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服務調研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氣象服務調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氣象為農服務;調研;思考;山東萊蕪
中圖分類號 S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42-02
萊蕪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山東省重要的農業區,農業經濟較為發達,在全球及全國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災害發生嚴重,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萊蕪農業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時期,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頻發的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明確指出:“糧食產量、品質和種植結構與天氣、氣候條件密切相關。要依靠科學,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服務”。萊蕪市氣象局通過廣泛深入的基層調研,全面了各級用戶對氣象服務的不同需求,積極探索為農氣象服務的有效途徑和合作模式,對于進一步做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充分發揮氣象為農的職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萊蕪農業發展現狀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農業區,豐富的光熱水資源,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使萊蕪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農產品尤以生姜、大蒜、雞腿蔥、大紅袍花椒享譽全國,萊城區是“中國生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鋼城區是“中國蜜桃之鄉”。特色農產品優勢明顯,以姜、蔥、花椒、蒜為代表的“三辣一麻”產品馳名國內外,生姜、大蒜種植面積一般在1.33萬hm2左右,南部山區黃金蜜桃種植面積一般在0.53萬hm2左右。
萊蕪雖然是一個新型的工業城市,耕地面積較少,但農業特色較多,農業種植分布界限清晰,北部山區和南部山區主要以特色果品種植為主,其中北部山區以櫻桃、花椒種植為主,南部山區以桃種植為主;東部山區以烤煙種植為主;西部平原是主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主要以大蒜、生姜種植為主,常年種植大蒜面積1.33萬hm2,是萊蕪農業的支柱性產業。由此衍生了一些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儲存、運輸、旅游、餐飲等涉農企業和合作社等涉農組織。近10年來,萊蕪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各種蔬菜大棚、反季節名優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現代溫室和大棚、基地發展較快,成為萊蕪農業的主要支柱。
2 萊蕪主要氣象災害
萊蕪地處魯中山區腹地,境內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氣象災害頻發,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氣候的明顯暖化,極端天氣和氣象災害發生更為頻繁,因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通過對1950—2010年萊蕪發生的氣象災害進行統計分析,發生在萊蕪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凍害、高溫、寒潮、連陰雨等,其中以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凍害為重。而風雹、凍害、連陰雨已成為近10年來影響萊蕪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氣象災害。
3 調研對象基本情況
3.1 調研對象
根據當前萊蕪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為使調研內容更加有的放矢,切實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對氣象服務的真實需求,萊蕪局制定了詳細的調研對象,包括果農、菜農、糧食種植戶、大棚種植戶、農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基層農業技術員、涉農企業的負責人等。
深入林果種植區,調查了解果品種植分布情況和近年來氣象災害造成損失程度,以及果農對氣象服務的關注度;走進蔬菜、果品、花卉大棚,詳細了解設施農業種植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走進田間地頭,面向農民了解露天農業種植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走進涉農企業詳細了解他們獲得氣象信息的途徑和制約信息傳播的主要瓶頸;走進農業合作組織了解他們的氣象服務的需求。
3.2 調研方式
調研主要采取面對面座談的方式,業務人員認真傾聽調研對象的需求,及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使調研結果更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
3.3 調研結果
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活動,業務人員深切體會到不同的用戶對氣象服務的關注度不同,現將用戶需求整理如下。
(1)萊蕪南部山區和北部山區林果業比較普遍,果農在果樹發育的不同時期關注的焦點不同,春季果樹萌動和開花期特別關注霜凍、強冷空氣、大風等災害天氣,而且3~5 d的天氣預報尤其重要。果實成熟期特別關注連陰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在信息的獲得上,有很多制約因素,萊蕪市北部和南部山區多數自然村不通有線電視,看不到萊蕪電視臺天氣預報,果農只能參考山東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一些短時臨近預警信息更是無法獲得,只有極少數果農使用手機短信,嚴重影響了果區氣象信息的覆蓋度和防災避災能力,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日益增加,如2011年的一場冰雹給南部山區部分果農造成4 000多萬元損失。
(2)設施農業的關注主要在冬春季節,生產者尤為關注大風、強降溫、連陰雨(雪)等災害性天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而且短時臨近預報對他們做好防范也特別重要,生產者特別渴望得到一些災害天氣的防御指導和受災后的補救措施指導。在信息的獲得上,用戶大多數是依賴電視天氣預報,農忙季節往往錯過收看天氣預報時間。只有少數用戶使用手機短信業務。多數農戶反應,常規的天氣預報不能滿足其需求,如能從天氣變化角度預報未來天氣變化對設施生產的影響,并提出科學專業的指導意見,將會給設施生產帶來事半功倍的效益[1]。
(3)大田露天種植的農戶和農業合作組織,特別關注某一時段內氣候的變化趨勢,如春、秋季的冷暖趨勢、旱澇趨勢、作物生長季的災害趨勢等,關鍵農時季節的3~5 d天氣預報,如春耕、春種、夏收、夏種、秋收、秋種季節,農戶特別關注未來1周內的天氣變化情況。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呼吁,要擴大氣象預警信息的覆蓋度[1],讓基層農業工作者和農民及時接收到氣象預警信息,真正體現氣象信息服務的價值所在。
(4)一些涉農企業格外關注氣候的年景趨勢預測。部分涉農企業的負責人有手機短信業務,大多數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還是電視,部分企業還通過網絡。
(5)典型的農業合作組織,如萊蕪市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特別需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以及天氣趨勢預報。該合作社董事長介紹說:如果在災害天氣來臨前1~2 h能得到信息,就可以采取措施,減少損失。
4 萊蕪為農氣象服務現狀
根據調研掌握的基本情況,萊蕪局經過分類整理,制定了周密的氣象服務方案,根據不同的季節特點,突出重點,全力做好關鍵季節的氣象服務。
4.1 全力做好特色果品氣象服務
萊蕪南部和北部山區是萊蕪重要的果品基地,南部山區生產蜜桃、北部山區以花椒、櫻桃種植為主,花期的凍害防御被列為春季氣象服務的重點。為此,萊蕪局一方面加強作物生發育期觀測,另一方面加強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緊緊圍繞櫻桃節和桃花節,做好各種預報預警服務,并通過多種媒體播發,取得較好的服務效果。
4.2 跟蹤做好特色種植氣象服務
姜、蒜種植依然是目前萊蕪的特色種植,萊蕪局從種植到收獲跟蹤做好氣象服務,根據不同的生長季節和天氣狀況制作服務材料,指導做好不利天氣的應對。重點做好春季的生姜播種期預報,秋季的大蒜適宜播種期預報、大蒜春季凍害防御、返青期灌溉預報、生姜病蟲害防治、收獲期預報等關鍵季節的氣象服務。
4.3 跟蹤做好設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萊蕪極端天氣頻發,給設施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萊蕪冬春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增多,低溫寡照天氣成為影響大棚蔬菜生產的頭號殺手,2007年,萊蕪局在大下農場建立了溫室大棚小氣候觀測站,開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從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每周一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周報,通過局業務網和政府網對外,在重大災害性天氣來臨前及時預警信息,通過12121語音信箱、電視天氣預報滾動字幕、新聞媒體、網站等載體播發,指導種植戶做好不利天氣的應對,最大程度的減少了損失,廣大種植戶反映較好。
5 當前萊蕪局為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為農服務產品不能滿足不同用戶的精細化需求,服務對象大部分還在決策層面,不能真正面對基層用戶。服務產品也僅限于完成目標考核和部分決策服務,服務方式還是傳統的網站、專題服務等形式,服務產品業務化、大眾化,盡管目前開展了針對性較強的農用天氣預報、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服務技術與內容整體還不能夠完全滿足當地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精準農業的市場需求。
