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理論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生態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生態理論

篇1

關鍵詞:世園會;城市生態公園;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眾所周知,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城市公園帶來強大的空間,在建設發展的同時,需要考慮其公園本身的生態可持續性,城市生態公園不僅具備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功能,還在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城市鄉土特色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新型城市公共綠地系統、展示生態文化景觀等方面獨樹一幟。因此,人們開始對城市生態公園大為追捧,其設計理論的討論也空前熱烈。

1. 城市生態公園設計理論

1.1 建立和諧生態系統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是生態設計的價值所在。在生態公園設計中,生態思想要貫穿到整個設計過程中,以這種和諧的生態觀來改善人的行為與生態過程的關系,使公園的使用功能與生態功能在空間、內容、規模上能協調一致。生態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應主動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種的作用,把生態因子向著使人感覺更舒適的方向調整。為此,應考慮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行道樹的選擇既考慮造就人行道的林蔭效果,再如恰當的垂直綠化起到室外降溫的作用,穿插能釋放較多負氧離子的針葉樹種或既殺菌又有清香氣味的樹種,從而使空氣清新。

穩定的生態系統是公園設計的根本,公園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這些地方地處生態學上的邊緣匯帶,天然景觀雖好,但地質、水文、氣象、生物諸因子間的平衡比較脆弱,更易發生自然力導致的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臺風等。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規劃的時候就著手考慮環境穩定性的問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環境穩定性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規劃中盡量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現狀,因為這是千萬年來各種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結果,如果你強行把它破壞了,就可能引起生態系統連鎖性的退行性變化,或它又向原來的狀態恢復,把你花了投資構筑的東西和安排的景觀部分或全部地毀壞掉。其二,在維護和加強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應是首選的,因為這些活的東西可以通過適應和調節而和其它生態因子達成平衡,雖然從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從長期看卻是最穩定的。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護坡、生物固堤等。

1.2優化公園景觀規劃格局

通過對理想景觀模式、景觀格局分析及適宜性分析等景觀格局理論方法的綜合使用,按照公園的生態要求和功能要求,將公園的景觀格局優化,使公園景觀規劃秉承“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創造時空交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園林景觀。例如主入口區,該區域以休息空間和水景為主,作為人們進入公園的主要交通地點,在景觀上也具有其獨特的特色,增加公園的吸引力。入口區的休息空間成為人們絕佳的等待休息區域。園中的湖水,讓還未進入園中的人們提前體味到園中的樂趣和與自然的交融。獨具特色的林蔭大道、木橋、流水、鳥鳴、花香讓游人身臨大自然,流連忘返。再如自然生態觀賞區,此景區被水系包圍,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澗的不同水面設計,豐富水景觀的形勢。濕地生態保護景區――水上活動區,利用原有地理位置,湖水的便利,遵循自然遺址和天人交融主題,將此區規劃成一個濕地的生態保護景區并讓人們親身感受原始生態的美。

1.3 生態設計兼顧文化內涵

文化是精神的體現,是景觀空間的精髓和靈魂,一個沒有文化承載力的生態公園,是令人心生距離感和冷漠的。美國建筑師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圖亞特?考恩把“生態設計”定義為“任何與自然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生態設計要表達出與其生態內涵相一致的景觀形式,給人以潛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觀的美學享受。從文化概念中提取一個城市根源的特性,讓城市公園的設計具有文化性,一個公園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基于文化觀的城市公園生態設計把隱性的生態文化層面的要素轉化為顯性的生態美學景觀,通過對生態美的基本特征和范疇的分析,總結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態”與其它文化概念相融合,展現出更具特色的設計理念。

2.西安世園會生態設計

2011西安世園會會址位于西安灞生態區,是西安新型生態新區。西安世園會在規劃建設中以綠色環保為理念,在詩意的園林畫卷中展示了文化神韻,并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西安世園會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倡導“簡單而不奢侈,低碳告別高耗,回歸自然,綠色生活成為追求的時尚”的理念,將以現代生態理念再現和展示長安生態美景。在園區的策劃、規劃、設計和建設中,以水為脈、以綠為底、以景為翼、以雅為體;綜合運用當今生態建筑的最新成果,建造“零消耗、零排放的生態示范建筑,以“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為主旨”,借助園區水闊岸長的地域特色,植柳造園,再現長安灞柳盛景,實現碧水長天、天人和諧的自然風情,打造城市生態公園的新階段。

西安世園會在倡導綠色生活理念的同時,使陜西文化融入其中,展現文化與生態的完美融合。,比如在這些景觀藝術的綠色畫卷中展示環保理念,五彩終南是秦嶺的縮影,在鮮花植物中巍然屺立,重在傳達尊重環境即是尊重自我,長安花谷用不同色彩的花舟描繪出“天上”美景,在絢爛多姿的視覺震撼中反襯“大地”藝術的蒼白,呼吁花滿城都;灞上彩虹是結合水面的景觀藝術,烘托出開闊壯麗的花水之美,更強化了水之可貴,城市應對生命之泉倍加珍惜;這些景觀不僅是生態化的自然美景,更是生態與人文的完美結合。

總結

城市生態公園作為大型公園建設的基礎考慮因素,其設計理論及方法還需不斷的完善。西安世園會作為一個大的城市生態公園的代表作品,可以為今后城市生態公園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使得城市生態公園設計達到其整體性、可持續性等特性。

項目基金: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資助:陜西重大景觀規劃設計與人文精神(項目批準號:11EH138,項目類別:國家西部)

參考文獻:

[1] 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設計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篇2

[關鍵詞] 生態城市理論;生態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發,人們越來越關注城市安全。生態城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安全,要求既能滿足城市的發展又不能破壞自然環境, 因此建設生態城市成為各國解決城市安全的重點解決方案,構建生態城市成為城市規劃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我們理想中的生態城市應該是“山翠草綠、花香鳥語、空氣清新、天藍水碧、經濟繁榮、文明守紀、關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歸根點就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這是永恒的主題。

二、生態城市理論的基本內容

1.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升華而提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研究過程中指出,“生態城市是”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性和生產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質和生活方式。但隨著城市生態改造運動的開展,城市生態理論研究的深人,生態城市的概念不斷發展和完善。2001年我國的學者黃肇義、楊東援在總結國內外

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生態經濟理論,提出了較為完善的生態城市定義,即“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公平承載系統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 [1]。

2.生態城市的模式

生態城市是一種城市發展的過程,又是可及的目標,可能實現的未來城市藍圖。因此,許多人對它進行研究、設計和憧憬。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城市生態組織的國際會議認為,生態城市應包括以下內容:重構城市、停止無序蔓延;改造傳統的村莊、小城鎮和農村地區;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高效利用資源;形成節省能源的交通體系;實施生態經濟鼓勵政策;強化政府管理職能。我們認為,生態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是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文化建設,其中環境意識文化建設應該先行。人人都應該具有生態智慧、生態覺悟和環境意識。隨著人的環境意識提高,帶來的是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把控制人El的增長作為先決的條件,強化環境教育提高城市人口素質是必要的條件。這樣才能真正停止城市的無序蔓延。在人的生活方式轉變當中,轉變消費的觀念和行為,以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以綠色消費代替盲目消費、以注重精神的消費代替多多益善的財富觀念,以生態文明的自覺,建設高水平的生態城市[2]。

3、生態城市的標準

生態城市的創建標準,要從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三個方面來確定。社會生態的原則是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創造自由、平等、公正、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生態原則保護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能源,提高資源的再生和利用,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續生產、消費、交通、居住區發展模式;自然生態原則,給自然生態以優先考慮最大限度的予以保護,使開發建設活動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內,另一方面,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增強其健康性。

4.生態城市的特征

根據生態城市的概念和內涵,可以看出,生態城市不同于傳統的城市,它具有鮮明的生態特征:(1)健康與和諧:生態城市具有合理的生態結構、和諧的生態秩序以及完善的生態功能;能夠提供正常、穩定的生態服務,是生態系統內部、外部及其子系統間健康和諧的區域。(2)高效與活力:生態城市追求系統整體功能的高利用和增值,即物盡其用、地盡其得、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3)持續與公平:生態城市要求資源合理公平配置,注重技術、資源、信息、經濟等成果的分享,協調發展與保護,為區域間、區域未來的發展負責,進而形成區域的可持續發展[3]。

三、生態城市建設研究

“低碳生態城市”是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未來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城市的生態化是生態城市的發展與演化、人與環境之間一系列矛盾運動變化、生態選擇和組織的過程。生態城市發生與演化的動態變化,意味著城市在時間和空間上從

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化,從工業化發展模式向生態化發展模式轉變。生態化發展模式是在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選擇、和諧相處、協同演進的共生發展模式,是對工業化發展模式的辯證否定。它揚棄了只注重經濟效益,不顧人類福利和生態后果的唯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兼顧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持續發展,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的注重復合生態系統整體效益的發展模式。生態化發展模式是人們對人類進人工業文明以來所走過的道路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

