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規模經濟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規模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標準化建場、建圈舍

首先要選擇合理科學的場址。豬場一定要選擇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源、電力方便、交通快捷并遠離污染的地方。如地勢低洼、道路坎坷或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僅陰暗潮濕,而且進出困難,最重要的是不能給生豬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勢必帶來一定的麻煩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其次,標準化豬舍是規模化養豬的必備條件。選擇與飼養規模相適應的設備設施,是提高豬的生產水平和養豬效益的關鍵所在。一定要根據種公豬、繁殖母豬、仔豬、育肥豬的生理特點,建造科學合理的豬舍。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根據不同地形、地質情況、建筑材料等適當調整,做到科學合理、經濟適用。

2.優質化引種

豬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生豬的生長速度,繁殖性能等。就以育肥豬場而言,三元、四元雜交豬種就比低代雜交豬生長速度快,從出生到90 kg一般4~5個月就可完成,而一般豬種6個月也長不到90 kg。實際生產過程中,有些戶養的豬8個月、滿年甚至1年多才出欄的現象屢見不鮮。實踐證明,每頭良種豬比一般豬最少多收入300~500元。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豬種我國都已引進回來了。“杜大組合”是當前全國普遍應用的最佳組合。我省基本沿用了這套組合。這套組合特別適用規模養豬場。

3.疫病防治

認真搞好疫病防治是經營好規模養豬場的關鍵。經營者一定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3.1規范引種

首次引豬時必須到正規的豬場。必要時可先做血液檢查,確保無病無疫時方可作出引種決定。裝車前還需帶全免疫檔案、檢疫手續等。進場后密切觀察一段時間。

3.2正確免疫

首先制定科學適用的“免疫程序”,一定要結合當地疫病流行特點及本場實際情況,應用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免疫方案。不能照抄、照搬書本上的東西。避免因免疫帶來的應激反應和不必要的人力、財力浪費及不應有的損失。

當然“免疫程序”是要依據時間和本場情況的不斷變化而及時修改的,也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一旦確定了免疫程序,必須嚴格遵照執行。具體實踐中一定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按時,按要求,按說明書的劑量認真搞好免疫。實賤經驗得知,免疫劑量上,一般常見病如豬瘟注射、雞新城疫的飲水免疫,都要加大2~5倍甚至8倍。飲水免疫還要考慮藥物的浪費問題。否則,劑量不足就會帶來抗體水平太低,起不到防疫的目的。

實際操作過程中還要考慮母源抗體干擾、豬場的發病史、免疫途徑、季節、不同疫苗之間的相互干擾等諸多因素。

3.3預防用藥

一些疾病,如仔豬黃、白痢,只要事先在飼料中加入藥物,完全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為了預防常見病,一般養殖場都定期或不定期在飼料中加入土霉素粉、黃芪多糖粉、氟哌酸粉、環丙沙星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3.4嚴格消毒

搞好消毒工作是保證豬群健康和正常生產的重要技術措施。根據季節變化和疫病流行情況,要定期或不定期對進出車輛、人員、養殖環境、養殖器具、豬體表面進行徹底完全的消毒。切不可怕麻煩而忽視了這一工作。

當然要建立一整套的消毒制度,并做好記錄。

4.科學飼養、規范管理

首先為生豬創造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盡量避免過度擁擠、空氣污濁、溫度偏高或偏低。

飼養密度:直接影響豬舍內的空氣衛生狀況,飼養密度大,豬只散發出來的熱量多,舍內氣溫就高;但濕度、灰塵、微生物、有害氣體的含量就會增高,噪音強度也會加大。

一般合理的飼養密度是:斷奶仔豬0.5~0.8m2/頭;育肥豬 1~1.2m2/頭;繁殖母豬1.5~3.2(帶仔母豬)m2/頭。種公豬應依據實際情況稍大一點,以創造寬敞的活動空間。

溫度:空氣溫度是影響豬只健康和生產力的重要因素。豬是恒溫動物,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環境溫度下,無論是在嚴寒的冬季,還是酷熱的夏季都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來保持體溫的恒定,但是這要消耗很多的熱量,既增加了日糧的消耗,又影響了營養狀況,輕則日增重下降,嚴重時可以引發疾病甚至死亡。各種年齡的豬只適宜溫度是:

斷奶仔豬:28~22℃;繁殖母豬分娩前:18~20℃、分娩期間:25~26℃、分娩:1~23 d 25~20℃,值得注意的是初生仔豬保育舍的溫度應保持在:30~28℃,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降低到24℃。

相對濕度:豬舍內要保持合適的濕度,假如過大,可以減弱機體的抵抗力,是發病率提高。濕有利于各種病原菌的繁殖,仔豬副傷寒、丹毒、仔豬黃白痢、疥癬和其他寄生蟲都很容易蔓延。一般60%~70%即可,但肥育豬相對高點應在70%~75%。

①通風:是豬舍降溫放熱的有效措施,即可排除舍內的熱量,又能改善空氣污濁度,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實際生產中要依據舍內空氣質量和溫濕度的情況,適時通風換氣。

②選擇質量可靠的飼料。目前市場上的飼料品質參差不齊,經營者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的品牌飼料。萬不能以價格高低隨意用料。否則不是影響豬只生長速度,就是帶來了新的疫病發生,造成不要的損失。

③積極應用先進的飼喂技術。大力推廣“套餐飼喂”模式,按照豬只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檔次的飼料,以避免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現在正規的飼料廠家,都有繁殖母豬、育肥豬、種公豬、仔豬等不同品種的飼料。飼養者可依時依階段選擇。

④注重豬體保健。以往的以“預防為主”的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然而現代養殖業必須重視豬體保健,這樣不僅提高了豬體的健康水平和生長速度,而且也防止了一些疾病的發生和傳染。

5.正確把握市場

市場行情的好壞決定著生豬價格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規模養豬場的經濟效益。精明的經營者,要隨時把握好這個關鍵。行情好時,及時擴大規模,加大投入,盡快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行情不好時,及時調整優化豬群結構,縮小育肥豬群,增加優良繁殖豬的頭數,以備東山再起。但是,一些缺乏遠見的養殖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行情好時,一味擴大養殖規模,惜售產品;行情不好時,不惜血本全部拋售存欄,轉產轉業。從而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篇2

【關鍵詞】自組織神經網絡;智能建筑管理;BP神經網絡

1 基于自組織神經網絡技術原理

基于大規模自組織神經網絡技術[1]是在自組織神經網絡技術和專家系統的基礎原理運用多層數據融合彌補了單循環數據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分析數據處理的不足和邏輯的缺陷學科.多跳自組織神經網絡是智能傳感器采集數據訓練樣本仿真學習模型即自動增速各個自組織神經元連接權閥值與感知識別隱式分布在整個網絡結構體系中實現自組織神經網絡模式記憶與信息處理應用.

2 基于大規模自組織神經網絡在智能建筑管理中研究

2.1 基于多跳自組織神經網絡在造價預測研究

基于大規模自組織BP神經模型應用40個高層智能建筑工程樣本訓練并用工程實例進行驗證高精確性;而用大規模自組織神經網絡模擬與輸入層和隱含層加入了偏置自組織神經元來促進學習訓練樣本數據中有噪聲、干擾等會造成過度學習現象,同時采用遺傳優化算法進行建筑結構優化.基于BP神經在智能建筑工程估價中的應用“特征提取器”的運算大量過去的工程資料中自動提取工程特征與預算資料的規律關系數據.

2.2 基于大規模自組織神經網絡在工程管理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運用大規模自組織BP神經模型對工程管理績效評價問題進行研究建立綜合考慮工期、質量、費用、安全四大控制指標的工程管理績效評價模型[2].實踐證明,基于BP神經網絡在運算工程管理績效評估模型有利于多跳自組織神經網絡預測工程工期、質量、成本、安全與績效之間復雜的非線性關系來提高管理績效的評價數據.

2.3 基于遺傳算法模型在建設工程評標結構優化應用

基于多層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是先將輸入信號傳輸到下一層節點運算函數處理后再將該節點的輸出信息向下一層節點傳輸到信號傳輸到輸出層節點為止.同時運用遺傳算法模型構造及算法設計進行方案優劣排序、換位矩陣以及能量函數構造、大規模自組織神經元之間連接和輸出,并用實例說明了該方法的優越性和實用性與非線性.

2.4 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在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應用研究

基于BP神經網絡多層數據融合多跳自組織神經網絡技術原理分析自動預測工程招投標的招標價格和風險因素分析以及競標單位資格審查等方面的應用指出多跳自組織神經網絡具有的高度并行處理和可完成復雜輸入輸出的非線性映射組合結構,不僅可以保證高的中標率,且可避免招標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運用大規模自組織神經網絡的工程承包招投標報價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多因素確定高層智能建筑投標報價的大規模自組織模型影響報高率的諸多因素,并確定了其權值即確定了用BP神經網絡實施黑箱操作的樣本輸入值和目標值再通過訓練樣本自主調整修正輸入節點和輸出節點間的聯系得出符合各種情況要求的權值矩陣算法.

