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酒文化的起源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酒文化的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酒德;酒禮;飲酒習俗
中國和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飲品。自從酒出現以后,在歷史發展中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飲品,它有了精神文明價值。人類的飲酒也并不是簡單的飲酒,而是奇托了飲酒者的精神與價值。中國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存在的不同點和相似點。
一、中西方酒的起源和原料
(一)起源
中國酒文化的起源大致有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和上天造酒說。西方酒文化的起源有個傳說:有一位古波斯國王把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不經意發酵成了葡萄酒。
(二)原料
中國的造酒原料主要是豆類、稻類等,決定著中國酒的種類。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是白酒。西方的造酒原料一般是大麥,后來,他們才知道葡萄可以釀酒。西方的酒種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二、中西方的酒德和酒禮
酒有利有弊,既能讓人如醉如癡,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讓人禍害連連,荒無度,盡露人性之惡相。酒的別名 “歡伯”、 “禍泉”源于此因。
(一)酒德
中國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是酒德和酒禮。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書中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荒湛于酒”。儒家并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飲酒講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德指酒后的行為,酒品指飲酒的旨趣和品德。
西方人同樣討厭沒有酒德之人。Drinking manner 指“酒德”。
(二)中西方酒禮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在一些場合下不遵守,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中國酒禮中的勸酒。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罰敬,最為常見的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
西方人敬酒一般選擇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間。敬酒時將杯子高舉齊眼,并注視對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從不勸酒。英語toast或drink就是提議祝酒,或是為某人干杯的意思。此外,只有在特定場合在某人致辭之后,大家交相舉杯,祝福某人,為某人某事慶賀。
三、中西方的酒文化精神
(一)中國原始宗教、祭祀、喪葬等禮儀與酒結合形成了中國的酒文化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獻給神靈和祖先。中國人即用酒祭祀祖先,也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
(二)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臘、羅馬神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為此,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認為希臘人的酒神宴樂含有一種救世節和神話日的意義,這種獨特的酒神音樂有別于一般的音樂。
四、中西方的飲酒習俗
(一)中國的飲酒習俗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
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選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于是便有了節日。(1)春節飲用屠蘇酒、椒花酒。(2)燈節,人們都向天宮祈福祭禮后,歡飲達旦。(3)中和節飲中和酒、宜春酒。(4)清明節,飲酒不受限制。(5)端午節飲菖蒲酒。(6)中秋節,人們賞月飲酒。(7)重陽節,有登高飲酒的習俗。 (8)除夕,年三十,人們喝“年酒”別歲、守歲。
婚姻飲酒習俗。(1)南方的”女兒酒”在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2)”會親酒”,訂婚儀式時,喝”會親酒”。(3)”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4)”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其它飲酒習俗。(1)”滿月酒”或”百日酒”。(2)”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后,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難,就要送他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3)”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4)”上梁酒”,在中國農村,在上梁這天,要辦上梁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5)”開業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6)”壯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
(二)西方人的飲酒習俗
歐洲的有些國家和地區,每年12月末都要舉行一次新酒節以慶祝豐收,即酒神節(Dionysia 或Bacchanalia)。人們結隊游蕩,載歌載舞,縱情狂歡,完全墜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這里得到最大的釋放。酒神節變成了狂歡節,從古羅馬、古巴比倫到當今世界各地幾乎都存在。
六、中西方酒文化的相似點
(一)文學作品和酒
無論中西方,人們面對生活的忙碌和無奈、感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只有在對酒高歌時、酒酣耳熱后,沉重的心靈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暫時的解脫。這種相近的人生觀,反映在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里。如李白的“舉杯銷愁愁更愁”,杜甫的詩句“濁醪誰造汝? 一酌散千愁。”
希臘人只有在那種拋棄一切束縛、回歸原始的狀態下,痛極生樂,樂極生悲,美才得以展現,音樂才得以產生,藝術才得以創造。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 可見,酒和藝術的千絲萬縷聯系,在中西方酒文化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二)神話、傳說和酒
中國神話傳說中就沒有酒神這一說,卻有關于酒的發明人一說,最早提到的釀酒人為儀狄和杜康。漢語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時對酷好飲酒的人的美稱。
西方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在羅馬神話中稱巴克斯(Bacchus)。而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的意思是“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難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禍害。
(三)中西方的酒吧
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泡酒吧。
歐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種典型表現,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顛覆現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動力。到了歐美(尤其是英國) 不能不去酒吧,那是朋友之間休閑聊天或聚會的好場所。
東西方酒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有助于了解各國各民族的心理和價值觀,方便國際交往。
參考文獻
[1] 王寶琳.尚書現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 酒禮.百度百科,2014年3月.
篇2
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沉淀而成,華夏文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吐故納新,迎接著一個又一個新時代的考驗。進口葡萄酒占據大半江山的中國葡萄酒市場,既有成長也充滿了挑戰。有對比才有“自知之明”,國產葡萄酒只有在與成熟的西方葡萄酒的對比中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找到自身的優缺點,才能越走越遠。
葡萄酒是舶來品?
有人說,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它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實則非也。對比中西方葡萄酒的“發家史”,不難看出中國葡萄酒因王朝更替而跌宕起伏,而西方葡萄酒卻一直是社會主要酒種。
據考古資料記載,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在這些地區,葡萄栽培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實階段,野生葡萄的馴化階段,以及葡萄栽培隨著旅行者和移民傳入埃及等其它地區階段。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即現在的法國),并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學會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島全面推廣。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遍法國、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茵河流域地區,并形成很大的規模。直至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尤其是法國。
而我國是世界人類文明和葡萄的起源之一,商代我國就已出現葡萄酒,因此,葡萄酒應是“古已有之”了。縱看葡萄酒的“跌宕史”,葡萄酒在唐元兩朝達到興盛,自明朝開始逐漸淡化,清朝時更加衰敗;直到清末華僑張弼士創建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近代葡萄酒業才開始起步;但連年的戰亂,使葡萄酒業茍延殘喘,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幾乎面臨關閉,解放后我國葡萄酒業才有了長足發展。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在進口葡萄酒大批進入中國葡萄酒市場后,中國的葡萄酒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不斷進步,而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葡萄酒消費市場。
上帝的厚此薄彼
了解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葡萄酒是講風土的。也許上帝在播撒葡萄種子的時候有點偏心,讓同一維度的地區卻有著天壤之別的氣候風土。
從地理位置來看,法國位于歐洲西部,其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適中,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是世界葡萄酒生產重要產區。而與法國同緯度的渤海灣地區亦是我國葡萄酒的重要產地。但和法國的葡萄生產自然條件相比,我國稍遜。寧夏賀蘭山東麓位于葡萄酒種植的“黃金地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寧夏將葡萄酒作為一項重點產業來扶持發展,迄今為止,寧夏產區已經成為我國重要且出色的葡萄酒產區。因地制宜的開發適合葡萄生長的產區和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是目前國產葡萄酒仍在繼續探索的路程。
制度的力量
能夠成為優質的法定產區,生產高品質的葡萄酒,不是簡單靠上帝垂愛的風土就可以的。制度是人類文明社會得以有序發展的重要力量。
法國在其悠久的葡萄酒釀造歷史中,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嚴格的產區劃分和等級劃分,這保證了其葡萄酒市場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方位的嚴謹和可追溯。法國有著嚴格的產區劃分和等級劃分,不同的產區、不同的葡萄種植品種,不同的葡萄酒類型也豐富著這個龐大的葡萄酒王國。法國有香檳、阿爾薩斯,盧瓦爾河谷,勃艮第,汝拉和薩瓦,羅訥河谷,波爾多,西南,朗格多克―魯西雍,普羅旺斯―科西嘉等10大產區,有些專家將香檳產區、勃艮第產區和波爾多產區列為法國三大代表性產區。另外,法國法律將法國葡萄酒分為4級:法定產區葡萄酒、優良地區餐酒、地區餐酒、日常餐酒。
“古老”這個詞在中國不是淘汰的意思,而是“值錢”的意思。這種文化底蘊造就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思想中對于“老”的另類價值,包括在酒行業。中國一直是以白酒文化著稱的國家,從古到今,白酒的“陳釀”、“窖藏”概念一直都未曾改變。當西方葡萄酒文化乘風破浪的席卷而來的時候,將“老”、“陳釀”這個概念直接拿來套用成為在中國不成熟的葡萄酒市場分一杯羹最快的方法,而這也是對尚未了解葡萄酒消費者的最大的欺騙。“酒是陳的香”成為最有力的賣點和噱頭,哪怕其廠房的水泥還沒干透,由此可見葡萄酒市場秩序的混亂和“無法無天”。在這方面國外的葡萄酒就表現得老實許多,哪一年的葡萄,是何品種,哪一年灌裝,是何級別,哪一個產區,是何莊園,都白紙黑字寫在標簽上,并受法律約束。
近年來,中國葡萄酒市場已經逐漸開始往規范和質優的路上走。葡萄酒市場從一開始的無標準、無規范,到今天國家法定標準和各個產區頒布的產區規范的出臺,可以說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距離法國成熟的體制還差距甚大。中國葡萄酒市場想要長久、健康地發展下去,法律和行業標準的日漸完善不可缺少。
文化底蘊是根基
每一個國度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底蘊“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指揮”著你的行為。文化沉淀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如同一只隱藏的手,從你出生那一刻開始便會悄然無聲地將你吞噬成它的“奴隸”。文化底蘊的魅力也正在于這種強大的控制力,正因為有了文化底蘊的堆砌,我們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而文化底蘊也正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根基。
形成“自我標準”
中國的酒文化是集體主義性質的,講究的是呼朋引伴,開懷暢飲。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更為側重個人主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既有群聚而飲,也頗多淺嘗獨酌;二是產品多樣化、個性化,突出釀酒師的作用。
在中國喝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氛圍。不管你喝的是什么酒,與酒本身的品質無關,只是感覺這個氛圍適合喝一杯,那就開始把酒言歡或慰藉寂寞。中國的葡萄酒文化有著很強的特定主義,強調在特定情景下飲用葡萄酒,譬如戀人共聚晚餐、高級宴會等等,同事、朋友或者家庭聚餐都以白酒或者啤酒為多,多數人認為,高價的葡萄酒是高檔產品或者奢侈品,有錢人喝葡萄酒是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窮人喝葡萄酒簡直是浪費,這也顯示出葡萄酒在中國的階級局限性。而這需要在社會普通大眾達到一定認知度的情況下才能化解這種自定義形成的階級“矛盾”。很多葡萄酒圈內的專業人士對于西方傳過來的那一套葡萄酒的形容詞,有著“中國化”的認識。在所有介紹葡萄酒的文章中,在形容葡萄酒的味道時無一例外的用到比喻這個修辭手法,但問題也就出在這里。當形容一種酒的香氣和口感時,“漿果、橡子、奶酪、覆盆子、黑醋栗”這些詞,一般中國消費者的腦海里除了迷惑還是迷惑――你干嘛不說像麻婆豆腐、京醬肉絲呢?將國外的這種比喻找到國內的“落腳點”,是目前達到普及化程度需要解決的一種典型的溝通障礙,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普及任重而道遠。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則是通用主義的,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喝葡萄酒。早在古希臘時期,喝酒的規范已成為共存、博愛、交流以及共商與歡樂交織氣氛的同義語。在親朋歡聚、家庭盛事、慶祝社會重大事件時,或僅僅是為了鞏固友誼時,開一瓶葡萄酒的慣例,至今依然保留著其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品嘗一種葡萄酒,無論是高雅的,還是普通的葡萄酒,都包含著穩重,對道德的尊重,對鑒賞葡萄酒的價值,并與其本質進行交流的氛圍的尊敬。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真正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葡萄酒僅僅被作為一個新的酒種來推廣,人們是出于獵奇心理和跟風心理來購買葡萄酒。由于缺乏對葡萄酒的欣賞與辨別能力,缺乏專業文化的支撐,缺乏有關的標準、監督和管理,葡萄酒市場幾度跌宕起伏。隨著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數的增加,有了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葡萄酒的消費才開始呈現穩定增加的趨勢。
酒禮
從飲酒禮儀來看,中國人飲酒十分注重禮儀。酒禮就是人們喝酒的行為規范、規矩、禮節行為等,如“敬酒”、“勸酒”。勸酒是敬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中國人好客的一種典型表現,西方人在不斷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禮儀。如注重酒杯與葡萄酒種的搭配、葡萄酒種與菜肴的搭配;講究在恰當的溫度范圍內飲用香檳酒、干紅、干白等各種葡萄酒。另外,他們在斟酒、倒酒、品嘗、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嚴格的要求。西方葡萄酒在餐酒中起到很大的調和菜肴味道的作用,但復雜和完美的中國菜中,酒的概念只是一種陪襯,在這方面,餐酒搭配在本質上的概念就不一樣。而探索葡萄酒與中餐的完美搭配也是推廣葡萄酒文化必須要做好的基本落腳點。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到今天,讓中國人從骨子里就帶有了老祖宗飲酒文化的概念,這種基因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喝的不是酒,是當下飲酒的心情”。
中西方飲酒的目的有著很大的差異。許多中國人認為,酒是一種供人使用的工具,中國人雖然十分熱愛它、經常使用它,但很少注重酒本身,缺少對美酒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性分析和品評、鑒別,更在意的是使用它以后產生的美妙作用,在于“味外之味”,就像歐陽修說的那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意蘊豐富的飲酒趣事。在這里,酒成為了一種表達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是好是壞已經無關緊要。
在不少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擁有魅力和生命,而葡萄酒更是其中的代表。對于西方人而言,醉翁之意就在酒,在酒的“味內之味”。僅以葡萄酒為例,它們把釀造葡萄酒看成是在制造藝術品,把飲用葡萄酒看成是欣賞藝術品,認為每一種葡萄酒都有自己的溫度、味道和與其搭配飲用的杯子、菜肴,只有相互之間完美的搭配,只有仔細地觀色、聞香、品味才無愧于美妙的葡萄酒。相比之下,西方人則多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過程,注重對酒本身的品嘗和欣賞。
構建中國的葡萄酒文化
中國的葡萄酒經過近幾年的爆發式發展,如今已經開始暴露出自身在快速發展中的不足和問題。一種新興事物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在時間的考驗中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對于葡萄酒也同樣如此。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葡萄種植自然條件、發展歷史、品種培育、莊園發展方面都有待提高。在葡萄酒發展中,法國法律法規對葡萄產區的嚴格劃分以及對葡萄酒的等級劃分和監管等制度的健全也折射出我國在這方面的不足。另外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葡萄酒消費在中國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如葡萄酒的同質化、不講究與飲食的搭配、價高質低等,這些都不利于葡萄酒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國內許多消費者由于獲得的信息不對等,缺乏對葡萄酒的欣賞與辨別能力,對外國葡萄酒有種盲目崇洋消費的心理,造成“不求最好,只求最貴”的消費亂象。
近年來,隨著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數的增加,有了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葡萄酒的消費才開始呈現穩定增加的趨勢。中國人在探索中國本土的葡萄酒文化的同時,也在逐漸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華,如進行博大精深的中國菜肴與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用健康的方式飲酒等。中國葡萄酒只有構建屬于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才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占據獨特的地位,也才能保持行業沿著健康的既定軌道前進,用豐富多彩的葡萄酒文化向社會和消費者奉獻自然、健康的綠色葡萄酒產品。相信隨著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普及,國人的葡萄酒消費心理和方式將越來越成熟,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為人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葡萄酒。
走向“莊園制造”
葡萄酒在西方一直講的是“莊園制造”,酒莊就如同是葡萄酒的商標,代表著自身獨一無二的個性和口感品質。從葡萄酒的莊園文化來看,法國葡萄酒產業走的是“莊園生產,精雕細作”的小農生產模式,從種植、釀造到銷售,這一系列工作都在酒莊中完成,而且重要的工藝、細節都要求用手工來完成,正是對葡萄酒風格和質量的嚴格控制,把葡萄酒的質量控制前移到種植的每個階段,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的控制,從每一個環節來保證酒的品質,法國每個莊園的葡萄酒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說造就法國葡萄酒如此盛名的正是那些遍布法國多如繁星的葡萄酒莊園。
我國的葡萄酒莊園雖不如法國那般純熟,但近年來隨著葡萄酒消費的興起,中國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一些優質產區也被不斷發現,為中國酒莊快速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從法國葡萄酒莊園發展中我們知道,葡萄酒莊園成就葡萄酒,葡萄酒反過來提升莊園的知名度,兩者相輔相成。我國在葡萄酒莊園管理模式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法國學習。當然,建立莊園酒只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而掌握并運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才是實質內容。莊園葡萄酒貴在精,不在多;貴在有特色,不能隨大流。
未來的路
篇3
一些空泛的概念或被一些具象的事物弄得如墜云里霧里,不知其可。定位失準,就無法讓企業文化發揮其自身的作用。
那么,酒類企業如何精準定位企業文化呢?為此,本報記者專門采訪了有著多年企業文化研究經驗的我國企業策劃專家馬千里。馬千里說:“企業文化不是企業的根,而是企業成長的土壤。”
“我們沒有找到酒文化的真正核心”
華夏酒報:企業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組織?
