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學的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者行為學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妊娠婦女 生活形態 消費者行為學
一、引言
女性一般都要經歷一個特殊的階段――妊娠。這是女性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過渡時期”,也是一個家庭很重要的生命周期階段。按傳統的社會性別制度規范,家庭是女性的重要場所,家庭生命周期的內容、模式及變化對女性的影響最大。因此,處于妊娠階段的女性在購物、休閑的態度和行為上或者叫生活形態上會發生改變,這對營銷者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根據2005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此處是指大陸)已婚育齡婦女人口總數為2.55億人,該年出生嬰兒數是1593萬。如果按照一胎只有一個嬰兒的一般概率,1593萬約為該年中國大陸妊娠婦女的人口數,這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據保守估計,一位城鎮妊娠婦女在其短暫的妊娠期至少要花費2000元人民幣,這意味著2004年的妊娠消費品市場就達133億元【1593萬×(2.63億÷6.3億)×2000元】人民幣以上,其中還不包括農村妊娠婦女的消費能量!以上數據顯示出中國妊娠婦女作為一個特殊的、巨大的消費群體,正在中國消費品市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呈現出巨大的消費潛能。
中國對妊娠婦女的研究開展已有20多個年頭,但主要局限在醫學、人口學、女性學、營養學等學科領域,很少有學者從消費者行為的角度對這個群體進行研究。而事實上,只有深刻解讀這一群體的消費生活形態,才有可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營銷戰略和策略,才能真正挖掘出這一群體的市場價值。
鑒于女性的重要性和妊娠的特殊性,中國女性妊娠階段生活形態在營銷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在消費者行為學視覺下研究中國女性妊娠問題,值得學術界作深入的探討。
二、中國關于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的研究
生活形態術語最早以短語形式(Style of Life)出現在社會學領域,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生活形態是指人的全部生活活動的總和,而狹義的生活形態僅僅指人們的物質消費活動和由他個人支配的閑暇時間活動的方式,即消費生活形態。隨著西方社會進入消費社會,消費生活形態研究取代了生活形態的研究。
生活形態的概念在1963年被美國學者Lazer引入到營銷學領域,Lazer認為,生活形態是“整個社會或社會中群體的獨特生活模式”(1964)。而在消費者行為范式中,生活形態則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定義:它反映消費者對怎樣花費時間和金錢的態度以及所做的消費抉擇的形式。
目前,在國內外主要相關刊物中,關于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的研究主要是從醫學、人口學、女性學、營養學等學科角度展開的,研究的內容包括生活形態與生殖健康的關系(朱慧莉,2004; 樊尚榮,2004)、生活形態與孕期保健水平的關系(葛學鳳,2004)、生活形態與生育觀念的關系(王樹新,1994)以及孕產婦死亡原因及影響因素(沈惠琴,2003; 王青梅,2004)等。
顯然,學者們對妊娠婦女這一群體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研究角度并沒有從消費者行為學視野下展開。這種研究的缺失,不僅影響了消費者行為學在理論上的完整性,更重要的可能會因為不能有效地滿足妊娠婦女對其所選擇的生活形態的追求而影響其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相關企業有效地開發妊娠婦女市場和在這一市場上開展卓越的競爭。
三、 研究的內容框架、路徑與方法
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的研究,需要回答研究內容、研究路徑和研究方法的問題。本文借鑒消費者行為學的成果,結合孕婦群體的特殊性,對中國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框架性意見。
(一)中國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研究內容框架
在消費者行為學范式下孕婦生活形態的研究尚沒有現成的成果可資參考,但生活形態(包括女性的生活形態)的研究卻有一些成果,我們可從中借鑒以理出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研究內容框架。
參照相關研究成果,中國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研究的內容框架包括基本內容、一般內容和特殊內容的完整體系。
1.基本內容。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研究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應該是: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未來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基本走向如何?因此,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研究的基本內容是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基本特征研究和變化發展研究。
2.一般內容。為了回答以上的基本問題,我們需要對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一般問題展開分析和研究。這些一般性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孕婦一般消費環境狀況如何?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一般性影響因素有哪些?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基本分類如何?
一定時期中國孕婦主流生活形態狀況如何?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與家庭生活形態關系如何?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與營銷一般策略的關系如何?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變遷如何?
