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6: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
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向自然界宣戰,通過勞動利用和改造自然資源以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這種經濟活動要采取什么形式進行,不少思想家和經濟學家都進行過考察和研究,而馬克思的論述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年-1858年草稿) 》中闡述到: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發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一道發展起來。這段論述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的發展軌跡: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個歷史階段。它們并不是可以任意選擇的,而是取決于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產力發展水平。當生產力的發展十分低下時,人類只能依靠“人的依賴關系”來戰勝自然,滿足自身的需要,這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經濟”時期。當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同時伴隨勞動成果有了剩余而產生私有制以后,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關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式上,即人們通過“商品交換”的形式來實現滿足自身的需要,隨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形式也就進入了“商品經濟”發展時期;當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勞動將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隨之消亡,個人得到全面發展,那時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就不需要通過“交換”的形式來實現,也就不需要“價值”插手其間,而是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進入產品經濟的發展階段。
產品經濟形態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發展階段,或者說“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模式”,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這可從三個方面證明:第一,在歷史上它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的基礎上,作為商品經濟的否定形式而提出來的,并且由空想社會主義者們以試驗的方式實行過。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并非產品經濟形式本身的錯誤,而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否定商品經濟的程度。第二,當代世界某些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足以證明,它們所實行的大量“福利”經濟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體現出產品經濟形態的痕跡。第三,如果從分配的角度運用抽象法來考察一個家庭內部的經濟活動(不考慮它與外部的經濟聯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證明:當其收入水平較低時,父母要以計量的形式對家庭成員進行消費品分配,而當收入水平較高以后,因為消費品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得到不斷補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計量的方式進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來滿足家庭成員的需求。這一點已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證實。以小喻大,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商品經濟形態的發展終將被產品經濟形態所代替,這在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發展史上只是個時間問題。
經濟形態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由產生到成熟、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因而會體現出不同發展時期的階段性。商品經濟形式的發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紀的結束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為標界,大體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后一階段為復雜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發展時期。簡單商品經濟也稱為小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培育時期,它的交換是以直接獲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為目的,是作為自然經濟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的夾縫之中,處于從屬地位。復雜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成熟和發展時期,這時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再以獲取使用價值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并且成為社會居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市場”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樞紐和中心環節,是商品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紀末,開始有學者把這種復雜的商品經濟稱之為市場經濟。可見,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達起來以后的一種成熟的表現形式。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認識:第一,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的基礎在生產力方面乃是社會分工引起的勞動社會化,在生產關系方面則是生產資料歸不同的經濟主體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出現的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經濟是一種“自發”產生的社會經濟制度。第二,市場經濟在本質上就是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以“市場”為核心,以市場機制為紐帶來構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系統,通過市場把社會各個經濟主體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網絡結構。
篇2
關鍵詞:商法商品 經濟國際化
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商事立法的歷史事實來看,雖然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社會制度的不同,商品經濟形式有所不同,但在這種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經濟性質下,世界各國的商品經濟卻有著共同的規律。商法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法,雖然帶有它的時代的特色和民族的特色的烙印,但它的目的總是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存在的。在不同的時代和民族下,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商法的內容總可以找到共性,這一表現我們稱之為商法的國際化。在現代,隨著商品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我國對商法的國際化也最終予以肯認、確立。現代社會,各種經濟資源不僅要合理配置于國內市場,還要跨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商品經濟的國際化要求商法的國際化與之相適應,即各國民商法的內容在差異性上漸趨向零的極限。商法的國際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品經濟的全球化要求各國商法制度趨于一致
隨著商品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調整相同或相似類型社會制度的商法法律規范在制度上的差距應越來越小,最終趨于一致。這種一致的范圍不僅包括社會制度相同的不同國家的國內法趨于一致,也包括國內法與國際法在制度上的一致。
1.在商品經濟帶來的商法的全球化的推動下, 商法統一實體規則從逐漸從國際走向國內,并向各國蔓延。從國際層面來看,商法的立法不斷被細化,包函范圍不斷拓寬,原本屬于國內法調整的事項逐漸被納入到了國際法的范疇,這就使商法的國內法逐步被國際層面法律制度所替代,為商法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2. 在商品經濟帶來的商法的全球化的推動下,商法統一程序規則正在逐步形成。在這方面最有特點的是商事仲裁領域的程序法。比較《紐約公約》與之前制定的《日內瓦公約》可以發現,在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方面的程序規則正在統一,《紐約公約》將這一程序適用范圍擴大,并且取消了部分互惠條件,同時對執行限制條件予以放寬,對請求執行的程序予以了簡化。這種統一程序規則得到各國的普遍接受,目前,近150個國家和地區已加入了該公約。
3. 在商品經濟帶來的商法的全球化的推動下,商法制度上的一致正在通過國內法的國際化方式實現。從世界各國來看成,這種實現方式主要有兩種:自愿效仿和殖民化推行。在商品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商法的國際化方式具有互動性,這種互動性的表現主要有:國內法與國內法之間,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從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互動來看,既有同一法系之間的互動,也有不同法系之間的,既有商法先行國之間,也有商法先行國與商法后行國之間的。
二、商品經濟的全球化要求淡化商法的邊界
商法是傳統意義上的私法,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商法的私法地們受到了挑戰,商法是私法還是公法這個問題越來越難回答,這種邊界在商法的國際法進程中逐漸模糊和淡化。商法邊界模糊化起源于私法的公法化,伴隨商品經濟的全球化,商法的私法地位不斷的帶來挑戰,商法開始了從純粹意義上的私法到商法的公法化再到商法國際化這樣一個逐步轉變的階段進程。這一進程具體來講,有著這樣一步步的轉化,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由于國家對商品經濟實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寬松經濟政策,在這一階段,商品的交換也是在小的范圍內進行,國家在商品經濟領域僅需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商品經濟就可以有序的進行,因此,這一階段國家對經濟的調節是一元化,而與此相適應,商法是純粹的私法規則,這一制度設計主要是為了保護商人的私權利。這一時期,公法與私法的界限非常顯明。隨著壟斷的形成,市場的規模逐漸變大,市場競爭秩序的不斷惡化,市場需要國家的干預,國家不得不對市場經濟采取措施,于是國家開始以管理者的身份進入到私法領域,一元化逐步被二元化所取代。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商品經濟的全球化,公法的滲透日益增強,并逐步規范,商法早已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私法了。商法的公法化也使得公法與私法的界限趨向模糊,公法、私法二分結構開始變的不明朗,同時,商法中的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邊界也逐漸淡化。
三、商品經濟的全球化要求賦予商法規范彈性
篇3
Abstract:In pre-modern stages,There happened to be a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conditions of the movement of Japanese City was inquired into approach a subject from different angles:the system of Baku-han,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society,the p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and commodity economy,etc.
