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求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概述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在理論上及實踐上都形成了較為豐滿的框架和輪廓,其設計意蘊和趨向主要是通過對園林空間加以設計及布局,使園林與周邊的山、水、綠植及建筑物達成一種和諧狀態,并彰顯出自然美及意蘊美。一般而言,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1設計空間上的以小見大
中國古典園林較為講求雅致、圓潤和小巧,通過采用遮景、借景、象征等設計手法,達到古典園林景觀布置先抑后揚的設計效果;同時,在古典園林空間上又凸顯出以以小見大的特征,最終使古典園林呈現空間層次分明,曲徑通幽的效果。
1.2因地制宜,借勢造園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運用,強調與園林地形的有機匹配,在因地制宜中對古典園林周邊的山水等加以調用,使之成為造園元素[1]。而在“構園”及“造園”中,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又較為注重借景這一手法,通過遠借、近借、應時而借、虛實而借等方式,將園林空間與園林景觀的構成層次加以拓展。
1.3講求自然和情趣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高度貼合自然,尋求一種自然與人工的結合之美,即達到“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設計效果和園林意境,這就使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者在進行造景及構園時,更多地傾向于在自然狀態下對園林結構型式及景觀布局加以提煉加工。而從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影響上看,我國古代文人偏愛古典園林,主要是由于中國古典園林既具備了自然山水的基本風貌,又透射出較為濃厚的審美情趣和情感寄托,由此使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帶有較強的自然屬性和情趣旨向。
首先,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過于講求外觀風格,沒有與居住區的功能屬性加以充分結合。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現代居住區投資成本較高,為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收益,開發商及物業部門更多地在居住區景觀外表上進行重點設計,可以營造大面積的綠植及水體,一方面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設計風格,另一方面居住區景觀與居住區自然地理環境之間不相匹配。其次,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且欠缺意境?,F代居住區人口密度較大,為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放松需求,在一些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如廣場等,通常采用大尺度的設計手段,周邊點綴綠植及花木,較少對公共空間的圍合情況加以設計,在景觀的布局上過于集中簡單,缺乏對空間與景觀的分割,使現代居住區公共場地、景觀、隔離空間難以有效銜接,失卻了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意境追求。
3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應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要點探究
3.1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虛實、密疏相結合
在進行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時,應首先對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價值追求及取向加以了解,秉持“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及原則,然后在景觀設計中針對性地采用虛實設計及密疏設計的方法,拓寬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層次[2]。虛實設計主要是對現代居住區景觀的實體及景觀空間加以具體設計,通過實體與空間的結合及變化,構成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意境。為更好地獲取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意境氛圍,在對景觀進行虛實設計時,可以將2種設計手段加以交叉運用,形成虛實相生的設計效果,增強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內涵意蘊。例如,在現代居住景觀區圍合空間景觀布局的設計上,圍繞其中的水體景觀,可以采用魚塘及分支溪流的設計方法,構成虛實設計的照應。密疏設計主要是融合中國古典園林中移步換景、空間留白和遮景露景等設計手法,對現代居住區景觀的空間密疏、景觀密疏等進行豐富和變化,使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與現代居住區空間相映成趣。再如,針對現代居住區的植物景觀,可以結合建筑物空間分布的密疏情況,確定綠植苗木等植被是進行孤植設計還是遍植設計;對假山等山石的布局,是采用點綴設計還是密集設計等。
3.2對現代居住區景觀格局及賞景路線進行精心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借景及換景設計手法,既需要現代居住區景觀格局的優化布局,又需要對現代居住區景觀的欣賞線路加以設計,從而體現出現代居住區景觀層次的豐富性[3]。首先,在現代居住區景觀格局設計上,不能簡單地將景觀格局進行劃塊籠統設計,而是要對景觀格局進行點綴式設計,在景觀區的邊界部位采用中國古典園林的借景及換景的設計方式,將觀賞者的視角由自然景觀順利過度到建筑景觀中,使現代居住區景觀格局擺脫單調乏味的審美約束,實現景觀自然美與建筑人文美的融會貫通。其次,在現代居住區賞景路線的設計上,可以對景觀周邊區域的道路進行方形、多角形、圓形、橢圓形和扇形等樣式的設計,既使小區居民在賞景路線中完整觀賞到小區景觀,又借助賞景路線的輻射式及串聯式設計方式,提高景觀空間的縱深感。
3.3將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旨趣與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有機融合
在人們對居住環境及居住品質提出更高要求的現代社會,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愈加突顯出其重要性,借鑒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豐富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層次,一方面使現代居住區達到建筑功能與生態環境的有機協調,另一方面挖掘中國古典園林文化旨趣,將之運用到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中。例如,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眾多亭臺上都帶有匾額和題詞,其中融入了古人對古典園林建筑的文化表達和情感訴求,而在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中,通過典故的調用、石刻的增添、亭臺的布局、匾額的運用等,可以大幅提升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文意蘊,使現代居住區景觀既帶有濃郁的自然風情,又氤氳出豐富多彩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價值,最終提升現代居住區景觀空間的文化品位。
4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杰出典范,其中透射出的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旨向,對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帶有極強的啟發意義。在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實踐中,設計者應正視設計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著重從設計理念的明確、設計手法的豐富、景觀格局及賞景線路的優化、景觀文化品位的提升等方面加以完善,使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可以達到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完美融合。
作者:盧羿 單位: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邊文娟.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生命力[J].現代園藝,2011(21):85.
