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醫療質量管理范文
時間:2024-01-11 17:5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圍手術期醫療質量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原發性肺癌;單病種;質量管理;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0-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the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tumor hospital. Methods Taking the primary lung cancer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concern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We found that indexes of medical quality and medical safety, such as preoperative ratio of TNM stages (90.2%), ratio of rational applications of antibiotics(79.9%) and ratio of postoperative morbidity(5.1%), had all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while the improvements of indexes reflecting work efficiency or patients’ burden, lik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22.52±6.98) d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79 688.59±21 551.58) yuan, were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canstandardiz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trol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duce unreasonable expense.
[Key words] Primary lung cancer;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Effect analysis
2012年底原衛生部首次將單病種質量管理納入腫瘤專科醫院評審內容,并在《三級腫瘤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第七章第三節設置原發性肺癌、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6個單病種質量指標。根據《實施細則》內容,結合醫院實際,我院確定原發性肺癌、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6種疾病為第一批開展單病種質量管理的病種。為做好單病種質量管理工作,醫院領導高度重視,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制定下發單病種質量管理的實施方案,明確各級管理職責,逐項梳理6個病種的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并建成以單病種依從性執行率、術前TNM分期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健康教育、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等為主要內容的考核體系。此外,結合醫院信息化建設,分階段完成單病種質量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經過兩年多探索與實踐,有效地監督6個單病種執行的情況,本文以原發性肺癌為例做進一步闡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通過醫院病案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提取2013年原發性肺癌相關病例223例,另外,從單病種質量管理信息化平臺提取2014年原發性肺癌相關病例254例,共提取477例病例,其中男290例(60.8%)、女187例(39.2%),平均年齡(6.84±9.04)歲。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原發性肺癌單病種的入組標準[1]:第一診斷為原發性肺癌(ICD-10編碼為C34),并進行肺葉切除術、袖式肺葉切除術、全肺切除術或肺段切除術等手術病例(ICD-9-CM-3編碼分別為32.401、32.402、32.501或32.302等)。另外入院后48 h內死亡,或雖已確診,但未完成手術治療,如只做活檢就出院的病例則被排除在外。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2014年符合原發性肺癌單病種條件并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的病例作為調查組,2013年符合原發性肺癌單病種條件但未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的病例作為對照組,以術前TNM分期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等作為評價指標,依次對兩組的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其中術前TNM分期率=術前使用TNM分期的病例數/提取的總病例數×100%(即術前診斷是否使用TNM分期計算術前TNM分期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的病例數/提取的總病例數×100%(即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是否合理計算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發生并發癥的病例數/提取的總病例數×100%(即術后是否發生并發癥計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藥占比=平均藥費/平均住院費用×100%。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術前TNM分期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調查組的術前TNM分期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平均藥費、平均手術費及藥占比比較
調查組的平均住院天數、平均藥費、藥占比均略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費用略高于對照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調查組的平均手術費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
單病種質量管理是以病種為質量單元的醫療質量評價方法[2],實行單病種質量管理是醫療質量管理的方向,能規范各病種的診療過程[3]。為加強對原發性肺癌診療過程的監控,我院制訂了配套檢查標準,包括所有圍手術期的原發性肺癌必須進行術前TNM分期,按照TNM分期確定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方案;依據術后病理分型分期制定術后綜合治療方案等標準。依據標準有針對性對非計劃重返ICU、非計劃二次手術、術中輸血量≥400 mL、術后并發癥預防與處理等進行重點干預。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病區及主診組,并監督相關人員進行整改,同時對檢查發現的缺陷數、缺陷點的重復次數等進行匯總,找出共性問題進行追蹤檢查。此外,根據圍手術期病歷書寫存在缺陷有針對性地對重點人員,尤其是病歷書寫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與考核。經過一年多的檢查整改,目前我院胸外科術前TNM分期由原來72.6%提升至90.2%。變事后控制為事前、事中控制,使圍手術期病歷書寫缺陷得以及時控制與糾正[4],有效地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
3.2 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促進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根據原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規定,原發性肺癌手術病例做為清潔-污染手術是允許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但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低,主要在藥物的品種選擇、使用時機、用藥療程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現象[5]。針對此現象,我院以單病種質量管理為抓手,對圍手術期所有原發性肺癌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例進行點評,著重對使用藥物適應證、使用時機、用法用量等進行點評,同時關注聯合用藥,將點評中發現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病例及時反饋給病區及主診組,要求整改,并與相關責任人的職稱晉升、評優選先、績效考核等掛鉤。經過一年多的檢查整改,目前我院胸外科圍手術期使用抗菌藥物合理率由原來的9.9%提升至79.9%,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由原來的6.3%(14/223)下降至3.1%(8/254),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由原來的11.2%下降至5.1%。通過對抗菌藥物進行點評,使得我院胸外科圍手術期預防性用藥時間和選藥方案逐步規范,在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的同時也降低了治療費用[6]。
3.3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控制平均住院天數
平均住院天數是衡量醫院醫療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質量、醫院工作效率等的綜合性指標[7],平均住院天數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入院情況、是否轉科、是否手術、治療療效等[8]。為進一步縮短平均住院天數,2014年我院開展為期一年的“強化臨床路徑和單病種質量管理,進一步提升腫瘤多學科規范化綜合治療水平”專項主題活動,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加強培訓提高個人技能、適當增加手術臺數[9]等措施來縮短平均住院天數。目前我院胸外科原發性肺癌單病種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數由(22.77±7.09)d降至(22.52±6.98)d,雖降低幅度不是很大,但在現有醫療資源不變的條件下,除去合并癥等特殊情況發生外[10],還是有效控制了平均住院天數的增長。
3.4 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降低不合理收費
單病種管理研究根源于美國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DRGS能有效管理醫院“合理”的費用償付,降低住院費用[11]。實施單病種質量管理后,我院原發性肺癌單病種病例的平均住院費用由(78 025.01±21 794.75)元升至(79 688.59±21 551.58)元。針對此現象,筆者也對原發性肺癌單病種病例的平均藥費、平均手術費用做進一步調查分析。①平均手術費用由(21 502.69±6430.71)元升至(24 258.26±6390.91)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腔鏡手術、進口材料及進口藥品,而新技術、新材料的引用必然伴隨著住院費用的上漲[12]。②平均藥費由(29 778.58±12 190.54)元下降至(29 668.97±12 497.08)元、藥占比由38%下降至37%,究其原因我院遵照《省級醫療單位服務收費項目及標準》實行收費,嚴格控制用藥比例,醫院根據“藥品比例控制,結構調整”原則,通過對藥品合理性檢查[13],明確用藥指征,減少不合理費用,從而降低不合理收費。
4 小結
單病種質量管理能夠對疾病診療進行過程質量控制,是評價醫務人員診療行為是否符合規范及合理性的依據[14]。通過開展單病種質量管理,醫院相關病種診療規范性得到了提高,有效控制平均住院天數增長,減少不合理費用。在取得成效同時,也存在不足,個別疾病診斷編碼與手術碼存在同一編碼現象,系統導出時無法識別,如食管胃交界處癌ICD編碼是胃癌編碼,而根據NCCN指南應根據腫瘤位置分屬“食管癌”或“胃癌”,另外個別醫師有抵觸情緒[15]。下一階段,我院將繼續完善單病種管理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管理方式,做好單病種質量管理。
[參考文獻]
[1] 張曉潔,王瑩,賈慧民,等. 腫瘤??漆t院信息化單病種質量管理體系建立與應用[J]. 海南醫學,2014,25(24):3723-3725.
[2] 席祖洋,陳莉萍,賈壘,等. 以單病種質量管理為突破口 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2):1487-1488.
[3] 賈慧民,王瑩,張國慶,等. 規范腫瘤治療,保障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J]. 海南醫學,2015,26(2):295-296.
[4] 劉倩,王東. 加強病歷環節質量控制的做法與體會[J].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4):364-365.
[5] 范從進,朱坤,楊秀玲,等. 某醫院單病種圍手術期預防感染質量控制指標調查與分析[J]. 東南國防醫藥,2014, 16(4):394-395.
[6] 胡秀霞,楊梅. 3種單病種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管理干預模式探討[J]. 海峽藥學,2015,27(4):213-214.
[7] 楊在英,吳寶妹,陳雅萍,等. 單病種質量控制在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中的應用[J]. 醫院管理論壇,2013,30(2):33-35.
