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管理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4-01-29 18:0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管理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管理的內容

篇1

Abstract: University Physic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explains the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ion of new cont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physics course and propos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關鍵詞: 大學物理;課程內容體系;構建

Key words: university physics;course content system;building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2-0227-02

0 引言

大學物理是高校理工類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內容和思想對后繼課程的學習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都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在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物理學更是有了大的發展。隨著現代化的進展,大學物理的教育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

1 現有教材內容的優點

我國現有的一些大學物理教材和國外的一些教材相比較,現有的大學物理教材有些優點:教材內容結構體系嚴謹,論述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教材內容的起點比較高,對物理概念的解釋準確,易于學生接受。強調基礎物理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銜接,強調理論數學推導嚴密。但是也有不足,比如課程體系陳舊:大學物理教材還保持著十幾年前的課程體系,按照物理學的分支學科,把內容分為力、熱、電、光和近代物理五大板塊。這種體系過分地強調完整性、系統性,形成一個自我封閉的知識體系,不能夠充分體現各個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科學技術發展突出體現了學科交叉與結合的特征,這種體系顯然和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不適應。這樣的體系中概念、定律和定理,以及解題思路和方法有許多是高中物理的重復,比如,內容上是高中物理內容的重復,方法上是高等數學的方法。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的思考能力;其次,教材內容按歷史順序分成經典和近代物理兩個部分。經典物理部分占物理學教學的80%以上,基本是20世紀之前的成果,而近代物理的內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以課后的小字或者是一章結尾的閱讀材料形式出現的,與現代的科技發展有所脫節。這在形式上容易讓學生形成兩部分內容是分開的想法,不能把經典的物理思想融入到近代的物理進展中。不能很好的向學生介紹近代的物理發展,更不能介紹當代物理的最新進展和前沿知識;再次,對物理學史的介紹不夠。物理學史由于它所具有的豐富的教育因素,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可以發揮出獨特的功能;此外,教材的內容與社會實際脫節。我國的教材嚴重落后于時展要求,就其版式、語言風格都與當今的大學生的閱讀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導致許多大學生在心理上厭煩教材、不愿意看教材,使得大學物理教材成了“雞肋”;還有,對知識的描述缺少插圖的解釋。插圖是工科大學物理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物理圖象的形象表示,是教師講解和闡述物理學基本概念及基本規律所必須的,也是學生觀察、描述物理現象和規律,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所必須的,它在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 大學物理課程內容新體系的構建

一方面《大學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專業的重要的基礎課。另一方面在一些院校工科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學時大量的縮水。為了適應現在的這種現象有必要編寫一本適合的教材。構建大學物理課程內容新體系絕不是重新排列組合,而是要整合,必須實現課程內容及體系的整體優化。現在我們對大學物理內容的改革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開窗口”,另一種是“大融合”,必須在繼承傳統優秀內容的基礎上創新。大學物理作為高等學校理工科各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通識性必修基礎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為重點。在編寫教材時要堅持以《基本要求》為指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實用性,體現現代性”。“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編寫教材時要考慮不同專業的學生的情況。“突出實用性”即強調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體現現代性”就是能夠反映近代物理的知識。

2.1 教材要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 知識的系統性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所謂科學性就是要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嚴密地闡述物理概念和規律,注意將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適用條件交代清楚;在科學思維和教學應用上有一個新的提升,避免知識的簡單重復。在新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牢牢把握這兩點,使新的內容體系能夠有一個科學和系統的特點。

2.2 教材內容要體現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提出了三個對能力的基本要求: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學觀察和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材的內容安排中要增加一些實際的應用,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能夠用課本中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能夠學有所思,學有所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的作用。

2.3 增加教材的新穎性和趣味性 教材的趣味性和新穎性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學生在聽到《大學物理》這個課程名稱后,就覺得是一門不好學的課程,進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這方面國外的教材就做的比較好,比如《PHYSHICS》一書就考慮到這一點,以及國內的吳百詩的《大學物理》(第三次修定本)采用彩色版,并且增加了一些比較好的插圖。

2.4 教材內容要體現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中對素質要求的培養也做了相關的規定,要培養學生的求實精神,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美感。這方面的培養就要通過增加適當的物理學史來辦到,通過介紹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過程以及在解決困難過程中所用的方法等等,讓學生從中學習科學家的精。

3 大學物理課程內容新體系構建的幾點建議

3.1 調整內容體系的結構,加大近現代物理的內容 現有的大學物理教材在經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分布比例上基本是8:2的情況。雖然有些教材有增加了近代物理的內容,比如相對論,量子理論,固體物理等,但是由于課時的安排基本上只能略講或者是不講,導致學生對物理學感覺沒有什么發展,就是一些東西反復的學。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所學習的內容都是相同的力、熱、電、磁等經典的內容,嚴重束縛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正確認識。因此要調整兩部分的比例,對經典部分要“精”、“簡”,加大近現代物理的比重。

3.2 把物理學史融入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物理學中任何重大的發現,科學家們都要經過思想上的曲折、困惑、疑慮、矛盾斗爭,通過大膽探索以及與傳統觀念決裂而創新出得的,是科學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正如物理學家勞厄所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學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通過對科學家發現科學規律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符合《基本要求》中對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3.3 增加教材中的插圖 教材中適當增加一些插圖可以便于學生理解一些較難的內容,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擴大學生的見識。同時還可以考慮改變現有黑白的教材。這樣的教材比如吳百詩的《大學物理》(第三次修訂版)做的就比較好,全書選用彩色版,給人一種新鮮感。國外的教材的插圖是比國內的多,而且插圖的趣味性,科學性都比較強,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很有利于提高閱讀者的興趣。同時增加插圖也有利于教師對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的講解。

參考文獻:

[1]李旭升,王海燕.淺談《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高校教育研究,2009,(9).

[2]楊智軍.《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思考[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1(4).

篇2

【關鍵詞】基金定投;個人理財;投資學;財務管理

一、引言

基金定投是近年來非常盛行的一種投資方式,它是指以固定金額定期投資于基金,如每月1日投300元到預先選定的投資基金中,類似于銀行的零存整取。幾乎在所有銀行的任何分支機構,都可以方便地看到關于基金定投的業務宣傳資料。它與普通的投資大眾息息相關,而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更有必要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吸收相關知識,完善知識體系。

基金定投與財務管理專業的《個人理財》《投資學》和《財務管理》課程都密切相關,在這些課程中都應該有所體現。基金定投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比較重要,但目前在其相關課程中的體現并不多,導致很多同學對基金定投的相關內容知之甚少,使他們與投資實務相脫節。如何將有關基金定投的知識加入到相關課程中是需要我們深刻思考的問題。

二、《個人理財》課程中的基金定投相關內容的教學研究

財務管理專業往往又被稱為公司理財專業,學生往往對公司理財甚至國家理財的了解較多,但對個人理財知之甚少。很多同學在畢業之后甚至成為“月光族”,由“人民網-麥可思大學畢業生‘職場新人’月度跟蹤調查”可知,有兩成大學生畢業生成為了?“月光族”,甚至有一成大學生畢業生靠借債生活,成為“負翁”,面臨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個人理財在現代社會中作用凸顯。比如在國家的銀行從業資格考試中,《個人理財》也是考試科目之一,此外,我國還有專門的個人理財師的培養和資格考試。而基金定投是個人理財中最基本的內容。基金定投是一種強制儲蓄計劃,能抑制年輕人的消費沖動,而且也不像股票投資那樣需要時時關注,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約投資者的時間和精力,被稱為“懶人投資”。學習基金定投的相關知識,無論對于生活還是工作都受益匪淺。

在這一課程中,可多介紹些關于基金定投和個人理財知識的書籍,甚至讓學生看一些有關的光盤視頻,或邀請在銀行工作的校友為學生進行解答和交流。使他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基金定投業務的重要性和社會的實際需要。

