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行為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物行為學方法

篇1

在一所學校里,無論是校園文化建設還是課堂改革,無論是學校規劃發展還是學生養成教育,都需要教師的參與,教師的處事態度、工作方法將直接影響到學校工作質量。而長時間單調、繁重的教學生活,或多或少的都會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因此,如何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就成為每一位學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實際問題。

一提到調動教師積極性,很多學校管理者馬上會想到通過多發獎金和物質獎品的方法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這的確是最簡單、最直接、最容易被教師接受的一種方法。但是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中小學來說,有限的經費維持平時的辦公開支還捉襟見肘,根本就拿不出用于獎勵教師的“富裕”錢。因此,在農村中小學,我們必須把調動教師積極性的重點放在精神獎勵上,讓教師發自內心地去愛教、樂教、愿意從教。

一、弘揚主旋律,宣傳新的教育政策,對教師們進行正面引導

目前國家的教育理念已經開始改變,例如:從提倡教師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轉向鼓勵中小學教師發展自我、成名成家;從大規模的合校并點轉向區域化、均衡化的教育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改變科目的分值設置,改變功利化的教育模式,讓教育回歸原生態。為了提高教師地位,對教師任職資格制度也進行了改革,提高了獲取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即使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也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才能取得教師任職資格證書。此外,教師職稱制度也在逐步改革,在中小學教師中已經開始增加正高級職稱的名額。管理者可以通過這些正面信息的傳達讓教師知道國家正在想辦法提高教師待遇,引導他們積極地去對待教育工作。

二、學校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做到規范化辦學 學校的管理制度都是為教學工作服務的,涉及學校所有教師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制定管理制度時一定要尊重廣大教師的意見。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應該分以下幾個步驟:1調查研究。制度的制定是為了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不調查不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所以第一步就是調查研究、了解實情。2.組織教職工委員會討論,拿出初稿。3.把初稿分發給教師并征求他們的建議。4.對教師提出的建議進行匯總并提交教職工委員會再次討論定稿。5.學校大會公布實施。

比如:《沙河五中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就是在教師全員參與的情況下制定的,并且隨著學校實情的變化不斷進行修改。修改的過程也是透明的,完全是由教師討論并提出反饋建議,學校再組織教師代表整理建議,并依照大多數教師的建議進行修改。發放績效工資時,學校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對于分配結果教師也都能夠欣然接受。.

三、學校管理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的素質

1.借助榜樣的力量。首先,學校管理者要做教師的榜樣,要求教師做到的事自己一定要做到、做好。在道德標準、思想作風上,要高標準要求自己,做教師生活中的楷模;在教學工作中,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積極主動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教學活動,做教師工作中的領路人。其次,從我校教師隊伍內部找典型、樹榜樣,比如我們學校的崔然老師課堂教學理念先進,善于創新,在教學改革上常有突破,就可以把她作為課改榜樣;陳捧書老師,埋頭苦干從不計較工作得失,30年如一日,教學工作從未放松,可以作為師德楷模。身邊榜樣的力量,更能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2.學會服務于教師。作為學校管理者,不應高高在上,而應多為教師服務,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工作上幫助他們,在業務上指導他們,融入他們中間去,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一直要求教師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中也是不現實的,對此,我們大膽提出了“家庭第一,健康第二,工作第三”的口號。讓教師看到學校管理者對他們的愛護,當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校管理者的關心之后,反而會做到“工作第一,健康第二,家庭第三”。我想這也許就是《孫子兵法》上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吧!

3.學會與教師溝通。教師是小知識分子,普遍愛面子、自尊心強,在與他們溝通時要適時、適地、適度。對于個性特別強的教師,要運用多種渠道進行溝通,要給教師講明道理:要想獲得自尊,就必須自強,要想在工作中做出成就,就必須有勇于獻身的精神,有投入才會有收獲。不實在、不踏實、不努力、不奮斗、不積極的人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四、規劃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教師們樹立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

教師長年在學校里閉門教書,從初一教到初三,又從初三教到初一,視野被固定在一個小范圍內,有的教師經過幾輪教學小有成就沾沾自喜,停步不前,進而產生職業的倦怠。因此,必須要把老師從自滿的“牢籠”中解放出來,要為教師謀劃專業發展之路,促使他們不斷充實自己、改變自己。

1.給教師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學校管理者在規劃學校愿景的時候,要幫助每位教師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并制定個人的發展計劃。例如:為了讓教師認識到自身價值,看到自己的發展潛力,學校每年都要組織一些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展示自我,學會溝通.找回自信。

篇2

【關鍵詞】 鐵離子 阿爾采默病 Morris水迷宮 凋亡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nd mole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duced by higher concentration iron.FeCl3 were injected into intracephalic of rats by embedding a plastic hollow tube into their ventricle of brain.Methods:15 rats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Both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rats.A small burrhole was made in the left/right side of the craium with a dental drill.A plastic hollow tube was embedded in the ventricle of brain.After the surgen,FeCl3 were injected into ventricle of brain.Of control tats interval 5 days and 3 times injection were carried out.Then the behavioral performance were examined by Morris water maze and the percentage of early apoptosisin of cells load with AnnexinFITC were testded by flow cytomery.Results:There were 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escape latencies:sum of escape distance between exprimental and control rats.Percentage of AnnexinFITC loaded cells that are undering apoptosis in animals treated by ir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s.Conclusion:Injecting higher concentration iron into ventrcle induce damage of study and memory and neuron apoptosis which were the clinic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AD.

Key words iron;AD;Morris water maze;apoptosis

阿爾采默病(AD)是一種臨床上以進行性智能障礙為特征,病理上以皮層及海馬區出現老年斑、神經纖維纏結為特征的疾病。近來,隨著家族性AD病因的揭示,散發性AD病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人們發現環境、代謝對散發性AD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而飲食(水)因素,特別是一些微量元素與AD病因的關系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通過在大鼠側腦室埋管,分別將FeCl3注入大鼠腦室系統,用Morris水迷宮測定其行為學改變,用Annexin VFITC染色細胞,通過流式細胞儀測定大鼠腦組織早期凋亡細胞百分率,研究大鼠行為學改變及神經元凋亡的發生,進一步探討鐵離子與AD病因之間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對象為山西醫科大學動物中心提供的3月齡雄性SD大鼠18只(起始體重250~280 g)。隨機分為實驗組10只,對照組8只。實驗期間自由飲食、飲水,分籠飼養。

1.2 行為學測定裝置

行為學測定裝置由Morris水迷宮及圖像自動監視系統組成。Morris水迷宮為一直徑120 cm、高50 cm的圓形水池,水深30 cm,水溫23℃。池壁上標有東、南、西、北4個入水點,而將水池分為西南、東南、東北(平臺所在)、西北4個象限(記錄時分別以1~4代表)。在3象限正中距池壁20 cm處固定一直徑為10 cm的圓形透明逃避平臺,池水沒過平臺1 cm。測定前將鼠頭用染發劑染黑,向池中加入奶粉使水呈白色不透明。由圖像監視系統同步記錄大鼠運動軌跡。

1.3 動物篩選

將鼠面向池壁依次從1,2,4象限放入水池,限時180 s內找到逃避平臺,并在平臺上停留2 s,即被認為逃避成功。18只大鼠每日上午、下午各進行1次行為學測定,共測定5 d 10次,8次(含8次)逃避成功者入選,其余剔出。

1.4 腦室埋管術

用戊巴比妥鈉(40 mg/kg)經腹腔注射麻醉后將鼠置于立體定位儀上將鼠頭固定,參照大鼠立體定位圖譜1旁正中切口,在正中線旁開2 mm,前囟十字縫橫線后1.3~1.8 mm處用牙鉆鉆孔至硬腦膜下3.5 mm,拔鉆后,將長0.9 cm,直徑1 mm的空心塑料管垂直插入約3 mm,見有透明腦脊液平面,用牙粉固定塑料管,術后恢復休息1周。

