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筋膜炎的癥狀及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腰肌筋膜炎的癥狀及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目的:探討采用按摩加中藥熱敷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炎患者70例,采用手法按摩加中藥熱敷治療10天。結果:經治療總有效率95.7%。結論:按摩加中藥熱敷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見效快、花費少,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腰背肌筋膜炎;按摩;中藥
【中圖分類號】R686.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838-01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發病較慢、病程較長,以腰背部酸脹、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好發于中年人以上,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我科采用綜合療法共治療此類患者70例,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1.資料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1.1.1一般資料。本組70例,男31例,女39例,25-65歲,平均45歲,病程10天-2年,平均1個月。對照組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齡23-66歲,平均45歲。病程7天-2年,平均33天。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側位檢查,20例患者行腰椎間盤CT檢查。明確診斷為腰背肌筋膜炎。
1.1.2診斷依據。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標準》[1]:①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于中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或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觸及索條狀改變,腰背功能大多正常,X線無陽性改變。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要求外帶護腰一付,并行下列治療。
1.2.1對照組行按摩治療。先用揉按法放松腰背肌肉,手法由輕到重,然后用點按法點壓腎腧、腰陽關、八髎、大腸腧、華佗夾脊穴、阿是等穴,以酸脹為度,最后以滾揉法充分放松。
1.2.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以中藥外用,處方如下:紅花50g、川芎30g、牛膝30g、元胡20g、南星20g、威靈仙20g、伸筋草20g、木瓜20g、金毛狗脊15g以上諸藥研磨成細末,過100目篩,分成7份。準備小布袋一個,每次裝入一份藥,隔水蒸熱,適溫熱敷患處,涼后移除。每日兩次,10天為一療程。
1.3療程評定。①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②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腰部活動明顯改善;③未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2.結果(見下表)
治愈有效未愈合計治療組4918370對照組40171370合計893516140χ2=7.19(γ=2)P<0.05。
共治愈49例,好轉18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達95.71%,較對照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此療法較常規治療能夠更有效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提高生活和工作質量。3.結論
按摩加中藥熱敷治療腰背肌筋膜炎具有見效快、花費少、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4.討論
腰背肌筋膜炎多見于中年以上人群,長期缺少肌肉鍛煉和經常遭受潮濕、寒冷影響者,頸腰臀均可被侵犯,有固定壓痛點,也稱之為激痛點,多位于肌筋膜骨附著處或肌肉肌腱交界處[2]。中醫認為此類損傷多由于外傷或風寒所致局部氣血淤滯,不通則痛,經絡不通筋脈失其所養,故治療此類疾病應采用活血化瘀、疏筋活絡等方法。本法選取川芎、紅花活血行氣,元胡行氣止痛,威靈仙性急善走,能宣通五臟、十二經絡,故通經止痹痛。牛膝具有引淤血下行并強壯腰膝之功效。南星能祛風濕、止痹痛,伸筋草通經絡,木瓜柔筋止痛,上藥蒸熱利于藥效發揮且有溫通的作用,合諸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及炎癥吸收。手法按摩通過經穴刺激和局部舒筋活絡可起到止痛、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癥吸收等作用。參考文獻
篇2
肌筋膜炎是指由于外傷、勞損或外感風寒等原因、引起人體富有白色纖維組織(如筋膜、肌膜、肌腱、韌帶)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變化,又稱肌纖維織炎。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共78例,均為我院確診的背肌筋膜炎。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齡32~55歲;病程1周~2年。對照組38例,男11例,女27例;年齡33~56歲,病程1周~2年。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于老年人,好發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梗,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腰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攝片檢查無陽性征。
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或對本藥過敏者;②頸椎病及消化道潰瘍、出血者;③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治療方法。治療組藥酒方組成:伸筋草30g,劉寄奴30g,防風15g,川芎15g,當歸10g,五加皮10g,秦艽10g,桑枝20g,木瓜20g,懷牛膝15g等浸入高粱酒1000ml浸泡7天。先用輕搓發使疼痛部位發熱,然后去藥酒適量涂于疼痛部位,再施揉、捏、擦、滾等手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松解粘連、軟化瘢痕等作用。每次半小時,每天早晚各1次。對照組,口服英太清100mg,早晨飯后口服,1次/日;維生素B1 10mg,3次/日口服;維生素E 100mg,3次/日口服。兩組均連續治療30天。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醫診斷療效標準》,①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無復發;②好轉:背部疼痛減輕,活動時少有不適;③未治愈:癥狀無改善。
結 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治愈32例,好轉6 例,未愈2例,治愈率 80%;對照組38例,治愈12例,好轉22例,未愈3例,治愈率32%。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明星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癥狀計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降低(P<0.01),治療后治療組在肩背疼痛計分的改善方面明星優于對照組(P<0.05)。
治療后半年隨訪:采取電話或門診等方式治療結束后半年隨訪,治療組治愈32例中30例隨訪復發3例,復發率為10%;對照組治愈12例中獲訪12例,復發5例,復發率為42%。對照組復發率明顯高于治療組(P<0.05)。
討 論
肌筋膜炎,潮濕、寒冷的氣候環境,是最多見的原因之一,慢性勞損為另一重要發病因素,肌肉、筋膜受損后發生纖維化改變,使軟組織處于高張力狀態,從而出現微小的撕裂性損傷,最后又使纖維樣組織增多、收縮,擠壓局部的毛細血管和末稍神經出現疼痛。其他如病毒感染、風濕癥的肌肉變態反應等都是誘因。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彌漫性鈍痛,尤以兩側腰肌及髂嵴上方更為明顯。局部疼痛、發涼、皮膚麻木、肌肉痙攣和運動障礙。疼痛特點是:晨起痛,日間輕,傍晚復重,長時間不活動或活動過度均可誘發疼痛,病程長,且因勞累及氣候變化而發作。查體時患部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觸摸此點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時可觸到肌筋膜內有結節狀物,此結節稱為筋膜脂肪疝。臨床診斷:①局部疼痛、發涼、麻木、肌肉痙攣和運動障礙;②疼痛常于清晨發作,活動、熱敷后減輕或消失;③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④用普魯卡因痛點注射后疼痛消失。輔助檢查:X線檢查無異常,實驗室檢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
肌筋膜炎屬于中醫“痹證”、“傷筋”等范疇。背肌筋膜炎主要以肩背部疼痛為主。本病病多因患者久居寒冷之地,或貪涼受寒,或冒雨涉水,后勞汗當風,以至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注于筋膜、肌肉、經絡,使氣血痹阻而發病。如《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筆者觀察本病發病年齡并非多發于老年人,也并非多由久居寒冷之地,或貪涼受寒,或冒雨涉水,后勞汗當風等引起。而很大一部分病例多有長時間上網,伏案工作,使肌肉、筋膜等長時間處于緊張、牽拉和痙攣等狀態,使筋肉絡脈過度疲勞而虛損,這和周氏研究的肌筋膜炎病機探討相一致。或由于工作或生活中的扭傷使肌肉、筋膜牽拉損傷,若遷延失治,筋絡失于溫煦濡養,失溫養則虛,虛則不耐勞損,久之病情加重是筋肉絡脈形成慢性勞損。如《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濟生方?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而《靈樞?百病始生》說的更為透徹:“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故而,背肌筋膜炎多為“虛實夾雜”、“本虛表實”的病證。而“筋絡虧損、失于溫養”基礎上復感風寒濕邪的寒濕凝筋為主兼氣滯血瘀是筋膜炎的基本證型。故溫筋通絡、散寒除濕、行氣活血為治療本病的治療大發。依據《素問?血氣形志篇》“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按摩醪酒”。醪酒就是用來配合按摩而涂擦的藥酒。本治療方法,操作簡單,療效可靠,有立竿見影之效,除對酒精過敏的患者外,無任何不良反應。特別適用于長期西藥治療使胃腸受損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柳更新,主編.中西醫結合臨床疼痛治療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09-210.