(2)技術力量薄弱,服務產品單一。目前萊蕪局有農氣業務人員1名,有時還有其他兼職,技術力量薄弱,服務產品內容還不能滿足當前為農服務工作的要求,前沿知識的獲取相對貧乏。如何引進前人的研究成果,快速提升特色農業氣象農業服務水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2]。
(3)氣象信息的傳播瓶頸問題仍然突出,一方面是亟需信息的用戶,另一方面手機短信流量制約,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目前萊蕪局制作的服務產品大部分是以決策服務為主,渠道主要是網絡和專題服務,對各類協會、合作社、產業體系等組織信息渠道還沒有有效的機制。
(4)農村氣象科普知識宣傳相對匱乏。
6 建議與思考
(1)建議加強與上級業務部門合作,充分發揮上級業務部門對基層臺站的業務技術指導,加強服務產品的開發,豐富氣象服務產品;完善服務機制,提高服務產品的針對性,不斷滿足用戶需求。
(2)加強新業務、新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業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根據服務需求,成立專門為農服務團隊,加強農作物生長狀況觀測以及與農業合作組織技術人員的交流學習,建立良好的信息傳遞、反饋、解釋應用機制,針對用戶需求,開發專題服務產品。充分發揮農民專家傳、幫、帶的作用,長期在生產一線的種植戶,生產經驗豐富,應對天氣變化的能力強[3],加強與這些專家的溝通聯合,將其經驗為我所用,將進一步提高萊蕪局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
(3)進一步加強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防災信息傳播網絡,使各級鄉鎮領導、基層農業技術員、涉農組織負責人、種植大戶能夠及時接受到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爭取防災減災的主動性[4]。同時打造優質服務產品,優化12121信箱內容,體現服務產品的實時性和快捷性。提高社會各界對12121信箱的關注,推進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嘗試利用“氣象+供銷社+農戶”、“氣象+合作社+農戶”、“氣象+協會+農戶”等模式,實現針對性和快捷性的農業氣象服務。
7 參考文獻
[1] 鄒俊麗,張艷,王太生.岱岳區農業氣象服務工作調研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
[2] 張旭輝,商兆堂,王俊,等.江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出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0)1332-1333.
篇2
關鍵詞: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對策
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明顯增多,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南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氣候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農業發達。近年來南陽市開始逐漸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傳統的農業氣象服務已無法真正滿足當前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1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
1.1需要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當前南陽市有些地區還在進行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氣候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而要想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合理開發運用氣候資源,指導生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做好氣候論證,進行科學調度。
1.2需要豐富專門為生態農業提供氣象服務的產品
南陽市需要結合當地氣候情況,對于生態農業展開相關調研工作,實地了解生態農業對于氣象服務的真正需求,形成調研報告。并針對報告做好分析、研討、錘煉,以開發制作出專門為生態農業服務的產品。不斷豐富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在繼續做好常規農業氣象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其他特色專項氣象服務,使預報服務產品多元化、專業化。
1.3需要拓寬農業氣象傳播途徑
現階段,南陽市氣象服務信息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廣播、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電視、網絡等媒體手段。雖然,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有些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大部分的農民朋友獲取天氣預報的主要途徑依然是借助于電視機。再加上南陽市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水平落后,有些地方通訊不發達,信息相對閉塞,致使農民氣象信息獲取渠道不通暢,氣象信息無法及時順利傳達到農民手中,如果突然發生災害性天氣,天氣預報信息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送達,勢必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
1.4需要提高氣象預報的精細化水平
生態農業對天氣預報的精準度要求比較高,而影響天氣變化的原因比較多,不僅僅受大氣運動的影響,還會受到地形作用、太陽活動以及植被分布等多種原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就會導致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受到不利影響。再加上氣象預報用語還不夠細致,單憑借晴雨表述不可以真正展現天氣的各種變化,這會讓農民對氣象信息的理解發生歧義,所以,還迫切需要提高氣象預報的精細化水平。
2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發展對策
2.1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管理機制
要結合南陽市地區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管理機制,明確各級氣象業務崗位職責,做好氣象服務的合理分工,使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管理向規劃方向運行。同時,要加大資金、人力、技術等資源的投入,完善農村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從各方面提升生態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水平,全面促進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2.2加強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氣象部門要充分利用當地氣候資源,對產業結構進行指導并調整,趨利避害,使產業能夠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在引進新的優良品種及新的農業技術等項目方面,需要提供詳細的氣候分析資料。在氣象防災減災方面也要結合氣候條件采取相關措施。氣象部門要熟悉了解當地的氣候特征,指導農戶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以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經濟收入,切實使生態農業發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大力拓展氣象信息渠道
充分憑借電視、廣播、12121電話、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預警大喇叭、各種移動媒體、互聯網、氣象信息員和氣象信息服務站等多種形式,實現氣象信息在全市各縣各鄉鎮的全覆蓋;至少要保證有一種方式手段在5min以內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到90%以上的行政村,在這里就需要做好農村地區村民手機號碼的統計、錄入、聯網工作,如此便能夠借助于手機短信及時實時氣象信息,確保農民朋友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天氣預報信息,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有利的氣象信息指導。
2.4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專題氣象服務
針對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及時制定氣象服務方案,細化服務內容,積極運用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制作服務產品,或利用省局下發的業務指導產品,進行解釋應用或訂正,制作農用天氣預報,提出針對性農事生產建議,服務生態農業生產。加強對可能給生態農業造成影響的大風倒伏、干熱風、冰雹、暴雨等極端災害天氣的動態監測、記錄工作,同時還要針對這些極端天氣及時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工作,并采取相關措施幫助農民有效防災減災。
2.5加強生態農業氣象保障服務
氣象部門應結合農事活動、發育期、作物長勢、產量結構等與氣象因子的關系,深入研究氣象服務產品,可以研究開發農田生態災害天氣預報、洪澇、低溫冷害、干熱風、干旱指數預報等產品,推廣有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生態種植模式、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生態漁業模式、設施生態農業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6大類型生態模式,將農業氣候資源區劃進行精細化開展。加強氣象信息的宣傳和科普力度,憑借多樣性及專業性產品切實為南陽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參考及指導作用。
