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康復范文

時間:2023-04-03 13:2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癱康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腦癱康復

篇1

【關鍵詞】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護理措施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的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久的、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在我國其發生率為1.8‰~4‰,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本院對35例患兒采用康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3~6個月3例,7~12個月8例,1~2歲10例,2~3歲12例,3~6歲1例;單純痙攣型10例,不隨意運動型8例,肌張力低下型7例,混合型8例,共濟失調型3例;輕度2例,中重度33例。

1.2 圍生期高危因素 出生時窒息11例,顱內出血5例,早產8例,黃疸持續不退2例,新生兒感染1例,雙胞胎1例,羊膜早破1例,產鉗或胎吸助產1例,妊高癥2例,新生兒驚厥3例,其中部分患兒伴有2種以上的高危因素。

1.3 臨床表現 運動發育落后35例,主動運動減少18例,肌張力增高30例,肌張力低下8例,膝腱反射亢進25例,巴氏征陽性27例,緊張性迷路反射陽性10例,非對稱性頸反射5個月后陽性10例,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6個月后呈陽性15例,6個月后尖足支持24例,流涎14例,震顫1例,表情怪異1例,Vojta反射異常30例。

1.4 療效標準 痊愈: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與同齡兒的智力運動、言語等無差異;顯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明顯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癥狀與體征無

改善。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指導 多數家長會有悲觀情緒和恐懼心理,應及時正確地疏導家長,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他們認識疾病,增加治療信心,并向家長介紹腦癱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知識,提高其康復意識,使之主動配合治療。

2.2 頭部訓練

2.2.1 痙攣型 將兩手放在患兒頭間的兩側,把頸部盡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將患兒的肩膀往下壓,以增加壓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兒的前臂將其手抬高并向外轉,拉坐起來,即可使其頭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2.2.2 徐動型 患兒的肩關節往往外轉,雙手或一只手攣縮扭曲,應將其手臂拉直往內轉而稍往下壓,盡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將患兒拉坐起來,使頭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2.2.3 肌張力低下型 患兒肌張力低下,應用雙手抓住患兒的肩膀,用大拇指頂在胸前,將肩膀往前給患兒較大的穩定性,協助將頭抬起。

2.3 四肢訓練

2.3.1 將患兒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轉,拳頭張開,若患兒的拳頭緊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轉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將患兒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動,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2.3.2 如果下肢呈僵直并夾緊狀態時,要控制膝關節讓患兒的雙腿外轉,兩腿夾緊時可將髖關節彎起來,并旋轉活動髖關節即可達到放松、患兒兩腿一屈一伸的運動,活動時先將下肢往外轉,足背屈,然后將腳趾拉直。

2.3 日常生活訓練 腦癱兒進食最好選用邊圓平淺的、匙柄長而粗的較易握拿的湯匙。幫助患兒控制肩部,協助患兒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轉,將食物送入口中;患兒頭頸常轉向一側,可將患兒的頭轉向另一側并加以固定;對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將雙肘套住,保持雙肩向前,可促進兩腿并攏,減少過分的踢動;俯臥睡姿的患兒,不要用枕頭,將患兒的臉轉向一側,若患兒的臉總是固定在一側,要擺成反相方向。

2.4 發音訓練 教會患兒下頜控制法與呼吸控制法,學會用嘴和鼻子呼吸,訓練患兒聽力、視力、感覺、味覺等感官器官。如發現聽力障礙者,應及早安裝上助聽器;有視力障礙者,應及時糾正。訓練患兒模仿能力,訓練師的聲音要大,語調要有高低,應帶有表情和動作,要讓患兒感興趣。

2.5 家庭指導 要求家長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訓練任務,每天堅持2~3 h訓練時間,針對患兒各個階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訓練任務,以達到最好療效。

3 結果

35例患兒基本治愈5例,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療效與年齡、病情輕重度及腦癱分型有關。中度以下或伴有智力低下,并在2歲以內顯效率較高,年齡>2歲的重度腦癱患兒伴有中度以上智力低下、遲緩型腦癱、混合型者療效較差。

4 小結

臨床護士一定要將解釋、疏導、鼓勵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從而提高患兒的治愈率。腦癱患兒康復要做到早普查、早診斷、早治療,年齡越小,效果越好,且病情越輕,并存癥狀越少,效果越好。

參 考 文 獻

[1] 郭新志.兒童腦性癱瘓綜合診治與康復.科學出版社,2007:9.

[2] 周雪娟.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

篇2

【關鍵詞】小兒腦癱 康復 護理

小兒腦癱是由于胚胎發育期腦組織受到損傷,或分娩時及生后1個月以內的某種因素損害了未成熟的腦組織,導致運動障礙的一種器質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語言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目前國際上強調超早期療育,重癥患兒從新生兒開始治療,包括功能訓練、藥物治療、針灸、按摩等綜合措施。但腦癱患兒常因運動障礙、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而不能配合治療,因此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日益明顯[1-2]。2007年3月~2011年3月對本科85例腦癱患兒實行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腦癱患兒85例,其中痙攣性四肢癱39例,手足徐動型腦癱17例,痙攣性雙下肢癱18例,弛緩性癱7例(以后轉為痙攣性),運動過度型4例。85例中語言障礙者66例,精神發育遲滯者18例,有1例時有癲癇(EP)小發作者;年齡最大者12歲,最小者10個月,其中,男54例,女31例。

1.2 方法

1.2.1 一般護理

病室應光線充足、溫暖、安靜,進行保護性隔離,室內定時通風換氣,保持病房整潔,患兒病床應加防護設備,防止墮床,認真檢查家長及探視人員有無感染性疾病,減少探視人員,各治療室應每天按時空氣消毒。

1.2.2 心理護理

腦癱患兒由于肢體殘疾及語言障礙,與外界交流困難,家長及患兒常有心理障礙,尤其是家長心情更加焦急,急于取得好的治療效果,但患兒由于智力障礙,往往表現為敵視治療,不能很好地與醫護人員配合,甚至與之表現為敵視態度,尤其是痙攣性腦癱患兒,常因抵觸情緒使肌力高張的肢體更加僵硬而無法進行治療。因此護理人員應先做好心理溝通,經常深入病房,向家長做健康宣教,同家長交流,了解患兒家長的思想狀況,勸慰家長消除急躁情緒,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患兒配合治療,以溫和的語言、熱情的態度誘導患兒接受治療,遵照示范-等待-鼓勵-示范的原則,使患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消除緊張,以便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