[8] 孫麗,吳進軍,蘇汝好,等. 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影響因素分析[J]. 臨床決策與管理,2011,32(10):78.
[9] 郭順萍. 臨床路徑對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的影響分析[J].中國病案,2015,16(1):77-79.
[10] 陳東紅,支修益. 原發性肺癌外科手術臨床路徑應用研究[J]. 解剖與臨床,2013,18(3):183-185.
[11] 朱婷,姜焰凌,謝穎夫,等. 新形勢下單病種質量管理解讀與探索[J]. 衛生軟科學,2011,25(9):624-626.
[12] 王力紅,仇葉龍,李小瑩,等. 北京市某三級綜合醫院實施臨床路徑對住院費用的影響[J]. 中國醫院,2012, 16(4):23-25.
[13] 葉阿琴,林穎. 控制次均門診和住院費用之實踐[J]. 衛生經濟研究,2012,1(1):39-41.
[14] 阿布都沙拉木?依米提,劉新亞,賈慧民,等. 單病種醫療質量管理與評價方法初探[J]. 中華醫院管理,2014, 30(2):118-119.
篇2
【摘要】目的分析非預期二次手術發生原因及影響,提出改進措施。方法從醫院HIS系統中提取二次手術相關數據。結果2013年共計發生非預期二次手術114例,發生率為2.06‰。術后出血及血腫是非預期二次手術發生的主要原因。結論非預期二次手術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醫療費用,且死亡率明顯增加。醫院為此設計開發了手術質量監測系統,加強了對重點科室、重點病種的監控以及對手術并發癥的管理,并落實質量考評。提升了手術質量,降低了二次手術發生率。
關鍵詞 非預期二次手術;影響;改進措施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114 Cases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LIU Yuehui,CAO Xiutang,WANG Hua.//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54-55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114 Cases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to make targeted improvements.Method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62 outpatient nurses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ResultIn 2013, 114 unplanned re-operations were occurred with rate of 2.06%. Post-operation bleeding and hematoma we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unplanned re-operation.ConclusionUnplanned re-operation promoted the medical expense, prolonged length of stay, increased mortality. By developing an oper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platform, the major departments and major diseases were monitored, and the management on adverse events of the operations was strengthened with quality evaluation, which increased operation quality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the unplanned re-operation.
Key wordsRe-Operation;Influence;Quality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Hospital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100853,China
手術質量是醫療質量的重要體現。加強手術質量監管,提高手術成功率,是保障醫療質量、減少患者痛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的重要舉措。
1資料與方法
對某院2013年開展的55 383例手術(含介入手術)進行篩查。二次手術界定:在一次住院期間,因第一次手術原因造成事前無預計的二次手術,以及在非預期內因手術引起的出院后再次入院手術,不包括白內障分期手術、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多次開腹清創引流手術、腫瘤患者根據病理報告行擴大手術等。從醫院HIS系統數據庫提取數據,根據界定范圍通過電子病歷確定二次手術數據。利用Excel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共獲得符合條件病例114例,發生率為2.06‰,低于文獻[1]中3.89‰的水平。其中,發生3次以上手術6例,占5.26%;因并發癥重返住院行二次手術9例,占7.89%。
2.1發生原因
導致二次手術的因素主要是術后出血與血腫,58例,占50.88%;切口感染、延遲愈合排第2位,27例,占21.05%;腸瘺、胰瘺、吻合口瘺等各種瘺22例,占19.30%;腦脊液漏4例,占3.51%;腸粘連、腸梗阻3例,占2.63%;壓迫神經2例,占1.75%,乳糜胸1例,占0.88%。
2.2數質量影響分析
將平均住院日、平均醫療費用和死亡率與手術科室同期值進行比較發現,非預期二次手術病例數據3項指標均高于一次手術病例指標。
2.2.1 對住院時間的影響二次手術平均住院日32.6天,手術科室同期值僅9.93天。目前,大型醫院床位緊張,侯床病人多,二次手術的發生延長了住院時間,對患者滿意度及醫院聲譽都有不良影響。
2.2.2 對醫療費用的影響二次手術人均醫療費用14.48萬元,手術科室同期值僅4.5萬元。二次手術明顯增加了醫療費用,加重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據統計,非預期二次手術中有4人未結賬出院,共逃費78萬元,給醫院帶來經濟損失。
2.2.3 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二次手術死亡率為3.33%,手術科室同期值僅0.16%??梢?,二次手術影響了治療效果,降低了醫療質量。
3改進措施
3.1開發手術監測系統
以HIS系統手術患者信息為數據源,與電子病歷系統、手術進程管理信息系統、手術預約與登記系統、手術麻醉與復蘇系統、LIS系統、PACS系統等鏈接,基于《三級綜合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指標(2011版)》和相關病種常見并發癥,設定并發癥關鍵指標,開發并實施信息化手術監測系統。每日對二次手術數據進行滾動顯示,使質控部門在第一時間了解手術動態,督導主診組醫生查找原因,促使科室落實患者圍手術期管理制度,落實二次手術討論與醫患溝通工作,積極避免二次手術發生,防范醫療糾紛。
3.2加強重點科室、重點病種的監控
對容易發生二次手術的科室和病種進行重點監控。嚴格落實醫療規章制度,規范臨床診療流程,術前認真進行體格檢查和檢查報告審核,慎重制定手術方案,細心觀察病人術后情況,加強手術病人術前、術中、術后的環節質控。質控部門參加科室術前討論和術后查房,督導落實術前與患者談話制度。通過電子病歷系統監控病程記錄,及時了解疾病治療進展。
3.3加強手術并發癥管理
手術并發癥是導致非預期再次手術的主要原因[2]。做好手術并發癥的預防與監管十分重要。將在院手術并發癥預警、出院并發癥監測與非預期再次手術實時監測相結合,及時糾正治療存在問題,及時調整診療方案,提高治愈效果。對手術并發癥及非預期再次手術進行監管,可發現并發癥較高的手術、病種及科室, 通過改良手術、完善術前準備及術后管理、開展專題講座等,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醫療質量持續提高。
3.4做好質量考評
手術質量與考核掛鉤。按手術分級標準制定二次手術發生標準權重,對外科科室和醫生進行質量評比。對于全年二次手術及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的科室和醫生進行獎勵,與評優評先掛鉤。對于二次手術發生率高的醫生必要時開展針對性手術技能培訓。
4小結
非預期二次手術發生率是監測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有效指標。二次手術不僅給病人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3],而且會對醫院聲譽產生不利影響。胡蕾等的調查發現,二次手術病人在軀體化、敵對性、抑郁方面顯著高于第一次手術,病人最擔心的問題偏重于家庭及經濟問題[4]。同時,非預期二次手術風險因素顯著增加,北京腫瘤醫院此類糾紛占醫療糾紛總量的25%[5]。為此,醫院應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對圍手術期病例進行專人、專項管理,并通過信息化監管系統強化手術質量動態管理。
利用信息化專項管理手段,進行醫療質量過程管理,可促使手術質量不斷改進,更好地保障手術安全。醫院將國家評價手術質量指標監測信息化,有效提高了醫院質量管理數字化水平。同時,將手術質量專項監管納入管理者每日需獲取數據信息內容,強化了對手術質量的監管,提高了手術質量,進一步確保了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顧建英,秦凈,施鵬,等.加強二次手術管理 提高醫療質量[J].中國醫院管理,2009,29(5):12-14.
[2]劉月輝,姚遠,張文一,等.基于醫院信息系統的手術并發癥監測管理[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2014,11(4):126-129.
[3]周繼光,劉文平,林建聰.降低二次手術發生率 提高手術質量[J].現代醫院管理,2011,6(3):37-39.
[4]胡蕾,唐茂芹.二次手術病人心理狀況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6(1):28-30.
[5]梁萬寧.降低非計劃再次手術的風險[J].中國醫院院長,2009(24):61-63.
