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設備行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山設備行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D44 文獻標識碼:A
煤礦企業在對礦山進行開礦時,礦山機電設備對其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礦山機電設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數量也迅速增加。種類繁多的先進的礦山機電設備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系統。機械設備用的時間長了就會對其產生磨損,若不及時進行維修就很有可能發生因機電設備問題而帶來的事故。因此,對礦山機電設備維修出現的常見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行研究,對煤礦企業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常見問題
由于現在很多煤礦企業對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依然不重視,這就導致了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環節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其常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機電設備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機電設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其經常在維修方面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大多數煤礦企業只是將機電設備的維修工作全權交付給維修人員,未能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維修環節缺少了監督和預防。
(二)機電設備維修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
現在,對煤礦礦山機電維修人員的素質要求發生了很大改變。其素質不僅包括機電維修人員的維修技能,還包括機電維修人員對其工作的責任心程度。但是在現在很多煤礦企業中,其煤礦機電維修人員的維修技都不過關,更別說其責任心了。再加上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已形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導致機電維修人員的工作進行分類和細化。也就是說,一個大型機械被分為很多部分分給不同的機電維修人員。這忽視了維修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很可能導致無法保證大型設備運行的協調性。
(三)礦山機電維修人員維修設備不到位
現階段,大部分煤礦企業的礦山機電維修人員對礦山機電的維修不到位,沒有達到維修的目的。這是因為現在對礦山機電的維修大多是用先機的設備進行維修,使得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人員維修礦山機電設備時過度依賴設備,從而使得礦山機電維修人員維修設備不到位,最終導致整個維修工作失去了它的嚴謹性。
(四)對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不科學、不合理
現在很多煤礦企業在對礦山機電設備進行維修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煤礦企業沒有指定相關的維修制度,也沒有定期對礦山設備進行檢查。只是當礦山設備出現故障時,煤礦企業才會讓礦山設備維修人員進行維修,這樣大大加大了安全風險。
二、解決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常見問題的對策
為解決上述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常見的問題,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幾種對策:
(一)引進故障診斷技術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將故障診斷技術引入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主要包括:設備運行信息采集、將檢測結果與標準進行對比、對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確定具體故障狀態和部位、提出最終診斷決策方案和診斷結論這五大步驟。所采用的技術主要是數學模型建立、信息采集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分析與識別技術和預測技術這五大類。由于故障診斷技術的整個過程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因此將故障診斷技術引入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可以使其變得規范和科學起來,這也導致故障診斷技術在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二)改進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的方式
在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的方式方面,要對其進行改進首先可以更新和改造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的技術,然后再不斷對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管理制度進行完善。若是能夠改造出性能結構非常好的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就可以對降低機電設備在工作中的磨損和故障,繼而可以減少對機電設備的維修。更新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就是用先進的煤礦礦山機電設備替換傳統落后的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同時,還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學的維修管理制度。在制定這套維修管理制度時,應根據實際出發、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相關維修工作標準和具體的維修準則。
(三)設立故障預警機制
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管理應在日常的工作中設立故障預警機制。對于煤礦礦山機電設備來說,利用維護和監測手段對礦山機電設備故障提前做出預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在發生故障之前設備都會出現一定的磨損或過熱的現象,當在日常過程中發現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維修,那么也會大大減小煤礦礦山設備發生故障的幾率。這樣既可以促進煤礦企業開采礦山工作的開展,又有效地降低了礦區的風險、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當煤礦礦山機電設備出現異常情況時,一定要及時進行維修。除了設立故障預警機制外,還必須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學的監測系統。
(四)不斷提高機電設備維修人員的素質
由于現階段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因此要不斷提高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人員的素質。要做到這一點,在維修技能方面,煤炭企業應加強對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人員的技能培訓和理論教育,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綜合業務水平;在責任感方面,煤炭企業要加強煤礦礦山機電維修人員的思想培訓,讓維修人員清楚自身工作對于整個煤礦生產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樹立正確的工作責任心和使命感。這不僅能提高煤礦礦山機電維修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效率,還能使其在工作上更加細致、負責。
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對礦山機電設備維修的管理對與礦山機電設備來說非常重要,它是礦山機電設備正常運行的保障,同樣也保障了煤礦企業高效的生產。現在,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煤礦企業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制定相關的對策進行解決。這樣才能保障開礦工作的順利、有效地開展,才能降低礦區工作人員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董繼友.論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維修常見問題與對策[J].河南科技,2013(04).
[2]李寧.淺談煤礦礦山機電設備的維護及管理[J].河南科技,2013(13).