1.2.3 攝食訓練護理

攝食功能是發育功能的前提,腦癱患兒由于處于攝食功能發育期,常因殘存的哺乳反射及其他異常反射和運動障礙而影響了攝食功能的學習,繼而造成了語言學習障礙,因此,要對患兒進行攝食訓練。攝食訓練前首先對攝食功能進行評估,觀察吃飯時頭顱、軀干、骨盆的控制,肩胛帶的穩定性及咀嚼功能,觀察患兒入口的姿勢、、過程、時間以幫助其自主攝食。如動作失調型腦癱,因身體不能保持平衡而無法自主進食,對此類患兒可以使用帶雙耳的口杯進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也可以讓患兒坐在特制的餐桌連椅上,一手扶餐桌把手,一手握湯勺,將碗固定在桌子上,這樣身體能保持部分平衡,再鼓勵患兒自主攝食。護理人員不參與喂食,而以語言鼓勵患兒自主攝食,以培養其自理能力[3]。 轉貼于

1.2.4 語言訓練護理

腦癱患兒尤其是痙攣性及平衡障礙型,因腦發育障礙,常使舌、咽、喉部肌肉發育也障礙,而出現構音障礙,加上頸部的不隨意運動及緊張性頸反射的存在,抑制有節律的呼吸運動,可出現膈肌運動與呼吸運動的不協調,而發生心率和呼吸運動的異常,從而加重語言障礙,對這些患兒,語言訓練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護理:

1.2.4.1 呼吸調節幼小兒童進行強制性腹式呼吸發,方法為:使小兒仰臥位,用腹帶固定空胸廓下部,抑制胸式呼吸,同時讓小兒學習腹式呼吸。先用手掌輕輕擋患兒口鼻,并將雙下肢自腹部屈曲處輕輕按壓,讓小兒腹部放松,盡量呼出肺部殘余氣體,然后放開手,并將雙下肢伸直,同時讓小兒挺胸,盡量吸入新鮮空氣,如此反復進行十幾次。

1.2.4.2 發音調節隨正常人的發音次序,以最好教的音為順序,從單音音節到說話逐漸提高,原則為先發元音,如[a]、[u],然后發輔音,由雙唇音開始加[b]、[p]、[m],能發這些音后,再學習發較難的音。對發音異常者,可咀嚼口香糖,使腭關節運動,也可利用壓舌板或手指對患兒做被動訓練,口唇開合及舌運動等綜合運動才能發出音來。對小兒可從單音開始,護理人員做口型示范,讓患兒對著鏡子邊發音,邊糾正,然后練習說話、唱歌等,達到盡量使發音準確的目的。

1.2.4.3 協調運動的調節 小兒置于右側,醫護人員在患兒后頭部調節頜關節;拇指貼在頜關節,食指放在上腭和下唇之間,中指放在頜下,平按住使之不動,也可從正面做頜的調節,拇指放在頜與下唇之間,食指置于頜關節,中指牢固地頂住頜下部位[4-5]。

1.2.4.4 口腔知覺的調節 腦癱患兒除了運動之外,大多存在知覺的發育落后或過于敏感而使發音困難。因此護理人員可以使用各種各樣形狀的較硬的食物對舌和口腔進行刺激,以改善患兒口腔內的知覺。

2 結果

通過對腦癱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提高了患兒康復治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了住院病程,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為家庭和社會減輕了負擔。

3 體會

康復護理是基礎護理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對腦癱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可提高患兒治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盡可能使患兒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楊亞麗,馬堃.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醫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

[2]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0.

[3]李勝利.語言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篇3

【關鍵詞】重癥腦癱;患兒;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288-02

重癥腦癱可稱為重癥殘疾兒童或重癥身心障礙兒。主要是指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害所致,表現為身體的、精神的運動障礙和智能障礙,而且皆為重度[1]。臨床特點:患兒在生后數周乃至數月出現明顯的肌肉痙攣與強直,并發癥多,最常見的是癲癇,另外常合并有小頭畸形和智力低下、視覺障礙、弱視、聽力欠缺或聽力障礙等,早期出現角弓反張,下肢可見內收肌痙攣和過度的伸展。俯臥位上不能抬起頭部,脊柱與髖關節不能伸展,不能獨坐,攝食、呼吸困難、攣縮與變形迅速進展。我們針對其病情特點選擇相應的護理方法,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將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均取材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診治的重癥腦癱患兒,男孩20例,女孩10例;按年齡分組:6~12個月為18例,>12個月組9例。

1.2 方法 我科對30例重癥腦癱患兒進行推拿按摩、運動療法、作業療法、中藥薰蒸、水療、引導式教育、針灸、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等綜合治療的同時,配合康復護理,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護理目的:采取一些適當的措施去幫助重癥腦癱患兒獲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降低過高的肌肉張力,恢復肌力平衡,不斷加強運動學習和技能獲得,努力減弱痙攣狀態,對伴有嚴重智能障礙、癲癇等并發損害的患兒,以促進主動運動鍛煉為主,改善步態,提高生活質量。

2 護理措施

2.1 日常護理措施 (1)抱姿 抱重癥腦癱患兒時,由于患兒不能以手臂摟住抱者的肩部,抱者抱患兒時必須使其有安全感,要一邊和患兒交流,一邊慢慢抱起。對頭部控制差的患兒要從頭部以手臂圍繞兩肩,以防止其頭部落向后方。對重癥角弓反張患兒側臥位抱起,使其頭部、肩部、髖關節及膝關節呈屈曲姿勢。(2)臥位 根據重癥腦癱患兒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臥位。仰臥位能使全身的伸展傾向增強,姿勢穩定,但持續時間長也會發生新問題,易成非對稱姿勢,注意不要因此妨礙頭部、軀干、四肢的抗重力發育,要防止壓瘡的發生。俯臥位容易壓迫顏面、胸廓,活動時有困難。俯臥位時可在胸部墊一個小枕幫助肘支撐,肘支撐是為腹爬作準備。此種姿勢可促進頭部抬舉、脊柱伸展、上肢的支撐和手眼協調。側臥位為不穩定的姿勢,此種姿勢可促進手眼協調和上肢保持對稱,可使頭部輕度屈曲,軀干幾乎伸直,下側下肢伸展,上側下肢屈曲位姿勢,可用枕頭、毛巾墊使之穩定。(3)坐位 重癥患兒取坐位比較困難,可以利用坐姿矯正椅取坐位,坐時使臀部充分向后方,頭部、軀干對稱的伸展坐下。(4)立位 重癥患兒立位更加困難,可利用立位電動保持輪椅、助行器、踝足矯形器站立。對重癥患兒不論采取何種姿勢,都要盡量保持對稱姿勢,要促進頭部、上肢、下肢的抗重力伸展,促進手眼協調動作和使用上肢。