2.5 基于智能建筑算法模型研究

基于BP神經網絡是以訓練樣本算法即誤差反向傳播算法即BP神經算法的學習過程分為信息的正向傳播和誤差的反向傳播[1],其通過訓練樣本前一次迭代的權值和閾值來應用神經網絡技術的第一層向后計算各層大規模自組織神經元的輸出和最后層向前計算各層權值和閾值對總誤差的梯度進而對前面各層的權值和閾值進行修改運算反復直到神經網絡樣本收斂 BP神經網絡輸入向量為

X=( )T;隱含層輸出向量為Y=( )T;輸出層的輸出向量為O= )T;期望輸出向量為 ;輸入層到隱含層之間的權值矩陣 ,其中列向量 為隱含層第j個大規模自組織神經元對應的權向量;隱含層到輸入層之間的權值矩陣 ,其中列向量 為輸出層第k個大規模自組織神經元對應的權向量.各層信號之間的算法結構為:

以上式中的 均為S類型函數, 的導數方程為: (5)

神經網絡輸出與期望輸出的均方誤差為: (6)

則訓練樣本輸出層和隱含層的權值調整量分別為:

式中: 為比例系數,在模型訓練中代表學習速率.如果BP自組織神經網絡有 個隱含層,各隱含層節點分別記為 ,各隱含層輸出分別記為 ,則各層權值調整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輸出層

綜合上述預測分析在BP神經學習算法運用各層權值調整公式均由學習速率、本層輸出的誤差信號和本層輸入數字離散信號決定在訓練樣本學習的過程受決策環境復雜程度和訓練樣本的收斂性即需要增大樣本量來提高網絡技術所學知識的代表性應注意在收集某個問題領域的樣本時,注意樣本的全面性、代表性以及提高樣本的精確性,增大抗干擾噪聲,還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收集多層訓練樣本數據.

3 結束語

自組織神經網絡技術應用在智能建筑管理領域是在多層智能傳感器等多種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周小佳.電力系統可靠性神經網絡模型及實現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1997.

[2]胡保清等.神經網絡在土木工程領域的應用[J].低溫智能建筑,2004(2).

作者介紹:

篇3

關鍵詞:成本費用 組織效益 規模經濟

任何形式的組織活動都會花費一定的費用,如果這種花費不能帶來效益或者說不能在生產的其他方面實現節約的話,那么這種花費便沒有實際意義。事實上,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組織活動,原因在于組織活動能夠帶來效益。 組織活動本身是純花費,不會有價值增值,如果組織有效益的話,它的效益則一定來源于它的外部效用,即實現生產過程中某些方面的節約。

成本費用控制

成本費用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消耗的各種要素的價值總和,既包括生產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如機器設備、勞動力等費用;也包括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廣告宣傳費用以及尋找市場簽訂合同等產生的費用。從生產的投入角度講,以有限的消耗取得最大產出,或在預定的產出下使消耗最少,是組織、管理的主要任務,即組織要實現對成本費用的控制。

成本費用的分類

以往的新古典經濟學主要分析生產成本,以科斯、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經濟學則側重交易成本的分析。但是很顯然,對經濟活動的完整性分析應該包括兩部分。

內部成本費用 外部成本也就是生產成本,來自于購買生產所需的各種材料、燃料、設備等所花費的成本,即為產品的制造成本。

外部成本費用 外部成本是指除制造產品以外但因產品而消耗的那部分費用,大部分是為產品的銷售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所花費的成本。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的收集方面,同時也有一部分來自于交易活動的時間效應。也稱為交易成本。

成本費用控制的意義

成本費用控制對于經濟活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控制成本費用是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 不少人把經濟效益與利潤劃等號,其主要觀點是依靠擴大規模、增加銷售和增加利潤總量來提高經濟效益。其實,經濟效益無論從微觀上還是從宏觀上都是投入與產出的比較體現。投入多消耗大,產出同比例增大是經濟規模的擴大,而非經濟效益的提高。這種粗放型擴張只有在生產不足,產品短缺時代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今市場總體供求關系已轉換,簡單的擴大生產規模已失去其社會意義。因此,科學地講,擴大規模與提高經濟效益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費用才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

控制成本費用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主要手段 控制成本費用可以從多個方面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首先,成本降低后,產品的價格降低,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其次,成本降低了,價格不變,獲得的利潤增加,可以有更多的資金來改善生產條件,使成本再次降低,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控制成本費用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道路 從社會角度講,降低成本就是降低社會資源的消耗,增加了社會財富。在短期內,對于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滿足人民物資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義。從長期發展角度看,每一個國家在滿足當代人需求時都應以不影響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為前提。降低成本意味著節約社會資源消耗,對于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確保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成本費用的控制空間

從理論上講,單位產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進步,效率更高的設備,性能更好的材料不斷涌現,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多數產品的價值和價格在下降,這使成本費用控制成為可能。

從社會分工角度講,企業之間分工的發展促使專業化技能不斷提高,各種零部件生產達到規模經濟,也為成本費用的控制創造了條件。

從企業經營實踐看,從產品設計開發到試制、采購、生產、儲存、銷售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降低成本的空間。從資本、技術、勞動、土地、信息等多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角度看,也存在許多潛力。就勞動力而言,其絕對成本即工資在上升,但相對成本可以控制。后進的企業較先進的企業,成本費用控制的空間更大。先進的企業雖然絕對額下降困難,但是,通過提升企業品牌,實現優質優價,成本在價格中的比重同樣可以降低,何況企業還可以通過資本,技術輸出借用其它外部資源來降低費用。因此只要不斷的改進技術,不斷的改善管理,成本費用的控制和降低是無窮盡的。

組織的效益分析

組織的作用是控制成本費用,在產出一定的條件下實現成本費用最低,這是組織活動的最終目標。組織活動通過對生產和銷售活動的優化安排來實現投入產出比最小這一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度就是組織的效益。

組織發生費用

任何形式的組織活動都會引發一些費用,這部分費用也必須納入到成本費用之中。如果在生產活動中,不采取任何形式的組織,也就是說進行的是一種放任的生產形式。在此條件下,我們設生產單位價值商品所花費的內部成本費用為PC0,外部成本費用為TC0,組織發生費用為OC。顯然,此時的組織發生費用為0,一旦在生產活動中采用了組織形式,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組織,組織發生費用就不再為0,即此時OC>0。

由于把組織發生的費用納入到了成本費用中,因此采取組織在生產過程中的一些環節實現的節約在整體上表現在成本費用的變化方面。

組織效益的表現

組織效益表現在對成本費用的控制上,即降低內部和外部費用上,由于采取組織同樣會發生費用,就不得不把這部分費用加到成本費用中來,因為組織發生的費用很難度量,因此,通過成本費用在宏觀上的變化來反映組織節約的費用與發生的費用之比,同時也能反映組織的效益。

設采取組織后生產單位價值商品所花費的內部成本費用變化為PC,外部成本費用變化為TC,采取組織后成本費用的變化為DC。則有:DC= (PC0+ TC0)-(PC+TC)。如果不采取任何組織形式,則DC=0。

組織優劣的判別

在一般情形下,組織發生的費用較其所節約的成本費用小,在此情形下,組織的效益為正,OP越大表明這種組織形式越優。如果組織發生的費用較其所節約的費用不一定小時,組織效益為負的情況就會出現。在理想的經濟運行中,人人都是經濟人,都從經濟角度考慮,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人們采取組織的形式多種多樣,同時又受到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組織效益為負的情形時有發生,經濟上稱這種組織為無效組織或劣等組織。顯然,效益為負的組織形式一旦被采用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這樣的組織形式是一種純粹的消耗活動,極不可取。

因此,對組織優劣的判別主要看其組織效益,效益高的組織形式才是優等的組織形式。

組織效益的實現

組織效益主要表現在對成本費用的控制方面,成本費用控制存在廣闊的空間。總的來講,組織活動是從兩個方面來實現對成本費用控制的。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組織,更合理的分配各種生產要素,統籌安排生產活動,使各種資源都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其作用,不積壓原材料和產品,采用高效的工序,降低生產的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嚴格管理生產,少出次品,少返工,這樣就盡量的降低了內部費用。另一方面,組織通過各種信息的收集,根據市場情況制訂生產計劃,安排生產,使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能適應市場需求,交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交易成本。這樣,如果組織發生的費用較之節約的費用小的話,組織的效益就得以實現。

內部費用控制與價格優勢分析

組織對內部費用采取控制一旦獲得成功,與沒有采取組織或所采取組織的作用小于該組織的作用的生產者相比,其產品在價格上就會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會影響到外部費用,因為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容易完成交易。可見,內部成本費用的控制對成本費用的控制有重要意義。

設組織對內部費用的控制使內部費用減少了x%,內部費用的降低所形成的價格優勢使外部費用減少了y%。則組織的效益OP為:

OP={[(PC0+ TC0)―(PC×(1-x%)+TC×(1-y%))]/(PC0+ TC0)}×100%

=[( PC0×x%+ TC0×y%)/(PC0+ TC0)]×100%> PC0×x%

內部費用的控制具有乘法效應,這樣就增強了作用。

外部費用節約與內部費用控制

內部費用的有效控制能夠影響外部費用,同時,外部費用的降低也會影響到內部費用控制。更容易實現的交易使產品的價值得以迅速的實現,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效果,資金的回籠時間變短,減少了機器設備廠房等生產要素的精神磨損,加快了資本循環,資本循環的周期變小,資本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更利于對內部費用的控制。

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組織活動會發生費用,這使組織的效益有大小正負之分。簡單的講,組織所發生的費用與組織的規模有關,在采取組織的過程中,組織發生的費用納入了成本費用之中,這就不得不考慮規模經濟的問題。在解釋規模經濟之前,必須先明確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

組織對成本費用的控制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是有限的,即組織不可能無限制的控制成本費用;組織發生的費用隨組織規模的擴大而擴大;在組織規模擴大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個均衡,即組織效益最優,這一點就是規模經濟的外延,超出這一外延就是規模不經濟,同時這一均衡又受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并且會因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是一種動態均衡;組織因規模的擴大而增加的費用一般情況下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這是存在規模經濟的客觀原因。