篇2
關鍵詞:財務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融資租賃公司的現狀
1.融資租賃行業快速發展
由中國租賃聯盟、天津濱海融資租賃研究院、中國國際商會租賃委員會等組織編寫的中國租賃藍皮書――《2015上半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融資租賃企業總數約為3185家,比上年底的2202家增加983家;行業注冊資金,按人民幣以實繳計算,約合10030億元,比上年底的6611億元增加3419億元;全國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為36550億元,比上年底的32000億元增加4550億元,增幅為14.2%。
2.國家密集性政策扶持
國務院方面:2015年9月,先后《關于加快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68號文)、《關于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69號文),對通過加快融資租賃及金融租賃行業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科學規劃和全面部署。《意見》明確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快重點領域融資租賃發展。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跨境租賃。推動融資租賃公司創新經營模式,加快發展融資租賃配套產業,提高融資租賃公司核心競爭力。引導和規范各類社會資本進入融資租賃業,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融資租賃公司,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等。
3.山東省屬國企加快配套融資租賃服務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及山東省政府關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精神,省屬大型國企通過新設、增資或收購形式進入融資租賃行業,加大產融結合力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例如:華魯集團旗下華魯租賃、浪潮集團旗下匯通租賃、兗礦集團旗下中垠租賃、高速集團旗下中僑租賃等。考慮成立較早的新汶礦業集團旗下國泰租賃、魯信集團旗下的金鼎租賃、萊鋼集團旗下的榮達租賃,目前山東省屬國企大部分完成了融資租賃行業布局。
二、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分析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可行性
1.有色集團公司在集團戰略指導下,通過布局有色上下游產業鏈、建設內蒙有色礦業發展基地等戰略舉措,在積極開拓有色礦業市場的同時,依托礦山項目積極打造產融結合平臺:通過與租賃公司、銀行的雙向合作,在盤活現有礦山存量資產同時,鎖定礦山(冶煉)企業3-5年期相當于基準利率下浮5%的實際用款成本,對于改善負債結構、爭取長期建設資金有積極意義。從實踐情況看,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可以通過最大限度發揮集團公司及有色集團公司在礦業人脈、技術、專業等優勢,彌補外部融資租賃公司存在對礦山企業不了解、不專業的短板,實現產業優勢與外部資本強強聯合。
2.國企改革背景下新設公司運營路徑有利于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通過引入某主板上市公司、民營資本參股目標融資租賃公司的多元化股權設計,符合國資委關于國有企業新設企業主要通過參股的形式的相關要求,實現傳統有色產業向金融投資服務的延伸和拓展。擬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圍繞有色產業鏈植入式開展融資租賃業務,一方面可以充分集聚內外部優勢資源、有效分散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融資杠桿效率,實現公司財務業績穩定增長和資產規模的平穩擴張。
三、新設融資租賃公司的財務管理框架設計
1.內部資源整合方面
在融資租賃公司財務管理框架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公司采、選、地質、設備等礦山專業人才優勢,全方位把控資金投放風險;可以借助融資租賃增值稅抵扣優惠政策有效降低內部有色礦山企業的融資成本、推動有色實體經濟發展;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可以理順山金瑞鵬貿易公司正常貿易業務,以有限的單體授信開展有限的貿易活動,降低其兩金占用和有色集團公司銀行擔保額度;同時,通過為產業鏈上下游內外部優質貿易客戶提供融資租賃或保理業務,可以降低公司整體融資風險并有效剝離公司內部類金融業務。
2.外部市場開拓方面
公司通過內蒙礦業基地建設及打造有色全產業鏈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潛在的融資租賃客戶,并通過貿易合作充分了解目標客戶的資金成本承受度,擬設立的租賃公司將立足內蒙古和山東核心區域,依托內蒙有色礦業基地建設及有色人脈資源圈向縱向、橫向延伸,面向全國開展新建或改擴建有色礦山機械裝備配套金融服務,借助與外部礦山設備供應商的長期合作關系,實現設備供應端和承租端的雙向談判議價,實現融資租賃收益最大化。
3.積極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跌,礦業及相關企業集體業績低迷的發展態勢
公司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共同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將依托山東黃金上述產業優勢和品牌優勢,吸引專業人才和社會資本,圍繞有色產業鏈開展相關配套金融服務,可以分散投資風險、拓寬融資渠道并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保障在不利行情下融資渠道暢通,平穩度過行業發展低谷期;可以在融資租賃業務開拓過程中發現礦業并購標的,儲備礦山優質資源;可以通過礦權、股權抵押等擔保形式,合理保障公司利益。符合目前礦業市場發展新態勢的客觀要求。
四、結論
融資租賃投資項目面臨著投資決策風險、資金管理風險、管理團隊風險、人才缺乏風險、退出風險等主要風險,可以通過風險規避、風險轉移等方法化解,最終達到控制風險、合理保證實現項目投資預期的目的。總體看,設立融資租賃投資項目的風險可防可控。
參考文獻:
[1]郭宏論.網絡經濟時代下財務管理創新[J].現代商貿工業, 2010.24.
