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與證券市場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7: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與證券市場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通貨膨脹與證券市場的關系

篇1

關鍵詞:利率 通貨膨脹

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宏觀走勢對證券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在我國,由于金融工具缺乏創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響,利率、稅率、通貨膨脹率等宏觀經濟參數的變動對證券市場走勢的影響并不明顯。下面我們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作一探討。

利率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作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證券市場,其波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利率是影響證券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與證券市場表現為負相關。根據現值理論,證券價格主要取決于證券預期收益和當時市場利率兩個因素,并與預期收益成正比,與折扣率(無風險利率)成反比。下面我們分別討論利率上升和下降對證券市場造成的影響。

利率上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利率上升將對上市公司造成影響。利率上升,公司融資成本增加,利潤率下降,股票價格自然下跌。使投資者不能對其業績形成一個良好的預期,從而公司債券和股票價格將下跌。

利率上升將改變資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資金從證券市場特別是股市轉向儲蓄,導致證券需求下降,證券價格下跌。

利率下調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銀行利率的調低有可能使證券投資的收益率高于銀行存款的利率,從而抬高證券的投資價值,吸引投資者從銀行抽出資金投入證券市場,以獲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調低通過游資釋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從而形成一輪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著銀根的放松,企業借款規模的擴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從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收益,負債水平較高的企業得益尤甚。

對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來說,指數波動對利率變化非常敏感,但是,對于一個過渡經濟中的新興市場而言,其波動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響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諸如證券市場制度變遷、政策變化、資金推動等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過渡經濟中的新興市場在制度安排與政策選擇上可能存在的隨意性,導致證券市場與利率的關系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穎(2003)對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與上證綜指之間的關系以及降息前后預期和后果對股市的沖擊作了實證檢驗,認為利率變動預期與股指存在更強的相關性。投資者將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積極入市購買股票,從而把股票價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場已對降息作出反應,市場過度反應現象明顯,信息不對稱現象顯著。

表1列出了我國1996年及以后的歷次利率調整對上證指數的影響,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股市利率預期的反應還比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應的有6次,占67%。

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003年1月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開始由負轉正,從9月份開始快速上升,并在年末上升至3.2%。通貨膨脹率作為一個衡量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價格變動的因素都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方面,通貨膨脹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弊大于利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經濟的穩定增長受到威脅,企業利潤變得不穩定,投資趨于茫然,投資者心態受到嚴重影響,政府采取的反通貨膨脹政策,如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會使股票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受到不利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經理和投資者不能很明確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難預料將來盈利水平,企業利潤變得不穩定,使新投資停滯不前,這會使股價上升缺少實質性的支撐。另一方面,由于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貨幣供應量過多造成的,貨幣供應量增多,開始時一般能刺激生產,增加公司利潤,從而增加可分派股息,進而會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價上漲。在通脹后期,如果人們預期通貨膨脹即將結束,如果通貨膨脹使企業的產品銷售價格高于工資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貨膨脹便有可能促進投資和企業盈利的增加,這又會使股價上升。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證券市場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從理論上來說證券市場的運行方向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主流應該是一致的,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都會帶來影響。

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有不同的影響

溫和、穩定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價格上揚有推動作用。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通常被理解是一種積極的經濟政策結果。旨在調整某些商品的價格并以此推動經濟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行業、產業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價格有明顯的上調,銷售收入也隨之提高,促使其證券價格上漲。但是,嚴重的通脹則是非常危險的,政府不能長期容忍通貨膨脹的存在,又必然會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抑制通脹,其結果是置企業于緊縮的宏觀經濟形勢中,這又勢必在短期中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資金進一步離開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的價格又會形成新一輪的下跌。

我國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影響的檢驗

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走勢的一般刻畫 通貨膨脹率作為系統風險中的市場要素,其變動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價格的變化,股票價格也會受到影響。王宏利(1999)對1991-1998年的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的關系作了研究,結果表明: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初期,股票市場資金量少,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不能充分體現出來。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股市擴容速度不斷加快,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明顯顯現出來。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具有極高的負相關性。

我們對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的通貨膨脹率作圖1分析。可以看出,整個時間段可以基本劃分為四個區間,每個區間的對應相關性如表2所示。

雖然自去年以來,通貨膨脹率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來說,通貨膨脹率作為宏觀經濟因素它的走勢比較平穩。而股票價格幾經波折,說明股票價格不但受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影響,這也是股票市場固有的特點。從整個走勢圖可以看出,股票市場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還是反映出了一定的宏觀經濟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股票價格作為預測通貨膨脹的重要經濟指標。

股票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 我們對股票收益率與通脹率進行擬和得到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與較平穩的通貨膨脹率相對應的是波幅更大也更頻繁的股票收益率。

對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期間股票市場收益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作進一步檢驗。其中上證綜指取月末收盤價,數據來源為中國證監會網站;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來源為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為得到股票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基本關系,建立以下基本方程式:

Rt= α+βtINFt+μt

這里,Rt是股票收益,INFt為通貨膨脹率,μt是殘差項,α是常數。

令:Rt=Ln(Indext/Indext-1),INF=Ln(CPIt/100)

其中R代表股票收益率,INF代表通貨膨脹率,Index代表上證綜指月度收盤價,CPI代表月度居民消費物價同比指數,t表示時間,μ是誤差項。回歸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間股票市場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但統計意義上不具有顯著性。

本文通過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我國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證券市場對利率變動預期有過度反應。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擾,股票市場更多地顯現出非理性的一面,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對我國證券市場走勢的影響不顯著,我國股市經濟晴雨表的作用不明顯。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證券市場;通貨緊縮;因果關系

一、世界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的挑戰

通貨緊縮(Deflation),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1992)中定義為“與通貨膨脹(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貨緊縮,它發生在價格總體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則在其《經濟學》(中譯本,1997)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價格水平的穩定下降”;目前國內學術界比較認同的簡明定義為:通貨緊縮是指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普遍、持續的下降。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大都出現程度不同的通貨緊縮,時至今天,其陰影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徘徊。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近期刊文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貨緊縮,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經濟體

繼日本之后,美國、德國和英國也相繼面臨通貨緊縮的危機。由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經濟體的經濟走向對世界經濟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的一年,企業的資本設備價格下跌了1.0%,汽車價格下跌了1.6%,服裝產品價格下跌了2.2%,電器價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個人電腦,跌幅高達20.9%.通貨緊縮不但籠罩著制造業,而且已蔓延到美國具有優勢的服務業:酒店的價格下跌了2.1%,飛機票的價格下跌了3.8%,電話服務業的價格指數更是下跌了4%.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持續性的通貨收縮,對正在掙扎著走出衰退的美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消極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5.0%,但進入二季度后急劇回落,二季度經濟增長僅1.3%,預示著美國經濟調整、復蘇和變革步履維艱,通貨緊縮仍是主要威脅。

歐元區的通貨緊縮壓力總體不太大,但是德國和英國則相對嚴重。德國經濟目前正處于通貨緊縮的邊緣,加入歐元區以來,德國在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和財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當的自主性,目前歐洲央行的基準利率對于通脹率只有1%的德國來講相對較高,估計2003年出現負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較大。英國近來的通貨緊縮壓力一直比較大,統計數字表明,當前英國的年主導通貨膨脹率只有1.9%,同英國政府設定的2.5%目標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國的零售價格指數僅僅相當于1987年的水平。過去12個月來,英國耐用消費品價格平均下降了3.8%.

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經濟一直處于蕭條時期,尤其1998年之后,龐大的財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費低迷,頻繁的企業破產,使通貨緊縮日益突出。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臺了“反通貨緊縮綜合對策”,以尋求復蘇經濟的出路。

2、亞洲

中國臺灣由于經濟金融十分不景氣,以至于通貨緊縮愈顯嚴重。根據有關資料,2002年1~10月,臺灣消費物價年增長率為-0.26%.

