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生態旅游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a)-0153-02
1 研究背景
旅游業可能是當今潛在影響最大而且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由社會和自然科學家倡導的“生態旅游”可能是有效保護目的地社會和自然世界免遭破壞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國的生態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4年開始正式出現“如何開展生態旅游”的研究,方興未艾的生態旅游直至2000年研究開始多起來。生態旅游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未來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因此對生態旅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 數據來源
國內權威的旅游學術期刊數量不多,《旅游學刊》是國內創刊最早的旅游類學術期刊,亦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旅游學術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國旅游研究的基本情況、反映了中國旅游研究的水平和發展動向。本文的檢索范圍是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的《旅游學刊》,使用的檢索工具是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題名”作為檢索項,“生態旅游”作為關鍵詞,得到文獻36篇,因本文是研究國內的生態旅游,所以排除研究國外的文章4篇,篩選后剩余有效文獻32篇。本文主要對這32篇文獻進行分析討論。
3 國內生態旅游研究的內容分類
筆者對得到的32篇有效文獻按研究內容進行分類,統計出對生態旅游的基礎性研究、發展研究、相關評價體系研究三個方面的比例,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生態旅游發展方面研究最多,其次是基礎性研究,而對生態旅游相關評價體系的研究卻很少。
3.1 生態旅游基礎性研究
生態旅游基礎性研究主要指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特征、學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上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致使生態問題的研究出現“寬”“泛”“亂”“淺”的局面。2007年,吳楚材、吳章文等估計國內學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種。[1]但至今還沒有令大多數人信服的統一的定義,這些概念的表述或層次不同,或出發點不同,或范圍不同,或陳述的角度不同,或要達到的目標不同。業界基本認為生態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游活動。同時,有學者提出“對生態旅游的嚴格定義需要使用一些可測量的參數去界定什么是生態旅游。”
3.2 生態旅游發展研究
生態旅游發展研究主要是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經營管理、現今的開發模式、面臨的問題以及基于生態旅游原理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承載力等。目前來看,生態旅游已經發展到“瓶頸”境地。2005年,李天元認為,所謂生態旅游市場其實只是整體旅游市場當中的一個亞類或細分市場。[2]對于如何估價我國旅游業生態旅游市場的現狀和潛力(包括入境生態旅游市場和國內生態旅游市場),到目前為止,似乎尚未見到這方面的統計和調研。例如,2004年,楊桂華認為,在生態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的責任關系上,將生態旅游者與生態旅游目的地置于同一協調的系統,構建生態旅游的雙向責任模式。[3]
3.3 生態旅游相關評價體系研究
生態旅游相關評價體系研究包含生態旅游區分區評價、環境質量評價、環境承載力評價、開發潛力評價、評價因素等,目前的研究不成體系、不夠完善、不夠科學或者建立的標準體系無法實際開展。2006年,劉靜艷以生態系統平衡理論為基礎,建立和分析生態旅游系統共生界面的結構關系和行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關者矛盾運動和利益沖突的焦點,在游戲規則框架下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角色扮演行為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徐紅罡、楊彥鋒認為,標準的權威性極端重要,現有的生態旅游認證項目在我國的實施普遍面臨旅游消費市場認知度不高和權威性不足的問題。現今,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制定的《國際生態旅游標準》,其中的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已在世界局部地域采納。
4 現有研究的不足
4.1 研究廣泛,內容失衡
從檢索到的文獻去分析,無論從研究內容還是研究的數量來看,學術界和業界對生態旅游的關注越來越大,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的文獻成果數量大增,研究的內容也涉及到生態旅游的各個方面,如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生態旅游資源的歸類評價、生態旅游的開發經營、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建立、對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闡述過多,而對其他基礎性、專業性的問題,如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理論基礎、認證指標體系、生態資源等級評估等鮮有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2002年,趙新民認為目前就是對生態旅游認識不清、不深。具體講,什么旅游產品是屬于生態旅游的范圍?哪些資源現在可以開發,哪些資源目前還不宜開發?對能夠開發的資源,應開發到什么程度等等。對這些問題未能澄清,導致了我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過度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4.2 研究方法,定性偏多
從篩選得到的文獻來看,專家學者對生態旅游的研究偏向定性研究,通過定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定性描述占76%,數理統計占18%,采用模型構造和3S(RS、GPS、GIS)技術的僅占6%。如2004年全華分析出,生態旅游發展過程方面,研究方法會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實驗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歷史過程。
4.3 指標體系,建立困難
認證標準是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的靈魂,目前流行的認證標準主要有兩大類,即基于表現的標準和基于過程的標準。由于制定這兩類標準時所采用的形式不同,從而導致了兩種標準評估模式在成本、效果以及標識授予方面的差異。對此,無論是業界還是學術界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如,2007年徐紅罡指出,需要發揮對我國的生態旅游發展引導與規范的功能,這決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來發達國家的標準。只有將環境作為生態旅游的研究對象,將環境資源作為生態旅游開發的主要內容,從旅游動機、旅游目的、旅游市場出發進行研究,才能將生態旅游落到實處,才能在市場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態旅游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目標。
5 未來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未來生態旅游的發展仍舊是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要點。目前,我國國內生態旅游發展與國外相比較為落后,也沒有生態旅游示范點和能實際操作的認證體系。所以,對生態旅游定義、認證體系、生態旅游資源等級分類標準、生態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應該是今后生態旅游發展的主攻方向。
參考文獻
[1] 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等.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22):67-71.
篇2
關鍵詞:生態旅游;實踐視角;理解誤區
一、生態旅游
目前,在學術界“生態旅游”的定義仍處于一個探索發展階段。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海克托?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獻中使用的。
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態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漸受到學術界和實業界的重視,在以后20幾年的發展中,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和旅游造成的生態問題的嚴重,
生態旅游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加入到對生態旅游相關概念的研究中,據不完全統計,生態旅游的概念目前已有200余種(彭曉嬌 2009)。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目前較具代表性的包括:
(一)海克托?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去旅行”。(二)生態旅游學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三)1993年9月,在中國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上對生態旅游定義為:倡導愛護環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四)盧云亭(1996)認為,生態旅游是按生態學的要求實現環境優化,使物質、能量良性循環,經濟和社會優良、高效、和諧地發展,并有豐富的值得觀賞的生態項目,以不破壞環境為特征的旅游活動。(五)郭來喜(1997)則把生態旅游界定為以大自然為舞臺,以高雅科學文化為內涵,以生態學思想為設計指導,以休閑、度假、保健、求知、探索為載體,旅游者參與性強,品味高雅、形式多樣,既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識增益.又能增強熱愛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護環境的意識,弘揚文明精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體系。(六)加拿大生態旅游學專家戴維?A.芬內爾(David A.Fennell)(1999)在其著作《生態旅游》一書論述:“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可持續旅游形式,主要強調的是對自然的體驗和學習,這種旅游經過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種低影響,非消費性和注重當地影響的旅游。它一般發生在自然區域,并能對這些區域的保護和維護作出貢獻。”(七)郭舒(2002)認為,生態旅游概念本質屬性應從旅游者角度定;可持續旅游發展,作為一種理念,它的主體應該是旅游地;對生態旅游基本特征的歸納,應是在生態旅游本質的規定下進行,其所描述的應該是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活動時表現出來的特征,而不應該同時包括旅游地的某些特征。(八)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EAA)(2003):著重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從而達到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九)盧小麗等(2006)通過對中外當代近10―15年內40個有影響力的生態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煉出生態旅游概念槊構所遵循的8個標準規則,它們是:以自然為基礎、對保護的貢獻、當地社區受益、環境教育、道德規范與責任、可持續性、旅游享受體驗和文化。(十)吳楚材等(2007)認為,生態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區的居民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為了健康長壽,追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
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提煉四個生態旅游核心標準:即以自然為基礎、教育性或文化性的體驗、當地社區受益、以及要求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旅游與其他旅游方式的關系
(一)生態旅游與替代性旅游、大眾旅游的關系
1.替代性旅游與大眾旅游
在規模經濟驅動下,大眾旅游以其固定的價格、標準化的服務以及大批量的銷售形式成為的旅游熱點。大眾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卻給接待地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代名詞,受到諸多批判,人們開始探討尋求新的旅游形式以取代大眾型旅游。選擇性旅游就是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并成為極具活力和創新力的旅游方式。
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是相對于大眾旅游(mass tourism)而言的一組產品簇,它突出體現了環境意識和小規模開發,是由當地人掌握、具有自覺價值意識的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為當地社區帶來利益并具可持續性(肖小玉等 2010)。
總之,可替代性旅游是一種新型的可替代傳統大眾旅游的旅游模式,它不能與大眾旅游相互交叉,所以可以將替代性旅游與大眾旅游的相互關系描述為一個全集表示旅游,兩個子集分別表示為替代性旅游與大眾旅游,而且這兩個子集互補的關系(圖1)。
2.生態旅游與替代性旅游、大眾旅游
一般認為,生態旅游源于替代性旅游的意識,從適應階段的理念看來,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是互相排斥的旅游方式。但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所謂的更科學、更客觀的理性旅游階段理念的出現,我們有必要對生態旅游和大眾旅游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評價(李燕琴 2006)。如今部分大眾旅游景區,利用建設棧道等旅游游憩系統,進行有益的資源循環利用,減小對旅游景區的破壞,同時建設科普教育基地,還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旅游景區的保護中來,這符合本文關于生態旅游的核心標準,生態旅游沒有實質性的理由不成為一種大眾旅游方式。所以大眾旅游的一些部分應該要包含到生態旅游之中(圖2)。
摘 要:本文對目前學術界對生態旅游概念的有關界定進行了梳理,提出了更具本質規定性的生態旅游定義,并以此定義為基礎,分析了理論中生態旅游與其他旅游方式的關系。結合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得出中國實踐視角下生態旅游理解誤區的有關分析。
關鍵詞:生態旅游;實踐視角;理解誤區
一、生態旅游
目前,在學術界“生態旅游”的定義仍處于一個探索發展階段。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海克托?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獻中使用的。
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態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漸受到學術界和實業界的重視,在以后20幾年的發展中,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和旅游造成的生態問題的嚴重,
生態旅游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加入到對生態旅游相關概念的研究中,據不完全統計,生態旅游的概念目前已有200余種(彭曉嬌 2009)。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目前較具代表性的包括:
(一)海克托?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去旅行”。(二)生態旅游學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三)1993年9月,在中國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上對生態旅游定義為:倡導愛護環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四)盧云亭(1996)認為,生態旅游是按生態學的要求實現環境優化,使物質、能量良性循環,經濟和社會優良、高效、和諧地發展,并有豐富的值得觀賞的生態項目,以不破壞環境為特征的旅游活動。(五)郭來喜(1997)則把生態旅游界定為以大自然為舞臺,以高雅科學文化為內涵,以生態學思想為設計指導,以休閑、度假、保健、求知、探索為載體,旅游者參與性強,品味高雅、形式多樣,既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識增益.又能增強熱愛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護環境的意識,弘揚文明精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體系。(六)加拿大生態旅游學專家戴維?A.芬內爾(David A.Fennell)(1999)在其著作《生態旅游》一書論述:“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可持續旅游形式,主要強調的是對自然的體驗和學習,這種旅游經過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種低影響,非消費性和注重當地影響的旅游。它一般發生在自然區域,并能對這些區域的保護和維護作出貢獻。”(七)郭舒(2002)認為,生態旅游概念本質屬性應從旅游者角度定;可持續旅游發展,作為一種理念,它的主體應該是旅游地;對生態旅游基本特征的歸納,應是在生態旅游本質的規定下進行,其所描述的應該是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活動時表現出來的特征,而不應該同時包括旅游地的某些特征。(八)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EAA)(2003):著重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從而達到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九)盧小麗等(2006)通過對中外當代近10―15年內40個有影響力的生態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煉出生態旅游概念槊構所遵循的8個標準規則,它們是:以自然為基礎、對保護的貢獻、當地社區受益、環境教育、道德規范與責任、可持續性、旅游享受體驗和文化。(十)吳楚材等(2007)認為,生態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區的居民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為了健康長壽,追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
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提煉四個生態旅游核心標準:即以自然為基礎、教育性或文化性的體驗、當地社區受益、以及要求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旅游與其他旅游方式的關系
(一)生態旅游與替代性旅游、大眾旅游的關系
1.替代性旅游與大眾旅游
在規模經濟驅動下,大眾旅游以其固定的價格、標準化的服務以及大批量的銷售形式成為的旅游熱點。大眾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卻給接待地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代名詞,受到諸多批判,人們開始探討尋求新的旅游形式以取代大眾型旅游。選擇性旅游就是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并成為極具活力和創新力的旅游方式。
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是相對于大眾旅游(mass tourism)而言的一組產品簇,它突出體現了環境意識和小規模開發,是由當地人掌握、具有自覺價值意識的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為當地社區帶來利益并具可持續性(肖小玉等 2010)。
總之,可替代性旅游是一種新型的可替代傳統大眾旅游的旅游模式,它不能與大眾旅游相互交叉,所以可以將替代性旅游與大眾旅游的相互關系描述為一個全集表示旅游,兩個子集分別表示為替代性旅游與大眾旅游,而且這兩個子集互補的關系(圖1)。
2.生態旅游與替代性旅游、大眾旅游
一般認為,生態旅游源于替代性旅游的意識,從適應階段的理念看來,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是互相排斥的旅游方式。但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所謂的更科學、更客觀的理性旅游階段理念的出現,我們有必要對生態旅游和大眾旅游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評價(李燕琴 2006)。如今部分大眾旅游景區,利用建設棧道等旅游游憩系統,進行有益的資源循環利用,減小對旅游景區的破壞,同時建設科普教育基地,還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旅游景區的保護中來,這符合本文關于生態旅游的核心標準,生態旅游沒有實質性的理由不成為一種大眾旅游方式。所以大眾旅游的一些部分應該要包含到生態旅游之中(圖2)。
4.游客生態保護意識較差
廣大旅游者的生態旅游知識貧乏,欣賞水平低,環境保護意識差。游客在景區游覽過程中隨意丟棄各種廢棄物,如隨乎亂扔果皮、飲料瓶、塑料袋、煙頭等垃圾,在游覽過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區的有關游覽規定的違章活動行為,如亂攀亂爬,亂涂亂刻亂畫,越位游覽,違章拍照,違章采集,違章野炊、露營,隨意給動物喂食,襲擊動物、捕殺動物等。
特別是在生態旅游區內,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土壤侵蝕,影響自然保護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更新。例如,現在“驢友”這個詞快要成為破壞環境,不珍惜生命的代名詞。以油菜花引來大批游客的綠江被稱為北方香格里拉,吸引了很多的驢友前來觀賞。露營的驢友在酒足飯飽之后,都會留下滿地的啤酒瓶子、飲料瓶子、塑料袋等垃圾。很多游客看到油菜花海都忍不住拍攝欲望,一小部分游客會跑到油菜花海中照相,不少油菜花都被踩倒了(王琦 2012)。
(三)中國實踐視角下,生態旅游與替代性旅游、大眾旅游、可持續旅游關系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得出在中國實踐視角下生態旅游有些不符合可持續的發展的要求。因此,圖5能被修改為一個生態旅游的領域,包括了絕大多數(但不是全部)的可持續性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以及相當一部分的大眾旅游。
參考文獻:
[1]戴維?A.芬內爾. 生態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David Weaver. Ecotourism[M]. John Wiley&Sons Australia, Ltd. 2001.