在此前提下,規模經濟可以表示為組織的效益最優,也就是說,當組織的規模正好實現了組織效益最大化的時候,規模經濟已經達到其外延。

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

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組織所表現的效益也不同。短期效益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實現組織效益的最優均衡。比如,在市場疲軟的狀況下,與其使產品積壓還不如降價銷售,這種做法便在短期內實現了組織的效益。從長期角度考慮,這種實現短期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并沒有真正實現組織效益的最優,成本費用控制還存在一定的空間。在考慮長期效益的情況下,多數人偏向于發展組織的縱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在生產的許多環節節約了大量的費用。另外,選擇縱向一體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橫向一體化的外部費用高等。

可見,組織效益表現在其對成本費用的控制上,組織的效益事實上就是經濟效益。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于組織形式的優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的對組織形式進行選擇,在選擇過程中,劣等的組織形式被拋棄,優等的組織形式被保留,這是由人們的趨利性所決定的。組織的效益同時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當這些因素發生變化時,組織效益的均衡被打破,開始對組織形式進行新的選擇,建立新的均衡,從而實現組織最優。

參考文獻:

1.龔敏編著.組織行為學 [M].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曹妃甸 產業發展 新經濟地理學

一、曹妃甸歷史及目前狀況簡述

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區,它是渤海灣中惟一不需開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維護即可建設大型深水泊位(40萬噸級)的天然“鉆石級”港址資源。曹妃甸自1895、1900兩次強風暴襲淹后,島民已遷徙。截止到首鋼搬遷、與河北省共同籌建碼頭前,島上唯一建筑是一座為引導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標塔。2002年6月,首鋼、河北省建投、唐鋼、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組建曹妃甸實業開發有限公司,出資2億元啟動碼頭通路工程建設,深水大港的建設拉開序幕。2005年初,中國中央政府相繼批準了包括曹妃甸礦石碼頭、原油碼頭在內的《渤海灣地區港口建設規劃》和首鋼搬遷曹妃甸實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設工程正式納入國家規劃,并成為國家“十一五”期間投資最大的項目集群。按照國家規劃,曹妃甸需填海建設的總面積達310平方公里,相當于半個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年財政收入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其經濟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新唐山。

到目前為止,曹妃甸二十五萬噸級礦石碼頭已經開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島道路已全線貫通,遷曹鐵路已經通車,供電、供水項目已經基本完成,碼頭、鋼鐵、電能項目建設也全面鋪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鋼”開工建設。曹妃甸至今已累計完成投資160億元,僅2007年將完成投資300億元。

曹妃甸本來是冀東渤海之濱的一個小鎮,名不見經傳,但隨著首鋼的搬遷,聲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交通狀況決定了其在中國的經濟布局中將擔任一個重要角色。伴隨著一個鋼鐵基地的興建,必然對其相關行業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河北省與首鋼正在聯合打造一個新興的工業重鎮,興業伊始對未來產業布局的規劃尤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為依托打造一個專業的鋼鐵城市,還是以鋼鐵產業為支柱各種產業全面發展;著眼于富甲一方,還是放在整個京津唐經濟圈考慮,構筑一個產業集群的次增長極,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應如何選擇,曹妃甸未來在其所在區域的經濟定位已是迫在眉睫。

二、曹妃甸未來產業定位分析

1、曹妃甸的產業帶動能力及規模經濟分析

無論是鋼鐵工業還是石化工業抑或是大型碼頭帶來的航運業的發展均可以直接帶動周邊地區的煤炭、機械、采選礦業、食品工業、化工原料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煤氣生產供應業、自來水生產供應業、建筑業等的快速發展,其帶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市場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產業橫向、縱向產業鏈很長,而且對各行業產品的需求量較大,因而對上述不同行業會形成較大的拉動力。

其次,降低相關企業的金屬材料成本。鋼鐵、石化機械制造、電力等企業,其產品和原材料區位重量較大,運輸成本占交易費用的比例較大,因而大型鋼鐵企業有利于相關行業的企業降低成本。

具體的帶動作用可有產業間的關聯度來說明,產業間的聯系可分為順向聯系和逆向聯系兩種:順向聯系是指某些產業因生產工序的前后,前一產業部門的產品為后一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這樣一直延續到最后一個產業的產品,即最終產品為止;逆向聯系是指后續產業部門為先行產業部門提品,作為先行產業部門的生產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鋼鐵冶金、電力對其他產業的順向關聯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來的產業帶動力將是巨大的。

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鋼鐵工業,首鋼曹妃甸搬遷后,將由首鋼、唐鋼聯合建成國內最先進的、最終年產能1500萬噸的精品鋼材基地;一期計劃實現年鋼產量500萬噸,二期形成1000萬噸生產能力。其規模列目前國內第二位。據國外的專家測算鋼鐵企業的最佳規模為500-1000萬鈍,首鋼在曹妃甸的鋼鐵項目規模效益應該是能實現的。

另外已列入規劃中的項目有:航運業包括礦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氣碼頭在內的76個碼頭,(建成后將成為中國多種泊位并存、單體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萬噸的華北原油儲備基地;1000萬噸級煉油、100萬噸級乙烯煉化一體化工程以及年發電460萬千瓦的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已開工建設),這些項目無一例外的都是我國重化工工業重頭戲,規模效益明顯,帶動作用巨大。

2、基于運輸成本的分析

(1)鋼鐵企業本身的運輸費用的分析。為了節省運輸費用,鋼鐵企業布局按照工業區位論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布局在原料地,二是布局在市場即消費地,三是布局在折中位置,即費用最省的位置。在接近原料地的布局中,又可分為是選擇靠近鐵礦的原料地,還是選擇靠近煤炭的原料地,因為煤炭、鐵礦石這兩種原料用量、區位重量都較大,且必不可少;曹妃甸建廠距離遷安這個亞洲最大的鐵礦石的生產基地,距離為130千米,又接近唐山開欒煤礦這個煤炭基地(70千米)。同時又因為鄰海,兼顧了資源緊張時從海上進口原材料的便利,據測算采用海外進礦比本土礦成本平均降低大約83元/噸。以上分析可見,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將大大減少運輸成本,從而有效的減小離心力。

(2)未來其他產業的運輸費用分析。基于以上的地理交通區位優勢,曹妃甸未來其他產業也面臨一個較低的運輸成本。曹妃甸將來必然要繼續承接北京、天津、唐山的部分重化工業,比較而言曹妃甸作為位于京津唐三角區一個邊上的港口,顯然要比三角區以外的地區承接成本要低的多;曹妃甸所需的相關的原材料、燃料、技術等供應都能從本地及京津唐得到相對低成本的支持。因此對于其他產業,曹妃甸未來仍然有明顯的運輸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曹妃甸未來的產業不管是鋼鐵業還是其他產業均面臨一個較低的運輸成本。

3、基于高制造業投入的分析

國家為首鋼的搬遷計劃斥資1000億,這本身就是一個巨額的制造業投入,其次,首鋼也要進行大規模投資,旨在打造一個具有當代先進管理和技術的大型鋼鐵企業。另外河北省已申請在此興建國家級石油儲備基地,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將曹妃甸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3]。大批的項目跟進意味著高額的制造業投入。到2010年,曹妃甸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上繳利稅200億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曹妃甸未來的產業不管是鋼鐵業還是其他產業均面臨一個較低的運輸成本。和上面的規模經濟分析綜合考慮,其結果是:向心力強,而離心力弱,向心力明顯大于離心力。

按照克氏觀點,規模經濟、運費低、制造業投入高的綜合作用,必然會導致產業積聚。以上規模經濟、運費、制造業投入的分析意味著曹妃甸未來的工業積聚有良好的客觀條件。工業積聚的趨勢有其必然性。這里的區域工業積聚將導致曹妃甸制造業中心區的形成。

由上述可知,曹妃甸未來發展成為以鋼鐵業為支柱產業的制造中心,有其邏輯的可行性,有克氏理論作為其邏輯證明的起點。而對其制造中心的定位、產業結構的選擇則需從放在更大的背景下進行展望。

三、關于曹妃甸未來產業結構的分析

曹妃甸位于渤海之濱,依唐山市,鄰天津市,處于京津唐經濟圈的北軸,眾所周知,京津唐經濟圈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曹妃甸的發展將有力提升唐山作為城市圈北軸次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和唐山市一并構筑京津唐經濟圈中的第三大經濟中心,隨著北京作為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定位的日趨明朗化,隨著北京作為經濟中心的角色的淡化,必將承接北京地區轉移出來的部分產業,首鋼的搬遷應該僅僅是揭開了大型項目承接的序幕。以后計劃選址在天津、唐山的部分新興項目也可能在曹妃甸布局。

1、主導產業――鋼鐵業

構成主導產業條件是,產業本身擁有一定規模、效益,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是本區域經濟增長的驅動輪,是推動區域產業結構演化的主角,構成區域經濟的主體核心[4]。曹妃甸以鋼鐵業起家,鋼鐵業在曹妃甸未來的發展中必然是周邊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它將主導著產業結構發展的方向,通過連鎖反應拉動和推進區域其它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發展貢獻率最高,由于鋼鐵業在曹妃甸市場潛力大,與其它產業關系密切,帶動性強,因而在前期作為主導產業是適合的。

2、新的主導產業――制造業

隨著鋼鐵業的發展完善,鋼鐵業在當地經濟總量和稅收中所占比例將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完成鋼鐵業作為主導產業向支柱產業轉化,而制造業將成為新的主導產業,因為鋼鐵業的發展一方面刺激制造業的發展,同時又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表現在:原材料可就地取材,節省了運輸成本,減少了庫存,節約了資金占用;另外,比鄰鋼廠使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貨真價實的合格鋼鐵原材料成為可能,而鋼鐵材料又是制造業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三,天津、唐山兩個制造中心的臨近,又為新的鋼鐵基地注入新機,從某種意義上講,曹妃甸將是津、唐兩市技術、知識外溢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制造業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主導產業的特征,并最終轉化為主導產業。