1.5 給藥方法

實驗組取FeCl3溶液10 μL(5.2 μg/μL),對照組取生理鹽水10 μL,分別用微量加樣器經腦室埋管緩慢注入大鼠側腦室。每5 d給藥1次,共給藥3次。

1.6 水迷宮行為學測定

實驗組有9只,對照組有6只大鼠進行行為學測定,共測定7 d,測定指標有平均潛伏時間(s);行程(cm)。

1.7 流式細胞計數

去大鼠大腦額葉皮層組織,以70%冷乙醇固定,將固定組織用機械法制備成單分散細胞懸液,低速離心后(700r/min),用500目濾網棄去團塊,調整細胞濃度為每個3×106/個/mL,加入特異性的早期凋亡細胞標記物Annexin VFITC染色標記細胞15 min后收集1萬個神經元細胞,用流式細胞儀測定細胞早期凋亡百分率。

1.8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用±s表示,將平均潛伏時間、距離轉換成lgX,將早期細胞凋亡百分率轉換成sin-1X,P<0.05則認為有顯著差異。

2 結

實驗組與對照組大鼠平均潛伏時間、距離、早期凋亡細胞百分率比較差異顯著(見表1)。表1 兩組平均潛伏距離、時間及早期凋亡細胞百分率比較

3 討

縱觀近年來的研究,普遍認為早期發病的AD與遺傳因素有關,晚期發病的AD與環境因素有關,有報道指出,AD時有鐵代謝的參與,腦內鐵離子、轉鐵蛋白和轉鐵蛋白受體的變化直接或間接與AD有關[1],Connor用免疫組化法檢測AD患者腦組織中鐵、鐵蛋白及轉鐵蛋白含量[2],發現老年斑及血管周圍染色呈強陽性,同時這些部位的鐵蛋白染色陽性細胞也明顯增多,另有研究證明,AD患者血漿、腦脊液中鐵結合蛋白P97增加[3],并且提出P97濃度作為AD的一個檢測指標。由于AD是以智力減退為特征的病變,研究者常以Morris水迷宮作為檢測AD動物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大鼠在水迷宮行為學測定中平均逃避時間延長,所走過的距離增加,說明在腦脊液中注入鐵離子可損傷大鼠的行為學,能引起大鼠學習記憶功能障礙,這正是AD的重要臨床特征。細胞凋亡在A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備受關注,運原位標記技術可證實AD患者腦中細胞凋亡的發生,與年齡相配對的非AD患者腦中凋亡細胞明顯增多,細胞凋亡已成為AD神經元死亡的重要途徑。Annexin VFITC是特異性的早期凋亡細胞發生的標記物[4],可將早期凋亡細胞識別,目前有文獻報道用此方法作為凋亡診斷指標[5]。本研究經用此法標記大鼠額葉細胞,觀察到實驗組大鼠細胞早期凋亡百分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大鼠出現了神經元凋亡,而鑒于行為學障礙及神經元凋亡是AD特征性的臨床和病理變化,故推測腦脊液中高鐵與散發性AD存在關聯。

參考文獻

[1]Markesbery W R.Oxibative stress hypothesis in Alzheimer′s disease[J].Free Radic Biol Med,1997,23:134147.

[2]杜宇.腦內的鐵、轉鐵蛋白及轉鐵蛋白受體[J].生理科學進展,1999,30(4):337340.

篇3

[關鍵詞]魚類行為,研究動態,發展

中圖分類號:S9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6-0125-01

魚類行為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在動物行為進化上和漁業生產發展中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現代漁業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魚類行為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其中主要包括魚類與環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魚類對重金屬或有機毒物的應激反應以及魚類群體內部個體間的協調機制等。這直接促進了魚類行為學研究的發展,使得更多的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魚類行為就是指魚類進行的各種運動,是魚類對環境變化的外在反應,主要包括游泳、攝食、生殖、呼吸等行為;此外,避敵、攻擊、求偶時改變體色等非運動形式也列入行為范疇。本文主要介紹魚類行為學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以期為國內學者開展魚類行為學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魚類行為學研究的歷史過程

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由來已久,但直到20世紀動物行為學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延伸。當時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鳥類和哺乳類,而對于魚類的研究和報道都較少。自從1904年Lyon報道了魚類的趨流行為以來,陸續有學者開展關于魚類行為的研究,但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真正魚類行為研究直到上世紀中葉才逐步發展起來,主要是為了適應海洋捕撈的發展需要。在1963年召開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中,Blaxter介紹了魚類在不同光照下對網具不同部分的反應,1970年在冰島雷克亞米克召開的世界性漁具會議有專門討論魚類行為的論文,1977年國際水生生物管理中心在意大利召開會議,專題討論了魚類行為與捕撈業和養殖業的關系。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魚類行為的研究引起國際海洋理事會的重視,1992年在挪威召開會議上強調了魚類行為學在漁業資源評估和漁業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2004年在波蘭召開的漁具工作組會議上又討論了漁具漁法、魚類行為和魚群的聲波反射強度等。可見,有關魚類行為學的研究領域已經從最初的海洋捕撈業,逐漸擴展到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資源管理等。

2.魚類行為學的研究領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對魚類行為的觀察和探索也不斷取得進展。最初只是研究魚類行為在捕撈產業中的應用,其后發展到研究魚類個體對聲響、光照等環境因子的反應,最后發展到研究魚類群體行為及內部機理。魚類行為學的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個體行為學和群體行為學:

2.1 魚類個體行為學

個體行為學主要是指魚類個體在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下所產生的自發或條件反射行為。主要研究對象為魚類個體或者魚群中的獨立個體,主要研究方向為魚類的趨、魚類的游泳行為和攝食行為等。

2.1.1 魚類的趨

魚類趨通常與環境因子的改變有關,如魚類的趨光性、趨流性和趨礁性等,這些行為通常理解為魚類的本能行為,不同魚類面對光照、溫度、流速甚至顏色的改變均有不同的反應和適應過程。王武等研究了水溫與光照對瓦氏黃顙魚幼魚行為的影響,發現水溫與光照的變化會對瓦氏黃顙魚行為產生顯著影響,過低的水溫會減少瓦氏黃顙魚對外界影響因素的反應,而高強度光照會使瓦氏黃顙魚的游動增加,尋求藏匿處。該研究結果表明瓦氏黃顙魚適合在低光照強度下養殖,增加了瓦氏黃顙魚幼魚的成活幾率,成功將魚類行為學應用于養殖技術領域。羅清平等[3]對孔雀魚幼苗在光場中的行為反應進行分析,得出孔雀魚幼苗對短波長的藍、綠光趨向性最強,相應的照度范圍為1500~2000lx,而對長波長的紅、黃光表現出避光性。該研究結果在孔雀魚工廠化養殖中得到應用,主要利用其趨光性特點進行定時定量投餌,也可以利用其避光性的特點對其進行驅趕,以提高清潔、分箱或捕撈等操作的效率。張碩等分析了黑幼魚的趨流性,測定了黑幼魚的感應流速、喜好流速和極限流速,并定量分析了黑幼魚體長與流速之間的關系,為今后學者開展遺傳育種或增殖放流相關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1.2 游泳行為與攝食行為

魚類在長期的進化演變中,體形和游泳能力反映出魚類對環境的某種適應性,觀察和研究魚類的游泳行為是魚類行為學的重要內容。Marie-Laure等[9]早在1999年便利用聲學遙感裝置對養殖虹鱒魚的游泳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養殖密度條件下,虹鱒魚的行為差異顯著,在高密度下具有較高的行動水平。Hanson等對黑鱸在自然環境中的游泳行為進行研究,并對于個體間的游泳相似性進行分析,得出了黑鱸在自然狀態下的游泳行為習性。由于這次實驗實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所以非常具有實用價值。

2.2 魚類群體行為學

自然界中,許多動物以群居的形式存在。群體生活的好處在于有利于發現食物、抵御敵害和繁衍等。有統計表明,80%的魚類均以聚集成群的形式進行棲息、索餌和洄游,這是魚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的一種適應性,對魚類生存起著十分有利的作用。魚類群體行為學以整個魚群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魚群的形成機制和魚群的行為模擬等。ANNE等[17]研究了魚類早期的經驗對魚類集群的影響,認為魚群能否成功聚集及逃避捕食危害,多數取決于早期的經驗,這在魚類行為學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價值,該項研究也可以應用于人工培育魚類的早期馴養。日本學者M. Zheng等從魚群對逃避捕食造成影響的角度出發,利用模型研究了魚群對捕食者的行為反應,得出了不同情況下魚類的被捕食概率,魚群通常是某些個體行為對整個魚群發出訊息,并成功逃避捕食者的追捕。

