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模的劃分范文

時間:2024-02-04 17:5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規模的劃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規模的劃分

篇1

關鍵詞:城市流;安徽;城市規模等級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049-03

城市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以第二和第三產業活動為主的居民點。城市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一定的區域內很多不同規模,不同職能的城市以物流、信息流、人流、商品流、資金流等方式發生經濟聯系,構成一定的城市體系。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其以商品和服務為交流對象,以現代化的交通和通訊設施為媒介,以企業為單位進行經濟的交流,最終完成城市間的經濟活動。城市發展的前途和動力就是能為別的區域或城市提品和服務。

本文以安徽省為例,依據區位商原理和城市經濟基礎理論,運用城市流分析方法,對城市聯系和相互作用進行定量分析,與城市質量做對比分析,并根據結果進行城市綜合實力的等級劃分,以此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空間聯系加強的政策實施提供基礎,促進各種經濟要素的充分、合理流動,實現區域整體協調發展。

1城市流內涵和分析模型

1.1城市流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空間流在城市密集區所發生的頻繁、雙向或多向的流動現象。

城市具有復雜的功能,總的來說分為外向功能和內向功能。我們主要研究其對外功能性,即輻射功能。外向功能是城市在與外界聯系中所產生的經濟活動,我們用城市流的相關指標對其外向功能進行測度,從而得出結果,進行比較。

F=N?E(1)

式中F為城市流強度,N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間單位外向功能量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可以通過從業人員的人均GDP等指標來衡量。E為城市外向功能量,也就是城市各部門外向服務能力的大小,可以通過城市各部門外向服務人員數量等指標來衡量。

城市流強度說明了城市與外界(城市或農村)聯系的數量指標,反映了區域內城市的經濟影響力強度。城市流強度高的城市對區域的經濟影響力大,城市等級高;城市流強度低的城市對區域的經濟影響力小,城市等級低。因此,城市流強度大小也就成為區域城市規模等級劃分的標準。

1.2城市流強度模型

考慮到指標選取的容易性以及代表性,選擇城市市區從業人員為城市功能量指標,則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因為全省大部分城市的服務功能局限于本身,所以選取表示i市的所有部門人口,G來表示全省j部門的從業人口,G來表示全省的從業人口。因此,i城市j部門的外向功能E:

(6)式中K為i城市外向總功能量占總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總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稱之為城市流傾向度。

2 分析過程及其結果分析

2.1指標選取

考慮到綜合評價一個城市的規模等級,本文選擇交通倉儲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金融業、房地產、住宿餐飲、租賃商業服務業、科研技術地質勘察、教育、文化體育娛樂、制造業和采掘業等反映商貿業、基礎設施、服務業、科教、工業等的所有18個部門的城市從業人員指標。

2.2城市流傾向度與城市流強度分析

利用上述公式(2)(3)(4)(5)計算,求出安徽省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總量、城市流傾向度、強度(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外向功能量與城市流強度相關度很大,其中淮南、淮北的對外功能量最大,主要是由于采礦業的外向功能量大和強勁拉動作用造成的。合肥、蕪湖、馬鞍山的外向功能量主要是制造業,科研技術等組成的。其中,制造業是能夠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城市資源整合,信息交流,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部門之一。說明三市在安徽經濟發展聯系中的突出地位。其余很多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小于2.0,甚至小于1.0,表明對外功能不強,在整個城市體系中發揮的作用比較小。

從表中看出,城市流強度與城市的市區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呈明顯的正比關系,表明城市規模高度地依賴經濟數量;而城市流強度與城市流傾向度的比例關系不明顯,說明城市質量與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關聯度不高。總的來說,城市的對外功能服務整體上比較弱,很大程度上說明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過渡階段,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進程中。

從表中可以看出,合肥的城市流強度遠遠大于其他城市(>160),是城市的第一等級。馬鞍山、蕪湖、淮南、淮北城市流強度比較大(80―120),為城市的第二等級。銅陵、蚌埠、安慶、宿州城市流強度比較小(25―80),為城市的第三等級。宣城,巢湖、黃山、滁州、亳州、阜陽、滁州、六安等城市流強度更小(

3.城市發展對策

在整個安徽省城市體系中,應該繼續加強以合肥為發展核心,以皖江城市帶為發展軸線,構成整個區域發展的點軸式空間結構。同時,加強合肥與淮南、淮北兩城市間的經濟合作,帶動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在皖江經濟帶中,蕪湖、馬鞍山一方面與合肥構成整個區域的發展三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社會聯系,促進區域間要素流動,企業合作,資源共享,以安徽為長三角腹地,加快與長三角的經濟交流。

由于安徽省各城市間城市流傾向度相差不大,所以,城市規模等級高的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提高城市流傾向度。合肥、蕪湖、馬鞍山等要進一步完善其綜合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批發零售、金融業、保險業等,進一步增強對外經濟的聯系;淮南、淮北可以發展煤炭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同時進行工業旅游。

城市規模等級較低的城市,在提高城市流傾向度的同時,要著重提高城市經濟實力。銅陵、蚌埠、安慶、宿州等要調整產業結構,并進行結構優化升級,同時逐步轉移部分傳統產業到其他地區,利用外資,大力發展科技價值高、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黃山等城市利用品牌效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延長服務產業鏈。第四等級的城市要提高整體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強同其他等級別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并進行合理分工,提高其外向經濟發展能力。

總之,安徽省要建立一個產業結構優化、部門分工合理、經濟充滿活力、網絡化經濟聯系的城市體系,使其能夠很好地發揮城市體系內各個城市的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李小建,李國平,曾剛,等.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4-188.

