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田地征收補償標準范文
時間:2024-01-26 17:2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田地征收補償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物權法 規范 土地征收 探析
【中圖分類號】DG22.3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005(2013)02-0042-01
1物權法中土地征收制度的進步性
1.1強調了土地征收的公益性
土地征收權的行使是對土地所有權的一種剝奪,是對所有權規則的一種破壞,只有出于公益目的才叫合理。商業性用地原則上是不應列入此范圍的。《物權法》則于第四十三條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泵鞔_土地征收必須是為滿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指明了土地征收的前提條件。
1.2明確了財產所有權平等保護的理念
《物權法》明確規定,國家所有財產、集體所有財產、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破壞。這就表明《物權法》強調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平等保護意味著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能認為為了國家取得財產所有權而犧牲集體物權利益是理所當然。這一點是我們探索中國土地征收制度時應具有的前提理念。
1.3補償范圍有所擴大
我們驚喜地發現,物權法第四十二條關于補償范圍的規定中除了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土地管理法》已經強調的補償外,還增加了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以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對農民來說,“家”就是一個生長在土地里的概念,目前仍有很多地區的農民以務農為主要謀生渠道。當逐漸失去土地,當腳邊的田地產量日益減少,由于缺少技術和學識,他們面臨的將是失地又失業的困境。而一次到位的補償金只能讓他們坐吃山空,并非長遠之計。
1.4強調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
《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因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收、征用致使用益物權消滅或者影響用益物權行使的,用益物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的規定獲得相應補償。”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獲得相應補償。”物權法的這一規定開辟了土地征收物權保護的新領域,彌補了《土地管理法》在用益物權保護上的空白。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放在用益物權中的首位,強化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是眾望所歸。
2我國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2.1土地征收中的利益沖突
土地征收制度往往與房屋拆遷,以及其它地上物征收交織在一起,有著很大的復雜性。近年來我國關于土地征收的糾紛不在少數,不但造成官民之間關系緊張,還容易引起群眾事件,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特別是城鎮化大步向前的今天,土地征收中涉及到政府、用地人、被征收人三方的利益需求。在實踐中產生了以下矛盾: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由將集體土地予以征收,又以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劃撥公益條件為由對該土地實行有償出讓,盡享其中的差額利益。對被征收人而言,當土地被征收時,就住宅及其相應的宅基地使用權而言實質上都被一起“征收”了。他們失地失家又失業并意識到轉變土地所有權能產生更大收益時,自然也要求享受這部分利益。三方的利益沖突共同影響了國家土地征收制度的實施,并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2.2回避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這一詞,在憲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中出現頻率很高,但是沒有一條規定可以告訴我們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今,萬眾矚目下的《物權法》仍未對其所強調的公共利益給予明確的解釋。有學者反對將公共利益的內涵在物權法中加以界定,因為公共利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但是,我們無法忽視現實中,很多的違法占地就是打著“公共利益”的幌子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法律都是在實踐中摸索檢驗、不斷試驗、不斷弘揚才成功的,因噎廢食的回避主義只能使頂風作案的人更加得意放肆,不知這樣下去,有一天“公共利益”這個詞會不會變成一種諷刺。
2.3土地征收補償的范圍、標準和分配情況不盡人意
關于補償標準,《土地管理法》用各種數字和公式以土地的產值為基礎去規定耕地征收補償的限度,未考慮土地被征收再出讓后市場價格上漲的因素?!段餀喾ā穼υ蟹傻乃罉藴什扇×四J態度,在考慮農民的損失時,只規定了對直接損失的補償,間接損失原則上不予考慮。有時,一些地方以發展地方經濟和公益事業、解決工作經費為由,層層截留或挪作它用,真正到農民手中的更寥寥無幾了。這種計算標準還完全抹煞了農用地變為非農用地的價值變化,對被征收人是極不公平的。關于補償范圍,《物權法》雖加入了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但是現實中能對此貫徹執行的并不多。其實,即使是部分失地,很多情況下農戶會被征收大半的土地,殘地無法實現原有的土地功能。