3.魚類行為學的發展趨勢

魚類行為學發展至今,研究領域已經從水產捕撈學逐漸拓展到生理學、生態學甚至計算機學。其未來發展趨仍會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魚類行為的原理、方式和結果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研究。隨著基因遺傳學的不斷發展,更多的學者將該項技術應用于種群多樣性、個體性狀性和行為差異性的研究,魚類行為學也可以借鑒該項技術,對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內在因素進行探索與表達,如研究魚類游泳姿態的差異性,雌、雄魚求偶行為的基因表達等。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或仿真影像技術的發展,魚類行為研究者們也開拓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在魚類行為方面應用的典型是涂曉媛魚,這是一種以計算機動畫為條件,具備人工生命的魚類。涂曉媛魚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據外界環境變化作出不同反應。該種技術的應用具備廣闊前景,許多不具備的實驗條件在計算機上便可完成。仿真影像技術可以將魚類的相對位置在計算機上精確顯示出來,不僅可以應用于魚群個體間的相對距離研究,而且可以應用于魚群與漁船、礁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研究。魚類行為學會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加繁榮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大仁,俞文釗譯.(普羅塔索夫 B. P.著).魚類的行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篇4

目的實驗觀察針刺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方法以 220 V,0.8 mA的方波刺激Wistar大鼠15 s,間隔45 s/次,共60次,總刺激時間15 min,進行不可逃避的前休克動物(pre-shocked animals)制作,形成學習無助大鼠模型,采用Open-Field法進行動物行為學敞箱實驗及條件回避實驗,觀察針刺對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結果針刺對學習無助模型大鼠水平及垂直運動均有明顯改善,且顯著提高大鼠的逃避成功次數、縮短逃避潛伏期(P

【關鍵詞】 針灸療法 抑郁癥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behavior changes in the Wistar rats of depression.Methods40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4 groups,namely acupuncture group, drug group, mode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rats were stimulated 15 minutes by quadratal wave of 220v, 0.8mA to make Wistar rat model of studying helplessness.The animal behavioral spacious box testing and conditioned avoidance testing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method of Open-Field.Results The crossing and rearing score of model ra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time of successful avoidance was obviously enhanced by acupuncture,as well as shorten avoidance latent period(P

Key word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Depression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性疾病,表現為一種持久的抑郁狀態,以心境低落、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為主要癥狀[1]。是危害全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病,其終生患病率為6.1%~9.5%[2]。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精神疾病在人們的疾病負擔中將列首位,而抑郁癥則占精神科疾病的47%[3]。抑郁癥及其治療引起內外廣大學者的廣泛重視。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針刺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評定針刺抗抑郁療效。

1 器材

1.1 藥品多慮平:南京白敬宇制藥廠產品,批號:20040912。

1.2 動物(200±20)g Wistar雄性大鼠,由山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魯動質字:20040816。

1.3 器材“華佗”牌32號1.0寸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產品;穿梭箱:山東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室提供,根據文獻介紹制備[4],大鼠穿梭箱有兩室,每室30 cm×30 cm× 20 cm,可人為開閉,箱底為不銹鋼柵條,條間距離為1 cm,兩室柵條可錯時通電,一室與刺激器接通時,另一室為安全室;敞箱:根據文獻介紹,自行制備[5],標準為40 cm×80 cm×80 cm,周壁、底面為黑色,底面以白線劃分為面積相等的25塊。

2 方法

2.1 模擬臨床建立大鼠學習無助模型將大鼠放入穿梭箱,中間通道關閉,通過底部的金屬柵條給予220V,0.8 mA的方波刺激,刺激15 s,間隔45 s/次,共60次,總刺激時間15 min,進行不可逃避的電休克即前休克動物(pre-shocked animals)制作[1]。

2.2 分組及給藥(200±20)g Wistar雄性大鼠40只,按體重均衡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對照組、陽性藥多慮平組、針刺組,每組10只。空白組及模型對照組分別給予涼開水1 ml/100 g,ig;多慮平對照組給予多慮平3 mg/kg,生理鹽水配成30%水溶液1 ml/100g·ig ;空白對照組大鼠只放入穿梭箱內而不進行電刺激,時間相同。第2天除重復進行前一天實驗并開始給藥,連續給藥14 d。最后一次給藥后24 h,采用Open-Field法進行動物行為學敞箱實驗及條件回避實驗,記錄并統計實驗數據。

2.3 針刺取穴及操作方法針刺組根據《實驗針灸學》[6]大鼠穴位定位方法,選擇百會、內關、神庭、三陰交穴,并參照人和動物的穴位解剖結構特點,在動物針灸穴位圖譜的基礎上,于大鼠前正中線上,額頂骨縫交界線前方處定位神庭穴。其他穴位仿人取穴。針刺方法: 穴位常規消毒,百會穴向前斜刺,神庭穴向上斜刺,進針深度約為0.2 cm。內關直刺0.3 cm,三陰交直刺0.2 cm。每穴行均勻捻轉刺激30 s,留針10 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14 d。最后一次治療后24 h,采用Open-Field法進行動物行為學敞箱實驗及條件回避實驗,記錄并統計實驗數據。

2.4 敞箱實驗將各組大鼠依次放入自制敞箱,以動物穿越底面塊數為水平運動(crossing)得分,直立次數為垂直運動(rearing)得分,記錄其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次數,每只動物測定1次,測定時間為3 min/次,記錄水平運動得分和垂直運動得分情況。

2.5 條件回避實驗(conditioned avoidance testing)繼敞箱實驗后,大鼠放入穿梭箱后適應5 s,進行鈴聲刺激,非條件刺激為足電休克0.8 mA,在鈴聲響起3 s后開始方波輸出電刺激,當動物逃到安全室后停止鈴聲和刺激,如未能逃避時刺激達30 s時停止。1次/min,共進行30次,刺激間隔為27 s。測定回避成功次數和逃避潛伏期。 動物在鈴聲開始3 s內逃到安全室,記錄回避成功一次,逃避潛伏期為0;刺激后才逃避的,其潛伏期記錄是從刺激開始到逃避完成的時間;到最后未能逃避的,則潛伏期為30 s。

2.6 統計學處理所有實驗數據用 ±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q檢驗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四格表的確切概率法檢驗。

3 結果

3.1 針刺對學習無助模型大鼠敞箱實驗的影響

3.1.1 水平運動針刺組、多慮平組、空白組均優于模型組。結果見表1。

表1 對大鼠水平運動的影響(略)

為避免統計學上第2類錯誤,出現假陽性結果,本組數據采用q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q檢驗結果(略)

由此可見,空白組與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此造模方法成功;針刺組及多慮平組與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前兩組與空白組的差異及前兩組間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針刺與多慮平均有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水平運動狀態的作用,且二者作用相似。

3.1.2 垂直運動各處理因素對實驗動物垂直運動的影響無顯著差異。結果見表3。

表3 對大鼠垂直運動的影響(略)

為避免統計學上第2類錯誤,出現假陽性結果,本組數據采用q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q檢驗結果(略)

由此可見,各處理因素對大鼠的垂直運動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

3.2 針刺對學習無助模型大鼠條件回避實驗(conditioned avoidance testing)的影響

3.2.1 回避成功空白組、多慮平對照組、針刺組大鼠,回避成功次數較多。結果見表5。

表5 回避成功次數(略)

本組數據采用q檢驗。結果見表6。

表6 q檢驗結果(略)

由此可見,模型組與空白組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造模成功。針刺組與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針刺可以顯著提高實驗動物的回避成功次數,同時與多慮平組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多慮平組與模型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多慮平可以明顯提高實驗動物的回避成功次數,但仍與空白組有顯著性差異。

3.2.2 回避潛伏期空白組、多慮平對照組、針刺組,回避成功較多,部分回避不成功的大鼠回避潛伏期也較短。結果見表7。

表7 回避潛伏期基本數據(略)

本組數據采用q檢驗。結果見表8。

表8 q檢驗結果(略)

由此可知,模型組與空白組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模型成功;針刺和用藥組與模型組都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針刺與用藥組之間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這兩組與空白組間的差異也不具統計學意義,即針刺與多慮平均可使實驗動物的由于抑郁狀態而影響的回避潛伏期的改變恢復正常。

