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節點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設計節點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S761 文獻標識碼:A
景觀設計是現今城市住宅小區、公園、綠地等公共休息區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多年的發展,現今的景觀設計已經日趨完善,在確保景觀設計質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進行成本的景觀設計已經成為了景觀設計的發展主流、本文結合某景觀設計實例對低成本景觀設計中的要點進行了分析。
1.某小區景觀設計案例簡析
某小區總用地面積為58000O,在這其中建筑面積總計為256000O。這一建筑用地整個場地下分布著兩條供水管道,這兩條供水管道將整個區域的建筑用地劃分為3個地塊,各地塊之間的高度差約為2.4m,在建筑區域東、西區域是城市的主干道,沿街區域分布著沿街店鋪和小區的主大門。在城市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所設計地塊的結構面貌來進行設計。
2.結合地形所進行的低成本景觀設計
在對此地形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對此地形的低成本景觀設計主要采用的是軟景設計為主、層次分明、功能劃分以及豎向變化的4種低成本景觀設計手法,從而使得此地塊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能夠將所劃分出的3個地塊進行有機的結合。
2.1 以軟景為主,做好硬地面積的控制
在此項目地塊中由于根據相關規定,在供水管道上方不得設置構筑物或是栽種大型樹木,因此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應當結合此地塊的實際情況采用局部組合式的植物種植手法用以構建出大小不等的功能空間。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道路成為視覺走廊的引導線。其構建起動態視覺為主的空間序列,整個小區的設計均構建在道路周邊,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通過構建多層次的植物組合,以實現空間視覺效果及使用功能的構建。對于大型空間區域的草坪,在種植植物的采集上應當采用群落式的植物設計方式,用以實現良好的視覺效果構建。在休閑區域的構建上,植物的選取多采用的是大樹為主體,并補充以一定層次的中低喬木、灌木對空間進行補償。通過植物空間效果的構建,減少硬質鋪裝及構筑物的使用。
2.2 做好各種構筑物的層次搭配
在低成本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各種資源的合理搭配利用,通過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化的優化搭配,從而使得景觀設計的效果更為富有層次感。比如說,在對于小區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做好對于栽種植物種類的搭配。小區大門是小區對外形象的重要體現,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小區整體建筑對外所表達出的建筑形象,通過景觀植物的搭配構建完成對于小區出入口設計品質的提升、在本設計案例中,小區由于地下供水管道所劃分出的2號、3號地塊之間的高度落差為2.5m,小區大門的寬度為32m,在大門區域的景觀設計中結合設計地點的實際情況選用錯落連體門樓的設計方案,從而實現將2號、3號地塊之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實現了對于兩者高度差的規避,此外,通過這種設計方式還能夠形成整體大氣的效果。在景觀植物的布置上,在入口大門的中間區域布置寬度為18m的坡地綠色植物種植帶,通過綠色植物的襯托顯現出小區大門的大氣磅礴。
2.3 做好小區各功能區域的劃分
在空間區域劃分較好的美國主要采用的是社會空間分類法,在這一空間劃分方法中將各戶外公共區域按照私密等級劃分為私密、半私密、半公開和公開等幾類空間分類,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應當注意結合公共空間區域的劃分特點,在對各區域賦予適合其功能特點的同時對整個區域進行合理化的設計。由于成本限制,低成本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對于功能景點的設計將更少,因此也更加突出所設計出來景觀的輻射范圍。
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盡量將每個圍合區域布置在一處,以便更好的體現出所設計出的景觀的作用。尤其是對小區中的兒童和老年人的活動空間的規劃設計。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功能和空間的均衡,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空間設計過程中應當將各空間區域進行有機的結合,開發性空間和密閉性空g穿插結合,并合理的利用傳統園林設計中的夾景、對景、臧景和借景的設計手法,使得低成本景觀設計出的空間更富于層次性,在各功能空間區域的連接上選用“之”字形的園林連接道路,這些道路在體現其通過性的同時可以設計出一些用以供人員停留和休憩的區域,而這些區域也將成為中老年人最重要的跳舞和鍛煉活動場所。而靠近低園林景觀的中心區域時,由于無需考慮消防車道及登高問題,在園林樹蔭下可以將更多的區域設計成為室外兒童和中老年活動空間,增加園林中的休閑空間。
2.4 利用豎向變化來增加景觀設計中的趣味性
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無法像一般傳統園林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采用增多建筑和園林景觀的方式來增強園林景觀的趣味性,為實現這一目標,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主要采用的是塑造所設計區域的豎向變化來實現的。在此地塊中由于受到地下供水管線的限制,在供水管線的上方無法采用鋪磚的方式和栽植大型的樹木。在此類區域的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結合場地的豎向設計來人為地制造類似于大地景觀的大空間視覺效果。在設計的過程中從低成本的角度出發,盡量減小對于空間區域的土方作業,通過在景觀設計中采用濃密的灌木來使得空間場地的高度從視覺上得到增強,在低層空間則選用較為低矮的灌木從而使得高、低灌木形成明顯的場地高度差對比效果,并結合開闊的草坪空間用以營造出良好的景觀視覺效果。
3.低成本景觀設計要點分析
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從規劃設計上做好對于空間區域的規劃節省外,在景觀空間的營造上還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來實現對于成本的控制。比如說,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園林公園主路與消防車道相重疊,從而降低道路的重復設計、營造費用。在地面磚材料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大面積的透水磚而僅僅在小區大門區域選用大理石、花崗巖等的地面鋪裝。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尤其需要注意做好對于所選植物的搭配選取:(1)選用一些性價比較高的樹種。(2)選用多種以縱向空間生長為主的植物。此類植物對于橫向地面所需要的空間較少,選取此類植物能夠有效的彌補社區綠化率較低所引起的園林景觀問題。在植物規格上,選用的主要是以“中青年”苗木,在小區大門景觀的構建上選用一些大型的植物來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
結語
現今在小區的設計構建中,以“保障性住房”為主的住房將超過商品性住房成為我國住宅建筑的主力軍,在此列住宅小區的構建中為了降低成本,以低成本景觀設計為主的景觀設計被廣泛地應用其中。在低成本景觀設計中設計師要注意把握好“經濟、適用”的原則,充分結合所設計地塊的結構特點,最大限度地做好各類資源的合理利用,構建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1]徐,劉濱誼.低成本景觀設計――關于中美兩國之低成本景觀規劃設計的比較[J].景觀設計,2008(3):5-11.
