約國對相關法規進行細化,從而保證其形成更強的可操作性。根據我國當前關于濕地保護的法律體系可以發現立法主要從濕地水、土壤以及生物等資源要素為基礎出發,但并未涉及到濕地生態功能保護。
(二)濕地管理職責不明確
根據濕地管理體制分析,因為其具有濕地生態特點和自然屬性的復雜性,在全球范圍內對于濕地管理難度遠超過其他生態系統,其作為水陸過渡地帶,同時包含陸生、水生以及兩棲動物,其在管理劃分中分別由林業和農業部門負責。林業部門在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以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要目標,常常會與其他以資源利用和保護為主要目標的其他部門產生沖突。
二、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的具體建議
(一)實施分級管理與所有權制度
在濕地類別劃分過程中主要按照其自身的重要程度進行,主要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地方重要濕地以及一般濕地。在此過程中應當按照統一標準由各地完成濕地的認定,進而確定濕地名錄和面積以及范圍,最終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逐漸劃清楚全民和集體之間的濕地界限,明確全民和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濕地資源清單和空間范疇。而中央政府應當對大江、大河以及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草原以及海域灘涂直接行使所有權,根據專家的深入研究得出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標準,對于所有濕地中的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及國家濕地公園應當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權,最終由中央政府形成《生態功能重要濕地名錄》。
(二)完善濕地管理機制
在當前的濕地管理機制中日常管理極為混亂,體系構建不健全,尚未形成統籌規劃,進而使得日常工作的基本效率大大降低。在當前的工作過程中必須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加強領導作用,并按照“職責清晰、統籌協調、分工合作、守土有責”的基本工作思路,形成多級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明確濕地管理的基本職責,不斷細化規定,并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以及人員調配等方面加大剛性約束,將中央的多種要求落實到具體制度建設和管理方面,避免政策落實效果不斷降低的現象發生,從而實現濕地保護管理的統一協調。
(三)建立濕地生態紅線制度
為了避免我國濕地面積的減少,必須嚴格按照對濕地進行科學劃分,并分別開展保護、利用和動態管控等基本原則,加強對于濕地生態紅線的規劃研究,進一步明確濕地生態空間的征用管理制度,對濕地系統退化的基本趨勢形成有效限制。對于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以及國家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的濕地征用應當予以禁止,從而形成重要濕地開發利用的預警體系。對于其他濕地的征用則應當施行占補平衡機制,對于濕地開發強度進行嚴格控制,嚴格按照先補后占或者多補少占的原則開展濕地開發利用工作。
(四)建立濕地退化修復制度
對于退化濕地應當進行必要的生態評估,并形成具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促使其恢復到濕地的自然狀態。通過河湖水系連通,濕地植被恢復以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等多種方式,避免濕地生態功能退化,不斷修復濕地生態功能。對于濕地面積的擴大應當由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對濕地被侵占的情況進行準確排查,并通過退耕還濕和退養還灘以及排水退化濕地等方式,恢復原有濕地,從而實現濕地面積的擴大。在該項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在水源、用地、管護、移民安置等多方面進行科學安排,進而為濕地面積擴大提供機會。
三、結語
近年來,我國在生態和民生改善中已經獲得了令人民意的成績,其已經為我國的濕地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經驗,而通過生態補償體系的不斷健全,科學指導濕地內產業的不斷發展,尋求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不斷加強宣傳教育活動,實現濕地保護管理重視度和參與度的全面提供,最終實現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基本信心。
[參考文獻]
[1]鄭震.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中之重[N].人民日報,2015-06-08.
