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植被恢復技術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山生態植被恢復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廢棄礦山植被;治理;對策
1 治理原則
1.1 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原則
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的目的是通過人為干預重建被破壞的植被,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最終形成一個能適應自然環境、自我維持穩定植物群落。因此,在恢復治理過程中必須突出以穩定山體、消除安全隱患、保持水土、快速綠化為目的的生態建設,把恢復礦區自然植被作為樹種選擇的首要依據。
1.2 堅持先進技術與實用技術相結合的原則
廢棄礦區局部地形變化劇烈,生態環境惡劣,缺土少水成為限制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因此人工恢復植被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為確保治理效果,應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1.3 堅持項目建設與后期管理并重的原則
廢棄礦山植被恢復是造福于民的長期工程,不僅在項目建設中要著重抓好工程建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而且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認真抓好項目建成以后的養護管理,確保工程長期、穩定地發揮其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2 礦山植被恢復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統籌規劃
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土、安監、水利、林業生態等行業,涉及國家、集體、礦山、個人4個方面的利益,因此實施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之前,必須以一個行政區域或一個大中型礦山企業為中心,進行統籌規劃,聘請相關行業的專家起草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實施方案與技術標準,并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 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結束后,還要進行檢查和驗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礦山植被恢復工程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發揮出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應有的功能與效益。
2.2 缺乏主動性
有的企業為了降低礦山植被恢復工程費用,不是積極主動的搞好礦山植被恢復工作,只是在應該綠化的地塊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應對檢查;有的甚至拖延,導致礦山植被恢復工程進展緩慢。
2.3 方法單一
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主要采用了剝巖廢料異地填埋造田綠化法和尾礦庫直接綠化法兩種方法,由于廢料臺太高 太陡且多為石塊,缺乏適宜林木生長的土壤,缺乏與之相配套的植被恢復技術,因此廢料臺的植被恢復工作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未能大范圍實施,成為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的難點,同時也缺少科技含量高的植被恢復方法。
2.4 植被恢復應用的樹種不夠豐富
就麥格鄉現有礦山植被恢復應用的綠化樹種看,主要有刺槐、柳杉、凍青樹、顛楊、柏木等,多數屬于本地鄉土樹種,適宜麥格鄉立地條件的外地樹種應用很少,綠化樹種不夠豐富,不符合物種多樣性的要求,同時也缺乏景觀效應。
3 解決的對策
3.1 統籌規劃
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工作范圍廣、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建議以鄉鎮政府或大中型礦山企業為牽頭單位,聘請礦山、國土、林業等行業專家進行統籌規劃,編制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實施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草則草、實施過程中,各村企要切實遵照執行,職能部門要同步做好跟蹤管理及監督檢查工作,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實施企業切忌各自為政、凌亂分散。
3.2 行政干預做好服務
本著“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由國土部門按照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收取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保證金,以提高企業搞好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的積極性,企業按照規劃設計完成植被恢復任務且通過驗收合格后如數退還,否則由國土部門負責組織招標,由專業園林施工單位完成應由企業完成的礦山植被恢復任務,所需費用從企業繳納的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保證金中列支。在礦山植被恢復工程過程中,國土、工業、農業、林業等職能部門要及時做好服務工作,解除企業的后顧之憂。
3.3 突出物種的多樣性
實踐證明,把鄉土樹種用于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效果良好,如果能夠再引進如金銀草之類的外地品種并且適宜本地立地條件的樹種,將極大地豐富物種的多樣性,并且增加景觀效應。
3.4 造林與管護并重
一是各礦山企業必須統籌規劃,嚴格區分排放區和治理區,嚴禁在已造林綠化的治理區排沙、排巖、排土,防止二次破壞;二是要設專人進行封閉式管護,防止人畜危害,要加強林木的撫育工作,對新栽苗木及未成林,要及時做好補栽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并視旱情及時澆水保墑,促進苗木的正常生長。
篇2
關鍵詞:生態重建;復懇技術;造林方法
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落后,開山取石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擴建城市規模的地區,在經濟與生態的對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遠遠比不上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據統計:我國共有大中型礦山9000多座,小型礦山26萬多座,采礦侵占土地面積已接近40000 km2,由此而廢棄土地面積達330km2/a。礦山廢棄地如得不到及時的重建,將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造成水土流失、水資源污染、水量減少、礦區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將直接影響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礦山廢棄地生態重建所面臨的問題:(1)表土層破壞導致缺乏植物能夠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質、水分缺乏、營養物質不足、毒性物質含量過高。(2)存在限制植物生長的物質如重金屬含量過高、pH值太低或鹽堿化等。(3)缺乏必要的營養元素如有效磷濃度低、含氮量極低。(4)生物因素除了上述土壤條件變劣外,生物種類的減少或喪失給礦區廢棄地恢復帶來了更加不利的影響。
解決方法:(1)覆蓋土壤,這種辦法能夠解決上述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但覆蓋土壤的費用很高。(2)挖松緊實的土壤、整理土壤表面的措施是較為有效的措施。向土壤中添加堿性物質以調整土壤的pH值也是非常有效的。(3)添加營養物質大部分礦山廢棄物和類土壤物質缺乏氮、磷等營養物質,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之一,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是添加肥料或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4)去除有害物質在廢棄地恢復過程中。(5)添加物種在礦山廢棄地恢復過程中,通過人工選擇物種,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得到改良,從而縮短植被演替的進程,加快礦山廢棄地的生態重建進程[1]。
以上方法可歸結為3種,以覆土和夯土為主的工程措施,以植物重建逐漸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生物措施,覆土后在種樹的工程生物想結合的措施。而在實際恢復中,往往不可能只使用一種方法,通常是二者的結合:
1、以工程措施為主的重建方式(以農田恢復為例)[2]
礦山開采過程中所丟棄的廢渣,堆放到農地里,對土地(土壤)造成了嚴重破壞,使原先的良田變成半絕產或絕產的廢棄地,修復工程就是使這些廢棄地重新變成可耕地。
(1)表土轉換技術:在堆放煤矸石(或其他礦渣)之前,先把堆放地的表土(耕植土)層取走,并保護好,然后在堆放地鋪上50 cm厚的粘土并壓實,以防煤矸石或礦渣向下滲透而污染地下水及地面水。同樣,在煤矸石或礦渣堆放完并展平壓實之后,也需再鋪上一層50 cm厚的粘土并壓實,造成一個人工的粘土封閉層。然后再墊上1 m厚的生土,最后把表土搬回鋪上,馬上就可以在上面種植作物了。這種方法可以基本上保持原表土層的肥力,達到立即復耕的效果。
(2)表造技術:在進行表造之前,應設法灌注粘土泥漿,以便讓泥漿包裹煤矸石表面,減緩煤矸石淋溶速度,降低其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然后再上50 cm厚的粘土并壓實。這樣做的目的是造成一個人工隔水層,盡量減少地面水下滲,減緩煤矸石淋溶速度,降低其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以求達到國家標準,保障生物和人群的健康。最后覆蓋表土,覆蓋的表土層的厚度不能少于1 m。由于覆蓋的生土層過于貧瘠,所以表面30cm這一層必須混入足夠量的有機肥或淡水水域中的淤泥以增加土層中的含氮量。同時還要每年施入足量的氮、磷、鉀肥,復墾后的最初幾年應大量種植豆科植物,這是增加土壤中含氮量的最好辦法。
2、以生物措施為主的重建方式(以礦山森林恢復為例)[3]
生態恢復指恢復被損害生態系統到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況的管理與操作過程,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及有關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礦山植被森林化恢復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種如何選擇、種群怎樣配置和采取怎樣的技術進行栽植 3 個方面。
A、 物種選擇
森林化發展的趨勢是趨近于自然森林植被的種群結構,所以可利用周邊自然森林植被的種群結構作為參照物來確定礦山植被恢復的主要物種。由于比較逼近于自然植被某個演替階段的種群結構,其森林化程度就相對較高。因此,礦山邊坡森林化植被構建的物種選擇宜預先對周邊山體植被的物種組成與結構進行比較仔細的調查,盡量選擇周邊山體的鄉土物種,這是礦山邊坡森林化構建的重要基礎,也是邊坡人工植被趨近于自然、免養護或少養護和相對穩定性的根本保證。
B、 種群配置
植物群落的組成并不是一組雜亂無章的堆積,在特定地段的自然條件下,總是由一定的植物種類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規律的組合。物種的更新也有其自身的生長對策,樹木在長期的生態適應過程中形成兩大生長對策類型,一類是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這一類型樹種的生長盡管處在生長前期或幼樹期,也有較高的生長速率,另一類型是在整個生長過程中,生長前期,特別是幼苗和幼樹期,需要適當的庇蔭,前期生長很慢,以大量發育根系為主,后期生長較快并需要較充足的光照。
因此,在礦山植被森林化構建的同時,還要考慮種群的合理配置問題。在礦山邊坡缺水、缺肥和缺土的惡劣環境條件下,由于光照充足,可結合植生基質噴附,利用美麗胡枝子鄉土樹種作為邊坡植被森林化構建的先鋒樹種是比較理想的。
C、造林方法
噴播:噴播是生產上最經濟的造林方法,在噴播草種的同時,夾雜木本種子一起噴播在具有植生基質附著的邊坡上。由于木本種子發芽遲緩,草本種子發芽迅速,如果木本種子不進行預先的發芽處理,通常不能保證草種與木本植物種子的同步發芽。同時還要考慮這些草種的生長是否會對目的樹種的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具有相克作用或生化他感作用。混噴的植物種子還要注意物種的生化他感效應,因此木本植物種子噴播,除要預先進行催芽處理外,還要注意草種對木本植物種子的生化他感作用。
容器苗種植: 在種子由于發芽遲緩或生化他感影響而不適宜直播的情況下,可利用容器苗種植。試驗證明,采用容器苗造林,具有緩苗快、成活率高的顯著特點。研究生產適合礦山邊坡專用的容器苗是今后礦山邊坡植被森林化構建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彌補噴播的不足。