2.4土地征收的救濟不充分
在土地征收過程中,如果被征收人對于政府執行中不公開等程序上的不公正有異議怎么辦?對于不服補償標準實體上的爭議又如何解決?一旦是違法征收又如何挽回農民的損失?實踐中我們還不能找出一個準確有力的答案。有權利就要有救濟,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濟卻姍姍來遲。《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 究竟是什么處理決定?是否包括土地補償標準的爭議?我們不得而知。至于是按民事訴訟處理還是按行政訴訟處理更是無處參照?,F實中,被征收人尋求司法救濟時,民庭認為一方當事人是國家機關,無權受理;行政庭也以補償標準是雙方協商,應屬民事訴訟為由,不予受理。被征收人狀告無門后,往往以上訪、纏訟等極端方式尋求一個說法。不過該法對政府的裁決權卻有很清晰的規定。我們知道,在征收過程中,政府的角色確實應該是中立的,但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站在一個超脫的地位,反而經常是其中的一個利益相關人,這樣的規定恰恰使政府成了自己的法官。我們寄予希望的《物權法》對此繼續“保持沉默”,只規定土地征收的物權內容和少許規則,至于如何救濟只字未提,讓被征收人的物權利益形同虛設,成了沒有盔甲的戰士。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要和諧發展,土地征收制度就要在法律的規范下,配合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實施,隨著實踐中發現的一些新問題,不斷加以完善,從民生角度最大限度的維護被征收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城鎮化進程;失地農民;問題淺析;權益保護
一、前言
失地農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在城鎮化建設中需要進行一個角色轉變,他們創造的價值從種植到其他發生了一個改變,其中的問題也是非常多的,如何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保證失地農民利益并幫助他們創造更多價值是關鍵所在。
二、失地農民與城鎮化的關系
城鎮化進程而帶來的失地農民的關系受到國內學者的密切關注。許經勇、高全成等著名學著對現階段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要素進行了分析后,都明確指出:在城市化進程中,著力解決非農業化和城鎮化嚴重滯后問題,努力提高農村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水平,是實現農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徑。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提出,農村發展的問題更加被作為為一項緊迫而必須的改革任務,各地都開展了制度,理論上也解決看一些程序問題,但是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并沒有達到實質的解決。失去土地對以種植為生的農民來說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失去工作的農民失業之后就成了無田、無崗、無低保的三無群體了。
城鎮化的進程中帶來農民的失地問題是必然的,因此對失地農民進行征地補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非常容易稱為引發矛盾的焦點。現在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手段通常是現金補償,也就是對計劃好對每畝田地補償多少現金,根據地區不一樣可能會存在3萬到12萬不等的差異。
三、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存在的問題
對于土地全部被征或只留下少數幾分地的農民而言,失地也意味著失業。接下來他們往往會自謀職,但由于無一技之長,知識水平不高,多以開“摩的”、打短工、開小店為主,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些職業也面臨著存在著被淘汰的危險。還有一部分失業農民被推薦到鄉鎮企業進行就業,又由于自身素質原因或者是不習慣聘用制合同,相當部分人會再次失業。
翁惠玲認為:“目前城市居民可以享有的社會保障并未覆蓋到農民,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處在真空地帶。在身份上失地農民既有別于有地的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為一個邊緣群體。”這句話比較客觀的反應了失地農民的問題。
失地農民引發了三種社會矛盾:一是失地農民與土地尋租者之間的矛盾,二是失地農民與獲益群體之間的矛盾,三是失地農民與其他群體爭奪有限就業崗位的矛盾。重視和解決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對推動城市化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四、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問題
對于失地農民權益保護首先要樹立失地農民的國民待遇理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民的轉型也是一種支持創業改革制度,對于城市勞動力也有一種“輸血”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解決農民只會干農活問題,簡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失地農民權益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建立健全的保護法律體系對補償失地農民有著很好的作用。其實根據國家《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對土地征收其實沒有進行全額補償,對失地農民來說,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增加一些額外的法規補償是非常必要的。關于農民失地后的生活保障也應該明確指出,最好做到與時俱進。將相關的失地農民補償列入法規,不僅加強了執行力度,也讓失地農民更好的感受到國家的重視,更加好的配合國家進行改革。