4 討論

抑郁癥屬祖國醫學“郁證”范疇。綜合歷代醫家文獻,結合現代醫學對抑郁癥的特點和診斷標準的認識,認為情志不舒是抑郁癥的主要致病因素,肝氣郁結、氣郁傷神為其主要病機,屬標本俱實之癥,其病位在肝,涉及心神,肝郁傷神是抑郁癥發病的關鍵。因為情志不舒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而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久郁心神不得所養而致傷神,從而出現精神抑郁、胸脅脹痛、易怒易哭等癥狀,故治療當以疏肝理氣、解郁安神為主。方中神庭為督脈穴位,督脈入絡腦,與腦相連,腦居顱內,為元神之府,故取之可以起到寧心安神,醒神開竅之功效;百會亦為督脈穴位,是諸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能清利頭目;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經穴,有調理、健壯脾胃的功能,取之可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氣通三焦,三焦主氣,取之可寬胸理氣、行氣開郁。諸穴合用,共奏理氣、解郁、安神之功效。

現代醫學認為第二信使系統及其最初接收胞外信號的G蛋白都與抑郁癥的病理生理有密切的關聯[7]。近年的研究發現抑郁癥的發生還與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細胞數目減少或免疫細胞因子水平升高有關。此外 ,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降低也與抑郁癥的發病密切相關[8,9]。

我們實驗觀察了針刺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針刺可以顯著改善實驗動物的水平運動(P0.05)。在本實驗中,各處理因素對實驗大鼠垂直運動的影響,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條件回避實驗提示針刺可顯著提高實驗動物的逃避成功次數(P0.05)。對于未逃避成功的實驗大鼠,針刺也可以顯著縮短其逃避潛伏期(P0.05)。說明針刺可明顯改善抑郁癥狀,為臨床治療抑郁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針刺抗抑郁機理以及最佳療程等諸多問題還需在今后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沈漁村.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358.

[2] 郭克鋒.抑郁癥患者的治療難度預測性研究[J].現代康復,2001,5(8上):48.

[3] 李 輝,針刺治療抑郁癥的現狀[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4,6(1):26.

[4] 徐叔云,卞如濂,陳 修.藥理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11.

[5] 張有志,聶惠民,張德昌,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經方治療抑郁癥的動物行為學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7):30.

[6] 林文注,王 佩.實驗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77.

[7] 炎 彬,杜力軍.抑郁癥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5,2(2):138.

篇5

摘要:目的觀察頭頂一顆株注射液對快速老化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血、肝、腎、海馬、腦皮質抗氧化酶的影響。方法采用氟哌啶醇造成實驗大鼠獲得性記憶缺失動物模型,用電跳臺法觀察對照組、模型組、頭頂一顆株注射液高、中、低劑量組大鼠行為學變化,測定各組大鼠血及肝、腎、海馬、腦皮質等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含量。結果與模型組比較頭頂一顆株注射液各劑量組能維持實驗大鼠學習記憶成績,多種組織SOD,GSH-Px 顯著升高,高、中劑量組作用尤其明顯(P

關鍵詞:頭頂一顆株; 學習; 記憶; 抗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Effects of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on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Anti-oxidase in Rats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injection on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on the express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in serum, liver, kidney, hippocampus, cortex of aging rats.Methods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five groups,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injection small dose group, middle dose group and large dose group. Rat model of acquired memory deficiency induced with haloperidol was employed. Electricity stimulated jumping stand was used for observation on rat behavior change and meanwhile 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GSH-Px in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animal were detected.ResultsIn contrast with model groups,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injection at different dosage could maintain learning and memor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GSH-Px in different tissue of the rats.(P

Key words: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Learning; Memory; Anti-oxidase; Superoxid dismut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頭頂一顆株又稱延齡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為百合科延齡草屬植物,以根入藥,含有薯蕷皂素、甾醇、甾酮等化學成分,具有鎮靜、止痛、止血作用,主要用于治療眩暈頭痛、神經衰弱、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崩漏等疾病[1]。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退行性病變是人體衰老的關鍵,并與代謝產生的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慢性損傷或抗氧化酶不足密切相關。本實驗用頭頂一顆株注射液腹腔注射,通過對各組大鼠行為學觀察和組織SOD,GSH-Px含量測定,探討頭頂一顆株注射液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抗氧化酶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探討其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抗衰老作用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頭頂一顆株注射液制備頭頂一顆株由恩施中藥材生產GAP(質量管理規范)示范基地提供,采用水提醇沉法制成含生藥30%的注射液,瓶裝密封消毒備用。

1.2 藥品與儀器氟哌啶醇注射液(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SOD、GSH-Px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回避反應箱(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系提供),GL-20G II型高速低溫離心機,UV-2450分光光度儀,水浴箱。

1.3 電跳臺行為學訓練及測試實驗裝置為30 cm×30 cm回避反應箱,箱底為銅柵,可通刺激電流。另有一高5 cm,頂端直徑為5 cm的橡膠圓臺作為避電擊平臺,固定放置在箱內一角的銅柵上,大鼠可在圓臺上停留以回避電擊。實驗開始時,先將大鼠輕放于回避反應箱內,使其適應3~5 min,以消除探究反應。爾后底部銅柵通電(36 V)2 s,大鼠在受電擊刺激中逐漸學會跳上平臺回避電擊。多數大鼠可能再次或多次跳至銅柵上,受到電擊后又重新跳回平臺,如此訓練3 min,并記錄每只鼠受電擊數或犯錯次數,以此作為學習成績。末次給藥后,再測試行為學改變,記錄3 min各鼠跳下平臺的錯誤次數和第一次跳下平臺的潛伏期。

1.4 動物分組與用藥雄性Wistar大鼠50只,鼠齡40~50周,體重300~350 g,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動物中心提供。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頭頂一顆株高劑量組、中劑量組和低劑量組,每組10 只。模型組按1 g/kg體重腹腔注射氟哌啶醇注射液,頭頂一顆株高、中、低劑量組分別在注射氟哌啶醇的同時,按7.2,3.6,1.8 g/kg體重腹腔注射頭頂一顆株注射液,對照組每天等量腹腔注射生理鹽水,Bid,連續用藥7 d。

1.5 組織SOD,GSH-Px測定行為學測試結束后斷頸處死大鼠,迅速取血及各種組織,血液離心取血清,組織制成10%勻漿,備用。SOD,GSH-Px測定,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蛋白定量采用雙縮脲法測定。

1.6 統計方法所有結果都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個別數據不符合ANOVA比較的要求,而用非參數進行比較分析。

2 結果

2.1 頭頂一顆株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 電跳臺行為學測試結果顯示,頭頂一顆株各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均能延長實驗大鼠的跳臺潛伏時間,減少3 min犯錯次數, 高、中劑量尤其明顯(P

2.2 頭頂一顆株對大鼠血及組織SOD,GSH-Px影響從表2和表3可見:頭頂一顆株注射液各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均能提高血液、海馬、腦皮質及肝腎SOD,GSH-Px表達值,高、中劑量組作用明顯(P

表1 頭頂一顆株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略)

與模型組比較,*P

表2 頭頂一顆株對大鼠血及組織SOD的影響(略)

與模型組比較,*P

表2 頭頂一顆株對大鼠血及組織GSH-Px的影響 (略)

與模型組比較,*P

3 討論

衰老(Senility)是人體一種全身性生理變化過程,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都會出現這種過程,其機制復雜,并與多種因素有關。Lustbader等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與氧化應激有關,氧化應激通過氧自由基損傷神經元細胞,促進神經元細胞凋亡或死亡,引起神經系統功能減退[2]。SOD和GSH-Px是重要的抗氧化酶系,普遍存在于人體各組織中,包括血液、肝臟、線粒體和細胞質,有對抗自由基損傷和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細胞內H2O2水平、減少自由基和過氧化物蓄積的作用。氧自由基被SOD轉變為H2O2后,GSH-Px可繼續作用在H2O2上,使之轉變成完全無害的水和氧。因此SOD,GSH-Px表達變化,已成為檢測衰老因素最為敏感和可靠的指標[3]。已有實驗研究報道,根據氟哌啶醇可使實驗動物產生僵住癥(強直性昏厥,catalepsy)的原理,用氟哌啶醇進行大鼠腹腔注射,對SOD和GSH-Px有抑制作用,是很好的動物老化造模劑[4]。本實驗用氟哌啶醇造模,觀察、探討頭頂一顆株對大鼠行為學變化及在不同組織對SOD,GSH-Px表達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頭頂一顆株能維持實驗大鼠學習記憶能力,顯著提高實驗大鼠血、肝、腎、海馬、腦皮質SOD,GSH-Px表達量,具有上調抗氧化酶表達、改善記憶抗衰老作用。

參考文獻:

[1] 謝宗萬,范崔生,朱兆儀,等. 全國中草藥匯編,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25.