2 王衍全,楊豪,主編.中醫傷筋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94-195.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5.
4 周賢剛,鐘渠.基于聚類分析的肌筋膜炎證侯分類及其病機治發探討.中醫雜志,2008,49(10):924-926.
篇3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熱鹽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肩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和辨證施護。方法:將97例肩背肌筋膜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8例。觀察組采用中藥熱鹽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療,2次/日,每10 d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單純推拿手法治療,2次/日,每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藥熱鹽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肩背肌筋膜炎,治療效果顯著,適宜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肩背筋膜炎;中藥熱鹽包;辨證施護;療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86
肩背肌筋膜炎是機體受到寒冷、潮濕及急、慢性勞損等刺激引起的一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1],以頸肩和腰背肌疼痛堅硬、沉重如山、活動不靈、肩臂酸困及麻木為臨床表現。患處肌肉發僵、壓之酸痛或觸及有條索狀,久坐久睡、勞累及天氣變化后疼痛加劇。臨床中治療肩背肌筋膜炎的方法繁多,如推拿手法、針灸、走罐、隔姜灸等,療效不一。筆者在臨床中通過中藥熱鹽包外敷結合推拿手法治療肩背肌筋膜炎49例,療效顯著。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肩背肌筋膜炎患者9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8例。觀察組男21例,女28例;年齡30~65歲,平均43.4歲;病程7 d~24個月。對照組男18例,女30例;年
作者單位:471002洛陽市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康復一科
許文: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齡27~65歲,平均41.6歲;病程1~30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按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1)頸肩腰背肌疼痛、酸困不適、肌肉僵硬、觸之有條索狀硬結、有沉重感,天氣變化后癥狀會加重。(2)有慢性勞損、外傷后治療不當、感受風寒濕邪等病史。(3)肩背肌有壓痛,發病肌位1~2個居多。(4)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X線檢查無陽性體征。
1.3排除標準(1)局肌皮膚破潰或有膿結。(2)皮膚過敏者。(3)孕婦。(4)腫瘤患者。
1.4治療方法
1.4.1對照組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采用單純推拿手法治療,推拿時手法適宜,不可過重。患者坐于方凳上或俯臥于治療床上,將治療巾放于患處,先采用推法在肩胛部肌肉治療5 min左右,使局肌肌肉放松。然后以較重的壓法、拿法在肩背部腰肌肉治療5 min左右,再找出疼痛點或條索狀結節,在其上做連續性滑動按壓,再用拇指彈撥3~5遍,彈撥后再用輕柔的手法按揉條索結節。同時,點按風池、大椎、肩井、天宗、環跳、委中等穴5 min,以滾法按揉拿捏肩胛背肌,再按肌纖維走向理筋。有小關節紊亂者予以糾正,最后以滾揉、環摩、輕叩等手法使局肌發熱而結束治療。2次/日,每次30 min,每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4.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熱鹽包外敷。患者在中藥熱鹽包外敷后1 h再行推拿手法治療。采用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威靈仙、制乳沒、川椒、桃仁、紅花、白芷、防風、急性子、苦參、制川草烏、蒼耳子等藥物,同大青鹽攪拌均勻,放入棉布制作的雙層袋子密封,放微波爐使用中高火加熱2.5~3 min,溫度達60~70 ℃,用大毛巾包裹平鋪放于肩背肌等疼痛肌位,外用毛巾被遮蓋,依據患者耐受程度每3~5 min 更換不同的肌位,也可固定于患處。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加蓋衣被;藥袋溫度不宜過高,以患者耐受為度。制作中藥熱鹽包時顆粒大小均勻,采用雙層棉質袋子盛放;加熱時溫度不宜過高,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局部反應,及時更換不同部位,避免出現燙傷。2次/日,每次30 min,每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5評價標準治愈:肩背肌疼痛消失,局肌肌肉松軟,活動自如,無復發。顯效:局肌疼痛癥狀明顯緩解,局肌無不適。有效:肩背肌疼痛減輕,局肌皮膚有輕度硬結,發緊,活動稍受限。無效:肩背肌疼痛無明顯改善,局肌肌肉僵硬、發緊,活動受到一定影響。
1.6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兩組患者療效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肩背肌筋膜炎又稱肩背纖維織炎或肌肉風濕癥,該病多是由于肩部肌肉、筋膜、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引起肩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及軟弱無力等癥狀。多是由于風寒濕邪侵襲,或急性扭傷、長時間的異常伸展、不良姿勢等而引起的慢性軟組織疾病[2-3]。本病屬中醫學“痹癥”范疇,《素問·痹癥》篇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本病多因外感風寒濕邪、勞倦過度而使脈絡受阻,筋脈拘攣,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本病臨床上多采用祛風散寒、舒經通絡、行氣活血為主要治療目的[4]。
中藥熱鹽包是將藥物和大青鹽加熱后在人體局肌或一定穴位,固定或來回移動或回旋運轉,利用溫熱之力,將藥性通過體表毛竅透入經絡、血脈,從而達到溫經通絡、活血行氣、散熱止痛、祛瘀消腫等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該方法屬中醫“熱熨法”,《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靈樞·壽天剛柔》曰:“刺寒痹者內熱……刺大人者,以藥熨之。”明確提出熱熨法可用于治療各種痹癥,如皮痹、肌痹、骨痹等疾病。
有研究證實中藥熱鹽包外敷能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和代謝,促進滲液吸收,從而減輕或消除關節肌肉組織的炎癥反應[5]。方中大青鹽味咸性寒,入心、腎、膀胱三經,主明目益氣,堅骨固齒,明目烏須,炒熱外用有儲備熱能量的作用;制乳香、沒藥溫筋、通脈活血、散寒鎮痛[6],制川烏、草烏、透骨草、伸筋草有補肝腎、強筋骨、舒筋鎮痛作用,同時透骨草、伸筋草可以調節肌肉彈性,促進藥物的吸收[7]。川椒可散寒通陽,桃仁、紅花能活血通經,祛淤止痛;防風、海桐皮、威靈仙祛風勝濕,通絡活絡止痛;諸藥合用熱敷,使藥物有效成分通過毛孔皮膚吸收進入體內,滲透筋骨,驅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經止痛,同時配合推拿手法施治,理筋活筋,使局部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治愈和緩解疼痛的目的。本療法簡便易行,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福林.中藥內服配合手法治療頸肩腰背部肌筋膜炎200例[J].中醫研究,2010,23(12):62-63.
[2]霍明霞,劉鐵民.刺血走罐治療肩背肌筋膜炎40例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31(4):62.
[3]楊洸.針刺溫灸并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37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7):69-70.
[4]王艷梅.走罐法加針刺夾脊穴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7):841.
[5]朱其卉,黃移生.藥鹽包熱敷治療頸肩腰腿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9,24(19):20-21.
[6]徐宏彬,李玲.沒藥甾酮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09,28(5):617-620.
[7]李志強,鮑鐵周,李新生.薰洗方配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陜西中醫,2011,32(4):439-441.
