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網絡媒體范文
時間:2024-01-18 17:5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網絡媒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避免在校大學生成為網絡虛假信息直接的受害者和客觀的傳播渠道,高校輔導員應當避免諱疾忌醫的舊觀念、舊心態,要勇于熟悉網絡、駕馭網絡,在網絡上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臺。網絡新媒體話語權的“閱眾分享”和“去中心化”使大學生找到了成為“新意見階層”的可能性,以及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單方把控話語權的不滿與抗爭,銷蝕了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2]因此很多高校輔導員選擇了不提倡、不主張的處理方式,比如禁止學生上網、關閉校園網和BBS等。事實證明,這樣的處理方式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與輔導員產生距離感,以至于使輔導員逐漸脫離學生的主流思想政治狀況,喪失在學生中的威信與話語權。對于來勢洶洶的海量網絡信息,就像對付潮水一樣,光靠“堵”或“禁”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須掌握網絡信息與傳播的規律,在網上多看多學,從利用各類網絡信息平臺和即時通訊工具入手,理解網絡信息傳播邏輯與網絡相關熱點,從而進入與學生相同或相似的語境,以此為突破口,在網絡上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2.與時俱進,加強學習,掌握網絡新媒體這一全新利器
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必須跟上時代潮流,正視網絡新媒體的普及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沖擊與挑戰,本著不斷學習的態度,依勢而上,有效使用網絡新媒體,以便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在網絡上與學生形成新的交集。輔導員必須意識到,目前已經是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網絡是大勢所趨,而網絡新媒體的大量產生,恰巧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上與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溝通,因此,學好用好網絡新媒體,應該逐漸成為輔導員的一門必修課。高校也應該審時度勢,將網絡新媒體的應用列入輔導員隊伍建設工程,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活動,幫助輔導員盡快掌握網絡新技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構建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
目前網絡上互動軟件和即時通訊軟件很多,其中各種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人人、QQ、易信等軟件在大學生中具有較高的人氣,這些即時通訊工具基本壟斷了所有信息第一時間的,是大學生最主要的信息接收來源。高校輔導員要抽出時間深入這些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在網絡上的溝通,堅持在網絡上弘揚正能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擯棄不良信息的影響。首先,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一對多模式的網絡媒體,建立固定的信息基地,定期主流信息,并對各種消息進行正面、客觀的評論,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同時關注學生在網絡上發表的各種言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其次,利用微博、QQ、飛信等一對一模式的網絡媒體,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與學生保持緊密聯系,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運用網絡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豐富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手段,為教育者引領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提供有效的工作平臺。
4.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開創輔導員工作新局面
學習和掌握網絡新媒體的形式與特點,并結合大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的特點,積極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網絡新媒體當中,挖掘網絡新媒體的育人功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內涵。[3]對于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輔導員是駕輕就熟,在當今網絡時代下,形勢要求輔導員既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又要學習運用網絡新媒體,從中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網絡上,在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例如以學工辦或學院團委為單位建立官方博客或微博,各班級、社團、宿舍、學生黨支部或各類學生小組都建立博客或微博與之互動;利用QQ群發起討論交流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建立微信公共平臺,通過微信這一在學生中廣為應用的即時通訊工具消息等。
5.加強引導與監管措施,在大學生中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氛圍
篇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epoch, the application of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based on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campus network teaching, and introduces its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nd working wa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internet, how to do the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關鍵詞: 流媒體;流媒體技術;網絡教學
Key words: streaming media;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network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133-01
0引言
隨著各級各類校園網絡的建設,校園網絡在教學上的應用不斷增強,特別是依托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現在隨著校園網寬帶的不斷拓寬,網絡上的信息已經發展成為視頻、音頻信號組合等形式的文件,而不再是傳統的文本、圖像或者簡單的聲音文件,實踐證明,我們在教學中若采用多媒體手段能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使得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流媒體文件及流媒體技術也就應時代要求而生,它也是一種新的文件格式,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流暢和迅速地瀏覽網上信息。
1流媒體及其相關技術原理
1.1 流媒體技術流媒體技術就是把連續的視音頻信息經過壓縮處理后放到網絡服務器,是指應用流媒體技術在網絡上傳輸的多媒體文件,實際指的是一種新的媒體傳送方式,而非一種新的媒體。在網絡中使用流式傳輸技術分段傳輸,當用戶點擊網絡上的流媒體文件時,電腦會先創建一個緩沖區,于播放前預先下載一段資料作為緩沖,現在常用的做法是先播放一段廣告或者視頻的預告片,當網絡實際連接速度小于播放所耗用資料的速度時,實現即時收聽、收看,而且播放品質也得到保證。
1.2 流式傳輸基本原理流媒體實現的關鍵技術就是流式傳輸,即通過網絡獲得平滑的數據流,用戶利用Web瀏覽器,再通過HTTP/TCP與Web服務器交換信息,獲取流媒體服務清單,根據獲得的流媒體服務清單向媒體服務器(A/V Server)請求相關服務;然后客戶機的Web瀏覽器啟動相應的媒體播放器,通過RTP/UDP從媒體服務器中獲得流媒體數據,實時播放。
1.3 流媒體工作方式一個流媒體的系統包括音視頻采集和壓縮編碼、數據存儲或播放、客戶端接收三部分。壓縮編碼服務器是流媒體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壓縮編碼服務器中的壓縮文件將采集卡采集到的音視頻信號進行壓縮編碼,存儲到文件服務器的數據庫中或直接發送給播放服務器發送出去。而播放器是對流媒體服務器輸出的音視頻流進行解壓播放,并能檢索出處理過的流媒體特征,用戶可以通過播放器對音視頻進行交互控制。
2流媒體技術在校園網絡教學中的應用
流媒體技術綜合集成了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實時技術的所有優點,得到了師生的廣泛應用。高校校園網建設日趨成熟,使網絡多媒體教學得以實現,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流媒體技術必將走向一個新的臺階。
