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案教學目標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語文教案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2.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符合課標和學生實際。
3.目標要由淺入深,由前到后,體現層次性。目標制定要難易適度,不能因為目標過低而造成課堂學習的低效,又不能因為目標過高而使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也很難達到。
4.要遵循具體行為目標明朗化和隱性目標暗示化相結合的表述策略。知識、技能等顯性目標寫在教案上,部分過程目標、情感目標等隱性目標隱含在顯性目標中,可以不在教案上體現。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要準確。重點是對教材而言的,難點是對學習主體的學生而言的。一般來說,重點是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難點是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習內容,由學生現有能力與教學要求之間的差距引起的,通常教材中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困難,或者比較隱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認識的內容,構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環節、步驟:教學環節組合要靈活、恰當,符合教材內容。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步驟自然、流暢,不僵化。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步驟時間安排要合理。
2.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制定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將目標具體化,為目標的達成服務。教學任務難易要適中,內容要明確具體,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操作性。各教學任務在內容上要相互銜接,由易到難,由先到后,環環相扣,教學任務之下的任務設計與學案問題要協調一致。
3.教師活動:教師活動的設計要體現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教師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且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體現較強的針對性。教師能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選擇精講內容,精講時間安排適時、適當。
4.學生活動:學生在每一個環節及步驟中應做些什么,如何做,教師要有具體的設計,要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學生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教學任務且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體現較強的針對性。
5.預見性問題及對策:對學生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預測。對學生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相應的解決策略。
(四)教學反思
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進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進一步調整、修改、完善教案,調整教學策略。
二、小學語文教案的應用
1.靈活使用教案。教案以書面形式對課程進行認真梳理,把一條有效路徑預設出來,以一種直觀的形式為教學提供了科學有效的依據。人是個性化的,共性永遠代替不了個性,共性只有通過個性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案的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編寫的還是別人編寫的,都應當結合實際進行再認識,用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化有形為無形,使課堂教學具有一條個性化的明晰的線路,真正做到教師導學生學。
2.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尋找感覺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實踐中去感覺,在感覺中去提升和完善。知識只有在納入人的認知系統時才真正屬于個人,并能積極參與個人知識體系的構建。教案的應用,實際上就是要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引領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品味,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和能力的內化。所以教師在落實教案時,一定要了解學生、調動學生,給學生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充分激l學生的潛能,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形成。
3.注重引領和點撥。使用教案,在客觀上減少了教師的話語,突出學生的學和成果展示。用教師的引領和點撥來激發學生的靈性,從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能力的形成。在對教案的使用上,需要教師在認真鉆研,對課標、教材做內化處理,完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與設計。因此,教案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方法上的引領和思想上的點撥,要通過精講點撥,啟迪學生的潛在認知,引領學生打開創造性的思維。
4.注重教案的修訂與傳遞。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要針對每一節課的教學要求和內容,廣泛積累素材,針對課程和學生實際認真思考預設問題,在教案設計中要體現出課前備課、課中備課、課后備課等環節。
篇2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 教學應用
情境教學法注重形象生動的場景教學環境,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前提條件下,引入有趣的教學模式、新型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教材,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自新課標改革后,情境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課堂實踐教學中,為學生、教師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機制,通過還原真實化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其獨有的時代教學特征,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成為課堂教學的首要創新應用舉措[1]。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利用情境教學法,便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值得大力推廣與引薦。
一、引入形象情境,彰顯教學效益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目標受眾主要是小學生群體(性格差異較大、表現特征較為突出),教師可結合小學生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理,教學情境的創設可偏向于趣味性教學內容的灌輸,創設具有生動形象特點的教學情境,便于學生更便捷地理解課程內容。以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第一冊《冬天是個魔術師》教學設計為例,明確本章節重難點內容――識記生字、通讀課文、了解冬天,為學生提供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教具等輔助條件。上課伊始,教師通過課件播放相關影視視頻、圖片,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課文內容,開展“聽錄音、畫圖畫”活動及其他小游戲,讓學生就錄音內容勾畫自己聯想中的冬天場景,并鼓勵學生上臺演講作圖內涵(也可通過手勢勾畫的形式來完成演講),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冬天的變化特點。在完成畫圖活動后,引入圖片教學情景,向學生傳授文章中的生字、詞語等知識點,便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掌握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問題情境,完善教學體系