篇2
關鍵詞:居住區;園林景觀;理念;元素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簡介:劉盈盈(1962―),女,湖南湘潭人,工程師,主要研究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7-0031-03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各大城市不斷擴張試圖解決“人多”和“地少”的矛盾。在這個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相對軟性的需求被輕視甚至忽略,比如對美的追求。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尤其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人們不僅需要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居住面積,還迫切需要居所周圍有美好的景色,這給居住區的建筑師、園林景觀設計師帶來了很大的考驗。為應對這種不斷增長的需求,前人在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
前人對該領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具體的問題上,也是日常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衍生品。而對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缺少整體的把握和概括,缺少綜述性研究。
2設計理念研究
篇3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基本原則
當代科技進步,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飲食起居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創建美好家園,設計人員必須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創作。
1.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混亂的景觀類型,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出現在住宅小區的設計中,如小區內出現大廣場、大噴泉,使人感到十分的不適。(2)過度追求人類的舒適性,導致景觀設計的生態特征無法得到體現,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3)實用價值低,景觀設計過多追求對花紋圖案的設計,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與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相背離。(4)缺乏獨特性,設計方法類同,枯燥乏味,缺乏內涵。
2.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居住區景觀設計從屬性上可以大體劃分為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這兩種不同的景觀內在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人文景^的內涵價值需要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進行展現,物質環境又要以合適的自然景觀為依托。
2.1整體性原則
任何時機都必須從整體角度出發,整體達到最優。居住區景觀設計以整體.陛為原則,需要結合天時地利,居住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必須進行考慮,要在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基礎上,依托自然環境和資源,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居住環境,達到既不破壞自然環境的美觀,又能滿足人們的居住要求,實現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如現今在國內經常出現不同類型的異域風情,完全忽略當地的人文和環境特色,生搬硬套,把別國的人文環境安置在本不屬于本土的地域,將居住區景觀設計引入誤區。作為現代化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主題和整體景觀定位一致,對景觀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的結合起到有效的保障,從而滿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與感情歸宿。
2.2生態性原則
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居住區景觀設計,必須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合理開發運用原有自然資源,使其既能滿足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需求,又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在進行環境設計時,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陛,合理布局人文景觀,做到人物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吻合。特別是在當代,科技發達,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對新型材料進行研發和應用,創造出一種整體有序、協調共生的良性生態系統,為居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
2.3舒適性原則
舒適性原則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住著舒服,看著美觀。無疑舒適是人類對于居住環境的終極追求,是視覺與感覺完美結合的最好體現。優秀的居住景觀設計,就要達到讓人們實現物質享受與精神體悟的完美結合。實現舒適性原則,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2.3.1規劃布局。規劃布局作為舒適性原則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整體上決定了景觀設計是否可以體現舒適性的原則。規劃布局要結合居住區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要熟悉明了,有著清晰地結構和層次,以當地的自然特色為依托,為實現居住區景觀環境的舒適性,從整體布局進行規劃。
2.3.2住宅本體的形式美。住宅要有合適的尺度,不能太大,也不可太小,尺度適宜,滿足居民對家園的情感追求。住宅的功能十分簡單,即居住,但是一些特殊的區域,要求住宅需要具有抗震、節能等功能。尤其是我國以單元組合型的集合住宅占較大的比重,促使景觀上呈現一種韻律美。
2.3.3環境設施。環境設施是實現居住景觀舒適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和觀賞性能,能為人們的居住生活增添樂趣。這些設施包括健身設施、兒童娛樂場所、路引標識和棋盤涼亭等。這些環境設施與人們業余生活的質量息息相關,是舒適性原則的重要體現,設計得體,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篇4
關鍵詞:居住區;人性化;景觀設計;探究
近幾年來伴隨霧霾天氣的瘋狂肆虐,使得全球的氣候質量每況愈下,這就使得生活在這一環境里的人們尤其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質量。居住區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空氣質量的不斷提高反映了人們對居住區環境的要求。此外,居住區的建筑設計和配套設施的構建都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設計,因此,具有園林式景觀化設計的居住區,是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空間的高標準要求。本文詳細闡述了人性化景觀設計的內涵,并分析了居住區人性化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以便為小區的人性化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居住區人性化景觀設計的內涵
隨著人文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性化”已經沒有了固定的概念,人性化是指使建筑設計的技術圍繞人的需求發展而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其設計的核心要充分體現人的需求,能夠滿足人的物質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還包括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等。居住區的人性化景觀設計就是指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和景觀的環境設計都要以人為本,體現服務于人的理念,圍繞人的需求而進行相應的設計,體現出景觀設計的人文情懷,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
2.居住區人性化景觀設計的原則
2.1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協調統一
居住區的建筑設計和管理要和當地的人文環境相統一協調,要把當地的文化融入到建設中。不盲目地追求歐式的建筑風格和異地的風格,而是要立足當地彰顯地方性的建筑特色,選用當地的物種進行小區的綠化設計,盡量還原本土的景觀特色。對于小區的雕塑等小品的設置也要反應出當地人們生活的特色,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屬性,給予人們流動的空間,促進文化與建筑的有效融合,形成一種文化名片。其宗旨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適、有親切感,就像說的“要讓人們的居住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2居住區的景觀設計要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性統一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是建立在綠色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要給人們構建一個良好的空氣質量空間,同時也要求人們共同參與到環境的共同維護的活動中來,增強人們共同維護環境的意識,使人們之間達成共識。例如,在景觀設計時,北方就要多以常年四季常青的物種為主,如松柏。在植物的選取上要注重四季交替、顏色、功能的搭配,注重高矮的空間配置、注重品種的搭配,注重物種吸收有害空氣物質的特性、考慮物種具有消除空氣噪音等的功能,以便營造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系統。有機的生態綠化環境能夠給人們帶來良好的生活空間,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綠化面積高的小區就會感覺舒適涼爽,沒有夏季的燥熱,而綠化面積少的居住區則給人感覺燥熱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2.3居住區的配套設計與人們的需求相統一
