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壤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土壤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土壤有機質;含量;豐缺狀況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A
1 永勝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
2 永勝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級及豐缺狀況分析(見表2)
永勝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8.7g/kg,其中:大于40g/kg的為一級有灰砂土、灰泡土、灰泥土、灰紅砂土、黃灰泡土、黃泡土、紫灰泡土、小紅土、大紅砂土、黑泥土、紅灰土、黑砂土、黑砂泥土、石渣土、黃泥土、褐泥土、羊肝土、黃飯散土、黑飯散土、紅飯散土、大土泥、白膏泥、黃膏泥、黑膏泥等24個土種,有30016.43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52.67%,此等級土壤分布面積較大,有機質含量極高,屬極高肥力型土壤;在30~40g/kg之間為二級,有紅灰泡土、大紅土、砂土、紅泥土、粗石渣土、黃土、紫砂土、紅砂田、黃砂田、紅砂泥田、小紅砂土、黃泥田、紅泥田、紅結泥田、紫泥田等15個土種,有17019.3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29.86%,有機質含量很高,屬很高肥力型土壤;在20~30g/kg之間為三級,有耳巴泥、紫泥土、粉沙田、油沙田、黃膠泥田、紅砂土田、黃灰土、黃砂土、肥砂土、紫紅土、石渣田等11個土種,有5638.33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9.89%,有機質含量高,屬高肥力型土壤;在10~20g/kg之間為四級,有粗石渣土(燥紅土類)、砂夾泥、紅砂土、堿砂土、粗砂土、黃油沙土、紅色土、黃土、紅土等9個土種,有4317.85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58%,有機質含量中等,屬中等肥力型土壤。
篇2
關鍵詞:煙草;重茬益生;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S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11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選擇在耿馬縣勐撒鎮班必村,烤煙品種為KRK26,前作油菜,紅壤土。海拔1300m,E99°50′,N24°00′。3月28 日播種(漂浮育苗),5月8日移栽, 7月16日封頂,7月26日開始采摘,8月20日采摘結束。種植規格1.2m×0.5m(1100株/667 m2),施純N量5kg/667 m2,N:P2O5:K2O =1:1.2:3 ,其中基肥60%,追肥40%。
1.2 供試藥劑
本試驗供試藥劑為重茬益生生物菌劑(鄭州金正生物化學工程研究所研制,鄭州金正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綠色木霉微生物菌劑(云南大學煙草科學研究院研制,昆明保騰生化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紅土運復合微生物菌劑(云南大學煙草科學研究院研制,昆明保騰生化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及方法
1.3.1 試驗處理
試驗設6個處理,3次重復,共32個小區,每小區4行株煙,隨機區組排列,栽培措施同常規。各處理如下:處理1,移栽時用重茬益生4kg/667 m2底施(3.64g/株拌塘土),分別在移栽后20d、50d,用重茬益生2kg/667 m2結合澆水或追肥灌根1次;處理2,移栽時用重茬益生5kg/667 m2底施(4.55g/株拌塘土),分別在移栽后20d、50d,用重茬益生2kg/667 m2結合澆水或追肥灌根1次;處理3,移栽時用重茬益生6kg/667 m2底施(5.45g/株拌塘土),分別在移栽后20d、50d,用重茬益生2kg/667 m2結合澆水或追肥灌根1次。
1.3.2 試驗調查與數據處理方法
在煙株團棵期(6月12日)、旺長期(6月23日)、初成熟期(7月23日)3個不同時期,各處理小區5點取樣,每點固定2株,分別測量煙株高度、莖粗、葉片(上、中、下部位)面積,計算各處理測量結果的平均值并作出柱形圖進行比較。注:葉片面積=0.6345×葉片長度×葉片最大寬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煙株生長的影響
圖1 不同處理平均株高柱形圖
團棵期到旺長期。各處理煙株長勢從株高、莖圍、葉片大小等各方面的綜合表現看差異不明顯;進入成熟初期,處理1、處理2、處理3和處理5的煙株長勢較處理4和處理6的強。
由此說明,不同用量重茬益生生物菌劑處理以及紅土運復合微生物菌劑處理對煙株生長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而綠色木霉微生物菌劑處理的促進生長作用不明顯。
2.2 各處理對黑脛病的控制作用
由于試驗地多年連作,烤煙品種KRK26為黑脛病感病品種,在本試驗中黑脛病發生較為普遍,為便于分析,以黑脛病作為病害調查對象。重茬益生、綠色木霉和紅土運3種微生物菌劑對煙草黑脛病都具有較好控制作用,其中以重茬益生的作用效果為佳。
2.3 對煙株的安全性
根據施藥后對煙株生長的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煙株長勢、葉色等均正常,對烤煙生長安全。
篇3
關鍵詞:海南島農田;土壤硒含量;分布研究
中圖分類號: X8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4.068
近些年以來,各地的城市化發展和工業化的發展十分迅速,海南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污染問題,特別是由于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土壤中的硒對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都起到相當的大作用,還會通過食物鏈的方式對我們人類產生影響。另外,還會引起大氣和水污染[1-3]。我國最早進行土壤硒調查研究的始于1980年,但是調查不是十分的系統連續,不能完全反應硒的分布規律。
土壤中缺少硒,特別是缺少水溶形態的硒元素,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直接導致農作物硒缺乏,從而產生地域性的克山病。但是并不是硒含量越高越好,如果土壤中硒無素過高,會導致植物硒含量過高,動物相應會出現地域性的貧血癥。海南省土壤中硒的分布和含量以及硒在土壤中的遷移有著獨特的特點,本文對海南島的硒進行的系統的研究。
1 研究區概況
海南島是僅次于臺灣的中國第二大島,地處108°37' ~ 111°05',北緯18°10'~20°20',面積大約340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3.5℃~25.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大約1600毫米,但是局部地區有較大的區別,降雨量最大的區域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夏季綿長,冬季十分短暫。地勢中部高,沿海低,是典型的島嶼生態,土壤的成土母質主要是花崗巖、玄武巖風化物和沉積物等巖漿巖。其中分布最廣的是花崗巖,其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其次是玄武巖,其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地形十分復雜,具有多元的地貌特點,土壤也極具特點。主要有磚紅壤,燥紅土,濱海鹽土,水稻土,山地赤紅壤和山地黃壤等。
因巖性和氣候條件的明顯差異,磚紅壤可分為三個亞類:東北部玄武巖上發育的鐵質磚紅壤、西南部半濕潤地區的褐色磚紅壤、中部和南部濕潤地區的黃色磚紅壤,西部半干旱地區分布著燥紅土。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濱海地區的濱海砂土和濱海鹽土。耕作土壤主要有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南渡江、萬泉河下游平原。特點主要有:風化淋溶十分強烈;土壤的有機質分解十分迅速;土壤侵蝕引起的養分釋放和淋失很快等特點。
2 土壤取樣方法
根據海南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本文利用GPS定位方法進行采樣,樣點分布情況也綜合考慮了土地類型不同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致等因素,總共在全省設置了460個樣點,如圖1。每個樣點直徑為15公里×15公里,在樣點內選擇20~25個點,采集了表層下0~20厘米的土樣進行混合,按四分法取分析樣品1公斤,采樣時間為2012年12月下旬。首先對土樣進行風干處理,其次使用60目的尼龍網篩對土樣進行過篩。測定參訂標準為《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7]。
3 土壤有效硒(見表1)
3.1 土壤有效硒的測試方法
參照測定方法,稱取4克左右的土壤樣品,以1∶5 的固液比,用0.5 mol?L-1 NaHCO3溶液浸提土壤中有效態硒,取10毫升浸出液置于50毫升石英燒杯中。加入4.5 mol?L-1HCl 0.5毫升和5% K2S2O8 1毫升,搖勻,并置于微沸水浴中加熱l小時,分解浸出液中的有機質,把有機硒轉化為Se6+,然后加入3% H2C2O2 1毫升,繼續加熱30分鐘。再加入7.5毫升濃HCl 后加熱15分鐘,冷卻并用高純水稀釋至25毫升,搖勻,最后用原子熒光光度計測定。
表1海南省各市(縣)農田土壤有效硒含量
3.2 小結
通過測定得出海南農田土壤有效硒最小值為0.9微克/公斤,最大值為84.8微克/公斤,平均值為21.717微克/公斤。海南表層土壤有效硒含量集中在8~20微克/公斤范圍內,面積有2.62萬平方公里,占據了全島土壤總面積的76.38%。大部分市(縣)土壤有效硒含量為中等及以上水平,且部分地區土壤有效硒存在過剩的問題。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強,分布范圍較廣,這些對富硒土壤的開發利用具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南農田土壤有效硒含量極高(>20微克/公斤)的地區分布在三亞和萬寧的大部,瓊中、瓊海和屯昌三市縣的交界地帶,以及儋州、澄邁、瓊中交界地帶,還有東方、臨高和樂東的少部地帶,總面積約有0.82萬平方公里。
4 土壤全硒