通信作者:
劉月輝:解放軍總醫院醫療質量管理科副主任
E-mail:liuyuehui301@sina.com
篇3
關鍵詞:PDCA循環;手術室;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228-01
PDCA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的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幾部分[1]。它是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即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按照PDCA周而復始不停頓循環運轉。近年來, 隨著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我院于2010年采取PDCA 循環法進行手術室護理管理,促進了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使護理質量持續提高,以促進手術室護理管理的規范化, 系統化?,F將具體方法報道如下。
1計劃(plan)
1.1現狀分析:認真收集資料,分析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PDCA循環前護理質量的具體情況、存在的問題、導致的原因、需要解決具體問題等,找出主要矛盾, 明確改進目標, 成立了整天護理質量管理小組,形成由科護士長、護士長、組長逐漸監控的三級質量管理網絡。提出計劃對策和實施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和管理的量化標準以及評價指標。
1.2制定計劃:具體步驟如下。
1.2.1分組管理:現將手術室工作分為普外科組、婦產科組、骨外科組、胸心外科組、、耳鼻喉科組、口腔科組、泌尿外科組、神經外科組等小組,所有護理人員均做到熟悉本組疾病,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和嫻熟的手術配合技巧,對該科疾病心中有數。
1.2.2手術室接到手術通知單后,巡回護士了解患者年齡、性別、姓名、術式、麻醉方法等情況,對患者進行訪視,了解患者病史、有無義齒、是否有月經、心理家庭狀況等。以保證對患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可避免和及時處理突發狀況。并針對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手術方式做出具體的護理計劃。如術前準備應注意哪些事項,術中患者的手術、生命特征的監測,術后患者的護理等。制定的護理計劃去執行并做好PIO記錄。
2實施(do)
2.1手術室管理和器械管理:制定嚴格的手術室工作制度,手術室物品定位放置,特殊器械、精密儀器專人保管,定期對手術室空氣進行消毒,并進行檢測,保證細菌總數< 200cfu/m3,保證手術的安全。
2.2護理人員管理:對護理人員進行業務素質培訓,尤其要重視年輕護士的業務素質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有護理知識、??评碚撝R、專業護理技能、護理文件書寫、醫德醫風、溝通技巧等,提高護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并定期對護士進行量化考核。
2.3術中護理質量管理:巡回護士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充分訪視,術中巡回護士、器械護士密切配合術者、麻醉師進行手術,準確無誤地傳遞各種器械、物品,使手術順利完成。在術前、術中、術后清點核對手術用物數量,避免遺留在患者體腔內,嚴格查對術中輸液、輸血、用藥。術后與病房護士及時交接,以保證護理的連續性,詳細說明患者所施手術、麻醉方法、術中用藥、患者術中基本情況、麻醉注意事項等,并正確書術記錄,做到無漏缺、錯誤。及時預防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對術后的疼痛給予一定指導。
2.4護理安全管理:增強護士責任感和安全意識,組織學習醫德醫風教育和法律知識,明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潛在的問題,早期防范[2],并將已出現的差錯事故記錄并及時上報。
3檢查(check)
檢查計劃實施情況和效果:手術室護士長應及時隨訪,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定期了解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技術、工作紀律、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等,及時發現和總結計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導致的原因,糾正出現的偏差,提高護理質量。
4處理(action)
篇4
【關鍵詞】 急診科 醫療情況 管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9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349-01
近年來,各級急診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成立,體現了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對急診醫療質量的重視。本文就急診科醫療誤診做一客觀實例分析,尋找問題原因,以求能完善和提高急診科醫療質量管理。
1 急診科誤診實例分析
下面就我院急診科自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發生的誤診分析如下。
本組男63例,女48例,年齡23~85歲89例,平均年齡(56.47±13.56) 歲,10歲以下7例,院前誤診15例。本組病例主要以昏迷、頭痛、頭昏、抽搐、暈厥等神經系統癥狀體征及嘔吐、腹痛等急腹癥就診,也有突發呼吸、循環衰竭就診。均為急性起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涉及多系統并出現相應癥狀,所有誤診患者均為急診、留觀或住院患者。
1.1 診斷方法
經院前或我院急診科一線醫生首診并給以一定救治后病情無好轉或進一步加重而請示上級醫師,根據病史及體格檢查并結合心電圖、血氣分析、床旁血糖、實驗室以及影像學等檢查結果作出正確診斷。
1.2 結果
所有誤診患者最終確診情況如下: 急診科87例,各住院病房23例。在急診科確診患者為上級醫師查看并結合相應輔助檢查明確,尤其雙側氣胸致呼吸、心臟驟?;颊?,蛛網膜下腔出血首診以腦供血不足收入急診科,1h后上級醫師結合病史特點行頭部CT檢查明確,出血熱患者首診以多個疾病收入急診科住院,次日查房根據病史特點、體征及檢查結果確診,其他誤診疾病均因為病史、體查、輔助檢查及臨床思維等多因素所致;病房確診患者則為完成一定輔助檢查后明確。
1.3 討論
急診患者病種廣泛、復雜,容易導致誤診,尤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疾病,且病情危重,很多患者病史不清,體征不明顯,或癥狀與體征不相符,輔助檢查結果與臨床表現不吻合等。部分病例根本沒有明確診斷的時間,必須立刻對癥處理,如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控制抽搐、降溫、惡性心律失常處理及外傷止血固定等等,表明急診臨床工作的突發性及復雜性等特點。因此,救治過程中很難保證沒有誤診出現,關鍵在于如何降低誤診事件發生。急診誤診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病史不清楚,急診患者均為急性發病,病情進展快,患者及家屬或其他陪同人員對其病史情況常常敘述不清楚,尤其是急性中毒或意識障礙患者,給醫生診斷及決策造成極大困難,是導致急診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見于以下情況: ①有意隱瞞病史,本組1例經腸道攜帶海洛因中毒患者,反復發生呼吸衰竭及意識障礙,應用納洛酮等搶救后神志清楚,其拒絕告知攜帶,后發現腹部膨隆,腸鳴音消失,行影像檢查發現腸道節段性異物,術中清理出大量海洛因。②病史敘述不清楚,患者本人因為病情或自身表達能力差不能清楚講述發病經過,導致臨床醫生很難確定患者所患疾病,本組 1 例老年男性,因頭昏口服藥物后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訴自己服錯藥,急診科洗胃后發現右側肢體功能障礙,頭顱CT檢查明確為腦出血。③患者本人喪失告知能力,而他人不清楚發病情,如昏迷患者。
以上情況??赡茉斐烧`診,甚至誤治。急診醫生遇到上述情況時,在救治患者同時應盡可能詳細了解病史并仔細查體,通過全面或有針對性的體格檢查,常能及時發現病變部位,再結合輔助檢查來綜合分析便能作出診斷。查體不細或體征隱匿,急診患者病情嚴重,醫生可能首先不是體格檢查,而是緊急對癥處理,或是邊處理邊檢查,這是急診危重患者處理特點,實際工作中,常常遇到病情不允許、體征不典型或患者不配合,給診斷造成一定困難,亦有因為體格檢查不仔細而發生誤診或漏診現象,本組因為未仔細查體而將腹股溝嵌頓疝誤診為急性闌尾炎,相反,認真查體對診斷及救治極為關鍵,本組2例突發呼吸心臟驟停的老年患者,確定氣管插管位置及深度時疑診雙側氣胸,穿刺證實后及時處理,患者獲救。故要求急診醫生必須認真查體,通過體格檢查有時可直接作出診斷及決策。輔助檢查不完善,見于臨床表現不典型、病情危重不宜承受太多搬動及檢查或不能開展相應急診檢查,亦可能是臨床醫生思維主觀、片面,先入為主,忽略必要的檢查等,本組1例左下腹疼痛患者,首診醫生根據病史及體征先后行血、尿常規及腹部 B 超檢查后診斷仍不明確,上級醫師查看后行腹部CT檢查,提示腹主動脈瘤破裂;另1例大汗淋漓的中年男性,末梢血糖正常,考慮中暑,后行心電圖檢查提示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后康復出院。上述情況表明,急診科需要具備相應急診檢查實施,包括POCT開展,以便及時、有效開展急危重癥患者救治。因此,急診檢查的完善是減少誤診發生的重要因素,直接決定醫院急診患者救治能力,同時亦是降低各種醫療糾紛的重要因素。
2 加強監測和評估是提高急診科質量管理的有力保證
2.1 急診科醫療質量管理組織需要定期對質量管理體系的實施效果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探討,掌握醫療質量控制目標的實現情況,了解急診科各部門的工作配合情況,定期進行小組會議,對發現的不足提出持續改進的方案。
2.2 急診科醫療質量管理組織需要全面實施質量管理工作,全面收集急診科診療過程中的問題,及時進行針對性分析,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再對改進后的醫療質量控制效果進行評價,提出持續改進意見,形成良性循環。
2.3 在實施醫療質量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照事先擬定的急診科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化實施。另外,還要針對醫護人員的急診處方書寫、病歷書寫等進行規范化管理,保證急診處方及病歷合格準確。
2.4 在實施醫療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注意急診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的控制,加強對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嚴格依據急診科用藥管理條例控制用藥劑量。另外,還需重視手術安全管理,落實手術安全核查,有效控制手術室安全風險隱患。
2.5 加強急診科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開展定期業務培訓教育工作也是降低急診科醫療質量管理難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于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及安全風險意識的培養,更是有效減少醫療事故發生的基礎措施。對新參加工作的醫護人員以及違反急診科規章制度的醫護人員進行強化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識和醫療質量意識。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品管圈; 食管胃吻合口瘺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2-0154-02