[2] Lustbader JW, Cirilli M, Lin C, et al. ABAD directly links Abeta to mitochondrialtoxic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J]. Science,2004,304(5669):448.

篇6

關鍵詞:頤腦解郁方;抑郁;行為;免疫組化;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

中圈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7-1446-03

抑郁癥(Depression)是指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活動能力減退、思維與認知功能遲緩為臨床主要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其發病率、傷殘率、復發率均較高,嚴重危害人們的心身健康。WHO指出,21世紀人類面對的最大疾息是精神疾病,而抑郁癥是其中的重點。對抑郁癥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目前西藥對抑郁癥的治療仍存在著起效慢、療程長、副作用大、藥價昂貴、部分患者對抗抑郁劑治療無效等不盡人意之處。近年來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對癥用藥,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從中醫藥的角度對抑郁癥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進行理論性總結和探討,并結合療效確切的中藥復方對中醫藥治療抑郁癥進行藥效學觀察和機理方面的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采用行為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探討了頤腦解郁方對抑郁狀態模型大鼠行為學及腦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及分組

二級雄性Wistar大鼠,購于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格證編號:SCXK(京)2002-0003。飼養1周(早7:00-19:00光照,19:00-次日7:00黑暗),體重達250-300g,用OPEN-FIELD法進行行為評分…,選擇評分相近的大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治療組、對照組,每組10只。

1.2 造模方法

正常組:每籠5只飼養,正常飲食飲水。模型組:參照文獻,采用慢性應激結合孤養法,每籠1只飼養,進行為期21天的慢性不可預見的應激,造成大鼠慢性應激抑郁模型。治療組:參照文獻建立慢性應激抑郁狀態大鼠模型,造模結束后開始灌胃給藥,每日1次,連續6周。對照組:參照文獻建立慢性應激抑郁狀態大鼠模型,造模結束后開始灌服生理鹽水,每日1次,連續6周。以上各組動物在相互隔離的環境下飼養。

1.3 藥物

頤腦解郁方(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鑒定教研室鑒定),使用前按照灌胃劑量煎藥濃縮,濃度0.62g生藥/mL,貯存于4℃冰箱中備用,臨用前加熱。

1.4 實驗儀器及試劑

大鼠行為觀察曠野箱(自制);SMG-2型大鼠水迷宮反應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Polyvar萬能顯微鏡,美國;Leitz石蠟切片機,德國;CMIAS8真彩病理圖像分析系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免疫組化染色試劑盒,濃縮型DAB試劑盒,兔抗5-HT,北京中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兔抗NE,Serologicals公司。

1.5 動物處理及切片處理

中藥灌胃6周后,進行行為學測試(蔗糖水試驗,曠野試驗,迷宮法試驗)。然后予100g/L水合氯醛(400111g/kg)麻醉,取腦,用100mL/L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Leitz石蠟切片機進行石蠟切片,片厚6um。

1.6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ABC法)

采用ABC法,主要步驟如下:切片入10mL/L甲醇H2O2液,室溫30min。蛋白酶K消化,37℃30min。正常羊血清,室溫30min。兔抗5-HT(1:80),兔抗NE(1:300),4℃過夜。生物素化二抗工作液,37℃2h。辣根酶標記鏈霉卵白素工作液,37℃2h。0.05%DAB-0.01%H2O2液顯色。脫水,透明,封片。

1.7 圖像分析與統計學處理

每組隨機取3張片子,每張片子在大腦額葉皮質及海馬CA1-CA4區各取3個視野,采用CMIAS8真彩病理圖像分析系統對5-HT、NE陽性細胞進行測量分析,統計每個場的面密度。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平均差±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

2 結果

2.1 頤腦解郁方對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

蔗糖水試驗中,模型組、治療組、對照組大鼠在治療前蔗糖水攝入量與正常組相比,均明顯減少,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大鼠治療后蔗糖水攝入量明顯增加,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曠野試驗中對照組、模型組大鼠水平及垂直得分均小于正常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反映了對照組和模型組大鼠活動性減少,興趣缺乏。治療組大鼠水平走格數與站立次數明顯增加,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2。

水迷宮法試驗中,模型組、對照組大鼠游到終點的時間延長,錯誤次數增加,與正常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反映模型組、對照組大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下降。治療組大鼠游出時間明顯縮短,錯入盲端次數減少,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3、表4。

2.2 頤腦解郁方對模型大鼠腦額葉皮質及海馬5-HT的影響

正常組大鼠腦皮質內可見I-Ⅵ層均有5-HT陽性細胞,形態、大小規則,細胞層次清晰,5-HT表達在細胞的細胞質內,呈深棕色,核區呈陰性,海馬CA1-CA4區錐體細胞層均表達5-HT,大多呈錐體形。模型組大鼠腦額葉皮質和海馬錐體細胞層的5-HT陽性細胞數量也明顯減少,細胞形態不規則,間隙增大,排列疏松不齊,表達明顯減弱。對照組大鼠皮質和海馬錐體細胞層5-HT的表達明顯減弱。治療組大鼠皮質Ⅱ-V層及海馬錐體細胞層均有5-HT的表達,且與對照組相比,5-HT的表達明顯增強,陽性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多。結果表明頤腦解郁方能促進抑郁模型大鼠腦皮質、海馬5-HT的表達。見表5。

2.3 頤腦解郁方對模型大鼠腦額葉皮質及海馬NE的影響

正常組大鼠腦皮質內可見I-Ⅵ層均有NE陽性細胞,但主要集中在Ⅱ-Ⅵ層,NE表達在細胞的細胞質內,呈深棕色,核區呈陰性,同時血管壁也有表達。模型組大鼠

腦皮質及海馬NE的表達與正常組相比,出現陽性細胞表達減弱。對照組大鼠腦皮質及海馬NE表達明顯減弱。NE陽性細胞數量也明顯減少且顏色變淺。治療組大鼠大腦額葉皮質NE表達在Ⅱ-V層,且與對照組大鼠比較,NE的表達明顯增強,陽性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多,顏色明顯加深。說明頤腦解郁方能夠促進抑郁模型大鼠皮層及海馬NE的表達。見表6。

3 討論

中樞5-HT能和NE能系統與情感活動關系密切。目前研究認為,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調節睡眠和覺醒、學習和記憶、選擇性注意、應激反應以及獎賞系統的功能。5-羥色胺在中樞具有調節情感、睡眠、警覺、記憶、食欲、等多種功能,可以增加行為活動和自發學習積極性。腦內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之間的平衡失調,即5-HT和(或)NE一種或數種神經遞質(生物胺)出現了神經生化上的失衡或功能缺陷,導致傳遞功能受損,從而引起抑郁。

Papes(1937)提出了大腦的情緒回路,認為大腦皮質、海馬是調節情緒功能的兩個主要區域。Starkstein等和Robinson等認為,腦卒中后抑郁是病灶破壞了NE能神經元和5-HT能神經元及其徑路,使這2種遞質低下而導致抑郁狀態的發生。因為NE能和5-HT能神經元胞于腦干,其軸突通過丘腦及基底神經節投射到達額葉皮質及邊緣系統。5-HT神經元的密集處中縫核群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的密集處藍斑核之間有豐富的神經聯系。目前研究認為,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具有調節睡眠和覺醒、學習和記憶、選擇性注意、應激反應以及獎賞系統的功能。5-羥色胺在中樞具有調節情感、睡眠、警覺、記憶、食欲、等多種功能,可以增加行為活動和自發學習積極性。PSD的發生可能與大腦損害引起NE和5-HT之間的平衡失調有關。病灶累及上述部位時,就有可能影響區域內的去甲腎上腺素能和5-羥色胺能的神經通路,使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含量下降,從而導致抑郁。

篇7

關鍵詞: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束縛

Chronicity weary synthesis drafts the big mouse to make mold two method comparison

Mei Rongjun Wei Xiaoli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the barrel fetter law to send the big mouse chronicity with the fetter law to make the mold wearily the comparison. Methods:30 male Wistar big mice divide into the barrel fetter group stochastically,puts up the fetter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each 10,use the chronic fetter the way to establish the big mouse chronicity weary synthesis to draft the model,observes each group of big mouses strength to use up the swimming experiment. Results:The barrel fetter group compares the fetter group big mouses behavior study target closer chronicity state of fatigue,also the death quantity are few. Conclusion :Establishes the more ideal chronic weary animal model support fetter law to surpass the barrel fetter law.