馬千里:我常常把企業看作一個有生命的物種,就像養花種草一樣管理企業。如果你是一顆草,再努力也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你有另外的發展方式,你可以把每顆草都做茁壯,讓它成為草坪,它帶來的生態影響不亞于一棵大樹。企業必須尋找適合自己成長的土壤,企業的土壤是什么呢?就是企業文化。一個企業倡導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就是選擇什么樣的土壤。
企業其實更像人,企業文化就是人的思想、觀念、道德水平,這些根本因素決定了這個人的行為方式,實際上也決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和人生價值。
華夏酒報:看來一個企業選擇和培育什么樣的企業文化確實是個大問題。我們的讀者多是酒類企業,酒文化博大精深,酒企業在塑造企業文化上是不是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呢?
馬千里:中國最有文化的產品就是白酒,但現在的白酒卻被做得最沒文化!
中國酒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搞技術的會從白酒工藝的特點和沿革來理解,搞文學的會談“李白斗酒詩百篇”,搞權術的會說“杯酒釋兵權”……但這些只是酒文化的外延甚至是派生,而不是酒文化的核心。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酒的俗文化,比如請客送禮、聚飲酗酒,酒淪落成打通關節的必需品,酒文化成為低層次的“酒桌文化”,李白揮毫的瀟灑、文君當壚的浪漫、貴妃醉酒的雅致都哪里去了?當然,這些并不全是酒企業的責任,但在研究和維護中國酒文化方面,酒企業確實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華夏酒報:我可以感覺到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情結,我對您所講的“酒文化低俗化”的觀點也有同感。但企業畢竟不是文化機構,是很實際的,更關注、倡導健康的酒文化對企業效益的影響,您能談談這方面的看法嗎?
馬千里:如果你去一個有情調的酒吧,我相信你會點一杯葡萄酒。因為只有葡萄酒才符合浪漫的情調;世界杯期間,酒吧里的啤酒賣瘋,因為只有啤酒才能反應和升華球迷的激情;西方貴族聚會,白蘭地是必備的酒品,因為它代表著高貴。當一種產品的文化給消費者規定了消費場景的時候,這種文化就會變成一種力量,那就是我們企業追求的“銷售力”。世界杯期間,國內的酒類電視廣告只有四特一種白酒,但不用調查也知道,四特不會因為這支廣告在當時提升任何銷量。
這些有著鮮明文化特征的酒都是外來酒,我們最有文化的白酒恰恰缺乏的就是這種產生銷售力的文化。有人說,即便是現在,也有“無白不成席”的說法,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在更多的場合,白酒正被其他酒品所替代,可怕的是白酒并不能在這個時候向消費者提供強有力的選擇白酒的理由!別的不說,我們那個時代的人結婚的時候喝的交杯酒還是白酒,現在的交杯酒就是在農村也必須是紅酒了。不是我們的白酒不浪漫,而是我們現在把白酒做得不浪漫了。現在白酒概念的多元化是市場活躍的表現,但同時也是對主流白酒文化的干擾。任何文化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主要的是我們的主流白酒文化多年的不作為,正是酒文化低俗化加速的主要原因。
華夏酒報:如果酒企業認識到文化是銷售力的話,就會有維護酒文化的動力。
馬千里:確實是這樣。現在成功的酒企業恰恰是在發揮酒文化的銷售力。比如店小二酒,正是那種詼諧、和氣的小平民形象給它贏得了市場;酒鬼酒桀驁不遜、追求個性的文人氣質,捕獲了一個大的消費群體。這些成功其實都是文化作為銷售力的印證。
目前,大品牌白酒也在發揮著酒文化的銷售力。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這些大品牌盡管有各自的文化訴求,但根子上還是追求高貴。但這種追求其實是對中國酒文化的無意識延續,而不是有意識地強化,至少不是從中國酒文化角度有意識地強化。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可以看市場實際表現,如果這些大品牌酒真的代表了高貴,那么為什么還能夠在國宴上被紅酒輕易替代呢?再進一步講,為什么不能進入西方國家那些需要體現高貴的場合呢?
中國白酒具有白蘭地的高貴品質,也具有葡萄酒的浪漫情懷,還具有啤酒的激情個性,但正是因為它什么都能夠代表,反而什么也代表得不那么完整。而我們的酒企業又沒有在這方面下足夠的功夫,這正是我說“現在的中國酒最沒文化”的原因。這不能怪我們的酒企業,因為關于中國酒文化的研究、提煉工作并不深入,一直圍繞著酒文化的外延和派生打轉,進入不了實質,怎么可能真正利用酒文化產生銷售力呢?
華夏酒報:其實這涉及到白酒和洋酒競爭話題,您覺得白酒是不是應該從酒文化角度和洋酒進行競爭呢?
馬千里:葡萄酒、白蘭地、啤酒已經對白酒產生了很大沖擊,這個沖擊的實質就是文化上的沖擊,也就是說,酒類競爭已經上升到文化競爭的層面了。與外來酒種相比,中國白酒所擁有的文化顯得特別深厚,這么深厚的酒文化更應該成為中國白酒無可比擬的市場銷售力,這一點也是無可爭議的。
也正因為中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得酒文化的研究、提煉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如果我們找不到中國酒文化的核心,中國酒文化的銷售力就不可能發揮出來。我們可以看到,白酒也在進軍國際市場,但再大的品牌在做這件事的時候都顯得反常的低調,為什么呢?我覺得其實還是對自己是不是把握住了中國酒文化的核心缺乏信心。
“中國酒文化的實質是儒家文化”
華夏酒報:您說的“白酒被做得最沒文化”,其實是說白酒還沒有能夠真正發揮酒文化的優勢。而要發揮中國酒文化的優勢就應該先進行酒文化核心的提煉,我現在非常想知道您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馬千里:談不上研究,我愿意談談我的一點心得。我覺得在酒文化核心的判別標準上首先要有個明確的認識,否則我們將無法判斷到底哪些因素是中國酒文化的核心。企業文化并不是務虛,就是因為企業文化可以對企業行為、員工行為產生無形的引導和約束,使得企業向著企業文化倡導的方向前進,這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管理”。那么酒文化也應該有這個特征,具備這個特征的酒文化因素才可能是酒文化的核心。
那些聽起來很精彩的酒故事、酒傳說,還有酒工藝、酒具等都是酒文化的內容,但這些并不具備指導人的思維和行為的作用,也不具備多大的銷售力,所以不是酒文化的核心。我覺得中國酒文化核心最大的一個要素就是“禮”和“德”。
酒禮突出體現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禮儀、禮節延續至今。如,中國大部分地區還保留“三巡”的習慣,無論待客還是朋友小聚,首先是要通喝三杯,然后再來些別的花樣,這是一種不成文但力量強大的禮儀;還有敬酒,晚輩或下級在碰杯的時候,酒杯要低于對方,以示尊敬;與飲酒相關聯的,比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轉到主位等等,這些其實都體現了酒文化的禮儀要素。而這些要素的重復、強化最終會對人在生活中的思維和行為產生影響。酒桌的長幼有序、以敬為禮既是中國文化的體現,反過來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強化。
當然,其他酒種比如紅酒也很講究禮儀,但白酒在中國人心目中“禮”的地位和作用是異常牢固和強大的,比如,我們搞祭孔大典,是絕對不可能替代為啤酒、葡萄酒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招待客人也是要向客人推薦白酒,以表示尊重。但現在這已經成為一種套話,往往主客雙方在稍微交流后就很容易替代為其他的酒種了。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白酒并沒有很好地延續和強化“酒禮”這個文化核心要素。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注定了中國“禮”的特殊性,中國的禮其實已經成為不成文的道德規范,是一個具有國家管理功能的體系,并表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就叫“祭酒”,可見古人對酒和文化、教育的關系的理解。“祭酒”所傳播的不是單純的禮,而是通過禮來傳播“德”———這就是中國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國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體現,也同時起到對“德”的強大傳播作用。這個“德”我們可以暫時簡單理解為中華民族所有優秀的品德。有了這層意思,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國酒所承載的社會功能以及中國酒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酒其實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思想、文化獨一無二的綜合載體,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這么強大文化功能的產品了。
華夏酒報:中國酒文化是以“德”為核心的,“禮”是酒對“德”的體現,可以這么理解嗎?
馬千里:可以。“禮”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中國酒所承載的文化是很豐富的。對中國人而言,白酒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同時會發現,中國酒文化中的“德”和“禮”正是儒家哲學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說,白酒其實一直承擔著儒家哲學的載體的作用。中國白酒是儒家思想的忠實傳播者,中國酒文化的實質就是儒家文化。這絕不是歷史的巧合。
可能有人會反駁我的觀點,說儒家創始人是孔子,而中國酒的產生卻遠在孔子之前。其實,我們并不能夠說因為儒家創始人是孔子,那么儒家思想就起源于孔子。早在孔子之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了儒家思想,或者稱為樸素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一個完善者和推行者。自從樸素的儒家思想產生的那一刻起,酒就被選為“形象代言人”了。從此,德和禮等中國政治、文化思想就開始反映在酒文化上,成為酒德和酒禮。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則為“道”,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體化為“禮”,這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哲學,也是中國酒文化的“基因組”。當代,中國酒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新的白酒品牌更加豐富了中國酒文化的內涵,這是酒文化發展到今天體現出來的新特征。但其實質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中國人徹底放棄了儒家思想。而實際上,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用儒家文化打造中國酒”
華夏酒報:白酒的確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產品,但怎么做才能把中國酒文化轉換成銷售力呢?
馬千里:其實,目前很多酒企在對企業文化的認識上,還處于對企業文化外延部分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企業文娛活動、企業內刊、幾條標語和視覺形象設計上,并沒有抓住企業文化的精髓。要把中國酒文化轉化成銷售力,首要前提有兩個,一是對中國酒文化的認識;二是企業對企業文化的作用的理解,以及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操作能力。
往往在具體企業中,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并不是一個概念。比如麥當勞的產品文化是激情、自由,但他們的企業文化卻是精細、嚴謹。因為企業文化影響的重心是企業內部,重在企業管理,產生的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產品文化影響的重心是市場,重在企業經營,產生的是產品銷售力。對象不一樣,訴求內容就不一樣。在實際操作中,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未必能夠達成相互的作用。對企業而言,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實際操作中實現企業文化和產品文化的高度一致,而中國白酒正有這樣的先天條件。
中國白酒企業,可以提煉、塑造自己的企業文化,形成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理念的企業文化。同時也可以順應中國酒本身的儒家文化的特點,來塑造產品文化。另外,白酒的風味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儒家倡導的人生境界相吻合,都講究溫和敦厚。儒家思想的國際影響日益增加,這個大環境也是中國酒走向世界的契機。
而白酒的文化,必然是中國文化。誰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無論大家如何爭議,目前最好的選擇只有儒家文化。不僅在國內儒家文化是幾千年的積淀,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國際角度認同中國的,也是儒家文化最為鮮明。所以,用儒家文化來打造中國酒企業,用儒家文化來打造中國酒,對內對外都是最理想的選擇。
華夏酒報:中國酒確實有很多與儒家文化想對應的方面,白酒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可預見的市場力度。但要把儒家文化作為企業文化該怎樣操作,又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呢?
馬千里: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企業管理體系,我不贊成所有中國企業都導入儒家思想的企業文化,但在中國這個大氛圍里,企業文化必然不能與儒家文化相違背。實際上,在有所成就的企業中,都能從“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中找到對應的成功要素。無論中外企業,違背了這五個字很難說有成功的機會。像國外企業的瑕疵產品召回政策,就顯示出極大的企業誠信。可以說,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原因,但成功都是相似的。
企業文化不是萬能的,甚至單獨的企業文化是不具備直接的銷售影響的。企業文化只有成為指導行為的準則,形成企業文化指導下的企業管理經營模式,通過員工認同、企業制度、所有企業行為才能發揮其作用。并且,企業文化作用的發揮,最終將使得企業成為一部具有高速獨立運轉能力的機器,既具有自身的發展能動性,又具有強大的自我復制性。不僅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如此,任何優秀的企業文化都具備這樣的功能。
“魯酒完全可以憑文化代表中國酒”
華夏酒報:中國白酒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發祥地在齊魯大地,所以,魯酒就具備了一種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可是,魯酒近年來的發展為什么一直不景氣呢?