三、《投資學》課程中對基金定投相關內容的教學研究

目前,主流的投資理論都認為,個人投資者不應該直接投資于股票,而應該通過投資于基金而間接投資于股市,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另一方面,如何把握最佳投資時機往往是最難的,華爾街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想在市場中準確的選擇最佳時機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飛刀還難”,個人投資者對于選擇最佳投資時機更是無從下手。很多個人投資者因為對于最佳入市時機的選擇錯誤,而面臨巨大虧損,甚至被套牢。而基金定投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基金定投通過定期定額的投資,可以自動實現“低買高賣”,從而很好的規避了時機選擇風險。

教師在講解基金方面的內容時,應介紹基金定投的操作原理、方法、優勢及意義和哪些基金適合進行基金定投。相對而言,指數基金采取一種消極投資的策略,較少調整其成分股,費率低,又由于跟蹤某一市場指數,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所以比較適合進行基金定投。教師在介紹基本面分析時,應介紹證券投資的兩大要素:“擇時”與“擇股”。“擇股”風險的規避被證券投資領域的學者廣泛研究,投資者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組合,或者直接購買指數基金,規避“擇股”的風險。但要想有效規避時機選擇風險并不簡單,這也更凸顯了基金定投的意義。

四、《財務管理》課程中對基金定投的教學研究

《財務管理》課程中的“年金”概念是初學者難以理解的內容之一,教師在講解“年金”的相關內容時,可以指明基金定投是“年金”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由于基金定投的每一期現金流量相同,因此是非常標準的“年金”。教師可以用基金定投為例子向學生們分析“年金”的機制和原理,如可以讓學生根據中國股票市場的收益率,計算每年定期投入一定金額的資金,若干年之后的終值是多少。這既可以激發學生對基金定投的熱情,又可以讓他們很快掌握“年金”的相關知識,一舉兩得。

除了上述課程,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鼓勵他們看一些與基金定投相關的論文和學術爭論,使科研和教學相結合。

綜上所述,基金定投是一種符合現代社會實際需要的投資方式,所以才會在近年來越來越盛行。它避免了投資者的投機性,降低了市場風險。而且,更為難得的是,投資者與銀行簽訂理財合約之后,基金定投通過每月定期定額的自動扣款機制,形成一種自動的強制儲蓄計劃,雖然是分筆多次扣款,但是由于相當于一攬子計劃,費率也比較低,而且也會作為一種投資慣性持續下去,可以較好地避免“月光族”的窘境,也不會占用投資者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應該積極廣泛的汲取基金定投業務相關知識,掌握它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一方面為以后在證券投資領域的工作打下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個人生活理財提供工具,而這也有賴于財務管理專業相關課程中基金定投內容的改革,將基金定投的內容加入到相關課程中,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胡陽.定位定額投資爭論研究.Proceedings of 2012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 2012).2012

[2]益智.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定投回報效應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03).

[3]馬爾基爾.漫步華爾街[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篇3

【摘要】 目的 探討溶栓顆粒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表達的影響。方法 用TNF-α(40 ng/mL)損傷大鼠腦皮質微血管內皮細胞(BMECs)造模,用含大、中、小劑量溶栓顆粒和中等劑量阿托伐他汀的大鼠血清干預受損BMECs,應用HE染色觀察細胞形態變化,免疫組化法觀察ICAM-1的表達。結果 TNF-α可以造成BMECs損傷,表現為細胞數量下降、皺縮。受損細胞的ICAM-1表達明顯增多。含大、中、小劑量溶栓顆粒和阿托伐他汀的大鼠血清能減少ICAM-1表達。中等劑量阿托伐他汀的這一作用與大、中劑量溶栓顆粒相當。結論 溶栓顆粒可以減少因炎性介質TNF-α增加而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ICAM-1表達,或許可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并對穩定動脈粥樣斑塊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溶栓顆粒;阿托伐他汀;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細胞間粘附分子-1;腫瘤壞死因子-α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ongshuan Grain on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of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 injured by TNF-α. Methods TNF-α (40 ng/mL) was used to damage the BMECs. The serum of rats containing different dosage of Rongshuan Grain and moderate dosage of Atorvastatin were used to intervene the damaged BMECs.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was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 TNF-α damaged the BMECs,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that the cell number decreased, the cell shape changed to crimple.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of damaged BMECs increased. The serum containing high, moderate and small dose of Rongshuan Grain and moderate dose of Atorvastatin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The effect of moderate dose of Atorvastatin was the same as high and moderate dose of Rongshuan Grain. Conclusion Rongshuan Grain can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of BMECs damaged by TNF-α. The function may decrease the form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be effective on the stabilization of atheromatous plaque.

Key words:Rongshuan Grain;Atorvastatin;rats;BMEC;ICAM-1;TNF-α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現代醫學認為,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發生氧化應激與炎癥反應,誘發各種炎性因子的分泌,啟動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1]。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是一種單鏈跨膜糖蛋白,在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穩定粘附中發揮重要作用[2]。ICAM-1表達于內皮細胞,并促使其向血管周圍浸潤,導致組織的炎癥和損害。溶栓顆粒是在臨床治療缺血性中風病的有效方劑基礎上研制的。前期研究發現,溶栓顆粒對大鼠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一定保護作用,能減少缺血再灌注腦組織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介質產生及ICAM-1表達[3-4]。本研究探討溶栓顆粒對血管內皮細胞ICAM-1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Wistar大鼠20只,雄性,體質量250~280 g,購自青島市藥檢所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魯)20030010。

1.2 細胞及試劑

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BMECs),購自北方偉業科技有限公司。DMEM和10%胎牛血清(美國Gibco公司),多聚賴氨酸(AR0003)、復合消化液(AR0022)、ICAM-1(BA0541)免疫組化試劑盒、SABC免疫組化試劑盒(SA1022)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科技有限公司,TNF-α(105-01)購自上海天呈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3 藥物

溶栓顆粒由柴胡、枳實、川芎、澤蘭、丹參、地龍、水蛭等組方,每包10 g,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制劑實驗室提供。阿托伐他汀鈣片(立普妥),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85837010。

1.4 分組及含藥血清制備

20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正常血清組、大劑量血清組(10 g溶栓顆粒溶于40 mL蒸餾水)、中劑量血清組(10 g溶栓顆粒溶于80 mL蒸餾水)、小劑量血清組(10 g溶栓顆粒溶于160 mL蒸餾水)、立普妥血清組(20 mg立普妥溶于240 mL蒸餾水),每組4只。以上各組分別灌胃蒸餾水及相應藥物2 mL,2次/d,連續2 d,第3日給藥1次。最后1次給藥后1 h,大鼠不麻醉固定,腹主動脈取血,分離血清,過濾除菌后置-20 ℃保存。用于細胞時,預先56 ℃、30 min滅活。

1.5 細胞培養

BMECs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置孵箱(37 ℃, 5%CO2)培養。鏡下細胞計數,待細胞達對數增長期,分為7組,接種于24孔培養板,為空白組、模型組、正常血清組、立普妥組及溶栓顆粒大、中、小劑量組。分組后置37 ℃、5%CO2培養箱孵育,除空白組外各組加入TNF-α(40 ng/mL)孵育 6 h,用含藥血清處理24 h后檢測。空白組:BMECs+DMEM培養液;模型組:BMECs+DMEM培養液+TNF-α孵育。正常血清組:BMECs+DMEM培養液+TNF-α孵育+正常血清組血清。大劑量組:BMECs+DMEM培養液+TNF-α孵育+溶栓顆粒大劑量含藥血清。中劑量組:BMECs+DMEM培養液+TNF-α孵育+溶栓顆粒中劑量含藥血清。小劑量組:BMECs+DMEM培養液+TNF-α孵育+溶栓顆粒小劑量含藥血清。立普妥組:BMECs+DMEM培養液+TNF-α孵育+立普妥含藥血清。

1.6 細胞間粘附分子-1檢測

按照免疫組化試劑盒說明和預實驗經驗進行。

1.7 培養細胞形態觀察

采用HE染色,光鏡下觀察。

1.8 統計學方法

應用PEMS3.1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陽性細胞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形態學觀察