中國不能采用西方曾經采用傳統的城鎮化模式和城市發展方式。面對快速推進的城鎮化趨勢、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由此帶來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現實矛盾與未來挑戰,中國的城鎮化和城市發展必須采取一種有別于傳統模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只有采用低碳發展模式,才有可能在2040年之前實現能量需求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凈減少,也才有可能在2050年當中國基本完成城鎮化進程之前出現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矛盾基本緩解局面。只有發展低碳生態城市,才能使中國可持續地推進城鎮化成為現實。

首先,低碳發展模式要求改善能源開發、生產、輸送、轉行和利用過程中的效率并減少能源消耗。在保障發展速度的同時,減少對能源的需求并進而減少對能源結構中仍占主導地位的化石燃料的依賴。(“低碳”并非“零碳”)

其次,低碳發展模式需要降低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中的碳含量和開發利用產生的碳排放,從而實現全球大氣環境中溫室氣體環境容量的高效合理利用。

此外,低碳發展模式還意味著調整和改善全球大氣環境中的碳循環,通過增加自然碳匯來抵消短期內無法避免的化石燃料燃燒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最終有利于實現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目標。

四、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目標與實施步驟

1.低碳生態城市的戰略目標

205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達到70-75%,全國經濟總量中城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90%,城市單位能量消耗和資源消耗所創造價值在2000年基礎上提高15~20倍,提早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四倍躍進”的目標,爭取到2040年實現能源消耗的“零增長”,爭取到2035年實現溫室排放的“零增長”。

2我國低碳城市發展之路路徑選擇

篇3

關鍵詞:生態城市 指標體系 建設實踐

1997年國家環境保護局推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建設,2002年推出生態省、生態市(縣)建設。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于2003年8月公布了生態省、生態市(縣)建設指標(試行)文本。此后,全國各地開展了生態市建設活動。目前,全國已有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浙江、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廣西、四川、遼寧、天津、山西、河南等15個省份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超過1000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的建設。全國生態市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對生態城市建設進程進行客觀分析,綜合評價生態城市的發展效率和實施效果,系統反映國內各城市間生態市發展的區域差距,具有深遠的研究影響。

生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一)國外生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國外專家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探索并提出了具有不同價值的新論斷。其中,較典型的有: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要用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城市系統,將生態城市建設與研究推向世界;1984年,蘇聯生態學家亞尼科斯基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高速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王如松,1998),生態城市的建設開始從理論階段跨越到現實階段;美國生態學家雷基斯特(1987)認為:生態城市追求人類和自然的健康與活力,即生態健全的城市, 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1990年,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伯克萊城召開。會議分析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途徑,探討了生態城市構建原則與方法;1992年, 第二屆國際生態會議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它包括了道德倫理和人們對城市進行生態修復的一系列計劃,遠遠超出了“可持續性”這個概念(馮端詡,2001);同年,日本專家學者探討了生態型城市建設的理念及實施步驟,拉開了日本生態城市建設的帷幕;1996年,第三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在最需要環境保護的城市塞內加爾舉辦。這些國際會議均以生態城市為重要議題,推進了各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尤其是體現在各國(城市)對生態園林的建設。生態城市理論已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二)國內生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國內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1984年12月,在上海召開首屆全國城市生態科學研討會,提出了城市生態學的意義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開第二屆城市生態科學研討會,主要討論了實際應用問題,如生態城市的具體規劃、籌建、管理等,以及開發難度等問題;首先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的是江西省宜春市,1988 年初推動生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幾年間,山東青島、江蘇南京、浙江杭州等城市紛紛開展生態城市試點建設;馬世駿等(1984)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以人類與環境關系為主導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思想,在近 20 年來已經滲透到各種規劃和決策程序中,對城市生態環境研究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黃光宇認為,生態城市是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在創建生態城市時應結合生態學原理,用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創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梁鶴年從生態經濟學、城市規劃學等角度定義生態城市,他提出生態主義城市是生態完整性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連接。

生態城市的評價模型及指標分析

(一)國外生態城市的評價模型及指標分析

國際上不同國家,城市生態系統評價研究方法名稱各異、所用方法及模型也大不相同。拉丁美洲的IDRC項目“人類健康的生態系統方法”探討了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并未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荷蘭的三成分模型 (the three-Component or theme models)盛行于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運用該模型可以分析當地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Jeny等人采用DPSEEA模型研究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另外壓力-響應模型(stress and stres-response models)在世界上的應用也較為廣泛。

在生態系統指標的建立方面,各個國家也有較大的差異。1991年,在土耳其召開的聯合國人居會議上,聯合國人居組織(UNCHS)提出了一套城市指標體系,該體系包含46個指標,其中,環境方面的指標有4個,如固體廢物處理方法、日常廢物收集、廢水處理比例和人均固體廢物產量。社會經濟方面的指標有住房、城市基礎設施等。該指標體系應用于100多個國家的236個城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1993年,歐洲委員會與城市環境國際研究所建立了由可進入性、資源的有效利用、良好的環境、綠地、人工環境質量、綠色經濟、活力、社區參與、社會公正和健康組成的指標體系,然后合并成一個綜合指數(王祥榮等,2006)。這套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創新,包含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用于分析東歐、西歐的一些城鎮,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歐洲環境局采用了50多個指標構建指標體系,主要是基于現有的信息和數據,來確定城市主要環境問題。該指標分為城市環境質量、城市模式等共16類。

(二)國內生態城市的評價模型及指標分析

唐永順、張二勛(2004)運用協調度的方法對河南省17個地級市生態城市建設進行測度;褚祝杰、陳偉(2008)運用可拓學模型對黑龍江哈爾濱的生態城市建設的水平進行了評價分析;鄭鳳英(2008)以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學、城市生態環境學原理為指導,提出生命周期評價清單分析方法,為具體評定城市的生態化程度提供技術依據及量化標準;王彥鑫、梁吉業(2010)以山西省11個地級城市生態建設為例,運用模糊數學的有關理論,建立生態城市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進一步完善了生態城市理論;和萍(2010)運用GM(1,1)預測模型和灰色神經網絡CNNM(1,1)組合模型,對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生態城市建設進行了分析評價。

國內關于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構建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城市規劃研究專家宋永昌為代表,從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協調度等方面建立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此后,很多學者紛紛效仿;另一類是將城市看作一個復合生態系統,通過對城市所涵蓋的各個子系統的分析,將生態城市綜合評價進行指標分解,最基礎的分解方式是將指標體系分為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自然指標三大指標,但多數研究者會在自己對生態城市復合系統的理解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劃分(郭珉媛,2010)。

關于生態城市的實踐研究

(一)國外生態城市實踐研究

除了理論研究,國外在生態型城市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英國倫敦政府特別強調自然環境對城市居民的價值,在新的發展計劃中規定倫敦人均綠地面積20平方米,400米之內應有一塊綠地。目前,英國倫敦綠地面積超過4000平方千米,人均綠地面積超過30平方米;新加坡首都吉隆坡的公園及娛樂區采用了城市與鄉村結合的思想,在城郊建設“原始公園”,將農田和森林及其它一些景觀融入城市之中,通過這些措施,使之成為舉世公認的花園城市,也是比較典型的生態型城市(Sau Kim Lum,Loo Lee Sim,Lai Choo Malone-Lee,2004);巴西的庫里蒂巴,垃圾全部回收再利用,能源資源用于保護,公交系統全部帶有導向。該市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典范聞名于全世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態城市的城市;日本北九州市開展全市范圍的節能減排,旨在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到2005年,該市廢棄物排放明顯下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如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新巴列卡斯城、倫敦、羅馬、哥倫布、法蘭克福、墨西哥、東京、漢城、莫斯科都開展了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并且建設實踐卓有成效(陳天鵬,2008)。

(二)國內生態城市實踐研究

為了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發展,我國政府制定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1996-2050)以達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基本國策,真正以人為本、防治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防止生態退化、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真正使廣大人民享受到社會進步帶來的好處。這些文件得到了各個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并以此為指導制定了具體的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發展規劃,準備建立生態型城市。

目前,我國不少城市已提出要建設生態城市的設想,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推動工作,并積極采取步驟加以實施。1997年有遼寧大連、廣東深圳、福建廈門、山東威海、廣東珠海、江蘇張家港6個城市,1998 年有江蘇昆山、山東煙臺、山東萊州、山東榮城、廣東中山5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隨后,國家環保局又把海南、吉林、黑龍江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生態省。2001年黑龍江大慶被評為全國內陸首家環保模范城市,并于2005起實施了“東移北擴”的城市發展戰略,采用了依托自然設計,依湖建城的規劃思想,加緊了五湖生態城的建設,2006年已入選中國十大魅力城市。進入21世紀,北京也提出要建成國際一流的生態城市目標。上海市打算在2015年初步建成國際性生態城市。此外,還有三百多個縣城已經開展生態縣城的建設。