2.2 攝食護理 攝食動作是保證人生命的基礎動作,并對發聲、說話有重要影響。進食時在矯正異常姿勢的同時,要對張口、吸吮、咀嚼、咽下等運動進行協助。重癥患兒常有吞咽、咀嚼障礙、運動異常和上消化道肌肉緊張而致的誤咽和胃內容物反流。對口唇功能不全的患兒盡可能取坐位或立位,使用小勺喂食。協助者站在患兒右側或是后方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口唇,教他自動地閉合口唇,也可從正前方來托下頜,以拇指推按口唇。重癥痙攣型四肢癱的患兒,全身性屈肌痙攣強烈,以頸部屈肌群、舌骨上肌群、喉肌群尤甚。在減輕全身屈肌痙攣治療的同時,可采用下頜、舌、咽的處置方法,以促進頸部屈伸,舌咽部的蠕動運動。低張力患兒常有舌尖運動受限,食物運送困難,應采用顎舌的訓練方法,使食物停滯在口腔內,擠出食物量減少,縮短進餐時間。此外因異常的緊張,熱量的消耗和大量的汗液流失,以及口腔內觸覺過敏、過度的軀干伸展側彎而致上消化道通過障礙。空氣咽下、橫膈疝等病因造成的嘔吐、便秘應及時處理。要注意營養和水分攝入,選擇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瘦肉、肝、蛋、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根據患兒口腔功能的發展,由流食、半流食至固體食物逐漸改變質地,做到合理喂養,定時定量,防止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指導家長攝食時應注意:對吞咽困難的患兒,喂養時要耐心,給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過多,以免產生嘔吐。用勺喂養時,應從正前方中線的位置給食物,如患兒有猛然吐舌,可以用勺壓舌,訓練合唇,取勺上的食物。用杯飲水時將杯邊放在患兒下唇上,不要放在牙間,以防咬杯。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應等患兒自行放松。對流涎的患兒,避免用力擦嘴,以免減低唇部敏感度。可用毛巾輕拍咽部,增強吞口水的意識。餐具、奶具要定期煮沸消毒。

2.3 排泄護理 大多數重癥患兒不能自行排便,尿布一般3~4h更換1次,選擇舒適、合體、吸水性強、特別要應用不滲漏的尿布。應用尿布時一定要注意其大小,以保證髖關節的正常位置為度。如尿布體積過大,會加重異常姿勢。對年長患兒可選用便盆或訓練如廁動作,如脫褲子、穩坐在便器上等。同時注意保持外衛生。大小便后及時清理,清洗會,防止濕疹。

2.4 保持清潔和更衣護理 經常作全身皮膚清潔擦拭,剪指甲、洗頭、勤洗手足和定期入浴,有利于保持健康和精神穩定。使患兒認識自己身體各部位、體驗著衣物的感覺,理解穿脫動作。衣服要寬大易脫,質地要耐穿。對上側能活動的患兒,訓練在側臥位自己穿脫。對重癥腦癱患兒衣物的穿、脫,要特別注意不要加重異常姿勢與運動模式,動作要輕柔,防止骨折的發生。

2.5 功能鍛煉 教會家長簡單的家庭康復訓練方法,加強被動運動活動的訓練。(1)翻身訓練 練習向不同方向的翻身,讓患兒處于俯臥位或俯臥于球上,訓練頭部的控制能力。(2)爬行訓練 讓患兒先保持四點支撐,然后三點支撐,再左手、右腿、右手、左替訓練。(3)步行轉移訓練 從扶物助行到獨立行走,上下樓梯訓練。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按正常小兒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平時要給患兒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患兒發音,矯正發音異常,并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以增強患兒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2.6 衛生宣教 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病房的安靜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進行空氣、地面消毒,晨間護理徹底細心,定時巡視病房,尤其夜間應加強巡視,防止小兒墜床、燙傷、自傷、他傷等其他意外事故的發生。注意對患兒的保暖,衣服應柔軟舒適。營養豐富合理,提倡母乳喂養,尤其是早產兒及小于胎齡兒,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幼兒應補充各種輔食,包括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

2.7 心理護理 在整個康復護理過程中,對家長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腦癱患兒的家庭都存在著巨大的精神與經濟壓力,重癥腦癱患兒的難治性讓父母看不到患兒的希望,高額的經濟負擔使整個家庭都陷入困難,而社會的壓力更加重了家長的悲觀情緒。這些方方面面的壓力,使家長逐漸失去了耐心,想放棄治療,甚至會出現遺棄患兒的沖動。為緩解家長的精神壓力,我們根據其知識層次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做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詳細講解腦癱的發病機制,并通過解剖、生理學知識增加家屬對腦癱醫學知識的了解,并通過示范使其盡量掌握各期鍛煉的特點,使其充分認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講明康復治療的漸進性及療效,并結合實例,讓家屬看到康復的希望,通過及時的心理疏導,使其主動配合康復治療。

3 結果

按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8例,異常姿勢消失,肌張力接近正常,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正常,頭顱CT好轉或無變化;有效20例,異常姿勢好轉,肌張力好轉,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好轉,頭顱CT無變化;無效2例,各項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4 討論

腦癱嚴重影響小兒身心發育,是兒童常見的致殘性疾患之一,正確系統的康復訓練至關重要。所以訓練的護士要求具有扎實的解剖、生理學知識,掌握腦癱發病機制,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掌握各期鍛煉的特點,循序漸進并能進行熟練操作及示范,康復治療是一個制定相應的康復目標并定期完成,使整個康復訓練貫穿于患兒的日常生活中。研究表明,嬰兒早期(0~6個月)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修剪性”,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尤其是6個月以內早期診斷的患兒,異常姿勢還未固定化未出現腦的繼發性變性,早期給予綜合治療和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操作的大腦在不斷成熟和分化的過程中,功能得到有效代償,使患兒向正常化發展。家庭的康復可減少醫療費用,又緩解了患兒及家長對醫院環境的緊張感,所以在實施康復護理時,使家長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并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使患兒得到長期的康復訓練。護理過程中要堅持貫穿心理護理,要不斷疏導、鼓勵,從而提高治愈率。

腦癱患兒的康復要做到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3],療效會更佳,患兒的年齡最小,腦細胞受傷的時間越短,只是功能上的改變,也就是說,腦細胞還有代償功能,還能維持正常的活動,隨著時間的延長,由功能上的改變轉化為器質上的改變,不經科學的治療,腦細胞逐漸失去代償,肢體變形逐漸出現,異常姿勢相對固定,給治療上帶來很大的難度,完全正常化的可能性較小,尤其是重度腦損傷,療效更差。再者康復的效果與家長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呈正相關,家長的接受能力越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康復的效果就越好。

參考文獻:

[1] 李曉捷,陳秀潔,姜志梅.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61.

