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的盈利模式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直播間的盈利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直播間的盈利模式

篇1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 內鏡黏

>> 內鏡下胃息肉切除術圍手術期應用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分析 內鏡下胃黏膜剝離治療胃間質瘤的手術配合體會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胃異位胰腺治療中的應用 健康教育在內鏡粘膜剝離術患者圍手術術期的實施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食管連接部癌前病變的臨床效果觀察 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 護理告知在內鏡黏膜剝離術中的應用觀察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上消化道腫瘤的圍術期護理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結直腸癌的圍術期護理 分層級管理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中的應用及分析 淺談胃間質瘤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護理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治療中的應用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中的應用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病變的臨床研究 腹腔鏡下胃轉流術的圍手術期護理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護理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護理配合探討 二氧化碳氣體灌注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中的應用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黏膜病變及黏膜下腫物臨床研究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護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Resar R,Pronovost P,Haraden C,et al.Using a bundle approach to improve ventilator care processes and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J Qual Patient Saf,2005,31:243-248.

4 郝晉雍,黃曉俊.ESD在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中的應用[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6):58.

5 單君,朱建華,顧艷葒.集束化護理理念及其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0):890.

6 Masaki Tanaka,Hiroyuki Ono,Noriaki Hasuike.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arly gastriccancer.Digestion,2008,77(1):23-28.

篇2

廣播欄目創意與創新的趨勢有哪些呢?

一、互聯網新技術對廣播創新的影響日益深化

近十年的廣播創新一直與互聯網新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從網絡誕生之初,廣播節目創新便一直伴隨網絡技術的不斷升級而“水漲船高”。無論是在節目內容的提供,還是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互聯網都從一個互動平臺、內容平臺,慢慢升級成為了介質平臺、“創意T臺”。甚至,有的廣播節目,沒有互聯網就難以持續。1999年開始,騰訊公司的QQ聊天軟件開始流行,到了2000年,注冊用戶突破1000萬。廣播節目中開始有了“QQ聊天秀”等優秀廣播節目。2008年第一屆“贏在創意”大賽中的獲獎作品《博客斗秀堂》也是與當時火爆網絡的博客相結合的廣播節目。2011年第4屆“贏在創意”大賽中涌現出一批微博類作品。例如:獲得原創金獎的《愛微博》欄目。它將微博作為重要的內容渠道,將微博客出現的熱門話題擴大為自身的新聞源以豐富自身新聞線索。獲得原創優秀獎的《我們的微電臺》則是將微博作為與受眾互動的主要渠道,通過微博求助信息,分享有用知識,以微博互動話題搭建節目與受眾互動的橋梁。除了微博,移動網絡新技術也在廣播欄目創新中得到了體現。例如:奪得創新鼓勵獎的作品《今天吃什么》,這個欄目是根據互聯網的LBS移動定位服務概念創意的欄目。它讓聽眾發送手機短信告知所處區域和用餐性質,主持人通過網站搜索后發送短信告訴合適的飯館,并進行優惠券推送等。從以上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互聯網對廣播的影響正在日益加深。廣播媒介與新媒體的聯合使得媒介聯合成為傳媒間合作共贏的新范本。

二、深度互動和多重互動成為廣播節目創新的媒介特性

開放性是廣播強于其他媒介的比較優勢,從聽眾來信到熱線電話、從短信平臺到網絡聽眾論壇、從節目博客到主持人的微博,縱觀廣播互動的每次飛躍,其背后蘊含的真正變革是受眾本位的實現,是受眾更為深入地參與、更為多重地參與。尤其有了主持人的微博、節目的微博之后,聽眾之間的互動更加便捷了,這更加拉近了受眾與媒介的距離。在近些年的廣播創新節目中,對聽眾互動能力的開發越來越完善。從前由聽眾貢獻內容,現在使互動既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內容。聽眾本身參加互動也能提供節目的內容。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教育廣播的創新節目《提問?回答》就是由聽眾提出問題,天南海北無所不含,答案也是由聽眾來回答。主持人只是承上啟下的作用,節目開設多種互動方式,節目的內容基本由聽眾本身全部填滿。