2.6提高天氣預報水平和能力
氣象部門需要加強科技研究,不斷完善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將精細化預報評價指標與效果有機結合,積極面向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把握氣象現代化發展方向,以生態農業需求為牽引,充分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推進業務技術的進步和成果轉化,努力提高氣象現代化、精細化預報水平和能力,使其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特點,完成氣象服務生態農業的重點任務。
2.7加強同農業部門溝通合作
氣象部門需要加強同農業部門的溝通,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推動農業氣象信息與資源的資料共享。在關鍵農事季節和災害性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進行會商,加大農情和氣候趨勢性分析和判斷的工作力度。雙方聯合對農業重大氣象災害、農業重大病蟲害、土壤墑情等開展小氣候區域監測,探索和擴大農業生產重大情況的預報、追蹤和反饋渠道,指導農民搞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2.8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
加強人才的培養工作,將氣象服務人才的需求列入本部門的人才戰略規劃,同時,要不斷充實南陽市各地區的氣象信息員隊伍,要求信息員覆蓋全市各鄉鎮、農村,確保達到100%。同時,要安裝使用氣象信息員管理系統,對氣象信息員履職情況進行動態監控。要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培養一批能夠熟練掌握生態農業知識及相關專業技能氣象服務技術骨干,不斷提高氣象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盡量更好的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最佳的指導。
3結語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是一項復雜、繁瑣的艱巨工程,其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效農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氣象部門需得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制定合理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有針對性的開展精細化的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切實為構建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作者:賈成剛 單位:南陽市氣象局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氣象為農服務;探討;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92
東港市是全國百強縣,是遼寧省農業經濟和水產養殖較為發達地區,位于遼東半島東南端,屬南溫帶濕潤地區大陸季風氣候,北部有山區,南部地勢低洼。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影響下山洪泥石流、臺風、漬澇、風暴潮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率較大,每年都因氣象自然災害而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隨著農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成為氣象因素較為敏感的行業,同時對氣象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如何防災減災趨利避害,使氣象部門在合理開發農業資源依靠氣象科技振興農業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東港市農業發展現狀
東港市是一個農業大市,2010年農業生產總值694,654萬元。全市共有耕地面積8.53萬hm2,糧食作物總產量422,000t,其中水田5.33萬hm2;旱田耕地面積4.53萬hm2。全市水產品生產總量374,579t,從事海水捕撈船舶3,741艘,年捕撈量107,500t;海水養殖面積48,472hm2,年產量225,517t;淡水養殖面積6,181hm2,年產量41,137t。
2 東港市主要氣象災害
東港市地處遼東半島,臨江、臨海氣候復雜多變,山洪、泥石流、臺風、漬澇、風暴潮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率較大,每年都因氣象自然災害而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2012年8月3日,受臺風“達維”影響,全市遭受暴雨強風襲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32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達2228萬元。
3 東港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3.1 氣象為農服務基礎薄弱,服務產品單一,缺少高學歷,專業化的服務人才,技術力量薄弱
氣象為農服務的順利開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這樣才有提供可靠服務的硬件保障,目前氣象部門的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較低,從而很大程度制約著為農服務的水平和成效。
3.2 宣傳教育缺位
相關機構受人力財力及管理體系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缺少氣象知識在農民中的宣傳和教育,使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致使懂得氣象科學知識的人員較少。
3.3 氣象信息更新及不夠及時
氣象信息的時間性較強,如果氣象信息傳遞得不夠及時,農民不能夠及早的獲取氣象預報信息,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為防御氣象災害做好準備。
3.4 氣象服務信息服務渠道不完善
農村主要通過電視、廣播、電話及互聯網等渠道獲取氣象信息,主動獲取氣象信息的農民比較少,再加上目前基本設施不到位、服務網絡不健全等問題,氣象服務無法直接延伸到農戶、延伸到地頭,當出現暴雨、臺風及寒潮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時,通常是通過各級政府層層傳遞到農村,但很難及時進行傳遞。而且冰雹、雷電等災害發生的時間往往只有幾min或幾個h,因此,不能夠及時將這些災害性的預報傳遞給每一位村民。
3.5 服務產品不適應
在進行群眾調研過程中,不少基層干部和農民代表認為,當前氣象服務產品單一、粗淺,不適應農業生產、經營的新需要[2]。目前氣象預報以常規晴雨、溫度、風向風速為主,其它氣象要素基本不作預報;產品指導性不強,針對不同行業、品種、低于和具體農時農事的專業、專項產品不多,對重要天氣過程的影響評估和影響后的追蹤、延續服務不夠,服務效果不明顯。
4 東港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發展對策和建議
4.1 人才及設備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息息相關
現階段,氣象工作中設備及人員問題仍然存在,要想使這一現狀得到改變,就必須氣象部門要引進先進設備,重視人才培養,提升相關人員的技能,加大培訓力度,要走出去引進來,多去學習兄弟單位服務經驗充實自己的服務技能,從而使其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2 加大氣象宣傳力度
通過和農業、植保、水利等部門聯合開展講座培訓,將氣象為農的重要意義和為農服務的典型案例,使農民真正認識到氣象可以使農業收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田間管理離不開氣象,病蟲害防治離不開氣象。通過氣象日和防災減災日進行氣象宣傳,使農民認真對待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和對農作物不同生育時期提供的農事建議。
4.3 采取多種手段對農村氣象信息的傳播渠道進行完善
與廣播電臺、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建立重要天氣信息的綠色渠道,及時插播關鍵性的氣象預報、突發性的雷電、暴雨等預報、預警,為氣象災害的防御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
4.4 拓寬氣象服務信息服務渠道
在農村建立專用氣象預警系統,將在村委會和人員密集地區設立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與氣象警報接收機、手機短信和在各村24h待機的受控高音喇叭相結合,以確保信息能夠及時及接收。
4.5 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涉農企業進行雙向溝通
第一時間了解農民朋友的需求。在省科研所的指導下完善水稻生產全過程的農業氣象條件分析、預報、防災等富有特色的精細化專題服務產品。定期開展農田調查,了解作物生長狀況和發育過程,及時開展針對性特色服務。針對東港市農業生產結構和氣候特點,創新開展特色農產品服務。加強重要天氣過程的影響評估和影響后的追蹤,做到服務的延續性。
5 結 語
農村的氣象服務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程,加強和完善農村的氣象服務工作,是今后氣象部門的重點和難點,深入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建設還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農民提高對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的認識,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規劃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方案,也需要各個氣象部門的積極配合,以更好更快的解決農村氣象服務工作中的問題,是氣象工作更好的為農服務。
參考文獻
[1] 鄒俊麗,張艷,王太生.岱岳區農業氣象服務工作調研與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
篇4
關鍵詞:氣象服務;農村;探討;江西樂安