結論

綜上所述,國外對生態城市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早,但國外學者和政府對于生態城市理論內涵的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對生態理論的界定都是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各有側重。由于各國在城市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中各有側重。國內學者們對于生態城市理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是一個不斷加深、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全國生態市在如火如荼的建設階段,但大多停留在對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實際的建設情況包括建設效率和實施效果無從考證。一些學者的實證分析僅是從理論角度理想化地構建評價指標和建模,但是缺少執行情況的反饋抑或是缺乏生態市建設實踐與典型生態示范城市的比較研究,有些城市甚至沒有嚴格按照論證通過后的生態發展規劃執行。照此下去,生態市建設極容易出現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理論分析與實際建設相脫節的現象。因此,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現狀,參考各生態省建設的目標指標,通過實證分析,測算各市生態化進程,探討并建立生態市可持續發展基準及其指標體系,尋找一條適合各市發展的生態市建設之路,對我國早日實現生態型國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如松.高效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和方法[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Richard Registe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M].North Atlantic Books,1987

3.馮端詡.生態城市及其內涵[J].綠化與生活,2001(4)

4.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4(1)

5.王祥榮,雍怡,邵田,張湮帆.論上海郊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崇明島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6.鄭鳳英,張靈,錢沙.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學在生態城市評價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

7.郭珉媛.1999年以來國內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前沿,2010(23)

篇4

關鍵詞:城市宜居化 吉林市 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62-01

一、城市生態宜居化建設的要求

宜居化這一概念是在本世紀初提出的,主要是把人的行為特征作為依據合理利用各類城市空間,通過人工與自然要素相結合的方式,將人與歷史文化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密切聯系起來,充分考慮如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創造出現代化的生態宜人城市。生態宜居城市應該具有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基礎設施完備以及就業形勢好等特點[1],因此有些專家根據這些特點提出了城市宜居化的衡量標準,通過構建宜居化的指標體系,從人均GDP、設施建設、綠化程度、空氣質量等方面對城市的生態宜居程度進行評價。

二、吉林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現狀

(一)仍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吉林市依據存在為了提升GDP而忽視環境效益的現象,從長遠看,環境污染以及破壞生態的行為會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潛力。[2]現階段,吉林市經濟快速發展,老城區正處于改造階段,因此建筑工地和施工車輛大量存在,許多地方塵土飛揚;工廠的數量伴隨著經濟發展也不斷增多,污水廢氣的排放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在人們生活方面,垃圾處理的相關設施建設不齊全,分布區域不合理,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到吉林市生態宜居化的進程。

(二)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完善

吉林市沒有建立健全生態宜居規劃與建設的政策法規,阻礙了規劃的制定與落實,導致城市宜居化建設得不到順利開展。從政策方面看,吉林市缺乏對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積極引導,沒有具體的項目來支撐。從法律方面看,法律體系不夠系統,在立法的理念、內容以及銜接有關法律法規幾方面有不足。

(三)群眾的參與意識不高

生態宜居城市是為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把人的行為特征作為建設的依據,因此需要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參與建設。目前吉林市居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對生態資源保護的意識不夠強,尤其是在生活垃圾的處理方面,亂丟棄、不分類處理等種種問題,這些都為有關部門的垃圾處理工作造成了困難。

(四)循環經濟以及生態建設不夠完善

循環經濟模式在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國范圍內有很多城市在清潔生產、回收利用資源等方面加強循環經濟模式的嘗試,吉林市作為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在各個工礦企業中沒有推進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此外,吉林市的生態建設不完善,盡管在靠近山地河流區域綠化建設比較好,但是在工業區和居民區,存在經濟用地侵占綠化用地的現象,影響城市的生態宜居建設。

三、吉林市生態宜居化建設的方案

(一)推進城市的生態綠化建設

吉林市在生態綠化建設上應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以及各類自然人文景觀的破壞干擾,此外應對城市的綠化區域做好合理的布局,保證綠化工程在美化城市外觀的同時起到凈化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要在維o市內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推廣城市綠化工作的立體性,幫助城市維持生態平衡。

(二)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建設

城市生態宜居建設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要承認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建立相應的保護制度。第一,要明確居民的環境權,為群眾參與城市生態宜居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第二,對環境資源相鄰人的權益進行立法保護。[3]第三,要針對環境保護的法律盲區,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補充完善。

(三)加強循環經濟建設

首先應該對居民的生活垃圾進行循環利用,應以小區為單位,對居民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鼓勵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充分利用可回收的廢棄物。其次,對餐飲行業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支持鼓勵相關企業的發展,幫助垃圾廢棄物處理企業建立起與餐飲業和肥料企業間的循環鏈。第三,實施嚴格的獎懲制度,對積極參與資源循環建設的企業進行獎勵,對于不按規定處理垃圾的違規企業進行懲罰,促進企業通過權衡利益積極參與到循環經濟的建設中來。

(四)合理利用已有的自然人文資源

吉林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豐富,擁有規模宏大的寺廟群。此外吉林市在地理位置上三面環山,自然景觀優美,因此吉林市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建設有個性的旅游古城。政府須積極引導旅游產業的發展,在城市的生態宜居建設中把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出來。

四、結語

現階段建立生態宜居城市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對城市的長遠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有關部門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城市的生態宜居化進程,以人的行為特征為依據,使經濟、生態和精神文明達到和諧狀態,實現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目標,幫助城市在經濟和環境兩方面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馮琪.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基本理論探討[J].智能城市,2017(2):213.

篇5

關鍵詞:循環經濟、集約型經濟、經濟發展 、生態建設

一、循環經濟理論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提出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作為一個經濟學概念,是在生態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提出啟發了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關于資源與環境的國際經濟研究,到了90年代初,循環經濟與生態系統理論聯系起來,發展并拓寬了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領域,此后有關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便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與研究的熱點問題。

所謂循環經濟,也稱為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它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逐步實現以最小的代價、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實現污染排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以及總體資源的永續利用[1]。

(二)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差異

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廢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它通過將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導致資源的短缺、枯竭以及環境的不斷惡化。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表1)

資料來源:孫國強.循環經濟的新范式-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1)從經濟發展戰略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是一定歷史條件下落后者對先行者走過的某個發展階段的超常規的趕超行為。既然是“超常規”,它就不是通過單純地加快速度可以實現的。今天,當對國際發展趨勢有了正確的分析,對過去所走過的道路進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對我國現實發展狀況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之后,我們所提出的跨越式發展戰略與傳統工業發展過程中任何一個時期的“趕超型”戰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傳統工業化道路中單純追求“速度型”增長,避免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以及“單項突進”的發展模式。而循環經濟本身是一種集約型經濟,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把環境作為經濟增長內生變量,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是一種追求速度與效率并重,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兼顧,經濟和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

篇6

關鍵詞:生態水利設計;河道治理;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水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加大城市河道治理力度,改善水環境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生態水利建設是河道治理的基礎

1、河道治理概述

我國當今的水工學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忽略了河流形態的多樣化,忽略了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忽略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復,忽略了淺灘和濕地的作用。城市沿河建筑道路和停車場隔斷了補給地下水的通道。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態系統的需要。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澇,河道治理的階段性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依附自然被動防御階段;第二階段:發展生產與河爭地的階段;第三階段:防洪排污經濟治河階段;第四階段:修景與生態和諧治理階段。

現代河道治理與傳統河道治理大不相同,河道傳統功能是行洪、排澇,灌溉、供水,航運,河道也具有調節局域小氣候的作用。河道規劃基于水力學最佳水力半徑的概念,傳統河道治理忽略了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河道自然特性遭到極大破壞,變成了僅能泄洪和排污的通道,致使防洪能力下降,基流減少,河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水質污染嚴重,部分河道被填埋覆蓋,堤防功能單一。

2、現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則

要遵循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觀,正確把握和確立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要從防止水對人類的侵害,轉變為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不斷按自己的需要對環境進行改造,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環境的惡化趨勢;開發利用與保護相協調的資源觀,水是一種有限的、不可或缺的資源,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水利工程的重要內容;水利服務于社會的基礎地位觀,應該把水利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

3、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基礎。傳統水利是以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為導向,單純依靠工程手段的治水活動,容易使人與自然之間陷入惡性循環,生態水利是把人和水體置于整個生態系統中作為一個要素來考慮,生態水利的提出和蓬勃發展是人們認識上和行為上的回歸,生態水利具有豐富的內容,生態水利屬于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范疇,中最高的建設追求目標和境界,以人水和諧、協調共處為出發點,水利工程結合生態建設是水利發展的必然趨勢。

4、生態水利方法。生態水利在方法上體現親自然的特性,健康的河流應是健全生態系統的骨干動脈,生態水利在工程建設中沒有固定的方法,要照顧到其系統循環特性以維護良好水生態環境。

