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改善范文

時間:2024-02-02 17:5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質量改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Individuals can do nothing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nly governments and large companies can make a differenc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范文

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gard i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However, whether only governments and big firms have resources and powers to preserve our environment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My view is that every single citizen could also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clear that it is human activities that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Both environment contamination and conservation are the long-term process, and no single government or big company can meet this challenge alone. So whoever created the problem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solving i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eeds every one of us to continuously participate in.

篇2

一、總體目標

此次專項行動重點是對地區企業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進行整治,使地區環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廢水、廢氣做到穩定達標排放,不再發生有毒有害氣體擾民現象;企業排污口得到規范,無暗管偷排等違法行為發生。區域水環境及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危險固廢得到妥善處理,確保我市工業危險固廢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奮戰100天,實現園區企業“三廢”達標排放,使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確保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二、組織領導

為確保地區環境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完成整治目標,市政府成立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環保局,由王金茍兼辦公室主任。各有關部門、企業要按照整治的要求,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確保整治任務的圓滿完成。

三、整治范圍

地區所有化工企業及污水處理廠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整治及園區排污管網的規范。

四、工作安排

從年11月1日—年4月10日。

1、宣傳發動階段(11月1日—20日)

要全方位地大力宣傳此次環境整治行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環保法律法規。各企業對此次環境整治要有深刻的認識,從思想上重視環保工作,各企業必須要懸掛一副宣傳標語,并同時要針對本企業情況形成治理方案,對不能形成治理方案的,將進行曝光。

2、綜合整治階段(年11月21—年2月10日)

各企業對照實施方案中的目標和措施,開展本企業的“三廢”綜合整治工作,使“三廢”排放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和有關規定。各企業整治完成后,向市環保局申請驗收。

3、檢查驗收階段(年3月1日—20日)

市環保局根據企業的申請驗收報告,組織人員逐家對“三廢”治理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4、總結表彰階段(年3月21日—4月10日)

為鞏固整治成果,推廣好的經驗,同時總結教訓,市政府根據市環保局對企業整治驗收情況,對此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進行總結表彰,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治理任務,通過市環保局驗收的通報表揚,對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治理任務的,將按法律法規實行停產治理,并按環保法進行處罰。

五、整治內容

(一)工業廢水整治

1、工作目標

(1)各企業外排廢水標準要達到污水處理廠進水要求,且排污口要規范。

(2)電化大院及江維廠外排廢水要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排放標準。

(3)污水處理廠運行后的外排水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4)園區污水管網不得有破損滲漏現象發生。

2、整治措施

(1)所有地區內企業必須安裝廢水在線監控設施,并且要加強對在線監控設施的維護和保養,確保該設施的正常運行,使監控數據準確、可信。未安裝在線監測的企業一律不能生產。

(2)各企業的外排廢水只能是一個口子外排,外排廢水要按環保局的要求于年12月30日之前完成規范排污口工作,企業所有外排廢水都要經過在線監控設施,不得私自暗設管道排放廢水。凡不按要求規范一個排放口和私自暗設管道的由市環保局依環保法津法規按高限處罰。情節嚴重的將依法關停,并追究法人代表法津責任。

(3)各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進水標準,即:COD:1000mg/L、PH:6—9,完善自身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如不能達到污水處理廠進水標準,企業廢水不得外排。如發現外排市環保局將依法處理并征收超標排污費。

(4)電化大院及江維廠的污水處理設施要保證24小時正常運行,確保外排廢水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如擅自停運污水處理設施,市環保局將依法處置。

(5)工業園管委會要對園區污水管網加強維護和保養工作,杜絕廢水管網破損滲漏現象發生,在各企業污水管道進入園區污水管網處設置檢查口,并設立醒目標志。

(6)污水處理廠要做好試運行工作,以早日投入正式運行,從而實現園區工業廢水零排放的目標。

(7)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員工技能培訓,提高員工操作水平,增強員工環保意識。

(二)工業廢氣整治

1、工作目標

(1)企業有組織排放廢氣經過處理后穩定達標排放,無組織排放廢氣得到有效控制,杜絕廢氣的跑、冒、滴、漏現象發生。

(2)實施工業廢氣在線監控設施安裝工作。

2、整治措施

(1)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廢氣進行有效處理,完善有組織排放廢氣處理設施,確保有組織排放廢氣穩定達標排放。對擅自停用廢氣處理設施,導致廢氣污染環境的市環保局將依法嚴厲處置,并限期停產治理。

(2)企業對生產環節中產生的無組織排放的有毒有害廢氣采取切實可行的收集方法和處理措施,控制無組織排放廢氣對環境的污染,對不采取有效處理措施的企業市環保局依法進行處置,并限期停產治理。

(3)企業對陳舊設施、工藝管道要進行更新,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減少有毒有害氣體對環境的污染。如發現企業對陳舊設施和工藝管道不進行維護更新,導致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環境的市環保局依法進行高限處罰,并限期整改。

(4)為有效監控企業廢氣排放行為,啟動企業廢氣在線監控設施安裝工作。

(5)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員工技能培訓,提高員工操作水平,增強員工環保意識。

(三)工業固廢整治

1、工作目標

(1)減少固廢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廢資源,對固廢進行無害化處置。

(2)完善企業固廢貯存場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臺帳。

(3)加快我市固廢處置中心的建設進程。

2、整治措施

(1)各企業要制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建立危險廢物相關檔案和臺帳,市環保局每周對企業的臺帳進行檢查。

(2)各企業對危險廢物的容器和包裝物以及收集、貯存、運輸、處置危險廢物的設施、場所,必須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對危險廢物的設施、場所要采取防腐、防滲漏處理。如不能達到環保要求,市環保局依法對企業進行處置,并限期整改。

(3)對危險廢物的處置,在我市固廢處置中心沒有建成投產前,一律全部送九江市危險固廢處置中心進行處置。禁止將危險廢物提供或者委托給無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從事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的經營活動。如發現企業擅自處置危險固廢,市環保局將依法重罰,并責令企業消除危險固廢對環境產生的危害。

(4)危險廢物的轉移、運輸必須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接受無轉移聯單的危險廢物。如不執行轉移聯單制度市環保局將依法進行處罰。

(5)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員工技能培訓,提高員工操作水平,增強員工環保意識。

五、工作要求

(1)依法行政,強化督查,環保部門要加強依法行政,強化監督檢查,重點加大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監察和監測力度,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要嚴肅查處,對惡意偷排行為要嚴管重罰。

(2)加大投入,提升能力,環保局要加強環境監測站、監察大隊人員環境執法業務水平的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全面掌握企業的各項工藝、產品性能及“三廢”排放情況,建立和完善環境應急預警機制,增強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3)各企業要以高度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認真對待此次整治工作,盡快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措施,完善應急方案,落實專項經費,確定專人負責,明確整治項目完成時限。

(4)宣傳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將這次專項行動作為宣傳的重點,大力宣傳此次專項行動和環保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和法律知識,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公開曝光典型環境違法案件查處情況,保障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同時要大力宣傳一批專項行動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篇3

關鍵詞:煤炭消費;大氣環境;改變;發展;影響

大量燃燒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嚴重破壞了大氣環境的污染,同時這也是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空氣中刺鼻的二氧化硫,令人痛惡的煙塵都是燃燒煤所導致的,包頭市作為重工業型城市,長期延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增長對煤炭資源的高度依賴,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因此,抓好煤炭消費結構調整,對包頭市落實大氣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包頭市的實際情況作以簡要敘述。

1 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與環境污染的矛盾

1.1 由于我國目前的現狀,80%都是原煤直接燃燒,而且企業,家庭大量的消耗以煤為主的能源,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已經影響到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身體健康。包頭市主導產業耗能以煤炭消耗為主。從煤炭終端消費情況看,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2560余萬噸,占到全市煤炭實物消費總量的81%左右。而火電、鋼鐵,鋁業等主導產業耗煤量達2300余萬噸,占規模以上工業耗煤量的90%以上,占全市煤炭實物消費總量的72%左右。其中,火電行業耗煤990萬余噸,鋼鐵等金屬冶煉行業耗煤600余萬噸,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耗煤300余萬噸,上述三類產業分別約占規模以上工業耗煤量的38.7%、23.4%和11.7%,分別約占全市煤炭實物消費總量的31%、18.8%和9.4%,因此主導產業耗煤量份額相當高。