魚鱗坑、圍堰種植:利用邊坡特殊的有利微地形特點,采用挖魚鱗坑或圍堰砌筑或用植生袋疊置燕窩狀種植槽,然后在坑內或槽內種植目的樹種進行礦山邊坡森林化構建的點綴式營造。采用的苗木宜經過圃地馴化和修剪整形,或采用大型的容器苗,以適應礦山邊坡的立地環境。
礦山生態環境重建理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由于邊坡缺水、缺土、缺肥,修復的難度較大是事實,投入的資金也相對較多,如果沒有正確把握恢復方法,就很難把握修復的效果,難免會出現新的退化問題。要因地制宜,在對自然生鏡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方案選擇,才能到達生態恢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永庚,蔣高明.礦山廢棄地生態重建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4,1:95―99.
篇3
關鍵詞:廢棄礦山;治理;技術措施;延慶縣
Discussion on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for administer of abandoned mines in Yanqing country
Ding Jimei
(Yanqing country Bureau of Landscaping of Beijing, Beijing 102100)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of abandoned mines in Yanqing country, some suitable key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for the eco-restoration of the abandoned mines are put forwar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i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eco-restoration projects in the recent years.
Keyword:abandoned mines; administer;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Yanqing country
中圖分類號: TD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存活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1]。大規模的礦山開采為人類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2-4],而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又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系統的支持,因而我們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才能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人類活動導致地質條件的變化。歷史上大規模無序開采,使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從而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實例屢見不鮮,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1 研究區概況
延慶縣礦產開發利用和采冶活動歷史悠久,礦藏資源主要有石英巖、花崗巖、鐵礦、鐵鋅礦等,散布于全縣各地,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并一度成為本區的經濟支柱,但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不僅造成植被破壞、山體創傷、形成采空區、破壞了地下水系,造成安全隱患,同時大量的廢石、尾礦等固體廢棄物占壓大量土地,也破壞了自然景觀,導致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礦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由于其分布分散,儲量較小,近幾年來開采活動日益減少,各類礦山逐漸廢棄。廢棄礦山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山區的自然景觀,不利于生態旅游業的開展,制約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水土流失嚴重,一些金屬礦山的尾礦或殘渣甚至會造成水體污染,威脅全縣人民的飲用水安全。北京市山區關停廢棄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是我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程。據統計延慶縣關停廢棄礦山共計5300多畝。大多分布在干道、旅游景點周邊,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發展。2007年、2008年已經治理1118畝。治理廢棄礦山的工程是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的工程,擔負著防風源、堵沙源、保水源、增景觀的重任,是首都的北部生態屏障,是北京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整治廢棄礦山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2 研究區的環境現狀
2.1 地質災害
研究區內幾乎所有礦山都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同程度地危害,主要表現在:(1)開采使邊坡轉變原有的平衡狀態,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斜坡穩定,導致巖(土)體變形,誘發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2)礦渣隨意堆放,造成超負荷堆放,引起滑坡;(3)部分礦山礦渣順溝堆放,遭遇下雨,溝內匯水攜帶大量礦渣形成泥石流。
2.2石漠化
開采現場遺留下來的開采面絕壁林立,采石坑中到處是殘留的礦體、礦柱和任意堆放的廢石堆和的采礦地板,破壞了生態環境,整個研究區內,石漠化嚴重。
2.3 植被荒蕪
采場內石漠化,沒有可供植物生長的土壤,只有星星點點的頑強的生命。采場周圍植被也慘遭破壞,許多地方都被碎石、廢礦渣掩埋著,生態環境惡劣。
2.4大量占用土地
采礦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礦渣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
5、水土流失
采礦往往把礦場周圍的植被砍伐殆盡,地表喪失或部分喪失了生態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巖石、導致石漠化。
6、直接或間接污染水源
礦山生產排出大量廢水,如礦坑水、洗礦選礦水、礦渣矸石堆受雨水淋漓后溶解了礦物質的污水以及礦區其他工業廢水、生活廢水等,大部分未經處理,排放后直接或間接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圍農田、土地,污染農作物,惡化生態環境。
7、大氣污染
開采中礦粉紛飛,濁氣飄散,停采后的采石場中,廢石堆到處都是,粉巖粉、小碎石,經風吹,飄入空中,隨風飄蕩,彌漫空中, 輕則天空混沌,重則遮天閉日,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
3 廢棄礦山的治理原則
(1)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的原則
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的目的是通過人為干預重建被破壞的植被,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最終形成一個能適應自然環境、自我維持的穩定植物群落。因此項目建設中必須突出以穩定山體、消除安全隱患、保持水土、快速綠化為目的的生態建設,把恢復礦區自然植被作為樹種選擇的首要依據。同時為最大限度發揮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避免今后的重復建設,應綜合考慮項目區土地的長遠規劃,可以結合植被恢復,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在立地條件較好或周邊景觀要求較高的地段合理發展景觀林,為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創造條件。
(2)堅持安全穩定,防災避險的原則
廢棄礦山的邊坡存在浮石,坡度較大,山體較陡。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避免造成傷亡。對60°以上的山體和垂直立面在清除浮石后一般不進行工程措施,以保持山體的穩定性。同時采取安全可靠的技術措施,建立長久的穩定的能夠自我維持的植物群落,避免造成新的生態問題或形成二次污染。
(3)堅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恢復廢棄礦山植被是以恢復礦山植被、改善礦山環境為主要目的,因此項目建設中應堅持以生物措施為主,通過合理選擇植物種類、采取有效的基質改良和先進的抗旱造林技術實現礦區的快速綠化,提高礦區的保水保土能力,但廢棄礦山的立地條件與普通造林地有很大差別,地形破碎、棄渣多,必須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為植物生長和后期養護創造條件,因此在項目建設中必須堅持以生物措施為主,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的綜合效益。
篇4
(一)誘發地質災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了山體、斜坡的穩定,往往導致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等頻繁發生。而礦山排放的廢渣堆積在山坡或溝谷,廢石與泥土混合堆放,使廢石的摩擦力減小,透水性變小而出現漬水,在暴雨下也極易誘發泥石流。
(二)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與水質污染。礦區塌陷、裂縫與礦井疏干排水,使礦山開采地段的儲水構造發生變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積的疏干漏斗;地表徑流的變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同時,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坑水、廢石淋濾水等,一般較少達到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與人畜生活飲用。
(三)土壤退化與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礦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礦渣,加上大型采礦設備的重壓,往往使土壤堅硬、板結,有機質、養分與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產生。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也隨著裂隙、地表徑流流入采空區或洼地,造成許多地方土壤養分短缺,土壤承載力下降。
礦山固體廢渣(煤矸石等)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堿污染(主要是強酸性污染)、有機毒物污染與重金屬污染。而土壤的納污和自凈能力有限,當污染物超過其臨界值時,將向外界環境輸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組成結構與功能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土壤資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徑流和生物地球化學作用下還會發生遷移,危害毗鄰地區的環境質量,受污染的農產品則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劇。礦山開采直接破壞地表植被,露天礦坑和井工礦抽排地下水使礦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貧瘠,植被退化,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極易被雨水沖刷;由于排土場和尾礦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溝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動,沖刷加劇。
(五)生物多樣性損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與污染、水土流失,對礦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是致命打擊,嚴重威脅了動植物生存。
二、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
(一)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