3、主導產業之二――石化

目前,河北已申報為二批石油倉儲基地,這主要是基于中國10.4%的經濟發展速度,中國石油缺口將越來越大,不可逆轉的現狀。為此,國家已批復了黃島、寧波等第一批石油儲備基地。而第二批申報名單中曹妃甸則極具競爭力[5],石油的戰略性重要地位決定了石化是非常有潛力的產業,而曹妃甸的大型深水良港恰恰滿足了大型油輪停靠的需要,經過本地石化產業加工后,直接銷到冀、京、唐、秦等地――相比以前在天津落地,精加工后再運輸到冀東地區,或原油在天津二次裝運,到唐、京、秦等地進行深層提煉最后提供給消者成品油而言,大大減少了運輸成本。因此石化在曹妃甸將是極具潛力的新興產業,可以做為今后的主導產業加以培植。

【參考文獻】

[1] 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和經濟地理》,美國。

[2] 克魯格曼:《地理與貿易》,美國。

篇5

本書認為農業企業管理是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認識其內在規律,汲取相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成果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窮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經營思想。書中綜合中外歷史典籍里關于農業經營思想的記載,歸納簡述了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思想和西方古代農業經營思想。引征《呂氏春秋》、《扶郡》、《齊名要術》、《陳旉農書》、《農政全書》、《汜勝之書》等中國古代典籍闡述了農業經營的制約因素、農業集約經營、農業生產勞動管理、農業經營效益考核等管理制度和經營思想。引用古希臘色諾芬《家政論》、十三世紀亨利《農業論》、十八世紀阿瑟楊《農村經濟論》等書中的觀點或主張,反映了前資本主義社會以自給性生產為主的農業經營思想,也指示了西方古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的變化歷程。同時按照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了十九世紀后,德、美等國農業經營管理思想的發展脈絡和經典著作。農業企業管理制度就是以農業農業企業管理制度調查探究——評《農業企業管理》王春紅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內容為中心的制度性安排,企業的全體員工都必須遵守,它本身是一種規范。

二、目光見及深層長遠

農業企業的管理組織也是與管理制度相聯系的,或者說農業企業管理制度建設的一部分內容就是企業管理組織結構的確定。按照本書的定義,農業企業組織結構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企業,提高企業經營效率而構建的企業內部關系。書中詳細介紹了單體型和聯合型企業組織形式。單體型企業組織形式中分為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形式下的職能型和參謀型,分別適用于規模小、產品數量少和規模大、產品數量多的農業企業,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形式下,適用于組織規模大的農業企業的事業型和適用于組織規模小的農業企業的職能型。此外還有國有獨資公司組織形式下采用的直線參謀職能型組織形式。聯合型企業組織形式則包括特許連鎖經營企業組織、聯營企業組織、戰略聯盟公司組織,以及企業集團、跨國公司。本書深刻地看到了農業企業面臨的組織創新壓力。外部壓力來自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場一體化、競爭國際化,及新經濟形態的發展;內部壓力來自戰略調整、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企業功能變化等。同時書中也從長遠考慮給出了農業企業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內涵式、外延式發展并重的組織創新思路。

篇6

論文內容摘要:文章以河北省為例,簡述了區域信息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信息化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信息化不僅能促進區域內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且能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與重建。

論文關鍵詞:區域信息化區域經濟差異性

發軔于20世紀中期的信息技術革命以無比強勁的沖擊力、擴散力和滲透力在短短幾十年里迅速改變了世界。發達國家都相繼制定了自己的信息技術推廣應用計劃。信息化發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但信息化具有區域性,而經濟也同樣具有區域性。區域經濟是一種地理經濟,也是一種傳統特色經濟。信息化能促進區域內經濟的全面進步,推動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信息化加快了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增強了報酬遞增的強度,信息化還會促進政府、企業等的體制改革,減少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營造創新空間。區域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如何把區域經濟發展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區域的傳統特色經濟,以工業化和傳統經濟來促進和支撐信息化,使區域經濟發展與信息化互為依托,融為一體,整體推進,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文章以河北省為例,簡述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信息化過程的關系。

1區域信息化水平的差異性

信息化的內涵基本上可以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軟件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前者是信息化的基礎,后者是信息化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一個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的水平會促進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會為本地的信息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促進本地信息產業的發展。

由于中國各地區在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開放程度、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異,信息化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如秦皇島、唐山、石家莊、張家口、廊坊、衡水、邯鄲等代表河北東、中、西部在信息資源獲取、掌握及運用信息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經拉開,形成了“數字鴻溝”。整體上,河北的信息化水平指數低于全國信息化水平指數25.89,而衡水、張家口等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數低于河北信息化水平指數。總體上,河北東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中部城市信息化水平高于西部城市,東部與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相差很大,中西部城市在信息化方面存在明顯劣勢。中西部城市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西部城市社會信息意識弱,信息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重要性還沒有被社會所認識;二是信息化人才相對缺乏,教育體制落后,信息處理和加工水平低下,很難成為帶動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力量;三是中西部城市經濟基礎薄弱,財力不足,信息化所需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及裝備滯后,信息市場發育緩慢;四是管理體制落后,部門間、地區間、企業間相互分割,存在嚴重的分散、浪費、重復建設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2不同信息化水平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著名經濟學家K•阿羅認為,經濟主體掌握的初始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而其行為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旦不確定性的存在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作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人們可以花費人力及財力來改變經濟領域以及社會生活其他方面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這種改變恰好是信息的獲得。不確定性具有經濟成本,因而不確定性的減少就是一項收益。區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一個區域對信息資源的獲取提供了便利,而這種信息資源的獲得減少了不確定性,從而獲得了收益。所以,較高的信息化水平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舞臺。研究資料顯示,河北省各城市的人均GDP值與信息化水平指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因為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區域,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反之亦然。區域信息化水平對區域人均GDP有顯著性影響,區域信息化程度的差異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

3區域信息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

結合河北省當前的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發展策略,由于區域信息化水平的差異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縮小河北東部城市與中西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實現經濟“趨同”,就要求中西部城市必須加強區域信息化建設,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龍頭,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這不但表現在信息產業本身,還表現在信息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比如其對機電一體化的帶動作用就很突出,并且,機電一體化是很多行業的基礎,其本身的發展又將進一步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產生乘數效應,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第二,信息化和軟件產業的共生關系更為明顯。軟件產業的發展更是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的具體表現和潛力所在。制造有形產品的整個環節包括研發、生產、營銷、售后服務等。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當企業擴大到一定規模后,企業將進入規模不經濟的狀態,因此制造有形產品的企業平均成本呈“U”型。然而,軟件產品屬于無形產品,其研發成果就是開發出第一套產品,而生產過程實際上是簡單的復制過程,成本低到忽略不計。軟件企業的規模是指營銷規模。而營銷成本和售后服務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這使軟件企業平均成本呈“L”型曲線。軟件企業的銷售規模受市場容量制約。本地的信息化進程將能為本地的軟件企業提供發展的機會,并把市場空間拓展到周邊地區,從而達到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三,信息化加快了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增強了報酬遞增的強度,加速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增長的根本,而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識的積累。因此,區域經濟增長的速度是和區域內知識積累的速度成正比的。而從知識積累的過程來看,一般要經歷會意知識向清晰知識的轉化,然后再對清晰知識進行整合,得出新的知識體系,這正是通過信息化構建知識庫的本質所在。

第四,信息化和區域產業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一個區域的信息化從來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針對本地區的特色經濟、產業結構特征來進行的,比如以唐山市制造業為龍頭產業的地區,其信息化應該以制造業的信息化為重點;以秦皇島市旅游產業為龍頭產業的地區,應該重點加強旅游產業的信息化。總之,各區域發展軟件產業和信息化應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進行,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軟件產業,體現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

第五,信息化是工業化后期的發展階段,是知識經濟的具體表現,因此,區域信息化水平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這一關系可以利用某一區域的人均GDP和信息化指數的關系反映出來。與此同時,上述關系還能反映出區域經濟的結構,比如有些城市的私有經濟所占比重很大,經濟總量也很大,人均GDP較高,但是,目前的私營企業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有些偏差。相反,在一些國有企業占主導的城市,人均GDP相對較低,信息化指數卻相對較高。

第六,信息化會促進政府、企業等的體制改革,減少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營造創新空間。在企業層面上,信息技術的采用使得企業內部管理發生質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信息化可以消除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實時監控、集中監控;另一方面表現為把不同職能間的自我約束轉化為由信息技術進行強制約束,這種集“集權+分權+自律”的管理體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環境。在政府層面上,信息化對加速政府職能轉變、提高監管力度、減少腐敗現象等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邯鄲市等地的信息化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4結論

總之,在拓展信息技術應用范圍方面的根本任務是要加速對企業研發、生產、營銷和管理四個環節的信息技術改造,實現對四個環節的創新。實踐證明,推進深化區域經濟與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必須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領導重視,成立專門工作班子;二是企業要選擇適用性強的信息化建設模式;三是要長抓不懈;四是要建立考核評估、推動機制;五是要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與使用。