馬千里:山東有很多名酒,蘭陵、孔府家、景芝景陽春、扳倒井等等組成了很有特色的魯酒群體。我們還會發現魯酒的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于挖掘歷史文化的概念,但魯酒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僅僅局限在名字上,而沒有真正發揮這些文化的真正作用。比如孔府家,本來是很好的品牌題材,但在品牌塑造上恰恰偏離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優勢。“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這樣的訴求重點其實并沒有太多的特色,也沒有和齊魯大地的文化相結合,名為“孔府”,卻對這個概念表現出漠視,這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這一現象不是孔府家所獨有,“蘭陵酒好喝不上頭”、“難舍最后一滴,景芝景陽春”、“飲不盡的豪爽———扳倒井”,都是放棄文化優勢的做法。
當然,品牌概念可以有無限的選擇,但都必須有根有據。如果把這個概念定位成追求目標,那就必須有相應的手段。否則,這些概念就成為空中樓閣,與自己的產品實際上是缺乏足夠關聯。
我們可以做個測試,把不同品牌的“廣告詞”互相換位,看是什么效果。比如“難舍最后一滴,孔府家酒”、“飲不盡的豪爽———景芝景陽春”,有什么不同嗎?也就是說,強加給自己的所謂“特色”其實并不存在。而我們看川酒的品牌概念,“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滴滴歲月酒,悠悠沱牌情”,反而在切實地挖掘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這些概念就成為其他品牌不可替代的了。
這一總體現象反映出魯酒自身的深層次問題,說不客氣一點,魯酒其實還徘徊在低層次的經營上。魯酒的振興在于發掘魯酒的歷史文化,而魯酒在這方面有著比川酒更為實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華夏酒報:如果魯酒能夠按您的文化戰略來管理經營,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前景呢?
馬千里:魯酒完全可以成為“中國酒”的代表,成為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認可的“中國酒”。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產品的競爭最終也是產品文化的競爭。魯酒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底蘊卻是其他地方的白酒所無法比擬的,也就是說,一旦中國酒的競爭態勢上升到文化競爭的階段,魯酒的文化優勢將產生爆炸式的市場效果,國內市場是這樣,國際市場更是這樣。
篇4
雞尾酒實在是博大精深,一兩句話實難窮盡,中國人的酒文化實際上是喝酒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西方的酒文化則是喝酒時人與酒的關系,我無意考證品味這個詞是否起源于雞尾酒,但我相信,生活的快樂是一種瞬間的體驗。作為一個男人,當我對這個世界閉上眼睛時,我會醉去,當我還睜著眼時,我會好好體會每一杯酒。
一個男人的夏日冰荷
在咖啡屋里等我的孫先生是一位專業的調酒師,二十一歲那年他就拿到了全國雞尾酒大賽的冠軍。
站在吧臺里調酒的男人都會有一股不可捉摸的魅力,就想起電影《雞尾酒》里的湯姆克魯斯一樣,孫先生也是看完這部電影后立志做一名調酒師。每一個調酒師都會具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品質,比如隨手倒在杯中的酒,再倒出來,還是符合標準的一又四分之一盎司。再比如說,調酒師和客人溝通時總是那么溫文爾雅,飽含禪機的笑容令人著迷。
一個調酒師的空間
一個調酒師的空間是幾尺見方的吧臺,但他的職責必須熟知幾百種酒和飲料的特性,每一種酒都會有它的來歷和故事,不同的酒混在一起,就有了更多不同的故事。
孫先生剛離開了自己的工作,所謂幸福,就是讓自己快樂,一個調酒師的快樂就是調一杯自己鐘愛的雞尾酒,所以,孫先生向我推薦了這杯夏日冰荷。
夏日冰荷配方:1.君度酒
2.綠薄荷酒
3.冰塊、雞蛋清
4.攪拌后裝杯令其充分沉淀分層
點評:每個男人都有他鐘愛的酒,你看到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男人,因為這個世界還有著同樣多的酒。
又愛又怕血腥瑪麗
傳說中,歐洲有四大鬼宅。其中有一座鬧得最兇的鬼宅,坐落在布達佩斯的郊外,它的主人,就是當時艷傾一時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她的一生中,為她決斗而死的青年貴族,據說超過了100個。甚至在她60歲那年,兩位浪漫的青年詩人因為得不到她的垂青,而舉劍自殺。她的美麗秘方,實在令人恐怖萬分。
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用鮮血沐浴,而且只用純潔少女的鮮血。她相信,只有浸泡在她們純潔的血液中,方能不斷吸取其中的精華,讓她永葆青春。每次洗澡前,她還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她管這叫“內洗”。她洗一次澡,至少要殺掉兩個少女。就這樣,在長長而黑暗的50年里,一共有2800名少女慘被殺害,所有的尸體全部埋在她私人的浴室底下。這也是她的主意,因為她相信,少女們的魂魄能夠驅走衰老和遲鈍。由于常用血液洗澡,她身上總帶著濃烈的血腥氣。但她卻從不用任何香水掩蓋,任其自然。
美麗的外貌和血腥的氣味相結合,竟然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妖異魅力,一時之間,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艷名遠播歐洲大陸,連法皇路易十四也不遠千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雞尾酒“血腥瑪麗”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血腥瑪麗配方
1.伏特加中放入冰塊
2.加入西芹鹽
3.勾兌入番茄汁
4.添加安哥拉苦精和辣椒水
點評:美人和烈酒一樣,只屬于那些能夠品味的人,這也是美人烈酒彌足珍貴的原因。
塔奇拉火焰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墨西哥塔奇拉的一些印第安農民正在地里干活,天空突然烏云翻滾,一個霹靂劈向大地,霹靂過后,云開霧散,人們看到一株碩大的龍舌蘭被劈成兩半,裂開的球莖里翻滾著熱氣騰騰的汁液,飄出一股股醉人的酒香。大家非常驚奇,膽子大點的人用手蘸點兒放在舌頭上舔舔,頓覺滿口生香,沁人心脾。他們給這種龍舌蘭汁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阿瓜密埃爾”,意為“蜜汁”。
自此,當地印第安人就開始了用龍舌蘭釀酒的歷史,塔奇拉在他們生活中也就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在鎮子入口處塑造起描繪釀制塔奇拉酒情形的雕塑,把“愛情、友誼、歡樂、釀酒、土地”鐫刻在雕塑的基座上;他們在鎮子里建起塔奇拉博物館,向人們宣揚塔奇拉的神奇歷史。
點評:再綿軟的酒最后都會化為剛烈,野性的呼喚和沖動是喜歡酒的真正原因,站在一片洪荒曠野,你喝是不喝?
塔奇拉凈飲法:1.用檸檬搽手
2.在搽有檸檬汁的手上撒上鹽
3.用舌頭猛然將鹽舔去
篇5
關鍵詞:酒吧;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酒吧作為一種新型事物,還沒有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因為它一直是時尚前沿的象征,它的消費群體是受到條件所限制的,也是特殊的。所以,“有音樂,有酒,還有繁雜的人”,一般人對酒吧的認識似乎只是如此。但是,作為西方的酒文化的標準模式,酒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酒吧作為一種時尚,代表一種消費理念,它所營造的氣氛不論是熱鬧還是沉寂,不論是風格還是主題,都是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的需要來定位的。因此,對于酒吧文化及其設計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 本篇論文就本著這個目的,從酒吧的歷史入手,首先了解酒吧的起源與文化的誕生,以及酒吧的發展,通過這些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酒吧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從而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礎。其次,通過對酒吧文化的研究及論述,了解到酒吧作為一種新型的消費文化更為突出。接著又主要對主體酒吧的風格、樣式和設計做出研究。最后,從兩個方面做出總結,一是酒吧文化的發展趨勢,另一個就是酒吧設計的發展趨勢。
最初,在美國西部,牛仔和強盜們很喜歡聚在小酒館里喝酒。由于他們都是騎馬而來,所以酒館老板就在館子門前設了一根橫木,用來拴馬。后來,汽車取代了馬車,騎馬的人逐漸減少,這些橫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館老板不愿意扔掉這根已成為酒館象征的橫木,便把它拆下來放在柜臺下面,沒想到卻成了顧客們墊腳的好地方,受到了顧客的喜愛了。其他酒館聽說此事后,也紛紛效仿,因此柜臺下放橫木的做法便普及起來。由于橫木在英語里念"bar”,所以譯成“酒吧。
酒吧進入我國后,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更是得到了淋漓的顯現:北京的酒吧粗獷開闊,上海的酒吧細膩傷感,廣州的酒吧熱鬧繁雜, 深圳的酒吧最不乏激情。總的來說。都市的夜空已離不開酒吧,都市人更離不開酒吧,人們需要在繁忙遺忘,沉醉。酒吧的確是以一種很“文化”、很反叛的姿態出現的,是我們這個城市對深夜不歸的一種默許,它悄悄地卻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大都市的一個個角落,成為青年人的天下,亞文化的發生地。隨著都市文化的迅猛發展,曾經占盡風光的電影院在酒吧、迪廳、電子游戲室的崛起中顯得有些被冷落的感覺。以新新人類自居的酷男辣妹,對于“泡吧”更是情有獨鐘,因為酒吧里欣賞歌舞、聽音樂、扎堆聊天、喝酒品茶甚至蹦迪,無所不包,隨你玩到盡興,又顯出時尚派頭,自然成了流行的消閑娛樂方式。酒吧文化在中國不過十幾年的歷史,但是它發展迅速,可以稱得上是適時而生。多年前在茶館酒吧的酒水品牌和酒樓聽傳統戲曲是當時大眾最為重要的文化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大眾對音樂取向的變換和選擇也是必然。由于八十年代外資與合資的酒店在大陸大規模的發展,相當一部分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們對酒店內的酒吧發生了興趣;追求發展和變化的心態促使一部分原來開餐廳和酒館的人們做起了酒吧生意。
表現形式
1、主酒吧
主酒吧大多裝飾美觀、典雅、別致,具有濃厚的歐洲或美洲風格。視聽設備比較完善,并備有足夠的靠柜吧凳,酒水、載杯及調酒器具等種類齊全,擺設得體,特點突出。來此消費的客人大多是來享受音樂、美酒以及無拘無束的人際交流所帶來的樂趣,因此,對調酒師的業務技術和文化素質要求較高。
2、慢搖酒吧
與上者略有不同在穿插演出項目之位,大多以DJ慢搖舞曲來作為主流,此種酒吧屬于時尚店,生命力不長,屬于時代流行產物,但在開設的一段時間里根據酒吧裝修的豪華程度可短時間賺錢。
3、服務酒吧
服務酒吧是一種設置在餐廳中的酒吧,服務對象也以用餐客人為主。中餐廳服務酒吧較為簡單,酒水種類也以國產為多。西餐廳服務酒吧較為復雜,除要具備種類齊全的洋酒之外,調酒師還要具有全面的餐酒保管和服務知識。
4、多功能酒吧
多功能酒吧大多設置于綜合娛樂場所,它不僅能為午、晚餐的用餐客人提供用餐酒水服務,還能為賞樂、蹦的、練歌、健身等不同需要求的客人提供種類齊備、風格迥異的酒水及其服務。這一類酒吧綜合了主酒吧、酒廊、服務酒吧的基本特點和服務職能。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技術水平高超,能比較全面地了解娛樂方面的有關知識,是考核調酒師能否勝任的三項基本條件。
5、休閑型酒吧
此類酒吧我們通常稱之為茶座,是客人松弛精神。怡情養性的場所,主要為滿足尋求放松、談話、約會的客人,所以作為很舒適,燈光柔和,音響音量較小,環境溫馨優雅,除其他飲品為供應的飲料以軟飲為主,咖啡是其所售中的一個大項。
6、主題酒吧
篇6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學習方法。
現階段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其一,缺乏必要的時間保障;其二,缺乏有效的教師指導;其三,缺乏具體的開展措施。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實效的可供參照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策略作為參照。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好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因此,實施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應定位于三方面:培養發現問題與研究的積極性;習得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學會溝通,善于合作。
一、研究性課題發現策略
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通常比開展研究更困難。在教學中,為了減輕學生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教師應引導學生由熟到生、由淺入深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因此,在幫助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時,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引導或示范。
(一)常規教學中滲透課題
教師在常規課堂上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系統賞析,引導學生探究,同時借助探究的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會課文內容,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其聯想和運用能力。
例如《沁園春?長沙》一課,在了解的經歷及后人的評價后,可建議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小課題“我眼中的”。學生的視野不容小覷,涉及的書法、政治才能、愛情與家庭……通過這些拓展和研究,學生對的了解更全面而深入。這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辯證思維。
(二)選修教學中拓展課題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區別在于:必修課側重對這篇課文的知識與能力的過手,而選修課教學側重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在選修課的設計上應深入文本,巧妙設計可以形成思維交鋒的思辨性、開放性問題。比如,在講授《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一書中的《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時,引導學生探究“杜甫是凡人還是圣人”的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形成爭相發言的情景;再如講授《: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在眾多成就的因素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問題,而教師在這一環節應少點評,制造思維交鋒的可能性,給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由此拓展出小課題“探尋杜甫的圣化道路”。
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和尊重,習得的已遠非單純的知識,而且體驗到了師生思想的相互撞擊、相互啟迪,從而生成了新知識。而正是這樣的開放性課堂和探究性閱讀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在彼此思維火花的碰撞下發掘自己的興趣點,從而深入下去探尋研究性課題。
(三)梳理探究中深化課題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一至五冊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板塊中均提供了一些研究性專題,而這些專題正是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資源寶庫。
高一年級學生開始接觸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可利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為例,設計學案引導學生對漢字進行梳理和探究,形成小課題“家族姓氏溯源”。示例如下:
家族姓氏溯源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并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以下梳理:
一、你的姓氏起源(包括典故、傳說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的姓氏起源地在哪里?宗族遷徙路線是怎樣的?(包括遷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與你同姓的宗族名人主要有哪些?請擇要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的宗族是否有集體祭祖的活動或祖宗家訓?請簡要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家族姓氏溯源》的梳理探究,學生對自己姓氏的演變以及自己宗族的遷徙過程有了比較深入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文化自豪感,從而實現了文化自覺。同時學生已經能夠把握研究性學習在梳理探究模塊中的運用,學會根據提示查詢資料,構建基本研究思路,嘗試探究方法,整理所收集到的資料等。
(四)課外學習中自選課題
生活即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自選課題時,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學、文化現象、社會生活、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眾多領域中發現問題、生成問題,進而形成研究課題,再根據學生個體特長和興趣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課題。
比如語言類:“成都方言的生存現狀及保護措施的研究”,“從歌詞看生活化語文”。
文學類:“中西方文學特色比較――以‘巴黎圣母院’和‘家’為例”、“關于中西方神話比較的研究”。
社科類:“中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淺談成都特色街道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以歷史積淀凸顯發展的文化內涵”,“關于低齡出書的思考”,“小議詩酒文化”,“從茶文化看傳統文化”。
跨學科:“‘紅樓夢’政治探佚”,“路西法的側臉――精神分析與現代文學”。
其中有獨立研究的,也有小組合作研究的,學生在假期通過問卷調查、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查閱大量資料,最終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性學習論文,習得研究方法和能力。
二、研究方案設計策略
由于學生此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課題研究,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正可以為學生提供課題研究的真實體驗,習得規范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求學生擬定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在此環節,教師應充分參與學生的方案設計。
首先,以正規的學術論文開題報告做示范,為學生設計一份開題報告樣本,包括論文的目的及選題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步驟與進度、小組成員及各自承擔的任務等板塊。
第二,將此樣本印發給全體學生,教師辟出一個專門的時間(可以是一節課),將各板塊的具體填寫內容和語言規范性要求示范給學生,包括如何查找撰寫開題報告的資料。學生的困難多集中在“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項,因此,需要教師提前列舉出學生可能使用到的所有研究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課題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
第三,將學生的開題報告收集起來,教師逐份審閱,并通過與學生面談的形式討論不太恰當的開題報告,同時給出具體的修改建議。
以楊璐嘉同學的“從茶文化看傳統文化”為例:
“從茶文化看傳統文化”開題報告
1.選題意義(略)
2.主要研究內容
2.1成都的茶文化、其蘊含蜀地文化內涵及對成都人生活的影響
2.2茶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演變、傳承及其中的矛盾和這種矛盾的利弊
2.3作為中學生,我們該怎么看待文化藝術的變遷,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哪些努力?