[2]朱英明,于念文.滬寧杭城市密集區城市流研究[J].城市規劃匯刊,2002,(1):31-33.

[3]雷菁,鄭林,陳晨.利用城市流強度劃分中心城市規模等級體系――以江西省為例[J].城市問題,2006,(1):11-15.

[4]陶修華,曹榮林,劉兆德.基于城市流分析的城市聯系強度探討――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為例[J].河南科學,2007,(1):152-156.

篇2

1 電力基建工程檔案管理重要性

1.1 檔案管理的歷史性

在電力工程的基建檔案中基本涵蓋了工程項目內的所有資料,是為生產建設提供不斷發展動力的重要基礎,因此對電力工程基建檔案進行規范、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具備了歷史性。因此在基建檔案管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負責,以保證任何一個細節不被遺漏,從而實現科學合理的規范化[1]、標準化電力工程基建檔案管理模式。

1.2 檔案管理的穩定性

電力工程的基建檔案中記錄了基建工程項目的全部施工過程,因此為電力企業的穩步發展、供電能力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文字資料,企業管理者可通過這些資料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力度,同時也是制定科學化、規范化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參考,因此在對電力工程基建檔案管理模式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的設計過程中,要貫徹真實、有效的根本原則,才能保證電力工程基建檔案管理模式的穩定性。

1.3 檔案管理的珍貴性

電力工程中的基建檔案是基建工程中的重要原始資料,因此其具備了極高珍貴性。其中囊括了基建工程全部過程的歷史,只有通過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實現對基建檔案的妥善保管,從而提升電力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

2 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模式在電力基建工程檔案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飛速發展,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逐步完善,因此要對電力工程基建檔案實施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國電力企業的綜合市場競爭力。為了能夠解決當下電力基建工程檔案管理模式中的一些問題,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實施對電力基建工程檔案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2.1 基建工程項目施工前期文件方面的管理辦法

在電力基建工程前期中的文件中主要包括研究階段、申報工程階段等過程所產生的重要文件,這些文件是確保施工過程合法進行的重要文字依據,同時也是確保后期基建工程項目順利施工的重要因素[2],因此要加強對電力基建工程前期各類文件的管理力度。在資料收集、管理過程中由于經手人員較多、用時較長等問題,因此要求相關管理人員要具備較高的責任心、耐心、素質。同時檔案管理人員還要及時掌握電力基建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依據施工過程中產生文件的時間對資料進行有序、妥善的管理手段,如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上報,從而實現對電力基建工程前期文件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措施。

2.2 招投標階段檔案方面的管理辦法

在電力基建工程項目的招投標階段,由于其參與招標、投標的企業過多,因此對基建工程檔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礙。在這個階段中要進行歸檔的文件種類極多,其中主要包括:招標文件、投?宋募?、中標文件、澄清文件、平分文件等,如果檔案管理人員沒有對其進行分門別類的妥善管理,便會出現簽字不規范、資料收集不完善等問題,從而對后期電力基建工程的施工造成影響。因此在招投標階段要想有效提升對基建工程檔案的妥善保管,便要實施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檔案管理人員要全程參與到招投標過程中,并對企業自身的情況充分了解,對涉及到基建工程項目的相關資料要充分掌握,尤其針對招投標過程中的各個細節例如文件簽字、功能表等要對其進行有序的管理,還要注意簽字、功能表等細節的操作規范。如果檔案管理人員由于特殊原因并未能參與到招投標的過程當中,在活動結束之后要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并進行檔案資料移交工作,并對其進行登記、分類、歸檔等操作。

2.3 施工設備資料方面的管理辦法

在對電力基建工程施工設備方面資料進行管理過程中,要求檔案管理人員首先要加強與施工設備采購部門的溝通,并充分了解工程所用設備的生產商情況、設備參數數據,要編制出設備采購的臺帳,同時要將施工設備的訂購合同妥善保管。另一方面,在施工設備進場之前的檢測工作中,檔案管理人員也要參與其中,并收集相關有關施工設備的檢測資料,之后對資料分類、等級、歸檔,實現在施工設備采購過程中所產生文件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策略。

2.4 施工材料合同的管理辦法

施工材料是決定電力基建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檔案管理人員在對相關資料進行管理的時候,首先要與施工材料采購部門進行溝通,并掌握施工材料的采購、運輸、進場檢驗的全部過程,對于施工材料的采購合同、運輸物流單、檢驗報告等相關文件要進行仔細核對、分類、收集、歸檔。同時還要對施工材料相關合同中的蓋章進行確認,要保證蓋章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以及合同內容中有無錯誤、遺漏現象,發現問題要及時修改、糾正。只有加強對施工材料方面文件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力度才能提升電力基建工程項目的整體施工質量,并有效節約電力企業的施工成本,為電力企業全方位綜合發展提供有效助力。

2.5 施工資料、安裝文件的管理辦法

要利用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手段對基建工程中的施工資料、安裝文件進行妥善管理,從而保證在電力基建工程竣工后能夠對相關文件順利移交。檔案管理人員要想對施工材料、安裝文件進行有效管理,便要做好一定的檔案資料累積工作,要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來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強化、記錄等工作,并協助相關管理部門制定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檔案管理人員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出監管職能,要對電力基建工程項目中的監理[3]、施工企業材料管理、施工質量管理等環節進行監督,如發現出現不合理的管理情況要及時制止并糾正,才能實現對電力基建工程項目檔案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篇3