篇4
我因腰椎間盤突出癥住院治療,癥狀緩解出院后,遵醫囑繼續用皮腰圍護腰。幾個月下來,腰好像瘦了不少,腰部支撐力差術說,連消化功能也明顯地減退,有時還覺得呼吸不暢。請問,是用皮腰圍的原因嗎?
安徽東至:錢 楓
皮腰圍用于限制腰部和腰骶關節的活動,暫時地起到保護腰椎結構和其穩定性的作用,可輔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骨折等腰部疾病。
皮腰圍護腰的時間一般為出院后的3~6周,以后可酌情而定,如搬東西或拖地等要護皮腰圍外,一般情況下就無需再護了。如果應用時間過長,可以引起肌肉的廢用性萎縮和腰椎活動度的降低。一旦解除皮腰圍后,萎弱的肌肉、韌帶不能適應無皮腰圍保護下的活動,就可能造成新的損傷和勞損。其次,皮腰圍用的時間太長,會引起“束腰病”,影響胸腹的起伏,使呼吸不能正常進行;同時,還會妨礙腹腔臟器的血液循環,影響胃腸蠕動,容易引起腹脹、消化不良、便秘及慢性胃炎等疾病。此外,皮腰圍護得時間過久,對腎功能也有損害。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盡量減少皮腰圍的使用時間,不宜長久佩帶;另外,在使用皮腰圍期間,要積極地在床上做些腰背肌鍛煉,以防止或減輕腰肌的萎縮。所以,你應盡快解除皮腰圍,加強腰背肌鍛煉。具體鍛煉操可咨詢您的主管醫師。總之,皮腰圍不能護得太久,以防止顧此失彼,“禁錮”出新的毛病。
王金山
結節性筋膜炎是怎么回事?
我的胳膊上有一個腫塊,腫塊周固有疼痛感,到醫院就醫后,被診斷為結節性筋膜炎。請問,結節性筋膜炎是怎么回事?
山東日照:劉正剛
結節性筋膜炎,又稱為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種反應性、自限性淺筋膜的結節性纖維母細胞增生病變,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外傷或感染有關。該病多見于成年人。結節性筋膜炎雖然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但以上肢前臂最為多見,其次是頭頸部、軀干的胸壁和后背。該病有兩個最重要的臨床表現:一是迅速生長的腫塊,通常在1~2周出現小腫塊或結節,病變處可伴有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二是腫塊通常較小,一般不超過2厘米,且病變有自限性。
結節性筋膜火位于淺筋膜,病變向上可侵及皮下,向下可侵及肌肉,呈浸潤性生長,周邊沒有包膜。肉眼檢查病變為灰白、灰紅或黃褐色,顯微鏡下為稀疏的粘液樣基質中有豐富的梭形母細胞,其間可形成裂隙和小囊,可有血管增生、淋巴細胞浸潤和紅細胞外滲。少數病人可見局灶性壞死、鈣化或骨化。由于本病中梭形細胞比較豐富,并可見核分裂相,容易誤診為其他類型的肉瘤,如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纖維肉瘤、黏液性脂肪肉瘤等。根據美國的資料表明,結節性筋膜炎的誤診率高達50%,過度診斷為惡性的達20%,高居軟組織腫瘤和瘤樣病變之首。
由于結節性筋膜炎是一種非腫瘤性病變,臨床上治療主要為局部手術切除,復發率低,不超過 2%,少數病人可自行消失。
黃文斌
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頸?怎么治?
我在給3個月大的孫子洗澡時發現其頸部一側有一腫塊有些硬,去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先天性肌性斜頸。請問,先天性肌性斜頸該怎么治?
重慶市:王海虹
本病初起是嬰兒洗浴時無意發現頸部一側的胸鎖乳突肌內有一腫塊,壓之不痛,硬而光滑。進而腫塊逐漸長大,頭顱偏向患側;頸部活動受限制,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側腫塊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但患側胸鎖乳突肌卻發生纖維性變、攣縮、變短、變硬,從而使斜頸更加明顯。頸部運動明顯受限,面部兩側不對稱,與健側相比,患側的面部小而平,嚴重者可致患側肩部升高,背柱側凸。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本病的治療須視病程的長短和年齡大小而定,對1~3個月的嬰幼兒,由于發現早、病程短,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尚未發生纖維性變、攣縮而形成僵硬腫塊,可用理療、熱敷、按摩等辦法促使胸鎖乳突肌的腫塊吸收、消散。此外,還可配合訓練,即當患兒臥床時,用多種方法逗引,使他發生興趣,將頭顱盡量偏向健側,頦部轉向患側,以促使患側的胸鎖乳突肌被牽拉伸長。上述幾種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較好,一般經過1~2個月的治療,大多數串兒可被治愈。
斜頸肘間較長,患側胸鎖乳突肌已發生纖維性變、攣縮、變短、變硬時,或患兒已1歲以上時,則需手術治療。
劉建平
患了腱鞘囊腫怎么辦?
我孫女今年14歲,她的手腕處長了一個小包,壓它有酸脹感。拍X線片骨頭沒有問題,醫生懷疑是腱鞘囊腫。請問,患了腱鞘囊腫怎么辦?
江蘇張家港:牛淑芬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后,在囊內注入藥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并加壓包扎,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毫升,然后加壓包扎。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手指腱鞘囊腫,一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應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伏樹奇
更年期患子宮肌如何治?
我今年49歲,單位體檢時,查出患子宮肌瘤。有人說這個年齡得子宮肌瘤不用管它,還有人說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請問,更年期,子宮肌瘤如何治?
河南南陽:劉蘭瑛
更年期婦女的子宮肌瘤應根據其年齡、肌瘤大小、生長部位、有五月經過多等并發癥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以下提供一些治療的參考意見:
1.肌瘤中等大小(呈鵝蛋大小),無月經過多等癥狀,可定期復查,暫不手術。待卵巢功能衰退,體內性激素水平降低后,肌瘤可停止生長,絕經后會逐漸萎縮。
2.肌瘤增大程度達到或超過成頭大小,或雖中等大小,但伴有月經過多、過頻已引起明顯貧血或出現膀胱、直腸壓迫,以采取手術治療為宜。
3.更年期肌瘤伴月經不調者,應行子宮內膜診斷性刮宮術,對子宮內膜有過度增長改變者,以手術切除為宜。
4.粘膜下肌瘤,不論大小都應切除。瘤體較小者,可經陰道或子宮腔鏡直視下摘除以保留子宮;對較大者可行子宮切除術。
5.對伴有月經過多等癥狀,但因某些原因不適于手術或不愿手術者,可考慮用雄性激素治療。近年來,采用口服米非司酮,可使肌瘤萎縮,但停藥后,肌瘤又有可能增大。此法常用于較大肌瘤的治療,使瘤體縮小后,采取剜除肌瘤的保守手術;對年齡較大的更年期患者還有促使絕經提前的作
黃佩影
前列腺結石能治好嗎?
最近,B超檢查發現我患有前列月又腺結石。請問前列腺里為什么會有石頭?能治好嗎?