信息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信息化進程中,只有認真分析本地的經濟特點、龍頭產業以及制約本地經濟發展的瓶頸,抓住問題的要害,制定出符合本地經濟發展條件的信息化規劃,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機遇,直面挑戰。針對河北省自2007年實施區域信息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工程以來取得的成績,文章認為,接下來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在唐山、秦皇島、廊坊、邯鄲、石家莊等城市推進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促使該相關區域的經濟大發展,同時要把區域信息化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徑,堅持走政府引導與市場結合的道路,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要堅持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企業信息化建設不但硬件要上去,更重要的是軟件和人才要上去;要堅持信息技術與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相結合,全面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參考文獻:

1.曲維枝.信息化建設重點發展四大方面.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4-9-16

篇7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 戰略聯盟 知識獲取 日產汽車公司

〔分類號〕F270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Taking Nissan Motor Company as an Example

Wang Chuanqing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Abstract〕After introducing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s on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and analyzing the 6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the example of Nissan Motor Company in the aspects of intangible asset reorganization, technology coordination, sale supporting, and employee training. In the end,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s could improve or get a new core competency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Keywords〕core competenciesstrategic allianceknowledge acquisitionNissan Motor Company

面對世界范圍的激烈競爭,企業僅僅依靠自身實力會使企業顯得勢單力薄。基于合作競爭和互補性資源利用的戰略聯盟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充分運用戰略聯盟成員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強強聯手,優勢互補,為競爭而合作,靠合作來競爭,以尋求企業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成立的戰略聯盟數目以每年超過25%的比例增長[1]。所謂企業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為了實現資源共享、風險或成本共擔、優勢互補等特定戰略目標,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通過股權參與或契約聯結的方式建立較為穩固的合作關系,并在某些領域采取協作行動,從而取得“雙贏”效果。

知識獲取是指從企業外部環境獲得知識并使之能夠為企業今后使用的過程。知識獲取作為知識管理的一項重要活動,不僅僅是管理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且是一種重要的企業能力,它可以根據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識別與捕獲企業外部知識,從而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從企業管理實踐來看,若企業知識獲取能力越強,企業就越易建立或維持其核心競爭力。本文僅從戰略聯盟知識獲取角度來探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設問題。

1戰略聯盟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

戰略聯盟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2]:

1.1使企業獲取互補資源,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不僅表現在資源的數量上,還表現在資源的種類上。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可以沿著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方向,既可以鞏固企業原有的資源,也可以更有效地獲取本企業原先所不具備的互補性資源,還可以加快企業對技術和有形資源等各種競爭力要素的整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創造新的企業資源優勢,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眾所周知,微軟公司的超常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軟與英特爾公司的戰略聯盟。

1.2有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擴展核心競爭力

規模經濟是指當企業的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單位產品的成本便會下降并維持在最低點,從而實現企業以低成本進行生產經營的一種經濟現象。戰略聯盟是企業爭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有效手段。戰略聯盟能夠將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結合成一個整體,加強分工,強化技術進步,使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本、技術、人力、信息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靈活的組合,使企業充分利用市場機會,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或將其核心技術專長在不同地區和產品之間進行轉移利用,以此作為爭取規模經濟效益和更大程度地實現范圍經濟的有效手段。同樣,在營銷領域,企業也可以通過戰略聯盟,擴展其在品牌商標、信譽、營銷模式和渠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1.3有利于企業占領技術高地,鞏固和更新核心競爭力

面對激烈變動的外部環境,企業通過戰略聯盟可以實現從技術自給向技術合作的轉變。戰略聯盟可以承擔單個企業力所不能及的巨額的研究開發費用,集合技術優勢共同攻克高新技術難關,加速技術商業化,使企業始終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從而有利于企業鞏固、推進乃至更新核心競爭力。我國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建立技術聯盟進行合作創新,實現了外部技術資源內部化,大大提高了小天鵝洗滌機理和微控制技術研究和應用水平,使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1.4使企業獲取學習機會,強化核心競爭力

從長期來看,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強的學習能力。這里的學習不僅包括知識的傳輸,還包括知識的創造。對于戰略聯盟來說,學習的意義更大,許多戰略聯盟由于重視學習而被稱為學習型戰略聯盟。戰略聯盟內部成員企業在締結戰略聯盟時就應該清晰地認識到締結聯盟是學習過程的開始,每一個聯盟成員企業通過內部修煉成長為“學習型組織”,并通過合作競爭關系學習成員伙伴的核心技能與知識,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1.5可降低企業投資風險,維護核心競爭力

一般來說,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政治、資金、技術等方面。雖然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但依存于某一國的企業總是要受其政治影響的。戰略聯盟能使合伙企業風險分攤,利益共享。面對資金較大的市場機遇,戰略聯盟也可以實現投資的多元化,承擔單個企業不敢承擔的金融風險。戰略聯盟還有助于成員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問題,使聯盟雙方原有的技術、人才、固定資產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降低開發成本,減少經營風險,避免過度競爭,維護各自的核心競爭力。

2戰略聯盟的知識獲取

從戰略聯盟的發展趨勢上看,早期的戰略聯盟均以共享市場和資源、分擔風險、降低成本為戰略目標,而現在是以開發新技術、控制產業的新的行業標準和維護市場實力為根本目標的戰略聯合。聯盟間以知識的雙向和多向流動為特征,相比早期的戰略聯盟,更重視學習效果和知識的創新,以增強自己的環境適應能力,增加企業的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以資源互補或風險共擔等為特征的戰略聯盟已向知識聯盟轉變。

國外許多學者強調了戰略聯盟在企業之間進行知識獲取與學習的重要性。例如,英克潘(Inkpen)認為戰略聯盟把擁有不同技能與知識基礎的公司集合起來,為合伙公司創造了獨特的學習機會。戰略聯盟包含共享的資源,公司可訪問成員公司的技能與知識,而這種訪問是新知識的最主要來源。在大多數情況下,若沒有戰略聯盟的正式結構,這些新知識是不可能得到的。那些把這種訪問當作學習基礎的合伙公司就有機會獲取用來改進公司戰略和運行的知識[3]。

知識獲取雖然是偶然的和非線性的,但是不是隨意的過程。一些研究者發現,組織可以制定政策、結構和流程來促進學習與知識獲取[4]。在某種程度上,戰略聯盟的構成表示一種有可能獲得經驗與采取行動的戰略計劃和可以提供學習基礎的戰略選擇。然而,戰略聯盟的形成不能保證其學習潛力得以實現。管理者必須采取明確的措施來投資潛在的聯盟知識。

戰略聯盟的知識獲取受如下6種因素的影響[1]:①聯盟伙伴是否高度保護他們的知識。在伙伴之間存在高度競爭的情況下,由于擔心公司知識溢出到伙伴公司,公司一般都很不情愿地共享知識。出于競爭原因,聯盟伙伴可能高度保護其知識資源。②聯盟伙伴之間的信任氛圍。增強聯盟伙伴之間的信任可以減輕伙伴的知識保護,因為信任反映一種對伙伴履行其職責或諾言的信心,信任氛圍有助于伙伴之間知識的自由交流。③聯盟知識的隱性屬性。由于隱性知識很難與其他人交流或共享,所以聯盟伙伴想要獲取的知識的隱性越強,知識獲取就越困難。④聯盟知識的相關性。伙伴公司之間的知識差異越大,知識獲取的可能價值就越大。公司與聯盟的關聯越緊密,公司學習能力就越大,就可獲得更多的伙伴知識。⑤聯盟伙伴過去的共事經歷。如果公司過去曾經共事過,他們就了解彼此的技能與能力,這將激發進一步的學習與知識獲取。⑥公司與聯盟之間的知識連接。不同于大多數資產,組織知識當得到共享時實質上可以實現本身的增長。為了使聯盟內的知識遷移到母公司,在聯盟與母公司之間就必須存在知識連接,它包括4種方式:聯盟與母公司之間的人事調動、技術共享、聯盟與母公司的交互、母公司與聯盟戰略的連接[5]。這4種方法為經理向他人交流聯盟經驗建立多種連接,并為知識綜合成為集體知識奠定基礎。

3基于戰略聯盟知識獲取的日產汽車公司核心競爭力建設

日產汽車公司(以下簡稱“日產”)在經歷了20世紀70、80年代的輝煌后,90年代陷入困境。1999財政年度日產虧損額為6 848億日元,創下日本企業的最大虧損記錄,日產的全球市場份額由1991年的6.6%降至4.9%,同期產量下降了60萬輛,不含銷售貸款的凈負債額高達21000億日元。為重建企業競爭優勢,1999年3月,日產與法國雷諾汽車公司(以下簡稱“雷諾”)簽訂了一個全面的聯盟合作協定,雷諾以6000億日元資金收購日產36.8%股份,旨在加強日產的財政地位,同時兩公司形成有效互補,提高聯盟的競爭力。

雷諾―日產戰略聯盟的目標是在一種平衡的戰略伙伴的基礎上,組建一個強大的、注重經營業績的跨國集團;在保持對雷諾、日產兩個公司品牌個性、企業文化差異性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保證雙方各自的獨立經營地位的前提下,更進一步地強化聯盟的連貫、平衡和競爭力。作為全球性的戰略伙伴,聯盟提出兩個關鍵性的預期:①共同面對來自市場、產品、技術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戰;②形成強有力的優勢互補,尤其在生產、采購和市場領域聯盟。為提高聯盟核心競爭力,他們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如下方面[6]:

3.1通過無形資產(特別是技術與知識)的重組與共享來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實現范圍經濟