Key words: the movement of city;the system of Baku-han;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society; commodity economy
摘要:從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日本社會出現了城市運動。由于日本的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日本的城市社會建立起來了。從幕藩體制、社會生產力、社會分工、商品經濟等方面,探討日本城市運動的歷史條件。
關鍵詞:城市運動;幕藩體制;社會生產力;商品經濟
城市的興起和成長,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是歷史前進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特別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結果。人類進入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以后,商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不斷發展,推動和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使人類的原始居住點最終分解成城市和鄉村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社區。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作為農村的對立物,開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中世紀時期的西歐,由于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西歐的城市完成了從“城”到“市”轉變從而使商業和工業為主的城市逐漸成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澳大利亞著名的歷史學家V-G-柴爾德把城市起源和發展的社會進化過程稱為“城市革命”。[1]p296城市革命則把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這兩個非連續性的社會過程連接起來,構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完整過程。因而,城市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
西歐的現代化是從十五、十六世紀開始的,而日本的現代化卻是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的。這容易使人產生疑問!在研究日本史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后到十九世紀初,日本社會出現了城市運動。這次城市革命在日本歷史研究中受到忽視,一般情況,研究者多集中于對城市歷史特別是城下町的研究,而沒有從城市與日本現代化的關系的角度來把握日本的城市發展。
“到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6%—7%左右而日本則為16%—17%左右。”[2]p116這是日本城市發達的結果,日本的城市化率在現代化初期是世界各地所不及的,特別是江戶、大阪、京都等三個中心城市的發展。“江戶到18世紀中葉人口便超過了100萬,1650年前后大阪人口已近80萬人。”[3]p236“人口在五萬左右的有金澤、名古屋、廣島、長崎等;人口在萬人以上的城市大約有五十多個-------這樣的人口集中,是由于城市經濟的優越性而產生的。”[4]p86從城市人口的數量來看,日本的城市在十九世紀前,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這里的城市化運動并不是產業革命的結果,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日本歷史,在1550—1800年,完成了一次城市運動,創造了日本的“原城市化”運動。它是日本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本文便來看一看日本城市運動的歷史條件。
一、它是日本戰國后期,幕藩體制建立的結果,形成了國家對商業和城市的統治,這樣,日本的城市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發展起來。城市作為社會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重要載體成長起來。
德川幕府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最后階段,幕藩體制的建立標志著日本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的完成,它是日本武家政治的最強盛時期,完好地運行了近三個世紀。日本的幕藩體制是以石數制為基礎的兵農、兵商分離制的身份制社會。它們決定了城下町的發展方向。這一條件是日本城市發展即原城市化的決定性前提。
(一)、幕藩體制不是一種絕對的中央集權體制。這種體制決定了它“與中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不同的一種特殊的政治體制,它是集權的,同時也是分權的,但又不同于歐洲中世紀徹底的分權制。”[5]p184幕藩體制是集權和分權相結合的政治體制,它塑造著日本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德川幕府實行封建的中央集權政治。幕府支配著全國重要都市,三都為中心的全國經濟中心點成為全國性流通體制的樞紐,形成了全國性的中央市場。這是由集權獲得的。“一國一城令”要求每一個藩國只有一個城下町,這樣各藩就以城下町為中心形成了藩的領國經濟,城下町成為全國性流通體制的支點,形成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市場。而藩國林立的狀態在全國統一條件下,有利于形成各藩國之間的競爭與交流,推動著地方市場的繁榮。
同時,這種集權和分權的體制,又由于“參覲交代”制度的實施使其進一步完善化,促進了幕府對全國的控制。在穩定統一的政權統治下,這一制度不僅促進了全國物資流通范圍的擴大,而且促進了交流的發展,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內市場。以江戶、大阪為中心形成了全國性流通經濟體制,經濟一體化的格局開始出現。這樣,城下町便成了大名的領國經濟與中央的全國經濟圈進行交流的樞紐,地方市場的繁榮不能脫離中央市場,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內市場進一步發展。因而,幕藩體制下的城下町成為日本典型的城市,它們與日本江戶時代的社會變動密不可分。城市作為國內統一市場的載體在這一時期成長起來。
(二)、以石數制為主體的兵農、兵商分離政策是城下町成立的根本性的前提條件。
正天16年(1588年)的《刀狩令》和正天19年的《身份統制令》[6]p89-90明確實行兵農分離等制度,它使日本社會發生以下變化:
首先,建立了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關系──以石數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用身份制和村請制把農民變為國家的農民,國家依靠農民的自然經濟所生產的年貢來維持收入。而且,通過“檢地”來確定農民的社會地位。“檢地的特點是否認過去的名主領有地,承認直接生產者為領有土地的本百姓即自耕農。”[7]p164日本江戶時代通過這一政策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關系,“日本具有純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組織和發達的小農經濟。”[8]p785因而,這種土地所有制保障了農民的自由生產,農民各自獨立地專心從事農耕;他們成為國家的農民,免受其他中間階層的剝削。
其次,兵農分離制——武士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隨著軍事制度的革命──火器的使用和從而產生的以堅強堡壘進行防御的必要──武士都集中了城下町因而將他們的田地交由農民去耕作。”[9]p16豐臣時代,使日本武士完全脫離農業生產,成為幕藩體制的維持力量,而武士被要求完全居住于城下町,他們便成為城市中最大的消費者階層和文化的載體之一。“促進城下町形成的政策,造成了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的過渡。這本來是為了集中統治武士而推行的政策,但由于武士階層消費的擴大,城市經濟發展起來,戰國時代的居城及要塞已喪失軍事意義成為政廳與大名的宅邸,而城下町因為人口的集中變成了城市。”[10]p70
最后,兵農分離過程同時伴隨著農商的分離過程。由于戰國時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商人、手工業者增多了。而在武士集中于城下町過程中,武士做為消費者階層不得不依靠商人、手工業者的活動來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樣,商人、手工業者集中于城下町,使商業、手工業完全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使工商業者作為一個集團成長起來,這是日本社會的重要變化——這一時代商人階級的成長和壯大標志著日本完成了一次社會大分工,商業、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因而,日本的幕藩體制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日本的商品經濟作為農本經濟的對立物開始成長起來。
與此同時,這些變化又以實施石數制為基礎,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石數制是以年貢為主的實物地租作為封建的地租形式。通過石數制,日本所有的村、郡、國,均稱之為若干石的村,若干石的郡或國,這并不是以其地域的耕地面積,而是以稻米的生產量來表示的,全國各地的經濟實力便可一目了然了。以石數制為基礎的幕藩體制不僅有利于自然經濟的發展,而且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由于城下町的存在而使領主、武士和農民都卷入了商業社會之中。商品經濟使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不斷地改變統治政策,而不是固守一成不變的經濟政策,由此來適應著江戶時代商品經濟特別是貨幣經濟發達的狀況。
綜上所述,日本德川時代,幕藩領主在幕藩體制的建立中對城下町的推進政策,使日本的城市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功能;形成了對農村和城市的雙重統治。井上清曾指出:“幕藩體制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農業和以商品經濟發達為基礎的工商業為前提而建立起來的。”[11]p3這樣,幕藩體制不僅塑造了日本的封建小農經濟——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最高階段,而且塑造了日本社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因而,日本的城市在幕藩體制下發展起來。城市運動即原城市化也就成為日本江戶時代社會歷史的重要內容。
轉貼于 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是原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社會基礎條件。商品經濟是城市產生和繁榮的經濟原因。同樣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日本原城市化的經濟原因。特別是元祿時代以后,城市貨幣經濟的繁榮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原城市化的進程。
(一)、日本的社會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由于德川幕府結束了戰國時代以來的兵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勞動人民就可以在較為安定的環境里進行生產,“耕地面積從豐臣秀吉檢地時的150萬町步,到18世紀初達到297萬町步,1872年又擴大到358萬町步,在此基礎上,江戶時代不到300年間糧食產量增長了近80%,從1588年的1800萬石增長到1872年的3222萬石。” [12]p35(其中17世紀末達到2580萬石)[12]p16這樣,單位面積產量有所提高,中等土質耕地的反收獲量1594年為1.1石,1686年達到1.3石,到1873年提高到1.6石。[12]p35 同時,江戶時代的租稅率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幕府確定的年貢率,開始是六公四民------十八世紀初,年貢率改為三公七民。” [13]p63這樣,日本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特別是農民手中剩余生產的增長,成為社會分工和交換擴大的基礎,是使商業、手工業和農業分離的物質前提條件。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勞動率的提高,出現了剩余產品,日本的農業才能夠滿足非農業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農業為工商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城市才能夠不斷發展。
(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戰國時代的畿內地區的棉紡織業的分工就已經發展起來,“要經過十四、十五道手續,提供許多的職業,養活各種家庭的人。” [14]p13-14 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使專業化的市場出現“不久它們變為常設的市集,商人定居下來,便形成了町。” [15]p208-209早期市場町、門前町、寺內町等市的繁榮,有利于促進了日本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后來,由于城下町化,武士、工商業者的集中使城市中確立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地位,使工商業者從農業分離出來,這樣便形成了日本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階級。城市分工的確立以及城市商業的發達既促進了商品經濟發達也促進了工商業者的內部分工。“十七世紀由于商業的發達,商人的性質也發生變化------商品貿易額更為增多和商業趨向合理化,從而商人之間的業務分工發展起來-----大量的出現了專門從事某一種商品的批發商和經紀人。”[4]p102-103這樣,城市的社會分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商品貨幣經濟進一步推動著城市的發展和日本的原城市化向縱深發展。
綜上所述,江戶時代日本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為日本的原城市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原城市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向縱深發展——商品經濟發達起來。原來作為農本經濟的附屬物的商品經濟漸漸地成長為農本經濟的對立物。因而,日本工商業者地位的確定反映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 [16]p161日本的商品經濟的繁榮反映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商品經濟促進了城市和城市化的發展,而城市的繁榮又促進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著日本的原城市化。馬克思曾指出:“城市工業本身一旦和農業分離,它的產品一開始就是商品,因而它的產品的出售就需要有商業作為媒介,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商業依賴于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許要以商業為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17]p371
三,自然地理條件是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交通條件的發達及相適應的社會技術的進步則為日本城市的繁榮和原城市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條件。
“通過對許多城下町地理條件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當時的城下町所依靠的地理條件,有如下幾種情況:(1)多位于平原的中心地帶,路上交通便利。(2)河流的控制地區,水陸條件好。(3)適宜海上運輸軍備便利的港口,海運條件便捷。(4)軍事要塞的地方,多集中丘陵地帶。”[18]p221這里可以看到,城下町在形成之初,便多集中交通便利地帶,陸運、海運和水運發展起來。而江戶時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參覲交代制度”的實行,使全國性的交通運輸非常方便。在陸上,形成了以江戶為中心,以“五街道”為主要干線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陸路交通網;在海上,由于日本是個島國,海上運輸作為主要交通方式,自古以來就很發達。江戶時代由于全國流通的增長,使環島海運發展起來,形成了以江戶、大阪為中心,以“四海道”為主要航路的海運交通線。此外,內河運輸也有所發展。疏浚了主要河流,河運多與陸路和海路銜接,使海陸運輸更為活躍。
這樣,由于全國水陸交通運輸的發達,全國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便進一步加強了。參覲交代制度推動了各地之間的交流,人口的流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使城市經濟開始打破自然經濟所造成的隔絕狀態,促進著全國統一市場的發展,特別是“東西海運的暢通標志著以大阪、江戶為中心的全國性市場的形成。”[12]p21這反映著海運在日本的社會發展的歷史作用,海運是簡便易行的運輸方式,它具有中途不用反復裝卸、運輸量大、運費低廉等優點。德川時代“海運船舶可載五、六百石,大者可達千石。”[19]p265由于日本江戶時代以貢租米作為最初的流通物資,它的運輸量使海上運輸特別發達。交通運輸作為商品的載體,促進著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繁榮,江戶時達的水陸交通條件,使商品運輸和集散更加繁榮,促進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也促進著商人的活動區域擴展到全國。
四、江戶時代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商品貨幣經濟的繁榮有利于日本城市化的完成。
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城市社會經濟更加繁榮。“這樣就產生了同附近地區以外的地區建立貿易聯系的可能,這種可能之變為現實,取決于現有的交通工具的情況,取決于由政治關系所決定的沿途社會治安狀況(大家知道,整個中世紀,商人都是結成武裝商隊行動的)以及取決于交往所及地區內由相應的文明程度所決定的需求的發展程度。”[20]p296沒有這一時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日本的社會經濟發展也不會這樣引人注目的。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使日本的商品貨幣關系發展起來,推動著日本的原城市化的不斷發展。
通過以上論述,日本德川時代,在幕藩體制確立的過程中,進行了一場全國性的城市化運動。這一過程,以戰國時代的商品經濟發展為基礎,確立了市集的地位;以城下町化過程中的統一政策為契機,人為地促使了日本的“城”與“市”的結合,不僅建立了近代意義的城市而且推動著日本的原城市化。同時這一過程又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貨幣經濟的繁榮為動力,其他社會、自然條件為輔,日本商業和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日本的城市社會建立起來,這樣,城市商品經濟作為農本經濟的對立物發展起來。因而,在1550-1800年期間,日本的城市在明治維新之前就已經成長壯大起來,日本的原城市化也順利地完成了。
參考文獻
[1] Encyclopadia Britannica X.chicago:Encyclopadia Britannica,Inc,1974.