中國香港自1999年呈現通貨緊縮,2002年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下跌3.7%,跌勢持續47個月,且創下27個月以來最大的跌幅。

亞洲其他國家,如泰國和菲律賓等,近年來消費品價格與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苗頭。

3、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該國正處于連續第四年的嚴重通貨緊縮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馬拉等,也都出現了通貨緊縮趨勢。

4、中國

近五年,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如果根據國際普遍的看法,通貨膨脹率低于1%即屬通貨緊縮,那么,從商品零售指數上漲率看,中國1997年已出現通貨緊縮;從居民消費指數上漲率看,中國1998年進入通貨緊縮。因為,中國五年來價格指數上漲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這兩個指數上漲率分別為-2.1%和0.3%,所以,“通貨緊縮取代通貨膨脹成為影響中國宏觀經濟健康運行頭號頑敵”(胡鞍鋼,2002年)

通貨緊縮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對策,近年來已有大量論述,本文擬著重從股票市場的角度來分析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的相互關系,并從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貨緊縮的思路。

二、歷史上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的相互關系

縱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通貨緊縮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經濟現象。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美國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出現的嚴重通貨緊縮,以及日本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并延續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貨緊縮。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其通貨緊縮的產生和發展都與證券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美國1929~1933年的通貨緊縮

在大蕭條之前的1922~1929年被稱為是美國“繁榮的七年”,股票市場(以下簡稱“股市”)上,投機之風可謂空前絕后。據統計,在此期間,有價證券的發行額為490億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漲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出現恐慌性拋售,當天的交易量達到1300萬股,證券市場一天之內蒙受的損失開創了歷史最高紀錄。至1932年6月,以S%26amp;P500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代表的股票價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為引發美國其后5年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導火線。

美國1929-1933年的通貨緊縮主要表現為: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見,通貨緊縮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首要特征;

(2)國民生產總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國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負增長;

(3)工廠、銀行大量倒閉。大蕭條期間,美國倒閉的企業超過14萬家,倒閉的銀行超過5100家;

(4)失業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業率從3%上升至25%;

(5)消費萎縮,投資暴跌。1929-1933年,物價平均下跌了6.7%;美國企業投資額由1929年的560.2億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億美元;

(6)證券市場籌資額銳減。1929年,美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籌資額近80億美元,而1930年銳減至44.83億美元,及至1933年籌資額只有1.6億美元。

2、日本的通貨緊縮

1985~1989年,日本經歷了泡沫經濟形成、發展、最后破滅的過程。由于極度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大量的過剩資金涌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導致股票和房地產價格暴漲。1989年底,以日經指數由38915點的歷史高位急劇下挫為標志,日本的泡沫經濟宣告破滅,從此進入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時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種跡象表明日本經濟已處在“通貨緊縮螺旋”的邊緣。

當前日本經濟形勢,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與美國大蕭條時期相似的通貨緊縮特點,主要表現為:

(1)物價下跌。日本CPI從1999年起連續27個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創下歷史紀錄;

(2)經濟增長陷入停頓。1992~1995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不到1%,1998年則下降到-2.8%,是戰后經濟增長表現最糟糕的一年;

(3)企業生產能力下降。日本生產能力指數曲線從1998年以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截至2001年2月,破產企業負債額為23.61萬億日元;

(4)就業形勢嚴峻。90年代初以來,日本年均失業人數連續增多,2000年完全失業率達4.9%,2001年再創紀錄地達到5.4%.

(5)資產價格下跌。“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地價持續下跌。2001年年初商業用地的地價下跌7.5%,僅為最高值(1990年9月)時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經濟”崩潰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經指數以8303.39點報收,創下1983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貨緊縮的啟示

綜觀美國和日本兩國通貨緊縮的發生、發展過程,結合兩國在通貨緊縮發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觀政策,我們不難看出,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二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關系。

(1)股市超常波動會誘發通貨緊縮。美國為了抑制股票投機,美聯儲在1928-1929年錯誤地采取了過急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收縮公開市場操作并兩次提高再貼現率,同時大幅度提高對經紀商貸款的利率,甚至限制會員銀行對經紀商貸款,從而導致金融市場在諸多利空下變得無序,股價暴跌隨之出現,銀行和企業連鎖破產,市場供求失衡,產品價格下跌,最終引發了通貨緊縮。為了應對泡沫經濟,從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開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一共5次提高貼現率,從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該政策過急過猛,導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貨緊縮為特征的長期蕭條的到來。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貨緊縮。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在通貨緊縮階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貨緊縮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使公眾認為大蕭條已經來臨,產生物價將持續下跌的消極預期,致使消費支出大大減少,導致社會總需求銳減;二是股市暴跌直接減少了人們的賬面資產,財富減少的效應進一步降低了公眾的消費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業籌資面臨較大困難,減少了投資需求,激化了社會總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貨緊縮是供求嚴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會總需求進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著加重了通貨緊縮的嚴重程度和治理難度。

(3)通貨緊縮反過來導致股市持續低迷。股市穩定的最根本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素質,而在通貨緊縮的條件下,由于市場疲軟、價格下跌、產品銷售不暢、利潤下滑、再生產資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發生嚴重的虧損直至倒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惡化了其資產質量,直接導致股市不斷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時之效,難以改變股市長期低迷的頹勢。

由此可見,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證券市場尤其是股市的崩潰直接引發了通貨緊縮,證券市場的蕭條加重了通貨緊縮的治理難度;反過來,通貨緊縮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瓦解了證券市場發展的基礎,造成證券市場長期低迷,最終可能引發證券市場崩潰直至整個金融市場和國家經濟的全面危機。

三、發展證券市場,遏制通貨緊縮

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的相互關系提示我們:發展證券市場,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防止因證券市場的衰退而引發和加重通貨緊縮,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就我國而言,進一步規范發展證券市場,充分發揮和利用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調整供求關系的功能,無疑是遏制通貨緊縮的一條重要路徑。

1、保持證券市場穩定,提高公眾預期。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和基礎,運行了11年的中國證券市場取得了輝煌成就。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國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滬兩市的總市值達到4.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資者開戶數發展到近7000萬戶。尤其自1991年以來,證券市場在境內外累計籌集資金高達8000多億元,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自2001年6月上證指數達到2245點之后,股市一直處于下跌調整之中,2002年1月達到最低點1339點,近期則始終在1500點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與我國的宏觀面的現狀發生了嚴重背離,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經濟的上升勢頭。據中國證監會統計,2002年1~10月,證券市場累計籌資727.06億元,同比下降32.22%;投資者累計交納印花稅97.62億元,同比減幅達62.95%.

根據現代消費理論,消費不僅是由現期收入決定的,人們對未來持久收入的預期也在消費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價格持續大幅度下降,極易使投資者形成消極預期,并可能擴散而導致公眾對物價產生持續下跌的預期,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費屢屢擱淺,從而影響物價總水平的上升。一個反例證明是:2002年“6.24”行情爆發后,我國股市曾一度沖高;國家統計局的監測顯示,2002年6月份,受股市反彈等因素的作用,消費者信心指數在5月份的基礎上回升0.2點,達97.3點。由此可見,保持證券市場在規范中穩定發展,防止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貨緊縮的趨勢,在目前顯得尤為迫切。

2、發展證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緩解銀企經營壓力。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直接融資從無到有。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國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得到極大地發揮,上市公司共募集了7727.09億元資金,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國有企業發行股票上市后,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更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較上市前明顯提高。當然,同直接融資市場發達的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相比,目前我國的直接融資比例仍然較低。過去十年我國從證券市場籌集資金近八千億元,但銀行貸款卻增加了八萬多億元。直接融資市場的不發達,導致全社會資金融通主要依靠銀行存貸機制來循環擴散。其結果是,企業過份依賴間接融資,使銀行的職責和壓力太重,同時由于很多企業在客觀上沒有償債能力,或在主觀上逃廢銀行貸款的不良意識濃厚,使中國銀行業潛伏著很大的經營風險。據統計,目前我國國有銀行的壞賬占GDP的25%左右。出于對貸款難以回報的恐懼心理,銀行惜貸一直是近年來銀行資金運作最大的痼疾;銀行資金寧可投放到國債和交納央行準備金,賺取低利的息差,也不愿意給企業放款。同時,2002年6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已超過8萬億,存款增長速度快于貸款,存貸差不斷增加(2002年6月末銀行存貸差增加到3.65萬億元),銀行經營雪上加霜。因此,通過法律規范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對于提高社會資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出現“債務-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是大有幫助的。

