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范文
時間:2023-03-23 06:1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械工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我國的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制造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對自身的技術不足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使制造技術、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制造體系,成為世界矚目的制造大國。中國機械工業行業眾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將機械工業劃分為工程機械行業、機床工具行業、汽車行業、石化通用機械行業、儀器儀表行業等十三個行業。其中最大的行業是汽車行業,其次是電工電器行業,這兩個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到行業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國汽車產量728萬輛,居世界第三位;金屬切削機床按銷售額計僅次于日本、德國,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機械制造大國。
二、我國機械工業對經濟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機械工業牽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伴隨世界制造業的轉移,中國已經逐步成為世界機械工業的制造中心,中國機械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國內一些龍頭機械企業借助最近幾年行業的高速增長,在國內市場迅速擴張,同時也開始逐步進入國際市場。如機床、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和發電設備企業,積極擴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業績。在未來,機械行業的發展將面臨的幾個機遇:一是我國目前日益加快的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為機械工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和服務空間;二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對裝備需求的總量,仍將維持相當長的旺盛期,這必然會帶動機械工業的發展;三是盡管國際上對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國機械工業的比較優勢正逐步顯現,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將進一步為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四是黨和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效應日益顯現,必將不斷引導和帶動機械工業加快發展步伐。隨著制造業的不斷升級,中間產品和資本品工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在整個產業中比重的不斷增加,產品中有大部分銷售給其他生產者而非最終使用者,此過程強化了制造業各部門之間的產業關聯。使那些因技術進步生產率較快提升的產業部門不但自身獲得了快速增長,而且通過這種強化的產業關聯帶動了其他部門的快速增長和整個制造業的擴張,進而促進了一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機械工業是制造業中的重要產業,機械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轉變。機械工業不僅是推動我國工業發展和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而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裝備,在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二)機械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隨著國家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政策逐步推進,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得到重點支持。今后一般性傳統產品的需求會保持一定增長,這個領域產品技術水平不高,高技術產品短缺、低水平的產品重復過剩,這一局面將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大量企業如果不能及時正確轉型將逐步被淘汰;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將快速增長,這對于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和研發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來說相對有利,將通過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裝備的配套研發,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并因此而培育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三)機械工業是提高就業率的重要產業
機械工業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礎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就業也有同樣深刻的影響。首先,機械工業的經濟總量大,發展迅速,中國機械工業技術水平迅速提升,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從業人員的素質。通過吸收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機械工業的科技實力正不斷增強。機械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就業來說,至少存在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由于技術的替代效應,機械工業從業人員將相對減少,我國已經出現大范圍采用機器設備替代勞動力投入的現象;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使得機械工業對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與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機械工業就業的門檻。此外,機械工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高,促進了其他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是我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是帶動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它的發展對各個產業都起著推動的作用。隨著它對其他部門產品消耗的進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將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進而提升這些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三、我國機械工業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我國機械工業中優勢不突出,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還很多
在全球機械工業中我國機械工業的競爭力不強。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盡管以每年的增長速度都是兩位數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長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國機械產品出口額也僅占世界機械產品總貿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產品技術含量低,多數為低檔品。2004年中國機械工業僅占全球機械裝備工業增加值總額的百分之十左右,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擁有四萬家規模以上企業,但沒有一家能成為世界頂尖機械制造企業。在全球機械工業產業鏈上,我國機械工業主要處于中低端。此外,機械工業企業服務體系和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制約了機械工業的發展。我國機械產品的營業網點和售后服務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通,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造成了企業的應變能力差,決策緩慢,適應不了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