[3]葛安新,楊瑞峰. 關于生態旅游實踐的反思[J],陜西林業,2004(6).
[4]盧小麗,武春友,Holly Donohoe.生態旅游概念識別及其比較研究――對中外40個生態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學刊,2006(2).
[5]李燕琴. 生態旅游游客行為與游客管理研究[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6]劉. 淺議中國生態旅游的特征[J]. 商業文化,2011(9).
[7]牛然,李學東. 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1999年至今國內生態旅游文獻研究[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8]彭曉嬌. 生態旅游概念探究[J]. 傳承,2009(7).
[9]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胡衛華. 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學刊,2007(1).
[10]王琦. 驢友亂丟垃圾,北方香格里拉綠江環境遭破壞[EB/OL].http:// /20120626/n346522559.shtml.
[11]肖小玉,曾小玲,吳歡強. 基于Alternative Tourism概念綜述的替代性旅游發展探討[J]. 網絡財富, 2010(8).
篇3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一詞的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環境倫理觀開始向旅游領域滲透,隨著現代旅游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滲透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大,人們對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關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將環保與旅游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對于“生態旅游”這一新詞語,世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世界旅游組織將之定義為:以生態為基礎理論的旅游,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學會則解釋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認為:生態旅游應為倡導愛護環境,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概念可以這樣歸納: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旅游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居民和旅游企業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它包括三重含義:
1、經歷的質量----提供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即享受自然、認識自然、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生態旅游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于是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旅游對象物,必須有特定的旅游觀賞內容,如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滿足人們享受自然、認識自然的需求。生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返璞歸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開闊、潔凈的環境中修養身心,而且能夠了解、研究特定區域內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的文化歷史特征,使旅游者從中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2、資源的質量----保護當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
生態旅游,就是讓游人在良好生態環境中或旅游游覽,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療養;同時認識自然,了解生態,豐富科學知識,進而增強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更自覺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可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旅游方式,它同傳統旅游形式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旅游必須具有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因此,生態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質量,使人們在享受、認識自然的同時,又能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其根本宗旨就是貼近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的平衡。生態旅游必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在維護良好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生態旅游不能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必須要保持旅游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和保持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保持好優異的自然環境。
3、生活的質量---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即通過旅游開發,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有效發展經濟,能夠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上、財政上獲得益處。
(二)生態旅游的特點
1、自然性:指旅游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于受工業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為使旅游者選擇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于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游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游生態環境特征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游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2、保護性:和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現代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方方面面,對于旅游開發規劃者來說,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對于旅游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規劃開發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對于游客,保護性則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的素質,珍視自然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保護旅游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之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參與來保證旅游者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和充分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一種旅游活動。所以,生態旅游還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會組織及研究者廣泛參與旅游決策與管理,從而提高旅游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高品位與普及性:在生態旅游開展的早期,生態旅游的參與者多為特定族群,一般來說是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養的人。但近些年生態旅游發展的現實卻表現出生態旅游正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參加生態旅游的游客已不僅僅只限于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加入到生態旅游的隊伍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修身養性的生態旅游將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態旅游者的隊伍還將不斷地擴大。
(三)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兩大類型。
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地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1)地質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遺跡等;(2)地貌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山岳景觀、巖溶景觀、海岸地貌等。二是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溫泉、瀑布、海濱等。三是氣候天象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宜人的氣候、天象奇觀等。四是生物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草原生態旅游資源、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等。
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園林生態旅游資源、農業生態旅游資源、森林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含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野營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特種紀念館和紀念地等。
二、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一)國外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生態旅游及其產品”的提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當時推動這一新生事物發展的先驅主要有美國學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墨西哥人塞勃羅斯等。他們意識到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對環境的負面沖擊,從環境保護思路出發,提出了“生態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活動和產品大規模推出的還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態旅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范圍不斷擴大,規模也越來越大,其體驗類型也越來越復雜。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1998年發展中國家旅游收入55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為120億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態旅游年產值為2000億美元,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圍內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其中,特別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發達國家。同時,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推行生態旅游計劃,如馬來西亞提出將本國建成東南亞生態旅游的大本營。
(二)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生態旅游雖比世界某些旅游業發達國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卻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國旅游協會生態專業委員會在西雙版納召開中國第一次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96年由武漢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開了解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研討會,1999年為生態環境年,全國各省市已向國家申報了一批生態旅游重點景區和景點,如:四川九寨溝、云南迪慶、湖北神農架、甘肅新絲綢之路、長江三峽、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
目前,我國開放的生態旅游區主要為森林公園、自然旅游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天然濕地保護區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森林生態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萬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萬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萬人次。1995年實行雙休日后,森林公園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現在年接待游人達5000多萬人次,2000年,我國森林旅游者將近1億人次。我國已有各類森林公園870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292處,全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達1000多個。
(三)我市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蓬萊旅游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取得了顯著成果,旅游業已經成為蓬萊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旅游綜合收入年均超過10億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對地方財稅貢獻率達到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蓬萊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特別是在經過連續七年的“黃金周”后,觀光旅游已經達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態旅游的發展方面卻不盡如人意,雖然有較為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但由于起步較晚、規劃設計起點不高和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規劃建設和市場促銷等方面明顯滯后于觀光旅游。目前,僅有蓬萊閣西苑、興瑞莊園、田橫山文化公園等部分生態旅游資源,經過初步開發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態旅游景區(點)。但無論是在開發建設規模上,還是在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與生態旅游開展得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以蓬萊閣西苑景區為例,據統計,2004年西苑景區全年接待游客僅為21000人次,與蓬萊市全年接待游客約200萬人次極不相稱。田橫山文化公園作為我市唯一的開發較為完善的旅游公園,其功能主要是滿足我市當地居民的休閑、觀光等方面的需要,盡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但在經濟效益方面與投入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態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一)我市現有的重點生態旅游資源:
1、艾山國家森林公園:艾山位于蓬萊市境內南端,距蓬萊市區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萊境內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遠望如筆架,山脈東西走向,山脊奇峰羅列,晴日登頂遠眺,可望蓬萊、龍口、棲霞三市概貌和渤黃二海風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場,面積4591畝,樹種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葉松、板栗、蘋果、核桃等,森林覆蓋率84.6%。1991年,被列為省級森林自然保護區。2004年底被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軍兵器廠遺址,此外還有扁擔石、蜂窩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點。場內生態環境良好,山林風光秀麗,山間溪水長流,空氣清閑,花香鳥語,氣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觀光游覽。該區域具有綺麗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溫泉,是開展登山觀光、攀巖探險、休閑度假、康體保健等活動的絕佳區域,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2、興瑞莊園:興瑞高特高綠色產業園位于蓬萊市經濟開發區,沿渤、黃海交匯處黃金海岸而建,東鄰蓬萊新港,西望蓬萊仙閣,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綺麗。該產業園建于1998年,是集農產品種植、海產品養殖、加工銷售和生態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園,以高效、特色、高科技三大特點著稱,重點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閑游、水上游樂健身游和農業觀光游等項目。興瑞莊園是蓬萊興瑞高特高綠色產業園下屬的四個經營實體之一,占地面積300多畝,莊園內主要景點有潘華樓、小天使、石鋪路、鴛鴦浴池、連心河、日式沙療浴池、愛心橋、泉(錢)涌、八卦池、海仙橋、垂釣水寨、怡情村等,與其它旅游景區相比獨具特色。
3、蓬萊閣西苑景區:位于蓬萊閣西1公里的龍首山區。龍首山以山巔酷似龍首、山脊起伏盤蜒、形同巨龍騰動而得名。龍首山海拔115米,山區北麓面積360畝,北依渤海、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林木青蔥、花草繁盛,海淮幽靜,空氣清新,野生鳥群盤旋鳴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來,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勢先后建起了狩獵谷、水簾洞、動物園、漁人村、動物表演場、鳥語林等景點,初步形景觀與自然風光的和諧統一。
4、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丹崖山西側,距蓬萊城2.5公里,因其位處渤海海峽登州一側,亦稱“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東半島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燈塔,與旅順老鐵山燈塔的連線即為黃、渤二海分界線,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獨特地理地位。田橫山海拔72米,東南與丹崖山相聯,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勢險峻。山陰因受浪濤沖刷,巖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田橫山為秦末齊王田橫屯兵處,因以名之。明、清兩代設有炮臺,皆存有遺跡。1987年,田橫山辟為旅游公園,陸續興建海上觀光客運索道、全周影院、田橫山棧道等景點。
5、十八公里葡萄長廊:葡萄及葡萄酒業是蓬萊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同時蓬萊又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勝地,每年來蓬萊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達200萬人次左右。蓬萊市將旅游業和葡萄酒業進行了巧妙結合,在煙蓬旅游觀光大道兩側規劃了18公里葡萄觀光長廊,建設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3萬畝,配以綠化、美化小品等景點,形成集葡萄莊園、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葡萄生態旅游為一體的葡萄長廊。
6、溫石湯溫泉:溫石湯溫泉位于蓬萊市南34公里村里集鎮溫石湯村,距艾崮山風景區10公里。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攝氏50—52度,晝夜流量1000立方米。溫泉水質晶瑩清澈,光潔,泉水中含有豐富的氟、氯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療傷止癢,對關節炎、皮膚病有明顯療效,常浴溫泉水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潤膚、美容大有裨益。
7、生態谷:為實現蓬萊海濱度假旅游優勢與艾山森林公園度假旅游優勢的有效連接,市政府斥資在二者之間的山谷中規劃打造了一條生態旅游專用通道,即“生態谷”,實現了南北兩大度假旅游區域的直線貫通。生態谷長約50公里,兩側進行高品位、高質量的綠化美化,并建有休憩賓舍小品等,在綠化帶外有許多可供游人親自采摘的果品種植林,別有一番風情。
8、蓬萊村:蓬萊村景區占地230畝,是以我國古典園林為載體、以仙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公園。景區“一池三山”匯集中國北方皇家園林之雄、南方私家園林之秀為一體,表現出道家的思想精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思想文化、書畫藝術、詩詞歌賦、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統工程,同時也俱備餐飲、娛樂、休閑、會務、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態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態旅游景區(點)。
我市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既有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如艾山森林公園、溫石湯溫泉、海濱沙灘等,又有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長廊、蓬萊村、蓬萊閣西苑、田橫山文化公園、興瑞莊園等。由于規劃設計和開發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橫山公園、興瑞莊園和在建的蓬萊村外,其它的生態旅游資源或處于規劃設計階段,或處于項目招商階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態旅游景區(點)太少。