篇4

[關鍵詞]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7(a)-128-02

小兒腦癱是由于胚胎發育期腦組織受到損傷,或分娩時及生后1個月以內的某種因素損害了未成熟的腦組織,導致運動障礙的一種器質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語言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目前國際上強調超早期療育,重癥患兒從新生兒開始治療,包括功能訓練、藥物治療、針灸、按摩等綜合措施。但腦癱患兒常因運動障礙、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而不能配合治療,因此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日益明顯[1-2]。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本科65例腦癱患兒實行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腦癱患兒65例,其中痙攣性四肢癱27例,手足徐動型腦癱14例,痙攣性雙下肢癱16例,弛緩性癱4例(以后轉為痙攣性),運動過度型4例。65例中語言障礙者50例,精神發育遲滯者15例,無一例癲癇(EP)發作者;年齡最大者12歲,最小者1個月,其中,男41例,女24例。

1.2 方法

1.2.1 心理護理

腦癱患兒由于肢體殘疾及語言障礙,與外界交流困難,家長及患兒常有心理障礙,尤其是家長心情更加焦急,急于取得好的治療效果,但患兒由于智力障礙,往往表現為敵視治療,不能很好地與醫護人員配合,甚至與之表現為敵視態度,尤其是痙攣性腦癱患兒,常因抵觸情緒使肌力高張的肢體更加僵硬而無法進行治療。因此護理人員應先做好心理溝通,首先勸慰家長消除急躁情緒,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患兒配合治療,以溫和的語言、熱情的態度誘導患兒接受治療,遵照示范-等待-鼓勵-示范的原則,使患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消除緊張,以便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

1.2.2 攝食訓練護理

攝食功能是發育功能的前提,腦癱患兒由于處于攝食功能發育期,常因殘存的哺乳反射及其他異常反射和運動障礙而影響了攝食功能的學習,繼而造成了語言學習障礙,因此,要對患兒進行攝食訓練。攝食訓練前首先對攝食功能進行評估,觀察吃飯時頭顱、軀干、骨盆的控制,肩胛帶的穩定性及咀嚼功能,觀察患兒入口的姿勢、、過程、時間以幫助其自主攝食。如動作失調型腦癱,因身體不能保持平衡而無法自主進食,對此類患兒可以使用帶雙耳的口杯進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也可以讓患兒坐在特制的餐桌連椅上,一手扶餐桌把手,一手握湯勺,將碗固定在桌子上,這樣身體能保持部分平衡,再鼓勵患兒自主攝食。護理人員不參與喂食,而以語言鼓勵患兒自主攝食,以培養其自理能力[3]。

1.2.3 語言訓練護理

腦癱患兒尤其是痙攣性及平衡障礙型,因腦發育障礙,常使舌、咽、喉部肌肉發育也障礙,而出現構音障礙,加上頸部的不隨意運動及緊張性頸反射的存在,抑制有節律的呼吸運動,可出現膈肌運動與呼吸運動的不協調,而發生心率和呼吸運動的異常,從而加重語言障礙,對這些患兒,語言訓練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護理:

1.2.3.1 呼吸調節幼小兒童進行強制性腹式呼吸發,方法為:使小兒仰臥位,用腹帶固定空胸廓下部,抑制胸式呼吸,同時讓小兒學習腹式呼吸。先用手掌輕輕擋患兒口鼻,并將雙下肢自腹部屈曲處輕輕按壓,讓小兒腹部放松,盡量呼出肺部殘余氣體,然后放開手,并將雙下肢伸直,同時讓小兒挺胸,盡量吸入新鮮空氣,如此反復進行十幾次。

1.2.3.2 發音調節隨正常人的發音次序,以最好教的音為順序,從單音音節到說話逐漸提高,原則為先發元音,如[a]、[u],然后發輔音,由雙唇音開始加[b]、[p] 、[m],能發這些音后,再學習發較難的音。對發音異常者,可咀嚼口香糖,使腭關節運動,也可利用壓舌板或手指對患兒做被動訓練,口唇開合及舌運動等綜合運動才能發出音來。對小兒可從單音開始,護理人員做口型示范,讓患兒對著鏡子邊發音,邊糾正,然后練習說話、唱歌等,達到盡量使發音準確的目的。

1.2.3.3 協調運動的調節 小兒置于右側,醫護人員在患兒后頭部調節頜關節;拇指貼在頜關節,食指放在上腭和下唇之間,中指放在頜下,平按住使之不動,也可從正面做頜的調節,拇指放在頜與下唇之間,食指置于頜關節,中指牢固地頂住頜下部位[4-5]。

1.2.3.4 口腔知覺的調節 腦癱患兒除了運動之外,大多存在知覺的發育落后或過于敏感而使發音困難。因此護理人員可以使用各種各樣形狀的較硬的食物對舌和口腔進行刺激,以改善患兒口腔內的知覺。

1.2.4對高危新生兒護理

出生后窒息及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是發生腦癱的高危因素,為防止和減少腦癱發生率,除對患兒正常治療外,常規給予頭部亞低溫療法,減慢腦組織代謝,使神經軸突谷氨酸釋放減少,抑制腦皮質區神經之內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提高血糖水平,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使細胞凋亡減慢,臨床觀察可減少腦損傷的進一步發生。

2 結果

通過對腦癱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提高了患兒治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了住院病程,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為家庭和社會減輕了負擔。

3 體會

康復護理是基礎護理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對腦癱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可提高患兒治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盡可能使患兒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亞麗,馬.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醫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

[2]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0.

[3]李勝利.語言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4]徐莉,李晶,楊玉新.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95-96.

篇5

關鍵詞: 康復護理干預 腦癱患兒 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278-01

伴隨最近幾年圍生醫學相關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重癥監護相關技術的不斷提升,窒息兒與早產兒存活率,危重病兒成功搶救效率都呈遞出累年上漲趨勢,同一時間腦癱患兒數量不斷增加。提升腦癱患兒生活能力及日常運動功能,逐漸變成國內外醫學工作者爭相研究的話題[1]。對于腦癱患兒的治療,光靠康復師是遠遠不夠,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康復融入到生活護理,由康復師評估,制訂計劃,培訓照料者康復技能,由照料者與康復師共同完成康復訓練,將康復貫穿于整個護理中,不僅提高康復普及率,而且保持了康復的連續牲,自本院結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以后,已取得顯著效果,現把有關情況做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腦癱患兒180例,并將這部分人員隨機劃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90例病患。腦癱患兒里男92例,女88例,年齡一個月至九歲,平均年齡(2.3±1.4)歲。兩組病患無論性別,年齡與患病情況等方面都不具備差異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90例病患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90例病患結合康復護理干預的方法,主要舉措是把康復融入到生活護理,即由康復師評估,制訂康復計劃,對照料者進行康復技能培訓指導,由照料者與康復師共同完成康復訓練,將康復融入到日常生活護理中。實驗組具體護理措施為:首先,心理康復。腦癱患兒基于肢體運動的障礙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對待該類患兒,要語氣柔和,態度和藹,多與患兒及照料者溝通交流,在短期內消除康復師與患兒間陌生感。護理過程當中動作要輕柔并富有愛心,摒除患兒對于康復師及訓練環境的恐懼感,改善其心理狀況,提升患兒對護理操作與康復治療的配合程度,提升患兒配合治療積極性,康復人員和護理人員對病患采取心理疏導方法,盡量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2]。同一時間,對照料的護理員積極講解腦癱康復有關知識,提升其治療自信心和對于腦癱與腦癱康復有關知識認知,教會護理員相關康復訓練的技術,旨在將康復融入日常生活護理,提升患病兒童康復治療的效果。其次,身體訓練。照料者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對患兒基本坐,站,行走這些動作做康復訓練,糾正異常姿勢。再次,對電生理方法對病患肌肉,觸覺與四肢這些感覺器官進行刺激。對患兒做生活自理能力相關訓練。再對病患患側予以按摩。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調研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利用X2卡方檢驗,檢驗結果用P表示,P