1.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落后。我國機械工業產品的一個共性問題是產品技術含量偏低,技術密集的產品與用戶要求差距較大。從國內市場來看,雖然許多產品中國的產量已經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產品卻需要大量進口,在大型成套設備、高檔數控機床、精密機械、精密儀器設備等方面表現非常顯著。提高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主要依賴于技術創新,而中國機械工業各個行業共性的問題是關鍵部件技術薄弱、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薄弱。如何實現技術創新,通過自主創新來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是發展中國機械工業的另外一個挑戰。目前,我國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還相當落后,工業發達國家機械工業新產品壽命周期一般為三到五年,而我國新產品壽命周期為十年,新產品的貢獻率僅為百分之六,只及工業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國機械產品無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雖然近幾年我國機械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不少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差距還很大,沒有實現質的轉變。許多與重大技術裝備有關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依靠進口,高檔數控機床也大量依賴進口。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日益擴大,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不斷重復引進和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知識產權矛盾越來越突出,很多產品的品牌、關鍵技術和銷售渠道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對我國進一步使用和引進國外技術造成困難。
2.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首先,企業需要高層次的、緊缺的、關鍵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現了萬金難求高級技術人才的現象。其次,高級技工、技師短缺。武漢、上海、太原等產業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技師缺乏的現象,成為影響企業效益和產品質量提高的關鍵問題。技術工人的短缺嚴重地阻礙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對我國機械工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務之急是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機械工業的創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機械工業高技術、新技術含量,提高機械工業的市場競爭力。要振興機械工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堅持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作為行業結構優化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中心任務。
(二)對于這些深層次的矛盾,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逐步使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從一般的產品研發和工藝技術的改進,過渡到發展自主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前瞻性技術儲備,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引導企業大力引進科技成果,實現科研與生產、技術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其盡快形成生產力,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建立有利于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合理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械工業資源,減少和制止行業重復建設,優化產業結構,統籌規劃和發展全社會的機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對一些制約我國機械工業技術進步、國外不可能提供給我們的技術,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發展自主技術;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加快與國際的融合與接軌,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結合起來,積極利用合資經營、合作生產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快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速培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保證行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養技術熟練的技術人員,加強崗位培訓,為機械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證;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產業配套群的發展,形成新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提高產業區域競爭力。
篇2
關鍵詞:紡織機械;機械工業;專業英語;發展
1 機械工業中的專業英語
機械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工業化的物質和技術保障。近幾年來機械工業的大幅度增長充分體現了其作為國家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擁有輝煌的歷史,不僅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促進了世界技術文明的進步,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做出了貢獻。
在我國現代的機械學著作中,“機械”一詞是機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而與機械類專業術語所對應的專業英語也分很多類,如:設計(design),制造(manufacture),生產(produce),加工(process),模具(mould),刀具(cutters),鑄造(found),測量(measure)等等,下面是一些具體詞匯:
車床 lathe刨床planer銑床miller磨床grinder刀具cutter聯結link軸shaft傳動 drive/transmission誤差error定位 allocation,拉伸 pulling剪切 shear扭轉 twist 強度 intensity精度 precision應力 stress硬度 rigidity絞刀 reamer螺釘screw齒輪 gear 切削深度 cutting depth主軸 spindle基準 benchmark鉗工 locksmith鍛 forge壓模 stamping 焊 weld拉孔 broaching裝配 assembling鑄造 found切線 tangent 介質 medium螺紋 thread倒角 rounding chamfer工業造型設計 industrial moulding design導軌 lead rail 陶瓷 ceramics 機械制圖 Mechanical drawing投影 projection,位移 displacement 截面 section 齒輪齒條 pinion and rack攻絲 tap游標卡尺 slide caliper千分尺 micrometer calipers 等等。
2 紡織機械中的專業英語
在原始手工紡織時期,人們利用紡墜紡紗,原始腰機織布。在手工機器紡織時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竹籠機、大花樓機、多錠大紡車等都可代表當時世界紡織生產的最高水平。 紡織器械的發展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現在的紡織器械也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紡織工業逐漸由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亞洲成為紡織工業的重點地區,以至于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稱中國為世界工廠。由于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以及國際分工中的特殊地位,紡織機械制造業作為紡織機械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人們更多的了解。這也就需要我們對各種紡機名稱、紡機部件,等方面的用語有一些初步的認識,例如:
Jet loom 噴氣織機,Gripper loom 片梭織機,Rapier loom 劍桿織機,warp loom 經編織機,
warp net frame 花邊織機,Jacquard loom提花織機,Gins 軋花機,Tufting loom簇絨機,Reeds 鋼筘,Yarn Carrier導紗器,Plastic Selector 提花片,Guide comb 定位導梳,Hanger Wire 提花鋼絲,
cam 凸輪,trunking 線槽,Pneumatics 氣動元件單針兩縫平車 1-needle lockstitch M/C 單針鏈縫平車 1-needle chain stitchM/C人字平車zigzag stitches M/C雙針車 twin-needle M/鈕門車 buttonhole M/C釘鈕車 button attaching 熨畫機 ironing drawing 工業洗衣機industry washer 工業脫水機industry spin-dryer大貨洗衣機 BULK WASHER pretreatment equipment 前處理設備after treatment equipment 后處理設備
3 專業英語對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作用
近幾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國際紡織機械產品的重要進出口國,中國紡織機械規模強大,也相應帶動了國際紡機市場的需求,同時對外交流增多,需要更多的設計專業英語的廣泛運用,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我國成為 WTO大家庭的重要一員,為外資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這既利于紡織機械的發展也使我國的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促使我們對機械的發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些都要求我們掌握一定的專業詞匯,以利于更好地進行國際交流。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紡織工業得到較大發展,使得紡織品大量的出口,但是這些出口企業使用的機械很大一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而我國的紡織機械制造商與國外的同行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為了使中國紡織機械和世界先進水平接軌,不管是從文字還是語言上,我們都需要加強對專業英語的認知,以此來吸收和借鑒國外同行業的先進技術,從而不斷創新自我,提高自我,縮短彼此之間的差距,塑造中國紡織機械制造業的新形象。
參考文獻
篇3
機械制造業的結構在德國工業界獨一無二,反映在德語的定義“Mittelstand”,它表示該行業由中、小型企業組成。國際社會一直稱這種結構為“典型的德國結構”,象征著自主的企業文化,代表著德國企業家的獨立、創造性和自由主義哲學。
一、德國機械工業中小企業的特點
談到德國產品,公眾最先想到的是那些馳名世界的產品,如奔馳、寶馬、阿迪達斯,等等,但全面了解德國之后,人們就會對德國的機械工業贊嘆不已。在所有機械工業領域,不論是成套設備,如機床、建筑機械和紡織機械,還是機械零部件,如軸承、變速箱等,德國產品總處于領先地位。他們是“隱型的世界冠軍”,即在公眾中了解甚少,但在所屬的領域中,無人不知。例如,提到化纖機械,業內人士很自然的想到Oerlikon Barmag(歐瑞康巴馬格)公司,提到經編機,人們就會想到Karl Mayer(卡爾邁耶)公司,提到縫制設備,Duerkopp(杜克普)和百服這兩個公司的名字就像是汽車業內的奔馳和寶馬一樣知名。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 50 多年來,德國機械一直是無可爭議的高端設備,是系統和配件出口的世界冠軍。而創造如此驕人成績的德國機械工業竟然有 80% 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有會員企業 3 000 多家,全部為機械生產制造企業,涵蓋德國機械工業的全部領域,會員企業的產值占整個德國機械工業的 90% 以上。VDMA已有 120 多年的歷史,該協會 80% 的中小企業會員中,絕大多數是家族企業。小而精是德國中小企業的特點,小是指企業的規模,人數相對于大企業而言,精是指產品的科技含量高,單位產值高。
二、創新是德國中小企業保持活力的關鍵
德國自然資源相對較少,因此它的經濟命脈始終是依賴于那些具有創新天賦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像愛因斯坦、卡爾奔馳和格拉夫齊柏林等人的名字僅僅是從許許多多無名的工程師中顯現出來的少數幾個突出的例子。他們的發明豐富了世界,像傳真機、MP3格式和安全氣囊等產品都是出自德國工程師的獨創。高質量的德國大學是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像ITA的亞琛大學、ITV鄧肯多夫大學和ITB的德累斯頓大學等知名機構一樣,德國大學一向盛產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這些工程師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成果轉換成市場化的工業設備。
創新是否成功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一是高技能人才,二是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二者互為條件,缺一不可。保持對研發的高額投入為德國企業創新提供了資金保障,德國機械制造業始終進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這些投入與富有創意和高素質的年輕工程師相結合,使他們專注于行業技術、通用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工藝設計和信息技術,這樣保證了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不斷地向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創新和高可靠性產品。
三、著眼于全球市場和未來市場
著眼于全球市場和未來市場是德國中小企業平穩發展的保證。所有德國企業不論大小,都可以是國際貿易的主體,而且德國政府也積極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去。每年,德國政府以國家展團的形式組織中小企業在世界范圍參加在當地知名展覽會。這種便利的條件使中小企業始終可以貼近國際市場,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而國際市場的需求是迅速變化的,這給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提出了更高更快的要求。德國機械制造商一直能準確地了解市場發展方向,建立密切的商業關系,通過與客戶保持持續的對話,提供客戶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在德國機械行業,許多公司都可以自豪地指出他們與客戶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了幾十年的密切關系。其取得成功的因素包括:技術是始終專注于用戶的需求,以及提供完整的售后服務和優良的零配件供應。
筆者有一次到在德國駐華大使館辦理簽證時發現,在簽證柜臺中有一個用于遞交材料的可推拉的抽屜,采用金屬材料制作,兩邊裝配有軸承以便里外滑動。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抽屜,德國人用的是超過 2 mm厚的鋼板來加工制成的,因此顯得非常結實。如果在中國,相信用薄的鐵皮也能做出同樣的抽屜。短時間內,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如果長遠來看,這個抽屜每天都要承受上百次的推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金屬材料過薄,就會產生變形,從而影響軸承的滑動。厚的材料自然耐用,這是不言而喻的。
德國企業有時也會給外界形成效率低的印象。因為德國中小企業,即使是家族企業也不會盲目地做出決策,凡事都要經過一個過程,有一定的條理。不會隨便跟風,一切按部就班,這樣的好處是發展平穩,不會產生很大的泡沫,而且產品品質是逐漸積累起來的,從而穩定可靠。從2008年金融危機就可以看出來,德國經濟所受的沖擊最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歸功于德國中小企業的平穩發展。
德國機械行業中小企業的穩定同樣體現在人員的穩定上。德國機械行業中小企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很多工程師在一家企業工作很長的時間,甚至一直到退休。筆者接觸到很多德國工程師,他們在一個企業工作 10 多年是很平常的事,最長的一個人在一個企業工作了 47 年(德國目前的退休年齡是 67 歲)。當然,企業人員流動的原因是雇主和雇員雙方面的因素。但至少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德國企業是非常重視員工的長遠利益。而且,德國企業非常重視技術型人才,在工資待遇上,工程師的待遇是令人羨慕的,有的還可以獲得企業的股權。優厚的待遇、長遠的個人發展目標使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四、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思考
