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評優方案獎勵辦法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院評優方案獎勵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2014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100強”名單中,瑞安市人民醫院、江陰市人民醫院、宜興市人民醫院、諸暨市人民醫院及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名列榜單的前五位。從榜單來看,江蘇省縣級醫院綜合競爭力最強。江蘇省、山東省入圍數量并列第一,而江蘇省排名更靠前。100強縣級醫院分布于57個地級城市中,94個縣/縣級市。這些城市大部分位于東部地區。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研究部負責人對榜單做了解讀。他指出,東部大部分指標都領先于中部和西部,醫療技術指標優勢更加明顯,這也是東部名次強勢的原因所在。中部、西部應投放更多資源在醫療技術方面,從根本上提高醫院競爭力,才能迎頭趕上。100強醫院整體增長良好,但高級特別是中級職稱人數占員工人數比例整體呈下降趨勢,容易造成人才斷層現象。如何吸引高素質人才、打造完整的人才梯隊,始終是醫院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點。
五路徑打造人才梯隊
已連續十二次蟬聯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一名的江陰市,有著其他絕大部分縣市難以企及的經濟實力。在很多醫院管理者看來,江陰市人民醫院排在榜單第二名一點也不意外,但“一點也沒有可借鑒性”。事實上,同其他縣級醫院一樣,“招不到人才、人才招到后留不住、留住的人又安于現狀”的問題也一度困擾著江陰市人民醫院,但時至今日,該院已發展為擁有2326名職工,高級職稱人員293名,309名博士、碩士的三級乙等醫院。培養人才的成效尤為顯著,它是如何做到的?江陰市人民醫院院長張華給出了答案。為了吸引高素質人才、打造完整的人才梯隊,江陰市人民醫院實行了五種路徑。
首先是堅持文化引領。江陰市人民醫院推行了五個文化建設,包括質量文化、學習文化、公平文化、誠信文化、感恩文化。“比方說在退休人員中評選‘十大名醫’,從在職職工中評選‘十佳青年醫師、十佳青年護士’。在全院塑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張華說。
其次是強化科學管理。江陰市人民醫院推行了人才培養激勵的制度設計,出臺了“人才培養和引進管理辦法”“科技創新獎獎勵辦法”“學科帶頭人遴選標準”等,這些獎勵方案的實施推動了優秀專科人才的培養。
在人才引進方面,江陰市人民醫院實行頗具吸引力的經濟獎勵。招收學科帶頭人給予100萬元安家費,10萬元科研啟動資金;對于一些重點人才、重點學科、重點專科都給予一定的獎勵;科研成果、科研論文都會有經濟獎勵。“2014年,醫院發了120萬發表文章的獎勵。”張華表示,獎金的刺激帶動了學科的發展。近兩年,醫院每年都有一項國家自然基金、一項省自然基金、一項科技進步獎、一兩項江蘇省新技術引進獎。
為人才搭建成長平臺是第三種路徑。縣級醫院要想發展,首先要看成長平臺是否“牢靠”。“青年醫生規范化培訓,赴省市醫院進修,與東南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合作開設碩士研究班(醫療、護理),每年選派學科帶頭人和后備人才出國進修。”張華介紹:“醫院還建立了科研基地,定期舉辦博士沙龍,請國內外著名教授來醫院講課分享經驗。”
優化考核導向也是江陰市人民醫院打造人才梯隊的重要的抓手。“目前,江陰市人民醫院所有員工到年底都會有一個考評分數。分數有什么用?會關系到職工的評優薦優、職稱晉升等方面。”張華表示,特別是科主任考評,業務工作、科室管理將占到大額比例,一旦連續兩年考評分位列同系列最后一名,將被免去科主任行政職務。
第五種路徑是推進三級分科。江陰市人民醫院在2002年就開始推進三級分科,目前普外科、骨科、腫瘤科、心內科都分為四個病區,實行三級分科以后臨床各項專業技術更趨精細化成熟化,醫生由“全能”轉向“專能”,切實推動了專科建設與發展。“專科做大做強了,人才才能扎根發展,使技術又專又精,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張華說。
以品牌專科為起點
如果說經濟富裕的江陰市靠重金打造人才梯隊不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話,貧困地區高州市所走的品牌專科發展之路則更有說服力。