2 結果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FMA評分在護理前為(38.4±2.5)分,FMA評分在護理后為(49.8±2.7)分;ADL評分在護理前為(3.5±1.0)分,ADL評分在護理后為(7.1±1.6)分。實驗組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方法,FMA評分在護理前為(41.3±3.4)分,FMA評分在護理后為(68.2±3.6)分;ADL評分在護理前為(4.0±1.2)分,ADL評分在護理后為(9.8±1.9)分。兩組腦癱患兒護理前的FMA評分和ADL評分,其差異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腦癱患兒FMA評分和ADL評分都明顯上升,并且實驗組腦癱患兒FMA評分和ADL評分比對照組明顯要高,其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疾病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威脅,最近幾年重癥監護相關技術連年提升,危重病兒成功搶救效率都呈遞出累年上漲趨勢,同一時間致使腦癱患兒數量不斷增加。現如今腦癱患兒多數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資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統化針對性康復護理干預,能夠讓腦癱患兒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體運動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兒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時間能夠大幅降低家庭和社會負擔[3]。國內已經有研究表明,零到一歲是大腦發育最快,新陳代謝最旺盛時期,這時大腦代償能力也最的,未成熟腦的可塑性比較強,在該階段對于腦癱患兒采取早期干預,能夠促使臨近的細胞代償局部受損的細胞,促使腦功能有受損的新生兒通過護理干預能夠實現最大自身潛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兒基本生活和運動的能力,進一步取得比較滿足康復效果。本院在給腦癱患兒開展護理干預的時候,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實行早期干預康復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兩組腦癱患兒護理以后FMA評分和ADL評分都明顯上升,并且實驗組患兒護理以后FMA評分和ADL評分比對照組明顯要高。

綜上所述,對腦癱患兒做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病兒童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體運動的功能恢復情況,應得到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段勤.綜合護理干預在腦癱患兒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S3:145-146.

篇6

【關鍵詞】引導式教育;腦癱患兒;應用

腦癱并非一種簡單的疾病,它是一系列病癥綜合之后所導致的結果。醫學界專家普遍認為,腦癱疾病是因為嬰兒在胎兒時期或者幼兒時期大腦沒有進行發育,或者是在發育的過程中遭受到損害而造成一種姿勢運動障礙。腦癱患兒在患病之后,其病癥有不可逆性,這為腦癱患兒的家屬帶來了極大的傷痛。但是隨著當前世界范圍內康復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康復方法可以讓腦癱患兒的行動障礙得到極大程度的降低。甚至可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這對于腦癱患兒構建健全的人生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而在這些腦癱患兒康復方法當中,引導式教育法便是我國使用最為廣泛,收到效果最佳的一種康復方法。

一、關于引導式教育的相關概念

(一)引導式教育的含義

引導式教育時一種將康復治療和日常行為教育進行融合的一種腦癱患兒康復方式。它是憑借教育者所精心設置的活動,讓腦癱患兒在語言能力、行為能力、治理、設計交際能力和性格等多方面均得到鍛煉和培養。并幫助腦癱患兒克服自己身體能力的障礙和由此發生的其他方面的問題。簡單地說,引導式教育就是鼓勵腦癱患兒開展主動學習,并主動參加教育者所精心策劃的活動。

(二)引導式教育應涵蓋的元素

1.引導員

引導員是針對腦癱患兒所開展活動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并且自身還需要擁有作業治療、理療、語言能力治療、教師、護理等多方面的職責。在部分沒有充足條件對引導員開展專業性訓練的福利機構,也可以憑借機構當中相關康復人員共同努力,一并對腦癱患兒開展引導式康復治療,并共同參與腦癱患兒的學習目標的制定工作。

2.小組

小組的建立幫助腦癱患兒和引導員提供了可以進行交流溝通的平臺,并且能夠幫助腦癱患兒與引導員進行良好的溝通。幫助孩子們能夠更好的回歸并適應社會。并且,在同一小組進行學習的孩子彼此之間可以進行學習的競爭,對于養成孩子們的競爭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學習程序

針對腦癱患兒開展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今后走向社會之后,有最基本的自理生活能力,因此在孩子接受引導式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相關的生活和學習技能。而腦癱患兒在學習能力方面,肯定與正常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開展引導式教育的過程當中,引導員應該為腦癱患兒制定相關的學習程序,讓孩子從每一個微笑的步驟做起。

二、引導式教育的具體開展

(一)制定腦癱患兒康復計劃

腦癱患兒的病情可能存在有差異,因此針對腦癱患兒開展引導式教育之前,福利院當中的康復醫師應針對腦癱患兒的病情狀況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評估工作。引導員需要根據康復醫師的評估結果,來針對腦癱患兒制定引導式教育康復計劃、為患兒進行長期訓練目標的制定,并且在與孩子接觸一段時間之后,引導員因根據孩子的生活習慣,將訓練目標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并嚴格按照訓練目標對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二)使用引導式教育培養腦癱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對腦癱患兒所開展的引導式教育,應首先從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開始。不同個體的腦癱患兒,其肢體行動能力的障礙狀況可能存在不同,因此應為患兒配置不一樣的康復器材設置。

例如,針對行走能力較弱的腦癱患兒,可以為其配置“T架”。這種T架可以幫助無法行走的腦癱患兒鍛煉其行走能力。并且患兒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中,T架還可以針對患兒起到保護的作用;而針對無法進行獨坐的腦癱患兒,則可以使用木條床對其進行輔助。

(三)通過游戲的方式鍛煉患兒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

伴隨著引導式教育的由淺入深,在進行教育的后期,因針對腦癱患兒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等高級能力進行鍛煉。

例如,在引導員所涉及的《勞動最光榮》這一課時的教學當中,引導員需要指導腦癱患兒如何進行勞動。并根據腦癱患兒的病情特點,讓第一組的患兒撿取盤子當中的彈珠,讓第二組的患兒將小盆子當中打滿水,讓第三組的孩子在泡沫當中還插上塑料花。并讓每一組孩子描述自己在做什么樣的勞動。通過這一教學活動的安排,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得到了應有的鍛煉,并且引導員在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表揚之后,腦癱患兒的自信心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結束語

實驗表明,使用引導式教育對腦癱患兒基本行動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的回復均有較大程度的幫助。但是該種教育方式對引導員自身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作為引導員,除了需要有認真仔細的工作態度之外,還需要有一顆寬容大度的心,這樣才能讓引導式教育發揮出最為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呂復莉,王良紅,謝曉鳳,Lesley Cannings,,唐久來.引導式教育與整體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在腦癱患兒康復中的應用[J].安徽醫學,2010,04:391-393.