食管胃吻合瘺是食管癌術后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造成患者極度痛苦和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大幅度增加,甚至死亡。品管圈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活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醫療領域的品管圈管理的直接目標是增強醫療人員發現和解決醫療問題的意識,提高員工工作士氣,改善醫療工作環境;其間接目標是提升醫療質量,降低醫療管理成本,提高醫療服務效率[1]。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胸外科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的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吻合口瘺發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的相關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胸外科住院的食道癌手術患者為調查對象,其中活動開展前9個月的患者為對照組(n=119),活動開展后9個月的患者為品管圈組(n=12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遵循品管圈“自愿參加、上下結合”的原則[2],成立了由胸外科醫護人員、院質控科、院感科組成的共12個成員的品管圈小組,并確定以“降低食道癌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為圈活動主題。由胸外科科主任圈長負責確定活動主題、擬定活動計劃;質控科科長任輔導員,負責指導正確使用質量管理工具,協調與其他部門間的協作;10名圈員積極參加圈活動,完成圈長分配的工作,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1.2.2 擬定活動計劃 按照PDCA的循環原理,計算各活動步驟的實施時間。P(plan)即計劃階段,擬占用1個月;D(do)即執行階段,擬占用3個月;C(check)即確認階段,擬占用3個月;A(action)即執行階段,擬占用2個月。
1.2.3 現況分析 2013年1月-2014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食道癌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為14.29%,從患者自身因素、吻合方法因素、醫師因素、術后管理因素、抗菌素應用因素、環境因素這幾個方面尋找吻合口瘺發生的原因,根據柏拉圖80/20原理,確定患者自身因素、圍手術期管理作為本次品管圈活動改善的重點。
1.2.4 目標設定 根據品管圈活動計算公式,計算品管圈活動目標=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結合專科國際指南吻合口瘺發生率的國際平均水平,確定本圈目標值為7%。
1.2.5 對策制定和實施 (1)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特別是高齡、基礎疾病多、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者,術前認真評估。(2)術前呼吸道準備,戒煙1~2周;霧化、使用化痰/平喘藥物;爬樓梯、吹氣球等肺功能鍛煉;肺功能、動脈血氣檢查;合并肺部感染者,根據藥敏結果行抗感染治療。(3)消化道準備,術前應用制酸劑1~3 d,合并消化道潰瘍等嚴重胃腸疾病患者需請??茀f助會診;梗阻嚴重者加強腸外營養支持,并口服莫西沙星片劑3 d以上及食道沖洗(甲硝唑)。(4)其他準備:使用激素、利血平、抗凝劑、非甾體類藥等特殊患者停藥1周以上;合并心腦、肝腎功能、血糖、凝血明顯異常者請相關??茣\處理;血常規HGB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品管圈活動實施后食管胃吻合口瘺發生率為6.40%,活動實施前為14.29%,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122,P=0.042
3 討論
品管圈活動是質量持續改進的一種運作方式,目前已越來越多運用到醫院的細節管理中。品管圈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科學性、持續性的活動,品管圈小組又稱為質量持續改進小組,品管圈工作方法即是通過PDCA循環去進行選題,定期組織會議及其他活動[3]。品管圈活動不同于既往的通過行政方式推動的自上而下的改進,也不同于基于績效考核的質量改進。品管圈倡導以一線部門為中心,組成質量改善圈,共同學習和運用品管方法,討論、發現、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形成自動自發、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質量持續改善機制[4]。它能營造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團隊氣氛,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看,可使工作順利開展,獲得滿意效果,并在工作中愉悅自己、升華自己、提升自己[5]。
通過品管圈活動,降低了筆者所在醫院食道癌術后的吻合口瘺發生率。活動前筆者所在醫院食道癌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為14.29%,活動后為6.40%,說明品管圈活動能應用到食道癌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醫療質量控制中,通過品管圈的歸因理論,尋找食道癌手術后發生吻合口瘺的原因和對策,有效降低食道癌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
為確保醫療質量能持續地改進和提高,就需要利用科學的管理工具來實行有效的管理[6]。通過筆者所在醫院的品管圈活動,表明品管圈是一種科學、高效的管理工具,它強調讓圈員自主自發地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主動權、參與權,發揮管理潛能。年輕的圈員不僅有機會接觸全新的品管知識及先進管理模式,還有機會展示專業以外的技能,為其提供了今后全面發展、體現個人價值的平臺[7-8]。它使得每一位參加圈活動的醫護人員、醫院管理人員成為活動的責任者,對提高醫療質量有積極的作用。經過本次品管圈活動,胸外科對食道癌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形成了標準化作業流程。
參考文獻
[1]劉庭芳,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
[2]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6.
[3]倪棟梅.“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7-98.
[4]梁銘會,劉庭芳,董四平.品管圈在醫療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2):37-39.
[5]周慧琴,李小飛,張伏萍.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點眼藥水正確率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3):93-95.
[6]李田軍.利用品管圈提高門診藥房處方調配的規范率[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2):157-159.
[7]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等.品管圈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130.
篇6
【關鍵詞】優質護理;不良事件;手術;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5-0059-02
一、引言
隨著現代人們對醫療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人們對其醫療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手術作為醫療救治的重要方式,成為解除患者病痛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現代醫院手術數量急劇增多,患者心理壓力過大,手術期間配合度降低等原因,出現了手術室中護理不良事件,這直接影響了整個手術質量,對患者的傷害是直接的[1]。本院開展了優質護理試點,進一步規范手術室護理工作,建立優質的手術護理服務,降低不良事件發生幾率。本研究針對這一護理凡是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二、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在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跨度在17歲至6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6.5歲,其中耳鼻喉科手術患者25例,消化外科手術患者34例,骨外科手術36例,其他科室手術患者5例?;颊叩奈幕潭确植紴椋捍髮W及以上程度的患者為23例,高中程度的患者為59例,初中及以下程度的患者為18例。由于本院開展優質護理試點工作,在征求患者同意的情況下,因為征求患者意見的時候都是隨機進行的,在性別、年齡、科室、文化程度等個人信息等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下一步有效統計分析。其中最終在手術圍期選擇優質護理的患者有56例,將其設置為試驗組,另外還有44例患者沒有參與到手術圍期的優質護理試點之中,將其設置為對照組。
(二)方法
第一,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的最為常規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手術前的注意事項進行介紹,進行每天一次的查房,針對患者的不同變化及時與醫生溝通,叮囑醫囑。試驗組在護理過程中融入更多優質服務。具體來說,首先,規范手術圍期患者的護理制度。因為制度是保障優質護理的基礎和前提,需要從護理制度的執行上下功夫,例如護理人員交班患者情況交接的需要有文字記錄,在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嚴格執行病房的消毒、藥品分發、護理操作等制度。其次,需要多與患者溝通[2]。在手術圍期內,患者的心理壓力很大,存在著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這種不良情緒將直接影響其家屬,使得他們在手術前存在很多方面的擔心,這種不良情緒將可能直接影響手術過程中患者的配合程度,一旦出現配合不到位,可能直接影響手術醫師的操作,最終影響手術治療,甚至可能出現手術失敗的情況,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護理人員在手術前與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了解他們對手術的擔心,從醫學的角度進一步化解他們在手術過程中的擔心和不安,手術都是經驗豐富的醫生操刀,同時有更多的醫療設備保障,在手術的成功幾率上還是比較有把握的,需要將這種擔心和焦慮收起來,相信醫生、相信護士,也需要相信自己,這樣才能在手術過程中達到最佳的配合度,提高手術質量。再次,多與醫生、麻醉師溝通。手術畢竟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進一步拓展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的操作規范和注意事項,這些依據在于對于整個手術的認識和了解,這就需要進一步與主刀醫生和麻醉師進行溝通,多了解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護理操作。最后,嚴格執行手術室護理制度。對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嚴格檢查、登記,在手術結束之后,需要嚴格檢查手術器械的數量。
第二,評價方式。在試驗組和對照組手術的不良事件統計,在手術結束之后,統計手術完成的質量、患者投訴等情況,對相關的護理工作有無意見和建議,將患者對手術圍期的護理滿意度分成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征求患者意見。
第三,本研究選擇的SPSS15.0統計軟件。對最終的統計信息和數據進行軟件統計,另外樣本選取和分組采用的隨機方式進行,在相關信息上不存在明顯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實施統計分析。
三、結果
在對試驗組、對照組進行滿意度調查之后,本研究將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有效的統計分析,得出如下表的結果:試驗組在非常滿意和最終的滿意度(55.4%,100%)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人員(41%,95.5%)。同時對照組實施的手術過程中出現了2次小型的不良事件,試驗組沒有出現不良事件。對照組出現的不滿意案例主要還是由于這兩起小型的不良事件引發的。
四、討論
優質護理是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有效措施,進一步降低了手術圍期的不良事件,在患者滿意度上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提升手術治療效果[3]。因此,在手術圍期內實施優質護理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孫麗娟,暴繼敏,孟大為,等.手術室應用非懲罰性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制度對護理質量管理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6,18(06):125-126.