失地農民的相關權益維護并沒有專門的指出,加強醫療、保險是非常必要的,這樣能夠降低政府的征地成本,同事也是符合國家的“四個一點”思想政策。同時可以對失業農民進行投資指導,引導農民拿出部分資金購買社保,政府進行一些補貼,這也是非常好的權益維護。有了社保的保障,失地農民才真正能夠意識到產業的轉型,能夠有更好的熱情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
教育培訓保障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四個部分:①子女的義務教育,如果失地農民的子女進城,也應該一視同仁,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國家賦予孩子的權利。②對失地農民技能的培訓。失地農民最大的就業困難就是技能的缺乏。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的培訓是目前來說解決就業問題最好方法,主要目的是培養失地農民崗位適應能力,可以以農教中心為載體利用政府資源開展免費培訓。③農村富余人員和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及經濟知識指導,尤其是新型技術的知道,比如IT,財政等等。
五、淺析優化失地農民權益制度問題
關于農民權益制度問題,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非常多的探討,建議主要從這從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目的是為了對失地農民的權益制度進行部分優化。
1.建議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最大保障,而失去土地也就是失去了未來價值,不僅體現不出自己的能力,生活也會存在經濟困難。所以關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失地農民來說具有很強的必要性,這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失地農民的養老制度目前還不夠完善,沒有專門的標準,各地的待遇也各不相同,這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畢竟為失地農民做好了養老制度是給了他們一個非常好的未來保障。
2.再就業的鼓勵政策
就業政策能夠有效的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讓他們最快的做好角色轉換。在這方面,可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鼓勵失地農民積極殘余市場活動,開展自主創業。當然了,如果政府提倡農村信用社和用人單位對失地農民進行大力的支持,這將會為他們提供非常好的創業與就業平臺。
3.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
在農民進行市民化轉型的過程中要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管理,簡歷合法的社區合作組織,給與一定的政策優惠,為失地農民提高經濟收入,提高生活保障。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其實也是為失地農民解決后顧之憂,讓他們全心投入城市建設中來。
4.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
尋找政府、征用地主體、失地農民間最佳的利益聯結,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應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以農民征地補償費全部進入社保測算能領到城區最低生活保障金作為參照系,將現行補償標準提高。堅持市場化方向,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按地段、地類等將城市土地劃分成若干個區片,每一區片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基準地價,實行統一的補償標準。兼顧國家、市場征占主體和農民利益,對純公益性項目用地、準公益性項目用地以及開發性項目用地,采取分類征占補償辦法,切實保障農民作為市場主體一方的權益。鑒于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著許多公共性社會經濟職能,因此在征地過程中,應劃出或置換部分土地、資產,由集體經濟組織嚴格按照城市規劃要求,興辦二、三產業,發展集體經濟,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問題,為推動農村社區向城鎮社區轉變創造條件
六、結語
對于城鎮化來說,農民失地是一個一直向前的過程,就像時間的不可逆轉性一樣。如果能夠為失地農民找出代替土地勞作的模式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將對積極推動城鎮發展有著非凡意義。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非常多失地農民權益保障不全面的問題,這個過程也將非常漫長,但是對于國家來說是在進步的,農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是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是時代選擇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吳志沖.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12).
[3]謝贄,邵劍暉.關于土地流轉中的金融支持問題調查與思考[J].金融經濟.2002,(8) .
[4]繆保愛.我國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問題探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