    法入手。所謂城市規模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區域內,城市人口規模的結構與分布,通過城市規模分布的研究可以明確人口規模與城市從大到小的序列關系。城市規模分布研究較為常用的有城市首位法則、城市金字塔、規模序位法則等等。本文主要借鑒城市首位法則進行次核心城市劃分。該方法由馬克·杰佛遜(Mark Jefferson)提出,用來解釋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大量人口、具有雄厚經濟實力的首位城市的發展趨勢。。城市首位率將首位城市(the Primate City)定義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領導地位的城市,通常在規模上大大超過他城市。所謂首位度就是首位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概念,分別表示第一大城市與第二、三、四大城市的人口比值,公式如下:

    四城市指數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數S=P1/(P2+P3+…+P11)

    式中,Pl,P2,…,P11(Pi代表排名第i位城市的人口數)為城鎮體系中按人口規模從大到小排序后,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規模。在現實應用中,通常可以采用首位度、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來衡量人口在首位城市的集中程度。

    2、城市首位度方法的借鑒思路城市首位度方法,主要用于測算核心城市影響力,其采用的四城市、十一城市指標,無法對次核心城市進行合理描述,因為次核心城市不能無視大于其規模的城市的影響,且城市群中城市個數不可能恰好對應。不過可以借鑒城市首位度的思想,對城市群每個城市計算類似首位度的城市規模比重,進行城市規模序位排列分析,從而劃分相應的次核心城市。。。[1]

    衡量城市大小的數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規模與城市地域規模兩種指標,通常人口規模是衡量城市規模的決定性指標。因用地規模隨人口規模而變,故通常以城市人口規模來表示。但考慮到我國實際情況,由于城市化程度的差異,總人口數很大的城市可能農業人口很多、市區面積很小、綜合實力不強。如保定市總人口超過1000萬,而非農人口只有63萬,整體實力顯然無法與總人口1000余萬,非農人口562萬的天津市相比。可以看出我國的城市總人口數無法體現真實城市規模水平,并且根據城市群發展形成理論,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級發展階段,非農人口能更好體現城市規模。所以,非農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總人口數作為城市規模的計算依據。

    3 我國部分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劃分研究

    本文選取我國東北地區的遼寧中部城市群、華東地區山東半島城市群、中部地區中原城市群、中南地區武漢城市群、西南地區成渝城市群為例,進行次核心城市劃分研究。

    3.1、遼寧中部城市群:以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等為主要城市,從非農人口規模比重來看,沈陽占38%,具有絕對優勢,是核心城市;鞍山、撫順兩市所占比重分別為16.5%和15.9%,與核心城市有明顯差距,比其余城市又具有規模優勢 ,處于第二梯隊,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

    遼中城市群非農人口規模測算表

    城市名稱 沈陽 鞍山 撫順 本溪 營口 遼陽 鐵嶺

    非農人口規模(萬人) 298 128 124 83 51.5 58.7 33

    城市規模比重(%) 38 16.5 15.9 10.7 6.6 7.5 4.3

    3.2、山東半島城市群:以濟南、青島、淄博、威海、煙臺、濰坊、日照和東營為主要城市,從非農人口規模比重來看,濟南和青島分別占21.4%和21.2%,具有明顯優勢,同為核心城市,半島城市群為雙核心城市群;煙臺、濰坊、淄博三市所占比重分別為14.6%、12 

    3.3、成渝城市群:以重慶、成都、南充、自貢、德陽、綿陽、眉山、樂山、雅安等為主要城市。從非農人口規模比重來看,重慶和成都分別占29.2%和24.3%,具有絕對優勢,是雙核心城市群;綿陽、南充、自貢、三市所占比重分別為10.1%、8.6%和7.8%,與核心城市有明顯差距,比其余城市又具有規模優勢,處于第二梯隊,是成渝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

    成渝城市群非農人口規模測算表

    城市名稱 重慶 成都 德陽 綿陽 眉山 樂山 宜賓 南充 自貢

    非農人口規模(萬人) 393 327 61 135.7 82 41.7 89 116 103

    城市規模比重(%) 29.2 24.3 4.5 10.1 6.1 3.1 6.6 8.6 7.8

    3.4、中原城市群:以鄭州、洛陽、開封、新鄉、作、許昌、平頂山、深河、濟源等為主要城市。從非農人口規模比重來看,鄭州市占23.6%,優勢非常明顯,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洛陽、開封、新鄉三市所占比重分別為14.6%、14%和14.2%,與核心城市有明顯差距,比其余城市又具有規模優勢,處于第二梯隊,是中原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

    中原城市群非農人口規模測算表

    城市名稱 鄭州 洛陽 開封 新鄉 焦作 許昌 平頂山 濟源

    非農人口規模(萬人) 168.8 104.3 100.5 102 81 48 81.8 29.25

    城市規模比重(%) 23.6 14.6 14 14.2 11.3 6.7 11.5 4.2

    3.5、武漢城市群以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孝感、咸寧、天門、仙桃、潛江為主要城市。從非農人口規模看,武漢市占到52.9%,是絕對的核心城市;黃石和孝感所占比重分別為8.5%和10.4%,與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優勢,為武漢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