全球范圍內,土壤硒含量差異很大,差距最大可以達到1000倍以上。日本海域沖積物土壤表層含硒量為0.45~0.9 毫克/公斤,美國西部一些土壤含硒量高達20~40毫克/公斤,拉丁美洲一些土壤表層土壤含量為0.35~3.2毫克/公斤,俄羅斯部分平原土壤含硒量特別低,還不到0.01毫克/公斤。我國土壤平均含硒量為0.25毫克/公斤,由于地形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西北地區和東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含硒量都十分的豐富大多為0.1~0.35毫克/公斤,其他地區含硒量相對較低,基本保持在0.045~0.130毫克/公斤。海南島的含硒量差距也是很大,大約在0.04~0.79毫克/公斤,不過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保持在0.1~0.35毫克/公斤,全省含硒量平均在0.3毫克/公斤,和我國土壤含硒量及世界大部分地區土壤含硒量相當。不同的土壤類型的形成是很多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土壤類型的含硒量又大有不同,通過試驗調查總結了海南島不同土壤中的硒含量的大體數值,如表2可以看出,各類土壤硒的平均含量是:鐵質磚紅壤> 山地黃壤> 山地赤紅壤> 黃色磚紅壤>褐色磚紅壤> 燥紅土> 水稻土。
表2 海南島土壤含硒量
4.1 土壤全硒的測試方法
全硒量測定 :稱取1克過100目篩的土壤樣品,加入高氯酸― 濃硝酸混合溶液,消解(控制溫度為170℃~180℃)加熱消解直至溶液呈淡黃色,最后濃縮至體積為1~2毫升(此時瓶口冒白煙并產生酸蒸氣回流),取下冷卻,洗入50毫升容量瓶中,并稀釋至刻度,搖勻。放置澄清或干過濾。以20%HCl為載流,15%硼氫化鉀為還原劑, 按儀器最佳工作條件,調節好測硒的各項參數在原子熒光光譜儀上測。
表3 海南省各市(縣)土壤Se含量
4.2 小結
海南土壤全硒含量最小值為0.047毫克/公斤,最大值為1.693毫克/公斤,平均值為0.355毫克/公斤,基本呈現正態分布的規律,主要集中在中等0.175~0.4毫克/公斤范圍內的分布,占據了全島陸地總面積的87.7%。屬于全國中高等水平,海南省土壤不存在缺硒或潛在缺硒狀態。海南省各市(縣)農田的土壤硒含量差異較大,全硒含量較高(>0.4毫克/公斤)的地區分布在東北部海口的舊州―新坡―大致坡一帶、瓊海―萬寧沿海地帶、儋州東城―白沙金波一帶以及樂東黃流、三亞、東方部分地區,總面積約有0.41萬平方公里(見表3)。
5 土壤水溶態硒
土壤中各種形態的硒的總和稱為土壤全硒。海南島土壤水溶性硒含量為3.55~20.55微克/公斤,平均含量大約8.3 微克/公斤,是土壤全硒量的1.2%~4.1%。各類土壤水溶形態硒含量見表2。其含量序列是:山地黃壤> 燥紅土> 褐色磚紅壤> 山地赤紅壤> 黃色磚紅壤> 鐵質磚紅壤,全省來看西部土壤水溶性態硒含量要高于東部。根據測試結果,可以得出:土壤水溶態硒含量和土壤中貼的含量成相反增長的趨勢,鐵質磚紅壤硒含量較低。主要的原因是鐵鹽會和水溶性硒進行反應,生成沉淀Fe2(OH)4SeO3。
6 土壤硒含量的地理分異
從地域來看,海南島的土壤硒含量是東部最多,其次是中部,再者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區,最大相差4倍有余。從其后方面來看,東部和中部的全年雨量豐富,大約帶1650~2500毫米左右,淋溶強度是很大的。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的全年降雨量大約只有850~1550毫米左右,相對的淋溶強就很小了。隨著降雨量的增加,土壤的粘粒含量增加,東部和中部的粘粒一般大于16%,而西部和西南部的粘粒一般下雨6.5%,差距較大,因此,中部和東部對硒的固定性更好,相應的含硒量也就較高。此外,由于雨量較大,生物有機質的循環更快,硒在土壤有機質中的積累也增加。由于以上原因,西部和西南部硒含量明顯低于東部和中部區域。地形方面,由于山地海拔差距較大,在垂直方面硒含量有一定的差距。黃色磚紅壤帶為0.308 毫克/公斤,山地赤紅壤帶是0.324毫克/公斤,山地黃壤帶,1000米處為0.348毫克/公斤,1500米處為0.528毫克/公斤,山地灌叢草甸土帶為0.210毫克/公斤。可見五指山東南坡從基帶到黃壤帶硒含量呈增加趨勢,而到了近山頂帶,土壤質地較粗,硒含量明顯減少。
7 結語
海南島的含硒量大約在0.04~0.79毫克/公斤,不過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保持在0.1~0.35毫克/公斤,全省含硒量平均在0.3毫克/公斤,屬于中等水平。土壤硒含量和成土母質息息相關;氣候對土壤含硒量及分布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降水量較多的區域含硒量會更高;山地的垂直帶土壤含量有著一定差距,自黃色磚紅壤帶到山地黃壤帶,硒含量呈增加的趨勢。
海南島的土壤水溶性硒含量十分的分豐富,大約為3.55~20.55微克/公斤,平均含量大約8.3微克/公斤,是土壤全硒量的1.2 %~4.1%。水溶態硒含量的分布是西部高于東部,鐵含量高的土壤,其水溶態硒含量就相應較低。
硒也會被生物有機質和粘粒所固定。因此,不同土壤有著不同的化學條件,同一類型的土壤其硒含量也有可能不盡相同。
參考文獻
[1] Swaine D J. 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 of Soils. Common 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M]. Eng,1995.37-46.
[2]奧貝爾H,潘塔M.著劉錚譯.土壤中的微量元素[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8.108-111.
篇4
關鍵詞:地質特征 金礦 云南勐滿
中圖分類號: F407 文獻標識碼: A
勐滿金礦位于臨滄一勐海花崗巖體西接觸帶,著名的大南婆一惠民一西定金多金屬礦富集區。礦床成因是后期紅土化作用形成的低溫熱液微細粒型金礦床。
一、區域地質背景
勐滿金礦位于大地構造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Ⅰ),昌寧―孟連褶皺帶(Ⅱ),臨滄―勐海褶皺束(Ⅲ)之臨滄―瀾滄復背斜南部,成礦區劃屬昌寧―瀾滄鉛、鋅、銀、金、錫、(銅)成礦帶(Ⅲ),大南婆―西定鐵、金成礦遠景區,區域地層分布具二分特點,以瀾滄群為基底,中生界地層帽蓋于基底之上。瀾滄群東臨花崗巖,西接石炭系,呈南北向展布。本區歷次地質構造運動強烈、巖漿活動頻繁,又經變質作用疊加和后期巖漿活動影響,是尋找鐵、金礦產的有利地區。
二、礦區地質
2.1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新元古界瀾滄群曼來組(Pt3ml),侏羅系中統花開左組下段(J2h1),和第四系(Q)現由老到新概述如下:
瀾滄群曼來組(Pt3ml)分為上下兩段
瀾滄群曼來組下段(Pt3ml1):分布于礦區中、北部,厚1425m,主要巖性為灰、深灰色長石絹云片巖、絹云片巖白云鈉長石英片巖、灰綠色長石綠泥石英片巖,長石綠泥絹云片巖及流紋質凝灰巖,巖石普遍遭受硅化、粘土化、糜棱巖化等蝕變,為礦區主要賦礦層位。
瀾滄群曼來組上段(Pt3ml2):出露于礦區南西部,厚1303.9m,主要巖性為深灰、灰綠色絹云微晶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石英片巖夾石英巖,底部為白色斜長變粒巖。該段地層與下段相比石英相對較多,基本未見金礦化。
花開左組下段(J2h1)分為上下兩個亞段
花開左組下段下亞段(J2h1-1):分布于熱水塘礦區南部,厚407.40―622.20m,主要巖性為灰-灰紫色中-厚層狀粗粒巖屑石英砂巖、石英雜砂巖、砂礫巖、礫巖,未見金礦化。與下部曼來組(Pt3ml)地層呈不整合接觸關系。
花開左組下段上亞段(J2h1-2):斜貫于礦區中部,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厚度變化較大,總厚400.00―600.00m,巖性為灰色、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及石英雜砂巖、細砂巖夾泥晶灰巖。巖石普遍遭受硅化、褐鐵礦化和粘土化等蝕變,該段地層為礦區賦礦層位之一。
第四系分沖洪積物(Qpal)和坡殘積物(Qedl)。
沖洪積物(Qpal):主要分布于溝谷和礦區東北部勐滿壩子一帶,由礫、砂、淤泥組,在礦區東南部的南滿河溝谷出露溫泉帶,泉點附近往往有泉華堆積。
坡殘積物(Qedl):坡殘積物礦區廣泛分布,為紅土型金礦賦礦層位。據鉆探和采場資料,坡殘積層厚度一般3―20m不等,自上而下可分為3層:
在瀾滄群曼來組片巖區巖性為細砂土、粉砂土夾雜色紅色粘土,局部見片巖、蛋白石團塊、石英碎塊及長英質脈,有時見蝕變砂巖滾塊。在侏羅系分布區,為淺黃色、淺灰色、灰白色等雜色粉砂巖-泥巖(風化程較深)及石英、蛋白石、硅質巖碎塊與砂質粘土、粉砂土等混雜堆積而成,碎塊大小1―20cm不等,往下增大。金礦化具次生富集作用,礦體往往與紅土型礦體相連。該層與下部風化基巖呈漸變過渡關系。
2.2構造
礦區位處勐滿―南坑河大斷裂西側,構造活動十分發育,斷層性質屬壓扭性逆斷層,總體走向330°,傾向南西,傾角40°;曼來組淺變質巖與覆于其上的中侏羅統花開左組碎屑巖理應為單斜地層,由于受斷裂構造多次活動及蝕變影響,地層巖性及產狀都有很大的變化,原始產狀已面目全非。基底片理產狀總體傾向南西,蓋層產狀總體也是向南西傾;但部分地段向北東傾斜。由于受斷裂構造活動等影響,礦區節理、劈理較為發育。
(1)斷裂
礦區受區域斷裂構造帶的影響,本區斷裂主要呈NW向展布,從北東至南西分布有Fl、F2、兩條較大的斷裂破碎帶(圖1)。
F1斷裂:位于礦區北東部Pt3ml1地層中,斷層走向320°,延伸1100m、兩端延出圖外,總體傾向230°,傾角60°―70°。逆斷層。在地表巖層產狀倒轉,撓曲發育,巖石具硅化,可見角礫巖和熱泉點。該斷裂接近南坑河―區域上勐滿大斷裂西側,為區內成礦提供充足熱源。
F2斷裂:分布于礦區南部,斷層東段走向北西向,西段走向北東向,延伸1200m,向南傾斜,傾角約60°-70°,斷層北側出露J2h1-2,南側出露J2h1-1、Pt3ml2,斷距40-60m,屬逆斷層。斷層東段下盤具Au礦化,上盤不含礦,對礦體有限制作用。為導礦斷裂。
各斷裂特征相似,為成礦以前斷裂,走向北西,向南西陡傾的壓扭性斷裂,斷裂帶及旁側次及構造、裂隙發育,巖石碎裂巖化、糜棱巖化強烈,為古熱泉活動和礦化蝕變提供通道和空間。
(2)節理、劈理
礦區節理、劈理發育,局部網格狀相連,巖石風化后多沿其呈碎塊狀,部分通達性較好且與下部地層相連,常為鐵泥質、蛋白石充填。為礦區重要的熱液活動通道和礦化賦存空間,金礦化常與其密切相關。
2.3地球化學特征
礦區先后開展了1:10萬、1:2.5萬、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1:10萬土壤化探異常呈北東向沿道班房-曼那新寨分布,主要反映金異常受控制北東與北西向構造控制為主,主控礦構造為北東向; 1:2.5萬土壤化探異常呈北西向沿道班房-大曼扁分布, 主要反映金異常受控制P/J不整合面疊加構造控制為主; 1:1萬土壤化探測量主要于異常中心布設, 主要異常部分集中在F1、F2斷裂夾持的菱形塊段內,形態呈不規則狀,低含量(10、50ppb)走向變化基本一致,中等含量線(100、150ppb)走向變化加大,大于200ppb的含量線形成多個濃集中心,經工程驗證,在高值區均見金礦(化)體。