以上的問題構成了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研究的一般內容
3.特殊內容。除了一般性問題外,對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縱深了解和把握,還有賴于對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許多特殊問題的研究。這些特殊問題構成了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研究的特殊內容:
中國孕婦各種特殊消費環境的研究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各種特殊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如亞文化因素和氣候因素)
不同族群的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特性研究
不同族群的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影響因素研究
不同族群的中國孕婦生活形態與營銷策略的關系研究
不同族群的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比較研究
中國特有的孕婦生活形態(如獨生代孕婦生活形態)的研究
具體行業、產品、品牌與孕婦生活形態的關系研究
(二)中國妊娠婦女生活形態研究路徑
生活形態往往表現為主體的人在某種情景下對特定產品或服務的特定使用或消費。這就決定了研究孕婦生活形態的具體切入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孕婦本身的路徑或稱“人”的路徑;二是產品(服務)的路徑或稱“物”的路徑;三是具體的活動路徑或稱“場景”路徑。如圖1所示:
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它還是個人在社會中是哪種人和不是哪種人的聲明。從生活方式的這種群體意義出發,我們有可能通過對孕婦本身從外到內,或從內到外的靜態掃描,來發現孕婦生活形態的群體性特征。從孕婦所處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階層的宏觀層面,到家庭、角色身份與參照性群體,再到個人的人口統計特征和個性特征的掃描,直到對孕婦心理的透視,這樣層層剝離的結果,就有可能發現具有類的差異的孕婦生活形態景象。這就是所謂的孕婦生活形態研究的“人”的路徑。
作為群體身份的孕婦生活形態,需要許多象征物來區分和界定其群體性質。這些象征物都是一些具體的產品和品牌。這些產品和品牌會構成群體身份的象征體系。孕婦正是利用一系列被稱為消費集群的產品來界定、傳播和扮演社會角色的。因此,我們有可能通過識別一系列看上去在孕婦消費者觀念中與特定的生活形態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來識別和確認出不同種類的孕婦生活形態。也就是利用“物”的路徑研究孕婦生活形態。
采用生活形態的方法研究孕婦消費者本身就意味著從行為模式(patterns of behavior)的角度來了解孕婦消費者。孕婦生活形態表示了孕婦用什么方式來享受人生并表達自己的社會身份。這就使研究者有可能通過孕婦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下對產品的選擇、消費和處置等活動來把握孕婦的生活形態特征。這是對孕婦生活形態最直接的研究。這種研究路徑就是所謂的“活動”路徑。
以上三種路徑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孕婦生活形態。究竟應沿著什么路徑來研究孕婦消費者的生活形態,主要取決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條件。
(三)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研究方法
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研究重點應在于找出中國孕婦生活形態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情況下的差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因此,一般來說,聚類分群研究、相關性研究和比較性研究應該是較常用的實證方法。但在應用這些方法前,首先要尋找或設計出適合的測量工具――中國妊娠婦女生活形態量表,這也是中國孕婦生活形態實證研究中最關鍵的一步。
目前西方關于生活形態研究的測量工具大概有AIO清單、VALS模型、RVS量表、LOV量表、PRIZM方法等幾類,但這些量表都是基于西方消費者價值觀和生活形態研究發展而來,不一定適合與西方消費者有巨大差異的中國消費者。并且,妊娠婦女作為一個處于過渡家庭生命周期階段的女性消費群,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對于適當的測量工具需求會更為迫切。因此,我們應在參考相關生活形態測量工具的基礎上,通過專家意見法、深度訪談法、焦點小組法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妊娠婦女消費群生活形態的量表,并通過各種統計方法去測試、調整和提高它的效度和信度。
另外,由于中國文化、社會變遷與制度環境的特殊性,我們在借鑒西方消費者行為學實證研究方法的同時,更要立足于本土,充分吸收有關研究中國人的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并在二者的基礎上做出適合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研究的方法論上的創新,務求找到更多更好和更具特色的、能更有效地洞察中國孕婦生活形態的新方法。
四、 結束語
中國妊娠婦女消費群體憑借其龐大的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的消費潛力以及在家庭中的核心位置,正在中國消費品市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然而,至今尚未有全面、系統、科學的中國妊娠婦女消費形態研究。本文根據中國妊娠婦女生活形態實況,以消費者行為學的視覺指出中國妊娠婦女消費群生活形態的研究內容、路徑與方法,以此期望獲得更多學者和企業對于這一課題的關注和深入發展。
篇2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消費習慣 建議
1.引言和文獻回顧
2011年3月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報告,調查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為8487萬,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已經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有了較大的消費行為差別:他們衣著入時,出行考慮快捷方便,盡管儲蓄較少,月光族較多,但消費時不再受自己的經濟收入制約,出現了超前消費行為。他們開始追求時尚品牌,并重視自身的感受和心理體驗,已經逐步和城市青年相差無幾。新生代農民工盡管身份上是農民,也從事辛苦的勞動,但在外表、言行以及行為上正向城市青年接近。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習慣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這一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特征,為政府制定針對此群體的政策和企業制定營銷策略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和理論保障。
1.1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研究