2013年初的“回扣門”事件標志著“高州模式”的落幕。高州市人民醫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2013年1-5月所有的業務指標,門診、急診、手術、住院都呈指數下降,下降速度之快、持續時間之久,讓不少業界人士發出一聲嘆息:難重來。然而,一年多時間過去,高州市人民醫院卻交出了一份更為漂亮的成績單,所有的業務指標達到歷史新高:2014年年門診量突破了100萬,住院量達到9.7萬人次,同比增長1.4萬人次,增長16.9%,相當于增加一個二甲醫院的一年住院規模。
這樣的成績讓高州市人民醫院排在了榜單的第六位。“我們的標準是三甲醫院重點專科規定的大病都能開展,醫保規定的22個病種都能有效治療。”高州市人民醫院新任掌舵人王茂生不無自豪。如何做到這一點?王茂生認為主要歸功于省縣技術對接,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縣級醫院專科能力建設是核心。
王茂生認為,縣級醫院要建品牌專科目的不只是為了建一個專科,搞尖端技術吸引患者,而是以其為龍頭和依托,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和技術輻射作用,帶動全院其他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醫院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以高州市人民醫院選擇心外科為例,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從診斷、檢驗、影像到手術、重癥監護等技術,都要求有很寬的知識面,代表了醫院的綜合實力。談到為何當初選擇心外科作為專科起點,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如何讓心外科迅速成長,王茂生總結為立足資源、技術、文化、政策,“四位一體”打造重點專科。
從資源來講,高州市人口170萬,心臟病最為常見,病源豐富。高州經濟欠發達,農民是患者主體,收入低、缺錢治病,因此群眾就近治大病、治好病的需求強大。
在技術上,高州市人民醫院繞過市級醫院直接對話省部級醫院。王茂生表示,市縣級醫院地域相近、技術差距不大、病源基本相同,競爭同質化。而省部級醫院掌握最先進技術,技術下沉沒有市縣間利益考量,容易實現省縣技術一體化,讓縣域群眾真正就近治大病。
篇2
江蘇揚州市婦幼保健院,江蘇揚州 225002
[摘要] 目的 探討PDCA在群體保健管理中運用切實干預區域保健重點難題“降低持續攀升剖宮產率”的實踐效果。方法 嚴格按照戴明環管理從“計劃-實施-檢查-改進”每個步驟做好調研、數據積累、分析并分層次反饋,促進揚州市6個縣(市、區)的衛生主管部門、保健管理機構、助產單位各負其責,有計劃有步驟完成遏制剖宮產率任務。結果 促進自然分娩的社會環境和理念轉變顯著;全市剖宮產率從68.73%三年下降到44.99%;助產技術人員增加、技術提升;取締助產機構40個;孕產婦、新生兒死亡率未提高。結論 管理技能的掌握并運用于婦幼保健服務將提高我們的群體管理水平和干預效果。降低剖宮產率長遠影響獲利更多。
[
關鍵詞 ] PDCA;干預;剖宮產率
[中圖分類號] R1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2(c)-0185-03
Effect Analysis of Intervening Cesarean Delivery Rate Applying PDCA Circle Three Years in Yangzhou
HE Xiaoyan WANG Jing DONG Lei WU Wanfen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vince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Jiangsu 225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he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tangible results of PDCA on reducing the rate of cesarean delivery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management. Methods Reduce the caesarean delivery rate conducted strictly by the deming circle management in Yangzhou. It will according to the “Plan - Do - Check – Action” step by step to do research, accumulat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data feedback. Result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childbirth