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和影響氣候的因素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和影響氣候的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氣候和影響氣候的因素

篇1

關鍵詞: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氣候;林分;管理;病情指數;安徽舒城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4-6040-04

油茶炭疽病(病原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油茶的最主要病害,發生普遍而嚴重。油茶(Camellia oleifera)在感染該病后,可發生落果、落蕾、落葉、枝梢枯死、枝干潰瘍,甚至整株衰亡[1]。各油茶產區常年因該病減產10%~30%,重病區減產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2,3]。安徽是油茶種植的北緣地區,特別是地處大別山區的舒城縣,近幾年來油茶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炭疽病導致落果現象十分嚴重,影響了林農的種植積極性。本研究以地處大別山區舒城縣河棚鎮的油茶園為試驗地,對油茶炭疽病的發生發展與氣候條件、林分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定期定株觀察,以期掌握油茶炭疽病在大別山地區的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理論依據;并研究了增施鉀肥、冬季疏枝以及修除病組織等撫育管理措施對油茶抗病性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安徽省舒城縣河棚鎮油茶種植區。該地區為大別山余脈,山勢較低,坡度平緩,土壤為花崗巖母質分化而成的礫質壤土,土層厚30~60 cm,肥力中等偏下,pH 4.5~6.5,為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0~15.4 ℃,無霜期210~230 d,年平均降雨量1 250~1 350 mm,地貌多樣,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適中,無霜期長。氣候條件適宜油茶生長發育,同時炭疽病等葉類、果類病害發生也較嚴重。

1.2 氣候對發病的影響研究

1.2.1 油茶炭疽病發生期觀察 采用定株定期觀察方法。首先選擇5株發病比較嚴重的植株(歷史病株)做好標記,并將所有病葉、病梢、病果清理干凈。在春梢抽梢期間,依據過去的經驗,從4月中旬病害發生前開始,每隔約10 d觀察1次,記錄新梢、果實發病情況。

1.2.2 病情指數調查 先將標準地內的植株按病情輕重劃分為5級(表1),統計各級株數,然后計算出標準地內林木的病情指數。病情指數=Σ(各病級株數×該病級代表數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病級代表數值)×100。

1.2.3 氣候數據采集 測量每個周期的平均氣溫和平均濕度。具體操作方法:每天早6:00和下午14:00分別記錄當天的最低氣溫Tmin和最高氣溫Tmax,最低相對濕度Mmin和最高相對濕度Mmax,計算每天的日平均氣溫、日平均濕度;自觀測日開始約10 d為1個周期,計算每個周期的平均氣溫和平均濕度。同時,自2011年3月5日到9月15日對每次的氣候變化也進行詳細記錄。

1.2.4 數據分析 分析溫度、濕度對發病的影響,并進行多重比較。

1.3 林分對發病的影響

1.3.1 病情調查 在廣泛普查的基礎上,選擇發病程度有明顯差異的油茶林設立標準地,詳細調查病害發生程度與各林分因子之間的相關性。2011年3月5日至9月15日每隔約10 d觀察并統計出油茶嫩梢和果實的新增發病個數。將每樣株的每個樣枝上的春梢總數、果實總數、病梢數、病果數分別進行統計,計算葉片發病率和果實發病率。

果實發病率=樣枝病果總數/樣枝果實總數×100%;春梢發病率=樣枝病梢總數/樣枝春梢總數×100%。

1.3.2 林分調查 對標準地病害情況進行統計和計算后,將標準地的各林分結構因子情況等進行詳細記錄,林分根據林地中主要樹種占植株總數的比例按表2進行分類。按“1.3.1”的方法進行病情調查。

1.3.3 數據分析 分析林分對發病的影響,并進行多重比較。

1.4 林地管理對發病的影響

1.4.1 不同管理水平病害分析 根據當地主要的營林技術措施——施肥、除雜、墾復松土、修除病枝和病蟲害防治等營林措施的具體應用的情況,按表3進行管理水平等級分類。按“1.3.1”的方法對各級管理水平林地進行病情調查。

1.4.2 單項管理措施分析 ①增施鉀肥。2月溝施菜子餅375 kg/hm2,4月在土壤潮濕時撒施草木灰1 800 kg/hm2,結合除雜用柴草覆蓋土壤保墑,挖溝排水。對照區不做任何處理。②冬季整枝修剪。冬季對過密枝、重疊枝進行整枝修剪,使樹體通風透光。對照區不修剪。按“1.3.1”的方法進行病情調查。

1.4.3 數據分析 分析管理水平和單項措施對發病的影響,并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候對發病的影響

2.1.1 氣候因素對春梢發病的影響 分析氣候因子對病害的影響(圖1)可見,在一個生長季中,嫩梢發病早,從5月5日新葉剛展開時就開始出現癥狀(實際侵染期更早,是在抽梢初期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并很快進入病害流行的高峰期;5月下旬左右,病害發展速度明顯降低;7月中旬病害侵染又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8月下旬病害發展速度明顯降低,8月25日無新增病梢。這段時期氣溫剛好介于20~25 ℃,適合病菌生長發育;同期雨水豐富;寄主組織處于幼嫩階段,處于易感病狀態,病原、環境和寄主因素均適宜于病害發生,發病嚴重。進入5月下旬以后,油茶梢頭逐步木質化,對炭疽病的抗性加強,不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病害發展速度明顯降低。溫度、濕度對春梢發病的影響較大,不同溫度、濕度,不同時期春梢發病數差異極顯著(P≤0.001)。

2.1.2 氣候因素對果實發病的影響 分析氣候因子對果實發病的影響(圖2)可見,油茶果實到5月中下旬才陸續開始感染炭疽病,并且很快進入第一個發病高峰期,雖發展速度較嫩梢緩慢,但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且持續時間長,到8月上中旬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9月以后病情逐步緩和。果實發病的高峰期氣溫維持22~28 ℃,同期降雨量也比較大,濕度較高。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油茶炭疽病病原——膠孢炭疽菌的最適產孢溫度為23~25 ℃,溫度低于20 ℃或高于28 ℃,產孢減少或停滯。在油茶林中,炭疽病主要依靠分生孢子隨雨滴飛濺傳播,適宜的溫度和充沛的降雨對病害蔓延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由于2010年7月和8月降雨時間長,雨量豐富,溫度適中,因而該年度炭疽病發病十分嚴重。

溫度、濕度對果實發病的影響較大,不同溫濕度,不同時期果實發病率差異極顯著(P

2.2 林分對發病的影響

在營林中,林分因素往往對病害的發生及蔓延有著顯著影響,某些樹種混交搭配對樹木病害的控制或阻隔起著很大的作用,而有些樹種混交則會加重病害。進行林分結構與病害的關系分析(圖3)可見,油茶與茶樹單一混交林炭疽病病情較重,而多種樹種混交或與其他非寄主林木混交可使病情減輕。油茶與茶樹的混交林病情指數最高,為21.0;油茶與板栗混交林病情指數最低,為9.5;油茶與杉木的混交林發病也較重。這是因為茶樹、杉木均能感染相同病原的炭疽病,茶樹、杉木與油茶混交,會增加了寄主數量或病原物的越冬場所,起不到阻隔病害傳播的作用。

不同林分的病情指數存在顯著差異。油茶與板栗、馬尾松的混交林與油茶純林相比較,病情指數差異顯著,而油茶純林與油茶茶樹和油茶杉木混交林病情指數差異不顯著。

2.3 林地管理對發病的影響

2.3.1 管理水平對發病的影響 對不同管理水平的油茶林炭疽病發生情況調查的結果(圖4)表明,當地油茶林管理水平差異很大,有的管理非常精細,有的管理十分粗放,甚至根本不管。不同管理水平之間病情差異大。病情指數與管理水平級呈負相關關系。管理水平為Ⅰ級的油茶林平均病情指數只有6.8,而管理水平為Ⅲ級的油茶林病情指數為15.4,管理水平為Ⅳ級的油茶林病情指數達到18.2,都比Ⅰ級的病情指數高出1倍以上。