篇2
[關鍵詞]:地域文化;江西省;公路;景觀設計
1、項目介紹
1.1項目概況
項目為貴溪市省級206公路,江西省交通樞紐之一。沿線途徑多個主要村鎮,全長約38.826公里,路線總體呈北南走向。本項目的建設將起到加強貴溪市南部鄉鎮與貴溪市聯系的作用;項目的建設將極大改善當地公路網水平,通過本項目的建設貴溪市南部鄉鎮可以通過滬昆高速、上萬高速和濟廣高速與景德鎮、鷹潭和上饒等地區的聯系。為今后江西省地區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為發揚和傳承地域文化做到極大的貢獻。
2、設計的理念與景觀策略
2.1設計理念
打造葉脈形式的景觀道路,結合當地生態資源、風土人情、傳統地域符號等串聯在全路段,合理規劃景觀區域,使貴溪市省級206公路更好的造福一方群眾。
2.2景觀策略
以公路為主線,巧妙運用傳統造景中的藏、透、露、誘手法,并劃分七大節點、九大景觀段落。形成統一具有特色的安全的景觀帶。
3、地域文化在江西省貴溪市S206公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3.1各節點的地域文化的應用和綠化設計
根據沿線自然人文景觀、交通經濟發展,建立七大地域性景觀節點。
第一節點。考慮在此結合象公園入口廣場進行景觀節點打造,起到宣傳和帶動S206公路景觀體驗的作用。該節點主要以結合象山公園入口廣場來提供S206鄉村旅游公路宣傳和歡迎游人體驗鄉村旅游和公路起點標志作用。
第二節點。緊鄰南山村國家級花卉展示廳。節點景觀打造考慮為貴溪市農產業發展宣傳旅游打造整體展示科技教育中心提供文化宣傳和帶動作用。節點從徽派建筑中提煉文化符號,并抽象化、簡潔化并運用到現代造型廊架之中。
第三節點。節點公路兩側楊樹樹形優美,兩側佛手瓜,水果采摘園等農產業景觀豐富,公路景觀設計考慮保留現有楊樹,將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分離,保護現狀生態景觀的同時讓游人更加接近自然。
第四節點。節點用地位于現狀公路與新建公路交叉地帶。一顆600年古樟樹位于用地之中,現有保護形式簡單,環境比較雜亂。景觀打造需要解決古樟樹的保護與旅游休閑作用,建設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景點。
第五節點。節點現狀用地為兩片竹林,外側有須溪、稻田、村莊、自然環境優美,適宜打造為供游客駐足休息、游玩的景觀節點,體驗幽幽竹林與臨水而憩的景觀環境。
第六節點。地理位置優越,現狀景觀單一,由于公路路線的調整,重新進行景觀環境的打造。該節點處于交叉路口并設置有環島,景觀需優先滿通的功能性、指示功能。三角島場地內植草,并利用紅砂巖布景,使景觀在島內形成巖石園。營造景觀融合的效果。既突出地標性作用,又貼近自然,利用自然表現手法彰顯交通功能。
第七節點。現狀用地自然環境優美,通過對現狀環境的規整組合,結合新建橋梁,打造優美清凈的鄉野休閑廣場景觀,體現農家生活趣味。根據現狀環境特色,結合景觀主題和功能需要設置景觀設施。
3.2各路段的地域文化的應用和綠化設計
段落一,位于山區,路域環境較好,山體豐茂,結合沿線自然條件,制定了景觀方案。道路沿線布置常綠喬木油松、木芙蓉和紫荊以及常綠灌木海桐球,觀花灌木毛杜鵑和色葉灌木金森女貞。植物組團搭配栽植。
段落二,位于山地段及村鎮農田段,部分路段有挖方邊坡。此段落選用常綠樹油松,搭配海桐球、紅葉石楠球栽種,毛杜鵑和金森女貞做成地被綠籬。
段落三,櫬逭蚺鋃危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景觀方案以“透景”為基調,植物多運用春景植物楊梅搭配朱砂桂、櫻花、紫葉花桃三種花灌小喬木,灌木球類選用常綠的海桐球和小葉女貞球,地被植物采用小花梔子和毛杜鵑。
段落四,位于村鎮農田段,部分路段兩側楊樹樹形優美,景觀綠化對其保留。也起到了分隔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作用。設計方案與段落三相同。
段落五,兩側為水田,局部老路右側分布有零星花卉喬木種植園。景觀主要采用“借景”的手法,垂柳作為行道樹稀疏栽植,花灌采用黃花、粉花夾竹桃、西府海棠交替栽植,明快的花卉色彩再加上火棘球間歇栽植。地被金森女貞顯黃綠色,加之龜甲冬青搭配,和道路兩側的水田遙相呼應。
段落六,呈微丘地貌,局部有水田、旱地。
此段落植物選配打造秋景段,選用色葉喬木水杉。在花灌搭配貼梗海棠和八月桂。球類植物選用紅葉石楠球和火棘球進行搭配栽植,地被綠籬采用金森女貞和龜甲冬青交替栽植。植物布置疏密有致,色彩和諧絢爛,將秋季的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段落七,位于道路外側有須溪、稻田、村莊,路面情況良好,路域環境較好。道路沿線布置落葉喬木水杉,搭配八月桂和夾竹桃兩種花灌,地被植物毛杜鵑和色葉灌木龜甲冬青。
段落八,位于山地段及村鎮農田段,山體松林豐茂,結合沿線自然條件。此段落在植物選配上,選落葉喬木水杉,在花灌搭配八月桂和夾竹桃。球類植物選用常綠和色葉的山茶、紅葉石楠球進行搭配栽植,地被綠籬采用龜甲冬青和金森女貞。
段落九,此路段主要是水田區域,沿線有大量成塊連成片狀的稻田。段落以“露”為基調,讓視域更加開闊,植物搭配上,以黃山欒作為骨干喬木,搭配臘梅和花石榴,球類植物選用山茶和茶梅,地被植物選用紅花繼木、大花梔子。
4、總結
在貴溪市S206公路景觀設計中將地域性文化提煉滲透到項目中的每一處細節,使得公路與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交流。依照公路景觀地域性的設計原則,采用合理的方法,確立公路沿線景觀主題,設計了獨特的文化景觀節點和景觀段落綠化設計,以及全路段景觀設施的完善與美化。就此希望通過總結實踐項目的心得和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對以后的工程項目有所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熊廣忠.城市道路美學[M].中國建筑出版社,1990
[2]何躍.呂蓓.公路景觀地域性特色設計實例分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
[3]熊廣忠.論公路美學的研究與應用.中國公路學報.1994年第1期
[4]楊金泉等編.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法規匯編[1982-1999].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5]張憲榮.設計符號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篇3
關鍵詞: 景觀設計;探討;要點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前 言
城市道路景觀是在城市交通上發展起來的,它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景觀主要由道路地形、道路綠化、道路小品、道理設施等組合而成,道路景觀不僅是城市交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景觀文化的傳播渠道,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對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很重要。通過優化城市道路景觀,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閑娛樂環境,提高人們生活環境質量,促進城市道路景觀的發展。
一、道路景觀設計應遵守的原則
1.1發展性原則
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不可盲目追求局部效益和短期效益,給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未來,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這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發展模式,我們也應該順應潮流,運用可持續發展手段,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自然資源三方面結合在一起來,讓生態環境不被規劃設計影響和破壞,使道路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象共存。
1.2歷史性原則
設計人員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要對城市道路的歷史文化進行充分的考慮,一方面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與城市歷史文化相結合,能夠凸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獨特個性,加深人們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印象。另一方面通過將歷史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新了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形式,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促進了城市道路景觀的發展。
1.3 人性化原則
我們必須做到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對道路兩旁建筑布局。綠化、色彩的設計達到視覺上的延續性,美化街道,方便行人,舒緩交通壓力。在道路景觀設計上要體現人性化的特點在綠化帶植物合理安排的過程中,我們要以人在行駛中的車輛作為主要觀賞視點通過對植物色彩、色塊、群落等的重復變化,以及灌木和喬木的交替呈現,體現出景觀的節奏感、連續性和韻律美兩側的綠化帶種植應為組團式,以此來突出它的群體效果。減少城市道路的粉塵、噪音,并對城市環境起到美化作用; 為人們提供充足的生活、休閑、娛樂的空間,并保證車輛往來和貨物流通所需通道; 通過景觀設計,提高人們的視覺質量,滿足人們對城市道路景觀的審美需求。
1.4 整體性原則
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應將城市道路空間放在城市景觀系統中進行考慮,這樣可以保證整個城市景觀系統的一致性,避免出現景觀凌亂、風格搭配不合理的情況。在道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將城市自然景觀(山地、湖泊等)與人文景觀(建筑、廣場等)結合在一起,將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協調好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二、道路景觀設計應掌握的要點
2. 1 平面線形與橫斷面的設計
通常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重要核心內容,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及道路行車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對道路平面線形與橫斷面的設計,以保證道路線形的平順流暢,提高行車的舒適度和安全感。( 1) 平面線形的設計。在進行道路平面設計過程中,要凸顯城市道路景觀的特色,將城市道路景觀與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建筑物等結合在一起,成為人們觀賞的城市道路景觀空間。( 2) 橫斷面的設計。橫斷面空間主要包括行車空間、步行空間、購物空間、休閑娛樂空間等。因此,在進行道路橫斷面設計的時候,要依據道路使用功能、環境及地形來測量道路建設所需的空間尺寸,并與道路行車情況、人流量、車流量及管線鋪設等因素相結合,保證城市道路行車的舒適度和安全感。
2.2 公共設施與小品的設計
在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從人們對公共活動環境的需求角度出發,為人們提供各種公共設施與小品。在進行公共設施與小品設計時,可以融合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典故,以提高城市道路景觀的文化內涵,為城市景觀環境增添文化色彩。再者,要保證公共設施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并對道路景觀設施和小品進行細致的刻畫,并融合城市文化,使得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凸顯城市道路景觀的獨特魅力。
2. 3 道路節點的規劃和設計
道路節點主要包括道路交叉點、停車場、步行廣場、步行天橋、地下通道出口和入口等,加強對道路節點的規劃和設計,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起著直觀重要的作用。首先,這些節點必須是人眼可以觀察到的形態,屬于城市道路空間轉移形成的結合體。其次,這些節點必須是易于被人們記住的城市道路場所。在進行道路節點設計的時候,要根據道路實際情況和人們對節點的需求,將有些道路場所節點設計在較為醒目的地方,并提高必要道路設施在節點空間中的存在意義。
2. 4 城市道路的綠化設計
( 1) 行道樹設計。城市行道樹主要以樹冠較大且林蔭較為濃密的喬木為主,如落葉類的樹木,以滿足人們對行道樹夏季可乘涼,冬季可擋雨的需求。行道樹種植間距應為5-8 cm。( 2) 分車帶設計。按照分車帶寬度、車道性質及周圍管線分布情況進行設計。快車道與快車道間的分車帶主要以宿根花種、草坪或者較小的花灌木為主。快車道與慢車道間,主要以宿根花種、草坪為主的分車帶,寬度應小于2 cm; 以灌草為主的分車帶 ,寬度應在2-4 cm之間; 以灌草、喬木為主的分車帶,寬度應大于4 cm。( 3) 林蔭帶設計。林蔭帶設計的目標就是為人們提供步行、休息、娛樂的環境,因此林蔭帶綠化種植主要以喬木、灌草、草坪、花卉為主,并配置相應的公共設施,如花壇、桌子、宣傳欄板等。( 4) 中心環島設計。中心環島主要位于城市道路的交叉位置,用于疏通城市交通,所以其綠化高度應小于0.7m,綠化種植應以喬木、灌木、花草為主,以方便行人和司機能夠清楚觀察到周圍的道路環境。