篇3
【關鍵詞】企業效益 社會效益 水泥礦山
隨著我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開發、工礦企業建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不斷發展,對水泥的需求量不斷擴大。2011年中國水泥產量近21億噸,中國水泥產量占全球60%左右。水泥企業是資源和能源消耗性企業,雖然在國家大力提倡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背景下,水泥生產利用工業廢棄物的比重不斷增加,但是作為水泥生產的最主要原料的石灰石,每生產一噸水泥的石灰石的消耗量仍然達到一噸左右。這意味著我國2011年水泥用石灰石的消耗量近21億噸,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每年如此大的消耗量,如何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節約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在水泥行業發展的初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材料之一,國家非常重視,基本上為國家投資,加之當時的水泥工藝相對落后,因而,對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料的石灰石資源非常重視。從礦山資源勘探、礦山設計、礦山建設、礦山設備選擇和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非常規范。礦山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高。
隨著水泥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水泥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加之水泥企業具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投資規模較小和運營相對穩定等特點,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形成了一股全民辦建材的熱潮,但企業的規模由以年產8~20萬噸的落后的生產工藝包括能耗高的濕法窯和中空窯、生產安全性差和質量不穩定的機立窯和土立窯為主,企業的投資主體也由多種性質的企業構成,有傳統的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合資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等。但該階段以地方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為主。因受到資金狀況限制和企業逐利行為的影響,普遍存在片面追求企業效益,從而忽視社會效益的現象。特別是作為水泥廠的附屬車間的水泥用石灰石礦山,被置于更加從屬地位,未得到重視,有很多水泥企業甚至不配置自己的礦山資源,采用民采方式,即自己無礦山,從附近的農民開采的小型礦山采購石灰石生產水泥和熟料的方式。從而,將有限的資金用于擴大水泥生產工廠的規模。因缺乏礦山資源勘探和對礦石質量的有效控制,為確保水泥質量,往往采用提高質量指標的方式,從而導致礦石資源不能被有效搭配利用,造成了礦山資源的嚴重浪費。實際上,該種運營方式,從企業的長期運營看,既損害了企業自身的效益,也嚴重損害了社會效益。
根據調查,我國存在大量的產量50萬噸/年或以下的中小型水泥礦山。據測算,目前這些礦山仍承擔了水泥原料50%以上的開采量。它們大多地質勘察程度不足、沒有正式的規劃設計,并采取高臺段開采。甚至于有部分小型礦點亂采亂掘,造成地形地貌的嚴重破壞,正如有人形容此類現象如“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撓壞的不少”。據有關統計,此類礦山的資源利用率僅在30%~40%(而較大型礦山的資源利用率達90%以上)。這樣,不僅造成礦產資源的極大浪費;還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礦山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這就難以保證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進步,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上了一個大臺階。作為水泥工業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新型干法工藝,在自身不斷提升水平的同時,改變了我國水泥工業的結構、經營規模、生產集中度和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總產量的比例。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在全國水泥總產量的占比從2000年的11%上升至現在的87%。逐漸形成了以中央直屬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合資企業和大型個體企業集團等為主的水泥生產格局。水泥用石灰石礦山資源重視程度和資源綜合利用得到了有效提高。
以法國拉法基、德國海德堡等為代表的歐美老牌水泥企業,以臺灣亞泥、臺泥和環球等為代表的臺灣傳統水泥生產企業,以先進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等優勢,立足于企業的長期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自身企業運營良好、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時,主動承擔了相關的社會責任。對礦山管理尤為突出,比如:礦山儲量一般需要企業50年運營的保障,礦山安全、環保、水保等方面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范和法規,采用安全的自上而下臺階式開采,優化礦山設計方案,選擇合理的設備,關注節能減排,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加強礦山資源綜合利用,主動進行礦山植被恢復等。以海螺、山水、華新、冀東為首的國有大中型水泥企業,同樣作為企業運營的重點,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但私有企業則不然,一般只關注將有限的資金投資到生產線上,大部分為短期行為,生產需要的礦石以民采的外購形式為主,即便自己有礦山,開采往往采用不安全但開采成本低的高臺段生產,生產安全性差,資源利用率較低。企業的運營,通常以短期的企業贏利為目的,逃避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形成不公平競爭,不能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加強企業管制非常必要。下面舉例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分析:
世界500強法國拉法基集團,作為世界水泥行業的領導者,是最早進入中國投資的歐美水泥企業。拉法基在將世界最為先進水泥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到中國的同時,將水泥生產的質量管理從礦山開始、重視礦山儲量和質量、加強礦山資源綜合利用、主動進行礦山植被恢復等先進理念和技術經驗,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運用到在中國所屬企業。