篇5
關鍵詞:生態環境;狀況;治理意見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26
1基本概況
舟曲縣位于甘肅省南部,長江二級支流白龍江的上游,介于N33°13′~34°01′、E103°51′~104°45′。東西長99.4km,南北寬88.8km,總面積3009.98km2。水土流失面積258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85.7%,全縣現轄2個鎮、210個村委會,總人口13.27萬人,其中農業人11.26萬人,占84.6%,海拔高度1173~4505m,相對高差達3331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800mm,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地貌極為復雜,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雖然通過“長治”等生態項目的實施區域內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縣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有待進一步加強治理。
2自然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森林資源開發早,消耗大,生態環境過早過快衰退
縣域內由于森林開采早,時間長,森工企業過度采伐,加之隨著人口日益增長,群眾因建房生活等需要而大量取用林木,使得境內大多數地方,尤其是白龍江沿岸、拱壩河中下游等人口密集區的原有林木采伐利用過度,林相日益殘敗,林線不斷后移,使森林資源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據林業區劃統計數據,僅舟曲林業局所轄的沙灘、插崗、鐵壩、憨班四個林場,自1958年建場以來,僅僅到1983年的25a間共計劃內采伐274.46萬m3天然木村,平均年消耗森林蓄積10.98萬m3,盡管4個林場對采伐面積0.948萬hm2的95%都進行了跡地更新,更新程度很高,但因林木生長周期長,森林生長量和生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消耗量和消耗速度,從而使得整個森林生態系統嚴重失衡,處于失調狀態,森林資源永遠都難以再恢復到當初的狀態,因此,過度采伐森林資源對舟曲縣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為嚴重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2.2超載過牧,導致草場嚴重退化,人為造成水土流失嚴重
在利益驅動下縣域群眾大量飼養放牧各類牲畜,導致天然草場嚴重超載放牧而日益退化。雖然從數據看草場面積大,但多為退化的劣等草場,實際載畜量極低,草蓄矛盾突出;現在,除少量位于海拔較高處的森林草原草場和高山草甸草場外,草畜矛盾越來越突出;還有因人口的增長,群眾為了生計,長期不合理的采挖藥材、開礦修路建電站等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不重視植被保護,都使得境內大量原本有植被覆蓋的林草地日益遭到嚴重破壞,土地大塊大塊,直接人為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更加惡化,人口環境容量不斷下降。
2.3生態基礎差,自然災害頻發
舟曲縣境內地質結構十分發育,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差異性大,水土流失類型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伴有一定量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自然資源資源依賴利用過度,對生態自然環境做了過多地干預和影響,使得舟曲縣的生態基礎變得更加脆弱不堪。在縣境內,無處不在地分布有大面積的坡耕地和植被覆蓋度較極差的荒山荒坡,這類面源性水土流失類型數量廣范圍大,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同時還廣泛分布著以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為主要形式的點源性、線源性流失類型,分布范圍遍及全縣大部分鄉村。據調查統計,全縣境內有大小滑坡100余處,泥石流溝道250余條,災害性較大的滑坡有32處,泥石流溝道有60多條,數量眾多、分布極廣的這些滑坡、泥石流災害嚴重威脅著近80個村莊、2.12萬人的生命和國家及群眾財產以及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安全,成為嚴重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3生態環境建設基本思路及構想
3.1坡改建設依然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
舟曲山大溝深坡陡,坡耕地數量多,且坡度都較大,一遇降雨,無論強度大小都會因徑流很快從地表匯集而產生細溝狀侵蝕,接著變成切溝狀侵蝕,最后形成深溝,導致坡耕地被沖蝕下切變得支離破碎,耕地被沖蝕毀壞,且坡耕地是舟曲縣最易發生水土流失,且流失程度較嚴重的地類。這使得耕地治理應在繼續抓好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工作的同時,狠抓宜修梯田坡耕地的改梯工作,以改梯后提高的產量保障糧食生產的安全和有效解決退耕后耕地面積減少而造成的糧食減少問題,進一步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的開展和成果的鞏固。
3.2不斷加強林草措施建設