has been changed. The rate of cesarean delivery has been fell to 44.99% from 68.73% in just three years. The number and technology of midwives have been improved. About forty midwifery bodies have been banned. Also, the result doesn’t show an increased risk of Maternal and neonatal mortality. Conclusion If you master and apply management skills, you will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intervention effect. It Will benefit from lower cesarean section rat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DCA;Intervention;Cesarean section rate
2010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對中國、印度、日本等9個亞洲國家的分娩方式調查報告,平均剖宮產率為27.3%,中國最高,達46.2%,相比之下,發達國家日本僅19%.顯然,中國已成為全球剖宮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揚州全市剖宮產率2009年為68.73%,全市各縣、市(區)以及城區各市直醫療機構之間存在不平衡性,出現農村高于城市,低級別醫院高于高級別醫院的倒置現象,因此2010年初確定以三年時間降到全省平均水平45%的目標,干預助產技術服務提供的各個環節。現將干預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2012年市直及6個縣(市、區)轄區分娩機構年平均3.5萬名新生兒分娩登記的臨床資料、轄區助產機構數量及產科工作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對各縣(市、區)婦幼保健機構及衛生主管局行業管理舉措進行觀察。
1.2 干預方法
實施PDCA管理方法,降低全市剖宮產率到45%水平。PDCA循環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于1954年根據信息反饋原理提出,并廣泛應用于質量管理的標準化、科學化的循環體系,又稱戴明循環[2]。具體做法如下。
“P”市級干預計劃的制定:前期詳細的方案向市衛生局匯報,列入年度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分4個步驟,步驟1確認問題,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收集和組織數據(按照婦幼衛生統計上報資料以及設計專項調查表,進行分區域統計分析剖宮產因素、新生兒體重、機構數量等);設定目標(三年全市剖宮產率達到省平均水平,第一年降10個點,第二年降到50%,第三年達到45%)和測量方法(建立市縣鄉三級考核機制和細則、開展營造全市“自然分娩好”氛圍宣傳活動、進行質量督導保障分娩安全、達到階段指標目標)。步驟2分析原因,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尋找產生問題的各種原因;全市共性與縣市區差異性問題,找出干預重點。步驟3找出影響因素,用“魚骨圖”比較并選擇主要的、直接的影響因素;對應羅列出5項主要因素的干預內容,社會主導輿論的宣傳、醫務產程評估助產技術的提升、醫療機構的質量考核、孕產家庭的孕期全程宣教及無痛分娩技術的開展。步驟4提出行動計劃,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提出行動計劃和準備相應的資源。
“D”制定行動計劃切實實施,用“甘特圖”跟進分項工作進度,關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首先,市與縣衛生局簽署目標責任狀,明確剖宮產率目標以及降低剖宮產率的制度建設要求,健全了各縣市產科質量監督考核制度并加強督查,各縣市衛生局結合轄區助產單位實際制訂合理的剖宮產控制率,落實該率做為醫院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兌現獎懲措施;其次,開展市縣聯動健康教育,要求各級婦幼保健機構開展“自然分娩好”專題活動,形式多樣在全社會進行廣泛宣傳、孕婦學校重點指導,對孕產婦及家屬正確引導;再次,推廣無痛分娩、無保護分娩技術、陪伴分娩服務的深入開展,讓孕產夫婦享受自然分娩過程;設立開放式廚房、孕期心理干預等沙龍活動加強孕期合理膳食指導,孕婦體重管理減少巨大兒、妊娠合并癥的發生率。最后,市級安排統一師資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的技術培訓,以轄區為單位分批次流動授課,理論結合技術操作訓練,覆蓋全體助產、兒科、麻醉科技術人員。