[2] 布萊克.《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 《日本經濟史》.北京:三聯書店,1997.
[4] 高橋幸八郎,永原慶二.《日本近現代史概說》.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1.
[5] 江秀平.《走向近代化的東方對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 日本史史料研究會.《日本史史料集》.東京:有朋堂,1966.
[7] 遠山茂樹.《日本史研究入門》.北京:三聯書店,1959.
[8]《資本論》: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E.Herbert.Nerman.《Japan`s Emergence as a modern state》.New York: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1940.
[10] 金日坤.《儒家文化圈的倫理秩序與經濟》.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1] 井上清.《日本史》:中冊.東京巖波書店,1965.
[12] 孫承.《日本資本主義國內市場形成》.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13] 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1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14] 守屋典郎.《日本經濟史》.北京:三聯書店,1963.
[15] 井上清.《日本史》:上冊.東京:巖波書店,1965.
[16]《列寧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資本論》: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 今井登志喜.《都市發達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51.
篇4
【關鍵詞】商品經濟 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頒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楊炎兩稅法實施后徹底被破壞,存在了近三百年。為什么均田制會在唐代中葉以后走向全面崩潰,很多人作過探索。均田制是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幾百年的土地制度,導致其瓦解和終結的原因很復雜。大部分學者從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戶籍紊亂等方面進行分析[1];郭庠林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條件變化需要新的土地制度,統治者并未制定這種制度[2];楊際平、霍峻江認為均田制的內在矛盾是均田制瓦解的原因[3]。徐德麟、唐任伍等先生曾提到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均田制瓦解的影響[4],惜未作展開闡述。本文力圖從商品經濟發展的角度稍作申論,闡述商品經濟發展是如何對均田制的瓦解產生影響的。
隨著唐代前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水陸交通狀況的改善,大量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進入流通領域,大量的日常用品商品化,商業日趨繁盛。《唐國史補》卷下載:“凡貨賄之物奢于用者,不可勝記,絲布為衣,麻布為裹,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大量的商品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各行各業與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南北間的物資交流愈加普遍。經濟發展有賴于便利的交通,進而會促進交通的發展。武則天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艦,千舳萬艦,交貿往來,昧旦永日”[5],水路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可見一斑。對唐代商業的盛況,杜佑有很生動的描述,“東至宋汴,西至歧州,夾路列店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諸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6]交通之便捷,店肆之眾多是盛唐商業繁盛的一個側影。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相對凝固的中古田制社會,自然經濟條件下相對封閉的狀態有所松動。唐代前期實行的是承繼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葛金芳先生認為,“均田制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國家對人口的嚴密控制,二是地權流轉速率的相對遲緩;”[7]商品經濟的發展亦搖撼著均田制的兩大基本支柱,土地所有權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頻頻轉移,均田小農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多地離開土地。商品經濟發展充當了均田制走向末日的催化劑,以下分而言之。
一、商品經濟發展加快了地權流轉速率
(一)商品經濟發展使土地經營利潤率提高,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土地兼并欲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糧食商品率有所提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有“胡氏子……農桑營贍,力漸豐足……其家令其子主船載麥,溯流州市”[8]。北京房山云居寺寫經題記中反映開元天寶間范陽(治今北京)有“米行、大米行、粳米行”[9]。杜甫的詩中有“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10]的句子。這說明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糧食的集市貿易已有所發展,“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的經營線條已經被打破。糧食商品率的提高推動了碾等糧食加工業的發展,“永徽六年,壅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頃,今為富商大賈等大造碾,堰遏費水,渠流梗止,只溉田一萬許頃。”[11]唐資糧食加工業的除富商大賈外,還有貴族、官僚、權宦等,他們大建磨房的原因在于市場對糧食加工和商品糧的需求增加。磨房的發展也是糧食商品率提高的表征之一。
糧食生產的發展為經濟作物的種植經營奠定了基礎,茶葉生產異軍突起,成為唐農業商品性生產中的后起之秀。玄宗時,張守圭“仙君山有茶園,每歲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傭功雜處園中”[12],可見,當時已開始以一定規模種植經濟作物。這種規模經營的動力源于茶葉生產的可觀利潤,“蜀、楚、閩、粵,依山之民,畦種(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農桑之所獲矣”[13],很顯然,種茶葉比種糧食更有利可圖。不僅如此,茶葉販賣亦開始走上經營日程,“天寶中,有劉真清者,與其徒二十人于壽州作茶,人致一馱為貨”[14],茶商已成為商人隊伍的成分之一。種植茶葉等經濟作物獲利不菲,同樣增加了土地經營的誘惑力。
另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因改作它用而身價倍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唐玄宗《禁賃店干利詔》稱:“南北衛百官等,如聞昭應縣兩市及近場處廣造店鋪,出賃與人,干利商賈,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賃店鋪,每間月估不得過五百余文,其清資官準法不可置者,容其出賣,如有違犯,具名錄奏。”[15]唐政府對官吏經商是持否定態度的,而一些清資官竟然也造店出租,可以推斷,他們是受到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上類似的現象應不在少數。雖然不可排除不付地價建房的可能,但大多數情況下,土地應該是有償轉讓的。唐貞觀中,“有裴明禮者,……于金光門外,市不毛地,舍諸牧羊者”[16],不毛之地尚需“市”,何況一般的土地呢?這種城郊或交通要道等處占區位優勢的土地往往會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值,比用于農作的土地更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糧食商品率提高,經濟作物種植發展迅速,交通便利的地方的土地不斷增值,土地成為有較利可圖的投資場所。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地兼并起了推動作用。
(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崛起的商人地主成為土地兼并的生力軍之一
在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兼并通常有兩種形式,“富者有資可以買田,貴者有力可以占田”[17],在唐代均田制被破壞之前,前者占主導地位[18]。盡管如此,入唐以后,商人已成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宗時富商鄒鳳熾“邸店園宅,遍滿海內”[19],既經營工商業,又廣占良田。玄宗時的詔書中有“貧人失業,豪富兼并”,“工商富豪兼并之家”[20]等詞句,反映了當時工商之家以資買田已相當普遍。代宗寶應元年(762)四月詔書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21],這些殷富之家應包括商人。由于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長期延續,中國商人多半信奉“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的圭臬,在經商獲利之后往往轉而買田置地,從而具有了地主兼商人的雙重身份。“良田兼百頃,兄弟猶工商”[22],就是當時這類人的寫照。