田圣炳和陳森(2011)、劉玉連和周芳苓(2011)、王曉貞(2010)等學者都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唐有財(2009)認為人們通常所說的新生代農民工,一般是指30歲以下16歲以上、擁有農村戶籍的進城務工青年。張兆偉(2008年)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為:1980年以后出生,具有初中以上學歷,進入城市連續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農村戶口的務工者。劉勝(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村戶籍、從事非農業生產、收入主要是工資收入、1980年以后出生、學歷大學本科以下。宛恬伊(2010)將出生于1980年(包括)后擁有農村戶籍的進城務工青年視為新生代農民工 。
1.2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和特征研究
周靜華和趙陽(2009)認為:(1)“80后”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第一代農民工高,基本沒有務農經歷;重視繼續教育,注重提升自我。(2)更加認同城市,渴望融入城市。(3)更加關注自我,追求享樂,業務生活比第一代農民工要豐富多彩,文化廣場的卡拉OK、圖書館、娛樂室都是他們業務時間的去處。劉鈺(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呈現出的新特征(一)外出就業動機的轉變(二)對勞動權益的訴求轉變(三)對職業角色的認同和定位的轉變(四)消費觀的轉變。新生代農民工強烈要求和城市人享有等同的社會資源,享受物質生活欲望強,追求時尚,攀比心重。(五)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六)外出生活的追求的轉變。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年齡為23歲左右,新生代農民工對外出的期望值高,希望能融入城市,獨立性強,功利性也較強,羨慕城市和認同城市生活度高。段成榮,馬學陽(2011)認為新生代農民土的“新”特征:(1)規模不斷增加,已占農民工整體的半壁河山。(2)受教育年限明顯提高,2010年新生代農民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8年。(3)面臨婚育的雙重壓力。近半新生代農民面臨著結婚這一重大的生命事件。(4)就業期望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新生代農民工向制造業集中,從批發零售、建筑和農林牧漁這三個行業退出。其次,新生代農民工大量選擇產業工人和商業服務業員工為職業,他們從事個體工商戶、農業勞動者或無固定職業的比例卻在大幅減少。再次,新生代農民工選擇的工作環境相對較好。
1.3消費習慣研究
李文同(2010)認為消費習慣指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長期、穩定地保持重復性的行為。消費習慣是消費者心理行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們日常行為的重要反映。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慢慢積累而形成的,反過來又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構成重大的影響。申菊梅,李欣(2007) 通過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構建一定的因素對太原的牛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據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對廠家提出建議。張鳳云(2008)利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市場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對網上旅游消費者消費習慣進行研究,尋找消費者旅游消費的消費偏好,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何振峰,張紅萍,房華,陸昌華(2009)以南京市為例分析了居民的保鮮豬肉消費行為,結果顯示消費習慣是決定消費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居民對于不同保鮮豬肉產品的中長期消費行為變化不一致,多數產品的短期銷量變化模式相似,表現為周末消費量增大。定義了社區間消費行為的相似度,并應用于社區的聚類,結果顯示南京市城區有顯著不同的豬肉消費類型小區。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文獻綜述法。廣泛、全面搜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以便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文獻資料的搜集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一是廣泛搜集已經出版的相關圖書;二是廣泛查閱各種相關的報刊資料;三是在互聯網、中國學術期刊網上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
2.2問卷調查法。自編調查問卷,用于測評江蘇省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習慣現狀。
2.3面對面訪談法。本文通過20個個案的深度訪談,該方法主要是為制定正確、合理的調查問卷做好準備,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江蘇省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習慣。
2.4數據統計法。主要使用EXCEL和SPSS 17.0軟件進行頻數分析、描述性統計等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研究
3.1樣本選擇
江蘇省是外來務工人員輸入大省,為了更好地體現樣本的覆蓋面和代表性,本文采用配額抽樣的方法進行抽樣調查,在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分別選擇南京、揚州和淮安共500個樣本進行調研,根據常住人口統計變量計算得出南京210人、揚州 100人、淮安190人。本次研究回收有效調查問卷450份,有效回收率為90%。
3.2受訪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基本特征
本次調研統計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以女性為主,比例達到52.3%,未婚者占多數,達到68.5%,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一個未婚群體,這意味著,這一群體要在外出務工期間要解決從戀愛、結婚、生育到子女上學等一系列人生問題。工齡在一年以上的達到68.1%,年齡在20-27歲的比例最高,達到75.4%,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占70.8%,月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樣本總量的72%。按所在行業進行細分,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從事制造業,所占比重達到51%,表明新生代農民工逐漸向制造業集中,就業期望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4.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習慣分析
4.1消費分配與消費構成情況