3、利用證券市場財富效應,擴大社會需求。

證券市場存在“財富效應”,當投資者的虛擬資產(如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值呈現不斷上升時,投資者可支配的財富增加,其消費信心和消費欲望都會增強,即期消費和超前消費的增加,將拉動社會總需求的上升,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最終帶動GDP的增長;而GDP的增長又為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創造了必要條件,如此形成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

同理,如果虛擬資產價值下跌,證券市場將產生“負財富效應”。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我國股市在2001年下跌前的市場價值總額約為5.4萬億元,而到2002年10月市場價值只剩4.4萬億元,整整“蒸發”了近1萬億元。股市市值的蒸發意味著股民財富的消失,股市中的散戶投資者在我國以中上等收入階層為主,是我國最有活力、也最具潛力的消費階層。目前股票資產的大幅縮水,必然會壓縮這部分人的日常即期消費支出。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居民因投資虧損已對自己的消費產生影響的占48.11%.同時,股市低迷和股票價格的下降,導致企業投資股票的資金損失,產生財富縮水,造成企業投資能力的下降,最終導致投資增長乏力。居民消費支出下降和企業投資增長乏力,必將影響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其結果將是因需求不足、供給相對過剩而導致物價下降,從而造成通貨緊縮。

4、發揮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調整和改善社會供求狀況。

我國通貨緊縮主要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現是“大量短缺和無效供給同時并存,是政府壟斷和體制障礙下供給和需求雙向不吻合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01)在這種情況下,全面利用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將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

證券市場是通過對現代市場經濟中一系列機制發生影響而影響社會供求狀況,進而影響社會再生產的。一方面,通過聚集和利用社會資源,疏通儲蓄及閑置資金轉化為投資渠道,使之朝著調整和集中的方向改變分配,促進投資,推動消費,改善供求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交易數量、價格與收益率,既對微觀主體經濟運行產生鼓勵或抑制作用,又對產業調整、組合及其恰當選擇創造條件,從而有利于加強企業競爭,改善經濟結構,提高整體經濟效率,促進供求相互契合程度。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還遠未成熟,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但是應當看到,我國證券市場是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起步和建設的,必然會出現許多困難和挫折。這些困難和挫折是發展中的困難和挫折,經過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堅持不斷改革和創新,與時俱進,一個規范、公正、法治,能有效推動資源配置的證券市場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參考文獻:

[1]A.加利。西林。通貨緊縮[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2]羅振宇。通貨緊縮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編著。中國通貨緊縮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錢小安。通貨緊縮論[M].商務印書館,2000.

[5]胡鞍鋼等。中國挑戰通貨緊縮[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

[6]余明,余熳寧。對日本當前通貨緊縮態勢的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1,(4)。

[7]李曉超,馬巖。前三季度世界經濟形勢及全年展望[N].中國統計信息網,中華工商時報社;2002年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報告[N].中華工商時報2002-04-17.

[8]高峰,肖冰,劉興祥。輝煌的樂章-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紀實[N].證券時報,2002-10-21.

[9]李正信。通貨緊縮威脅美經濟復蘇[N].經濟日報,2002-10-17.

篇3

所謂非系統風險又稱可分散風險,即某種因素變化只對某個公司或者個別行業產生影響的風險,其特點是該因素比較特殊,與整個證券市場的價格不存在系統、全方位的關聯,影響和牽連的范圍只是局部。非系統風險主要分為:

1.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信用風險是企業或者公司違背信用而不能按照約定支付給證券投資者應有的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這兩者之間是契約關系,由于證券發行者的財務狀況很差,導致證券發行者不能履行對其債務所承擔的義務。2.產品風險。其指某些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化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的可能性。每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可細分為四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投資者所面對的風險是不同的。3.技術風險。即技術開發方面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其包括關鍵技術預料不夠,技術無法突破等等使得產品質量及檔次不高,沒有競爭力。

二、風險規避的措施

(一)通過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在投資過程中基金管理人就是通過組合投資這個方法來規避非系統風險。尤其對于大筆資金的投資運作,在沒有系統風險出現的情況下,如果通過組合投資將資金分散到多種不同的有價證券品種上,當非系統風險出現時不至于所有資金均面臨風險,所以該方法是分散非系統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規避通貨膨脹風險在通貨膨脹期內,關注在市場上價格上漲幅度大的產品,選擇生產該類產品的企業中經營能力強和管理科學的企業進行投資。在通貨膨脹率較高的情況下,保值是最主要的目標,要是可以購買到保值產品的股票,就可以規避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貶值(購買力)風險。

(三)降低利率風險利率變動會導致貨幣供給量的波動,導致證券需求變化而致使證券價格變化的一種風險。證券投資者在投資時要了解掌握一定企業的資料,尤其是企業的營運資金中自由資金的比例情況。在利率趨高時,通常情況下要減少購買或者不購買借款較多的企業股票,反之亦然。現實生活中,利率的波動變化是很難把握和難以掌控的,所以在投資時要優先購買那些自有資金較多企業的股票,盡可能地避免利率風險。

(四)采用靈活的投資策略投資者一定要根據證券市場情況的不斷變化來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且注意策略之間的關聯,全面發揮策略的作用,以此來防范和規避投資風險。

(五)加強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證券市場的風險是永遠存在的,不同投資者風險偏好不盡相同,所以政府必須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政府的監管部門必須將風險教育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利用各種媒介宣傳風險觀念,以此來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REITs;新加坡;宏觀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2-101 -02一、REITs的定義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于1960年誕生于美國,REITs隨著美國政府頒布《REIT ACT》而成為美國市場最重要的一種金融產品。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協會對REITs的具體定義為: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是一種組織形式為商業信托或者公司,資金來源為大眾投資者的零散資金的集合,為房地產進行融資或收購并持有收益型物業,且分享房地產投資收益的信托方式。世界各地的業內人士和研究人員對REITs的一般性定義是:一種通過發行受益憑證或基金份額來集合大眾投資者的零散資金,交由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房地產相關的投資經營與管理,并在時點將投資的綜合受益按照比例分配給基金持有人的信托基金。新加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REITs的法案,只是在《聯合投資計劃規范》(Code on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中規定在S-REITs市場中REITs可以采用商業信托或公司的形式,投資于房地產或房地產相關的貸款。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是一種在房地產市場特有的投資信托方式,它在不同國家、地區的定義和形式各有不同。總的來說,REITs實際上是將房地產投資基金證券化,它的基本原則是分散風險,通過公司或商業信托的形式經營管理,匯集社會投資者的資金,由專業人員和機構進行相關經營與管理。REITs通過投資各種不同的房地產項目或證券的組合來實現其分散風險的原則,并且按照比例將綜合收益分配給股東或基金持有人,所以實際上,REITs是一種內含信托關系的主要投資于房地產相關權益的共同基金,且其是標準化和可流通的。

二、REITs特點

REITs是通過采取投資基金、信托、投資公司等各種形式從事房地產管理、租賃、投資等業務活動的集合資金投資計劃。一般情況下,REITs會選擇較為成熟的物業組合進行投資,比如工商業地產。REITs一般會將收益(以租金為主的部分)90%以上的比例通過分紅分配給投資者。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有著兩重的特性,一方面REITs是資產證券化產品,這使其擁有了股票的特征;另一方面REITs是投資基金產品,這使其擁有了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特點,比較典型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被強制要求進行高比例的分紅并且嚴格限制了它的投資范圍,這使得REITs具有平穩成長和高分紅的特點。在有效市場的假設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期望收益與投資風險和股票、債券相較而言:股票