Keywords:The chronic weary synthesis drafts The chronic fetter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002-01

本課題組[1]確立較為理想的動物模型是研究CFS的基礎,本觀察通過對兩種常見慢性束縛造模方法的比較,尋找更合理的造模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動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清潔級,體重160g~200g,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動物飼養環境:清潔級實驗室飼養,溫度20℃~28℃,濕度35%~70%,噪聲

1.1.2 主要儀器及造模用具。儀器:水迷宮(研究室設備)。桶束縛法:用硬塑料瓶特制束縛筒,管狀,長18 cm直徑5.2 cm,其瓶口為通氣口。大鼠頭向通氣口置入后,調節封口束縛大鼠活動空間。大鼠束縛架:為木制,底座寬10cm、長20cm、厚1cm,四角鐵釘、大鼠四肢捆綁彈力帶。

1.2 方法。

大鼠適應性飼養3d后,隨機分為桶束縛組、架束縛組與正常組,每組10只,10只/籠,自由進食飲水。造模期間,桶束縛組與架束縛組每天各束縛1次,晚上六點開始。束縛時,使桶束縛組大鼠鉆進束縛筒內,調節到其不產生強烈反抗的緊張程度,平放在大鐵臺上。將架束縛組大鼠束縛于特制的鼠束縛架上。桶束縛時間為4小時,架束縛時間為3小時。束縛過程中,正常組動物在同一環境,不予以進食水。造模2周,桶束縛組死亡2只。結束后,立即開始行為學的測定。

2 力竭游泳實驗觀察

3組動物均于造模前一天及造模的第14天(造模最后1d)進行,記錄大鼠從入水到游泳至力竭的時間(2次游泳法,取均值)。力竭游泳時水深為50cm、水溫(28±1)℃,將事先標記好的大鼠同時置入游泳池,記錄大鼠從入水到游泳至力竭(頭部沉入水中10秒中不能浮出水面為力竭標準)的時間。

3 結果

本觀察選擇力竭游泳實驗評定動物模型,造模后架束縛組大鼠力竭游泳時間時間明顯減少,與正常組對比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篇8

【摘要】 [目的]探討電針對SD大鼠的行為學的影響。[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簡稱正常組)10只,模型對照組(簡稱模型組)10只,電針加模型組(簡稱電 針組)10只三組;正常組采用大平臺法造模;模型組采用小平臺法造模,電針組造模同模型組,給予每日1次的電針治療。采用曠場實驗檢測方法,觀察針灸的抗睡眠剝奪作用。[結果]電針能明顯改變其行為學指標。[結論]電針可以改善其行為學,這種作用可能與電針促進神經內分泌免疫學機制有關。

【關鍵詞】 電針;大鼠睡眠剝奪(SD);行為學;百會;三陰交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Ml sleep deprivation (SD) on ac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pplic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sleep deprivation.[Methods]Thirty healthy SD rats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ree groups (normal control,model (A1),electrotreatment groups).The rats of model (A1)group and electrotreatment group were induced in male rats by housing them on small platforms overwater,normalcontrol group rats were on big platforms overwater.After electrotreatment for electrotreatment groups,the changes of normal status and Open Field Test were measured with all rats.[Results]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actions.[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can produce a fighting effect on sleep deprivation.The effect may be related to promoting the nerval endocrine cytokine of electroacupuncture.

Key words:electroacupuncture; rats sleep deprivation; actions;Baihui; San yinjiao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SD)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導致的所需睡眠數量被迫減少[1]。本研究通過觀察針刺對睡眠剝奪大鼠行為學的影響。探索針刺改善失眠等睡眠障礙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機理。

1 SD大鼠模型的建立

1.1 實驗動物

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體重200~250g,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飼養環境溫度:(20±2)℃;濕度:60%~80%;水溫:保持在20℃左右。

1.2 主要儀器設備

小平臺(20個):根據文獻[2]制成30cm×30cm×40cm鼠箱,睡眠剝奪裝置為圓柱形,正中立一直徑6cm,高8cm的小平臺,從箱底注水,使水面離平臺約1cm。每天早晚8:30更換鼠箱中的水。上午8∶00~11∶00之間在安靜的房間內進行觀察記錄。將大鼠置于中心方格內,記錄大鼠在3min曠場內的活動,徹底清潔敞箱后再進行下1只大鼠的觀察。

1.3 動物造模

采用小平臺水環境法,剝奪箱為30cm×30cm×40cm大小的塑料水箱,正中立一直徑6cm圓形平臺,箱中注滿水,水面距平臺面約1.0cm。大鼠在平臺上可自由進食進水,如果睡眠,會因為肌張力松弛而落入水中,因而造成SD。為排除隔離、限制活動和水環境造成的應激影響,我們采用了大平臺水環境法,其平臺直徑為18.0cm,大鼠在平臺上可以睡眠,其他環境與小平臺水環境法相同。SD期間持續燈光照射,室內溫度控制在18℃~22℃。每天更換箱中的水,水溫保持在20℃左右。正常組(大平臺組)單獨籠養,自然晝夜光照,電針組條件同睡眠剝奪組,共持續9d。結果: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成功造模28只,實驗大鼠在造模過程中死亡兩只。其中正常組9只,電針組10只,模型組9只。

1.4 實驗分組及處理

SD動物模型成功28只,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正常組(即大平臺組)、電針組、模型組。

正常對照組(簡稱正常組):9只,采用大平臺,大鼠在已注水平臺上可以自由進食飲水和睡眠;并在電針組治療時,用與電針組相同方法進行抓放、固定,但不針刺。試驗期間持續燈光照射,室溫(20±2)℃。

模型對照組(簡稱模型組):10只,采用小平臺水環境法。將大鼠放于已注水的小平臺上,大鼠在平臺上可自由進食飲水,如果睡眠,會因為肌張力松弛而落入水中。余同正常組。

電針加模型組(簡稱電針組):9只,從試驗第2天開始,于每天上午9∶00針刺針灸組大鼠“百會”、“三陰交”,選用1寸30號毫針,電針,留針20min。穴位定位:根據李忠仁編著的《實驗針灸學》的實驗動物穴位定位。電針治療儀:采用G6805I型電針儀(青島生產);電針刺激參數:頻率100HZ;電壓24V;波形:疏密波;強度:以大鼠能安靜耐受為度,約為2mA; 療程:1次/d,共治療9d。余同模型組。

2 電針SD大鼠一般狀況的影響

模型組與電針組在早期均表現為興奮性增高,易激惹,對外界的反應性及攻擊性增強,但72h后,可見身體明顯消瘦、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警覺力下降等現象。而電針組在72h后大鼠并無身體明顯消瘦、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警覺力下降等現象。正常組全程全部精神活潑、穩定;活動如常;抓取時反抗較劇,咬人;自48h起全部對照動物耳廓、雙目和四肢末顏色呈淡粉紅色;144~216h,本組鼠毛由正常變為略枯槁、潮濕。

3 電針對SD大鼠的曠場實驗的影響

3.1 指標檢測方法

各組動物每天按組處理,并于處理后30min放入曠場中,測試其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中央格停留時間。曠場箱為木質箱,底面為12m 的正方形,劃為25個面積相等的小方格,箱高40cm,周壁涂成黑色。測試時,將大鼠置于曠場測試箱底面中心,觀察其3min內的行為。觀察指標:以大鼠在中央格(即不靠近周壁的9個格子)停留的時間為中央格停留時間(time of staying in center),以大鼠穿越底面的方格數為水平得分(crossing core ),以后肢站立的次數為垂直得分(rearing core)。記錄各組動物每天的垂直活動得分、水平活動得分和中央格內停留時間。并觀察動物修飾行為和大小便次數。每只動物僅做一次行為測定,每次試驗后,清洗曠場周壁及底面,以免上次動物余留的信息影響下次測試結果。