[2]王莉蕓.促使腦癱兒童康復的引導式教育[J].現代特殊教育,2006,06:39-41.

篇7

[關鍵詞] 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腦性癱瘓;兒童

[中圖分類號] R720.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c)-0164-03

Application of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ENG Xiao-qing TENG Xin GU Li-mei WANG Shu-fen LIAO Liang-hua PAN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on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Methods 20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 and treatment group(n=10).Both groups received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in addition.They were assessed with gross motor functional measure(GMFM-88) in D and E item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res of GMFM-88 in both D and E item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and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can improve the motor capac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Key words]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treatment;Cerebral palsy;Children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生物反饋療法中的一種,是指將人們正常狀態下意識不到的肌電等功能變化轉變為可以意識到的視聽信號,并讓患者根據這些信號通過指導和自我訓練學會控制自身不隨意功能的方法,用于肌力弱或控制能力障礙肌肉的康復,通過訓練可提高肌肉的緊張度和活動性,也可以增強肌肉間的協調性[1-9]。小兒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提高腦癱患兒肌肉的收縮功能、抑制痙攣型肌肉的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2-4]。本研究對2013年1~10月本院康復醫學科采用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治療痙攣型偏癱的腦癱患兒的效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腦癱患兒20例,所有患兒均為痙攣型偏癱患兒,且符合2006年8月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會議暨第九屆全國小兒腦性癱康復學術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3~6歲。將所有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側下肢肌張力增高,但無關節固定攣縮;②年齡3~6歲,無認知障礙,能理解治療師的簡單指令并能遵照執行。

排除標準:①既往或近6個月內使用過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或手術治療緩解痙攣;②患有影響步行能力及步行姿勢的其他神經肌肉和骨關節疾病及患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傳統康復技術治療,包括神經發育促進技術、Rood技術、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訓練等,40 min/次,1次/d,5~6次/周,連續訓練3個月。

治療組除接受以上治療外,加用6系列中肌電及壓力反饋治療儀(荷蘭Enraf-Nonius公司生產,型號為Endomed 682)進行治療。治療時在安靜的治療室內進行,采用酒精棉球局部皮膚脫脂,電極放置股四頭肌、脛骨前肌、繩肌肌腹最豐滿處,記錄電極與參考電極的中心距離為20 mm,與肌肉纖維的長軸方向平行,用膠布固定電極,并用彈力繃帶將電極線緊密固定在皮膚上。治療師先做示范動作,然后指導患兒被動屈髖、伸膝、屈踝,同時提示患兒關注顯示屏上肌電信息曲線的變化,以盡可能達到或超過最高肌電信息幅度,連續10個主動收縮為一組,休息1 min,反復進行[1,4-7]。20 min/次,1次/d,5次/周,連續訓練3個月。

1.4 療效評價標準

所有患兒于治療前后均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88)中站立項(D項)和走、跑、跳項(E項)對患兒進行評定,每次重復評估3次,取平均值。GMFM-88中每項分值分為0、1、2、3分;其中D項分為13小項,總分值范圍為0~39分;E項分為24小項,總分值范圍為0~72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篇8

【關鍵詞】 不同年齡;腦癱患兒;語言康復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78

腦癱為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 多合并行為異常、精神障礙、視聽覺、語言障礙、智力缺陷等。其中語言障礙為腦癱患兒的常見并發疾病, 會影響患兒正常的生活學習能力[1]。為研究不同年齡腦癱患兒的語言康復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中, 分別給予不同年齡的腦癱患兒實施治療, 總結治療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118例腦癱患兒, 所選取的腦癱患兒經專科檢查診斷分型, 排除合理聽力障礙者。男70例, 女48例, 年齡0~6歲, 平均年齡(2.0±0.2)歲, <1歲57例, 1~3歲32例, 3~6歲29例。所選取的患兒均根據標準構音障礙檢查表以及語言發育遲緩檢查表分型, 語言發育遲緩70例, 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30例, 運動型構音障礙18例。

1. 2 方法 將語言訓練時間設定為上午, 因該段時間患兒的注意力比較集中, 約訓練0.5 h/次, 1~2次/d, 訓練地點設定為家庭, 具體方法為:①注意力集中訓練, 指導患兒進行串珠子、搭積木以及畫畫等訓練, 并根據患兒的具體訓練情況而將鍛煉時間不斷延長;②口腔知覺訓練:采用不同形狀、軟硬、味道不同等對患兒的口腔以及舌進行刺激, 可有效改善患兒的口腔知覺。③構音器官運動訓練, 調節患兒的不同, 讓患兒的器官處于靈活自如的狀態, 指導患兒進行唇舌的靈活訓練, 嘴唇進行前突、張開、閉合、回縮訓練。④增進溝通交流訓練, 在患兒游戲過程中通過與患兒進行目光交流, 在游戲過程中可通過爭奪患兒注意物, 鍛煉患兒張口說話;⑤理解能力鍛煉, 將一些常見的物品畫在圖片卡上讓患兒識別, 讓患兒對基礎事物形成一個基本的概念。⑥表達能力訓練, 指導患兒先進行簡單的雙唇發音練習, 并逐步過渡到較難的發音, 單詞甚至是完整的句子。

1. 3 效果評價標準[2] 評價三個年齡階段患兒語言康復治療效果, 顯著改善:構音障礙患兒可清晰發音, 語言發育遲緩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與治療前后1個階段相比, 均有明顯提高;改善:構音障礙患兒構音器官運動情況改善良好, 語言發育遲緩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有明顯改善;無效:患兒的語言以及構音情況均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著改善+改善)/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顯示, <1歲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8.2%, 1~3歲總有效率為87.5%, 3~6歲治療總有效率為58.6%, 其中<1歲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優于1~3歲、3~6歲, 1~3歲總有效率優于3~6歲, 三個年齡段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3 討論