2.5 城市步行街道的設計
( 1) 步行街道的形式。步行街道的空間形式可以凸顯城市步行街道景觀特色,樹立良好的城市景觀形象。步行街道高度應該和街道的寬度要適宜,以滿足人們對生活、休閑及娛樂環境的需求,并通過其設計風格、材質、色彩等元素,來展現步行街道的獨特魅力。( 2) 步行街道地面的鋪設。步行街道地面要平坦,并減少地面高差變化情況,如果地面存在高差變化的時候,應設置醒目標志; 按照城市氣候情況選擇不同的地面鋪設材質,例如北方要選擇吸水能力較弱、材質堅硬、表面粗糙、防滑凍效果好的鋪設材料,而南方要選擇吸水性較強且表面較為粗糙的鋪設材料。( 3) 步行街道綠化設計。步行街道作為城市繁華地區,所以不能種植過于高大的綠化樹木,而且種植密度要適宜,防止步行街道建筑物被樹木遮擋。在步行街道空間較為寬廣的位置可種植一些高大的樹木,在夏季為人們休息、娛樂時提供良好的遮蔭乘涼的地方。( 4) 公共設施與小品。步行街道應該設置停車場、垃圾桶、指示牌等公共設施,其分布要合理、協調,并充分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步行街道小品以城市歷史文化、文學典故等為題材,為人們營造一個文化內涵濃郁的休閑、娛樂環境。
篇4
關鍵詞:居住區環境設計;尋常景觀;景觀設計;特色設計;可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S731.5;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6)01-0148-05
Abstract: Here, we used the scenery designs of Kunming Transit City plot number 7-3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sing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project′s percept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projects overall design, individual sector design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e land” and understanding “prolific beauty” and “weed beauty” were then annota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scenery” i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lso advocating designs for commoners, designs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n today′s world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ordinary scenery;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 designs; participatory
1項目研究背景
居住區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其環境品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幸福指數和身心健康。隨著城市進程加快、社會階層分化,居住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人們對美的理解與喜好也呈現多元化特征。住宅景觀風格呈現出諸如“歐陸風”、“海洋風”、“東南亞風”等風靡一時的題材形式,在這些“外來主義”鋪天蓋地襲來時,人們早已迷失了自我。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尋常事物的景觀價值,探討一種景觀設計的新視角――尋常景觀。以實際項目為研究載體,尋找如何拉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距離,追求設計為平民化時代而設計,挖掘景觀的可參與性,而非普遍意義上的觀賞性、純美化性景觀的設計途徑。
2項目認知分析
2.1區位認知
昆明市五華區“崗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的7-3號地塊位于龍泉路北三環外,由項目地經高速公路可北至成都、重慶,東達昆明長水機場,南通緬甸、越南,西至拉薩等地。“中天城”7-3號地塊居住區總用地面積為61 218.3 m2,背倚地塊9長蟲山森林公園主入口緊接昆明市區主干道―龍泉路。
2.2項目規劃條件及現狀分析
2.2.1規劃文件分析
“中天城”7-3號地塊居住區總用地61 218.3 m2,凈用地60 204.2 m2,居住用地60 204.2 m2,居住戶數920戶,居住人數2 944人,綠地面積為27 469.1 m2,綠地率45.6%,容積率1.71,建筑高度60m;建筑定位為原居民回遷用房。
2.2.2場地現狀認知分析
車庫頂板綠化多;場地原有地形遭到嚴重破壞:場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場地建筑朝向統一為坐西南朝東北。
2.3項目地理信息調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1)場地高差變化大: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總高程差約45.5 m。
2)場地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整體倚靠西北長蟲山,向東、東南放坡接龍泉路。
3)臺地式地形:場地整體呈梯臺狀地勢,中央三塊綠地平坦,整體坡向以東向、東南坡向為主。
2.3.2日照分析
1)場地夏季中心景觀區和東面、東南面光照強―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場地遮陽。
2)場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該地應充分加以利用,設置康體活動場所。
2.4項目使用主體分析
崗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7-3號地塊為原城中村居民回遷用房。基于居住主體――原城中村居民組成成員的復雜性,其文化層次的參差性、職業構成的多樣性、普遍城中村居民無專業職業技能、無穩定工作等特點,如何營造出一個能使居民充分參與其中的環境景觀成為本次設計的一大挑戰(圖1)。
3項目設計
3.1總體景觀定位
通過對設計市場現狀之辨析,項目規劃信息之認知,居住主體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擬定本項目的總體景觀定位,即營造一個平民化、尋常化、體驗與參與性極強的居住區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居住主體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該環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純觀賞、展示、游玩場所。設計上應體現出尋常之景觀、參與性之景觀、生產性之景觀。
3.2設計理念
3.2.1人文需求
城市化帶來的污染和綠地減少困擾著現代人。對使用人群的內心需求作了分析,結論充分表現出現代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以及對自然美的崇尚。未來業主對自然、健康、綠色、田園等的需求理應成為設計追求的目標。
3.2.2周邊條件
場地周邊作為城中村待開發地塊,環境凌亂泥濘。昆明目前也有形成一定品牌效應的地產作品,但多以“拿來主義、外來主義”為切入點,或者掘地三尺,構建一個個假古董居住區等“異常景觀”。本案應對策略:磨平浮夸的線腳,剔除繁瑣的裝飾,倡導“尋常景觀”之詩意,在整體定位上突出獨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2.3場地條件及設計策略
以場地地理信息系統為設計依據,設計遵循場地適宜性分析成果。場地設計策略: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用科學手段分析、利用場地自然資源,與土地建立友好關系,倡導“豐產之美”、“野草之美”。
3.2.4核心理念辨析
在詩意棲居上,避免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無病。尋求如荷爾德林的《人,詩意地棲居》中“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的尋常棲居。在回歸鄉土方面,其誤區有:“回到過去、回到鄉村,回避問題,消極遁世”。力求發展易成活、養護成本低的鄉土景觀,能與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和思想。對于豐產之美,誤區:“大型產業基地,專業農場配置”。體現食物生態安全意義、親子體驗教育意義、二十四節氣之展覽意義。在野草之美上,誤區:“消極反規劃,類似元素叢林之野味”。要尊重自然萬物,尊重植物自身生長習性,構建系統化生態系統體系。回到土地問題上,反對浮夸之線腳,非人之尺度,磨砂自然生態系統之機能。倡導以GIS系統為依據,善待自然生態系統之機能,借助生態系統之機能為人類做工,造福于民。景觀之零成本、低成本――有回報、高回報。反對慶宴式之奢華、城市化妝舞會式之浮夸,倡導如乾隆皇帝所說“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的價值觀和景觀審美觀。
4總體景觀設計
4.1景觀結構
由景觀構筑物層+場所空間層+水景系統層+路網系統層+田網系統層構成了整體景觀1個景觀主軸、3個一級景觀節點、3個二級景觀節點、4個三級景觀節點(圖2)。
圖2 景觀結構分析與道路組織設計
Fig.2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oads organization design
4.2景觀道路組織
依托小區規劃道路,設置三級景觀游步道和主軸景觀橋,將居民從每個單元入戶口與小區主干道串聯起來,方便出行與游覽。
4.3景觀總平面圖
在總體設計中以17個節點景觀設計來體現尋常景觀價值:1)居住區主入口;2)居住區次入口;3)入口商業廣場;4)康體廣場;5)跌瀑水田;6)油菜花梯田;7)索橋棧道;8)交換廣場;9)彩虹橋;10)中心水景
;11)雨水花園;12)體驗田;13)種植示范田;14)果林田;15)野草梯田;16)兒童娛樂;17)宅間交互空間(圖3)。
5分區設計(重要節點設計分析)
5.1入口商業區和康體廣場
1)巷口生活:該區域方案設計應充分體現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體現設計為平民化時代而設計。
2)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場地之文脈故事,提取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之元素載體,體現設計為文化傳承、教育展示、尋常生活而設計。
3)芳草萋萋:解放腳下之土地,尊重場地自發生長之芳草,倡導野草之美、自然之美。
4)康體健身:把人吸引到戶外來交流、健身、休憩(圖4)。
5.2跌瀑野草水梯田設計
為利用此區域近8 m高程,效仿云貴高原上千百年農耕文化中先祖們與土地之間友好相處之產物―梯田,順著等高線做臺地景觀處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時加以原木棧道搭建起居住區快速進入通道,縮短景觀與居民的距離(圖5)。
5.3油菜花梯田設計
盡量保持場地之原有地形,順著等高線建擋土墻,形成油菜花梯田(圖5),為居民提供美麗田園風景的同時,又具有高回報、高產值,與消費型景觀徹底說再見。倡導如乾隆帝詩句所言“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
5.4中心景觀區生產性景觀設計
倡導回到土地、回到生產、豐產之美的人地關系理念,叩問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的積淀,進行生產性機理設計。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之田制機理,融入現代人之生活交流習慣,對雨水進行收集再利用,發展生產、娛樂、休閑、康體活動等人地環境行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園、種植體驗田、種植觀景田、果林田、康體廣場、兒童游樂場、觀景盒等單元組成的居住區中心景觀區。此中心景觀區有別于傳統中心景觀設計做法,它將充分帶動居民參與其間,具有極高的生態意義、教育示范意義、增強人文關懷意義、鄰里交互意義等(圖6)。
5.524節氣種植體驗田設計
打造開心農場、親子體驗農場、生態蔬菜種植園等新都市鄉土體驗景觀。把租賃體驗莊園搬到家門口,使居民能體驗耕作過程、管養過程,體味收獲之喜,建立鄰里關系。
5.6交易與交流廣場
以物易物、以錢易物之生態種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動場所,增強區內居民間的交流互動,建立起鄰里交流平臺。此區域之小商鋪間管理用房構筑物設計,提取云貴高原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營造“屋舍儼然”的居住環境效果(圖6)。