居住區的配套設施是增強人們與社區之間粘合力的建筑,例如,社區診所、停車場、社區幼兒園、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等的構建有利于人們更好的生活,這是硬件上的設計。此外,還要加強軟件上的設計,例如,定期組織社區娛樂活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構建良好的社區氛圍;組織大家進行社區環境衛生的維護和宣傳,使大家都參與到社區的環境維護當中來。尤其是在霧霾天氣嚴重惡化的今天,除了綠化覆蓋面積擴大之外,加強人們對小區綠化環境的維護也是人文環境的一個體現,彰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另外,由于社區的大部分中青年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業,那么小區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兒童,這就要求在設計上要體現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設計兒童娛樂場、老年健身器材活動場地,小廣場的設計等都要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增強老人對社區的親情感,有利于社區里的人們和睦相處,構建良好的社區人文環境。
篇5
針對本文所研究的新中式景觀建設現狀,對近些年國內所涌現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居住區景觀設計主要的設計思路、方法以及優缺點,探尋新中式景觀的設計手法。通過對現有成熟案例的整體空間規劃布局、景觀要素設計和細節設計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將其新中式景觀的設計特征與手法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新中式;居住區;景觀設計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life level of ascension, the depth of the housing market, residential outdoor environment landscape has been the inhabitants and the concern of the public opinion. Due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real estate, developers are prompted to change its business philosophy.With new era background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 “Chinese and new” and “modern Chinese style” art,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 style of arise, lead the new Chinese style of the rise of the landscape, the new Chinese style of community landscape advocate traditional garden culture and modern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combining with the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so as to create the real b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residential landscap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w Chinese-style community landscape and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that emerged i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its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main ideas, techniqu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sum up the main design technique, through the existing mature case integral space layout, the landscape elements design and detail design features and its technique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the new Chinese-style;Residential;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品日益提高,國家對住房政策改革的不斷完善,居民對居住功能、居住環境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級、更新穎的要求。從滿足單純居住的需求到追求居住的人性化、舒適化、科技化的深層需求;從關注綠地率、容積率等硬性規劃指標到優美的戶外環境景觀、和諧的鄰里關系等。居住環境景觀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環境質量,進而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狀況。所以,居住區的環境景觀的設計,需要更加交通便捷、景色秀麗、健康舒適[1]。從居住區建設來說,開發商認識到,景觀能促使房地產增值,其開發程序經歷了從初期的“容積率至上”到后來的“建筑先做,景觀補救”,直到現在的“景觀當先,建筑跟后”的一個循序的演變過程。
大量的實地調研中表明,當代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上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普遍存在的綠化率不夠、布局較簡單、結構及功能不合理、缺乏地方特色及文化底蘊。表現在其一,花費重金來復制古典景觀,而缺乏對現代環境的分析。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應該有適合該環境的景觀;其二,景觀小品以及其他硬質景觀缺乏意境和文化內涵,導致形似而神散;其三,“中西混搭”時常出現在新中式景觀樓盤當中,在中式風格的外殼里面卻是西式的造園方法與手法,沒有做到真正的中西結合。景觀設計僅僅停留在形式上,作為賣點取悅購房者,而居住區的舒適感和歸屬感不做推敲[2]?!靶轮惺健本坝^設計是現代生活與中國傳統文化邂逅、碰撞的結晶,人們在崇尚異國文化后,心靈需要回歸,轉而皈依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就使得“新中式”景觀設計得以誕生,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被廣大民眾所追捧[3]。
2 新中式居住區景觀及構成要素設計
“新中式”居住區是指 90 年代以來,房地產市場、建筑與景觀設計行業和居住區研究與交流中所汲取的傳統居住特色,它是與時展相應而生的一個詞匯。新中式景觀可以理解為居住區眾多形式風格中的一種。新中式景觀將現代生活需求與傳統文化精粹水融。其居住區景觀更適合現代人的居住習慣和心理需要,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現代精神詮釋后的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
2.1 硬質景觀設計
在居住區空間中硬質景觀包括除綠化、水體以外的一切有形物體,如步行環境、景觀設施、活動場所等部分。
(1)道路鋪裝:中國古典園林對于道路路面鋪裝的質地、鋪設材料、工藝以及色彩搭配等都極為考究,以達到韻律感和觀賞性俱佳的效果,這種園林道路鋪裝方式對新中式居住區道路鋪裝的設計有不少借鑒之處。
(2)景觀小品設計:對于居民來講,主要的戶外空間就是居住區的景觀空間部分,因此要根據人們的戶外活動需要在景觀空間內布置各種小品和設施。人們在居住區景觀空間中進行各種活動所需要的活動面積、人流特點和空間尺寸。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基礎上,景觀小品要與整個居住區設計風格統一協調,更多從古典園林中提取傳統園林景觀語匯,如橋、景墻、花窗等運用模擬、抽象、隱喻等藝術處理手法予以重構,雕塑、花池、燈具等小品整體色調一致、風格統一。
篇6
關鍵詞:住宅區;生態;人與自然;設計;發展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5-0210-01
“杜陵賢人清且廉,東溪卜筑歲將淹。宅近青山同謝,門垂碧柳似陶潛。好鳥迎春歌后院,飛花送酒舞前檐。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只有水晶鹽。”這一詩句出自李白的《題東溪公幽居》。顯然,環境并不是人類近來才開始關注的問題,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對土地的使用和設計,以及對景觀的感知和對自然的態度。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和人們認知水平以及審美要求的提高,人類越來越注重改善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居住環境是城市環境的一個重要成分,而環境景觀在居住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F代景觀不僅僅是觀賞游居等活動的承載器,更多的是傳達了一種對人的關懷和對自然的關懷,以及對于文化延續性的重視。
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景觀設計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人提供物質,精神生活的空間。以人為本是景觀設計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我們要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以及行為層面關注所有人的需求,居住環境的設計要滿足各種行為的需求:如戶外運動,休閑,娛樂,鄰里交往等,這些活動需要配置相應的環境設施來滿足對環境景觀的功能性要求。
創造多元性的空間。居住區兼容的功能多,有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間,有休閑娛樂的交流空間,有健身,游戲的場地空間,有自然綠化的生態空間等等,因此居住區景觀設計必須是一個多元的環境設計。