篇7
【關鍵詞】 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臨床路徑;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59
本文旨在探討分析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實施臨床路徑的護理體會, 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40.0±8.5)歲。對照組中男18例, 女22例。年齡19~59歲, 平均年齡(41.0±8.2)歲。兩組均無穿孔性闌尾炎, 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給予臨床路徑護理 由護士長、責任護士組建臨床路徑小組, 在護理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根據循證醫學的證據、指南, 參照《臨床路徑應用指南》[1], 經集體討論后制定護理項目明確具體的《急性闌尾炎手術臨床路徑護理》與臨床路徑護理表單, 分別有醫師版、護理版、患者版。臨床路徑護理管理方法:患者入院床位安排后,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 檢查患者的病歷, 收集輔助檢查結果, 如符合準入標準, 則開始給予進入臨床路徑護理。對入院后的患者給予二級護理, 在術前準備以健康教育宣教的臨床路徑作為實施辦法, 以得到患者的配合。術前對患者講解各項注意事項, 包括手術室環境、手術制定、主治醫生、責任護士等, 給患者發放臨床路徑護理單, 告知術前相應的檢查項目及各種檢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協助及時完成后進行打鉤。在臨床路徑護理單中注明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術前禁食水, 指導術中術后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 放松心態, 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行心理疏導。術前收回臨床路徑護理單, 以了解完成情況?;颊呷朐汉蠹辈檠?、血、尿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在當天于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闌尾切除術, 在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6 h監測, 觀察傷口敷料情況。醫師根據傷口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抗生素, 遵醫囑在術后1~3 d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指導早期下床活動以利腸功能恢復。第2天進行傷口換藥, 術后第5~7天對于一般情況較好、排泄正常、無腹脹、進食正常、無腹痛、無發熱、切口愈合好、無感染征象(紅腫、硬結、滲液)、未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合并癥、明確出院注意事項和傷口觀察、門診隨訪的符合出院標準的患者, 可以給予出院, 做好出院健康宣教。在臨床路徑護理實施的過程中, 應定期組織討論分析, 以制定適合患者的護理方案, 在制定護理方案的過程中, 應讓醫生進行指導[2]。
1. 2. 2 對照組給予常規醫療護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醫護質量滿意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觀察項目比較, 觀察組醫護質量滿意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路徑指的是針對某種疾病制定的一種標準化治療模式和治療程序, 屬于一種臨床治療綜合模式, 是根據循證醫學的證據、指南對治療組織、疾病管理的一種方法, 最終發揮規范醫療行為, 提高質量, 降低成本, 減少變異的作用。其內容簡潔、易讀, 適合多學科、多部門操作, 注重實施過程中的協同性、結果性、時間性。臨床路徑實施以護理人員為核心, 是護理人員護理患者的具體工作指引, 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 臨床路徑成為了多部位協作, 包含患者住院的一切醫療需求。國外應用臨床路徑較早, 應用范圍較廣, 國內引入臨床路徑較晚, 應用范圍較小, 但作為一種單病種的質量管理手段, 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現已經在本科多種疾病中運用。臨床路徑在實施的過程中, 需要參與人員進行充分的溝通、協調、配合, 進行全面管理, 控制重點環節。以安全至上, 質量第一的原則, 以患者為作為中心, 加強醫生、護理人員、患者間的溝通合作, 規范醫療、護理行為, 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提高醫護質量滿意率, 提高醫護質量及競爭力[3]。本研究顯示, 給予臨床路徑護理的觀察組醫護質量滿意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優于給予常規醫療護理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 對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 可提高醫護質量, 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并發癥, 提高滿意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集云, 吳燕子, 蔡艷, 等.臨床路徑在單病種管理中的應用.中國病案, 2008, 9(2):22-25.
[2] 張逸芹.急性闌尾炎的圍手術期舒適護理研究.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12(5):77.
篇8
手術室是涵蓋婦科、產科以及五官科、外科為一體者,屬于醫院內的核心,而控制感染更是各科的重點。手術室護理質量高低將決定手術的成功率,故手術室需創立合理的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確保病患的安全。PDCA循環法[1]又稱之為質量管理工作循環法,其于20世紀50年代而問世,分為4個階段,即P(計劃)、D(執行、)C(檢查)、A(總結)等階段,該管理模式更適用于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本院自2013年將PDCA循環法使用在護理質量控制管理中,取得顯效效果,現將內容闡述如下。
1.PDCA循環法
1.1 計劃階段內容(P)
(1)收集全面臨床資料:待手術室接到手術通知單后,由相應的巡回護士應全面了解手術病患的年齡、床號、性別以及手術時間、術式、麻醉方法等,做好術準備工作;后與病房護士交接,經病房護士同意后可對病患探訪,了解病患的病情、是否有運動障礙、有無義齒和隱形眼鏡,女性有無例假;而病史主要包含既往病史、現病況以及以往手術史;同時掌握病患的生活方式、心理變化、經濟狀況等。(2)依據資料,擬定護理計劃:參照病患的收集資料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用以護理干預指導。圍手期護理應詳細分為術前、術中、術后等干預計劃。由巡回護理人員將整理的臨床資料和本次手術的器械護理人員以及護理小組共同商討、分析,依據不同病患的病情以及術式的差異性制定對應的護理方案。護理干預計劃可涉及到術前的心理干預,對其胃腸道、口腔以及膀胱等準備工作;術中病患的心理變化、手術、生命體征觀察;術后呼吸道、傷口疼痛干預等方面。
1.2 實施階段(D)
1.2.1 術前干預 全部病患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隨著臨床護理理念的轉變,為滿足患者的臨床需求;故手術護理模式應體現人文化,以病患為中心。在對病患做相應的護理干預同時,向其講解術前常規檢查必要性、準備工作、注意事項以及留置管道的重要性等,消除病患心理的顧慮和疑問。如術前應囑咐病患禁食,主要為避免麻醉和術后出現嘔吐和反流現象;留置導尿管可避免出現尿潴留。針對術前的特殊措施,需由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原因;像腹腔鏡術前的飲食告知,囑咐病患術前3d要食用低脂食品,防止食用全脂類奶粉、煎雞蛋等能刺激膽囊收縮的物品,禁忌飽食。因而,每臺手術護理人員都應根據護理計劃行PIO記錄。在與患者交流時,需做自我介紹、對病患行心理疏導等工作,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1.2.2 順利完成手術 病患進入手術室內,因陌生的環境以及手術器械的撞擊聲、檢測儀器的聲音均能使其產生不安感;對此,護士需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手術的方法;介紹麻醉師以及手術師的資歷。同時多給予患者鼓勵,多與其溝通,回答其問題。如在更換時,需了解患者的舒服度,避免并發癥出現。翻身動作需輕慢,禁止實施超過患者忍受限度的;麻醉中的頭暈、嗜睡、疼痛和牽拉痛需向其解說。在獲得病患信任后,可與其聊家常,使其生理、心理均處于最佳的狀態中,有利于提高手術成功率。巡回護士需有序協助術者、手術師手術的開展,快速正確提供器械和藥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心理變化保證手術順利開展。
1.2.3 術后無縫護理干預 完成手術需由巡回護士和麻醉師送病人回到病房,向病房護士交代手術方法、麻醉方式、術中用藥情況和術中病患麻醉的情況,麻醉后的注意事項。及時通知患者和家屬手術完成;對于術后疼痛者給予合理干預,指導病患盡早下床運動;預防潛在的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恢復。
1.3 檢查環節(C) 術后重在檢查計劃和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弊端,并總結護理經驗。故手術室護士長應隨即開展隨訪工作,采用問卷調查法或者和科護士長共同查房;同時對巡回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合理評價,總結本臺手術的不足。在實施質控管理中應根據本院護理綜合量化管理標準,對工作人員手術規章制度落實、核心制度實施、輸血流程以及管道標識落實、手術訪視等工作予以量化考核;最終參照評分結果給予合理的績效獎勵,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1.4 處理階段(A) 在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士長需根據檢查結果及時開展相關的討論,總結護理經驗,重新審視規定;對于復雜型手術像開顱、開胸等之類術式要求護士定期查房,并實施相關的專題報道。