5.7彩虹橋設計
思考解決3塊中心景觀區間13 m的高程差,加強3塊景觀區之間的聯系,搭建起主軸景觀的快速游覽觀光通道。彩虹橋自由穿梭于果林、田野間,自然成趣(圖6)。
6項目特色設計分析
根據該項目設計出發點:發掘尋常景觀文化價值,拉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距離,讓居民完全參與其中;伴隨24節氣的更替,居住區環境景觀也將隨之更替變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觀區的植物設計與水體設計方面提出特殊設計策略。
6.1植物規劃設計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設計理念,提出設計原則:1)適地適樹;2)遵循養護零成本、低成本―有回報、高回報原則;3)發動居民參與到居住區景觀植物設計中來;4)總結、分析、整理出24節氣作物輪作循環表,以此作為參考來進行種植設計。
6.2中心景觀雨水花園設計
珍惜自然饋贈之資源―雨水,對建筑屋頂雨水、道路雨水等進行收集,匯入雨水花園,通過水生植物過濾凈化,溢出管接景觀用水補給管,使雨水慢下來,取代傳統市政管網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為蟲鳥、水生植物提供生長空間,擴大生物圈模式。
7小結
如今,在人居環境中依然存在諸如景觀過于形式化、可參與性低、人文關懷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問題,探索景觀設計新思路,挖掘尋常景觀價值,注重景觀的人為可參與性,不斷嘗試與創新,才能不斷地為景觀設計注入新生命。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 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開放空間景觀設計;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B
傳統的校園景觀規劃布局一般是比較規整, 強調軸線、行列式排列的建筑和整齊的道路, 加上內外都較為封閉的建筑, 室內外難以交融, 空間閉塞, 缺少視覺變化。國內多所新建大學在景觀規劃設計方面已經注意到以上問題,例如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區的設計,在建筑基底為九宮格的基礎上,在開放空間大面積的種植了稻田,并且通過便捷的步道串連著一個個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讀書臺,每個讀書臺中都有一棵大樹和一圈坐凳,讓書聲溶入稻香。現代校園景觀中以往師生間單向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被目前雙向的相互交融關系所代替,從前呆板的校園空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
1 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
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是指校園公共外部空間,包括公共開放綠地、水體空間、廣場空間、院落空間,隨著近年來開放式校園概念的深入,這些空間所組成的校園開放空間體系對人們認識大學校園起著先入為主的重要作用。因此,現代校園的布局在總平面上更重視校園開放空間的設計,有時甚至甚于對校園建筑本身。校園開放空間景觀系統以生態、文化、經濟的綜合效益為目標,是校園中人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的空間基礎。
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中應合理把握各構成要素的尺度關系,在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合理有效的設計校園開放空間,從而更好的為在校的師生服務。
2 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2.1 公共開放綠地
校園景觀設計中設計具有獨特自然景觀的區域作為綠色的開放空間,讓人充分感受自然之美。這種綠色開放空間與校園的建筑景觀環境形成呼應,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和教學員工的壓力。人們在這種自然的環境里進行交流或者娛樂。
2.2 廣場開放空間
校園廣場可以進行迎賓、慶典、聚會、展覽、表演等多種公共活動,是學校最重要的禮儀性空間。校園廣場過去一段時期內, 由于歷史原因豎立太多的政治人物的雕塑銅像, 令人生厭。現代的校園廣場設計常通過雕塑、綠化設計,展示校園豐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觀中心。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因素,創造宜人的校園空間序列,形成良好的視線走廊。沿主要軸線布置空間節點,在主軸線兩側控制連續而富于變化的建筑界面。
2.3 水體開放空間
在近年的校園規劃中,完善的水系已經成為組織校園功能、景觀的骨架。大片的開闊水面可以結合開放綠地設計,以產生再現自然的景觀效果。如果校園里有現狀湖泊,那么結合湖泊的沿岸開敞空間就可以設計一系列以水為主題的豐富小空間。
2.4 院落空間
院落空間早期多見于宿舍區建筑布局,后發展到教學區,近年來校園規劃中常將教學樓、實驗樓以多層建筑圍合形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間。院落是與建筑關系最為緊密的場所,它的四面幾乎都被建筑物或建筑元素所圍合,它能為在建筑物內使用的人提供最便捷的室外活動空間,是教師與學生在課間和工作間隙休息與交往的場所。
3 校園開放空間人性化的景觀設計
3.1 行為參與和空間交往
人的社會交往需要有一定的傳媒介質,在環境設計中,設計者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環境作為媒體,創造人與人及人與物之間的廣泛交流。如果僅有空間而沒有人的活動和身心投入,空間就只有物理的尺度概念而無實際的社會效益,只有空間與行為相結合,才能構成某種行為場所。校園公共開放空間的作用是為師生提供活動的天地,只有調動師生的參與和身心投入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富有人性。
3.2 人性化設計的方法
3.2.1 了解使用對象
通過采用觀察、訪談、問卷調查、以及通過從官方機構獲得信息等途徑找出戶外空間設計的主要和潛在使用對象,借助繪圖、電腦計算、文字說明等工具統計和分析這些使用者的職業、性別、年齡、家庭結構以及他們的文化背景、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從而全面的確定使用對象的情況。
3.2.2 研究使用對象的行為和需求
運用觀察、拍照、標記、記錄行為習慣、問卷調查等手段收集有關空間使用情況的資料,分析總結出使用對象在戶外空間中行為活動的性質、習慣并且結合大眾行為心理學知識,剖析這些使用對象的需求以及對于空間設計的要求,從而分析出使用對象如何使用空間、期待何種變化的問題。
3.2.3 協調人和場所的關系
基于對使用對象以及場地現狀的了解,結合現狀場地的使用情況,明確場地中哪些元素是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駐足參與,哪些元素不被人們所關注而無人問津,總結各種元素受喜愛的特點和被冷落的原因,并結合場所的特點保留積極的要素、謹慎剔除不協調的要素,合理引進受歡迎的要素,從而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協調人和場所的關系。
4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開放空間景觀設計的特點
4.1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概況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龍王塘街道鹽場新村,總用地規模1平方公里,分兩期建設,其中景觀規劃設計占地27公頃。校園地勢西高東低,中部地勢略低,南北入口略高,程盆地狀。南入口主路傍山而進,校園中部存有自然湖面,新校區現狀地形空間脈絡清晰。
4.2 景觀設計主題
設計主題集中于為大連外國語學院創造現代,時尚,進步的形象和環境, 體現大連外國語學院獨特的國際化和外語教學目標。巧妙的把景觀設計概念與校園現狀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文化特點融匯一體打造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生態園林景觀。
4.3 開放空間景觀設計的特點
在景觀設計中清晰劃分了景觀開放空間節點的層次, 體現有一系列國際化的觀賞性花園的主入口和儀式路的主要空間節點, 到二層景觀空間節點突出各個主要校園因素如大學廣場、學生廣場、藝術學院花園、語言學院花園,學生教師公寓, 和諧湖等展示景觀細節。
4.4 宜人的公共綠化空間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基地設計具有用地規模較大,遠離都市中心的特點,并且選址于清山綠水之間,具有理想的自然環境條件。這對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由保留的自然生態園林區和穿插于校園各功能區之間的人工綠化共同構成園林校區的綠化系統,中心綠化臺地,以及精心配置的噴泉、雕塑,達到了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營造出校園的文化氛圍。
4.5 有序的廣場組織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沿南北軸線依次設計迎賓廣場、中央廣場、學生廣場,在設計通過豐富的鋪地設計、雕塑、小品和綠化設計,展示校園豐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觀中心。新校區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因素,創造宜人的校園空間序列,形成良好的視線走廊。由南入口進入的儀式主路,沿途布置一系列空間節點,特色文化綠坡沿中軸線創造出最大化視覺效果,靠兩側路邊傾斜,過往車輛清晰可見綠坡效果。軸線依地形起伏,收放有致,起承轉合,形成交響樂般的空間序列關系。
4.6 親水設計
針對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中部的和諧湖,在原有水系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親水平臺,垂釣橋,并結合地勢設計了跌水自然瀑布,為學生的課余生活提供了一個親切的自然環境。師生在此或倚望,或臨水長談,多樣的空間形式生成多樣的行為模式。
4.7 特色化的院落空間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在東西組團之間,設計了藝術學院花園,國際花園等,通過趣味性、參與性休閑空間的拓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通過對大連外國語學院環境和文化特色的認知,設計中集中體現出大連外國語學院現代、時尚、進步的形象。結合其國際化的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大連外國語學院教學語種所相對應國家的副主題景觀設計,例如俄羅斯、英國、法國等花園。
4.8 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景觀設計中自始至終考慮了師生在使用中的需求和感受,從安全性、舒適性、場所性等各個方面考慮了設計思路中的人性化。例如:在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的廣場設計中,它位于主要人行交通的入口處,周圍被主要辦公樓等圍合,平日里仍然有較多的人經過并在此駐足。廣場邊緣的設計往往決定著其受歡迎的程度。除了周圍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有合適的停留空間外,廣場周邊設計了一系列休閑小空間,高大的樹蔭下一組組舒適的座椅,為在次駐留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交流空間,在體現校區國際化,現代化的同時,考慮了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結語
校園的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對所處區域的自然環境造成影響,但合理的景觀設計可以將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限度。在開放空間設計中不僅僅要“以人為本”,還應拋開圖紙、面向真實的土地,視空間設計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尊重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要以生態環境為中心,注重對自然環境條件的分析與利用。如何在能夠滿足個人的空間需求同時,最大程度的塑造有文化特色的開放空間,為今后校園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將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克萊爾·庫柏·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以景觀生態學為導向的大學校園規劃設計[J].規劃師,2005,02.