創造有心理歸屬感的景觀。相對于人的行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體的空間,但是它需要有空間的心理感受。居住區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最重要體現出心理的歸屬。人文和藝術作為人類文明思想的沉淀,在景觀創造中要有所體現,通過情調,品位的價值認同是心理歸屬感的關鍵。
生態優先貼近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活的背景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但是工業革命以后隨著機械化大生產的普及,人類與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人類渴望接近自然,回歸自然,因此居住環境景象設施應在滿足功能和美觀的同時,保護和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綠化等自然條件。
要以空間塑造為核心。居住區綠地的空間看似由建筑來圍合,但這只是一個大空間,大環境,生活其中的居民在日常交往中還得需要尺度更小的空間感受,在這種小空間中,主題,景觀,色彩,材料等在細節上都得到最細致的反映。給人的感受是最集中和直接的,因此景觀環境設計要以空間塑造為核心。
二、居住區景觀的組成要素
按照功能和所處的環境,居住區綠地分為居住區公共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道路綠地,以及宅旁綠地和居住庭院綠地。
居住區公共綠地指居住區居民公共使用的綠地,這類綠地常與居住區或居住小區的公共活動中心和商業服務中心結合布局。主要功能是給居民提供日常戶外游憩活動。
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指居住區內各類公共建筑和公用設施的環境綠地,如居住區俱樂部,少年宮,幼兒園等用地的環境綠地。其綠化布置要滿足環境要求并考慮與周圍的環境。
道路綠地主要指居住區主要道路兩側或中央的道路綠化帶用地。宅旁綠地和居住庭院綠地主要指居住建筑四周的綠地。
三、住宅區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的限定。自然環境有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動物界有機結合成的綜合體,這種“綜合體”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不包含人文因素。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同時自然又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與自然的這種矛盾反映在居住上就是,自然因素限定著居住的存在,形成和發展方向。
人文因素的深層作用。人作為居住行為的執行者,是居住環境的本源。因此,自由居住生活方式的生曾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為,情感等方面需求為依據研究居住環境,強調人的行為參與和意識認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居住環境設計的真諦。
人與自然是世界發展的永恒主題,人可以改變環境,反之,人的行為和經驗也能被環境所改變。居住區景觀設計作為創造人們生存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更需要對迫切的人性化要求作出回應,這需要景觀設計者來了解環境心理學的內容,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了解居民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未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正朝著生態化人性化逐步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字:景觀規劃設計;多元化;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 TV4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概念和原則
1.1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 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并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 有觀賞功能, 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應,即所謂景觀效應。
1.2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1.2.1堅持社會的原則。賦予環境景觀新切宜人的藝術感召力,通過美化生活環境,體現社區文化,促進人際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設,并提倡公共參與設計、建設和管理。
1.2.2堅持經濟性原則。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及地方經濟狀況,注重節能、環保、節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提倡樸實簡約,反對浮華鋪張,并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達到優良的性價比。
1.2.3堅持生態原則。應盡量保持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態環境。提倡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環境景觀的塑造中去,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2.4堅持地域性原則。應體現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避免盲目移植。
1.2.5堅持歷史性原則。要尊重歷史,保護和利用歷史性景觀,對于歷史保護地區的住區景觀設計,更要注重整體的協調統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住區景觀設計呈現出十分繁榮的景象,然而由于開發商的單純商業炒作面忽略了環境內涵品質,使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出現了諸多弊端,目前居住區景觀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2.1 盲目模仿跟風, 缺乏和諧意識。
目前, 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炒作之風盛行, 很多設計師僅仿其形式,缺少創新與和諧。受歐陸風影響, 無視建筑風格和周邊環境, 在景觀設計中力推羅馬柱、歐式線角與雕塑小品當熱帶風漸盛時, 置當地氣候和地理環境于不顧, 一味推崇熱帶風格的設計, 將原有環境風貌摒棄殆盡。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應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居住區周邊環境特點以及居住者的喜好在居住區中適當引人國外居住區環境景觀的一些特點, 特別是對涉外企業及外籍人士曾經和現在生活、活動頻繁的區域, 適當營造一點歐式居住環境, 對豐富我們的居住區形態, 滿足多元的審美需求會有所裨益, 但決不應成為“ 風氣” 和怕寸尚” 。
2.2 人性化設計欠缺, 缺乏親切感
人是小區空間的主體,任何規劃設計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關懷,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行為心理特點,創造出滿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間,同時考慮普遍性與針對性,如要對所有人群開放,同時也要考慮老年人和兒童戶外的生活需求,盡可能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實現人與景觀有機融合。這是因為老年人和孩子們由于生理和心理條件的變化, 自身的需求與現實的環境時常產生距離。
2.3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與落實
長期以來,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各行各業所倡導, 景觀設計也不例外,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大打折扣,得不到有效地貫徹與落實。其一, 忽視地域環境特色和個性特色,抄襲雷同現象較為普遍, 其風格與形式很容易過時, 缺乏可持續性;其二, 在綠地系統設計中, 不注重樹種的多樣性, 最終影響綠地系統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其三, 在植物材料選用上過度追求植物的珍奇與奇特, 忽視了本土植物的利用, 也不利于綠地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其四, 忽視居住區景觀的動態發展, 隨著樹木花卉的不斷成長, 空間擁塞、比例失調的潛在問題沒有引起重視。
3 對改進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思考
3.1多元化。
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我們需要不斷提升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重視個性化設計風格。如親地空間可以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親水空間,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硬軟景觀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宅前屋后構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親綠空間環境;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質地的變化區分主次建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空間序列的組織營造空間大小,開合的變化,形成光影的明暗對比,構成有起伏、轉承的空間。
3.2 人性化設計
視覺形態方面,住區景觀視覺最重要的特點是從內往外看,要考慮從每家每戶住宅看出去的視覺景觀效果,同時考慮立足于景觀小品之中看周圍建筑的感受,要有一定的尺度、比例感。
行為活動方面應多配活動場所,多配各種類型的活動場地。如面向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兒童等等,面向散步的、跑步的、聚會聊天的等等。硬質與軟質場地相結合,設置一定規模的硬質廣場,如晨練、小孩溜冰等,配有軟質場地,可以用來吸收噪音,美化環境,根據不同土地條件環境,樹種特性以及綠地功能要求,通過將多個樹種、草種以及景園小品靈活配置和巧妙的藝術加工,組成造型美觀多樣的如意圖案,達到線條流暢、層次豐富、深含寓意,創造出優美宜人的居住環境。