(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長期收益和其投資物業的租金收入及價格、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程度具有很高的相關程度,在通貨膨脹時能夠提供有效的保值作用。另一方面,REITs的長期收益與其他金融資產(例如股票市場中的各種指數)相關度比較小,這一點可以使得投資者進行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

(三)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是集合投資者的零散資金進行投資,降低了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過高的房地產投資對管理經驗和資金方面的門檻,使得廣大中小投資者獲得了一條便捷的渠道來分享房地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收益。

三、S-REITs簡介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審核委員會為了進一步地發展其國內的資本市場而于1998年7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為促進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發展和增加投資品種而設立REITs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7月新加坡首只上市的REITs嘉茂商產信托基金(Capitalistic)――由嘉德置地發行,募集了折合約為9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新加坡房地產市場在金融危機后于2009年的第一季度開始明顯復蘇,相關資產價值和物業租金都比金融危機時增加了60%左右,增幅非常顯著。新加坡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在2012年的收益率約為37%,而同時期,日本、美國和英國REITs的收益率平均約為19%,僅為新加坡的二分之一,此時的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在全球各地的REITs市場中表現最為出色。國際研究組織指出,新加坡REITs市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表現出色是因為其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例如優良的國內金融環境、離岸金融政策比較寬松和非常優惠的稅收政策等,這些有利的宏觀經濟因素催生了很多亞洲房地產的龍頭企業―例如凱德集團和豐樹投資等等。

四、宏觀經濟對REITs收益影響的理論分析

研究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收益的影響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具有不同于其他投資產品的運作與交易形式,在對其收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時要充分考慮其多樣性與復雜性,并對其進行區分研究;同時,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產品流動性高,市場價值比較穩定且現金回報率比較高,是一種很重要的金融產品,對其收益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為資產估值和機構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借鑒。目前,已有數只不同類型的REITs在國內上市交易,分析研究國外成功市場REITs的收益影響因素對于我國REITs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收益與價格,與其他的一般有價證券相同,宏觀經濟對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影響往往具有長遠性、深刻性以及廣泛性的特點,宏觀經濟發展狀況的變化可能導致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收益出現幅度較大的變動。

(一)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收益水平的波動情況。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或趨勢良好時,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基礎資產可以在較為繁榮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于市場中發現更多的優良投資機會并獲得更多的運營收益,這將促使REITs價格的穩定上升。與之相反,當經濟處于衰退或調整周期,固定資產投資需求降低,企業融資需求隨之降低,REITs價格下降。

(二)通貨膨脹水平

與上述經濟發展水平相同,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水平會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產生不同的影響:1.當通貨膨脹水平維持在適度水平(溫和的通貨膨脹)時,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會因此增加派息與分紅并使得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價格上升,這會導致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收益水平的提高。同時,因為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抵抗通貨膨脹的能力較好,投資者為了防止其資產因通貨膨脹而縮水會選擇投資抵抗通脹能力較高的產品,這就使得市場對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需求不斷上漲,進一步的提高了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收益;2.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收益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基礎產業――房地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三)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對證券價格包括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份額的價格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當貨幣當局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即放寬銀根時,證券市場會吸引大量的游資進入,這就會導致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價格的上漲;當貨幣當局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收緊銀根時,流入證券市場的貨幣會減少,這會使得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價格的下降。我們選用短期利率I 來表示貨幣政策,當短期利率I 上升時,投資者會減少對證券市場的投資而將其資金轉向儲蓄,這導致證券市場的需求下降,REITs的需求水平也會因證券市場整體需求的下降而下降,REITs的價格和收益水平隨之減少;當短期利率I下降時,投資者為了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會減少儲蓄增加證券市場的投資,REITs的市場需求上漲,其價格和收益水平也會隨之上升。另一方面,匯率水平也會對REITs的收益率產生一定影響,例如REITs所在市場國家貨幣升值,會吸引外資流入,經濟形勢穩步發展,證券市場需求增加,REITs的價格和收益就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REITs的價格和收益隨之下跌。但若匯率盲目上漲也會對REITs市場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匯率太高會影響貿易出口,出口受阻,不利于經濟發展,進而證券市場受影響。

(四)財政政策

篇5

關鍵詞:黃金生產企業;黃金價格;股票價格;波動

中圖分類號:F83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一、影響黃金價格波動的因素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不僅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也使得人們有更多的財富積累。就目前情況分析,由于銀行存款的利率普遍偏低,而市場上股票、債券以及黃金現貨的投資收藏等金融工具的不斷涌現,致使在財富的積累和增值方面,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一些擁有過多財富的持有者就資產的進一步增至和保值,開始嘗試不同的金融產品。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推陳出新,金融項目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的逐步完善,現貨黃金以及股票市場等都因此而有了一定的發展[1]。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可以說在近幾年來是風生水起。然而證券市場的大規模擴展使得眾多投資者并未獲得較為滿意的收獲。而近年以來,美國經濟的衰退以及各項經濟制度越來越寬松,致了全球多個國家處于通貨膨脹的經濟狀態,而此時,換貨黃金就成為各國爭搶的對象。

自2008年以來,國際黃金價格雖然在不停的大幅度變動,而在中國國內市場上,黃金一直處于較為穩定的發展勢頭。因此,現貨黃金已經成為現代人理財投資的首選。而在2013年春開始,國內黃金價格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如何去把握黃金價格的走向,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有哪些,是人們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而研究現貨黃金的金價與黃金生產企業的股價的內在關系,對投資者把握黃金價格的變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主要是供給因素,也就是市場的需求因素。地球上黃金的總儲備量、黃金年供應量以及政治軍事經濟的需求量和央行的黃金拋售量等都是影響黃金價格的供給因素。此外,市場的需求因素也是影響黃金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場的投機性需求、保真需求以及黃金在飾品工業等市場領域的需求和變化等均是屬于黃金的需求因素[2]。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黃金的價格,對于金價有直接性的作用。此外,美元匯率的影響、全球貨幣政策的變化、國際政局的動蕩以及通貨膨脹等都會對黃金價格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的衰退和美元匯率的降低,使得國際金價一直處于走高的勢態。

二、黃金價格波動對黃金生產企業股價的影響

股票市場中,決定股票價格的是供給與需求因素,此外,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對股票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除去上市公司自身在經營方面的影響因素之外,政治、軍事、經濟決策、金融市場以及社會環境都會對股票的漲跌造成影響。對于上市公司來講,經營狀態是公司股價的基礎保障。經營狀態越好的上市公司相應的股市價格也會越高。此外,財政政策、通貨膨脹以及匯率等經濟因素也對上市公司的股份也有較大的影響。其次,戰爭、國際形勢以及政權的更換也會對股市價格又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當然,人為的操作以及監管部門的監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股市價格的浮動。因此,對于黃金生產企業來說,以上種種因素都會影響股價的上升和下跌。而現貨黃金價格的波動也會對黃金生產企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卻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黃金的價格波動和黃金生產企業股價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制于政治、決策、通貨膨脹以及匯率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產生的基礎上,對于黃金生產企業股份的波動來說,就不僅僅受制于黃金價格本身的影響。并且不同的黃金市場有不同的金融政策影響,因此,黃金價格對于黃金生產企業的股價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但是這并不能忽略黃金價格對于企業股價的重要影響。黃金價格直接影響了黃金生產公司的原料價格[3]。因此,對于黃金生產企業的股市價格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此外,證券市場的指數變動也會對黃金生產企業的股價產生影響,證券市場反映著宏觀的經濟市場狀態,因此,這對黃金生產企業來說是重要的影響。

黃金的價格直接關系著黃金生產企業的收入和最終利益,影響著企業對黃金的投入使用量,尤其對黃金極其敏感的首飾行業,受黃金價格變動的影響較大。其次,針對不同的市場和不同的情況而定,而這不能忽略黃金價格對于黃金生產企業股價的影響。因此,對于黃金生產企業來說,如何在黃金價格變動的情況下去穩定企業股價,成為黃金生產企業的重要課題。首先,黃金的價格不是黃金生產企業股價的唯一影響因素。因此,合理的調整各種因素的制約,加強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對于黃金企業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還應該不斷加強黃金市場和企業資本以及貨幣市場之間的聯動關系,一般而言,黃金的價格波動相比于黃金生產企業股份價格的變動要滯后,黃金的股價低迷也就預示著黃金價格的走低。因此,黃金市場的影響因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財富積累使得人們擁有更多的資本去投入到黃金市場上去增值和保值。然而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匯率的變化,導致了黃金價格在一定程度上的起伏,這對于黃金的生產企業的股票價格來說,無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然而,黃金的價格并非黃金生產企業股價的唯一影響因素。因此,如何把握黃金價格和黃金生產企業的股價成為現今各個黃金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翟敏,華仁海.國內外黃金市場的關聯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6(02):15-16.