篇6
關鍵詞:風景園林;須水河;濱水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1903
1 引言
城市濱水區指城市范圍內水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生態廊道,同時也是營造城市綠色景觀的重要區域,是廣大市民親近自然的良好場所[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國家建設生態城市的進一步展開,城市濱水地區以其特有的環境、景觀優勢,成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點地區。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營造優美宜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環境,創造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濱水空間形象,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重要的內容。本文以鄭州須水河景觀設計為例,探討如何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濱水景觀,在親水近綠中營造城市文化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對改善鄭州城市生態環境,提高鄭州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項目背景
2.1 項目概況
須水河是鄭州城市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河流,位于中原新區的須水鎮,屬淮河流域賈魯河水系,它既是鄭州城區的邊界,也是未來城市建設的中心。本次規劃范圍西起杭州路,向東約1.7 km后河道轉彎向北至化工路,沿線穿越須水鎮及中原西路、南水北調干渠、鄭上路、隴海鐵路等,全長約7.1 km。須水河中原路以上為丘陵地帶,中原路以下基本為淺丘平原地帶,地勢高差25 m,園區土質以粉質壤土為主,地下水埋深在60~70 m之間。
2.2 項目重要性
2.2.1 完善城市總體空間結構
在鄭州城市總體規劃中,須水河是鄭州中原新區重要的景觀軸線和生態廊道,城市總體規劃要求依托須水河自然景觀資源形成城市景觀軸線,豐富沿河游憩綠地的景觀特色,將城區大部分綠地連接起來,形成鄭州中原新區重要的景觀生態廊道,完善城市總體空間結構。
2.2.2 引導城市用地有序開發
通過須水河景觀整治,能夠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從而進一步改變兩岸區塊的生態環境,帶動周邊地塊的發展為西區建設提供動力。同時對兩側城市開發與改造有極大的帶動作用,對于提升周邊地塊品質起著重要作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以濱水地區的開發來促進城市更新和經濟發展,為公眾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
2.2.3 提升城市整體環境品質
把須水河步行空間與濱河自然開放空間相結合,除滿足周圍居住區住戶的休閑娛樂需求外,還有利于整個中原新區的可持續發展,豐富城市景觀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大量的公共設施和優質開放空間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生活水平,不僅在小范圍內形成良好的小氣候,也可提升城市整體環境品質。
2.3 面臨問題
基地現狀主要有下列問題:①因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隨意堆積,使須水河中心城區段的水質污染情況嚴重,不但破壞須水河的生態環境,更損害整體環境景觀質量,對于水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②須水河規劃區域部分老城區有大量需要拆遷和更新的建筑,周邊土地利用無序發展,尤其大多數都是居住建筑,未來城市的拆遷改造可能涉及較高成本,實施難度較大,制約設計的彈性等問題。③須水河兩邊現狀交通系統組織不良,沿線道路不通暢,景觀設計要結合渠道斷面設計和城市總體規劃對交通進行梳理,理順交通關系。④河道內雜草叢生,有較多村民自發的植物栽植,沒有形成良好的種植群落,喬木以楊樹為主,植物種植需要重新規劃和設計和改造,以豐富植物物種多樣性。
3 設計定位、愿景及原則
3.1 設計定位
在鄭州市中原新區總體規劃指導下,以水為魂、以綠為脈,充分考慮林地、草坪、水面、場地等主要構景要素的綜合配置,建設綠色、文化、生活、現代的城市濱河綠地。把須水河區域打造成鄭州西部的生態水岸,塑造城市的景觀軸、生態廊道。為市民營造生態環境良好、景觀特色鮮明、文化品位高雅的景觀環境,使之成為獨具特色和代表中原新區城市形象的綠色核心區。
3.2 設計愿景
基于以上的規劃定位及整體發展優勢和制約分析,對須水河濱河景觀設計提出以下愿景:①構建城市生態綠廊,改善整體生態環境;②營造多樣休憩空間,滿足市民活動需求;③延續地方歷史文脈,創造地域特色景觀;④打造活力濱水景觀、提升城市整體形象。通過須水河景觀規劃建設,有效發揮須水河的發展潛力和充分展現中原新區的地域特色,從而建立特色鮮明的濱水城市空間和亮麗的城市名片,提升鄭州城市整體環境品位。
3.3 設計原則
3.3.1 污染治理,加強水體保護原則
水是營造多樣空間的重要自然元素,創造清潔的水環境,是進行濱水景觀設計的基本前提。要做好須水河濱水景觀設計,首先要整治須水河的水體污染,找出污染須水河的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業污染源[2],通過清障、清淤、截污、治污、進行徹底清除,對河道進行斷面設計,保證防洪以及排澇的基本需求,并對須水河沿線的市政排污管道重新進行規劃改造,沿須水河兩邊埋設截污管,取消通向須水河的排污口。
3.3.2 以人為本,結合景觀美學原則
整體設計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增強沿河空間開敞與公共性,濱河綠化空間主要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和優良的小氣候環境。設計時從人居環境角度考慮整體規劃和細節設計。須水河濱河景觀多為狹長帶狀,設計中通過各種設計手法,結合周圍地形地貌,打破因狹長而引起的單調感,形成豐富變化的節奏和韻律。帶狀公園的景觀設計必須體現多樣統一性,須水河景觀設計可通過地形的起伏、道路設計中曲折的變化、植物種植設計的交替式輪換等多種造景手法,以創造步移景異、豐富多樣、富于變化的綠色空間。
3.3.3 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原則
須水河景觀設計遵循“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減少人為干擾破壞,突出和強化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營造自然環境[3]。盡量選用能夠體現鄭州當地環境特色的植物種類,以適應本地生長條件,注重當地的鄉土特色。采用天然材料和本土特色材料,建設節約型濱水景觀,降低管理與維護的成本,并從生物多樣性、關聯性、緊密性和敏感性角度出發,營造自然生態景觀,形成多層次的景觀視廊,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營造“人水共融”的良好生態環境。
3.3.4 傳承歷史,營造地域特色原則
復興歷史文化,凸顯城市特征,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人文景觀,體現鄭州地方景觀的文化精神,使其變為記載歷史發展過程,傳承當地歷史,普及科學教育等的最理想場所[4]。地方景觀文化的挖掘和體現可以進一步提升須水河濱水景觀的品質和感染力,保持濱水綠地與其歷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觀需要對其進行臺理改造,保留最具歷史意義的實體,讓它們見證城市的變遷,一起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
4 分區景觀設計
按照以上設計定位和設計原則,并結合須水河沿線用地性質及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特點,設計基本保留原有自然生態景觀肌理,構建簡潔的功能布局,形成須水河“一帶、三段、多點”的景觀結構。一帶是整個須水河濱水空間生態景觀廊道,“三段”即三個不同景觀主題和特征的景觀段落,“多點”指沿須水河設置多個休憩景觀節點。
4.1 花彩西城
花彩西城景觀段全長2.6 km,從化工路到鄭上路,周邊兩側用地類型豐富,區段內隴海鐵路與鄭西高鐵穿插其中。規劃區段南側是未來高鐵西站,同時擁有較大的金融組團,因此該區段是須水河對外展示的重要界面。
整體設計因地制宜,結合該區段兩側用地,河道西側以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為主,因此在河道西岸,多設置活動節點,增加人群的活動場所和空間。而河道東側以工業用地為主,因此東岸的設計以簡單的游步道全園穿插(圖1)。植物景觀以“花”為主題,在濱河綠地上利用市花月季和其它觀賞花木,結合花田、花臺、花丘等形式特色種植,突出須水河“樹水合一、花影成趣”的自然景觀環境。設置玉蘭芬芳、桃花映春、櫻梨紛飛等植物景觀節點。同時該段匯集隴海鐵路線、鄭西高鐵線與規劃中的鄭西高鐵站,在節點設計上為結合區段特點,在核心節點處增加以鐵路為元素的景觀文化,展現鄭州作為鐵路樞紐的歷史沿革。
4.2 秀麗須水