2、生態旅游形式單一,參與互動性活動饋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態旅游景區(點)較少,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萊開展生態旅游大多數選擇的是西苑景區和田橫山文化公園,而這兩處景區都是以休閑、觀賞為主,參與互動性的活動基本沒有,久而久之,會逐漸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態旅游業向高層次和規模化進一步發展。
3、宣傳促銷力度不強,參與者數量較少,難以形成旅游熱點。
我市旅游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果顯著,已經成為了我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不但擁有每年大約200萬人次的游客市場,以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八仙過海口等新老景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這與我們近幾年不斷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態旅游業作為旅游業中的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范圍內都尚處于成長期,除了加大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外,更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傳促銷工作尤為重要。目前我市對外的旅游宣傳促銷景點,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和八仙過海口等部分重點景區(點)上,而對于蓬萊閣西苑、田橫山公園、興瑞莊園等已初具規模的生態旅游景點宣傳促銷工作明顯滯后,導致這些景點知名度不高,難以形成旅游熱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無法達到有機的統一。
4、交通不便,無旅游專線,成為制約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瓶頸”。
我市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離蓬萊市城區普遍較遠,最近的田橫山文化公園和蓬萊閣西苑距離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遠的艾山國家森林公園距離市區有50公里之遙。生態旅游的參與者主要是收入較為穩定、可以享受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的城鎮居民。作為蓬萊境內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萊人都有所耳聞,但又有多少人能身臨其境、親身體驗一下艾山的旖旎風光呢?有許多人想去,但由于沒有旅游專線車,乘公交車則耗時耗力,而目前我市擁有私家車的家庭畢竟是少數,導致無法開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參與人數較少,無法形成人氣。同艾山相比,距離城區較近的蓬萊閣西苑和田橫山公園則要好一些。隨著摩托車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區居民駕摩托車到這兩個景點休閑游覽更經濟實惠。可見,交通問題在生態旅游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我市發展生態旅游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高點規劃,精心設計,加大開發力度,打造生態旅游精品景區。
成立由旅游、規劃、林業、環保等部門組成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加強對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同時聘請生態旅游方面有關的專家、學者和規劃設計人員,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通過政府投入、經營權轉讓、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多個渠道籌集開發建設資金,吸收各種經濟成分參與,解決開發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態旅游板塊:東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長廊為中心,結合臥虎山森林公園組成田園觀光生態游板塊;南部以艾山國家森公園為中心,結合大劉家水庫水上游樂、溫石湯溫泉康療組成自然體驗生態游板塊;西部以蓬萊閣西苑景區為中心,結合田橫山文化公園和主題樂園組成休閑互動生態游板塊;北部以蓬萊村為中心,結合興瑞莊園、海上觀光、海市蜃樓組成夢幻仙境生態游板塊,形成東西部以煙蓬觀光大道和海濱觀光大道為連接、南北部以“生態谷”旅游專用通道為連接的生態旅游總體格局。具體內容為:
1、東部:田園觀光生態游板塊
利用現有的煙蓬大道兩側的18公里葡萄觀光長廊,建設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配以綠化、美化小品等景點,規劃建設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葡萄產業帶。將葡萄酒廠建設與生態旅游開發進行有機的結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觀光者充分領略到優美的田園風光,呼吸到田間自然清新的空氣,另一方面可以為旅游觀光者現場講解葡萄酒加工釀造工藝,宣傳葡萄酒豐厚的歷史背景知識,同時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國產佳釀。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為企業發展創造商機,逐步形成以“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葡萄加工,娛樂飲食”于一體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保護性開發建設位于經濟開發區內的臥虎山森林公園。公園建設遵循“保護、開發、利用”的原則,突出生態功能,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題,充分發揮森林公園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個集自然生態、旅游娛樂、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近郊森林公園。在不破壞整體風格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公園可規劃為森林游覽區、游樂野營區、生活服務區等功能分區,豐富和完善公園的生態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體驗生態游板塊
艾山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擁有艾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劉家水庫、溫石湯溫泉等自然資源,開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規劃為三大功能區:
(1)艾山國家森林公園:
按照“整體規劃、分片開發、區內游覽、區外居住”的原則進行開發建設。森林公園內進行整體規劃,并按功能進行分區。可分為登山游覽區、體育運動區、科普教育區、紅色旅游區、野營體驗區、休憩服務區等,時機成熟時進行分片開發,形成一個集觀光游覽、科普教育、體育運動、探險、休憩、攝影、作畫、養生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區。
(2)溫泉康療區:
在溫泉所在地溫石湯村或其附近,規劃建設一處休閑度假村。其功能分區為:
A、溫泉療養區:建設水療樓一座,可開設多個浴種,如中藥浴、桑拿浴、沖浪浴等。在用溫泉理療的同時,還可與光療、磁療、電療及針灸、按摩等多種理療方法配合,為游客去疾消疲。
B、康樂度假區:建設溫泉休閑別墅、溫泉公寓酒店、全循環天然溫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設一些與環境相協調的游憩建筑、平臺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療減壓的同時,又可休閑觀光。
C、配套服務區:根據康樂度假的需要,建設保齡球館、網球場、商場購物、餐飲、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游客休閑娛樂的需要。
(3)水上運動區:
利用大劉家水庫開發水上運動娛樂項目,進行垂釣、劃船、摩托艇、皮劃艇、漁家樂等水上娛樂活動。同時,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高品位的綠化美化,打造一個青山綠水的旅游勝地。
3:西部:休閑互動生態游板塊
該板塊內的蓬萊閣西苑景區和田橫山文化公園處于旅游度假區內,距離城區較近,是本地居民閑暇時休閑觀光的主要選擇景點,地理位置相對具有優勢。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目前這兩個景點都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點。蓬萊閣西苑花草繁盛,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另有一個小型動物園,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愛。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田橫山上,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拔海千仞,形勢險峻。南面則綠樹環抱,綠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了完美結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閑健身的首選。但這兩個景點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閑觀光為主,功能比較相似,如果沒有適當的連結點,兩者之間容易形成競爭關系。這個連結點應該是功能與這兩個景點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間而更靠近于蓬萊閣西苑。因此,在蓬萊閣西苑東部建設一處以游客參與互動為題材的、以游樂項目為主的現代游樂園是必要的,以增強該板塊的動感,從而使該板塊形成一個規模宏大、動靜結合的主題樂園,游人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各個區域去游玩。
4、北部:夢幻仙境生態游板塊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蓬萊村是以我國古典園林為載體、以仙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公園,填補了我市旅游業在這一方面的空白。而興瑞莊園景點經過數年的發展,雖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經營方面差強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離城區較遠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熱點項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萊村項目的出現,將有效地縮短興瑞莊園與城區的距離。如果興瑞莊園能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旅游功能,兩個風格迥異的生態旅游項目可以在該區域內達到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另外,如果再結合該區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觀光、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該板塊必將成為我市生態旅游的熱點區域。
(二)開展多種生態旅游形式,豐富生態旅游活動內容。
充分利用各種生態旅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旅游活動。以前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覽觀光方面,而對參與互動沒有太多的要求。其實生態旅游更應該體現在參與體驗方面,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參與活動,如探險、休憩、攝影、作畫、野炊、野營、體育等。根據我市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開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讓旅游者充分體驗野外活動的樂趣。
(三)加大宣傳力度,打造著名生態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熱點。
二十一世紀,人類邁入了“信息爆炸”時代。在這個時代,信息通過多種形態媒體構成的信息網絡系統傳遞。如果不注意對自身的宣傳,將會很快被淹沒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勢頭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門的普遍重視,近幾年國內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我們應該借助“人間仙境”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時結合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我市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
(四)開辟生態旅游專線,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條件。
可與交通客運部門合作,在重點旅游區與市區之間開辟周末或節假日生態旅游專線,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時,在景區內部也應提供一定的交通設施,讓游客真正能進得來,出得去,游得開。
五、生態旅游發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只有按照旅游經濟活動的規律進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有嚴肅的科學性,不合理的開發,就是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旅游業的一時發展。為此,生態旅游的開發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制定生態旅游規劃,實施生態旅游開發時,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
1、永續利用原則
“永續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游資源時不但顧及到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到不對后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后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
要使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的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擁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
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游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游資源的整體美,使游客觀后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于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于上述兩種效益。實際上,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最優化時,其經濟效益肯定也是相當可觀的。
(二)生態旅游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1、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生態環境
不可否認,我市是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之一。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保工作必須長抓不懈,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態環境質量會嚴重下降,使生態旅游無法開展,而且將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資源,堅決制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加大植樹、種花、種草力度,盡快提高森林和綠地的覆蓋率,力爭城市的整體綠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2、編制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
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規劃。應對全市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論證-開發規劃-監督管理的科學可行的開發程序,堅決反對“一哄而上”的無規劃的開發。應建立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
3、制定法規,加強科學管理
生態旅游會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是弊大還是利大,這并不取決于是否開發旅游,而是取決于是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科學的管理。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加強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開發生態旅游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并加強對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做到“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
4、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
生態旅游成敗的關鍵在于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我市的生態旅游還處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階段,生態旅游產品存在著類型單一、檔次低等諸多問題。因此,應吸收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半島型生態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登山探險游、動植物觀賞游、海濱度假觀光游、農業觀光游和溫泉康療等專項旅游產品。在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態旅游市場體系,推動我市生態旅游的發展。
5、提高參與性,改變單一的觀光結構
在21世紀中,休閑度假將取代觀光旅游成為旅游的主體。而讓游客能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是休閑度假產品風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慮旅游與生態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將生態資源利用于旅游事業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在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使生態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延長其逗留時間。
6、完善逗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都是不可忽視的開發內容。必須創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環境,這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全方位地開發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進行綜合性的開發。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可按照“區內游,區外住”的原則,以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篇4
【文章摘要】
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在建設大湘南承接產業示范區的背景下,通過對衡陽經濟發展的概況及存在問題與矛盾的分析,探索衡陽綠色經濟的發展總體思路與模式,對衡陽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湖南經濟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綠色經濟;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
1 發展綠色經濟在湖南省四化兩型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提高出中部崛起發展戰略,湖南省四大區域板塊:長株潭城市群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大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大湘西武陵山片區國家扶貧攻堅示范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為加快湖南省“四化兩型”社會建設進程,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兩型社會建設的路子”的戰略構想,走一條不以犧牲資源、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四化兩型”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21世紀以來,湖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各種資源消耗過快,排碳量日益增多,湘江流域、洞庭湖區污染日益嚴重,出現三大重金屬污染區,目前湖南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和嚴重不足的環境承載能力。綠色經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湖南省率先提出“兩型社會”建設,與當前“五位一體”相適應,湖南各地應上下一心,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經濟,促進湖南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
2 衡陽市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衡陽市經濟發展現狀
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面積15310平方公里,山地占總面積的21%,丘陵占27%,崗地占27%,平原占21%,水面占4%,人口 780萬,衡陽是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南中國最大的鐵路樞紐城市和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京廣、湘桂、武廣高鐵、湘桂高鐵、安張衡高鐵等5條鐵路、1個機場、8條高速公路在衡陽交匯,地理位置優越,常寧的鉛鋅礦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農副產品資源品種豐富,這為衡陽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先決條件。近10年來,衡陽被確定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已有富士康、歐姆龍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中鋼衡重等17家央企、廣發和民生等30多家金融、保險、證券機構落戶衡陽。衡陽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內產總值從2000年324億元發展到2013年2169億元,形成現代裝備制造、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礦產品開發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醫藥加工、現代物流6大主導產業群,同時旅游經濟、縣域經濟、文化產業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衡陽經濟社會已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入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