“C”階段性督查反饋結果,市婦幼保健院群體保健科利用階段婦幼衛生質控,跟進各地產科質量和剖宮產現狀與全市平均水平,以通報形式反饋市、縣市衛生局,同時將質控過程中的母嬰保健服務存在的個性問題一并列入。年度進行排位在婦幼衛生工作會上專題進行分析通報,幫助查找差距和具體原因,未達標的市與縣市衛生局考績掛鉤;縣市衛生局與院長考績掛鉤。
“A”制定下一年度干預措施,是根據匯總分析全年日常工作、報表等分解為共性和區域個性問題,擬定全市區域督查指導內容和培訓計劃,細化并調整制定揚州市母嬰保健技術管理規定。部分縣市制定了相關促進自然分娩的補償機制和人員獎勵辦法;部分縣市細化圍產保健協作組產科質量分析制度,定期抽查每個分娩機構的病歷進行剖宮產指征合理性分析落到實處。有針對性的舉措有利于縣市區工作的有效性得以體現。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全市6個縣(市、區),共有113個助產機構,其中3個三級醫院、7個二級醫院,103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市年分娩3.2~3.9萬人,各級機構年分娩量最多為7000人最少分娩100人。全市6個婦幼保健機構,其中1個市級保健院、2個縣級保健院、3個縣級(區)保健所。
2.2 干預剖宮產率實施三年達到預期目標
見表1
實施干預的第一年(2010年度)全市剖宮產率為66.1%,雖然最大的縣市降幅達11.3%,但全市指標降幅2.63%未達年度十個點的目標,主要原因有兩個縣市重視不夠認為不是動真的,不降反升,年度市衛生局對縣市衛生局將年初考核標準兌現,降幅達標縣予以表彰,未達標縣市取消評優資格,并在工作會上由分管局長做詳細的剖析影響因素報告,極大地調動了縣市主管局的重視程度,為婦幼保健機構配合行業管理打下基礎。會后縣市主管局細化了承擔分娩的鄉鎮衛生院院長責任制,完善了區域信息互通制,杜絕了手術指征掌握不一致的你不剖到其它院的跑院現象,落實了轄區專家點評病例制。認真兌現考核后三級重視上下聯動。
干預第二年(2011年度)全市剖宮產率達55.35%,較上年降幅10.75個百分點,最多的縣市降了14.55%,最少的降了4.68%,城區3個三甲醫院集中區域也降了6.54%,可見全方位全員實施。各地嚴格梳理機構、人員能力資質,分娩數量、質量不符合的堅決予以取締助產技術服務資格。
干預第三年(2012年度)全市剖宮產率達44.99%,較上年降幅10.36個百分點,城區又降了6.35%,達到醫院級別高低、城鄉間的順位關系,達到合理轉診,減少基層風險。
2.3 剖宮產手術指征構成變化,社會因素下降明顯
2009年剖宮產指征前三位是社會因素、臍帶因素、疤痕子宮,分別為35.56%、11.18%、9.65%,合計占56.39%;2012年前三位是疤痕子宮、社會因素、胎方位異常,分別為24.35%、12.0%、11.99%,合計占48.34%。社會因素從35.56%減少到12.0%。疤痕子宮因素提高排至第一位。另外,胎方位異常、胎兒窘迫因素作為手術指征分別上升了74.3%、82%,較明顯。見表2。
出生體重巨大兒發生率從2009年7.9%上升到2012年的9.96%,部分區域三年提高一倍多;低出生體重各地三年前后占比接近,(見表3)。剖宮產以巨大兒為指征的構成由2009年的7.06%上升至2012年的8.52%。
管理深入與技術應用。分娩鎮痛麻醉技術的開展推進,為畏懼分娩疼痛孕婦選擇自然分娩提供了幫助,揚州市二級以上分娩機構從2009年自然分娩中10%實施分娩鎮痛,每年增加20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70%左右,同步陪伴分娩的服務跟進讓群眾接受度高。三年來,分娩機構的管理在本次專項管理中強化了資質要求,先后因年分娩量低、人員資質等因素取締了產科機構資質40余家。區域孕產婦、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穩定在8/10萬和3‰以下。
3 討論
3.1 影響剖宮產率的社會環境與醫療技術因素
國外研究提示,剖宮產分娩率>15%時,母嬰死亡率或病殘率不再繼續下降[3]。因此,2010年確定對全市過高的剖宮產率干預是我市婦幼保健行業管理的重點之一。社會因素是初期干預重點,近幾年由于手術、麻醉技術、抗感染水平的進步,社會都普遍相信剖宮產是相對安全且痛苦較少的分娩方式,而對其并發癥和遠期影響重視甚少,加上多數孕婦一胎初生懼怕分娩疼痛,期望順利避免發生醫生交待可能的波折,所以點單手術較為隨意。從產科醫師、助產人員方面,害怕糾紛,手術比觀察產程節約時間及效益追求,對產婦及家屬選擇手術分娩、良辰吉日等要求采取了縱容或妥協的態度。因此,全社會“自然分娩好”氛圍的建立需要大力持續的宣傳,讓孕產婦家庭觀念轉變,讓產科醫生回歸產房,提升對能否順產的客觀評估,做好產前母嬰情況評估的溝通,增強孕婦信心和對醫生的信任。三年來,社會因素從35.56%減少到12.0%,減少了2/3,仍排二順位有較高占比。疤痕子宮因素從9.65%到三年后的24.35%躍居第一,是前幾年的高剖宮產率累積、陰道試產風險大、符合政策二孩出生需求增多等因素有關。