德國企業考慮問題的角度比我們更長遠。我國的中小企業應該避免短視,立足長遠。雖然說在開始創業階段,生存是第一位的,不免產生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但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紡織行業的中小企業隨著紡織品服裝市場的全球化,很多企業已經發展成了大型企業,即使仍是中小型的家族企業也大多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解決了生存問題。在考慮企業發展的問題上應該從長計議,這不僅僅是指產品的質量要經久耐用,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企業的創新能力。而創新的能力實際上是企業各種資源,包括人才、資本和文化的積淀。
目前,我國的企業中也不乏有戰略思想,具有長遠目光的企業家,而且大多數中小企業也希望能長久地發展下去。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對研發和創新進行資金投入,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社會上缺少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雖然在數量上領先,但學生的能力卻令人擔憂。或者說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忙于紙上談兵,而完全忽略了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我國的企業在用人上也存在一定的短視行為,目前受重視程度最高的往往是銷售人員,而非技術型人員。因為銷售可以直接帶來收入,是企業賺錢最直接的人員。因此銷售人員的待遇往往是企業中最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那些原本搞技術的人員轉行做銷售,尤其在機械領域,技術型的銷售人員越來越多。這種人才的流動是單向的,即技術型人才可以轉行做銷售,但銷售人員如果想轉行做技術將是非常困難的。從長遠來看,其結果就是技術人員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即使有足夠的資金對研發進行投入,由于缺少穩定的研發隊伍,其效果不言而喻。因為創新是一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質的突變的過程,需要長期穩定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員等各種要素作保證。
另一方面,目光長遠還體現在對所屬行業的專注度。由于近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火爆,很多紡織企業偏離自己的主業,甚至放棄主業而投身到房地產行業。轉型意味著企業過去技術積淀的停止,企業產品的競爭力自然隨創新能力削弱而下降。而德國的房地產市場由于德國政府的嚴格控制,幾十年平穩發展,從客觀意義上講,這確實為德國中小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中小企業得以專心于他們的行業。相比較而言,中國目前的外部環境對中小企業暫時的誘惑太多,這更需要企業家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不為外界所誘惑,把自己的企業做精做強。
篇4
機械工業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的機械工業,在機械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環境,實現信息集成和共享,達到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運轉,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機械工業要走信息化融合工業化之路,通過信息化的力量,推動行業生產能力的提升,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高端轉型,進一步提升國內機械行業的整體實力。
關鍵詞:機械信息化
【分類號】:TG333.7
一、我國機械工業信息化的發展。
機械工業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憑借勞動力成本低獲得競爭優勢階段,通過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實現工業化的階段,通過采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的階段。
機械工業是我國最早運用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行業。七十年代中期機械工業的自主開發成功,第一個是CAD系統,那個時候的CAD系統是機床聯動用的。到了八十年代,進一步圍繞CAD組建開發和研究。“七五”期間和“八五”期間,信息技術應用這一塊工作重點還是圍繞著CAD的開設,圍繞部分的自動化市場的開展。
接下來是10年前,也就是說90年代以后到了2000年左右這個時期,我們進入到以市場為中心的市場經濟時代。在這么一個時代里面行業的發展開始關注管理,從管理要效益這么一個時期,所以ERP、生產過程管理、辦公自動化是當時的一個主流。主要圍繞機械工業信息化工程在做,制造業的信息化推進工程從原來的研發設計領域進入到研發設計與生產管控以及企業資源管理這么一個環節。
二、機械工業信息化的特征。
機械工業信息化是由信息主導的,并采用先進生產模式、先進制造系統、先進制造技術和先進組織合理方式的全新的機械工業。機械工業信息化的重要特征表現在它的全球化、網絡化、虛擬化以及環保協調的綠色制造等,人類不僅要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要從煩瑣的計算分析等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以便有更多的經理從事高層次的創造性勞動。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代制造業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營管理模式乃至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文化。
機械工業信息化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一)、經濟規?;?/p>
全球化的規模生產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公司發展的主流。在不斷聯合重組,擴張競爭實力的同時,各大企業紛紛加強對其主干業務的投資與研發,不斷提高系統成套能力和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適應能力。
(二)、結構調整深化
發達國家加大了產業轉移的力度,機械產品中附加值低的產品被安排到市場潛在需求發展中國家生產。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各大生產商紛紛采取專業化生產,“單品種,大批量”已成為很多500強企業生產方式的新特色。同時,以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逐步向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定制生產方式轉變。服務的個性化成為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
(三)、產品高技術化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機械工業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更重視發展機械制造業,充分體現了機械制造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在推動整個社會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起到了推動、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裝備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機器人技術、先進的發電和輸配電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型生物、環保裝備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成果開始廣泛應用于機械工業,其高新技術含量已成為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
三、機械工業信息化現狀。
機械工業信息化經過努力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經驗。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由于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國外的技術、資金、產品大量涌入中國,中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局面。競爭要求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高、價格低、交貨及時、服務好。這些市場競爭的武器與企業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密切相關。
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優劣因人而異。盡管通過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執行的效果可因企業和管理者而異。?????????