1.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國內外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治理技術三類。其中,生物治理技術包括微生物修復技術、動物修復技術與植物修復技術。設施簡便,投資少,對環境擾動也少,被認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礦區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就是對土壤團粒結構、pH值等理化性質的改良及土壤養分、有機質等營養狀況的改善,這是礦區生態恢復的最終目標之一,具體包括:(1)表土轉換:在采礦前先把表層及亞表層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結束后再放回原處,這樣雖破壞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質、營養條件與種子庫基本保持原樣,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蓋:廢棄地土層較薄時,可采用異地熟土覆蓋,直接固定地表土層,并對土壤理化特性進行改良,特別是引進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種子,為礦區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條件。(3)土壤物理性狀改良:土壤物理性狀改良的目標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結構,短期內可采用犁地和施用農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對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氫鹽或石灰來調節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鈣含量,改善土壤結構。(5)土壤營養狀況改良:主要包括化學肥料、有機廢棄物、固氮植物、綠肥、微生物等。
(二)礦區植被的恢復。根據礦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植被篩選應著眼于植被品種的近期表現,兼顧其長期優勢,植物品種的選擇首先要根據生物學特性,考慮適地適樹原則,尤以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鄉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時要考慮邊坡結構、種植后的管護要求、自然條件等,以決定種植的形式和品種。同時要考慮與設計目的相適應;與附近的植被和風景等條件相適應。
(三)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1.固體廢棄物攔擋工程。在堆棄場地建設擋渣墻、攔渣壩和排水工程等,進行攔擋與防漏處理。
2.坡面排水工程。對影響礦山安全的坡面,根據坡長分段布設截流溝、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護林草帶,增加植被覆蓋,減少坡面徑流對地表的沖刷,保證礦業生產安全運行。
3.邊坡防護工程。礦山開采形成的各類邊坡,除盡可能采取措施恢復植被外,根據邊坡穩定程度及對周圍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坡面防護根據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護坡或植被護坡。
4.土地整治工程。對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石堆、廢棄工業場地及尾礦庫,采取排蓄結合的辦法,排水攔渣,有效解決“三廢”污染。同時對服務期滿的棄渣場、尾礦庫采取復墾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復工程。對各類面,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復。
三、結語
礦山開采極大地改變了原生景觀生態系統,導致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針對礦區生態環境特點。我國當前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礦區植被的恢復,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等。
必須強調的是,礦區生態恢復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程層面的問題,而且與礦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是一項耦合了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系統工程。因此,礦區土地復墾是以人類發展為核心,對土地自然、經濟與社會屬性的綜合整治,在消除環境危害的同時重建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夏星輝,陳靜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研究進展.環境科學,1997,18(3):72~76.
[2]彭建,蔣一軍,吳健生,劉松.我國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土地復墾典型技術.地理科學進展,2005,24(2):38~42.
篇5
(一)危機地面建筑物的安全。當地下采空區面積不斷增大時,應力變化超時過值,巖層就會產生塌陷,從而在采礦區上方形成塌陷區。而地表塌陷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是使塌陷區上的建筑物(房屋、管道、公路、橋梁等)變形乃至破壞。
(二)引起生態條件突變,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突變。當塌陷深度超過地下水位時,塌陷區被地下水侵滿,陸地變為沼澤、湖泊,原有的陸地植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三)對周圍小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大面積塌陷區積水蒸發和熱容作用使空氣濕度增加、氣溫變化幅度減緩。
(四)水土流失加劇。礦山開采直接破壞地表植被,露天礦坑和井工礦抽排地下水使礦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貧瘠,植被退化,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極易被雨水沖刷;由于排土場和尾礦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溝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動,沖刷加劇。
(五)對森林、草地資源的破壞。礦產資源的開發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損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對礦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是致命打擊,嚴重威脅了動植物生存。據調查,全國因采礦而破壞的森林面積已達106萬公頃。礦山開發占用林地面積最多的四省區依次為黑龍江、四川、山西和江西。我國現有森林面積1.34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13.9%,在200多個國家中,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居136位。礦山開發占用、破壞林地不容忽視。
二、環境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一)礦山固體廢棄物的處理
礦山固體廢棄物可采用堆置處理,堆置就是將固體廢棄物直接堆放到預先劃定并作好準備的場地上。選擇場地應遵循:①保護地下水質,防止地下水因受廢石堆排放的浸濾水的影響而變質。②保護地表水,防止地表水因廢石堆風化淋蝕而增加泥沙負荷和溶解固體負荷。③防止風蝕。④保證人類安全,防止洪水或地震造成災害。因此選擇場地必需對地形、水文地質情況、地震情況、水文情況、大氣情況等進行綜合考慮。
尾礦堆存要求更特殊,尾礦壩基礎材料要有足夠的強度,還應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目前尾礦壩堆放有兩種較好的方法:①尾礦半干堆垛。②粗細殘渣的共處置。把固體廢物堆放在堆放場后,可向固體廢物堆表層覆蓋石塊、泥土,種植植物或對其表層進行化學處理,以使固體廢物堆穩定,減少二次污染。
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國內外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治理技術三類。其中,生物治理技術包括微生物修復技術、動物修復技術與植物修復技術。設施簡便,投資少,對環境擾動也少,被認為是最有生命力的。
(二)復墾處理
我國礦區土地復墾工作起步較晚,土地復墾率較低,迫切要求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復墾技術,提高土地復墾率和生產潛力。
1 復墾處理。一般步驟如下:表土采掘-表土儲存-回填整平-鋪墊表土一復墾種植。固體廢棄物現在較為先進的復墾技術是開采與復墾緊密結合。如德國弗蘭格尼亞石膏礦床開采過程中就采用大型輪胎式裝巖機處理粘土質覆蓋物,其運距較短,并能將剝離物及母土就近回填。復墾后的土地可用于農、林、牧、漁及修建公共設施等。
2 礦區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就是對土壤團粒結構、DH值等理化性質的改良及土壤養分、有機質等營養狀況的改善,這是礦區生態恢復的最終目標之一,具體包括:(1)表土轉換。在采礦前先把表層及亞表層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結束后再放回原處,這樣雖破壞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質、營養條件與種子庫基本保持原樣,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蓋。廢棄地土層較薄時,可采用異地熟土覆蓋,直接固定地表土層,并對土壤理化特性進行改良,特別是引進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種子,為礦區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條件。(3)土壤物理性狀改良。土壤物理性狀改良的目標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結構,短期內可采用犁地和施用農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對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氫鹽或石灰來調節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鈣含量,改善土壤結構。(5)土壤營養狀況改良。主要包括化學肥料、有機廢棄物、固氮植物、綠肥、微生物等。
3 礦區植被的恢復。根據礦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植被篩選應著眼于植被品種的近期表現,兼顧其長期優勢。植物品種的選擇首先要根據生物學特,性,考慮適地適樹原則,尤以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鄉土植物。在配置植物時要考慮邊坡結構、種植后的管護要求、自然條件等,以決定種植的形式和品種。同時要考慮與設計目的相適應:與附近的植被和風景等條件相適應。
(三)填埋處理
1 從源頭上解決礦山廢棄物問題。應該提到礦產資源勘查、礦山設計和礦產開發規劃等先期工作中。而將礦山固體廢棄物作為“二次資源”加以利用,實現從搖籃到搖籃的最佳資源利用。則是礦山廢物產生后處理的最佳途徑。(1)從廢物中進一步回收有價元素;主要有從銅尾礦中回收石精礦、硫鐵礦精礦;從鉛鋅尾礦中回收鉛、鋅、鎢、銀等;從錫尾礦中回收錫和銅以及一些伴生元素。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浸出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微生物浸出法已成為處理固體廢物的又一重要方法。(2)制作建材。硅酸鹽尾礦磚瓦、水泥:大多數礦山有大量含硅含鋁的原料,具有制作硅酸鹽建材的基本條件。玻璃原料或配料:富含石英的石英脈型金礦、鎢礦,富含方解石、白云石或螢石的碳酸巖礦,花崗巖型礦等礦山尾礦都可制作玻璃原料或配料。鑄石:鑄石是一種新型工業材料,在一定條件下是鋼鐵、有色金屬、合金材料等較為理想的代用材料。若固體廢物中含有輝綠巖、玄武巖、角閃巖、花崗巖、石灰石、白云石、蛇紋石、輝石、螢石和菱鎂礦、鉻鐵礦等組合都可考慮用作鑄石原料。建筑微晶玻璃:微晶玻璃是由基礎玻璃經控制晶化行為而制成的微晶體和玻璃相均勻分布的材料,又稱玻璃陶瓷。微晶玻璃可以大量利用金屬尾礦制成空氣或泡沫制品,用作建筑隔墻、砌塊或填充材料及結構材料,制品具有高強、輕質、節能、耐熱等特性。
(四)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1 固體廢棄物攔擋工程。在堆棄場地建設擋渣墻、攔渣壩和排水工程等,進行攔擋與防漏處理。
2 坡面排水工程。對影響礦山安全的坡面,根據坡長分段布設截流溝、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護林草帶,增加植被覆蓋,減少坡面徑流對地表的沖刷,保證礦業生產安全運行。
3 邊坡防護工程。礦山開采形成的各類邊坡,除盡可能采取措施恢復植被外,根據邊坡穩定程度及對周圍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坡面防護根據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護坡或植被護坡。
4 土地整治工程。對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石堆、廢棄工業場地及尾礦庫,采取排蓄結合的辦法,排水攔渣,有效解決“三廢”污染。同時對服務期滿的棄渣場、尾礦庫采取復墾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 植被恢復工程。對各類面,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復。