平均每月所有消費超過當月收入的新生代農民工占總調研人數的比例為3.8%,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出現了超前消費習慣。新生代農民工每月消費主要以吃住為主,占總調研人數的24.3%;其次是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占總調研人數的17.9%;服裝消費排第三,占總調研人數的13.3%;通信支出排第四,占總調研人數的10.9%;娛樂支出排第五,占總調研人數的9.2%;寄錢回家排在第六位,占總調研人數的9%;人情支出排第七,占總調研人數的7.7%;儲蓄投資排在第八位,占總調研人數的5.3%,其他有20人,占總調研人數的2.3%。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上的需求是第一需求,該理論在本次調研中得到了驗證,目前新生代農民工每月消費仍然是以吃住、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服裝消費等生理性需求為主。
4.2服裝消費習慣
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最傾向于去小型服飾店購買服裝,占總調研人數的33%;其次是去百貨商場購買服裝,占樣本比例為20.6%;網上購買服裝排在第三位,比例達到17.9%;去專賣店購買服裝排在第四位,占比達到17.3%;去服飾類的批發市場排在第五位。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更多的重視服裝的價格,其次是品牌和質量。已經有17.3%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始和城里人一樣傾向于去百貨商場購買高質量和著名品牌的服裝產品。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較高,已經有42.3%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已經有了在網上購物的消費習慣。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小型服飾店和服裝類的批發市場依然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了重要的購物場所。
服裝價格是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占比達到28.9%;服裝質量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考慮的次要因素,總共有25.4%的人選擇了這一因素;服裝的款式排在第三位,所占比例為25.4%;服裝的品牌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為10.5%;服裝的流行因素排在第五位。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更多的考慮服裝的價格、質量和款式和因素,對品牌和流行元素也有較多的注重。
4.3餐飲消費習慣
有39.6%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在自己做飯,有37.3%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在單位就餐,有21.5%的新生代農民工習慣于在小吃店就餐。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以自己做飯為主,在單位就餐排在第二位,在小吃店就餐由于價格貴,衛生沒法保證排在第三位。
有36.2%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就餐時首要考慮食物的口味,因此食物的口味是新生代農民工就餐時考慮的首選因素,其次是食物的價格,價格因素依然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選擇餐飲服務的重要因素;食物的方便性排在第三位,食物的營養價值排在第四位。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維持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新生代農民工受到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影響,他們的餐飲消費方式具有城市型消費的特征,比較重視食物的營養價值,同時就餐的方式靈活多樣,注重飲食的方便性。
4.4住房消費習慣
61.9%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自己租房子住,23.8%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住在職工宿舍,還有10.4%的新生代農民工自己已經買房子了,2.3%的新生代農民工住在親戚家。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消費是所有消費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消費,由于目前房價過高,按照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大多數人難以在其所在城市買房,因此他們基本上是以租房居住和住在單位的集體宿舍為主。
4.5娛樂消費習慣
有23.7%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上網作為其首要的業余娛樂方式,可見上網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業余娛樂的首選;看電視排在第二位,選擇看電視的比例達到16.7%,逛街排在第三位,比例達到12.6%;看電影排在第四位,占比為11.2%;聊天排在第五位,選擇聊天的比例達到10.4%;看書或者報紙排在六位,KTV排在第七位;打牌排在第八位;去附近景點玩排在第九位,聽收音機排在第十位。
不同群體的休閑及娛樂消費方式都有著不同特征,休閑娛樂方式可以滿足個體的精神需求,從調查數據中我們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年齡較小,樂于接受新事物,他們的休閑娛樂方面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除了打牌、看電視傳統的娛樂休閑方式外,也出現趨向城市化的消費傾向,比如,上網、就近旅游、看電影、看書看報紙、逛街等。
4.6出行習慣
調研結果顯示有52.3%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乘公交車出行,可見公交車依然是新生代農民工出行的主要方式;選擇騎電動車出行排在第二位,比例達到22.7%;由于出租車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有8.5%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坐出租車出行;有2.7%的新生代農民工有了自己的汽車,選擇自駕車出行,表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一小部分已經融入了城市生活。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新生代農民工以女性為主,未婚者占多數,工齡在一年以上的達到六成多,年齡在20-27歲的比例最高,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占到70.8%,月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樣本總量的72%,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從事制造業。