秀麗須水景觀段從鄭上路到中原西路,全長1.4 km,區段內南水北調工程與須水河交匯,因此該區段的景觀設計要協調好南水北調工程與須水河濱水綠帶之間的關系。
整體設計設計以植物造景為主,為市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空間,提供市民與自然接觸的機會。須水河北段水域面積較寬,以“親水活動”作為主題,結合水流交匯的寬廣水面打造豐富的親水體驗空間和場所,設計各種親水活動廣場、親觀景平臺,主要為市民提供各種水上活動的場地和空間(圖2)。景觀設計提取與自然植物相關的“葉”和水體的“浪”作為主題造景元素,形成統一中求變化、和諧中尋特色的河道生態休閑景觀帶。設計中以“葉”形作為鋪裝的主要形式,形成統一的鋪裝風格,小路、地形、小品組成“浪”的韻律。植物以體現春夏季觀景植物為主,塑造“紫薇入畫”的景觀意境。整體設計風格營造自然、生態、休閑的景觀環境空間,濕地展示區營造濕地景觀環境,主要展示各種濕生、水生植物,可以成為學生植物、自然知識的科普教育基地。
4.3 樂活舞臺
中原西路到杭州路,全長3.1 km,區段內兩側用地多為城市居住用地,未來居住人口密集,且河道兩側濱水綠帶較寬,用地完整,可作為城市濱水公園吸引周邊人群。
須水河南段以“豫劇文化”為主題,通過對豫劇文化以及該區段的文化遺址進行修復與再生,打造具有鄭州地域特色的活動空間。該段在設計線形上提取豫劇文化的元素,在節點的設計上體現河南曲藝文化的特色,同時結合不同群體的使用功能,為城市居民創造極具特色的主題公園(圖3)。通過靈活多變的休憩空間和園路布置,在自然環境中營造多元文化休閑空間,包括各種休憩場地空間、觀景平臺、自然林蔭步道等,可以開展不同類型的文化休閑活動。整體游線設計自然流暢,布局美觀大方,與周邊用地布局形成呼應關系,并保持便捷的聯系,并采用植物、景觀小品和活動項目來塑造各個分區的景觀特色。在該區域中以300~500 m的距離設置單元活動節點,通過休閑娛樂場所,體育活動場所,生活體驗場所以及服務功能場所的設置,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享受生活的樂活舞臺。
豎向設計時通過微地形來劃分不同空間類型,營造層次豐富的景觀視覺面,植物種植主要以體現秋季觀景植物為主,設置楓葉絢秋、丹果桂香、石榴花紅植物景觀節點。
5 專項設計
5.1 交通組織
構建須水河綠色、健康的慢行交通系統,通過以非機動車和人行的交通方式來引導健康的城市生活。為了保障綠地的可達性,須水河設置包括景觀步道、濱水步道和自行車道貫穿整體河道兩側綠地,設計人行園路寬3 m,自行車道3 m。并與周邊城市路網銜接,提高濱水景觀空間的利用率。
5.2 水質維護
為應對須水河可能出現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提升河道水體感官效果,設計中通過完善雨污水分流體系,采用雨污分流體制。結合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綠地內的雨水充分利用地形,使用雨水收集、生態過濾的方式構建地表水下滲系統,提升水質。在河水中通過加藥氣浮技術處理富含藻類的富營養化水體,降低水體中的N、P含量,滿足景觀娛樂用水的功能要求。同時利用人工凈水草和組合填料,為微生物的生理活動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環境條件,使污染物得到迅速的降解,達到凈化河湖水體目的。
5.3 新材料應用
在須水河濱河景觀設計中充分體現現代景觀低碳環保理念,營造高質量的生活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道路廣場鋪裝材料多選用天然材料、無毒無害的工業和建筑廢料、透水透氣的環保材料等,與綠化水體相互滲透、融合、穿插,充分體現綠化與硬質景觀的和諧共生。景觀小品以天然木質、環保型材料為主,降低生產成本。
6 結語
須水河濱水景觀設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充分發揮濱水區的親水性和公共性[5],在生態涵養、景觀觀賞、休閑游憩功能整合的同時,挖掘城市文化底蘊,體現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營造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景觀生態廊道,以形成宜人的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真正讓其成為鄭州中原新區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景觀獨特、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濱水景觀,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1]李貴臣,逢錦輝,郭萬寶.構建生態―景觀―游憩三位一體的城市濱水區―以穆棱市濱河文化公園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1):80~87.
[2]賈永強,柯雄斌.析咸寧市淦河濱水景觀帶規劃[J].中外建筑,2010(4):73~75.
[3]簡天佐.“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4):83~85.
篇7
關鍵詞:工業園區;道路綠化;設計景觀節點
中圖分類號: TU984.13;U418.9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3.031
岫巖食品工業園緊鄰丹錫高速岫梨線路段,園區北側為雅河,以食用菌等食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2012年成立至今,園區內共有食用菌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20余家,致力于打造成現代化園林式工業園區。岫梨線公路是一條園區外部主干道,東西貫穿整個園區。此次設計區塊規劃為岫梨線公路變電站以東,丹錫高速高架橋以西,北側綠地。全長約7公里,平均寬度約15米,綠化面積達9萬余平方米。規劃空間寬闊,周圍大開間的廠房建筑需要大體量的綠化與之配套。
1土壤、氣候條件分析
1.1土壤
園區位于遼東半島北部,土壤色澤為棕色,呈弱酸性。
1.2氣候
為北溫帶濕潤地區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0℃,年平均無霜期為156天,年均降水量820.1毫米。
2設計原則
工業園區道路綠化是為改善園區環境而建,首先要滿足場地的功能性。
運用多種造景手法,把體現當地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觀節點中,使道路綠地形式與周圍環境的特點和主題風格相協調,體現一路一景的特色性。
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增加綠化植物的色彩和季相變化,豐富綠地內涵,綜合運用多種景觀素材,營造景觀的多樣性。
力求節約,盡量選用鄉土和能粗放管理的植物,節省后期養護費用。
3整體構思
3.1關于道路系統
規劃路段為園區主干道,設計之初,從不同參與者對景觀的要求展開思考,車行道車速快,需要大塊面積的綠化來滿足司機的要求。而針對步行者,則需要細節化、微觀的處理。在人行道的設置上,從功能性考慮,外側設置快速步行路,綠地內部設置景觀漫步路,以滿足不同行人的不同需求。因規劃路段長度較長,在園路的一定延長區域內設置供人休憩的小廣場,這樣人們在游園賞花的同時也可以得到較好的休息。局部節點的景觀小品、多種形式的園林鋪地,使景觀元素與園區文化充分融合,和諧一體。
3.2關于植物配置
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兼顧多樣性和季節性,進行多層次,多品種搭配。在快速步行路外側栽植整齊的行道樹,景觀漫步路兩側綠帶則采用仿自然植物群落的設計手法,通過對不同規格的植物有機搭配,形成色彩多變、層次豐富、季相鮮明的植物景觀。采用大面積的綠地和植被體現了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原則,林間的道路周邊利用喬灌木疏密配植的烘托,使得幾種線形更加生動豐滿。群落組團栽植落葉、常綠喬木,選取多種形態的植株搭配組合,其中常綠喬木如云杉、油松、西安檜等,落葉喬木如銀杏、白樺、五角楓、欒樹、櫻花、海棠、紫葉李等。使大喬和小喬相結合,綠樹和彩葉樹相互組團,林下配以花灌木或色葉球,底層滿鋪宿根花卉,前面是草坪,營造出色彩艷麗、林木蔥郁、繁華似錦的植物景觀。為豐富林緣線和林冠線,有意識的在綠地中構造微地形,地形高處成片種植體態較高喬木,拉高天際線。在設計中,選擇生長旺盛的植株,盡量少用大規格喬木,可加大植株的種植密度,以保證初建時的植物景觀和植物的成活率。
4節點設計分析
綠地外側為2.5米寬快速人行路,路邊設置1米×1米的方形樹池,間距6米,池內栽植行道樹,樹種選用分枝點高度在2.5米以上的銀杏,銀杏樹在夏秋兩季交替過程中出現色相變化,既起到了防沙阻塵的作用,又達到了遮蔭美觀的效果。
綠地內設置1.5米寬景觀漫步路,路兩側綠帶:以銀杏、白樺、欒樹、油松、云杉、五角楓為骨干樹種,形成綠地的基本骨架,其間成片栽植海棠、櫻花、紫葉李,林下組團栽植金葉榆、朝鮮黃楊、檜柏球、丁香、榆葉梅等花灌木,期間或點綴木槿、大花水椏木、紅瑞木、密枝紅葉李等植物,實現三季開花、四季有景的目標。一片片的花海、樹叢形成視覺沖擊,滿足開車者對景觀的要求。局部景石旁則增加植物品種,用花境的設計手法認真布置。微觀和宏觀有機結合,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沿路局部設置休閑廣場,為職工提供短暫的休憩場所,可以緩解工作疲勞,并可通過景石、浮雕墻等景觀元素展示園區企業文化,提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生態停車場的設置,周邊利用植物圍合,為外來車量提供停泊場所。