2013年在礦區東南部又進行10條土壤化探剖面測量,線距160m,點距20m,分析了Au、As、Sb三個相關元素。Au元素以20ppb為下限圈定異常,金異常總體呈北西向展布,從異常濃集帶大致可分為四個濃集中心區,其中金最高單點值為230.1ppb。總體上金異常與砷銻異常吻合較合,基本反映了低溫元素的組合特征。
三、礦床特征
3.1礦體特征
礦體主礦體總體上呈北西向面狀分布,主要分布于F1、F2夾持地帶,長約1400m,寬約1000m,中間有部分夾石分布,賦于新元占界瀾滄群片巖和中侏羅統碎屑巖及第四紀殘坡積層中,礦體產狀受地形影響明顯,與地形基本一致,總體向北北東傾伏,礦體于山坡處傾角較陡,一般傾角小于10°。礦體受多重因素聯合控制,礦體局部穿越構造破碎帶、不同原巖巖性層、不整合面等。
3.2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中金屬硫化物主要是黃鐵礦和砷黃鐵礦,金屬氧化物主要是針鐵礦、褐鐵礦等,粘土類礦物有高嶺石、伊利石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結晶質石英、隱(微)晶質的蛋白石及玉髓等)、次為絹云母、綠泥石等,金主要為自然金顆粒,呈微細粒浸染狀分布于金礦石中。
3.3礦石結構、構造
礦區主要金礦體大部分以氧化礦石為主,礦石氧化程度較高,原生礦石較少。
氧化礦石:其結構主要有,假象結構、填隙結構、隱晶質結構、泥質結構四種;其構造主要有,蜂窩狀構造、多孔狀構造、微晶洞構造、角礫狀構造四種。
原生礦石:其結構主要有,它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和交代結構兩種;其構造主要有,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和角礫狀構造三種。
3.4 礦石化學成分
各礦石化學成份與礦化的原巖類型有關,總體特征受原巖類型控制。SiO2含量以硅質巖類礦石最高,其后依次是砂泥巖類型礦石、片巖類礦石、粘土類礦石,Al2O3含量特點與SiO2正好相反,反映出不同礦石類型的風化程度不同,Al2O3含量越高,礦石風化程度越深。礦石Al2O3含量總體較高,而SO2較低,反映出礦石總體次生淋漓強烈,氧化程度高。
四、蝕變特征
礦區內圍巖蝕變強烈,以中低溫熱液組合為特征,明顯沿構造帶發育。成礦期熱液蝕變的類型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和粘土化(高嶺石化、伊利石化),其次有褐鐵礦化、蛋白石化、玉髓化、鈉化,此外還見有少量黃鐵礦化;表生作用期主要是褐鐵礦化和粘土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圍巖蝕變主要是硅化、粘土化及褐鐵礦化等近礦圍巖蝕變。
五、礦床成因類型
礦床成因類型為后期紅土化作用形成的低溫熱液微細粒型金礦床。
六、結語
勐滿金礦礦層位為新元古界瀾滄群片巖和中侏羅統碎屑巖及第四紀殘坡積層,礦體的產出主要受不整合面、構造、蝕變強度、次生氧化等作用聯合控制,不具有單一控礦因素特征,成礦作用受區域大地構造的發展、演化的控制,金礦床的形成與區域深斷裂帶及熱液活動密切相關。
參考資料
[1]云南省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版杜。1990.
[2]陳炳蔚等.怒江一瀾滄江一金沙江地區大地構造。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3]云南省地礦局區調隊,1/20萬勐海幅區域地質調查報。1986.
篇5
基于GIS與地統計學原理,使用ArcGIS地統計分析模塊研究了長沙周邊地區農田根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空間變異情況。結果表明:參照土壤養分分級標準發現長沙農田地區根層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中等;以該研究區域山坡天然土壤為農田土壤對比樣,比較各項養分值的高低及相關系數,方法可行,結果也有一定意義;有機質的半變異函數最佳理論模型為球形模型,對半變異函數理論模型及參數進行分析發現有機質空間相關性均較弱,說明其空間變異主要受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影響;使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繪制長沙市農田地區根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圖,直觀地顯示了長沙地區基本農田根層土壤有機質的豐缺狀況,可為科學施肥提供理論依據及指導。
關鍵詞:
地統計學;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長沙地區;克里格插值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地不斷加速,城市周邊地區農田土壤資源面臨的壓力日益嚴重,加之各地施肥結構及施用量、耕作方式及制度的不同,土壤中的有效養分也隨之發生變化[1]。農田土壤有機質是土壤養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土壤肥力和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2]。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將直接導致土壤肥力降低,從而影響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3]。面對著農田面積不斷減小以及農田土壤養分狀況堪憂的現狀,加強農田土壤有機質實地監測分析,及時準確地掌握土壤養分含量水平,揭示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性及空間分布,對農田土壤養分的管理與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現土壤可持續利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4-5]。長沙市作為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體部分,應當在城市農業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因此,盡快弄清長沙地區基本農田的土壤有機質狀況,為長沙地區農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便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然而,目前對長沙地區農田根層土壤養分進行系統研究的報道很少,有關高密度采樣的研究還是未見報道,同時利用研究區域天然土壤作為基本農田土壤的對比樣,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研究通過布點采樣法采集了長沙市周邊農業地區的根層土壤,對土壤有機質這個對水稻生長影響極大的土壤理化指標進行分析,所得結果與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分級標準以及研究區域采樣點附近山丘天然土壤進行對比,從整體上掌握了該區域基本農田根層土壤養分豐缺狀況。運用ArcGIS地統計學模塊對該區域土壤養分進行空間變異分析,并采用克里格插值法繪制了長沙地區基本農田土壤養分分布圖,以便更直觀地了解該地區基本農田的養分分布狀況,為長沙地區科學合理施肥以及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管理、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數據與理論依據。
1研究區自然地理概況
長沙市位于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之間,總面積約為1.18萬km2,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的湘江下游,境內丘陵低山遍布,河谷縱橫,地表水系發達;年平均氣溫17.2℃,年均降水量1361.6m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整個區域大致坐落于長瀏構造盆地西緣,出露的巖石以第四紀與現代沖積物、第四紀紅土風化殼與網紋紅土、砂巖、泥巖、板巖為主,分布有少量的石灰巖和花崗巖。土壤類型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與25%。其中水稻土母質多樣,有紅壤性的、潛育性的,也有人工長期培育形成的肥沃水稻土。區域內耕地面積約為240000hm2,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80.29m2,是傳統的雙季稻種植區。農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寧鄉縣、望城區、岳麓區西部,以及東部的長沙縣、瀏陽市一帶。
2材料與方法
2.1樣品與數據來源
2.1.1采樣區選擇原則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整個區域的土壤全貌,主要遵循以下原則選擇樣地:平整連片;種植制度、栽培技術與水稻品種基本一致;交通比較方便,鄰近村落、住宅;避開地勢過高與過低之處;連續多年種植水稻。
2.1.2采樣方案土壤樣品采集采用GPS定位,選擇長沙市周邊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寧鄉縣、岳麓區等主要農業分布區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作為樣本采集點,遵從“隨機”、“多點混合”的原則進行采樣。選擇地塊中央部位,用鐵鏟去除枯落物、苔蘚層、雜草;每個樣品均為采樣點中心100m范圍內10~15個土樣的混合物,最終得到53個農田深度20~30cm的根系層(土壤剖面中以植物活根系為主的層,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轉化在此層最為活躍)土壤樣品。采樣點具置見圖1。在同一個采樣區,于附近山坡土壤質地均勻處,以相同方法采集對比樣,共采集19個山坡對比土壤樣品。
2.2樣品測試、數據處理及分析方法
2.2.1樣品測試采用室內分析,根據不同測試內容按照試驗要求配制測試溶液。測試程序嚴格按照TPY-6型土壤測試儀(浙江托普儀器)依次開展。對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進行測試,為避免誤差,每個樣本測定3次,最終結果取其平均值。
2.2.2數據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ArcGIS10.0等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其中,SPSS軟件主要進行常規的基本統計量分析及正態分布檢驗和相關性分析;ArcGIS主要用于空間分析,利用ArcGIS地統計分析模塊工具擬合出土壤有機質的最優半變異函數模型,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進行空間插值,繪制土壤有機質的空間插值圖。