2.2 衡陽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
在建設大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背景下,衡陽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難度逐漸加大。一是農業發展模式轉變較慢。衡陽市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市,而不是農業強市,農業生產方式以消耗大量資源和粗放經營的外延增長模式為主,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產業鏈條延伸不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多。二是工業結構不合理。2000年以來,衡陽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工業內部結構卻不合理,電子產業、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礦產品開發等資源型、來料加工簡單裝配工業占比重較高,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的較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產業發展步子不快。三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而金融業、信息軟件業等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尤其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低,主要是南岳旅游市場,其他各景點未形成規模效益,缺乏整體規劃,現代服務意識不強。
2.2.2 資源消耗快、環境污染壓力大
承接珠三角產業戰略轉移的背景下,轉移多是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衡陽市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建設的步伐。一是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衡陽市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耕地面積占用情況日漸增多,人均耕地面積下降較快,湘江、蒸水、耒水等河流的水質污染嚴重,水口山有色金屬、耒陽煤炭資源雖然儲量較為充足,但過度開采,且開采不完全,造成資源浪費,此類不可再生資源終會枯竭。二是環境承載能力不斷下降。由于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長期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衡陽已是湖南省三大重金屬污染區之一,土壤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斷下降。
3 “四化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衡陽發展綠色經濟的路徑
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背景下,衡陽如何通過實現綠色經濟的轉型,抓住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生態農業
衡陽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鎮化的背景下,衡陽市應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以土地流轉政策為紐帶的一系列農業產業政策、農村經濟管理政策,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強化生態農業建設的制度保障,依靠多樣化的農業資源,實施一批生態農業重點工程:如常寧油茶工程、祁東縣黃花菜工程、市效生態農業休閑一體化工程、廢棄物資源化生態工程等,建設一批種植業、果品等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擴大生態農業范圍。通過一系列財稅政策扶持衡陽玉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深化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探索城鄉統籌與城鄉互助的有機結合實踐,引導城市群體投資農業,嘗試成立城鄉合作社,搭建一條城市資源流向農村的通道,促進城鄉一。
4 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4.1 生態工業
2013年衡陽市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47.9 %,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2.1%,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6.1%,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3%;隨著珠三角產業轉移和衡陽交通基礎日趨完善,衡陽工業化進程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從衡陽工業自身來看,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業比重依然較大,必須將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衡陽綠色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走知識化、集約化、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綠色工業發展新路子,加快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和升級,充分利用重點骨干企業已推出的一批雙高產品,如世界最大口徑無縫鋼管、國際領先的井下鏟運機、世界最先進的特高壓變壓器和電抗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的“湘江牌”機油泵、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二的汽車渦輪增壓器等40 多個“衡陽制造”產品,發展下游深加工制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出臺系列以財稅政策為核心的配套政策,引導企業進行循環經濟建設,加快常寧水口山、耒陽等資源型城鎮的產業轉型,打造一條有色金屬、煤炭和再生資源領域的循環產業鏈,形成一個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排放少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工業體系。同時,支持企業針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醫藥等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4.2 綠色旅游
衡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南岳衡山享譽全球,隨著衡陽南岳機場、湘桂高鐵的開通,應加快配套的各項基礎設置建設和人員的培訓,提高現代服務意識,吸引海內外游客。而作為衡陽本地生態旅游市場,主要以周末休閑觀光為主,以占絕大多數人口的中低收入階層為目標顧客,鼓勵重復消費,整合生態旅游景區 (景點)線路,形成生態旅游一體化功能分區,重點打造耒陽蔡倫竹海、常寧天堂山、廟前財神洞、中國印山、祁東四明山、王船山故居、雨母山生態農場等一批森林旅游、鄉村休閑旅游等具有衡陽特色的生態旅游示范區,加強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旅游、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衡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楠,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商丘市發展綠色經濟的路徑探析,區域經濟,2013,1
[2]王麗,中部地區綠色經濟轉型研究,宏觀經濟管理,2013,2
[3]張榮,生態文明視野下綠色經濟發展觀眾研究,碩士論文,2012,5
篇5
摘要分析了貴陽市南明區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現狀與特征,指出了影響其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問題,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方向、思路與技術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態農業;種植模式;現狀;貴州貴陽;南明區
2009年貴陽市花溪區小碧鄉、烏當區永樂鄉劃入南明區后,南明區土地資源面積由原來的85.4km2擴大到209.34 km2。南明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提出了加快建設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生態文化體系和民生保障體系的發展思路,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完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菜、果、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發展,轉變傳統農業思維方式,用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引領農業,促進貴陽市城郊生態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1南明區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特征
作為省會城市的中心城區之一,南明區在區位、交通、資源方面都具有相對優勢,是省委辦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設的經濟十強縣(區),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旅游勝地。北連云巖區,東北、西北與烏當區接壤,南接小河區,東南和西南接花溪區。2009年烏當區永樂鄉、花溪區小碧鄉劃歸南明區后,全區總面積209.34km2,轄4個鄉和15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約75萬人。年平均氣溫15.3℃,全區年均降雨量1 174.7 mm,無霜期270d以上,屬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南明區種植業涉及云關、后巢、永樂、小碧4個鄉,2009年有耕地面積1 834.5hm2,農業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樂、小碧鄉)實現農業總產值22 394萬元,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種面積3 551.5hm2(次),總產量116 665t,果樹栽種面積769.5hm2,總產量7 122.6t。種植業主要以蔬菜、果樹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減少,花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大。在幾年的發展中,南明區城郊突出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果蔬產業,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態農業種植模式。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大特點:
1.1果、蔬產業催生生態農業觀光旅游
永樂鄉地處貴陽市東郊,烏當區東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烏當區政府駐地新添寨24km,離貴陽機場9km,東、北與龍里縣接壤,南與貴陽市機場相連,西與情人谷、阿栗楊梅園風景區毗鄰,全鄉總面積59.6km2,轄羅吏、柏楊、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樂7個行政村,47個村民組。全鄉共3 088戶,總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積812.1hm2,其中專業菜地241.9hm2,糧區菜地466.7hm2,年復種面積1 800hm2(次),年產蔬菜6.45萬t,外銷4.8萬t;有果園637.5 hm2,年產水果超過6 100t;有蓮藕基地66.7hm2,年產量達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發市場,日交易量淡季達150t,旺季可達250t以上。轄區內有風景秀麗的石筍溝水庫風景區、石塘小山峽、羅吏大古鐘、永樂古堡遺址、清禮部尚書李端芬墓遺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有“苗族二月場”、“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風情文化節,有“萬畝桃園”和“萬畝菜園”等生態旅游資源,舉辦一年一度的“桃花藝術節”、“桃園文化節”。隨著永樂觀光休閑旅游農業悄然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省內外游客,永樂鄉2008年也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1.2特色蔬菜休閑觀光促進生態農業
南明區有蓮藕基地66.7hm2,是貴陽市最具規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態旅游好去處。荷花具備景觀、文化、生態、食飲等多方面的審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萬游人的青睞,并成為農業生態旅游中的一枝獨秀,且蓮藕上市給當地群眾帶來可喜收入。農戶通過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轄區內現在專門從事觀光旅游接待的有永樂山莊、永樂人家、柏花山莊、三味莊園等,從事“農家樂”經營的農戶也有20多戶。發展特色農業和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使南明區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園風光。
2南明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科技推廣障礙較多,推廣力量不足
全區雖然已建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技推廣機構,但是由于農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很難將農業實用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具體環節當中,傳統的生產管理方式仍主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對發展生態農業所要求的操作規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體種植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在農村中難以推廣實施。另外,2009年永樂鄉和小碧鄉劃入南明區,耕地面積由原來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農技推廣部門工作量增大很多,極大地影響到農業科技服務質量的提高。
2.2常規農業比重過高,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主要表現在小碧鄉,山地多,且主要從事以玉米、水稻為主的傳統種植業,以粗放式種植方式為主對管理技術要求較低,因而獲得的經濟效益也較低。管理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產投入較大,因而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方面相對滯后。相關配套設備建設滯后,抗御病蟲草害及其他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導致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不能明顯提高。
2.3城市擴建導致城郊蔬菜面積萎縮
主要表現在后巢、云關鄉,兩鄉地處貴陽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逐年增多,而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礎設施較好的壩子地,導致全區菜地面積逐年減少,蔬菜生產規模急劇縮減,對該區蔬菜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3南明區生態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環境立區,科教興區,產業強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構建文化南明、生態南明、和諧南明”的戰略思路,按照“規模強菜、質量(標準)立菜、科技興菜、筑菜外運”的指導思想,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傳統農業的思維方式,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全面推進都市觀光農業、城郊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3.1合理規劃,全面推進都市觀光農業、城郊生態農業發展
按照發展城郊生態農業的要求,制定全區農業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爭取省、市農業科技項目,創建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綠色生態基地。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廣大農民對調整種植業結構的認識,進一步優化糧、果、經作物種植比例,挖掘現有土地資源潛力,有針對性地引導、組織群眾加大發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潛力產業。努力減少重點工程建設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創優生態農業發展環境,做到發展經濟與保護農民群眾利益并舉。
3.2抓生態文明城區和文化區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質,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堅持以“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為發展主題,以打造“永樂鄉桃文化品牌”為發展目標,鼓勵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組建專業旅游公司(或旅游協會),創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名人李端棻墓址、永樂古堡、羅吏古鐘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桃園文化和李端棻歷史名人文化為載體,充分發揮 “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永樂鄉村旅游區”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觀光旅游服務業。
3.3以永樂鄉為中心發展生態農業
以永樂鄉為中心,永樂果蔬批發市場為平臺,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輻射到小碧鄉和龍里縣貓場、洗馬等鄉鎮,實現年外銷蔬菜4.5萬t以上,并逐年遞增。建立優質果園666.7 hm2,其中優質艷紅桃基地300hm2,中華壽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產量6 000t;同時,建立優質的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豆類、蘆筍、苦瓜等項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藝術節”、“桃園文化節”為平臺,做大做強“永”牌艷紅桃和“黔山牌”蔬菜,發展成為“萬畝桃園”、“萬畝菜園”的生態農業。
4南明區發展城郊生態農業的技術措施
4.1進一步健全農業服務體系
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把農業服務體系發展到鄉鎮村,建立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農業服務網絡機構,形成“區—鄉—村—農戶”一體化的服務體系,使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產前有功能齊備的規劃、產業選擇指導和產業效果分析預測服務,減少投產的盲目性[1]。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各階段、各環節有全方位的技術指導服務,確保生產安全。產出成品后,通過農業服務體系引導銷售,確保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以實現。
4.2全面提升生態農業示范點建設
以永樂的果園、菜園為載體,大力推進優質的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豆類、蘆筍、苦瓜、桃樹等項目基地建設[2],打造“萬畝桃園”和“萬畝菜園”等生態旅游資源,利用“桃花藝術節”、“桃園文化節”等有利條件,建設專門從事觀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實推進特色農業和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發展。
4.3大力發展以農村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建設
以發展循環農業為目標,對養殖業、沼氣工程和周邊的農田、魚塘等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在為養殖小區或周邊農戶提供清潔燃料的同時,開展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發展生態農業帶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實施“豬-沼-果”、“豬-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氣建設生態模式[3]。
4.4推廣使用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實施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
“萬畝果園”和“萬畝蔬菜”基地均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用物理技術防治蟲害,最大限度減少常規農藥的使用。全面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4.5加強生態農業從業主體培訓
發展生態農業,主體是農民[4]。一要組織開展實用人才培訓,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二要推行農業生產“零距離”指導,邀請技術專家進行“手把手”式的現場上課。要多形式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推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和培訓,實施“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工程”,著力實施帶領群眾致富、帶動群眾致富的“雙帶”工程。三要組織鄉、村干部到外省和周邊縣參觀學習外地的工作經驗。
5參考文獻
[1] 李家虎,宋松巖,白耕勤.淺談我省生態農業的發展[j].河南農業科學,1989(4):18-20.
[2] 李風琦,曹建華,朱再昱,等.江西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模式的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12):127-130.