模型組、正常血清組BMECs細胞數量下降,皺縮、變形,分裂相細胞明顯增加,細胞形態發生明顯變化,血管內皮細胞部分呈明顯的長梭形、星形,似成纖維細胞樣改變,細胞間隙增大。溶栓顆粒大、中、小劑量組及立普妥組細胞密度大于模型組及正常血清組,皺縮變形細胞較少。

2.2 細胞間粘附分子-1蛋白表達

胞漿、核膜棕黃色顆粒的是陽性細胞。空白組BMECs胞漿內沒有或有少量棕黃色顆粒,染色很淺。模型組、正常血清組有較多細胞胞漿內棕黃色顆粒,染色較深。溶栓顆粒大、中劑量組胞漿含黃色顆粒細胞較少,染色較淺。各組陽性細胞數量比較見表1。表1 各組ICAM-1蛋白表達陽性細胞數量比較

3 討論

正常情況下ICAM-1呈低表達,某些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是促進粘附分子上調的信號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β(IL-1β)在腦缺血時迅速表達,使ICAM-1上調[5]。細胞培養的研究結果表明,單純缺氧不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表達ICAM-1,而炎癥介質IL-1β和TNF-α對其具有強烈的誘導作用[6]。TNF-α、IL-6、IL-8也在缺血中扮演了重要炎性介質的角色。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7],用40 ng/mL TNF-α孵育BMECs 6 h,發現ICAM-1表達明顯增加,而沒有TNF-α損傷的BMECs很少表達ICAM-1。說明TNF-α造成損傷的BMECs表達ICAM-1明顯增多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之一。TNF-α損傷的BMECs分裂相細胞增多,而既往未見報道ICAM-1增加細胞分裂,可能與細胞受損后自身修復增強有關,也可能有其他機制參與。前期研究發現溶栓顆粒有減少缺血再灌注大鼠TNF-α表達的作用,并減少ICAM-1表達[3-4]。本研究應用外源性TNF-α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用含溶栓顆粒的大鼠血清進行干預時,仍減少了ICAM-1表達,說明溶栓顆粒減少ICAM-1表達的作用并不單純從減少TNF-α表達的間接途徑實現,可能也有直接減少ICAM-1表達的途徑。大劑量和中劑量溶栓顆粒的這一作用與中等劑量阿托伐他汀程度相當,而且含溶栓顆粒大鼠血清干預的BMECs分裂相細胞數量也有所減少,說明溶栓顆粒還有減少受損BMECs分裂增殖的作用。

Printseva等[8]第一次證明了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表達ICAM-1,其中脂紋病變表達量最大。正常人動脈內皮及斑塊以外的內膜和平滑肌細胞不表達或僅輕微表達ICAM-1。他們認為,ICAM-1在內皮細胞表達涉及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向內皮的粘附及遷移。

一系列研究表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粘附是以炎性因子為主的多種機制激發的,ICAM-1是關鍵因素[9-11]。溶栓顆粒,尤其是大劑量溶栓顆粒,可以直接干預ICAM-1這一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粘附,從而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另外,溶栓顆粒減少血管內皮細胞分裂增殖,對穩定動脈粥樣斑塊或許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擁軍.氧化應激與缺血性腦血管病[J].中國卒中雜志,2008,3(3):163-165.

[2] 孔憲壽.細胞粘附分子[J].國外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4,16(1):1-5.

[3] 曹曉嵐,任 麗,臧運華.溶栓顆粒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腦保護作用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1):37-38.

[4] 曹曉嵐,臧運華,賀青濤,等.溶栓顆粒對急性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腦組織IL-1β及ICAM-1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3):219-220.

[5] Yamasaki Y, Matsuura N, Shozuhara H, et al. Interleukin-1 as a pathogenetic mediator of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rats[J]. Stroke,1995,26(4):676-680.

[6] Zund G, Dzus AL, McGuirk DK, et al. Hypoxic stress alone does not modulate endothelial surface expression of bovine electin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J]. Swiss Surg Suppl, 1996,1:41-45.

[7] 孫 杰,郭振輝,賴添順,等.山莨菪堿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保護機制的實驗研究[J].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2008,32(2):137-161.

[8] Printseva OY, Peclo MM, Gown AM. Various cell types in human atheroscoerotic lesions express ICAM-1;Further immunocytochemical and immunochemical studies employing monoclonal antibody,10F3[J]. Am J Pathol,1992,140(4):889-896.

[9] Zhang RL, Chopp M, Zaloga, et al. The temporal profiles of ICAM-1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after transient MCA occlusion in the rat[J]. Brain Res,1995,682(1/2):182-188.

篇4

關鍵詞:科學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評價

科學管理開創了西方管理理論研究的先河,科學管理理論為現代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企業及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科學管理的管理哲學、激勵原則、科學研究理念和組織理論都是現代管理的重要原則與原理,但每一個理論都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應用領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須遵循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它在管理目標、管理要素、管理活動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學管理的概述

1.科學管理的基本假設

科學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它以以下幾個假設為前提:

(1)當時,勞資矛盾日益尖銳的主要原因是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過科學管理將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則勞資雙方都會得到利益,這些矛盾就可以解決。

(2)對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經濟人”。人最為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貨幣收入,或者說只要能使人得到經濟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潛能。

(3)單個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體的行為反而導致效率下降。科學管理是使單個人提高效率的有效辦法。[1]

泰勒科學管理試驗及其理論是建立在這三個前提假設基礎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學管理理論,但這三個前提假設并不全面和科學,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補充和完善。

2.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

根據上述科學管理的基本假設及作業研究和時間研究兩個基本原理,以及科學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任務,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可分為三個主要方面:管理哲學、作業管理和組織管理。

(1)管理哲學。科學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學為指導的,管理哲學是管理中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從思維和存在的角度對管理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所作的哲學概括。而科學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對管理進行了歸納和變革。泰勒指出:“從實質上講,‘科學管理’是人和公司或產業中工人方面的一種切實的精神革命——是這些工人在對待他們的工作職責、對待他們的同事、對待他們的雇主方面的一種徹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樣也是管理當局(工長、監工、企業主)方面的人的一種精神革命——是他們對待職責、對待同事、對待工人、對待所有日常問題方面的一種徹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沒有這兩種徹底的精神革命,‘科學管理’就不會存在。”[3]

(2)作業管理。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也是科學管理的基本出發點之一。首先,泰勒通過試驗和研究,對工人的工時和動作進行研究,從而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挑選“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認為,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有工作對他合適,才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企業管理者的責任就在于為雇員找到最合適的工作,同時,運用培訓工人的科學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最大潛力。在制定了恰當的工作定額,并挑選了“第一流的工人”后,還應當實行標準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

(3)組織管理。泰勒把計劃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改變了憑經驗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以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計劃職能歸管理當局,并設立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計劃部門從事全部的計劃工作并對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頭從事執行職能,按照計劃部門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規定的標準工具,從事實際操作。

在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就是,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務(即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如有關企業重大政策的決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點

高等學校相對于其他組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標、要素、活動、結構與功能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決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點。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標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統的目標是根據高等教育規律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來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應該以高等教育的規律為指導,而不能采用企業管理中的各種原則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養人才并且著眼于提高人才質量為根本目標的管理活動,它不能、也無法只追求經濟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應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即組成高等教育系統的主導性成員——教師和高等教育的主體性成員——學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們的勞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統組成人員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管理現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種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是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層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自我組織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他們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過程中有必要讓其發揮自己的自我組織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協調學術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矛盾。學術目標體現了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性質和本質功能,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一定要以學術目標為主導目標,與高校的學術目標一致。

鑒于高校師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管理師生的過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統的管理顯得更加重要,教學民主、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職工的智慧與才干,在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項制度,充分發揮各個學校成員的作用;第三,積極創造多種形式的、生動活潑的、簡便易行的、有利于廣大師生員工參與管理的民主運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與一般管理一樣,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兩個基本的目標功能:管理的“維系”功能和管理的“結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與其他社會系統有所不同,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的主要是精神產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兩個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現:首先高等學校的管理對“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難的要求。更高體現在高校的師生對于人際關系交往比較看重,在人的需求層次中,教師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師生員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統是最具有創造力的社會系統,通過各成員、各要素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系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的評價