2.1 課件點播課件點播它是網絡教學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和傳統授課方式相比具有表現力更豐富、學生的學習更靈活與自由等優勢。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作的PowerPoint幻燈片通過相應的軟件記錄下來形成單一的多媒體流,并且提供教師的聲音甚至視頻,通過SMIL腳本的控制協調,學生可以向服務器請求特定課件數據流的播放,可以自行選擇學習內容,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并且可以控制開始、暫停、前進和后退等播放過程,突破了傳統“面授”的局限,為學生的學習上提供了便利。
2.2 交互式教學在教師端與學生端分別增添各種設備,通過攝像頭將教師授課與遠程學生聯系在一起,這些設備包括攝像頭、視頻采集卡、麥克風、聲卡等,通過它們可以將信息實時傳輸到流媒體編碼機,學生和其他一些人員可以通過因特網相互學習并進行交流,經過采集卡的采集、編碼后實時上傳到流媒體服務器,這種交互式教學實現人性化的指導和服務,最后再由流媒體服務器實時到終端計算機,最終完成整個學習的過程。
2.3 講座直播學校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聘請專家和知名教授進行學術交流,利用流媒體技術還可以實現校園網上學術活動的實時轉播。由于場地或其他因素的制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親臨現場,用一臺攝像機放在活動現場,用攝像機拍攝下專家的報告過程,就可以利用流媒體技術的實時流式傳輸特性,經采集、編碼后再實時地上傳給流媒體服務器,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在同一時間聆聽現場報告,它對做專題報告也同樣適用。最后由流媒體服務器實時到其他教室的終端計算機上,實現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感受網絡視頻直播的優勢和魅力。
2.4 視頻點播教師可以把自己授課用的電子講稿、視聽素材上傳到網上,或者根據課堂教學的要求,自由的點播教學資料,利用流媒體技術將大量的音頻視頻資料存儲在校園網服務器上。講課時根據課堂教學進程隨時點播相關資料,不但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能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內容的播放狀態,使得課堂內容更加聲情并茂。
3目前制約流媒體應用的因素
通常情況下,媒體流傳送給客戶瀏覽器的過程實際是并行傳輸的過程。而在Internet上同步傳輸多媒體內容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內容精確地傳送到瀏覽器,這對傳輸過程中的同步技術要求很高,因此目前影響流媒體技術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網絡帶寬。在目前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校園網所提供的幾十兆甚至上百兆的網絡帶寬情況下,許多基于校園網的同步多媒體教學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就目前來講,能夠在互聯網上進行多媒體交互教學的流媒體技術流媒體有RealSystem、Flash、Shockwave等流媒體技術,這些流媒體技術結合其他多種網絡實現技術,再充分利用傳統多媒體教學資料庫,我們將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基于網絡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流媒體的動態性、交互性、實時性將使遠程教學變得更加個性化,為了使流媒體的應用更加普及,還需要對流媒體的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得流媒體能在教育行業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劉璋.VOD視頻點播關鍵技術[J].云夢學刊.2008(S1).
篇3
[關鍵字]多媒體;校園網;WEB;虛擬教室;課件點播
Design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Learning System in Campus Network
Cai chuanzhong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Industry,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Learning System is a vir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over the campus network. In this environment, teachers can prepare lessons and make courseware, students can play courseware , learn by themselves , take their examination over network. This paper will put emphasis on introducing design of the general architecture of the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learning system of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nd function of every sub-System.
[Key words] multimedia;campus network;WEB;virtual classroom;courseware on demand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網絡、INTERNET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一客觀現實要求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傳輸的信息量有限,難以滿足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教學需要。我們可以利用高校校園網這一現有的基礎設施,把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建立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式的交互虛擬學習社區環境[1]。本文主要討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設計。
二、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總體結構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的軟硬件資源,應用Web的開放式技術,以最經濟的投入,面向教學的全過程,為教學的各個環節服務,包括教師備課、授課、師生交流、學生自學和考試,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交互、開放、易用的全新環境,為開發應用網上教學資源提供豐富高效的技術手段及其軟件工具[2]。圍繞實現這個目標,應用平臺的開發設計必須突出堅持教學內容與技術手段相結合以內容為主的主體性要求。
根據以上要求,我院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可在校園網上建立WEB教學站點,教學內容以Web頁面的課件形式出現在站點中。用戶通過訪問站點中的課件頁面來實現網上教學。在總體結構上是趨于采用3層C/S結構[3],這種Web數據庫應用系統具體應用于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可分成3部分:教學信息表示層、教學應用功能層和教學資源數據層。
第1層是表示層-Web瀏覽器,是用戶的輸入/輸出交互界面;第2層是具有CGI或ODBC接口的應用層-Web服務器;第3層是數據層-數據庫服務器。
各類教學資源課件、試題、習題在數據庫服務器一端,采取中心數據庫MS SQL Server統一存放和組織,學生只須使用瀏覽器向Web服務器提出請求,服務通過中間件ASP、CGI等與數據庫鏈接,把請求服務的教學內容以Web頁面形式通過瀏覽器顯示給學生。
這樣的網絡教學系統必須由一系列子系統協同工作完成。這些子系統包括:網絡教學管理子系統、課件點播子系統、多媒體課件開發子系統、實時多媒體網絡教學子系統、網絡考試子系統、網絡輔助教學子系統等,各個子系統基于校園網實現“教”與“學”的不同環節在一個通用網絡應用平臺上進行與統一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4-5]。下面圖1是擬設計的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總體結構及工作機制。
圖1: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總體結構
三、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功能
基于校園網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是個高等院校重要的基礎信息設施,是面向全校師生的一個校園網絡應用系統。在該網絡教學環境中可以開展網上的各項教學活動,包括教學管理、課件點播、課件制作、實時多媒體網絡教學、網上答疑交流、學生自學與網絡考試等。我院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設計的各個子系統協同完成的功能如下:
網絡教學管理子系統:主要是為網絡教學提供智能化管理維護。包括用戶管理:進行用戶申請、用戶登陸等管理;課程管理:提供網絡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簡介,推薦課程學習進度表和指導性建議;教師管理:提供教師介紹,包括本院校各學科優秀教員情況介紹;各學科任課教師的基本情況,包括職稱學歷、學術科研水平及教學能力等;網絡課程考務、教務管理:提供各種網上課程的考試及教學方面的信息,統計考試成績等管理。