二、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

在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中,做到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環境的持續改善支持、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防洪工程體系的建設完善,河道整治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避免片面追求加高培厚而忽視質量和生態景觀需要,以系統的觀點、發展的觀點進行綜合治理;其次,非工程措施也是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還要逐步建立水安全防御體系。安全防御系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支撐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己經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依據自身己經具備的能力,擬訂防御措施。

1、充分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包括:形成水域;孕育生物、凈化大氣和地表,具備維持生態的功能;通過降水、蒸發等構成 了氣象、氣候變化 的主要因素。充分利用水的各種自然功能,通過工程措施使水環境與各項城市機能有機融合,將傳統意義上水的效益由純粹發揮經濟效益向發揮環境效益延伸,成為局部小氣候和城市生態的重要調節設施,構成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2、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調控。中國的水資源是充沛的,水資源承載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區域內,通過各項節水和資源配置措施的落實,其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規模,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并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的能力。流域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水環境的基本承載特征,要從整體上考慮強化監督管理的措施,做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水資源的保護。

3、水生態系統的保護。河道治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生態型水利工程建設,體現在堤圍及護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控導工程和灘涂圍墾開發等。各種標準的堤圍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設施,對保證水安全發揮重要作用;疏浚清淤與河障的清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水下作業強度大,清障按設計洪水標準進行清理、拆除;控導工程主要指節點上各類水閘、船閘等對水沙分流、河相變化起主動調節控制作用的水利樞紐設施。河道灘涂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是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濕地保護功能,嚴格控制規模,真正做到灘涂圍墾開發。

4、采取自然生態的工程措施以維護河道生態功能。生態護岸是指修復后的河岸具有 自然河岸 “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具有防洪、生態、景觀 、自凈的功能。生態護岸不僅可以與周圍環境形成相協調的河道景觀 ,而且可以通過保護和建立豐富的生態系統使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態景觀 。傳統的護岸工程以水泥、瀝青、混凝土等硬性材料為主要建材,斷面規則渠化,破壞了河流的天然特性和生態功能。采用生態格網石籠具有安全性、柔性、環保性、經濟性及施工便捷性等諸多優勢,改變了傳統河道治理工程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和筆直的河道走向的靜態美,順應人與自然共生的要求。實踐表明,該項技術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地下水的滲透和水的良性循環,提高水邊環境的自然凈化功能,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生態水利在現代河道中的應用

河流作為生態體系的基礎非常重要,它與周圍的環境也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生態體系,河流的基本元素是水和泥沙,它是河岸和河道內各種生物生存的基礎,如果河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就會傷害這些生物生存,導致硬質化和水環境的惡化。因此應把河道生態環境的保持和恢復考慮河流生態系統及修復包括在內。

對于河流基本生態需水量的確定包括保護水生生物棲息地的生態需水量,維持水體自凈能力的需水量,水面蒸發生態需水量,維持河流水沙平衡的需水量,維持河流水鹽平衡的生態需水量。建設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生態河堤,即增強水體自凈作用,調節水量、滯洪補枯。

建設趨向自然化的河流工程,這包括河道治理和護岸治理,要建造富于個性特點及豐富自然環境的河流,尊重地域自然環境、珍視哺育民族文化,使河流自凈能力明顯提高,水質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重點是形成具有魅力的水邊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加快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步伐,加大河流治理的力度,創造出多樣的、豐富的環境條件,盡量順應自然的動力,以人為本,建立水和綠化的網絡,營造具有簡潔、樸實風格的河流景觀,全力實現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水利學報》,2003,1。

篇7

關鍵詞: 中山市,城市設計,景觀規劃,景觀生態, 景觀連續性

ABSTRACT:Connectivity of landscape processes and patterns is a major criteria for a secure and healthy city. Using Zhong S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ssue of natural process and pattern connectivity in a urban landscape and proposed and schem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ndscape in the case study area.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how a possible way for the already well landscaped cities to step further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urban landscape improvement in other cities in China.

Keywords: Zhong Shan City, Urban desig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connectivity.

1 引言

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在這一景觀鑲嵌體中發生著一系列的生態過程。從內容上來分,有生物過程、非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生物過程如某一地段內植物的生長、有機物的分解和養份的循環利用過程,水的生物自凈過程,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種之間的過程,物種的空間運動等。非生物過程如風、水和土及其它物質的流動,能流和信息流等。人文過程則是城市景觀中最復雜的過程,包括人的空間運動,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過程,及與之相關的物流、能流和價值流。從空間上分,景觀中的這些過程可分為垂直過程(Vertical)和水平(Horizontal)過程。垂直過程發生在某一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的內部而水平過程發生在不同的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之間。

尊重生態過程進行景觀和城市規劃是生態規劃的核心。生態規劃特別注意到傳統的城市與景觀規劃中功能分區方法的不足,而提出土地利用應體現土地本身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由自然過程所決定的。即自然的地質、土壤、水文、植物、動物和基于這些自然因子層的文化歷史決定了某一地段應適合于某種用途。從17世紀英國規劃學家Patrick Geddes的"先調查后規劃"到本世紀50年代 I. McHarg的自然設計 (Design With Nature),生態規劃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論和技術,即疊加技術(Overlay) (Faludi 1973; Steinitz, Parker, 等 1976;Steiner, Young等1987 )。McHarg 形象地稱之為"千層餅"模式(Layer-cake model)(1981)。這種生態規劃的千層餅模式實際上體現了規劃以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應于生態過程。正如McHarg所說的"所有系統都追求生存與成功。這種狀態可以描述為負熵-適應-健康。其對立面則是正熵-不適應-病態。要達到第一種狀態,系統需要找到最適的環境,使環境適應自己也使自己適應于環境"(1981)。

然而,生態規劃的千層餅模式忽視了景觀中的水平生態過程,千層餅生態規劃模式只能反映類似從地質-水文-土壤-植被-動物-人類活動這樣某個單一單元之內的生態過程與景觀元素分布及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它很難反映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關系,如風、水、土的流動,動物的空間運動及人的流動,災害過程如城市火災的擴散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關系。

始于30年代而興于80年代的景觀生態學則為解決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的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從而使城市與景觀的生態規劃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景觀生態規劃時代。景觀生態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Naveh and Lieberman 1983; Forman and Godron 1986; Risser 1987; Turner 1989;Forman 1995) 。它把"斑塊-廊道-基質"(Patch-corridor-matrix)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模式。在一個人為影響占主要地位的景觀中,特別是城市和城郊,自然景觀和自然過程已被人類分隔得四分五裂,自然生態過程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已受到嚴重威脅,最終將威脅到人類及其文化的可持續性。因此,景觀生態學應用于城市及景觀規劃別強調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Integrity)(Noss 1991; Schrieiber 1991)。具體地講在城市和郊區景觀中要維護自然殘遺斑塊之間的聯系,如殘遺山林斑塊,濕地等自然斑塊之間的空間聯系,維持城內殘遺斑塊與作為城市景觀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間的聯系。這些空間聯系的主要結構是廊道,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

島嶼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都有大量的科學觀察證明維護自然與景觀格局連續性對人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意義(MacArthur and Wilson 1963,1967; Forman 1995)。作為城市與景觀規劃師及管理者來說,這也是一種道德修養和倫理價值觀,即所謂的隔離(連續)倫理(The ethic of isolation),它體現了人對自然過程的尊重(Forman,1990)。美國波士頓的"藍寶石項鏈"就是通過把城市中一系列綠地與自然地連接起來的而形成的杰作, 也是美國景觀規劃設計之父Olmsted的代表作。這種自然過程與格局的連續倫理在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人居環境甚至墓葬景觀規劃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即風水說對山龍、水龍綿延連續的注重(Yu,1994)。所以維持城市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包括垂直過程和水平過程)是基于科學(反映了人們對維持人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認識)而又高于科學的倫理和道德(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體現了人的價值觀和文化水平)。此外,自然景觀格局的連續性還有更廣的意義,包括人類的景觀體驗及其認知學的意義。

2 中山市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從歷屆市長到城建專業人員和普通市民,城市景觀及綠地系統建設在中山市都得到高度重視,"園林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的榮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其城市景觀建設之成就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本文以中山市為例,一方面為中山市進一步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提供一點參考,這也是中山市領導的期望(吳銳成,1996),更重要的是為全國其它城市在城市建設中如何注意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提供借鑒。討論只限于中山市城區范圍。

2.1 景觀格局現狀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山市已形成了良好的景觀,集中體現在:

(1) 在區域范圍內,普遍的大地綠化,使中山市有了一個良好的整體生態景觀背景,即郊野景觀基質。

(2) 在城區范圍內,已建成了多個面積可觀的公園綠地,包括紫馬嶺公園,孫文公園。這些新建的公園綠地加上原有的城中山丘綠地,形成了頗有中山市特色的城中綠島景觀(圖1-2)。