1.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教育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則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實踐又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科學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綜合,是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又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管理思想體系。因此,科學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管理理論,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論支撐,為高等教育管理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從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為人才培養服務,最終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2)科學理念。科學管理通過對時間、動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經驗上升到科學,第一次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應用于管理,使管理從此成為一門科學,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科學管理尊重科學、運用科學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等教育管理順利進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養出高質量的高級專門人才。其次,大學是一個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是以追求學術目標為重的組織,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項活動都應該尊重科學、運用科學,各項決策都應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動也應運用科學方法,通過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決策,科學地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教師激勵。根據“經濟人”假設的原理,科學管理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潛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張對工人實行激勵性的報酬制度。對員工進行激勵在管理學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經濟激勵和精神激勵,其能夠有效調動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教師激勵是教師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關系到教師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積極性,更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與否。沒有良好的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因為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但根據教師勞動的特點和其作為具有高層次文化水平的群體,精神激勵比經濟激勵更為重要,教師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教師激勵應符合教師需要的特點,遵循教師激勵的公平性原則、社會性原則、閉合性原則及支持性原則等一些基本原則,可采取目標激勵、競爭激勵、情感激勵、榜樣激勵和考評激勵等多種激勵方式,促進教師的良好發展。

(4)組織理論。科學管理主張把計劃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實行職能工長制和例外原則。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組織管理理論,大學作為一個復雜的組織同樣需要這些組織理論的指導,因此,科學管理中的組織理論對高等教育管理活動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大學組織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復雜性,大學組織的成員復雜、結構復雜,大學組織的權力結構也較為復雜,同時,大學的職能又具有多樣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計劃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各部門分工合作,如現行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經濟人假設”。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假設前提就是“經濟人”。認為人最為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即如何實現個人物質利益最大化。與后來的行為管理學派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學管理中對人及人性的理解還是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過多側重于從理性的、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人、管理人,忽略對人的非理性層面、人的自由發展的全面認識,使得泰勒本人盡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對科學管理做過許多辯解,但總給人們一種冷酷無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復雜的,同時也會根據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對象——教師和學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們更為關心的是精神層面的尊重和自我實現,比較看重人際關系的交往。因此,科學管理的“經濟人”假設不符合高校師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學管理的一些相關原則和原理,而應根據高校師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預期的管理任務。

(2)效率至上觀。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即謀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學管理誕生于經濟管理領域,企業講求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養人才并且著眼于調高人才的質量為根本目的管理活動,它不能、也無法只追求經濟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同時,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長的特點,不能只顧眼前的效益,而應放眼于未來。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僅是高等教育內部結構復雜,而且還涉及到國家、社會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單純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應兼顧各方利益的均衡。

(3)標準化。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是科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但教育活動不同于商品生產,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極富創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應遵循高等教育這一特點,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應有利于高校師生創造性的發揮,不能進行標準化管理,否則高等教育管理將是失敗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學管理基于“經濟人”假設和標準化生產的原理,工人參與管理的程度較低,更無法參與決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權利。但鑒于高校師生的特殊性,在師生管理過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統的管理都顯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自我組織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應充分發揮高校師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廣闊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高校師生是一個具有高層次文化水平的群體,在高校的管理決策過程中,應擴大師生參與決策的程度,尤其是學生參與決策,他們既是管理的對象同時又是管理的主體,師生參與決策有助于增加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篇5

【關鍵詞】管理 科學管理 管理哲學化

管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需要應運而生的。總體來說,人類的管理經過本能、經驗、科學三個階段,而當下,正在由科學管理向哲學化進步。

一、從本能管理到科學管理

人類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沒有任何的經驗可供參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個人的地位與魅力。那個時候,大凡優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視為圣人,他們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們憑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開創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國的“仁政”。東周“百家爭鳴”的時候,諸子開始總結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經進入了尾聲,開始進入另一個時期——經驗管理時期。

當人類積累一定管理經驗的時候,借鑒前人經驗成為管理智慧的主要來源,在這個階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歷史,從歷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資治通鑒》也就是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但是,經驗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經驗畢竟是前人的經驗,不可直接使用。更讓人惋惜的是,中國的經驗管理因循色彩和習慣都很濃重,以至于沒有朝科學管理的方向發展。

科學管理源起于西方的企業管理,經過工業化的催動從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到今天為止,從泰勒到德魯克,管理科學已經成了一門內容豐富、使用范圍廣泛的科學。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構成了現代社會管理科學,對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推進作用。

二、從科學管理向哲學化管理是大勢所趨

科學管理思想是不是人類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從中外管理的實踐與思考的歷史都看到這樣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及以往的經濟問題,印證了西方管理理論的局限甚至失敗。

首先,科學止于人性。科學管理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原先的所說的科學層面的管理,其實都是單模塊的“事”與“物”上的管理,如物流、財務、營銷、生產、甚至人力資源的部分內容。當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為本時,科學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其次,科學管理是分專業的,是以相對特定的領域和靜止的環境為前提的。科學管理系統,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這些具體的方法與工具之間的關系、研究更高層的規律,尤其是現代社會的人和化無常,確立組織的根本規律,就需要更高層次的思辨模式了,這就是管理哲學。

當人類管理進入真正的“人本”時期,進入整體思維時期,進入不是對具體表象而是對規律加以研用的狀態,就是管理的哲學化開始。管理的哲學化不是否定科學,相反,管理哲學化是以管理科學為基礎的。

那么管理哲學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業文化來代替,我認為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國術語來說,管理哲學的內容起碼應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為本。立心,就是確立企業的基本精神、性格、價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業在若干問題上的決策依據,如:穩定與發展,合作與競爭,知與行,個體與團體等。這些問題與企業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絕對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業基本的運行模式與規則,尤其包括企業權利體系,這是企業運行的基礎。立人,在企業是培養團隊,在個人則是安身、立命、智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哲學軌跡

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古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叢林”,直至今天的“企業文化”階段。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一階段(1900-1930),是以f•w泰羅、 m•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在這個階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學成果引入企業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實質卻把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它忽視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動精神的主體。這個時期,泰羅盡管側重研究管理技術問題,但他卻注意到了科學管理的本質問題。他認為:“科學管理從本質精髓來說,包含某種哲學。”因此,有人把泰羅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學的管理論者。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二階段(1930-1960),是以梅奧、麥格雷戈、馬斯洛等為代表的“行為科學”階段。行為科學的崛起及其廣泛應用,心理學展開了對管理科學的實驗研究,社會學也開始把管理作為社會群體生活的一個方面來加以研究。此外,美學、倫理學、邏輯學等學科也日益與管理學相結合。在上述諸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管理方法論、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管理邏輯學、管理倫理學等各門分支學科相繼發展起來。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階段的自然科學數量方法轉向理論研究的哲學思辯方法,以探求管理主體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意義和人文傾向。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三階段(1960-1980),是以多種管理學派并存為特點的“管理叢林”階段。這個階段上的理論把企業看成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力圖從整體上把握管理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的哲學色彩大大加深。

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第四階段(1980-),就是“企業文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上,把文化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來,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在當今企業經濟活動中,人是最寶貴的財富。許多發達的國家把聚集培養人才看成是整個管理活動生存發展的源泉。這就是說,在現代管理中,重視管理主體的價值,進而形成現代化管理的主導力量和核心,是現代化管理思想哲學傾向的重要方面。

四、中國式管理哲學

篇6

關鍵詞:科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泰羅;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12502

1 科學管理創立者以及科學管理產生的背景

1.1 科學管理的主要創立者――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開創了西方管理理論先河,第一次系統地把科學方法引入工廠管理實踐,使管理從此真正成為一門科學,被后人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生于1856年生于美國費城。1875年由于自己的身體原因不得不棄學就工,轉到費城恩特普里斯水壓廠去當四年的模型工和技工學徒。1878年,泰羅來到米維爾鋼鐵廠當一名普通工人,米維爾鋼鐵廠是當時最大的工廠之一。在鋼鐵工廠時,泰羅先后被提升為職員、機工、機修車間主任、總機械師、總工程師。從1891年泰羅離開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專職從事管理咨詢和宣傳活動,直至1915年去世。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無論是在工廠上班,還是后來從事管理咨詢工作,泰羅大都在工廠進行實地試驗,系統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動作花費的時間,這些都為科學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1911年,泰羅在早年實踐以及后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闡述了后來被人們稱為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