[2]劉浩然.黃金價格影響因素和投資策略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7(10):19-20.

篇6

【關鍵詞】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

一、引言

進入2013年后,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復蘇,紐約商業地產市場已經開始接近2007年的市場高點,部分商業地產的估值甚至已經超過了2007年的最高點,從事投資和運營商業房地產的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價格也隨之飆升。

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發展也引起境內投資者的關注,國內金融機構紛紛瞄準了美國房地產復蘇和商業地產趨于繁榮的時機,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迎來擴容。國內市場開始發行以國外REITs為標的金融產品,如:鵬華美國房地產、諾安全球收益不動產和嘉實全球房地產。因此,本文以美國目前發行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為研究對象,通過數據分析影響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收益的經濟因素,探討各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為投資人是否將房地產信托基金納入其資產配置組合提供參考依據。

He(2000)[1]發現公寓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回報率和新房價格之間存在很強的因果關系。Glascock等(2000)[2]研究了權益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和非證券化的房地產之間的協整關系,還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與股票價格、利率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Goodman(2003)[3]使用1976年至2001年的數據,發現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與房地產價格之間的相關性較低,但是,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與其他宏觀經濟因素相關性較高。Ewing and Payne(2005)[4]使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研究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影響因素,時間跨度為1980年1月至2000年9月的月度數據,自變量為聯邦基金利率、同步指標指數、通貨膨脹和違約風險溢價四個宏觀經濟變量。他們發現,貨幣流動性緊縮,同步指標和通貨膨脹指數的上升導致REITs收益率下降,而違約風險溢價上升會增加REITs的收益,但是,他們沒有將房地產價格作為自變量納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三、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和處理

本文中使用的數據包括以下5個變量: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指數、房地產價格、證券價格、長期利率和通貨膨脹指數。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指數(LREIT)來自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協會,用公寓REITs指數表示;房地產價格(LHP)用平均新房銷售價格表示,來自由美國人口調查局;證券價格使用的是道瓊斯工業指數(LDOW);10年期利率(US10)來自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通貨膨脹指數使用城市消費價格指數(LCPI)衡量,來自勞工統計局。除利率外,所有變量使用自然對數形式,數據區間是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值。

(二)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分析前,需要對所有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每個變量的原時間系列都是非平穩的,非平穩的假設不能被拒絕。然而,一階差分的結果清楚地表明,非平穩假設可以被拒絕。因此,我們所有的五個變量,LREIT,LDOW,LHP,US10和LCPI被認為是一階單整的。

(三)協整檢驗

所有變量同階單整后,可以進行Johansen(1990)協整檢驗,此檢驗基于最大似然估計法,通過兩個檢驗統計量稱為跡統計量和最大值來確定協整向量個數,結果見表2。協整方程的階數根據赤池信息標準(AIC)確定,從表2可見兩種檢驗都說明原假設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被拒絕。然而,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不能被拒絕,表明變量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四、結論和啟示

本文探討了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與房地產價格、證券價格、利率、通貨膨脹是否具有相互影響的關聯性,使用VECM誤差修正模型檢驗這五個變量之間的短期及長期關系,在協整檢驗中,我們發現這五個變量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表明這五個變量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首先,REITs收益和房地產價格正相關,房地產價格上漲1%,REITs收益率增加1.39%,這說明REITs作為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金融產品,其收益率水平和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狀況有重要關系。第一,它可以引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增強投資和管理持有型物業的專業性。第二,它作為房地產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之一,可以優化房地產企業的資本結構。通過REITs交易獲得的資金能夠一方面可以有效滿足開發企業融資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從結構上調整房地產企業的融資結構。第三,可以為哪些沒有能力買房、炒房的廣大社會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參與房地產投資的渠道。同時,它也會疏導住宅的投資需求,有效地避免了過度投機的行為。其次,REITs收益和通貨膨脹負相關,其調整速度跟不上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反應滯后。在高通脹期間,債券實現的收益明顯的高于REITs的收益率,經濟狀況使得人們普遍對通脹有較高的預期,美國國庫券收益率和聯邦基金利率可以隨著CPI的增長迅速做出相應的調整,而此時REITs的收益調整無疑落后了,短期內抗通脹性失靈。最后,REITs收益回報與證券價格和利率相關度較低,可以為資產組合提供資產分散的選擇。

REITs產品對于廣大的投資者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品種。通過對美國REITs收益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首先,在美國等發達國家REITs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房地產融資方式。從中國目前的房地產融資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到,房地產業存在融資結構不合理,銀行債務融資在資產比重中過高,因此,在中國發展REITs不僅能夠拓寬房地產融資渠道,降低房地產企業和銀行系統的信貸風險,而且能夠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因此,中國發展REITs對房地產業和金融業都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市場流動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投資需求,而巨大的資金供給和有限的投資渠道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投資者急需新的穩定、高回報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來滿足需求,這為中國開展REITs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REITs可以有效地拓寬投資渠道,為中小投資者提供金融資產的優化組合,促進儲蓄存款轉移到投資領域。

最后,國外發達國家的REITs發展比較成熟,擁有許多值得中國借鑒的經驗。通過對這些國家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發展、組織結構、運作模式等進行比較,為中國發展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提供了寶貴經驗。通過對美國REITs收益的實證研究,可以為中國發展REITs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He,L.T.(2000)“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partment REIT stock returns andunsecuritized residential real estate”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Management 6(4),365-372.

[2]Glascock,J.L.,Lu,C.,and Raymond,W.S.(2000)“Further eviden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IT,bond,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177-194.

[3]Goodman,J.(2003)“Home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stocks”Journal of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MayAugust.

[4]Ewing,B.T.,and Payne,J.E.(2005)“The response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returns to macroeconomic shock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293-300.

[5]Pesaran,M.H.,and Pesaran,B.(1997)Working with Microfit 4.0:Interactive Econometric Analysi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7

近幾年來,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日益凸顯,通貨膨脹問題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2007年以來,我國CPI一路攀升,在2008年2月達到最高值8.7%,并在2011年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雖然中國政府數次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及利息率等貨幣政策進行調控,但是收效甚微。這主要是因為本輪的通貨膨脹受到了國際因素的大幅影響,即是一種“輸入型”通貨膨脹。

輸入型通貨膨脹是指由于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引起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現象。通常,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有三個傳導途徑,分別是國外商品的“總供給—總需求”傳導途徑、貨幣供給傳導途徑以及價格傳導途徑。

首先,從“總供給—總需求”傳導途徑來看,如果國際市場存在通貨膨脹,國外商品價格的增加會刺激我國商品的出口需求,同時減少對國外商品的進口,增加國內替代商品的需求,從而總需求增加引起通貨膨脹。第二,從2008年9月到2011年7月,美聯儲通過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共注入2.3萬億美元以推動美國經濟增長。與此相關,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從2007年初的11047億美元激增到2011年末的31811億美元。大量的外匯儲備導致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從而引發價格上漲。第三,近年來,國際原油及鐵礦石等資源類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使得化工類及鋼材等中間產品的價格上漲,進而推動下游最終消費品價格指數的提高。