包頭市經濟增長依賴煤炭資源。在包頭市二產占三次產業結構中的主導位置,而二產又是以煤炭為主導的,就目前經濟和技術來看短期內還要依賴煤炭資源。2013年以來,雖然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但全市煤炭實物消費量近3200萬噸,與煤炭關聯建立起來的鋼鐵、電力、稀土、鋁業等五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09.5億元,占到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0%。這種能源消費結構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1.2 城市大氣污染嚴重,我國的能源資源現狀是:煤炭很富裕,但油氣資源緊缺,這樣的現狀至使我國的企業和家庭均以煤炭為主要資源,在企業中要耗費掉大量的煤炭,同時,在很多北方地區冬季用煤炭來取暖,這樣也會消耗大量的煤炭,無論是工業用煤還是生活用煤都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煙塵等令人痛惡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

2 調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的幾點建議

2.1 提高煤炭加工處理率,推廣潔凈煤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煤炭也將成為一種清潔的能源。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積極引進潔凈煤技術,同時在政策和經濟上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通過不斷的努力,潔凈煤技術在我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潔凈煤技術是以煤為主要的能源系統,這種系統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針對該市應著力提高煤炭加工處理率。在工業用煤方面,對于地產煤而言,煤礦要配套建設洗選加工設施,原煤經洗選后進入市場流通消費環節,實現煤質就地有效提升;對于外調煤而言,加強以大型煤炭物流企業為主體,進行標準化、統一化管理,實現“門戶式”控制此外,要大力發展和引進煤炭深加工項目,提高煤炭就地清潔化率,促進能源綠色、清潔輸出和利用。

2.2 煤炭消費結構調整與能源利用的高效化

應該以能源消費結構的優質化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為前提,加快包頭市煤炭消費結構調整。一是抓好增量控制。將能源消耗作為項目引進前的前置管理指標,對燃煤企業進行限制,從源頭上限制煤炭消費企業總量增加。二是抓好存量削減。在工業方面,持續開展鋼鐵、電力等燃煤行業限期治理、落后淘汰和“再提高工程”,著力提升煤炭消費質量,減少煤炭的過度、低水平利用。

2.3 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

關于能源未來的方向,以及在市場導向的作用下,政府在未來的規劃中將會更多的從國家的利益,社會的利益,以及更多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將從政策,規劃,法規等方面來引導企業和社會更多的人關注能源事業的發展。針對包頭市應加強對煤炭生產消費的管控。強化煤炭生產與煤炭消費產業規劃,在對煤炭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建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基礎上,對大型煤炭企業實施煤炭配額管理、限額限質,控制其生產消費。在工業用煤煤質管控上,要抓好煤炭入口、加工及配送各環節把關,統一標準,限制低質煤、高硫煤以及含有害元素的煤炭進入消費終端。同時要建立煤炭生產消費相關的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制度,定期公布各地區考核結果及目標完成情況,并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3 結語

雖然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煤炭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是長期的開采,利用,煤炭資源日益減少,然而我國目前還是主要以煤能源為主導,工業,生活都是以煤炭資源為主導,但是從長遠的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來看是需要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參考文獻:

[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篇4

【關鍵詞】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 改良森田治療; 焦慮; 抑郁

The Study of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duced by Alcohol/ZENG Xue-mei,CAI Lian-xiu,XIE D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39-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 Method:80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induced by alcohol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based 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treatment effects,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and anxiety scal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HAMA,HAMD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97.44%,94.87%,respectively,total effective rate of HAMA,HAMD scor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76.32%,71.05%,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Alcohol induced mental disorder;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Anxiety; Depres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14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是指由于長期或大量飲酒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導致發生精神癥狀,如幻覺妄想,焦慮、抑郁、人格障礙等。對于酒精導致的精神障礙,單純的藥物治療僅僅能消除患者的軀體依賴,然而卻無法消除患者對酒精的心理渴望,從而導致患者復飲率一再增高。森田治療是一種超于理性和言語的治療方法,它基于神經疾病為特點的心理治療,改良后的森田治療對精神病患者更為適用,逐步促使患者達到社會康復目的[1-2]。對此,本院特選取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改良森田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10月收治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80例。入選標準:(1)符合CCMD3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2)HAMA>14分或HAMD>18分,提示存在焦慮抑郁癥狀;(3)意識清楚,無語言交流障礙;(4)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或閱讀能力,文化程度小學以上;(5)住院時間>6周。(6)使用抗精神病藥物阿立派唑,用苯二氮卓類控制戒斷癥狀。排除標準:(1)認知能力缺陷;(2)合并嚴重軀體疾病。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途脫落1例,參與研究39例,男37例,女2例,平均年齡(38.59±11.96)歲,平均飲酒史(15±3.59)年,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19例,高中及以上14例。對照組脫落2例,參與研究38例,男35例,女3例,平均年齡(36.03±11.61)歲,平均飲酒史(15.6±4.35)年,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18例,高中及以上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及平均飲酒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改良森田治療。首先采用常規劑量的精神藥物治療,其次改良森田治療一個療程為6周,采用團體治療方式進行,每周5次,每次50 min,在每一期治療結束前安排寫周記,治療師給予點評。各期有其治療側重點:(1)相對臥床期:該階段時間為1周,也是森田治療的靜臥修養期,它和常規森田治療又不同,即不要求患者絕對臥床,治療師可建議患者多閱讀哲學類的書籍來凈化心靈,同時對患者講解有關森田治療的理論,以4人為一組開展討論,其中閱讀的目的在于從書中找尋解決苦惱的解決方法,閱讀完畢后把自身感受寫下來。(2)輕作業期:該階段時間為2周,治療師引導患者搭積木、折紙鶴、猜謎語等。鼓勵患者在實際操作中打破情緒本味,感受成功與失敗的內心體驗,慢慢培養對生活的自控力。患者要充分接受、不斷糾正及反復體驗自己的緊張焦慮,以此打破惡性痛苦循環,促進康復。(3)重作業期;該階段共2周,患者意志經過相對臥床期和輕作業期訓練后逐漸增強,情緒也相對穩定,向往未來生活。此時治療師可將治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開展音樂治療,讓患者打太極拳及球類運動等。目的在于培養患者忍耐力和持久力,延續輕作業期。(4)社會適應訓練期:該階段為1周,大部分患者住院的目的為早日痊愈,回歸正常生活,有良好的社會交往。所以社會適應訓練期就著重培養該方面的能力。如開展社交技巧訓練等,并對森田理論進行一次回顧性鞏固。此階段的心理治療多集中在出院指導,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方式,促使患者提升對生活的主觀能動性[3-4]。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工娛療法。首先采用常規劑量的精神藥物治療,其次開展常規康復訓練,每周5次,每次50 min。即指導、鼓勵患者參加工藝、音樂、舞蹈、書法、體育等不同種類的文體娛樂活動,以此培養患者參與意識[5-6]。

1.3 療效評定 由專職心理測量師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分別于入組前和治療6周后各進行評定1次,根據治療前后HAMA減分率進行效果評定,減分率=(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總分×100%。減分率75%或總分≤7分為痊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檢驗結果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6周后,HAMA量表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4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32%,HAMD量表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8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764、1.767,P

表1 HAMA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療效比較

組別 痊愈

例(%) 顯效

例(%) 有效

例(%) 無效

例(%) 總有效率(%)

觀察組(n=39) 17(43.59) 11(28.21) 10(25.64) 1(2.56) 97.44

對照組(n=38) 4(10.53) 8(21.05) 17(44.73) 9(21.05) 76.32

表2 HAMD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療效比較

組別 痊愈

例(%) 顯效

例(%) 有效

例(%) 無效

例(%) 總有效

率(%)