篇6
赤水河流域氣候類型
屬中亞熱帶-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溫暖濕潤、無霜期長、降水量大的特點。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釀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自然景觀最美、革命歷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長江流域唯一沒有筑壩并且污染較輕的干流,其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全球意義,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
2.1白酒工業產值
據初步統計,貴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業有1400家,白酒產能達到40萬kL,其中醬香型白酒產能約30萬kL,現行白酒產量占貴州省的85%以上;現有貴州茅臺酒和仁懷、習水、金沙、七星關區、赤水等白酒產業園區,培育了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業經濟產值達319.89億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產業集聚區仁懷市這一比重高達65.4%,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2.2對人均GDP的貢獻
人均GDP是體現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發展水平和生活水準的綜合指標。在國際上被廣泛用于評價和比較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2012年流域各縣市統計年鑒統計(102個鄉鎮),流域內人均GDP為1.60萬元,基本達到同期貴州省平均水平,但僅占全國平均水平(3.50萬元)的45.7%。上游七星關、大方、金沙人均GDP為1.13萬元;下游習水、赤水人均GDP僅1.09萬元;中游仁懷、遵義、桐梓人均GDP達2.53萬元,超過貴州省平均水平。作為白酒產業集聚區,中游是流域內經濟發展最好區域,流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差異,與白酒工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對產業結構影響
流域國內生產總值為600.17億元,三類產業產值結構比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產業占第二產業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產業值。第一產業較貴州省(12.7∶40.9∶46.4)高1.5%,較全國(10.0∶46.6∶43.4)高4.2%;第二產業已超過貴州省及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從不同區域來看,流域上游對農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較為貧困,產業結構比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質與氣候環境,白酒釀造業發達,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效應顯著,產業結構比為6.1∶63.1∶30.8。下游區隨著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旅游業迅速發展,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比為14.8∶44.6∶40.6,但與全國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減小
赤水河流域貴州境內設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臺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個水文站。根據監測數據,2009~2011年各個斷面年平均流量呈減少趨勢,分別減少23.7%、34.6%和37.1%。急劇減少出現在2010~2011年。與2010年相比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減少13.7m3/s,減少34.9%;茅臺站年平均流量減少30.1m3/s,減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減少80.1m3/s,減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減少等因素影響,上游來水量在減少;但從茅臺站開始水量減少幅度明顯增大,茅臺站到出境之間白酒工業取水對水量減少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3.2水質變差
根據赤水河干流設置的8個水質監測,采用2012年平均水質數據(由貴州省環保廳提供),用單項污染指數法評價各斷面水質。赤水河流域貴州段COD值、氨氮、總磷均達到規定表水功能區劃的水功能要求,但總磷存在嚴重超標現象,上游清水浦斷面濃度最高,而隨著河流流至茅臺河段,總氮超標量呈減少趨勢,這得益于河流自凈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該河段總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時,貴州境內坡耕地比重大,墾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順坡而下”進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體大部分總氮超標。
3.3白酒產業自身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
根據全省白酒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底,白酒產量要達到80萬kL,赤水河流域為白酒業發展的主要區域,屆時從赤水河年取水量將達3200萬t,新增廢水2560萬t;即使污水100%達標排放,到2015年也將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將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帶來的環境壓力非常驚人。到2020年,白酒產量規劃達到135萬kL,從赤水河年取水量為5400萬t,產生廢水4320萬t。赤水河白酒工業生產用水高峰時間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著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在這3個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減少導致水環境容量急減,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質必定超標,水環境必將遭受嚴重污染。
4可持續發展方式與布局
4.1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間
水質水量作為赤水河白酒工業發展的基礎,是白酒產量和品質的保障。應加強流域水資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數量,推行取水收費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環境質量狀況下,劃定流量安全閾值作為紅線,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時段;加強白酒工業污染物排放管理,規范排污口位置、數量,實行區域管理責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間權限管理與控制監管,根據不同河段水環境質量目標、環境容量、污染狀況,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許排放量,將其分割成若干規定的排污權空間,并分配到流域內各縣(市、區),再分配到轄區各企業,形成“流域整體-區域-企業”一體化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時,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取水收費和排污權交易收益可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補償。
4.2發展白酒關聯產業,延長產業鏈
赤水河流域以貴州茅臺為領導品牌的優質醬香型白酒,在國內外贏得美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總體上,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鏈短,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缺失白酒產區的文化,極易受突發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依托白酒工業園區、旅游園區、農業園區等工程建設,將白酒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融合,實現三產業聯動,以“白酒產業激活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帶動旅游產業、旅游產業促進白酒產業”的內生循環,大幅拉動當地的整體經濟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賦予不同白酒以鮮明的品質特色和文化個性,使白酒成為生態、文化、服務等產業價值的重要載體。
4.3合理整合生產要素,構建白酒產業集群
以“國酒茅臺”為龍頭,帶動習酒、金沙回沙酒、茅臺迎賓酒等系列優質白酒產業快速發展。通過參股控股、重組等多種方式,整合流域內白酒企業,培育一批重點品牌和核心企業,帶動醬香型白酒的全面發展,形成高中低檔產品并舉、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發展格局。在仁懷國家名優白酒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習水白酒工業園等園區基礎上,帶動與白酒產業關聯的農產品生產、包裝、運輸、物流、商貿、金融服務等上下游企業,形成強大配套能力,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4.4流域整體產業發展布局
篇7
(1.南山學院,山東 煙臺 265706;2.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摘要】低碳排放是衡量一個城市旅游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在低碳城市建設中,旅游業絕不能置身事外。文章采用了綜合數據分析的方法,通過橫向和縱向對比,結合國內學者關于低碳旅游的研究現狀,論述了發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及煙臺市發展低碳旅游的緊迫性。從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購物三個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煙臺市發展低碳旅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旅游業低碳發展和低碳城市化建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低碳旅游;低碳排放;低碳城市建設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08
低碳城市的建設與旅游業的發展關系密切,值得大家共同關注。煙臺市作為山東省第二大旅游城市,在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樹立城市旅游形象時,發展低碳旅游已成為一個重要手段。
一、關于低碳旅游的國內外綜述
(一)國外研究歷程
2003年,英政府《我們的能源未來——構筑低碳經濟》白皮書,闡述了發展低碳經濟與能源持續發展利用的關系。2007年,英國貿工部了題為《迎接能源挑戰》(“Meet Energy Challenges”)的新能源白皮書,這是在2006年“能源評價”的基礎上制定出臺的,把二氧化碳是英國面臨的最大能源問題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之上。在白皮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發展低碳經濟抑制碳排放與旅游業之間的聯系,但隨著旅游業在英國本土和全球的持續發展,英政府一直關心的碳排放問題在旅游業發展中已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話題。
2008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題是——旅游: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世界旅游組織了《氣候變化與旅游:應對全球性的挑戰》,闡述了旅游業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并對旅游業的低碳減排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隨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世界旅游組織又提出了《旅游業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與緩解:框架、工具與實踐》,明確指出旅游業要走低碳發展之路。
2007年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第二屆“氣候變化與旅游業”國際會議,使旅游碳排放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達沃斯宣言》的,人們對旅游碳排放問題的討論達到了一個新的。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世界經濟論壇呈遞了由世界旅游組織等行業機構合作研究的《邁向低碳旅游業》的報告,全球旅游界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出了一致聲音,論述了旅游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時應采取長期行動的部分計劃,預示了旅游業將在綠色經濟的轉型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2010年,旅游碳排放的相關問題已成為國際旅游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與此同時,國外學者針對旅游碳排放問題在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目的地碳排放(包括旅游地內部、旅游從業人員、旅游者幾方面)、碳排放稅等方面也對低碳旅游做了一定的研究,對我國學者研究低碳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國內研究歷程
中國關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較之于國外都要晚,而對于低碳旅游的真正關注與發展研究則要更晚一些。與之相關的
參考文獻很少,且大多來自于報刊和新聞報道、會議摘要。
從2009年5月開始,以劉嘯在《中國集體經濟》上發表的《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為標志,開創了低碳旅游研究的先河。在文章中作者不僅給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還從飲食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三個角度出發,闡述了低碳旅游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理念。此后,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低碳的關注度迅速升溫,與之相關的文章也迅速增多,并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到達了一個小高峰。通過對“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的檢索發現,從2009年5月至今,關于低碳旅游方面的文章已超過500篇。
但從國內學者對低碳旅游的研究現狀來看,大多數人的研究還停留在對低碳旅游的概念、內涵、意義、實現路徑以及低碳旅游與資源開發和保護、環境保護的關系等表層上,且大多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泛泛而論,研究視角比較單一,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雖然其中不乏有對成功案例的解讀,如劉嘯(2010)針對北京郊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低碳旅游發展理想模式[1];焦瑞、陳秋宇(2011)針對九寨溝的成功個案,對我國全面推行低碳旅游提出了一定的建議[2],但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且能深入分析的畢竟少之又少。也有學者翻譯并引入了很多外國學者的觀點,但也僅僅停留在對外國觀點的介紹和引入層面,并未結合中國實際給出實施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隨著對低碳旅游認識的不斷深入,在后來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以某一城市和某一自然保護區、某一景區為例的實證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縱向分析的重要性。但人們研究的角度還停留在現有問題上,對定量研究缺乏系統認識和分析,找不到新的問題切入點。簡而言之,對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缺乏對實踐的指導性。
關于煙臺市低碳旅游的發展研究,至今未見專門的學術論文,由此可見,低碳旅游城市的針對性研究還有大片空白。
二、低碳旅游對于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增長勢頭猛烈的一個行業,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如果發展不當,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同樣也會對旅游目的地城市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環境污染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因此,低碳旅游的倡導和貫徹執行勢在必行。
(一)旅游業是我國不可忽視的碳排放行業
2008年,世界旅游組織等出版的《氣候變化與旅游業:應對全球挑戰》的研究報告顯示,以2000年為例,整個旅游業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一億噸(主要來源于旅游交通、住宿和活動3個方面),占人類活動所有排放量的4.9%,而在人為因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貢獻率上,整個旅游部門占到了5%[3],其中運輸業占2%,純旅游業占3%[4]。據國家旅游局2013年9月公布的2012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國內旅游人數29.5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0%。接待入境旅游1.32億人次,人數雖比去年略有下降,但旅游收入卻有所增長。到2012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比上年末增長5.3%。全國納入星級飯店統計管理系統的星級飯店共計12807家,其中有11367家完成了2012年財務狀況表的填報,并通過省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審核。而據《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我國國內游客多達3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3%。2013年全年旅客運輸總量40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5.6%,旅客運輸周轉量36036億人公里,同比增長7.9%;住宿和餐飲業總投資額為6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7.5%。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旅游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碳排放已不容忽視。
2009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該文件中明確提出:“實施旅游節能節水減排工程。支持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游經營戶和其他旅游經營單位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實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高效照明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企業。五年內將星級飯店、A級景區用水用電量降低20%。合理確定景區游客容量,嚴格執行旅游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國務院已把發展低碳旅游當做發展旅游業的主要任務之一,實施低碳旅游方式的迫切性由此可略見一斑。
(二)低碳旅游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
低碳旅游的概念,最早見于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所謂低碳旅游,即是一種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盡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行,倡導在旅行中以盡量減少碳足跡與二氧化碳的排放為前提,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環保旅游的深層次表現。低碳旅游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環,在實現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低碳城市進行的旅游活動,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以生態文明為理念,以休閑養生為目的的旅游者前來參觀。同樣,良性的低碳旅游發展模式也會促進一個低碳城市的發展建設。因此,低碳旅游與低碳城市建設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然而,對于很多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者本身來講,很多人缺乏對碳排放主體的理性認知,人們低碳排放的意識不強,與低碳排放的實際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究竟由誰來為城市建設中的碳排放承擔責任,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為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必須實行低碳旅游。在旅游六要素中,尤其要加強對碳排放量較大的旅游交通、旅游飯店和旅游活動本身的管理。需要政府、行業和旅游者共同參與進來,最大限度減少碳足跡,使低碳旅游的意識真正轉化為一次有意義的行為,通過低碳消費實現低碳城市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三、煙臺市低碳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煙臺市城市旅游資源豐富,以濱海觀光旅游資源更為典型,為發展低碳旅游提供了堅實的自然條件。煙臺市每年吸引大量旅游者前來參觀旅游,且前來旅游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煙臺旅游政務網數據公布,僅2013年第一季度煙臺市就吸引了844.6萬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同比增長11.12%;旅游創匯106.56億元,同比增長13.24%。在這些入境游客中,有30.85%的人對煙臺市的山水風光感興趣,這無疑為煙臺市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市場。而在對國內游客的調查統計中,旅游者對低碳排放的綠色生態旅游的興趣度已升至第三位。這組旅游數據雖令人欣喜,但煙臺市發展城市旅游過程中引發的碳排放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旅游交通工具形式單一,碳排放量大
煙臺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處于交通樞紐的末端,決定了煙臺市鐵路交通的不發達。長期以來,山東省內的主要交通方式為客運。在煙臺市的國內旅游者當中,山東省內游客仍為一級客源市場。大量省內旅游者涌入煙臺,絕大多數采用的交通方式為碳排放量很大的長途客車和私家車。京、滬、冀、遼、蘇、粵為煙臺市的二級客源市場,而這些省、直轄市與煙臺之間的鐵路線少,且通行的列車絕大多數為普通快速列車。以北京為例,煙臺到北京的直達火車只有一列普通快速列車,具有鮮明的火車車次少、開車時間晚、運行時間長等特點,而這些特點恰恰決定了旅游結束后歸心似箭的勞累人群不會首選火車這種碳排放相對較低的旅游交通工具。
雖然鐵路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遠遠小機,但基于鐵路交通不便,迫使一半以上的國內旅游者來煙不得不采取乘坐飛機的出游方式。據統計,在煙臺國內旅游收入的總份額中,交通費占16.8%,其中飛機占64.35%、火車占17.65%、長途汽車占13.05%、輪船占4.95%。除此之外,還有2.5%的旅游者采用自駕車的方式出行。
煙臺市2011年旅游產業發展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來煙旅游的外國旅游者,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韓國、日本、美國。入境游客消費最多的是長途交通費,約占總消費額的30.12%。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絕大多數旅游者乘坐飛機到達旅游目的地,飛機的碳排量占旅游交通碳排量的46%。500千米的航班,人均碳排放量最高[5]。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來煙的外國旅游者中,乘飛機入境的韓國、美國、菲律賓旅游者人數呈逐漸上升趨勢。日本游客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入境人數仍占煙臺入境總人數的16.97%。大量入境者所乘交通工具所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已然不容忽視。因此,實現低碳旅游必先解決低碳交通這個核心問題。
(二)旅游飯店過分強調硬件設施設備,形成超額碳排放
我國的星級旅游飯店大多注重外在形象,在硬件方面爭拔頭籌。這在外觀和使用上雖然贏得了顧客的好評,但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超額碳排放就是其中之一。單就星級旅游飯店為客人配備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洗發水、沐浴液、浴帽、香皂、梳子等被稱為“8小件”的日常用品來說,在為客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極大地損耗了能源,造成了極大的不必要的浪費。據統計,截止到2011年,煙臺市僅市區就有星級賓館客房數5564間,床位數9929間,按平均入住率65%計算,每天消耗一次性日用品約14萬套,年費用數目驚人。再加上入住者對空調、淋浴、日光燈、電視等設備的過度使用,造成嚴重浪費的同時,也加重了碳排放量,嚴重污染了環境。
2011年,來煙國內游客人均消費約為966.9元,同比增長3.29%,其中旅游飯店過夜旅游者人均花費最高,為1267.84元。國內游客在煙的各種消費中,住宿在旅游消費構成中占20.5%的比例,在總消費構成中排名第二。入境游客在煙的消費構成中,住宿也占了14%的比例,在所有消費中名列第三。據煙臺市2013年一季度旅游統計情況報表顯示,本期國際入境人數為10.91萬人次,綜合收入同比增長10.79%。在總收入中,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所占份額最高。由此推算,旅游者在對旅游飯店的消費中,將產生大量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無法回避的碳排放。