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業仍處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機單項管理的階段。有的企業也建立了全廠的計算機網絡,但應用仍是分散的,沒有實現信息的共享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還不能滿足市場競爭需要,行業和企業防范和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能力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行業知識產權工作面臨缺乏經費支持的困境。
機械工業信息化與產業、市場脫節現象仍然較為嚴重。信息化技術成果市場轉化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地轉化途徑。機械工業信息化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融資難,風險投資市場發育滯后,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先進技術和風險投資結合仍然存在較大困難。
高端領軍型的人才缺乏,人才資源分布不平衡。對人才的激勵不足,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地發揮,難以形成創新合力。
實施信息化的效益還不夠明顯,盡管不少企業通過實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觀的效益,但總體上,與所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不夠大。有的企業在實施信息化過程中,缺乏信息化整體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與業務流程優化組合,也沒有使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相適應,因此企業信息化的綜合效果不佳。
篇5
自1986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機械工業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充分借鑒并利用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和國內的技術資源,有地推進了企業的技術改造。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機械工業的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工藝水平均發生了顯著變化,為發展本土經濟、繁榮國內市場、推動進出口貿易做出了很大貢獻。據統計,目前在全球所有銷售或使用的工業產品中,無論是服裝還是玩具,無論是家用電器亦或是飛機、輪船,無不帶有中國制造(“madeinchina”)的標志。這些標志直接反映了我國機械工業的迅猛發展。因為,沒有機械工業的發展,以上列舉的各類消費產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產工具。
二、我國機械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機械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機械工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由來已久,期間雖被意識并加強整改,但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如在產品結構上表現為中低端產品超需求生產,高端產品卻供不應求;在分布結構上表現為東部和南部地區密集,中西部地區缺乏;在人力資源結構上表現為一般制造加工人員豐裕,而創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業家嚴重不足;在組織結構上表現為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企業較少,散亂弱的小型企業占主體地位;在形態結構上表現為傳統加工制造業比重過大,現代制造服務業比重過低。
2、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薄弱
中國雖然是世界機械工業大國,但仍無法擺脫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命運。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機械工業發展中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無法有效支撐產品升級。加之政府和企業過分關注眼前經濟,輕視長遠利益;重視工業生產、輕視研究;依賴技術引進、輕視學以致用。以上種種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維模式導致對機械工業的本土性研究資金支持少,用于研發的軟硬件條件簡陋,加之缺乏經驗的積累,使得我國機械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薄弱。
3、機械工業的基礎性發展較為落后
與主機產品的發展規模和速度等指標對應比較,我國機械工業在基礎性零部件、高品質專用材料、智能化數控機床以及其它基礎性裝備、自控系統和測試儀器等方面發展明顯滯后。由于缺乏基礎性產品和材料的研發制造,直接導致大量的主機產品過分依賴國外進口,如高速軌道列車、超高壓變配電設備等與主機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來越受制于國外進口,由于國內市場的發展,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國外市場瞅準機會,坐地抬價,不僅大大增加了主機的成本,并且在數量、交貨期限等方面也越來越沒保證。
4、機械工業的發展方式過于粗放
受地域廣、人口所等因素影響,我國機械工業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但華麗的外表下并不能掩蓋其發展方式過于粗放的現象。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政府對機械工業發展缺少科學的宏觀調控,導致同類型機械產業重復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核心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低。因此,必須促進機械工業的發展模式改革,把提高機械工業的質量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變粗放型增長為集約型增長方式。
三、整改問題的主要對策
結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關于“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的發展戰略,推進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新,確保當前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1、主攻高端戰略
中國不再做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和簡單或小零散產品的加工車間,未來中國的機械發展要向著高端技術產品發起總攻,改變當前高端產品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的現象。要致力于高質量、高精度、高品質的精品開發,解決傳統產品定位低的特點,努力打造中國機械產品的國際化品牌,提升其市場形象,增強其世界同類產品的競爭力。借助國內的優勢資源,發展特色和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實現技術向國際化的更高水平邁進。
2、創新驅動戰略
傳統的機械工業理念多從資源與能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工業技術改革與發展,這種理念嚴重束縛了現代科技在機械工業發展中的應用和拓展,“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間,機械工業要更加尊重科技創新、更加依賴管理體制改革,更加重視專業人才培養等內容,鼓勵增加機械產品的資金支持,不斷加強行業體系的創新建設,依靠人的智慧和現代科技手段推進機械工業的本質發展。
3、強化基礎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機械工業在很多時候采取世界采購,國內組裝的發展路線,不僅缺少本土技術,更導致發展規模和產品效益受制與人,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內的機械工業發展,導致很多機械制造業在某些領域的止步不前。為此,“十二五”期間應抓住契機,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強化基礎技術、基礎工藝和基礎性產品的開發,打破原有的發展模式,實現主機與零部件行業同步發展,相互配合,相互推進。
4、兩化融合戰略
智能化和數字化是“兩化融合戰略”的核心內容,這是當前科技發展的產物和需求?!皟苫诤蠎鹇浴币蠹涌熘悄芑底只瘷C械產品向發展速度,提升傳統機械產品的功能,增強傳統機械產品的功能有效性。通過建立促進機械工業深入發展的嶄新理念,促進機械產品的研究發明提升產品水平、擴大市場模式、完善服務體系等,實現機械工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5、綠色為先戰略
篇6
在人類即將跨入21世紀的今天 ,當微電子技術、大規模集成電子技術和機械工業相結合 ,從而使古老的機械工業蓬勃發展的同時 ,卻產生了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浪費及對生態環境的日益破壞 ,使得全世界的技術人員和環保人士都在全力解決此類問題 ,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國對該領域已經開始重視起來。目前機械制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