三、廣播節目盈利模式的創新

目前,我國的廣播節目仍依靠較為單一的廣告盈利模式。發現并運用全新的盈利模式也是廣播節目可持續發展的一劑良藥。例如:《我的團長我的團》,將團購、秒殺等流行的電子商務模式融入廣播節目,并對節目的線下運作提出了明確的品牌與產業運作規劃。這類欄目創新了廣告和購物類節目的內容與形式。他們在為用戶提品和服務的同時,打造自己的團購平臺,實現電臺、聽眾、廣告三方的共贏。

四、“戲說新聞”成為廣播新聞類節目創新的新趨勢

新聞類欄目呈現出向軟新聞、接近性、實用性靠攏的特點。在內容選擇上,竭力從嚴肅新聞中挖掘其娛樂元素;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按照快樂原則處理新聞。例如: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教育廣播《新聞表情》,以說新聞的形式,對新聞加以“喜怒哀樂”式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使新聞放下了嚴肅面孔,讓聽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獲得愉悅體驗,傳播效果也大大提升。

五、“平臺意識”和“收聽體驗”助力廣播節目創意和創新

截至目前,省級廣播媒體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專業網站和在線收聽的電臺。加強廣播網絡平臺建設、短信平臺建設、媒資系統建設、人力資源平臺等“平臺建設”已經成為業界共識。這其中,尤其以網絡平臺建設為主。越來越多的廣播節目、互動方式依仗于本臺自身的專業性網絡平臺,這個平臺為節目帶來諸多便利與服務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節目本身帶來了創意的源泉和創新的可能。

越來越多的廣播節目期望能像Iphone手機一樣,給受眾帶來不同凡響的“收聽體驗”。這種“收聽體驗”應用在創新節目中,不僅僅是收聽內容的標新立異,同時在收聽方式、互動方式上同樣帶來全新的聽覺享受。例如:廣播節目《愛上微電臺》,這就是一檔在傳統收音機和網絡廣播同時直播的音樂脫口秀節目。受眾可以在微電臺中一邊聽節目一邊互動,甚至可以通過節目自身的平臺,與其他聽眾對話、聊天、視頻,并可以看見主持人在直播間的狀態等等。視頻直播、廣播和網絡等媒體之間融合聯動、受眾之間深度互動,這些看似與傳統廣播媒介大相徑庭的收聽體驗也許將馬上改變我們對廣播的認識和理解。

篇3

6月11日,蘋果公司在其開發者網站上更新《安全審核指南》。其中明確,應用內向原創作者的打賞屬于“應用內購買”(英文In-App Purchase,下稱IAP機制)。

由于該支付通道下的所有付款均需向蘋果公司分成30%,就何為打賞、硬件廠商能否對打賞分成等,引發了爭議。不論是2016年的網絡直播“風口”,還是近年來屢被提起的“知識變現”潮流,網絡打賞都作為重要商業模式被頻繁提起。

在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獨有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同時,互聯網語境下,打賞也面臨著性質上的種種不確定性。 中國式商業模式:“打賞”

在一個網絡直播間里,觀看約10分鐘后,用戶ltfy123按下屏幕下方的“贈送禮物”按鈕,系統提示需充值。充值成功后,ltfy123選擇向主播贈送一枚折合人民幣約7元的“鉆戒”。系統以虛擬動畫的形式在屏幕上顯示了這一贈送。

2016年移動直播風口中,作為直播平臺的主要盈利模式,“網絡打賞”的金額紀錄屢被刷新。頭部網對四家主流直播平臺前1萬名主播的統計顯示,2016年,2名主播收入過千萬元,45%的主播收入在5萬-10萬元之間。