2.結果
PDCA循環法在手術室護理質量控制中,可將護理職責、人員合理分配、獎懲制度等合理化,使制度更加的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同時還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增加護理人員的凝聚力,使手術任務有序開展,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更有助于建設良好的醫患關系。
3.體會
手術室象征著醫院醫療技術的水平,是救治病人的核心場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每位手術室護士必須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護理能力,是干預行為更加可續化。而PDCA循環法更能保證醫院的護理質量,其主要圍繞4個環節[2]緊密展開,其以質量目標為核心;于每次循環護理質量管理中,都會使護理水準有所提高,在持續不斷地的循環中將護理質量管理的內容不斷豐富化。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R71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2-021-04
圍手術期合并癥是指與手術診療疾病同時存在又相互獨立的疾病。隨著手術、麻醉理論與技術的拓展,手術范圍及病人年齡的擴大,當今手術已經涉及全身任何組織、臟器,病人年齡也從胎兒到百余歲的老人,圍手術期合并癥的比率顯著增加。因我國麻醉學科特殊發展史與目前管理體制,使目前在崗的部分麻醉科醫師,尤其是縣及縣以下醫院(簡稱基層醫院)麻醉科醫師缺乏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與技術學習培訓。對圍手術期合并癥缺乏應有的重視,甚至缺乏對其識別與治療的技能,使其成為當今臨床麻醉醫療安全最大的風險因素。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間作者有記錄的會診處理的“麻醉意外”病例63例中46例與圍手術期合并癥未能識別或充分治療有關。對此,本文結合相關的病例資料,就圍手術期合并癥識別不到位、治療不充分導致“麻醉意外”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以引起麻醉科醫師的重視。
1 圍手術期合并癥導致“麻醉意外”因素分析:
“麻醉意外”是手術麻醉期間發生的未能有效預測或預防性處理的可危及手術病人生命安全的嚴重麻醉并發癥。任何事物的演變有其內在的規律,物不但對神經功能發揮作用,同樣對神經支配的組織、器官產生作用,因而。麻醉期間生理功能監控成為當代臨床麻醉管理的核心。因手術病人圍手術期合并癥使機體生理功能變化復雜化,增加了麻醉科醫師麻醉期間生理功能調控、維護生命安全的難度,若對合并癥不能適時有效地識別或有效地處理,尤其是麻醉期間忽視這些合并癥對病人生理功能的影響,麻醉期間發生“意外”風險就會顯著增加。分析相關病例資料,認為圍手術期合并癥導致“麻醉意外”的主要因素有:
1.1 缺乏圍手術期診療的理念:存在合并癥46例患者發生“麻醉意外”均有術前識別缺失、治療不當等,調研其原因均存在“沒有意識到……”的說詞。顯示其部分麻醉醫師缺乏應有的圍手術期診療理念。正確的理念是質量的保證。臨床麻醉學在國外又稱為“圍手術期治療學”,即麻醉科醫師臨床麻醉的技能不是單純地以“無痛、肌松、鎮靜、無知曉”為管理目標,而是整體分析手術病人機體生理功能特點,適時、有效地監控手術、麻醉狀態下機體功能的變化,給予有效地營養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相關并發癥,維護其生命安全。因而,整體分析、監控圍手術期病人機體生理功能變化是麻醉科醫師最基本的工作理念?!奥樽硪馔狻卑咐治鲲@示,相關麻醉科醫師專業技能相當地嫻熟,因缺乏圍手術期診療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整體分析、監控手術病人的生理功能,麻醉前不能有效地識別并充分治療合并癥,麻醉期間出現“難以解釋的生理功能變化"SL不能適時有效地治療而導致“麻醉意外”。如女性、42歲,擬腰硬聯合神經阻滯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焖贁U容同時L1-2間隙硬膜外置管,L3-4間隙布比卡因15mg重比重液腰麻,恢復平臥位后5分鐘麻醉平面滿意準備手術時病人出現顯著地低血壓、心率快伴重度低氧血癥,行緊閉面罩吸氧時病人咳大量泡沫痰,聽診雙肺濕羅音。意識到發生了急性心衰。當場醫師不能解釋并不能有效處理而急會診。電話指導治療同時迅速到場,檢查全導心電圖、結合術前胸片并詳細詢問病史,考慮為病毒性心肌炎致肥厚性心肌病。術后進一步檢查超聲并經心臟內科專家會診確診肥厚性心肌病。
1.2 缺乏學術溝通致相關專業醫師“共同缺位”:46例存在圍手術期合并癥手術病人中31例手術主管醫師和麻醉醫師都未能適時有效識別并充分治療,且基本是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常見內科疾病。隨著新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許多醫院手術病人成倍增加,醫護人員高負荷工作狀態下不能適時有效地知識更新及學術溝通,尤其是相當部分醫護人員專業技能快速提高,但整體分析與處理能力不足。如小兒手術病人人院后發生肺部感染,兒科治療“痊愈”一周內手術,麻醉科醫師應用氯胺酮麻醉,術中出現急性肺水腫、低氧血癥或支氣管痙攣等“意外”。調查發現相關手術醫師對物的副作用不知曉,麻醉科醫師未詳細詢問病史或對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痊愈”后病理生理變化與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不足。作者對此種現象稱為圍手術期診療的“共同缺位”。這種“共同缺位”的現象在基層醫院并不少見。尤其是麻醉科體制未到位的醫院,麻醉科醫師思維觀念停留于“麻醉術”狀態,而手術醫師對麻醉學科理論與技能發展知之甚少。加之工作量增大同時,醫護人員缺乏知識更新機制與愿望,管理者追求經濟效益而對醫療質量內含建設缺乏相應的措施而出現“共同缺位”現象。
1.3 圍手術期合并癥處理與麻醉操作時機把握不當:46例患者中13例“麻醉意外”為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病擬行下肢、下腹部手術者,術前血壓調控“正?!薄H耸中g室血壓≥180/110mmHg。麻醉科醫師主觀上認為椎管內麻醉后生理變化使血壓自然降低而先實施麻醉操作。而患者不能耐受麻醉刺激或椎管內神經阻滯生理變化導致血壓劇烈波動。誘發高血壓病危象、一過性腦缺血、急性心衰肺水腫、心絞痛發作等“麻醉意外”的發生。尚有1例合并高血壓病的脛腓骨開放骨折老年患者急診人手術室。監測血壓240/130mmHg,病人訴頭痛、視力模糊。麻醉科醫師囑病人舌下含化硝苯地平片同時給予咪達唑侖5mg肌注。觀察30分鐘血壓降至140/90mmHg后實施椎管內麻醉操作,手術開始時手術醫師發現患者下肢加壓結扎帶未定時松解至小腿、足部缺血壞死,最終實施截肢而形成醫療事故。這些案例表明術前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若術前未能適時診斷,手術日心理緊張、恐懼或術前治療不充分等。病人接人手術室后病情可出現反復或加重,若麻醉科醫師對其風險認識不足,盲目地麻醉操作,進一步加重患者生理與心理傷害刺激則可誘發嚴重內科并發癥的發生。因而,麻醉科醫師須具備基本的常見內科急癥處理技能,有效地識別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風險因素,學習積累圍麻醉期處理經驗,尤其是把握高風險合并癥處理時機及麻醉操作與管理對這些高風險因素的影響。丁香園麻醉疼痛版中有學者強調麻醉科醫師須有“9811”風險意識,即98%的手術病人常規處理沒有問題,但1%的麻醉病人可能存在對物的高敏或發生麻醉操作意外:1%病人因術前存在合并癥危及麻醉的安全。麻醉科醫師重點管理對象是兩個1%,而非98%。同時,這些案例提示麻醉科醫師須掌握常見圍手術期合并癥應急處理技能,樹立整體分析、病情評估理念,動態地評估手術病人整體生理功能變化及與手術、麻醉的相互影響。適時調控生理功能指標,切忌孤立地評估、處理合并癥或盲目地麻醉操作與
管理。
1.4 麻醉監測不到位致圍手術期合并癥識別與治療失誤:會診處理的63例“麻醉意外”案例不同程度地存在麻醉監測不到位現象。其中21例術前確診為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營養不良患者,麻醉期間僅常規監測Bp、SpO2、ECG和RR等指標,缺乏血糖、血氣或呼末二氧化碳分壓、電解質監測意識與風險判斷技能,其中因高血糖癥11例、高碳酸血癥6例、低鈉血癥4例等因素導致麻醉蘇醒延遲。更有1例術前合并支氣管哮喘的急診剖宮產孕婦,入室先行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操作,5分鐘完成操作后發現病人重度紫紺,意識不清,連接監測發現SpO242%、心率28次,分鐘,緊急準備復蘇搶救藥物、設備時發生呼吸、心跳停止。雖孕婦心肺復蘇后快速剖宮產取出新生兒經搶救保全其健康,但產婦最終成為植物人。當今。多功能監測儀普及到所有開展手術麻醉的醫院。監護設備的使用極大地提高麻醉科醫師麻醉管理質量。但圍手術期如何有效地規范應用監測儀器?如何針對個體病人病理生理特點確定適宜的監測方案?值得麻醉科醫師認真地思考!這些教訓提示麻醉科醫師不能滿足于麻醉手術病人的常規監測,須依據病人個體生理功能及病理生理變化特點,確定適宜的圍麻醉期監測指標。動脈血氣分析、末梢血糖監測、快速電解質檢測、適時血常規檢測等輔助檢查目前均可達到適時監測的要求。作者單位2007年以來,麻醉期間常規監測末梢血糖,不但適時調控合并糖尿病手術病人麻醉期間血糖值,尚能適時處理危重手術病人應激性高血糖癥。此外,當今循證醫學時代,證據化臨床診療應當是臨床醫護人員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的基本理念。麻醉科醫師圍手術期診療證據就是個體化的生理功能監測數據,因而,數據化麻醉管理應當是當代麻醉管理的基本特點。
2 圍手術期合并癥的有效識別與充分治療:
綜合上述,圍手術期合并癥的有效識別與充分治療應建立于規范的術前檢查與評估之上。隨著各級各類醫院管理規范及各專業診療指南的實施,常見圍手術期合并癥的識別應當是能夠做到的。而對其充分治療尚存在不少的爭議。實際臨床麻醉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提高或理順,對此,提出下述圍手術期合并癥有效識別及充分治療的措施與各位同道討論:
2.1 提升圍手術期診療理念,強化在崗麻醉科醫師臨床診療技能的培訓:人類任何理念的形成需要知識獲取、社會支持與干預措施等三要素。麻醉科醫師圍手術期臨床診療理念的培養同樣需要不斷地圍手術期診療知識的學習培訓、獲得相關領導與其他專業醫師的支持條件下的學科管理體制的完善、臨床技能考核措施的落實以提高麻醉科醫師學習與應用的動力。為此,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麻醉科醫師分會等學術組織提請衛生部實施的專科醫師培訓、住院醫師培訓計劃均是以圍手術期診療為基礎,強調圍手術期診療在麻醉學科專業技能中的重要性。但現實問題是對當今在職麻醉科醫師,尤其各級各類醫院麻醉學科帶頭人或骨干(中高職稱麻醉科醫師)圍手術期診療理念與技能培訓。大量事實證明,只有目前在崗骨干麻醉科醫師具備圍手術期診療理念及相應的技能,方能逐步帶動全體麻醉科醫師圍手術期診療水平的提高,進而降低圍手術期合并癥導致的“麻醉意外”發生比率。如今,衛生部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已經開展基層醫院內科、外科、兒科等專業醫師的培訓,麻醉學專業預計不久的將來也會開展。關鍵是麻醉科醫師培訓的內容仍是傳統“麻醉術”還是圍手術期診療,是實施三級學科培訓還是二級學科教育,值得麻醉學界關注。
2.2 完善、提高麻醉前病情評估質量,明晰手術、麻醉適應證:因術前合并癥導致“麻醉意外”關鍵原因是麻醉科醫師或/和手術醫師術前對合并癥未能有效地識別并充分治療。嚴格依據麻醉前病情評估流程,全面詢問既往病史、手術麻醉史基礎上,細致地對基本生命體征、重要臟器進行系統檢查,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等進行整體評估手術病人的病情,適時發現合并癥,并評估術前治療效果。然而,因目前醫療市場競爭;新衛生體制下政府與醫療保險部門對醫療費用的控制;民眾對慢性疾病知曉、診斷與治療的依從性低;少數病人或親屬對既往病史或手術麻醉史有意或無意的隱瞞;醫院輔助檢查設備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術前手術病人重要疾病信息采集不全或遺漏,術前病情評估缺陷,甚至遺漏重要的合并癥,增加手術麻醉的風險。對此認為,圍手術期臨床醫療服務中有必要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與措施,從手術病人健康維護的角度,全面、詳細地采集病人個體健康風險數據,評估手術、麻醉風險同時有效地評估手術病人存在的健康風險因素及對麻醉醫療安全的影響,從健康管理的角度評價手術、麻醉的適應證,制訂適宜維護手術病人健康安全的手術、麻醉計劃。健康管理理念與技能不但可完善術前準備與手術病人生理功能的調控措施,尚可改變傳統生物學模式下醫護人員單純的疾病診療理念,增加手術病人心理、社會、環境等健康風險因素分析、評估與調控,尤其是麻醉前病情評估中關注手術病人心理狀態、親屬支持狀況與手術麻醉對未來健康環境的影響等。有助于對手術、麻醉適應證與時機的全面評價,拓展圍手術期臨床診療思維空間,重新審視手術、麻醉適應證。
2.3 提高麻醉前合并癥治療質量。提高相關病人手術麻醉的耐受力:雖然當今大多麻醉科醫師臨床技能在麻醉期間可以有效地調控手術病人術前合并癥的病情。但術前合并癥對機體生理、病理功能的影響因個體差異而千差萬別,加之,手術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與麻醉科醫師技能不同,術前合并癥對麻醉期間生理功能調控的影響同樣是參差不齊。所以,除危及生命的急診手術外。原則上所有術前合并癥從理論、麻醉醫療安全角度考慮均應當進行充分治療,盡可能地使手術病人麻醉前健康狀態調控于“最佳”狀態。如高血壓病患者麻醉前血壓應當調控到≤130/80mmHg;糖尿病患者麻醉前應當調控至GIu8.6mmol幾以下;室性心律失常者應當調控至室性早搏≤8次/分鐘等。而對目前圍手術期合并癥治療中爭議較大的麻醉前降壓藥物的調整、術前肺部感染者手術時機的把握、月經期能否手術、阻塞性肺功能障礙者手術指標的確定等,尤其是術前合并二種及以上合并癥危重手術者手術時機的把握建議以現有臨床診療指南為基礎,結合各自醫院設備、技術條件,尤其是主麻醫師的技能水平個性化地評估與把握。多學科會診或病理討論是危重手術病人術前處理的基本原則之一,麻醉科醫師應當充分認識多學科會診的重要性,主動參與、申請與主持危重手術麻醉病人多學科病理討論,有效地評估麻醉前合并癥治療效果及對麻醉醫療安全的影響,不斷提升自身圍手術期診療質量?!跋茸鰧W生,后做老師”是當今麻醉科醫師拓展臨床診療技能應當遵循的基本途徑。此外,各級各類醫院的學術委員會以自身醫院設備、環境與醫護人員素質為基礎,依據相關臨床診
療指南與醫院管理制度,制訂適宜本院臨床需求的圍手術期診療規范或臨床路徑,并實施動態地醫療護理質量管理,為當今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麻醉科管理者及所有麻醉科醫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理論與技能。
篇10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青島 266033
[摘要] 目的 探討四維滿意度調查對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的影響。方法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間設計并發放外科醫生、麻醉師、外科護士、患者四個維度的滿意度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對手術室護理工作進行相應的干預。結果 比較實施四維滿意度調查前后的護理質控成績,護理安全由原來的(88.9±7.2)分增長到(93.5±5.8)分,消毒隔離由(90.3±8.9)分增長到(96.7±7.5)分,急救藥械由(89.6±8.4)分增長到(95.4±6.7)分,護理文書由(84.4±9.8)分增長到(92.7±8.9)分,教育培訓由(86.4±7.6)分增長到(91.8±9.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實施四維滿意度調查前后,外科醫生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5.5±10.7)分增長到(97.4±9.2)分,麻醉師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8.5±12.3)分增長到(98.4±13.2)分,外科護士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6.5±15.1)分增長到(97.9±10.5)分,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5.9±11.2)分增長到(98.1±10.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 四維滿意度調查有助于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
[
關鍵詞 ] 四維滿意度調查;手術室;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5)01(b)-0088-02
手術室是醫院全體手術科室的運轉樞紐,工作風險大、涉及環節多、技術要求高,手術室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手術的好壞乃至成敗,而護理工作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細微的差錯就可能會給患者造成巨大傷害,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患者滿意度評價在國內逐步成為全面衡量護理質量中非常重要的指標,以是否能夠滿足病人的要求作為評價的依據,也有文獻通過對手術醫生的滿意度調查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1],來分析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缺陷,但若僅適用一種形式的滿意度來衡量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不足,對手術護理工作的指導作用也缺乏有說服力的依據。在 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間,該院高度重視滿意度調查工作,創新滿意度調查方式,調研外科醫生、麻醉師、外科護士、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評價,通過問題的整改落實,健全相關制度,完善服務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臨床科室及患者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手術量大、與手術室聯系密切的手術科室的外科醫生、外科護士,手術室麻醉師,隨機選取部分患者或家屬各30名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醫務人員中男性52名,女性38名,高級職稱6名,中級職稱58名,初級職稱26名,涉及專業包括普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口腔科、眼科、心胸外科等。
1.2方法
1.2.1滿意度調查表的設計根據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性質,經過查閱相關文獻[2-3],咨詢業內護理專家,設計4種調查問卷,包括外科醫生版、外科護士版、麻醉醫師版、患者版,每種調查問卷側重點不同,外科醫生版主要圍繞手術安排、器械準備、三方核查、手術配合、應急處理等內容,外科護士版主要包括手術交接(包括患、藥品、管路等)、手術期間護理文書規范、術前術后訪視等內容,麻醉醫師版主要包括麻醉前準備、三方核查、術中配合、術后蘇醒管理等內容,患者版主要包括術前術后訪視、術前準備、隱私保護、護患溝通、人文關懷等內容,給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等級,各賦分值:5、4、3、2、1。每種調查表附有調查對象最滿意的手術室護士及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建議。