(1)廢舊或閑置設備回收和再利用率較差這在舊機床處理方面問題尤為突出 ,我們的許多工廠常見的場景就是廠房內廢棄滿身銹跡的舊設備 ,數控機床、加工中心、FMS、CIMS甚至網絡加工等先進制造系統和大批的五、六十年代的舊機床并存 ,如何改造和利用好這些舊設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課題。
(2)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這在某些國營大廠表現更為明顯 ,滿地的切屑和小零件、無從下腳的遍地油污也許能說明我國在由原料到產品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為什么比美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高出數十倍之多。
(3)環境保護意識在機制工業廠家頭腦中還比較淡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對環境的污染還比較嚴重。
篇7
學校占地面積37941平方米,建筑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
學校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信息中心、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等教學設施。機電、珠寶、電子、計算機平面設計、會計,財經商貿類等各專業擁有完善的實驗、實訓設施。
學生公寓配備空調,可容納1800多名學生住宿。
篇8
【關鍵詞】機械工業;國民經濟;機械制造
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牽引力來自機械工業,它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我國,機械工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它的市場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較發達國家仍然處于落后的地位,存在著生產能力不高、總體水平落后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機械工業行業的創新能力,增強其市場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振興我國的機械工業行業。
一、機械工業的發展現狀
自我國的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制造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對自身的技術不足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使制造技術、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制造體系,成為世界矚目的制造大國。中國機械工業行業眾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將機械工業劃分為工程機械行業、機床工具行業、汽車行業、石化通用機械行業、儀器儀表行業等十三個行業。其中最大的行業是汽車行業,其次是電工電器行業,這兩個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到行業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國汽車產量728萬輛,居世界第三位;金屬切削機床按銷售額計僅次于日本、德國,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機械制造大國。
二、我國機械工業對經濟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機械工業牽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伴隨世界制造業的轉移,中國已經逐步成為世界機械工業的制造中心,中國機械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國內一些龍頭機械企業借助最近幾年行業的高速增長,在國內市場迅速擴張,同時也開始逐步進入國際市場。如機床、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和發電設備企業,積極擴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業績。
在未來,機械行業的發展將面臨的幾個機遇:一是我國目前日益加快的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為機械工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和服務空間;二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對裝備需求的總量,仍將維持相當長的旺盛期,這必然會帶動機械工業的發展;三是盡管國際上對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國機械工業的比較優勢正逐步顯現,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將進一步為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四是黨和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效應日益顯現,必將不斷引導和帶動機械工業加快發展步伐。
隨著制造業的不斷升級,中間產品和資本品工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在整個產業中比重的不斷增加,產品中有大部分銷售給其他生產者而非最終使用者,此過程強化了制造業各部門之間的產業關聯。使那些因技術進步生產率較快提升的產業部門不但自身獲得了快速增長,而且通過這種強化的產業關聯帶動了其他部門的快速增長和整個制造業的擴張,進而促進了一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機械工業是制造業中的重要產業,機械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轉變。
機械工業不僅是推動我國工業發展和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而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裝備,在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二)機械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隨著國家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政策逐步推進,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得到重點支持。今后一般性傳統產品的需求會保持一定增長,這個領域產品技術水平不高,高技術產品短缺、低水平的產品重復過剩,這一局面將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大量企業如果不能及時正確轉型將逐步被淘汰;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將快速增長,這對于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和研發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來說相對有利,將通過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裝備的配套研發,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并因此而培育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三)機械工業是提高就業率的重要產業
機械工業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礎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就業也有同樣深刻的影響。首先,機械工業的經濟總量大,發展迅速,中國機械工業技術水平迅速提升,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從業人員的素質。通過吸收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機械工業的科技實力正不斷增強。機械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就業來說,至少存在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由于技術的替代效應,機械工業從業人員將相對減少,我國已經出現大范圍采用機器設備替代勞動力投入的現象;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使得機械工業對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與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機械工業就業的門檻。此外,機械工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高,促進了其他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是我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是帶動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它的發展對各個產業都起著推動的作用。隨著它對其他部門產品消耗的進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將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進而提升這些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三、我國機械工業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我國機械工業中優勢不突出,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還很多