(三)商品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領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封閉狀態逐漸被流動狀態所取代,許多產品和生產要素進入流通領域,不斷增值的土地作為財富的主要代表,也在所難免。這一點從政府關于土地買賣的規定中可以略知一二。北魏的均田令早有規定,“諸桑田皆為世業”,“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23];北齊時“露田雖不聽賣,賣者亦無重責”[24]。可見,在唐以前被稱為露田的口分田原則上不許買賣,只能有限度地買賣永業田。到唐朝,土地買賣的禁令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被土地買賣的洪流所沖決,從而不斷松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初定的租庸調法規定:“凡庶人徙鄉及家貧無以供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鄉而徙寬鄉者,得賣口分田,已賣者不得復授。”[25]口分田已經允許進入流通領域。法令開一條小縫,現實中就會開一個大口子。由于越來越多的均田小農的土地被買賣,永徽(650―655)中不得不再下禁令,“禁止買賣世業口分田”,但效果如何呢?“其后豪富兼并,貧人失業,于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26]。同樣的一幕在開元二十三年(735)重演,這一年玄宗下詔曰:“天下百姓口分、永業田頻有處分,如聞尚未禁斷,貧人失業,豪富兼并,宜更申明處分,切令禁止,若有違犯,科違敕罪。”[27]一方面國家在三令五申,另一方面,永業、口分田卻“頻有處分,未能禁斷”,禁者自禁,賣者自賣。經濟發展總是不斷地為自己開辟道路,使政治權力采取相應措施來適應經濟發展。唐代土地買賣的禁令一再被突破,政府一再重申禁止地權流通的法令,正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強大威力。到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又補充了幾條規定,“賣充住宅、邸店、碾者,雖非樂遷,亦聽私賣”;“若從遠役外任,無人守業者,聽貼賃及質”;“其官人永業及賜田欲賣及貼賃者,皆不在限”[28]。在這些日漸松弛的律令的背后,大量的世業田、口分田、賜田在進行買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土地被用來建造住宅、邸店、碾等,流通中的土地數量和類別不斷增多,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多的土地卷入到了流通領域。
土地經營利潤率提高是權流通的內在動力,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不斷突破政府的禁令而進入流通領域,而商人地主加盟助則長了土地兼并的氣焰,各類兼并勢力一起瘋狂吞并土地,玄宗時已是“田畝轉移,非舊時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29]。因而杜佑說“開元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并兼之弊,有愈于漢成哀之間”[30]。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流通量的增多,國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的基礎被動搖。
二、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均田小農的流動性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流動的最深刻原因,唐代經濟的發展使魏晉以來社會的凝固狀態逐漸松動,流動機會日益增多。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日趨活躍,均田小農內部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貧富分化,涌現了出了少數據“高戶之位”[31]的地主,但大部分小農則不堪重荷,剔屋賣田,背井離鄉,武則天時“天下戶口,逃亡過半”[32]。安史之亂以后逃亡更甚,到肅宗乾元三年(760)編戶總數僅193萬戶,只占天寶十三載962萬的20%[33]。其中絕大部分應是以“不課戶”、“逃移戶”形式而存在的脫籍農戶,商業的繁盛則為這些脫籍的破產小農提供了新的謀生渠道。
(一)部分脫籍農戶以傭作自資,以出賣勞動力為生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破產小農大量進入工商業等非農領域謀生。他們或受雇于豪富之家、邸店、茶樓、酒肆、車行等處,或服務于來往舟船,求得一線生路。在經濟發達的地方曾出現過集中的勞動力市場。“有茅山陳生者……偶至延陵(今江蘇鎮江),到傭作坊,求人負擔藥物。”[34]勞動力市場的出現,一方面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后備勞動力之多,另一方面也說明城市對傭工的需求增多。隨著經濟發展,城市中除了王公百官、軍隊、文化人等居民以外,許多富賈亦聚居城市,《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長安富民王元寶、楊崇義、郭萬金”等的記載。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會增加對家庭服務的需求。“唐蕭穎士,開元十九年擢進士第,……常使一傭仆杜亮”[35],區區一進士尚使仆,何況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呢?前引杜佑對唐代商業的描述,重要的交通沿線,邸店、酒肆很多,這些場所無疑能夠容納大量的服務人員。另外唐代有專門租賃車或驢的場所,這里也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扶風馬震,居長安平康坊。正晝,聞扣門,往看,見一賃驢小兒……”[36]當時,人們賃驢,往往由一小兒隨往,返回時順便牽驢,取回雇值。隨著水路的暢通,富商階層,特別是南方的大賈皆以船為交通工具。《唐國史補》卷下載:代宗、德宗年間,江淮名賈俞大娘僅操駕之工就有百余人之多。同時商船也需要搬運工為之服務,唐天寶中就有以搬運為業的“傭力負運者”[37]。這些行業都為流民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機會。
(二)有些流入城市的小農從事個體手工業、服務業,或為公私手工業所吸納
唐代史籍中此類事例所在多有。“則天時,僧儀光之乳母曾以鬻女紅自給”[381;有個叫王承福的人,“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喪其土田,手鏝(做泥水匠)衣食,傭以償之。”[39]在失去土地之后,王承福進城,靠給人粉刷墻壁為生;大歷中,有專門為坊市居民清廁所的“除溷者”[40];天寶初,在洛陽“有郭大娘以當壚為業”[41]。這些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換取微薄的收入,為自己討一條活路。“定州大戶何明遠有織機五百張”[42],這種大規模的私營手工業一定需要相當多的人手。在官營手工業中也使用愿意從業的流民,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鹽鐵使,“創立鹽法……其舊業戶并浮人愿為業免其雜徭,隸鹽鐵使。”[43]除了出賣勞動力以外,部分流民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或獨立經營,為城居民創造生活上的便利,或受雇于隨商品經濟發展而興起的手工業中,在城市找到了生存門路。
(三)在城鎮做小商小販也是許多離開家園、流入城市農民的選擇
唐代棄農經商之風頗盛。高祖在武德二年(618)下詔稱:“趣末者眾,浮冗尚多”[44];永隆二年(681)高宗曰:“如聞游手墮業,此類極多。”[45]中宗神龍初,宋務光認為,當時“稼穡之人少,商旅之人眾”[46];睿宗時,“正朔所及,封疆無外,雖戶口且增,租賦不益。莫不輕去鄉邑,共為浮墮”[47]。民戶拋卻田園,以商賈為業的現象在全國各地都不在少數,安史之亂以后,經商小農隊伍自然更為龐大。大歷中,蘇州常熟縣元陽觀的單尊師“常往嘉興,入船中,……遍目船中客,皆商販之徒”[48]。可見,農民改作小商小販在唐代已非常普遍,這種投資少、回報快的經營方式是小農在異地求生的重要門徑之一。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邸店、樓肆,還有富賈之家處對服務性行業的需要增多,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那些流落城市的小農或出賣勞動力,或獨立經營手工業、服務業,或當小商小販流落江湖。可見,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就業途徑,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衣食之資。部分流民從事游惰之業,不復歸田野,從一定程度上講,它增加了人口的流動性,使部分勞動者掙脫了中古田制框架束縛。隨著人戶的流移,政府不得不對逃戶的流動性予以承認。這表現在對逃戶的政策上,強制的行政控制因素日趨減弱,勞動者的自由度增大。楊際平先生對此作過研究,“開元以前,勒令逃戶回原籍;開元九年宇文融括戶起,比較靈活:原則上應回原籍,但也允許就地附籍;安史之亂以后,就地附籍”。[49]均田小農大量脫籍外出謀生,政府不得不對起其附籍權予以承認。
綜上所述,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土地兼并欲,將更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領域,使商人地主成為兼并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增強了社會的流動性,提供了更多的謀生手段,許多破產小農不必回歸田野照樣可以生活下去。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流轉速率,另一方面加強了均田小農的流動性,動搖了均田制賴以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均田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如雷.《唐代均田制研究》,《歷史研究》1955年第5期;唐長孺:《均田制的產生及破壞》,《歷史研究》1956年第2期;趙儷生:《均田制的破壞》;《天津社會科學》1982年第5期;韓國磐:《均田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烏廷玉:《中國歷代土地制度史綱》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郭庠林.《論“均田之制”的緣起及弛壞的根本原因》《復旦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
[3]楊際平.《均田制研究新探》,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霍峻江還利用經濟學模型對均田制的破壞進行了分析,認為外部條件引起了內在矛盾的激化,導致均田制的瓦解。霍峻江:《中唐土地制度演變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徐德麟.《均田制的產生和破壞》,《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唐任伍.《論唐代均田思想及均田制的瓦解》,《史學月刊》1995年第2期.
[5](后晉)劉.《舊唐書》卷94《崔融傳》,p2998.北京:中華書局,1975(下同).
[6](唐)杜佑.《通典》卷7《歷代盛衰戶口》,p41.北京:中華書局,1984(下同).
[7]葛金芳.《論五朝均田制與土地私有化潮流》《社會科學戰線》1990第4期.
[8](宋)李.《太平廣記》卷436《胡氏子》,p2974. 北京:中華書局,1961(下同).
[9]曾毅公.《北京石刻中所保存的重要史料》,《文物》1959年第9期.
[10]杜甫.《全唐詩》卷218《后出塞詩五首》,P2293.北京:中華書局,1960.
[11]《通典》卷2《食貨?水利田》,p18.
[12]《太平廣記》卷37《陽平謫仙》,p235.
[13](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28,p873.北京:中華書局,1998.
[14]《太平廣記》卷24《劉真清》,p160.
[15](清)董誥.《全唐文》卷32《禁賃店干利詔》,p363.北京:中華書局,1983(下同).
[16]《太平廣記》卷243《裴明禮》,p1974.
[17](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田賦二》,p43.北京:中華書局,1986(下同).
[18]趙儷生.《均田制的破壞》,《天津社會科學》1982年第5期.