問題情境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教學流程,讓學生快速明確教學難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2]。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麻雀》課堂教學為例,在備課準備過程中,標注課文知識點內容(生詞、文章闡述概念),準備課時環節、教學活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談話活動為基本依據,提出問題情景:麻雀作為一種很常見、很普通的鳥,既沒有漂亮的外衣,又沒有動聽的歌喉,受歡迎程度偏向一般化;通過朗讀課文內容,了解到它身上具有一種令人敬佩、感動執著的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精神,你們認為麻雀的這種精神是否具有可取之處?你們是如何看待這種精神的?(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檢查預習、開展自學活動,并結合自我感悟達到理清文章層次的目的,也可讓學生自主創新文章末尾內容,自我編制新的應對結局,促進學生的空間聯想、實踐操作效益,便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注重社會實踐,明確教學目標
社會實踐注重課本內容與課外教學的整合、統一,在明確教學內容及實時目標的基礎上,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滿足學生集體生活的實際需求。在某次教學公開課中,以《我要的是葫蘆》課文為教學重點內容,教師結合文章所闡述的系統知識點,布置課外實踐探索活動,安排兩至三人為一組,調查葫蘆真正的結果周期、防護措施,并簡單記錄實踐活動的觀察指標、變化情況,形成課外實踐活動教學記錄心得。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形成統一戰略聯盟,秉著認真、負責的探究原則,明確葫蘆及其他植物的生長環境、施肥滅蟲等具體應對舉措,聯合課外實踐活動的最終結果,啟發學生思考: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這次如果按照正確的殺毒、滅菌、施肥等操作步驟,那么是否還會像第一年那樣顆粒無收?或者通過小話劇演示情境,分工、協作文章角色,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所保障。
四、激發空間想象,改進教學機制
針對小學生群體的獵奇心理特征,利用探究式教學活動,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聯想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發展。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案第三冊第一單元《秋天》課堂教學中,以“秋天到”、“山行”、“火紅的楓葉”、“植物媽媽有辦法”等課文為單元重點內容,教師結合學生對秋天季節的感官體驗(掌握秋天的特點),利用秋天的對應詞語(如:“寒秋”、“蕭瑟”、“秋高氣爽”),收集有關于秋天變化特點的資料,編寫一段有關秋天的個人語句(字數不限、依據實際情況而定),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聯想能力,便于全面掌握本單元內容;也可結合考試講解情況,自主設計教學課件模板(選擇合適的圖片,插入合理的詞語、段落),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效益。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形象情境、問題情景、社會實踐內容、空間聯想條件,創建符合小學生心理需求的情境機制,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龍啟.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84-85.
篇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背誦課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3、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
2、想象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有關句段,背誦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美麗奇特。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造句。
3、認識“鳥的天堂”,初步體會景物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作者簡介。
2.揭示課題。
(對作者巴金作簡單介紹,既是一種文學修養的熏陶,也是從語文的內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正確;(2)讀通順。
思考:談談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自由讀是一種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讀書方法,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能對課文有一個完整初步的了解。)
2.檢查反饋。
(1)課堂交流: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認真閱讀,學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學情;教師的寬容評價,有利于學生樹立閱讀的信心。)
(2)個別讀課文,隨機學習生字和部分新詞。
(讀的是個別學生,檢查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字詞的學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有實效。)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1.速讀課文。
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怎樣分?為什么?
(1)自己讀讀、劃劃、想想。
(2)小組討論,重點討論“為什么?”
(簡化分段,強調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和動態描寫。)
2.檢查反饋。
四、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輕聲讀課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寫的情景。
2.質疑:在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問題?
(尊重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相互作答,教師重點指導。質疑是一種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和能力,又激發學生邊讀邊思。)
3.在這些句段中,選擇你最喜歡的有感情朗讀。
(1)嘗試有感情朗讀。
(2)朗讀指導。
(3)有感情朗讀有關句段。
4.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背誦7、8自然段。(機動)
(給學生選擇的權利,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造句。
3.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巧妙。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較:這三段話之間有什么不同點?
(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之巧妙。)
(2)嘗試將這三段話按樹根、樹枝、樹葉的順序改寫成一段話。
(這是一項語言表達練習,同時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來自于課文的什么地方?