1.2.2調查方法手術室滿意度調查每季度進行1次,護理部成立手術室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小組,由專門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負責到麻醉科、各病區發放調查問卷,解釋表格填寫方法。調查表不記名,填完后當場收回,盡量避免干擾因素。表格收回后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在手術室護理專題會上組織討論,必要時召開手術室臨床科室聯席會,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找出手術室護理工作存在的隱患或缺陷,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進行針對性的制度完善、流程優化及業務培訓,將整改情況列為下一季度滿意度調查的追蹤內容,直至整改落實到位。此外,將滿意度調查結果與科室護理績效考核相結合,給予“最滿意護士”一定程度的獎勵。
1.3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2結果
通過滿意度調查,護理部組織召開手術室護理工作專題會6次,手術室臨床科室協調會2次,共完善手術室護理工作制度、流程10余項,推出優質護理舉措3項。
建立圍手術期護理安全與優質護理服務專項標準,關注病人交接轉運與安全查對,加強細節服務,通過病房與手術室床邊交接雙人核對、護送轉運途中親情交流,術前等候時專人溝通與心理護理等舉措,緩解患者術前恐懼感。
修訂手術交接單,確保手術病人術前術后用藥、皮膚、切口、管道等交接準確性;建立手術結束主動溝通制度,保證病房醫護專人、及時、做好充分準備迎接術后病人。
加強對手術安全核查、術前術后訪視、術前術后規范交接專項督查,全年手術安全核查落實率100%,術前術后規范交接執行率100%。
經過一年的系統分析調查后,手術室各項護理工作質量逐步上升,外科醫生、外科護士、麻醉醫師、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滿意度也逐步提高,圍術期護理工作和諧程度逐漸達到理想狀態,結果見表1、表2。
3討論
3.1四維滿意度調查可多層次、全方位的評價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為持續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提供依據
手術室工作環節多而復雜,護理風險無處不在,且后果嚴重,任何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使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轉變成實際差錯事故,給患者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4]。劉紅通過醫生滿意度測評改善手術室護理工作,羅丹陽應用患者滿意度調查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整體業務能力,逐步提高護理質量,但都存在調查對象單一,信息收集不全面的問題。該院創新使用外科醫生、外科護士、麻醉醫師、患者四個維度的滿意度調查,改變了單一形式滿意度調查導致的信息收集不及時、不全面、不準確的現象,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可以真實地反映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真實情況,有利于及時了解、分析護理管理、業務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為制定有效的持續整改措施提供依據,使科室護理質量得以提升,是護理質控體系不可或缺的環節。
從表1可以看出,實施四維滿意度調查后,手術室護理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各項護理質控成績顯著提高,護理安全由原來的(88.9±7.2)分增長到(93.5±5.8)分,消毒隔離由(90.3±8.9)分增長到(96.7±7.5)分,急救藥械由(89.6±8.4)分增長到(95.4±6.7)分,護理文書由(84.4±9.8)分增長到92.7±8.9分,教育培訓由(86.4±7.6)分增長到(91.8±9.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實施四維滿意度調查前后,外科醫生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5.5±10.7)分增長到(97.4±9.2)分,麻醉師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8.5±12.3)分增長到(98.4±13.2)分,外科護士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6.5±15.1)分增長到(97.9±10.5)分,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85.9±11.2)分增長到(98.1±10.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3.2四維滿意度調查方法將競爭機制引入手術室管理,為鼓勵醫護人員良性競爭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增強每位護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
在四維滿意度調查過程中,手術室護理人員接受所有合作人員和患者的監督,有利于增強護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滿意度調查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的做法也讓護理人員充分感受到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實惠,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在手術室護理團隊出現了“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爭先創優”的良性局面??剖医璐似鯔C,完善手術室護理教育培訓體系,根據護士層級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和重點,對新入科護士實施路徑化培訓,切實提高了全科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積極性。
3.3四維滿意度調查使手術室醫護關系、護患關系、臨床科室手術室醫護、護護關系更加融洽
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手術室護士與跨科室的外科醫生、護士以及麻醉師、患者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工作交接,相比其他科室而言,工作環節顯得更加復雜,卻并未建立適當的溝通途徑。手術醫護協作不默契不僅影響整體的團結,而且因矛盾印發言語沖突時,影響工作情緒及患者對手術的信心,成為誘發醫療糾紛的隱患,嚴重時關系到手術成敗,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導致醫療事故[3]。通過四維滿意度調查,及時將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反饋給手術室護理人員,并通過專題會、聯席會的形式迅速解決了溝通協作中存在的隱患,及時消除了負面情緒,使得圍術期各環節銜接更加順暢,配合更加默契,關系更加融洽。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工作四維滿意度調查結果是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滿意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手術室護理業務水平的高低,是對手術室護理工作客觀公正的評價。它是完善手術室護理管理,加強手術室護士培訓,優化圍術期護理流程,提升圍術期護理服務的重要依據,使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最終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手術室護理團隊,提高手術效率和質量[6]。四維滿意度調查只是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的一項輔助手段,護理人員對圍術期護理技能的掌握、護理工作流程的優化、科學規范的管理才是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關鍵。在日常管理中,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主管能動性,及時強化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合理運用現代管理工具,對出現的問題持續整改追蹤,確保實施效果。
[
參考文獻]
[1]張榮.手術醫師對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解析及決策[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7):138.
[2]胡玲,蒲琴.滿意度測評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3,6(2):39-40.
[3]孟發蓉,何曉蓉.我院手術室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2):268-269.
[4]張海偉,楊美玲,馮建萍.醫生對手術室護理工作滿意度測評量表的研制及其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11):3574-3575.
[5]全寒珍,蔣維連.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13(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