[19]《太平廣記》卷495《鄒鳳熾》,p4062.
[20](宋)王欽若、楊億等.《冊府元龜》卷495《邦計部?田制》,p5927,p5929.北京:中華書局,1961(下同).
[21]《全唐文》卷48《禁富民吞并敕》,p528.
[22]《唐五代宋筆記十五種》(一)《云溪友議下》,p54.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北齊)魏收.《魏書》卷110《食貨》,p2854.北京:中華書局,1974.
[24][28]《通典》卷2《田制下》p15,p16.
[25]《古今圖書集成?食貸典》卷116,p82689.
[2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1《食貨一》,p1345。北京:中華書局,1975.
[27]《冊府元龜》卷495《邦計部?田制》,p5927.
[29]《舊唐書》卷118《楊炎傳》,p3420.
[30]《文獻通考》卷2《田賦二》,p42.
[31]《全唐文》卷272徐堅《請停募關西戶口疏》,p2765.
[32]《舊唐書》卷88《韋嗣立傳》,p2867.
[33]轉引自田昌五、漆俠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二),p371.濟南:齊魯書社,1996.
[34]《太平廣記》卷74《陳生》,p464.
[35]《太平廣記》卷244《蕭穎士》,p1887.
[36]《太平廣記》卷346《馬震》,p2741.
[37]《太平廣記》卷30《翟乾》,p194.
[38]吳曾祺主編:《舊小說》乙集四《儀光禪師》p38.上海:上海書店1985.
[39]韓昌黎.《昌黎全集》卷12 p190.北京:中國書店,1991.
[40]《太平廣記》卷42《裴老》,p265.
[41]《太平廣記》卷382《河南府史》,p3407.
[42]《太平廣記》卷243《何明遠》,p1825.
[43]《舊唐書》卷123《第五琦》,p3517.
[44]《四庫全書》426《唐大詔令集》卷108《關內諸州斷屠酤詔》,p756.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本(下同).
[45]《舊唐書》卷5《高宗本紀下》,p107.
[46]《冊府元龜》卷544《諫諍部》,p6531.
[47]《四庫全書》426《唐大詔令集》卷110《誡勵風俗敕》(之四),p729.
[48]《太平廣記》卷29《李衛公》,p190.
篇5
我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管理是對社會主義農村生產總過程的經濟活動的管理,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產越發展,技術越先進,管理越重要。經營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明確新任務,把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 農村經濟管理面臨的新形勢
1.1 經濟體制的變化
目前農村的經濟體制由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合作化經濟體制,替代了大鍋飯式的集體化經濟體制,農民已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他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經營方針、能夠處理自己的產品和市場直接掛鉤,為了發展生產,他們還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農村經濟中生產關系的這一重大調整,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1.2 產業結構的變化
目前農村產業結構已由單一的種植業格局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方向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應運而生,蓬勃興起,已將逐步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這樣,農村經濟管理的內容就成為面向多產業的服務了。
1.3 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
目前農村生產中引入了市場調節機制,由過去的統購派購為導向轉向面向市場,適應市場需求來引導生產發展的方向。生產經營方式的這一深刻變化,使農村經濟管理的過程成為從生產到流通的再生產的全過程。
1.4 農村和農民的本身條件的變化
作為農村經濟管理主體的農民,目前正處在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大規模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時期中,本身還存在著許多和商品生產不適應,需要我們在經濟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視的問題:一是農民比較缺少商品生產知識,雖有了經營權,但缺少決策能力;二是農民科學文化技術水平較低,勞動專業化技能較差,雖有積極性,但缺少科學性;三是農村信息手段落后、傳遞慢,因而經濟信息量少,雖有自主權,但應變能力差;四是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差,嚴重影響商品流通,進而影響商品價值的實現,所以農村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資源,但要變成全面的經濟優勢也并非容易,要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管理面臨的這些新形勢、新特點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課題。
2 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務和方法
我們要根據客觀的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要求,科學地組織社會生產力,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我們就是要根據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努力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1 切實加強鄉鎮企業的經濟管理
一是在管理體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允許各地根據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自行決定自己的經營方式,存在多元型的經濟結構;二是必須搞好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放手讓企業真正獨立自主地經營管理;三是在企業內部管理上要推行層層承包制和崗位經濟責任制,以提高經濟效益;四是對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通過行政的、法律規定的、經濟的等手段及時解決和正確引導,保證鄉鎮企業沿著社會主義的經濟方向健康發展。
2.2 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促進產銷的良性循環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農村的各經濟成份之間、各產業之間、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環節之間保持平衡、協調發展,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此,我們必須在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的同時,同步地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也就是說,要在經濟規律的指導下,積極支持各類從事供銷活動的組織,充分發揮有組織的市場的調節作用,并逐步在農村中形成一個以中心集鎮專業市場與眾多農村集市相連接的市場網絡。農民可通過市場反饋的各種信息來確定自己的市場經營,產品生產和產品價格策略以及自己產品的營銷方式。根據市場需求指導生產方向,改變生產結構,使生產和需求自發地調節。互相適應。
2.3 積極開展經營管理咨詢,全面提高經濟效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面前,生產者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努力改進生產,取得盈利。這既給農村經濟一種巨大的推動力,也使每個生產者得冒一定的市場風險,因此,我們一定要搞好經營管理咨詢工作,幫助每個獨立經營者制定正確的經營方針、決策和計劃;尋求最佳方案,搞好合同管理。同時,還要把國家計劃指導的要求,對經濟的客觀要求的信息也傳遞給他們,這樣就把局部的利益和全面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以實現滿足社會需求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為原則,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使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和流通獲得統一,求得最佳的全面經濟效益。
2.4 加強經濟聯合,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不斷改革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建立以橫向經濟聯系為主,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經濟組織體系,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另一重要任務。在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時期,面對整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的不斷發展,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的激烈的競爭,每個商品生產者要求得發展并在競爭中取勝,必然要求聯合。因為只有聯合才能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組合,使資源、資金、勞力、人才、技術等條件都各得其所,從而形成新的生產力;聯合可互相取長補短、拾遺補缺,把各方的優勢集中起來形成更大的優勢,以便產生系統效應,起到放大生產力的作用;聯合容易抓住經濟發展中的生長點和適應社會需求而組織生產,能獲得高的經濟效益;聯合可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觀念,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
篇6
民法理論的幾個不足透析 民法理論的幾個不足透析 民法理論的幾個不足透析
立法者和執法者的主觀思想狀態不無意義。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經濟關系反映為法原則,也同樣必然使這種關系倒置過來。這種反映的發生過程,是活動者所意識不到的;法學家以為他是憑著先驗的原理來活動,然而這只不過是經濟的反映而已。這樣一來,一切都倒置過來了。而這種顛倒—它在被認清以前是構成我們稱之為思想觀點的東西的—又對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種限度內改變它,我以為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我們還是引用恩格斯所舉的、在民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繼承權為例來說明民法與經濟的關系。他說:“以家庭的同一發展階段為前提的繼承權的基礎就是經濟的。盡管如此,也很難證明:例如在英國立遺囑的絕對自由,在法國對這種自由的嚴格限制,在一切細節上都只是出于經濟的原因。但是二者都反過來對經濟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二者都對財產的分配有影響。”。由上述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民法與經濟的關系,是由靜態關系到動態關系的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某些機械地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的認識,某些割裂民法與經濟的聯系,或者顛倒二者的關系,把法看成獨立的內在之物的看法,都是不正確的。因此,恩格斯指出歷史的發展是經濟和法律(尾法當然占重要地位)、法律和其他上層建筑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結果。法律的發展除了與經濟和其他上層建筑的交互作用外,還必須保持自身體系內部的和諧一致。這個問題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已深入分析過,前已提及。所以,我們在弄清這些關系之后,也同時要看到民法的外部關系和作用,要研究民法自身運動的規律,兼及這些與外部的相互關系,才能對其本質與作用有較全面的認識。