(3) 社區綠地、各類專用綠地,街頭公共綠地星羅棋布,設計講究管理精細。

(4) 道路街道綠化質量較高(圖3)

未來中山市欲求城市景觀上的長足發展,應努力克服以下幾方面的景觀缺陷:

(1)城區內外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上缺乏連續,城區與區域景觀尚未成為有機的整體。特別在城市邊緣帶,自然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不到應有的尊重(圖1,4)。

(2) 城區各綠地斑塊之間缺乏聯系,如中山公園和西山公園等均被建筑物所包圍,沒有綠色的生命廊道與外界相連(圖5)。

(3) 一些重要的自然過程與景觀格局聯系通道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和利用,包括水系廊道(圖6)。

所以,中山市未來景觀改進之重點方向應在于加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2.2 加強中山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連續性的幾個關鍵途徑

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中山市可望通過以下幾方面改善城區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圖7)。

(1)建立水系廊道網絡

首先,市政府提出的打通岐江兩岸,建設綠化帶的決定是明智的、將使中山市區城市景觀大大改善,造福市民。有必要強調指出的是,這一綠色廊道在規劃設計時應特別注重多種功能,除了作為文化和休閑娛樂走廊外,最重要的是它應作為自然過程的連續通道來設計,切忌過于精雕細刻,亭臺樓閣之類,而應把南部和西南部郊野景觀引入城市,并使之成為中山城區南北部郊野景觀的一個聯系廊道,使生物跨越城市而運動成為可能,使被城區割斷的自然通道重新打開,也使市區腹地居民有機會接觸自然(圖7,8)。

篇8

①生態理念導入城市園林工程的表現。在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生態理念的探索從未停止,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城市園林工程中,極大地改變了園林設計內涵和設計策略。其主要表現在:園林建設過程要符合綠色植被生長特性,維護植物生長環境;園林景觀設計要充分保護水資源,使得綠色植物與水質的相互融合;保護綠色植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復雜性,促進生態和諧穩定。②生態理念導入城市園林工程的作用。在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以后,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環境建設逐漸展開。將生態理念應用到城市園林工程建設中,不僅能維護城市環境生態平衡,也能夠運用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構建起復雜的群落關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園林建設選擇移栽、栽種和養護多種植物,豐富植物群落,也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一些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分泌物,能夠促進其它植被的生長,就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生長分布起到有益作用。生態理念應用到城市園林工程建設是必然發展趨勢。

2生態理念在城市園林工程的應用

2.1維護生態和諧,保護生態系統傳統思維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具備美觀、整潔等特點,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以及城市生活質量的逐漸降低,人們開始關注生態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與實踐。保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是現階段城市園林工程應重視的目標。基于生態理念下的城市園林工程建設,應該重視城市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總的來說,城市園林建設既需要重視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也需要重視生態平衡理念。認真分析城市環境現狀,結合城市人文特色、土地條件、現有規劃等,運用生態理念,綜合分析生態目標和環境質量目標、人們生活質量目標,進行綜合分析與設計。選用當地綠色植物,依據周圍環境的土壤、水質、地形,構建和諧的生態園林景觀,也可以選擇移栽等方式,選擇最適合城市的園林植物,降低成本,加大栽培與養護,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建設質量。

2.2使用生態物料,應用園林工程生態理念下,基于可持續發展要求和理念,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過程中,可以將具有生態性質的物料與資源有效應用到工程建設過程中,有助于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對資源的節約,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契合。從3個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土壤中有用物質。綠色植物的栽培和養護需要土壤中含有大量適合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由此,園林建設時需要選擇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在土壤中增加有益營養成分,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成長。第二、可再生資源和材料的運用。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中,需要運用到大量的建設材料,基于生態理念下,選用可循環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生態材料和資源,有效運用可再生資源進行景觀的布設、規劃,提升園林景觀工程質量的同時,也有效節約使用的物料和資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態理念的意味。

2.3構建生態化植被設計方案在設計園林工程的過程中,需要選用多類別植被,進行不同建設方案。通過不同的方案設計不同的布景,提升生態園林的景觀藝術性,以維持生態園林的藝術性、生態性和人文性,強化園林景觀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充分結合不同植物生長特性的不同,進行植物合理搭配設計。例如:水生植物需要圍繞園林水質環境周圍來布設景觀,而喜干植物則需要遠離水質。同時選擇不同植物物種時,需要考慮生態效益、環境質量、藝術表現等因素。所以需要重視植物自身的生長特性,充分利用園林空間與周邊環境的實際情況,實現對生態園林的有效規劃與設計。

3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園林工程

篇9

關鍵詞:禮樂文化;中國文論;知識形態;和

Abstract: The intellectual for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as originated from culture of ceremony and propriety and music, which was rooted in classical Chinese view that Man be in harmony with Heaven and that Heaven noncorrespond with Land. Thus classicization of poetry with ceremony and propriety and music influenced the intellectual form and productive means of literary theory. As a resul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hich was generated from culture of ceremony and propriety and music, naturally calls for a harmonious situation, that is, harmony between beauty and goodness, Man and Heaven, and reasoning and percep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of the view of values and the view of appreciating beauty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Key Words: culture of ceremony and propriety and music;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ntellectual form; harmony

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中并沒有作為獨立知識門類的文學理論,今人對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不論其命名“詩學”還是文論,多是以現代學科體制下西方文學理論的框架、理路來認知和思考,但中西文論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根基,如此橫向移植未免削足適履。先秦禮樂文化是中國文論知識生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也是貫穿中國文論的根本的、內在的文化精神。不僅中國文論的主要命題、范疇籍由此生,中國文論的價值觀、目的論、知識生產方式也受其規約。在禮樂文化的認識閾((episteme)中呈現中國文論的知識形態,是當下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中一個值得展望的方向。

禮樂文化素來是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也是治中國歷史和中國思想史的學者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文論界也偶有人關注中國文論中的禮樂因素,但將禮樂文化作為中國文論產生的認識閾,甚至將中國文論的誕生還原到知識尚未分化的先秦時期的混一狀態,將文論視作禮樂文化的重要表現和承載方式,重新認識中國文論的原始氣象和內在規律,目前尚不多見。即便在較少的將禮樂文化作為中國文論產生的知識背景的研究中,也存在輕視文論自身的知識自律性的傾向,這難免變成中國思想文化的研究。近期出版的博士論文《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研究》[1],在考察禮樂的思想與知識譜系及其發展演進,梳理禮樂的思維構型、文化基因、精神品格等方面頗有新的探索,也顯示出對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關系的關注。但是,該論著研究的切入點和重心,則更著力于對禮樂文化本身的研究。

鑒于此,本文試圖對同樣的話題以相反的進路再做探討。質言之,以中國文論為知識本體,初步勾勒生成于禮樂文化中的中國文論發生的知識生產機制和生成形態。中國文論第一個明確的詩學觀是《尚書·堯典》中提出的“詩言志”,今人可見的中國文論的第一部專門著作是《孔子詩論》,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集是《詩經》。這三個“第一”都與禮樂文化密不可分,又蘊涵中國文論的初步建構,并對后來文論的推衍模式、理論特征等產生了本源性影響。

1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元文化,它奠定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歷史走向。禮樂文化是對中國遠古從五帝到夏商周時代文化的概括,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整體框架。作為文化系統,禮樂一直貫穿于古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道德觀念,禮樂既是上尊下卑的綱常倫理,又逐漸作為君子之“德”的體現,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作為社會制度,禮樂在周公“制禮作樂”后,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鼎盛之世,成為西周社會的一項根本制度,承擔著維護等級制度和社會統一秩序的政治重任。“封建之要義,在文教之一統。故推及西周封建制度之極致,必當達于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太平大同之理想,皆由此啟端。故周公制禮作樂之最大深義,其實即是個人道德之確立,而同時又是天下觀念之確立也。”[2]禮樂文化為中國歷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演化框架,也為春秋以來文化變化提供了一個邏輯前提和文化背景。

在古代文獻中,禮樂文化以禮、樂、文三個概念為核心。“禮”本義指禮器、文物典章,也指儀式中人的一套程式化動作或表演;“樂”本義是舞樂及其帶來的快樂;“文”本義是儀式中文身之人即巫,也指整個儀式的審美性外觀。禮、樂、文既分別代表儀式中各自本來的意義,又都用來表達儀式的象征性內容,因此也可以以部分代全體的修辭方式作為禮樂文化的代表。《禮記》中寫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3]這里,禮、樂、文成為原始宗教儀式活動中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論“文”指“經緯天地”(《春秋傳》),還是“錯畫”(《說文》),在禮樂文化中,后世的各種“文”如政治、宗教、哲學、經濟、美學等知識門類是整合在一體之中的,因此中國文學理論知識生產的機制與知識秩序的建立也產生于禮樂文化中。“詩言志”、《孔子詩論》和《詩經》、《論語》都無可爭議地受制于禮樂文化,也豐富、體現、傳承著禮樂文化。《禮記·孔子閑居》載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禮”、“詩”、“志”成為中國文學理論發生時具有內在同一性的幾個重要范疇。