中圖分類號:U49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各類氣象災害對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了解當前樂安縣農村氣象服務狀況,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里通過分析當前樂安縣農村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做好樂安縣農村氣象服務的對策。
1. 當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氣象服務產品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氣象服務產品單一,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時得到;農民要求低溫凍害、高溫干旱、臺風暴雨等各種氣象預測預報產品要更及時、更準確、時效性要更長,并盡可能的定點、定時、定量。
1.2氣象服務信息的快速傳輸渠道還沒建立。目前農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電視、手機短信、電話等。但農民主動從這些媒體獲取氣象信息仍然是少數,氣象知識在農村普及率極其低。目前樂安縣在全縣16個鄉(鎮、場)均配備了兼職氣象協理員,在各村也配備了兼職氣象信息員,但這些人的待遇和地位問題未得到合理的解決,暴雨、寒潮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很難在第一時間傳遞到農村,更不可在幾分鐘內傳遞給每位村民了。
1.3宣傳教育缺位,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一方面氣象科學知識沒有納入到農民培訓的范疇,氣象主管機構因為管理體系和人力財力的關系,也沒有深入到農村搞宣傳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去,還有經濟條件好的能人,不斷遷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還有從事氣象工作的人員平時到農村調查研究少,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不了解得農村的客觀需要,在氣象服務信息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2.對策
2.1氣象部門要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
2.2 建立與完善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加快農村加密自動氣象站網建設,以實現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及局地小氣候的監測預警。制定針對特色農業進行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利用多種氣象科技手段,建立鄉鎮短時、短期和中期氣象預報業務系統,以鄉鎮預報業務帶動和完善農村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通過完善與發展農村氣象氣象服務系統,制作更多的符合“三農”氣象服務需求種、養業各個環節的氣象保障預報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等產品,構建現代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2.3 采取多種手段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地方廣播電視部門要及時插播農村種養業的關鍵期預報、突發性的強對流大風、暴雨、雷電等預報。同時氣象部門積極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發流程,實現重要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到達農村,有效指導農業生產及防御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影響。
在農村建設氣象預警專用系統,可采用手機短信、氣象警報接收機和無線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相結合的方式,布設24小時待機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頻播出設備,確保信息的及時和接收。
利用手機短信和固定電話來傳播氣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務面是最廣的。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手機短信訂制用戶和固定電話包月用戶,同時相關信息產業部門也要適當降低收費標準,讓更多農民能用得起這些信息。
2.4建立農村氣象科普教育體系。通過電視、互聯網、專題資料、手機短信、電話、現場咨詢活動等手段不斷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把氣象知識編寫到中小學校地方教材中,給學生發送氣象科普知識,組織氣象專家到學校作科普講座,組織學生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參觀氣象部門,做到科普宣傳從娃娃抓起。
2.5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從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級政府要完善管理機制,支持氣象部門為農村服務而進行的業務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現代化裝備建設,協調氣象、建設、信息產業、廣播電視等部門,規范農村防災減災防工作。制定農村氣象防災應急預案,投入資金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氣象觀測網建設,投入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場所的防雷措施和規范農村防雷減災管理。要落實各鄉鎮氣象分管領導,真正落實專職兼職氣象協理員,建立農村兼職氣象服務隊伍。確實解決這些人兼職人員的待遇地位問題。
3.結語
加強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是一項社會綜合工程,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做好這項工作,取決于廣大農民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自覺程度,取決于氣象部門科研開發和服務的主動性,取決于相關部門的相互配合,取決于各級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
4.參考文獻
[1]魯金舟; 劉家清. 新農村建設中氣象服務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A].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氣象論壇優秀論文匯編[C],2007 年
[2]浙江省氣象局調研組.浙江省農村防雷減災工作調研報告[A].第二屆浙江省防雷減災科技論壇[C],2008年
篇5
一、主要工作
1、健全領導機制。為切實加強對學習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按照縣委的要求,**各參學單位均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明確分管負責人為學習實踐活動辦公室主任,確保了學習實踐活動有人抓、有人管。各參學單位黨員干部均能按照要求做好學習筆記,撰寫學習心得;各單位對學習實踐活動的相關資料整理規范,并做到歸檔成冊、分類保存、便于查找。
2、周密部署安排。根據縣委的安排部署,各參學單位立足工作實際,均制定下發了本單位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同時,為進一步做好學習調研階段的工作,各單位對學習調研階段的日程、主要內容都作了詳實的安排;各單位第一責任人均帶頭上黨課,給廣大黨員做出示范,水產局還安排了班子成員輪流上黨課。在學習形式上,各單位結合實際,彰顯出各自的特色。如農業委把每周星期一、三的下午作為集中學習日,并及時組織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干部夜校”黨組集中學習;林業局制定了詳細的學習時間表,具體到每一天都有具體安排,都有專人落實,還邀請了縣檢察院預防職務犯罪局負責同志就如何預防涉林瀆職給全體黨員干部上了一堂警示課,教育林業干部要把握好人格底線、紀律底線和名利底線,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水產局在每周一下午集中學習之后都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同時還邀請了縣委宣傳部講師進行理論輔導;水利局每月末召開機關干部大會,就上月學習情況向黨組匯報,并布置下月的工作。氣象局結合第49個“世界氣象日”,邀請城關中學一年級學生到局參觀學習,并安排業務技術人員對氣象災害的防御進行了科普宣傳,向同學們講解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地球,愛護大自然,教育同學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等良好習慣,同時對小學生掌握氣象災害防御知識進行了測驗和回訪。在學習內容上,各參學單位不但把原著作為學習的重點,而且還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加強了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努力做到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知識的雙提高。