觀察組(n=39) 8(20.51) 19(48.72) 10(25.64) 2(5.13) 94.87

對照組(n=38) 4(10.53) 7(18.42) 16(44.11) 11(28.95) 71.05

2.2 HAMA、HAMD 評分 經治療,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酒精是一種親神經性物質,單次相對大量飲酒可直接導致精神異常,若長期應用即起精神病性癥狀、戒斷綜合征及依賴等精神障礙[7-8]。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礙的病因除了遺傳因素、生化異常外,通過對酒精中毒者研究得知,該類中毒現象與其他精神障礙以共存的關系,約80%的酒精中毒患者自身就有普遍常見的抑郁、焦慮和性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尤其上述三類患者日常中也會大量飲酒。此外,有研究指出,多數因酒精引起的精神障礙患者和家庭、經濟及社會等因素有關,患者都曾通過飲酒緩解內心的焦慮和抑郁,進而不斷強化飲酒行為。在臨床中也發現,不少患者在疾病康復期因對疾病本身及即將回歸社會工作和生活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擔心焦慮,復飲再次入院的酒精神中毒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引起其復飲原因也與其自身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交往應對技能不足等有直接關系。

森田療法又稱為根治的自然療法,該治療方法堅持“順其自然”和“為所當為”理論原則,消除思想矛盾,使患者擺脫疾病觀念[9-10]。所謂順其自然也并非為所欲為,因為自身力量不可能左右情緒,順其自然地接受所產生情緒,以行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11-12]。所以森田理論要求人們用自然的感情自然地接納和接受煩惱,不要本能地排斥它,否則會引發思想矛盾和精神的交互作用,使內心世界的沖突更為激烈。對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運用改良森田治療方法能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緊張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擺脫抑郁、焦慮等情緒造成的失望無助感[13-14]。為促使患者逐漸了解發病機制及有關疾病知識,特在治療中引入心理疏導和知識講解,不斷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掌握了森田的核心理論,應用于工作和生活應激,而提高患者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運用改良森田治療組的臨床效果、HAMA、HAMD評分均優于常規康復治療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說明改良森田治療能有效穩定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情緒,改善焦慮、抑郁癥狀,對患者疾病的康復患者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孫艷華,宋淑芹,于樂.改良森田療法治療抑郁癥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14(5):724-725.

[2]關愛華.心理護理干預對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25(15):90-91,94.

[3]石輝東.心理護理對酒精誘導精神障礙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4,14(7):875-877.

[4]齊文博,劉錫亮,席巧真.酒精所致精神障礙72例臨床分析[J].內科,2014,15(4):403-404.

[5]李艷青.中國森田療法治療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5(9):1429-1431.

[6]李椰,周曉芬.改良森田治療對神經癥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2,12(4):402-403.

[7]梁洪金,萬雪英.改良森田治療在焦慮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15(9):1867-1868.

[8]華彩霞,季紹珍,馬平都,夏朝云.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焦慮情緒及應對方式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2,10(4):212-214.

[9]張勇輝,黃芹,溫云輝.改良森田療法治療抑郁癥對照觀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1(3):267-268.

[10]張艷.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治療中的作用[J].德州學院學報,2011,14(4):60-62.

[11]李國威.18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情特征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2):272-273.

[12]曾云珍,何芳梅.改良森田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J]. 現代醫院,2013,11(6):87-89.

[13]閭金杰,拜有根,黃勝華,等.改良森田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遠期療效[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0,13(4):238-240.

篇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類過分追求發展的速度及發展帶來的物質層面的滿足,而忽視了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節能減排不僅僅是企業和生產者的問題,更是全體人民的問題,個體的浪費、污染等行為影響著整個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應該從每個人抓起,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人人有責,人們必須立即行動起來,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努力改善環境,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2.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簡介

2.1節能減排簡介

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力資源,減少廢棄物和有害物質的排放。當前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其在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破壞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而節能減排有利于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能夠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2.2低碳發展簡介

低碳發展的特征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低碳發展要求把“低碳”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質量,低碳發展迫在眉睫。

3.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勢在必行,需要全民行動起來,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質量。

3.1政府部門視角

3.1.1完善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還不夠完善,大多是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方面的內容,在工作指導方面還有所欠缺。目前的法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但隨著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理念不斷深入,在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的過程中,就需要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國家相關部門要根據目前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增加科學、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擴大法律在節能減排、低碳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范圍。對《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現行法律法規中的一些細則加以完善,并制定相關法規對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企業或個人進行支持或獎勵,以確保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順利開展。

3.1.2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

國家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建立和完善環境方面的教育體系,宣傳環保意識,采用多種途徑如廣告、講座等對公眾進行教育,加深公民對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認識,加強公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使每個人都積極參與都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活動中,從而達到全民行動起來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3.1.3調節企業生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政府部門必須正確理解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之間的關系,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取締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研究科學技術,開發新能源和新的生產方式,優化能源結構,監督企業提高能源的使用率,減少浪費。第三產業耗能量和排放量都不高,因此,第三產業是政府部門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的重要途徑,政府應該合理放寬第三產業的創立標準,適當添加獎勵機制,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3.2企業生產者視角

3.2.1優化產業結構、樹立綠色生產理念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企業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樹立綠色經營理念,把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統一起來,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堅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公眾身心健康發展的原則,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循環的生產方式,考慮到產品的生產、使用、廢棄的整個過程,提高材料、能源等資源的使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預防污染物的產生,建造綠色的產業鏈,以提高企業在未來發展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3.2.2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要求企業在整個產品生產過程中時刻應用環境保護策略,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能源和材料,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盡可能減少產品從原材料提煉到整個使用周期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不利影響,減少甚至消除其對人類環境的危害。清潔生產在中國已經提出了較長的時間,企業要從長遠利益考慮,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在滿足社會對產品的需求的同時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獲得企業的長久發展。

3.3提升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

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節能減排不僅僅是企業生產者和國家的責任,由于個人對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認識不足,給以后的生活和發展帶來很多隱患。因此,提升全民意識,讓人人參與到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中尤為重要。在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過程中,公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社會公眾不但要身體力行的改善環境和改善生態,還要發揮宣傳作用,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意識,影響和監督身邊的人,全民參與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

4.結束語

篇6

關鍵詞:環境質量;質量評價;環境風險

中圖分類號:F124.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4)05002808

一、問題的提出

人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是對環境治理政策、過程和效果的綜合評價結果,不僅可以對環境污染的地理和范圍進行精確識別,而且是準確把握不同群體對其所處環境質量的可接受程度和容忍度的關鍵。雖然通過環境監測也可以反映環境質量狀況,但是通過人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可以掌握不同群體對環境的主觀感受及其偏好[1],更好識別環境質量和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因而同樣也是環境治理的重要前提。環境作為一項公共物品,對其進行公共治理時,必須要評估對其進行治理的成本和收益。尤其是在目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環境質量普遍不好的情況下,如何使財政資金進行更有效率的投入,以及采取怎樣的環境政策才能使不同群體從環境中獲得的福利最大化和均等化,都是目前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

圍繞以上問題,目前學術界有如下文獻進行了不同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環境質量的調查方面。訾非等對全國10個城市不同群體居民進行了環境質量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0個城市的得分在56.96~66.77分之間,各城市差距不大,均處于中間水平,城市環境質量有很大提升空間。在不同群體的評價方面,女性對環境質量滿意度高于男性;23~29歲之間的居民對環境的滿意度最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環境的滿意程度越低;漢族對環境滿意度高于少數民族[2]。黃季j等對5省101個村的環境污染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經濟發達地區的村莊污染程度最高,1998年到2008年農村環境惡化的村莊占比達到43.6%[3]。盧淑華以本溪市為例,研究了居民身份與環境風險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工人與一般干部相比,居住在污染程度高地方的機會較大,污染程度高的地方居住領導干部的比例低,而污染程度低的地方居住領導干部的比例高[4]。馮仕政采用2003年全國綜合性調查數據,研究不同群體對環境污染的抗爭意愿,研究表明個人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社會關系網絡規模越大或勢力越強、關系網絡的疏通能力越強,對環境危害作出抗爭的可能性就越高[5]。