3.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1實地考察:體驗茶道、社會調查
3.2查找資料:網絡和書籍
4.實施步驟與時間
5.小組各成員及承擔任務(略)
三、課題研究實施策略
本文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以有兩種實施方式:第一,獨立研究;第二,小組合作研究。教師不對研究小組的形成進行干涉,學生根據興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自由組合,組內分工協作與責任擔負也由小組成員自行分配。在學生開始研究活動之后,教師僅扮演顧問的角色,負責對學生調查問卷的科學性、可行性接受咨詢和答疑。所以,研究性學習從形式上來說是開放的、自主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最初聽說“研究性學習”時感覺新鮮,經過老師的指導,我選定了“成都方言的生存現狀及保護措施的研究”,并聯絡了四位同學組成研究小組。我們選定了課題負責人,由她負責協調研究任務。寒假中,我們去過市圖書館、舊式茶館、川劇院,通過走訪、問卷調查、資料收集等,終于寫出這篇論文,并為成都市人文環境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感謝研究性學習,讓我們與科研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讓我們領悟到了嚴謹的科研態度和作風,以及科學探究的方法。希望今后還有這樣的嘗試。(摘自成都七中高2013級14班雷昀《研究性學習感言》)
四、課題成果生成策略
研究性學習成果主要有兩類模式,即課堂生成類和非課堂生成類。
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包括前文所述必修課、選修課和梳理探究中生成的):一般采取“學案”或小論文的形式呈現,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非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寒暑假自選課題):以規范的專題論文形式呈現。教師此前從形式上、內容上加以指導。
五、課題成果評判策略
對于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教師應及時、適當地予以評判。通過對學生課題研究的優劣層次進行價值衡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更能促進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探究思維,習得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
研究性學習的評判要遵循兩大原則:評判主體多元化、鼓勵學生發展方向多元化。建議將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寒暑假作業學分制考評接軌,選作了研究性課題且成果合格,就能獲得相應學分。評判過程中強調學生研究的過程習得,包括課題研究每個步驟的階段性評價。同時關注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鼓勵學生互補式合作,將研究小組作為一個主體評判,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合作與包容意識。雖然學生的論文成果可能存在立論不嚴謹、語言不規范、研究不深入等缺憾,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保護學生的求知渴望和探究熱情應比知識本身更有價值。
因此,根據不同形態的課題成果,應選取不同的價值評判方式。經過實踐檢驗,本文提出了兩種實效性模式。
其一,課堂展示型。
對于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多采取這類模式予以評判,即利用課堂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優秀學案、舉行讀書報告會、課前三分鐘演講等形式。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研究性學習成為高中語文學習的常態,滲透到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學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學會了相互欣賞、取長補短,形成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其二,推薦答辯型。
對于非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更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觀意識,教師應鼓勵、強化這種審美差異,充分展現學生個性。為了更大程度建立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采取教師甄選優秀論文、推薦答辯的模式。
首先,語文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將本組內的所有論文按所選課題分類組織討論,甄選出本組內的優秀論文文本。
其次,推薦優秀論文作者參加答辯。如果是小組合作形式的論文,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小組內所承擔的研究任務獨立參加答辯。答辯評委由參與論文評閱的語文教師擔任,原則上每組評委3人,且科任教師回避本班學生的答辯。答辯流程包括:
1.提前3天通知學生準備答辯。
2.進入答辯會現場,學生3分鐘陳述。
3.學生當場回答由評委提出的與論文相關的1―2個問題。
答辯會結束后,由評委教師將論文與答辯質量進行綜合評定,評出等級,獲得一等獎的論文將集結付梓。通過答辯,學生不僅公開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而且通過教師的提問和點撥,能促進學生加深對課題的領悟,為其今后更加嚴謹的科研活動奠定基礎。
篇7
【關鍵詞】葡萄酒莊;規劃設計
1、中國葡萄酒莊的發展
葡萄酒莊起源于法語Chateau一詞,Chateau原意指中世紀為防范外敵侵入而修筑的城堡,后來隨時代演變和葡萄酒業的發展,被用來泛指那些專營葡萄釀酒的莊園,并成為當今世界中小型葡萄酒廠的同義詞。葡萄酒莊都座落在著名的葡萄產區,一望無際的綠色葡萄園,樸素的房舍。深深的酒窖和各具特色的老建筑都使得一家一戶經營的灑莊充滿詩情畫意。
酒莊的繁榮和發展是歷史的延續,這是因為酒莊都在葡萄著名產區。那里都有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條件、優良的葡萄品種,大面積的優質葡萄園和精湛的傳統釀酒工藝。其中很多灑莊能生產出極好的上等葡萄酒,這種高檔葡萄酒在法國定為“AOC”級;即法定葡萄酒產區,在德國定為“Spatlese”級,即精選高級葡萄酒;在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等新興葡萄灑生產國定為“單品種、產地、年份”葡萄灑。雖然這種高級灑只占葡萄灑產量的30% ,但作為精品價格都很昂貴,甚至可說是“天上甘露”。近些年,令葡萄灑行業欣喜的另一種新潮就是“鄉鎮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產區的相繼崛起。所謂“鄉鎮葡萄酒”(Vins de Pars)就是接近日常餐酒水平,面向大眾化消費的,價格便宜的中檔葡萄灑。由于生產鄉鎮葡萄灑不象生產“AOC”高檔葡萄酒那樣,受國家葡萄酒法規和許多法律上條條框框的限制,酒莊的主人有更多的自和靈活性,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技藝,他們可以采用不同種類的葡萄,使用更加創新的釀酒工藝,釀出足以和高級餐酒媲美的佳釀。
我們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包括半汁葡萄酒產品標準的廢除,中國葡萄釀酒技術規范的制定與實施,葡萄酒國家標準的修訂,以及中國葡萄灑質量等級制的建立,凡此種種,都為規范葡萄酒企業生產、提升國產葡萄酒整體質量水平提供了法律保證。與國際葡萄酒接軌,提高國產葡萄灑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促進我國葡萄酒業的穩步發展,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葡萄酒莊的興起和發展,無疑為國產葡萄酒與國際優質酒對話搭建了一個強有力的平臺。
2、酒莊多樣性及個性化探討
葡萄灑是一種非功能性產品,而消費者的需求又復雜多樣,因此,市場要求葡萄灑產品豐富多彩,并具有個性化特征,這其中葡萄品種及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就世界范圍來看,意大利的桑嬌維賽、德國的雷司令、澳大利亞的西拉、阿根廷的馬貝克、美國的增芳德都具有鮮明的國家特征,而目前我國釀酒葡萄產區的品種配置缺乏足夠的合理性,全國各葡萄灑產區普遍以赤霞珠為主栽品種,導致了品種單一、口味大致相近的不合理產品結構。因此,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是特色的品種組成,各地應根據自己的生態地理條件試驗篩選最適合本地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優秀品種,中法莊園的“小芒森”、“馬瑟蘭”和朗格斯酒莊的“西拉”,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在酒莊及葡萄園的規劃建設方面,酒莊建筑可以為歐式、中式或中西合璧,應有自己的標志性建筑。葡萄園距主建筑群及加工車間應盡量近些,可以為平地或山坡,也可以靠近海岸、河流或湖泊、水庫。葡萄整形方式可以為扇形、小龍干形,不埋土地區可以采用高、寬、垂型或其它多種整形方式;架式多采用單臂籬架,在控產保質的前提下也可以探索其它架式的可能性。總之,各酒莊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形成豐富多姿的個性灑莊及葡萄園景觀。目前國內的灑莊中,朗格斯酒莊東臨大海,依山而建,意大利式田園風格,掩映于藍天碧野之中,是不出國就可以見到的歐洲灑莊;華東莊園則臥于九龍山中,以葡萄品種命名田問路;張裕卡斯特酒莊把酒望海;德尚莊園則位于水庫岸邊,風景怡人。在釀酒工藝上,各酒莊也可展現自己的特點,如朗格斯酒莊工藝立體布置,采用獨特的重力釀造法,盡量減少對葡萄汁和葡萄酒的劇烈機械處理,充分保證了葡萄酒的天然潛在質量;灑窖可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式,也可采用巖洞酒窖,盡量保持恒溫恒濕;橡木桶可以使用歐洲桶、美洲桶,也可使用中國橡木桶,朗格斯酒莊使用自己專屬橡木桶廠制作的中國木桶,口味風格獨異,而且酒窖具有中央空調控制,在葡萄生長期及葡萄酒發育成熟期給葡萄和葡萄酒聽音樂,具有顯明的工藝特點。在產品包裝上,各酒莊應開發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如朗格斯酒莊的水晶包裝修飾就突顯了其貴族氣質;營銷方式上,除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外,張裕卡斯特的個性化整桶定購,朗格斯灑莊與中法莊園的直銷,口碑宣傳等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此外,各酒莊還可根據自己的理念和定位開發酒莊的旅游功能,宣傳葡萄酒文化,朗格斯灑莊已成為全球工業旅游示范點。
3、酒莊發展的規范性探討
中國葡萄酒莊的發展,必須以生產高質量葡萄酒,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為歷史使命,因此,既應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又應有必要的技術規范控制。2005年12月份,中國葡萄灑莊聯盟成立,并通過了聯盟章程,章程對葡萄酒莊的運行作了詳細的技術規范。內容如下:
3.1 灑莊的投資總額不低于2000萬人民幣;
3.2有歸屬于酒莊并且能夠完全控制的葡萄園;
3.3 葡萄種植、釀酒到灌裝的全過程都在酒莊內完成;
3.4 葡萄定植后第三年方可出產,并實行限產,產量在800kg/畝以下:
3.5 酒莊灑的產量應與灑莊種植葡萄面積及單產相對應;酒莊酒年生產能力100一lO00t;
3.6 具有常年在2O℃ 以下的地下室或有溫濕度相對穩定的儲酒車間;
3.7 擁有225L橡木桶的數量不少于200個,兩年以內桶齡的木桶不少于總數的30% ;
3.8 葡萄園與發酵車間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0km;
3.9 酒莊酒的標簽標注內容應與瓶內容物相符;
3.10 酒莊酒的產品在釀酒過程中應符合酒莊酒生產規范;
國內有一些私人小酒堡,由于投資額不夠,一些設施條件不具備,甚至缺乏應有的技術條件,這樣生產出來的葡萄酒無論如何不能叫酒莊酒;由于釀酒葡萄原料對葡萄酒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對葡萄園的控制、葡萄樹齡及產量控制、葡萄園與發酵車間的距離等保證了釀酒葡萄原料的質量;對橡木桶及酒窖的控制是生產優質葡萄酒必要的技術措施;葡萄種植、釀酒到灌裝的全過程都在酒莊完成,并且酒莊酒的產量與葡萄種植面積及單產相對應,進一步保證了酒莊酒的質量,防止了假酒莊酒生產的可能;生產能力在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葡萄酒企業如果不能把酒做得比較精致,有特點和個性,而只是大規模同質化的復制品,那么這樣的企業不能稱為酒莊;產品標簽標注內容與瓶內容物相符是對葡萄酒莊最基本的要求。總之,中國葡萄酒莊聯盟是一個行業自律性組織,每個酒莊都不能進行概念化炒作。制定規范的主要目的是約束酒莊的規范運行,促進健康發展。
4、走中國特色的葡萄酒莊之路
篇8
水
善萬物而不爭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
當我們想起故鄉,總會有水的痕跡在心中淌過,或者浩浩蕩蕩,或者潺潺涓涓,那里是人們最快樂的童年游戲場,最美味的魚蝦供應站,最愜意的清涼,最柔軟的撫摸……
水,不僅是人們家鄉的一部分,整個人類文明都離不開水的慷慨饋贈。
自古人們聚水而居,以水為中心,衍生了人類文明,文明的腳步伴隨著水的浪花而前進。
長江黃河孕育文明
在中國境內有兩條著名的江河,長江與黃河。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成為中華文明。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斗和繁衍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在數千里的黃河流域,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水溫條件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早在180萬年前西侯度猿人就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后,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的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的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萬至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至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至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于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遍布黃河流域。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成為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長江文明是長江流域各文明的總稱,長江文明區域之廣,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稱世界之最。其中,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下疊壓著4個文化層,第4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7000年,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遺址中已有人工栽培稻遺物。
經歷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時代,中華民族從長江、黃河延展到整個華夏大地,中國文明從黃土高原走向了全世界。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還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尼羅河的浪漫贈禮
尼羅河,一個充滿浪漫感情和豐收喜悅的名字。就是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哺育出人類早期的文明社會-古埃及。
每年7月至11月尼羅河定期泛濫,浸灌了兩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殖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此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黑土地)。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的確,是尼羅河使得下游地區農業興起,成為古代著名的糧倉,富裕的生活也催生了燦爛的文化。
字母是古埃及人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間發明的,傳給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境內)的腓尼基人,再傳到古希臘。經希臘人增補元音字母而進一步完備,形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又經過一些改進后傳遍四方。字母是古埃及人留給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文化遺產。
古埃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把一年確定為365天。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淵源于此。
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與他們的金字塔一樣,舉世聞名。制作木乃伊增長了埃及人的解剖知識,使他們的內外科相當發達,且醫術分工很細。
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底座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至于塔端成為尖頂,形似漢字的“金”字,故中文譯為金字塔。在歐洲各國語言里,通常稱之為“庇拉米斯”,據說在古埃及文中,“庇拉米斯”是“高”的意思。直到今天,人們站在設計精妙、高大的金字塔前,都驚嘆古埃及人的智慧。
而這一切,都源于尼羅河那浪漫而無私的賜予。
tips:家貓的起源和尼羅河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尼羅河灌溉下的埃及糧食產量驚人,人類社會進入了“有余糧”的時代,人們為儲存糧食而興建大量糧倉。糧倉養育了埃及人也招來了嚙齒動物老鼠,這些“精靈鼠小弟”對于當時的埃及人來說可一點兒也不可愛,糟蹋糧食、傳播疾病、破壞器物。正當埃及人一籌莫展之際,豐收救星也是嚙齒動物的克星-非洲野貓如影而至。當人們知道“喵星人”是來消滅他們深惡痛絕而又束手無策的老鼠時,最熱烈的崇拜爆發了。
兩河帶來“天堂”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兩條生命之藤,伸展在荒涼和干旱的沙漠地區,帶來了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里,孕育了兩河流域文明,也就是人們習慣所說的巴比倫文明。
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岸,風格類似或迥異的城市如繁星點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蘇美爾人和后來各支閃米族入侵者像走馬燈一般依次扮演著創造文明的主角,共同奏響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輝煌的樂章。
古巴比倫最著名的“名片”可謂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傳說尼布甲尼撒王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仿照王妃的故鄉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花園采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臺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并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墻環繞。王妃見后大悅。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亦與河流有一定距離,所以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空中花園應該有不少輸水設備,奴隸們需要不停推動連接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遺憾的是,以上所述都是傳說,關于空中花園的描述都出自希臘的學者,巴比倫的史料中沒有對花園的記載,而那些對花園極盡贊美之詞的希臘學者們竟然沒有一個親眼看到過花園,甚至沒有一個是生活在與空中花園同時代的人。千百年來,人們在伊拉克把傳說中的空中花園遺址方圓百里找了個底朝天,也沒發現花園的一點遺跡。
所以,人們可能有點遺憾甚至失望,難道作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兩河流域,就沒有留下什么讓后人憑吊的遺產嗎?答案是否定的。
兩河文明留給世界的遺產不僅有物質的,更多的甚至可以說更有價值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抬起手看看腕上滴答作響的手表,你會想到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的計時方法不正是古巴比倫人發明的嗎?還記得你是幾年級學會用方程式做數學題嗎?5000年前,古巴比倫人就可解含有3個未知數的方程式了。如今每個孩子一上學就要背誦的乘法表,在古巴比倫人的泥板課本上也早已有記錄了。
篇9
面對鏡頭和采訪,謙遜、和藹、敬業的莊先生為浮躁的我上了一堂無聲的課程。同樣,通過這次采訪,更加讓我感受到“葡萄酒”真正的醇香和濃郁⋯⋯
酒尚: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葡萄酒的?