2.3.2 增施鉀肥對發病的影響 對比增施鉀肥與對照油茶炭疽病發生率(圖5)可知,增施鉀肥能明顯抑制炭疽病的發生,發病率僅為18.76%,比對照區(發病率38.43%)降低了1/2左右。施用鉀肥能夠促進作物的光合作用[4],促進植物結果和提高植物抗寒、抗病能力。

2.3.3 冬季整枝修剪對發病的影響 油茶林中嚴重感病的病株和病枝,由于發病嚴重,已失去經濟價值,且不斷地散布病菌,應堅決清除。冬季剪除病組織同時對過密枝、重疊枝進行整枝修剪與對照相比(圖6)可知,處理區的果實炭疽病發病率為17.97%,比對照區(發病率53.36%)低了2/3左右,兩者差異顯著(P=0.022),可見冬季整枝修剪對降低油茶炭疽病發生水平效果顯著。

3 小結與討論

炭疽病對新梢、果實的危害始發期都是在其器官剛形成階段,對新梢的侵染始于3月下旬和4月上旬,對果實的危害始于5月上旬;病害發生末期是組織木質化或器官定型后,此時病菌難以侵入。

當春季氣溫上升到15 ℃以上時,新梢和果實才陸續發病。24~30 ℃時病害擴展迅速,溫度主要影響開始發病的時間。炭疽病菌的孢子分散、傳播和侵入都離不開雨水和較高的濕度,當年的降雨次數和降雨量直接影響到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暖春、雨水多、濕度大的年份常常伴隨著病害大發生。

增施鉀肥和冬季疏枝、清除病組織可明顯促進油茶的營養生長,提高植株生長勢。施用鉀肥促進了油茶的生殖生長,利于果實發育,果實炭疽病發生率顯著降低。

油茶炭疽病初次侵染源多、危害部位多、發病時間長、危害面積大,加之油茶多分布于山地,施藥操作比較困難,在防治上存在較大的難度。其有效防治應以營林措施為基礎,輔之以化學防治,并采用綜合治理的方針,在時間上要打持久戰,堅持數年,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沈萬芳. 油茶炭疽病發生與林分和氣候因素的關系及葉片結構抗病機理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8.

[2] 束慶龍,張良富.中國油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篇2

【關鍵詞】氣候類型;緯度分布;海陸位置

【中圖分類號】G552.0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031-01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包括天氣的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由于各地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地形、季風、人類活動”等影響氣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氣候差異很大。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每一種氣候類型都是由各個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影響的主導因素是有差異的,在影響氣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個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類型、地勢高低、山脈分布、山脈走向和迎風坡背風坡”等的不同,都會對氣候的特征和分布產生影響,甚至會破壞氣候的地帶性分布規律,因此地形是一個非地帶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對氣候有不同的影響,由于地形知識綜合性強、要求有很強的空間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對地形知識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和難點的化解。一般情況下,從赤道到兩極依次出現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是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極地氣候。但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氣候類型的分布常出現一些特殊現象,筆者總結如下:

一、緯度分布特殊

1、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大致分布在赤道至南北緯1O。之間的地區,受緯度位置及大氣環流影響,具有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及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其實遠離赤道的地區,只要氣溫、降水等達到一定數值也可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地峽東北部。它們雖然遠離赤道,但由于處于來自海洋的信風迎風地帶,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從而使七述地不但氣溫較高,而且降水也較為豐富,符合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所以發育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2、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位于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是因為處于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的。赤道穿過東非高原,本地理應為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時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成因相似的是南美洲圭亞那高原上的熱帶草原氣候。

二、海陸位置特殊

1、沿海地區的熱帶沙漠氣侯。一般而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但由于受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也有降水較少的氣候類型分布。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熱帶沙漠氣候一直分布到西部沿海,主要是由于離岸風和流經沿岸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西側的阿塔卡馬沙漠、澳大利亞西側的維多利亞大沙漠、撒哈拉以南非洲西側的納米布沙漠的形成都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索馬里半島沿岸的熱帶沙漠也跟夏季的離岸風和索馬里寒流有關。

2、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J陛氣候一般分布于溫帶大陸性內陸地區,距海洋較遠,干旱少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東西距海洋都近,并處于西風帶內,但該地地處高大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另外,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也是距海較近,但由于地勢高,受海洋影響小,所以沿海地帶形成地中海氣候,而內陸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類似的還有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內部的溫帶大陸。眭氣候。

3、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緯4O°一60°之間的大陸西岸,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及南美大陸西岸,但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有一些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事實上,只要是溫帶地區,又常年受到西風的影響,終年有暖濕空氣從海洋面上吹來,就可以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南北二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的特征是冬暖夏涼,年溫差小:海洋性氣候區內愈靠近大洋,氣候的海洋性愈強。特別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經過,西風從暖流海面吹來,氣流溫暖潮濕,因此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大陸中心和大陸東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溫均在0℃以上。夏季時暖流水溫仍較大陸溫度低,海上要比陸上涼得多,這里受西風影響最熱月均溫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涼,年溫差要比同緯度其它地區小得多。全年有雨,冬雨較多:此區正當溫帶氣旋活動的路徑上,氣旋雨量豐沛,特別是冬季時溫帶氣旋更為活躍,雨日很多,但降水強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沒有干季。用一句話概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篇3

關鍵字:建筑設計;氣候;策略方法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建筑設計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需考慮氣候因素,以求與環境相協調。現代建筑設計必須與生態氣候相適應,適應氣候的建筑設計滿足了當今社會低碳、環保的要求。在推行綠色建筑的浪潮下,建筑設計必須與氣候資源、自然地形有機結合,創造出生態節能的建筑,以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1]。

一、分析氣候環境與選擇設計策略的重要性

氣候環境與建筑設計策略之間存在復雜的對應關系。從低碳、節能的出發點考慮,設計應使建筑與氣候環境相協調。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中,影響建筑設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對氣候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選擇適當的設計策略,提高建筑與氣候環境的協調性。

(一)適應環境,低碳節能

建筑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起居,選擇適應氣候環境的設計策略,可使建筑更好地達到節能、環保的目標,提升建筑品質,幫助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

(二)親近自然,和諧共存

在適應氣候的建筑中,建筑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摒棄工業文明帶來的封閉空間,使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更親近自然,享受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

(三)順應環境,突出地域特色

建筑是某一地區的標志,不同的地域氣候環境不僅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同時還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特色。利用地域氣候環境,應用不同的建筑形態、布局、構造細部去創造宜人環境,體現出了建筑設計的智慧,比如通風防潮的吊腳樓;冬暖夏涼的窯洞;冷巷、天井給封閉的居住環境帶來的陽光和空氣等。

二、氣候與建筑

建筑設計中有很多因素與氣候環境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分析氣候環境與選擇設計策略之間存在一個博弈過程。

(一)氣候對建筑的影響

建筑形式與當地氣候相協調,以此創造宜人環境,不同氣候對建筑有不同的要求。建筑師在設計前需先考慮當地氣候,例如在熱帶地區,采用蒸發降溫技術加快空氣的流動,降低室內溫度;在寒冷地區,采用保溫材料和太陽能集暖設備等[2]。