(寬泛的問題,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心理空間,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
①理解“我們繼續拍掌……有的在撲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寫的情景。
B.有感情朗讀句子。
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應接不暇”。
二、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課文。
比較:兩個部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在這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較,教師應有限度的認可這些答案,并引導學生認識在內容和寫法上的本質聯系和區別,比如靜態與動態等。)
2.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句段。
三、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介紹“鳥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歷史與現狀,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美。
四、作業
篇4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的意思,理解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初步啟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能正確回答課后的問題,了解鵝幾個方面的特點。
3.認識一個新偏旁,絞絲旁。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識字、寫字。
2.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圖,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讀懂詩句意思,理解詞語在詩中的意思,初步啟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能正確回答課后的問題,了解鵝幾個方面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及其中詞語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古詩及本首詩。
1.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是一首古詩。古詩歌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國最早的古詩寫于三千多年以前。今天學的這首古詩是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一位叫駱賓王的人,在7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去池邊戲水,有人指著池中的鵝讓他作詩,他出口作出了這首詩。因此人們夸贊他是“神童”。
2.古詩是用文言詞語寫的,和我們現在的白話文用詞不一樣,寫法也有一定的規定。我們今天來學這首古詩,板書:鵝。
(二)看拼音讀課文,記住生字音。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讀準字音。
2.出示卡片,讀準音,掃清讀文障礙。
q&
xi4ng
f*
zh2ng
b#
曲
項
浮
掌
波
3.自讀課文,檢查生字讀音。
鵝毛紅清
(三)讀懂課文,理解古詩及句中詞語的意思。
1.讀第1句。告訴學生前面兩行是第1句。
(1)讀第1句,注意逗號停頓。
這—行為什么連續寫了三個“鵝”字?(小作者看到鵝在水中游,非常喜愛它,連續地說出三個“鵝”字來)
讀出小作者對鵝的喜愛。(練讀)
(2)讀第二行,說你們看見過鵝叫時的樣子嗎?鵝叫的時候脖子是什么樣子的,我們讀讀詩句,看看小作者是怎樣用5個字就寫出來的。(讀第二行)
①理解詞語意思。師述:“項”在這里指的是脖子。看看圖,說說“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曲是彎的意思)“曲項”呢?(彎著脖子)“歌”是什么意思?(把鵝叫形容在唱歌)
②理解詩句意思,問:鵝叫的時候,喜歡怎樣?(仰著頭叫)問:鵝叫的時候,脖子是什么樣的?(彎著脖子)問:鵝叫的時候是彎著脖子,仰著頭,高聲地叫。我們看看小作者是怎樣寫出鵝叫時的樣子的。讀第二行詩句。
曲項/向天歌。
2.讀第2句。想想這兩行是講鵝在哪方面的特點。
(1)讀第一行,看圖。同桌討論,“白毛”指的是什么?“浮綠水”中的“浮”什么意思?“綠水”是指什么說的?(①“白毛”指鵝的雪白的羽毛。②浮是在水面漂浮。③“綠水”指清澈、碧綠的池水。想想大白鵝漂浮在綠水上美麗的樣子,讀讀詩句)
(2)講講“白毛浮綠水”的意思。(鵝的羽毛潔白,它浮在綠水上面,多美啊)
(3)讀第二行,看圖,自己說說:“紅掌”指什么說的?“撥”在詩句中當什么講?(①紅掌是說鵝的腳掌是紅色的。②“撥”在詩句中是劃動的意思)
講一講鵝是怎樣游水的?(紅色的腳掌輕輕地劃動著清澈、碧綠的池水)
(3)讀第2句詩句。講講詩句的意思。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讀這兩行詩句時,要進行想象,體會出這首詩怎樣寫得有聲有色。(結合插圖)
可以這樣想:鵝一身羽毛潔白,浮在綠水上面,水清澈得可以看見鵝的紅紅的腳掌正在輕輕地撥著水。這羽毛的白色,池水的綠色,腳掌的紅色,白、綠、紅三種顏色相互映襯,多么美麗。
這首詩寫得有聲(向天歌),有色(白毛、綠水、紅掌)。
3.觀察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順序,寫的時候也要按順序寫。
這首古詩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呢?先是指點著鵝說,接著又說鵝的脖子彎曲著朝天叫的樣子,然后說鵝的全身潔白的羽毛,最后說鵝的紅色的腳掌撥水的樣子。
4.要學會讀古詩。
要邊讀邊想鵝的可愛,看課文插圖,展開合理想象,想象詩句構成的美麗的圖畫。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指名讀(4~5人),讀后評議。
(2)自己講講這首古詩的意思(同桌互說),指名說。
(四)小結。師述:這首詩前兩行寫出鵝叫時的樣子,后兩行講了鵝在游水時美麗的外形和輕盈的游水動作。我們一起讀出鵝在水中浮游時的歡快情景。(全班齊讀)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一個新偏旁,絞絲旁。學會4個生字。
(二)能在田字格里規范地書寫生字。
(三)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生字卡片:鵝毛紅清
(二)學會4個生字。
1.鵝。6,讀準音。
(1)識記字形。自學按什么方法記。(按部件組合法記,左右結構,左邊“我”字,右邊鳥字旁)避免學生把左右記混,可以謎語形式出現:“我的鳥”打個字,是什么字?