(三)旅游商品包裝過度,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費
2011年,煙臺市旅游購物收入達到99.42億元,占全市旅游總收入比重的 24.7%。全市從事旅游商品設計、生產、銷售的企業達 400余家,已形成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海產品、工藝品等為代表的 12大系列2萬余種特色旅游商品。從來煙旅游者購買旅游商品的消費構成來看,以海產品為主的煙臺土特產尤其受到旅游消費者的喜歡。旅游商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固然可喜,但旅游商品在包裝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過度包裝。從低碳旅游的角度考慮,過度包裝產生的碳排放已然對城市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減少旅游商品外包裝華而不實的標準,節約消費成本,減少外包裝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減少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已成為發展低碳旅游的一部分。
四、推進低碳旅游發展的對策措施
為促進煙臺市低碳城市建設,實現城市生態平衡,煙臺市在發展旅游業時必須倡導低碳旅游的理念。
(一)倡導低碳環保理念下的旅游交通方式
交通系統是一個城市的生命線,而旅游交通又是一個城市旅游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任何旅游形式的實現,勢必都要依賴良好的交通可進入性,航空、鐵路、公路等公共旅游交通設施的便利性,是旅游業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但同時,旅游區外的殘留廢物也主要來自機、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氣。它們的出現,使臭氧層空洞、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要想在低碳城市建設和低碳旅游之間實現發展模式的平衡,旅游交通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重要環節。
在可進入性方面,要求政府從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提高火車和輪船的使用效率,盡量減少碳排放量大的飛機的使用。可以通過提高機票價格、減少航班等方式加以控制。同時在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的運作方面,可以通過增加車次/航次、提高交通工具的舒適度以及便利的出行和抵達時間等方面來加大人們對碳排放量小的旅游交通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另外,對于抵達煙臺市的旅游者來講,可以通過開辟特色步行街的方式吸引旅游者步行參觀游覽以及娛樂、購物等。比如廣泛種植煙臺市的市花紫薇和市樹國槐,在賦予旅游者這些花草樹木美好含義的同時,花草樹木本身不僅可以釋放氧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也能給旅游者帶來美好的視覺享受,更在無形中提高了煙臺作為低碳城市的旅游文化內涵。也可以在沿海一帶增加自行車的使用,以適當的價格租賃給旅游者自行車,使其在海邊不僅能夠自由自在的呼吸新鮮的空氣,飽覽城市美景,同時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不失為一舉多得的良好舉措。
(二)做綠色消費下的綠色經營者和旅游者
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消費發展趨勢在旅游接待部門越來越能夠得到人們的重視,綠色意識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亞洲太平洋旅游協會和世界旅游組織都公開采納和擁護綠色議程,支持這一觀點的文件包括《旅行與旅游產業的21世紀議程》(該議程概括了可持續旅游的12條原則)以及《關于旅游道德倫理的全球法規》[6]。雖然一些旅游飯店的宣傳欄和宣傳刊物上都設置了環保欄目,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旅游飯店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并沒有真正貫徹實行低碳排放的理念,沒有做到環境狀況自查,沒有制定符合環境發展的正式規章制度。因此,就很難在低碳旅游與低碳城市建設的高度出發去平衡旅游飯店的經營管理和經濟創收之間產生的矛盾。因此要求旅游經營者從管理理念的高度出發,貫徹落實綠色消費。
而對于旅游者本身而言,綠色消費的理念并沒有深入人心,很多人過分強調“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宗旨,把對酒店硬件配套設施設備的消費納入到了自己的房費里,認為不物盡其用其實是浪費了個人錢財,是不劃算的表現。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旅游者在進行旅游飯店的消費時已經表現出了對低碳環境問題的關注,并贊同環境保護行動,但就其個人而言,并沒有形成態度與行動相統一的綠色消費模式。因此,激發旅游者的綠色自覺行動,適度消費,倡導綠色消費,樹立低碳消費公共意識,是解決旅游飯店存在的碳排放問題的關鍵之一。
(三)打破偽環境論,使低碳消費成為可能
偽環境論是指人們宣稱和打算對環境友好的行為態度并沒有轉變為實際的購買決定,或是轉變為其他能夠反映這些情感和態度的實際行動。偽環境論也被用來說明這種情況,當出現諸如健康或經濟條件等其他更基本的引人關注的問題時,環境保護優先權就被人們放棄了。從這個角度出發,就要求煙臺市的旅游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不要過分注重經濟效益,不要在在除了旅游商品本身之外附加其他一些能夠帶來實惠的附加物,比如對旅游商品過度包裝,以免產生過多的產品廢棄物。也不要打著“綠色商品”的幌子,使得普通商品賣上好價錢。從生產和銷售的源頭出發,間接實現低碳旅游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之間的生態平衡,使普通旅游消費實現一種精神上的升華。
總之,發展旅游業必須要從低碳環保的角度出發,本著良性發展、和諧發展、公平發展的共贏模式,樹立崇尚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與生態責任感,堅持科學與倫理相結合的文明旅游發展方式,使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相結合,走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嘯.低碳旅游:北京郊區旅游未來發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會科學,2010(01):42-46.
[2]焦瑞,陳秋宇.九寨溝對我國全面推行低碳旅游發展的啟示[J].中國商貿,2011(06):143.
[3]王群,楊興柱.境外旅游業碳排放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12,27(01):73.
[4]廖先旺.人民網[EB/OL].dzcom/rollnews/guoji/201002/t20100226_5715119.htm.2010-02-26.
篇8
內容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要解決就業難現狀,應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章以河南省為例,指出其服務業水平很低,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并提出相關對策,以為我國其他地區以服務業帶動就業有所啟示。
關鍵詞:服務業 就業 帶動作用
中國三產化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認為,中國就業潛力在第三產業,建議把加快三產化作為降低失業率的戰略措施。2009年11月10日在蘭州召開的《中國城市和地區三產化排行報告》學術成果會上,《報告》公布的排行情況顯示,北京、上海、天津在我國31個省區市中位列前三甲;最后三名為云南、江西、河南。三產化是第三產業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演變的發展過程。三產化的程度越低,反映此地的產業結構越落后,也反映此地的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和就業潛力越大。其應加快發展河南省服務業,改變目前“就業難―服務業滯后―就業難”的惡性循環,形成“就業率高―服務業發展―就業率高”互動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改變就業現狀。
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
服務業發展水平常被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服務業地位的上升主要表現為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這兩個方面。發達國家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0%-70%,個別國家更高,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該比值也占到45%-60%。與此同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就業人口從農業、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服務業在各部門勞動力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服務業從業人數在整個就業人數中的比重從1960年的51.6%上升到2006年的70%以上,美國、歐盟均接近80%。同期內,發展中國家該比重從41.8%上升到60%左右。因此,隨著各國國民經濟服務化的加強,國際間相互提供的服務也日益活躍起來。
如印度的服務部門是經濟增長中最有活力的部門,這主要是由于信息通訊技術部門的增長,該部門占到產品出口總額的20%和國家GDP的4.8%以上。出口還帶動了就業30%的高速增長,從1999年的28.4萬增加到2008年的220萬人,間接就業達300多萬人。相當一部分服務性企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服務業的發展對于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業又是激活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服務業從業人員由1978年不到5000萬人,增長到2006年的2.46億人,占全部從業人數的32.2%。這表明,服務業在就業方面發揮著第一、第二產業難以替代的作用。
河南省服務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河南省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河南省服務業發展基本保持平穩,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07年為30%,但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9.8個百分點。隨著服務業的發展,它所吸納的就業人數也在增加。2000年,河南全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數的結構比重為64.0∶17.5∶18.5,2007年這一結構演變為50.6∶25.8∶23.7。
1.河南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但河南省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比較落后。由于服務業不發達,就業人數受到限制,河南省服務業所吸納的就業人口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2007年,河南省服務業增加值已達到4511.97億元,增長13.9%,占全國總量的4.5%,但這只相當于廣東的33.5%,江蘇的46.9%,山東的52.0%。2007年,河南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0%,而廣東省服務業增加值9598.3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3.3%、江蘇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7.4%。由此可知,河南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發展滯后于GDP增長,大力發展服務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偏大。河南服務業不僅總量不足,而且內部結構也不合理,以交通運輸、倉儲、郵電和批發零售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仍占據優勢地位,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的比重接近50%,文化、金融、現代物流等現代和新型服務業規模小、實力弱、發展不充分。金融保險業規模小,其增加值僅相當于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20%-30%,金融業比重只占全省服務業的6.7%,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4.51%,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占4.24%,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1.04%。房地產業發展迅猛,2007年實現增加值447.44億元,占服務業的比重為9.9%。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較高,而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金融保險、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旅游會展、現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產業層次有待提高。
(二)河南省服務業發展趨勢
河南省服務業的就業份額和產值份額均呈上升趨勢,1978年,服務業就業比重僅為8.9%,到2007年,就業比重達到23.7%,上升了14.8個百分點。在此期間,就業結構變動趨勢基本是穩定的,即農業比例減少,工業、服務業比例增加,朝著合理化方向發展。工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也開始變得有限;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雖然呈持續上升的趨勢,吸納了農業、工業的剩余勞動力,成為提供就業的主力,但總體上看,服務業的產業增加值比重、就業比重同農業、工業相比非常小,工業增加值占到全省GDP增加值的近50%,近一半的勞動力依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一方面,河南省服務業剛剛起步,產業結構仍然以農業為基礎,以傳統工業為支柱;另一方面,勞動力大量從農業和工業中轉出,不斷地向服務業轉移,造成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矛盾。河南省服務業發展滯后影響了消費需求的擴大,制約了就業規模的發展。換一個角度看,以服務業擴大消費需求、吸納就業的空間還十分巨大。
河南省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分析
(一)河南省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開始加速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間,服務業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當物質產品的短缺基本消除后,經濟增長必然更多地依靠服務業帶動。就河南來講,2008年人均GDP達到2700美元,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應該說是正當其時。河南省服務業發展2007年開始提速,2007年底,全省服務業吸納就業1366萬人,服務業完成稅收444億元。據測算,單位服務業產值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是工業的5倍,服務業每增加100萬元投資,就可以新增1000個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擴大就業的最重要途徑。隨著社會需求日趨多樣化、個性化,人們需要更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這些都要依靠發展服務業來滿足。
(二)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較少
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較少。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從業人員為17.1萬人,金融業從業人員為20.9萬人,物流企業從業人員為24.2萬人,房地產業從業人員為7.7萬人,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為14萬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從業人員為11萬人,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從業人員為6.9萬人,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從業人員為33.4萬人。從事現代服務業的就業人員尚不足整個服務業的兩成。河南省服務業每年新吸納就業人數超過80萬人,2012年服務業就業總人數將超過1750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將達到29%。也就是說,2012年后河南省每10個勞動者中有3個人是從事服務業的。
加快河南省服務業發展以促進就業的對策
對正致力于實現新跨越新崛起的河南來說,加快發展服務業,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目前就業難的出路。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省服務業應面向國內外需求,著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主要是現代物流、旅游、文化、會展、商貿服務等。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積極發展高成長業,主要是金融、信息服務、房地產、商務服務、家庭服務等。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突破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瓶頸,提出一些加快河南省服務業發展的有針對性的對策。
(一)引導外資投向服務業領域
近年來,河南省利用外資領域進一步拓寬,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重有所增加,對于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06年底,河南省服務業吸引合同外資838893萬美元,占合同外資總額的38.8%;實際利用外資389793萬美元,占實際利用外資的38.5%。服務業利用外資結構,首先是房地產占的比例最大,合同外資28331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7492萬美元,分別占服務業利用外資合同金額和實際金額的33.8%和35.3%;其次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合同外資28513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3071萬美元,分別占服務業利用外資合同金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34%和46.9%。
河南省服務業對外資開放最早、發展較好的行業是商貿、餐飲、旅館、房地產,但河南的金融、保險、證券等會計、審計、法律和管理咨詢等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因此,河南省應在今后幾年內,繼續組織和參加包括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和廈門投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宣傳河南良好形象,大力吸引外資。同時,積極推動和支持金融、保險、證券和咨詢等行業對外開放,把外資重點吸引到這些領域。
(二)明確服務業發展的載體
河南省為進一步帶動提高全省服務業發展整體水平,著手開展了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鄭州、洛陽、開封、鶴壁、固始五市縣開展試點)等項工作,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明確服務業發展的載體。
一是依托中心城市和產業基地等規劃建設服務業集聚區。抓好園區,增強聚合力。依托中心城區、工業聚集地、交通樞紐,加強規劃和引導,加快打造特色優勢集群和產業基地。實踐證明服務行業存在集聚發展的規律,集聚區是適應這一規律的布局形式。要加強布局規劃,聚焦強勢行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服務業集聚區。河南省具有比較優勢又可以形成集聚區的是商貿、物流、金融等領域。服務業集聚區要布局有規劃、發展有目標、認定有標準、建設有支持。
二是要抓好服務業品牌工程,增強輻射力。大力實施服務業品牌工程,精心培育品牌,大力發展品牌,壯大提升品牌,力爭在各個行業打造出享譽國內外的服務品牌。2009年3月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了“河南農民工風采展”,集中展示河南省勞務經濟發展成果,進一步樹立河南農民工形象,促進河南勞務輸出。2008年,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達到215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11億元。目前,河南省已經有15個市建立了勞務輸出工作機構,68個縣(市)建立了勞務輸出服務網絡,87%的鄉鎮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河南省已經培育出“安陽建筑”、“魯山絹花”、“長垣廚師”、“遂平家政”、“唐河保安”、“永成紡織”和“禹州電子”等一批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勞務品牌。
(三)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河南省應該認真總結經驗,強化發展措施,全面推進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貿流通等優勢產業的二次創業,使其上規模、上水平,主體作用更加明顯。將傳統的商貿、餐飲業與旅游等新興產業結合起來,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發展是需要當地消費水平來支撐的,最好的辦法是與有廣大需求的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既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保持進而增強傳統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比如,旅游業的發展既需要商貿、餐飲業的支持,又能進一步促進商貿、餐飲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河南省旅游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盡快把河南省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從而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
河南省的旅游資源很豐富。旅游業發展快速,鄭汴路沿黃“三點一線”和太行精品旅游已成規模,伏牛山生態旅游整體開發加快推進,全省旅游總收入增幅連續多年保持25%以上,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旅游大省的地位基本確定。旅游業全面升溫,接待海外游客數量由1979年的1.12萬人次提升到2007年的88萬人次,旅游創匯由1979年的101萬元增至2007年的3.18億美元。2007年,全省接待國內游客總數達到1.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327億元,分別在全國占第7位、第6位,河南逐步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大省邁進。但是,與一些省市的差距還較大,因此,還要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四)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
河南省一些城市在家庭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帶動了就業。目前,鄭州市有家庭服務企業700余家,從業人員4.8萬多人,其中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占60%。鄭州市家庭服務業協會成立以來,已累計開發就業崗位近35萬個,累計安置就業人員14萬人次。洛陽市現有家庭服務企業97家,從業人員6500多人,80%以上的家庭服務企業管理人員和90%以上的家庭服務人員實現了持證上崗,每年還輸出家庭服務員1000余人。雖然家庭服務只是服務業中一個極小的分支,但是據勞動保障部對全國32個特大城市和43個大城市的調查推算,家庭服務每年可提供的社區就業崗位至少在1500萬個以上。全國已有家庭服務企業和網點50多萬家,從業人員1500多萬人。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不僅對緩解就業壓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特別是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的負面影響都將發揮重大作用,而且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同時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漢林.國際服務貿易[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2
2.黃詩義.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原因及提升策略[J].商業時代,2009(15)
3.牛青楊.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的動態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9)
4.王軍虎.現代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08(15)
5.王彥武.發展河南服務業的分析與思考[J].中州學刊,2007(4)
篇9
關鍵詞:旅游業 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開發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t present, it’s place in the world has been among the world tourism power list. Especially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will come to a new faster development perio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relies on good tourism products, so "how to develop special tourism products" will be one of the major topics in our country's tourism research.