“打賞是沒法舍棄的,這是最成熟的商業模式。”2016年8月的“ふ抑泄創客”會議上,歡聚時代執行副總裁、YY直播平合創始人董榮杰表示。

早在2013年,縱橫中文網上,就有一名書迷向網絡文學作者的新書打賞折合約100萬元人民幣的紀錄。

“知識變現”是近年來打賞模式被廣泛應用的另一場景。除了先充值再向主播或作者贈送虛擬禮物的形式外,許多內容平臺推出的功能是,讀者可向作者直接打賞等值現金。

知乎、微博、微信等社交和內容平臺都開通了對文章的相應功能。

新浪微博于2014年對長微博“文章”開通了打賞功能。其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9月,微博打賞交易額連續保持增長態勢,三季度打賞訂單量超過200萬筆。

內容問答網站知乎的漫畫話題優秀回答者lian告訴《財經》記者,他開設的線上講座(知乎Live)需付費15元參與,但在互動過程中,仍有許多參與者會打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現金。盡管主講話題較為冷門,一場線上講座仍能獲得3000多元的現金,據他介紹,這一收入在該平臺十分普遍。

是否付費、付費多少均由打賞者決定,介于“高境界的免費”和“內容付費”之間,網絡打賞被稱為中國式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打賞模式下,用戶可表達對個別主播和作品的贊賞,被打賞者可以獲得著作權的補償,平臺則可通過打賞分成等方式有價值地經營下去,是良性的商業和內容傳播模式。

4月19日,由于長久未能與蘋果公司達成協議,iOS版微信關閉公眾號內文章下的贊賞功能后,影響大批自媒體作者。艾媒咨詢的調查數據顯示,71.5%網民認為蘋果公司對打賞收費30%不合理。艾媒咨詢告訴《財經》記者,該數據樣本統計量約為6000人。 介于“高境界的免費”和“內容付費”之間,網絡打賞被稱為中國式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

而隨著網絡打賞數量和金額的不斷提高,也引發一些問題。

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后,楊某先通過手機搜索了“微博打賞功能怎么設置”后,虛假微博文章稱其父親在爆炸中喪生,一夜之間獲得大量網民關注,收到近4000筆總金額為96576.44元人民幣的打賞,并在此后搜索了“新浪微博打賞如何提現”。因構成詐騙罪,楊某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2016年11月25日,作家羅爾于個人微信公眾號的《羅某笑,你給我站住》(下稱《站住》)一文中,描述了其女兒患白血病的經歷,引發轟動,獲得約11萬人總計200萬余元贊賞金。此后羅爾經濟實力和其用于治療女兒白血病的實際花銷遭到多次質疑,幾經反轉后,贊賞金被全部退還。

“朋友們后來分析,退還《站住》一文贊賞金,是我最愚蠢的沖動。《站住》一文本來是正常的公眾號文章,我一退,坐實了我的錯誤。”羅爾撰文表示。

“一般情況下,主播或者作者獲得的打賞收益可理解為版權費用或者對著作權的補償”。朱巍說,不過羅爾獲得贊賞金遠超其文章價值,不屬于版權費用,其行為屬于個人求助。

多起關于網絡打賞的糾紛背后,法律界對打賞的性質看法不一。 何為打賞?

在蘋果公司對打賞要求抽成的事件中,打賞屬于贈與行為還是銷售行為,說法不一。

最為廣泛的觀點是,打賞屬于用戶間的贈與行為,因而蘋果公司將其列入“應用內購買”項目沒有依據。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分析,從情形看,打賞主要分為兩種,即用戶閱讀文章后基于對內容的肯定而給出的贈與;另一種則為作者通過內容傳達出需要幫助的困難狀態,用戶基于此表達一種捐贈型的打賞。

趙占領認為,以上打賞情形下,支付發生時間點均為閱讀完之后,也沒有購買行為所需要的對價;而且,銷售行為需要有銷售者并表達銷售意愿,但在打賞中,作者沒有表達銷售明確種類和價格的商品的意愿。因此,蘋果公司將贊賞列為應用內購買,與實際不符。蘋果公司不屬于贈與合同的任何一方,也沒有提供任何服務,所以沒有資格收取費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熊丙萬則認為,通過網絡平臺的打賞行為,無論是直播打賞和文章打賞,通常情況下并不是一種單向的施惠行為。相反,打賞者之所以打賞,通常是因為從被打賞者的表演活動或者文章思想上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感,獲得了現實的利益。