3.2.1加強水保生態林建設舟曲境內還有數量眾多的荒山荒坡荒溝荒灘等四荒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也較為嚴重,因此,要對宜林荒山荒坡進行整地后,有選擇性地栽植適應性強的速生水保林樹種,并加強栽植后的管護工作,盡快讓荒山先綠起來。3.2.2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力度盡管舟曲縣的退耕還林工作已開展了多年,但由于受退耕指標、群眾觀念、糧食壓力等的影響,還有許多本應退下來的陡坡耕地還未完全退下來,把林造上去。因此,在鞏固好現有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同時繼續加大這方面的項目投資,將那些應退尚未退下來的坡耕地進一步納入治理,尤其是對陡坡地、田塊過窄過小十分零散不便耕作的耕地、土地瘠薄生產水平低下的耕地、高山區陰濕地及低洼低產地這些耕種價值過低的土地全面進行退耕還林或還草,實現以林促農、農牧互補。3.2.3搞好經果林增收工程要讓群眾接納認識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變被動為主動,還需要在增加群眾收入方面做好文章。要充分利用氣候溫和,適宜多種林果生長的有利條件,將村旁、路旁、靠近水源處閑散地及光照充分的荒山荒坡和小塊零星坡耕地,加以整地后栽種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的經濟林果樹,并加強后期撫育管護,促其早掛果,早見效,盡快切實增加群眾經濟收入。
3.3狠抓封禁管護工程
認真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自然修復能力。加強對現有植被較好的天然林、人工林及行道樹、各類草地的管護,完善落實各項管護制度和措施,積極爭取管護費用,落實管護人員報酬,強化管護人員工作職責,促使其切實負起保護現有植被的職責。對部分氣候適宜有稀疏植被但具備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的荒山荒坡在調查確認后結合適當補植補種加強封禁管護,減少人為干預影響,逐步實現自我更新,加快郁閉,增加植被。
3.4加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治理工作
國土部門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預報,完善各類地質災害應急躲避防范預案,并經常性深入有地質災害隱患地區,對廣大村民進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在鄉政府村委會組織領導下,有針對性地組織村民進行防災預案的演練,作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實減輕災害損失;對于那些小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小的地質災害點,通過實地調查分析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積極爭取資金,盡早進行科學治理,全面消除隱患,避免造成更大的災害和損失。
4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施的建議及保證措施
為確保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通過項目的實施,切實達到改善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民,促進民生改善,生態保護、經濟協調發展、環境優化、社會和諧目標,應做到以下幾點:
4.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構
屆時縣上應成立生態環境功能恢復建設領導小組和項目管理辦公室,全面對項目進行總體管理,協調有關工作,督促各相關職能部門和項目實施區鄉全面搞好工程項目的具體落實和實施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相應職能部門的領導為副組長,縣發改委、財政局、審計局、水利、農牧、水保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下設項目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辦理相關工作。
4.2制定惠民政策,解決群眾實際問題
通過制定有關惠民政策,有效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如向群眾發放有關糧食補貼,解決群眾吃糧問題,則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藥方能讓群眾樂意接受;如能通過向群眾提供低價煤炭、低價生活用電、太陽能灶和修建沼氣池等,發展替代能源,等有效解決群眾生活能源問題,則大大降低群眾對薪柴的需求,同時通過向群眾提供補貼價建材,讓群眾建房不再單純依靠木料,則可保護現有植被不被破壞,新栽樹木正常生長,生態自我修復方可實施。
4.3強項目及資金管理,保證專款專用,切實發揮資金作用
嚴格按項目管理程序和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對建設資金實行專賬專戶管理,杜絕與其他工程項目相交混;項目實施中重大資金支出實行項目領導小組集體決定,按項目實施進度及時足額撥付下達資金;強化審計監督,確保專款專用,防止違紀違規使用資金。
4.4立獎懲機制,嚴格項目考核
對項目實施單位制定目標責任管理制度,嚴格考核,要由上至下,層層簽訂責任書,一級向一級負責,全程量化考核,實行獎懲機制,切實調動工作積極性,增強工作責任心。
4.5強建后管理,鞏固治理成果
“三分建設,七分管護”,要使項目長久發揮應有的效益,除了要在實施過程中抓好工程質量外,還要制定有效的管護制度,安排相應的管護費用,落實人員、制度,切實把完工后各類工程的管理管護,特別是造林管護工作放在與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嚴格有效周密管理。如果結合林權制度改革,將宜林荒山荒坡劃包給農戶經營,再由國家投資治理,讓其通過項目實施得到相應實惠,將大大提高管護效果。
參考文獻
[1]舟曲縣水土保持局編.舟曲縣水土保持總體規劃[R].2000.
[2]舟曲縣統計局編.舟曲縣統計年鑒[M].甘肅鑫統印務有限責任公司,2015:1-66.