(五)引進市場機制,擺正治污主體,構建環保治理公司
引進市場機制,是實現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良性循環的正確之路。我國環保工作存有明顯的“主體錯位”現象。雖然說環境成本理應內部化,本著“誰破壞誰恢復,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理解為企業是環保主體就等同于治理主體,這樣理解就有失偏頗。“環保”對企業來講不是主業,先天性缺乏主動性和內在動因。而對于中小企業,更由于資金、技術上相對較弱,經營靈活性大,約束性差,復墾、生態環境的恢復等由其執行幾乎成為不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致污主體”與“治污主體”應該分離,這才更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礦產資源的開發者承擔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責任,作為恢復與治理的致污投資者應與治理者分權經營。建立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的環保公司,獨立職能。在生產企業與環境治理公司間建立起市場供需關系,這樣更符合社會分工的要求,也有利于專業化經營。通過致污主體與治理主體的分離,達到治污主體與收益主體的統一;同時又推動了環保市場機制的動作,從根本上校正環保“市場失靈”現象。
(六)增強環保意識,提高法制觀念
我國《憲法》明確提出“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法》也有明確的規定,“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礦產資源。”使用人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必須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樹立礦產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意識,理順和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互制約的有效機制,采用行政首長問責制的行政制度來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最大限度地履行其職權和責任,依法行政,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督,進一步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建立環保法制宣傳機制,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多種新聞媒體,廣泛深入地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促進我國環境法制建設和環保事業發展。
三、結束語
礦山開采極大地改變了原生景觀生態系統,導致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針對礦區生態環境特點。我國當前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礦區植被的恢復,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等。
篇6
[關鍵詞]礦山生態環境影響特點對策
[Abstract] cement limestone mine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d by many aspects, mainly caused by blasting dust, waste gas, noise, vibration and so. Influence from the mining damage, its greatest impact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hether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the mine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rov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cheme" and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program" requirements, to carry out restoration work, and make the mining side edge treatment measures.
[keyword]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s
TD8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水泥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需求刺激了各水泥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水泥行業競爭,歸根結底是資源的競爭,即其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的開采。由于水泥生產所需石灰石量最大,占其原料的80%左右,而石灰石又是天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水泥生產中石灰石開采尤其重要。石灰石礦山的開采盡管國家連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盡可能使其規范,但是由于其開采畢竟對山體屬于破壞性進程,因此對生態影響非常大。本文根據多年對水泥行業環境影響評價案例經驗,主要分析石灰石礦山開采中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及對策。
1、石灰石礦山開采的特點和生態影響因素
1.1 開采工藝
石灰石礦山開采均采用多臺段自上而下水平分層開采,即在首采區剝離出開采面后,按照巖石走向逐層采剝,每個平臺高度為15米;巖石分離首先采取炸藥爆破方式,用潛孔鉆機等設備鉆炸藥放置孔,采用微差爆破工藝進行爆破,爆破后的大塊石灰石用裝載機裝入自卸車車斗,然后運輸至礦區石灰石下料口,進入下一步石灰石破碎環節。
從以上工藝可以看出,石灰石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由于石灰巖地區特殊巖溶地質構造,地表水滲透性強,地表植被發育不良,而且采石場幾乎沒有擋土墻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大多也未進行復墾綠化, 因此會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河道堵塞等生態問題。又由于在開發過程中受開采工藝限制,盡管國家規定邊開采邊恢復的生態保護措施,但是由于土方工作量太大, 耗資也大, 使生態恢復工作難以開展。有專家估算, 被破壞的植被靠天然恢復至少要一百年時間。
目前大多石灰石采石場正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環境惡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向生態恢復的理論與技術提出了嚴峻挑戰。
1.2 生態影響因素分析
礦山開采引起的環境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爆破產生的廢氣、粉塵、噪聲、震動等。其對生態影響因子見表1。
表1環境生態影響識別與因子篩選
根據以上分析,主要評價內容主要是: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生物量和物種多樣性、景觀及水土流失等。較大影響來自開采所帶來的破壞,開采前,要將欲開挖石方上的植被、軟土進行處理,砍伐樹木,焚燒沒有用途的草木,去除石方上的軟土、松土,這些都會使得植被大量減少,使得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開采過程中,會剝離部分表土,從而對原有植被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主要礦層被采空,會造成嚴重漏水和上覆巖土層結構破壞,使植物失去生存條件;大量開采石料,破壞了山體及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發展。開挖坡腳、切削邊坡,造成山體失衡。隨著開采的逐步擴展,面將進一步擴大,同時臨時棄土堆表面的擴大亦將增加面,這一切都將加劇水土流失的發生。開采過后,在山坡大量堆積固體廢棄物,加重了負荷,導致滑坡不斷發生。這些廢土被沖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上人們對植被等情況不重視,被破壞的植被無法得到恢復,一定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景觀受到破壞。
在開采過程中,由于降雨,會使得失去植被保護、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的土壤進一步被雨水侵蝕,造成水土流失。如果遇到暴雨等惡劣的天氣狀況,極有可能造成泥石流,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2、石灰石開采的生態影響及其特點
2.1、確定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11)中對評價工作分級的規定確定評價工作等級,隨之也確定了將要工作的內容和深度。
2.2、生態影響環節分析
無論其評價等級如何確定,一般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植被破壞
植被破壞也是生態影響最主要方面。由于石料的開采,可能會使礦區部分樹木、草地被砍伐,破壞了大面積的植被和地貌景觀。采完之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復,將造成嚴重的土地砂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塌陷和地表裂縫等嚴重者在雨后導致泥石流和山洪暴發。
開采區的植被如果遭到破壞,其后果將是很嚴重的,由于石灰巖礦區一般土質不十分肥沃,而且地表水滲透強,植物生長較緩慢,土層較淺,所以植物一旦破壞,將帶來數年甚至數十年不能恢復的后果,而且植被、森林砍伐到一定程度,就會從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生態,導致大量物種消失。
2.2、水體污染
由于開采過程涉及炸藥爆破,在爆破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硝酸鹽類等化學與物理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隨著地表水或大氣降水,極易滲入地下或者周邊河流,從而導致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得水質下降。
2.3、土壤破壞
開采過程就是石方與土方分離,石方破碎過程,使得本來就匱乏的土壤結構和層次受到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功能更加惡化。
2.4、水土流失
石灰石開采的建設和運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不僅采石本身要挖山體,而且還要砍伐樹木,剝離表土,產生的廢土、廢石的堆放也要占用一定的空間,這些都可能對植被造成破壞,并造成當地的水土流失。通常情況下,一般采石場毀壞的植被面積大約是采坑面積的五倍左右,可見采石場造成破壞的嚴重性。
篇7
關鍵詞:水泥灰巖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8-1806-04
Ecological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ement Limestone Mine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Rong-zhi,ZHANG Yan,MENG Ling-yao,SHI Mi-wei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Hebei Academy of Scienc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cement limestone mine developmen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impact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otential. Five level primary indicators and fifteen secondary indicators were embodied in the index system as a whol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value of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typical cement limestone mining in He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impact level of the typical cement limestone mining was Ⅰ of a less severe level in 1987 and Ⅲ of a heavier impact level in 2007. It revealed that cement limestone mine development had a more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ocal area.