小兒腦性癱瘓, 也可稱為腦癱, 是出生后30 d內腦發育不成熟階段, 因進行性腦損傷而導致表現為各運動功能障礙的綜合征。該病變主要發生于腦部, 會累及四肢, 多合并行為異常、癲癇、智力缺陷、精神障礙以及語言障礙等癥狀[2, 3]。如何最大程度預防腦癱發生, 減少殘疾, 是當前臨床治療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語言障礙為一種腦癱患兒常見并發疾病, 主要是因大腦嚴重受損, 多數患兒的語言輸入以及輸出系統合并不同程度的障礙。據統計, 腦癱患兒的大腦中樞神經一旦受到非進行性損傷, 極易出現全身運動功能障礙, 進而影響患者發音器官的運動功能, 導致患兒發音時出現聲音異常、節律失常、構音異常等。語言障礙存在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 同時還會讓患兒的心理受到較大的創傷, 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水平。因此, 采取有效的康復治療措施, 對于治療患兒的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4]。本次研究中, 給予收治的患兒根據年齡不同實施語言康復治療, 包括引導患者進行口腔知覺訓練, 構音器官運動鍛煉, 促進交流鍛煉, 理解以及表達能力鍛煉, 結果顯示, 年齡越小的患兒的治療效果越顯著, <1歲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1~3歲患兒、3~6歲患兒, 且1~3歲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3~6歲, 三個年齡段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主要是因患兒年齡較小時損傷容易恢復, 其運動模式以及異常姿勢等不固定, 此時實施早期治療有利于受損腦組織功能恢復, 減少細胞死亡率, 建立起軸突、神經細胞樹突之間的聯系促使其發揮作用, 有利于早日恢復興奮神經傳遞, 起到較好的代償作用[5]。且在臨床治療時, 一些患兒家長受傳統思想的影響, 只重視給予患兒實施肢體功能障礙鍛煉, 并未重視對患兒進行語言功能鍛煉, 導致最佳治療時機延誤, 不利于患兒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6]。因此, 腦癱患兒一旦確診后, 應早期實施有效治療改善患兒的語言功能障礙, 可顯著提高患兒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薛超, 孫家強, 侯曉燕, 等.青少年語前聾患者人工耳蝸植入術后語言理解能力康復效果評估.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4, 22(3):300-302.

[2] 周亮, 葉祥明, 李厥寶, 等.漢語失語癥患者語言康復治療前后N400變化的研究.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19(12):1152-1154.

[3] 鄒林霞, 宋雄, 藍穎, 等.口肌訓練對智力低下兒童語言康復的作用探討.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3):267-268.

[4] 姚寶珍, 凌偉, 夏利平, 等.腦性癱瘓患兒語言障礙的綜合治療.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6, 28(3):192-193.

[5] 常靜玲, 高穎, 李勝利, 等.針刺配合語言康復治療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0, 16(1):58-59.

篇9

【關鍵詞】 腦癱;小兒;護理;延續性護理

腦癱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過程, 多數患兒由于功能障礙需要終身照顧和護理, 腦癱患兒住院康復治療及康復護理后病情好轉出院, 在家庭里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 進一步提高患兒預后。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是將醫院的護理干預措施延伸到患兒家庭中, 在患兒家庭中實施康復及護理干預, 在延續性護理干預中, 及時有效的解決患兒家屬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這是延續護理的重要內容。本文選擇本院腦癱患兒, 觀察延續性護理干預此類患兒出院后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60例腦癱患兒均為本院病例(符合腦癱診斷標準), 同時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癲癇患兒、合并有精神疾病患兒、家屬不同意參加或患兒不能有效配合醫護操作完成實驗的, 上述患兒為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病例。上述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本組患兒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齡最小3歲, 最大5歲, 平均年齡3.4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干預, 囑咐患兒家屬出院后根據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和護理干預, 對患兒及家屬進行相應出院指導及出院后注意事項等。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 患兒在住院期間, 對患兒及家屬實施腦癱康復的相關知識健康教育, 讓患兒及其家屬了解出院后康復治療及護理干預對患兒功能改善起著重要作用, 讓家屬及患兒掌握相關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及技巧。出院后, 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定期電話隨訪, 在患兒出院后的第1周開始, 而后每隔2周對患兒電話隨訪1次, 詳細了解患兒的康復及護理情況, 并對患兒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對患兒家庭康復措施和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指導、家庭訪視, 出院后對患兒進行定期的家庭訪視, 具體了解患兒的康復及護理干預措施和相應效果, 對患兒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并做好記錄, 根據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情況對康復鍛煉和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指導并糾正錯誤或不當手法及護理措施。

1. 3 觀察指標 患兒出院時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 評分越高提示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患兒的生活依賴程度越低。根據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情況對患兒干預效果進行評定, 患兒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Barthel指數評分為60~100分之間, 患兒為輕度殘疾;患兒生活需要家人幫助, Barthel指數評分為40~60分之間, 患兒為中度殘疾;患兒生活出現明顯依賴, Barthel指數評分為20~40分之間, 患兒為重度殘疾;患兒生活完全依賴, Barthel指數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兒干預后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兒中輕度殘疾15例、占50.0%;中度殘疾8例、占26.7%;重度殘疾5例、占16.7%;完全殘疾例2例、占6.7%。對照組患兒中輕度殘疾6例、占20.0%;中度殘疾9例、占30.0%;重度殘疾6例、占20.0%;完全殘疾9例、占30.0%。觀察組患兒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對照組的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患兒出院后康復及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運動功能等有著重要作用, 最大程度的改善患兒生活活動能力是腦癱患兒康復和護理干預的重點, 研究表明, 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康復效果起著促進作用[1, 2]。但常規的腦癱護理模式不能滿足腦癱患兒出院后家庭康復中的護理需要, 而社區護理和家庭護理等對患兒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延續性護理充分考慮到患兒需要, 是以患兒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體現, 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等方式, 對患兒進行出院后的護理干預指導, 提高患兒康復效果[3, 4]。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對照組的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 說明延續性護理干預能提高腦癱患兒出院后的康復治療效果, 改善功能障礙, 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郭韶華.綜合性護理對策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2(24): 136.

[2] 劉曉艷, 張海燕, 邱岸花. 出院后延續護理對腦癱患兒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4, 6(3):121-122.

[3] 林梅, 潘紅飛, 李強, 等. 腦癱高危新生兒父母腦癱知識掌握情況及需求的調查. 右江醫學, 2014, 42(1):13-16.

篇10

【關鍵詞】

石蠟療法;腦癱;痙攣型腦癱;康復訓練;內收肌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c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QUAN Lijuan, CHEN Jiangui, FENG Zhen,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ta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Methods 4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 20) and control group(n= 20).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ax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months aftert treatmen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01). Conclusion Wax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ve better effects on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han simp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Wax therapy; Cerebral palsy;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ower limbs adductor

作者單位:330006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全莉娟 馮珍 應德霞 曾麗萍);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陳建貴)