    武漢城市群非農人口規模測算表

    城市名稱 武漢 鄂州 黃石 黃岡 孝感 咸寧 天門 仙桃 潛江

篇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城市綜合發展水平;聚類分析;主元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54-03

引言

老齡化現象的日益嚴重,不僅使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同時也使各地區經濟、醫療、社會保障等多方面面臨巨大壓力。鑒于此,本文擬對老齡化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關系進行研究。許多學者已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但對地區差異方面,多側重分東部、中部、西部進行研究;對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研究僅側重于經濟因素或人口因素等單方面,綜合社會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較少,還不夠完善。故本文以我國60個主要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經濟、人口和醫療三個方面刻畫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將所有城市劃分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類發展水平,并構建老齡人口比重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主元回歸模型,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現狀以及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探討可行的解決措施。

一、指標選取

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選取人口自然增長率X1(‰)、人均GDP X2(元)、城鎮化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醫療水平X5(每千人所擁有醫療技術人員數)、人口密度X6(人/平方公里)這6個指標衡量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以老齡人口比重刻畫老齡化的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系統聚類法

采用系統聚類中的Q型聚類分析,其原理是在樣本距離的基礎上定義類與類之間距離,將性質最接近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本文根據上述6個指標將60個城市劃分為高等、中等、低等三類綜合發展水平城市。

(二)主元回歸模型

主元回歸分析是主元分析方法和多元自回歸相結合的建模方法,基本思想是將多個相關變量轉化為較少幾個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該綜合指標承載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

1.確定主元

主元分析法選取累計貢獻率達到80%的特征值作為第一個至第m個主元,記為F1,F2,……,Fm。本文將綜合因子X分解成若干個主元:

2.引入虛擬變量構建主元回歸方程

虛擬變量的使用可達到簡化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本文引入虛擬變量D1,D2,D3以區別三類城市,D1表示高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D2表示中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D3表示低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由于不同的主元對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項的影響存在差異,為得到最優回歸擬合模型,本文設定如下四種回歸方程(見下頁表1)。

其中,Z1= D1X,Z2= D2X,Z3=D3X,e1、e2、e3、e4均表示模型殘差。

3.模型的選擇

通過比較4個模型的優劣選取最佳模型,常用方法有F檢驗法。模型假設為:

H0,選擇模型二(模型三或模型四);H1,選擇模型一;檢驗統計量見公式(2):

服從自由度為(dfl-df1,df1)的F分布,拒絕域為{Fl|Fl F1-a(dfl-

df1,df1)}。

三、實證分析

(一)城市劃分

通過聚類分析,將所有城市劃分為三大類。其中,第一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最高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達、城市規模較大、城市規劃科學合理,為“高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第二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中等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展迅速,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為“中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第三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最低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展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城市規模相對較小,人口處于相對年輕狀態,為“低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

(二)確定最優模型

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前3個主元的累計貢獻率已超過80%。其中,F1主要由變量X'2、X'4、X'5、X'6決定,故將F1命名為“城市規模與經濟因子”;F2主要由X'1決定,故命名F2為“城市人口變化因子”;F3主要由X'3決定,命名F3為“城市醫療水平因子”。由這3個主元得到的綜合因子X即為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因子,再利用綜合因子X建立主元回歸模型,各模型參數(見表2)。

為了得到最優模型,分別對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進行F檢驗得到F2=4.4922,F3=6.8541,F4=5.5263,通過比較各模型的結果,均拒絕原假設,表明模型一最優,即確定老齡人口比重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關系模型為:

結論與建議

本文建立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主元回歸模型,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呈現負相關關系,故提高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老齡化有緩解作用,但對處于不同水平的地區,緩解速率有差異,對中等地區,提高城市綜合發展水平所帶來的老齡化緩解程度要低于高等和低等地區,這說明老齡化的緩解在中等地區存在較大阻力,一旦突破這一阻力,解決老齡化問題就會容易得多;此外,各因素對老齡化的影響程度不同,城市規模、經濟發展對老齡化影響最顯著。針對以上研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發展新興城市。城市發展應著重向城郊地區布局,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鎮化率和減小人口密度;建立老齡人活動中心、文化公園等一系列老齡人活動場所,大力推進老齡產業的發展,也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積極發展經濟。經濟因素對三類城市的老齡化影響都很顯著,人口政策只有與經濟發展相匹配,才能發揮最大催化效應。故經濟較發達、城鎮化率較高的城市可抓住機遇,通過經濟因素這一強有力的杠桿找到諸多調節政策的平衡點,有效調控老齡化發展速率。

第三,改善人口政策。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制定人口政策方案,對現有生育政策優化調配,倡導和鼓勵符合再生育政策的育齡人群生育;另一方面,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彌補勞動力不足,變老齡化的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四,完善養老保障體系。醫療因素對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中等和低等的地區影響較為突出,而對高的地區影響相對較緩,原因是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醫療方面的投入較大,且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故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養老壓力,必須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姚靜,李爽.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數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1,(1):45-48.