江西都昌:鄒文生
前列腺結石一般是指原發于前列腺泡和腺管內的結石(真性結石),它與來自,腎、輸尿管或者膀胱的尿道結石(假性結石)是完全不同的。前列腺結石的病因目前還未十分明了,一般認為其形成與尿液的返流,鈣質、鹽類、分泌物郁滯等有關。前列腺結石直徑小的僅為1毫米,大的可達3― 4毫米,多數為小米粒至豌豆大小;數量一個至數百個不等。
前列腺結石好發于4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患者通常在接受X線、B超等檢查時被發現。
患慢性前列腺炎時,由于腺泡擴張、前列腺導管狹窄,可使尿液中的鹽類沉淀在前列腺組織內形成結石,而結石的梗阻和刺激,又會引起前列腺的炎癥,嚴重的感染還可形成前列腺膿腫,甚至向會陰、直腸或尿道穿破。
由于前列腺結石內常儲存細菌,因此結石的間斷排菌也是慢性前列腺炎反復發作和尿路感染反復發作的根源。另外,前列腺結石中的細菌還可躲藏在鹽類和鈣質的外殼內,不易被抗生素殺滅,因此結石又是慢性前列腺炎不易治愈和反復發作的原因之一。
篇5
【關鍵詞】慢性腰肌勞損;方氏頭皮針;針灸
【中圖分類號】R2743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2-0117-02
Abstract:
Keywords:
慢性腰肌勞損又稱為腰部肌筋膜炎,其主要是運動損傷、物理因素刺激等引起腰部淺表肌筋膜的無菌性炎癥[1],是臨床功能性腰痛不適的常見病因,其主要癥狀是腰或腰骶部脹痛、酸痛。該病可隨天氣變化或因勞累后而反復發作。長期的慢性炎癥可使肌肉纖維發生變性,日久則逐漸形成機化、粘連,甚至瘢痕形成[2-3],遺留長期慢性腰背痛。臨床治療主要以物理方法對癥治療為主,主要有推拿按摩、超短波、針灸、拔罐等。筆者采用方氏頭皮針治療慢性腰肌勞損2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納入病例為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就診的56例患者。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組,其中對照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為(376±112)歲,病程3~42個月,平均病程為(183±72)個月;觀察組共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為(381±108)歲,病程4~40個月,平均病程為(185±76)個月。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關于腰肌勞損的診斷。[JP]
13納入及排除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18~60歲之間,并除外腰椎體器質性病變如腰椎腫瘤、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等,并排除凝血障礙、嚴重器質病變等情況。
14研究方法
141對照組使用體針針灸進行治療。取穴為雙側腎俞、關元俞、腰陽關、委中、陽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后,選取環球牌03mm×30mm毫針。將針體刺入相應穴位后,實施提插捻轉等手法,待其得氣后,留針30min。每日施治1 次,療程2周。
142治療組采用方氏頭皮針進行治療。取穴:依照方云鵬、方本正著《方氏微型針灸》[5]的相關論述取穴:伏象冠矢點、伏象腰區、伏臟記憶(雙)、信號(雙)、思維。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后,選用環球牌025mm×13mm毫針,使用“飛針”手法快速進針直透骨膜。進針后,不施手法,留針30min,每日施治1次,療程2周。療程結束后評判兩組療效。
15療效判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進行療效評定。①治愈:腰部酸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生活恢復正常;②好轉:腰部酸痛癥狀較前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遇勞累后仍有腰痛不適,但程度較前減輕;③未愈:腰部酸痛癥狀無改善,腰部活動仍有受限或較前加重。
16統計學處理本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兩周后,對照組治愈5例,好轉17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為7857%;治療組治愈9例,好轉18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為9642%。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根據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表現,本病歸屬于中醫“腰痛”范疇。本病的病因多屬本虛標實,本虛多以腎陽虛為主;標實則以風、寒、濕等外邪侵襲有關;故本病中醫治療多以補腎,祛風散寒去濕為基本原則[6-7]。從現代病理學角度來講,本病多為腰肌肌筋膜炎的無菌性慢性炎癥,根據病程而有不同的病理改變,初期僅有炎性物質的滲出,如炎癥不能及時消退,久之則易發生機化、纖維化甚至粘連,因此,部分病例遷延難愈,癥狀反復。臨床中推拿按摩,刮痧,局部放血等各種理療手段是通過局部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其炎性物質的消散來促進慢性炎癥的吸收,而小刀則通過松解局部組織的機化、粘連,讓其損傷后再修復,因此臨床應用有效。形式各樣的理療技法,對腰肌本身都會造成新的損傷,如果這種損傷是可控的、輕微的,則機體在經受這種損傷后會進行一次修復過程,對于某些患者來說,這種損傷后再修復過程可能使原有的慢性炎癥消失,從而達到根治的目的;但如果這種損傷過大,或因患者體質因素不能接受某種程度的損傷,則對患者有害,會加重其原有的肌筋膜炎炎癥,從而造成臨床癥狀的加重,這也解釋了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可獲得短暫的癥狀緩解,但維持時間較短,過后反而會加重的情況。因此,在對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的理療項目的選擇上,應做到個體化選擇,達到適度醫療的目的。
[JP2]根據中醫針灸治法的傳統認識,在治療某個部位的疾病時,可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近端取穴、遠端取穴、臟腑主治功能辨證取穴等。對于慢性腰肌勞損患者,進行遠端取穴治療也是一條可行的途徑。方氏頭皮針為一新型針法,根據其治療理論,人體全身各部位疾病包括運動型及感覺性疾病均可在頭部施針進行治療;其理論依據既基于傳統中醫針灸理論,又基于全息理論,且與現代解剖學知識密切相關。其理論認為一方面根據傳統中醫針灸理論,人體任督二脈及手足陽經均在頭面部交會,經絡所過,其治所在,因此人體軀干、四肢各部位病癥均可在頭部施針進行治療;此外,方氏頭皮針理論依據的一部分與“腹針”、“耳穴”等針灸技法理論相似,均屬于全息理論范疇,其伏象穴區就是根據全息理論所制定,以矢狀縫作為人體軀干,冠狀縫作為人體上肢,人字縫作為人體下肢,恰似一人體伏于頭骨之上;伏象支配著全身的運動神經機能,本研究選取其伏象穴為冠矢點,相當于“大椎”,為督脈所過之處;其腰部穴區對應人體腰部,且為膀胱經所過之處,相當于刺激、激發了腰部的神經機能,促進了腰部機能恢復;其理論依據的另一方面則是根于大腦解剖功能定位,其十一大伏臟主穴區下即為相應的大腦功能區域,對應著相應的中樞神經調節功能。根據現代針灸理論的認識,針灸起效的方式可能與針刺后產生了神經體液的變化,進行人體內分泌的調節以及生物電效應等有關。周達君[8]認為方氏頭皮針特有的飛針直刺手法能對頭骨形成強大的沖擊力,產生局部電位差,繼而可產生微小電流,形成對相應部位的大腦功能區域的刺激,形成生物電效應,從而產生中樞神經調節反應,因而能使腰部酸脹疼痛等不適感覺減輕或消失。[JP]
針對慢性腰肌勞損來說,“慢性”突出了此病的遷延性、反復性;對于慢性疾病中醫中藥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治療方法及手段。但對于治療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因人而異給予不同的治療,對于體質強壯,自我恢復功能尚可的患者來說,在施治是刺激量可適當放大,可選擇小針刀、刺絡拔罐、放血等等治療方法;而對于體質虛弱,自我恢復功能較差的患者來說,刺激量宜輕,如采取按摩手法宜輕,針灸選穴少而精,或者采取遠端取穴,必要局部的不良刺激加重局部的炎癥,也可結合中藥辯證治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表明,方氏頭皮針對慢性腰肌勞損治療效果明顯,其理論依據成熟規范,鄧特偉等[9]認為其具有多種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對多種疾病均有良好的療效,且具有定位準確,取穴簡單,療效確切,起效迅速等特點,不失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昝韜.穴位敷貼聯合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6,22(5):59-60.