Key words: cement limestone mine; eco-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河北省是我國水泥生產大省,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料是石灰巖礦。受石灰巖賦存方式的制約,絕大多數石灰巖礦都是露天開采,而露天開采方式對區域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較大,甚至影響整個礦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產生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1]。通過對河北省內具有代表性的水泥灰巖礦區及其周邊區域進行生態現狀調查表明,河北省水泥灰巖礦區整體植被覆蓋度不高,原始植被覆蓋度一般為30%~60%;植被類型以草本植物、灌木植物為主,基本無高大喬木;植物群落較多,生物多樣性較好。水泥灰巖礦山山體表面土類以砂土或砂石混合土為主,土質較差;土層厚度不均,一般為5~20 cm,較厚的地方可達50 cm以上,而有的地方巖石,無表土覆蓋;土層穩定性差,易被雨水沖刷流失。建立水泥灰巖礦區開發生態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客觀反映礦山開發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制約因素和影響程度,便于有針對性地制定水泥灰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和生態恢復措施。
國外生態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多集中在系統的生態健康[2]、生態安全[3]方面。國內對礦區地質環境、礦區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較多[4-8],對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研究相對較少,其中針對水泥灰巖礦區生態評價方面的指標體系研究更少。目前主要的研究有錢金平等[9]從自然生態環境子系統和社會生態環境子系統兩方面構建了18項指標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唐曉蘭等[10]建立了以影響受體為對象的指標體系等。
本研究在分析水泥灰巖礦山開發引發的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著重從礦山開采活動產生的后果和礦區生態恢復潛力兩個角度篩選評價指標,構建了由5項一級指標、15項二級指標構成的水泥灰巖礦區生態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值,力求客觀評價河北省水泥灰巖礦山開發所產生的生態影響程度。
1材料與方法
1.1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思路和原則
基于對水泥灰巖開發產生的生態問題分析可知,水泥灰巖開發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礦區環境質量影響、生態環境影響、地質環境影響和社會環境影響幾方面。另外,根據實地考察,位于不同地區的同等規模的水泥灰巖礦山開發后,其生態恢復難易程度和恢復效果不同。因此,本研究指標體系的構建著重從礦山開采活動產生的影響后果和礦區生態恢復潛力兩個角度篩選評價指標,區別于已有的研究成果[2-10]。
為體現對礦山開發影響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指標體系建立過程中,遵循以下幾方面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確定應能夠直接反映水泥灰巖礦山開發活動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數據可得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建立應充分考慮所用指標數據的可得性,盡可能利用現有的統計數據及易于觀測的資料。
3)可操作性原則。指標應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不應盲目求全求大,過于復雜將直接導致可操作性降低。
4)準確性原則。所選用的評價指標盡量以定量化指標為主,以便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生態影響情況。
5)系統性原則。從能夠反映一個系統的整體結構和功能角度,遴選出相應指標來反映所產生的影響。
1.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指標體系構建原則,構建了由5項一級指標、15項二級指標組成的水泥灰巖礦區生態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見表1。
1.2.1環境質量影響指標礦山開發主要的環境質量影響是開采區粉塵污染影響和棄渣堆存產生的固廢污染影響,因此用揚塵產生面積比和固廢排放強度2項二級指標來反映。其中①揚塵產生面積比=開采面積/礦區面積;②固廢排放強度以剝采比表示。
1.2.2生態環境影響指標選取地貌破壞強度、植被破壞強度、水土流失增率、景觀破碎度4項二級指標。其中①地貌破壞強度=受破壞面積/礦區面積;②植被破壞強度=受破壞植被面積/原有植被面積;③水土流失增率=采后水土流失增量/背景水土流失量;④景觀破碎度用景觀斑塊破碎化指數表示,反映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干擾所導致的景觀由單一、均質和連續的整體趨向于復雜、異質和不連續的斑塊鑲嵌體的過程[11]。
1.2.3地質環境影響指標選取地質災害面積比、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率2項二級指標。其中①地質災害面積比=地質災害面積/礦區面積;②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率=已生態恢復礦山面積/礦山面積。
1.2.4社會環境影響指標選取環境敏感度和視覺敏感度2項二級指標。其中①環境敏感度用礦點距環境敏感區(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跡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城鎮等人口集中區)的距離表示;②視覺敏感度以礦山距國道、鐵路、高速公路的距離來表示。距離越近產生的影響就越大。
1.2.5生態恢復潛力指標選取了氣候、區域植被、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侵蝕5項二級指標。其中①氣候條件是生態恢復潛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此以反映降水、蒸發、溫度等綜合氣候因素的氣候干燥度表示;②區域植被原始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區域生態恢復潛力。區域植被較好,說明該區域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好,抗逆性強,受破壞地區的植被恢復能力就越強。③植被恢復離不開土壤,主要與土壤厚度、有機質含量相關。④土壤侵蝕度越高,生態恢復潛力越低,用土壤侵蝕模數表示。
1.3水泥灰巖礦區生態影響評價方法
為了說明水泥灰巖礦山開發產生的生態影響程度,首先對各評價指標進行確權,然后計算生態影響評價值,最后對評價值進行分等定級。
1.3.1生態影響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AHP)[12]進行。AHP法是美國運籌學家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此方法巧妙地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了起來[12],適合于多目標決策。通過進行系統分析計算,最終確定各個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值見表1。
1.3.2生態影響評價值計算水泥灰巖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值利用加權求和法對目標層逐層進行計算,直到最高層。計算公式為:
A=■ωiDi;■ω■=1
式中,A為某一礦區評價值;Di為指標標準化值;ωi為指標的相應權重值;m為指標總數。
1.3.3評價等級值計算為了使水泥灰巖礦區生態環境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對生態影響評價值進行了等級劃分,即建立評價等級標準值。一般是評價者或專家進行人為的分等定級,本研究結合有關標準、規范和經驗數值等確定評價等級標準值如下:
1)建立水泥灰巖礦區生態影響評價因子等級閾值,即對評價因子進行分等定級,見表2。
2)將礦區生態環境影響程度劃分為Ⅰ、Ⅱ、Ⅲ、Ⅳ共4個級別,各級別代表的影響程度見表3。
3)將各因子等級閾值進行標準化,結合表1中相應因子的權重值,利用1.3.2中公式,計算不同等級對應的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值,得出水泥灰巖礦山開發的生態環境影響等級分值,見表3。
2結果與分析
2.1唐山市豐潤區典型石灰巖礦區應用與評價
豐潤區位于唐山市西北部,地處燕山褶皺帶東段南緣與華北拗陷區的交界地帶,屬河流沖洪積扇地貌。評價區域位于豐潤區西北部,東經118°01′43.14″-118°09′16.99″之間,北緯39°50′48.60″-39°55′51.50″之間,面積11 019.03 hm2,目前開采的礦山屬于王官營礦區,面積為2 259.58 hm2,約占評價區域面積的20.51%。
本研究選取了1987年TM影像數據,以及2007年的中巴資源衛星02B星CCD數據,通過人工解譯,對兩個時段的影像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并借助GPS進行實地驗證調查,結合表1評價指標體系,得出豐潤區西北部山區水泥灰巖礦區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
表4表明,從礦山開采初期即1987年至開采20年后即2007年,研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由于礦山開采面積的增加,原有地貌破壞程度、植被破壞程度、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面積均明顯增加。研究區域被開采部分礦區均未進行生態恢復,礦山開采、基巖面積的增加導致開采區水土流失模數及水土流失量大量增加,區域水土流失增率從1987年的3.16%增加到了2007年的32.88%。
通過對影像數據對比分析,評價區域除原有開采斑塊面積擴展較明顯外,新增斑塊數量較少,對區域景觀影響不大,研究區景觀破碎化指數變化不明顯,1987年為0.17,2007年為0.19。研究區氣候干燥度為0.8~1.2,屬半干旱地區;區域植被以灌草為主,有林地比重較小。土層厚度約20~35 cm,原地貌土壤侵蝕為600 t/(km2?a),區域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恢復潛力。
112國道與本研究區域西部相鄰,本礦區距112國道僅100 m左右,視覺敏感度較高。研究時段間區域內增加了唐山地表飲用水源保護區,區域的環境敏感程度增加。
研究區域1987年和2007年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值合計分別為0.773和0.387。通過與表3對比分析可知,該區域生態影響評價等級從1987年的I級影響較輕,降為2007年的Ⅲ級影響較重。因此20年的礦山開發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了比較明顯的不良影響。
3小結與討論