一百年以前馬克思、恩格斯從法的一般理論到民法理論,作出如上述的精辟論斷,至今讀起來猶覺獲益非淺。究其原因,是他們并不僅就法律現象作出某種解釋,而是對其本質和作用進行深入而透徹的考察和研究,找到了物質生活關系這一深刻的根源,又進一步從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由靜態分析到動態分析,從而能夠系統而全面地給出法科學和民法科學的基本原理。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國際社會已非百年前可比,各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歷史狀況也大大變化,法科學包括民法科學也有所發展;但是,由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揭示了民法的本質和作用;所以在當今時代用以考察和研究民法問題仍不失為有力的工具。在西方社會,長期以來形形的法學理論和學說都沒能完滿解釋法的本質和作用,當然也沒法對民法間題作出任何說明。諸如社會學法學派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然而并沒能從根本上說明法與社會生活的深刻聯系和相互影響,表面的、片斷的理解最終要導致不正確的結論。至于象新黑格爾主義法學派繼承黑格爾關于法是文明現象的觀點,提出法律準則是根據不同時間、地點的文明條件確定的;心理法學派將法的基礎最終歸結為心理因素,則是走得更遠了。古典自然法學派從人的理性、人性、人的權利去強調私有財產權和契約自由等等,則純粹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說教,披上“學說”外衣而已。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專門就民法理論寫過著作,上述基本原理大都散見于一些論文中,但是,并不失其理論的完整性。如果對之進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這些基本原理豁然可見。本文僅作些初步探討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對民法的本質和作用等的論述,至今仍有現實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對傳統民法的認識停留在固定的觀念上,馬克思、恩格斯對羅馬法的評價著重在它促進簡單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有的立法者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一般到特殊、從共性到個性對民法的把握成功地起到發展生產的作用,這絲毫不意味著主張墨守成規,這和人文主義法學派認為羅馬法的人類法律的基本淵源毫無共同之處。我國近十年民法理論研究較為活躍,注意到了民法與商品經濟的關系,但也受到某些機械觀念的影響。民法理論并不限于經典作家對民法的直接論述,而應包括他們對商品經濟的有關論述,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正確掌握民法的某些基本原理。馬克思曾經指出,極不相同的生產方式都具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現象,盡管它們在范圍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這些生產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疇,還是根本不能了解這些生產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對這些生產方式作出判斷。要使民法促進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就要知道民法共有的、抽象的范疇,也要知道特殊的、具體的范疇。所以,我們應開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民法表現形式,要借鑒有用的經驗也不能囿于陳規。在民法與經濟法的劃分與關系上花太大力氣,甚至把兩者對立起來,只能妨礙各自的發展。現在有了《民法通則》,但它不是民法的唯一表現形式,某些配套法規尚胭如,這使調整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造成一些困難。例如,對民事主體(經濟法律關系本質上也是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定,作為法人的公司就必須有公司法,但卻遲遲未出臺。《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也制定得太晚,雖然在此之前有過一些工商企業和公司的管理規定,但都不過是解決登記程序而已。然而實體規定一什么是公司、應具備什么設立條件,其組織、營運、解散等等卻沒有,只有登記程序規定是不能遏止種種不合法公司的。當前的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要用行政命令,也要用法律形式,尤其不應忽視民法形式,當然也不排斥行政、經濟法律形式。近幾年國家關于清理整頓公司的決定、通知或指示已不只一次,為什么仍未收效?無法可依,尤其是民法形式的忽視,是原因之一。如果不加快公司立法,五花八門的所謂公司、行政性公司和劣質公司還會變相出現。會司立法使它能在經濟活動中以民事主體的資格出現,促進其積極作用而限制其消極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在關于民法的調整范圍和調整方法問題上,調整商品經濟關系似較易被理解,而同時調整某些非商品經濟關系,曾不被人理解。殊不知民法同時調整某些非商品經濟關系并非缺點,而是它的優點,結合調整方法,正是注意到兩種關系的有機聯系,從對財產關系的調整出發,可使和諧一致。因為經濟關系最終要落到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這一民事法律關系上。
所以,恩格斯以繼承權為例,指出像遺囑的立法方式即使有絕對自由和嚴格限制的區別,卻都因其對財產分配有影響而反過來對經濟起到作用。眾所周知,封建土地所有制上產生的繼承制度對該所有制的作用是顯然的。拘泥于法的部門劃分或法的調整對象的絕對單一化而忘卻法的目的和作用,就可能貶低民法的作用,不能有效地開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民法表現形式。民法對經濟關系的反作用也不容忽視。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注意到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作用,而未充分認識民法對之的調整作用,尤其是對民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方法(作用方式)。這指的是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民法可以其特有的調整方法從另一個方面對經濟關系調整,以與經濟法協調;一是民法對非商品經濟關系的調整,由于其與商品經濟關系的有機聯系而在調整經濟關系上達到和諧一致”。前者必須完善民事基本法規,不能滿足于現有的《民法通則》,同時應重視配套法規。例如民法上擔保法律制度對商事活動或經濟法律關系的調整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已不能滿足現實要求。有關的基本規定僅見于《民法通則》的個別條文,巫應有專門法規以便為經濟法中的特別規定提供基礎。例如,國際慣例中擔保貸款采持續性擔保(ContinuingGuarantee),在不超過擔保額度和期限的條件下,主合同(原合問,變更不必一一經擔保人同意,這既為商業活動提供迅速方便又不失擔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我國《境內機構提供外匯擔保的暫行管理辦法》直到前年仍規定值權人與債務人“如未經擔保人同意修改原合同,擔保人的擔保義務將自行解除”,未能區分民事與商事的不同特點,原因之一在于民法特有的對經濟作用未能在立法上得到體現。后者必須來個觀念上的改變,即認為民事僅僅是涉及個人利益的問題。即以婚姻家庭的法律調整狀況來說,幾年來出現的“第三者插足”現象,其對社會的、經濟的、秩序的影響,雖說是潛在的、間接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在運用民法的反作用原理時要兼顧及這二個方面。公司作為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出現使得近代商品經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法律給以承認而規范之,使它發揮積極作用而限制其消極作用。在西方國家是通過被視為民法特別法或商法的公司法來實現的。這是例證。關于反作用的方式,恩格斯已指出三種情況,第三種方式可能產生第一或第二兩種效果之一。這都不意味著反作用的作用方式的消極意義。我國因貶治以前的“管”、“卡”而走向放任,幾至失控。事實上,限制不等于不是積極作用,放任也未必都起積極作用。外國民商法中某些規定是放中有管,恰到好處,值得借鑒。而近年來在立法中未恰當掌握反作用原理,出現一些弊端,如企業承包、租賃經營問題則應引以為戒。作為思想理論體系對社會科學包括法學的指導意義,由上述關于民法學基本理論的介紹可見一斑。本文僅就其中一些問題作初步探究,旨在拋傳引玉。
篇7
關鍵詞 禁榷制度 國家財政 產生 意義
禁榷制度是中國古代政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某些商品實行專賣的制度。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專賣制度始于漢武帝時期。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施行鹽鐵專賣制度,至此“鹽始有官、私之分”。政府限制此類商品生產,流通及出售的自由性,借此來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緊張。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直至宋代專賣收入與兩稅收入并駕齊驅,構成宋朝財政的兩大支柱。禁榷商品的范圍不同時期有所不同,一般較常見的包括有鹽、鐵、茶、酒等,另外還有礬、煤等物品。
談到禁榷制度,我們應先從字面上了解其所含之意。《說文》:“禁,吉兇之忌也。”《說文》:“榷,水上獨木所以渡者也。”榷意為獨木橋。把“獨木橋”放在經濟層面上思考,我們便可以把它引申為“專賣”的意思。加藤繁在其《中國經濟史考證》中指出,“我認為,不是把專擅無論什么事情都稱為榷,而在專占、獨占經濟上的利益時才使用這個名字。”傅筑夫在其《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中也說到:“禁榷制度,就是官營工商業。所謂禁榷,就是對某種工商業完全由政府壟斷,禁止私人經營。”
就禁榷制度的產生而言,其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專賣制度之下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力和國家統治的的需要。國家統治的需要又表現為財政經濟上的需要和對富商大賈力量限制的需要。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國家便要很自然的采取相應的措施,與商人們爭奪利益,以經濟手段或者行政的手段來對經濟加以管理、調節控制,甚至是干涉。之后再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最終也就形成了國家對經濟的三種手段。
在西漢初年,由于國家剛剛從戰亂中成立,生產凋敝,經濟落后,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生產,而不是與商人爭奪鹽鐵之利。所以,便“弛山澤之禁”,不與民爭利,采取一種自由放任的態度,這體現了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也極大地推動了西漢商品經濟的發展。至漢武帝時期,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較為繁榮,富商大賈的力量也有所壯大,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危及到封建國家的統治。加之此時,漢武帝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大興土木,國家的財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而此時,商人們卻擁有巨額財富,過著驕奢逸的生活。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了武帝時期:“費以億計,縣官大空。而富商大賈或滯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這些富商大賈們主要是靠經營鹽鐵等此類商品的生產和銷售獲得巨額利潤。
鹽鐵這類商品為什么能成為專賣商品呢?就拿鹽為例。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得必需品,它屬于資源的一種,是一種消耗品。由于鹽的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只有少數地區(如沿海或者有湖鹽、井鹽資源的地區)能夠生產,所以很容易被壟斷控制。這樣,鹽作為商品的利潤空間就是很大。如同國家的命脈,關系到國家和民生。如果控制在少數富商手中,其便控制了資源和供應,便可操縱價格,擾亂市場。一來影響社會穩定,二則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商人勢力的壯大,也影響國家統治。由此,國家便以鹽鐵這類的商品的壟斷生產和經營為手段,以商人作為主要的爭利對象。