戰略聯盟可以很好實現日產先進技術開發能力與雷諾在產品開發、造型設計和成本管理能力的有機結合與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成本,為提高規模經濟效益與實現范圍經濟創造條件。2001年4月,日產與雷諾建立了第一個共同的全球聯合采購中心機構――RNPO (雷諾―日產采購組織),它是一個聯合的、股權均分的采購公司,雙方各出資50%。RNPO以“一個聲音面對供應商”為基本經營原則,在運營的第一年內,就超額完成了降低成本的承諾,成功地為不同項目選擇了146家共同供應商。通過集中采購,日產在2000年至2002年間將占總成本60%的采購成本削減20%,由原來的3兆6 000億日元的采購成本降至28 800億日元,省下的經費支持了這一時段的22款新車開發。2002年7月1日,聯盟建立了第二個合資企業――雷諾日產信息服務公司,它作為一個子公司獨立運營,為雷諾與日產的信息部門提供全球信息服務。

3.2通過聯盟內的技術協同來鞏固和更新核心競爭力

雷諾和日產采取了平臺共享的策略,即通過使用共同的組件、建立一個可供同一平臺車型使用的“動力傳動配件庫”、工業生產流程趨同以共享生產能力,從而使一輛平臺共享的車型,根據目標市場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選擇在雷諾或日產中的任何一家的車廠生產。

B平臺專門用于小型車,其產量潛力很大,共性也很大。從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底,日產用B平臺生產的轎車達65萬輛。而雷諾則用B平臺生產2004年底投放市場的Modus和新一代克麗歐(Clio)。

C平臺主要適合歐洲市場的需要,但也用于其它類似市場(拉丁美洲)。此平臺用于中型車。自2002年7月以來雷諾生產的第二代梅甘娜(MéganeII)家族使用的便是C平臺。日產也將用改動后的C平臺生產自己的車型。

D平臺第一次采用了模塊化的做法,加強了靈活性,工作重點放在附加值很高的共用配件上,如剎車等,并對這些配件聯盟往往進行統一采購。

另外,為了支持平臺共享的策略,雷諾和日產擴大和優化了發動機變速箱系列的供應,一方面互換兩家公司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另一方面開發新的共用零配件。雷諾在威賽帝(Vel Satis)和太空車IV(Espace IV)上使用了日產的6缸/3.5升發動機,在甘果4×4(Kangoo 4×4)上使用了日產的4輪驅動傳動。而日產則從2002年起在Almera上配用雷諾的機械變速箱以及雷諾原產的兩種共軌柴油發動機,即用于Almera的1.5升發動機和用于Primera的1.9升發動機。2003年上市的新Micra上配有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發動機之一雷諾K9K/1.5升。在歐洲,雷諾向日產提供的組件從2002年的3萬件增加到2003年的25萬件(其中柴油發動機5萬臺)。雙方還開發共同組件,比如M1D/M1G 、S2G發動機和MT1變速箱以及使用替代能源的發動機(氫氣和燃料電池)。動力設備組件的交換策略提升了雙方組件在成本和質量上的競爭力。

3.3通過銷售技能與渠道的支持與合作來提升核心競爭力

雷諾和日產的地區合作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原則上,即銷售力量比較強的一方積極支持比較弱的另一方的銷售和(或)生產。在營銷合作領域,日產和雷諾都選擇了雷諾開發的用于優化銷售網點樞紐的Argos模型。自1999年以來,雷諾和日產在歐洲市場建立了一系列共享的結構以減少銷售成本、分攤固定成本、加強銷售網絡的競爭力。在一些國家(如法國、西班牙、英國、意大利)的子公司采取了“二重法律實體”的組織形式,即在法律上是分立,而一些與顧客沒有直接接觸的部門歸雙方共有。繼雷諾獲得日產在歐洲的所有財務附屬機構后,聯盟的聯合分銷組織在保持品牌和相關客戶服務獨立的前提下,在歐洲部署了“配送中心”并采取了樞紐策略,重組了經銷商網絡,目的是選擇一批少而精的經銷商并同時擴大銷售范圍。除在歐洲市場上,雷諾―日產戰略聯盟在馬格里、中東和亞洲都建立了一些共同的銷售組織。而在另一些國家(如瑞士、荷蘭、德國、奧地利、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子公司采取“單獨法律實體”的形式,即法律上是同一實體,而一些與顧客服務相關的部門卻是分立的。從2000年5月起,日產經銷商不僅在日本開始銷售雷諾的車型,而且大力支持雷諾重返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墨西哥、臺灣市場。

“交叉生產”與“交叉貼牌”也在提升聯盟競爭力上發揮了特殊作用。2000年12月,雷諾“風景”(RenaultScenic)在日產的庫埃納瓦卡工廠開始進行“交叉生產”。雷諾“羅漢”(Renault Trafic)也在日產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工廠生產。而日產皮卡(Frontier)在雷諾巴西的庫里蒂巴輕型商用汽車新工廠生產。2002年3月后,在歐洲市場上的日產Interstar就是雷諾的Master,這種交叉貼牌有利于日產輕型商用車在歐洲的發展。

3.4通過加強員工培訓與學習來增強聯盟核心競爭力

加強員工培訓與學習是雷諾―日產戰略聯盟成功要素之一。為了克服遠隔萬里、語言不通的障礙,兩家公司建立了一個員工輔導項目,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人員互換,涉及幾百名合作人員、外派人員和共同組織的人員;二是培訓計劃,已經參加聯盟經營方法培訓計劃的員工有幾千人。培訓計劃旨在一方面增進雙方最佳工作實踐的交流與認識,另一方面是讓員工了解日本和法國文化的差異并熟悉對方的工作方式。此外,雷諾和日產還成立了專門學習小組,分析各種合作的可能,尋找和交流如何使利潤最大化的途徑。

通過上述多種方式的知識獲取、共享與利用,日產獲得了新生。2002年度利潤率重新躍入全球汽車制造業最高水平,達到10.8%;2004財政年度銷售了3 057 000輛汽車,增長了287 000輛,增長率達10.4%,13年來首次突破300萬輛大關,同時取得了創記錄的8 250億日元運營利潤,增長了11.9%,運營利潤率達11.1%,再次肯定了日產是世界上盈利性最高的汽車制造商之一。從此案例研究可以得知,通過戰略聯盟之間的知識獲取,聯盟雙方可以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或維持與鞏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Inkpen A.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6(2):223-229.

[2] 章淑華.聯盟制勝:穩固和催化企業核心競爭力.開放時代,2001(6):71-75.

[3] Inkpen A.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8, 12(4): 69-80.

[4] Nevis E C, DiBella A, Gould J M.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as learning syste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 36(2):73-85.

[5] Inkpen A C. Creat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labor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9(1):123-140.

篇8

戰略成本管理的內容具體是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分析、成本動因分析和績效評價。其中價值鏈分析又包括行業價值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制定要有利于創造競爭優勢,而成本動因是指引起成本發生的原因,執行性成本動因是與企業執行作業程序有關,績效評價是評價指標與企業所實施的戰略。另外,結構性成本動因由規模、范圍、經驗、技術和復雜性組成,執行性成本動因由參與、全面質量管理、能力利用、廠房布局與規劃、產品結構和聯系組成。

煤炭企業戰略成本管理

戰略成本管理是企業競爭能力評價的要求,企業競爭能力度可以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獲得,戰略成本管理需要關注因成本的變化,決定企業與競爭對手相對競爭地位,以反映企業的競爭能力,從而決定企業價值和未來利潤。對于煤炭企業競爭能力評價,可以采取多指標加權綜合評價函數法。其具體實施過程是首先明確煤炭企業的評價目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被評價對象的確定;然后進行綜合評價模型的構造,建立相關的各項評價指標體系;最后通過計算對每個系統的綜合評價值進行合理的排序。多指標線性加權綜合評價函數必須先進行數學模型的建立,它的優點非常容易計算,可以進行推廣,適合于關于各評價指標間相互獨立的環境,并使每個評價指標之間能夠進行線性地補償,另外,它對無量綱的指標數據要求不高。多指標線性加權綜合評價函數在企業競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中,關鍵在于評價指標在評價中所起的作用大小。

指標體系設置可包括生產競爭能力相關指標(如掘進機械化比率)、財務競爭能力相關指標(如煤炭主營業務利潤率)、市場競爭能力指標(如商品煤銷售率)和企業發展能力(如礦井可采儲量和資本增長率);評價指標的若干預處理包括評價指標類型的一致化、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標準化處理法、功能系數法和極值處理法);多指標綜合評價均屬加權平均運算,其權重大小對綜合評價結果起著直接作用,合理的指標權重能夠科學地檢驗和決定其綜合評價方法,其中權重系數起著關鍵作用,而如何進行權重系數的確定呢?它大致有3種方法:即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和綜合集成賦權法。綜合集成賦權模型確定權重過程具體包括主觀賦權之層次分析法。它是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解決問題,即必須構建遞階層次結構、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客觀賦權之嫡值法。它根據各項指標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進行權重定制。如可以設Ymn(m=1,2,…,p;n=1,2,…,q)為第m個系統中的第n項指標的觀測數據。具體實施步驟是計算第N個指標下第M個系統的特征比重,然后根據相應公式計算出第N項指標的嫡值,計算指標Yn差異性系數,最后進行確定權重;總權重的確定。通過對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的計算,再利用運用相關數學模型進行恰當組合,從而獲得比較合適的組合權重,最后計算企業競爭能力度。