1.2 科學管理產生的歷史背景

從現實來看,泰羅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代。源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大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業,工廠代替了手工業作坊成為普遍的經濟組織形式。19世紀后半葉,歐美又出現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以石油、鋼鐵、機械、橡膠等為重心的重化工業又得到了迅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各種壟斷組織逐漸形成。同時美國內戰剛剛結束,廣闊的市場正在釋放者巨大的消費能力,各個企業都是在釋放自己的產能來滿足市場的需要。盡管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組織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管理卻并沒有進行根本變革,仍處于經驗管理階段,普遍存在著技術先進、管理落后的矛盾,勞動生產率和工人的工資都比較低,造成勞資矛盾很深刻。

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曾經出現兩次移民,大約有2800萬移民涌入美國,他們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一些工業城市,靠在工廠上班取得收入。移民來的人大都是一些身強力壯的,并且沒有技術的人,他們不能夠熟練運用機器來進行操作,并且效率很低。企業希望雇傭到熟練的工人,操作機器。在當時的工廠里面,大量的“磨洋工”現象造成生產效率不高。泰羅作為從基層提升來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深知當時企業中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原因。于是泰羅就著力研究管理,以促進勞動生產率隨著技術和工藝的改進而相應提高。這是泰羅提出科學管理的企業內部背景。

1.3 科學管理理論的操作方法

(1)用科學代替經驗,通過工時研究和動作研究確定科學的標準。泰羅的科學作業管理方法建立在作業研究和時間研究基礎上的。泰羅認為要讓每個人都用正確的方法作業,為此應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許多的動作,并繼而動作細分為要素,即動作是由那幾個工作要素組成,然后再分析每項動作的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動作要素,對于剩下的要素,依據經濟方便的原則,加以改進和合并,以形成標準的作業方法。在此基礎之上,用秒表觀察時間,考慮滿足生理上需要的時間和不可避免的情況而延誤的時間,為標準作業的方法制定標準的作業時間,以便確定工人的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2)科學挑選工人,使工人的能力與其工作相適應。在科學管理中,管理部門的任務是為雇員尋找最合適的工作,幫助他們成為頭等工人并設法激勵他們發揮最大的力量。頭等工人是一個合適于完成他的工作的有抱負的人,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某種“超人”;頭等工人的進度不是根據突擊勞動的情況來確定的,也不是以緊張地勞動為基礎,而是以一個工人能夠承受正常進度為依據的。泰羅在確定任何一件工作的定額時是按頭等工人能夠連續勞動多年而有不會損害他的健康的進度來確定的。

(3)科學地培訓工人。對工人的科學教育和培訓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在當時條件下,泰羅不僅意識對工人進行培訓的重要性而且在實踐者這樣的理念。泰羅通過對工人培訓,擴展其知識技能以“發掘企業中每一個人的才干,使每一個人盡他天賦所能干出最高檔的工作”,從而“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最高的效率。”他建立一個培訓制度,有負責實施培訓的機構(計劃室)及培訓人員(熟練掌握某一技能的工人)。當工人效率達不到要求時,“計劃室就派教師教他”。

(4)通過有差別的計件工資來強化工人的行為。改進分配方法,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泰羅認為,工人不愿提供更多勞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要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產量,工資標準不僅應當穩定,而且應該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提高,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即:在計算工資時,采取不同的工資率,未完成定額的按低工資率付給,完成并超過定額的按高工資率付給。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職位,即根據工人的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根據工作類別來支付工資。這樣做,既能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現象,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2 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

2.1 科學管理理論是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重要來源

盡管泰羅的科學管理是針對磨洋工現象提出的,主要是解企業效率不高,但是他提出標準化,程序化,科學化的管理對任何管理活動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科學挑選、培訓和安排人員,組織分工與協作,明確責任,激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中使用科學方法等一系列理論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僅僅適用于企業一般管理,也適用于人力資源管理。這些理論被管理者和人力資源管理學者概括、改造并上升為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構成人力資源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人力資源學者從科學管理的方法和技術中受到許多啟發,并且把其運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受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其重要性,很多大型企業成立人力資源部專門從事工作分析,建立工作標準;從事挑選培訓工人,建立招聘錄用培訓體系;從事績效和薪酬,建立績效薪酬體系。人力資源管理的很多實踐和科學管理實踐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或者說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于科學管理。

2.2 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

從具體的企業實踐來看,科學管理的原理(制定科學標準,科學挑選培訓工人,實行差別工資)事實上已經成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核心部分,并且在操作層面指導著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因此我們基于科學管理建立一個人力資源管理模型。這個模型的核心理念,源于科學管理理念,主要是為了解決制造業存在浪費現象和效率不高的現象。基于科學管理的人力資源實踐模型有以下特點:

(1)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勞資雙方的合作、協作,共同提高生產效率。也就是說,企業首先的重要任務就是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之上達成兩個合作:第一是企業所有者和管理層的協作、合作;第二是管理層和工人之間的合作、協作。

(2)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的基石是建立科學的標準。從某種意思上說,管理的核心就是對標準進行管理。科學建立標準是科學管理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在現代化工廠,通過建立龐大的職能部門(人力資源部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專門來研究和分析種作業標準和職位標準,并依據企業實際情況建立自己的標準,同時對標準進行管理。

(3)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的保證是科學培訓挑選工人,并支付合理的薪酬。由于已經建立比較科學的標準,是否能夠實施關鍵在于人,因此,挑選培訓工人,關系到建立的科學的標準能否實施。為了保證標準實施,應該科學挑選工人,并且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對工人進行培訓;同時企業應該建立強有力的招聘隊伍和培訓機構,保證能夠根據企業需要招聘合適的人,并對工人進行培訓。為了留住合適的人員,企業必需支付合理的薪酬。按照科學管理的原理,實行科學管理的企業的員工通常比沒有實行科學管理的企業至少高出百分之三十的工資。同樣,由于效率的提高,工人按照操作標準工作,也也該給予合理的薪酬。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建立一個模型來描述基于科學管理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

3 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存在的問題

顯然,基于科學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型僅僅能夠解決管理中的部門問題,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由于科學管理的局限性,建立的模型也有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完善。

第一,模型沒有考慮人的情感因素和組織因素。人都是有感情,都存在一定的組織之中,因此在運用模型時,一定要加入情感因素,加入組織行為的因素。

第二,模型沒有考慮戰略問題。只有企業的戰略方向正確,才能進一步考慮執行力,才能夠講效率。在保證戰略正確的前提之下,才能夠實施這個模型。

參考文獻

[1]F.W.泰勒著.馬風才譯,科學管理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丹尼爾A•雷恩.趙睿等譯.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雷蒙德•諾伊,劉昕譯.人力資源管理:贏得競爭優勢(第五版)[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人本管理;科學管理;制度管理;現代企業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正面臨著重整提高的挑戰。企業管理也從強調以物的管理轉向重視對人的開發,這是管理領域一次變革和創新。把人當作一種使組織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特殊資源來刻意地發掘,科學地管理,已成為當代先進管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知識經濟所倡導的管理模式,稱之為“人本管理”模式。

一、人本管理的內涵

人本管理,不同于把人作為工具、手段的傳統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認識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的基礎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種管理模式,也是一種管理哲學,它強調管理要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性的完整性和人需要的多樣性,主要包括如下幾層涵義:

1.開發人的潛能

管理的任務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釋放其潛藏的能量,讓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和創造力投身于事業之中。

2.尊重人的尊嚴

尊重的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之一,人們常常把尊嚴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在尊重每一名員工的同時,還要尊重每一位消費者、每一個用戶。

3.凝聚人的合力

如何增強組織的合力,把企業建設成現代化的有強大競爭力的團隊,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關系