拉法基瑞安水泥重慶運營單元特水工廠,是拉法基(北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與香港瑞安集團于2005年9月進行強強聯合后新整合的工廠,從整合之初便將拉法基資源綜合利用的先進經驗運用到該礦山,工廠團隊與集團技術中心的地礦專家一起認真研究,調整生料配方,開發利用地品位石灰石,以零排廢為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目標。從2006年起,礦山實現零排廢。根據該礦山生產統計,2006年至2009年,該礦山共生產礦石463萬噸,其中2006年至2008年合計搭配地品位石灰石和裂隙土70萬噸,2008年和2009年,在擴建新礦山時,搭配利用修路和采準剝離廢料45萬噸,四年合計搭配利用資源115萬噸,占礦石消耗總量的25%。按每噸7.5元的生產成本計算,四年共節約成本862.5萬元,同時,節約了排廢用地,消除了排廢場安全隱患。該事例說明,企業效益是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動力,但技術是助推力,只有強有力的技術做后盾,企業才具備實現變廢為寶的能力。企業在實現企業自身效益的同時,兼顧了社會效益。
拉法基都江堰水泥有限公司,是拉法基最早中國投資新建的水泥廠,2002年初投產。該廠在工廠采用了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同時,將礦山資源管理和礦山植被恢復的先進理念帶到了中國。該礦山在確定資源具置之前進行了詳細的資源勘探,將采集到的所有化驗數據輸入到SURPAC軟件建立儲量模型,依據掌握的礦山資源儲量和質量分布狀況,在礦山設計和建設之前,編制貫穿礦山生命周期的采掘計劃,同時,指導礦山生產。同時,在礦山建設之前,委托相關機構進行礦山及周邊區域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同時編制詳細的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案,并付諸實施,在邊建設和生產,邊進行礦山植被恢復的原則指導下,堅持最大限度減少對礦山及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通過有計劃實施礦山植被恢復計劃,保護礦山內部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下表示該礦山自生產之初的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情況:
從該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保護的投資曲線分析,采用邊開采邊恢復方式進行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保護,在方案實施初期因需要積累經驗,投入相對較高,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礦區內和周邊生態環境的恢復,投資將顯著降低。與礦山開采畢坑后一次性進行恢復相比,因植被恢復投資最大的部分土壤可以利用開采過程中的地表土和裂隙土,同時可以隨著生產的進行,礦山生產設備可以利用生產閑余時間在降段之前進行機械堆土和平整,以安全和低成本方式為礦山植被恢復做好準備。而礦山開采畢坑后再開始進行植被恢復,植被恢復用的土壤將不得不才用人工運輸方式堆放在安全平臺,成本又高,施工安全風險又大。如果計劃不周,不得不購買土壤,投資將大幅度提高。
樅陽海螺公司以降本增效為中心,以工藝管理為重點,把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放在首要位置,不斷拓展開采思路、優化開采方案,資源綜合利用取得顯著成效。截止4月26日,該公司今年累計生產石灰石496.8萬噸,其中合理搭配邊坡黏土等低品位礦石近112.8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南方水泥資源占有量不足,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工廠附近沒有石灰石資源或只有Ⅱ級品以下的灰巖不能單獨使用,導致進廠石灰石價格高,屬于建廠時選址不合理。針對這一問題,南方水泥采取的辦法是:在工廠附近查找低品位的灰巖,進行開發利用,采購高品位的石灰石和其配礦,這樣既綜合利用了資源,又降低了石灰石進廠成本。更主要的是,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優質石灰石資源越來越少,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式,南方水泥利用劣質石灰石,延長了礦山使用年限,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重慶日報訊報道,因違反安全生產的有關規定,在絕壁上開采碎石,民營企業萬州科華水泥有限公司所屬的周家堡露天礦山被緊急叫停。記者在周家堡露天礦山采石場看到,一座山頭已被削去半邊,的巖壁有60多米高,坡度幾乎與地面垂直,形成一面寬100多米的絕壁。“這是絕壁開采,十分危險!”專家組專家唐元杰稱,根據安全生產的有關規定,露天礦山開采后形成的山壁高度不能超過20米,坡度也應控制在75度以內。專家組要求該礦山的絕壁開采面必須停止施工,并在絕壁上掛出停產整改牌子,在地面圈出防浮石滾落的禁入區域,整改為分層開采后才能重新施工。
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公布的一組數據:2011年1-12月全國水泥產量206317萬噸,同比增長16.1%,增速同比加快0.6個百分點;水泥價格呈上漲態勢,2011年水泥行業將超千億利潤似無疑議了。
水泥用石灰石礦山作為水泥生產的最主要原料,同時是水泥企業的附屬礦山。水泥用石灰石礦山對于水泥企業的作用首先應該是企業長期穩定運營的資源保障,因為,沒有水泥用石灰石礦山,特別是自有礦山,將會受制于他人,如果周邊沒有可用資源,為維持水泥生產的正常運營,將不得不以高價格采購石灰石,從而增加成本。因而,水泥用石灰石礦山是水泥企業長期穩定運行的企業效益中心之一。水泥礦山企業通過加強礦山儲量和安全管理、加強礦山資源綜合利用和主動進行礦山植被和生態恢復等活動的實施,從長期運營是節約成本的,同時,節約不可再生礦山資源,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保護生態的多樣性,是在保護和創造社會效益。因社會貢獻,該種企業在現有企業礦山資源儲量擴大和新建礦山均會得到優先權。
通過以上分析,水泥用石灰石礦山最大限度創造和平衡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技術條件和經濟基礎已經成熟,但如何更好平衡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筆者有如下建議:
1.政府礦山資源主管部門、水泥協會和地方政府應加強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實,確保政策執行的公平,營造良好的資源綜合利用的環境;
2.加強培訓和經驗分享,提高企業礦山資源利用和礦山植被和生態恢復的意識,采取有效措施節約不可再生礦山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4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DEA;空間分布
中圖分類號:F4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1003408
一、引言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建立起強大的裝備制造業,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實現工業化的根本保證。鑒于此,學術界對其廣泛關注,并從效率角度來研究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給出一定的參考政策。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重外延和輕內涵,造成各地區全面建設各子行業,投資分散,重復布局十分嚴重,致使裝備制造企業規模普遍很小,資源浪費、競爭力不強與效率低下。而從技術效率角度對各地區裝備制造業不同子行業進行空間分布研究,有利于各地區擇優發展子行業,同時也是裝備制造業研究中一個重要課題。
二、文獻回顧