莊:在我十八歲的時候,父親喜歡上了葡萄酒。家里總是存放著許多葡萄酒,父親為人慷慨,他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當然也包括我。可以說我開始喜歡喝葡萄酒是因為家里冰箱里就有葡萄酒而且可以免費品嘗。
VINO VOGUE:Since when did you become interested in wine?
Poh Tiong:When I was about 18 years old, when my father started drinking wine. He has always been a very generous person so, there was always wine at home and he shared his new-found enjoyment with the family, including me. There was always wine in the fridge at home. You could say that I started drinking wine because it was free.
酒尚:在當時,是不是有一支引領您進入葡萄酒世界的葡萄酒?
莊:沒有。我開始喝一些果味濃郁的葡萄酒,后來開始嘗試精釀葡萄酒。對我而言,或果味濃郁、或甜、或干型的葡萄酒都可以,只要是做工精致,酒體平衡。
VINO VOGUE:Is there a certain bottle of wine that made you take your first step into the world of wine?
CH’NG:No, not really. I started with fruity and then went on to enjoy more subtle wines.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a fruity, sweet or dry wine as long as the wine is balanced and well-made.
酒尚:在你的記憶里,最令你您難忘的葡萄酒是什么?
莊:在我工作期間,我品嘗了多種不同品牌的葡萄酒,其中包括四個年份: 19世紀出產的名特堡(Chateau Montrose)、1945年的木桐(Mouton-Rothschild)、1961年的龐馬(Chateau Palmer) 、1967年份的伊甘( Chateau d’Yquem)、20世紀50年代的香檳酒、20世紀40年代的盧瓦爾河谷沃弗萊酒、以及從印度尼西亞沉沒的法國輪船上打撈上來的19世紀出產的Bordeaux干紅。不過最令我難忘的一款葡萄酒是1966年份羅馬內?康蒂(Romanee-Conti)。這款酒擁有純凈草莓香味,清新、優雅,品質卓越,充滿了詩意。
VINO VOGUE:Which is the most remarkable bottle of wine that you can recall?
CH’NG:In the course of my work, I ’ve tasted many different wines including four vintages from the 19th century of Chateau Montrose, 1945 Mouton-Rothschild, 1961 Chateau Palmer, 1967 Chateau d’Yquem, Champagne from the 1950s, Loire Valley Vouvrays from the 1940s and 19th century Bordeaux reds recovered from a French ship that sank off Indonesia but the most memorable wine I have ever had was Romanee-Conti 1966. The fruit was pure strawberry and very fresh and supremely elegant. It was simply sublime, poetry in a bottle.
酒尚:當時,人們是如何看待葡萄酒呢?
莊:三十五年前,也就是我剛剛開始喝葡萄酒的時候,葡萄酒的消費在新加坡、香港還不普及。在當時葡萄酒完全被視為西洋貨。
VINO VOGUE:What does "wine" mean to most people at that time?
CH’NG:When I started drinking wine about 35 years ago, it was not as common as it is today in Singapore or Hong Kong. Wine was considered something of a Western thing.
酒尚:您是學習法律專業,在進入葡萄酒領域工作之前,您做過何種工作呢?
莊:我是在新加坡開始法律學習但在新西蘭完成學業。雖然在大學期間我學習的是法律專業,但我一直作為許多報刊雜志的自由撰稿人,所涉略的題材包括各類書評,當然其中也有關于葡萄酒的。同時我還在多家廣播電臺做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主持人。也曾主持過一系列電視節目。
VINO VOGUE:You studied law in university.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take a job in the wine?
CH’NG:Although I studied law, even when I was at university (I started in Singapore but finished my law studies in New Zealand), I was writing a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and contributed to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I wrote on various subjects including book reviews and, of course, also about wine. I was also working as a free-lance dee-jay in radio stations for both pop music and classical music. And also presented a series of television variety shows.
酒尚:什么時候您開始想做葡萄酒雜志的?
莊:1991年在我創辦第一家葡萄酒雜志――《葡萄酒評論》之前,我一直為各報刊雜志的葡萄酒專欄撰稿。后來,有一天我決定專門從事葡萄酒業這一行,因為我想做出前人沒有做過的、屬于我自己的事業。
VINO VOGUE:When did you get the idea of starting a magazine on wine?
CH’NG:Before I started my first wine magazine, The Wine Review, in 1991, I was already writing wine column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n, one day, I decided to specialise completely in wine because I wanted to give birth to something that did not existed before, somethingthat I could call my own.
酒尚:做雜志之初,您的目標是什么?
莊:1991年的時候,個人電腦還只是初露頭角。可是我知道我得學習用電腦,不僅要學著打字,還要學著電腦排版,因為我預見到在未來的新聞出版業中電腦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個重要目標是(要改變葡萄酒文化傳播中當時的狀態),我對那些只喝名酒的假內行已感到唾棄和厭倦,他們不但沒有負責任地向公眾提供酒的信息和品酒要訣,還四處炫耀他們所飲佳釀的不菲價值并看不起喝普通酒的人。事實上,這些人對酒的所知甚少,卻又一遍遍地重復著他們知道的那一點點東西。
第三個目標是我想通過將葡萄酒與亞洲美食,尤其是中國飲食進行搭配來推廣葡萄酒。1992年我們首次組織了這樣的午宴,在新加坡果園路上的國立馬里特斯賓館將著名的海南雞肉飯與香檳、兩種白葡萄酒和兩種紅葡萄酒進行搭配。有一百多人參加了這次午宴,他們都很愉快,并發現將葡萄酒與中國美食搭配并不是件難事。午宴非常成功,令每個人都大開眼界。
VINO VOGUE:What did you aim at when you determined to start the magazine?
CH’NG:At that time in 1991, the personal computer was just starting to become popular. I knew that I had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computer, not just to type articles but also how to do desk-top publishing because I could see that that was going to be very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other very important aim was because I was sick and tired of wine snobs who instead of spreading win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enjoyment responsibly, they were more interested in boasting about how expensive the wines they were drinking and looking down on people who could only afford to drink simple wines. In fact, wine snobs are usually very ignorant about wine. They only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wine but keeping repeating the say things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third very important aim I had was to promote wine by pairing wine with Asian food, especially Chinese cuisine. The first such public luncheon we organised in 1992, we paired a champagne and two white and two red wines with the famous Hainanese Chicken rice at Singapores Mandarin Meritus Hotel on Orchard Road. More than 100 people signed up for the event. Everyone had a great time and discovered how easy it was to pair wine with Chinese food. It was a great success and a wonderful eye-opener.
酒尚:出版第一本雜志之后的歲月中,您為何又創辦了一系列其他得雜志?
莊:公眾對葡萄酒的興趣是越來越濃,這種趨勢不是法國獨有而是遍及了世界各地。同時人們對葡萄酒的了解更加全面和考究。我之所以發行多種雜志一是應社會需要;二是葡萄酒不僅是我從事的職業而且是我喜愛、品味的物品。
VINO VOGUE: You've made many magazines since the publishing of the first one over the years, can you tell me why?
CH’NG:The public keeps getting more interested in wine, not just from France bu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ublic is also becoming more knowledgeable and sophisticated. I publish more magazines because of the demand and also because wine is not only my job but it is also something I enjoy and love very much.
酒尚:現在除了雜志還有很多相關的活動在展開,這也是您當初進入葡萄酒行業的工作目標吧?
莊:我認為組織越來越多和葡萄酒相關的活動,如葡萄酒知識講座、培訓和配食等,都順其自然的事情。雖然雜志有效傳播了有關葡萄酒的資訊和培養信息,但舉辦各種相關活動可以更加走近消費者并與他們一起分享那些難以溢于言表的葡萄酒知識和經驗,例如在現場和他們一起品酒評酒,或者是組織酒宴現場進行葡萄酒配食。
VINO VOGUE:More activities except magazines are held by now, is this the goal of your media career?
CH’NG:It is only natural that I organise more activities such as wine lectures and training and dinners ! because although magazines are a very useful tool to spread wine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allow you to meet the public and share what you know about wine with them which the written word cannot convey such as tasting a wine with them and describing it on the spot. Or organising a dinner where the wines are paired with several courses.
酒尚:這么多年過去了,葡萄酒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和喜愛,在您看來,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又哪些?
莊:我們看到,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上了葡萄酒。這種現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發揮作用。原因之一是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收入增加,當手頭可以任意支配的余錢增多,人們必然開始嘗試新食品、新飲品、新時裝和到世界各地觀光度假。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紀,大眾傳媒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報刊雜志、電視電影、國際互聯網絡,無論身處何處,從斯德哥爾摩到上海還是從波士頓到北京,人們都可以迅速了解當前的世界潮流,如時裝、美食、電影明星的潮流導向。而葡萄酒就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之一。
VINO VOGUE:Wine has been accepted and enjoyed by more people over so many years. What are the main reasons to effect this change?
CH’NG:We have seen, in the last few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ing to drink win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The first is affluence. When people have more disposable income, they like to try new food, new beverages, new clothes and new holiday destinations. Another reason is that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with mass media including magazines, television, movies and, of course, the internet, trends whether in fashion, food and movie stars are known from Stockholm to Shanghai, Boston to Beijing instantly. Wine is very trendy today.
酒尚:你認為什么能夠影響您對一款葡萄酒的感覺?
莊:每種酒的基本成分其實都大同小異。只要你心情好,品嘗任何酒都會覺得它比平時更好。而你如果心事重重,再美味的食物品嘗起來也索然無味,因為你的注意力并不在食物上。無論普通還是高級,所有酒都有一些基本特性:色澤、香氣、口感、酸度、酒體和單寧(尤其是對于紅葡萄酒)。與茶一樣,經過陳釀的酒、采用周到的侍酒都能提升對酒的感覺。但是,即使你有好酒,卻不得不與一些虛榮或者粗魯乏味的假內行一起分享,你也許想趕快離開,讓他們自己喝去吧。與知音一起喝酒,酒才會更滋味。另外, 別人付酒錢時,酒也會格外好喝。
VINO VOGUE:What could affect your understanding of a certain bottle of wine?
CH’NG:The fundamentals of wine are always the same. A wine, any wine, always tastes better if you are in a good mood. If you are stressed, even great food tastes ordinary because your mind is pre-occcupied. All wine, simple or great, possess certain basic characteristics: colour, aroma, flavour, acidity, structure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a red wine, tannins. Like tea, all wine always tastes better if it has been stored, and served, properly. If you have a great wine but has to drink it with a wine snob or someone who is rude or boring, you cant wait to leave, let alone drink with that person. A bottle of wine always taste better when it is enjoyed in the company of people we enjoy being with. Wine also always taste better when someone else is paying for the bottle.
酒尚:在您關注的領域,我發現主要是法國的葡萄酒,您是否關注其他地區出產的葡萄酒呢?比如中國的葡萄酒。
莊:我主要關注波爾多,也比較關注香檳。我每年都要訪問波爾多地區四五次,去香檳出產地二三次。不過我也經常去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當然,還有中國。在評酒的文章里,我談到了世界各地的酒。但是因為我專長評波爾多和香檳, 人們就常常忘記我也評價世界各地的酒。另外,我也常常去蘇格蘭,因為我喜歡威士忌。偶爾我也去葡萄牙,因為我還喜歡波特酒。
VINO VOGUE:I've noticed that you've been focusing on French wine. Did you take wine from other countries into consideration? Chinese wine, for example.
CH’NG:I specialise in Bordeaux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Champagne. I visit Bordeaux about four or five times a year. And Champagne probably two or three times. But I also visit Spain, Italy, Australia, New Zealand, South Africa and, of course China. I write about win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ut because I specialise in Bordeaux and Champagne, some times people forget that I also write about win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ctually, I also visit Scotland because I love whisky. And, ocassionally, Portugal because I also love Port.
酒尚:最關注葡萄酒的哪些方面?
莊:好酒就如同好的飲食必須是平衡的。我認為新鮮和優雅對于葡萄酒十分重要。通常我喜歡酒體適中的葡萄酒。但是我也能享受醇厚的酒,如果它們酒體平衡的話。我不太喜歡口感強烈、如同被抽了耳光一樣強烈感覺的酒。口感清淡的酒也能很可口。我們應當記住口感清淡并不代表經過稀薄似水。比如,魚肉比羊肉清淡,但是你不能說因為魚肉清淡而就不如羊肉好。
VINO VOGUE:What aspect of those wine do you care most?
CH’NG:A good wine, like a good diet, has to be balanced. Freshness and elegance are very important to me. I generally prefer medium-bodied wines. But I can also appreciate full-bodied wines provided they are balanced. I dont like heavy, in-your-face wines. Light wines can also be delicious. We must remember that light does not have to mean diluted or watery. For example, fish is lighter than mutton. But you wouldn’t say that fish is an inferior meat to mutton just because it is lighter.
酒尚:對于那些法國以外的葡萄酒您是怎么看待?
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產好酒,不僅僅只是法國。但是優秀的葡萄酒中無論汽酒、白酒還是紅酒,干酒還是甜酒,口感清淡的還是酒體強勁的,法國酒絕對占最大的市場份額。這種情況有點像汽車業。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生產好車,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最漂亮的好車絕大多數都來自意大利。
VINO VOGUE:What do you think of those wines, which are from countries other than French?
CH’NG:Great wines are produced in many regions and countries, not just in France. But France produces the lion share of the greatest wines in the world, whether sparkling, white or red; dry or sweet; light or full-bodied. It’s a bit like cars for example. There are sever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at produce great cars but, let’s face it, Italy produces the majority of the most beautiful cars in the world.