3.2 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見表1、2及圖2~4。 表 1 不同時間大鼠在曠場反應中的水平得分(s)(略)表2 不同時間大鼠在曠場反應中的水平得分(s)(略)

圖1及表1、2所示:正常組與電針組相比較,水平得分比較無意義,P=0.507(P>0.05);正常組與模型組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0.001(P

圖2及表3、4所示:正常組與電針組相比較,垂直得分比較無意義,P=0.681(P>0.05);正常組與模型組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0.002(P

從圖3、表5及表6可知,正常組與模型組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

4 討論

4.1 關于SD動物模型的選擇

睡眠剝奪動物模型是引起失眠較理想的研究睡眠的手段。本研究采用小平臺水環境法進行SD表明:平臺面積與大鼠體重量之比為1∶1時不會產生SD,故本研究中大平臺直徑為18.0cm,在實驗前后大平臺組體重無明顯變化,說明其應激水平遠遠低于SD組。水環境和隔離對動物確實產生一定的應激作用,這從曠場實驗得分可知。由曠場實驗得知,與正常組相比,大鼠SD后精神行為表現出一定的興奮性,修飾行為或“洗臉”行為增多。我們知道修飾行為常發生于產生矛盾或害怕的情境中[3],說明SD環境使大鼠情緒非常緊張恐懼,攻擊行為增多。SD時間短,表現為一定的興奮,72h以后則有抑制趨勢。正常組由于一定的應激作用,興奮性較高,并且沒有SD的影響,所以曠場實驗得分優于其他各組。由于大鼠SD后興奮性的提高,隨著SD時間的延長,剝奪程度加深。

4.2 電針對SD大鼠曠場實驗的影響

曠場實驗(Open Field Test)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動物心理實驗方法,用來研究新環境中自發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和探究行為(Explore behavior),檢驗受試動物在新環境下探究行為和適應性。

從測試結果可知,正常組動物的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呈下降趨勢,表明動物活動性下降。實驗中觀察到,正常組動物生活相對安逸,又因為曠場測試在白天進行,正是大鼠的相對安靜時間,故而動物不愛活動;實驗的后期尤其如此;這可能也同其對曠場環境的逐步熟悉有關[4]。但與此同時,正常組動物表現機敏、反應靈活、目光有神、空間識別能力強。模型組動物卻不如此,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均有很大的波動,在SD192h時仍相當高,在最后一次測試時仍在增加。此時動物極為疲憊,體力己衰弱而殆盡,行走時表現方向感極差。與此同時,電針組動物則表現較為穩定,波動比較小。

中央格停留時間反映動物對環境的認知能力。正常動物會避開空曠環境,迅速離開中央格,沿周邊活動。如果對新環境的認知能力差,則停留在中央格的時間就會延長。從我們的測試結果來看,正常組大鼠在中央格的停留時間日益減少;事實上,這組動物在放入曠場實驗箱后通常會迅速離開中央地帶,行至角落或箱壁下,整理毛發,偶爾站立,少有行走。模型組動物經過長時間SD,對環境的認知能力明顯下降,常反復穿越中央地帶并在其中逗留,呆在中央格中的時間不斷增長。電針組動物的中央格停留時間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電針可以改善睡眠剝奪大鼠的空間認知能力。

此外,曠場行為測試指標還包括理毛時間(修飾時間)和排便次數。理毛是動物滿足的表現;排便多則反映了動物的緊張程度高。由于我們采用改良多平臺水環境法造模,接受SD的動物常常水濕毛發,放入曠場中時欲將其毛發舔干而使理毛時間增加,從而對結果產生干擾。本實驗中,接受SD的動物雖然與正常動物有同樣的進食進水機會,但由于中樞、軀體雙重應激的影響,食欲明顯下降,尤其是實驗后期,進食顯著減少,因此,排便次數作為考察指標的準確性特異性也不強。故而我們沒有將這兩項作為考察藥物作用效果的指標。

參考文獻

[1]Drummond SP,Brown GG.The effects of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on cerebral Responses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1,25(5):68.

[2]Mendelson W.B,Guthrie R.D,et al.The flowerpot technique of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deprivation[J].Pharmacol Behave,1974,2:553556.

篇9

關鍵詞:安宮牛黃丸;缺血性中風;大腦中動脈梗死大鼠模型;細胞因子

中圖分類號:R743 R28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6-0710-03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on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emia

Liu Zongtao,Sha Dike,Liu Yuanxin,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on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its mechanism.Methods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Sham group,model group,Angong Niuhuang pill group,western medicine group,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group.The model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of rat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suture occluded method.Neurology evaluation was studied at 6 h,24 h,48 h and 72 h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and cerebral ischemia.The coefficient of brain and water content in whole brain were examined.The level of serum interleukin 10 (IL-10) in abdominal aorta was detected by enzyme linked in ununosorbent assay.Results Within four days of MCAO,different degrees of motion disturbances were observed in all rats except sham group.The coefficient of brain,the water content of whole brain and the level of serum IL-10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P

Key words:Angong Niuhuang pillischemic apoplexy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cytokine缺血性中風,西醫屬于缺血性腦血管病范疇,是由于血管阻塞引起腦缺血損傷而致局灶或全腦的功能障礙。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復發率高等特點,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中醫認為,中風其本在肝腎虧虛,其標在風、火、痰、瘀、虛;它們在發病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臨床出現煩躁神昏譫語,此乃為腦血管意外急性期的關鍵所在【sup】[1]【/sup】。Framingham流行病學研究結果,65%的中風為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血管堵塞所致,與之相應,大腦中動脈區局部缺血模型是實驗性腦梗死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模型,其中大腦中動脈(MCA)線栓模型應用最為廣泛【sup】[2]【/sup】 。因此本實驗采用MCA線栓法造成局灶性腦缺血大鼠模型,探討中藥制劑安宮牛黃丸灌胃配合西藥甘露醇與呋塞米針靜脈給藥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大鼠腦水腫變化規律、血清細胞因子及神經行為學改變的影響,為中西醫結合并治,多途徑給藥治療缺血性中風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3月齡,體重250 g~300 g,由新疆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提供,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新]2003-0003號環境溫度控制在25℃~30℃飼養,空氣濕度維持在(50±5)%,用燈照使動物體溫維持在(37.5±0.5) ℃。

1.2 藥物與試劑 安宮牛黃丸由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提供(國藥準字Z11020076,批號9013181),實驗前用蒸餾水配制成所需濃度;20%甘露醇、胞磷膽堿鈉注射液,由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呋塞米(速尿)由上海美優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白細胞介素(IL)-10定量ELISA試劑盒,購于上海瑞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101221)。

1.3 儀器 顯微手術器械(上海醫療手術器械廠);電子分析天平(MC,京制0000249號,北京賽多利斯儀器系統有限公司);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TGL-16C臺式高速離心機(金壇市醫療儀器廠制造);酶標分析儀(美國伯樂公司制造,X Mark);參照文獻【sup】[3]【/sup】,選用4-0尼龍線,栓線直徑為0.25 mm~0.28 mm。

1.4 方法

1.4.1 動物分組與給藥 將SD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安宮牛黃丸組(中藥組)、西藥組、中西藥組;假手術組、模型組均給予等容量生理鹽水3 mL灌胃;安宮牛黃丸組給予3 mL安宮牛黃丸溶解液灌胃治療;西藥組給予20%甘露醇2.625 mL、速尿0.42 mg尾部靜脈注射;中西藥組在西藥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安宮牛黃丸(將1.134 g安宮牛黃丸加入54 mL水中溶解稀釋);每只3 mL溶解液灌胃。動物造模后連續灌胃給藥4 d,于末次給藥后分別處死。