《合同法》第185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熊丙萬表示,贈與合同的一個核心特征是“無償性”,即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地轉讓給受贈人,是一種單向的施惠行為,而不是一種雙向的互利互惠行為。而網絡平臺打賞是一種雙向的互利互惠行為,在性質上可以歸入“服務合同”。即被打賞者提供了表演服務或者思想啟發服務,打賞者向被打賞者支付服務價金。

作為對比,熊丙萬指出,很多針對重大疾病患者的捐贈眾籌平臺上的資金轉讓一般是贈與合同,因而適用《合同法》關于贈與的規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黎江虹也認為,在微信公號打賞中,贊賞人提供有價值的文章作為對價,贊賞人與被贊賞人之間并非構成單務法律關系,因此不符合贈與行為的構成要件。

對于打賞的性質之爭,導致的直接影響還包括,被打賞者獲得的收益是否需要納稅。

在羅爾事件中,盡管200萬余元贊賞金被悉數退還,但網絡語境下打賞迅速集聚的金額屢創紀錄,巨額贊賞金是否需要納稅的話題也再被提起。

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所列明的11種應納個人所得稅的情形中,“贈與所得”并未明確被納入其中。因此,許多觀點認為,一個自然人從另一自然人處取得的打賞收入,受贈人暫無納稅依據,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但黎江虹認為微信打賞不能被認定為贈與關系,理由如上。不過,黎也表示對于微信打賞收入規模如何,是否具有現實可稅性,有待進一步的權威數據支撐。互聯網經濟作為新生事物,稅收也應保持一定的謙抑性,給予新生事物較大的寬容。因此,在當前階段對打賞收入所得不予征稅有正當性和必要性。

而就直播打賞而言,“打賞”這一商業模式下所產生的巨大利潤,和被打賞者所獲得的巨額收益,平臺被認為需為主播代繳個人所得稅。

3月10日,北京市朝陽區地稅局曾披露,某直播平臺2016年支付給直播人員的收入高達3.9億元,但未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今年最終補繳稅款6000多萬元。“這家企業自成立以來確認的所有收入,均未包括支付給網絡主播的個人分成收入,也未給主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某平臺主播“kry-jing”告訴《財經》記者,其與直播平臺的分成約為7.5∶2.5,從未聽說過需要納稅,也未跟平臺就此溝通過。

除了對于網絡打賞所得是否應納稅,應屬于哪一種個人所得稅的爭議外,對于網絡打賞征稅的另一問題在于,平臺是否應承擔代繳個人所得稅的義務。

一些說法認為,平臺是否在打賞收入中獲得分成,可以成為其是否需要替被打賞者代繳個人所得稅的依據。

在黎江虹看來,若認可打賞具有可稅性,則有必要將開通“打賞”功能的平臺作為代繳義務人。即使平臺稱僅為信息服務的提供者,不對打賞所得分成。一方面,《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扣繳義務人的確定并不以其從納稅義務人的收入中獲利為前提;另一方面,從民間披露數據來看打賞收入普遍不高,在目前稅收征管條件下稅收機關難以監管該部分收入,若不實行代扣代繳,可能造成稅款流失。

騰訊公司的《微信公眾平臺贊賞功能使用協議》中曾聲明:“騰訊僅作為提供信息功能的中立平臺方,贊賞用戶應依法繳納的各種稅費,由贊賞用戶自行繳納。”

目前,協議相關規定已增補“依照法律規定須由騰訊代扣代繳的,騰訊將予以代扣代繳。”

“如果平臺不代繳,個人根本不可能有主動納稅的自主性。”朱巍說。 打賞“抽成”的競爭法爭議

蘋果公司要求對iOS端下所有應用“打賞”金額收取30%費用,有人擔憂,或將對以打賞為主要商業模式的網絡直播平臺等帶來負面影響。而蘋果公司對打賞抽成的行為是否違法的問題,也屢被提起。