篇6
關鍵詞:莒縣;礦產資源法;調查報告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86
1 基本情況
莒縣地處沂沭斷裂帶,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現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有36種,正在開發利用的有石灰石、頁巖粘土、花崗巖、白云巖、鈦鐵礦、河砂等10多種。近年來,莒縣認真貫徹落實《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強化監督管理,積極搞好服務,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礦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目前,全縣共有各類礦山企業81家,礦產品加工企業274家,累計從業人員5萬余人;年產各類花崗石荒料2.1萬立方米,生產磚瓦7.3億塊(片),水泥產量達800萬噸,以礦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成為莒縣的支柱產業之一。
2 主要措施
(1)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提升全民礦產資源保護利用意識。一是利用宣傳月進行集中宣傳。每年3月份集中開展“礦法宣傳月”活動,近年來,先后印發各種宣傳材料4.6萬份;在城區、集市設置咨詢臺19臺次,在全縣形成了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二是利用各種陣地進行廣泛宣傳。采取以會代訓、以案講法的形式,先后組織召開有關鄉鎮、村莊及礦山企業負責人會議18次;在黨校開設了礦法輔導課,將《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有關條款和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有關規定摘編成冊,印發給各級領導干部和礦山企業學習。三是結合部門日常業務工作深入宣傳。在辦證、服務、執法等工作中深入淺出地開展了法律宣傳,進一步提高了干部群眾依法辦礦的法制觀念。
(2)強化專項整治,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秩序逐步得到規范。一是領導重視,加強監督管理。縣國土資源局同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和各鄉鎮公安派出所聯動,設立了礦產資源管理舉報熱線。國土資源、水利、公安、環保、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組成聯合執法檢查隊伍,組織人員實行24小時晝夜動態巡回檢查。二是不斷加大采砂整治力度,建立良好的采砂管理新機制。2012年以來,縣里先后召開了4次常務會、5次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河道、水庫采礦專項整治工作,并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的專項治理領導小組。縣國土資源、公安、水利等十個部門,聯合了《關于整頓規范河道和水庫黃砂開采銷售秩序的通告》,對全縣采砂問題開展了集中整治活動。整治期間,依法查扣撤離抽沙船只94條,沒收非法采砂30處、8萬立方米,刑事立案4起,有效地震懾并遏制了盜采黃砂資源現象。縣政府對新設立采砂點實行了10個部門聯合會簽和攝像監控開采制度,全縣采砂管理問題得到全面規范,收到了顯著成效。三是實行綜合治礦新模式,全面開展礦山開采企業和礦產品加工企業整頓規范工作。縣里成立了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組長,縣發改、財政、國土資源、環保、安監、林業、水利、交通、工商、地稅、交警、電力等13個部門為成員的全縣礦產資源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全面開展了礦產資源綜合整治工作。對無任何手續的礦山開采企業由相關職能部門依法查處,一律進行了關停;對采礦企業及礦產品加工企業手續不齊全的,由相關職能部門提出整改要求和時限,由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匯總,制定出具體整治方案,對全縣所有礦山企業進行了一次拉網式檢查。全縣6處非法采礦點,已全部關閉,其中,立案查處違法6起,暫扣開采機械7臺,全縣非法采礦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3)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切實助力“美麗莒縣”建設。一是加強地質環境保護。縣國土資源部門對全縣范圍內的地質遺跡和名山景點區進行了科學規劃。縣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莒縣轄區內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規劃方案的通知》,做到該開的開好,該封的堅決封停。
二是加大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全面啟動了《莒縣礦山復綠規劃》的編制工作,目前外業調查已經結束,內業整理也已基本結束,規劃已獲上級批復,莒縣浮來山破損山體區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工作已完成。同時,從2006年起,嚴格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對全縣新辦8處礦山企業組織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明確規定采礦權人在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承擔礦山環境治理的責任。三是強化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縣政府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莒縣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全面完成了1:5萬地質災害調查,加強了對21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共設立警示標志牌30塊,發放汛期地質災害預警信息2800多條次。積極爭取省國土資源廳支持,全面完成了嶠山鎮南澗村等二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避讓工作,共搬遷88戶,311人,現已全部完成,共投入資金471萬元。