水泥灰巖礦山開發造福人類的同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復雜而嚴重的影響,如果只考慮單一因素、用單一指標將無法對這種影響進行較好評價。本研究從礦山開采活動產生的生態影響后果和礦區生態恢復潛力兩個方面,建立了一套由5項一級指標、15項二級指標構成的較為完整、客觀反映礦山開發生態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該指標體系,借助歷史資料和遙感數據,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典型水泥灰巖礦區開采產生的生態影響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可知,自1987年大規模開發利用以來,水泥灰巖礦山的開發利用已經在局部區域產生了較明顯、較嚴重的生態影響;根據各單項指標評價結果,可找出礦區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為地表土壤和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因此進行生態恢復的切入點是植物賴以生存的土壤條件的修復,比如充分利用礦區開發初始剝離的表土等。
參考文獻
[1] 張焱,張榮芝,孟令堯,等.基于遙感信息的河北省典型石灰巖礦區生態變化趨勢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0,31(4):375-379.
[2] RAPPORT D J,REGIER H A,HUTCHINSON T C. Ecosystem behavior under stress[J].The American Naturlist,1985,125(5):617-640.
[3] THOMAS M Q,RICHARD W H,WENDEL J H. Estimat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in the interior Columbia River basi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1,153(1-3):161-178.
[4] 張進德,張德強,田磊.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綜合評估技術方法探討[J].地質通報,2007,26(2):136-140.
[5] 何春盛.石灰石礦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6,20(4):421-424.
[6] 江松林,孫世群,王輝.安徽省礦山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1):112-115.
[7] 宋云力,甄習春,趙承勇.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1):93-96.
[8] 趙穎弘,胡明安.鄂東南礦山環境評價指標體系[J].地質科技情報,2005,24(1):91-94.
[9] 錢金平,魯峰.石礦開采生態環境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3):75-77.
[10] 唐曉蘭,王伯鐸,馬俊杰,等.石灰石礦山露天開采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及保護對策[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4):105-107.
篇8
關鍵詞:地質環境治理;土地復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充填法
內蒙古草原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保障區域,也是重要的礦產、能源供應基地,承擔著保障全國“生態安全”與“能源安全”的雙重角色[1]。近年來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了草原的經濟和社會繁榮發展,但同時也給草原帶來的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負面的生態環境效應。為了緩減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 項目區概況
項目區位于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花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8°56′39″―118°58′14″,北緯45°15′19″―45°16′07″。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中溫帶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75.1mm,年內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年均蒸發量1714.7mm;區內多以西北風為主,最大風速31m/s;全年無霜期108天。礦區土壤類型主要為栗鈣土,有機質含量1%~2%,有機質層厚度為40cm~60cm,下部有鈣積層。礦區土壤中有機質、氮、磷含量均比較高,養分條件較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接近同類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的上限。植被為典型的草原植被,以貝加爾針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Aneurotepidimu chinense)為主要建群種,草優良牧草的比重為30%~40%。草地等級以Ⅱ等2級為主,草地營養類型以碳氮――氮碳型居多。
2. 項目區地質環境與土地利用現狀
2.1 地質環境現狀
礦區于2002年投產,經過十多年的開發,現已經形成了大面積采空區。但未發生地面塌陷、裂縫、地面沉陷地質災害。
采區工業場地、新尾礦庫、選礦區、辦公區、儲礦場、渣石排放場及礦區道路等建設在平緩地帶,工程開挖量小,無高陡邊坡,不存在崩塌、滑坡情況。
舊尾礦庫地處低洼地帶,存放大量尾礦,由于匯水面積小且現已停用,現狀條件下,泥石流地質災害不發育。
2.2 土地利用現狀
礦區于2002年投產,礦區開發前土地利用類型為天然牧草地,開發后土地類型變更為采礦用地。開發過程中新尾礦庫、舊尾礦庫、選礦區、辦公區、儲礦場、渣石排放場這些功能區對原有地表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較大;由于該礦區為地下開采故工業場地對原有環境破壞較小。
3. 項目區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具體措施
根據《西烏珠穆沁旗土地總體利用規劃(2009年~2020年)》項目區在利用功能上屬于一般農業、林業、牧業用地。遵循因地制宜、治理復墾后土地可持續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根據項目地質環境及土地利用現狀,科學合理分析未來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風險,并結合土地可持續利用發展思路,初步確定項目區地質環境治理后土地復墾為草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護措施,積極有效地推進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工作。
3.1 工程措施
由于礦山開采多年,地下形成大面積的采空區,地表舊尾礦庫內也存放了大量尾砂,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渣石排放也將占用大面積的土地資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采用尾砂回采――采空區充填――尾礦庫治理三步走戰略。
與礦山設計院合作,進行尾砂有害成分浸出、尾砂水泥配比強度、流體力學等實驗,采用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法對礦區已形成的采空區進行充填。具體流程為:將舊尾礦庫中的尾砂進行回采,采出的尾砂經過粒徑分選后與水泥進行科學配比,通過充填系統直接將砂漿充填于采空區中,對新產生的空區和歷年所遺留的空區進行膠結充填。高質量的充填體可對圍巖提供良好的支撐,不但可消除塌陷、裂縫、沉陷等地質災害,減少舊尾礦庫潰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及環境風險;還可保護礦區地表景觀,提高礦石資源回收率,產生經濟效益。
由尾砂采出形成的采坑,可用渣石進行回填、平整、覆土并進行復墾。由于舊尾礦庫在設計時就采用了防滲技術,堆放渣石可以減少渣石存放過程中雨水沖刷浸出物對環境影響,也可以減少渣石堆放占用土地資源。對舊尾礦庫覆土要求:覆土厚度為0.3m沉實土壤,覆土的土壤pH值在當地范圍內,有機質含量不能低于當地土壤的含量;覆蓋后的場地規范、平整,覆蓋層容重等滿足復墾利用要求,坡度一般不超過35°,可用作牧業生產。
3.2 生物措施
在辦公樓、選礦廠周邊及道路兩邊種植丁香樹、榆葉梅等景觀樹種,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及遵循自然選擇規律,在復墾區內主要以種植牧草為主,草種選擇遵守以下原則:
(1)選擇抗旱、抗貧瘠優良草種,多種草類混合種植(例如:草木犀+沙打旺);
(2)用于復墾牧草種子必須是一級種,并且要有“一簽、三證”,即要有標簽、生產經營許可證、合格證和檢疫證;
(3)有防治病、蟲害措施和退化措施;
(4)三年后牧草覆蓋率達30%,單位面積產草量不低于500kg/hm2。
(5)撒播技術要點:沙打旺+草木犀比例2∶3,播種量40kg/hm2,播種時間一般選擇在夏初,播種深度1.5cm~2.0cm,播后隨即鎮壓l~2次。
根據《中國主要作物需水量與灌溉》中西部干旱地區天然牧草需水量150mm~720mm,故項目區恢復的植被可以依靠自然降雨量維持生產。但是考慮到復墾區區春秋季節干旱少雨為盡快恢復土地生產力,復墾方案設計對復墾后的土地每年春季返青期及秋季進行2次灌溉,每公頃每次灌溉用水500m3,年灌溉用水量2030m3,共管護3年,總用水量6090m3。所需水源來自礦區水源井。
3.3 監測與管護措施
(1)植被恢復效果監測
植被恢復效果監測指植被恢復質量監測。為盡快恢復土地的生產力,保證植被恢復質量,擬采用隨機調查樣方的方法對植被恢復效果進行監測,主要參數見下表。
(2)管護措施
由于治理區范圍大、分布較廣,管護難度較大。治理后的草地應進行人工管理,防止牲畜對恢復植被的損害,牧草稀疏的地方應在第二年雨季前及時補播。嚴格執行禁放牧、禁開荒、禁采石、禁狩獵、禁用火,要及時防治蟲害、撫育,搞好防火等工作。對復墾后的土地加強灌溉,及時進行澆水,既可促進新播牧草生長,也為優良的原有牧草種子成熟或營養繁殖創造條件。每年春、秋兩季灌水,以提高草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加強播種草地的管理,是播種成功的關鍵環節。
4. 結語
在礦山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本著“不再欠新賬,加快還舊賬”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思路,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土地復墾原則,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新模式,加強政府政策引導與社會資金整合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中的積極性,不斷探索利用新技術對礦山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地質環境與土地利用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在開發“金山銀山”的同時,也要保護“綠水青山”,建立環境友好型礦區,為建設祖國北疆生態屏障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白淑英,吳奇,沈渭壽,等.內蒙古草原礦區土地退化特征[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32(2):178-186.