[2]刁鴻輝. 溫針灸治療慢性腰肌勞損36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3):104,106.
[3]葉武漢.毫針火針治療50例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7):295-296.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13.
[5]方云鵬,方本正.方氏微型針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6]張莉.腰肌勞損應用針灸推拿綜合療法的臨床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8):4152-4154.
[7]胡邊.針灸并用與針刺聯合神燈治療腰肌勞損臨床對比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5,37(102):58-59.
篇6
[主題詞]軟組織損傷/針灸療法;火針療法ClinicalStudyonTreatmentofChronicInjuryofSoftTissuesMainlywithFire-NeedleTherapy
WuJun1,XuGuolan2,ShaoRongshi1(1.NantongMunicipalHospitalofTCM
,Jiangsu226001,China;2.JiangsuChemahuHospital)
[Abstract] Purpose
Toobservethetherapeuticeffectoffire-needletherapyonchronicinjuryofs
ofttissues.Methods 261casesofcervicalspondylopathy,
fascitisofmusclesofbackorlumbarmusclestrainwererandomlydividedintof
ire-needletherapygroup(137cases)andacupuncture-moxibustioncontrolgr
oup,andtheirpaindegrees,functionalstates,
indurativecordsweregradedandcomprehensivetherapeuticeffectswereasse
ssed.Results Aftertreatmentofsamecourses,
therewere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intheobserved
indexes(P
Fire-needletherapyhasacertaintherapeuticeffectonchronicinjuryofsoft
tissues.
[Keywords]SoftTissuesInjuries/acupther;Fire-NeedleTherapy
中醫學文獻記載與現代臨床實踐證明,火針療法對慢性軟組織損傷具有較好的療效。為此筆者進行了火針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研究,以探索火針治療機制。現將研究過程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慢性軟組織損傷可見于身體的任何部位,筆者在近2年的門診患者中,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選擇病程在半月以上慢性軟組織損傷患者,合計261例進行臨床研究。其中頸椎病116例、背肌筋膜炎52例、腰肌勞損93例,隨機分為火針治療組137例(頸椎病64例、背肌筋膜炎25例、腰肌勞損48例),針灸對照組124例(頸椎病52例、背肌筋膜炎27例、腰肌勞損45例),進行治療觀察。兩組病例的年齡、病程、病情情況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組的年齡、病程、病情相比,均為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表明兩組各項情況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
(1)頸椎病(頸型):枕頸部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有相應壓痛點。X線片示:頸椎生理弧度在病變節段改變。
(2)背肌筋膜炎:①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于老年人,好發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腰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片檢查無陽性征。
(3)腰肌勞損:①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②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③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2 治療方法
2.1 火針治療組
穴位采用《內經》"恢刺"、"關刺"方法,直接刺至慢性軟組織損傷形成的硬結、條索狀物處。穴位確定并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0.5~0.8mm,長1.5寸的鎢錳合金針,將針的前中段置于助手所持酒精燈上,燒至通紅并以極快的速度刺入穴位,深達發生粘連變性的筋僵、筋粗、筋結部位,隨即迅速出針,并以消毒干棉球重按針孔片刻,以減輕疼痛。一般每平方厘米病灶3~5針為宜,每次針刺總數5~20針,每周治療1次,間隔期每天用艾條懸灸針處30分鐘,5周后結束治療。
2.2 針灸對照組
穴位同火針組,選用直徑28mm,長2.5寸不銹鋼毫針,也以每平方厘米病灶3~5針,每次針刺總數5~20針為宜,進針提插數次得氣后留針。在每平方厘米病灶的數支針中,選取其中1針,在針柄上裝2cm左右艾段,進行溫針灸,連燒2次,燃盡后出針,每天治療1次,每周5次,2周為一療程,間休1周,進行下療程治療,間休期每天也用艾條懸灸針處30分鐘,共5周結束治療。
3 療效觀察
3.1 項目指數評定
慢性軟組織損傷是以損傷處疼痛、功能受限、有硬結條索狀物為主要表現,為了較為客觀的評價治療效果,參照婁玉玲等[2]的方法,將疼痛、功能狀態、硬結條索狀物的不同情況,分別給予相應分級與評分指數,見表2。
3.2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治療后癥狀指數總積分為0,或治療后比治療前下降7~8分。顯效:治療后癥狀指數總積分比治療前下降5~6分。有效:治療后癥狀指數總積分比治療前下降3~4分。無效:治療后癥狀指數總積分不變,或僅下降1~2分。
3.3 結果
(1)療效比較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兩組總有效率均為100.0%,但火針組與針灸組治愈率相比,經統計學處理χ2=21.53,P
(2)指數比較見表4。
表4中兩組病例治療前疼痛程度、功能狀態、硬結條索狀物大小指數,經統計學處理,均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數經統計學處理均P
4 討論
軟組織損傷一旦變為慢性過程,則成為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因為損傷部位組織在慢性變質、滲出、增生修復過程中,形成了粘連、瘢痕、鈣化等病理結構。
中醫學文獻記載與現代臨床實踐證明,火針療法對慢性軟組織損傷具有較好的療效,這一觀點得到了本臨床觀察的進一步印證。通過對261例慢性軟組織損傷病例的隨機分組對照治療觀察,并對每例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功能狀態、硬結條索狀物,進行的分級評分及綜合療效評定,發現火針組與對照?615?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Aug.2002,Vol.22No.8
組各項指標的差異都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火針治療要掌握"度",治療時要控制針數,每次治療后需間隔時日,在適度范圍內,才可能通過周圍健康組織的再生予以修復,重新恢復原有組織結構。
另外火針治療后,間隔期每天用艾條懸灸針處也十分重要,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方面保證組織再生所需要的營養,另一方面對壞死物質的吸收及控制局部感染也起重要作用。局部血液供應良好時,再生修復較為理想。
篇7