3 存在問題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部分干部群眾法制意識和資源國有意識淡薄,亂采濫挖、無證采礦行為時有發生;
二是有些礦產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開采和利用資源的方式粗放;
三是礦山企業點多面廣,對礦產開發的監督管理難以全面到位;
對此,下步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議要進一步強化宣傳教育,不斷提升全社會的礦產資源法制意識。進一步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進行廣泛、深入、持久的法制宣傳,使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進礦區、進企業、進家庭,營造人人關心礦業秩序社會氛圍。
(2)建議要不斷完善監管舉措,維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良好秩序。要注重從源頭上規范礦業秩序,完善礦產資源開采加工許可審批流程,提高礦產資源開采準入門檻。要整合涉礦部門執法力量,對非法開采,林地破壞,粉塵、水和噪音等污染,超載超限、運輸及無證運輸,偷稅漏稅等重點問題,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持續加大執法力度。
篇7
關鍵詞:受損山體;人工植物群落;植被修復;正交試驗
中圖分類號:X1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500(2014)03008505
近年來科技工作者相繼開發出了多種既能起到良好的邊坡防護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環境、體現自然環境美的邊坡植物防護技術,與傳統的坡面工程防護措施共同形成了邊坡工程植物防護體系\[1-6\],并已發展成為公路、鐵路、水利、采礦(石)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在實施中也存在一些難點問題\[7-10\]。
一是邊坡人工植被退化問題突出,由于邊坡綠化防護投入資金不足,在低投入、低養護或無養護情況下,邊坡人工植物群落死淘率比例較高,不僅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而且起不到邊坡綠化防護效果,最終可能會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不良后果\[11-14\]。
二是對植物品種選擇和種子配比問題研究不足,①如何通過植物種子配比快速形成綠化、防護功能\[15,16\] ;②如何按照當地鄉土優勢群落的結構特點進行種子配比,保障人工群落的結構和穩定性優勢\[17,18\];③在建植人工植物群落時,可否通過對某些因子控制達到調控人工植物群落的發展方向,并使之盡快融入當地自然植物群落\[19,20\]。
針對存在問題,于2012年結合三亞市東環鐵路隧道口及抱坡嶺受損山體植被恢復工程,開展了試驗,旨在通過試驗,指導施工,為后續研究建立試驗基地\[21,22\]。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區自然概況
三亞市地處海南島最南端,位于N 18°09′34″~18°37′27″、E 108°56′30″~109°48′28″。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5.4 ℃,7月平均最高氣溫28.3 ℃,1月平均最低氣溫20.7 ℃。年平均降水量1 263 mm,6~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2%。太陽投射角大,光照時間長,年太陽總輻射量110~140 kc/cm2,年日照時數1 750~2 650 h,光照率為50%~60%。
試驗區原生植被為季雨林和雨林,有小葉白顏樹(Gironnieracuspidata)、九丁樹(Ficus nervosa)、海南菜豆樹(Radermacherahainanensis)、青皮(Green Tangerine)、雞占(Terminaliahainanensis)、香須樹(Aibiziaodoratissima)、厚皮樹(Lanneacoromandelica)、鷓鴣麻(Kleinhoviahospita)、小花五椏果(Dilleniaindica)、木棉(FlosBombacis)和檳榔青(Spondiaspinnata)及一些藤本和蕨類植物所組成。
地帶性土壤為熱帶磚紅壤性土,其中,海拔500 m以上多為磚紅壤性紅壤、山地黃壤、及山地草甸土等。受損山地以碎屑巖、碳酸鹽巖為主。
1.2試驗因子及其水平
1.2.1肥料種類及其水平肥料因子用F代替,Fi代表該因子的不同水平。
F1尿素―[CO(NH2)2],含N46%,外觀為白色或淺黃色的結晶體。購自海南富島(中石油),用量為120 kg/hm2。
F2磷酸二氫鉀-(KH2PO4),含量KH2PO4 ≥ 99% ,P2O5 ≥ 51% ,K2O≥ 33%;pH 4.3~4.7,外觀為白色結晶或粉末,規格為農用級磷酸二氫鉀;購自安徽華潤農化有限公司,用量為150 kg/hm2。
1.1.2草種組合及其水平草種組合因子用C代替,Ci代表該因子的不同水平。
C1蛇藤(Celastrus hookeri)+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車桑子(Dodonaea viscosa)駁靨翰藎Axonopus compressus)+類蘆(Neyraudia reynaudian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馬尼拉結縷草(Zoysia matrella)。