篇9
【關鍵詞】地面沉塌陷;地質環境;植被;綠化
在小型地下開采的煤礦在開采過程中,由于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常引發一些地質環境問題,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要對煤礦在開采過程中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恢復治理。下面對煤礦開采過程中易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和治理措施進行探討。
一、小型地下開采煤礦在開采過程中易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
1.地面沉陷問題
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由于地下煤炭被采出,在地下形成采空區;加之,絕大多數的小型地下開采煤礦采用的都是冒落法回采方式。因此,隨著采空區的頂板冒落,相應的就會對地面產生影響,同時就會危機到地面的建、構筑物及地下管線的安全。但由于一般的小型煤礦山開采的煤層較薄,范圍較小,因此,地面沉陷問題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2.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問題
由于小型煤礦開采的煤層一般賦存深度較淺,煤層頂板完整性和連續性一般均較差,煤層頂板的巖石強度很低,因此,在小型煤礦開采過程中時常發生頂板垮塌造成的地面小范圍的塌陷,同時在塌陷坑周圍形成長短不一、寬窄不一的地裂縫。地面塌陷不但危機地面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而且,對地面的人員和牲畜都會帶來危害。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問題是小型礦山環境問題中危害較大的問題之一。
3.井巷坍塌和冒頂問題
由于煤礦開采破壞了煤層四周圍巖的應力平衡,造成圍巖應力重新分布,易形成井巷坍塌和冒頂現象,這種問題雖然不屬于地質環境問題,但井巷坍塌和冒頂現象能直接帶來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發生。因此,井巷坍塌和冒頂問題也是小型地下開采煤礦必須注意的問題。
4.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和土地被破壞、壓占問題
由于煤礦開采必然會破壞原有生態和植被,同時煤礦生產所需的工業場地、運輸道路、原煤堆放場、選煤廠、矸石堆放場等都會對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進行壓占和破壞。
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任務
查明礦山地質環境條件,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合理劃分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分區,制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方案,以指導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具體任務如下:
1、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系統,重點對采空區地表沉陷和地表變形監測,對局部形成的塌陷坑和地裂縫進行回填治理,恢復土地和植被。
2、將區內所形成的矸石堆、建筑瓦礫、生活固體垃圾等整理清除,平整植樹,恢復成林地。
3、辦公區和生活服務區周圍種植人工防護林帶。
4、閉坑后對辦公區、生活服務區、主副井等一切建筑物全部拆除清理。對破壞的土地包括運輸道路等全部整平覆土,恢復生態環境,恢復成林地,選擇適宜本地的樹種恢復植被。對井筒進行拆除、回填。
5、植被恢復后,要加強管護,做到植樹一片成活一片,保證植物的成活率。管護期一般為三年,樹木成活率達到90%。
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措施
(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防治措施
采空區地表破壞形式主要是局部的沉陷坑和伴生的地裂縫。一般情況下是寬深的裂縫帶發生在沉陷區的邊緣,深窄裂縫往往發生在塌陷區的中心地帶。因此根據破壞形式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理。
1、治理方法
建立地表警戒線,進行地表變形監測,對采空區進行處理,局部塌陷坑和地裂縫進行回填、壓實、植樹綠化。
2、技術要求
(1)建立地表變形監測系統:重點對垂直移動、水平移動進行監測,計算傾斜和水平變形,判斷地表變形的形態和范圍。
(2)對采空區進行處理:
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設計采用走向長璧全部陷落式采煤法。上部采空區已崩落的礦體和圍巖隨頂部崩落一起下降充填于采空區然后利用原礦塊底部結構對崩落的間柱、頂柱礦體予以回收,上部崩落的巖石留在采空區中,從而完成采空區處理。
(二)井巷冒頂、坍塌及礦井突水的防治措施
1、治理方法
在礦井巷道頂安放變形監測裝置,隨時監測巷道的彎曲變形值,一旦發現變形值過大或變形速率加快,必須采取加固措施加強支護、或主動放頂減壓。以免對人員和設備造成傷害。在掘進面和回采面隨時進行水文觀測,對巖石面淋水、滲水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分析原因,查明情況。對水量突然加大或水質突然變濁、水中含砂量變大或變小時。均要及時采取措施處理。措施包括鉆孔放水減壓、工作面封堵等。
2、技術要求
建立巷道變形及工作面水文監測系統:重點對巷道頂板垂直移動、水平移動進行監測,計算傾斜和水平變形,判斷巷道頂板變形的形態和范圍。同時對工作面水文地質情況進行不間斷的檢測,確保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及時預報,及時采取措施,避免人員及設備受到傷害。監測系統隨著工作區走,工作區在哪,監測系統就到哪。做到隨時有人在進行監測。對監測數據隨時進行整理、分析。
(三)地形地貌景觀破壞防治措施
1、治理方法
本評估區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主要發生在工業廣場和臨時排矸場。主要治理方法是通過拆除工業廣場建筑物,清除所有建筑垃圾和剩余矸石,對井筒進行回填,回填至地表標高,對土地進行平整,植樹恢復植被的方法還原原有地貌。
2、技術要求
井筒在回填使用的材料為矸石和建筑垃圾,回填至地面0.5m時,上覆耕土至地面,由于井筒面積較小,覆土無需客土。植樹采用一年生當地槐樹株距3×4m。
(四)土地占用及破壞的防治措施
1、治理方法
對礦山開采占壓破壞的土地,嚴格按照《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進行治理恢復,礦山企業已經委托有資質單位編制了土地復墾報告,使原來的土地發生變化。在礦山開采時,盡量少占壓破壞土地和不破壞土地。對已經破壞的土地采用土地平整,覆客土植被恢復措施進行治理。
2、技術要求
對礦山開采破壞的凹凸不平的土地進行回填、覆土平整,降低其高度,嚴格控制土地坡度,土地整理坡度應控制在6°左右。根據土地用途,選擇覆土厚度,一般情況下覆土厚度0.3—0.5m為宜,選擇適宜本地的樹種綠化。
篇10
關鍵詞:鐵礦區;生態恢復措施;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048-02
1引言
由于近年來我國對鐵礦石需求量的增大,高強度的礦山開采和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重視不足,使得礦山開采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因此生態恢復措施可行性成為了鐵礦區發展的關鍵問題。
遼寧某露天鐵礦位于遼東低山丘陵與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項目區為山地丘陵地貌,該區域主要分布著工礦用地、林地和灌木林地,屬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蝕為主,項目所處區域為礦產資源開發區,受人為擾動較大,水土流失強度以中度為主。