二、數據選擇及實證研究

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除了外部因素外,自然還有國內因素。為了計量分析的全面性,本文選取國內外多個經濟數據作為解釋變量。本文首先采用OLS回歸對當前通脹原因進行靜態分析,然后使用VAR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動態分析,最后利用方差分解得出當前通貨膨脹中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各自的貢獻率。

本文選取的數據中,被解釋變量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國內解釋變量選取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CHNR),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REA)及上海證券綜合指數(SHA),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國外解釋變量選取國際原油價格(OIL),國際鐵礦石價格(IRON),外匯儲備(FER)以及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庫。本文采用的是從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60個月度數據。計量模型檢驗及分析使用的是Eviews6.0數據分析軟件。

(一)單位根檢驗

為防止出現異方差性,在此對各個變量進行對數處理,隨后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得到原數據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穩的,對原數據進行一階差分后的數據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穩的。因此所有經濟變量均是一階單整的。

(二)OLS回歸分析

以CPI數據為因變量,其他經濟數據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結果顯示OLS整體模型的擬合優度為92.53%,F統計值為105.49,同時F統計量的概率水平遠小于1%,表明方程整體是顯著的,并且具有較高的解釋力度。其中,利率、人民幣匯率與國際原油價格的t統計值概率均小于5%,說明顯著性較強,而其他幾個變量的顯著性則較低。人民幣匯率和國際原油價格的系數為正,說明其變化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系,人民幣匯率升高導致熱錢的流入,而國際原油價格的上升導致進口油價的高漲,都推動了CPI的增加。

(三)向量自回歸模型(VAR)

由于OLS回歸分析只對當期變化有解釋力,并不能解釋變量的滯后信息,因此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來分析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

選取相同的變量進行VAR估計。對各個變量進行穩定性檢驗和協整檢驗,結果表明數據是一階穩定的且數據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從VAR估計的結果中得到,各子方程的擬合度均達到90%以上,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四)方差分解

利用方差分解可以分析各變量對CPI的影響程度。對CPI進行方差分解,結果得到,在滯后10期時,人民幣匯率,外匯儲備及國際鐵礦石價格的上升對CPI增長的貢獻度分別達到了22.93%、19.95%及20.09%。

把外匯儲備、人民幣匯率、國際原油價格和國際鐵礦石價格四個因素的貢獻值加總得到國際因素的貢獻值為45.49%,而國內因素對CPI的貢獻值為30.71%。因此,目前的通貨膨脹主要為輸入型通貨膨脹。

三、結論及建議

由上述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1.當前的通貨膨脹為輸入型通貨膨脹。國際石油價格、鐵礦石價格等原材料價格的上升、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及人民幣匯率升高導致的國際熱錢涌入為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2.在貨幣政策上,我國應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控制貨幣規模,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來使資金回籠,減少貸款規模。但如果單純提高利率會造成投資成本的升高導致投資的減少,因此還需配套采取寬松的財政政策,通過減稅、補貼等形式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扶持,避免出現經濟的滑坡。

3.我國應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阻止國際過剩流動性流入。同時應從長遠視角解決美元儲備過剩及匯率風險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全功,程蹊.我國對外貿易影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的路徑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4(2):51-56.

[2] 楊珍珍.輸入型通貨膨脹對我國的影響.決策與信息,2008(4).

[3] 王虎,陳崢嶸,馮彩.我國金融資產價格與通貨膨脹的關聯性檢驗[J].證券市場導報,2008(3).

篇8

一、引 言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全年同比上漲4.8%,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是推動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自2006年11月以來,糧食、肉蛋、油脂、鮮菜以及奶制品等價格輪番上漲,推動食品價格漲幅不斷走高。2007年食品價格上漲12.3%,不僅大大推動了整個消費價格指數上漲,而且對居民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強化了居民通貨膨脹預期。2007年消費價格指數同比漲幅逐季擴大,分別為2.7%、3.6%、6.1%和6.6%,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居民價格預期指數也逐季走高。第4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64.8%的被調查者預期2008年價格將繼續上漲,為有調查以來的歷史最高。[1]自1996年之后,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長從未超過4%,1998年、1999年和2002年消費價格指數同比還出現負增長,2004年消費價格指數3.9%的增長也只能算是溫和的通貨膨脹。而2008年2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7%,創11年以來新高。消費價格指數的新高無疑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在2008年3月18日國務院總理答記者會上,總理指出,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物價過快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壓力,隱藏的風險是經濟可能出現的波動。

在全球化加快發展及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我國此次價格上漲的形成機制更為復雜。從國際方面來看,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生物能源發展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較快增長增加了糧食需求從而導致價格上漲,這些使得我國產品價格有上漲的空間。2007年人民幣對美元比上年末升值6.9%并有進一步升值的預期,這導致外匯資金大量流入我國,央行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在2007年表現得更為明顯,流動性過剩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消除。從國內方面來看,雖然2007年翹尾因素和2008年初雪災造成的短期價格上漲因素已經消除,長期來看,土地資源總體有限、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工業用糧需求持續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也存在上漲的趨勢。而不斷形成的通貨膨脹預期將會進一步推動職工工資、其他產品的價格上漲,從而形成價格上漲的擴散和自我強化,引發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針對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2007年我國的貨幣政策已經逐步從“穩健”轉為“從緊”。中國人民銀行在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的同時,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5.5個百分點,6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在“從緊”貨幣政策的作用下,貨幣信貸增長加快的勢頭有所減緩,但信貸擴張壓力依然較大。2007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6.7%,增速比上年低0.2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1%,增速比上年高1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3.6萬億元。2008年1月份,在上年末嚴格數量控制下的新增貸款需求和春節期間的貸款需求作用下,當月新增貸款額超過8000億元,創下了月度新增貸款額最高紀錄,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看待通貨膨脹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增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是否過度增長?中央銀行是否需要采取更為嚴格的信貸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現在是否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本文對此作一些探討。

二、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國際比較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各異,我們不能采用信貸總量對各國商業銀行信貸直接進行比較的方法,而是應該根據其實體經濟的發展,以信貸規模和實體經濟規模(這里以GDP來代表)之比來進行考察,這里稱信貸規模比。由圖1可見,從1985年到2004年,除了韓國,其他國家的信貸規模比都高于弦國。

1985―1997年,日本信貸規模比處于6國中最高的位置,且遠遠高于居于第二位的美國。1998年貸款增幅驟然下降,此后一直處于中等水平。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經濟泡沫下日本的銀行信貸規模較大,泡沫破滅后,為了緩解危機,銀行信貸規模高增長一直持續到1997年。1998年信貸規模比大幅降低,一是由于泡沫破滅后經濟持續低迷,企業資金需求減少;二是日本政府加快處理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同時銀行加強貸款回收,提高了放貸門檻,貸款發放額減少。日本經驗表明,超過200的信貸規模比是比較危險、不可持續的。

美國信貸規模比處于較高位置,1998年后,一直處于6國中首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美國發生了嚴重的信貸危機,儲貸機構倒閉、海外信貸產生大量壞賬,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并沒有使其銀行信貸規模比大幅降低,整個九十年代信貸規模比依然穩步增長,而同期美國實現了九十年代長期低通脹、穩定增長的經濟奇觀。2000年網絡經濟泡沫破滅,銀行信貸增幅放緩,但由于9.11事件,為防止經濟下滑,銀行信貸又再次增長。美國經驗表明,信貸規模比在100―200之間是恰當的。2003年和2004年的信貸規模比大于200,這可能為2006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打下了伏筆。

英國銀行信貸規模比保持在100―150左右,德國自1987年后也在這一區域波動,2004年突破150。兩國經濟沒有出現像日本與美國的經濟衰退與繁榮。

1986年后,6國中韓國一直保持最低的信貸規模比,但是,其經濟體同樣遭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國民經濟大幅下滑。這表明,信貸規模不是影響經濟重大波動的唯一因素。我們也可以看到,危機后,韓國銀行信貸規模沒有減少而是增加,以降低大量外資撤出的不利影響,幫助經濟復蘇。