課件點播子系統:主要是為廣大師生在網絡上方便使用課件進行網絡自學與教學提供支持。使用者通過WEB網站建立的導航查詢快速訪問大容量的課件數據庫服務器,實現一致訪問多種類型(包括WEB頁面、音視頻流和Windows應用程序等)課件。
多媒體課件開發子系統:多媒體課件的開發是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關鍵。它為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和備課提供先進的開發環境。它通過建設教學素材庫及其應用管理系統,為開發高質量課件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方便的使用環境。目前在校園網上主要是開發兩類多媒體課件:一類是用于教師網上授課的點播式課件,一類是用于學員網上自主學習的交互式課件。該子系統可以完成以下功能:課件總體設計、多媒體素材組合、基本頁面制作、課件數據庫開發、課件合成等。
實時網絡教學子系統:主要是建立一個實時交互的虛擬教室環境。解決一些優秀教師上課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同時播放教師的上課圖象及講義。這樣即可實時播放教師的上課現場供其他教室使用,也可實時進行課件存檔,以備后用。并且該系統使教師還可與其他教室的學生通過音頻交流,也可使用電子白板與學生進行交互討論。
網絡考試子系統:提供基于WEB的學生模擬自測考試和學生課程結業考試。利用服務器提供的題庫資源進行自動組題、網上答題、自動評分,最后把成績傳遞給網絡教學管理子系統。這樣能及時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解決傳統考試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問題。
網絡輔助教學子系統:提供作業處理、輔導答疑、網上討論等功能,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作業處理:提供網上教師布置作業、批改作業以及學員獲取作業題目、提交作業、取回批改后作業的界面;輔導答疑:通過電子白板,學生可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員在網上公布解答,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網上討論:通過電子郵件、BBS等,學生和教師建立多向異步在線交流,對課程的某些主題可以在網上展開討論,各自發表見解等,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從中受到更多的啟發。
四、結束語
伴隨著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的不斷深入改革,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建立是各高等院校勢在必行的任務,它將極大地促進和配合學校的教學改革,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性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將是完整、開放、先進、經濟的的綜合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王志強.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教學.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2] 黃榮懷.信息網絡與教學.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
[3] 宋云嫻. 網絡教學的現狀和未來. 多媒體世界. 1997,(2)
[4] 宋立嫻.智能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 梁志敏,.蔡建 譯.數據庫驅動的Web站點開發(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all-round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media has cause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college counselors as serving students and manager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network media on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and discusses the new challenges of counselors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media, put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media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twork media; college students' counselors; reflection
我國高校學生輔導員制度由來已久,最初是以政治輔導員的形式建立的,教育部在1952年10月28日的《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的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出:“為加強政治領導、改進政治思想教育,全國高等學校應有準備地建立政治輔導員制度”,這是我國首次明確提出建立高校輔導員制度,可以明顯看出輔導員制度是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工作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化,高校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性質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開始由思想政治教育轉向全方位的學生管理,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承擔者。近年來,網絡媒體的興起對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的服務者和管理者,與社會環境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網絡媒體視野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和職業觀念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媒介素養,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技術,發揮全方位的學生教育職能。
1 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1.1 基礎角色定位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高校輔導員制度最初是以政治輔導員制度建立的,肩負著高校思想政治輔導教育的重大職責,這是高校輔導員最初也是最基礎的職能定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高校輔導員首先是黨的思想方針的堅定擁護者和執行者,然后是黨思想政治理念的宣傳者,以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發展為目標,為我國社會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引導不僅僅停留在政治觀念、學習風氣上,而是深入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專業學習指導、職業規劃指導以及心理健康指導等,是與學生接觸最全面、最深入的管理教育者。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中,不是以簡單的思想引導和教育的方式進行,而是結合具體的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進行,涉及到復雜的學生管理事務,具有明顯的“事務性”。一個優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實施者,應該具備成熟的思想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并能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在與學生的工作接觸和日常交流中時刻發揮著思想導師的作用,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
1.2新時代的拓展角色定位
(1)以學生為本的服務型管理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向學生服務者轉變,從單純的教育管理者走向集管理、教育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者。這要求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以學生為本,以為學生提供服務與幫助為目標,同時要改變傳統的領導意識,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以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開展工作,增強彼此間的信任和尊重,人性化地完成學生服務工作。