3.3 設計規范。
監督管理機制我國景觀設計行業管理很不完善,隨意性比較強,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如景觀設計單位資質的管理和核發、景觀設計招投標工作、景觀設計工程的驗收等方面的管理和監督都比較松散, 這也是影響居住區景觀設計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管理部門應積極地出善的管理政策、監督辦法, 有針對性的開展對居住區景觀及公園、市政廣場等景觀設計的細化管理。
4 結語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持久發展的領域,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學科的拓展和其他學科的介入而不斷深化,使之更加科學化,更加人性化,讓人們在其中能夠緩解壓力、擁有一個美好舒適的心情。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新型住區;景觀設計;生態功能;美感;活動場所
中圖分類號 S7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43-01
居住、生存、發展是人類社會三大主題,其中居住尤為重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居住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來,居住區的環境建設――景觀設計與營造越來越被人們關注,“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舒適、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態型景觀環境已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居住區一大亮點?,F代居住區大多成片開發,形成群落,其中單體建筑――住宅提供人們庇護場所,其群落間隙――居住建筑所圍合的外部空間――景觀空間則讓人們或行或止,動靜各異的從事交通、交流、休息、鍛煉和嬉戲等各種戶外活動;另外,在同一場所,人們在期間目的各異,逗留時間長短不同,行為豐富多彩,這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活動場所――居住區景觀空間的多功能性、多義性、多元性和空間與時間的多維性、兼容性,這也是居住區景觀這個特定場所的特性所在,所以其設計的側重點也大大有別于一般園林設計。居住區景觀的設計要仿照生態學原則展開。小區規劃不單是小區功能、道路系統等較多單一意義的設計,更是小區生態與人文的多重含義的綜合設計。同樣,建筑設計也不應是單純建筑學,而應與景觀設計相互映襯,建筑是所處景觀中的建筑,景觀使建筑生輝。
湟中縣轄屬的總寨鎮,近幾年歸西寧市城中區管轄,現已發展成為西寧市新的住宅小區。小區建設規模宏大,但居住區的環境建設不容樂觀。人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城市發展的生態化途徑,建立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人的一生約有2/3的時間在居住區中渡過,在新建的住宅區中,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區的環境質量,具有綠地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居住區便成為人們擇居的首選地。國家對建設住宅小區提倡“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并制定《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這是一個重要的綱領性文件,其中對生態小區的綠化系統提出生態環境、休閑活動和景觀文化功能的指標,具體包括工程建設、植物配置等,這就要求居住區建設必須樹立新觀念,走生態化道路。
1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功能
居住區景觀設計具有制造氧氣、凈化空氣、改善小氣候等多項生態功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根據日本與西德的實驗報告,居住區每人有10m2森林或25m2草坪就可以自動調節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氧氣的比例,使空氣保持清鮮,綠色植物在生態系統中處于重要地位,它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吸收煙和粉塵,還能散發出有殺菌作用的物質,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綠色植物的生態效益與綠量成正比,強調環境生態,首先要有足夠的綠地和綠量。
我國居住區建設數十年來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規劃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形成了一套相對穩定的指標體系。其中包括詳細的居住區綠化用地指標體系,規定綠地率最低為30%,小區人均公共綠地最低為1m2,相對于許多國外居住區而言,我國的綠地指標是明顯偏低的,對西北地區的西寧市來說更低,但由于我國地少人多的現實,過多增加綠化用地是不可能的。必須通過改善種植結構,從提高綠化三維量和綠化覆蓋率入手來改善居住區環境綠量,這是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必由之路。
綠色植物是居住區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生態要素,堅持以植物造景為主,這是生態環境意識在設計中的具體體現,相對穩定的自然植物的生成是氣候、土壤、生物等外在因素和競爭,生存、遷移等內在因素影響下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而形成的。居住區綠地設計應注意保持物種的多樣性,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從而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居住區中常見的植物搭配結構有以下幾種類型:喬木+灌木+草花+草坪、喬木+草坪、灌木+草花+草坪、常綠樹+灌木、單一草坪。其中喬木+灌木+草花+草坪的結構的綜合生態效益為單一草坪的4~5倍,而養護管理投入之比為1∶3,這種模式最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可最大程度提高葉面面積和綠量,并且景觀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明顯,應作為居住區綠地的主要結構模式。
由于喬木、灌木和草坪在人們的視野中所占比重是不同的,所以對于站在地面上的人來說,多植喬木、灌木或使草坪傾斜、起伏,都會增加綠視率,提高環境色彩中綠色比重,提高綠化三維量,從而提高了綠地的綜合生態效益。
在注重居住區地面綠化的同時,經濟發達的城市正在探索發掘小區空間的綠化,使綠化向主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面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主體綠化形式如棚架、墻體、陽臺等都在綠化系統結構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小區應注重東、西兩山的綠化和小區空間的綠化,應按照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戰略要求和“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建設以林木為主體,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
2 植物景觀設計應給人以美感,求得人與自然和諧
居住區綠地不僅應考慮生態問題,還要考慮居民的審美要求,強調景觀環境需要的是鮮明而優美的視覺形象,突出
建筑與外部空間的有機聯系,以多種處理手法,塑造豐富多彩的外部空間。植物造景遠比建筑造景豐富而生動,植物色彩的季相變化是建筑物所無法比擬的。北方植物比不上南方植物繁多,但北方植物也有北方植物的特點,北方園林植物同樣會給人們以充滿生命活力的美感,“綠色植物”使春季山花爛漫,夏季濃蔭蔥郁,秋季紅葉斑斕,冬季枝椏凝雪,是居住區環境中最能體現時間、生命和自然變化的要素,給人以健康和美的享受。在這個人工建筑的大環境中,應充分發揮植物的優勢,去創設與建筑景觀相協調的綠地景觀與道路景觀。
3 居住區景觀設計應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
居住區景觀設計應為居民提供閑暇時交往、聊天和進行多種活動的場所,使得人與自然達到和諧。居住區的公共場所是理想的人際交往場所,不僅為人所賞,還為人所用。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余暇時間也在增多,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涌向室外活動場地,他們需要運動、休息、文化娛樂、人際交往,因而對居住區活動場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時應該要考慮居民的生活與休閑的要求,留有一定休息、活動場所,結合小品、園路、小型綠地,設置休息座椅、遮雨廊等公共設施,要充分考慮其適用性,用各種方式來促進居民和自然的親和性。
4 結語
總之,居住區生態環境景觀設計應以生態學為基礎,以園林學美學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設計出與審美觀念和休閑活動相符的景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和適用價值。
5 參考文獻
篇9
Abstract: Ecological greenbelt is a healthy, ecological, more user-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not only people-oriented, and has clever conception, but also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highlight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flecting cultural landscape, stressing affinity, sharing and aesthetic of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From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 the design process and visual processing of part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pla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landscape.