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是管理發展的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根據對人的認識不同和對管理規律的認識不同,以及企業的規章制度對人所起的作用不同,我們可以把管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的高級階段,認為人作為一種社會的人,是追求自由、全面地發展的人;在這一階段,人自覺地按照科學的方法工作,規章制度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人起一種強制的約束作用,而變成了管理者與員工雙方共同認可的契約規則。

人本管理是科學管理的更高級階段,而不是科學管理的對立面。從管理的實踐上看人本管理與科學管理是沒有嚴格的、明確的界限的。科學管理中也有一些人本的思想,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和對人的認識的發展,科學管理必然會發展為人本管理。

三、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的關系

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并不矛盾,因為它們的目標是統一的即企業的效率;同時它們存在的基礎也是統一的即企業共同的愿景和利益共同體。制度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并為人本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環境和渠道,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方向,人本管理能夠提高制度管理的效率。

人力資源不能離開制度來獨立發揮作用,在沒有制度保障的組織中,人本管理只能流于形式。要在具體的制度當中體現人本管理的思想,關鍵是要使制度體現對組織內部不同群體的激勵與約束作用。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應該是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完美結合。

四、對當代中國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

從儒家學說來說,我國有人本管理的理論準備,但是缺乏現代人本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傳統的儒家的人本管理理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論是在內容上或者形式上,都不能適應現代的需要,但我們可從中吸取合理的成份,作為建立現代人本管理的借鑒。

我們認為,建立中國的人本管理模式,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1.根據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2.根據歷史唯物主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3.繼承和借鑒儒家人本管理的理論傳統;4.學習和借鑒西方的人本管理經驗。從歷史和現實,從西方與東方的對比中找到具有現代精神又具有民族傳統的人本管理模式。

特別對于我國國有企業,企業制度的創新和員工觀念的更新要同時進行。一方面要改革傳統企業制度中的弊端,如財產組織形式單一化、產權封閉化、組織管理非制度化等;另一方面要通過培訓等手段,提高員工的素質,增強員工的責任感、成就感、風險意識、競爭意識和制度意識等。

篇8

關鍵詞: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管理;適當性管理;一致性管理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4-0053-04

一、引言

20世紀以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與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誕生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得腦力勞動在整個勞動構成中的比例日益提高,這也標志著傳統企業管理對員工以外部控制方式為主的管理手段受到挑戰,管理重點必須轉移到進行“自我控制”軌道上來。另外,科學管理自身在理論構建方面存在的缺陷,也促成了企業文化管理理論的產生和實踐。如,科學管理把分析和行動的原則混為一談,誤解了人力資源的特質;科學管理區分計劃和執行,違背了許多工作自身的邏輯;科學管理自身存在局限性和滯后性等。企業文化管理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的行為科學,它提出了完整的與科學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強調“以人為本”,提倡用“以人為中心”替代“以物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重視對機構成員的內在激勵。并且,企業文化現在已經滲透到企業的各個角落,作用在企業日常事務的方方面面,其外延與內涵都遠大于以制度管理為核心內容的科學管理。企業文化管理的上述特點有效彌補了科學管理的不足,也揭示了企業文化管理產生的歷史必然性。企業文化管理就是企業為提升自身價值,立足企業經營管理總體目標,根據企業文化的內在規律和特點,系統、主動地對企業文化實施管理的過程。因此,加強企業文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企業文化管理的內涵與特點

(一)企業文化管理的內涵

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行動規范和最終經營成果。企業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即企業所信奉的(Belief)、企業所主張的(Expression)和企業所踐行的(Deed)。其中,“企業所信奉的”指企業的基本假設,表達了企業對關系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所有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它為全體企業成員所分享,并深埋在每個成員思想意識的深處。基本假設反映了企業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也是企業文化其他兩個層次最重要的思想根源和現實基礎(下文統稱為企業基本假設體系)。“企業所主張的”指企業管理者或機構成員所公開主張的價值觀與信念體系,是企業關于基本假設的公開主張,包括書面聲明、正式文件、文化手冊、標語口號等各類形式。“企業所主張的”來源于企業的基本假設,并豐富、充實和完善了基本假設(下文統稱為企業價值體系)。“企業所踐行的”指企業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企業文化,表示企業和機構成員實際的所作所為,“企業所踐行的”既是企業基本假設與公開主張的體現,也是基本假設和公開主張在機構內部傳播與分享的根本保障和基本方式(下文統稱為企業執行體系)。上述層次劃分稱之為“企業文化的三位一體模型”(BED模型)。

根據上述對企業文化本質和層次的認識,我們認為,企業文化管理就是企業為提升自身價值,立足企業經營管理總體目標,根據企業文化的內在規律和特點,系統、主動地對企業文化實施管理的過程。

(二)企業文化管理的特征

1 企業文化管理的對象是整個企業。因此,其內容必然涉及企業經營管理各個層面,包括企業戰略規劃、運營控制、支持保障、隊伍建設、決策程序、營銷組織等各個方面。

2 企業文化管理以提升企業價值為根本目標。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企業整體的業績表現和核心競爭力。

3 企業文化管理需要全員參與。企業每個成員既是實施企業文化管理的主體,也是企業文化管理作用的對象。因此,企業文化管理并非由企業管理層和特定部門主導的個別行為,而是一個由企業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密切互動的復雜過程。

4 企業文化管理具有長期性和連續性。企業文化管理并非企業特定階段的工作任務,而是貫穿企業發展始終和經營管理全過程的客觀存在。

企業文化管理的特征與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文化建設形成鮮明對比。后者以提高企業的文化表現力為目標,通過使企業文化體系更加系統、完善和規范,使各種表現形式的企業文化更加生動并富有感染力,從而使企業文化在機構成員間得到更好的認同和分享等。因此,兩者在目標、對象、手段及作用等各方面均存在根本區別。

二、企業文化管理的方法

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圍繞企業基本假設的管理行為,包括基本假設的適當性管理和一致性管理兩個方面。

(一)基本假設的適當性管理

1 基本假設適當性管理的客觀需要。基本假設是在機構成員在共同的學習和成長經歷中形成的,代表了創建者、早期的團隊成員、新加入的核心人員的個人假設、價值觀和理念。基本假設屬于經過團隊檢驗的觀念,適應了企業當時的內外部環境和時代特點。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化,企業的內外部經營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換,曾經適應的基本假設可能已經變得不再適應,甚至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障礙。這就對基本假設進行適當性評估和優化提出了客觀要求。

2 基本假設適當性管理的理論基礎。在基本假設的適當性管理上,約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科特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一書中,通過大量的實證案例,提出了關于企業文化的三個理論(理論Ⅰ、理論Ⅱ、理論Ⅲ),為企業文化適當性管理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根據理論Ⅰ,在強力型的企業文化中,公司領導層具有一系列基本一致的共同價值觀和經營方法,并且新成員也很快接受這些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為企業提供了必要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有助于企業經營業績的增長。強力型的企業文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可以解釋短期經營業績的優異,但是對長期經營業績的促進作用卻是微弱的,沒有研究表明強力型的企業文化與企業長期經營業績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面對強力型企業文化的弱點,在理論Ⅱ(策略合理型企業文化)的研究中發現,沒有適用于所有企業的企業文化,當企業文化適應于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經營環境時,這種文化便是有效的。企業文化的適應性越強,企業的經營業績越好;反之,適應性越小,企業經營業績越差。

在理論Ⅱ關于企業文化與市場環境(廣義)適應性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理論Ⅲ(靈活適應型企業文化)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只有那些能夠使企業適應市場經營環境變化,并在這一適應過程中領先于其他企業的企業文化才會促進企業長期經營業績的提高。市場環境適應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業長期經營業績。

3 對基本假設進行適當性管理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第一,準確地判斷內外部經營環境。全面準確地分析與把握內外部經營環境及其變化趨勢,是對基本假設進行適當性管理的基礎。因此,作為企業的各級管理者要時刻關注內外部經營環境的最新變化,包括宏觀經濟環境、金融形勢、同業競爭及內部物質資源條件、人力資源結構及層次變化等各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全面研究判斷這些變化可能對本企業經營管理產生的影響。第二,對基本假設進行梳理和評估。在對內外經營環境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對涉及外部適應與內部整合兩個層面的基本假設進行系統梳理,并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情況對基本假設的適當性進行評估。第三,對基本假設的適當性進行優化。根據對內外部經營環境和基本假設進行對照評估的結果,對不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基本假設進行調整和優化。