對于禁榷制度的意義來說,最直接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治。我們可以從歷代王朝的專賣來看,漢武帝時期,正是由于鹽鐵專賣的實施,緩解了財政危機,“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同時也給漢武帝出征匈奴提供了充足的財政保障。到了唐代,自第五琦榷鹽后,鹽利不斷增加。“大歷末,通計一歲征賦所入,總一千三百萬貫,而鹽利且過半。”食鹽專賣的收入幾乎占到了這個朝代財政收入的一半,可見正是食鹽專賣制度的實施才得以支撐起大唐帝國的輝煌盛世。直至宋代專賣收入與兩稅收入并駕齊驅,構成宋朝財政的兩大支柱。一直到元明清時期,專賣的收入仍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禁榷制度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國家同商人爭利,自然會采取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種手段。將專賣權利控制的政府手中,便會利用強權干涉,禁止其他私營。當國家的調控超過了一定限度,打破了市場本身的規律,破壞了該行業原本的正常發展,從而阻礙了整個商品經濟自由發展的道路。正如傅筑夫先生說的:“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從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角度來看,禁榷制度所起的卻是嚴重的消極作用,即對國民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所起的是嚴重妨礙作用。因為它在表面上雖然只是抑制商人――排富商大賈,但是實際上則是在抑制商業和手工業,阻礙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中國古代的禁榷制度,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確實產生過有利的促進作用,鞏固了中國古代封建國家的統治;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專賣制度對民間私營工商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就整個中國古代的國民經濟而言,它阻礙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無論怎樣,禁榷制度在中國被歷代所沿用,它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仍然實行,也能證明它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領域能仍帶來深遠影響,仍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汪圣鐸:《兩宋財政史》第243頁,中華書局1995
[2]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第一卷,第14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3]傅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鹽鐵論?輕重》
篇8
關鍵詞:商品經濟;廣告傳播;視頻傳播
人類社會生產的商品除了基本的消費使用目的以外盈利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充滿競爭意識的商品經濟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商品經濟已經演變為集產品、宣傳、競爭為一體的綜合型經濟,更新換代快、同類產品數量多。商品生產者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使其能占有一席之地想盡一切辦法,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傳播媒介繪聲繪色的宣傳自己的產品這種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一種可稱之為的“廣告藝術”是商品經營者激發消費、促進市場營銷、謀取利潤的重要手段。由此而言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市場促銷的一種有力手段,是隨著傳播媒介的發達、市場經濟與銷售學理論的發展和廣告制作技術的提高而不斷發展的。
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商品都是通過廣告的方式接觸到顧客廣告是溝通商品與消費者的重要媒介。無論是一住多年的住房還是幾秒鐘下肚的飲料難以計數的商品.隨之而來的是難以計數的廣告。大街上街道兩旁廣告板成行成排車身廣告穿梭在馬路中央到了晚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廣告充斥著城市的每個角落走進超市、商場面對的是雪片似的各類打折促銷的傳單在家中信箱里總是塞滿各類直銷傳單甚至于騎著自行車在街上走也會有人把廣告扔進車筐里任何一份報紙或者雜志都離不開大大小小的各類廣告打開電視無論什么節目都會有一定時間段的插播廣告在網絡上各類網絡廣告更是時時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在屏幕上;廣告不僅應用于商品宣傳也應用于電影、音樂會、展覽會、運動會、演講會、旅游業等等為內容的宣傳……廣告已涉及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在引導消費、繁榮市場、塑造流行文化與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重要行業之一。
我們的廣告設計應體現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體現社會卞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抵制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對廣告的污染將產品的宣傳與豐富文化生活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有機結合起來也要與美化環境的工作結合起來。廣告設計者除了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裝飾技能還必須具備廣泛的文化修養,豐富的社會知識,懂得商品心理學,對生活時尚和時代節奏有敏銳地感覺,才能更準確地設計出群眾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廣告宣傳。
從視覺的角度來講,在我們這個時代廣告已經成為城市環境中最有影響力的視覺流行文化,你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酒、開什么樣的車、住什么樣的房子買什么品牌的電視等等很多方面,大都是通過觀看、收聽廣告后才能做出決定,于是廣告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著我們的外觀與心靈。不良廣告所傳遞出的消極墮落的價值觀、人生觀、低級趣味卻毒化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與兒童的心靈,給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如何能在滿足商業目的的同時讓廣告體現出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格調、人生的智慧感已成為有責任感的廣告設計者的新思考與努力方向。
從環境的角度看富有個性化的景觀形象使城市形象具有特色在現代化的城市環境中,合理的、有特色的戶外廣告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現階段一些企業基于狹隘的商業利益考慮.戶外廣告與城市景觀的沖突正在加劇部分戶外廣告設置存在著與空間景觀不協調,視覺效果凌亂與建筑物功能類別、性質不符占用人行空間燈光照明影響行人安全制作的材料、工藝較差;廣告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選擇等問題,均缺乏科學性與環境意識廣告從業人員的職業水準與素質的普遍偏低使得戶外廣告燈箱、路牌的設計缺乏合理性與美感不同程度的損壞著型代城市的形象。從規劃角度來看眾多戶外廣告燈箱、路牌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彼此互相千擾、沖突缺乏從城鎮景觀的整體高度出發的科學規劃事實上只要集中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工業造型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設計等諸多行業專家協同作業.就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戶外廣告與城市景觀的協調問題科學合理的設置戶外廣告,恰當的把戶外廣告和不同城市環境結合起來構成不同區域的城市廣告環境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系統化的城市廣告文化。
篇9
論文關鍵詞 民商法 價值取向 公平 效益
關于商法和民法的界定標準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兩者在調整內容和調整對象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但是這并非是區分這兩者的唯一標準。兩者在價值取向上的明顯差別也是區分民商法之所以分屬于不同的法律部門的原因。不同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到法律立法的目的,因而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是對各法律部門進行區分的主要依據之一。商法和民法正是由于其不同的價值取向才使得其在調整手段和立法目的上存在的顯著差別,這種差別也決定兩者在市場經濟中的不同的作用和地位。公平是民法最高的價值取向,即當民法在立法過程中,若公平原則與其他原則發生沖突時,應當以公平原則為依據,沒有公平這一重要指標也就沒有了民事和民法相關法律制度。效益是商法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即當其他原則和公平原則與發生沖突時,應當以效益原則為根本,其次兼顧公平。
一、立法價值取向的意義和表現形式
立法的價值取向包含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在制定法律時,國家期望以立法這種形式達到其所制定的社會效果和目標;二是在法律制度和實施過程中其所選擇的價值取向出現矛盾時,應當以某一個為最高價值取向作為最終選擇目標。價值取向主要涉及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界定,其中價值選擇的實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價值本身的可取性;二是在多種價值中,價值取向的重要程度。不論制定何種法律,其都必須具有其相應的立法目標和價值取向。價值取向雖然是一種較為主觀的價值評判,但是其依舊要受到客觀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約束。法律原則的制定是價值取向最集中的體現,且價值取向可直接體現和轉化相關的法律原則,而相關的法律原則必定會具化為相關的法律制度和規范。法律部門所制定的法律規范應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具體法律條文之間的沖突。
不同的調整對象雖然可以直接限定不同法律的執法內容但是價值取向卻會直接決定法律的立法目標。雖然所有法律均以公平為共同的立法前提,公平性原則也在各法律條款中有所體現,但是不同性質的法律對公平的需求程度是不盡相同的。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所有的法律均帶有市場經濟的氣味,均對效益的需求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民法也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將一些與效益相關的內容融入到了其法律條款之中,但是公平原則依舊是其最高的價值取向。在商法中最基本的立法原則即效益,當商法中其他的法律原則與效益原則相沖突時有堅持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商法和民法在價值取向在對效益和公平的態度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這點不僅體現了在立法方面商法和民法的不同價值,而且也體現了商法和民法在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時各自所發揮的作用和獨特價值。
二、民法和商法價值取向的產生基礎
(一)公平優先原則的產生原因和體現
民法歸屬于私法一類,私法最基本的立法點是保護私人權利,市民社會中的基本法就是民法,市民社會的內容是以個人意志自由為主,獨立于國家,且完全分離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力。市民社會要求國家限制自己的權力界限和范圍,應當最大限度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以此最大化社會效益,保障社會公平。因而,每個國家在其民法典中均有涉及到契約自由和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相關的內容,以此作為個人權利不受國家侵犯的法律保障。民法公平優先的原則是以市民社會中的意思自治和私權神圣為基礎的。
社會學將所有的法律規范分為了兩大部分,即技術性條款和倫理性條款。商法具有強烈的技術性,而民法則歸屬于理論性條款。在民法為市場經濟提供的法律規則中,大多是對市民社會的經濟基礎及其本身的概括,而且作為社會倫理生活中一部分的民事活動對社會具有較強的趨向性,并且法律語言很難將倫理規則精確的描述出來。由于民法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因而民法的絕大多數條款都歸屬于倫理性條款。簡單來說,其行為的性質判斷可以以社會主體的倫理為依據,無需當事人具有專業的判斷能力和法律的專業知識,而公平的原則在法律價值的判斷標準中無可爭議是最具倫理性。民法所具有的倫理性是其以公平優先為原則理論基礎。