理解煤炭企業價值鏈及價值鏈作業要從以下幾方面下手,即在煤炭企業內務后勤方面、在煤炭企業生產作業方面、在煤炭企業售后服務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煤炭企業全面推行市場化。價值鏈的類型有多種,從煤炭勘探到最終產品到達用戶的整個過程稱之為煤炭行業價值鏈,煤炭企業內部價值鏈具體為企業價值鏈與業務單元價值鏈,而煤炭企業外部價值鏈主要是指競爭對手價值鏈。煤炭企業價值鏈分析給煤炭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總體框架,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可選擇不同戰略,通過戰略定位進行確定企業的戰略,企業制定戰略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煤炭企業戰略定位分析包括總體戰略定位分析得出企業面臨的機會與威脅,以充分利用環境機會和內部能力優勢,并適時積極采取分散戰略,制造大量的發展機會,使煤炭企業獲得較強的競爭能力;基本競爭戰略定位分析是企業總體戰略的具體表現形式,其中成本領先戰略一般指煤炭企業決定成為煤炭產業中實行低成本的單位,可以采用成本領先戰略戰勝競爭對手,使其產品與競爭對手產品在成本上形成差異。

差異化戰略是指煤炭企業向顧客提供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通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可以使煤炭品種多樣化,換句話說,煤炭產品的價格在可以為顧客接受的情況下,可以根據本礦區的煤炭的種類、品質,形成與其他同類產品無法比擬的特征,并可利用煤炭加工技術,生產出高附加值煤產品。而目標集聚戰略是把重點放在主攻某個地區市場。總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針對具體煤炭企業,要進行適合的總體戰略定位分析,確定出機會與威脅因素,如在大環境下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煤炭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競爭更加激烈,煤炭產業政策促使煤炭經營秩序根本好轉,所以煤炭企業需要新的戰略資源儲備,要具有輸出技術的能力,并要積累國際化經營經驗和資本,然后進行基本競爭戰略定位分析,利用低成本優勢戰勝對手,同時選擇差異化戰略,獲取比競爭對手更多的豐厚利潤。

企業經營的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成本動因是指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原因,降低成本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有效方法,以保證成本管理戰略的有效性,所以成本動因構成了成本結構的關鍵因素,分為戰術性成本動因和戰略性成本動因。戰略性成本動因與企業的戰略關系密切,其中結構性成本動因決定了煤炭企業基礎經濟結構,企業規模是一個重要的結構性成本動因,即建立高產高效的礦井,企業應當充分認識自身及競爭對手的實際情況,追求煤炭企業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

把握好市場脈搏,審時度勢,不斷地擴大企業經營的范圍,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產品價值,加強整合能夠帶來競爭優勢,重視經驗是影響成本的綜合性基礎因素,依靠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創新,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礦井設計時應當不斷優化,進而影響煤炭企業成本。執行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作業程序的成本動因。其中全面質量管理強調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建立有效的用人機制,使煤炭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得以真正實施,確保企業的價值活動協調合作。另外,安全成本是煤炭企業重要的成本動因,煤礦安全生產是最突出的問題,要保證和提高安全水平而支出的費用,確定好損失性安全成本,并進行安全成本的會計處理,保障安全的支出不能通過安全損失的減少來補償。

煤炭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業績評價#p#分頁標題#e#

評價原則要注意業績評價系統的設計要科學合理,明確戰略成本管理業績評價目標,設計好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獲取非常豐富的企業評價信息,選擇合適的評價標準,最后進行評價,得出結論。評價指標的設置要能反映競爭能力的指標、反映資產營運能力的指標和反映獲利能力的指標,使戰略成本管理促進煤炭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9

【關鍵詞】企業經濟發票亂象發票管理

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它是根據市場需求去組織:安排其產品生產或提供非物質的服務,既是國家宏觀經濟的分子,又是整個社會的微觀經濟成員。以企業內外部兩個不同角度,它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從中要獲取一定量的利潤,用來繼續產出和擴展生產、服務能率,企業為完成這項任務就必須經歷人、財、物等資源的籌措與轉換(俗稱銷售)活動,也就生成了企業對生產、經營、財務等眾多方面必要的管理和控制,而這些管理控都應該納入企業經濟運行過程之中。

追溯在我國“經濟”一詞來源于“經世濟民”,內容不僅包含了國家如何管理和使用財富,又如何管理其他經濟活動;也涵蓋著應用經濟手段處理政治、法律、軍事等方面問題,也正是所有這一切都與“經濟”有聯系。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迅速發展,逐步形成經濟學說和不同流派,在不同時期往往給出不同的理論,在不斷深入研究和實踐驗證下,如今已經可以供企業應用相對成熟的系統理論方法,普通被企業接受;其中早于宏觀經濟家產生的微觀經濟學即指出生產者(可理解為企業)行為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所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提法對比并不矛盾;企業擁有或發生的生產要素、邊際收益、規模經濟、會計成本、經濟成本、機會成本、經營收入、社會成本、完全和不完全競爭等,正是企業經濟運行中所觸及到的業務,也是企業經濟運行被具有的商品性、經濟性、聯鎖性特征所決定的;具體地講,企業講究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去獲得同樣多的產品和服務,或者以同樣數量的資源消耗產出更多的產品及非物質服務收入。人們總是希望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和優質服務,可是產品生產消耗的資源卻是有限的,這是永恒存在的矛盾。為緩和這個矛盾企業在經濟運行中就要突出經濟性,在不降低產品質量、功能、服務前提下,提升投入產出比,不局限在簡單再生產上,還要為擴大再生產后企業發展創造條件。使企業經濟運行步入良性軌道。

企業經濟運行體現在企業經濟管理過程,從20世紀以來經濟管理知識既豐富又系統,雖然還未能達到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導向精細管理已無庸置疑;同時管理又是一種藝術,應用各種管理手段不斷去完善管理,又不能教條式的完全依賴它,結合企業實際創新靈活駕馭,使經濟活運行動取得最佳效果。

筆者之所以簡述企業經濟運行作為基調,意圖鏈接企業經運行中發生的一些現象,并在諸多現象中找出值得重視的問題,試選堪與企業資金流媲美的經濟流轉憑證――發票來說事,理由是企業在經濟運行中需要會計管理來支撐,而發票擔當經濟事項唯一的原始憑證和核算依據,籍以反饋經濟運行狀態和結果。

所謂“發票”是指完成產品,服務等交易(交換)過程,所開具或取得的由國家稅務機關印制(或授權印制)的合法經濟憑證。以載明貨物(服務)標的名稱、數量及其單總價值,起到保證和售后承擔相應的責任為特征。傳遞企業經濟運行終端信息。看起來發票是個別存在,但匯集后通過會計分類記錄核計,即能反映企業整體經濟運行質量;如此,筆者提出重視發票管理并非小題大做,從提高認識到精心操作,來更好地履行企業義務提升企業形象。

然而,當前社會上出現的“發票”亂象,不能不引起企業的關注;如偽造交易事項虛開發票,轉讓或非法代開各種發票,私自印刷、偽變造發票;尤其出售“假發票”在我國各地仍在蔓延,屢被嚴歷查禁仍不鮮見,一定程度上已成為“頑疾”,威協著包括企業在內的經濟正常運行秩序。據《中國稅務報》載,上海市截至今年6月底即收繳涉案發票198萬余份,查處違法企業630戶假發票1.39萬份,追補稅款9852萬元;另今年以來天津市對957戶企業的檢查,即發現購買使用假發票1.29萬份,涉稅5161.8萬元;繼又對幾家大中型企業使用發票情況中,查出違法發票1.2億余份,逃稅達6915.4萬元;全市共破獲發票犯罪案件82起,收獲假發票252萬余份;河北省地稅局在今年加大對虛假發票“買方市場”的查處力度,與公安部門配合搗毀窩點26個,打掉團伙3個,抓獲犯罪嫌疑人39名,查獲各類假發票114.9萬份;全國各地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已成多發案件。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委員趙平感嘆地說“假發票漫天飛”;可見假發票及違法使用發票已到要痛下決心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否則會破壞正常的市場環境。

購買使用假發票或違法使用發票它的動因和目的,筆者了解分析認為:一是企業經營者虛列成本。隱瞞利潤,從而偷逃企業所得稅;二是虛增營業額,制作虛假經濟交易財物憑證,人為擴大企業業績應付審查,如是上市公司則企圖避免進入“ST”行列;三是民營股份制或私營企業高層、業主掩蓋違法個人消費行為;四是在并無真實經濟業務發生情況下,企業利用互開發票(或用假發票)使票貨分離套取資金不但偷稅,還用于發放員工不當福利和獎金;五是虛開增值稅發票收取所謂的“手續費”等買空賣空獲取暴利。途徑不一手段多樣,形成虛假發票“買方市場”需求與“賣方市場”的利益沖動,導致發票犯罪活動雖在嚴打和懲處下,仍侵蝕著社會及其企業經濟運行的合規性,干擾各個方面確切的經營和會計信息。

企業經濟運行中如何強化發票管理,筆者以為首先應提高認識合法經營。自2011年2月1日起國家稅務總局的《發票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凡對違反發票管理法規的案件,應當立案查處,除給予行政處罰如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等外,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將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追究其相應的刑事責任。企業面臨如此法規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管理層人員率先垂范從學習中提高認識和遵從度,不去違法使用虛假發票,從而也做到“不做假帳”,升華企業經濟運行信息。其次,購領和保管使用好發票。按新《發票管理辦法》規定,企業需要新領發票,應當持有效稅務登記證、經辦人身份證明、企業發票專用章印模向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領購手續;臨時到外地從事經營活動,則向經營地稅務機關購領發票;一旦領購回發票后,應指定專人登記保管,領用時由領用人簽字確認,整本發票不得拆移使用;允許用電腦開票的企業,應當按規定據實填齊各個項目不得遺漏;第三:嚴管代開發票。新《發票管理辦法》及其《發票細則》第16條對代開發票行為進行了規范和細化,明確代開發票的企業在代開發票時實行“先收稅(按規定稅務率),再開票”原則;并不能為他人開具與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不符的發票,發票相關“欄目”必須全部填寫,否則屬于虛開或未按規定開具發票行為,存在一定的涉稅風險。一些小型建筑施工企業多以代開發票收取“管理費”為生,值得提出的是發票作為經濟憑證,要求代開發票方是否完成了工程部項并取得驗收合格證明文書,如竣有效的證明帳單是不能冒目代開票的。第四:建筑業執行“以票控稅”問題。自建筑業成為營業稅重點稅源行業以來,國家稅務總局以國稅發【2006】128號通知,規定建筑業營業稅以項目管理來控稅,發票按建筑工程項目逐戶建立收入臺帳、逐筆登記開具發票數量、號碼、金額。但是開了發票并不等于收到了款項,因此模糊了實體法關于納稅時間的規定,“以票控稅”成了企業先墊付稅款,不利于企業經濟運行中的資金周轉,也違反了《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24條規定納稅人應稅行為應在收訖款項的規定,在這里提出請有關方面考慮,以降低企業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管理原理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11月