某地區太陽輻射、大氣環境和地理環境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本地區的特有氣候。依據地理位置、水陸分布、地形地貌的劃分,氣候類型被分為很多種。氣候要素的變化影響某一地區的氣候,從而影響室內外溫差,空氣濕度等因素,間接影響到人的舒適性,因此建筑設計時需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正確選擇適應氣候的建筑布局、建筑材料、構造和設計策略 [3]。

(二)建筑對氣候的反作用

氣候會對建筑產生影響,建筑也會影響氣候,建筑對氣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筑布局對局部氣候的影響,例如建筑群過于密集形成熱島效應,高層建筑群對風、熱環境的影響等。

當代的生態氣候建筑包含節能、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節能并不是通過對原有能耗的節約,而是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建筑在做到節能的同時,必須考慮人的主觀上的舒適性和客觀環境的可持續性,即在讓人獲得愉悅的同時秉持環保節能的思想。在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充分利用太陽能、風、天然光等自然資源,不借助于機械系統的前提下,利用氣候的原有特性產生動力。

三、適應氣候的建筑設計原理

適應氣候的建筑設計原理主要體現在利用地域氣候,通過設計改善建筑周圍的小氣候,實現自然通風與采光,減少機械通風、空調與人工照明,達到建筑與氣候環境相協調、環保節能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和防御不利氣候因素的影響

充分利用氣候環境,實現自然通風和采光和規避不利氣候因素的影響,在滿足適用性的前提下減少與自然的對抗,即可使建筑高效、節能,創造出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 [4]。

1、建筑群體的布局規劃

充分考慮夏季有利的主導風向和冬季不利的主導風向,結合采光、通風、保暖和防曬的因素合理設計建筑群體及其朝向。

2、體形系數的合理控制

建筑物與外界大氣接觸的表面積和所包圍的體積之比即為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建筑物的外表面積越大,體形系數也會越大,帶來較高的能耗。在節能設計時,建筑物平面外形不能凹凸太多,在所有幾何形體中,球體的體形系數最小,同等條件下能耗最低。

3、窗墻比的合理控制

建筑外墻總面積與墻體總面積之比即為窗墻比。雖然外窗面積遠小于外墻面積,但外窗得失熱量占建筑物結構得失熱量的40%,因此必須在主動式設計過程中根據氣候的特征合理控制窗墻比。

(二)有效利用隔熱保溫、遮陽和自然通風等被動式節能技術

被動式節能建筑是指在完全不使用其它能源的基礎上實現隔熱與保溫。

建筑的隔熱部位主要由建筑物墻體、屋頂、地板三個部分組成。可以采用保溫材料制作墻體或者把墻體埋入地下或者用土壤包裹三面外墻,更為奇特的是延安窯洞直接在山坡上挖洞作為房屋使用,以上設計方案適用于干燥少雨的地區。

充分利用百葉包裹外墻,做到隔熱保溫方式歲季節變化,在冬季打開百葉,夏季關閉百葉,實現對光和熱的充分利用。屋頂長期接受陽光曝曬,必須采用合適的隔熱層覆蓋屋頂,或用蓋板架空,便于熱空氣排出。最好的節能方法是在屋頂種植植被,起到隔熱的作用的同時可以很好地美化環境。對于夏季多雨的地區,可以在屋頂儲水,儲水吸收熱能后還可供人們日常使用。還可以把熱風或冷風進行合理儲存,例如將熱風或冷風收集到室內的管道中滿足季節性建筑的需求,形成空調式效果。冬季的保溫措施還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加熱墻體來提高室內溫度,又可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建造一體式墻體和玻璃,墻體部分用深顏色,利于吸收陽光,透光率高的玻璃用于建筑以滿足白天儲熱和晚上散熱的要求。第二種形式是通過地板或墻體直接采集陽光來加熱空氣,第三種是通過建立前室,讓墻體和地板同時接受陽光照射,把加熱的空氣送入室內,以達到保溫的效果。

除上述方式外,還可以通過對建筑物間距及朝向的合理規劃引導自然通風,實現良好的風壓通風效果。

結語:

在節能環保的迫切要求下,建筑業也在不斷尋找新的適應時代需求的方式推進自身的發展。現代建筑設計必須遵循節能環保的原則,與生態氣候相適應,與氣候資源、自然地形有機結合,創造出生態節能的建筑。適應氣候的建筑設計實現了當今社會低碳和環保的目標,滿足了人們日益進步的生活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會.適應氣候的建筑設計策略及方法研究[J].環球人文地理,2014,30(20):68-68.

[2] 葉守森.適應氣候的建筑設計策略及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3,26(10):137.

篇4

關鍵詞:氣候變化;青少年;行為意愿;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24505

1引言

氣候變化已經被看做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也成為了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1],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都高度重視,并在巴黎氣候大會前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交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總結和規劃了應對氣候變化所實施的政策與行動[2]。然而在中國,公眾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還很低[3],但社會意識及環境態度又能夠決定社會行動,如果公眾具有強烈的氣候變化意識將能夠極大程度地促進低碳政策的完善及低碳社會的發展建設[4]。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青少年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群體[5],近年來的一些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及氣候的變化趨勢也預示著氣候變化將會在未來給當今的青少年群體帶來更多的威脅及挑戰。同時,青少年也將對未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決策及應對方式有重要影響。首先,青少年仍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青少年氣候素養的培養將有助于應對公眾的氣候變化關注度降低等問題,也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方面挑戰。其次,青少年對采取積極行動富有激情、想象力及活力,這在當今的社交與媒體時代將對氣候變化問題有更重要的貢獻,例如:青少年在家庭中提倡氣候友好型行為;在學校及一些課外群體中扮演重要的信息交流者;能夠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并傳遞全球性的信息[6]。

青少年想要應對氣候變化以求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具備氣候科學知識,還應具有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驅動,以及在個人及群體層面擁有實施氣候友好行為的信心。然而,中國現有的對青少年氣候變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傳遞氣候變化知識來增加青少年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其影響的理解,卻缺乏對最終的親環境行為的探究及培養。因此,了解中國青少年對減緩氣候變化問題的行動參與意愿情況及探究其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對今后開展氣候變化教育、培養氣候素養、建設低碳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7]。

國外已有一些研究基于環境心理學及行為學來探討有效的氣候變化交流機制以及影響個人氣候行為的影響因素。筆者的研究就基于計劃行為理論來進一步探究中國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來預測個人親環境行為的理論模型[8]。該理論指出,對于最終的行為,行為意愿是最具影響力的預測指標,并且行為意愿又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即態度越積極、認為周圍重要他人越支持、自我感知的行為能力越強,行為意愿就越強。在Schindler的研究中態度還被定義為針對特定環境問題的態度[9]。一些調查研究也表明,對于特定的環境問題,比如對氣候變化而言,關注度越高,以及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越強,越能夠激發個人節約能源的意愿[10,11],而對氣候變化的懷疑也將阻礙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態度可再細分為3個主要維度:①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②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③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細分氣候變化態度的復雜性及特殊性,將有助于進一步探究影響青少年減緩行為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希望該研究結果還能夠運用今后的氣候變化教育,培養出參與減緩氣候變化及低碳發展的青少年。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調查地點

研究于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5月30日開展問卷調查。由于非城市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更高,對氣候變化敏感度及脆弱性也更高,因此了解這一地區青少年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將更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在中國,不同地區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異,因此研究參考了中國1960年以來極端天氣的分布及變化情況,如夏季高溫天的變化等,最終選取了12個省的非城市地區開展問卷調查。這些調查地點的海拔跨度從50~3000 m,并且包括了內陸地區及沿海地區,以求盡可能代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每個非城市地區選取1所小學進行調查研究,共12所學校。