(二)基本假設的一致性管理

適當性管理是針對基本假設的內涵的管理,是對意識思維進行管理的范疇,而一致性管理則是針對基本假設的實踐管理,是執行落實的范疇。

1 基本假設一致性管理的客觀需要。第一,由于價值體系與執行體系的構建是一個主觀過程,因此,兩者從內涵上與基本假設高度一致只是理想情況,存在差異才是常態。而這種差異的存在將對基本假設的傳播和分享起負面作用。這就對基本假設實施邏輯一致性管理提出了客觀需要。第二,由于企業內部不同成員在經歷、學歷、年齡、地位、家庭、富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個人需求的差異化和多元化,從而在組織內部形成復雜多樣的心理動機,并造成個體行為方式與組織期待的差異。通過對基本假設在企業內部個體層面實施一致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組織個體在心理動機和行為方式方面的差異,從而實現組織目標,這是對基本假設進行一致性管理的現實意義。

2 基本假設一致性管理的理論基礎。馬斯洛關于需求的動機理論及麥格雷戈關于X理論和Y理論的研究成果,為企業基本假設的一致性管理確立了理論基礎。第一,馬斯洛是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在其劃時代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馬斯洛將人的基本需求劃分為五類,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需求層次動力學。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由于個體在經歷、性格、年齡、家庭、地位、文化層次等方面的差異,組織內部必然存在多元化、差異化的需求,具體表現為不同個體在需求層次、動機強弱、滿足方式、滿足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這是組織成員基本假設復雜性的主要根源,在客觀上會造成組織內部存在復雜多樣的動機和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第二,X理論與Y理論是西方最有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在《企業的人性面》一書中提出的兩種互相對立的人性假設。該理論一經提出便引起學術界和管理界的高度關注,一方面作為組織管理學的經典理論應用于教科書中,另一方面在實踐領域引發了長期而熱烈的爭論。麥格雷戈的研究指出,“每個管理決策和管理行動的背后,都有一種人性與人的假設”。它所總結的關于X理論和Y理論的一系列基本假設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顯然,在實踐領域,X理論和Y理論并不絕對對立,兩者都有各自發揮作用的空間和領域。

這些成果說明了在組織內部對基本假設實施一致性管理的必要性。基本假設的一致性管理重視組織內部在個體需求、動機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性,重視員工個體基本假設的復雜性,通過價值主張、制度規范、禮儀儀式引導等方式,強化員工對企業基本假設的分享認同,從而最大限度地統一組織成員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在達成組織目標的同時,滿足組織成員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最終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協同發展。

3 基本假設一致性管理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第一,內容梳理。對企業基本假設、價值體系與執行體系的具體內容進行梳理,并且以書面形式形成完整、系統的假設體系、價值體系和執行體系。第二,邏輯一致性管理。邏輯一致性管理是針對三個層次具體內容一致程度的管理。該環節需要對企業基本假設、價值體系和執行體系的具體內容進行逐項對照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其邏輯相符程度,如果存在偏離則需要逐項進行糾正。第三,實踐一致性管理。實踐一致性管理是針對企業成員對基本假設和價值體系的認可和踐行程度的管理。該環節工作需要借助問卷調查、管理層與員工訪談、經營成果分析、內外部合作機構評價等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綜合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

三、加強企業文化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對企業文化管理進行科學定位

知識經濟、充分競爭、員工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變化,已導致現代企業內外部經營管理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為應對競爭壓力,企業需要建立全員參與的經營管理機制;為改善員工激勵,企業需要為員工提供存在的意義、工作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途徑;為強化內部風險控制,企業需要能夠為員工提供全面的基本假設、價值觀和信念。這正是企業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務。

(二)加強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內在規律的把握

企業基本假設作為伴隨企業成長的客觀存在,反映了企業對事物的基本看法,并決定企業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行動規范和最終經營成果。從企業基本假設出發,進一步將企業文化分為“所信奉的”、“所主張的”和“所踐行的”三個層次,從而確立人在企業文化形成和運行過程中的主體和核心地位。這有助于澄清實踐層面對企業文化本質和層次的模糊認識,強化人們對企業文化形成機制、作用機理、傳承機制等內在規律的理解和把握。

(三)正確處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關系

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與文化管理分別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三種不同方式。以經驗為主要管理手段,即稱為經驗管理;以制度管理為主要手段,即稱為科學管理;而以企業文化管理為主要手段,即稱為文化管理。關于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與文化管理,許多觀點認為,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這一觀點契合了企業管理發展的時間窗口和時代背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符合企業管理的內在邏輯。

1 經驗管理將長期穩定存在。經驗管理在工業化大生產的初期是企業的主要管理模式。雖然科學管理彌補了經驗管理的不足,大幅提升了企業生產率,并使企業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軌道,但經驗管理從未徹底離開過企業管理領域。對任何企業而言,經驗管理作為基本的管理手段都將長期而穩定地發揮作用。

2 科學管理,在可以實行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領域,以及所有以機器設備為主要管理對象的領域是科學而高效的。但是由于人的個體差異以及遠異于機器設備的生理特征,決定了科學管理在以人為主要管理對象的領域有時是低效的。同時,制度管理具有有限性和滯后性,前者指制度永遠無法涵蓋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層面,后者指制度管理總要落后于經營管理的具體實踐。這同樣決定了科學管理并不能解決企業管理的所有問題。

篇9

實驗動物對人類研究各種生命科學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中更有著不容替代的地位。所有的醫學研究都離不開醫學實驗動物的發展和幫助,實驗動物的科學發展對任何國家和組織都有著重要影響,為了促進我國醫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和壯大,就需要做好醫學實驗動物的科學管理。只有提升對實驗動物的科學管理水平,才能為醫學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促進我國醫學領域的發展。

關鍵詞:

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

1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已經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研討領域,而我國的醫學科學發展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和支持,為了促進醫學領域的研究發展取得進步,醫學實驗動物的發展也步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然而我國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時間還很短暫,與醫學領域的發展不相適應,尤其是醫學實驗動物的科學管理還存在問題,由此,本文針對當前的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存在問題提出了應對當前這種滯后情況的相關對策。

2我國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概況

醫學實驗動物用于醫學研究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范圍內,我國實驗動物的發展進程已經歷經30多個年頭,其中有關醫學實驗動物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進步。1988年第一部《實驗動物管理條例》頒發,為我國的實驗動物管理科學合理的進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證,而1989年頒布的《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實施細則》為醫學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醫學實驗動物發展提供了條件,該細則的頒發促進我國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的有序進行,推動了相關的工作進展,使我國的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水平得到質的發展,與世界上的醫學動物管理相接軌。除此之外,與條例和細則相協調發展的是我國衛生部門建立起的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為醫學實驗動物的科學管理提供了監督平臺[1]。此后我國對細則逐漸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對落實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規定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也促進了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工作的進行。

3提高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水平的對策

3.1醫學實驗動物管理的組織機構需要完善

醫學實驗動物是實驗動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系到醫學研究領域與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關鍵,因此從政府角度要提高對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的重視程度。為了促進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水平,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將其視為重要關注科目。醫學實驗動物研究工作直接涉及到醫學研究成果與生命技術研究成果,而其發展也間接影響了其他方面,有關公共衛生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所以國家對于醫學實驗動物的科學管理要起到主導作用。目前有關實驗動物的主管機構是科技行政部門,所以科技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將醫學實驗動物的管理與一般實驗動物的管理進行同質和異質的比較,針對醫學實驗動物的管理不同要點要完善組織機構對其的規則制定。需要國家主管機構科技行政部門進一步細化工作職責,明確組織機構的管理范圍和管理內容,對醫學實驗動物工作各個方面進行職責劃分,確定當出現有關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問題出現時,能夠由組織機構迅速反應,及時解決發生的問題,使行政部門在醫學實驗動物科學管理工作中真正發揮作用。