民法與其他法律相比更具廣泛性,其適用對象包括所有的社會大眾,是所有市民的法律保障基礎。就民法本身的屬性來說,其應當使社會主體的生存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即要保障社會大眾的財產、個人尊嚴、生命以及公平對待的權利。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滿足社會主體公平的愿望,才能使得社會得以和諧健康的發展。民法的公平優先的原則是基于其適用主體的社會大眾性所決定的。
商品經濟與民法之間是緊密聯系起來的,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就必然存在著行對應的法律,而民法則是對商品經濟進行調整的基本法律。商品經濟有兩個必要的存在條件,其一是由于社會分工的原因,每一位社會成員不可能實現自我生產所有需要的商品,使人們必須以商品交換為途徑滿足自我需求。其二是由于社會財產非一人所有,使得每一位社會成員在承認相互之間的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相互之間進行等價的勞動價值交換。由于商品經濟對任何事物和人都不具特權,其骨子里帶有平等的天性,只受控于商品競爭。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所有參入經濟行為的主體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權利。商品經濟是民法公平優先原則產生的經濟基礎。
公平優先的原則在民法的各個方面均有體現,不但在民事主體、所有權和民法債權中均體現了公平原則,在民法的其他部分中也均體現了公平性的原則。如民事行為中的可撤銷和無效制度主要是用于對公平的維護;第三人制度中即時取得制度、表見制度等內容也是為了保護民法的公平性;在婚姻法中自由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自由本身就是對公平的一種體現,其他的如平均分配夫妻共有財產、在法律上夫妻地位平等婚姻法條例均體現了民法的公平原則;在遺產繼承法中對繼承關系和根據權利義務一致進行遺產分配等法規同樣是民法公平原則的體現。公平優先原則是法律最高價值的體現,與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相符,有助于充分激發民事主體的潛能。
(二)效益優先原則的產生原因和體現
市場經濟是商法效益優先原則產生的經濟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工的產物,商品經濟不同于市場經濟,其側重點在于產品所具有的交換屬性,通過交換生產者之間就能獲取對方的產品。商法的最初產生就源于對商品經濟進行的法律調整。計劃經濟是相對于市場經濟的存在,是以市場機制為手段在整個社會范疇內對社會資源進行調節配置的經濟發展模式。只有當商品經濟發展某一高度后市場經濟才得以產生,商法的作用和內容都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連。
相當數量的技術性規范也是商法效益優先原則產生的基礎,商法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職業性和專門性,直接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整,商法規則可以說主要是由市場經濟的基本方式、運作、內容和規則等構成。即商法規范應當依據不同的市場交易內容和交易方式進行調整。這就從根本上確定了商法規范應當具備相當程度的技術性和操作性。商法所設計的大多數技術性規范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主體的營利性行為,且其行為效果不能單憑倫理道德進行評定。商法規范不僅要有對事項進行定性的相關規定,更加要有對其進行定量的規定,如票據法中有關于票據的要式性、發票行為、票據抗辯、無因性規定、承兌行為和背書行為等都具有相當強度的技術含量。只有運用相當數量的技術性規范對不同規則進行調節才能實現商法的宗旨和營利性。
商法制度和商法原則上處處體現著效益優先的原則,而且商法以效益為其最高價值取向的同時甚至會犧牲某種程度的公平,其中票據無因性制度和有限責任制度最為典型。票據無因性制度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將票據關系和因其產生的民事基礎關系進行嚴格的法律區分。其主要是為了使得票據流轉的速度加快,使票據在支付、流通和充當信用工具時發揮出最大限度的價值。但是一旦票據基礎關系失效,那么票據義務人將對其履行單方面的義務。有限責任制度將特定的投資行為進行合法化的保護以實現社會財富的最終增長。但是債權人不僅沒有對其所投資的生產活動進行經營的權利甚至沒有進行監督的權利,從而使得債權人承擔了出資人所應當承擔的一定的生產經營風險。
三、民商立法價值取向對我國立法的影響
雖然民法和商法之間的調整范圍和價值取向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并不足以撼動我國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依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民法和商法之間在調整方法和調整內容上具有較多的相同點,因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依舊是我國的立法發展趨向。
首先,民法和商法之間的價值取向存在較多的相同之處。合法性價值、平等性價值、誠實信用原則和效益原則等價值取向均為民法和商法之間所共有的。這些相同價值取向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是商法和民法共同的調整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關系是商法和民法共同的調整對象,且二者均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特色的任意性規范為調整手段,且都以市民社會為制度觀念。商法于效益的追求和民法于公平的追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僅具有相交融的一面同時也具有趨同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對效益的追求應當受到公平原則的制約,而對公平的追求也應當是基于對效益實現的公平。
篇10
一、簡論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一詞來自于英文“civilsociety”,對于什么是“市民社會”,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學說都有不同界定。市民社會創始人西塞羅認為,市民社會是一種不同于部落和鄉村的“城市文明共同體”。隨著近代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人們對市民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其中代表是洛克與孟德斯鳩,他們認為,社會先于國家,國家對社會的承諾限制國家。國家作為一種手段原則上是不能滲透于市民社會的,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現代市民社會概念的提出者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一種獨立于國家,充滿著自由與利益并需要公權力進行維護的一個特殊領域。
馬克思在黑格爾的基礎上,將市民社會定義為,從事商品生產交換的個人,組織與他人的交往形式以及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私人領域。市民社會派生出政治國家,卻又依賴于公權力對其的保護與服務。
現代所謂的市民社會是隨同資產階級發展起來的,它的組成是每個平等的個人,其首要特征便是自由,這種包括有自主、由自和自重等多個方面,既保障每個交換主體的自由。其次,市民社會依賴于現代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則要求交換主體的平等與獨立,這是交換進行的前提與基礎,是每個主體權利的必要保障。綜上所述,現代的市民社會的必須包含自由、平等、獨立這三方面的精神內涵。
二、淺論現代意義上的民法
民法起源于羅馬的市民法,是單純調整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而賦予民法以現代價值的是日本學者,他們把民法定義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民法是反映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客觀規律的法律,它依賴于商品經濟的,并代表公權力進行保護與服務。現代的民法必須體現為對商品經濟的一種服務與保護,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對民事主體的保護,對民事所有權的保護,對于民事活動的保護。而其目的便是保障商品經濟參與主體平等地位,與商品活動的自由進行。
三、市民社會與民法
(一)現代民法產生于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是現代民法發展的基礎與依據。前文已提到,市民社會個人交換活動形成的私領域,并需要政治國家進行保護。于是國家對于私領域的法律關系調整,便促成了民法的產生。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商品交換活動中平等自由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民法,作為現代政治國家對于市民社會的保護,也孕育而生。
(二)現代民法的必須體現市民社會的三大法權要求
市民社會是以商品活動為基礎,而商品活動情況下所產生的法權要求,正是現代民法的基礎與精神。
平等是市民社會的第一大法權要求,商品交換的主體必須是平等的,這是任何商品活動必須進行的前提與標準,這種人格的平等地位的平等須由民法進行確認于保護。
其次,商品交換的主體對于自身產品的交換必須有所有權的保障,這是一切商品活動進行的前提,現代民法意義上對于物權的保障就是這一法權的體現。
商品交換是天生的自由派,自由與公平是通往商品經濟和諧的橋梁與基礎。自由是商品交換的內在基礎,公平是交換的前提與保障。所以自由公平是市民社會的第三大法權要求。而現代民法中的對于合同法為核心的債權制度便是對其最有力的體現。
馬克思說過:“民法是市民社會的交易的基本經濟規則。”民法產生于市民社會,而市民社會的三大法權要求,正是對現代民法衡平標準與其自身發展的內在基礎與動力。
四、論我國的民法現代化
1911年,清政府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使“民法”一詞第一次走入了我國的歷史,然而我國傳統不是個市民國家,而是宗法制國家,國家操縱一切政治權利并掌握主要社會活動的話語權。因此,民間力量的生存空間極度萎縮,甚至經常受到打壓和毀滅性璀璨。并且我國傳統社會中缺乏家族控制之外的個人在國家面前的獨立與平等,缺乏民間對國家持續狀態的經濟壓力,片面強調政府德行自治,缺乏政府理性形成的外部制衡力量,以至無法形成西方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因此我國缺乏民法自然進化與發展的社會基礎,民法最初的訂立只是一個法律的舶來品罷了。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市民社會的全球化擴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市場的開放,人民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權利的蘇醒,市民社會的產生與發展,促使了我國現代民法的產生與發展。但是,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法治是以儒家倫理為精神歸依,產生于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的基礎之上,現代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并沒有深入人心,而且我國現代市民社會的基礎并不牢固,所以民法的現代化依舊任重道遠。
我認為,市民社會與民法是可以兩個相互決定相互推進的,我國民法的現代化發展,必須根植于市民社會,在其基礎上不斷完善對三大法權的要求,在完善市民社會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民法制度。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平衡公權與私權,完善我國的市民社會
現代化市民社會的首要標準便是公私權的平衡。我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公權為主的國家。公權力的膨脹,破壞了個人與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公域與私域的均衡,最終影響到市民社會的形成。市民社會是以商品經濟為主的必須保障私人的權利與自由,所以要不斷完善市民社會,首先就就必須為圍繞公權力的約束與限制展開。公權力的實行應全面貫徹程序原則,防止政府權力的肆意擴張,完善我國公民社會權的法律規定和保障,做到公私權的平衡。在市場經濟交往中不斷保障公民的私有權利,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市民社會的不斷完善,從而使自由獨立平等三大法權更好的在商品經濟活動中得到體現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