干預前后巨大兒在剖宮產因素構成中仍居前5位,出生體重巨大兒發生率在持續提高,說明孕期保健體重管理干預不理想,縣市區級婦幼保健機構的圍產保健科已經逐步開展孕婦營養指導和宣傳,但對基層指導弱,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圍產保健工作內涵尚有待提高。因此,提高保健服務能力指導孕婦進行正確飲食、運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是胎兒體重控制關鍵。而胎兒窘迫因素作為手術指征上升明顯,與過度診斷有關。
3.2 管理干預的系統性策略
建立以“PDCA”循環管理實施一系列措施來控制剖宮產率,實際操作需要堅持落實每一步,偏差及時分析糾偏,再進入下一個“PDCA” 系統干預方能達到持續改進,使得剖宮產率連續平穩下降。
項目前期,詳細調研及可操作性的干預方案是婦幼保健機構群體保健工作計劃性、干預科學性的必要工作,是開發領導有說服力的循證依據,協助衛生主管部門進行行業管理的不可或缺的步驟。
項目實施期間,原計劃三年剖宮產率分別下降10、8、5個百分點,實際三年下降分別是2.6、10.7、10.3個百分點。可見行政干預仍然是保健管理工作開展技術服務、依法督導等區域母嬰保健技術規范開展的有力保障,確立縣市區衛生局的責任是項目成敗關鍵,取得支持及納入衛生局總體工作要求中去,需要重點突出,常規工作之余階段性解決難點問題,從而可操作可協同。其中三級醫院、縣市人民醫院的帶頭作用很重要,也是管理攻克的重點難點,依靠她們做為當地圍產協作組主要技術力量,其質量督查對剖宮產指征的定期分析,是保持并穩步下降剖宮產率的必備舉措。
項目后期,取得效果同時母嬰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產科服務人員的綜合能力,對各級服務機構人員的高危妊娠識別、處理及轉診,產程的觀察、陰道助產技能,應有對等的要求和培訓。市級婦幼保健院持續提供技術支撐,首先,開展系統的全市產科基本技能培訓,全覆蓋產、兒、麻醉科醫護人員,分區域分批次,通過ALSO 培訓將知識與技能、流程與規范、理論與實踐結合,收效較好;其次,有針對地派出專家到縣市圍保門診督導產前干預、助產人員培訓產時干預、病歷點評的產后干預,為縣市婦幼保健機構在行政干預同時提高識別、處理技術能力,將干預過程非簡單化的完成指標,體現分級管理的意義。
3.3 長效機制建立的難點與建議
剖宮產因素中的虛高經干預有了下降,但是社會因素比例仍然較高,醫學因素掌握尺度會放松。不少醫生在某一單項檢查結果異常時即診斷胎兒窘迫,導致胎兒窘迫診斷過度而引起剖宮產率上升[4];從孕前到孕期的營養個性化指導、體重管理、運動指導等保健服務需要專業性醫生、家庭參與性更高,探索干預措施和制度達到長效生活方式的優化難度大;孕婦體重控制不理想,巨大兒發生率增加會不可避免手術分娩增多;而巨大兒剖宮產風險明顯高于非巨大兒[5],母嬰安全隱患增加。因此剖宮產因素中結構發生變化需要長期關注,預防反彈。
綜上所述,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及異常分娩,挽救孕產婦及圍產兒生命的有效手段,但是剖宮產率過高并不能進一步降低圍產兒發病率及死亡率,反而增加新生兒及產婦患病率,尤其是使再次妊娠后的風險及手術難度增加。3年期間揚州市剖宮產率從2009年的68.73%下降至2012年的44.99%,呈逐年降低趨勢。最大的收獲是促進自然分娩的社會環境和理念轉變顯著,從“選擇剖還是生”到 “有指征才需剖”,形成了共識口口相傳,醫生勸導工作減輕許多。無痛分娩無保護助產等服務同步推進為自然分娩的選擇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堅持不懈使用PDCA循環管理促進產科醫務人員合理掌握剖宮產指證,促進全社會、管理部門關注婦幼保健重點內容,達到控制剖宮產率在合理范圍有效增進母嬰健康。
[
參考文獻]
[1] 馬潤玫.中國產科的焦點問題——剖宮產[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31(7):1.
[2] 潘沼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13-315.
[3] Althabe F, Belizán JM. Caesarean section: the paradox[J].Lancet,2006(368):1472-1473.
[4] 林小紅,牛建民,梁志紅.10年剖宮產指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65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