篇10

關鍵詞:非利息收入;銀行風險;研究綜述

文章編號:1003-4625(2011)10-0104-03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一、非利息收入的含義

在銀行的財務報表中,銀行的收入可以分為營業收入和非營業收入兩部分,營業收入又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銀行通過貸款而獲得的資金收益,非利息收入指商業銀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營業收入,主要是中間業務收入和咨詢、投資等活動產生的收入。根據中央銀行在2002年的關于落實《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暫行規定》,將其具體分為九大類:支付結算類、銀行卡類、類、擔保類、承諾類、交易類、基金托管類、咨詢顧問類、其他類。

長期以來,利息收入一直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逐步加深,我國商業銀行開始主動調節收入結構,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多元化收入結構轉變。一部分學者認為發展非利息收入有利于穩定銀行收入,降低銀行風險,而有一部分則持相反觀點。發展非利息收入是否能夠達到風險分散效應,提高銀行的經營績效,在此我們對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闡述。

二、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分散銀行風險,提高經營績效

(一)國外研究成果簡述

Eisemann(1976)認為由于銀行的凈利息收入高度依賴于利率變動和經濟周期的變動,而以費用收入為基礎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樣化收益,比凈利息收入更能穩定銀行利潤。Diamond(1983,19841和Williamson(1989)認為,商業銀行經營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它們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與客戶建立起持久全面的關系,繼而給銀行帶來綜合收益。Clark(1988)、Murder(1992)和Ror-etoeri(1993)通過對日本、以色列和歐洲一些國家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發現,商業銀行在進行聯合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存在規模經濟Templeton and Severiens(1992)檢測了54家銀行持股公司1979--1986年的市場數據,認為經營多元化(以非銀行資產引起的市場價值份額來衡量)與較低的股東回報波動有關,這意味著多元化經營能給銀行帶來好處,但是他們用來測度多元化的工具比較粗糙。Santomero andChung(1992)利用期權定價理論對123家銀行持股公司和62家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回報率的波動性進行了估計,研究表明銀行向非銀行業務的擴張普遍能降低風險。特別是銀行持股公司對證券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的并購一般能降低銀行收益的波動性,而對財產保險和意外保險的并購會增加風險,但能夠更多地增加回報,所以倒閉風險并沒有顯著增加。Rogers和Sinkey(1999)使用美國1989-1993年銀行業的數據,對美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業務規模與銀行特征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銀行風險與非利息業務呈負相關關系,文章分析資本充足率、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與非利息業務的關系,發現積極從事非利息業務的銀行具有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較低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以及較高的損失準備,從事非利息業務不會增加商業銀行的風險。Rosie等人(2003)考察了1994-1998年期間,8個歐盟國家中凈利息收入的波動性大于非利息收入的波動性,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在考察期內的確有利于穩定歐洲銀行業的收益。Vincenzo和Chiorazzo等(2008)對意大利銀行進行分析,發現銀行收入多元化與銀行績效呈現正相關關系。

(二)國內學者研究成果簡述

國內關于非利息收入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有以下方面。王志軍(2004)考察了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歐洲銀行業非利息收入的發展狀況,發現非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非利息收入對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對銀行盈利具有穩定性的作用,與銀行的規模有正相關關系,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其中財務經營的利潤和證券收入有比較高的波動性,受經濟波動的影響比較大,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波動性比較低。遲國泰等(2006)利用隨機前沿法和數據包絡法,分別評價了中國14家主要商業銀行1998-2003年間的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和總收入綜合效率,并利用回歸方程分析了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與總收入綜合效率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對中國商業銀行業總收入技術效率存在正向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盛虎、王冰(2008)通過分析我國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3--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變化,發現非利息收入無論從絕對數還是占比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長,并且通過回歸分析發現非利息收入與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都存在正向關系,非利息收入有利于提高銀行績效。張兆杰和汪泓(2009)通過分析1992--2008年美國銀行業的收入結構變化,發現金融危機后銀行扣除撥備后的凈利息收入呈現較大的下滑,而非利息收入的降幅則較小,可見非利息收入具有“抗危機性強”的特征。通過分析全球5家頂級的商業銀行以及國內主要的上市商業銀行2004-2008年的收入結構,發現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對非利息收入的穩定性作用最大。

三、非利息收入不能有效提高銀行經營效益

(一)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理論假說及實證分析

監督技術假說(Monitoring Technology Hypothe-sis)。Berger and Udell(1993)認為由于銀行業務來源與手段的多樣化發展,使得銀行監督技術復雜程度提高,監管當局對于銀行業務的監管力度相對減弱,因此,整體金融監管的弱化,有可能增加銀行經營風險。在監督技術假說之下,銀行非利息收入業務的發展導致銀行經營風險的加大。

道德風險假說(Moral Hazard Hypothesis)。Rog-ers and Sinkey(1999)認為在存款保險的保障下,銀行可以利用這些存款資金來從事更高風險的業務,并且無需對存款人提供較高的風險溢價。所以,在道德風險假說下,銀行開展非利息業務會增大銀行的風險。

DeYoung and Roland(2001)通過研究1988年到1995年472家大型商業銀行的銀行收益、波動性和不同收入份額之間的關系,發現手續費收入業務(除

貸款,投資,存款和交易業務外所有的收入來源)的增加導致銀行收益和利潤更高的波動性,加大了銀行的風險。Stiroh(2004)用收入增長率的波動性來表示商業銀行的各種業務所承擔的風險,考察了非利息收入對美國銀行控股公司風險的影響,發現更多地依賴非利息收入,尤其是交易收入,會導致更高的風險和更低的風險調整收益。在實證分析中,Stiroh首次利用資本市場數據來衡量風險和回報,具有創新性。因為資本市場的數據具有前瞻性,可以反映未來風險,而且包含了很多潛在的經濟因素。Laeti-tia等人(2007)對歐洲銀行業的風險與產品結構之間的關系做了研究,將非利息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為手續費收入。通過分析1996-2002年間734家銀行的數據,分析那些積極從事非利息業務的銀行的風險要大于主要從事信貸業務的銀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銀行的風險越高,而導致銀行風險增大的并不是交易性收入,而是手續費收入,這一結果在總資產小于10億歐元的銀行中更為顯著。相反,對于這些小型銀行來說,交易性收入的增加有降低其經營風險的趨勢,使其違約風險更小。Baele(2007)研究了歐洲銀行業的情況,發現非利息收入比重越大的銀行,以托賓0值測度的預期收益越大,但同時風險貝塔值也越大,這說明過度依賴非利息收入會導致銀行風險增加。Mere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2003年期間755家歐洲小銀行的多樣化收益,認為不存在直接的多樣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反向關系。

(二)國內學者研究成果簡述

王謙考察了我國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0-2007年的數據,研究發現商業銀行收入多元化與風險調整收益增長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銀行以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來帶動收益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銀行的風險。鄭榮年、牛慕鴻(2007)考察了我國14家商業銀行1996--2005年的數據,研究結果表明,非利息收入業務規模與銀行資產規模、凈利差收入、資本比率、人員規模負相關,與信用風險正相關。

薛鴻健(2006)從發展動因、收入構成、分類銀行方面分析了美國商業銀行業非利息收入的發展變化,并從盈利、風險和經營戰略三個層次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對銀行的影響。盈利層次:非利息收入比凈利息收入波動性更大,以交易賬戶的波動性最為明顯,同時,非利息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ROE(凈資產收益率)并沒有明顯增加。風險層次:非利息收入的增長會導致低的Sharpe Ratio(夏普比率,風險調整后的回報);其中交易賬戶的盈虧有很大的負面作用。經營戰略層次:非利息收入沒有帶來更好的ROE與成長性。王菁、周好文(2008)根據我國12家商業銀行1999-2006年期間的數據分析得出,銀行非利息收入與股權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且穩定的負相關關系。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引起銀行股權收益下降的原因除風險因素外,還存在諸如成本、內部結構等其他影響因素。魏世杰等(2008)考察了2003-2007年間中國40家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與銀行資產收益率的數據,發現非利息收入及其占銀行營業收益份額逐年提高,其份額的提高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謝羅奇、龔霽虹等(2009)通過采用國內11家上市銀行1997年至2008年之間的混合數據,實證分析非利息收入與凈利息收入之間的波動性與相關性關系,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波動性明顯高于凈利息收入,而且非利息收入與凈利息收入間具有順周期性和輕微的滯后性。張羽和李黎(2010)利用中國銀行業1986-2008年數據從整體層面和銀行層面考察了我國非利息收入增長與銀行風險的關系。從整體層面分析結果來看,非利息收入增長具有一定的風險分散化效應,但是由于非利息收入相比于凈利息收入具有較高的波動性和明顯的周期性,隨著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這種分散化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在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