該地區由于礦產資源開發較早,而早期又缺少礦山發展規劃,存在亂挖亂堆現象,生態保護意識薄弱,造成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滑坡等問題時有發生。該鐵礦突出的問題表現在:排土場較多,長期無序排土,表土與廢石混排,形成的排土場均為一段式,且多數超高排放,坡腳不穩定,坡面和頂面平臺缺少排水系統,加劇了水土流失,且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風險,也給排土場的復墾帶來了困難。采場雖已開采多年,但部分采區仍然需要向深部繼續開采,采坑上部未采取過生態恢復措施;部分采坑已閉坑,尚未復墾。為了增加區域植被綠化面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改善該區域生態環境,促進鐵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礦山公司制定了生態恢復方案,該方案針對采坑和排土場提出了一系列恢復措施。
2鐵礦區生態恢復措施
2.1采區生態恢復措施
針對本項目而言,礦區土地資源有限,排土場多數近于閉庫,因此廢棄的采坑應優先用作區域排土場。但在開采過程中,當開采工作面逐步向前推進的時候,對于開采過的區域要及時進行恢復工作,即采坑內每形成一個臺階就要對臺階邊坡上的巖石上噴灑含有草籽、肥料和土壤穩定劑組成的客土,綠化后可保持5年以上。
生態恢復方案中提出對爆破影響區內的土地進行防護林建設,即在采礦場境界外100m至爆破警戒圈栽植刺槐等高大落葉喬木為防護林;在采礦場境界外50~100m范圍內栽植紫穗槐等灌木。在采礦場周圍形成封閉防護林帶,降低對土地破壞的程度,抑制采區揚塵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2.2排土場生態恢復措施
2.2.1工程措施
該鐵礦區排土場均為一段式排土,且段高最高可達200m,應先實施削坡措施,然后在坡腳處修建漿砌石擋土墻。
排土場漿砌石擋墻外側、頂面平臺及坡面設置漿砌石排水溝,將雨水外排河道,以防止雨水匯流沖刷邊坡。
排土場鋪設鑄鐵灌溉管道,連接軟管由人工澆水,每2hm2左右設置一個蓄水箱,水源可取自現有采區礦坑涌水。
2.2.2植物措施
該礦區排土場未保留表土,區內綠化土源較少,不能全面覆土,進行穴狀客土較為可行,客土時先在穴栽坑底鋪一層粘土,然后再在上面客土,同時增施保水劑,進一步改良土壤結構。
排土場頂面平臺植物初期選擇刺槐、紫穗槐,坡面選擇紫穗槐、五葉地錦和紫花苜蓿;后期可考慮栽植果樹。根據當地的小氣候環境,種植時間最好安排在春季或秋季。
植樹后的定植坑穴表面覆蓋切段的秸稈,秸稈在使用前用有機肥與復合肥的混合營養液浸泡,濕覆蓋或晾干后覆蓋,可起到保肥、防止穴內雜草叢生、提供營養的作用。
2.3植物后期養護及病蟲害防治
灌溉工程是保證栽植植物成活的關鍵措施,應定期利用礦坑涌水澆灌綠化植被,樹木必須澆返青水和凍水,除此之外根據實際情況在生長期澆2~3次。
樹木休眠期和樹木生長期分別施肥2~3次,樹木休眠期以有機肥為宜,生長期宜施緩釋型肥料。
病蟲害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應經常檢查樹木生長情況,及時掌握蟲情發展規律。刺槐蟲害主要有天牛、蚧等,可采用樂果防治;紫穗槐易受四紋麗金龜和大灰象甲危害,可用敵百蟲防治;苜蓿主要害蟲為苜蓿斑螟,可用綠亨或大蟲殺防治。
應定期進行林間除草,還需注意因干旱、水濕、冷凍、日灼、風害等所致生理性病害的防治。為避免對害蟲天敵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應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
3生態恢復措施的可行性
3.1生態恢復方向的可行性
礦區生態恢復關系到該區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土地利用水平及區域經濟、社會、環境情況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態恢復方向需要綜合考慮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環境保障、公眾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該區域土地有限,鐵礦區采區閉坑后大多應考慮作區域排土場使用。而現有排土場的恢復方向可綜合考慮以下幾方面。
3.1.1經濟水平
該鐵礦地處我國東北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按照耕地優先考慮的原則,排土場應復墾為耕地,以增加當地耕地數量,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其他治理區域“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因此恢復目標應首先以耕地為主,林地、草地可以作為本區域復墾的主要方向。
3.1.2交通條件和管護
本方案所評價并需復墾的區域地處低山丘陵區,距離居民點較遠,灌溉等設施不易布置,種植耕地非常不便。此外,耕地較林草地需要更多的日常管護,因此應以恢復林草地為主。
3.1.3公眾意愿
在對當地村民的調查中,公眾普遍認為待恢復區距離村民居住地較遠,且農作物產量較低,種植成本相對較高,建議主要復墾為林草地。
3.1.4安全等其他方面
排土場為人工堆積而成,具有一定坡度,穩定性與自然形成的山體相比差很多,因此恢復方向應考慮預防雨季降雨量較大時產生山體滑坡的可能性。耕地、林地、草地等幾種恢復方向相比較,林草地的蓋度較耕地大,對于地表土壤的吸附及保水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強。因此從安全方面考慮,應以恢復植被、增加地表覆蓋度為主。
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確定該鐵礦區排土場的恢復方向應該為林草地。
3.2工程、植物措施的可行性
在該鐵礦生態恢復方案中,考慮到植被恢復的速度相對較慢,對水蝕嚴重的地方采取了必要的工程措施,這樣既可減輕水蝕又加速了生態恢復的速度。生態恢復措施的實施采取分階段、先重點治理的方案,主要是從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建設項目的經濟收益及生態恢復投入,以確保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方案中的植物措施是借鑒了遼寧地區礦山成功復墾的經驗,植物選擇上遵循了以下原則:生長快、產量高、適應性強、抗旱抗寒性好、耐瘠薄,優先選擇固氮品種,盡量選擇當地或先鋒品種以及經濟可行性品種。
植物栽植中借鑒了遼寧地區大型礦山的一些新技術,諸如客土兼化學保水劑的應用;對采坑初期已形成的平臺、邊坡噴灑固化劑,定植坑穴表面覆蓋秸桿以保肥、防雜草等方法,用于鐵礦區具有可行性。
另外該恢復方案細化了植物后期養護管理措施,彌補了目前很多生態治理方案的不足,對于礦山植被成活和促進后期生長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在整個方案的實施上,應配合當地環保、水保部門,并且借助于GIS及計算機等先進手段進行實時跟蹤與監控,以確保方案的落實和生態恢復的速度與效果。
4結語
通過對該鐵礦區生態恢復方案的實施,礦區幾十年來遺留的生態問題可得到較好的解決,同時可保護主體工程的正常運營,增加礦區植被覆蓋度,減輕區內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保護和恢復土地生產力的作用。
礦區生態恢復應從建設初期給予高度重視,嚴格按照設計中提出的生態保護措施進行實施,減少生態遺留問題;建設初期還應制定礦區發展的長遠規劃,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生產,尤其是不應造成礦山固廢的亂排、亂堆的無序狀態發生,為服務期滿的排土場生態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礎;不管采取何種生態恢復措施,在礦山的生態環境防治中都要明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參考文獻:
[1]呂樹芳.某煤礦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術,2010(4):8~10.
[2]姜洋.鞍鋼礦區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9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