“詩言志”作為中國文學理論的開山綱領其重要性在孔子詩學開篇便得到了體現。《孔子詩論》第一簡便是繼續推演這一觀念:“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第二十簡:“其離志必有以逾也,其言有載而后納,或前之而后變,人不可以‘角干’也。”在孔子看來,詩如果偏離了“志”就會有逾禮的可能,因此讀詩可以納志,遵守禮儀規范在前,符合道義在后。

這里首先要廓清“詩言志”的“志”為何意?“詩言志”一般認為產生于堯、舜時代。“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4]今人對“詩言志”的理解多依《毛詩序》和鄭玄的解釋,認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和“詩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按照現象學理論,這種解釋沒有還原語境,是比較含糊的。如果將“志”理解為“天意”、“天之意志”,就能夠解釋虞舜登基的隆重典禮為什么是“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因為只有傳達這是天意,并且將天意反復詠唱,才能達到“神人以和”的目的。《國語·周語下》:“德音不衍,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墨子·天志篇》:“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將“志”解釋為“天意”和這兩段文字是相容的。[5]有學者從人類學跨文化比較視野廣泛考察了詩的緣起,并逐一分析梳理了學術史上對“詩言志”研究后,指出:“詩”言寺,即“寺之言”,“寺”假借為“志”,因此詩、志通用,詩即是志。因為“寺”是祭司,也就是古代社會溝通天人的巫師長。[6]134-196人類學知識告訴我們,古代社會的巫師長往往就是這個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即王、帝。看來“志”更可能是天意,“詩言志”時代的“詩”則是溝通天人的巫語,當然也許會具有一點“文學性”。

事實上,三代用詩是制度化的,詩、用詩是禮樂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服務于政治,采集來的民間詩歌并不是直接進入各種典禮,而是要經過雅化的制作過程。同時,還有大量“獻詩”的樂歌應制。這些詩歌的內涵和價值旨趣自然受到禮樂政治的滲透和規約,從這個意義上看,采集民間詩歌除觀風俗、知興衰等為天子治國提供信息外,同時必須合禮合樂,不能“言志”的詩歌是不能進入廟堂的。三代凡舉行典禮,必然要合樂、行禮、用詩,缺一不可,不同場合、不同等級的典禮其合樂、行禮、用詩也不同。據《祭統》、《明堂位》記載,天子用《頌》;據《禮記》記載,兩君相見用《大雅》,大夫、士宴享用《小雅》。用禮、用詩的順序則為,在堂上升歌完畢,奏《南陔》、《白華》、《華黍》等笙歌,間歌《魚麗》,笙《由庚》等,最后合樂,《周南》三章,《召南》三章。

作為中國第一個詩學觀,“詩言志”產生了重大影響。以現在的“文學性”觀照文學的發生,也許中國文學的最初形態不只是“言志”之詩,凡情感激蕩之語、“杭育杭育”都可算做文學的雛形。而中國文學理論一開始就確立了詩與“志”的同位關系,將天意(神)凝結在語言中,與降神之樂舞一起,承擔起社會功能。這種社會功能從最初的溝通天人以保社稷到后來的符合禮樂規定的個人志向、理想,貫穿了鮮明的關懷天下意識。到孔子《論語·述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儒家的“志”已經可以與中國文化中最復雜的“道”相提并論了,“志”的天道意味逐漸被教化的人之道所代替。正如許倬云指出的,“孔子這一次突破在于將人道普遍化了,將行之于貴族的禮樂觀念普化于大眾之間”[7]。當禮樂從原始宗教領域進入社會政治、典禮儀式、人生禮儀時,樂、禮與詩歌實現了廣泛結合,也確立了中國“社會政治與藝術相依”[8]的文化范式。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取可施于禮義”,刪訂當時的許多詩歌,呈現給后世一部“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詩三百”。[3]1936當我們從文學本體論去闡釋《詩經》時,不妨得出這樣的結論:孔子認為,文學就應該與音樂、政治、道德教化密不可分,詩首先是承載禮樂教化的有效工具,也是禮樂政治的有機部分,和“審樂知政”一樣,“采詩”也是為了知政。

2禮、樂二要素中,樂影響產生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向神表達心意的樂是最先使人們組織成一種社會性群體的有力紐帶,成為古代社會的靈魂,人們的社會整體感在集體樂舞中被強烈喚起。樂首先也主要以其特殊的音調成為溝通人神和人人的紐帶。人類學研究表明,動作語極少能表現抽象概念,音調是人類表達抽象概念和思想情感的最早的工具之一。人類可以采用音調極為確切地表現極為復雜的內心情緒,這種表現方式實際上是音樂性的,做到這一點“跟所使用的語言的意義沒有任何關系,因為內心的激動可以借助沒有任何意義的音節的發音表現,甚至可以細致地表現”。[9]因此,樂是三皇五帝時代的重要政治形態。《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大合鬼神,作為《清角》。”黃帝之孫顓頊有《承云》之作,《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虞舜喜歡音樂歌舞,還直接從事音樂創作:“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尚書·益稷》云:“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傳曰:“韶,舜樂名,言簫,見細器之備。”這便是后來使孔子迷醉“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商代君主、國號、地名則往往以樂器來命名,說明樂也是商代的政治形態。

禮樂在上古是不可分的。但最早“事神人之事”的禮樂外在表現形態是“樂”而不是“禮”,或者說,最早以祭祀禮儀為中心的各種“禮”是以“樂”的形式出現的,“禮”的目的訴求隱于“樂”的表現形式中。“樂”得到某種格外地突出。江文也先生言“禮”之于“樂”,猶如陰之于陽,兩者密不可分。[10]為了“神人以和”的共同目的,“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樂和詩必須相得益彰,“八音克諧”,因此樂的特性必然制約詩(歌詞)的某些形式,如句子長短、詞語發音等。能夠和樂相配的詩歌便可以“永言”,反復詠唱,更易于傳播,不論從和神的目的還是從教化人的功能都獲得了更充沛的生命力。

魯迅曾說,最早的詩歌是“杭育杭育”派。這即指詩歌的有調無詞形態,可見最早的詩歌實際上是歌,有聲無義,有調無詞,當然也可以說,詩就是歌,歌的因素遠遠大于后世研究中重視的詩歌的語言內容意義。這也是樂能夠和詩歌關聯的重要原因。當然,語言文字進入詩歌,帶來了“樂”內容的豐富化和確切化,形成后世習見的詩歌。如果說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那么,語言文字的進入顯然為詩歌的接受帶來了某種障礙,也同時逐漸使詩歌分化為有詞有調直至有詞無調。

在中國文學理論的發生階段,合樂是優秀詩歌的重要標準。除了符合樂的句式,語詞本身的音韻也顯得十分重要。這些合樂的限制最終影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語言。《詩經》中重言、雙聲、疊韻語詞非常普遍,僅重言就有如:關關(雎鳩)、(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交交(黃鳥)、(風雨)瀟瀟、(雞鳴)膠膠、呦呦(鹿鳴)、泄泄(其語)、習習(谷風)、(南山)烈烈、(南山)律律、(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大車)檻檻、(和鈴)央央、(我心)慘慘、(憂心)奕奕、(勞心)博博、(憂心)忡忡,等等,這樣普遍的重言和《詩經》中大量出現的雙聲、疊韻,也許不是上古詩歌的全部面貌,其因孔子而被選入《詩經》中,對后世詩歌、漢語言文學和中國文學理論對文學音樂美的追求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重言、雙聲、疊韻并非古代詩人的修辭匠心,而是漢語言本身的詩歌功能的再現。 “摹聲作為人類最早的言語能力之表現,不僅在漢語直接催生了‘重言’模式,而且又間接地孕育了足以顯示漢語詩歌潛能的另外兩種模式——雙聲與疊韻。這三種模式的交互作用和錯綜組合,為漢語創作中的韻語——韻文形式奠定了音樂美的基礎。”[6]376韻文以韻語為基礎,而韻語的產生遠在文字的產生之前。韻語在上古時代非常發達,古人的理論著書,有全部使用韻語的,如《老子》。有部分使用韻語的,如《荀子》、《莊子》、《列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法言》等。文告和卜易銘刻等,也摻雜著韻語。[11]

漢語的韻語特點使其很容易和樂,從而形成中國古代詩樂合一的藝術發生形態。《詩經》中有不少明確標為“歌”的詩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韻語特征:“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魏風·園有桃》);“夫也不良,歌以訓之”(《陳風·墓門》);“是用作歌,將母來念”(《小雅·四牡》);“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四月》);“作此好歌,以極反側”(《小雅·何人斯》);“雖曰非予,既作爾歌”(《大雅·桑柔》);“矢詩不多,維以遂歌”(《大雅·卷阿》);等等。這些詩句的“歌”特征都表明了上古詩與樂的密切關系。