3.2針對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從各個法律、法規、規章中進行協調

3.2.1關于動物防疫

醫學實驗動物作為為醫學和生命學科提供的研究對象,首要保證的就是研究動物的健康性。因此針對醫學實驗動物的防疫工作更要嚴格進行,保證醫學研究動物的身體情況符合醫學研究標準。一般普通級別的實驗動物、清潔級別以上的實驗動物在向相關部門報批后可以不對其進行免疫措施,然而醫學實驗動物無論是做何種程度的實驗研究對象都是關于生命類的。所以在針對醫學實驗動物的免疫標準設定時,需要相關立法機關對此作出調整,根據醫學實驗動物的具體實驗項目進行特殊規定,保證醫學實驗動物管理的科學性。

3.2.2關于動物檢疫

動物檢疫是在買賣之后接受相關部門的獸醫檢疫,合格之后持證明可以過路,投入運輸之中,我國《動物檢疫管理辦法》規定,對動物的檢疫過程必須秉持嚴格、嚴謹的態度,因此動物檢疫合格后可以快速的運輸到購買機構。因為實驗動物屬于特殊的飼養動物,因此動物檢疫過程需要更加嚴格。尤其是醫學實驗動物,要求在運輸過程中保持環境清潔,動物狀體良好,所以有關部門要給醫學實驗動物的檢疫增加更為細致的檢疫流程,保證其在一次檢疫之后可以以最佳狀態運輸到需要基地[2]。

3.2.3有關動物用具用料

實驗動物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對各種用具和飼料要求十分嚴格。當前有《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對實驗動物的飼料和用具做出規定和管理。醫學實驗動物的用具和用料監督需要更加嚴格對待,主管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工作的機構組織要按照條例和辦法對醫學實驗動物的用具用料進行檢查和調整,提高醫學實驗動物用具用料質量,排除質量不達標的用具用料。

3.2.4關于動物生物安全實驗

動物生物安全實驗的相關規定對于實驗動物管理來說十分重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對此做了相關規定,條例規定凡是在動物體上做出的實驗活動,具有與病原微生物相聯系部分的實驗,都要受到各個主管部門的監督和審批,并且需要從事實驗活動的實驗室達到國家標準的三級實驗室級別[3]。這種規定保證了實驗動物管理的科學性與安全性,不僅對實驗動物安全有所保證,也從法律層面上促進了實驗動物管理的合法性。

4結語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各種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有關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也日益呈現進步的趨勢,可見醫學產業發展前景的廣闊。而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工作要想跟上醫學發展水平,亟待提出具備科學管理性質的醫學實驗動物管理方式的對策,推進醫藥衛生事業和生命科學事業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孔琪.全國實驗動物行業現狀調查和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8.

[2]張慶德.湖北省實驗動物生產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篇10

關鍵詞;現代企業 科學管理職能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探討現代企業的科學管理職能,對于推進企業體制和機制改革,加強企業的現代管理和創新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來完善、發揮和發展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職能的功能作用,使中國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的管理理論相結合,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理論,更好地指導我們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實踐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職能的概念

迄今為止,現代企業管理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科。一是從管理思想的發展過程看,有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思想、中期的管理思想和現代的管理思想;二是從管理學派分,有管理程序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理論學派、管理理論學派、行為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理論學派等等。三是從管理方法理論看,有企業基礎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企業經營決策管理、企業組織管理、企業人事管理、企業生產與業務管理、科技與產品開發管理、企業質量管理、企業營銷管理、企業財務管理、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企業咨詢診斷等8個方面的企業管理方法理論。一般來說,所謂管理職能,就是管理勞動應有的作用和功能。全部管理勞動從作用和功能角度來看,就是各種管理職能的運用過程。管理職能是設計管理機構的職能和各管理機構中執行者職能的依據。

二、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職能的性質

企業管理職能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具有與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與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即維護生產關系的基本職能。這兩種基本管理職能結合作用于生產過程,是在一個系統的運行過程中來實現的。隨著企業經營技術的進步、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越來越需要管理職能的專業化。在這些基礎上,為了滿足這種普遍的要求.人們對企業管理勞動的過程開始分析研究,并產生了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職能理論。

三、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基本職能及在企業活動中的關系地位

(一)現代企業科學管理基本職能。

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基本職能或主要職能,是指在實現現代企業再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并起作用的那些管理勞動。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理論界和企業界對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概括不一致,有的認為,管理職能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有的認為,管理職能是“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有的認為,管理職能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監督”。(二)管理基本職能在企業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

任何企業都存在著六種基本的活動,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技術活動指生產、制造、加工等活動;商業活動指購買、銷售、交換等活動;財務活動指資金的籌措和運用;安全活動指設備維護和職工安全;會計活動指貨物盤存、成本統計、核算等;管理活動又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六項職能活動。在這六項基本活動中,管理活動處于核心地位,即企業本身需要管理,同樣的,其他六項屬于企業的活動也需要管理。

1、計劃職能。計劃職能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者對未來經濟活動事先確定目標和決定實現這些目標的原則、方法、步驟和手段等完整的全部管理勞動。計劃職能分為確定目標、預測、決策和制定規劃(短、中、長)四個階段。目標是結果,預測是對過去和現在的各種有關信息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將來事態發展情況,是決策的基礎,決策是對未來經營活動方案的選擇,規劃是對決策選擇的方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經濟預算與分析,進行人財物各種資源條件的綜合平衡,成為企業行動的指南。在制定計劃是要有全局觀念、獨立觀念、效益觀念、平衡觀念、應變觀念,以適應現代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編制、執行和控制是計劃管理系統不用分割的整體,它是現代企業經營思想、經營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具體化。

2、組織職能。組織職能是為了實現現代企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設計任務結構和權力結構,進行生產要素合理組合的管理勞動。我國多采用直線職能模式。現代管理理論,充分吸收了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許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擺脫了傳統組織理論的局限性,在現代社會中正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3、指揮職能。指揮職能就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領導者依靠權威,指使下屬從事某種活動的管理勞動。權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組織結構和權力,二是指揮者的索質。它是一種影響的環境。

4、控制職能。控制職能是按照現代企業計劃目標和工作的質量標準,對企業各系統各部分的工作進行檢查和對照,找出差異,排除和預防產生差異的因素,以保證總體目標實現的管理勞動。控制職能的任務就是使計劃指標與實際執行的結果相一致。

5、協調職能。協調職能是現代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除各環節、各要素之間的不和諳現象,加強相互間的配合與合作,達到預定目標和同步發展的管理勞動。協調職能是針對過程,而不是結果。

6、監督職能。監督,實質上也是一種控制。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監督職能,在我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企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糾正不正之風,反對和,打擊破壞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行為等。監督的手段有法律、行政、經濟和輿論等。

四、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職能的發展思路

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各種職能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統一體。計劃職能確定了管理的目標及達到的手段、途徑;組織職能是實現權力和任務的分派,使人們明確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于貿、權、利更好的結合;指揮職能是貫徹民主集中制方針,保證實現企業總體計劃目標而作出的決策和領導,以解決下級活動按照目標的偏差的能力,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沿著正確的軟道運行;調節職能是使生產力的各要素和生產過程的各環節相互配合,為達到目標使管理機體和諧地運轉;監督職能可找出經濟活動的偏差、管理的漏洞和產生漏洞的原因,保證管理的性質不發生變化,主要解決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問題。從以上可以看出:六種職能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構成了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基本過程。

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正面臨著三種發展的趨勢,一是強調現代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決策的有效性;二是強調現代企業各職能管理的集成和綜合;三是現代科技對企業的影響及向企業管理的診透。現代企業科學管理職能的含義、內容和方法將隨著企業管理實踐的發展和企業管理勞動的專業化協作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和完善。

總之,我們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科學的企業管理理論,按現代管理的規律辦事,大膽創新,創出特色,走出新路,才能指導并推進現代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才能用科學的現代管理理論,來有效的指導管理實踐活動,才能推動企業與世界經濟接軌,使我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的企業行列。

文獻摘要

[1] 趙利民.簡談企業的科學管理[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9(19)

[2] 陳玉霞.我國中小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商貿.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