關鍵詞: 生態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親和性;人性化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green 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affinity;homm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1-0093-02
0引言
綠色生態居住區是以居住功能為主導、兼具部分生態旅游功能的高品質居住區,集居住休閑等功能于一體。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核心所在,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戶外空間,不僅為居民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還能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場地。對提高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增進居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1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原則和要求
1.1 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的原則
1.1.1 以人為本,休閑親人的原則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作為居住區的主體,人對居住區環境有著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在環境景觀設計中的具體體現為:首先要了解住戶的各種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第二,是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對人的尊重和理解,強調對人的關懷;第三,是體現在活動場地的分布、交往空間的設置、戶外家具及景觀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人們在交往、休閑、活動、賞景時更加舒適、便捷,使居住區環境更具親和力。
1.1.2 突出特色,體現文化景觀的原則居住環境是其所在城市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創造城市的景觀形象有重要作用。同時,居住環境本身又應反映城市空間的文化和地方性特征,文化是一個空間的精神內涵所在,內涵才是一個作品的靈魂,僅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夠的,寓教于樂是人們歷來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另外,在居住區景觀規劃中重視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對于體現景觀的地方文化標志特征,增加區域內居民的文化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1.3 因地制宜,注重美觀與實用的原則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應同時具備觀賞性和實用性,使有限的綠地空間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首先,構成居住環境景觀的設施要滿足實用的功能,不同的活動要配置相應的環境設施,隨著我國人口向老齡化發展,居住環境設施要考慮安全和無障礙設計的問題等等。其次,通過對居住環境景觀整體和各要素的合理組構,使其具有完整、和諧、連續.多樣的特點,是美的基本特征,通過形式、色彩、質感等賦予環境以特定的屬性,來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一個美的景觀環境能潛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觀念,改善人的素質,提高人的修養,培養人的情操。居住環境景觀設施在滿足功能和美觀要求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尊重現狀,優化提升環境品位。通過對現有建筑、結構、場地、消防等條件的充分分析,對景觀環境作進一步的提煉,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特殊的地理、植被、景觀現狀條件,創造與居住區建筑相結合的,親切宜人的景觀主題及其美好的空間體驗。
1.14 綠化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植樹、種草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居住區綠化要重視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種組成的生態循環鏈效應, 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來指導居住區的綠地景觀規劃設計,堅持以植樹為主,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喬、灌、花、草、藤結合,注重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提高居住區綠化的生態含量。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努力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態型景觀環境。生態型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情感的寄托,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1.2 居住區景觀的規劃設計要求居住區環境景觀規劃設計的目的是營造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存的、供人們休閑活動的居住環境。規劃設計時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2.1 注重環境景觀的親和性環境景觀不僅為人所賞,還為人所用。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趨勢。環境構成要素以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環境的主角,設計時,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使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1.2.2 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是住房商品化特征的體現。在規劃時,首先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所有的住戶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美環境;其次要強化圍合功能、形態各異、環境要素豐富、院落空間安全安靜的特點,達到歸屬領域良好的效果,從而創造出溫暖、樸素、祥和的居家環境。
1.2.3 追求景觀的文化審美性崇尚歷史和文化是近年來居住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規劃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環境的文化性還體現在環境與人的行為互動過程中,美好的環境提升居民的自覺意識,促進環境品質的提升。
1.2.4 考慮景觀空間的多樣性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個空間層次的聯系日益緊密,城市景觀的縱深感日益加強。為塑造形式更加立體,內容更加飽滿的景觀空間,可以采取其多樣性的設計手法,突破傳統的材質搭配與空間互動,提煉古風,演繹今景,融入對生活哲理的領悟,使設計結合自然。如:常以季節變化作為激發點,引導人們回到生活的細節,體味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體味晨露,朝夕,花開,葉落。這就是設計結合自然帶來的人與環境的巨大共鳴。同時,景觀空間的創造,還應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年齡層次及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的需要,滿足居民進行各項戶外活動的需要。景觀空間的設計,應該動、靜結合,開、閉相間。營造多層次的立體綠色景觀活動空間。利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樹木花草、花壇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區戶外活動空間掩映在一片綠樹叢中,使戶外活動空間在形式、內容、性質、景觀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
1.2.5 面向未來性面向未來,就是要面向需求特點的變化,面向需求的趨勢,要提高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質量和功能水平。另外,設計時還要增進居住環境的便利性,營造輕松的生活空間?;貧w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發展的基本戰略。
