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計算小技巧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數學計算小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前,教學改革已經將焦點聚焦于課堂教學,但很多中學數學老師不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仍采取滿堂講、滿堂問或任務分配型等方式實現數學字符的全盤托出,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大大挫傷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初中數學新課程認為課堂教學需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真正將“教”與“學”結合起來,既要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通過視頻案例分析研究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情況,了解教師的教學特點和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對象
筆者從我市多所中學取得相關資料,經過與校領導協商交談,參加學校開展的數學研究活動和數學課堂教學經驗交流大會,進行教學研究活動,并將每次研究內容做詳細記錄。再抽取七年級和八年級其中兩個班,對其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拍攝并制作成視頻錄像。隨機抽取的兩個班級中,班級人數分別是42人和45人,兩個班級學生總體成績在年級為中等水平。七年級的數學授課教師是有二十幾年教齡的“老”教師,八年級數學授課教師是有兩三年教齡的年輕老師。授課內容分別是“分式的乘除”(七年級上)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八年級下),均為新授課。
3.研究方法與步驟
教學視頻作為研究教學方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讓研究者對課堂教學中的各種信息有比較全面、直觀的認知,并獲得整體性分析理解,有效記錄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的教學模式。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步:與老師交流、聽課,課堂教學拍攝,收集相關資料;
第二步:實錄,實錄包括錄入教師和學生在整節課堂中的所有教學語言或教學活動,并記下每個課堂活動相應的時間;
第三步:對課堂的互動方式進行記錄,包括學生的情緒和參與度;
第四步:分析統計得出課堂互動的情況,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對策。
4.研究結果
4.1課堂上互動類型單一
通過視頻錄像,筆者不難發現,與八年級學生相比,七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相對活躍。教師在進行“分式的乘除”部分內容講解時,先對公式概念進行分析,再總結公式巧記小技巧,要求學生集體讀公式小技巧兩遍,學生跟讀熱情高。其次,教師進行例題演示,通過光標導入相關題目,給學生5分鐘時間獨立進行分式乘除計算。在學生計算過程中,教師走動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對有疑惑的學生及時給予指導。學生完成計算,教師個別提問學生,對計算正確的學生給予口頭表揚,而對于計算錯誤的學生給予適當鼓勵,并在班上分析錯誤原因以及正確的計算方法,最后光標導入正確答案。教師要求學生核對答案,將錯題抄在錯題集上。由此可見,七年級學生雖然參與比較積極,但課堂互動的形式相對單一,基本就是答題和讀公式。
4.2課堂互動范圍小
視頻錄像顯示,八年級的課堂互動比較欠缺。年輕教師在進行“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部分內容講解時,很多學生表示不理解,或者有的學生理解卻不懂得如何運用。整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進行舉例說明,教師講解完成,鼓勵學生舉手說出不明白的地方,再加以講解。而愿意舉手的學生少之又少,教師采取抽檢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即在屏幕上導入相關的鞏固練習題,抽選幾個學生現場做題。抽中的學生做題的積極性不高,沒有抽中的學生無所事事,特別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開始說話、搞小動作甚至睡覺。學生完成做題,教室核對答案,并逐題進行講解。講解完畢后,教師檢查每道題班級學生的正確率和錯誤率,抽取錯誤率最高的題目再進行分析講解。由此可知,教師雖然設置了互動環節,比如提問或現場做題,但這種互動只是實現了教師與班級少數學生的互動,并未實現師生之間大范圍的互動,更缺少生生互動。
5.結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