篇5

關鍵詞:城市規模分布;演進;規律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08

1引言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選擇合理的城市化路徑至關重要。關于中國的城市化路徑,歷來有大城市重點論和小城市重點論之爭,主要圍繞不同規模城市的經濟效率展開,在實際政策執行上曾導致一些困惑(,2012)。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類城市共同構成了城市體系(Henderson,2005),如果僅從單個城市的規模來調控城市體系的發展與建設,可能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周一星,1992)。因此,城市化路徑的選擇應當放到城市體系優化的視角下來考察(Henderson,2010)。

本文以省區為分析單元,將各省區不同規模的城市看作是相對獨立的城市體系。通過首位城市率、城市集中度等指標量化各省區的城市規模分布,并與國內外有關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力求探尋我國城市體系演進的相關規律,為我國城市形態優化提供決策參考。本文接下來的結構安排如下,首先,我們依據相關文獻,對有關城市作相應界定,為下一步的量化分析奠定基礎;接下來,我們圍繞城市體系中的首位城市問題展開論述;在分析完首位城市問題后,我們從整體上對中國體系的演進規律進行了考察。最后是本文的結論。

2城市的界定

要分析城市規模分布的現狀與趨勢,首先要界定城市。從經濟含義看,城市是經濟活動集聚的地理單元(Fujita et al.,1999;Fujita and Thisse,2002),通常的做法用人口規模在一定閾值以上的地理單元來定義城市,通常使用的截斷點(cut-off point)是5萬及以上城市居民(Eaton and Eckstein,1997;Black and Henderson,2003)。根據這一標準,本文對全部的縣、縣級市和地級市進行了截取。數據來源于2001至2010年的《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根據上述定義,如果在一個地級市、縣級市或縣的行政區劃內,其城市居民數達到5萬以上,則將其看作是一個城市,低于這一水平則不計入。

為避免數據不足問題,本文將各個省區看成是相對獨立的城市體系。這樣,我們能構建較完備的數據集并進行統計分析。值得說明的是:(1)北京等直轄市較為特殊,其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都市區”,因此,我們不考察此類城市。(2)按照我們的城市定義,等省區的城市數都較少,一方面,城市數量過少意味著這些省區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體系;另一方面,下文需要使用城市首位率、城市集中度等指標來刻畫近年來各省區城市規模分布的演進和趨勢,過少的城市數不能滿足分析的要求,因此,我們在分析中去掉了這4個省區。

表1列示了各省區的城市體系概況。表現出以下特征:第一,城市居民數逐漸增加。這是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的結果。第二,城市數在增加。按照定義,城市是經濟活動集聚的地理單元,因此,城市數的增加意味著集聚點的增加。第三,在多數省份,城市的平均規模是上升的。這也是經濟活動集聚的表現。這意味著城市的集聚經濟逐步得以發揮。

3城市體系中的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指城市體系中規模最大的城市,它在城市體系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個問題是:從絕對規模上看,各省的首位城市是否過大?王小魯和夏小林(1999)指出,規模在100萬到400萬之間的大城市凈收益最大;Au和Henderson(2006a)的研究則表明,我國的最優城市規模大約在250萬到380萬城市居民之間。基于此,我們對各省歷年的首位城市做了分類(表2)。從標準1看,各省首位城市的規模都在100萬人以上,2000年,只有大約1/6的省份首位城市的規模在400萬以上,2009年,這類城市的比重增加到1/3以上,過度集聚可能逐漸成為問題。從標準2看,2000年,過半省份的首位城市都是集聚不足的。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這些省份的人口進一步涌入其首位城市,因此,2009年,更多省區的首位城市進入了適宜的區間,局面有所改善,但已有超過三成省區的首位城市已進入了規模過大的行列,值得注意。

第二個問題是,首位城市的規模相對于其他城市的規模是否過大了?經驗表明,在一個地區發展的早期,優先發展個別大城市是有利的;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高度集聚的城市成本變得過高,這時,城市體系會走向分散(Hansen,1990;Henderson,2003)。城市首位率可用于這里的分析。它指規模最大城市的居民數占全部城市居民的比重(Ades and Glaeser,1995;Black and Henderson,2003),衡量了首位城市的相對規模。表3給出了各省區城市首位率的概況及其和部分已有研究結果的比較。

從跨國比較角度來看,我國平均的城市首位率比國際平均水平低,但比歐盟和美國高(表3)。這可能源自以下原因:其一,這可能是我國控制大城市規模政策,或者是要素流動受限等政策因素影響的結果(Au and Henderson,2006);其二,由于歐美國家的城市化發展較早,大城市較多,攤薄了首位城市的人口比重。

Henderson等(2000)指出,對那些中等大小國家,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最優城市首位率,偏離這一水平會損失效率。在低收入國家(年人均收入1100美元)、中等收入國家(4900美元)和高收入國家(13400美元)中,最優的城市首位率分別為015、0.25和0.23。無論是用上述哪一個標準來衡量,集聚不足和集聚過度都同時出現在我國各地區的城市體系中,具體見表4。

4對城市體系的整體考察

上面的分析探了城市體系中首位城市的規模問題。要從整體上地探討城市體系的結構與演進,需要使用赫芬達爾指數等指標(Wheaton and Shishido,1981;Henderson,1988)。其具體的測量方法是各個城市的居民數占全部城市居民數的比重的平方和。當城市居民全部集中在一個城市時,取值最大;當城市居民均勻地分布時,取值最小。

表5列示了各省區城市集中度的概況。從地區看,西部地區的城市集中度總體較高,東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低。從時間趨勢上看,從2000年到2009年,大多數省份城市規模的赫芬達爾指數下降了,也就是說,各省的城市規模分布變得更為均勻了。從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組內平均值來看,也表現出相同的趨勢。