第二,在不同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研究方面。王韜洋用正義理論解釋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所遭受的環境待遇較差,并認為環境保護的重點是與人生活和生存密切相關的環境[6]。Ma通過河南省的調查數據分析環境負擔的城鄉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農村居民和農民工是環境污染的承擔者[7]。王慧認為排污權交易、稅收等市場機制雖然可以起到環境保護作用,但是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由于搭便車和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妨礙了低收入群體參與市場機制的運作,只能使其面臨的環境風險問題加劇[8]。

基于以上文獻分析,可以發現對于環境質量調查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1)就群體的分類而言,目前已有的研究在不同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方面不夠深入,在不同群體分類方面還不夠完整,在多種指標的綜合討論中往往忽視群體類型所隱含的意義,如職業本身所顯示出的社會地位問題。(2)就抽樣方法而言,多數研究采用街頭隨機抽樣方法,沒有采取固定抽樣框,在人群分類結構上可能存在因被抽樣數量較少而導致的數據不準確。(3)就調查范圍而言,目前的研究普遍調查范圍不是基于全國的大樣本量調查,多數還是以幾個城市或是幾個省為抽樣調查范圍,不能進行省份之間的比較,同時不能得出全國的總體狀況。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通過全國大范圍、大樣本量的抽樣調查,采集基于年齡、文化程度等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群體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得出全國不同省份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結果,并基于對不同群體、不同區域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和差異來分析評價結果產生和差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調查設計

(一)群體分類

對不同群體進行環境質量評價調查,首先是要對不同群體進行劃分。本研究依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的人口特征指標對不同群體進行分類,年鑒中所列舉的人口特征包含了省份、性別、年齡、戶籍、城鄉差異、受教育程度、國有單位或城鎮集體單位就業情況、工資水平等特征指標[9]。因此,在借鑒該年鑒所統計的人口特征指標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省份、性別、年齡、城鄉、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水平這7個人口特征指標來劃分不同群體類型并進行調查。

對不同群體基于以上人口特征指標進行分類的原因如下:

1.對不同群體進行調查,首要是對由于空間地理分布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進行調查。因為我國國土面積較廣,人口呈現出很大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區域可能由于其經濟發展情況不同,也可能由于其人口整體性格特點不同而對環境評價產生差異,因而,對不同居民所在省份的調查是本研究的重點。

2.我國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公共服務的投入上都存在差距,因而通過對城鄉居民的調查,可以反映出我國城鄉之間的環境質量是否存在二元性特征。

3.性別是人口特征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性別在一定程度上與自身的收入和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系,因而可能存在由于性別差異而導致的環境質量評價差異。

4.不同年齡的人群可能面臨著不同環境質量,如退休人口的收入、社會資源的掌握和社會影響力都會有所下降,因而,可能存在因年齡變動而導致的環境質量評價差異。

5.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與居民社會經濟地位有關,文化程度和收入較高居民,以及國家干部可能會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在面對環境質量問題時掌握了更多對環境進行改善的主動權,可以避免更多的環境風險。

(二)調查區域與樣本抽樣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是通過2013年進行的全國范圍的問卷調查所獲取,調查的范圍覆蓋我國29個省份77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以及除港澳臺及甘肅省、自治區以外的所有省份、自治區的省會及首府。對地級城市的選取主要按照人均GDP排名分層抽樣的方法來抽取,具體的抽取方法為:若該省人口低于5 000萬,則選取排名中位值城市;若該省人口高于5 000萬,則除省會城市以外再選取2個城市,按名次取第70%分位和40%分位的城市。

在所調查的城市里,調查樣本按照城市和農村分別抽樣,城市抽樣按照職業類型的不同進行抽樣,農村抽樣按不同收入層級進行抽樣,問卷量根據城市人口不同抽取60―100個樣本。

(三)問卷設計和計算方法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方法獲取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環境質量的評價可以包含對很多種不同環境構成要素的評價,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環境可以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等。本研究是基于居民對環境質量主觀感受的評價,因而選取了居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5個環境質量構成要素作為問卷調查的問項,包括空氣質量、水資源質量、噪音污染、植被覆蓋與土壤質量。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分值的計算方法如下:

三、調查結果

本研究共計發放6 560份問卷,回收6 217份問卷,有效問卷4 803份。經過統計檢驗,對環境各個構成要素的調查結果具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對信度進行檢驗的Alpha信度系數為0.944,大于0.9,表明信度很好,各環境構成要素之間有內在的相關性。對效度進行檢驗的

(一)東中西部環境質量評價依次提高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的居民因為地域差異而享受不同的環境,同時地域差異而導致的人對環境的態度以及容忍度也不盡相同,因而會存在由于地域的不同而導致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差異。本研究進行的調查覆蓋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通過計算出的不同省份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結果,并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劃分東中西部區域,從而可以得到不同區域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差異(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東中西部地區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分別為62.58分、63.44分和63.68分,呈現出東中西部環境質量評價依次提高的特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上呈現東中西依次降低的特點,從不同地區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走勢來看,環境質量評價呈現出隨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而降低的趨勢(如圖1所示)。

通過將所有調查城市的環境質量評價作為因變量,把各城市GDP 由于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各城市的GDP數據最新為2012年,因此這里采用2012的GDP數據。 [ZW)]作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得到回歸結果R2=0.059,P值為0.033小于0.05,反映出GDP水平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影響顯著,標準系數為-0.243,說明GDP水平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GDP越高的地區,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越低。

(二)男性對環境質量評價高于女性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到,男性對環境質量評價分值為62.28分,女性對環境質量評價為62.12分,男性與女性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分值雖然較為接近,但是男性對環境質量的評價高于女性,其特點與通常所認為的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相較于女性占有一定的優勢相同,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對優質環境享受的不均等(如表2所示)。

從城鄉差異上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男性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均高于女性。城市男性居民的評價為62.29分,高于城市女性居民的62.14分;農村男性居民的評價為62.26分,高于農村女性居民的62.07分。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中,男女所占比例也具有顯著的區別,文化程度為研究生的居民,其男性所占的比例為57.51%,而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其男女性別的占比大致上呈現出文化程度越低,男性所占的比例就越小的趨勢。男性且是研究生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為61.56分,高于女性且是研究生的居民的評價61.35分。職位上所表現出的男女性別差異,尤其在黨政機關這個選項上較為顯著,可以看到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居民有58.70%是男性,而且其中男性的評價為63.72分,高于女性的評價62.56分。以上評價結果都能夠反映出男女性別在評價當中的差異(如表3所示)。

(三)環境質量評價總體上隨居民年齡增長而提高

從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結果的趨勢上來看,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大致上呈現出年齡越大對環境質量評價越高的趨勢。年齡在60歲以上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最高,為66.86分,年齡在31~40歲之間的居民評價最低,為61.28分(如表4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到,年齡在31~40歲之間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要低于相鄰年齡區間的居民,一旦居民越過31~40歲這個年齡段,其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則又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是60歲以上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上升速度較快。

(四)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更低

城市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是城鄉差異比較的重點。從評價結果來看,城市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表明城鄉之間的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為62.21分,高于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62.16分(如表5所示)。通常認為農村地區人口密度低、植被覆蓋面積大、工業污染源較少,而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機動車以及其他污染源,因而農村環境質量應該好于城市,但是調查結果卻顯示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低于城市居民,這應當引起對目前農村環境現狀的重視。

(七)環境質量評價隨居民收入上升而呈倒U型曲線

家庭月收入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呈現出倒U型關系。家庭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最低,為59.59分,沒有達到及格水平。家庭月收入在3 001~5 000元之間的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最高,為63.30分。與通常所認為不同的是,居民并沒有隨著收入的增加,通過改善自身居住條件等硬件設施,從而享受更高的環境質量。反而當家庭月收入超過3 001~5 000元這個水平以后,對環境質量的評價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現快速下降的趨勢,特別是月收入大于10 000元的群體,其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甚至低于月收入在0~3 000元的居民,反映出對環境質量的主觀感受并不是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如表8、圖5所示)。[KH*2]