3、宣傳發動深入。深入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認識是搞好學習實踐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各參學單位都進行了廣泛、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一是召開動員會。各單位均召開了動員會議,對學習活動作了全面部署和統一安排。二是多形式宣傳。各單位通過橫幅、網絡、簡報等形式,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大造聲勢,廣泛宣傳,營造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濃厚氛圍。如農業委利用農業信息網和橫幅等形式宣傳活動的主題和本單位的特色;林業局除開設宣傳欄外,還組織全體職工積極建言獻策,每周向活動辦報3份信息;水利局編印了2期簡報,開設了宣傳欄,結合今年水日編印了水利法律法規并由中心窗口等等。三是組織對學習科學發展觀原著情況進行了測試。各單位測試結果均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4、廣泛開展調研。一是發放征求意見表。各單位均通過發放征求意見表的形式梳理出本單位存在的突出問題。如農業委將征求意見表發至各鄉鎮、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然后由辦公室對收回的意見進行認真梳理,對梳理的意見由黨組會進行集體研究,決定解決的辦法和措施。二是進村入戶,座談調研。各單位均能按照縣委要求,圍繞本單位工作重點深入基層實地調研,主要負責人和班子其他成員均就各自分管的業務工作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農業委圍繞加快推進全縣新農村建設,會同財政、建設等單位深入到全縣22個鄉鎮和示范村,就農業產業化、村莊整治、社會事業發展以及資金投入等方面進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和調研;水產局就機關作風建設、漁業特色精養、水資源環境保護三個重點課題分別派出調研組深入湖區各養殖企業和18個涉漁鄉鎮進行調研,了解基層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氣象局在汛期來臨之前,由班子成員帶隊,相關科室人員參加,就氣象服務、氣象災害預警、防雷安全、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等問題深入到北浴、高嶺、匯口等8個鄉鎮進行走訪座談調研,并通過調研,建議縣政府在各鄉鎮、完小和災害多發地的村布設氣象預警信息接收機,并作為公眾公共服務和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項目來建設。
5、督查指導有力。為保證活動保質保量地完成,各單位也加強了對本單位下屬單位學習活動的指導和督查。如水利局對局機關和下屬單位派出了6個指導檢查組,同時明確指導檢查組的工作職責,加強對下屬單位的督促檢查,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效
通過學習調研,各單位普遍感到收獲不小,受益匪淺,學習實踐活動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1、各參學單位明確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大意義,激發了**干部參加學習、接受教育的積極性。通過提高思想認識,使**干部認識到開展這次學習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解決了思想認識問題;通過引導督促和開展靈活多樣的學習討論活動,使“要我學”的思想轉化為“我要學”,激發和調動了**干部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從而克服了學習討論前存在的“重復”、“厭倦”、“無用”的消極情緒,消除了“懶”、“躁”的不良心理;通過宣傳發動,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黨員干部能主動學習教育讀本,了解學習內容,各單位紛紛表示,要以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溝通交流,為黨員干部轉變作風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2、明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增強了責任感。各單位聯系本單位工作實際,自覺增強了為農民服務的責任感。尤其是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業口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單位特別是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到今后一個時期要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切實抓好自身思想作風建設,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服務決策和領導水平,在新起點上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堅持邊學邊實踐,促進了黨員干部作風的根本轉變。各單位把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與推進當前各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邊學邊評邊改,立學立行,促進了機關作風的進一步轉變。為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縣農業委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制定了《農業委機關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工作實施方案》和《關于加強鄉鎮獸醫站運行機制工作實施方案》;種植業管理局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自籌資金1萬余元,籌建**種植業網站,創新服務平臺,拓寬業務新的增長點;農機局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過程中,簡化辦理程序,主動放棄休息日,方便農民群眾,同時針對今年農民購機熱情高漲的實際,先后組織農機校教員到高嶺鄉楓林村和佐壩鄉碧嶺村進行技術培訓,另外還在高嶺鄉楓林村成立了全縣首家農機合作社,不僅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而且還提高了農機手的綜合效益。縣林業局圍繞中心工作,開展了富有林業特色的學習實踐活動,在清明節期間,通過出動宣傳車和發放張貼防火通告以及加強對重點鄉鎮的督查,確保了今
年清明節期間無火災險情發生。縣水產局在學習活動中,把解決突出問題作為檢驗學習成效的標準來抓,與復興鎮黨委、政府一道妥善解決了一個老戶的生活困難問題;在每個鄉鎮3-5個示范點(戶)的基礎上,遴選10個作為縣級示范點(戶),并分別明確1名領導聯系,安排1名技術人員,制定1個發展目標,給予一定資金扶持,幫助他們解決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和實際困難。縣水利局圍繞群眾關心的重點水利工程問題,會同財政、發改、衛生等部門組織對2008年農飲工程驗收和督查。縣氣象局針對本單位人少的工作實際,進一步加強了機關制度建設,變過去每日的簽到考勤為向每人發放一張日志表,并于當日報局辦公室,大大提升了氣象工作的效率。
篇6
關鍵詞 農業;氣象服務;現狀;需求;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52-01
Pres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LIU Zhi-peng 1 SUN Qi 2 BI Ming-lin 1 SU Hua 1
(1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2 Lingy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eteorological is close,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mands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e;meteorological service;present situation;demands;development tendency
農業生產是在自然氣候條件下,人類勞動干預,控制生物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過程。作物的生長發育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密切,因此了解當地氣候資源環境,及時準確獲取天氣、氣候預報信息對發展農業生產十分重要[1]。氣象為農服務作為氣象部門面向社會和公眾服務工作的重要方面,承載著服務農業,促進農業發展的重任。近年來,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新技術的不斷推進,農業生產對氣象服務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1 氣象為農服務現狀
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展戰略研究部署,在國家、省、市、縣4級氣象機構內,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已形成并得到發展,氣象為農服務已成為氣象事業的基本業務[2]。為農業服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服務。服務的主要內容如下:一是除日常氣象預報外,還為農業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提供高溫、干旱、洪澇、寒潮、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便于人們提前做好各項防災準備。二是提供春播、秋收氣象服務專報,月、季、年氣候預測,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評價分析,病蟲害發生氣象等級預報預警等決策氣象信息服務產品。三是利用衛星遙感和地面農業氣象觀測網數據,提供降水、氣溫、風力、地溫、土壤墑情、干旱程度、作物長勢等農業氣象監測和預測信息,并分析氣象條件利弊,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四是準確分析天氣條件,及時進行人工增雨雪作業及人工防雹作業,充分利用云水資源,增加降水量,緩解旱情,防御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五是提供對生態變化的監測結果及與生態有關的氣候環境變化資料及氣候論證,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基礎依據[3]。
2 農業生產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作物的生長發育與氣候環境密切相關,農業生產過程需要及時了解當地氣候變化情況。因此,農事活動季節以及作物生長期的各種氣象預報信息成為農業生產對氣象服務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土壤墑情監測,干旱程度分析,春播、秋收氣象服務等農業氣象預報;寒潮、大風、冰雹、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病蟲害發生的氣象條件預報及相應防御措施;一年之初,當地當年的氣候年景預報等。
對于設施農業來說,受溫室小氣候影響顯著。溫室作物生長發育與氣溫、地溫、空氣相對濕度、光照強度、CO2濃度等諸多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氣象部門要依托先進技術及觀測設備,及時提供各項氣象要素的監測信息,加強倒春寒、連續陰雨、局地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服務工作。