在全球機械工業中我國機械工業的競爭力不強。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盡管以每年的增長速度都是兩位數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長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國機械產品出口額也僅占世界機械產品總貿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產品技術含量低,多數為低檔品。2004年中國機械工業僅占全球機械裝備工業增加值總額的百分之十左右,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擁有四萬家規模以上企業,但沒有一家能成為世界頂尖機械制造企業。在全球機械工業產業鏈上,我國機械工業主要處于中低端。此外,機械工業企業服務體系和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制約了機械工業的發展。我國機械產品的營業網點和售后服務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通,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造成了企業的應變能力差,決策緩慢,適應不了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
1.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落后。我國機械工業產品的一個共性問題是產品技術含量偏低,技術密集的產品與用戶要求差距較大。從國內市場來看,雖然許多產品中國的產量已經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產品卻需要大量進口,在大型成套設備、高檔數控機床、精密機械、精密儀器設備等方面表現非常顯著。提高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主要依賴于技術創新,而中國機械工業各個行業共性的問題是關鍵部件技術薄弱、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薄弱。如何實現技術創新,通過自主創新來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是發展中國機械工業的另外一個挑戰。
目前,我國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還相當落后,工業發達國家機械工業新產品壽命周期一般為三到五年,而我國新產品壽命周期為十年,新產品的貢獻率僅為百分之六,只及工業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國機械產品無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雖然近幾年我國機械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不少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差距還很大,沒有實現質的轉變。許多與重大技術裝備有關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依靠進口,高檔數控機床也大量依賴進口。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日益擴大,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不斷重復引進和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知識產權矛盾越來越突出,很多產品的品牌、關鍵技術和銷售渠道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對我國進一步使用和引進國外技術造成困難。
2.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首先,企業需要高層次的、緊缺的、關鍵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現了萬金難求高級技術人才的現象。其次,高級技工、技師短缺。武漢、上海、太原等產業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技師缺乏的現象,成為影響企業效益和產品質量提高的關鍵問題。技術工人的短缺嚴重地阻礙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對我國機械工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務之急是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機械工業的創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機械工業高技術、新技術含量,提高機械工業的市場競爭力。要振興機械工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堅持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作為行業結構優化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中心任務。
(二)對于這些深層次的矛盾,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逐步使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從一般的產品研發和工藝技術的改進,過渡到發展自主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前瞻性技術儲備,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引導企業大力引進科技成果,實現科研與生產、技術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其盡快形成生產力,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建立有利于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合理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械工業資源,減少和制止行業重復建設,優化產業結構,統籌規劃和發展全社會的機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對一些制約我國機械工業技術進步、國外不可能提供給我們的技術,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發展自主技術;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加快與國際的融合與接軌,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結合起來,積極利用合資經營、合作生產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快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速培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保證行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養技術熟練的技術人員,加強崗位培訓,為機械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證;調整企業組織結構,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產業配套群的發展,形成新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提高產業區域競爭力。
四、結語
中國機械工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機械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世界機械工業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又好又快發展,中國機械工業必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進一步做大做強,不斷履行“裝備中國”的使命,不斷融入世界機械產業鏈的分工和重組,加快行業的國際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和世界機械工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辛楊.新經濟增長點開發理論與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6
篇9
本論文通過對機床廠的組成及物料流轉狀況的調研,根據設施規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機床廠的生產和物料進行詳細分析,運用成組技術對車間設備進行布置,確定最佳布置方案。
關鍵詞: 成組技術 設施規劃 物流