關鍵詞 帶血管髂骨瓣 治療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我院自1986年8月~2005年12月采用帶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轉位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21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21例,男18例,女3例,年齡17~43歲,平均37.2歲。雙側病變患者2例。其中創傷性4例,酒精性3例,激素性6例,原因不明8例。Fical分期:Ⅱ期12髖,Ⅲ期8髖,Ⅳ期1髖。
方法 連續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患髖墊高,切口為髖前sP切口,長約20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深筋膜,保護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下棘切斷股直肌起點,沿切口向上,在髂嵴外板剝開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小肌,在腹股溝韌帶上切開腹外斜肌,切開腹橫筋膜可見到旋髂深血管,向外上分離血管時分辨并結扎升支和進入肌支的血管,在髂骨內側面保留肌肉約0.5 cm。以血管走行為中心,切取4 cm×1.5 cm×1.5 cm骨瓣,結扎旋髂深血管向后的延續支。暴露關節囊,十字切開,探查股骨頭、頸,切除關節周圍病變滑膜,在股骨頭頸處開4.0 cm×1.5 cm×1.5 cm大小骨窗(也可直接在股骨頭處開骨槽,深入軟骨下區),以血管蒂為軸,將帶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轉位至股骨頸,填入開窗的股骨頭內,嵌入固定,活動髖關節,確定骨折固定可靠后縫合切口。術后抗外旋石膏固定維持下肢中立位。6~8周不負重活動關節。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股骨頭修復情況,手術半年后方可部分負重活動。
結果所有患者疼痛癥狀明顯緩解。X線復查觀察股骨頭外形能維持手術時形狀19例,明顯塌陷2例,關節活動度滿意19例,有改善1例,差1例。
討論
篇8
關鍵詞:后腹腔鏡手術;腎囊腫
單純性腎囊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良性腎臟囊性占位,一般無臨床癥狀,不影響腎功能,但囊腫較大時可出現壓迫癥狀,引起腰痛,腎盂、腎盞梗阻癥狀,若囊腫破入腎盂腎盞系統,可有血尿。我院自2012年5月~2015月3月行后腹腔鏡下囊腫去頂減壓術治療單純性腎囊腫58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8例患者(男32 例,女26 例),年齡39~68歲,平均52.4歲,左側28例,右側30例,其中腎上極16例,中極23例,下極19例,囊腫直徑5.8~13.4cm,平均8.3cm,有42 例有患側間斷腰背酸痛不適癥狀,術前均行泌尿系彩超、泌尿系CT平掃+增強明確診斷。
1.2手術方法 常規術前準備,配血、備皮、灌腸、導尿。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合并疾患的經積極內科綜合治療,病情平穩后手術。麻醉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側臥位,升高腰橋。常規消毒鋪無菌單后于腋后線12肋下做一2cm 長斜向下切口,大彎鉗鈍性分開肌層和腰背筋膜,達腹膜后空間,食指插入,游離出一腔隙,放入自制球囊擴張器,注氣約500~600ml,保留3~5min放氣取出,放置去芯12mm Trocar并縫線固定可靠,接氣腹機,氣腹壓維持在15mmHg,插入腔鏡,直視下自腋中線髂嵴上方1cm及腋前線肋弓下2cm分別插入放置10mm Trocar及5mm Trocar,縫線固定可靠,并將氣腹及腔鏡轉接到第二個穿刺Trocar。適當去除腹膜后脂肪,在腰大肌前方1cm處打開側錐筋膜達腎臟上下極,打開Gerota筋膜,根據術前CT檢查提示的囊腫位置游離腎周脂肪,找到腎囊腫,游離囊腫表面脂肪至囊腫與正常腎實質分界處,在囊腫中心位置打開囊壁,吸引器吸出囊液,提起囊壁用超聲刀慢檔距正常腎實質約0.1~0.2cm切除囊壁,檢查切緣無出血,將鏡頭探入囊腔內觀察無異常后,將帶蒂的游離脂肪放入囊腔,放置引流于囊腔周圍從第二穿刺口引出體外,固定引流并關閉各切口,囊壁送病理。
2結果
本組58例患者均手術成功,手術時間53~115min,平均76min,術中出血5~35ml,平均10ml,術后第2d下床活動,2~3d拔除引流,住院時間5~12d,平均6.8d,病理均為良性病變。術中均未發生損傷輸尿管,集合系統情況,術后均未出現出血、感染、尿漏等并發癥。隨訪本組所有患者9~24月未見復發,42 例有患側間斷腰背酸痛患者中,13例癥狀消失,22例癥狀緩解,7例癥狀無變化,有效率83%。
3討論
腎囊腫好發于40歲以上人群,無癥狀者或囊腫較小者不需治療,定期隨訪觀察即可,若囊腫大于5cm,有腰痛等癥狀,壓迫腎實質或集合系統,影響腎功能者則需手術治療。傳統開放腎囊腫去頂減壓術由于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等弊端現已較少開展。經皮腎囊腫穿刺引流注射硬化劑技術雖近期成功率高,但受囊腫位置所限,且硬化劑可能損傷集合系統引起狹窄等副作用,效果并不理想,遠期易復發,復發率達30%[1]。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技術則有明顯優勢包括創傷小,切口小而美觀,一次手術能夠處理各種類型囊腫,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迅速發展成為治療腎囊腫的理想方法[2]。
3.1我們認為術前所有患者均應行泌尿系CT平掃+增強。首先可以明確囊腫的分型,本組患者中囊腫均為發線樣囊壁,無分隔、鈣化及實性成分,CT值測量為水樣密度,沒有強化,在腎囊腫Bosniak分型中為Ⅰ型;我們認為對于Ⅱ型慎重行囊腫去頂減壓術或術中冰凍檢查,Ⅲ、Ⅳ型應以囊性腎癌治療。其次可鑒別腎盂旁囊腫及腎盂積水,必要時行靜脈腎盂造影,對診斷明確的腎盂旁囊腫可明確其與周圍腎集合系統、血管的關系,指導手術操作;第三可根據腎臟增強時腎臟顯影粗側患腎的功能。第四可評估囊腫分離難易程度,對腎周脂肪中CT顯示有條索影的多提示粘連,囊腫分離困難。
3.2腎囊腫后腹腔鏡手術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 ①單發腎囊腫較大者(術前影像學檢查發現囊腫直徑大于5cm),壓迫腎集合系統或腎實質者,腎囊腫合并有高血壓者,伴有疼痛和發熱等臨床癥狀者。②多發腎囊腫或多囊腎,囊腫直徑大于4cm,壓迫腎集合系統或腎實質,影響腎功能者。禁忌癥,主要分絕對禁忌: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嚴重心、肺疾患者;③有急性腹膜炎癥狀者;④腎囊腫存在感染者。相對禁忌:腹部手術史,過度肥胖,慢阻肺,難以糾正的高碳酸血癥[3]。
3.3經后腹腔入路手術的優缺點 ①腎臟位于腹膜后,采取后腹腔途徑因不經腹腔可減少對腹腔臟器的影響及副損傷,減少術后胃腸反應及腹腔感染、腸粘連等機會,對呼吸循環系統的影響較經腹腔少,術后恢復快;②后腹腔為人工建立的潛在腔隙,故手術中解剖標志較經腹腔少,學習曲線較長,且不能同時處理兩側腎臟;③后腹腔入路時患者側臥位,腎蒂位于下方,位置較深,易分離腎臟背腹側,對腎后及腎內側的囊腫較易處理,但處理腎蒂旁及腎上極囊腫時,因角度問題及視野暴露受限,操作較困難。
3.4后腹腔鏡治療單純性腎囊腫在手術操作中我們認為應注意 ①囊腫較大時,尤其腎臟背側囊腫,氣囊擴張器充氣不宜過多,一般500ml即可,避免壓破囊腫,充氣后期可放慢充氣速度,防止氣囊破裂;②術中根據CT檢查提示的囊腫位置,尋找囊腫,囊腫多呈藍色半透明狀,若囊腫較大,可適當游離囊腫后,放出囊液后再緊貼囊壁游離;③分離腎盂旁囊腫時因腎靜脈及下腔靜脈壁也呈藍色,應注意辨別,避免損傷,分離時緊貼囊壁,可減少血管損傷的風險。對術中出血難以控制,生理解剖關系復雜及周圍組織粘連較嚴重者,應立即中轉開腹治療[4];④腎下極囊腫手術時應避免損傷輸尿管,可常規先將輸尿管游離并顯露后,再緊貼腎臟及囊腫表面分離;⑤切除囊壁不必過分追求貼近腎實質,切除時盡量采用超聲刀慢檔做功切斷多可避免出血,囊底部不宜電灼止血,防止發生漏尿現象[5];⑥切除囊壁后可將游離的帶蒂脂肪放入囊腔,尤其對囊壁切除有限的囊腔大部分位于腎實質內的囊腫或腎盂旁囊腫可避免術后復發;⑦常規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位于囊腫部位,可有效防止術后局部積液。
腹膜后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術可避免對腹腔臟器及血管的損傷,不污染腹腔,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且療效確切,為治療單純腎囊腫的首選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郝金瑞,那彥群,張曉春,等.腹腔鏡在腎囊腫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1)12:657-658.