Key words:tourism; tourism products;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F59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據世界旅游組織研究統計,每年全球有超過6億人次的出境旅游。而因工作關系或為調劑生活等其他原因的國內旅游更是不計其數。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進一步加快,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也進一步與世界接軌并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曾有國外專家預測,2015年以后中國的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將在世界排名中獲得霸主地位。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近十年,我國入世、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更加刺激了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在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上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萬多個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古跡、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跟隨國際潮流開發的度假旅游、滑雪旅游、生態旅游、會展旅游和其他特種旅游快速起步,一批產品已擁有世界知名度。我國的旅游交通狀況大大改善,民航、鐵路、高速公路、江河游船及城市出租車業全面發展。旅游餐飲、旅游娛樂、旅游購物也在旅游需求的刺激下,不斷有數量上的增加和質量上的提高。
雖然我國將迎來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目前我國旅游業在旅游產品開發的問題上矛盾依然明顯。反映出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缺乏統一的規劃。旅游產品在開發上雖應百花齊放、各具特色,但不等于放任自流、各行其事。
第二、旅游產品的單一性。目前我國的旅游產品實際上是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原始性利用,缺乏活動項目策劃,行為表現:公路、大門、圍攔、住宿、景區…(特別是資源型景區),整個旅游過程更象是行軍打仗,而旅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游客愉悅身心,達到消遣放松目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旅游消費趨于理性化,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食、住、行、游、購、娛,而是向人文、活動、生態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目標市場定位的單一性。我國旅游的目標市場重心更多是放在城市當中的青年人和中年人身上而忽略了農民和少年、老年人及殘疾人。從而導致旅游產品在開發上更多是以“青年人和中年人”為中心,這將大大阻礙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如今“旅游”已經成為世界范疇的專用詞,而旅游業也將成為全球性頭號大企業。在旅游產品開發這個問題上有其世界普遍性,作為世界旅游大國――德國(旅游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旅游業是僅次于汽車和電子工業的第三大行業,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就業崗位達280萬個。),他是如何解決以上三個問題的呢?
第一、在旅游產品規劃開發上使開發商和銷售商分開。也就是說,在政府宏觀調控下,旅游產品由開發商(專業旅游開發企業)進行規劃開發,他們負責產品設計(主題、設計、定位)、產品加工(時間、線路、價格、服務、食宿、旅游景區……)、市場開拓(產品推廣和代表產品)、產品更新(產品周期和新市場)。在德國這種開發商很多,較有名的如:Tui(途易)和Cook(庫克)公司等;而作為銷售商(旅行社)只負責銷售旅游產品,他們從各家開發商購買旅游產品然后再推銷給游客,而銷售商們所購買的旅游產品(同一種產品不同的開發商)的價格基本相同,這樣就避免了惡性的價格競爭。開發商則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如何開發特色產品和提供優質的服務上來吸引游客,旅行社則把重心放在如何通過宣傳來吸引游客到他這里購買旅游產品上。從而使旅游業發展呈現良性循環,并井然有序。我國旅游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很多的是由旅行社自行完成的,由于旅行社缺少專業人員只是單純靠自己的經驗來開發旅游產品,其重心并不是放在提供特色產品和優質的服務上,而是放在如何降低成本獲得最大利潤上面,對于旅游產品的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隨之帶來的便是價格競爭、旅游投訴的增多,旅游行業秩序混亂。鑒于德國的經驗,我國在旅游開發和銷售上也應進一步細分,并起用更完善的價格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使我國旅游業朝著持續、健康、快速、穩定的方向發展。
第二、在旅游產品單一這個問題上,德國打破了傳統的旅游產品模式(皮包+床板+門票),而是針對本國情況使旅游產品呈現多樣性。德國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德國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國外游客,為吸引更多的國外游客,他們在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上,不拘一格、獨具匠心。德國歷史上長期諸侯林立、宗教色彩濃厚并涌現了很多哲學家。不少城市留下了歷代諸侯的市政廳、古堡、宮殿、教堂和博物館,如薩克森安哈爾特州有名的浪漫之路――羅馬大道、漢諾威的赫倫豪森王宮、奧格斯堡市政廳等這些重要的古代建筑留存至今,已成為旅游者必看的名勝古跡。此外德國還為登山愛好者設計了阿爾卑斯山之路、為情侶們設計了波羅的海浪漫之旅、為音樂愛好者設計了音樂之旅、為葡萄酒愛好者設計了葡萄園之路、為小朋友設計了童話之旅、為老年人設計了漫步在德國及自行車游等多種旅游產品。所到之處,都飄蕩著詩人筆下的浪漫氣氛及德國古典音樂的熱情和奔放,讓人悠然神往。在活動項目開發上更是異彩分呈,如國際綠色周――游客可以品嘗到其他國家的特色食品;自行車比賽――來自各個國家的運動員將來到德國參加比賽;國際電影節――電影院里播放來自各國的影片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文化狂歡節――人們穿著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伴著優美的舞姿穿行于主要街道,加上外來游客的融入使得節日氣氛更加濃烈;各種風格的音樂節――讓游客留戀往返陶醉在藝術天堂之中。
與德國相比我國的旅游資源并不比他們遜色,但在人文和活動項目的產品開發上我國還遠不及德國,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且每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活動,因此特色人文和活動旅游產品的開發將是我們今后工作的重點。
第三、對于目標市場定位,德國有其自身的特點。德國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健全而嚴格的法律制度,由于受相關法律制度的制約和生活思想的影響,德國人普遍趨于老齡化。因此,徒步旅行、自行車旅游和療養型旅游將成為今后德國旅游產品開發的重點。德國1月平均氣溫為1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全年氣溫偏低,晴天少陰天多,所以海邊度假游是他們旅游產品開發的永恒不變的主題,日光浴也成了年輕人的時尚。對于少年兒童們,德國推出的更多是童話之旅和感知大自然的生態游。在童話王國中,孩子們能保持他們的那份兒天真爛漫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素材;在生態游中,既能幫助他們認知大自然以及大自然與人類共生的關系又能教會他們如何保護大自然。
相比之下我國旅游目標市場的定位就顯得非常單一,似乎旅游成了年輕人――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代名詞。我國與德國有相似之處,即人趨于老齡化,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已近1.4億老年人口,是旅游需求較旺盛、接待要求更高更復雜的群體,把這一群體作為旅游工作的重點,不僅有利于充分滿足老年人對旅游的需求,促進旅游業發展,而且有利于發揚我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使老年人頤養天年。對于少年兒童這一群體,我們在產品開發設計上更多的是停留在游樂園等娛樂設施上面。我認為今后我們旅游產品開發上應針對少年兒童這一群體多下功夫,因為他們既是未來的主人更是旅游的潛在目標群,我們開發旅游產品不僅讓他們在旅游過程中增長知識愉悅身心,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此外,在我國一直被忽略的一個群體就是殘疾人,雖然他們在身體上和行動上有許多不便之處,但他們對于旅游有著與常人同樣的愿望。在德國,為方便殘疾人出游,他們在許多公共場所里設立了殘疾人專用設施,如在公交車上設殘疾人扶手、殘疾人座位、殘疾人按鈕,在火車上還有殘疾人專用廁所等,既體現德國的人性化又表達了政府對殘疾人出游的積極態度。想一想,我國是不是也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殘疾人出游提供方便呢?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站很大一個比例,隨著國家政策向農民傾斜,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對旅游的需求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應該把開拓這一人群的旅游作為新世紀旅游工作的一個重點。
總之,在營造旅游業發展優良大環境時,必須明確兩個觀念:一是旅游不僅僅表現為傳統意義上的游山玩水,更主要的是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標志,旅游業發達與否,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形象。二是旅游產品在開發和設計上,我們應站在旅游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給旅游者提供的不僅僅是“食、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而是一個更廣闊的活動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雖然我國與德國在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了解自身、完善自己,不久的將來中國必會成為世界旅游的焦點!