四、討 論

(一)中西部地區面臨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風險

東中西部地區環境質量評價依次遞減,反映了其評價結果與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關聯。較早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Grossman認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呈倒U型關系,其原因是在于經濟發展初期階段,環境污染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加重;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環境改善的拐點,環境質量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改善[10]。由此可以認為,目前我國的整體上還處于Grossman所說的環境污染的上升階段,從評價的結果可以分析得出,西部離環境改善的拐點最遠,然后為中部地區,東部地區離環境改善的拐點最為接近。這也表明,當東部地區開始進入環境質量逐步改善階段的同時,也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的環境質量風險會逐步加大。尤其是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大量喪失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把環境污染的風險帶向中西部地區[11]。由于產業轉移與環境風險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隨著東部投資和產業轉移項目持續進入中西部地區,未來中西部地區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境風險。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到,屬于中部地區的湖南省,其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為56.74分,遠低于中部地區均值,內蒙古居民的評價分值僅為49.58分,均反映了目前中西部地區的潛在環境風險。因而,中西部地區需要重視潛在環境風險,設立區域產業轉移的環境門檻,防止污染的轉移。

(二)性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男性在文化程度和職業上相較于女性占有更多的優勢。性別對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雖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仍然發揮著作用,其對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動解釋力度在1%~2%[12]。部分人群仍然持有男性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觀念[13],使得性別通過教育、晉升和行業等對個人收入產生顯著影響[14],導致女性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更加困難,這與環境質量評價中女性居民要低于男性居民相一致,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女性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相關聯。

(三)農村環境質量問題日益顯現

城市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分別為62.21分和62.16分,顯示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環境質量差異。雖然農村地區的人口密度較低、機動車數量和排放量也顯著低于城市,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就更好。與城市對環境治理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生活廢水、固體廢物的處理廠,以及對城市景觀水體、植被進行規劃建設相比,農村地區對這些具有基本環境公共服務性質方面的治理和投入存在巨大差距[15]。此外,大量污染型企業并沒有設立在城市市區范圍內,而是逐步由城市向農村布局,這也導致城市工業“三廢”污染向農村蔓延,農村的污染問題日趨嚴峻[16]。因而,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的差異,實際上反映出目前環境保護的重點更多集中于城市,而對農村的環境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還很薄弱,農村是政府環境質量公共服務的短板[17],目前亟需對農村環境質量的治理進行更多投入,完善農村基本環境公共服務。

(四)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居民對環境質量更為認同

社會經濟地位與職業緊密相關,雖然不同職業之間不存在類似于數量的大小關系,但是通過對環境質量評價由高到低的排序可以發現,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顯著高于在企業工作的居民和進行個體經營的居民。這也與盧淑華對不同身份人群居住環境污染情況差異的研究結論大致吻合[4]。反映出任職于黨政機關的群體享受了更好的環境質量,并能夠將較好的環境分配到自身所在群體上來。

(五)整體素質的提升使居民對環境質量有更高要求

從居民的文化程度上看,其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大體呈現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的趨勢。反映居民在自身文化程度提升的同時,其對環境質量的預期也會隨之提升,使得其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時做出較低的評價。這也能夠體現目前中國城市居民對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敏感,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當中,愈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除了迫使居民對環境質量提出基本需求外,居民平均文化程度的提高也會導致其環境意識的提高[18],從而在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結果上反映其對環境質量的更高需求。

(六)收入增長拉高了居民對環境質量的預期

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與收入之間大致呈現出倒U型,收入水平在3 001~5 000元這個區間的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最高,之后則隨著收入增長而下降,說明居民對環境質量評價會隨著收入的變化出現拐點。這個拐點的出現是由于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對環境質量的預期也隨之提高導致的,直到預期與環境質量評價相一致出現拐點后,再隨著收入水平進一步增長,曲線向下傾斜[19]。這與Manuelli等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下降階段的分析相似,認為曲線的下降是由于經濟增長之后,人們隨之對環境質量的需求提高,從而對環境質量不滿足造成的[20]。說明在研究環境污染與環境質量評價之間的關系時,應當考慮居民的容忍度和預期在當中產生的影響。雖然經濟增長前一階段與環境污染是正相關關系,但是由于居民的容忍度較高,對環境質量的評價甚至可以隨著收入的增長而增長;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居民的容忍度下降以及對環境質量預期的提升,即使較低的污染也可能導致居民較大的福利損失。

五、政策建議

通過對不同群體的環境質量評價調查,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國環境質量治理以及改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我國面臨著環境污染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風險,東部地區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將會帶來中西部地區潛在的環境惡化風險。二是目前政府對環境質量治理的重心和投入主要在城市,而對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治理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村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評價低于城市居民。三是調查結果顯示,在黨政機關任職以及高文化程度的群體對環境質量評價較高,反映出該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占有更多優質的環境資源以及環境改善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的話語權。在環境質量改善的過程中,該群體會存在優先改善自身所享受的環境質量的利益動機,在掌握環境質量改善話語權的基礎上,使政策制定和資金投入轉向對自身更為有利的方面,從而蠶食其他群體在環境質量改善過程中應當獲取的收益。

根據上述問題,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防止中部地區在從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過程中,大量接收東部地區所淘汰的落后和高污染企業。綜合規劃產業布局和結構,設定合理的環境準入門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環境治理的投入,防止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轍。

第二,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環境治理投入。重點投入與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農村生產和生活垃圾的清理和整治,農村工業和生活廢水的集中處理以及河道的清淤疏通等,提升農村地區的基礎環境質量。

第三,防止少數人在環境治理的規則制定、資金投入等方面對話語權的壟斷。防止與政府關系密切的群體,如機關干部、高文化程度人群等既得利益群體對環境治理的誤導,謹防社會底層群體的環境利益受到損害。

第四,對于面臨較高環境風險的群體要給予更高的環境補償,例如對農村地區、工業企業密度較大地區,以及處于垃圾焚燒、填埋廠等環境高風險區域的群體進行補償。同時,提高與環境相關的教育和宣傳的投入,提升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認知和維權意識,使居民的維權行為成為促使政府改善環境的動力和壓力來源。

.參考文獻.

[1]程虹,李丹丹.中國質量出現轉折――我國質量總體狀況與發展趨勢分析[J].宏觀質量研究,2014,(2).

[2]訾非,楊智輝,張帆,等.中國 10 城市環境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黃季j,劉瑩.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來自全國百村的實證分析[J].管理學報,2010,(7).

[4]盧淑華.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學研究――本溪市的環境污染與居民的區位分布[J].社會學研究,1994,(6).

[5]馮仕政.沉默的大多數:差序格局與環境抗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

[6]王韜洋.“環境正義”――當代環境倫理發展的現實趨勢[J].浙江學刊,2002,(5).

[7]Ma,C.B.Who bears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in China: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sour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9).

[8]王慧.被忽視的正義――環境保護中市場機制的非正義及其法律應對[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6).

[9]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10]Grossman,G.M.,A.B.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1.

[11]陳計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2]張宛麗.現階段中國社會分化與性別分層[J].浙江學刊,2004,(6).

[13]劉愛玉,佟新.性別觀念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國婦女地位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2014,(2).

[14]李軍峰.我國目前個人收入性別差異的通徑分析――基于第二期全國婦女地位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2).

[15]楊妍,孫濤.農村公共服務與生態環境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16]王波,黃光偉.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6,(12).

[17]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質量觀測課題組.2013年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J].宏觀質量研究,2014,(2).

[18]洪大用.中國城市居民的環境意識[J].江蘇社會科學,2005,(10).