5結語
篇8
關鍵字:觀瀾格蘭云天酒店;景觀設計;綠化
Abstract: the hot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lso like mushrooms in general are endless. For the hotel environment asks peopl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Landscape with the hote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s a more modern hotel design style, with its unique charm, and because of this kind of character, in today's hotel design style is pursuing new and change in the fashion,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igner and praise highly. This paper used guanlan reaching for the grand hotel engineering exampl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te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grand thesis sky hotel;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ing;
中圖分類號:S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觀瀾格蘭云天大酒店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觀瀾大道東側,大和路西側,南邊臨觀天路,東邊臨觀瀾河,北部為新落成的觀瀾鎮政府辦公大樓,用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酒店環境景觀設計面積約為23560平方米。酒店設計定位為中高檔商務休閑酒店,外環境著重體現高雅、舒適、現代、休閑、高品位的設計理念。
2.景觀設計主題風格
酒店建筑群規劃自然而錯落有致,現代簡約且主體突出,主體建筑是一朵圣潔的“蓮花”,創作隱含吉祥與自然的意味,景觀依此而極富機理地生長,體現現代尊貴與清新雅致的主題風格。“清水出芙蓉,芳草潤蘭竹”,環境景觀自然淡雅處處可見,精致美景流連忘返(圖一)。
圖一 酒店鳥瞰圖
3.景觀設計構成
根據酒店外環境總體設計,在南邊設酒店主入口,總體景觀布局由主入口景觀區、浪形花境與棕林大道景觀觀軸、花紋疊水廣場區、水花園區、休閑游泳池區等組成。本方案根據總體規劃的功能要求,對各個區域進行詳細的布局設計。
3.1 主入口景觀區
主入口除了是人流、車流的集中出入處之外,也是人們對酒店環境第一印象的沖擊點,景觀設計以“含苞待放的蓮花”石雕水景來突出主題,水池中大型條石簡潔堆放,條石中水滾滾涌出,為四季花草,大型條石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隱喻美好的發展前景,創造出大氣、優美、現代、簡潔與眾不同的景觀(圖一)。
圖二蓮花石雕水景
3.2 浪形花境界與棕林大道軸
波浪花境的兩側主要采用銀海棗為主的植物造景,道路外側種植高大的小葉欖仁,形成氣勢非凡的棕林大道。銀海棗內側為浪形起伏的四季花帶,給人以現代、流動之感,整個花帶隨著起伏的地形慢慢抬高,寓意酒店以后的發展蒸蒸日上。
3.3 花紋疊水廣場區
接待大堂前的中心廣場不僅是整個酒店的景觀節點,也是南北景觀軸線的交點,廣場中心“蓮花”形水漫疊水,水體從上而下緩緩流動,現代而平靜,給人以親切回家的感覺。
3.4 水花園
水花園主要是指“蓮花”形主樓的水環境景觀,涵蓋后花園。接待大堂的后面設置有寬闊的水面,對面為琴音臺和品名軒,軒主樓設計為流水澗,有瀑布、水草和竹林,還有草漫灘,動靜結合,營造雅致、自然的氛圍,令人無限愜意,意境自然清新。
水花園環抱整個主樓,使主將如飄浮在水面上的“蓮花”,有如“清水出芙蓉”,意境吉祥優美。
3.5 休閑泳池區
酒店內泳池的平面構圖主要采用折線與曲線相結合,線條和諧、大方,與建筑總體布局相統一,呼應了整個酒店的平面構圖。在池岸材料的處理上,采用木板與鋪裝的混合使用。水邊池畔吧的設計,建筑造型為坡頂式的中國傳統木結構,材料采用的高科技材料,使傳統與現代更好的結合。
3.6 道路鋪裝
酒店內道路采用人車分流的形式。外環境鋪裝的整體色調和材質要和酒店區域保持一致,基本采用灰色和暖灰色。入口處要用穩重的灰色,而水景處也采用深色,營造平靜的氣氛。游泳池處木質平臺,為暖色調,體現休閑的氛圍。道路鋪裝材料多用環保滲水磚,簡潔大方。
4. 綠化設計
綠化設計的目的主要在于給酒店提供一個清新空氣和能放松心境的環境。尤其在水花園和酒店后花園,設計的主旨在于用綠色塑造空間,強調意境美。所有植物的選擇均為當地適生樹種。
4.1 邊緣綠化
邊緣綠化強調大喬木、小喬木、灌木等的合理搭配,層次豐富同時也要注重常綠與落葉,針葉與闊葉以及與開花植物的配植,隔離周邊的喧囂。主要種植的植物有木棉、高山榕、香樟、桂花、秋楓、臺灣相思、藍花楹、大葉紫薇、紅千層等。
4.2 溪流綠化
溪流綠化主要采用鳳尾竹、琴絲竹、鳳凰竹等竹類,水面飄浮幾朵荷花,營造清水出芙蓉的景觀。同種植大量水草、蘆葦等,塑造樸素、自然的氛圍(圖三)。
圖三溪流綠化
4.3 重要節點綠化
重要節點主要指主人口景觀軸,以銀海棗和小葉欖仁形成富有氣勢對景觀道。中心綠帶設計為浪形花境,簡潔大方而富有動勢和自然氣息。
4.4 休閑游泳池區綠化
以竹類作為主景植物,體現特色,游泳池邊配置棕櫚類植物和大型闊葉喬木等,營造休閑與蔭涼的浪漫環境。
4.5生態水質凈化
綠化設計不僅要營造高雅舒適,讓人心靈放松,愿意停留的空間,而且還應該注重生態環保性,在溪流綠化中,我們利用水生植物的自凈能力,采用科學的方法,形成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和明凈的水質。
5. 綠化系統分析
5.1 重要節點綠化:以群植喬灌木形式配置,增強空間場所,并結合一些花帶地設計,形成優美的景觀。
5.2 溪澗綠化:根據水系地深淺,水流的急緩種植不同的水性和濕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群落,并在岸邊種植喬灌木,形成自然豐富的水岸景觀,形成美麗的花溪。
5.3 邊緣隔離綠化:在酒店的邊緣及小區內車行道旁通過列植和叢植的喬木結合多層次的灌木,隔離噪音灰塵,提升綠地的整體品質并阻隔視淺,形成酒店的綠色屏障,并創造豐富的邊界線,成為區內造景的美麗背景。
5.4 花園綠化:作為酒店的半公共活動空間,組團空間植物考慮景觀和功能上的要求,在植物布置上采取密內外疏的方式,以減少其對客人的影響并且形成一個圍合的空間。
6. 酒店設計的特點
綜上所述, 觀瀾格蘭云天大酒店最大的特色便是建筑園林化, 將自然景觀和建筑和諧統一為一體, 讓園林滲透到酒店每一處建筑布局中, 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在這一設計手法上, 觀瀾格蘭云天大酒店無疑是一個很成功的范例。酒店設計, 并不是簡單的建筑+ 自然園林, 而是如何能夠讓建筑和景觀融為一體, 需要把握的是兩者的藝術效果的融合共存。
以這種設計思路為前提, 需要考慮的是:
( 1) 建筑規劃布局對于景觀營造的影響。景觀作為一種融入建筑的設計元素, 本身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 因此, 建筑規劃布局本身就決定了景觀設計的一些基本前提條件。
( 2) 景觀設計所需要達到的效果。當建筑布局已經定型,需要考慮的就是景觀如何配合建筑來展現最佳的整體效果, 或者如何用景觀來襯托建筑的存在感。
( 3) 建筑和景觀兩者的融合與過渡。建筑本身的特性畢竟有別于景觀, 反之亦然。需要處理的是, 如何讓兩者在細部的處理上結合起來, 使兩者的過渡自然和諧。
( 4) 景觀元素在整個建筑中所體現的整體統一性。無論希望最終的建筑風格呈現一種什么樣的風格 現代、古典、自然野趣等等, 在建筑景觀的營造上應該保持一種一致性, 局部特性的凸顯不應該導致整體風格的渙散。
7. 結語
篇9
關鍵詞:城鎮化;居住空間;生態建設;以人為本
1.城鎮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城鄉結合部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地矛盾集中體現的地帶。而居住區空間是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空間,在景觀設計中需要解決的矛盾也尤為突出。從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城鄉結合部具有以下特點:其一,這一地帶不僅是城市與鄉村2類人群的交界地帶,同時,還存在著本地居民與流動人口之間的矛盾。各類人結聚會,不同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對于居住區景觀有著不同的功能與審美需求,矛盾沖突集中;其二,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城市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同樣存在著很大的矛盾沖突。在城鎮化的地域,或多或少的保留著原生的自然生態系統,它們往往最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也是最穩定的生態結構,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