酒尚:我知道您也舉辦侍酒師培訓。然而在中國,這個職業很多讀者不是很了解,您是不是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
莊:侍酒師的工作就是在餐廳或者酒吧里給客人提供的酒服務。通常侍酒師還要負責選擇確定酒單。在把酒侍奉給顧客之前,侍酒師還要對酒進行品鑒以確認酒沒問題。但是大多數客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也是侍酒師的分內工作,當他們看到侍酒師嘗他們的酒, 會覺得這個侍酒師簡直貪得無厭而且不尊重客人。所以,大多數侍酒師不再嘗客人的酒,而是在開瓶后倒少量酒在杯子里讓客人自己嘗。侍酒師還需要問客人是否進行倒瓶、醒酒。此舉對陳年甚至新釀紅酒都非常有用,因為酒的單寧味可能會很重。此外,當客人不確定選什么酒來搭配食物時,一個見多識廣的侍酒師應當給予建議。一個負責的侍酒師一定不能只想著將最昂貴的酒賣給客人。因為一個好的侍酒師不但應該考慮為食物搭配好酒,還應該從經濟的角度為客人著想。他不應該像某些餐廳的經理和侍者,只會向客人推薦昂貴的魚翅、鮑魚和燕窩。一個侍酒師的工作不是宰客,而是確保客人喝得高興,下次再來。
VINO VOGUE: I know that you organizer the Sommelier Seminar, but Chinese reader knows little about sommelier;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sommelier?
CH’NG:A sommelier is someone whose job it is to serve wine to the customer in a restaurant or wine bar. Usually, the sommelier is also involved in selecting the wines that will be put on the wine list. A sommelier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asting the wine before serving it to the customer. This is to ensure the wine is alright. But most customers dont realize that this is also the sommeliers job and when they see that happen, they may think that the sommelier is being greedy or disrespectful. So, most sommeliers dont do that but, instead, after they have open the bottle, the sommelier pour some wine into the glass and then let the customer try it. A sommelier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asking the customer if he would like to decant a wine to let it breathe. This is very useful for old red wine and even a young red which may be too tannic. Also, if a customer is not sure about what wine to select with his or her food, a knowledgeable sommelier can also make a suggestion. A responsible sommelier must not try and sell the most expensive wines to a customer. Instead, a good sommelier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not only the suitability of the wine with what the customer will be eating, but must als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stomer’s budget. He should not, like some managers or waiters in restaurants, only recommend expensive sharks fin, abalone and birds nest. A sommeliers job is not to kill the customer but to make sure the customer has an enjoyable time, to ensure that the customer will return again.
酒尚:您創辦“亞洲侍酒師組織”的初衷是什么?
莊:當時,創辦“亞洲侍酒師組織”目的有二:一是促進提高亞洲,尤其是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葡萄酒服務質量。因此我們每年都要在這三個國家召開亞洲侍酒師研討會;二是通過亞洲侍酒師組織加強亞洲各地區葡萄酒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VINO VOGUE: What's your purpose of founding the organization Sommelier Of Asia?
CH’NG:To promote good wine service in Asia,especially China,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ese are the three countries where we conduct sommelier seminars every year. Another aim is to use the organization to help wine professionals in Asia to get in touch and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酒尚:那么對于中國菜和葡萄酒的搭配您做了很多的嘗試,您有什么感想跟讀者分享一下?
莊:人類是一種受習慣支配的動物。五千年前埃及人和蘇梅爾(現在的伊拉克地區)人發明了啤酒,而今全世界都暢飲著這種飲品。現在當你喝著啤酒吃著北京烤鴨或者廣東烤豬扒時,你并不覺著你正將古代中東飲品和中國美食搭配在一起。但是如果喝的是葡萄酒,你的想法就不一樣了,因為人類釀造葡萄酒的歷史并不長。葡萄酒其實不是西方飲品,而是發源于中東和地中海地區。就好比全世界都喝茶, 而茶起源于中國。當英國人就著茶吃三明治時,他們覺得很自然,一點都不覺得這是一種東西合璧的搭配,因為這種吃法已經小有歷史了。而且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喝起了咖啡――這種源于非洲的飲品。當中國人吃飯時喝白蘭地,他們也不覺得奇怪,盡管白蘭地是法國酒,一種西方飲品。所以我們應該拋棄那種葡萄酒不能與亞洲或者中國食物搭配的錯誤觀點。事實上,中國飲食菜系繁多,原料豐富,菜式富于變化,非常易于與葡萄酒搭配。甚至連川菜都可以與紅葡萄酒搭配,只要你選對了可以配合辣味的酒。
VINO VOGUE:You've made many attempts to combine Chinese food and wine. Are there any thoughts you'd like to share with us?
CH’NG:Human beings are creatures of habit. The whole world drinks beer which was first produced, about 5,000 years ago in Egypt and Sumer (in present-day Iraq). When you drink beer with Beijing Duck or Cantonese Roast Pork, you dont think you are pairing an ancient Middle-Eastern beverage with Chinese food. But, with wine, we make the distinction because we have not been doing it for a long time. Wine is not a Western product but, originally a Middle-Eastern and Mediterranean beverage. The whole world drinks tea which, of course, originates from China. When someone in England drinks tea with sandwiches, they consider it very natural and not a clash of East and West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ing it for quite some time.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drinking coffee today, which originally came from Africa. When Chinese people drink cognac with food, they dont feel strange even though cognac is also French and a Western beverage. So, we should stop thinking that wine cannot be paired with Asian or Chinese food. In fact, Chinese food, with so many different provincial cuisines and using so many different ingredients, is very versatile and can be easily paired with wine. Even Sichuan dishes can be paired with wine provided you choose wines that can handle the spiciness.
酒尚:那么,在你的很多活動中,我也看出來與其說是您在做葡萄酒和中餐的搭配的嘗試,不如說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表達方式的碰撞、結合。您是怎么想到要做這樣的嘗試,包括演奏古琴這樣很中國風格的內容。
莊: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音樂,各種音樂。無論西方音樂還是東方音樂,古典還是現代(除了說唱音樂)我都喜歡。我最喜歡古琴,它能演奏出世上最寂寞的聲音,我因此而喜歡她。同時它是個中國樂器,因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祖父是新加坡的福建移民,外祖父是廣東移民)。葡萄酒是文化的一部分,對我來說,聽著美妙的音樂,比如古琴,再品味著葡萄酒或者茶,是一項絕佳的享受。
酒尚:雖然現在沒有聽到音樂,沒有喝到葡萄酒,但您這番話讓我感覺到已經身臨其境了,被美妙的音樂,被美好的酒所環繞⋯⋯這似乎就是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給我們帶來的最直接的通體感受,如沐春風!謝謝您跟我們分享了這么多您多年來的感受和經驗,同時也祝福我們共同熱愛的葡萄酒能讓更多人感受得到!
篇10
日本作為中國東方的一個近鄰,對酒有很高的評價,酒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當然日常習俗中更是不可短缺之物,例如把祭祀用酒稱為神酒。由于中日是兩個國度,習俗中對酒的應用也有很多不同,加以比較,會加深對異域文化的理解。
一、酒的主要成分與功效
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酒精的化學名稱叫乙醇。酒精的語源來自阿拉伯語的“aikunui”,原本是婦女化妝用的一種粉末,后轉化為“酒之精華”,謂酒精。一般的酒,除含乙醇外,尚含酯類、酸類、酚類及氨基酸等物質。加之多是由五谷雜糧、果實制成,酒有水谷之氣,味辛甘、性熱,易入心肝二經,所以有通暢血脈、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清除冷積、醫治胃寒、強健脾胃以及行藥勢的功效。適量飲酒,可使人思維活躍,激發人的智慧,尚可強心提神、消除疲勞、促進睡眠。酒進入體內,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酒對味覺、嗅覺是一種刺激,可反射性地增加呼吸量、增進食欲。經測試得知,人體內少量酒精,可以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為此少量飲酒可減少因脂肪沉積引起的血管硬化、阻塞的機會。
酒的功效異常廣泛,酒既是一種獨特的物質文化,也是一種形態豐富的精神文化。酒的主要功效有解乏、提神、助興、調味、待客、引發詩情畫意等,在此將主要的加以說明。
1、酒可載情
酒使人精神鎮靜、暢快,即飲用時有,這是酒自古以來能流傳至今的一種精神力量。縱觀中華古今飲品,酒所起的文化功效甚為顯著:高興時“葡萄美酒夜光杯”;頹廢時“今朝有酒今朝醉”;懷念親友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友人會聚一堂時“酒逢知己千杯少”;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惜別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說助興者酒、澆愁者亦酒,酒滲透中國人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被人們譽為“酒文化”,為人類文化生活增加眾多色彩光輝。
俗語說:“無酒不成席”,酒給席間增添很多話題,邊飲邊侃,融融濃情和酒一起暖遍全身,酒興所致,心扉敞開,歡聲笑語,籠罩席間。故此,中日兩國的人們認為酒使喜慶添異彩,酒使親朋增友情。
然而人生并不是時時事事都順遂,煩惱時,如有朋友解頤釋道使人豁然開通,是最理想不過的,但一般不易遇到及時雨,很多人則借助于酒,所以有“一酌千憂散,三杯萬事空”等詩句。人們認為酒是急救良方,可淡漠苦惱。當然如沉湎濫飲不僅不解憂,反而影響健康。
2、酒可入藥