對于農業發展項目開發的氣候適應性論證,同樣需要氣象部門提供詳細的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和農作物區劃的信息,分析并診斷當地氣候條件利弊,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把產業結構改變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
農業生產不僅需要氣象部門提供更加豐富的氣象服務產品,更重要的是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氣象信息,尤其是災害性天氣預報信息。因此,氣象部門需要進一步提高預報準確率,切實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3 氣象為農服務的發展趨勢
3.1 提高預報準確率,加強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是氣象服務工作立身之本,是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科技進步,全力以赴提高預報準確率和服務能力,做好氣象預報服務工作,是加強氣象服務能力的必要措施。農業生產依據及時準確的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效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3.2 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產品
研發和完善干旱、霜凍、低溫冷害等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開展對特色種植和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技術方法的研究[4]。進一步豐富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其中包括大田作物服務產品(播種期預報、土壤墑情監測信息、干旱監測與預報、氣象條件與作物長勢分析、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及預報、初霜凍預報)、設施農業服務產品(實況監測信息、設施內氣象條件預報,冰雹、大風、寒潮、暴雪等災害性天氣預報,病蟲害預報)、特色農業服務產品(氣象災害預報、病蟲害預報、果實膨大期天氣預報、林果采收期天氣預報)。
3.3 開展面向生產一線的氣象服務
組織完善和推廣縣級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組織建立包括鄉鎮政府、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在內的服務用戶庫,建立涉農專家聯盟隊伍。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將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以及其他涉農信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手機、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及時傳播出去,為春播、秋收和設施農業生產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
3.4 建設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聯動,努力推進氣象與涉農各部門、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需求的融入式發展。加強全面、深入合作,強化信息共享、人才資源共用、信息產品共發。加快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科技支撐能力,提高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做好農村防災減災、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服務工作。
4 參考文獻
[1] 鄭大瑋,張波.農業災害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 秦大河,孫鴻烈.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 “三農”氣象服務;現狀;問題;對策;云南祿勸
中圖分類號 P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232-01
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受自然條件和氣候的影響較大,天氣因素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等多種因素。自氣象部門開展天氣預報工作之后,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影響已經有所減弱,農民可以結合天氣預報或者氣象信息來進行農事安排或做好防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因此,氣象部門一直將提升氣象預測和監測的能力作為現階段研究的重點工作,以期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祿勸縣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轄縣之一,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地,自東北向西南呈現出階梯狀緩降,地勢高低懸殊,有明顯的“立體氣候”。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祿勸縣的洪澇、干旱、低溫、冰雹等造成的危害也在逐年加重,已經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農業活動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阻礙祿勸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祿勸縣氣象部門來說,應將農業氣象發展放在首位,將“三農”氣象服務工作做好,降低氣象災害對祿勸縣造成的危害[1-2]。
1 祿勸縣“三農”氣象服務現狀
祿勸縣以農業為主,對氣象服務需求較大,祿勸縣氣象局早在“十二五”之初就啟動了改革步伐。從2010年開始,在祿勸縣南北兩側分別建立起了1個國家氣象觀測站和1個二級氣象觀測站,不僅服務于烏東德大型水電,同時還提升了觀測數據的代表性。南北2個氣象觀測站的建立,使祿勸縣天氣預報精準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之后氣象部門又在祿勸縣中部建立起一個半徑為150 km的多普勒雷達,在各個鄉鎮內建立起的自動氣象站、兩要素氣象站及能準確預測溫度、降水、風向、風速、氣壓和濕度的六要素氣象站共141個[3-4]。
烤煙是祿勸縣境內主要農作物,自2014年出現冰雹災害后,煙辦獨立出資再加上多方的籌資,在祿勸縣烤煙種植區域內38個方位開展了人工防雹作業。2015年祿勸縣烤煙大獲豐收,提升了煙農經濟收入水平。
為了將氣象信息及時傳遞到每位農民手中,祿勸縣各個鄉鎮安裝455塊氣象電子顯示屏,既可以氣象部門傳遞的天氣預報、氣象預警信息,還能將縣委、政府部門的工作動態、政策法規、農事信息等第一時間內向基層進行傳遞,使“三農”氣象服務進一步延伸到了千家萬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
2 存在的問題
2.1 庀蠓務產品缺少針對性
因祿勸縣境內農業產品種類較多,農作物品種不同、種植地域不同,其生長發育時間不同,需要提供的氣象信息也不同。當前,祿勸縣“三農”氣象服務中仍然存在過于寬泛的問題,雖說有一定的指導性,但是卻缺乏針對性。因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的溝通較少,提供“三農”氣象服務產品時的科技含量較低,指導性不強,信息覆蓋面太窄,很難適應于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發展。
2.2 農民缺乏對氣象工作的認識
農民接受知識水平有限,對氣象相關知識掌握較少,缺乏對氣象工作的認識。可能是氣象部門未做好氣象相關知識宣傳、農民了解和接受氣象信息渠道較少。另外,相關領導沒有重視起氣象知識的宣傳工作,加上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年紀較大、接受的知識水平較低的人群,很難對“三農”氣象服務提出合理的建議。
2.3 專業人員不足,農業氣象服務水平較低
目前,祿勸縣氣象局內的專業人員嚴重缺乏,專業人員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剩余的專業人員較少,很大一部分人專業知識老化,很難滿足氣象為“三農”服務工作的要求,工作人員大多將重心投入在農業氣象觀測上,“三農”氣象服務方面涉及的內容較少。
3 對策
3.1 加強氣象人員為農服務的意識
氣象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升“三農”氣象服務水平,需要不斷強化氣象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提升每位氣象人員為民服務意識。祿勸縣氣象局應對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之后才能提供農民所需的氣象服務產品。氣象部門應加大對重大病蟲害、生態氣象觀測的研究,爭取為農業氣象提供精確的監測數據信息。
3.2 加強與農業部門、農戶的溝通聯系
加強與當地農業部門的聯系,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到農技站、種糧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鄉鎮政府、糧食加工企業等調查,充分了解祿勸縣農業生產水平、種植情況、防災減災能力現狀,掌握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主要農事和關鍵農事活動,獲取農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等。結合具體情況,拓寬服務產品形式,開發服務產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3.3 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為解決基層專業氣象服務人員短缺問題,祿勸縣氣象部門應積極引進高素質專業氣象人才,加強本單位氣象人員培訓工作,提升氣象服務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在安排培訓課程時,不僅要有相關的天氣、氣候和農業氣象方面的課程,還應包括有現代農業科技、地理等方面的課程,不斷拓寬每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
4 參考文獻
[1] 張建新,楊再強,趙小艷,等.我國氣象為“三農”服務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9(12):82-85.
[2] 王高芳.農業氣象為“三農”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2(6):115.