(2)專業化的學生管理者。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是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部指出,信息時代下社會價值觀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對傳統思想觀念和高校學生工作產生了重大的沖擊,高校輔導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素養,應對新時期的學生工作。因此,高校輔導員不再僅僅是一名學生工作的服務管理者,還要成為一名有所長的專業學者,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完善的知識體系,在實踐工作中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從而指導實踐活動更好地開展,同時還要善于歸納總結,在實踐活動的開展中總結經驗教訓,豐富理論體系,形成一個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發展理論的良好循環。
(3)全方位的學生教育者。網絡媒體視野下,開放的網絡環境衍生出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主張,時刻沖擊著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這種影響是實時發生并且廣泛存在的。因此,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再次延伸,成為學生成長各個環節的引導者和教育者,影響范圍深入到學習、生活、娛樂等所有過程,全方位實現輔導員的育人職能。在具體的管理制度中,輔導員開始深入學生群體,下課堂、下寢室、下操場的“三下”制度將輔導員與學生緊密聯系起來,成為共同生活學習的伙伴,既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也方便輔導員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使學生工作的開展有了依據和支撐。
2 網絡媒體視野下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新要求
2.1 掌握一定的網絡媒體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網民的數量躍居世界第一,根據《CNNIC:2015年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統計結果得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經達到6.4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7.9%,而處于潮流浪尖、喜愛新事物的大學生正是最主要的網絡用戶群體之一。大學生在信息獲取、溝通交流等方式上對網絡有很強的依賴性,因而廣泛受到網絡中參差不齊的思想觀念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的沖擊,給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掌握一定的網絡媒體技術,根據學生的網絡習慣,具備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學生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避免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身心發展造成危害。
2.2 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傳統的輔導員教育模式多是依托兩課、校團委活動以及輔導員談話等形式開展。這樣的教育模式單調枯燥,學生積極性差。而網絡媒體提供了一種與傳統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的交流模式,具有明顯的自由平等色彩,更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輔導員應該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網絡媒體的教育優勢,以更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形式開展平等自由的交流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3 把握輿論導向
網絡媒體為信息的和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在方便有效信息傳播的同時,各種文化思潮和觀點的碰撞也滋生了各種不良信息和偏執觀點。而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尚不健全,對社會的認識還很有限,很容易受到媒體觀點的影響。同時,虛擬化的網絡空間道德約束力弱,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所顧忌,容易出現肆意傳播消極思想甚至從事違法活動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及時掌握網絡輿論信息,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3 網絡媒體視野下高校學生輔導員的角色完善
3.1 轉變職業觀念
網絡媒體視野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完善首先需要轉換自身的職業觀念,變傳統的教育管理觀念為引導服務觀念,充分認識到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媒體帶來的社會信息環境變化,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媒介習慣,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網絡媒體對輔導員工作的挑戰,以學生為本開展人性化的引導工作。具體來說,就是以符合學生交流習慣的形式建立平等自由的交流平臺,取得彼此之間的信賴和尊重,充分了解學生的成長狀態,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疑惑及遇到的困難,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此外,網絡媒體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成為教育界的一大發展趨勢,高校輔導員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優勢和資源,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踐行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同時應該保持與學生的良好聯系,幫助步入社會的學生解決困惑,使其更快地適應新角色,實現大學教育的延伸。
3.2 轉變教育模式
網絡媒體以開放、自由、平等的特點贏得了大學生的青睞,成為大學生信息獲取、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這是傳統教育方式所無法企及的。因此,高校輔導員要轉變教育模式,利用網絡媒體豐富的信息資源搭建教育工作平臺,時刻把握網絡輿情,并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針對性的教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從而達成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3.3 提升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接觸媒介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對信息的解讀與判斷能力以及使用媒介發展自我的能力。網絡媒體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理念和工作形式的轉換都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養上,因此,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媒介素養十分必要。這要求高校輔導員具備對媒介信息的分析、篩選、評價等能力,同時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教育素養,通過網絡媒體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服務工作。
篇5
網絡視頻點播平臺的搭建實際上是流媒體技術的應用。現在主流的流媒體技術有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System、Apple公司的QuickTime和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Media,但是前兩者為收費技術。對于普通的局域網內用戶來說,Windows自帶Windows Media serivces已經基本能夠滿足需求。
1基于Windows media流媒體技術的視頻點播系統原理
Windows 流媒體技術和其他流媒體技術一樣,它的核心是流式傳輸。眾所周知,實現流式傳輸的方法有兩種:順序流式傳輸和實時流式傳輸。順序流式傳輸一般基于http或ftp傳輸協議,它的視頻格式不需要特殊處理。而實時流式傳輸則需要專門的傳輸協議,如RTSP或MMS等,它對視頻格式也有嚴格的要求。基于Windows media流媒體技術的網絡視頻點播系統是實時流式傳輸技術的應用,它需要架設Windows media服務器,在客戶端安裝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還要求將視頻源的格式設定為asf或wmv,如圖1所示。
圖1視頻點播系統結構圖
2ASF或WMV視頻
創建Windows media services,首先要做的是制作流式視頻源。Windows media services要求所有的視頻都要為asf格式或wmv格式。如果不是,則需要將視頻進行轉碼。Asf是微軟公司首先的“流式數據格式”[1],目的就是通過mms協議實現流式多媒體內容。Wmv格式是在asf格式基礎上的升級,通過實驗不難發現,wmv格式不論是在文件大小還是清晰度方面都明顯要優于asf格式。因此,在沒有特殊需求的情況下,最好將視頻設定為wmv格式。
3校園網絡視頻點播系統的實現關鍵環節
3.1安裝流媒體服務器