[參考文獻]
[1]羅有賢.中國旅游業發展現狀.2005,(5)
篇10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3)
摘要:通過選取的4個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結合1998~2013年四川省鄉村旅游代表性景點的年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資額與當地農村總收入數據,運用Stata12軟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了解四川省“農家樂”鄉村旅游的概況以及鄉村旅游對農民生活的影響。并通過對內生性問題、景點數量問題處理后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并在分析回歸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結論性建議。
關鍵詞 :鄉村旅游收入;鄉村旅游年投資額;農村居民收入;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4-099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59
收稿日期:2014-10-22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LYC14-26)
作者簡介:王玉霞(1970-),女,四川宜賓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旅游經濟方面的研究,(電話)13568063331(電子信箱)wangyuxiaqzh@126.com。
1 四川“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概況
素有“天府之國”美稱的四川省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擁有眾多聞名中外的旅游資源。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為順應時代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加強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環境的建設。在社會各方的推動下,旅游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根據統計數據,四川省2005年旅游總收入721.26億元,2013年增長到3 877.41億元,增幅達到年均23.4%。同時,該省2005年的旅游總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為9.8%,2013年占到了14.1%,旅游產業基本上成為了四川省支柱產業之一,四川也成為國內旅游重點省份和熱點地區之一。
四川的“農家樂”鄉村旅游也隨著四川快速發展的旅游業得以蓬勃發展。早在1987年,成都郫縣農村就有了面向成都市民開展的“農家樂”旅游服務,但那時的游客數量還不多,游客來源面也較窄。近年來成都錦江區打造的“五朵金花”旅游項目成為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典范。
“五朵金花”是成都市對精心打造的5個旅游專業村的宣傳用名,“五朵金花”位于錦江區三圣花鄉,這里實行了城鄉一體化建設[1]。其中,“花鄉農居”位于該鄉紅砂村,主要發展小盆花、鮮切花和旅游產業;“荷塘月色”位于萬福村,以生態荷塘景觀出名,是以藝術創作、音樂開發為特色的藝術村;“東籬菊園”位于駙馬村,這里有絢麗的美景和豐富的菊文化,形成了“環境、人文、菊韻、花海”的交融;“幸福梅林”位于幸福村,以梅花文化為中心發展旅游觀光產業;“江家菜地”位于江家堰村,以“市民認種一分田”的方式把傳統種植業變為體驗式休閑產業。春有紅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園、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如此,美麗的錦江“五朵金花”逐季競相開放,在給游客帶來美好享受的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兩年到“五朵金花”景區的游客的人已突破1 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78億元。農業生產總值經過5年的時間增長了9 023萬元,年均增長82.3%。由于景區大受歡迎,整個景區的地價也大幅上漲,上升了5倍多。土地產出效益也日益增多,由每公頃的3萬多元提高到上15萬元,農戶的資產也隨之增值了,增值額超過13億元。全區農民通過出租房子、租地、投資等多種形式來創收,人均年純收入達到了7 000多元。“五朵金花”的成功運作,使當地農民不必離開家鄉、不進城就能享受城市的文明成果,國家旅游局對成都錦江區的成功做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旅游業界也一致好評并紛紛效仿。
如今,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已成為該省旅游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和相關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有效促進了該省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創建的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已達到2.8萬個,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收入突破了450億元,全省750萬農民年收入都有增加。預計到2015年底,四川省休閑農業將實現收入1 000億元,預計會帶動1 000多萬農民增加收入。
2 “農家樂”鄉村旅游對提高四川農民生活水平的帶動
“農家樂”鄉村旅游的興起還極大地促進了四川省農產品的生產。四川省憑借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田園風光和民族文化三大優勢,通過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各地有特色的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也得以迅猛發展,成為深受廣大游客喜愛和積極購買的旅游商品。如來自“5·12”地震災區北川的茶葉、汶川的蘋果和都江堰的獼猴桃、泡菜,還有來自雪域高原藏區的牦牛肉,“喝”礦泉水長大的白菜等。“農家樂”鄉村旅游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高效化和優質化,在生態、安全和深加工的調整和發展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普通層面來看對糧食、禽蛋、水果和蔬菜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從深層次看鄉村旅游對農業新品種和現代種植技術的引進推廣都起到了引導作用。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也為農民創業增收帶來了新方式。農村的觀光農業通過吸引城鎮市民來到農村的田地中直接摘取瓜果的形式使得農民種植的農產品便捷地實現了銷售,解決了農產品銷路不暢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農產品是從田地里直接到了終端消費者的手中,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農產品能賣出更好的價格,農民可以獲得相比傳統銷售方式更多的收入。四川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012年為4 856.1元,2013年為6 218.7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1 362.6元,增長了21.4%。2012年的城鄉收入比是2.9∶1,2013年這一比例縮小為2.79∶1。另外,2013年四川省糧食總產量又獲得大豐收,實現連續五年增長,農產品供給充足。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一個全新的途徑,“農家樂”的經營成為四川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首先,鄉村旅游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勞動力進入容易,專業技術要求低,容易掌握;其次,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促進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鄉村旅游業與農業產業的關聯程度高,帶動面十分廣泛,能夠促進其他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提供廣闊空間[2]。另外,鄉村旅游還對婦女人力資源的開發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傳統的農業分工中,婦女由于多種原因的限制,在社會經濟系統的分工中只能處于從屬的地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進程中,婦女與男子相比在體力上的差別變得不再那么重要。從婦女本身的情況來說,她們天生細心,與人的溝通能力較強,這些優勢不僅為她們在鄉村旅游的興起中增加了就業的機會,也提高了她們的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在許多地方,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與婦女的努力密不可分。而且女性通過相關的職業培訓以及與外界接觸交往機會的增加,不僅提高了她們受教育的程度,也拓寬了她們的視野。
雖然社會各界都認可了“農家樂”鄉村旅游的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3],但目前關于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貢獻的定量分析還不多。本研究選擇四川省不同區域和類型的鄉村旅游樣本點,通過對實地調研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了解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3 代表性旅游景點的選取
鄉村旅游樣本點是選擇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不同類型鄉村,主要有如下幾種。
1)以農家園林為依托型。成都市郫縣友愛鄉農科村是這種類型鄉村的代表。友愛鄉農科村是“農家樂”的發源地,還是花草、盆栽、苗木、樁頭等園藝景觀的培育基地,在全國較為有名,該村被規劃進了國家生態示范區。在該村可欣賞到更好的風景,享受更恬靜的農家生活,使身心都得到放松。它集農家生活和園林藝術魅力于一體,體現了川西平原農家休閑旅游的主要特色。
2)花果觀賞型。這種類型的景區主要位于東郊丘陵,比較有代表性的景點是龍泉驛的書房村、工農村、桃花溝、蘋果村等。前些年龍泉山的果品在國內外都較有名,銷路好、銷量大,農民獲得的收入也很可觀,果品收入成為龍泉驛區的主要經濟收入。不過,近年來興起的花果觀光旅游似乎更受歡迎,對旅游收入的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已超過了銷售果品的收入。這種旅游方式之所以受人歡迎,是因為游客可以先賞花再采食果實,既賞心悅目,還飽了口福,使游客得到了身心合一最大限度的滿足。龍泉山水果業這種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觀光農業轉變的方式,為同類景區的農民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區提供旅舍型。這種類型的景區主要位于遠郊區,比較出名的有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縣的朝陽湖、彭州市的銀廠溝、大邑縣的西嶺雪山等。他們以景區為依托,在景區附近開設有農家旅舍,由于農家旅舍“接地氣”,鄉土氣息濃厚,價格相對便宜,城鎮游客樂于在游玩之余選擇居住,既賞了景,還體驗到了農家生活,一舉多得。因此,景區旅舍“農家樂”以經濟實惠和農家特色受到了游客的青睞。
4)花園客棧型。這種類型的景區大多由原來的農場改建而來,知名度較高的有泥巴沱風景區,它是由新都縣農場改建而來的;還有由邛崍市前進農場改建的東岳漁莊等,這種將農業生產組織轉變成生態旅游景點的做法,推入市場后廣受歡迎。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將原來農場低效率或閑置的農業用地進行綠化美化之后,建成了小有特色的旅游地景觀,效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改造的園林式農家樂建筑,再配套齊全的生活設施,管理方式上接近影視劇中的那些客棧,受到了游客的歡迎和喜愛[5]。
本研究特選取郫縣友愛鄉農科村、龍泉驛的蘋果村、蒲江縣的朝陽湖、邛崍市的東岳漁莊為樣本景點,這四個景點既是不同類型的鄉村又分別位于四川省的不同區域,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4 實證研究
4.1 變量、數據的選擇與處理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四川省“農家樂”鄉村旅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選擇各村居民年總收入為被解釋變量Y,鄉村旅游收入為解釋變量X1,由于農村居民收入、鄉村旅游收入都跟鄉村旅游年投資額、政府補貼密切相關,所以將鄉村旅游年投資總額、政府補貼額作為解釋變量引入模型中,分別記為X2、X3。
研究數據來自于1998~2013年《四川統計年鑒》、《四川農村統計年鑒》以及鄉村旅游樣本點的實地調研數據。調查數據來自對鄉村旅游樣本點的實地調查,除通過當地村委會財務報表和對外公布的數據信息外,還對鄉村旅游從業者和當地村民進行了抽樣訪問。數據統計過程中,對不合理的數據進行了重新核實與修正,進行實證分析所采用的均為有效數據。
由于所調查的鄉村旅游樣本點的鄉村旅游類型、地區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仍然采用截面數據或者時間序列數據來檢驗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度,將忽略各樣本點的差異性從而使計算結果產生較大的偏差。為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根據各調查樣本點的時間序列數據所得到的面板數據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線性以及更多的自由度[4]。
4.2 模型建立及回歸方法
按照研究的目的,根據整理所收集到的數據資料,將理論模型建立為:
Yit=α+βX1it+γX2it+δX3it+εX4it+μit
式中,Yit指t時期i村的居民年總收入,代表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X1it是鄉村旅游收入,X2it是鄉村旅游年投資總額,X3it為政府補貼額,X4it為一系列的控制變量,μit為隨機誤差項。在控制變量方面,鄉村旅游產業實現的就業人口數也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將各村的鄉村旅游領域的就業人口數納入模型當中。
在回歸方法上,首先,本研究采用逐步回歸的面板數據回歸方法對相關參數進行估計,由此獲得模型的初步回歸結果。其次,對可能存在的內生性變量、樣本點問題進行處理后,再考察解釋變量在模型中的回歸結果。實證操作通過Stata12完成。
4.3 模型估計
表1給出了回歸結果,采用的是固定效應模型。這四列的惟一差別在于所加入的解釋變量不同。第一列(1)是鄉村旅游收入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回歸結果,第二列(2)加入了鄉村旅游年投資總額,第三列(3)加入了政府補貼額,最后一列(4)加入了鄉村旅游產業實現的就業人口數。由第一行的影響系數可知,每一個系數都是正數,而且每一個t值都是顯著的,說明變量X1即鄉村旅游收入對農民收入具有正相關關系,雖然隨著變量個數的增加系數在變小,但是顯著性沒有發生變化;變量X2鄉村旅游年投資總額、X3政府補貼額對農民收入也具有正向影響,雖然貢獻度不如鄉村旅游收入大,但是影響也是顯著的;最后一個變量X4鄉村旅游產業實現的就業人口數雖然對農民收入有正向影響,但是由t值可知影響不顯著,可能與就業人口的服務類型以及文化素質有關系。
結合上面的分析以及回歸結果,選擇第三列的值作為回歸系數,因此得到回歸方程:Y=0.965+3.23X1+1.13X2+1.08X3。由回歸方程可知,變量X1的系數是3.23,說明鄉村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將導致總收入增加3.23元,變量X2的系數是1.13,說明鄉村旅游年投資額每增加1元,農民總收入將增加1.13元,而政府補貼影響不大,基本處于1∶1的比例,沒有乘數效應。
4.4 穩健性檢驗
內生性問題是研究幾個變量之間關系時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本研究而言,一方面,鄉村旅游收入增加、鄉村旅游年投資額的增加對農民收入的作用存在相應的時滯,故很可能存在鄉村旅游收入與農民收入之間相互作用而引發的內生性問題。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對鄉村旅游收入也有影響。農民收入增加了,他們就會加大對旅游景點的投入,增加基礎設施,美化旅游景點環境,這樣反過來又會增加農民收入。鑒于此,本研究對自變量作滯后一期處理以消除或盡可能地減輕內生性問題對模型估計帶來的誤差。考慮內生性問題后,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2的第(1)列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考慮內生性問題后,盡管各變量的影響系數及其顯著性均有所變動,但前文關于解釋變量的結論依然成立。
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是4個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代表性景點,表面上看來代表性很強,而且回歸結果也比較顯著,但是樣本數據太少,容易造成回歸誤差。為了減少樣本點選取帶來的偏差,可增加樣本點的數量,新增龍泉驛的桃花溝、都江堰的青城后山、宜賓蜀南竹海農家樂以及泥巴沱風景區四個代表性農家樂景區。增加樣本數量后的回歸結果如表2的第(2)列所示。由表2可知,在考慮內生性問題以及增加樣本容量后,鄉村旅游收入、鄉村旅游年投資額這兩大主要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都至少在10%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成立,也就是說前文的結論依然成立。即鄉村旅游收入、鄉村旅游年投資額的增加對農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乘數效應,帶動農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
5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研究以四川省1998~2013年的農民總收入、鄉村旅游收入、鄉村旅游年投資額、政府補貼額以及鄉村旅游產業的就業人數為研究對象,以Stata12為計量工具,采用逐步回歸的面板數據回歸方法對相關參數進行估計,對鄉村旅游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綜合以上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幾個結論:①鄉村旅游收入對農民收入確實具有乘數效應,能成倍數地增加農民收入;②鄉村旅游年投資額對農民收入也具有正向影響,只是影響不如鄉村旅游收入大;③政府補貼基本上以1∶1的比例對農民收入起作用;一般來說,鄉村旅游產業的就業人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應該很大,但是回歸結果顯示,影響并不顯著,這可能跟就業人員的素質和文化程度有關。
結合以上研究結果,特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大投資力度。研究表明鄉村旅游年投資額對農民收入是呈正相關關系的,所以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在農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造福當地農民,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反之,還可惠及政府,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提高;二是努力提高鄉村旅游就業人員的素質和文化水平,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就業人數的增加之所以對農民收入增加影響不顯著,是因為就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太低,不能提供令游客滿意的服務。所以鄉村旅游就業人員要以旅游服務為發展平臺,為游客設計更多的主題活動,讓游客充分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參與這些活動,讓游客愉悅身心到放松,游客滿意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三是各“農家樂”風景區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樹立自己的品牌。每個風景區都有自己的依托,有的依托于自然風光、有的依托于民族風情、有的依托于當地傳統文化,不管屬于哪種類型,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模仿,要給游客傳達一種新鮮感,以保持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 倩.深化發展成都“五朵金花”鄉村旅游項目探討[D].重慶: 西南財經大學,2010.
[2] 王 健,喬立娟.鄉村旅游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3(5):18-22.
[3] 周 林.農家樂旅游經營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4] 宋慧林,宋海巖.中國旅游創新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研究——關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J].旅游科學,2011(4):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