什么樣的結構變化導致了城市集中度的下降?參考張濤和李波(2007)以及王小魯(2010)的做法,我們將城市按照規模大小劃分為以下幾類:小縣城(人口

從表6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我國不同規模城市的結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從城市數量上看,規模較小的城市最多,且比重最大。2000年,僅人口在20萬以下的小縣城數就占了城市總數的75%左右,到2009年,盡管較大規模城市有所增長,這類小縣城在數量上仍保持增長。第二,從平均規模上看,小縣城和中型城市的平均規模有所增加,但其他幾種規模的城市則略有減少。同時,在全國的平均水平上,城市規模表現出擴大的趨勢。第三,從城市居民流動的方向看,在考察期間,城市居民主要是向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流動的。2000年,居住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的城市居民數占全部城市居民數的41.90%,2009年,這一比重上升到48.32%。其中,特大城市增長最快。2000年,特大城市的數量只有16個,城市居民數占比為1482%;到2009年,其數量翻了一番,居民數占比也在原有基數上增加了一半以上。因此,城市集中度的降低,可能是新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出現攤薄了原有大城市的居民份額所致。從赫芬達爾指數和城市居民數在100萬及以上的大城市數之間的相關性看,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4479,也支持上述論斷。

5結論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城市體系仍然表現出一種城市數量眾多,但集聚不足的局面。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從首位城市的角度看,各省區的表現不一,集聚不足和集聚過度的情況同時存在。從變化趨勢上看,對于那些期初城市首位率較低的省區,其城市居民傾向于進一步往首位城市集中,而那些在期初時城市首位率較高的省區的情況則相反,其城市居民傾向于往其他城市擴散。第二,從城市集中度的角度看,各省區的城市集中度大體上表現出一種更為分散化的特征。這種由城市規模分布從集中走向分散的趨勢主要是靠新的大城市、尤其是新的特大城市推動的。從不同規模城市的狀態轉換上看,這些新的大城市主要是由中小城市,特別是中等城市成長而來。也就是說,存在著一條沿著城市規模由小到大發展的路徑,這樣的發展將攤薄原有大城市的份額,這種路徑將導向一個更為優化的城市體系。

參考文獻

[1]Ades, A.F. and Glaeser,E.L.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1):195227.

[2]Black,D.,J.V.Henderson.Urban evolution in the US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4):343372.

[3]Eaton,J.,Eckstein,Z. Cities,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7,27(45):443474.

[4]Hendrson,J.V.Urbanization and growth[J].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1):15431591.

[5]Henderson,J.V.Cities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0,50(1):515540.

[6]亨德森.中國城市化面臨的政策問題與選擇[J].比較,2007,(31):119.

[7]劉永亮.中國城市規模經濟的動態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9,(7):6973.

[8]陸銘,向寬虎和陳釗.中國的城市化和城市體系調整:基于文獻的評論[J].世界經濟,2011,(6):325.

[9]萬廣華、朱翠萍.中國城市化面臨的問題與思考: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文匯,2010,(6):106116.

[10]王小魯.中國城市化路徑與城市規模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10):2032.

[11]王小魯,夏小林.優化城市規模,推動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1999,(9):2229.

篇6

關鍵詞:制造業集聚;城市規模;交通運輸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01

1 制造業集聚的影響因素

產業集聚一直是區域經濟學者關注的研究重點。在經濟轉型中,制造業能否進行合理的集聚并產生正的外部性,對于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是以城市為區域單元,對各因素對我國制造業集聚的影響進行考察和分析,為制定相應的產業和區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本文提出一個“要素―城市―空間”的三維分析框架來研究我國制造業集聚。

1.1 基于要素因素

馬歇爾認為知識外溢會為制造業集聚帶來正外部性。但制造業更多的還是資本密集型的,知識外溢還是建立在資本的基礎之上的。Bottazzi(2001)指出產業在一片區域內集聚是為了獲取正外部性,其本質上是人才、資本向片區域高度集中的過程。因此,知識密集度和資本要素密集度的提高能促進制造業集聚。

1.2 基于城市和人口因素

城市經濟學的理論指出城市規模的擴大會為城市中的產業帶來正外部性。周偉林(2004)認為城市規模的擴大為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得勞動力的搜尋成本大幅降低,同時大城市良好的公共基礎服務也將吸引大量人才涌入大城市。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城市規模的擴大能促進制造業集聚。

1.3 基于空間因素

金煜(2006)認為區域間的運輸成本直接決定這區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大小,運輸成本越小,集聚力越強。因此,在一定范圍內,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能促進制造業集聚。

2 模型設定、變量設計與數據說明

2.1 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計量方法進行實證檢驗,模型中還引入了滯后因變量以避免存在遺漏變量的模型設置偏誤。本文將樣本分為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分別加以研究從而檢驗模型的穩定性。

本文數據均來源于《2011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04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為保持實際數據的一致性,篩選掉部分缺失數據的城市,取了其中26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作為樣本。計量模型設定如下(模型(1)):

2.2 變量的選擇

LQi表示第i個城市的制造業集聚程度,本文用各市制造業的區位商指標衡量制造業集聚度,制造業在i省的區位商指標LQi表示為:LQi=EiYi/EY,式中,E表示工業總產值;Y表示地區生產總值。

LQ-t表示制造業集聚的t期滯后。產業集聚有著累計循環因果關系在過程中不斷地發揮作用,是個動態演變的過程,為了顯示這關系的動態作用,所以在模型中引入了滯后因變量。與此同時,產業集聚不是一個短期即會停止的過程,它更具有長期的特性。因此,在滯后期的選擇上不同于其他學者所通常采用的滯后1期或2期,本文選擇的是更長的時期,滯后7期,即以2004年各個城市的制造業集聚度為基準。