(2)理解詞義:鵝是人們飼養的一種家禽,比鴨子大,脖子長,腳上有蹼,能游水。雄的頭部有黃色突起。
2.毛,m2o,拼讀音節,讀詞語:白毛。
(1)識記字形。指名說。(用數筆畫方法記字形:m2o毛,第一筆平撇“”,第二筆橫“”,第三筆長橫“”,第四筆豎彎鉤“毛”。一共4筆)
(2)口頭組詞語,加深理解字義。
羽毛毛皮毛衣毛毛雨毛驢
3.紅,h$ng,拼讀音節,讀詞語:紅掌。
(1)認識新偏旁,纟:絞絲旁。筆順是:撇折(),撇折(),提(纟),一共3筆。
(2)識記字形。你用什么方法記住“紅”字:自己說說,指名回答(h$nag紅,用部件組合法記左右結構,左邊絞絲旁,右邊“工”字,紅掌的“紅”)
4.清,q9ng,拼讀音節,讀詞語:清波。
(1)識記字形。自己練習說方法。指名說(q9ng清,用部件組合法記,左右結構,左邊三點水,右邊“青”字,清波的清)
(2)口頭組詞語,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清波清水清潔清靜清新分清
(三)指導書寫。
1.鵝。
(1)整置:左右相等。
(2)部件位置:“我”字中的橫、斜鉤、撇、點四筆壓豎中線,橫起筆壓橫中線,寫斜橫,“鳥”字最后一畫橫從豎中線起筆。
(3)教師帶寫,學生仿寫字頭。
(4)學生獨立看田字格字帖寫。
2.毛。
(1)整置:上緊下松。
(2)筆畫位置:第一筆橫撇在上半格中間。第二筆橫,起筆壓橫中線向右上寫斜橫。第三筆大橫,從左下格起筆,寫斜橫到橫中線。第四筆豎彎鉤,壓豎中線到下半格中間寫彎,過右下格中點右邊寫鉤。
(3)教師帶寫,毛字很易寫歪,因此要一筆一筆帶好,學生仿寫字頭。
(4)看田字格范字獨立書寫。
3.紅。
(1)整置:左窄右寬。
(2)部件、筆畫位置:紋絲旁第一筆撇折從上半格中間,豎中線左邊三分之一起筆,折到橫中線。第三筆撇折靠近豎中線,斜對第一筆起筆,撇的長短與第一筆相同寫折,第三筆提,對齊第一筆折起筆與第二筆折平行上提,與折對齊收筆。右邊“工”字,第一筆橫,在橫中線上面一點壓豎中線起筆,第三筆大橫,占下半格中間,從左下格紋絲旁第三筆提下起筆,平寫橫,到離右邊線三分之一處收筆。
(3)教師帶寫,學生仿寫字頭。
(4)學生獨立寫。
4.清。
(1)整置:左窄右寬。
(2)部件、筆畫位置:三點水三個筆畫是弧形,(略)“清”寫法同獨體字“青”(略)(3)(4)略。
(四)指導背誦課文。用問答式練習背誦。
1.小作者指著鵝說什么?鵝是怎樣叫的?(背第1句)
2.鵝的羽毛什么顏色,它浮在什么顏色的水面上?(背第三行)
3.鵝的腳掌什么顏色?它怎樣在水上游動?(背第四行)
(五)鞏固練習。
1.背誦全詩。
2.讀詞語。
紅日紅星紅燈紅花火紅
清水青草鳥毛白鵝毛竹
3.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