篇8
關鍵詞: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探討
引言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各類氣象災害對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了解當前農村氣象服務狀況,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里通過分析當前農村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1. 當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氣象服務產品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氣象服務產品單一,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等等在農村均還得不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時得到;農民要求低溫凍害、高溫干旱、臺風暴雨等各種氣象預測預報產品要更及時、更準確、時效性要更長,并盡可能的定點、定時、定量。
1.2氣象服務信息的快速傳輸渠道還沒建立。目前農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廣播電視、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互聯網等。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主動從這些媒體獲取氣象信息仍然是少數,氣象知識在農村普及率極其低。更是農民舍不得花錢撥打氣象聲訊電話和定制手機氣象短信。農民喜愛的原始的有線廣播大喇叭在農村已消失,受經濟問題和文化問題制約因特網在農村普及,除電視外其他音頻視頻媒體在農村也沒有。目前許多地方在鄉鎮配了兼職氣象協理員,在村里配了兼職氣象信息員,這些人只是兼職的,待遇和地位問題未得到合理的解決,更主要是對這些人員的氣象應用培訓管理也沒到位,而且畢竟人少還撐不起氣象信息傳播的重擔。特別是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還是到各級政府層層傳遞到農村,灌輸到農村,但很難迅速到底到邊。更遭的是雷電、冰雹、局地突發性暴雨的發生發展往往只有幾分鐘幾小時,這些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就不可在幾分鐘內傳遞給每位村民了。
1.3宣傳教育缺位,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一方面氣象科學知識沒有納入到農民培訓的范疇,氣象主管機構因為管理體系和人力財力的關系,也沒有深入到農村搞宣傳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去,還有經濟條件好的能人,不斷遷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還有從事氣象工作的人員平時到農村調查研究少,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不了解得農村的客觀需要,在氣象服務信息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1.4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裝置幾乎空白。在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遠影響,農民常把雷電解釋為“天公發怒”,把受雷擊理解成是天意,沒有基本的防雷知識,在雷雨來臨時,往往跑到沒防雷裝置的涼亭、簡易棚、大樹下等最易受雷擊的地方躲雨,而遭雷擊傷亡。在農村農民建房為了節省投入,也沒意識裝設防雷裝置了。農村防雷減災的管理工作還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財力有限,建設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部門還深入不到農村的防雷管理,規范的防雷技術服務還未延伸到農村。
2.針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2.1氣象部門要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氣象部門要改變傳統預報產品,提供適合農村需求的預報產品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涉及到氣象部門現行的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氣象業務服務機構職責分工、內部人員結構等很多方面,需要對整個氣象運行系統進行改革和調整。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培養和引進相關人才努力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2.2 建立與完善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加快農村加密自動氣象站網建設,以實現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及局地小氣候的監測預警。增加與農村關系密切的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雷電等觀測項目,提高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村氣象監測的應用水平,為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制定針對特色農業進行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建設或完善雷電監測網并加強雷電監測預警的科學研究。
利用多種氣象科技手段,建立鄉鎮短時、短期和中期氣象預報業務系統,以鄉鎮預報業務帶動和完善農村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發展包含天氣、氣候、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內容的農村預報預測系統。通過完善與發展農村氣象氣象服務系統,制作更多的符合“三農”氣象服務需求種、養業各個環節的氣象保障預報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等產品,構建現代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2.3 采取多種手段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地方廣播電視部門要建立重要天氣信息綠色通道。像以往抗臺氣象信息一樣,及時插播農村種養業的關鍵期預報、突發性的強對流大風、暴雨、雷電等預報。同時氣象部門積極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發流程,實現重要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到達農村,有效指導農業生產及防御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影響。
在農村建設氣象預警專用系統,可采用手機短信、氣象警報接收機和無線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相結合的方式,布設24小時待機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頻播出設備,確保信息的及時和接收。
利用手機短信和固定電話來傳播氣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務面是最廣的。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手機短信訂制用戶和固定電話包月用戶,同時相關信息產業部門也要適當降低收費標準,讓更多農民能用得起這些信息。
篇9
[概況]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和應急氣象保障服務,基礎業務質量穩定高質。全年共各類氣象服務材料180期,手機服務、預警短信發送近萬人次。準確及時的氣象信息為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防災抗災、減少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梅汛期預報服務、夏收氣象服務、持續高溫氣象預警和“千島菜花節”氣象保障中獲得社會好評。
[業務建設]加大氣象業務設施建設。市氣象科技預報中心正式落成啟用。需搬遷的“興化國家氣象觀測站”正式立項,開始建設。張郭、缸顧、釣魚、下圩、老圩5個四要素站和東鮑、荻垛雙要素站建成,“十一五”期間全市鄉鄉有自動氣象站的目標全部實現。本站新建了能見度觀測儀,氣象自動觀測能力得到加強。年內先后為全市65個村安裝了氣象顯示屏、GPRS氣象信息預警接收機。在為高效農業服務的基礎上加強科研,全年在《江蘇氣象》上發表文章兩篇,中國氣象報發稿4篇。
[依法行政]開展防雷管理服務下基層活動,主動上門走訪雙樂、九壽堂、金揚子等企業進行調研、座談和培訓。專題會議研究企業所反映的突出問題和意見,加強對防雷企業申辦行政許可的幫助指導,得到了廣大防雷企業的一致歡迎。氣象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方式有所創新,在以往與市級安監部門聯合宣傳的基礎上主動延伸,探討有關施放氣球安全宣傳和監管措施,組織編寫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材料并在“防災減災日”活動中宣傳。深入推進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全年開展培訓10多場,培訓人員2000人次,通過各類專題活動共計發放氣象安全宣傳材料6類、16000份,接待市民、學校等咨詢、參觀1000余人次,市民安全意識進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市委書記賈春林、市長李偉、副市長顧國平多次到我局檢查指導氣象防汛服務工作。市財政對氣象事業的投入有所加大。
(錢慧曄)
篇10
關鍵詞 農業氣象;氣象服務;農事氣象站;電視
中圖分類號 TN94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327-03
近年來,氣象部門為加強“三農”氣象服務,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在地方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加大了氣象事業建設投入力度,氣象服務能力逐步提高。菏澤市是農業大市,但也是氣象災害多發地區,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多年來,筆者一直積極探索公共氣象服務和為農服務模式,努力整合各類資源,多方位、多渠道提升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能力。2013年菏澤市氣象局以電視天氣預報為載體,拓展創新節目服務內容,開播《農事氣象站》節目,開展精細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贏得了廣大農民觀眾的關注與喜愛。
1 氣象信息市場需求調查分析
節目開播前菏澤市氣象局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利用農資會、林交會、牡丹花會等大型活動發放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對象是農民及農業生產者和農資企業代表,發放問卷356份,收回有效問卷338份。從調查統計結果看,農民獲取氣象信息主要渠道是電視,對氣象服務的主要需求是天氣預報和防災減災信息,其次是氣象科技指導,再次是農業經濟信息。反映最多的問題主要是天氣預報還不夠準確、天氣預報節目播出時間和次數不能滿足需求,傳統農業氣象信息服務覆蓋面窄、產品單一、信息不夠豐富等[1-2]。農民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預報準確率,加大氣象科技指導力度。