Citysize表示第i個城市的城市規模,我們人口指標來表示城市規模,用i市的人口數量和全國城市人口數量的平均值,這兩者的比值來衡量城市規模。

Transport表示各市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建條件,這里采用各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積與全國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的比值來衡量。

Knowledge表示第i個城市的知識密集度。i市的每萬人擁有的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量和全國城市每萬人擁有的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量平均水平,兩者的比值作為城市知識外溢的變量。

Invest表示第i個城市的資金稟賦,考察對制造業集聚的作用。固定資產投資會與資金稟賦有著密切的正向緊密聯系,因此,在這里采用各市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全國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值來衡量。

3 制造業集聚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發展極不平衡,在信息化水平、人才的分布、交通條件、城市規模、資金稟賦和市場開放度等均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本文將我國城市劃分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兩大區域分別加以研究分析,表1報告了模型(1)的回歸結果。

從全國層面來看,除了固定資產投資一項外,其余的5個解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因果循環累積關系、城市規模、交通運輸和知識密集度均對我國的制造業集聚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其中,東部地區大部分的解釋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方向與全國層面估計結果一致。不論是從全國層面的回歸模型,還是從分區域層面回歸模型來進行研究,均有力地論證了前文所提到的理論。

滯后因變量LQ-t的影響系數為正,且高達0.693,說明累積循環因果關系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作用較大。因此,城市制造業的初始規模和水平顯得十分重要。其中,中西部地區的影響系數為0.732比東部地區的0.519高出不少,表明中西部地區的制造業集聚更受累積循環因果關系的影響。

城市規模的影響因素顯著為0.0434,意味著每增加1個單位的城市規模可以提高0.0434個單位的制造業集聚度。與此同時,這也驗證了城市經濟學中關于城市規模擴大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從而帶來的正的外部性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產生集聚的理論。根據城市經濟學的傳統理論,結合東中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考慮,城市規模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可能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東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系數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為0.115,且明顯高于全國值0.0554,說明在東部地區考慮制造業生產活動的區位選擇時,會將交通運輸條件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這可能因為東部地區的交通\輸網絡和物流水平在比較發達的水平上有關。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代表知識密集度的萬人高校教師數量從全國來看,知識密集度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作用顯著為負,這與前人大部分的研究結論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當前我國的制造業結構中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對知識密集度的要求反而較低。從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知識密集度系數為-0.00874,明顯高于全國-0.00509的影響水平,這可能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大多集聚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知識密集度系數未能通過檢驗,說明中西部地區知識密集度對制造業集聚的抑制作用反而沒有東部地區那么強。

作為資本稟賦代表的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則無論是在全國樣本,還是在分地區樣本中,均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其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并不明顯。這可能與資本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比較自由有關,資本自由流通使各地區各產業的利潤率有平均化趨勢,資本難以長期集聚在一處地方。

4 結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交通運輸、城市規模對制造業集聚的促進作用依次遞減,提高知識密集度卻反而會降低制造業集聚度;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強度在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域差異,中西部地區制造業集聚明顯受初始的集聚水平影響要大得多。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合理科學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對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至關重要。無論是提高制造業集聚度還是降低制造業集聚度,政策取向上都應堅持強化積極效應、弱化負面影響的原則。(1)制定城鎮化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考慮區域特性,因地制宜。東部地區城鎮化工作的重點應當是提高質量,一切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則應著重擴大公共服務以及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改善生活和投資環境,吸引人才和投資。(2)由于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的交通運輸條件水平還相對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所以需繼續強化全國各地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制造業集聚和加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3)政府需進一步加大在教育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以提高人力資本水平。人才集聚即是知識密集度的提高,這樣才有利于技術進步,從而推動制造業內部結構轉型升級,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煜,陳釗,陸銘.中國的地區工I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6,(04):79-89.

篇7

【關鍵詞】城市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標準化評分法

一、引言

上海世博會一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讓城市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城市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地方,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構成了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城市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而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靈魂,對城市的發展起著極其顯著的作用。所謂城市規劃,就是一定時期城市發展的計劃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它不僅決定著城市的現狀,而且制約城市的長遠,是城市發展的方向、目標,是城市建設的規范和藍圖。我國城市規劃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大中型城市都相繼出現了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弊端,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城市規劃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究符合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規劃理念的指標體系,可以綜合評價城市規劃水平,對提高城市綜合能力,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各城市能通過城市間城市規劃指標的比較,找到自身的不足與優勢,為今后更好的發展提供理論與數據支持。

二、城市規劃評價指標的設計

根據城市規劃的基本內容,運用層次分析法,以城市規劃評價指標體系為目標層,選取五個方面作為評價城市規劃水平的準則層,即城市規模評價指標體系、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綠地景觀評價指標體系、城市更新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城市形象評價指標體系。

1.城市規模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的規模包括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用地規模,兩者是密切相關的,根據人口規模以及人均用地的指標就能推算出城市的用地規模。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城市人口是指那些與城市的活動有密切關系的人,他們常年生活在城市的范圍內,構成了城市的社會主體,依賴與城市的同時,也主宰著城市。我們將城市規模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兩個子準則層。

2.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生產、生活等各項經濟社會活動正常進行的有力保障,是保證城市生存、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因此,城市基礎設施工程規劃是保證城市基礎設施合理配置與科學布局、經濟有效地指導城市建設的必要手段。