篇7

關鍵詞: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模式

我國工業發展的步伐在逐漸的加快,產生的污染物也越來越多,導致了空氣的質量在逐漸的下降,在一些嚴重的地區,已經危害到了人們的安全。城市空氣質量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政府也出臺了一些辦法,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因此,人們更加的關心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的改進工作,為環境的改善作出貢獻。

1 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

城市空氣質量在評估的過程中,主要的目標就是能夠完整的告訴各個關系人空氣的環境質量,主要包括不同時段、不同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能夠對空氣環境質量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揭示。本文主要是通過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和年度環境質量報告書結合具體的城市案例來進行研究,使用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方式,以下是從宏觀的角度對于城市空氣質量評估模式的改進進行探索。

1.1 環境質量報告

城市環境質量的評估主要是在環境質量報告書中進行記錄的,報告書對于年度環境污染物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使用年均值來表示整個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但是經過實際的分析,發現年均值無法科學地反映出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尤其是在北方,受到采暖期的影響,導致了冬季與非冬季出現了極大的差異,年均值的代表性出現了嚴重的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利用污染物的季節標準來進行環境質量的評估,按照冬季和非冬季來進行劃分,這樣就可以保證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模式的精確性。在冬季可以使用單獨的衡量標準,這一衡量標準,可以低于非冬季的衡量標準,除此之外,還要對整個四季建立獨屬于哥哥季節的衡量標準,有條件的城市就能夠選擇合適的標準進行實施。冬季與非冬季的城市,空氣質量評估標準是強制性的,對于空氣質量環境較差的城市,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補償機制,對于污染源的排放進行限制,普及清潔能源,還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使得城市的居民有著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冬季也能夠保持空氣的清新。

1.2 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

報告書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整個體系也變得十分的完整,τ諭臣頻牡鬮揮朧奔潿加兇畔晗傅幕分,也改變了傳統的應用模式,空氣的質量不在使用單一的數值來表示,這樣就使得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模式變得更加的科學。

2 案例分析

城市空氣質量評估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宏觀來將主要包括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從微觀來看,主要包括監測和統計兩個方面。

2.1 對于現有的監測頻率和統計方法的評估

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能夠達到標準,保證人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現有的污染控制標準能夠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卻不能夠改善城市的空氣環境環境,這是因為在全年控制指標之下,無法體現出部分時間段的具體空氣情況,例如全年中僅僅有一半的時間空氣質量是達標的,而在另外的一半時間內,空氣質量也沒有達標,排放量也沒有減少,從全年的控制情況來看,排放總量就會降低,但是從整體的控制情況來看,排放量超標的情況并沒有得到一定的改善。

目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在監測的過程中,是使用年均值來表示的,有些國家對于小時均值和日均值也有著一系列的規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所規定的年均值的具體情況如下:一級標準是0.02、二級標準是0.06、三級標準是0.01,日均值的標準規定情況如下:一級標準是0.05、二級標準是0.15三級標準是0.25,小時均值的具體標準如下:一級標準是0.15、二級標準是0.50、三級標準是0.70。一級標準主要適合用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一些特殊的地區,二級標準適合用在居民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三級標準為特定工業區。

下面以本溪市為例來驗證以年為統計分析頻率是否符合統計結果。

2015年本溪市的SO2年均值為0.057,國家二級標準是0.06,0.057

從上表可以看出,檢驗的概率值為0.217大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12月份SO2排放量與正態分布無顯著差異,可以認為服從正態分布。

12月份本溪市SO2濃度的平均值是0.089985,標準差是0.057,統計天數31天。即s=0.057,x=0.089985,n=31,u0=0.15。采用左單側檢驗,假定顯著性a=0.05水平。

設Ho:u≤0.15

則H1:u≥0.15

Z>Za,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即不能說日均值顯著的低于0.15。那么本溪全年應該也是看成沒有達到二級標準,這說明用年均值衡量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的代表性不強,不能充分反映出當地的空氣質量。

2.2 季節頻率統計法

下面還是以本溪為例來分析冬季與非冬季之間空氣質量的差異。

直觀上可以看出冬季的濃度遠遠高于非冬季,如果完全簡單的求出平均值,則不能真實地反映出本溪的空氣質量,容易給人造成錯覺,認為環境很好,但這與當地居民的感受明顯不符。把本溪市的SO2排放分為冬季與非冬季兩類,為了驗證冬季與非冬季是否有顯著差異,采用Mann-Whitney檢驗。由于檢驗概率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表明冬季與非冬季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也就是說有著季節影響。

3 結論

理想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從時間角度看,監測必須是連續監測,實時反映當地的真實空氣環境質量。《年度環境質量報告書》應使用季度統計分析標準取代年均值統計分析方法。《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需要進一步分析現有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并且應該向大眾公開。