1.4.2 大鼠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的建立 參照文獻采用線栓法制備大腦中動脈(MCA)局灶性腦缺血模型【sup】[4]【/sup】: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即阿托品、氯胺酮、安定各2 mL、4 mL、4 mL,稀釋至20 mL,0.75 mL/100 g)后,仰臥固定,頸部正中切口,鈍性分離甲狀腺,將其上翻并用無菌紗布保護,分離右側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頸外動脈(externa1 carotid artery,ECA),并在ECA、ICA分叉處結扎ECA,右側CCA剪口約0.2 mm的側“V”字形切口,插入頭端燒成圓鈍形直徑為0.28 mm的尼龍線,使線栓經過CCA分叉處進入ICA,到達MCA起始處,進線長度約(18.5±0.5) mm,感覺有阻力時即停止插入,并向外稍拉出一點即可實現MCA起始端堵塞MCA所有的血液來源,然后將CCA連同尼龍魚線一起結扎,扎緊備線,甲狀腺復位,關閉并縫合皮膚切口。假手術組大鼠接受相似手術處理,但是不插入線栓。縫合皮膚,實現MCAO造模完成。動物入選標準(按Longa五級評分法【sup】[5]【/sup】取神經功能行為評分為1分、2分、3分、4分的動物):選擇蘇醒后左上肢屈曲、行走時向左側旋轉或左側肢體癱瘓的大鼠為栓堵成功者進行實驗,否則視為栓堵失敗,棄之不用。模型成功后,分別于MCAO后6 h、24 h、48 h、72 h進行神經功能行為評分;大鼠在斷頭處死前取血清檢測IL-10含量:各組大鼠麻醉后腹主動脈取血法分別取全血約5 mL,室溫下放置20 min,然后以2 500 r/min離心10 min,小心吸取上清液即為血清標本(溶血標本不用),常溫下保存備用。

1.5 觀察指標及測定方法

1.5.1 神經功能行為學評分測定 動物蘇醒后,按Longa法【sup】[5]【/sup】對其神經功能行為進行5分制評分:0分,無明顯神經病學癥狀;1分,不能完全伸展左側前爪;2分,向左側旋轉;3分,行走時向左側傾倒;4分,不能自行行走。

1.5.2 腦系數 動物稱重,造模給藥4 d后斷頭取腦,沿腦橋上界水平切斷,取全腦稱重,腦系數全腦重÷體重×100%。

1.5.3 腦組織含水量的測定 造模給藥4 d后斷頭取腦,去除小腦、嗅球、低位腦干等,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稱量腦濕重,105 ℃烘烤24 h至恒重,精確稱量干重,采用Elliot【sup】[6]【/sup】公式計算腦組織含水量。

1.5.4 血清IL-10含量測定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法)檢測IL-10含量,具體操作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

1.6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7.0軟件做統計分析;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Student-Newman-Keuls test統計。

2 結 果

2.1 一般狀態 假手術組大鼠麻醉蘇醒后精神好,反應靈活,活動度大,全部存活,未見明顯對側肢體活動障礙。其余各組術后4 d精神均較造模前差,反應遲鈍,飲食較前減少,自潔能力下降,扎堆蜷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而以模型組為甚;其中模型組、西藥組、中西藥組分別有2只大鼠造模后半小時左右死亡;中藥組有1只大鼠造模后昏迷不醒,于第2天死亡。

2.2 體重指數 大鼠造模前稱重(g)為基礎值,造模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分別稱重,取各時間點體重與基礎值之比,即體重指數。與模型組比較,各組動物術后均有體重漸回升的過程;而假手術組體重上升較明顯,與其他各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3 神經功能行為學評分 假手術組大鼠都沒有神經功能行為學癥狀,而模型組、中藥組、西藥組、中西藥組大鼠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行為學表現。與模型組大鼠比較,中藥組、西藥組、中西藥組均可降低大鼠的神經功能行為學評分(P

2.4 各組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水腫的影響(見表3) 與模型組比較,其他各組大鼠腦系數、腦組織含水量明顯降低(P

表3 各組對大鼠腦系數、腦組織含水量的影響(x±s)%

2.5 各組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血清IL-10的影響(見表4) 與假手術組比較,各造模組IL-10均明顯升高(P

表4 各組對大鼠血清IL-10表達的影響(x±s)ng/L

3 討 論

安宮牛黃丸是我國傳統藥物中久負盛名的良方,是中醫治療中風之要藥。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素有“救急癥于即時,挽垂危于頃刻”的美譽,由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黃、黃連、黃芩、梔子、郁金、冰片等11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主治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臨床研究表明,安宮牛黃丸制劑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的作用【sup】[7]【/sup】。對于急性中風患者,安宮牛黃丸配合常規西醫綜合搶救治療明顯優于單純常規綜合搶救治療【sup】[8]【/sup】。

IL-10作為一種抗炎性細胞因子,在缺血性腦損傷中具有腦保護作用。其保護作用是通過縮小腦梗死灶范圍,減緩炎性細胞浸潤和減少神經細胞凋亡而發揮的【sup】[9]【/sup】。本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血清IL-10升高,推測可能是動物在受到應激性損傷之后機體的自身保護機制而引起的;安宮牛黃丸組大鼠血清IL-10升高顯著,與單純西藥甘露醇、呋塞米、胞磷膽堿靜脈用藥療效未見明顯差別,而中西藥合用大鼠血清IL-10水平升高更為顯著,從而最終保護腦細胞,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降低缺血性中風大鼠的死亡率、致殘率;這提示改變抗炎性因子IL-10的分泌為安宮牛黃丸對局部腦缺血大鼠腦損傷保護作用的機制之一。總之,雖然傳統中藥安宮牛黃丸給藥途徑受限,但仍是具有特殊功效的良藥,其與西藥聯用也許會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周仲瑛,金實,李明富.中醫內科學[M].北京: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06:322.

[2] Hossmann KA.Cerebral ischemia:Models,methods and outcomes[J].J Nneuropham,2007,55(3):257-270.

[3] 楊彥玲,陳雅慧.大鼠大腦中動脈線栓法制備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的研究現狀[J].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7,16(6):374-376.

[4] Takaba H,Fukuda K,Yao H.Substrain differences,gender,and age of produced by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Cell Mol Neurobiol,2004,24:589-598.

[5] Longa EZ,Weinstein PR,Carlson S,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Stroke,1989,20:84-91.

[6] 李強,王愛岳,劉運生.HIF-1α在腦出血灶周的表達及其與腦水腫的關系[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7,13(3):161-163.

[7] 李可建.安宮牛黃丸制劑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陜西中醫,2006,27(7):804-807.

[8] 羅清運.安宮牛黃丸治療急性中風32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10):45.

[9] Danton GH,Dietrieh WD.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fter ischaemia and stroke[J].Neuro Pathol Exp Neurol,2003,62:127-136.

篇10

本書分為3個部分。第1部分為機器人學中的行為層次結構。介紹了如何通過設計一個機器人來處理行為分層結構問題。該過程涉及部分仿生技術,該階段最主要的貢獻是建立了很實用的智能技術產品。本章節重點介紹了行為層次結構中很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的兩個特征,即它對于探究行為的影響以及促使復雜領域規劃成本的降低。本章還給出了4個分層增強學習的例子來說明行為層次結構在探究及表征研究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學習給出的實例,我們有效驗證了行為分層在人工以及現實世界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2部分為動物行為學中的層次結構。介紹了用于理解真實世界中動物行為的層次結構計算模型。該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科學研究中關于動物智能行為分層的疑問。本部分著重探討了動物行為學中如下的研究熱點:1.模塊化的多臂控制模型。包括電機控制中的可計算問題、感官冗余、大腦的模塊化和層次結構、模塊化和層次化模型;2.電機控制中的泛化與干擾問題。包括程序記憶的鞏固、生物系統中的干擾和泛化、多任務學習等;3.一個累積學習機器人的模型框架。內容包括條件約束、感官運動映射模型、構造映射模型、進化行為訓練,最后闡述了目前所面臨的研究挑戰等;4.分布式自適應控制架構中的知識層次積累。包括分布式自適應控制描述、活性和環境控制系統的互補作用、空間信息集成等。

第3部分為動物腦層次結構。介紹了動物腦層次結構相關的計算模型,從而為未來的智能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部分涵蓋如下內容:1.智能計算假說。包括線程的特點及其局限性、皮質層次結構、基底核層次結構、大腦皮層結構整合;2.分層強化學習和任務分解。包括分層增強學習、潛在的神經機制、識別有效子目標等;3.大腦中分層運動功能的神經網絡模型。包括構造運動功能的分層動態模型、調制高層次運動程序、學習運動序列以及分層建模未來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