新生代農民工出現了超前消費習慣,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水平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緊密相關,新生代農民工每月消費主要以吃住為主,其次是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上的需求是第一需求,該理論在本次調研中得到了驗證,目前新生代農民工每月消費仍然是以吃住、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服裝消費等生理性需求為主。
在服裝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最傾向于去小型服飾店購買服裝,其次是去百貨商場購買服裝,并喜歡到網上購買服裝,網絡購物越來越受到新生代農民工的喜愛。服裝價格是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服裝質量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在購買服裝時考慮的次要因素,同時新生代農民工開始注重服裝的品牌和款式,也開始追求名牌服裝。
在餐飲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以自己做飯為主,在單位就餐排在第二位,在小吃店就餐由于價格貴,衛生沒法保證排在第三位。食物的口味是新生代農民工就餐時考慮的首選因素,其次是食物的價格。新生代農民工在就餐方面已經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他們開始更加注重飲食的口味。
在住房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選擇自己租房子住,其次是住在單位的職工宿舍,還有10.4%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住房。在城市中擁有一套住房是新生代農民工夢寐以求的愿景,住房因素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成功的關鍵。
在娛樂消費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上網娛樂作為其首要的業余娛樂方式,看電視排在第二位,逛街排在第三位。新生代農民工的休閑娛樂方面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除了打牌、看電視傳統的娛樂休閑方式外,也出現趨向城市化的消費傾向,比如,上網、就近旅游、看電影、看書看報紙、逛街等。
在出行消費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選取乘公交車出行,選擇騎電動車出行排在第二位,由于出租車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有8.5%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坐出租車出行;有2.7%的新生代農民工有了自己的汽車,選擇自駕車出行,表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一小部分已經融入了城市生活,有了較高的消費能力。
5.2建議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網絡消費習慣,企業在制定營銷策略時應采用網絡營銷模式來進行推廣和銷售,重視網店的網站建設、網頁設計和安全防護,重視客戶的口碑和評價,著力打造星級店鋪,加強培養客戶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快速周到的現代物流配送體系。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住房問題,應該為這一群體“量身打造”住房政策,緩解其安居難題。要把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為題納入住房建設發展規劃中,積極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在新生代農民工聚集的地方建設農民工公寓,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置夫妻房,探索建立新生代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居住條件。
針對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休閑娛樂活動主要以上網、看電視、逛街等為主,應讓新生代農民工享有休閑文化。首先要落實待遇,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休閑文化消費能力。其次相關部門和企業單位要合理引導,激發新生代農民工消費休閑文化產品的熱情。再次,要搭建平臺,讓新生代農民工主動傳承城鄉休閑文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培訓、講座、討論、演出、聯誼活動等形式,讓他們在熟悉的鄉鄰和同事中充當文化使者,把新穎、時尚的城市休閑文化傳遞給農村,同時將古樸、典雅的農村休閑文化帶到城市。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研究(編號:2011SJD630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田圣炳、陳森.新生代農民工消費密碼[J],銷售與市場(管理版),2011(6).
[2] 唐有財.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研究[J],學習與實踐,200(12).
[3] 張兆偉.新生代農民工的符號消費與社會認同研究――基于某高校外來務工群體的個案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8.
[4] 劉勝.新生代農民工消費方式與身份認同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實地調查[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
[5] 劉玉連,周芳苓.矛盾與沖突-貴州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關系的調查分析[J],畢節學院學報,2011(5)
[6] 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R],2010.
[7] 王曉貞.江蘇省新生代城市農民工體育消費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1).
[8] 宛恬伊.新生代農民工的居住水平與住房消費――基于代際視角的比較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5).
[9] 李文同.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10] 夏小寒.消費習慣在企業營銷決策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6.
[11]Dell Hawkins,David L.Mothersbaugh.Consumer Behavior: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M]. McGraw-Hill College, 2009.
[12] Liyue Lin,Yu Zhu.The Diverse Housing Needs of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China: Insights from a Survey in Fuzhou[J]. IDS Bulletin.2010, 41(4).
[13] 申菊梅,李欣某.某市牛奶消費者消費習慣分析[J].科技資訊,2007(11).
[14] 張鳳云.我國居民網上旅游消費習慣的統計分析[D],河北:河北大學,2008(5).
[15] 何振峰,張紅萍,房華,陸昌華.保鮮豬肉消費習慣案例分析[J].江蘇農業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