酒不僅可載情,尚可治病、滋補。酒是“救人的良藥”,但有時也是“殺人之利器”,鳩酒一類的毒酒便可治人于死地。酒可入藥是因為酒精是一種很好的溶劑,它可溶解許多難溶甚至不溶于水的物質,用它來泡制藥酒,有的比水煎中藥療效好。而且藥酒進入體內被吸收后立即進入血液,能更好發揮藥性,從而起到治療滋補之功效。為此,中醫常有處方讓患者用酒沖服,或煎藥時使用藥引。酒不僅可內服,而且能用于外科。最常見的除酒精消毒外,酒可以涂于患處,治療跌打扭傷、關節炎、神經麻木等,如虎骨酒、史國公酒等。東漢名醫華佗,曾用酒沖叫作“麻沸散”的藥,作為麻醉劑完成外科手術,并獲得成功。此為公元2世紀的事情,系世界首創,當今科學發達了,雖不再使用,但在未發明麻醉劑的時代,酒可起到了救助外科病患者的作用。不同的酒有不同醫療作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說,每天飲一兩烈性酒,可減少冠心病發作,從而減少冠心病引起死亡的危險性。
近年來紅葡萄酒在中國很暢銷,備受青睞。因為適量飲用葡萄酒不僅可防衰老,而且尚可預防因機體老化引發的有關疾病。紅葡萄酒中有一種屬于多酚的化學物質叫花色素(anhocyanidin),是紅色的來源,它有很強的抗氧化的功能。若能抗氧化,便能抗衰老。花色素主要存在于紅葡萄的皮和籽中,在釀制過程時,轉變為抗氧化作用的物質。
3、酒與健美
酒有健美之功效早在唐代蘇敬等人所著的《新修本草》一書中已有記述:“暖腰腎、駐顏色、耐寒”。這里是指葡萄酒,在7世紀中葉,葡萄酒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得到發展。還有桃花酒,是將三月新采的桃花陰干后浸泡在上等酒中,貯15日便為桃花酒,飲用該酒,有潤膚、活血的功效,使人青春美容長駐。白鴿煮酒、龍眼和氣酒也有美容作用。為使毛發肌膚健美,中國古代就有用酒洗浴的做法。例如古人頌揚始于唐宋的荔枝酒時,日本盛行一種酒浴。入浴前,將075公斤的“玉之膚”飲浴兩用酒加入浴池水中,洗浴后皮膚潔白如玉,周身暖和。“玉之膚”浴酒是把發酵酒糟和米酒混和,再經蒸制而成,是清酒的一種。
日本酒浴是一個日本人在一次偶然機會中有所感悟而發明的。一天,齋藤外出回來準備洗澡,他妻子不慎打翻置于浴室的一瓶酒,灑在注滿浴水的浴槽內。其妻要換水,齋藤說無妨,入浴槽浸泡20分鐘,這次有酒的沐浴覺得比平常洗浴后更舒適、溫暖,以后每次加入一些酒,洗好了關節炎,而且皮膚變得光滑柔軟。后經醫學專家研究,酒對皮膚有良性刺激,能加速血液循環,對身體大有裨益。為此,此后日本流行酒浴。
4、酒與烹飪
在烹飪美味菜肴時,適量用酒,能去腥起香,使菜肴香甜可口。因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沸點較低,一經加熱,很易揮發,便把魚、肉等動物的腥膻怪味帶走。魚、肉腥味多是因為三甲基胺、六氫化吡啶、氨基戊醛等化學成分作怪,而乙醇能溶解這些物質,在加熱的同時將其形成腥膻的物質一起揮發掉。同樣,使用動物脂肪烹調菜肴時加點酒,也會取得美味功效。一分子的甘油和三分子的脂肪酸構成動物脂肪,又稱甘油三脂,如遇熱,甘油與脂肪酸開始松散,此時加酒,脂肪酸便與乙醇化合成酯類,漂出芳香氣味,并因乙醇揮發而香氣四溢。在烹飪過程中,何時加酒是一門學問,通常以鍋內溫度最高時加酒為宜,而且酒要先于其他佐料下鍋。總之,絕大多數菜肴在烹制過程中,當酒一噴入,能立即爆出響聲,并有一股水氣冒出,便足以證明放酒的時機適宜。當然用酒過多會破壞蛋白質的膠體結構,使它脫水分解。若是魚蝦作餡,酒多則會NFDF7出湯來,皮不易包緊。
烹飪用酒最理想的是黃酒,因為它含乙醇量適中,介于啤酒和白酒之間,而且黃酒中富含氨基酸,在烹飪中與鹽生成氨基酸納鹽,即味精,能增加菜肴的鮮味。加之黃酒的酒藥中配有芳香的中藥材,用它作料酒,菜肴會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當然,在無黃酒的情況下,其他酒也可以用。不過中國菜用黃酒為最好,西菜則多用葡萄酒、啤酒。即不同菜肴使用的酒不同,用酒時間也不盡相同。即使是中式菜肴,也有不同技藝。在蒸炸魚肉雞鴨之前,用啤酒浸腌10分鐘,做出的菜肴嫩滑爽口,沒有腥膻味。
日本人烹飪也使用酒,一般為“味NFDF8”(MIRIN)。它是一種與燒酒混合而成的料酒,在燒酒中放入半曲和蒸過的糯米,使其糖化,置放一兩個月,過濾而成。味黃色、
透明、味甘,可作烹飪用,也可當飲料。味NFDF8起源于何時何地,尚未弄清楚。據推斷為慶長德川幕府時代,即17世紀初釀造成功。用味NFDF8烹制的日本菜呈淡甜味,比用砂糖味道好,而且使魚、肉有光澤。
二、中日健康飲酒法
1、中國的健康飲酒法
(1)適量和適度。首先言明,這里所說的量是指酒量而不是含酒精的量,這里說的度是酒的適宜溫度。有些飲法,如適量有節,還要在后文的酒德中提到,此不贅述。
那么喝多少為適量呢?據金盾出版社《飲酒知識》一書得知,白酒每次不超過20毫升左右,葡萄酒每次不超過60毫升左右。當然即使這個量也要根據自己當時健康情況、心情而酌定。總之身心健康時方可飲酒。
關于飲用酒的適宜溫度,酒不同要求溫度不一。白酒最好的溫度是70℃左右。因白酒中,除乙醇外,也含少量甲醇和其他物質,對人體有害,甲醇侵害視神經,而甲醇的沸點是64℃,當然甲醇蒸發后飲用最好,但也不能太熱,以免傷害消化系統。
葡萄酒種類多,就一般而言,甜紅葡萄酒12~14℃,甜白葡萄酒13~15℃,干紅葡萄酒16~18℃,干白葡萄酒為10~11℃為最佳。
其他酒如香檳酒類9~10℃。甜黃酒、半甜黃酒及干黃酒20℃左右為好。啤酒是充有二氧化碳氣體的酒,若溫度在10℃左右,二氧化碳不易損耗,口感也好,會給人以爽。(2)好酒配好菜。首先切忌空腹飲酒,哪怕飲用少量酒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因為飲酒后,20%由胃吸收,80%由十二指腸和空腸吸收。腹中無食容易酒精中毒。而且空腹飲酒,酒精直接刺激胃壁,易引發胃炎、潰瘍、胃出血,所以最好是邊吃邊喝。喝酒時吃什么菜肴最好呢?因飲酒促進新陳代謝,損耗體內蛋白質,因而食用含蛋白質多的下酒菜為宜。如松花蛋、花生米、雞鴨魚及瘦肉等,再配以堿性菜肴如蔬菜、水果。另外,飲酒刺激肝臟,要食用些保護肝臟的菜肴,豆制品內因含維生素B,能保護肝臟。含糖的一些甜食,如拔絲山藥、糖醋魚等。
飲酒時忌吃涼粉,因涼粉中有白礬,它會減慢胃腸蠕動。如果酒精積存消化系統,容易中毒。
(3)老年人飲酒有講究。老年人飲用些黃酒、果酒等低度酒,有利于健康。因為適量的低度酒可以活血行氣、壯神、御寒。細品小酌,使老年人神怡氣舒,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冬季飲用適量補酒、蜂蜜酒,可減延老年人體膚衰老。老人不宜飲用啤酒,因啤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鋁元素,老人新陳代謝慢,如積存于體內,會導致老年性癡呆。
(4)飲酒禁忌。掌握飲酒禁忌,也就等于懂得健康的飲酒方法,是很必要的。煙酒不可同用。因為酒精是煙草中致癌毒物的溶劑。如煙酒同用,煙草中毒物很快溶于酒精進入體內,輸送到人體各部位。而且邊吸煙邊喝酒還使得人體血液對煙草毒物溶量增大,這是因為酒精具有擴張血管和加速血液循環的作用。煙草中有毒物質溶于酒精后會很快進入血液,使人興奮,所以邊吸煙邊飲酒,誤導人感覺更有味道,殊不知這使肝臟承受雙重毒物侵害,實在是應該去掉的不良飲酒習慣。邊吸煙邊飲酒不僅僅侵害肝臟,醫學專家已告誡世人,吸煙者患喉癌比例比不吸煙者高出10倍,而吸煙又同時飲酒者,患喉癌率再高出8倍。
孕婦和兒童不宜飲酒。孕婦飲酒,即使少量,也會延緩胎兒的發育,甚至使胎兒異常,如胎兒智力低下、丑陋、損害視力。也可說會出現“胎兒酒精綜合癥”,而且容易出現自然流產。
嗜酒成性,或長期大量飲酒的男女,會導致性機能障礙。男子陽萎,女子月經紊亂,甚至患不孕癥。長期酗酒還容易得肺炎、哮喘和皮膚瘙癢癥等。有些疾病患者不能飲酒,如肝炎病人。因酒精進入病體肝臟后,會使肝細胞壞死和肝炎病情惡化。為此肝病發作期不宜飲酒,即使肝病治愈以后,也應注意不飲酒,以免引起復發。糖尿病人也不宜飲酒,因患者本來解毒功能較差,飲酒會使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和胰腺液發生變化,導致胰腺內蛋白質過分濃縮,堵塞胰腺導管,易患胰腺結石。同樣,高血壓病人如飲酒,會使血漿及尿中兒茶酚胺增高,因兒茶酚胺是血壓的元兇。如過多飲酒,高血壓患者難免發生腦溢血及猝死。
在服用某些藥物前后,也不宜飲酒,如安眠藥類由于酒精對人的大腦各部位抑制先后不同,初期有興奮作用,使人不易入睡,而安眠藥對大腦起抑制作用,如酒后服藥,會出現呼吸變慢、血壓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有死亡危險。
飲酒后不宜洗澡。飲酒抑制肝臟的正常生理活動,妨礙體內葡萄糖的儲存,使人機體疲勞,會出現低血糖,如果立即洗澡,加速血液循環,大量消耗葡萄糖,等于火上加油。酒后忌飲濃茶。一是濃茶含很多鞣酸,影響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二是濃茶含過多單寧,影響對鐵的吸收,會造成貧血。三是濃茶與乙醇均使大腦興奮,大腦功能容易失調。但淡茶可飲,不僅生津止渴,清心怡神,還可解毒。
2、日本的健康飲酒法
可以說因為酒的成分是大體相同的,所以中日健康飲酒方法也基本相同,不過日本對酒的科學分析較細,有些獨特說法、飲法,在此加以闡述。
日本人認為酒只有熱量而缺少營養,所以如過多飲酒,會減少食欲,加之酒精對胃粘膜產生刺激,使胃不能充分吸收營養,還會使營養失調。同時大量飲酒會增加經濟壓力,引起家庭糾紛等。為此,日本專家勸人們少飲或不飲酒。為使飲酒者不影響健康,慶應大學上屋雅春教授提出酒肴三原則:①食用不直接刺激胃腸道的食物,如毛豆、納豆、蔬菜、水果等;②通過肝臟加工,易使酒精氧化的酒肴為好,如富含維生素C及含糖食品,它們可幫助酒精氧化。③不食用動物內臟,少吃獸肉、鵪鶉肉、蛋等膽固醇多的食物,特別是有痛風、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忌食。日本人因為醉漢多,對醒酒飲食有較深入的研究。例如,若遇酩酊大醉,最好去醫院點滴果糖類注射液,或飲用較淡的日本茶或紅茶,茶中單寧可使胃粘膜收縮,保護胃腸。飲用冷開水,減緩胃腸酌熱。也可喝醋解酒毒,食醋中的有機酸可醋化乙醇。喝豆漿、吃豆腐也可,其中的氨基酸能解酒中的乙醛毒。此外尚有吃白蘿卜、蜂蜜、半熟雞蛋、生梨,喝鮮牛奶、芹菜汁、綠豆湯、果汁等,均有解酒作用。
3、中國的酒德與酒
中國人常說:“物無美善,過則為災”。中國人的酒德簡言之就是:“量力而飲,節制有度。”如果不講酒德,每飲必酩酊大醉,失掉自我控制,胡言亂語,行為顛狂,那就和酒德大相徑庭。量力而飲就是正確估計自己的飲酒能力,不勉強飲酒。一不傷身,二不傷雅。考慮自己酒量有三個要素:合理酒量,經驗酒量和實際感受。所謂合理酒量,經過科學試驗,一個正常人每公斤體重,如果每天一次飲用純酒精0、6-0、8毫升有益無害。如每公斤體重增加到1—2毫升會微醉;到4-6毫升會昏迷;超過6毫升會酒精中毒。如用公式表示:
合理酒量(毫升)=體重×07÷酒度
如果你的體重為60公斤,酒度為50度的大曲,則飲用84毫升以內是安全的,如超出其一倍,可能會醉。當然,飲酒時本人的精神狀態、疲勞程度不同,對酒量有一定影響,這時可根據以往的經驗、體會將酒量加以調劑。節制有度是一種自我克制,有十分酒量喝六七分,最多不超過八分為好。為提倡酒德,周代曾專設“萍氏”官職,督察人們飲酒要節制。前秦趙整曾見大臣們終日飲酒不務正業而寫了一首《酒德歌》:“地列九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后傾。”他以前人酗酒亡國之例警告后人。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陳敬仲奉召赴宮中陪齊桓公喝酒,君臣喝得很高興。但時至傍晚,桓公令侍從點燈,欲繼續下去,而陳敬仲謝辭說:“臣卜其晝,未卜其夜。”意思是說陳只計劃白天喝酒,沒計劃晚上喝。說明他喝酒有節制。倘若陳繼續喝下去,飲酒過量,若失禮犯上,不定砍頭罪,也有可能造成君臣不歡,掃興而歸。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云:“古人飲酒有節,多不至夜。”因夜幕飲酒易越酒德之規,性不自禁會犯“酒后不可色”的行為規范。
中國醫術高明的大師們,也極力提倡酒德:戰國時的名醫扁鵲說:“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壽。”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云:“飲酒過多,喪身之源。”李時珍也說:“過飲櫛,殺人頃刻。”他們多從保健看待酒德。
中國古詩說得好:“好花乘著半開時,好酒宜在半醉中。”明代的莫云卿在其《酗酒戒》中說:“唇齒間覺酒然以甘,腸胃間覺欣然以悅”為限,過限前應立即“覆觴止酒”,即把杯倒置,表示不再喝酒。總之飲酒要有度,飲時講文明,互不強求。飲酒不僅要有酒德,還應講究飲酒的基本方法。小酌慢飲,才能領略酒的美妙。先看其色,聞其香,再品其味。呷上一小口,用舌尖沾酒,品嘗其甘美,再用舌的兩側和后根部體會酒的酸甜苦辣。最后咽下,然后再從口腔鼻腔返回酒那悠悠余長的醇厚、濃郁香味,這樣才能享受酒的美妙和樂趣。當然不要忘飲酒前配以佳肴,最好是清淡、芳香的大豆制品、蔬菜及水果。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講酒德,因飲酒而喪身亡國者屢見不鮮,為此中國曾多次禁酒令。每當酗酒成風時則禁,禁酒階段好轉一些,過一段又死灰復燃,這是因為酒與一樣,容易上癮。當今,隨著經濟發展,飲酒風又起。中國是飲酒大國,據1989年統計,中國常飲酒者達16億人,已有各種酒廠3萬多家,酒年產量達1340萬噸,其中白酒400萬噸,啤酒800萬噸,果酒54萬噸、黃酒86萬噸。出口不到40萬噸,大部分酒幾乎都被中國人飲用了。據1996年統計,僅白酒年產量就達60億公斤,每人每年平均5公斤,每年消耗糧食200億公斤。看看近年來的勸酒歌,會使人害怕,已到非講“節和度”不行的時候了。中國的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一點,不過全國的勸酒歌卻大同小異,收錄一些如下:“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吐血。感情淺,舔一舔,沒有感情賞個臉。”待到宴會氣氛上來后,勸酒則更深一層:“喝酒不喝醉,不如打嗑睡,何況還是酒,不是敵敵畏。人生難得幾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當大家微醉時,還要更上一層樓:“你不醉我不醉,馬路旁邊誰來睡。你也醉我也醉,咱們醫院再相會。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這樣勸酒,被酒所害者不斷增加。據1986年統計,我國因酒后開車釀成車禍,全國達28萬多起,傷死32萬余人。酗酒后引起家庭糾紛、離婚者也日益增多。
中國人善于攻關,飲酒的“哲學”是“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舉,可以可以。”加之請客勸酒是公家報銷,所以三令五申,也禁不住勸酒。文件通知,不讓喝白酒,他們喝洋酒開銷更大,甚至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辦法總比困難多。”
總之,有的中國人勸酒讓人產生恐懼癥。有個別外國人因無法應付這一場面,而不敢到某地投資。產生負面作用,這就事與愿違了。真是到節制飲酒的時候了。
4、日本的酒德與酒害
日本是禮儀之邦,甚為注重酒德。在正式宴會或酒會上,沒有中國人那么多的勸酒歌和勸酒方式。只有純日本式宴請時,為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在蹋蹋米上飲酒時,主人有時來敬酒,是跪在你面前為你斟酒,不好意思不喝,只要喝下一點,他為你斟滿就算主人盡到禮儀。一般情況下,日本人不強求對方飲酒,喜歡飲酒者可以自斟自飲。加之日本的酒度數都不太高,即使是白酒也不過40°左右,這樣不容易醉,但日本清酒比中國白酒容易上頭,喝得太猛也一樣致醉。