3結果與分析
3.1土壤有機質的統計特征分析全國第二次土壤養分普查所確定的有機質分級標準共分為6級:第1級,>40g/kg;第2級,30~40g/kg;第3級,20~30g/kg;第4級,10~20g/kg;第5級,6~10g/kg;第6級,<6g/kg。級數越大表示其含量越少,土壤質量越差。測定結果顯示:53個樣本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3.5g/kg,最大值為36.0g/kg,最小值為11.1g/kg,極差值為24.9,標準差為0.56。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含量分級標準,長沙地區基本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處于第4級。山坡對比樣(共計19個樣本)土壤有機質統計特征結果如下: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1.7g/kg,最大值為33.1g/kg,最小值為13.1g/kg,極差值為20.0,標準差為0.46。山坡對比樣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略低于農田土壤,但其波動性小于農田土壤。測定結果表明,長沙地區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中等水平,相對于普遍認為肥力水平較高的水稻土來說這一值明顯偏低,而農田土壤中平均含量要略高于山坡自然土壤,這與實際情況是相符的。因為人為長期施用農家肥培育地力,所以傳統農業區的稻田肥力普遍比山坡土壤高。此外,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極差相對較大,也說明各地區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受到農民施肥水平的影響,差異較明顯。
3.2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分析地統計學已經被證明是分析土壤特性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變異規律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夠揭示隨機變量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解釋自然和人為過程對變量空間變異的影響,從而彌補傳統統計學的不足[6]。地統計學的前提是樣本必須服從正態分布,因此在對樣本數據進行半變異分析前必須對數據進行分布類型檢驗[7-8]。利用SPSS13.0軟件分別繪制正態Q-Q圖對數據分布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檢驗后確定長沙地區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正態分布,可以進行空間變異分析及插值。
3.2.1土壤養分含量的半變異函數分析在ArcGIS地統計分析模塊中對有機質數據分別使用圓形、球形、指數、高斯等4種常見的模型進行擬合得到最優半變異函數模型。擬合參數包括預測誤差的平均值、均方根、標準平均值、標準均方根、平均標準誤差。模型選擇的判斷標準為:標準均方根預測誤差越接近于1,預測誤差的平均值越接近于0,其他值越小時,其模型擬合狀況越好[9-11]。不同模型擬合參數結果見表1,比較后可知,長沙地區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半變異函數最佳理論模型為球形模型。塊金值通常表示由測量誤差和小于最小取樣尺度引起的隨機變異;基臺值表示系統內的總變異,包括結構性變異和隨機性變異;塊金系數表示隨機部分引起的空間變異占系統總變異的比例,若此值小于25%,則說明系統具有強空間相關性,變異受結構性因素影響更大;大于75%則說明系統空間相關性很弱,變異受隨機性因素影響更大[12]。而研究結果測算出長沙地區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塊金系數為54.6%,屬中等空間相關性,這是由研究區域土壤母質、地形、氣候條件等結構性因素以及農民的耕作制度、施肥狀況等隨機性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此外,有機質的塊金值比較小,表明在最小間距內變異分析過程引起的誤差較小。
3.2.2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通過擬合土壤有機質的最優半變異函數,利用ArcGIS地統計分析模塊中普通克里格空間插值生成土壤有機質空間分布圖,具體見圖2。由圖2可知,長沙地區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部分在25g/kg以下,相對于肥沃的水稻土而言,該值明顯偏低。空間分布上有較明顯的方向漸變趨勢,由北往南,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長沙縣北部、瀏陽市西北部及望城區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寧鄉縣西南部和瀏陽市西南部及瀏陽盆地東部農田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有機質豐富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長沙縣、瀏陽、望城的傳統農作區,多為沖積平原上培育多年的水田,有施用農家肥的傳統,而且灌溉水充足。相反,長條狀山谷地帶,地處山區,墾殖歷史較短,母質本身貧瘠,導致有機質含量偏低,如瀏陽盆地東部。
4結論
篇6
[關鍵詞]牛奶河;泥石流;資源枯竭;生態修復
1 東川區概況
1.1 地理位置及氣候:
東川,云南省昆明市所轄六區之一,我國六大產銅基地,銅的地質儲量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擁有人口30.2萬人,面積1858.7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97.3%,壩區2.7%,東鄰會澤,南接尋甸,西連祿勸,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地處云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度部位。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烏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嶺”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年平均氣溫為19.9℃,全年無霜期345天 ,年平均日照為2259.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705mm,但降水極為分布不均,雨季降雨量占到全年90%以上,洪澇災害突出。由于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貌,造成垂直方向氣候差異大,水平方向氣候差異小,加之境內氣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1.2 銅礦:東川境內銅礦儲量豐富,銅文化歷史悠久,銅的開采冶煉鑄造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在上古時期,東川就出現了“馬踏露銅”,早在西漢時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用“火燒水潑法”開采銅礦,并用木炭冶煉鋼錠和鑄造錢幣。東川銅礦儲量豐富,是古代中國最大的銅礦。其冶煉規模之大、開采歷史之長處于中國同業之先,史料記載,清乾隆至咸豐年間年產粗銅就已達8125噸,有礦工十余萬人,產業大軍遠遠超出今天的規模,被稱為“京銅”、“云銅”。東川銅是清朝時期鑄幣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來源之一,清朝錢幣有百分之七十系東川銅鼓鑄的,北京的龜鶴,貴州黔靈的黃鐘、武當山的銅殿、鳴鳳山的金殿等,都是用東川銅鑄造的。乾隆皇帝曾御賜東川龍神廟礦“靈裕九寰”, “天南銅都”也因此而得名。
1.3 東川之“最”
泥石流:
從東川發現的化石來看,在幾千年前,東川和今天的怒江一樣,原始森林繁茂,峽谷河流、雪山湖泊、森林花海,是各種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但是幾百年的銅礦開采,植被破壞,造就了東川“世界泥石流博物館”的稱號。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記一次大型泥石流”描述的就是東川將家溝。由于東川巖層結構松散,加之河谷兩岸植被稀疏,山高坡陡。只要一到洪水季節,泥石流來勢兇猛,大大小小的石頭被淤泥夾帶著,伴隨著粗粗細細的殘枝斷根而形成了一條巨大的泥和石的混凝土“河流”。僅僅小江90公里的兩岸就有災害性的溝谷型泥石流107處。“座座山頭走蛟龍,條條溝口吹喇叭。”這是當地老百姓的諺語。
1.4 “牛奶河”事件:2013年4月1日,《新京報》報道 “東川一河流受污染變成牛奶河”,一時間,東川在國內家喻戶曉,近20萬網民孰知,國內數百家網絡和報紙爭相報道,其關注度超過“泥石流”“銅都”,此時的聞名遐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是東川當時的真實寫照,被污染的天空“五彩斑斕”,被污染的土地“百年寸草不生”,被污染的河流成為“牛奶河”。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按照銅礦石品位0.5%的品位,每生產5千克的銅就同時生產了1000千克混有多種致命化學藥劑的污水,東川09年年產量是5萬噸,同時產生的污水1000萬噸,按照這樣的速度裝滿一個滇池只需90年。東川銅礦石開采長達幾百年之久。據史料《巧家縣志》記載:茂麓廠,乾隆三十二年產銅二十八萬斤,“四十八排爐,一天要煉三背銅”之說,近代以來又名“茂爐”。現殘存有煉銅、采礦、和運礦道路陳跡,形成了一處較為典型清代礦冶遺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記載著文明,生態則承受污染。
1.5 東川成為零稅區后的經濟發展:天南銅都,一個美麗而深具紅土魅力的城市,曾經是多少人實現財富和夢想的地方。然而2004年4月13日后,這里不再是夢想開始的地方,而是東川30.2萬百姓夢魘開始的地方。這一天后,東川區成為了中國大地上唯一個免稅退稅的地方,礦業企業潮水般的入駐,瘋狂發展,天不再藍,水不再清,大地傷痕累累,環境不堪重負。“零稅區”的優惠政策引來無數只鳳凰,入駐的企業數量破歷史之最。截至2007年底,前來東川洽談的投資者有5000多起,引進企業183個,其中投產的企業127個,協議資金33.2億元,到位資金17.3億元。有色金屬、磷化工、黑色金屬、機械加工“四大產業群”已有相當大的規模。擁有“零稅區”優惠政策的東川再就業特區成為昆明市北部5縣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區之一。我想零稅區的政策制定者們,你們想到了GDP、關心失業率,但是否想到了廢水、廢渣、廢氣,和東川的老百姓,是否想到環境所付出的代價,還是“要錢不要命”。經濟要發展,環境也要保護,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環境保護,我們要有策略、有制度的發展,不要盲目的發展。