C2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 +馬桑(Coriaria nepalensis)+龍須藤(Bauhinia championi)―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儉草(Eremochloaophiuroides)+結縷草(Zoysia sinica)+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每一種組合均按照種子千粒質量以木本,草本以0.01∶1.00比例配制,其中,草本均按種子千粒質量以等比例混合。
1.1.3建植技術及其水平建植技術因子用J代替,Ji代表該因子的不同水平。
J1濕式噴播將配置好的種子、肥料、覆蓋料、土壤穩定劑等加入噴播機與水充分混合,再用噴槍噴灑到坡面,覆蓋無紡布,常規養護。
J2客土噴播將客土、穩定劑、肥料、種子按一定比例配置,加入專用設備充分混合,通過泵硬壓縮空氣噴射到坡面,覆蓋無紡布,常規養護。
1.3試驗設計
試驗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種類組合、基質配置不同肥料即采用不同噴播方法對人工植物群落的影響。
試驗設計:按L4(23) 進行試驗設計,即3個因子、2個水平、4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各重復編號依此為Ⅰ、Ⅱ、Ⅲ。每一處理按不同因子及其水平進行組合,如處理3的表示形式為F2C1J2,進行搭配的試驗處理。
表1護坡人工植物群落的多因素試驗方案―L4(23)
Table 1Multi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處理號 肥料種類 草種組合 建植技術
1 F1(1) C1 (1) J1(1)
2 F1(1) C2(2) J2(2)
3 F2(2) C1(1) J2(2)
4 F2(2) C2(2) J1(1)
注:括號內數字為對應的因子水平
1.3人工植物群落建植時間、數據采集與分析
于2012年3月播種,每處理播種面積0.8~4.5 hm2,同年9月各處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時,在每個處理中隨機選取3個樣地(重復),每一樣地100 m2,并在每一樣地中隨機抽去5個測產樣方,樣方面積1 m2,進行一次性地上植物量鮮重測產。
1.4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測驗
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計算。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試驗處理效果及關鍵因子的作用
對2種肥料、2種草種組合和2種噴播建植技術設置3個重復進行L4(23)的試驗(表2)。
比較4個處理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4個試驗處理的效果排序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其中,3號處理(F2C1J2)的地上生物量最高,平均為0.642 kg/m2(鮮重),表明用肥料F2與C1蛇藤+馬棘+車桑子―地毯草+類蘆+ 波斯菊+馬尼拉結縷草和J2客土噴播進行搭配建植人工植物群落的效果最好;4號處理(F2C2 J1)的地上生物量最低,平均為0.351 kg/m2(鮮重),即用肥料F2、草種C2胡枝子+馬桑+龍須藤―狗牙根+假儉草+結縷草+百喜草和建植技術J1(濕式噴播)進行搭配效果最差。試驗中2個處理分別是最好和最差的極端,在這2個極端中,作為肥料因子的F2是其共有因子,而草種組合與建植技術完全不同,說明草種組合與建植技術是決定這2個處理效果差異性的關鍵因子;同時可以判斷出F2對不同因子組合可能存在加合或拮抗作用。
2.2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效果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索更好的建植技術,分析出各個影響因子的不同水平以及影響地上植物量的規律,根據表2的試驗數據分別計算出了各因子對應列的K1、K2、 K1和K2值。
表2護坡人工植物群落的正交試驗結果
Table 2Result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處理號 F(肥料
種類) C(草種
種類) J(建植
技術) 重復Ⅰ Ⅱ Ⅲ/kg?m-2 處理和 平均
/kg?m-2
1F1 (1) C1 (1) J1 (1) 0.462 0.555 0.472 1.489 0.496
2F1 (1) C2 (2) J2 (2) 0.541 0.588 0.473 1.602 0.534
3 F2 (2) C1 (1) J2 (2) 0.619 0.576 0.734 1.929 0.643
4 F2 (2) C2 (2) J1 (1) 0.377 0.286 0.392 1.055 0.352
K1 3.091 3.418 2.544 1.999 2.005 2.071 6.075 0.506
K2 2.984 2.657 3.531
K1 1.546 1.709 1.272
K2 1.492 1.329 1.766
R 0.054 0.380 0.494
注:K1―是各列的數字1所對應的試驗結果之和,K2―是各列的數字2所對應的試驗結果之和;K1―是各列數字1所對應的試驗結果的平均值,K2―是各列數字2所對應的試驗結果的平均值;R―各列K1的極差
K1的實際意義是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比較。如K1和K2的第1列表示使用2種肥料所對應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 K1(1.546 kg/m2)> K2(1.492 kg/m2),也就是說使用尿素比使用磷酸二氫鉀的產草量高3.62%。同樣,在K1和K2的第2列表示使用2種草種組合所對應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K1(1.709 kg/m2)>K2(1.329 kg/m2),即使用C1比使用C2的產草量高28.59%。在K1和K2的第3列表示使用兩種建植技術所對應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K1(1.272 kg/m2)