2.2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及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測量了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如“我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如“我不會去關注電視或報紙上有關氣候變化的報道”等)、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如“我認為氣候變化不會對我居住的這個地方造成影響”等)、知覺行為控制(如“我覺得我的努力對減緩氣候變化不會有什么幫助”等)、主觀規范(如“我的家人認為減緩氣候變化的節能行為是沒有必要的”等)、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如“接下來的一年里,我愿意為減緩氣候變化而捐出自己部分零花錢”等)和一些社會學變量,測量題目主要基于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的研究結論根據實際情況而設定。為保證調查質量,問卷采用了正向-負向題設計,且先由專家進行討論,修改后又先后進行了兩次預實驗(N1 = 150,N2 = 88),最終問卷共包含51個問題。所有感知變量及減緩意愿都使用了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非常同意-同意-保持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社會學變量多采用填空題及選擇題,其中性別、年齡、地區、家庭成員數、家庭私家車及摩托車擁有情況被用于了之后的分析。

2.3信度檢驗

信度檢驗是測定所設計的量表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根據Cronbach alpha(α)值評價量表的可靠性,一般認為α大于0.7被認為可信度較高。利用SPSS 22.0軟件對最終問卷中所測的感知變量及減緩意愿進行信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范、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α值均大于0.75,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的α值接近于0.7,仍在可接受的范圍。由此說明本次調查的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所有變量所得分值將進一步用于的數據分析。

2.4調查參與情況

該調查研究一共邀請到了1229名年齡在9~13歲的青少年參加。

3研究結果

3.1信息來源途徑

在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絕大多數青少年已經聽說過氣候變化(圖1)。對于氣候變化的信息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的途徑,且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信息獲取途徑,因此途徑累計百分比超過100 %。在這些傳播途徑中,大眾媒體作為信息來源的比重最大,例如電視(69.7 %)、網絡(49.7 %)。其次,課內外課程教育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也占有很大比重,如課外書籍(47.3 %)、學校課程(38.2 %)。從家人那里獲知氣候變化(35.9 %)或者從報刊雜志上獲得此信息(34.3 %)相比其他途徑而言比重相對較少,但仍有超過1/3的參與者提及。大眾媒體作為青少年獲取氣候變化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其對氣候變化的報道將可能影響著青少年的氣候變化情感感知與參與(表3)。

3.2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及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探究青少年參與減緩氣候變化情的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如表3

結果表明在社會學變量中只有性別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有顯著影響(B=-0.06,p>0.05),且表現為女生對氣候變化的減緩意愿會強于男生。分析所有情感感知變量對減緩意愿的影響時發現,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B=0.00,p>0.05)和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B=-0.01,p>0.05)這兩個氣候變化態度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沒有直接影響,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B=0.16,p

3.3氣候變化態度與行為意愿的關系

由于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和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這兩個變量在回歸分析中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而同屬于態度的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對減緩意愿卻是極顯著的影響,因此研究建立了中介模型來進一步探究這3個感知變量與減緩意愿之間的關系(圖2)。

結果顯示: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可以通過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來影響減緩意愿(直接效應c’=-0.12,p

4討論與建議

(1)從理論上基礎來分析,在Ajzen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中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夠影響個人的行為意愿。通過實證研究,基于理論進行的回歸模型分析也發現,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行為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等情感感知變量能夠有效地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因此,要鼓勵青少年更多親環境親氣候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就必須關注影響青少年行為參與意愿的重要情感因素,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氣候變化教育。

根據研究中分析總結的影響青少年參與意愿的直接因素,氣候變化教育對情感感知變量的關注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氣候變化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提高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通過有效地信息傳遞,建立青少年自身與氣候變化的相關性,并真正意識到氣候變化與個人生活及行為的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參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意愿。②氣候變化教育應當注重主觀規范對行為意愿的重要作用。主觀規范對于行為意愿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這就需要今后的教育注重創建良好的群體認同感,讓青少年個人接受到來自他人的積極性期望,從而觸發他們行為意愿的增強。③今后的氣候變化教育也可以通過提高知覺行為控制來鼓勵更多的行為參與,即提高青少年個人的行動能力以及對自我行為作用力的信心。Moser等的研究表明在氣候變化教育中,直接教授青少年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解決措施比只傳遞氣候變化的形成原因及影響更能有效地提高個人的行動能力感知以及對自我行為作用力的信心,從而付出行動參與其中[13,14]。

(2)根據研究的中介模型分析,雖然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和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并沒有直接對行為意愿有顯著影響,但它們卻是有效的間接影響因素,能夠通過影響關注度來間接地影響行為意愿。這說明,這種負向的氣候變化態度與行為意愿間還存在某種距離,但這種間隙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積極的氣候變化態度來調節,因而深入理解了這3個態度變量之間的作用機制將更有助于全面地分析影響青少年參與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因素。根據模型結果,可以通過克服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在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的距離,降低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或者增加青少年對當地來自氣候變化的危機感知,來吸引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從而獲得最終的減緩行為的參與。

(3)研究還發現性別在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針對青少年而言已有研究表明,當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時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強的氣候變化危機感知,甚至對于其他環境問題也如此[15]。而研究的結果也進一步證明,女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更強烈的行為意愿來參與到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中。而這種性別差異導致的行為意愿差異可能由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引起,同時這種差異還有可能和價值觀有關,如利己主義或共享主義,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也會與家庭背景、同齡人的影響有關。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經濟危機及社會危機也日益顯著,國際社會也在加強各方面的合作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政府提出了低碳社會的發展策略,制定了一系列阻止碳排放高速增長的低碳減排政策,但低碳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需要鼓勵更多居民的日常行動參與,以及培養青少年的低碳意愿及行為,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對長期的氣候變化問題。為鼓勵公眾參與,激勵青少年的行為響應,政府及社會可以通過氣候變化教育入手,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針對不同的地區細化氣候變化教育活動。研究建立模型及提出的行為意愿影響因素能夠反映出,心理認知過程在對于理解和實施減緩氣候變化教育行為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證實了當地的氣候變化信息將更有助于激發個人的參與[16],同時,強調個人經歷和當地影響的信息交流更可能觸發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及減緩行為的發生[10, 17]。因此,基于地方信息的、結合地方氣候特點的氣候變化教育活動更能有效地克服個人對氣候變化的心理距離,改善對氣候變化的情感感知,進而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18]。

第二,鼓勵開展多形式的氣候變化教育來增強公眾及青少年的氣候變化行為參與。氣候變化信息來源途徑的多樣化體現出了對多形式教育模式的需求。氣候變化教育的類型主要可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正規教育主要依托于學校,以傳授氣候變化基本知識為主;非正規教育一般指在非正規的教育場所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活動,如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等;非正式教育主要依靠大眾媒體作為信息渠道開展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多形式的教育模式能夠提高氣候變化教育的有效性,但教育活動應該不僅僅傳播氣候變化知識,還要注重對氣候變化情感感知的培養,強化個人與氣候變化的聯系,激發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及自我責任意識,最終引導和鼓勵行動的參與。

5結語

基于對全國多地區的青少年調查研究,結果具有廣泛性,對未來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具有理論參考價值及實踐指導意義,也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進行公眾的宣教工作、加強公眾的參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研究僅針對青少年開展,結果又具有一定局限性,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特征人群的氣候變化教育建議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及驗證。

參考文獻:

[1]Le Quéré C, Moriarty R, Andrew RM, Peters GP, Ciais P, Friedlingstein P, et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 [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5, 7(1):47~85.

[2]蘇偉.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R]. 北京: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 2015.

[3]Stokes B, Wike R, Carle J. Global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broad support for limiting emissions [R].Wahsington: Pew Research Centrer, 2015.

[4]趙群,曹麗麗,嚴強. 城市居民的環境態度對其環保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 生態經濟,2015,31(8):159~162.