安裝流媒體服務器就是在Windows server 上安裝Windows media services組件。Windows media services 組件安裝過程比較簡單,只要在“控制面板”里面選擇“添加或刪除Windows組件”,然后根據系統提示一步一步安裝即可。需要指出的是,對于Windows server 2000和Windows server 2003來說,wms是作為一個系統組件存在的,用戶只要在管理服務器角色中添加流式媒體服務器組件即可。但是對于處理器是16線程以上的服務器來說,wms組件的安裝還需要在注冊表里做適當修改才能完成。注冊表的修改方式下文將加以詳述,此處不作贅述。在Windows server 2008中不再集成WMS,用戶需要自行到微軟網站下載后安裝。
3.2設置廣播或點播點
王維:基于Windows media流媒體技術的校園網絡視頻點播系統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Windows media services安裝完成后,剩下的任務就是配置流媒體服務器。配置流媒體服務器是在Windows media services上添加廣播點或點播點,設置視頻流條件。Windows media services廣播點的視頻流,客戶端只能被動地接收,不能進行控制。而點播點的視頻流則完全由客戶端來控制,用戶可以進行開始、暫停、快進、快退和停止等控制。基于Windows media流媒體技術的網絡視頻點播系統就是在Windows media services添加點播點。如圖2
圖2校園網絡點播系統原理圖
視頻點播開始時,客戶端首先向服務器發出視頻需求信號,服務器收到信號后向客戶端單獨發送視頻流。在服務器向客戶端發送視頻流的過程中,客戶端也可以向服務器發送控制信號,控制視頻流的傳輸情況,如圖2所示。
3.316線程以上的服務器wms組件的安裝
Windows media server在默認情況下最多只支持16線程服務器,對于處理器是16線程以上的服務器,在安裝wms之前需要對注冊表進行修改。注冊表修改的方法為:運行regedit.exe,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Media下創建一個項,命名為Platform。然后在Platform項下新建一個子項,命名為Threads。在Threads項新建一個DWORD值,將此DWORD值命名為NormalWorkerThreadsPerProc,然后修改NormalWorkerThreadsPerProc值為1;在Threads項新建一個DWORD值,將此DWORD值命名為IdleWorkerThreadsPerProc,然后修改IdleWorkerThreadsPerProc值為1[2]。
3.4客戶端無法播放流媒體和播放過程中出現終止提示的解決方法
出現此類問題的用戶多為安裝了Windows media player 10或Windows media player 11,而Windows media player 9以及更低版本則基本不會出現此問題,這是因為自Wmp10以后微軟公司強化了用戶認證許可。因此,對于普通用戶而言不建議將Windows media player升級到Windows media player 10或Windows media player 11,已經升級了的用戶,最好再回滾到Windows media player 9或更低版本。
4結語
就目前情況來看,制約網絡視頻發展的計算機硬件和網絡帶寬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升級換代,網絡視頻在網絡資源中扮演的角色將會越來越重要。Windows media server作為免費的網絡視頻平臺將會在校園網和企業網等局域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多媒體網絡環境 英語聽力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之下,多媒體技術以多樣的表現形式滲透到高職院校的教學之中,并在不斷更新人們教學理念的同時,促進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當前在高職院校的英語聽力教學領域,傳統的以課堂、課本和教師為中心的高職英語聽力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教學改革和時代公共英語發展的需要,而適應網絡發展并優化英語聽力教學模式成為改革的重要環節。因此,筆者結合當前高職院校英語聽力教學特點,著重從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角度,對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聽力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當前環境下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設備與計算機技術被廣泛應用到高職英語聽力教學之中,然而,網絡環境下的聽力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完善高職院校的聽力教學與研究仍然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當前聽力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教學方面,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對多媒體教學的認識層面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重視,導致教學應用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其次,高職院校教師能力仍需提高,特別是在對多媒體教學的掌握方面,無法有效實現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化設計,從而影響學生的聽力學習效果;第三,外部環境的制約,一方面表現在硬件方面的管理、使用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現在對軟件開發的消極對待,嚴重影響英語聽力教學效果;最后,在多媒體環境下的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仍缺乏有效互動,學生主動學習意愿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令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的應用
伴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與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對于英語能力的掌握尤其是聽力日益成為教學的核心,因此,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有效開展聽力教學就變得日益迫切。本文根據當前形勢下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調整,并提出應用策略。
(一)提高認識,更新教學理念
對于教師而言,首先要充分熟悉多媒體設施,認清其優勢,并能夠在必要的領域進行合理的運用,以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其次,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結合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利用多媒體網絡,通過教學方式的優化,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互動。另外,要更新教學理念,可以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如情景對話、課堂游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聽力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要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增強自身對于學習的興趣,但必須要將更多的精力聚集到知識的掌握層面,提升聽力水平,而娛樂性則是次要的。
(二)注重教學能力提升,實現多媒體優化設計
多媒體為英語教師在聽力教學效率的提高上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同時它也對教師自身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英語教師的聽力教學技能,實現對于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熟練掌握,并根據各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實現有針對性的應對,為廣大高職院校學生的積極參與創造良好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創造性地開拓教學思維、改革教學模式,在促進自身信息化素養提升的同時,帶動教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優化多媒體設計水平,廣泛利用各種資源,充分了解學生意愿,通過收集、重構、整合,在多媒體教學中提升設計標準,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接觸新型教學模式的機會,從而在優化多媒體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
(三)改善外部環境,實現有效管理
作為高職院校,要規范并更新多媒體設備,讓多媒體網絡技術真正發揮教學優勢。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開展培訓,學習相關的設備使用方法、技巧,保證聽力教學的連貫性。同時,要實現對于多媒體教室的有效管理,在管理中探索最優教學模式,滿足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聽力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也應在軟件的建設方面入手,建立聽力教學素材庫,方便教師在課件制作中可以有更多的參考與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素材庫過程中,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質”的把握上,有選擇性地對相關資料進行設計、組合、擴充、更新,真正在有效管理中創造優良教學環境。