2 環境保護策略
要發展經濟,也要保護環境,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2.1 完善環境保護制度,讓企業從保護環境中獲利,而不是從污染環境中獲利。 經濟主體的行為是受制度約束的,一個有效的制度應同時具備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如果制度使得一個企業可以從污染環境中獲利,那么企業想干什么,任何人都知道。如果制度迫使一個企業從保護環境中獲利,那企業就會自覺地保護環境。如果制度使得企業污染環境的成本大于保護環境,企業思量再三就會選擇保護環境,因為那可以盈利。所以制度本身是關鍵。全球禁止象牙貿易制度是最好的證明,這一做法并沒有保護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滅絕。僅以肯尼亞為例,肯尼嚴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貿易,但在最近10年中,由于偷獵行為的泛濫,大象從65000頭減少到19000頭。但其鄰國津巴布韋和博茨瓦納,卻規定象牙貿易是合法的,這一規定不但沒有導致大象數量的減少,反而以5%的速度猛增,與肯尼亞形成了鮮明對比,原因就在于當地人保護象群、防范偷獵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在津巴布韋,象牙和獸皮的收入與狩獵許可證的收入可以歸附近社區所有,因此本地居民為了自身收入的穩定增長,就有動力保護象群,這使得象的數量從30000頭增加至40000頭。 不一樣的制度不一樣的結果。
只有政府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企業經濟主體的利益緊密相關起來。將市場制度運用到環境保護事業中,運用價格與利益機制給經濟主體提供充分的激勵來保護環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衛產權,強調政府執法對保障產權的重要作用,因為只有利用政府的權威清晰的界定并保障產權,如通過環境資源的產權登記制度、嚴格的損害賠償責任制度和對產權糾紛的解決,才能使市場有效的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如瑞典的硫稅、美國對部分地區水污染所實行的排污權制度…。美國早在70年代就開始執行的排污權制度是將市場機制引入到水污染的防治中,政府制定排污總量,并通過拍賣或招標的方式對排污總量進行分配,企業只有獲得了排污的權力才有資格排污,否則擅自排污要受到法律嚴格的制裁,同時排污權還可以進行儲存與轉讓。實現這種排污權制度后,將環境保護與企業利益聯系起來,企業可通過提高環保設施效率,減少排污量,同時將剩余的排污權進行轉讓,從轉讓中企業可以獲利。在東川,要讓企業明白,不是開采礦石要交稅,污染環境更要交稅,要有人為污染環境買單,購買礦石的同時還需購買排污許可,企業只有考慮了礦石利潤和排污成本后才會才會進行生產。〖HJ1.4mm〗
2.2 調整經濟發展思路,加快生態修復的步伐,減少礦業在經濟中的權重,發展多元經濟。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營養的均衡搭配,是好身體的基礎,偶爾的一次抽煙,偶爾的一次酗酒,身體是允許的,是可以承載的,哪怕是一次不大的中毒,全身的免疫系統也是可以應付的。但是長期的抽煙、酗酒,再強大的身體也是會跨的,這超過了身體的承載能力。一個地方的環境也是一樣的,多元的經濟,促進一個地方的良性發展,如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發展經濟,次數多了,時間長了,環境就無法承載,泥石流、牛奶河…便接踵而來。〖HJ1.5mm〗東川的經濟發展過分的單一,僅僅依靠礦業的發展為支柱,2013牛奶河事件的曝光,企業的停產整頓,帶來的是東川GDP的全線下滑,財政收入岌岌可危。可見我們要發展多元經濟,多條腿走路,讓東川經濟走向良性發展。其實東川可開發的資源也不少。比如:“中國東川泥石流地質公園”的申報和建設,“云南東川國家礦山公園”的申報和建設,“泥石流汽車越野公園”的建設和完善。其次,東川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轎子雪山、紅土地…都是待開發的處女地。轎子雪山是云南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4223米,有“滇中第一山”的美譽。杜鵑花海、高山草甸、箭竹叢林是轎子雪山風光三絕;有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急尖長苞冷杉”近4萬畝,是滇中地區唯一一片原始冷杉,被譽為“綠色明珠”;紅土地風景區被專家認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約熱內盧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紅土地更為壯美。東川紅土地富于七彩斑斕的夢幻色彩,以大奇大美的神韻聞名遐邇,出來的鮮紅色土地上,呈現出由淺綠到深綠、由淡黃到金黃到明黃再到橘黃的色彩變奏,儼然像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清晨的陽光照亮這一方土地,城西把這紅土地映得透明,好一幅田園風光的圖畫,這是天下攝影人的樂園。
另外,大力進行生態修復,做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釀酒葡萄生產基地建設、核桃種植基地建設,推動東川農業向特色、綠色生態、產業聚集方向發展。
我相信有努力,就有明天。愿東川的明天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草長鶯飛在那時…。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寧夏南部山區;水庫流域;水土流失
1前言
水庫是山丘地區的主要水利工程,它對調節洪峰流量、減免下游洪澇災害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還能解決人畜飲水和灌溉農田,為農、林、牧、副、魚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山丘地區的水土流失會使水庫迅速淤積,喪失它灌溉、飲水等綜合作用,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寧夏南部山區水庫的淤積更為嚴重,因此,加強和做好寧夏南部山區水庫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當務之急的事。
2水庫流域土壤侵蝕類型與空間分布
按照破壞和搬運地面土石物質的營力分類,水庫流域的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是水蝕和重力侵蝕,風力侵蝕極其輕微。水力侵蝕的主要類型有雨滴濺蝕、面蝕、溝蝕和泥流;重力侵蝕的主要類型有滑坡、滑塌、崩塌、土溜和瀉溜等。
雨滴降落到地面上,首先產生擊濺,使地面土粒發生跳躍,離開原來位置,形成濺蝕,即而產生地表徑流,攜帶分散和懸移的土粒下移,形成面蝕。在距分水嶺不遠的地段,地表徑流不斷匯集,沿一定的路線沖刷土體,形成細溝侵蝕,隨著水流的進一步合并,形成淺溝、切溝侵蝕,切溝的進一步發展演變,形成沖溝、干溝、河溝,切溝和沖溝的侵蝕尤為強烈,它處于河道地貌發育的活躍時期,使得溝頭延伸、河床下切和溝坡擴展非常劇烈。
黃土高原溝深坡陡,黃土內聚力小,且垂直節理發育,溝坡易產生重力侵蝕。瀉溜多發生在黃土的坡面上,特別是在古土壤條帶上最為嚴重,形成“紅土瀉溜面”,土溜常發生于陰坡,陰坡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在凍融作用下,春季土壤解凍時,造成坡面整體下滑,滑坡、滑塌和崩塌常發生在大于45°的斜坡上,且流水凹面多于其它地段。從流域整體來看,重力侵蝕主要發生在中上游,這一地段,正是溝谷地貌發育的活躍時期,各種侵蝕營力強烈,重力侵蝕產生的堆積物停積在溝床上,一旦洪水暴發,被帶到下游,造成嚴重的水庫淤積和土壤侵蝕。
以上各種土壤侵蝕類型,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且在不同的地段,表現為以某種侵蝕方式為主,其它侵蝕方式為輔的綜合特征,構成了特有的沖刷帶。從分水嶺到溝床,依次為雨滴擊濺侵蝕帶,面狀侵蝕帶,潛蝕帶,線狀侵蝕帶、沖積帶,邊坡重力侵蝕帶和溝底下切,側蝕、堆積帶,由此可見,塬面是流域的主要產流區,溝谷是主要的產沙區。
3水庫流域的土壤侵蝕特點
水土流失是氣候、土壤、地質、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寧夏南部山區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350~650mm,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70%,夏季降雨變率11%,為全年中最小,說明降水集中,降雨短促而強大,暴雨集中,必然導致土壤流失集中。8月份的輸沙量最高,7月份次之,6~9月份的輸沙量占全年的96%,其中7、8兩月占79%,8月分占49%。這表明,寧夏南部山區土壤流失量主要發生在7、8兩月,這種情況與暴雨的月分布完全吻合,因此,全年近一半的土壤流失量發生在8月,近80%發生在7、8兩月,所以6~9月既是降雨集中的時期,也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時期。
寧夏南部山區年均氣溫6.20℃,1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0~-7℃;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19~27.50℃,年總輻射,5~7月份因空氣干燥,大氣透明度好,云量少,日照時數多,太陽總輻射強,月輻射總數在13.18kcal/cm2以上,因此,寧夏南部山區以物理風化為主(也存在流水作用和化學作用),其中凍融作用和熱力風化作用最為強烈,促使各種侵蝕發生,特別在黃土的斜坡上表現最甚,當前土壤侵蝕有以下特點:
3.1與活動溝頭相連接的現代侵蝕溝是洪流的主要通道
暴雨洪流的侵蝕與推移集中于細溝、淺溝、切溝和沖溝。溝間地洪流沿活動溝頭及與其相連的溝谷而下泄,活動溝的數量和規模又受侵蝕溝密度和地形坡度等影響,凡是治理程度低(或質量差),坡度大的流域,侵蝕溝密度大,活動溝頭多且大,侵蝕愈嚴重,反之,土壤侵蝕較弱。
3.2流域中上游溝谷陡坡是主要產沙區
在黃高原區泥沙主要來自溝谷的中上游,這里是切溝、沖溝的密集區,又是各類重力侵蝕的活躍地段,溝坡陡峭,無植被保護,相反,中下游區發展到河溝階段、高河漫灘和河流階地的出現有利于溝坡穩定,加上植被的恢復使已有的侵蝕溝失去活動力。
3.3流域坡度具有重要作用
溝道比降、溝坡與塬面的陡緩,決定著潛在侵蝕的大小,無論是暫時性洪流侵蝕,還是常年流水侵蝕,都和地形坡度密切相關,無疑,相對高差大、坡度愈陡的地段,潛在侵蝕的危險性愈大,反之就弱。