參考文獻

篇8

我們認為環境金融創新將是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模式、金融市場、金融交易制度等多層次、多方面的創新活動,如“碳金融”創新交易實踐就包括了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合作等多領域的創新。此外,除了在銀行信貸、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領域里進行環境金融創新以外,還可以運用包括環境產權交易市場、中小環境科技企業融資、環境知識產權抵押融資以及環境基金、風險投資、海外資本市場、中小企業集團債券等環境金融創新形式。[10][14][15]另外,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也會導致一項企業或項目因為忽視環境、資源和生態因素而遭受譴責、處罰、成本增長甚至失敗,如小火電、小造紙、小化工等企業因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被關停,這一過程會給金融機構融資資金帶來風險。因此,在一般傳統融資項目中,金融機構也需要針對環境需求、環境影響和環境監管的變化進行項目評估和業務操作層次上的創新。金融機構的環境金融聲譽理論模型Tadelis(1999)的研究指出,聲譽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其形成需要長期積累并付出艱辛努力,是具有價值的企業最主要的無形資產類型。DunbarandSchualbacb(2001)的研究認為,聲譽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企業聲譽源于客戶、供應商、投資人和政府等各利益關聯者對企業的綜合評價,一般來講,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收益狀況、誠信狀況對企業聲譽有著重要影響。隨著環境保護與企業社會責任觀念的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企業履行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因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越來越成為形成其聲譽的重要影響因素。Fombrun(1990)的研究就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意識與能力已經構成對其聲譽形成的重要影響。BrownandDacin(1997)的研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影響企業聲譽,并因此影響消費者對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服務的認同與選擇。SenandBhat-tacharya(2001)、MohrandWebb(2005)等學者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影響企業聲譽,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市場選擇行為及價格定位。[16]與一般企業比較,品牌和聲譽等無形資產對于從事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而言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因此,金融機構需要利用一切機會樹立客戶信心和政府監管信任,除了保持經驗安全、防范風險意外,隨著人們對金融機構社會責任要求的提高,充分履行社會責任也是金融機構樹立品牌形象、積累良好聲譽的重要方面。金融機構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行為屬于金融機構的重要社會責任,金融機構的環境意識與行為除了影響其金融創新市場選擇之外,一項重要的影響是其企業品牌聲譽,并潛在地影響其市場地位、產品定價和長期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實踐中,“赤道原則”為金融機構履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制定了基本原則。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的金融機構必然能夠樹立負責任企業的形象,從而提升企業聲譽,取得消費者市場選擇和政府監管的充分信任,提高金融機構的品牌價值,間接為企業創造收益積累基礎條件。因此,金融機構的環境金融業務一方面需要從市場角度進行金融創新,另一方面也應從社會責任和企業聲譽角度形成環境行為的自我道德約束。政府的公共環境金融理論模型政府公共支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稅收等行政渠道,但稅收等形式的政府財政收入受到稅法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各個區域政府年度財政收入是有限的,在需要增加開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發行債券等金融渠道籌集資金,以獲得政府資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再配置,我們可以將政府這種通過金融渠道籌集資金并用于公共支出的方式稱為公共金融。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環境屬于公共品的范疇,需要通過政府財政形式的公共支出來保障供給。但是,我們認為政府公共財政配置社會資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是完全需要由政府負責提供的環境公共品,也可以通過金融的方式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以政府和金融的共同力量結合使環境產品與服務獲得更充足的供給,在時間與空間上提高資源在環境領域里的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過向公眾或商業銀行發行環境治理債券等金融形式籌集資金以保障環境投入,我們將這種由政府以金融方式進行的環境投入稱為公共環境金融。我們認為政府尤其是區域政府可以運用公共環境金融并按照各區域的環境需求進行投入,通過區域環境質量的提高吸引各方面投資并使本區域各項要素增值,增強區域的要素吸引力和綜合競爭力,從而帶動財政收入增長,償還環境金融融資資金。[18]根據以上的理論分析并結合區域性視角,我們下面的實證分析將基于以下假設:假設1:區域金融發展狀況與區域環境質量具有關聯性,即區域金融發展會通過直接和間接方式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負面或積極的影響。這一假設暗示,如果在區域金融發展中金融機構與金融活動的各個環節沒有環境因素的關注,則會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通過金融視角和金融環節關注環境、制約環境損害行為、激勵環境改善,則有利于區域經濟、社會關注環境問題,有利于環境事業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假設2:區域環境金融投資能夠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影響,即通過金融方式籌集資金對環境領域的投資能夠對改善環境質量產生影響。傳統理論認為環境治理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責任,財政投入是環境質量改善的主要資金來源,盡管已經存在金融來源的環境資金投入,但是環境金融投資對環境改善的作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規模和方式的制約。因此,這一假設事實上暗示如果環境金融尚未對環境質量改善發揮明顯的促進作用,需要通過金融創新的方式使環境事業能夠更多地利用金融這種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融資渠道獲得更充足的資源配置。假設3:環境金融具有區域性特征,即處于不同經濟區的省、區、市環境金融規模與形式存在區域差異性。環境金融應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市場化水平、公共服務能力等因素相關,中國不同經濟區域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而環境金融在不同經濟區域的發展水平應存在差異性。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報以及國家環保局的環境統計年報對于環境質量和環境污染狀況的統計主要包括氣體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和固體污染物產生與排放量等指標,我們認為其中空氣污染影響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涉及范圍最廣,是最具綜 合性的環境質量指標。空氣質量指標中“二氧化氮含量”的來源既包括工業源又包括生活源,主要由廣泛使用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燃燒產生,而且是國家統計局城市空氣質量指標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指標,能夠較為綜合地反映區域環境質量。因此,我們選取“二氧化氮含量”指標表示各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需要說明的是,“二氧化氮含量”指標表明的是環境受污染的狀況,因而其為負向指標,即該指標越低表明環境狀況越優,反之亦然。“人均區域金融業產值”綜合反映了各類金融產業、各類金融業務的發展水平,較能綜合反映區域金融發展狀況,因此我們選擇這一指標作為代表區域金融的解釋變量。數據來源為中國國家統計局2008年度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包括內地29個省、區、市(由于數據缺少而沒有包括青海、2省、區,以下相同)的相關數據,未加特別說明的數據時間均為2007年度。我們建立如下式(1)的計量分析模型:(式略)其中:Q代表以“二氧化氮含量”表示的區域環境質量水平;F代表以“人均區域金融業產值”表示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從實證檢驗的結果中我們發現,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5%水平上對區域環境質量水平有較為顯著的解釋作用,對于我們的基本假設1,實證檢驗結果首先表明區域金融發展狀況與區域環境質量有著較為顯著的關聯性;其次,我們發現解釋變量“區域金融業產值”指標的回歸系數為正值,由于環境質量指標“二氧化氮含量”為負向指標,因此說明區域金融發展尚未將環境問題作為重點考慮的因素,目前的金融活動沒有重視環境因素,金融機構尚未在其業務活動中將環境作為關注目標,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無論通過自身的直接作用或是通過其融資業務的間接作用都對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一檢驗結果證實了我們的假設,目前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提示我們可以從金融角度關注環境問題。環境金融的區域環境質量效應實證分析中國目前各區域針對環境治理的各項投資來源中,來源于金融方面的投資是否對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做出了顯著性貢獻是我們關注金融影響環境問題的又一個主要方面。因此我們將進一步對中國區域環境金融投資狀況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將以區域環境質量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區域環境金融投資水平作為解釋變量。我們仍然采用空氣“二氧化氮含量”表示區域環境質量;采用中國國家統計局2008年度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各區域2006年度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來源數據,以“排污費補助”、“政府其他補助”、“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等形式的環境投資,各投資來源指標均采用各區域的人均數據,“銀行貸款”即環境金融形式。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所采用的區域環境質量水平指標為2007年度數據,區域環境金融投資指標為2006年度數據。我們認為,區域環境金融投資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相應的影響存在1年的時滯是合理的。我們建立如下式(2)的計量分析模型:(式略)其中:Q代表以“二氧化氮含量”表示的區域環境質量水平;Fj(j=1,2,3,4)分別代表“排污費補助”、“政府其他補助”、“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等形式的環境投資,F4即為我們要檢驗的環境金融投資。數據檢驗結果見表2。從表2所顯示的實證檢驗結果中,我們發現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來源4項指標中,“排污費補助”和“政府其他補助”兩項來源于政府公共支出的項目,分別在10%和5%水平上對區域環境質量水平具有較為顯著的解釋作用,而“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來源的投資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作用均不顯著。表明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環境金融尚未對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做出顯著性貢獻。同時,由于我們所采用的表示環境質量水平的指標空氣“二氧化氮含量”為負向指標,而政府投入中發揮最顯著作用的“政府其他補助”對環境污染程度指標的影響為正,說明各區域政府的環境投資仍為被動模式,是迫于環境壓力而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公共環境影響行為處于起步階段;同時,這一檢驗結果也暗示中國各區域未來需要向統一環境投資規劃、環境風險防范、預先環境投入、優化環境質量主導的環境投資主動模式轉變,以提高環境投資及環境影響行為的效率,降低環境投資和環境影響行為的成本。環境金融的區域效應實證分析盡管我們的上述實證檢驗顯示中國各區域環境金融投資尚未對各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產生顯著性影響,但是由于中國不同區域間經濟、社會、金融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仍然關心各區域間環境金融投資水平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即發達區域是否已經先于欠發達區域開始重視環境金融的投入,從而檢驗我們基于基本理論分析對于環境金融區域性特征的認識和假設。實證分析將以區域環境金融投資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表明各經濟區域性特征的虛擬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區域環境金融投資水平以上述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來源中的“銀行貸款”指標各區域人均額表示;區域虛擬變量則包括表示東部、中西部區域的虛擬變量等反映區域性特征的相應指標設定。我們采用虛擬變量的形式來表示不同的經濟區域特征,將青海、外的中國內地29個省區市劃分為東、中西部2個區域①,分別以RGi(i=1,2)表示東部和中西部虛擬變量,則有:(式略)依據前述理論分析和基本假設,我們建立環境金融區域效應分析的計量模型以對理論分析、模型和基本假設進行檢驗。我們基于年度時點水平建立基本計量分析模型如下式:(式略)區域環境金融投資的東部效應和中西部效應均達到10%的顯著性水平;東部經濟區域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中西部經濟區域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東部區域的區域環境金融投資水平普遍明顯高于中西部區域。盡管實證分析第二部分的檢驗結果表明,目前中國區域環境金融尚不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顯著性影響,但是環境金融區域效應的實證檢驗仍然表明環境金融具有顯著的東部、中西部區域效應,即東部省市區域的人均環境金融投資額普遍顯著性高于中西部省、區、市。一方面,東部區域的經濟發展仍屬以制造業主導的粗放型經濟,對環境和資源的消耗也帶來了對環境治理投資的相應需求;另一方面,東部區域隨著經濟、社會的領先發展已開始更多地運用金融方式增加對環境的投資,改善和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條件。

中國當前階段環境金融總體未對環境質量改善發揮顯著性作用。根據理論分析,我們認為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可以通過環境金融創新、金融機構環境金融聲譽、政府公共環境金融等多個方面、多種形式對區域環境建設和區域環境改善產生影響。首先,對于能夠私人化的環境需求,可以進行環境金融的商業模式創新,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使企業、個人的環境需求以一般商業金融方式得到滿足,并形成正常的商業金融循環模式,類似實踐中《京都議定書》配額項下的碳金融交易形式等在形成環保新機制的同時也在促進金融創新和開辟金融業務新領域。其次,對于正常的融資活動,基于市場聲譽的考慮,尤其是在未來中國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國際化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增強其環境領域里的社會責任意識,遵循國際間已經達成一致的環境保護共識,形成系統的環境風險評估體系,金融監管部門也可以對金融機構的環境影響做出評估并制定相應的強制性規范,對金融機構的環境影響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公共監管以及激勵。再次,對于政府財政所承擔的公共環境供給,可以通過政策性環境建設金融或商業性環境建設金融補充政府財政在環境投入方面的資金不足,也可以采用發行環境建設公債等融資方式,利用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未來公共收益償還融資