[2]馬潞林,主編.泌尿外科微創手術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95.
[3]侯小飛,馬潞林,黃毅,等.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治療35例腎囊腫[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5(1):67-68.
篇9
貴州省骨科醫院康復科貴州省貴陽市550007
【摘 要】目的:觀察懸吊運動療法治療非特異性下背痛的療效并總結護理要點。方法:選取60例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穴位中藥注射、中頻理療、局部熏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懸吊運動療法及相應的護理措施,兩組均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進行評估。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能明顯減輕下背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懸吊運動療法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減輕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礙。
關鍵詞 懸吊運動療法;非特異性下背痛;療效;護理
下背痛是以下背部疼痛為代表的一組癥候群或癥狀綜合征。其表現為腰骶臀部的疼痛癥狀,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癥狀。
非特異性下背痛是引起疼痛的具體部位不是十分肯定,涵蓋了以腰肌勞損、腰肌纖維織炎、腰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變[1]。
近年來研究發現,下背痛與患者心理因素也密切相關[2]。我科自2013年起將懸吊運動療法應用于非特異性下背疼痛的治療,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治療的非特異性下背疼痛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35-70歲,平均45.58±13.17歲,病程0.5-20年,平均10.91±6.98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
(1)符合非特異性下背痛的診斷標準[3]。
(2)癥狀以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疼痛不適為主,無單側或雙側下肢的疼痛或麻木感,無間歇跛行,雙下肢運動感覺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試驗陰性。
(3)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X線片椎體序列正常。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腰臀部進行穴位中藥注射,每日1次、中頻理療、局部熏蒸,每次20分鐘,每日2次,每周6次,共4周。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懸吊運動療法,每次30分鐘,每日1次,每周3次,共4周。腰部懸吊運動療法包括仰臥、側臥、俯臥等,可適當結合靜態閉鏈、動態閉鏈等運動。[4]
(1)仰臥位:患者腰部用彈力懸吊帶支持減重,單腿懸掛,抬高骨盆并維持10秒,重復10遍,進行靜態訓練;懸吊一側下肢向下施壓,同時抬起另一側下肢與骨盆保持水平位,重復10次,進行動態訓練。
(2)側臥位:抬高骨盆,單腿懸掛維持10秒,重復10遍,并進行動態訓練;另一側髖關節保持輕度后伸,向下壓位于膝關節處的懸吊帶,抬起骨盆,對側下肢不用力,反復練習10遍。
(3)俯臥位:單腿懸掛,另一側下肢水平外展伸展維持10秒,反復練習10遍;雙腿懸掛并維持,腰椎處于中立位而不是處于生理前凸。
1.3評定方法
在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進行療效評估。治療后評分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29分-治療前評分)]×100%。
評定標準:
(1)痊愈,治療后評分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
(2)顯效,治療后評分改善率≥50%且<75%,腰腿痛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恢復正常工作。
(3)有效,治療后評分改善率≥25%且<50%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減輕,部分恢復工作,停止治療后復發。
(4)無效,治療后評分改善率<25%,腰腿痛及相關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5]。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版對評估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將組內數據進行配對和檢驗,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算相關P值,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護理
2.1心理護理
患者對懸吊運動療法心存顧慮,懸吊時也會使疼痛增加,因此懸吊前應向患者介紹治療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介紹成功案例,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疼痛閾值。
2.2飲食指導
應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含粗纖維飲食,以防便秘而增加腹壓;肥胖者告知減肥或控制體重的重要性。
2.3注意事項
懸吊運動最佳時間為飯后2小時,排空大小便。懸吊時應先進行弱鏈測試,即做懸吊的每一個動作時,如不能正確完成,或在完成過程中伴有疼痛,或完成時身體的左右兩側出現傾斜,就說明這個部位是患者的弱鏈,需進行強化訓練。訓練時根據患者自身的耐受力定強度,遵循漸近抗阻原則。懸吊后佩戴腰圍,回病房平臥硬板床休息,保持腰部正確姿勢,腰部平直;翻身時行軸線;坐位時髖、膝關節處同一水平;注意腰部保暖。
3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與ODI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表4。
4討論
腰椎穩定性下降,是造成非特異性下背痛的主要原因,腰部的活動度主要由下位腰椎決定。腰部的穩定性與活動度同等重要。在維持腰椎穩定性的同時,還需要最大限度提升腰椎的活動度[6]。懸吊運動可使患者放松其整體運動肌,讓局部穩定肌在低負荷下進行等長收縮訓練,可充分激活局部穩定肌。患者在懸吊帶這種不穩定狀態下進行漸進式的階梯系統運動,可提高腰部肌肉肌力,延緩腰部結構退變,提高脊柱的穩定性、靈活性和耐受力,使腰部結構恢復新的平衡。大多數閉鏈運動(即肢體遠端固定,承重或部分承重運動)都在身體處于水平位時完成,當身體在直立位時,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基本呈垂線樣通過各關節,而身體基本以平行于地面的水平位在懸吊設備上運動訓練,重力基本呈切線位通過各個關節,這種有異于平常的方式可以極大地刺激運動感受器,同時興奮關節周圍的運動肌、協調肌和拮抗肌,從而達到對感覺運動器官的充分刺激并使各肌群協調收縮,增加脊柱關節的穩定性。腰椎最重要的穩定肌是腰橫肌和多裂肌,懸吊仰臥位主要是訓練腹橫肌、腘繩肌、多裂肌、豎脊肌、臀大肌、腹內外斜肌;側臥位主要訓練臀中肌、腹橫肌、腰方肌、多裂肌、豎脊肌。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可提高疼痛閾值;平臥硬板床可達到合適位置的腰椎穩定;腰圍起支撐、保護作用,穩定脊柱。總之,通過患者主動運動訓練為主,輔以關節松動來重建人體力線正常序列的懸吊運動,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不失為一種獨具特色的訓練療法,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燕鐵斌.骨科康復評定與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354-355.
[2]南登崑,黃曉琳.實用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50.
[3]黃杰,孫樂蓉,覃東等.軀干肌背伸訓練對非特異性腰痛康復的價值[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03(3):191-192.
[4]關驊,張光鉑.中國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5:324.
[5]李麗,李萬斌,闞俊禎等.懸吊運動療法結合八段錦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背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9:733.
[6]戴閩,羅軍.骨科運動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175-176.