20世紀80年代,Jefferson等將效率問題引入我國,其后各種研究層出不窮。衡量效率的術語種類繁多,比如技術效率、生產效率、配置效率、經濟效率、全要素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等。基于本文研究視角,這里僅從技術效率方面進行文獻回顧。
收稿日期:201311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重大基金項目“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路徑研究”(08&ZD040);遼寧省教育廳軟科學研究項目“后金融危機時代大企業管理創新問題研究”(2011401035)
作者簡介:逄紅梅(1978-),女,遼寧岫巖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及組織理論研究。Email:littlelion_mei@163com僅從技術效率方面而言,就有不同文獻涉及測度方法、實際應用領域和具體研究層面等。關于技術效率測度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Charnes等[1]提出的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法(DEA),葉振宇和葉素云[2]、郭淡泊等[3]、牛澤東和張倩肖[4]利用DEA方法分別從國家層面、產業層面的不同樣本數據、樣本區間和樣本投入產出指標來衡量技術效率水平。另一種是由Aigner等[5]提出的參數隨機前沿分析法(SFA),姚洋和章奇[6]、顧乃華和李江帆[7]、楊秀云和朱貽寧[8]、岳意定等[9]、張旭等[10]運用SFA方法測度技術效率水平,包括國家層面、區域層面、產業層面以及企業層面等。SFA方法考慮了隨機誤差,但提前假設生產函數具有主觀性,對效率值的評價具有相當影響。DEA方法不用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參數估計的合理性與客觀性更強,得到廣泛應用,但DEA方法沒有考慮測量誤差和隨機噪音,使樣本觀測值與前沿面之間偏差都被歸于技術非效率,由于本文研究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和子行業地區分布,強調客觀性,所以采用DEA模型。
現有文獻中,利用DEA方法對工業產業技術效率的研究比較多見,尤其是作為重工業之首的制造業。崔國平[11]、陳靜和雷厲[12]、任娟和陳圻[13]、盛亞等[14]、黃賢鳳等[15]分別從制造業行業層面或地區層面比較分析。而近年來隨著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經濟地位提高,對其發展研究層出不窮,主要集中于技術創新能力、全球價值鏈升級、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構建與產業安全測度等方面,在注重提升效益與發展質量方面的文獻也逐漸呈現,但針對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的研究比較鮮見。劉靖宇和張憲平[16]利用SFA方法測度了2001—200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并對全國及三大區域各個年份的變異系數進行比較,但是他們研究中采用的是缺乏靈活性和主觀假設的C-D形式生產函數,且地區分布是在裝備制造業各個行業累加值基礎上進行的,不能反映某一行業的地區分布狀態。牛澤東和張倩肖[4]基于產出距離函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1997—201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7個子行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算,結果顯示裝備制造業平均技術效率為0833,七大子行業也依次分出高中低檔,并從技術創新效率角度對各子行業進行排序,但是沒有考慮子行業地區布局,同時技術創新效率投入產出指標有別于技術效率指標,代表性不強。張明親和張騰月[17]基于資源環境視角采用DEA方法對陜西省7個行業2001—2010年的工業技術效率值進行測算,發現發展最快的專用設備制造業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其資源與環境的協調性較差,反映了某一行業在該地區發展的相對優勢,但是研究僅限于陜西省,不代表全局性。有關裝備制造業子行業的效率研究,也可見王欣[18]的裝備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這篇論文采用2007年的截面數據對七大子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分別進行測算,并利用聚類分析法對七大子行業的地區分布進行描述,但聚類分析方法較剛性。
以往研究成果對我國裝備制造業效率提升與質量發展提供較為有價值的參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資源環境約束下,各個地區如何擇優發展自身優勢產業?由多行業構成的產業如何選擇優勢行業?如何客觀劃分行業地區分布?與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拓展:第一,運用數據包絡方法(DEA)測算2011年我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市)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值,同時選擇并測算七大子行業之一——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技術效率值。第二,根據測算的全國、地區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與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比較,形成四象限圖譜,客觀掌握行業地區分布。
三、研究方法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由Charnes等[1]于1978年在參考Farrell的效率概念基礎上提出的第一個DEA模型。由于DEA模型具有能解決多投入多產出問題并具有不設定生產函數的客觀性,得到廣泛應用。Charnes等基于DEA提出的第一模型——CCR模型是假設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CRS),并通過線性規劃來構造生產前沿面。
假設有N個具有可比性的決策單元(DMU),每個DMU有M種類型投入和S種類型產出,其投入產出組合可用輸入向量xj和輸出向量yj表示:
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
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每個決策單元DMU產出投入比可通過線性規劃問題求解,但是線性規劃問題存在無窮多解。為避免這種情況,增加約束條件,并將線性規劃問題換成包絡形式的對偶規劃問題:
minθ,λθ
θxj-Xλ≥0
subject to-yj+Yλ≥0
λ≥0 (1)
λ是N×1常數向量,X,Y是M×N投入矩陣和S×N產出矩陣,求解的θ是第j個決策單元的效率值,0
CCR模型是在規模收益不變的前提下提出的,Banker等[19]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模效益可變(Variable Return to Scale, 簡寫為VRS)情況下的BCC模型,可將技術效率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BCC模型在CCR模型基礎上加入凸性約束條件,具體表示為:
minθ,λθ
θxj-Xλ≥0
subject to-yj+Yλ≥0
N1'λ=1
λ≥0(2)
這里N1是N×1維單位向量,通過施加約束條件N1'λ=1,規模報酬可變的假定得以滿足。