1998年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管理手段開始從行政式的數量控制轉向市場化的比例管理。1997年前信貸規模比在100以下,1997年后增長速度明顯快于上個10年,在100到150之間。國際比較來看,我國信貸規模處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如果考慮到我國證券市場遠比不上其他國家的證券市場發達,我國企業的融資絕大部分仍然依靠銀行信貸這一單一渠道,我國銀行信貸規模并不高。流動性泛濫或通貨膨脹的出現不能簡單歸因于銀行信貸。

三、商業銀行信貸決策的影響因素

(一)與宏觀經濟的協調

1998年前實行信貸規模控制,規模不能體現出銀行對經濟的判斷,所以我們觀察1998年后。1998年我國經濟增長幅度降至5年來的最低,通貨緊縮使得企業貸款需求減少,銀行雖然擁有自主決定發放貸款的權利,但是信貸增幅依舊下降。直至2001年,各項經濟指標顯示國民經濟已經從低谷回升時,商業銀行才加大放貸力度,2002、2003年銀行信貸規模出現了較大的增幅,這表明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也展示了銀行在信貸管理中的合理性。雖然1998年降低存款準備金率5%,1999年降低存款準備金率2%,但是只有在外在經濟環境確實好轉的時候,商業銀行放貸的愿望才增加。2003年為了防止銀行信貸增幅過快,局部經濟過熱,貨幣政策改為緊縮,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2004年又提高1.5%,經濟增長得到了控制,銀行信貸也應聲而落,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2006年后的經濟走勢似乎有所矛盾,2007年GDP增長繼續回落,卻采取了較為嚴厲的緊縮政策,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共計5.5%,6次調整利率,貸款利率共提高0.81%,但是銀行信貸增幅卻仍然攀升,年終重新采用了數量控制。

從信貸增幅上,2007年的信貸增幅和1998、2002和2004年接近,應該說沒有太大異常。如此嚴厲的緊縮政策,是由于2007年我國證券市場創下了6100點的新高、房地產市場價格節節攀升、物價指數迅速上升。有觀點認為,銀行信貸擴張和外匯占款的急劇增加導致了流動性泛濫,是造成資產價格和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銀行信貸與資產價格關系如何,目前尚沒有一致的結論。[2]從我國銀行信貸與證券市場價格來看,股票價格的最高點的時候并非是銀行信貸增幅的最高點。其次,盡管央行曾試圖在銀行信貸與股票市場之間建立一條正規的資金融通渠道,即股票質押貸款,但是股票質押貸款總量并不多,實行分業經營下的銀證之間資金渠道并不順暢。從銀行信貸與房地產價格來看,紛紜的房價之爭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房地產價格的變動,既要從資本品價格考慮,也要從消費品價格考慮。房地產業作為新興行業,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特定階段的一個重要產業,大量的城市基礎建設加上中國以前的福利分房制度導致的房產建設的空缺,這些都為房地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經濟結構的轉型導致銀行向房地產行業多發放一些貸款并不能證明銀行信貸造成了房價的過度上漲。為了考察CPI價格指數和銀行信貸的關系,本文檢驗了1997―2007年CPI增幅、GDP增幅、本外幣貸款增幅、貨幣增幅、外匯儲備增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只有GDP增幅和外匯儲備增幅之間通過相關性檢驗,相關程度達到0.817,其他各因素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以上分析表明,2006年前銀行信貸與宏觀經濟運行、貨幣政策都比較協調。2006年和2007年的一些不合拍主要是由于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考慮了資產價格和物價上漲兩個因素,而它們并非由傳統的銀行信貸可以輕松調節。銀行信貸的控制不能減少流動性過剩,不能控制CPI,并不表明銀行信貸規模本身的過度和信貸決策的失誤。國際經濟、金融一體化下,我國貨幣政策不能輕易實現目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貨幣目標中通貨膨脹、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矛盾。

(二)與自身條件的吻合

1.商業銀行存貸比。1998年后,制約銀行信貸的一個根本因素是存貸比。1998年銀行存貸比為90.41%,2004年降為74.48%的合理范圍,2005年進一步下降,2006年為最低的68.47%。2007年存貸比上漲0.82%,低于75%的比例控制。從存款和貸款的趨勢線可以看出,兩條趨勢線之間的喇叭口越來越大,也就是曾經非常關注過的銀行存差問題。本文認為銀行降低存差,將資金用于發放貸款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畢竟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量企業發展需要資金,而銀行是絕大部分企業資金供給的唯一方式。如果銀行不進行實物投資而偏好證券投資,表明銀行不具備風險判斷的能力,或是虛擬經濟中證券收益偏高,都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存貸比的小幅上升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這一存貸比也處于信貸規模的合理范圍。不僅中國銀行如此,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以82.8%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增幅領先于信貸市場。[3]

2.商業銀行信貸質量。表1顯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99年達到最高峰為39%,此后一直呈下降趨勢,直至2007年降為6.17%,不良貸款占GDP的比重也降至5%,表明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正逐步好轉。這段時間,2004年前不良貸款率的迅速下降,很大部分歸因于不良資產剝離、國家注資核銷等政策性措施所致。如僅2004年,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共核銷壞帳1993億元,工商銀行核銷壞帳700億元。[4]2004年后不良貸款率的下降可以認為是商業銀行的自身努力帶來的結果,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具備一定的控制資產質量的能力。但是,2007年沒有做到“雙降”,雖然不良貸款率下降1%,但是不良貸款額有所上升,值得警惕。表2進一步表明,我國不良貸款余額的增長完全是由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長614.6億元帶來的,其他各類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都比上年繼續下降,這表明絕大部分商業銀行信貸決策水平正逐步提高,而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等系列改革并沒有很快取得成果。

四、結論及建議

1.我國商業銀行貸款規模處于適度狀態,銀行信貸決策合理。國際比較表明,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商業銀行信貸增幅與其實體經濟發展是相互匹配的,近年來我國信貸規模比出現顯著上升的趨勢和國際趨勢相吻合。即使我國控制商業銀行的主動信貸發放,也會由于國際資金流入增加商業銀行外匯存款,商業銀行為了資產負債的平衡,也不得不發放貸款。國內因素分析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大部分時期順應經濟周期發放貸款,表現出較好的信貸控制能力。2006年開始出現的逆周期不能簡單地視為商業銀行信貸發放的失控。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存貸比適度,信貸資產質量處于歷史上比較好的狀態,表明商業銀行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已經逐步具備了一定的信貸決策能力。

2.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提高調控技巧。國際經濟、金融一體化下,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僅僅通過銀行信貸控制,已經不能實現其目的。復雜的經濟環境使得貨幣政策目標中的通貨膨脹、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難以協調,對貨幣政策調控的技巧要求提高。針對本次通貨膨脹的復雜性,既要合理發揮貨幣政策作用,抑制總需求膨脹,也有必要繼續加強供給管理。貨幣政策選擇中,進一步發揮匯率在調節國際收支、促進經濟平衡增長中的作用。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短期內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的作用。進一步推動外匯市場發展,鼓勵商業銀行為不同需求的企業設計針對性更強的匯率避險產品。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投資體系。如動用外匯儲備購買重要資源物資、放寬居民用匯額度等都是貨幣政策變被動為主動的重要選擇。

3.堅定銀行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加強銀行業監管。銀行信貸在適度范圍而貨幣政策的目標沒有達到的時候,我們不能認為銀行貸款太多,更不能采取數量控制,這是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后退。如果央行要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控制銀行信貸的規模,通過減少銀行負債或不增加銀行資本,從而減少銀行資金來源的市場化管理手段更為妥當。為了防止資產價格泡沫,監管者可以提高監管水平,加大懲罰力度,增大違規的成本。

4.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商業銀行貸款質量下降是由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反彈造成的,這表明引進戰略機構投資者、銀行上市后的工行、中行和建行并沒有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占信貸市場份額50%以上的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股權結構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2007年第4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綜述,中國人民銀行,pbc.省略/。

[2]Rosen, Richard J. (2002). “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Asymmetries and Persistence in Bank Deposit Rat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1 (3).