(四)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師生有效互動
作為教師,應認識到多媒體課并非簡單等于英語視聽課,而是一個認識、練習并力求掌握的學習平臺。要優化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堅持在課堂授課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與教師互動,如英語對話、游戲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提升其聽力水平。要建立并完善網絡平臺,課前對聽力教學內容進行,供學生下載練習,而課后師生間應積極交流,進行在線答疑,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掌握與鞏固。要創建網絡小組,因材施教,在網絡空間內實現同組間的交流、討論與相互學習,甚至是進行作業布置與批改。
三、結語
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的英語聽力教學,為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在當前形勢下,充分認識并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堅持與時俱進,實時更新,將會推動其發揮出更多更大的教學優勢。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多媒體技術,并應在未來的教學中努力研究并探索更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為學生更好地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聽力水平、掌握專業技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也為我國英語教學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徐燕.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高職公共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大家,2011(2):177-178.
[2]劉佳.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研究[J].創新教育,2011(3):224.
[3]任小帥.多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9.
[4]彭娟.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高職英語聽說教學[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32,61.
篇7
網絡媒體有左右高校輿論導向之趨勢
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正式提出“第四媒體”的概念,從而將網絡與媒體聯系起來。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指因特網;從狹義上說,是指基于因特網這個傳輸平臺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站。①網絡媒體傳播在狹義上指網絡新聞及信息傳播。
在網絡媒體出現之前,左右高校輿論導向的媒體主要以校報、宣傳欄、大學文件以及經過教育工作者選擇的報刊為主,遵循著一種由點到面的單向的線性傳播方式,由傳播者主導的有組織、大規模的定向活動。把關人在反映和引導大學生輿論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媒體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傳統信息媒體的“權威”概念。②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關系,傳播者和受傳者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換,互為傳播的主體,共同享有根據自己需要選擇信息的自由和發表意見以及觀點的權利。大學生處于這種多元化的網絡平臺中,存在著強烈的成為“傳播者”及自由參與的愿望。在進入論壇之前,大家一律平等,然后各人憑借言論及文章,逐漸樹立自己在論壇中的地位。這種參與所取得的成就感一方面對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使他們沉溺于網絡難以自拔;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大學生面對老師及高校管理者被動及受傳者的地位,他們接受了網絡媒體的眾多“聲音”和多元的觀點,就可能以一種審視者的眼光來“判斷”老師及高校管理者,這就造成了“當今大學生不好管、不好教”的尷尬局面。
網絡媒體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校園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等等,校園環境設施屬于物質文化;處理人際關系、學術流派關系、校內外關系、傳統與創新關系、習慣與風氣等屬于行為文化;對于歷史與現實的不斷思索,觀念的隨時更新,是大學觀念文化的重要內容;校規校紀是校園制度文化的體現。③悠久的校園文化濃縮、積淀成為大學精神。中國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使許多高等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大學精神。然而,網絡媒體的出現,正一步步啃噬著這種傳統的“嚴謹、踏實”的學風和校風,并且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
1.網絡媒體影響了高校的教育功能,改變了大學的師生關系以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大學生的學業完全要依賴老師才能完成,其關系是建立在一種信任、和諧的基礎上。今天的網絡媒體不僅提供了遠程教育功能,而且還發揮著“解惑”的作用,學生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或直接提問來獲得解答。這樣,不可避免地淡化了老師的作用及親密的師生關系。
2.網絡媒體在改變著傳統“嚴謹、踏實”的學風。網絡媒體集納相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大學生難以沉下心來認真學習或做一些研究工作。很多大學生在學業上基本上都依靠“下載”來完成。不僅學術論文、畢業論文依靠網絡下載,甚至連入黨申請書、思想匯報等等都是網絡文章的再現。有些學生踏踏實實地自己寫就論文,結果反倒不如同學通過網絡拼湊的文章獲得好評。因此,網絡媒體在高校助長了一種浮躁的學風。
3.網絡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及職業選擇觀念。網絡的巨大力量促使很多商業炒作的發生,許多人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利用網絡市場收獲名利。種種的網絡事件影響了社會的價值觀,也在影響著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及未來的職業選擇。因為網絡事件的渲染,一些大學生可能注重表面化的東西,更注重對名利的追求。大多不愿選擇基礎研究工作,傾向于低付出、高回報的理想化的工作,以致在擇業時或挫折不斷,或頻頻跳槽。
淡化網絡媒體對大學生影響的對策
1.強化嚴謹求實的大學精神,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信息技術飛速發達的今天,高等院校仍然需要嚴謹求實的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嚴謹求實的精神大多蘊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因此應在高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及系列講座,傳統文化課程宜結合現代生活,要富有創意及趣味性。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就是一個代表,觀眾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輕松的方式接受眾多傳統文化的精髓,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應以此為鑒。
2.加強網絡建設與管理。首先,要在高校營造一種格調健康、自律向上的網絡文化或氛圍,自覺抵制一些商業網站為追求商業利益而的非法、反傳統文化的不良信息。其次,對校園網絡進行分時分級管理。將互聯網與校園網分開管理,互聯網集中在圖書館等公開場合使用,學生宿舍以格調健康的校園網為主,鏈接一些綠色的相關網站。對學生上網進行分時管理,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并定期檢查個人防火墻等過濾軟件的安裝情況。第三,輔導員應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了解或調查,時常提醒、督促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網上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①錢偉剛.《第四媒體的定義和特征》.“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網站
②孫宜山.《網絡傳播中輿論引導的特點分析與實踐》.《青年記者》.2007-2
篇8
高校校報的傳播功能分析
網絡媒體和報紙作為兩種不同形式的傳播載體,具有不同的傳播特性。網絡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容量大、互動性強等優勢,它的出現使高校校報所處的媒體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從高校校報所處的宏觀媒體生態環境來看,網絡媒體的出現帶來了兩種全新的傳播模式:一是復合型傳播,二是全員傳播。所謂復合型傳播,是指在網絡媒體平臺上,可以綜合運用所有的傳播形式。全員傳播是指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比如以博客、播客等形式進行個性化的傳播。網絡媒體的這種傳播模式滿足了個性化需求,加之社會分層呈現“碎片化”特征與個性化趨勢,網絡媒體出現后,受眾對媒體選擇的主導權增強,高校校報有效傳播的難度加大。