通過式(1)和(2)可計算出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等于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的比值。
四、變量選取與數據描述性統計
在考慮數據的全面性與可比性的基礎上,本文選取了全國27個省市作為樣本,由于內蒙古、青海、寧夏與地區數據缺省比較多,所以本文將其排除。數據來源于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統計年鑒》,裝備制造業投入產出指標的樣本數據為各子行業對應數據的累加值。
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作為生產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對產業質量和發展速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資本指標,現有文獻處理方法不統一,通常選取經估算的資本存量和直接獲取的數據兩大類指標,其中以資本存量指標為常見。但是由于用永續盤活法(PIM)計算的資本存量需要確定基期資本存量、折舊率、價格指數與投資時間序列等數據,而基期資本存量和折舊率均是估計值,況且利用一個不變的折舊率用于裝備制造業不同子行業的資本存量估算過于粗糙。鑒于此,本文選取可從年鑒中直接獲得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為資本投入指標,不采用任何待估參數,以解決利用PIM方法估算資本存量不能充分考慮的不同年份、不同地區與不同行業的折舊率問題,盡可能保持數據處理的真實性。勞動力指標多選擇以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為衡量指標,未存在較大爭議。
由于2004年以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中不再統計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指標應用較少,而產出指標多集中于工業總產值,崔國平[11]、劉瑞翔和安同良[20]等均采用了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并得到合理的研究結果,因此,本文選擇裝備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
根據投入產出指標收集的原始數據,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五、實證測算與比較分析
1測算結果
應用DEAP21軟件對27個省市2011年裝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包括冶金礦山機電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石化及其他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輕紡工業專業設備制造業、農林牧漁水利業機械制造業、醫療器械制造業以及其他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主要產品包括礦山設備、冶煉設備、金屬軋制設備、環保設備、塑料加工設備、糧食加工設備、飼料加工設備和包裝機械等等。本文選取專用設備制造業為研究對象,沒有特殊針對含義,每一個子行業均可以進行研究。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行測度,并根據各自效率值大小分別進行排名,其中技術效率等于規模收益變動情況下的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具體整理結果如表2所示。
從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值角度看,2011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值比專用設備制造業分別高出0076和0093,而專用設備制造業規模效率均值比裝備制造業高出0024,對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純技術效率低下,是造成專用設備制造業遠離生產前沿面的主要因素,阻礙該行業健康發展,這與牛澤東和張倩肖[4]從技術創新能力角度研究技術效率的結果存在相似性,對專用設備制造業而言,要提高技術效率,除了要保持總體經營規模的穩定,更要著重提升行業的技術水平。
從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排名來看,吉林、福建、江西、山東、河南和廣東6個東部和中部省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均為1,排名并列第一,說明這些省份是裝備制造業中的佼佼者,可為其它非有效決策單元提供參考;河北、安徽、湖南與陜西4個省份的規模效率排名較靠前,分列第10、9、8和11名,這些省份裝備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和歷史沉淀,規模效應較明顯,但是這些地區的純技術效率比較低下,排名位于中下水平,致使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不高;除江蘇、海南與新疆的純技術效率達到最佳值外,其余省份三者排名變化幅度不大,但表現的一個共同特征是純技術效率低于規模效率,說明這些省份的裝備制造業 “大而不強”,引起裝備制造業整體技術效率低下。從裝備制造業發展均衡性來看,差距比較明顯,排名第一的6個省市與排名最后的山西省相差0556,而且呈現東部(技術效率均值0859)、中部(0805)與西部(0698)的不均衡,說明地位優勢、經濟發展水平等存在較大差異,落后地區應不斷提高資源整合能力,發展自身優勢產業,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規模效率的同時,加快技術創新從而提高整體技術效率水平。
從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及排名來看,吉林、江西、山東、湖南與廣西5個省份并列排名第一,三者均處于最優前沿面上,說明這些省份的專用設備制造業水平較高,并且湖南與廣西兩省優于自身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在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排名中湖南僅占第10,廣西占第7;相對于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排名變化幅度而言,北京、山西、浙江、廣東和陜西5個省市規模效率排名較靠前,分列位于第12、14、7、6、13名,這些省市共同特征是純技術效率較低,排名為21、26、19、15、24,阻礙專用設備制造業總體技術水平提升,從表2也可以看出,這些省市的技術效率排名較裝備制造業排名有較大變化,最為明顯是北京、廣東,其中北京專用設備制造業排名21,裝備制造業排名12,同樣廣東排名分別為15、6,說明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不能代表子行業的發展水平,即子行業發展存在著地區分布不均衡性;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東部、中部與西部技術效率均值分別為0725、0812和0621,較裝備制造業區域發展水平相比,中部地區總體水平最高,而東部地區出現明顯變化,較裝備制造業0859降低了0134,西部地區也有所降低,呈現中部、東部與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這種不均衡性普遍是由于技術水平較裝備制造業總體水平低下造成的,東部最為明顯,專用設備制造業純技術效率均值0779,而全國為0992,相差懸殊。