依據蘋果公司規則,如果開發者想提供用戶訂閱、游戲內虛擬貨幣、會員內容、完整版本等付費功能,均需通過IAP機制。同時,相關軟件不得以外部鏈接、按鈕等其他方式,引導消費者使用該通道以外的支付方式。

蘋果公司官網介紹,“理解Apple Pay(蘋果支付)和‘應用內購買’之間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Apple Pay用于銷售物理商品”,而“‘應用內購買’只用于銷售虛擬物品”。

用戶在應用內購買虛擬物品時,只需通過輸入蘋果賬號驗證的方式,即可完成付款,無需跳轉至其他頁面。通過這種方式支付,蘋果公司會向APP開發者抽取30%的平臺傭金。而對于“APP以外的實物商品和服務”,則不得通過該機制,也即與30%費用無關。

許多直播平臺早已將打賞充值規則修改并納入IAP機制。映客直播回應《財經》記者稱,一開始就遵守蘋果公司規則,因此這一規則對其并無影響。

艾媒咨詢分析師劉杰豪稱,iOS端在直播畫面流暢度等用戶體驗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所以相對于微信公眾號、知乎等文字類內容收費平臺來講,直播平臺對iOS系統的依賴度更為明顯,這一點也是YY、映客等直播平臺服從蘋果收費條款的主要考慮因素。

不^,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蘋果公司針對應用開發者的這一強制條款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并呼吁相關執法機構啟動對該行為的反壟斷調查。

要認定蘋果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首先須界定其相關市場,證明蘋果公司在相關市場上具有支配地位,并以明顯不合理高價等方式濫用這一地位。

一些觀點認為,“相關市場”應界定為“基于iOS應用程序的分發市場”,而在這一市場,蘋果公司毋庸置疑占有絕對支配地位。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并不同意該觀點。界定相關市場,需考慮產品的市場份額、可替代性、消費者的選擇可能性等。“如果將一個產品界定為一個市場,那么所有企業都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壟斷者。”她說。

趙占領認為,若進行反壟斷法意義上的相關市場界定,應以移動智能終端市場為宜。

IDC中國季度手機跟蹤報告顯示,2016年蘋果手機在中國出貨量約為4490萬臺,市場份額為9.6%,排名第四。這一數據下,關于蘋果公司這一行為涉嫌壟斷的指責,或難以成立。

劉曉春表示,只有在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行為已延伸至可以通過市場支配地位控制支付行為,使得其他支付工具競爭者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方可討論其壟斷問題,否則需謹慎認定。

關于蘋果與微信打賞“抽成”之爭的另一個法律指責是,蘋果公司強制將打賞行為列入IAP機制,對于應用開發者來說屬于“附帶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或者“搭售”,涉嫌不正當競爭。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2條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對此,趙占領分析,若蘋果公司通過將打賞功能納入IAP機制,來強化蘋果支付的核心地位,這種借助平臺強行搭售的行為,對于其他支付工具廠商來說,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

劉曉春的看法是,蘋果公司這一將打賞行為列入IAP的條款,屬于格式條款,可以以合同法上的格式條款是否合理進行判定。格式合同不合理至一定程度,可能有搭售的不正當競爭嫌疑。因此,如果蘋果公司規定,所有虛擬物品的支付通道,均必須通過Apple Pay(蘋果支付)進行,則可能構成搭售。

目前,購買虛擬物品的IAP機制,在中國支持支付寶、銀聯等方式,不包括微信支付,并未強制僅能通過蘋果支付進行。

就打賞列入IAP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指責而言,劉曉春提醒說,競爭法僅保護競爭秩序,而非競爭者。特別是在互聯網領域,在各種創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的前提下,競爭法層面的規制更需審慎。是否違背購買者的意愿,以及購買者是否有選擇權,是評價其行為的關鍵。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薛軍亦認為,蘋果公司與微信之間的行為,難言不正當競爭。“法律的目的不是干預所有問題,自由競爭和技術迭代自會解決大部分問題。”

薛軍撰文指出,特別是在互聯網領域,對于不正當競爭的司法認定,法院應遵守謙抑的原則,不應在并不了解互聯網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競爭態勢的情況下,被迫頻繁地就某種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進行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