[5]李玉潔. 怎樣提升青少年氣候素養[J]. 學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5(4):9~10.

[6]Flora JA,Saphir M,Lappé M,et al.Evaluation of a national high school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program:The Alliance for Climate Education [J]. Climatic Change,2014,127(3-4):419~434.

[7]陳濤,謝宏佐. 大學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問卷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2012(1):138~142.

[8]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179~211.

[9]Schindler F H.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issue attitude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9, 30(3): 12~16.

[10]Spence A, Poortinga W, Butler C, et al.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willingness to save energy related to flood experience [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1, 1(1): 46~49.

[11]崔維軍,羅玉.城市居民氣候變化風險認知對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調查分析[J].生態經濟,2014,30(11):119~123.

[12]Preacher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79~891.

[13]Moser S munica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ublic engagement when climate change comes home [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2014, 5(3): 337~358.

[14]Clayton S, Manning C, Hodge C. Beyond storms & drought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Eco America, 2014.

[15]Stevenson K T, Peterson M N, Bondell H D, et al. Overcoming skepticism with education: interacting influences of worldview and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on perceived climate change risk among adolescents [J]. Climatic Change, 2014, 126(3-4): 293~304.

[16]Scannell L, Gifford R. Personally Relevant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Local Versus Global Message Framing in Engagement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1, 45(1): 60~85.

[17]Weber E U. Experience-based and description-based perceptions of long-term risk: Why global warming does not scare us (yet)[J]. Climatic Change, 2006, 77(1-2): 103~120.

[18]Akerlof K, Maibach E W, Fitzgerald D,et al.Do people “personally experience” global warming, and if so how, and does it matter[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1):81~91.

篇5

氣候類型的分析和判斷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各地氣候是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狀況、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必須準確、全面地掌握這些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才能了解每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從而正確判斷氣候類型。

一、分析不同氣候類型的特征

組成氣候的兩大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分析和描述氣候特征一般從這兩方面進行。

(一)分析氣溫特點

氣溫分布的基本規律是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根據所屬溫度帶不同,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種類型。在同一個緯度帶內,由于地面狀況不同,氣溫差異很大。因為下墊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地面狀況包括海陸分布、地形、陽坡和陰坡、植被覆蓋狀況、洋流等。陸地和海洋是范圍較大的下墊面,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明顯差異,形成了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以北半球為例,這兩種氣候的氣溫差別如下:大陸性氣候氣溫日(年)較差大,最冷月出現在1月,最熱月出現在7月;海洋性氣候氣溫日(年)較差小,最冷月出現在2月,最熱月出現在8月。此外,地形也會影響氣溫。

(二)分析降水狀況

降水主要受大氣環流、地面狀況、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大氣環流是影響降水形成和分布的宏觀因素,其對降水的影響歸納如下:氣壓帶中的赤道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下降水較多(因氣流上升,氣溫降低,水汽易凝結),副熱帶高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下降水稀少(因氣流下沉,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風帶中的西風帶控制下降水較多(因風從低緯吹向高緯,氣溫降低,水汽易凝結),極地東風帶、信風帶控制下降水稀少(因風從高緯吹向低緯,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在季風氣候區,夏季風影響下降水較多(因風從海洋吹向大陸,水汽充足,易凝結降水),冬季風影響下降水稀少(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水汽少,不易凝結降水)。受海陸位置的影響,一般距海近的地區降水多(吹離岸風的地區除外),季節分配均勻;距海遠的地區降水少,季節分配不均勻,集中于夏季。

二、氣候類型的分析判斷

(一)根據氣候特征判斷氣候類型

判斷氣候類型的題目,給出的資料形式多樣。有的提供一年中各月的氣溫和降水數據資料,有的給出各種氣候類型資料圖。不論給出的條件形式如何,關鍵是掌握各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即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氣候類型特征比較相似,容易混淆,如:

1.區分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這兩種氣候都是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可從以下幾方面對其加以區別:一是降水總量: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較多,年降水量在1500~2000㎜以上;熱帶草原氣候降水相對較少,年降水量在750~1000㎜之間。二是降水量的變化趨勢: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6~9月,從旱季到雨季是突變現象;熱帶草原氣候的雨季大致在5~10月(北半球,南半球相反),降水從干季到濕季呈漸變趨勢。三是降水量大于200㎜的月份:熱帶季風氣候有三個月或三個月以上,熱帶草原氣候則不足三個月。

2.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區別

這兩種氣候都是雨熱同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相對冷干。主要不同點:一是最冷月均溫:亞熱帶季風氣候在0℃以上,溫帶季風氣候在0℃以下。二是年降水量及雨季長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多,大于1000㎜,且雨季長;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間,降水較少,且雨季短,降水有突變現象。

3.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區別

這兩種氣候都是冬冷夏熱,夏季降水相對較多。不同點:一是溫帶季風氣候均溫低于0℃的月份少,溫帶大陸性氣候較多。二是年降水量:溫帶季風氣候一般大于400㎜,溫帶大陸性氣候則小于400㎜。三是降水的集中程度:溫帶季風氣候的各月降水量相差較大,夏多冬少的特征明顯,有明顯的雨季;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各月降水量相差較小,較為均勻,一般無明顯的雨季。

(二)根據氣候分布規律判斷氣候類型

全球氣候分布雖然非常復雜,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判斷氣候類型時,先根據緯度位置確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溫度帶,然后根據經度確定海陸位置,是位于大陸東岸,還是大陸西岸,最后把已知地點落實在全球氣候類型圖和氣候分布模式圖上,確定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的分布還有一些重要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對氣候類型的準確判斷有很大幫助。這些規律是: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苔原氣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缺失;三種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只分布在大陸東岸;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

(三)根據地帶性植被、典型動物、地理景觀、地名等進行判斷

氣候是影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據某些典型地帶性植被可以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例如:若有高大喬木板狀根發育,可判斷該地是熱帶雨林氣候。植物的分布直接影響著動物的分布,所以根據一些典型動物,可以推斷該地的氣候。

需要注意的是,在地帶性氣候的基礎上,還存在一些非地帶性現象。例如: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沿海和中美洲的東北部,雖遠離赤道,卻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東非高原的赤道地區因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對流作用弱,降水較少,因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高原雖處于西風帶范圍內,但由于安第斯山阻擋了西風的伸入,位于背風坡,降水稀少,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因此,只有對世界氣候有完整的認識,才能對氣候類型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

參考文獻:

[1]楊慧中.怎樣提高地理讀圖能力[J].地理教學,2008(1):7~10.

篇6

玉米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主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每年的糧食供給中玉米的產量占據很大的部分。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平均氣溫、平均日照時數、平均降水量等對玉米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山西作為我國主要的玉米生長地之一,也是目前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由于山西是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地處在中緯度帶的氣候區,在降水量及平均日照數方面能夠充分滿足玉米的生長,所以,經過長久的農作物種植經驗的研究,發現玉米是山西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之一,根據山西農作物的種植區域簡要的劃分為5個種植區,這五個種植區的劃分依據正是根據細微不同的各地氣候以及不同的種植地形,大致包括晉西北玉米種植區、大同盆地和呂梁山玉米種植區、太行山和忻州玉米種植區、太原盆地和上黨盆地玉米種植區、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及中條山玉米種植區五個種植區。這五個種植區在種植玉米方面具有明顯的氣候資源優勢,雖然,氣候資源是人為不能控制的,但是為了保證玉米種植的高產量,相關部門必須合理的利用氣候資源優勢,下面,本文作者將對玉米種植區的氣候生態因素的優勢進行綜合的評價研究。