通過裝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對比分析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地區發展的不一致性,所以,提高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需要針對不同子行業特性和發展狀況進行針對性的改善。
2專用設備制造業地區分布狀態
在表2測算結果的基礎上,利用各省市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與全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均值、地區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比較,形成四象限地區分布圖,如圖1所示。橫軸表示各省市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與全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均值(0796)的比較差值,縱軸表示各省市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與該地區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的比較差值。
圖1專用設備制造業地區分布圖譜從圖1的地區分布格局來看,27個省市分散在不同象限內,以第三象限居多,涉及13個省市,有零星省市分散在第二和四象限,分別涉及4個和3個省份,第一象限內出現7個省份,其中橫軸上坐標點(0204,0)位置系吉林、江西與山東三省的重合,原因在于這些省市的裝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處于生產前沿面上,效率值為1,說明這些省市專用設備制造業與該省市裝備制造業同步,但與全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不一致。具體從各象限分布情況來看,分為“雙高型”、“ 低高型”、“ 雙低型”和“高低型”四種類型。表3詳細列出各象限的表現特征、分布省市與主要分析省市的投入要素排名情況。
子行業(5)注:排名情況欄內裝備(數字)代表該省市裝備制造業三種投入要素占全國(27個省市)排名區間,專用(數字)代表該省市專用設備制造業三種投入要素占全國排名區間,子行業(數字)代表專用設備制造業在該省市7大子行業中三種投入要素所占排名區間。
象限Ⅰ內的7個省份中湖南省(0204,0087)象限內坐標點為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與全國均值和地區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的比較差值。最突出,說明湖南省專用設備制造業不僅在全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占有優勢而且在本省裝備制造業發展中處于絕對優勢,從要素資源投入水平因篇幅限制,這里不具體列出各投入要素水平和排名,如需要,可向作者索取。同時因涉及省市較多,無法按各省市情況逐一分析,本文只舉例個別有代表性的省市做分析。更能深刻解釋這種現狀:湖南省裝備制造業投入要素占全國排名第13—15名,專用設備制造業占全國排名第3—6名,而該行業在湖南省七大子行業中要素投入水平最高。這些特征說明湖南省的專用設備制造業投入水平較高,同時資源利用水平也較高,該省可通過擴大規模和加強技術創新能力,以達到新的穩定狀態。廣西、安徽與遼寧等省份也存在類似情況,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所需的改進較少,應重點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
象限Ⅱ內的4個省份從表2可以看出,除黑龍江的微小差異外,這些省份專用設備制造業比裝備制造業純技術效率水平高,規模效率也較高,對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應重點發展該行業。但是為了更好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除了在資源利用水平上繼續保持外,還應加大投入要素水平,比如處于坐標點(-0105,0020)上的湖北省專用設備制造業投入要素水平在全國排名處于15—17之間,在本省七大子行業中要素投入水平也僅占第5—6名,這種低投入勢必對該省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存在影響。
象限Ⅲ內的13個省市基本分布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主要是由于在純技術效率方面專用設備制造業遠遠低于裝備制造業,說明這些省市的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比較差,阻礙本省市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而規模效率未存在明顯差異,這也與要素投入水平有關,比如上海市的專用設備制造業要素投入水平在全國占5—6名,但專用設備制造業在上海市七大子行業中要素投入水平倒數第二。所以這些省市,一是通過產業轉移或低附加值環節轉移,淘汰落后產能,選擇摒棄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重點發展對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有益的行業;二是通過對專用設備制造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以技術研發為主,占據國內價值鏈兩端,進而提高行業的純技術效率水平。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主要是地區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比較緩慢,技術效率排名都比較低下,從重慶市的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投入來看,總體偏下,這些省市要加強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發展除不斷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在形成規模效應的同時,還應加大投入要素水平,以提高行業整體發展質量。
象限Ⅳ內的3個省份專用設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都比較高,但是比較而言,前者的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均小于后者,盡管如此,在全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也占有絕對優勢,而且排名比較靠前。具體從表3的要素投入水平來看,也可以解釋這種情況,比如江蘇省無論是在裝備制造業還是專用設備制造業上的要素投入水平都比較高,但是相比而言專用設備制造業在該省的7大行業中要素投入水平較低,僅占第5名,說明江蘇省如繼續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需加大對其投入,改變由規模效率低下造成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落后局面。
六、主要結論
本文運用DEA方法對2011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及七大行業之一——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截面數據為樣本,分別測算出二者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以及排名,利用技術效率比較構造了專用設備制造業四象限地區分布圖。通過分析形成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通過專用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差值比較,27個省市分散在不同象限內,分為“雙高型”、“ 低高型”、“ 雙低型”和“ 高低型”四種類型。通過表2和圖1可以表明,唯有處在坐標原點上的省市,才會出現專用設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發展狀態同步的情況,其他任何象限內或處于坐標軸上的省市均會出現發展不一致的態勢,而本文的27個省市均未處于原點位置。