根據不同因子及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對地上植物量影響程度作圖(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F(肥料)、C(草種組合)和J(建植技術)等不同因子與建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對應關系,也可以看出F1與
圖1各因子的不同水平與地上生物量的關系
Fig.1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F2、C1與C2、J1與J2等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與建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對應關系。
試驗結果表明:在F因子(肥料)中,使用尿素比使用磷酸二氫鉀效果好,但效果不突出;在C因子中,使用C1比使用C2效果更好,差異特別明顯;在J因子(噴播技術)中,用客土噴播明顯地優于濕式噴播。
2.3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表2中,R值為各因子列 K1值的極差,其實際意義是R越大,表示該因子的水平變化對指標(地上植物量)的影響越大,因而這個因子就越加重要;反之,R越小,這個因子就越不重要。據此,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為建植技術>草種組合>肥料種類。
2.4邊坡防護的人工植物群落多因素試驗變量分析
對表2計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表3),并計算各變異來源與誤差項的均方比,由F值可知重復間差異不顯著,但A(F)、B(C)、C(J)3個因子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
由于每個因子只有2個水平,故無需再作各水平間的差異顯著性測驗,可直接分析其差異性。
變量分析結果進一步印證了以上對實驗結果表述的正確性。
3討論與結論
3.1討論
受損山體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條件不同,加之受損害形式、被損害規模和程度等的不同而表現出極其多樣性和復雜性,因而修復受損山體植被應
表3試驗重復和試驗因子的方差分析及F檢驗
Table 3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變異來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 F0.05 F0.01
重復 2 1.0460 0.5230 2.2446 3.59 6.24
A 1 1.5169 1.5169 6.5100* 4.38 9.65
B 1 1.5406 1.5406 6.6120*
C 1 1.5570 1.5570 6.6824*
誤差 6 1.3981 0.2330
總變異 11 3.2164
根據各種受損山體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害施治。當原生植被遭受嚴重破壞以后,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則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修復方法。經驗證明,在受損山體建立人工植物群落會因為所采用植物品種、品種數量搭配、基質物料配比,以及采用播種方法等的不同,所建人工植物群落在結構、穩定性、壽命,以及通過演替融入當地地帶性或區域性植被的能力和速度也會有很大差異性。試驗采用L4(23)在三亞市抱坡嶺對受損山地建立人工植物群落進行正交試驗,在設計范圍內針對當地植被恢復與重建找到了最佳因子及其因子水平組合,但由于參試因子和因子水平數量有限,即使最佳組合仍不能較好反映受損山體人工植物群落建植的最好方法,只能具有一定的相對意義。
另外,試驗中草種組合只有2個選擇,目的是探求每種組合與其他相關因子搭配的效應。因此,4個處理效果的排序只能表征各處理的組合效應,而不代表某個因子或水平的單一效應。例如F2C1J2是最佳組合,但其中C1所代表的7種植物(蛇藤+馬棘+車桑子―地毯草+類蘆+ 波斯菊+馬尼拉結縷草)不能說是本次試驗所選14種植物中的最好者,他們有可能隨試驗因子和水平組合的變化而變化。當然,如果參試因子和因子水平越多,試驗結果就會越精細,同時試驗工作量也會大大增加。
3.2結論
(1)在三亞市抱坡嶺受損山地的石質邊坡,用2種化肥、2種草種組合及2種建植方法進行人工植物群落的3因子、2水平和4個處理L4(23)的正交試驗,以建植當年秋季的地上植物量為測度值進行綜合評估,得4個試驗處理效果依次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表明用磷酸二氫鉀、“蛇藤+馬棘+車桑子―地毯草+類蘆+ 波斯菊+馬尼拉結縷草”與客土噴播建植技術進行搭配(F2C1J2)效果最好。
(2)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分析表明,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為:噴播建植技術>草種組合>肥料種類。
(3)對同一試驗因子的不同水平進行效果比較發現,在肥料因子中,尿素比磷酸二氫鉀好,在草種組合因子中,“蛇藤+馬棘+車桑子―地毯草+類蘆+ 波斯菊+馬尼拉結縷草”比“胡枝子+馬桑+龍須藤―狗牙根+假儉草+結縷草+百喜草”好,在建植技術因子中,用客土噴播比濕式噴播好。
(4)變量分析表明,試驗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試驗因子F(肥料)、C(草種組合)、J(建植技術)間差異均達到0.05顯著水平。
參考文獻:
\[1\]沈毅,晏曉林.公路路域生態工程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78-81.