其次,從高校校報所處的微觀媒體生態環境來看,高校校報在高校內一元主導的新聞傳播格局已被打破,高校網絡媒體以內容的廣泛性、大容量,勢不可擋地奪走了大批受眾。
在網絡媒體出現后,高校校報的傳播功能有哪些變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傳播功能,媒體有哪些傳播功能。
傳播功能是指新聞傳播媒體能夠對受眾施加的影響和提供的實際幫助。拉斯韋爾認為傳播有三種社會功能,即環境監視、使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相關聯以適應環境和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從傳播的娛樂出發,賴特在拉斯韋爾總結的傳播的三大社會功能之外增加了娛樂功能。在此基礎上,施拉姆等人將傳播的功能歸納為監視功能、協調功能、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我國新聞傳播學者則將新聞傳播的功能歸納為報道新聞、引導輿論、刊播廣告、傳播知識和提供輿論五個方面。②
從這五個方面功能分析,在網絡出現前,高校校報的主要功能是報道新聞、引導輿論,同時擔負一定的傳播知識和提供娛樂的功能。在網絡媒體出現后,高校校報的報道新聞功能受到嚴重沖擊,提供娛樂功能在強大的網絡媒體面前也顯得無足輕重。但引導輿論和傳播知識功能仍在發揮作用。在網絡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報要發揮作用,必須在引導輿論和傳播知識兩個功能上尋求突破。
而實際上,對我國高校校報而言,引導輿論和傳播知識一直是其天然職能。2005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文件明確指出:“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高校校報擔負著在高校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高校校報在履行傳播功能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網絡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報可以而且應該在引導輿論、傳播知識方面發揮作用,但在實際辦報實踐中,高校校報在辦報理念、傳播內容和傳播手段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這兩種功能的履行。
第一,從傳播理念來看,過度強調新聞的宣傳教育功能,把傳受雙方置于不平等地位
目前高校校報一般是由高校黨委主辦,承擔著大量新聞宣傳任務。“辦報只是為了完成宣傳任務”、“傳者本位、報人至上”、“居高臨下的教育者,我講你聽的灌輸者”等思想觀念在校報中還很流行。能否轉變這種傳播觀念,回歸新聞傳播本性,樹立校報“權威的新聞提供者”、“主動的信息服務者”、“平等的雙向交流者”的理念,決定了高校校報未來的發展走向。
第二,從傳播內容來看,新聞時效性不強,信源內容的周期性特征突出
根據全國高校校報協會的調查,在全國高校校報中周報僅占校報總數的1.9%,旬報占5.2%,月報占41%,有些學校的校報是不定期出版的。出版刊期相對較長,影響了高校校報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在網絡新聞“迅捷”、“首發”優勢的映襯下,高校校報新聞越發成為“遲到的重復者”。另外,作為育人的基地,高校教學、管理等諸方面工作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反映到高校校報的報道中,其信源內容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每年固定的4月招生、7月畢業與就業、9月新生開學等內容。“年年歲歲花相似”,周期性的雷同內容必然使高校校報傳播力大打折扣。而且,校園內部媒體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高校校報受關注度下降。
第三,從傳播手段來看,傳播手段陳舊,缺乏創新意識
報紙的傳播手段主要為文字、攝影、圖表等,有消息、通訊、特寫、評論等文體。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靈活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做到圖文并茂,體裁多樣。然而,目前高校校報普遍存在制作技巧單一、制作技術低下等問題,如圖片過少或太小,標題長而不實,消息體裁運用過多,深度報道、評論等體裁鮮見。報紙的傳播手段以靜態為主,如果不靈活運用且缺乏創新意識,在網絡的音頻、視頻等動態傳播手段的沖擊下,高校校報對受眾的吸引力將進一步降低。
如何提升高校校報的傳播功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高校校報的傳播功能履行并不到位。高校校報作為高校內部媒體,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
篇9
在當今新形勢下,校園網已是獲取教學資源必不可少的渠道,是信息交流、互動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虛擬實驗室的建設與應用同樣也離不開校園網基礎設施。虛擬實驗室主要以計算機作為終端設備,對等計算機之間直接互聯以實現教學資源、高速緩存甚至處理器的共享,這些都離不開校園網絡的支持。因此,校園網應該是以學生學習、教學和科研為中心,兼顧互聯網絡應用和學校網絡管理的網絡媒體環境。通常情況下,校園網絡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方面:硬件環境主要包括多媒體應用和網絡設備的配置等,軟件環境指相應的配套軟件、教學資源的共享及網絡管理平臺等。
2開發技術
2.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簡稱VR)是以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為支持,利用計算機圖形、網絡、立體顯示、仿真及多媒體技術來開發一系列虛擬實驗組件來模擬真實的實驗環境和實驗過程,使實驗者能夠在更加豐富友好的實驗環境下快捷方便得進行各種實驗。此項技術主要以Authorware為基本制作平臺,使用Flash、Photoshop等多媒體輔助工具建立各種虛擬三維設備和實驗模型,并針對教學要求隨時更新。
2.2P2P網絡視頻流媒體技術
虛擬實驗室的實現離不開多媒體及影像資料的應用,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生人數的增加,如果采用單一的視頻播放技術很難為廣大師生提供穩定流暢的多媒體播放環境,因此,在校園網中引入流媒體技術是非常有必要的。流媒體技術即是將多媒體影像數據經過壓縮處理后共享于網絡服務器,用戶在使用時可以實現觀看與下載同時進行,而不需要等到整個文件下載完成,它是融合多種網絡播放技術的產物。P2P流媒體播放采用了先進的P2P-Streaming技術,具有用戶越多播放越穩定,支持數萬人同時在線的大規模訪問等特點,為各種實驗課程的直播提供了技術保障。
2.3基于WebService的虛擬展示技術
WebService技術是通過結構化的XML,采用標準網絡通信協議,實現信息跨平臺傳輸和系統跨平臺運行,使得數據傳輸更加迅捷方便,達到信息資源有效整合的目的。基于WebService的虛擬展示技術在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目前主流虛擬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主要采用基于web的C/S和B/S混合架構模式,在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分別應用組件技術COM+和ActiveX技術,從而開發出高效、安全的應用系統,同時,客戶端可以利用web瀏覽器與服務器端的后臺數據庫進行即時通信,實現瀏覽器端的各種操作。采用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特點進行技術組合,實現多人合作、協同進行實驗操作的目的。
3大體標本和數據的數字化建設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我們的虛擬實驗室數據存儲所用,如中國醫科大學、猶他大學的Webpath、伊利諾斯州大學的TheUrbanaAtlasofpathology等網站。
(2)選用國內外較新的病理學圖譜或質量較好的光盤影像資料進行抓圖存儲或攝制。
(3)根據高校自身教學特點的需要進行鏡下標本攝制,可采用高清數碼相機(有效像素600萬以上)在2250*1490分辨率下進行拍攝;教師用微機在1280*1024分辨率下攝像后以jpeg格式存儲等。最后,對所有存儲的圖片影像資料進行分類,按學科及章節順序建立影像檔案。
4動畫展示及虛擬三維建模
將動畫和三維模型展示引入醫學教學領域可以極大的豐富教學手段,同時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自主學習。在進行動畫制作時,主要以Flash軟件制作的矢量圖形為主導,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進行動畫創意,以編程的方式組織調用資源數據及傳輸素材;三維建模主要以目前較為流行的3DMax、Maya軟件為主,其特點是視覺效果強烈,但文件過大,可以通過導入flashmax軟件生成網絡文件為WebService服務。
5個性化功能設計
篇10
本文基于校園網絡環境,介紹了如何將各類媒體資源,通過成熟的網絡系統實現同步、共享和統一管理。重點分析了傳統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技術要點。借助視頻編碼、組播、光端機等技術,搭建媒體資源平臺,實現媒體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和統一播出形式。同時,結合校園網特點,對媒體資源平臺進行優化配置。構建的媒體網絡系統對高校快速部署校園網絡電視臺或媒體平臺起到示范作用。
關鍵詞
新媒體;校園網;組播;數字化