第二,專用設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存在差異。從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值角度看,2011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值比專用設備制造業分別高出0072和0093,而專用設備制造業規模效率均值比裝備制造業高出0024,說明二者整體發展存在明顯差異,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高于專用設備制造業,對專用設備制造業而言,要提高發展質量除了要保持總體經營規模的穩定,更要著重提升行業的技術水平,同時也反映了不同地區間發展的不均衡性。
第三,專用設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存在地區發展差異。地區分布圖顯示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質量與子行業發展質量存在較大差異,裝備制造業發展較好的東部地區,其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大部分處于“雙低型”的第三象限內,包括上海、廣東、浙江、北京等7個省市,而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較為一般的中部地區,在“雙高型”的第一象限內出現吉林、安徽、江西與湖南4個省市,西部地區發展差異不大,多集中于第三象限內。結果顯示不同省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不同的相對優勢子行業,應擇優發展。
第四,專用設備制造業與裝備制造業地區發展差異與要素投入水平有關。某省市專用設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或者七大子行業中專用設備制造業投入水平越低,處于第三象限的機率愈大,反之出現第一象限的機率愈大,如三者要素投入水平差異大,多出現在第二和第四象限。
通過子行業地區分布研究表明各省市存在不同的優勢行業,為避免不同地區的重復建設而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擇優發展子行業,真正實現集約發展和國內價值鏈升級,進而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針對本文研究思路,可擴展其他子行業的研究,如相比而言七大子行業均處于不利的地區,可對該地區的不同子行業進行比較,選擇相對優勢行業發展。另外我們還可結合我國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 進一步挖掘影響子行業地區分布的深層次因素, 從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對策。
參考文獻:
[1]Charnes, A, Cooper, W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 (6): 429-444
[2]葉振宇,葉素云東北地區制造業生產率變動分析:1993—2007年[J]財經問題研究,2010,(5):30-35
[3]郭淡泊,雷家骕,張俊芳,彭勃國家創新體系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兩步法的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42-160
[4]牛澤東,張倩肖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效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1):52-67
[5]Aigner, DJ,Lovell, CAK,Schmidt, P, J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6(1):21-37
[6]姚洋,章奇中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分析[J]經濟研究,2001,(10):13-28
[7]顧乃華,李江帆中國服務業技術效率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6,(1):46-56
[8]楊秀云,朱貽寧中國機場業的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J]產業經濟評論,2013,(1):104-121
[9]岳意定,劉貫春,賀磊我國區域技術效率的再估計及區位因素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3,(6):837-846
[10]張旭,侯乃聰,李存金軍民融合的微觀視角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上市企業實證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3,(3):96-100
[11]崔國平中國制造業技術效率變化及其決定因素:1996—2005[J]工業技術經濟,2009,(7):82-86
[12]陳靜,雷厲中國制造業的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基于DEA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0,(4):83-89
[13]任娟,陳圻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創新行為對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1):80-86
[14]盛亞,裘克寒,吳俊杰浙江省制造業技術效率分析:基于八省市比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78-86
[15]黃賢鳳,武博,王建華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效率的DEA聚類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2013,(3):90-96
[16]劉靖宇,張憲平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的測度與空間差異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21):110-112
[17]張明親,張騰月資源環境約束下的陜西裝備制造業技術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9):109-120
[18]王欣我國裝備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測度[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9]Banker, RD, Charnes, A, Cooper, W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1984, 30 (9): 1078- 1092
[20]劉瑞翔,安同良資源環境約束下中國經濟增長績效變化趨勢與因素分析——基于一種新型生產率指數構建與分解方法的研究[J]經濟研究,2012,(11):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