3.4流域面積對土壤侵蝕無直接作用,但它綜合反應其它侵蝕因素和變化
一般面積較大的流域平均比降緩,侵蝕溝密度小,植被恢復快,流水已切入基巖,下蝕和側蝕弱,泥沙出現堆積,而小流域多在黃土中發育,相對高差大,侵蝕活躍,此外,人為活動可以控制侵蝕發展,也可以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4水庫流域的水土保持
綜上所述,可見當前水庫流域的水土保護應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4.1改變地形比降,提高局部地區侵蝕基準面
地形比降和流域面積從不同側面反映出抬高侵蝕基準面的問題。黃土地區的塬面是主要產流區,溝谷是主要產沙區,塬面徑流下泄必然引起溝谷侵蝕的加劇,徑流下泄比不下泄侵蝕模數增加1.26~1.40倍,故在塬面上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變地形坡度,攔蓄徑流,梯田埂的走向應與產流流向直交,否則更易加劇局部地區的侵蝕。在塬的邊緣地帶應修反坡梯田,使暴雨徑流在溝緣一定距離地段下滲,防止因黃土潛蝕而引起溝頭前進,地形比降的改變還表現在對溝谷的治理,特別是在流域的中上游、溝谷底部建設小型生物工程比如柳谷等,控制下切侵蝕及重力侵蝕,為治理陡坡打基礎。
4.2開展植樹種草,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
植被對土壤的侵蝕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農田、草地和林地對土壤的抗沖蝕性不同,土壤表層的抗沖性的相對值以草地最高,林地次之,農田最差;而中下層則以林地最高,草地次之,農田最低。因此,林、草對控制土壤侵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塬區配合各種農田工程措施,村莊周圍和道路兩旁,栽植喬木樹種形成林網化,溝波以林草相結合,喬、灌、草混交,向多層發展,特別是侵蝕嚴重的陡坡,溝谷發展對控制泥沙意義重大,溝底以種植喜溫喬木樹種為主,減緩洪流的沖刷,保護工程措施。
4.3改進耕作方式,防止7~9三個月的土壤侵蝕
7~9三個月是暴雨集中的時期,也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時期,這時夏田收割已完畢,大片土地,有利于各種侵蝕的發生,故在夏田休閑期應深耕曬地時,耕作方向應垂直坡面方向,或田塊上播種生長期短的綠肥植物,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肥田改良土壤。
篇8
關鍵詞:耕地質量;土壤質地;灌溉設計保證率;有機質;土壤改良劑
中圖分類號 S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48-04
Project Measures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bout Dry Land Reform Paddy Field
Yue Xiaosong
(Jiangxi Provincial Bureau of Coal Ge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am,Nanchang 330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dry land actual situation,and taking steps a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soil improvement project,agricultural and chemical measures,soi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as changed ,farm irrigation was guaranteed and drainage was good,soil texture,soil profile form and soil pH was suitable for rice growth,in the same time,soil organic content was raised. accordingly,cultivated land quality of dry land reform paddy field was improved.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quality;Soil texture;Dependability of irrigation designing;Organic matter;Soil amendment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整治的總體目標由原來單一追求耕地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并重轉變。十二五期間,全國土地整治的工作目標中明確指出,經整治后的基本農田提高1個等級[1]。近年來,為落實中央關于“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要求,江西省開始著手實施“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項目。如何提高改造后水田的質量,真正達到“占優補優”,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耕地質量的好壞主要通過農用地分等體現,可以用等別的提高程度說明耕地質量提升的情況[2]。在江西省耕地質量等級因素指標體系中,水田分等評價因素包括土壤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土壤因素涉及土壤質地、剖面構型、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環境因素包括排水條件和灌溉保證率。本文主要根據晚稻分等因素確定旱地改水田耕地質量提升的工程措施。
1 灌溉與排水工程
充足的水源是實現旱地改水田的先決條件,良好的灌溉與排水工程是保持水土穩定和提高水田地力的重要措施。根據項目區所處的工程類型區、所屬工程模式和作物類型確定灌溉設計保證率和排澇排漬標準。
1.1 灌溉工程 盡量以地表水作為水源,若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豐富,可利用地下水,新建機井工程抽水灌溉。旱地一般以天然降雨為水源,灌溉缺乏保障。旱地改水田先尋找水源,再進行水量平衡分析,確保水源充足或水源的可供水量大于水稻的需水量。以水庫、河流為水源的農田,當水源水位不能滿足渠道自流灌溉時,需新建提灌站進行提水灌溉,或在河道中布置節制閘以雍高水位。
1.2 排水工程 在對排水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前,首先確定項目的承泄區,承泄區不僅要有足夠的容積或泄水能力,還要符合自流排水要求的水位條件。平原區地面坡度平緩,旱地改水田存在的主要問題: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排水不暢,易引發澇災漬害。丘陵區地形起伏,排水條件較好。根據排澇和排漬標準,計算相應的流量。前者用以確定排水溝的斷面尺寸,后者作為滿足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下水排水流量,以此確定排水溝的溝底高程和排漬水位[3]。為提高灌水均勻度,同時便于田塊積水盡快排出,在平原區修筑條田或格田并進行田塊平整。平整后,格田內相對高差不得超過±3cm。丘陵區因地制宜地修筑梯田,加大田塊梯田化率[4],沿等高線修成田面水平、埂坎均勻的臺階式田塊,平整后的田面基本水平或向內微斜,可攔蓄降雨,防止水土流失。
2 土壤改良措施
2.1 結構改造 結構改造也就是土壤質地及剖面構型的改變。由表1可知,最適合水稻生長的土壤質地為壤土。旱地的土壤質地有壤土、粘土和砂土。對于耕作層土質為粘土時,為防止田塊板結,應采取摻砂改造。對于耕作層土質為砂土時,摻入粘土,降低砂土的松散深度和通氣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土壤剖面構型為通體砂時,可考慮外運粘土,將其構型改造為砂/粘/砂;對于通體粘的構型,可外運壤土或砂土,將其結構改造為壤/粘/粘或砂/粘/粘。也可結合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將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剝離[5],作為旱地改水田的表土。
2.2 地力保持和提升措施 土壤有機質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的有機物質,它包括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微生物體及其會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質。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決定耕地的內在質量[6]。地力保持措施為表土保護,地力提升措施包括測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機肥。
2.2.1 表土保護 表土保護包括表土剝離和表土回填。表土層位于土壤剖面的上層,厚度一般在20~40cm。表土層與其他土層相比肥力較高,因為其具有較強的生物累積作用,微生物和有機質含量高,包含植物生長所必須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比如氮、磷、鉀、鈣、錳、鐵、銅等[7]。因此,表土層的保護作用非常重要。為了確保表層土壤的肥力,在進行田塊平整前,采取機械或人工措施,將表土進行剝離。待田塊平整后,再進行表土回填。平原區表土保護采用的方法有條帶復墾表土外移剝離法、條帶表土外移剝離法和分層平移表土剝離法[8]。丘陵區梯田表土保護采用表土逐臺下移法、表土逐行置換法和表土中間堆置法[9]。
2.2.2 測土配方施肥 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的需肥規律,確定肥料配方,推廣施用專用配方肥[10]。農業化肥過量、少量或盲目施用都達不到對土壤增肥增效的目的,甚至會降低作物的產量。根據不同土壤類型、耕作制度有規律地對土壤樣本進行長期、周期性的監測和田間試驗,掌握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進行土壤養分測試,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狀況;總結田間試驗和土壤養分數據、根據土壤、氣候等相似性和差異性,提出作物的施肥配方;通過試驗對配方反復進行校正和改進,最終確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施肥配方。