1研究玉米種植區氣候生態因素優勢的意義

氣候中的光、熱、水等對玉米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有利于玉米生長的氣候資源則會提高玉米的生產產量,不利于玉米生長的氣候資源的存在則會導致玉米的減產。本文試圖通過對玉米種植區氣候生態優勢進行比較,以合理的利用氣候資源,為提高玉米生產產量提供依據。

2玉米與氣候生態因素關系的研究

在目前許多權威性的科學研究資料中,不難發現玉米的生長發育與當地的氣候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氣候生態因素的分布范圍也決定者玉米生長的范圍,以及玉米生長的適應性如何,是否會影響正常的產量的生產。下面,筆者將從溫度、降水、日照三方面對影響玉米生長發育的氣候生態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

2.1玉米對環境溫度的反映與需求

溫度對于農作物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溫度的適宜度影響到玉米生長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質轉移與生長的過程。在眾多的氣候生態因素中,溫度對玉米的生長發育的影響尤為突出。山西省的玉米種植一般為一年一種,不存在兩次種植的情況,而且山西省的玉米種植一半都是春種秋收,這一階段玉米的生長發育有著適宜的溫度,不會存在溫度過低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但是,由于近些年來干旱現象的發生,過高的溫度也抑制了玉米的生長發育。相關專家研究發現,玉米從播種到開花所感受到的外界的溫度大部分的取決于玉米莖稈生長點所感受的溫度,一般認為玉米兩個節點以9攝氏度為起點,30度為最適宜的溫度,而且,氣溫對玉米的生長發育的影響主要發生在中后期,如果在后期的生長發育中溫度達到40度將會導致玉米的。就山西省而言,運城盆地及臨汾盆地的在夏季的溫度最高,但是一般不會達到40度,但是持續的高溫達到37度左右將會嚴重影響玉米的后期生長,近些年來,運城盆地及臨汾盆地遭到了嚴重的干旱,導致山西省南部地區玉米的產量大大降低。

2.2水分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玉米在播種以后,在發芽出苗的過程中,存在一個籽粒灌漿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水分嚴重缺少,將會造成玉米產量的減少,一般而言,產量將會減少每日約為4%左右,在今后的玉米的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籽粒灌漿時期缺水導致的缺陷將會嚴重影響到玉米成熟以后的生產產量。根據一項研究顯示,我國的玉米的生長水分在苗期的蓄水量是最少的,在籽粒灌漿時期的蓄水量是最大的。簡單的來講,產量和蓄水量的關系即為產量隨著玉米水分的利用而提高。我國科研機構在研究玉米的需水量的分水線時發現,玉米生育期內總降水量如果少于150m m將不能獲得籽粒產量,但是,在此基礎上,每增加25mm,每畝可增加的生物產量將達到50千克,籽粒的產量將達到25千克,總體而言,玉米從播種到成熟獲得的降水量不能少于375m m,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導致玉米產量的減少。

2.3日照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玉米屬于短日照作物,玉米的生長發育一方面是植株接受太陽光能的多少,另一方面是陽光照射時間的長短。日照對玉米生長影響的關鍵時期主要集中在玉米散粉時期,影響玉米生長、果穗的重量。整體而言,充足的光照將會有利于玉米細胞的生長,植株的長高。因此,在玉米生長期間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3玉米生態氣候的區域性研究

山西省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且雨水較多,而且山西地形多樣,垂直分化比較明顯,就我省運城盆地而言,當地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7月、8月份,其中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一般在7月份的降水量會達到最大值。且在這段期間,平均的溫度值能夠滿足玉米的生長發育。5―8月份正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在玉米生長的季節里,平均氣溫在15℃―28℃左右,總體的降水量在363m m―478m m左右,日照時數在1135h―1371h。

為了對山西省運城盆地玉米種植區氣候生態因素的優勢進行綜合的評價,筆者利用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對運城盆地各地的玉米種植區建立了評價模型,然后,再根據評價模型得出的綜合評價值對各區的生態條件進行評價。由于影響玉米生長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筆者為了方便研究將眾多的指標轉化成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綜合指標仍然保留原始變量的主要信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又能夠抓住主要的方面分析。筆者選取了運城盆地的四個玉米種植區作為評價體系樣本,以玉米主要的生長季節的氣候資源對玉米的生長影響為主要的評價依據。

在通過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并借鑒相關的研究資料將運城盆地玉米種植區氣候資源的優勢條件劃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四個方向的評價體系。

通過數據的分析得出:運城盆地溫暖較高,熱量充足,光熱資源也比較豐富,土地比較肥沃,對于種植夏季玉米有著優良的資源優勢。總體上而言,運城盆地對玉米的種植的氣候生態因素的優勢非常的明顯.且種植玉米的風險較小。

篇7

關鍵詞:地理 比較教學法 氣候比較

我國現行的初中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統一。區域地理是基本的內容,而教材在講述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則往往采用孤立地講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而忽視了地理事物之間的橫向比較,不注重表現其中的規律。這樣就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困難,使其不能較快地掌握,而僅僅是靠死記硬背來加強記憶,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不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且容易增強學生的作業負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掌握地理知識。

所謂比較教學法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區域分割、學科分割,加強地理知識的綜合性、直觀性、系統性,提高教學效果。下面就氣侯知識作簡單的剖析。我們知道,要分析氣候就需要首先分析氣溫和降水,不同的氣溫帶和降水帶組合成不同的氣侯帶,而影響氣溫和降水的因素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要分析地方的氣候成因就要綜合各種因索。

例一,歐洲西部和亞洲東部的氣候比較。

兩地同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又都靠著大洋,可是歐洲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而亞洲東部卻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風氣候,該如何解釋呢?這就需要用比較法.兩地雖同處在中緯度,同靠著大洋,但一個在大陸西部、大洋東側,另一個卻在大陸東部、大洋兩岸。歐洲西部位于亞歐大陸西側、大西洋東岸,終年受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挾帶著大量的水汽而來,形成豐富的降水,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也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因而形成溫暖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而亞洲東部則是深受季風的影響。由于海陸物理性質不同,夏季,從太平洋、印度洋吹來的含有豐富水汽的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從西伯利亞、蒙古一帶吹來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風影響本區,造成低溫少雨。因此形成顯著的季風氣候。

例二,歐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氣候比較。

兩地同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同處于大陸西岸、同處于西風帶、同有暖流經過,同有巨大的山系,可為什么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范圍卻是一個大、一個小呢?在歐洲西部,高大的阿爾卑斯山是東西走向,與西風的方向是一致的,不會阻擋來自海洋上的濕潤空氣,而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卻呈南北走向,阻擋了西風的進入,因而就形成了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例三,非洲低緯度(赤道地區)的西部和東部的氣候比較。

赤道穿過非洲大陸,受到赤道低氣壓帶的影響,但在西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東部卻為熱帶草原氣候,原因是什么?因為西部為地勢低的剛果盆地(扎伊爾盆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形成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而東部卻為東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形成了干、濕兩季的熱帶草原氣候,在東非高原上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才形成了高山氣候,為炎熱的非洲帶去了一份涼意。

例四,南美洲40℃附近的大陸西側和東側氣候的比較。

雖同處在西風帶內,但西側位于迎風坡,濕潤的西風光臨陸地,遇地形抬升形成豐富的降水,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而在東側則是位于背風坡,由于西來風流產生焚風效應,水汽消失,很難致雨,則形成干旱、半干旱氣候,有的地方出現溫帶沙漠。

篇8

(巴東縣第一高級中學湖北巴東444300)

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全球的分布范圍很廣,尤其是在北半球,如亞歐大陸近一半的面積、北美大部分,另外有南半球阿根廷的一部分。但這些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地帶性因素和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下,各自表現的特點及成因不盡相同。