\[2\]XIA Yuanyou,LI Mei.Evaluation of slope st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1(7):1087-1091.
\[3\]HU Xinmin.on the suitabilit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lope\[J\].Road Machinery &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2005(5):36-37.
\[4\]XU Yanzhang,PANYufang.Study on slope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9(8):28-31.
\[5\]LI Guangming.Analysisof protection with vegetation in slope engineering\[J\].Journal of Guizhou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37(5):249-252.
\[6\]QIU Hui.The discussion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highway slope\[M\].Shanxi Science &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s,2009.
\[7\]李成,尚紅.城市破損山體修復與綠化景觀營建技術\[J\].林業適用技術,2008(4):81-82.
\[8\]趙曉英,孫成權.恢復生態學及其發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8,13(5):474-478.
\[9\]趙靜,劉利華,樊睿.護坡植物的選擇\[C\].土木建筑學會學術論文集,2009:197-499.
\[10\]周德培,張俊云.植被護坡工程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1-42.
\[11\]謝丹.鐵芒萁應用于公路邊坡生態防護的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6.
\[12\]林紅強.優良的水土保持草種―類蘆\[J\].龍巖學院學報,2003,23(3):106-107.
\[13\]Ministry of Works and Transport.Use of bio engineering in the road sector (geoenvironmental unit) \[R\].Nepal:Ministry of works and Transport,1999.
\[14\]柯林,戈祖國,王瓊,等.廢棄采石場的景觀設計與生態治理研究\[J\].草原與草坪,2010,30(3):70-73.
\[15\]林武星,陳東華,倪志榮,等.熱帶亞熱帶山體綜合治理措施探析\[J\].防護林科技,2007(1):76-78.
\[16\]茍文龍,張新躍.南方地質易災區種草的關鍵技術研究進展\[J\].草原與草坪,2012(2):70-73.
\[17\]張志忠,殷春霞,黃成燕,等.深圳市天然氣高壓輸配系統工程水土治理措施及成效\[J\].草原與草坪,2013(1):69-71.
\[18\]趙天榮,蔡建崗,施永泰,等.寧波地區多年生觀賞草觀賞價值和適應性評價\[J\].2011,31(6):43-46.
\[19\]趙讓乾,朱連起.巖質邊坡生態護坡中植被草種選擇的試驗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1(11):4-6.
\[20\]孫喬寶,甄曉云,李文龍,等.云南安楚高速公路巖石邊坡生態恢復植物適應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8):155-158.
\[21\]周躍.土壤植被系統及其坡面生態工程意義\[J\].山地學報,1999,17(3):224-229.
\[22\]霍夢濤,付奇峰.淺談邊坡的綠化防護\[J\].路基工程,1999,82(1):37-39.
\[23\]杜鵑.客土噴播施工法在日本的應用與發展\[J\].公路,2000(7):70-72.
Study on artificial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ment
on damaged mountain
YANG Bingjian,DU Xiaojiao,YE Guangming,LI Bo,HUANG Huigui
(Shenzhen Risheng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g Company,Shenzhen 518000,China)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林業行業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