2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
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在進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要注意景觀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初,要對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策劃與構思,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作專題研究,提出景觀的概念規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使景觀設計的風格能融入居住區整體設計之中。因此景觀設計應是發展商、建筑商、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動的過程。
2.1 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2.1.1 確定設計立意,彰顯整體景觀特色中國傳統園林崇尚自然,“古人構園置景,以體揚立意為先”,名師巧匠們,對特定的人文自然環境,體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籌劃布局,剪裁景物,開拓意境,形成園林特有的風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巧妙立意。立意要從其歷史文脈、環境、氣候、自然條件的特征、特別是從入住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發,整體上確立居住環境景觀特色,使居住區環境形成水、綠結合,人文與現代生活交融的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環境景觀,通過對居住生活功能、規律的分析,對地理、自然條件的推敲,進而提煉、升華創造出來的一種與居住活動緊密交融的環境景觀特征。
2.1.2 合理進行功能分區,科學布局住區景觀首先,根據現狀用地條件,結合居住區休閑空間設計中的整體連續性和景觀休閑空間的多樣性原則進行功能分區。再以確立的特色為構思的出發點,規劃出結構清晰、空間層次明確的總體布局。在居住區的景觀營造中,充分利用項目周邊的自然景觀優勢,結合人文景觀的設計,在小區的外向景觀和小區內環境營造上,充分表現出現代人追求現代、時尚的居住風格,不僅有中心景觀區域,也要有組團式景觀,追求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做到景觀的均享性,力爭戶戶見景。
2.1.3 合理組織景觀的構成要素,優化環境景觀構成要素一般可分為以下三大類:一是地形、水體等無生命的自然物象;二是建筑、小品、道路及其他硬質景觀;三是樹木、花卉、鳥獸蟲魚等有生命的自然景物。這些要素在園林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構景作用,設計時要把握好各景觀構成要素的特點,充分發揮各自在居住區生態環境中的作用,使它們有序列地為人所感知。居住環境由于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對景觀構成要素的形式感覺也不同,因此應該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應當具有整體性。連續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適合其觀察環境方式的視覺景觀。
2.2 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程序
2.2.1 項目情況調查與分析首先,要了解整個項目的概況,包括建設規模、投資規模、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特別要了解業主對這個項目的總體框架方向和基本實施內容。其次,要對基地進行現場踏勘,收集規劃設計前必須掌握的所有原始資料。
2.2.2 研究相關資料首先應整理、歸納基地現場收集資料,再認真閱讀業主提供的"設計任務書",了解業主對建設項目的各方面要求:總體定位性質、內容、投資規模、及設計周期等,并提出的項目總體定位的構想,然后,著手進行環境景觀的方案設計。
2.2.3 樹立親環境的設計宗旨規劃設計時,設計師要樹立親環境的設計宗旨,使整個規劃在功能上趨于合理,在構圖形式上符合園林景觀設計美觀、舒適的基本原則,因地制宜,結合自然山水地形,加以合理規劃設計,最終形成"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觀效果。
2.2.4 采取分空間進行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來進行,根據氣候特點的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戶外活動要求的不同,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區綠化組團系統。一個居住小區的景觀常分為入動區、中心活動區、親子活動區等,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景觀特點,如:水景景觀、綠地景觀、園建小品等,設計時要尋求一種合理的景觀動線將各園林景觀融匯成一個整體,分空間進行設計時,要做到局部特色與整體效果的統一。在強調綠地本身的功能分區時,還應注意綠地的使用功能可能在一定時間內產生變化,或者使用功能還具有可變性及復雜性的特點。設計師景觀規劃設計時,除了注重主要景觀園林意境的提煉外,還要注重因時、因地的人文環境創造,注重觀賞性與參與性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2.2.5 提出維護、管理、運營計劃制定維護管理生態綠地配置設施原則,針對維護各項目,擬訂維護人力及維護計劃。探索公眾參與綠化建設新路子,注重利用先進的科技知識進行管理,綠化管理中,注重植物的綠化配置與養護管理相結合,著力體現人性化的服務。
2.3 居住區綠地景觀分區設計處理
2.3.1 居住區入口綠化的設計處理居住區的入口是界定小區內外不同環境空間的標志,是視覺駐留點。因此,居住區入口的綠化設計要考慮不同層面的因素:一是體現居住區本身的特色以及所在區域的歷史、社會、文化特征;二是處理好與周圍建筑、道路的關系,尤其是小區內道路和城市道路的關系;三是便于居民的使用。
2.3.2 居住區中心廣場和公共綠地的設計處理中心廣場是提供表演及聚會的重要場地.一般連接社區中心、廣場設計以林木和鋪地來減弱城市道路所帶來的分離感,廣場有時會設置噴泉作為空間的焦點,自然的“綠”與“水”也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重要因素,是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居住區內公共綠地常與服務設施相結合,成為居住區中最吸引人的亮點。根據居住區的用地情況,公共綠地的位置常出現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布置在居住區外側,使其成為外向型空間;二是布置在居住區中心,使其成為內向型空間
2.3.3 居住區道路綠化的設計處理居住區道路綠化是居住區綠化系統中的一部分,它起到連結、導向、分割、圍合等作用,是連接居住區各項綠地的紐帶,所以,居住區道路綠化是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根據道路的寬度和結構,人、車流量,道旁的地質和土壤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綠化樹種。二是植物配置要考慮到四季效果與生態效益。注意常綠與落葉、喬木與灌木、速生與慢生相結合,采用多層次的配置方式。三是居住區主要道路要考慮交通安全,在交叉路口和轉彎處要符合視距三角的要求。在該三角內只能用高度不超過0.7m高的灌木、花卉和草坪,不能選用高大的喬木。
2.3.4 庇護性景觀構筑物的設計庇護性景觀構筑物形成了居住區中重要的交往空間,是居民戶外活動的集散點,既有開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等建筑。庇護性經管構筑物應隨鄰近居民主要活動路線設置,使其易于通達,可配置適量的活動和休閑設施。
2.3.5 居住區內的小品景觀居住區內的園林小品主要有花臺、欄桿、座椅、圓桌、凳以及雕塑、宣傳欄、果皮箱、圓燈等。小品景觀作為居住區外部空間的一部分,它可以為居民創造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形成居住區面貌和特點的重要因素。它的設置應根據居住建筑的形式、風格、居住環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層次與愛好以及當地的民俗習慣等因素,選用合適的材料。
2.3.6 居住區水景的設計處理水景設計應結合場地氣候、地形及水源條件合理設置。常見的居住區的水景類型有:瀑布跌水、生態水池、噴泉和倒影池等。在形式上則根據不同的空間區域進行相應的布局。一般分為自然式與規則式兩種。自然式水景多與植被、山石、地形組成具有自然韻味的景觀。規則式的水景多與廣場、建筑物配合造景。噴泉多與廣場結合,或獨立成景,或與水池結合組景。
總之,居住區綠地景觀,應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為出發點,進行人性化的規劃設計。樹立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理念,遵循植物多樣性原則,堅持生態建綠理念,根據人的生態行為規律和心理審美要求,運用傳統造園手法,注重雕塑、小品與綠地景觀和周圍環境協調相融,努力營造生態型、觀賞型、游憩型、又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區綠地景觀。
參考文獻:
[1]唐廷強等編著.景觀規劃設計與實訓[M].東方出版中心,2008.6.