轉貼于

漢語言文字是鳥獸和一般自然現象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的投射,是古人“立象盡意”的象喻思維的體現。“象”作為中國文學的文字書寫特征,不同于印歐民族的文字僅是語言的機械表達,而是以“精神直接面對概念”,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dt)因此稱漢字是“思想的文字”。“象”、象喻思維與漢語言發音的音樂特征一起,共同影響了中國詩歌的發生特征。“進一步的證據則是中國人把書法視為傳統藝術這一重要而人所共知的事實,以及古代文字作為權威性經典所具有的統治性影響。……由于其創造是建立在對種種‘蹤跡’的觀察上,中國字傾向于比任何拼音文字都更好地投射出自然的跡印,并因而揭示出語言是一個由不同符號組成的系統。”“幾乎每一部中國古代文本都是一部互文(intertext),……中國的互文作為蹤跡卻總是引導人們回到起源,回到傳統的源頭,回到道與儒的偉大思想家那里。”也就是回到宇宙自然的原初和諧秩序中。這樣,漢語言文字“以一種饒有趣味的方式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可以更容易也更有效地顛覆形上等級制”。[12]對“形上等級制”的“顛覆”就是消解等級制,是“和”。

上古禮樂文化反復強調的正是“和”,樂作用于社會就是和同。《禮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莊子》外篇《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13]21-22《荀子》:“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13]28看來,漢語言發音對自然之聲的“和”與書寫對自然之象的“和”都具有“與天和”的偉大思想,對樂的“和”誕生了漢語言復雜的平仄韻律,對象的“和”誕生了漢語言奇特的立象盡意特點,二者共同構成了漢語的詩性特征。

和樂的詩歌可實現孔子“克己復禮”的教化目標。《論語·泰伯》中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要求以詩感志是禮樂教育之起點,以禮制約情志是禮樂教育之主體,以樂完成情和禮的統一是禮樂教育的終點,即詩、禮、樂統一。《詩經》中選入了大量歌功頌德、贊美君主文治武功、弘揚道德美、展現道德理想的作品。在《論語》、《詩論》中,孔子都非常注重對詩做道德意義的詮釋。孔子雖然也注意到了詩歌客觀上具有承載科學知識的作用,但這個認識被淹沒在其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中。《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除此之外,孔子還是反復強調禮樂教化。上博楚簡中有《民之父母》14支簡,藉孔子答子貢提問,提出為民父母之道在于“達禮樂之源”,以“至五至”,“行三亡”,“以皇于天下”。篇中尤其用力論述所謂“五至”“三亡”之道,乃是透過無形式、超越形式的心、志,使禮、樂之教于全天下。

孔子詩教要達到的目的并不停留在政治道德層面,而是更進一步追求人格獨立、“天人合一”、“美善相樂”的自由精神境界。孔子認為,《詩經》禮樂文化熏陶培養出的文人會具有“樂而不,哀而不傷”的人格氣質,而作為“道德之器械”的周禮對個人而言,也是要培養能夠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君子,這種君子就是社會的棟梁。所以,孔子教化個人的最高標準是成就“君子”人格。因此孔子對那些只知禮樂的儀文形式而不求禮樂的形上精神的人,一再進行批評:“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玉帛鐘鼓只是禮樂的表現形式,仁才是禮樂的本質和生命所在。到后來中國另外一部文學理論專著劉勰《文心雕龍》中,更將天文、地文、物文和人文一言以蔽之曰“道之文”,“文”并不是專指作為“心之言”的人文,“心”也不是人文之最根本的來源。換言之,不是“文言志”而是“文言道”,如此,才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由此可見,禮樂不僅是中國文論最為根本的論述工具(道),也是中國文論最為基本的學理邏輯:一切文都是禮樂之詩,禮樂即文之道,人文價值的高低以其距禮樂、道的遠近而定。摒棄這其中過于僵化的對周禮的推崇,其所蘊涵的對理想人格的培育和促進社會和諧的意義訴求,正是中國文論最有生命力的承當、干預精神的體現。可以說,中國文學理論在發生時就已經規定了優秀的文學應該同時具備修身和濟世救民的雙重功能。

3孔子刪定《詩經》并大力提倡“不學詩,無以言”,其實質是有選擇地將部分詩經典化,表現出中國古代文論家文化權威的身份自覺,進一步體現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強烈的干預社會訴求。值得注意的是,干預社會與文學自律并不矛盾。中國學問的根本精神,“從來就強調為己之學”[14]。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什么是“為己之學”?就是讀書做學問不是為了父母、為了鄰里、為了國家、為了任何其他人其他事,只是為了讓自己明善知理,成就為人,或為我之求知而求知。這與國家主義下的學術觀,要求讀書報國、科教興國等等是迥然異趣的。因此孔子的濟世之志實則是治天下。顧炎武《日知錄》卷17《正始條》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孔子這看似矛盾的思想:“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其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則焉。”天下是文化概念,國家是政權概念,讀書為學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而非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國家興亡,老百姓無法負責,那是施政者的責任。故莊子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嘲笑那“智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是不能逍遙的小麻雀。孟子也云“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己之學,正是天下之學。也正因此,禮與樂能夠陰陽相倚和諧歸一,即善與美能夠兼顧,藝術與教化能夠并行,藝術自律與干預社會能夠兼容。這正是中國文論價值觀的根本特質。

中國文論推崇像君子一樣盡善盡美的文學藝術,換言之,好的文學要像君子一樣“天人合一”、“美善相樂”。錢鐘書在《人生邊上的邊上·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一文中指出:“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animism),就是中國文評的特點,如《文心雕龍·附會》云:作文須‘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或什么氣、骨、力、魄、神、脈、文心、句眼、肌理等等用來評論文章的術語,都顯示著這樣的特點。”[15]孔子孜孜以求地追求這種君子化的文學觀。他用“比德式思維”將詩變成修身、濟世、治學的基本策略和話語方式,并據此刪選、裁定詩歌經典,將經典的接受日常化,極大地影響了后世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孔子的“比德式思維”是用擬人化眼光看待自然事物,并尋找其和人的道德品性之間的對應關系,概言之,是將自然物變成道德境界的象征。《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將山水擬人化,以山水的自然特征象征仁人君子的高尚人格境界,開儒家比德式思維之先河。在這種思維下,孔子又將“興”奉為人格修身的起點,文學的藝術自律與社會功能據此聯結。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包咸注云:“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禮者,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由于興不僅是詩歌創作修辭方法,更是引譬連類的神話思維的體現。[6]422這樣的修辭方法本就來源于象征的神話思維,人和物能夠自然地發生類比關系,因此中國詩歌創作中象征手法的興盛、孔子解詩時的“比德式思維”就是自然的了,中國出現同時作為創作方法和修身之道的“興于詩”就是必然的了。這種不同于抽象理性的思維方式“是稽古式思維定勢的派生物”[6]422,又具有象征思維無限開放的特點,因此有豐富的內涵。

這種比德式思維也是中國文化區別于西方文化的特點之一。按德里達的觀點,西方是語言中心主義者,也就是邏各斯中心主義。而文字優位的文化,則強調人之用文,人就是意義的本源,文字所顯示的意義,就是宇宙天地萬物之意義。由此看來,中國文字、人之用文形成的文學、書法等與人生命的貫通是自然而然的;而這一切都是貫通于宇宙天地萬物的“道之文”,因而應該追求合乎“道”本性的不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者,萬物之奧”;“道法自然而為化”。《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儒家著名的“三不朽”中,將立人與立言(著書立說)作為到達不朽的方式。文的人化、文的不朽、文的育人、文的樂感、文的存道,這一切都造成了中國人對“不朽”之文的強調,這也是中國文化對古代經典特別的引注發揮愛好、中國文學理論重視原典闡發、輕視個人創造的重要原因。

“詩”的經典化、日常化、修身濟世意義和解詩的比德式思維,使“詩”作為文體在中國文化中舉足輕重,最終成就了詩國美譽;作為思維方式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總體面貌。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許多文獻中都表現出引詩用詩的特別嗜好:“考古人賦詩,據從《左傳》、《國語》所獲資料,自僖公二十三年至定公四年(公元前637—前505)約百年間,共賦詩六十七篇次,用詩五十八篇。計頌一,大雅六,小雅二十六,風二十五篇。計往來交際之國,共有魯、晉、鄭、宋、齊、秦、楚、衛、曹、株十國”。[16]唐詩宋詞的繁榮自不必提,這種引用古詩并將其當作古代圣賢理性范本的傾向一直延續到今天,即使在后來中國敘事文學出現后,小說中也往往會突然出現“有詩為證”,章回體小說的回目也俱為詩。