2.2.3 增施有機肥 增施有機肥,可以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構,提高田間持水能力和土壤抗蝕性能。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餅肥、綠肥和河湖泥是良好的有機肥。其中,綠肥是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綠色植物體作肥料,如紫云英、紅花草等。綠肥還田有干耕濕漚和水耕水漚兩種形式。采用干耕曬垡、濕漚,既減少了還原產物對水稻的毒害,避免引起水稻生理病害,又能增加土壤中的氧氣,有利于好氣性微生物的活動,養分釋放早,能適時適量供給水稻所需養分。此外,農作物的秸稈是重要的肥料品種之一,秸稈含有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如氮、磷、鉀、鈣、硫等元素。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增產措施。據測定,秸稈還田3年后,土壤肥力提高,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翻耕還田比翻耕不還田分別增加2.0%~8.3%、2.9%~4.7%、0.1%~3.1%、10.7%~23.5%,以速效鉀增加的幅度最高[11]。秸稈還田的形式有多種:(1)粉碎翻壓還田。把秸稈通過機械粉碎,耕地時直接翻壓在土壤里。(2)覆蓋還田。將秸稈直接鋪在土壤表面。(3)堆漚還田。將秸稈用粉碎機粉碎或用鍘刀切碎,灑水使其濕透,然后混入適量的或已腐熟的有機肥,拌均勻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漿或塑料布蓋嚴密封即可,15d即可直接施入田中。(4)過腹還田。利用秸稈作為飼料喂牛、馬、羊等牲畜,經牲畜吸收后,以糞尿施入土壤還田。秸稈還田因其釋放養分較慢,一般作基肥用,還田的數量要適中,同時在還田時應適量增施氮肥,避免微生物與作物爭氮。
3 農業和化學措施
3.1 耕作措施 丘陵區主要采用等高耕作、深耕、深松、留茬播種等耕作方法[12]。等高耕作的耕作方向應基本沿等高線,有利于保水保土。江西省屬于多雨地區,耕作方向應與等高線呈1%~2%的比降,適應排水,并防止沖刷。坡面從上到下,每隔一定的距離,還應沿等高線修筑若干道土埂,在土埂上撒播草籽,減輕水土流失。深耕、深松、留茬播種的目的是增加土壤入滲,提高土壤抗蝕性能。耕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入滲能力為原則,一般為25~30cm。平原區可以采用免耕技術、深松技術來解決由于耕作方法不當造成的土壤板結和退化問題,尤其是粘質土底層的通氣性和滲水性很差,更需要深耕深松,增加土壤孔隙度。
3.2 調整作物種植結構 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實行用養結合。土壤若長期種植一種作物,會造成養分單一。水田要積極推廣和擴大油-稻-稻或肥-稻-豆的種植面積,并種植綠肥,把用地和養地緊密結合起來,這不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機質含量,還可以改善有機質的品質,活化已經老化的腐殖質,提高土壤肥力。
3.3 化學措施 土壤改良劑是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使其更適宜于植物生長,它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13]。袁穎紅等通過試驗土壤改良對紅壤土壤水分進行研究,表明改良劑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減少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并提高作物產量[14]。王志玉等發現土壤改良劑(MDM)能提高水稻出苗率、平均株高和平均單株分蘗數[15]。通過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劑(如腐殖酸類、纖維素類、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劑(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來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護土壤耕層,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后會引起土壤理化性質改變,作物根系生長的條件變差,影響作物品質和產量[16]。江西省旱作土壤中紅壤所占比例較大,呈酸性或強酸性,pH值平均為5.1[17]。而最適合水稻生長的土壤pH值為6~7.5,旱地改水田后可利用石灰或土壤調理劑對紅壤進行改良。施用石灰可以降低土壤酸度,補充Ca、Mg營養,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和養分循環能力,從而改善根系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18]。采用石灰改良措施,應根據土壤pH值監測結果,合理確定石灰的種類、用量、施用時期。采用土壤調理劑時,應根據土壤檢查理化指標施用。
4 實例分析
江西省某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項目項目區地貌為低丘,最大最小高程差約15m,地形坡度小于6°。項目區原有耕地種植的旱作物為花生,花生靠天然降雨灌溉,有2條排水溝進行排澇。項目區旱地改水田后以種植雙季稻為主,項目區屬于鄱陽湖平原崗地類型區、崗地低丘工程模式[19],灌溉設計保證率取85%,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3d暴雨,雨后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項目區外一水庫除了灌溉其他水田外,富余的水量可以滿足項目區雙季稻灌溉需求,可作為該項目的水源,并以項目區外原有坑塘作為排水承泄區。因田面高程高于水庫水位,故新建提灌站提水灌溉,同時布置溝渠以利于灌排。沿等高線修筑水平梯田,并對梯田進行平整,同時,采用表土逐臺下移法進行表土保護以便地力保持,表土保護厚度20cm。
項目區土壤為紅壤土類,其剖面呈塊狀結構,緊實至堅實,質地重壤至粘土,紅棕色或淺黃色。理化性狀:有機質1%,全氮0.05%左右,磷、鉀嚴重缺乏,pH值為5,呈酸性。土壤剖面構型為重壤/粘土/均質紅土。若從土壤剖面構型上提高耕地自然質量分,需將底層的均質紅土更換為壤土,這將耗費較大的人力財力,經濟上不可行,故不改變土壤剖面構型,在耕作時進行等高耕作和深耕。根據最近幾年江西農業大學水稻高產栽培研究表明,高產水稻所需氮(N)、磷(P2O5)、鉀(K2O)的比例以1∶0.5∶(0.8~1.2)為佳[20]。該項目擬每1hm2施用氮磷鉀肥量分別為180kg、90kg、180kg,將秸稈粉碎翻壓還田、過腹還田作為基肥,或在晚稻收割后,種植油菜或綠肥以提高土壤有機質。針對土壤的酸性,可施用1 500kg/hm2的生石灰進行改良。經過連續3年的培肥,土壤有機質含量將得以提高,pH值逐步達到適合水稻生長的范圍。旱地改水田前后各影響因素的自然質量分見表2。由表2可知,采取工程措施后,該項目旱地改水田影響因素的自然質量分均得以提高,耕地質量得以提升。
5 結論
該研究采取了灌溉與排水工程、土壤改良、農業和化學等一系列措施,其中,灌溉排水工程解決了原旱地水源不足及澇漬問題;土壤改良中將土壤質地和土壤剖面構型進行結構改造,測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機肥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采用一些耕作措施增加土壤入滲和保水保土能力,調整作物種植結構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采用生石灰或土壤改良劑對酸性土壤進行改良,這些工程措施使水稻的自然質量等分分值得以提高。因影響水田質量的土壤因素和環境因素得以改變,故旱地改水田的耕地質量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海洋.“十二五”時期中國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3):4-9.
[2]鄖文聚.土地整治規劃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3]郭元裕.農田水利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
[4]魏洪斌.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質量評價與提升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5.
[5]朱成立,侯淑楠,忻海飛.江蘇省宜農未利用地開墾土壤改良模式研究[J].灌溉與排水學報,2010,29(2):50-53.
[6]蔣千順,羅新民,楊地雄,等.邵陽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措施[J].湖南農業科學,2010(1):57-59.
[7]魏祥,韓霽昌,張揚,等.土地整治項目區的土壤改良辦法――以白水縣土地整治項目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1):53-55,73.
[8]DB22/T2278-2015,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剝離技術規范[S].
[9]TD/T 1012-2016,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S].
[10]陳紅金,黃承沐,張耿苗,等.諸暨市標準農田地力提升狀況及技術措施[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10):1649-1651.
[11]鐘潔.肥東縣耕地質量提升主要措施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07):85-86,98.
[12]GB/T 16453.1-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S].
[13]袁穎紅,黃靜,周際海,等.改良劑對旱地紅壤水分特征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6,30(1):171-177.
[14]竇玉清,許立峰,王樹聲,等.土壤結構改良劑研究現狀及在煙草上的應用展望[J].中國煙草科學,1999(3):33-36.
[15]王志玉,劉作新.土壤改良劑MDM 對草甸堿土和水稻生長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4,22(2):33-34.
[16]孟遠奪.我國農田土壤酸化狀況與治理措施探討[J].中國農技推廣,2014,30(6):38-39.
[17]劉勛,賀湘逸.江西紅壤科研進展與成就[J].江西農業學報,1991,3(1):66-75.
[18]蔡東,肖文芳,李國懷.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9):206-213.