篇10
關鍵詞:舊城區;環境改造;景觀設計;分析;研究
雖然當前我國城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但其實在許多城市仍舊存在一部分舊城區,在這些舊城區中,無論交通、住房還是各項基礎設施都嚴重滯后,并且其中還存在許多私自搭建的小型建筑物,公共空間被大幅度壓縮,整體生活環境較差。為了更好的將舊城區環境問題進行解決,下面就以大連老舊城區樓院環境方面的改造為出發點,對其中的景觀設計進行詳細分析。
一、大連老舊城區改造中的景觀設計發展方向
近些年來,由于人們對生存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工業已從各大中城市的中心退居到開發區,這也為居住區的發展提供了便捷條件,要求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融合文化、藝術、時尚等元素,走向新的發展方向。 隨之而來市中心的老舊居住區的改造也迫在眉睫。
1.景觀環境的文化元素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應在滿足城市規劃要求的基礎上,能夠有自身獨特的整體風格,各個景觀要素(包括雕塑、鋪裝、小品、綠化、水景等)應相互協調,為統一的主題服務。不同地點的不同居住區可結合住宅建筑的特色來進行景觀設計,比如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的城市,其居住區的風格可沿用歷史文化來建設園區景觀環境;在新興的都市可采用現代風格的景觀環境來襯托住宅。近年來,由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力宣傳,具有中國歷史特色的景觀設計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2.景觀環境的藝術元素
歐陸風情式建筑曾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居住建筑的發展風向,噴泉、歐式雕塑、羅馬柱廊、大面積的觀賞草坪等都曾是居住區環境的常用設計元素?,F如今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古典園林,因此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引入到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已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3.景觀環境的特色元素
(1)居住區景觀環境的觀賞價值。具有觀賞性是景觀環境的基本功能,在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應按照植物的種類、色彩、形態、習性來設計布局,讓其具有觀賞性的多樣性。
(2)居住區景觀環境與建筑特色的呼應。現今的居住區景觀都是圍繞建筑風格來進行設計的,圍繞開發商對居住區所設定的主題,如以地域文化特色為主的園林景觀等具有一定主題概念的景觀環境,使得居住園區的整體環境提升。
(3)居住區景觀環境的季節性。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打破了常規的單一方案,而是讓其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臻g上,在進行園區景觀規時,可根據不同地塊設計出不同的景觀主題,讓人們能夠體驗到一步一景的高質量環境,同時還可以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時間上,隨著季節的變化,人們對室外環境的要求也會有所變化,因此,讓居住區景觀環境具有季節變化的能力,能夠更好的感受到自然的變化,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幫助。
二、大連老舊城區改造過程中的景觀設計方案
下面從以上設計方向入手,在城市舊城區景觀改造中,針對大連地域環境及舊居住區現狀確定景觀風格,有針對性的進行綠化與景觀設計改造,打造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的樓院精品景觀。
1.景觀風格及既有環境的改造
大連舊城區樓院方面的設計主要以實用、樸素為主,與即有居住建筑風格特征相協調。大連的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地貌地形決定了大連舊城區規劃中老舊住宅區多擋墻、多臺地。殘破擋墻的改造設計也就成為舊城區景觀改造的一項重點內容。對殘破擋墻修砌并采用文化彩繪、重新裝飾墻體表面等方式進行改造,使景觀改造設計中的文化元素得以充分體現。依據現有環境條件,在景觀風格方面,選擇偏向自然景觀的設計風格,更多的在樓院內使用新型仿生材料模擬樹木生長外貌,將舊城區原有的特色與景觀風格相融合,為舊城區居民打造更為舒適,美觀的居住環境。
2.景觀小品設計
景觀樓院主要是供人們戶外活動休息的地方,應滿足人們閑暇時戶外休閑娛樂的需要,故將樓院中原有的居民擅自違規搭建的小型建筑棚戶等拆除,并加設一定量的公共基礎設施,如景觀藝術座椅、特色小型涼亭、戶外長廊等,并按照整體樓院的設計風格搭配相應的小型藝術雕塑等景觀小品。另設計師需要注意的是舊城區居住的老年人較多,所以在進行小品設計時要掌握好尺寸,充分考慮老年居住者的需求。以貼近生活、與自然環境搭配融合為主。
3.鋪裝設計
鋪裝設計是舊城區樓院改造的一相重要內容。待改造的居住區很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甚至更久遠的樓院,鋪裝、綠化、所有配套設施都已殘破不堪。改造是唯一能讓這些老舊樓院與現代新規劃的居住區連接的紐帶,也是舊城區中老舊樓院繼續服務于百姓的必行之路。設計中將原有鋪裝全部鏟除并設計引用新材料鋪設藝術鋪裝,利用鋪裝小廣場的視覺效果來放大樓院的整體空間范圍,讓空間更富有層次感,從而增加樓院的整體設計感,為百姓提供活動聚集場所。除此之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舊小區的停車也成為一個需要考慮的新問題。鋪裝設計增加了停車位。
4.景觀綠化設計
綠化設計應注意植物種類的豐富和組織的層次感,宜采用多樣的植物群組來實現舊城區樓院的綠化設計,并能夠協調季節變化。保留原有古木古樹,增加新樹種,因地制宜創造植物景觀。一般來說,綠地應以灌木、花草為主,結合植物自身的特點來實現一定的功能性和觀賞性,常綠與落葉相結合,速生與慢生相呼應,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結構。另外,樹種的選擇還應注意地域氣候的區別,考慮大連長勢良好的樹種, 綠化的種植還應注意位置的選擇,以免影響建筑室內的采光和通風等。還應結合朝向來選擇種植位置,讓其能夠在夏季形成納涼樹蔭,在冬季不會遮擋陽關。
5.照明及無障礙設計
舊城區的樓院照明主要借助主干道的路燈,改造中引入了新的景觀照明系統。在主要步道及小廣場處設置了庭院燈,在綠化中設置草坪燈及射燈等都是設計應該考慮的內容。此外無障礙設計也是舊城區樓院改造要考慮的問題。在大連的自然地貌使得老舊住區多臺階多擋墻,居民老年人居多,舊樓院配套設施陳舊或根本沒有為殘疾人和身體不變的老年人設置的坡道、扶手等。這就要求改造中引入無障礙設計,為身體不變的居民創造良好的戶外活動空間。體現景觀設計的人文關懷。
三、結論
舊居住區景觀改造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觀賞功能,還要求其能夠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符合生態發展的要求。本文對大連老舊城區居住區景觀設計產生的原因、景觀設計元素、景觀設計方法,以及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給出了相應的分析。綜上所述,居住區概念的推廣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的集中、便利,為了能夠提高生存環境的質量,舊城區樓院景觀改造設計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劉蘊蘊. 舊城改造中的景觀設計[D]. 南京藝術學院, 2011.
[2]劉永安, 馬良華. 淺議舊城區改造中的園林景觀設計[J]. 城市環境設計, 2008(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