一、內陸型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地區,如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和西亞的部分地區以及美國中部地區即此類型。這些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成因又可分成兩種。

一種是如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和西亞的部分地區,由于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或者由于山脈的阻擋而干燥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但局部地區的差異仍然很大,如地形中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差異導致降水的差異,中國新疆的北疆和南疆就屬這種情況。

另一種如北美中部地區,主要分布在落基山以東、100°W以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帶以及科迪勒拉山間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其中半干旱即溫帶草原氣候區在北美分布較廣。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冬寒夏熱,降水少且變率大,年降水量約250--500mm。其原因:(1)從緯度位置來看,屬于北溫帶。(2)北美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和其間的平行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使海洋水汽只局限在西部沿海,且南北延伸,很難深入內陸。東部地區,北有拉布拉多高原,南有阿巴拉契亞山脈,加上沿岸拉布拉多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其降水自沿海向內陸減少,而中部的中央大平原南北敞開,冬季來自極地的冷氣團和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團都可以長驅直入,尤其是加劇了冬季的寒冷,使溫差增大,氣候的大陸性增強。(3)北美大陸和大西洋的面積較小(與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相比),其對應的大氣環流影響微弱,也使此地降水較少,大陸性明顯。(4)北部東海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的影響。當然,在上述眾多的影響因素中,地形是主導因素。總體而言,該類型氣候對應的植被多為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氣候的大陸性很強。

二、焚風型

南美大陸的阿根廷境內及為此類。雖然地處西風帶,靠近大西洋且陸地東西狹窄,卻同樣也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究其原因: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西部太平洋的濕潤氣流進入大陸東部,居安第斯山背風位置,大陸東岸的西風表現為從陸地吹響海洋的離岸風,且沿海有福克蘭寒流的影響。

在氣候的具體特征上也有別于其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突出表現在大陸性不強烈,冬夏沒有極端的低溫和高溫,7月均溫0--4℃,1月均溫12--20℃,年溫差較小。降水稀少,并呈現自西向東遞減的趨勢。西部在安第斯山有缺口的山麓地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太平洋氣團的影響,年降水量可達250--500mm,故屬半干旱氣候;至中部一帶不足250mm,近東海岸降至150mm以下,降水的季節分配普遍以秋冬為多。此外,本區因風力甚強,促進蒸發,更增強了干旱性,常引起塵暴。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就集中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上,荒漠即為著名的巴塔哥尼亞沙漠。

三、亞寒帶型

俄羅斯、北美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即為此類型。大部分地區分布著以亞寒帶針葉林為典型植被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也稱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寒冷,1月均溫在-20℃左右,夏季溫和,7月均溫約16℃---18℃,因此氣溫年較差很大。

降水的差異也很大。在俄羅斯,西部沿海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其他地區為500--800mm。降水的季節分配西部沿海比較均勻,冬季略偏多,向東逐漸轉變為夏季偏多。在北美北部,年降水量西部和北部在250mm--500mm,東部可達500mm--1000mm,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弱,濕度很大。本區的水熱條件與亞洲同類型氣候區相比,具有濕潤特點,大陸性程度也不如亞洲同類型氣候極端。

其成因是:(1)位于50°N---60°N,所處緯度較高,氣溫低。(2)北臨北冰洋,易受極地高壓產生的寒冷氣流影響。(3)大陸面積寬廣,氣候的大陸性極強,在西伯利亞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是東亞等地冬季風的發源地。(4)東部沿海的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四、東岸型

北美五大湖附近地區即為此類型。該類型屬于溫帶緯度東岸型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又稱溫帶森林氣候,分布在35°N~55°N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100°W以東。1月均溫南北相差很大,約在0℃--20℃,7月均溫為16℃--24℃,年平均氣溫在5℃--15℃左右,年降水量在700mm~1000mm之間。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寒冷少雨,氣溫較低且濕度較低,但常有鋒面氣旋經過。冬季降水比溫帶季風氣候要多。夏季溫和多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本氣候區里的農業有大牧場放牧業、商品谷物農業等。

五、過渡型

篇9

依據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氣候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樹立中長期教學目標,在進階中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技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所在地的情況,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滲透地理的學科思想。

關鍵詞:

氣候;地理技能;教學策略;人地關系

初中地理學習中“氣候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相關氣候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很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對于學生“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義。

一課標要求

2011年公布的最新修訂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標準對“氣候”的要求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能夠辨析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常規的反映天氣氣候的時空分布圖表資料的閱讀方法(主要涉及1、建立概念天氣與氣候的區別;2、初步培養從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氣溫與降水的分布特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第二、能夠描述某區域氣候要素的時空分布情況對主要特點進行概括說明;(對氣候知識簡單應用,初步培養心智技能)。第三、結合實例,簡要說明氣候要素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氣候要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地理要素綜合的能力,建立人地關系)。

二教材關于“氣候”內容的安排

人教版課本對“氣候”內容的安排是從世界到中國,認識是由遠及近,從宏觀到微觀的邏輯順序。

(一)七年級建立天氣和氣候概念的教學策略

通過海陸分布的學習,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空間差異在地圖上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氣候抽象的地理學概念,學習難度相對較大。這就需要將學生多年累積起來的生活經驗利用起來,借助這些感性知識,通過抽象和概括,激活孩子的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尤其是對于天氣和氣候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應利用比較法,突出概念的本質特征,讓學生順利接受,把握準確,在比較中明確了二者的差別,也滲透了地理學科思想中的“區域差別”和“時間尺度”的概念。

(二)培養從圖表資料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教學中的讀圖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地理心智技能的一種手段。地理心智技能不是簡單地動手能力,而是指導動手操作的頭腦中的一種內部語言,借助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地理心智技能可以有比較明顯的心智活動步驟,可以是概念、原理等知識應用與轉化的思維活動程序,這些活動往往承載著地理信息的轉化,體現在對習得的概念原理的應用。世界地理七(上)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學著利用圖表,進行學習,從圖表上獲取信息。學習“氣溫的變化與分布”和“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的內容,先要學會從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上獲取氣溫和降水的時間變化等簡單的信息,再說出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反過來,鍛煉學生根據數據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深入理解圖形表達的地理信息,開始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心智技能。通過前面對讀圖能力的培養訓練,面對世界氣溫分布圖和世界年等降水量分布圖,通過讀懂等溫線和年等降水量線地圖,來試著自己通過地圖信息說出氣溫和降水的空間分布差異,認識地理學中“差異”;從差異中尋找分布的特點,進一步在鍛煉讀圖分析能力中開發心智技能。在“世界的氣候”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閱讀世界氣候分布圖,找出幾個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區,從不同氣候類型中明確區域間要素差異的存在。聯系前面學習的,經緯網,海陸分布、地形等知識,通過看圖舉例說明三要素對氣候的影響,再舉例說出氣候對人類的影響,通過感性認識建立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通過氣候影響生活的感性實例,開始滲透地理學科的人地關系思想。

(三)運用資料歸納大洲氣候特點,以區域案例加

深氣候知識的學習,推進地理技能的培養本部分,實際上還是將上階段沒有深入落實課程標準,通過具體的區域案例加以落實。有選擇的用好世界地理的不同尺度的區域案例,訓練、提高學生概括、總結區域氣候特點的能力,選典型案例,引導探究,認識氣候與其他地理環境要素相互影響的例子。教學策略以《歐洲西部》為例,發達的畜牧業是本區域的一個重點內容,思考發達的畜牧業和氣候的關系,首先,利用氣候分布圖指出氣候類型,在利用圖表簡單分析出氣候特點;然后,說出該區域的氣候特點利于發展畜牧業。通過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心智技能。