篇10
【關鍵詞】 奇正消痛貼膏;超短波;腰肌纖維組織炎
腰肌纖維組織炎又稱腰背部肌筋膜炎、腰肌勞損,顧名思義病變的部位主要是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甚至骨膜等軟組織,與骨骼沒有關系。是由于軀干在負重活動時,位置越低所承受的重量越大,故腰部受力最大也最集中,軀干的穩定性主要在于脊柱,當脊柱結構失穩時,起輔助穩定作用的腰背肌將超負荷工作。長期如此,肌肉即產生代償性肥大、增生。此外,長期彎腰工作者腰部肌肉持續呈緊張狀態,使小血管受壓,供氧不足,代謝產物積累,刺激局部而形成損傷性無菌性炎癥。由此而引起廣泛的腰背部肌肉疼痛痙攣。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背部酸脹疼痛、沉重、麻木僵硬感,活動受限,咳嗽時疼痛明顯,凌晨癥狀突出,往往被痛醒,起床后稍適活動癥狀減輕,可因疲勞、受涼、潮濕等因素而加重,與腰椎骨質增生癥狀相似。此類患者X線片一般大都正常,局部有痛性結節和痛感區存在。由于局部受刺激肌肉疼痛,有時呈痛性結節樣變,肌肉痙攣等[1]。奇正消痛貼膏選用高原特有的天然野生藥材獨一味、水柏枝等藥材組成,應用現代超低溫真空脫水凍干工藝精心研制而成的純正藏藥,具有較強的抗炎、去風濕、除麻痹及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2]。近年來我院采用奇正消痛貼膏配合超短波治療腰肌纖維組織炎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的70例腰肌纖維組織炎病例均來源于石家莊市第一醫院骨二科門診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就診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34.3±11.5)歲,病程(9.22±2.5)月;對照組共32 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36.4±12.3)歲,病程(8.62±2.8)個月。兩組患者治療前年齡、性別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臨床癥狀 ①患者多有腰部過勞或不同程度的外傷史,腰部酸痛,時輕時重,反復發作,勞累時加重,休息后減輕;②彎腰工作困難,彎腰稍久則疼痛加重,常喜用雙手捶腰,以減輕疼痛;③少數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并有壓痛,壓痛部位多在骶棘肌處、骶骨后面骶棘肌止點處,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橫突部。
1.2.2 查體 ①檢查腰部外形多無異常,俯仰活動多無障礙;②局部肌肉緊張,觸壓痛明顯,壓痛局限不沿神經走行放射,有輕度功能受限;③腰背肌肉起止點處有壓痛,有時可捫及疼痛性筋膜條索或結節。
1.2.3 鑒別診斷 X光檢查大多無骨質結構的改變,少數患者可有骨質增生或脊柱畸形。疼痛性質多為定位模糊的隱性酸痛和鈍痛,無神經放射痛,區別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及棘上韌帶炎。
1.3 納入標準 參照《外科學》[3],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近2周內未用其他藥物及其他方法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奇正消痛貼膏(林芝奇正藏藥廠研制,甘肅奇正藏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54020113)按奇正消痛貼膏說明書,清潔患部皮膚,開封后將藥貼的塑料薄膜揭除,將小袋內的藥劑均勻的涂在中間藥墊表面,敷于患部,每帖24 h,同時使用超短波長方形28 cm×18 cm電極并置于患處,間隙3~5 cm,頻率40.68 MHz波長7.37 M,微熱量(
1.4.2 對照組 單純使用超短波長方形28 cm×18 cm電極并置于患處,間隙3~5 cm,頻率40.68 MHz波長7.37 M,微熱量(
1.4.3 療程 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30 d為1個療程,治療30 d后進行統計。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與本病有關的藥物或有關療法。
1.5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控制:疼痛等癥狀消失,腰椎活動正常;有效:疼痛等癥狀消失,腰椎活動不受限;顯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腰椎活動輕度受限;無效:疼痛等癥狀與腰椎活動無明顯改善。
1.6 療效標準 以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標準。
1.7 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利用統計軟件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在治療腰肌纖維組織炎方面都有較好的療效,治療前后對比:治療組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0,P
2.2 不良反應 本組有4例患者皮膚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局部皮膚紅腫、瘙癢,無破潰或感染現象發生。停藥3~7 d后自行緩解。
3 討論
腰肌纖維組織炎是骨科常見病,發病率高,多發于中青年,好發于腰背,骶髂等部位。由于局部軟組織遭受長期慢性勞損后所引起,可使肌肉、筋膜、骨膜、脂肪等產生不同程度的無菌性炎癥反應,并隨氣候改變、寒冷、潮濕、過度勞累而加重。一般認為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損傷:較大、微小損傷均可引發此病。如運動時受傷或勞動時受傷,使肌肉、筋膜組織或骨膜發生急性損傷,等組織逐漸纖維化后瘢痕收縮,可引起廣泛疼痛;②寒冷與潮濕:冬季或春季發病者多,如夜間睡于潮濕、寒冷的地板上,早晨起來就可能發生腰背痛;③精神緊張:疼痛使患者精神緊張,后者使肌肉張力增加甚至痙攣,產生疼痛-痙攣-疼痛環,形成惡性循環,使疼痛加重;④與風濕癥有關:風濕患者在風濕熱后出現腰痛,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也有腰肌纖維組織炎表現。
外用藥尤其是貼膏類對于這種疾病具有副作用小,靶向性好等特點,奇正消痛貼膏是宇妥藏藥研究所根據藏醫傳統驗方并結合多年臨床實踐,選用高原特有的天然野生藥材獨一味、水柏枝、姜黃、花椒、水牛角、藏紅花等藥材組成[4],應用現代超低溫真空脫水凍干后形成多孔結構技術工藝精心研制而成的純正藏藥, 復水快,藥物溶出度高,因此起效更快速,藥力更持久,具有較強的抗炎、去風濕、除麻痹及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5-6]。有研究[7]表明,該藥早期局部炎癥水腫消散迅速,提示局部反映被抑制,后期局部可見小血管增多,普遍擴張充血,結締組織形成較少,橫紋肌纖維再生等作用,因此對肌纖維質炎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奇正消痛貼膏首創專利研究“濕敷劑型”貼膏, 藥液分離更容易保存,能可逆性改變皮膚結構增加皮膚儲存藥物的能力,使藥物逐漸向內部釋放,還能使藥墊中有效藥物成份快速溶出、作為透皮吸收促進劑增加皮膚通透性,提高藥物的透皮吸收率,使患者部位達到有效的藥物治療濃度[8]。使用奇正消痛貼膏配合超短波電療法的非熱效應作用于患處,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降低神經興奮性,緩解肌肉痙攣,起到消炎止痛和加速組織修復的作用。本研究對該藥進行了觀察期30 d的臨床試驗,對照組單純使用超短波治療,治療組使用奇正消痛貼膏配合超短波治療。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后效果均明顯,治療組用藥30 d后,同對照組比較,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
使用外用藥物使會偶爾出現皮膚過敏現象,使用奇正消痛貼膏過程中有4例有膠布過敏或藥物接觸性瘙癢反應,但是無破潰和感染病例發生,停藥3~7 d后癥狀自行消退,并未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使用奇正消痛貼膏過程中要注意一下事項[9]:①皮膚破傷處不宜使用;②皮膚過敏者停用;③孕婦慎用、小兒、年老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④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⑤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⑥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⑦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⑧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筆者的體會是腰肌纖維組織炎急性發作時不適宜做按摩,按摩只會加重淤血和滲出的程度,于病情康復不利,使用奇正消痛貼膏配合超短波小劑量、短時間治療此類患者,療效特殊,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陳鳳軍,陳欣.中西醫結合治療腰肌纖維組織炎200例分析.中原醫刊,2003,30(7):17.
[2] 郝勝利.奇正消痛貼膏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療效觀察.中醫正骨,2005,8(17):14.
[3] 吳在德,安洪.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26-829.
[4] 苗峻.吳孌靈,奇正消痛貼膏200例療效觀察.臨床醫藥實踐C版,2010,19(1):15.
[5] 嚴志文,艾善炎.曲安奈德、奇正消痛貼膏治療風濕性膝關節炎的療效觀察.中國醫學創新,2008,5(30):64-65.
[6] 王永志,董福慧,鐘紅剛,等.奇正消痛貼膏對兔耳軟組織損傷影響的活體觀察.中國骨傷,2008,21(5):356-358.
[7] 何朝勇,李楠.奇正消痛貼膏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實驗研究.中醫正骨,2008,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