腦性癱瘓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的常見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達到1.8‰~4‰[1],簡稱腦癱,是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常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2]。痙攣型(spastic type)為腦性癱瘓患兒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約為60%~70%[3]。痙攣主要表現在髖關節的內收肌群、股四頭肌、繩肌、小腿三頭肌、前臂屈肌等。髖關節內收肌張力增高導致患兒出現雙側下肢內收、交叉,妨礙患兒的翻身、爬行、坐位、站立、行走,嚴重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因此最大限度地緩解患兒雙下肢內收肌張力,改善交叉步態,對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回歸家庭、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采用石蠟療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雙下肢內收肌張力增高,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與山東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痙攣性腦癱患兒40例, 均有下肢尖足,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診斷均符合2006年湖南長沙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議的腦癱的診斷標準[4],并符合歐洲腦癱監測組織推薦的腦癱樹枝狀分型法中痙攣型標準。排除標準:同時接受降低肌張力藥物治療、接受過手術治療或肉毒毒素注射者。隨機分為兩組:①觀察組(n=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10~36個月,平均16.25個月。②對照組(n=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1~38個月,平均15.41個月。治療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運動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的內收肌張力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和內收肌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1.2 方法

1.2.1 康復訓練

1.2.1.1 患兒仰臥于三角墊,訓練師用自己的窩控制患兒一側膝關節,使其一側下肢外展、外旋固定。然后,用一只手扶持患兒的另一側大腿或膝部,另一只手扶持患兒的足底部,使踝關節呈背屈位。依次屈曲患兒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而外展外旋下肢,然后伸展下肢同時保持踝關節背屈,維持一定時間回到起始位,使這側下肢被動地進行外展、外旋活動。反復進行兩側交替的操作可緩解下肢的痙攣,達到牽拉內收肌的目的,角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1.2.1.2 關鍵點控制,患兒坐小椅子或圓滾,屈曲髖、膝關節,可降低內收肌張力。患兒跨坐于橡膠馬上,彈跳騎橡膠馬進行適量運動,會產生持續性牽拉內收肌的作用。

1.2.1.3 患兒仰臥位或側臥位,治療師手中拿一玩具置于患兒體側,言語指令患兒側踢玩具,達到患兒主動牽拉內收肌的作用;能行走的患兒,扶墻橫走,在運動中牽拉內收肌。

1.2.1.4 患兒沿圓滾橫軸俯臥于其上,訓練師的操作關鍵點移至雙足,令患兒雙手在頭前方拍手,訓練師通過控制雙足來抑制患兒自發運動而產生的肌肉痙攣的再度增強或代償模式,逐漸使雙下肢呈外展外旋,足背曲位并保持一定時間。以此增強患兒上半身活動性,促進抗重力伸展,促進雙下肢外展外旋,抑制內收肌張力。每次40 min,1次/d,每周6次,3個月為一療程。

1.2.2 石蠟療法 使用恒溫蠟療儀,首先將固體石蠟置于蠟療儀中,采用間接加熱法使蠟融化,溫度70~80℃。將以融化的石蠟倒入陶瓷盆中,厚約2~4 cm,待蠟溫在45~50℃左右,石蠟凝結后,取出置于塑料布上,將蠟直接敷于患兒雙側內收肌部位,包裹保溫。每次30 min,1次/d,每周6次,3個月為一療程。

兩組均接受康復訓練,由專業的腦癱康復治療師針對患兒具體障礙問題設計相應康復訓練方案。觀察組于康復訓練之前進行蠟療。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特殊不適反應。

1.3 評定

1.3.1 肌張力評定 肌張力檢查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5]。0級:肌張力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內均無阻力;Ⅰ級:肌張力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到終末端時有輕微的阻力;Ⅰ+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前1/2ROM中有輕微的阻力;Ⅱ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大部分ROM中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動;Ⅲ級:肌張力中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ROM中均有阻力,活動比較困難;Ⅳ級:肌張力高度增加,患側肢體僵硬,阻力很大,被動活動十分困難。

1.3.2 股角(內收肌角)評定 小兒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小兒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緩緩拉向兩側,盡可能達到最大角度,觀察兩大腿之間的角度。

1.3.3 評定標準 大腿內收肌肌張力評定是以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表進行評估:0分為肌張力0級;1分為肌張力Ⅰ級或Ⅰ+級;2分為肌張力Ⅱ級;3分為肌張力Ⅲ級;4分為肌張力Ⅳ級。

顯效:治療后大腿內收肌肌張力下降≥1分或恢復正常,內收肌角角度增加30°以上或達到正常范圍;有效:治療后大腿內收肌肌張力下降≥1分,內收肌角度增加20°~30°;無效:治療后肌張力無改變,內收肌角度增加不足20°[5]。

每位患者于治療前進行一次評定,治療3個月后再進行一次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肌張力改善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的肌肉痙攣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個月后觀察組肌張力明顯下降(P

2.2 內收肌角改善情況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的內收肌角無差異,3個月后兩組內收肌角均顯著改善(P

2.3 療效評定結果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有效率80%,觀察組有效率95%。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腦性癱瘓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非進行性病變引起的,腦的損傷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廣范圍的,腦損傷的結果引起運動障礙和某種程度的感覺障礙。目前認為腦性癱瘓是小兒時期運動障礙的主要疾病。痙攣型腦癱病變部位為錐體系損害,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張力增高,肌力減低,引起運動障礙。此型患兒多數是因早產、未熟兒、低出生體重以及新生兒窒息等原因而致,近年來,隨著低體重初生兒存活率的上升,痙攣型腦癱患兒逐漸增多。其肌張力異常干擾正常運動模式的產生,Bobath夫婦認為,正常的肌張力對于正常的運動模式的產生是必須的,并引用Sherringtonx(1913)的觀點來支持[6]。

痙攣型患兒存在的下肢問題,主要表現為尖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或過伸,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交叉剪刀步態,下肢分離運動受限等。越早發現患兒的異常,及時治療,效果越好。國內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手術、神經阻滯技術等研究較多,而有關于理療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遠沒有手術治療方面的多[7]。

腦癱的治療是全方位、多學科緊密聯系的,但在臨床治療中往往只關注于康復的手法治療,忽視了一些輔助治療,例如溫熱治療(蠟療、中藥熏藥等)、電刺激等。

石蠟的熱容量和蓄熱能大,導熱性小,其中不含水分和其他液體,不呈對流現象,治療時與皮膚緊密接觸,卻不絕對接觸,中間留有一空氣層,故能使皮膚耐受較高溫度((60~70℃)[8],石蠟的良好持久的溫熱效應,使患肢血液循環改善,緩解肌肉張力。此外,空氣和汗液不能通過石蠟向四周擴散熱量,故石蠟保溫性能強。石蠟具有可塑性和粘滯性,在冷卻凝固過程中體積縮小,對治療部位產生機械壓迫,有助于熱向深層組織傳遞,增加膠原纖維組織的可延伸性,有利于對攣縮組織進行功能鍛煉、恢復。所以,早期使用蠟療結合康復訓練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輕患兒家庭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參 考 文 獻

[1]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

[2]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6.

[3]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9.

[4] 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標準.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310.

[5] 黃任秀,張婧.針刺治療腦性癱瘓患兒大腿內收肌痙攣障礙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7,25(10):26.

[6] 鄧慶先,李曉捷,李曉紅,等.石蠟療法配合作業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拇指內收的效果觀察.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