篇9
關鍵詞:華山松;苗木移植技術;移植時間;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下,環境保護工作也需要加強,在環境保護中,植樹造林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可以綠化環境,保持水土。當前在城市綠化和荒山造林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技術就是苗木移植技術,苗木移植成功與否是影響著城市綠化、荒山造林的成功率和質量。華山松是當前廣為使用的一種常綠喬木樹種,但是在華山松苗木培養的過程中,水分、病蟲害、溫度等,影響苗木的培養成功率。而從實際的苗木移植現狀進行分析,華山松苗木移植經常因為各種原因,造成苗木移植的失敗,苗木死亡等等,苗木在移植中死亡,不僅影響綠化質量,還會造成經濟損失等。
一、華山松以及其苗木移植時間的選擇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現象越來越嚴重,為人們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為了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需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將城市綠化、荒山造林列入日常工作中。在城市綠化、荒山造林中苗木移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技術,苗木移植的質量,決定著城市綠化、荒山造林的質量。
華山松是一種喜光樹種,具有很強的耐寒性,可以適應多種土壤,為此是城市綠化、荒山造林中的常用樹種。華山松的長勢相對的整齊,可以在疏松土壤、微酸性土壤等中生長,華山松還可以結果,屬于常綠喬木,喜光、耐蔭,適于在濕涼濕潤的氣候中生長,可以高達24米,胸徑約為70cm,華山松全年生枝,而且顏色為綠色、灰綠色,枝葉沒有毛。在其生長的過程中松果呈現圓錐形狀或者是卵圓形狀,長度為12~23cm,松果成熟之后,顏色為褐黃色,種鱗將張開,種子從松果中脫落。華山松的種子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而且華山松的樹冠非常的優美,為此是當前城市綠化、荒山造林中最常采用的樹種,在綠化市場中,有非常大的需求量[1]。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華山松在城市綠化中的作用以及華山松的特性,為此對華山松苗木的移植季節、時間的選擇進行分析。
華山松苗木移植的適合時間和季節,如果從華山松種植的土壤、氣候角度,進行華山松苗木移植時間的選擇,可以將其種植時間選擇在3月中旬~5月下旬,這段時間為華山松的春季最佳種植時間,此時的土壤剛剛解凍,氣溫相對較低,可以降低華山松苗木的蒸騰效果,在這段時間進行華山松苗木移植,可以降低苗木的死亡率,保證華山松苗木的移植成活率。
從實際的華山松苗木移植現狀進行分析,其苗木移植受到實地作業、施工期限等限制,華山松的種植也會選擇其他的時間,例如在秋季時間進行華山松苗木移植的也有,秋季的華山松苗木移植,大多是在8~10月中旬進行。如果是在秋季移植,在這個時間段內華山松苗木的成活率非常高。
在華山松苗木移植的過程中,對土地等的要求非常高,華山松苗木的種植土壤需要是紅土壤、紅色石灰土、微酸性土壤等,還需要對SO2和煙塵有較強的抵抗能力[2]。
二、華山松苗木的選擇與移植
為了保證華山松移植的成功率,在華山松苗木移植中,需要加強苗木的選擇。在華山松苗木移植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率,盡量選擇種植區本地生產的華山松苗木。華山松苗木的選擇標準為,選擇樹形圓滿、樹干通直,冠幅規格為1.0~1.20m,苗木樹勢強壯,頂芽非常飽滿的華山松苗木。并且在種植的過程中,沒有受到過損傷、樹葉顏色正常的華山松苗木,而且還需要保證華山松的苗木沒有病蟲害,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華山松苗木的成活質量。
華山松苗木在移植的過程中,需要對其及進行遮擋,避免其高溫影響苗木的質量,在華山松苗木移植的過程中,蓋上加濕的草簾等,進而保證苗木葉面的水分。將華山松苗木從生產地運送到種植地之后,需要盡快的完成栽培種植,種植技術決定著華山松苗木的成活率,所以需要提高華山松苗木移植技術。在種植華山松苗木的坑底現回填一定的熟土,所挖的種植坑穴大小需要比華山松苗木土球,大20~25cm,而且挖出的土壤需要進行分層堆放,將土壤中的石塊等雜物清除干凈。
在華山松苗木從栽培區運輸到種植區之后,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栽培種植,種植時,現在坑底回填約10cm的熟土, 然后再將華山松苗木輕輕的放進種植坑中,把熟土填實,進行搗實,再次進行中底部土壤的回填,進行搗實,依次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回填、搗實。在華山松苗木栽植時,可以保留樹苗上的草繩,完成苗木種植后,立刻進行一次澆水,此次澆水對華山松苗木的成活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華山松苗木移植完成之后,與第一次澆水相隔3~5天,進行第二次澆水,完成第二次澆水后的10~15天進行第三次澆水。在每一次澆水后的第二天需要進行一定厚度(3.0~5.0cm)的細土回填,形成一個覆蓋層,對樹坑中的水分進行保護,避免蒸發。綜合進行分析華山松苗木種植中,需要掌握住“適時”、“澆透”兩個原則。
在華山松苗木移植技術中,松土、除草是華山松種植中的關鍵環節,將華山松種植坑上面的雜草等雜物清除,可以防止土壤的板結,造成華山松種植坑中的的水分蒸發,雜草造成的土壤板結,將會造成華山松苗木根系透氣不良,造成華山松苗木根系生產中呼吸不通常影響其生長質量。所以除草和松土在華山松苗木種植中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需要根據華山松苗木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松土、除草等工作,一般是在5~10月,每個月的中旬進行一次松土、除草。
在華山松苗木移植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其進行防治病蟲害,在華山松苗木移植的初期,我們將其稱之為緩苗期,在這個時期,華山松苗木的抵抗力以及長勢較差,易受到病蟲害等的影響,影響著苗木的成活率和移植質量,為此在華山松苗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病蟲害的防治,發現病蟲害之后,需要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防治[3-4]。
三、結束語
通過本次研究得出,華山松苗木的最佳移植時間為春季的3月中旬到5月下旬,其次是秋季8月中旬到10月中旬,需要選擇長勢較好的苗木進行移植,在移植的過程中,回填土、澆水、除草、松土、防治病蟲害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華山松苗木的整個移植過程需要加強移植質量控制。華山松的移植時間、種植時間、澆水等,影響著華山松的成活率,移植技術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斷的提升移植技術,保障華山松的移植質量。華山松苗木移植質量,影響著城市綠化、荒山造林的質量,間接的影響著種植地方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此需要從各個方面加強華山松苗木移植技術,將華山松苗木種植中,影響苗木成活率等的各種因素排除,提高華山松苗木的成活率,提高城市綠化、荒山造林的質量,提高環境保護質量,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尚瑞琴.華山松苗木移植技術[J].山西林業 ,2013,(5):24-25.
[2]劉景德,武姝,吳艷等.華山松大樹移栽技術[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32(1):18-19.
篇10
【關鍵詞】水利工程;措施;環保
1水利工程環保型施工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保型施工是建筑業主要的發展趨勢,并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水利工程節能環保施工的重視,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非常有必要。在進行水利工程環保型施工時,需要采取一些環保節能方法進行排洪防澇控制,引進一些新型節能技術進行多方面的節能控制,從而有效控制污染[1]。
2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2.1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是對水資源的集中開發,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階段,其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首先,水利工程需要利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對天然河道進行人工改造,建立各類基礎設施,一些工程甚至還會改變河流的流向,導致河流內生物的生存環境出現極大的變化,如河流流量減小、流速變緩、營養物質沉淀、泥沙大量沉積、水位提高等,而各類物種的正常生存也會面臨巨大的危機。一旦有物種在河流流域內消失,當地的生態平衡會被打破,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樣性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其次,水利工程施工建設雖然以鋼筋混凝土材料為主,但其他施工材料的應用也非常多,加之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活垃圾以及廢水排放等方面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對河流中的水資源造成污染,從而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2.2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當地氣候條件的影響
根據水利工程的功能,水利工程可分為防洪工程、農田水利工程、水力發電工程、巷道港口工程、城鎮供排水工程、環境水利工程、漁業水利工程、海涂圍墾工程等。對于大多數類型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設會對山體結構以及植被造成破壞,并不同程度地改變當地的地形,因而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保持水土、調節溫度等功能,當地的溫度、降雨量、地表蒸發量等氣候條件都會出現一定的變化。
2.3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當地土壤條件的影響
不同地區的土壤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設的影響下,土壤條件產生的變化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南方地區,土壤多為紅土,土壤中的酸性物質含量較高,而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完成后,周圍區域的地下水位會隨之升高,從而使當地土壤的酸堿度遭到破壞、氮元素含量大大降低,土壤肥力下降,農業生產會受到影響。而在北方地區,土壤大多為黃土,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較低,因而堿性物質的含量會比較高,而在水利工程的影響下,當地植被覆蓋率大大下降,降水量會隨之減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會變得更低,土壤的酸堿度同樣會失衡,最終使土壤肥力下降。
3水利工程環保型施工措施
3.1加強水泵的效能
為了達到水利工程的節能目的,可以從用電設備的使用出發,如提高水泵的整體性能。為了提高水泵的使用性能,需要對水泵的進水效率進行調整。為了實現水泵的節能使用,需要不斷加強水泵的改造升級工作,從而減少用電負荷,實現綠色施工。
3.2節約資源
進行綠色施工時,節約資源非常關鍵。施工前,需要對材料的使用量進行精確地計算,對于數量不夠的施工材料,可以進行二次采購,從而避免材料過量造成浪費現象,也可以避免因長時間的儲存,導致材料變質,不能用于施工造成的材料浪費。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污水,要對污水進行處理后才能排放,防止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并將可進行二次利用的水資源進行儲存,并將其進行充分利用,從而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2]。
3.3進行綠色施工
為了實現綠色施工,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將施工場地和非施工場地進行隔離,以減少施工過程中對周圍動植物產生的影響;(2)需要對施工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并派專職人員進行施工廢棄物檢查與處理,對可回收利用部分進行再利用,確保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減少施工垃圾,達到綠色施工的目的[3]。
3.4控制對施工區域的污染
環保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可減少空氣污染。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減少施工現場的煙塵,減少廢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進行材料運輸時,需要采用封閉性較好的運輸車,同時使用灑水車進行輔助,從而減少粉塵污染。使用工程機械時,需要安裝除煙塵裝置。對于廢水以及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問題,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控制,可對廢水和廢棄物進行處理后回收利用,對于不可回收的材料,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處理,嚴禁隨意丟棄,如重金屬材料。
3.5建立環保清潔責任,做好制環境監理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需要將環境保護納入監理人員的工作內容中,從而在施工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現場生活用水、水源污染、空氣氣質量檢測、植被恢復、水土流失的治理等內容進行嚴格的監督與管理,并且環保部門要進行階段性檢查,從而落實環保型施工的各項措施,更好地促進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建設。
3.6相關環保措施的制定
為了更好地落實水利工程的環保施工,需要建立一些環保機構,同時考慮到環境因素,進行工程施工時,需要加強整個過程的管理和監督。管理機構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合同中有關環保的內容,進一步加強施工期間對環境的保護;(2)制定環保規劃方案;(3)加強環保工作的監督工作;(4)不斷加強環保工作的宣傳和培訓工作;(6)加強環保項目的驗收工作。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