2.具體項目分析
2.1項目概況
該項目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處在市郊農村和遠郊區縣的連接帶上,作為國家重點試點小鎮,是具有代表性的城鎮化節點。本案規劃面積10萬m2,建筑類型分為商業和居住建筑2類,層高為6-24層,建筑風格為現代風格,主色調由米黃、暗紅和灰色構成。團結鎮氣候類型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短夏長,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大風、干旱,秋季氣候多變,植物易受早霜危害。區內存在2個大的生態系統,南部是阿什河的河谷灘地綠地系統,北部為天恒山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為榆樹森林草原,同時,在城鎮中散布著未破壞的生態斑點,這些良好的自然外部環境是城鎮在發展過程中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借鑒。
本案的居民類型主要分為3類:(1)當地的回遷住戶。該類居民有著淳樸的價值觀,對于住區景觀的需求是以實用為主,并且懷念原有的場地記憶。(2)本地及周邊地區意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居民。該類居民向往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對于景觀環境除功能需求外,還存在著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3)流動人口。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與當地居民存在一定差異,對于環境景觀的歸屬感有較高的要求。
2.2設計理念
本案居民類型多樣,同時,存在著城市和鄉村居民,本地與流動人口之間的矛盾,不同類型的居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福”文化做為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觀念,深深的植根于人們的心中,具有廣泛的凝聚力。采用這一理念能夠很好的融合不同類型居民的景觀需求,使居民在居住理念層次達成共識,為和諧的居住氛圍建設提供了理念平臺。
2.3設計原則
(1)生態性原則。借鑒阿什湖與天恒山2個生態系統的植物群落關系,指導居住區的綠化景觀設計,在滿足圍合空間和觀賞需要的前提下盡量使用鄉土樹種。(2)以人為本原則。充分尊重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以及對環境功能性的需求,完善景觀設計。(3)經濟性原則。在景觀材料的選擇及施工工藝方面。考慮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滿足居民生活及審美需求的基礎上,節約成本。(4)藝術性原則。在景觀空間的塑造中,對景觀節點進行藝術化的處理,以滿足居民的審美需求。
2.4設計表達
2.4.1“福”文化的體現。綜合分析不同人群對景觀功能的需求,設置功能豐富的景觀空間。在滿足景觀功能的同時。將“福”作為區域性的一種文化符號應用在景觀節點的塑造中,在人口形象空間設置“百福墻”、廊架,景墻等景觀小品的設計同樣融入“福”的符號語言,在渲染主題的同時,增加區域的可識別性和歸屬感。
2.4.2商業空間。本案為商業街空間,并臨近主要的城市干線,是展示樓盤形象的重要界面。采用陣列景觀燈柱的方式:一方面形成對外展示的景觀形象;另一方面實現人車分流,保證商業街空間的景觀品質。沿街布置生態停車位,即能夠保護車體,又能夠增加城市綠化,美化城市環境。在各街角廣場設置體現幸福主題的景觀小品,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提升商業街的景觀品質。
2.4.3中央公園。在住區的中部規劃預留了1萬m2的核心庭院空間,景觀規劃中將其定義為中央公園,采用微地形增加空間的立面層次,環以流動的游園路來滿足居民游園及健身的需求。結合立面空間層次,設置集會空間,老年兒童活動空間及私密性較強的交流空間,滿足居民多種景觀需求。在活動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到氣候的影響及居民活動的需求,通過景墻結合植物組團的設計控制氣流和光照,創造宜人的微氣候。
篇10
1居住區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理念
對于居住區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是一門涉及很多范圍的工作,他的工作難度很高。設計必須要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我們通過一些調查和分析,總結出了一下幾種科學的理念。供大家借鑒。
1.1景觀設計的空間層次性。居住地的公共空間,必須要滿足人們各種活動的需求,他是人們從自我的私密空間走向公共空間的一個過渡,所以我們既要滿足人們的私密空間的安全性又要給人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公共空間,所以我們在設計中要注意層次的劃分。既要滿足人們的活動也要在景觀設計上進行有層次的設計。
1.2景觀設計的適應性。在對環境的景觀設計上不能只注重環境的美觀,還應該注意他的實用性。比如,如果設計中只注意設計的景觀的美化,占有大量的地方,卻沒有考慮到人們的活動空間,那么仍然不能達到設計的初衷。所以我們在設計中,盡量減少那些大尺度的擺設,要使人們的活動空間得到滿足。
2居住區公共空間要素設計方法
在對居住區的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工作中,我們要注意景觀的整體性,要使設計的風格一致。而且設計的方案富有生態和自然的樂趣。讓居民在其中感受到輕松快樂。而且在對這一區域的設計時。要將各種可能的因素都考慮在一起。對居住地和公共地之間的交替部分也要做合理的處理。根據凱文林奇《城市意象》對景觀要素的分類理論,居住區公共空間景觀元素主要有:區域、道路、邊界、節點、標志。
2.1區域。除了對景觀的設計以外,居住地的活動場所同樣很重要,他也構成了景觀中的一部分。這下場地要滿足人們的多樣需求,比如有老年人活動的場地,有體育運動場地,兒童娛樂場地等等。對這些場地的設計要根據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方案。比如兒童活動的地方要注意安全性,不要太復雜。而且再設計色彩上要采取明快的顏色。要提供家長的休息區,而且這一地區要選在不影響其他人休息的地方。如會產生影響需多種植幾排行道樹適當圍合和分隔。居住區中的場地是居住區公共空間的主要截面和基底,它包括鋪裝等元素,場地可以提供活動場所、空間構成、限定空間、標記空間等功能,增強可識別性,另外還可以突出作為公共空間的主要景觀節點。
2.2道路。道路設計時,要注意根據平面、豎向與美學價值和功能使用之間的關系。根據使用性質的不同,道路要富于變化和適時、適地作變換,在私密空間中的游憩小徑可寬度小些,蜿蜒曲折;在公共開敞空間中,道路可結合區域設計或與區域有所穿插,構成景觀。居住區公共空間中道路可布置遮蔭廊架或構筑物,供人休息、交流;道路應根據使用和景觀觀賞特性做到寬度適宜.道路的形態也可以不再是兩條單調生硬的直線,有更多的線形和形式上的變化,對道路的寬度、鋪裝材質等進行綜合考慮,賦予道路優美的形式和全新的意義,讓居民感受到家的溫馨和新鮮感。
2.3邊界。
綠化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元素,它不僅可以改善居住環境的小氣候,而且能夠創造優美的景觀,給居住區帶來貼近自然的感覺。綠化常用作區域、道路的邊界,材質和豎向上的變化讓邊界效應不再以刻板和中規中矩的形式出現,喬灌草相結合的群落還可以軟化被分隔的空間,同時也是漏景的造景手法體現;規則式、行列式的綠化種植形式還可以形成直立的屏障,控制人們的視線,營造夾景的藝術效果。選用植物時,盡量選擇當地的樹種,注意考慮綠化設計的規劃設計長遠發展空間。構筑物的布局也能起到一定的劃分空間和限定空間的作用。
2.4節點。水景元素是最富有動態感的要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最柔美和最活躍的線條,對于居住區公共空間環境的塑造具有錦上添花的作用。水以其特有的靈活特性常被我們引入到景觀中,在居住區中,水景設計要恰當運用,對于氣候、場地、維護等環節的考慮都要做到事無巨細。水景的不能像其他元素隨意選擇或者建造,要根據設計者創造空間景觀的意圖,創造一定的意境和讓居民產生共鳴,觸景生情。水景一般作為空間景觀中的重點要素或重要的景觀節點元素,往往設計時與其他設施相結合,這就需要注意空間中水景位置的選擇和最佳視覺效果的呈現,在景觀節點處或空間的中心地帶引入水景,讓公共空間中景觀有動態效應、層次變化豐富是我們做設計的一項提升。滿足人們親水心理、增加居民對自家居住區公共空間的喜愛也是我們做水景設計的意外收獲。
2.5標志。休憩元素。居住區公共空間的休憩元素有廊架、座椅、臺階、構筑物等。首先各項設施都需要滿足人體工程學,符合人們的使用舒適化。其次,休憩元素和設施可以從使用性和景觀性同時考慮。例如座椅可與活動場地、綠化和道路結合,在滿足休息功能的同時,也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布置座椅應考慮人在空間中具有渴望安定感的本能,又可以面向視覺前方或中心,視線不受阻。因此,座椅可沿建筑物、綠化和鋪地的邊緣布置,前面有開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