2 當前農村電視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氣象服務產品單一
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專業天氣服務、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農戶不能及時得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迫切需要在第一時間內及時、準確地得到低溫凍害、高溫、干旱、大風、暴雨等氣象信息。
2.2 氣象信息渠道有限
當前雖然氣象信息傳播渠道較多,如手機短信、電視、廣播、12121聲訊電話、戶外電子顯示屏、互聯網等,但因消費觀念的影響,電視仍是獲得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農忙季節,農民不可能及時收看電視了解天氣,所以即使雷雨、大風、冰雹等短時、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農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時間及時了解并采取預防措施。
2.3 氣象科普知識普及率低
一方面受經濟問題和文化問題制約,氣象科普知識在農村普及率較低,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懂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專業影視制作人員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的客觀需要,在節目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對生產建議概括的不夠全面。
2.4 氣象信息產品缺少針對性
氣象信息產品針對性問題包括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針對性,要使氣象信息發揮作用,產品服務要有針對性是前提。目前,面向農村服務的氣象信息基本上是一般氣象信息,缺少針對性強的農用氣象信息,削弱了氣象信息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3 開創農業氣象電視服務新模式
3.1 節目定位
《農事氣象站》節目的定位從氣象角度出發,結合電視媒體的特點,普及農業氣象知識,指導農民生產,達到實現氣象信息的有效傳播,提高氣象服務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門和生產部門通過了解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避免和減少損失,提高經濟效益,農民通過了解天氣變化的最新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生產生活安排,求得合適的種植管理方式[3-4]。指導服務性、科學普及性、適用針對性是做好這檔節目的關鍵和立足點。
3.1.1 指導服務性。深入研究,結合農業特點,制定科學的指導內容,細化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使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得出更有效、更適用的農業預報指導服務,真正做到電視節目為農服務指導性作用。
3.1.2 科學普及性。農業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不僅是節目的需要,更是通過氣象科學知識的傳播,指導農民準確使用農業氣象信息。在節目內容上必須要有嚴謹的科學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保證科學準確的同時,創作出觀眾樂意看、看得懂的氣象為農服務節目,力求表現形式多樣化,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3.1.3 適用針對性。為農服務節目的觀眾是農民,農民才是節目真正的主人,理應幫助農民處理生活中的切實問題和困惑,要真正了解農民需求,適應當地實際,講求實用性和針對性,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強化服務功能,根據農民生產生活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節目內容,解決他們最迫切的現實需求。
3.2 豐富節目形式,提高實用性
在《農事氣象站》中,打破以往節目只有主持人在室內說、講的單一模式,不定期地加入對農業專家的采訪,充分調動可利用的一切資源,力求節目做到好看、實用,突出節目的專業性、農業性、氣象性。
在節目制作形式上,一是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有選擇性地進行技術指導,解疑答難,使農民及時掌握病害發生規律,進而有根據地采取合理用藥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專家所講的內容都是當下最重點的農業資訊,也是農民朋友最關心的問題,使節目更加生活化,更加貼近農民朋友的需求。二是改變傳統技術指導方式,進行田間現場培訓。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農田生產為基礎、以實踐為手段,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和“參與式”的方式,主持人與農業專家到田間現場、地頭現場授課、現場示范,與農戶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授技,為農民進行田間現場培訓。三是在語言的運用上多用通俗易懂、農民能夠理解的語言,減少學術性太強、太專業化的語言。例如在農情提示中,改變了以往簡單的注意晾曬、注意收割這樣的提示,改為某日在某區域有高溫天氣,注意暑害防治和瓜果高溫,注意日灼預防這樣更加區域性、詳細的提示,使得節目更加專業化。四是充分運用三維動畫、表格、情景再現、特技處理、音效等多種表現手段,增強可視性,使抽象的科技知識更加直觀生動、通俗易懂。在敘述方式上,講求娛樂性,盡量故事化、生活化。
3.3 發揮電視服務優勢,優化服務內容
3.3.1 作物播種期預報。根據土壤墑情和適播期氣象條件入手,結合近期天氣變化情況,依據各類作物生長特性,預報各類作物的開始、最佳及最遲播種期以及相適應的農業氣象措施。建議各級生產指揮部門提前做好播種工作,指導農民抓住有利氣象條件搶播搶種。
3.3.2 小麥成熟期及最佳收獲期預報。根據冬小麥返青后的天氣氣候條件、冬小麥生長發育狀況以及未來天氣趨勢預測小麥收獲期預報,為小麥的收獲和晾曬提供氣象保障。同時,加強對短時大風、冰雹、雷雨等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預報,減少突發性天氣對小麥收獲的影響,全力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3.3.3 農業病蟲害氣象預測預報。氣象、氣候條件與農業病蟲害的關系最直接,是影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它具有種類多、影響大、并時常暴發成災的特點,對病蟲害發生、發展和消亡進行氣象指標分析,重點預報病蟲害初發期和盛開時期,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建議。
3.3.4 農業干旱監測預報預警。利用自動氣象站氣象觀測數據、農氣觀測站農情觀測數據和干旱災情數據和未來降水趨勢預報,根據地勢、蒸發量、實測土壤相對濕度、土壤墑情、遙感墑情等,預報土壤水分的變化趨勢、干旱等級及對各類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等,提出合理的防范和生產建議。
3.3.5 農作物產量預報。影響作物產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氣象條件、耕作、施肥、病蟲害控制、品種特性等,氣象條件的影響尤為明顯。針對水、熱、光在作物生長季節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作物特有的生物學指標,逐一地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各種敏感期供求關系上的利弊和有無重大氣象災害及其危害程度與防御措施,提出適播品種,指導作物布局、生產措施及防災時段,并根據當年的氣候狀況預報出各種作物的豐、平、欠年景。
3.3.6 初霜凍預報。霜凍是農業生產的大敵,嚴重的霜凍可導致小麥、棉花和水稻大面積死亡,造成巨大損失。秋季出現的第1次霜凍稱為初霜凍,初霜凍愈早對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獲的露地蔬菜。指導選用耐寒和早熟品種,合理調整播種期,加強田間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霜凍對秋收的影響,確保作物在霜凍來前充分成熟。
3.3.7 春霜凍預報。每年春季前最后一次出現的霜凍稱為春霜凍。春霜凍常常是冷空氣南下使侵襲地區降溫,加之夜間晴朗無風或微風,地表及植株表面大量輻射散熱,因而形成霜凍。春霜凍出現的越晚,對作物的危害越大。提前提供準確的春霜凍預報,并對易受春霜凍危害的果樹和越冬小麥提出預防方法和措施。
3.3.8 秋收秋種氣象服務。每年的9月10—20日,是我國秋收秋種的主要時段,針對秋收秋種的最新進度、天氣影響情況及未來趨勢等,預報秋季作物開始、最佳、最遲收獲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3.3.9 經濟作物專業服務。經濟作物對自然條件的選擇更嚴,技術要求更復雜,產品的經濟價值也較高。對一些適合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提供優質、及時、準確的氣象服務,如產前針對季節的氣候變化科學安排農業生產;產中掌握天氣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氣象災害,提高產量;產后的儲藏、運輸、加工更需準確天氣信息。對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作物,從育苗技術、栽培技術、農藥和化肥合理施用等技術方面進行專業氣象服務。
3.3.10 氣象信息的再加工。由于農民知識有限,對氣候變化和災害天氣的成因、發生規律、防御措施以及相應預警信息了解不夠,在平時節目中結合農民需求和接受能力適時講解,盡量可視化、通俗化,增強觀眾的理解力。
3.3.11 其他。采集本村農業特色產業信息、農產品價格和供求信息、招商引資信息、勞動力資源信息、旅游資源信息等,及時。
4 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重視播后服務,創建反饋渠道。對觀眾而言,有興趣就會有關注,有關注就會有要求,有要求就會有反饋,在反饋得以滿足時,新的傳與受會重新開始。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通過反饋,既可以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還可以使我們根據觀眾的反饋及時調整節目內容、傳播策略,介紹實用的農業知識,滿足各層次、各方面的要求,真正做到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播農民之所盼,使其成為一檔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
5 參考文獻
[1] 周忠寧.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服務性研究[J].青海科技,2006,13(4):36-38.
[2] 劉江賢.農業電視節目策劃36計:CCTV-7《每日農經》實戰解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