對詩歌的嗜好已然影響到中國文學的審美風格,影響到中國文學理論臧否作品的審美觀。即使被有些學者看作中國現代性文學起源的《紅樓夢》,小說的詩化風格也迥然有異于西方小說的敘事。在《紅樓夢》中,詩詞歌賦隨處可見,漢語言文字本身的特質和詩性思維、中國哲學的全面浸潤,使得《紅樓夢》“天然一段風流”,中國“味道”極其醇厚。“《紅樓夢》……創造了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詩體小說。抒情與敘事的結合,像鹽溶于水一樣,無間無痕地遍及全書。它表現在情節結構的安排里,也滲透在人物性格和環境細節的描寫之中。冷雨敲窗、清燈照壁、良宵花解語、靜日玉生香、戲彩蝶、泣殘紅、詩、螃蟹詠,處處是生活的真實描繪,處處是情味的挹之不盡。如果把《紅樓夢》放在世界文學的范圍來考察,即使在以戲劇、小說擅長的西方文學里,這樣抒發內在感情與反映外在生活的統一,也只是作家們不可企及的理想,還沒有一部別的小說達到這樣完備的高度。”[17]這段批評依據的審美標準正是對中國文學詩化風格的極力推崇。

以服務于典禮而采制的詩,以對樂的感悟來評價詩的中國開端之文論,加之對不朽之文的重視,中國文論往往極其珍惜筆墨,因此只言片語的品詩語言形成了中國文論的含糊感悟形態。在著名的孔子韶樂“盡善盡美”論之外,《孔子詩論》第二簡論《頌》:“其樂安而遲,其歌紳而易,其思深而遠,至矣。”是論樂;第三簡論《國風》:“其言文,其聲善”則兼論文樂。可是后世之人卻無法想像這“樂”究竟如何“安而遲”,如何“善”。再如,孔子說《詩經》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在先秦各門類知識整合于禮樂的文化背景下,這種含糊感悟形態和對不朽之文的追求與象喻思維、比德式思維一起,為文學理論的知識擴容提供了可能。新理論的誕生無需顛覆舊理論,新舊理論、各門類知識都是禮樂文化這同一棵樹上不斷生出的枝葉,其擴容、增殖特征和西方文論截然不同。中國后世注詩越注越多,對一些重要文學理論范疇反復研究,形成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以范疇為綱、抉精發微的獨特面貌,真正成了“不說詩,無以言”,論證、推衍諸子與經典(今天還可以加上西方理論)成為中國文學理論的主要任務,也成為其知識生產與擴展自身理論空間的基本方式。

禮樂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基石,本源上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天地差序格局的宇宙秩序的體現,生成于禮樂文化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天然便具有對和諧秩序的訴求,這種和諧既是天人和諧,人倫和諧,審美與功用的和諧,也是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當我們從文化互補意義上思考這些規定性,可以清醒地看到西方學術界自柏拉圖以來形而上思維方式所造成的理性異化,因此,我們也許不必為某種“擴界論”、“終結論”盲目憂心,而應該認真研究中國文論生成、擴容、發展的自身規律,梳理中國文論的知識形態,重估中國文論的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夏靜.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1[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6.

[3] 錢玄,等.禮記:下[M].長沙:岳麓書社,2001:500.

[4] 黃霖,等.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先秦至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

[5] 顧祖釗.華夏原始文化與三元文學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7.

[6]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134-196.

[7] 許倬云.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8.

[8]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9.

[9] 愛德華·B. 泰勒.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M].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0.

[10] 江文也.孔子的樂論[M].楊儒賓,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11] 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

[12]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46.

[13] 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古代樂論選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1-22.

[14] 龔鵬程.國學入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

[15] 錢鐘書.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M]∥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 人生邊上的邊上 石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19.

[16] 黃振民.詩經研究[M].臺北:正中書局,1982: 294-295.

篇10

因為水利工程項目在施工中對項目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破壞,比如,損害了資源植被或者對原有的河流進行了改道處理,也制約了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轉和科學合理利用。因此,加強水利工程項目施工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2水利工程項目施工中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

2.1影響了水資源環境

藍夢水庫地處鐵力市區東13km處,附近有2條河流經過,一是鐵甲河,二是松花江分支,這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正處于此處。在修建的過程中,必然要將將原有的河流截留處理,是水利工程項目施工的前提條件,但是一旦截留原有河流,就會影響下游生產生活中對水資源的正常使用,而且也會使河流及周邊環境中的一些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嚴重的會影響很多動物的繁殖、洄游越冬等正常生理現象。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在施工前就科學地分析水利工程項目施工對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的破壞程度,避免對原有水資源環境造成過大的損害,同時,在施工中盡量有效地處理一些施工廢水和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防止對水質造成污染,影響下游對水資源的利用。

2.2影響了空氣的潔凈程度

藍夢水庫在修建過程中,為了開發資源的利用率,修建水庫過程中,堤壩及建筑設備設施的施工,會動用土方的開挖、修建施工用的道路、引渠排水等施工均會產生粉塵、破壞附近的植被,這對部分水利工程項目在施工中會釋放很多水泥、粉煤灰等粉塵污物,對居民生存環境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一旦吸入肺內,就會損害肺部功能的正常發揮,時間長了將使施工專業技術人員和當地居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受到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水利工程項目施工中,施工企業應當注意嚴格約束和引導工作人員盡量減少對粉塵污物的隨意排放,防止污染空氣。

2.3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項目都會占用大量的土地,如果在施工中隨意丟棄生產廢物或者生活垃圾,或者隨意堆放生產設備和施工材料,就會使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浪費,甚至出現淤塞河道或者水土流失情況,給施工現場的生態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

2.4影響了噪音的有效防治

目前在很多水利工程項目施工現場,都會產生很大程度的噪音污染,由于很多施工企業為了縮短工期,作業機械設備經常會馬不停蹄地運行,馬達的轟鳴聲就會給周邊的居民帶來很大程度的噪音,影響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應當充分注意噪音對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的不良影響,盡量降低噪音的危害程度。

3解決生態環境影響的措施

3.1在施工中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藍夢水庫的修建,做為一項利民建筑工程,在保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同時,還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在建筑施工中,要堅持水利工程項目施工與生態環境有效治理同步進行,在施工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水利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在施工之前,對于施工計劃的制定中,應當提前制定相關的環境污染預防措施,通過有效的解決方式以方法,避免或加強改進對環境的影響因素。在施工過程中,對于施工人員,還應當加強引導、約束,避免或盡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施工專業技術人員還應當積極主動地配合,在施工中要使施工與環境保護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時還應當加強生態環境科學的合理利用,避免環境污染,減少生態破壞。

3.2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動態監測

施工企業在水利施工中,要嚴格執行國家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建立健全生態工程系統結構,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施工計劃與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對于生態工程施工中的水、土等資源進行嚴格的計劃與使用,避免造成生態破壞。同時在施工中,還應當避免施工對環境造成污染,例如能源與廢液的排放要注意環保,并且做好污水及廢棄物的處理工作,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水利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深入把握施工項目的每一個細節,同時更新以及配備專用的生態環境監測設備設施,及時收集、梳理、分析監測數據信息,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增強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監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施工現場和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科學、合理地保護。

3.3有效進行現場施工管理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項目都具有比較大的規模,例如,三峽水電站的建設、珠江三角洲發電廠的建設等,在這些大規模的建筑現場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應當研究制定施工規劃方案,尤其要注意在制定施工計劃中要注意環境保護,盡量避免或杜絕對環境產生污染的施工,以及對生態破壞嚴重的方案,對于環境產生影響的施工,要及時的制定相應的整改方案或提出改進措施。現場監理人員要加強監督力度,促進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施工環節進行科學管理,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控制好對廢棄物、污水、垃圾的排放,控制好對施工材料和生產設備的隨意堆放,同時注意有效控制噪音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加強對施工現場和周邊環境土地、水流等資源的集約利用和有效控制,實現水流工程項目施工與生態環保保護齊抓共管、齊頭并進,確保水利工程項目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4資源的循環利用

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各項資源,例如,水資源,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加強其利用率。即無論是在施工的初期,還是進行新型項目的施工,還是進行開溝挖渠,或者是進行地基基樁施工,對于各種資源的利用率,要盡可能的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價值,充分的利用各種材料與物品,可以實現在施工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由于資源的循環利用,避免了開發新資源造成的污染的同時,還降低了資源的使用率,在獲得最大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間接的創造了社會效益。

3.5加強環境保護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例如,進行施工時,可以通過適當時間的選擇,來降低噪音對附近居民的影響,如在施工時,對于產生噪音較大的施工,可以利用白天的時間來進行施工,在城市生活的掩蓋下,能夠避免施工噪音的傳播,盡量避免夜間施工引起的不利因素。在進行土地資源的使用上,要合理的進行利用,完善設計。

3.6健全各項環境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