(四)在探究影響氣候因素中進行區域要素綜合

在八年級的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地理要素綜合的能力,樹立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的地理學科思想。中國氣溫和降水的學習,利用已有的讀圖技能,讀圖分析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分布。然后,加強從圖表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讀圖、綜合、表達能力,將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與中國地形圖、中國經緯網圖和海陸分布圖(培養學生從圖中自己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所在地的維度,海陸,地形等地理要素差異,進行初步綜合,找出影響氣候的因素,并且歸納出我國的氣候特征。具體實施策略:可以先以北部東西氣候差異分析得出海陸因素的影響。結合分析過的漠河、天津、海口的氣候特征資料,對海陸因素,地形因素相差不大的東部季風區氣候的南北差異入手,分析得出緯度因素的影響。接著拿青藏高原與同緯度地區相比氣候差異,得出地形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利用橫斷山區氣候垂直變化的例子,在氣候的南北東西差異的基礎上地形的影響使我國的氣候進一步復雜多樣。總結出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特征。結合課本活動“對比齊齊哈爾與巴黎,北京與紐約的冬夏溫差”進一步明確冬季風和夏季風對氣溫的影響。通過課本活動內容對比處在同緯度的阿拉伯半島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分析景觀差異,氣候差異原因。對學生的表達要強調由海陸因素形成的季風對我國降水的影響,從而說明我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征。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現我國氣候雨熱同期的優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五)以生活化的實例說明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向學生滲透人地關系的學科思想

地理學科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人地關系,初中階段雖然不能像高中一樣進行深入透徹的探討人地關系,但是,必須要有人地關系的意識和概念。讓地理課堂教學與社會發展、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讓地理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滲透人地關系的思想。如:以學生所生活的大港油田地區為例(煉油廠位于油田城區的東南部,一中和四中位于煉廠的西北方向),每年夏天城區大部分地區受到煉油廠難聞臭味尾氣的影響,不敢開窗。由于這一點學生們最熟悉,課堂上以此問題學生看地圖展開分析:1、為什么一中和四中夏季總有臭味影響,冬季卻很少?2、怎么解決?假設煉廠搬遷,搬到哪個方向對城區影響小?3、如果煉廠改建成燃煤暖氣供熱站,煙塵對城區影響大嗎?4、搬遷,或改成暖氣供熱站,污染物對油田城區影響不大,影響其他地區可不可以?探究、分析回答四個問題的過程,對人地關系的理解便是逐層的推進的過程。第一,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利用地理知識尋找原因(發現季風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第二,尋找解決辦法,從簡單的搬遷減少對城區影響,全面認識季風變化的影響(結合了風向和地理方位)。第三,原地改造暖氣供暖鍋爐,將當地季風風向的變化,和氣溫的變化綜合考慮得出了,危害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但沒考慮“地球村”整體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四,將人地關系從局部擴大到全局。(不危害自己區域,也不能危害其他區域,建立“地球環境的整體統一性”的人地關系概念)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與人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同時,地理作為中學階段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幫助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高效,也將是我們地理教學者不斷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素娟.教有智慧的地理[M].北京出版社,2011.

[2]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10

李洋洋(1989—),女,河南省平頂山人,鄭州大學水利水電工程09級本科生

劉志杭(1990—),男,河南省信陽人,鄭州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09級本科生

摘 要:氣候變化是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亦是各國可持續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應對氣候變化影響要認識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及其不確定性,加強適應方式和適應能力的對策研究,提倡低碳之路和可持續發展方式。

關鍵詞:氣候變化 低碳經濟 可持續發展

近百年來,全球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氣候變化,導致了生態環境系統的一系列變化,人類社會的生存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由于目前氣溫上升和二氧化碳量增加的耦合,人們自然聯想到了溫室效應。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本身的演化進程,也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所致。

1.氣候變化的原理

全球氣候變化究竟由于自然周期還是人類活動,還有一些爭議。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全球氣候是變暖的,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是變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仍有一些科學家不斷向這種主流觀點提出挑戰,主要爭議有以下兩個方面:

1.1 氣候變暖的機制

一種觀點認為,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于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發展經濟,人為改變大氣下墊面,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并釋放大量的熱量。

另一種觀點認為,現代氣候變暖是自然規律所起的作用。盡管20世紀全球氣候變暖明顯,但也不是一年比一年暖,而是氣溫在波動中上升,說明溫室效應增強并不是氣候變化的主導因素。

1.2 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預測

盡管目前所作的大部分預測表明未來全球氣溫將持續上升,但這種預測的結果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①目前所做的預測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而且全球氣候的變化除與溫室氣體有關外,還與其他許多因素相關,而預測模型中只考慮了部分因素。

②從全球氣候的變化特點來看,雖然近百年來全球氣溫普遍變暖,但全球氣溫的升高并非呈直線趨勢上升。從上世紀到本世紀90年代,全球氣溫的變暖并不是持續的。

事實上,氣候變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過程。限于氣候觀測資料本身的缺陷、氣候模式的不完善性以及影響氣候變化因子和機理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在氣候變化成因方面所獲得的結論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今后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2.氣候變化的危局

近年來氣候變化引起了水資源失衡、農業減產、生態系統受損,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具體表現在:

2.1 對水資源的影響

氣候異常,冰川融化,短期內會引起一些地區洪澇災害,長期則會導致局部地區出現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氣候變化通過大氣環流、冰雪條件變化等引起降雨、蒸發、入滲、土壤濕度、河川徑流、地下水流等一系列的變化,進而改變全球水文循環的現狀,引起水資源在時空上的重新分配,改變了降水分布格局和降水量,引起降水的地區、時間以及年際分布更加不平衡,加劇了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

2.2 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復雜而不確定的,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發生變動,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將發生改變;潛在的荒漠化趨勢增大。氣候變化還將加重農業和林業的病蟲害,加上干旱和洪澇頻率增加的影響,會造成農業生產風險增大。此外,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預計會造成全球糧食供給緊張,乃至引起全球經濟收益的波動。

2.3 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食物鏈,給地球物種的生存和延續帶來嚴重的后果。氣候變化將在幾十年里發生,而大多生態系統不可能如此快地響應或遷移,自然生態系統將越來越不能與變化了的環境相適應,許多生物物種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加速了滅亡。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

2.4 對沿海地區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包括海面溫度上升、平均海平面上升、海冰融化增加等。這些因素將可能使沿海地區洪災嚴重,風暴的影響范圍擴大,海岸受到更嚴重的侵蝕,以及由于海水倒灌進淡水蓄水層而引發地區性淡水資源緊缺等。

2.5 其它方面的影響

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災難性天氣出現的概率,導致一些特定的生態系統、生態群落和種群發生變化,包括微生物、病毒,可能會加快它們繁殖的速度并引發大量蔓延,這些新型病毒嚴重影響著人類安全與健康。

3.氣候變化的對策

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環境急劇惡化,任何國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對責任的承擔也不能置之度外,在共同的生存環境下,負有共同的責任。在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環境制約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徑和戰略選擇,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

低排放、低污染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既可減少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對能源的消耗,緩解能源儲藏日益匱乏的壓力,又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既節省了生產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時由于碳排放的減少,今后治理環境的投入也會相應減少;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業化進程和環境改善,對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結語:

21世紀全球氣候仍將持續變化,極端氣候頻現,生態環境惡化。氣候的非自然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局部開始,而以災難性的全局性結果告終。盡管目前我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本質、趨勢和程度的認識還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但無論怎樣都應充分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加強這方面的科學研究。

在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通過發展低碳經濟來解決氣候變暖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重視。低碳是實現發展的途徑和手段,也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標志。(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紹武,羅勇,趙宗慈等.關于氣候變暖的爭議.自然科學進展,2005年8月,第15卷,第8期,9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