篇9

濃縮洗衣粉最初由日本開發,很快控制了市場。目前已占整個世界洗衣粉市場的72%。由于能耗低、化學物質少.包裝節約,對于顧客、零售商和運輸來說都有好處。液體纖維洗滌劑,開發得比較早,十八世紀中葉在歐州市場上已經有此產品,估計現在占洗滌劑市場的20%。它的好處是使用方便.外觀吸引人,最近又開發了濃縮型的液洗.減少了包裝及運輸等。

含有柔軟劑的洗衣粉,可以改善洗后織物的手感。但這種產品的發展似乎不好,因為其效果不如洗后再用柔軟劑好。加酶洗滌劑,除了加蛋白酶以外.最近開發的脂肪酶,在室溫去除脂肪污垢.效果很好。

此外具有抗靜電、增白、去潰等性能的多功能洗滌劑的開發也很成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洗滌制品的性能要求將越來越高。科學技術在迅猛地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性能的洗滌制品來滿足人們的各幣},要求。

2洗滌劑制品的環境質量是今后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今夭的消費者受過良好的教育,常常考慮環境問題。他們更喜歡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產品。“綠色運動”的出現就表達了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

洗滌劑制品對人們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兒乎離不開它。另外洗滌劑與水一起使用之后又作為廢水排放,影響環境質量,這就成了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環境質量不好,很易受到公眾的批評.同時也會受到政府法規的種種限制。因此減少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將成為今后產品的開發、研究的主要驅動力。

過去洗滌劑工業在注意環境保護方面有了良好的開端。例如表面活性劑的生物降解問題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已將難以降解的支鏈烷基苯磺酸鈉(ABS)改為易降解的直鏈烷基苯磺酸鈉(LAS);為解決“過肥化”的問題,用4A沸石代替了三聚磷酸鈉;以及不斷開發生物降解性能好的新型表面活性劑等等。

然而,社會公眾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我們要對每一個產品從其“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的分析(稱為生命循環分析LireCy。Icallalysis)。因此今后新產品的開發的難度將更大,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將更多。

例如:用紙袋包裝,還是用塑料袋包袋好。紙袋是可再生的,而塑料袋是不能再生的。僅考慮這是不全面的。有人分析過在制造100。個紙袋時,需要相當于47公斤的油(即不能再生的能量),而制造1000個塑料袋只需要相當于32公斤的油。而美國對于紙杯和聚苯乙烯飲料杯排放總量的測定結果是:每噸紙排放到空氣中的量是22.7公斤,而每噸聚苯乙烯是53公斤。但是這個公斤數也沒有專門的環境意義,因為不同的化學品對環境的影響不同。因此.要通過生命循環分析全面考慮再下結論。

再如A&W公司生產的脂肪醇有二種,一種是由棕擱仁油脂肪酸制得的,另一種是從石油原料制得的。這兩種脂肪醇在性能上略有不同.但從配方技術上能克服這些差別。現在他們的供需平衡主要取決于二種醇的價格,即與經濟循環有關。這種經濟循環給他們調節二種醇的生產以很大的回旋余地。但是究竟哪種原料制醇對環境更有利,不能簡單地下結論。棕擱樹是可再生的資源.但是它在提取、運輸、精練和加工中也需要化學品,大片的棕擱樹栽培對于傳統的多種生態體系是否有影響也要進行分析等等。解決如此復雜的多種因素的問題的最好的工具是“生命循環分析”。

在當前“綠色運動”的壓力下,有些制造商急急忙忙地把“綠色”標簽貼到老產品上。這種做法是愚蠢的、幼稚的,它會毀壞我們的洗滌劑工業。我們應該把人們對產品的環境質量的關注看作一種新的競爭,應該極大地利用“生命循環分析”技術來指導新產品新市場的開發。因此,洗滌劑制品的環境質量將是今后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3產品的環境質t與經濟效益

改善產品的性能可以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這是眾所周知的。然而,產品的環境質量的改進是否能帶來好的經濟效益呢?制造商們還存在著疑慮。因為改善產品的環境質量所需的投資無疑是很大的。

例如:醉醚硫酸化時,會產生1.4一二嗯烷。其產生的量隨著反應條件的劇烈程度的減小而減少,我們要求減少其生成量,因為它有毒性.1974年A衣W公司進行了老鼠喂養研究,在老鼠的飲用水中加入1.4一二嗯烷,當劑量超過每日looomg/kg時,可使老鼠產生肝和鼻子腫瘤,1986年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學家會議〔ACGIH〕上也提出了二嗯烷是致癌物質.AaW公司近幾年來,大約花費2千萬美元于研究如何減少醉醚硫酸鹽中的二嗯烷,CESIO要求從sooppm(以表面活性劑為100%計)降到目前20~50ppm,A&W公司計劃進一步減少到10PPm或更低、以滿足顧客的要求.在歐洲,表面活性劑工業界已花費1億美元做這樣的工作。

當然,這些花費是否值得,是有爭攀的。有人贊成,.也有不少人認為是一種錯謀的導向,還有人認為應把這些花費用于真正的改善環境—例如減少空氣中50。的排放,用于液體廢物的生物處理或減少能量消耗等等、因此在環境投資前要做好投資和利益的關系分析這一項基礎工作。

篇10

“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約束性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勝利完成。但與老百姓直接有關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是否完成尚無結論。當下,中國正在制定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如若不及時對“十一五”污染物控制思路加以修改,脫離環境質量的污染物削減,弊病還會延續。

不可再一刀切

全國人民都知道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種污染物排放總量要較2005年削減10%。為落實削減率,基本上是全國各級政府都一刀切地控制這兩種污染物。近日,從環保部傳來2011年較2010年再削減1.5%污染物總量的要求,大氣污染物削減要增加氮氧化物,水污染物削減要增加氨氮。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還要繼續,全國指標從中央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地市,層層分配指標的新一輪行動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地方仍然期待中央政府統一下指標的威力。

大氣污染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水污染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數量上都切同一個百分比削減,這意味著不管北方水少,有采暖,南方水多,無采暖;也不管東中西部工業化發展差距多大,都用同樣的削減比例換取同樣比例的環境質量響應。照此方式,“十二五”再推行下去,一個最大的后果是,污染物總量控制越來越背離其技術內涵和科學基礎。比如,北方各城市,煤煙型污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可吸入顆粒物仍為環境主要超標項目,不像南方有大片的酸雨區,需要控制二氧化硫。但因為國家要考核二氧化硫削減,于是南北方就都要努力削減二氧化硫。這對于東北區域,用的是低硫煤,二氧化硫大氣質量大多不超標,仍要一刀切地上脫硫措施,投資浪費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老百姓會更多地發問,拿納稅人的錢在干些什么?

與環境質量掛鉤

確定污染物總量控制項目和指標,應以當地環境達標為目的。

首先需要考慮環境背景值有不同的達標需求。如黑龍江、內蒙古境內的一些河流,耗氧有機物指標或常年高或汛期高,處于天然狀態,森林、土地、草原多少年就成為河流耗氧有機物指標高的輸入來源,若要求削減污染物總量,改善水質,就成了向大自然要環境改善。德國黑森林地區,廣茂的森林,肥沃的土壤也孕育了黑森林地區河流超標的耗氧有機物指標,這是環境背景值使然,德國環境部決定保留之,保護之,如此而已,無須去人為干擾大自然的杰作。

其次應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的環境質量響應,因為同樣的污染物排放,在不同區域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響應后果。例如同樣是含氮、磷的污水集中進入湖泊、水庫,會產生富營養化爆發藍藻,人們聞知色變。反之,這些污水進入農田,就成了肥料。恰恰是現行標準導致,一方面,為了排放達標,花錢去除有機物;另一方面,為了產量,花錢再買有機物。先進、富裕的歐美各國,都允許用這類污水科學灌溉,我們為什么就不行呢?大氣污染物的區域性差異則更突出,這就需要一個區域一個區域,一條河流一條河流,去分析環境背景、容量和標準,從而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莫等“十三五”才變

由于2010年之前沒有完成的總量削減指標其環境質量的影響是累積的,因此2010年雖然能實現削減10%目標,但是環境質量的欠賬仍然存在。

脫離了環境質量區域性特征的總量削減指標,只是數字。必須代之以哪里需要解決什么環境污染問題,就在哪里削減對應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