隨著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快速發展,學校各類優質的教學資源、文化資源、圖書資源、科研資源等越來越多,具體包括學術講座,文藝演出,專題片,重要會議,微課程以及精品課程視頻等等,這些影像資料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大都高校都面臨媒體數據無法統一管理和分享的問題。本文介紹了如何部署流媒體統一平臺,并重點闡述如何利用視頻組播技術將校園網與傳統電視媒體融合,實現網上點播和直播功能。平臺還將建立標準的調用接口,可實現與相關教學系統、資訊平臺進行對接,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撐,從而更好的適應“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
1高校構建新媒體網絡系統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加速發展,信息獲取的渠道將更加廣泛,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的高校群體,更加容易被國內外負面信息所影響,作為高校在加強教學科研能力的同時,更應注重人文內涵建設,提升人文素養,構建和諧校園,打造網絡主流文化陣地。高校如果沒有有效的媒體平臺,就意味著無法有效的宣傳,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目前互聯網上音視頻網站非常多,內容豐富但參差不齊,而學校擁有大量優質視頻資源,卻無人問津,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高校在媒體傳播的形式上沒能跟上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從學校文化建設角度出發,構建一個優質的、有活力的、與師生息息相關的統一媒體平臺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至關重要,通過此平臺不僅為學校提供重大事件紀實、宣傳辦學、輿論引導等作用,同時還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平臺,教師的教學平臺。據本人調研,國內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獨立學院、高職院校等非985、211高校,基本還在使用傳統的電視媒體播出方式,部分高校雖然組建了校園電視臺,但還是以傳統媒體播出為主,這樣的信息形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
2高校媒體資源分析
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為例,學校除了常規的學術報告、精品課程、文藝匯演、學生活動外,還自建有校園電視臺,定期播出校內新聞節目,另外學校還設有廣播編導專業,制作有大量專題片,學生影視作品等。
2.1媒體資源存儲現狀目前,高校各類媒體資源的保存較為分散,利用率較低,部分視頻甚至已經遺失或即將遺失,這對學校的發展是一種損失。還有部分視頻由師生上傳于優酷網站,但關注度并不高,或在一段時間內具有較高關注度,但最終還是無法形成持續影響力。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推進,很多高校已建有“視頻點播網站”、“空中課堂”、“在線教學”等類型的視頻資源分享網站,但是這些網站主要以教學目的為主或與學校管理完全脫節,導致資源內容的零散,主題性不強,甚至存在大量盜版視頻,無法在校園內形成一個傳播校園文化與正能量的有效平臺。
2.2媒體傳播技術介紹將媒體數據通過網絡傳輸,首先需要對音視頻進行采集、編碼、轉碼等工作,其次考慮網絡帶寬和網絡設備的承載能力,常見的幾種傳輸模式有流媒體點播、組播和架設音視頻光端機三種,下面逐一進行分析:(1)流媒體點播技術。采用流媒體編碼技術進行視頻的采編,并通過流媒體服務器,用戶可通過對應的URL訪問。目前,流媒體的編碼可在線完成,用戶只需通過后臺管理系統上傳指定格式文件,系統即可對文件進行在線轉碼,從而節省了手動編碼的時間,這一技術目前眾多視頻網站已普遍實現。(2)IP組播技術[1]。通過將網絡中的交換機開啟組播功能,實現視頻一對多模式的傳輸,大大提高傳輸的效率。無論接受用戶有多少,在主干網絡只會有一個數據包流。例如:一個節目3M碼流,有100個用戶觀看這個節目,單播技術時主干網絡的負載有3*100M即300M流量壓力,而使用組播技術,主干網絡只有3M流量,即時用戶數上升到一千、五千,主干網絡依然還是3M流量。目前視頻組播技術的應用比較廣泛,很多廠家已經生產出可將傳統電視信號、衛星信號等直接轉換為IP組播信號的設備,并且轉換設備支持高清效果。技術對比見圖1。(3)音視頻光端機的應用。通過音視頻光端機將演出現場的畫面和聲音轉換為光信號傳輸至遠端,一般園區型高校的光纜資源都比較豐富,部署比較方便,并且廣播級高清光端機可達到高清效果,傳輸畫面質量較好。此種方式一般適用于現場直播,接收端的光端機信號可被用于電視前端,也可同時對音視頻信號進行采編,從而使之成為有效的流媒體。綜合以上幾種傳輸模式的特點,結合媒體資源統一管理的思路,本人認為高校搭建統一的媒體平臺應盡可能同時具備以上三種傳輸模式。設計人員可根據不同網絡結構和具體需求來決定采用的傳輸模式。
3系統實現的基礎
新媒體網絡系統將利用成熟的校園網,整合現有衛星電視信號、地方電視信號、自辦節目、現場畫面、互聯網視頻等資源,通過將這些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形成統一編碼標準的視頻格式,結合交換機的IP組播技術和流媒體點播技術組建一個一體化的媒體網絡系統。
3.1傳統電視向網絡媒體的轉型傳統電視信號源一般包括衛星接收信號、數字機頂盒信號、錄播一體機信號、音視頻光端機信號等,通常這些信號在經過處理后由射頻發射機發射出去。在不改變傳統電視前端結構的前提下,將傳統電視接收機的輸出信號進行數字轉換,形成IP組播信號[2]。目前市面上視頻組播終端種類很多,比較常見有普通視頻組播終端和衛星視頻組播終端,這些終端設備可以實現直接將模擬信號轉換為IP組播信號,基本都已支持高清輸入輸出和B/S管理方式。
3.2在線視頻轉碼的實現隨著視頻分享類網站的興起,用戶視頻在線轉碼就成了一個關鍵技術,并且隨著移動攝像技術的進步,用戶視頻已普遍達到720P或1080P高清分辨率,這對在線轉碼服務的要求將會更高。在線轉碼一般可實現將用戶上傳的視頻文件、直播視頻源、網絡視頻源等通過轉碼服務器進行后臺批量轉碼,視頻編碼采用H.264標準,音頻編碼采用AAC標準,轉換后的視頻格式一般為標準的MP4文件,該文件可由轉碼服務器返回給用戶,也可推送至在線播出服務器,最終實現在播放頁面播出[3]。目前很多軟件企業已經開始提供在線轉碼服務,或者為用戶架設在線轉碼服務器。
3.3校園網運行環境配置媒體資源的統一,離不開良好的網絡運行環境。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已覆蓋較為完善的校園網絡,基本實現IPv4/IPv6雙棧網絡部署,部分場所鋪設有專用光纜。為滿足視頻流的傳輸,校園網需要做如下配置:(1)優化接入交換機配置。確認接入交換機上聯至匯聚或核心交換機的帶寬是否能夠滿足使用,網絡管理人員可通過網管系統監測交換機帶寬利用率,逐步調整編碼器的碼流速率,找到帶寬和媒體流暢度相對平衡的狀態[4],最終確定合適的碼流進行編碼。(2)開啟IP組播功能[5]。對網絡中的交換機開啟組播功能,由于目前互聯網主要業務依然使用IPv4地址,所以在IPv4/IPv6的雙棧網絡環境中,開啟IPv6的組播功能,可降低IPv4網絡業務負載。同時相對IPv4網絡,IPv6組播的傳輸質量和效率都有提升,更加適合視頻類大碼流的應用。(3)特定場所鋪設專用光纜。專用場所一般是指報告廳、音樂廳等,這些場所往往需要進行現場直播,而如果直接使用就近的校園網傳輸編碼數據,會導致畫質效果降低,且經過多重設備交換,傳輸的穩定性得不到保障,所以本人建議對專用場所采用單獨的光纜線路實現信號傳輸,將現場高清畫面和聲音通過光端機傳送至校電視臺或專業編碼工作站。
4媒體平臺的部署和配置
媒體平臺的系統設計采用采編播分離架構[6]。節目源無論什么性質都是播出素材,用戶節目看到的是播出頻道,管理員將播出素材編輯指定到播出頻道后才會出現在用戶界面。媒體平臺主要由用戶網站和管理后臺兩部分組成,通過對頻道的管理,實現將各類資源以統一的用戶界面進行展示。由于該平臺區別于常規的視頻類網站,故需要進行相應的軟件開發,本人建議通過與軟件公司聯合開發的形式,實現媒體平臺部署。
4.1平臺組成介紹用戶網站的界面采用統一的頁面設計。所有的視頻資源使用同一播放插件、不需要安裝多個播放軟件。用戶可在線觀看電視、校辦節目、視頻點播、現場直播等多渠道媒體資源。播放插件采用業界通用的流媒體播放器開源VLC定制版本,提供用戶播放器和瀏覽器插件。操作系統支持WindowsXP32bit和64bit以上版本、MACOSX;瀏覽器支持IE7以上版本、谷歌瀏覽器、火狐、Safari等。為方便用戶使用,平臺網站提供資源搜索功能。管理后臺主要負責頻道的管理。頻道來源可支持衛星組播信號、視頻組播信號、流媒體服務器或網絡視頻源。依據節目來源性質,進行分類管理和存儲。另外管理后臺具備對組播設備和流媒體服務器進行遠程管理的功能;具備流媒體在線編碼、轉碼等功能,在線編碼器應支持flv、asf、wmv、wma、mpeg1、mpeg2、mpeg4、mp3、wav、ts等多種格式。
4.2系統典型配置
4.2.1頻道管理通過后臺管理界面添加頻道,設定頻道的網絡端口、地址等信息。頻道管理界面如圖2所示圖4中可以看到播出頻道列表。頻道可以選擇使用那些節點服務器播出、使用IPv4或者IPv6。也可以配置組播還是單播方式、隨時停止或者恢復頻道播出。
4.2.2遠程管理在系統管理界面,管理員可以遠程操作視頻組播終端,實時了解終端設備運行情況,更改組播配置,甚至遠程的微調畫面的亮度、對比度、色調等細節。遠程管理界面如圖3所示。
4.2.3收視率統計和傳統電視臺一樣,收視率是管理人員最關心的數據。在網絡上的電視臺,有著先天的優越性,收視率和使用率等信息可以非常準確的統計出來。管理人員可以依據這些信息作出統計,哪些是熱點資源,哪些是邊緣資源。如圖4是直播節目點播量統計,包括頻道名稱、提供服務節點、今日點播量、歷史單日最大點播(時間)、總點播量等信息。
5結束語
新媒體網絡系統的應用,使高校具備全面統一的媒體功能,集中展示內涵建設成果,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引領學校特色發展。該媒體平臺系統融合了成熟的傳媒技術,為廣大師生提供便捷的一體化的媒體服務,在高校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呂鋒;江韋;李振華.IPv6視頻組播系統研究與設計[J].通信技術.2008-3:1
[2]國明.IP組播技術在數字電視前端系統中的應用[J].有線電視技術.2012-8:1-2
[3]劉艷麗;張峻.基于流媒體技術的校園網絡直播系統的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1-2
[4]陽永清;黃立新.基于校園網的便攜式視頻直播系統的實現[J].現代教育技術.2011-12:3-4
[5]胡小生.校園網的組播應用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