[3]《2007年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pbc.省略/。

[4]高杰英.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9.

Bank Loan Scale upon Inflation Concerns

Gao JieyingAbstract: The excessive liquidity and the rise of CPI make us worry about inflation. Bank loan is paid so much atten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relauches quantity control. First, the article compares Chinese loan scale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n, the essay analyses elements having influence on making loan decision. The articl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loan scale is reasonable and the decision is rational. So we should not use loan scale as the direct tool for monetary policy regul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continue with the banking marketization reform.

Key words:Inflation; Loan Scale; Ratio of Deposit to Loan; Loan Quality

[ 收稿日期: 2008.3.19

篇9

回顧2011年,通脹形勢依然嚴峻,雖然年底物價指數有所回落,但依然處于高位運行態勢。相反地,證券市場一路震蕩下行,股指較年初跌去了20%。市場不好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歐元區債務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遲緩,對國內的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二是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受到四萬億投資的影響,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正在經歷著考驗;三是證券市場擴容過快,加上限售股解禁大大超過市場的承受能力,明顯的供大于求。在去年的信中,我認為股票價格,是受市場股票供應量影響的,不管宏觀經濟多么向好,貨幣政策多么寬松,資金流動性多么巨大,但從長期來看,股票價格都會受制于供求關系,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其他牽強附會的解釋不能說服人的原因之一。

據WIND資訊統計,2009年下半年IPO重啟,滬深兩市半年內發行新股111家,再融資143家;2010年新股發行347,再融資186家;2011年新股發行275家,再融資191家。兩年半時間,新股發行募集資金累計9614億元,再融資11900億元,從中不難發現,證券市場的擴容速度有點太快了。每年幾百只新股的發行及再融資,還有持續不斷的大小非減持(2009年解禁股數7067億股、解禁市值約5.23萬億元;2010年解禁股數3812億股、解禁市值約5.82萬億元;2011年解禁股數1750億股、解禁市值約2.21萬億元),對股權分置改革結果的市場消化,讓本已脆弱的二級市場不堪重負。

2011年底歐盟各國簽訂了旨在拯救歐元、緩解歐債危機的新條約,但歐債危機能否有效緩解還有不確定性,美國經濟能否有效復蘇,新興經濟體國家能否遏制通貨膨脹、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平穩增長,也同樣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中國來說,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在2012年越發顯得迫切,努力擴大有效內需,尋求經濟持續增長的循環動力,將繼續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心之一。

總之,2012年歐債危機可能進一步蔓延,美國經濟復蘇也將會步履維艱,新興市場經濟體更是面臨通脹壓力,世界經濟形勢下行的概率較大。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由于中國加入WTO已滿10年,其經濟越來越開放,這樣就很難獨善其身,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如影隨形,經濟發展需要考慮的各項因素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有預見性的頂層設計和高超調控能力。2012年對于我國經濟來說是關鍵的一年,有許多人擔心經濟是否會陷入“滯脹”的困境,對此我有同感。

篇10

現今更多的投資者把資金投資到證券市場中,在于證券投資的方式靈活、收益較高。但證券市場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而這些不確定因素會造成不同類型的風險。本文著重分析證券投資風險的原因,得出投機行為加劇市場的不穩定性和個人投資者盲目投資擾亂環境等造成了投資風險,并根據這些不同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

證券投資;投資風險;風險防范

一、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

證券投資風險就是投資者在投資期內不能獲得預期收益或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證券投資的風險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1.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資收益率變動的可能性。系統性風險的來源主要由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宏觀因素。(1)政策風險。政策性風險是指由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而對投資收益帶來的風險。如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0.1%調整為0.3%,兩市股指跌幅均超過6%。同時一些間接的政策變化也會產生一系列風險,如房地產市場調空政策的出臺會影響兩市房地產股票的波動。(2)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指因利率變動使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影響證券的供給和需求關系從而導致證券價格波動造成的風險。利率的調整與股價的波動有著密切的關系,給股市帶來了很大的利率風險。(3)購買力風險。物價變化導致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貨膨脹風險。通貨膨脹較高且持續一段時間后,會使整個經濟形勢變得不穩定,風險增大。通脹還會直接降低投資者的實際收益。(4)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證券投資活動中最普遍、最常見的風險。市場風險指由于市場行情勢頭的變化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市場周期循環、資金的供求變化、市場的季節變化、市場預期等都影響市場行情走勢。

2.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指由非全局事件引起的投資收益率變動的可能性。公司的經營管理、財務狀況、市場銷售、重大投資等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公司的股價走勢。(1)經營風險。企業內部項目投資決策失誤,不注重技術更新,競爭實力下降;不注重市場調查,不注重開發新產品,滿足現狀;銷售決策失誤等,引起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相對下降,使企業產生經營失敗的可能性,這種風險是個別的、可以規避的風險。(2)財務風險。公司的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無力償還到期的債務,利率變動風險,利率變動增加成本風險,再籌資風險等影響企業現金流量,影響到企業的收益。(3)信用道德風險。上市公司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隱瞞公司經營狀況或故意散布虛假信息尤其是虛假財務數據的編報等,來達到發行上市或騙取投資者投資的目的。

二、防范證券投資風險的對策

根據上述證券投資風險及其成因分析,系統性風險對所有公司企業、證券投資者和證券種類產生影響,不能進行回避和分散,而非系統性風險是某個產業或企業獨有的風險,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分散這類風險。下面主要針對非系統性風險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1.個人投資風險防范。在證券市場上,莊家如大鯊,散戶如魚蝦,稍不小心就會被莊家吃掉,個人投資者經常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因此,在防范風險上,個體投資者(即散戶)尤應警戒,不斷充實自己。(1)要量力而行,理性看待高風險。在進行證券投資時要量力而行,切忌借入資金進行投資。另外還應理性看待高風險。當一些個股在短期內以漲停板跳躍式上漲時,投資者就一定要注意風險,若有投資者在高位追漲,定會被套牢。(2)運用證券投資組合,分散風險。進行證券組合投資應遵循如下分散風險原則:a.所購證券的發行單位要分散;b.公司所屬行業要分散;c.證券種類要分散;d.證券投資期限要分散。對于投資者而言,應根據證券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原則,做到四個“分散”,定能降低證券投資的風險,保障投資利益。

2.加強上市公司的監管。規范上市公司及其關聯人在股票發行與交易中的行為,督促其按照法規要求,及時、準確、完整地批露公司的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定期報告包括年度報告和中期報告,主要內容是期內公司經營情況和財務會計資料,是投資者分析的主要依據。臨時報告包括常規公告,重大事件公告,收購合并公告,股東持股變動公告等,主要是在上市公司發生可能對公司股票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時,向公眾投資者批露相關信息。

3.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立法、執法。要規范證券投資市場,從客觀上說,必須建立一套完備的、嚴格的監管法規,規范上市公司、監督過度投機和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根據國外成熟市場的經驗,我國立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1)法律體系比較健全,各法之間銜接性很強,且獎罰分明,既體現了對經營者的監管,也體現了對監管者的行為進行約束;(2)突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增強他們對證券市場的信心;(3)針對性強,突出了對上市公司、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市場服務機構等進行分行業監管的原則;(4)證券法規的形成超前于證券市場的形成,防患于未然;(5)法規的內容既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嚴肅性,又能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完善,增強其適應性。

三、總結:

通過對證券投資風險的剖析,我們對投資中所要面臨的風險有了具體深人的了解。在投資中我們將這些防范風險的基本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未來的投資活動中摸索出一套更加完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一定會達到投資收益最大化,投資風險最小化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胡子云,費秀婧.證券投資如何做好風險控制[J].經營管理者,2014(4).

[2]鮑添茂.證券投資風險與計量方法[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