中圖分類號: U652.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古往今來,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企業生產形式多樣,千差萬別,加強管理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把更多的社會財富創造出來,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工業企業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基本單位,它的任務不僅要用自己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要,還要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更多的利潤,并向社會提供更多的資金,為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為了實現這個任務,就要合理組織生產過程,使生產保持較高的連續性、平行性、比例性、節奏性和適應性。
機械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在一定的空間通過許多相聯系的生產單位來實現的。為了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實現企業的生產過程,各個生產單位和設施,應當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工廠和車間的布置是生產過程空間組織的重要內容之一,產品的生產是在車間內進行的,在工廠總平面布置的基礎上車間的布置是否合理,對企業生產活動及經濟指標,有相當大的影響。
該機床廠的主要產品是半自動組合車床。從原材料的采購、毛坯鍛造、外協件進廠開始,在加工車間經過一道道工序加工成半成品,然后在裝配車間組裝成成品,運至成品庫存放或運至用戶手中。機床廠的物流系統通過管理層、控制層和作業層三個層次的協調配合實現其總體功能。機床廠的產品主要是在加工車間進行生產,由于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所以現有的生產設備是按照“機群式”布置的?!皺C群式”只是在小批量生產 條件下的生產形式。這種生產型式,物流運送路線混亂,增加了生產管理的困難。
成組技術(Group Technology 簡稱 GT)是一種以零件結構和工藝相似性為基礎的合理組織生產技術準備過程和產品生產過程的方法。它是將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以及組成產品的各種部件、零件,按照相似性原則進行分類編組,并以“組”為對象來組織生產技術準備和生產過程。該機床廠在現有的設備基礎上,可以采用成組技術。成組技術突破了傳統的批量概念和生產組織方法,它不以單一產品為生產組織的對象,而是打破產品之間的界限,從零件的“個性”中找“共性”,按零件結構和工藝的相似性來組織生產,形成同組(同族)零件的“累加批量”或“成組批量” 。
零件成組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三類:
目測法(或稱經驗法)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成組方法,適用于零件不多的情況,主要憑有經驗的工藝人員的目測,將形狀結構、尺寸相似的零件歸并成組,或者將工藝方法和工序內容相似的零件歸并成組。
零件編碼分類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零件分類編碼系統對零件進行編碼,按零件代碼,采用一定的相似性準則進行分組。在零件分類編碼的寄出上,用字符對零件各種特征或屬性進行描述、識別,從而將零件歸并成組后進行加工。
生產流程分析法(PFA-Production Flow Analysis)
PFA法是將已知該零件的工藝過程,通過相同或相似的工藝路線,將零件聚集在一起成組,然后在此基礎上形成理論上的按成組生產組織布置設備的成組生產單元。
以上三種方法中,目測法需要較強的生產經驗,因此不易實施。而生產流程分析法是不采用編碼系統,也不用零件圖進行分組的一種方法,而是應用已知零件的工藝過程通過相同或相似的工藝路線將零件聚集在一起成組,在此分組基礎上形成理論上的按成組生產組織布置設備的成組生產單元。因此運用生產流程分析法進行零件分組,對車間設備進行布置。
該機床廠的加工車間設備布置是典型的“機群式”布置,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工藝過程的編制采用按零件單獨編制的方法,存在著缺乏科學性、工作重復性和工藝多樣性等問題。如果按零件成組生產,并建立成組單元,機床就可以布置為“成組單元”形式。這樣,物料流動直接從一臺機床到另一機床,不需要迂回,既便于管理,用可將物料搬運工作簡化,并將運送工作量降至最低。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分析加工車間零件的工藝過程資料的基礎上,將使用機床和工序相同的零件歸并成組。
成組加工的基本生產組織形式有三種:成組工藝中心、成組生產單元和成組流水線,統稱成成組生產單元(或成組單元)。成組工藝中心是根據一些結構工藝相似的零件在某種設備上加工構成的成組生產單元,它是成組加工單元的組合。成組生產單元按照零件組共同的工藝路線配備和布置設備,它是完成相似零件全部工序的成組加工生產組織形式。成組流水線是具有生產特征的成組生產單元,是成組加工的高級生產組織形式。成組生產車間是由若干個成組生產單元構成。這些成組生產單元可以是相同的類型(如均為成組加工單元),也可以是不同的類型(如包括GT單機,成組加工單元和成組流水線)。因此,成組生產車間如何布置,將有不同的形式。成組生產車間的設備布置,既不同于傳統的“機群式”布置,也不像大批生產的流水線布置,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一種布置方式。依照現有生產產量看,只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還達不到成批、大量生產,因此還不適合按成組流水線進行設備布置,因此,應有GT單機和GT生產單元相結合,進行生產車間的設備布置。
GT單機是成組生產組織的最簡單形式,即在一臺機床上實現成組生產。由于生產過程中存在許多小尺寸、形狀不太復雜、精度要求不太高的相似零件,因此一臺機床可以將零件全部加工完畢,像生產中使用的車削加工中心和鏜銑加工中心,都可以布置成GT單機。
由于生產中存在大量多工序加工的零件,這樣在車間中由一組機床和一組生產工人共同完成相關零件的全部工藝過程的成組生產形式,即GT生產單元。通過對零件分組的結果可以將加工車間的設備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加工單元。這樣由GT生產單元和GT單機相結合,進行加工車間的設備布置可以說是在目前生產狀況下比較合理的方案。這樣,車間的生產根據不同的零件組可以在與之相對應的加工單元進行生產,生產過程相應簡化,物料流動直接從一臺機床到另一臺機床,使物料搬運工作簡化,避免物料運送中的混亂、線路過長,并將運送工作量降至最低,使工廠的物流更加合理化。改善企業物流系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從而改變企業的面貌,提高管理水平,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王家善、吳清一、周佳平編設施規劃與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5.8
羅振璧、朱耀祥編現代制造系統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5.3
篇10
盡管機械工業在改善經營、加強管理、加速流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難以抵消原材料、燃料、運輸費用大幅提升所帶來的成本上升,機械工業的經濟效益很不理想。機械工業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為863.57億元,比上一年減少86億元,尤其是汽車行業,同比減少205.79億元;工程機械行業,同比減少7.81億元。企業虧損面比上一年增加了1.6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達150多億元。與此同時,新產品產值的增長速度緩慢。
中國機械聯合會根據上半年的運行態勢,對機械工業全年走勢做了分析,認為今年全行業將由連續3年的超高速增長轉而進入平穩增長期,全年利潤增長率等經濟效益指標將有較大下滑。但全年電力設備、數控機床、大中型拖拉機、汽車等重點產品的產量仍將會保持正常,進出口貿易將繼續增長。
面對機械市場出現的種種變化,機械行業的專家認為,機械工業依靠增長速度支撐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機械工業將受到越來越強烈的能源、原材料、運力等上游行業供應不足及價格上漲的制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決將速度效益型的增長模式轉變到質量和水平效益型的軌道上來。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各主要部門正處于裝備水平升級的關鍵時期,電力、冶金、煤炭、石化等行業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機械裝備。今年上半年,以發電設備為代表的重大技術裝備的產量普遍高速增長,發電設備產量為4480.15萬千瓦,同比增長45.29%,采礦設備增長28.95%,金屬軋制設備增長38.02%,分離機械增長29.35%,造紙機械增長41.9%,大中型拖拉機增長32.54%,數控機床增長23.91%,滾動軸承增長18.16%,氣動元件增長31.28%,模具增長33.44%。這是推進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水平發展的良好機遇,也是在機械工業由高速增長轉入平穩增長以后,緩解供大于求矛盾的重要出路。但目前相當一部分制造難度較大的裝備依賴進口,如果要想將這些裝備留在國內制造,除了機械制造業本身的努力之外,還必須依靠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導向支持。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機械工程測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