日本的酒害,我認為是精神使然。日本因為是個不大的島國,使日本人心胸不太開闊。遇不順心事,容易消沉,便去喝悶酒。加之飲酒習慣多為干喝,也是容易傷害身體的一個原因。日本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緊張,平時彼此之間無暇溝通想法。工作一天容易疲勞,所以一到晚上便與同行、上司去酒館喝酒、聊天,時間長則容易醉。日本人喜歡晚酌,認為它可為明天的工作增加銳氣。在家晚酌一般飲用量不多。還有日本人為調節環境,改換口味,不愿意總在一處飲酒,一晚上可能去喝幾個酒店,也是容易成為酒鬼的一個原因。據日本出版的《酒之健康科學》一書載,日本人的體質不宜于多飲酒,因其新陳代謝較之歐洲人慢,日本人每年的酒精飲用量為63公升。總之,飲酒掌握度,要節制飲酒,說時容易做時難,需要經常提醒,讓人們健康地生活。
日本在1997年生產清酒872053kl,如加上白酒、果子酒、洋酒等總共生產酒類為9399274kl。如談到日本的酒害,有下述三個方面:
第一是酒精依賴者。所謂依賴者就是每天必須飲用150ml純酒精,大致相當五大瓶啤酒。據日本厚生省調查,日本有酒精依賴者40萬人。這種人有時需要住院,甚至到精神醫院住院治療。他們的平均壽命51歲,比平常人短命20年。常年酒精依賴者多患肝硬化、消化系統紊亂等病癥。
第二是飲酒開車造成交通事故。以1997年為例,事故達1000件左右,其中造成人身死亡件數400起。
第三是酗酒引發社會問題。如家庭糾紛、打架、離婚、偷竊、畸形兒等等,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三、中日酒俗比較
1、酒與祭祀
古代社會,中日兩國均把祭祀視為生活中的大事,而且祭祀的內容頗多,如祭天地、山川、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都離不開酒,而且中日兩國最初均是為了祭神而造酒。當然祭祀都有一定儀式,將規定的酒食供奉給信仰和崇拜對象。上古時酒未問世以前,古人用水、用血上供,那時以水當酒,稱為“玄酒”。待到學會釀酒后,才用酒祭祀。中國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NFDF9NFDFA酒進行祭祀的。最初,中國人釀酒是專門用來敬神、祭祖的。這是基于“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的思想,此語出自《禮記·貢禮》。古人云:“凡祭,皆祭所造食者。”古人對創造飲食的人很尊敬,在《周禮·膳夫》一書中有“禮,飲食必祭,示有所先。”飲酒是祭祀典禮的一項重要內容,多數禮儀都與酒有關或需要用酒,除此之外,普通人生活中的場面儀式也要用酒,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酒禮。這說明酒一開始就高居廟堂朝會之所,賦予它高貴地位和身份,而且酒起著頤神定人等維持天道和社會倫理秩序的巨大作用。
中國古人祭祀時,要手持杯盞,默念祈禱,將酒先分傾三點,然后將余酒按半圓形灑于地上,稱為酒酹地。古人以為這樣做,即酹三點一長鉤,是個“心”字,表示獻心之禮。這一祭祀禮儀后來擴大,形成飲前必先酹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至今還在蒙古族、苗族等民族中保留著。在祭祀時,中國還有把酒置于酒杯供奉神、祖先的習慣,意謂讓神、祖先同享人間美酒。供酒最后灑地以祭。
古代,特別是周代禮法頗嚴,平日飲酒受限制,但祭祀時可暢飲,所以盛宴多在祭儀之后。日本人的祭祀與酒也和中國一樣,關系極為密切。日本是無處無時不祭祀的國度,其目的是尋求民族的團結與互相了解,而每次祭祀都離不開酒。日本有各種各樣的祭祀,天皇主持的祭祀有專用酒,稱之為神酒。一般是“白酒”(SHIROKI)與“黑酒”(KUROKI)。日本祭祀用白酒并非中國的白酒,而是白色濁酒,類似中國酒釀。黑酒是在白酒中加入久佐岐(或寫常山木,日文發音一樣:KUSAKI)即一種樹根的灰,而呈現黑色。這種神酒是由特殊種植的大米——玉榮米釀造而成。插秧均由處女擔任,在皇宮由指定的地方釀造。其酒用于天皇主持慶豐收的新嘗祭。數不盡的祭祀用酒,多由村民、市民或政府部門、各種機構奉獻好酒。日本人很重視祭祀,也同時重視酒。祭祀儀式結束后,日本有神人共食的習俗,把供奉給神的酒、食品取下來,大家開懷共飲,快快樂樂地美食一頓,用以消除一天的疲勞,而且這種聚餐不再拘泥禮儀,不分上下級,使參與者痛痛快快地歡聚一堂,日本人稱為“無禮講”,可自由自在地暢飲、品嘗美味佳肴。喝醉后,發泄一下平日不滿也無人說他無理取鬧,說錯話也不予追究。總之,日本人對飲酒后的言行較寬容。這種場合酒給人們帶來歡樂,人們感謝酒,把酒奉為神,把飲用完的盛酒木桶擺放在神社供奉,如京都市嵐山腳下的松尾大社是日本最古老的酒神神社,神社內擺放著很多酒樽。每年11月上卯日舉辦祈愿釀造安全的祭祀。此外,在日本有名的酒神神社還有梅之宮、三明輪神社。日本沒有酹酒的習慣,一般把整瓶整桶的酒供奉神靈、祖先,看來比較講究實用,把供奉用的酒取下來神人共飲,既滿足尊敬神靈、祖先的心愿,也創造了活人聚集一堂的團結氣氛,而且日本人認為飲用供奉神的酒,可以獲得神靈的保佑。
2、酒與婚俗
酒在中日兩國婚俗中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古書《酒諭》中載:“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訂婚、成婚、婚禮等程序,均貫串禮儀活動,這些活動本身就是表現著歡樂,酒起著積極的角色。中國古代漢族議親時,男方要送酒到女方家中,以示求婚,至今少數民族中傣、景頗、拉祜族仍有此俗。
中國很多民族不僅訂婚禮品中要有酒,而且訂婚名稱與酒相聯。如苗族人訂婚叫“吃小酒”,水族訂婚叫“吃宵酒”,因男方去女方訂婚要住一夜,宵夜飲酒用餐。訂婚、納彩(或稱彩禮)和成親是婚俗的重要環節。訂婚儀式必須有酒,中國很多少數民族干脆就叫吃訂婚酒。訂婚后就得考慮納彩,酒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彩禮之一。據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男方要擔上“許口酒”給女方。女方要回禮,就是將接受的許口酒酒瓶內盛入淡水,放入活魚三五條,筷子(箸)一雙,謂之“回魚箸”。日本在訂婚、納彩時都喝酒,但彩禮中并沒有酒,多是象征吉祥的海產,如“壽留女”,是切成長絲的尤魚干,象征長壽。還有“鰹魚干”,表示忠貞節義等。這因為日本是個島國,海產得天獨厚而導入婚俗中。
中國的成婚即婚禮,酒是不可或缺的,酒筵是成婚的,親朋好友入席吃喜酒。從先秦時代起,新郎新娘要舉行“合巹儀式”。即司儀把匏瓜一分為二,再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以示夫婦心心相連,百年合好。此俗在《禮記·昏義》中記有:“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醑(音:XU,意:美酒),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待到宋代,便演化為喝交杯酒。
日本人的婚禮上,夫妻也喝交杯酒。無論任何形式的婚禮,新郎新娘在賓朋的祝福聲中舉行“三三九度”交杯換盞。用三只淺的漆制酒杯,每杯喝三次,共九次。日本的數字信仰為奇數。源于中國陰陽說,奇數為陽,偶數為陰,而三和九均是“易經”中有緣的陽數。三杯分別表示天、地、人。三與三乘為陽數中最高的九,表示沒有比它更慶幸的喜事。日本婚俗中的“三三九度”交杯換盞,斟酒用的酒壺蓋上,一定要有一對圖案。中國古時用其比喻兄弟和睦,不知何時傳入日本成為兄妹親睦了。《日本書紀》說,伊那邪岐和伊邪那美兄妹,初次時,不知如何,看見振翅飛翔的姿態而受啟迪,成功,有了日本后代。所以用此酒壺,寓意性生活和諧,種族繁盛。3、酒令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眾多國家飲酒,然而惟獨中國人創造了酒令,使飲酒活動增添了歡樂和文化氣氛,也可說既助酒興,又增情趣。當然,如酒令走偏則變為逼酒、賭酒的手段,貽害也很大。
中國的酒令始于西周時期,當時的酒令并非助興勸酒,而是輔助酒禮,換句話說就是在飲酒時聽從酒官的號令,依禮飲酒。酒令初,本意是禁止酗酒,不能擅自飲酒,原則是勸人少飲,后世變成飲宴中一種助興游藝活動。
春科戰國以后禮崩樂壞,帝王權貴嗜酒成風,酒官行令的目的便發生了變化,開始助興取樂。勸人暢飲,酒令演變為“敬酒”的手段。酒令雖使宴席氣氛熱鬧,表現中國人好客,但有時也難免強迫性飲酒,傷害健康。酒令問世已有兩千多年,歲月推移,酒令不斷翻新、豐富。射箭、投壺、搶紅、笑話、拆字、聯句、猜拳等均成為酒令。如分類說明,大體有律令、游戲令、賭賽令、文字令、歌舞令等。
律令是對賓主都有約束作用的酒令,有的成為法律條文。如隋代規定:“末座者,連飲三杯,為‘蘭尾’”。游戲令是用游戲來行酒令,內容豐富簡單易行。如傳花、拍七、說笑話等。賭賽令是宴席間角逐各種技藝,勝者促使負者多飲酒的酒令。最常見的有射箭、投壺、賽棋、擲骰子、劃拳等。舉投壺為例說明。投壺是從射箭發展而來,晉、齊時很流行,兩漢極普遍,唐宋時代由于雅令時興而衰微,但明清仍有人使用。投壺就是持箭向壺口投去,壺口有大有小,壺內裝有小而滑的豆子,如用力過猛,箭會反彈出來。最終以投進壺中箭多為勝,少則負,負則飲酒。
文字令,又曰雅令。它是歷代文人創作,涉及文化藝術現象多而雜,幾乎涵蓋所有文字游戲,如謎語、詩詞、拆字、繞口令等。舉一幽默對話的酒令:宋代文人劉〖FJF〗窸〖FJJ〗和坡一起共飲,東坡欲先走一步,劉〖FJF〗窸〖FJJ〗便用三種果子和一味藥酒調于酒中說一酒令——“幸早離(杏棗梨),且從容(蓯蓉)。”東坡聽后也用三果一藥扣于酒令中——“奈這事(萘蔗柿),須當歸。”很得體。
歌舞令是用歌舞樂曲佐酒侑食。周代已有其酒令。《周禮·天官·膳夫》載有:“以樂侑食。”大宴用大雅樂,一般宴會用小雅樂。漢代歌舞侑酒之風盛行,還出現專供官宦文人飲酒取樂的歌舞伎,此風直至盛唐,并讓她們助興送酒,有的達官顯貴,文人騷客常被技藝超群、花容月貌的美女傾倒,縱情豪飲。
歌舞令有時是機敏的交鋒。明代的趙時逢指著一盤炒栗子說一個酒令:“栗綻縫黃見”。在座的文人雅士一時對答不上來,一旁的歌伎朱云楚穩穩當當地夾取一片藕片說道:“藕斷露絲飛”。在場的人對這位女子的機敏聰慧表示佩服。
總之,酒令是飲酒者文化素養和個性的表現,酒令表現人的幽默、機敏、才華,也是知識和智慧的結晶,當然反映人們的生活。不過酒令苛刻,罰酒太多,會帶來弊害。明清有一段時間就是如此,清人黃九煙為此撰文《酒社芻言》提出飲酒三戒:苛令、猜不透的“酒底令”、捋拳振臂、叫號喧爭的拳哄,不僅傷雅而且妨礙生趣益智的享受。
日本沒有酒令,但在盛宴時有余興。一般由陪酒婦女們彈三味線,唱歌或跳日本古典舞。也有擂當地日本大鼓或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技藝的習俗。
4、中日酒店、酒旗之不同
根據劉軍等人編寫的《中國古代的酒與飲酒》一書,中國的酒店的前身酒肆,至遲出現在夏末商初。中國古人在剛剛開始飲酒時,并無酒店,而是自家釀酒自家飲。酒肆、酒店、酒樓的出現是以商品交換的發展,城廓的建立、飲食業的興起為前提條件的。到周代,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以及數十個都邑的營建,使市、肆包括酤酒之肆普遍興旺起來。加之釀造業的發展,一般平民也去酒肆聚酒。
春秋戰國時,買賣酒已很普遍。酒肆為招攬顧客,便高高地掛起酒旗。但當時的酒旗是什么樣子,因難以保存,說不清楚。是否后來人用一塊布,上寫酒字,高懸店門,使人能遠遠看到的幌子,但不少嗜酒者如此推斷。《史記·高祖本紀》中云:“高祖每酤留飲,酒儲數倍。”這是劉邦作皇帝以前的記事,可見賣酒之最晚在戰國至秦代這一時期。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娶卓文君后,夫妻著犢鼻當壚賣酒,壚是酒店的代稱,這是古代關于賣酒的一則故事。漢代,酒肆已明顯地具有賣酒與供人飲酒的雙重職能。《漢書·食貨志》注:“酒家開肆待客設酒壚,故以壚名肆。”
唐初無酒禁,大小酒肆遍及全國城鄉。唐代史籍及文人墨客的詩詞中留下許多描述酒肆、酒樓的好詩句。如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搖指杏花村。”唐代酒肆沿襲懸掛酒旗以招徠顧客的傳統方式,皮曰休《酒旗》詩云:“青幟闊數尺,懸于往來道,多為風所颶,時見酒名號。”
唐朝時,各大城市都有胡人開酒店,并有胡姬陪侍作為吸引客人的重要手段,后人有不少關于酒店胡姬的記述。恕不一一贅述。
宋代,由于經濟發達,城鎮市場甚為繁榮,《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都是反映東京汴梁,即今開封的活躍景象。大街小巷中的酒店、酒樓鱗次櫛比,其建筑、裝潢豪華,用彩色酒旗裝飾樓門,酒座瀟灑。而且在宋代酒店已分類很細,據《古杭夢游錄》所記,有宅子酒店、花園酒店、直賣店、散酒店,庵酒店等。
待到北宋,除大酒店外,尚有各種各樣小酒店,被稱為“腳店”、“拍戶”、“子庫”等。
宋代因酒店的繁榮,酒旗的式樣、色調,均有發展。竇革所撰的《酒譜》中說:“無小無大,尺之布可縫。或素或青,十室之邑必有。”當時在酒肆聚集的地方,就出現“繡旆相招,掩翳天日”的盛況。
與宋并存的金國,也以豪飲為尚,嗜酒成風,到處可見酒肆酒樓。在山西繁峙巖上寺有一幅繪于金代的壁畫,其中就有酒樓,樓內顧客盈門,還有賣藝者。酒樓外有高挑的酒旗,上寫:“野火攢地出,村酒透瓶香。”
明朝之初,朱元璋命令大建酒樓,迎接四方賓客。其中高級酒樓已不再掛酒旗或幌子,改掛名人題字的扁額,樓內派專人迎送客人,除山珍海味佳肴外,有歌伎,尚有專供文人墨客飲酒題詩的詩碑,酒樓四壁任客人揮毫,以助酒興。明代酒肆已發展到成為人們社交的重要場所。為迎奉高層次的顧客,有的酒店店主和店小二,已具備比較高的文化素養。
清代酒肆又見進一步發展,大城市內酒樓飯館難以數計,而且不少可承辦大型酒宴。待到清末民初,許多西餐館、酒吧,在北京等各大城市和港口應運而生。民間各類酒肆名目繁多,經營手段因賓客要求多樣化。中國的飲酒文化得以體現,酒簾處處飄,凝香貫九霄。酒肆大街燈火輝煌,如同白晝。不言而喻,鋪張浪費,腐化墮落也達到頂點。
當代中國人由于多種經營可獲得更多利潤,純酒店不多,而重視既能就餐連帶飲酒的地方,當然在大酒樓、大飯店內有單設的酒吧。近年來,日本式酒店已進入北京城,如海淀白頤路上的“澤之鶴居酒屋”。
日本的酒肆名為“酒屋”或“居酒屋”,與中國的酒店有所不同。日本的酒店何時問世,日本沒有統一的說法。不過在中國人撰寫的《魏志倭人傳》中已談到日本有了集市,日本釀酒史研究家加藤百一認為,其集市是中世紀日本酒店的萌芽。《日本書紀》載:“在餌香(現
今大阪)集市,有標著價錢但人們買不起的美酒。”櫻田勝德認為,日本的酒店名為“居酒屋”,它既不是造酒的作坊,也并非賣酒的店頭,而是供人飲酒的地方。大概于江戶時代初期,首先出現在大阪、江戶的城外,那里有借宿住宅、漁場,賣苦力或手藝人在其居住,因經濟上無條件,便去居酒屋飲酒,自斟自飲。后來發展到備有酒菜和用餐的肴饌。因在酒店入口處外側,有從上掛到半腰中似繩子一樣的門簾,酒店又稱“繩暖簾”,其繩多為麻制品。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釀酒和販賣酒的經營者為酒屋,賣酒量大大增加而變為批發商。由批發酒的商人分化出零售業者,在店頭供人飲酒,被稱為“居酒屋”,即酒店,而銷售酒類者稱“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