這里本文依據城市基礎設施的狹義定義,將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七個子準則層,即交通系統指標、水源系統指標、能源系統指標、通信系統指標、環境系統指標、防災系統指標和比重指標。針對這七個子準則層又分別取若干指標,來反映各自的發展水平。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3。

3.城市綠地景觀評價指標體系。為了使城市綠地景觀的設計滿足城市使用者的要求。將城市綠地景觀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生態質量指標和美感效果指標。

表4 城市綠地景觀評價指標體系

4.城市更新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城市更新有別于舊城改造,城市更新規劃實施的結果不僅是物質環境的改善,是包含社會心理和文化環境要素在內的整體生活環境品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城市更新規劃的實施,推動改造更新地區甚至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否則更新只不過是表面的“換新”或是沒有連續經濟效應的暫時局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市更新規劃中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確定應從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大方面來研究。城市更新規劃指標體系如表5。

5.城市形象評價指標體系。城市形象是由企業形象概念移植到城市發展戰略進而推衍后提出來的,是指將城市的發展理念和精神文化,運用行為活動、視覺設計等整體識別系統,傳遞給與城市有關的各個團體、個人(即城市公眾),使其對城市產生一致性的認同感和價值觀。

城市形象評價體系從支持水平、推動能力和知名度三方面加以構筑。只有強有力的物質基礎支持,依靠高效率的政府和高素質的市民的具體行動來推動,才能最終塑造出優良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指標體系見表6。

三、評價方法

為了更好的對評價指標體系的效果進行測評,選擇標準化評分法作為城市綜合環境的評價方法。步驟如下:(1)通過統計年鑒,收集評價指標的具體數據。(2)模糊性指標量化處理。主要針對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些指標不易量化,以城市形象評價指標體系為主,應進行模糊性指標量化處理:建立模糊指標的評價模型Y=(Y1,Y2,Y3,Y4,Y5)'=(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所對應的分數集X=(X1,X2,X3,X4,X5)=(100,80,60,40,20)。計算模糊性指標的指標值D。Di=■XiPij其中,Pij第i個模糊性指標獲得j級評價的概率。(3)數據標準化。ZX=■,其中ZX――標準指標值,X――評價對象城市的原始指標值,■――同一類原始指標的平均值,SD――標準差(方差)。考慮公式可能出現負數(x

基于城市規劃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靈魂作用,本文依據現代城市規劃的基本內容,構建了以城市規模評價指標體系、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綠地景觀評價指標體系、城市更新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和城市形象評價指標體系為核心的比較系統的城市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該指標系統的建立對城市的城市規劃建設可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直觀的顯示其存在的不足和優勢之處。同時,從指標的確立來看,也為今后政府信息建設方面提供了些許思路,政府應在今后工作中重視各項指標的積累,建立數據庫,適當融合市民的意見。

參 考 文 獻

[1]王慶海.城市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87~139

[2]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19~325

[3]汪應洛.系統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99~100

篇8

【關鍵詞】周禮;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禮制特征

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周禮》作為“三禮”的經典著作之一,對我國上古時期的禮法、禮義作了權威性的記載和解釋,對后世歷代的禮制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也是是中國早期城市規劃思想的淵源。本文試圖對《周禮》中有關土地的劃分、城市規劃、營建制度方面所反映的禮制文化內涵進行初步探討,期望對早期城市規劃思想中禮制特征的研究有幫助。

1 《周禮》中國土規劃的總原則

《周禮》開篇即開門見山地闡明了周王朝國土規劃的總原則:“為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就是說天子建都,就要首先分析周圍的關系,擺正應處的位置,并安排城廓的檔次和大小,同時開發處理好城鄉關系,設置官吏分配職責,用以為其子民樹立標準。由此確立了天子隆重的威儀,以及“王權至上”、“唯我獨尊”的奴隸制社會禮儀和制度。

圍繞著如何突出天子中心地位的禮制思想,《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詳細描述了辨別土地等級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按照宗法分封的禮制制度對土地級別、規模、人口數量及野外道路的等級進行了詳細劃分。

2 土地規劃的禮制特征

2.1 農田規劃的禮制體系

周代城邑規劃思想由古老的井田制概念轉化而來,其對“野”即農田的規劃布局進行了細密而整齊的等級分配。《地官?小司徒》記載的“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描述了“夫-井-邑-丘-甸-縣-都”的“井邑制度”,即七級社會組織機構和與之相應的土地管理制度,對農田地塊的規模組織形式作明確的數量等級劃分。同時,《地官?遂人》中的“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則述及“遂-溝-洫-澮-川”的“溝洫制度”。農田以“夫”為基本單位,一夫受田百畝。“井邑”和“溝洫”兩個系統形成了田間有溝洫、道路,以便灌溉,以利交通。這些縱橫交錯的小路最后匯集到通往王畿的“路”通達于王畿。

2.2 國土規劃的層次

《詩經》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前天下的土地是歸屬周王的。從國土規劃的層次來看,周代的國土疆域內以周天子的王城為核心,并以“土圭”這種測日影的工具找到王城平面的中心點“地中”,天子直接管轄的疆土則是方千里的王畿。王畿內皆為“王田”,并在地界之處挖溝、筑堤和栽樹來標識其邊界范圍。

同時再以方千里的王畿為中心,依次分別為諸公之地五百里,諸侯之地四百里,諸伯之地三百里,諸子之地二百里,諸男之地一百里,呈“井”字形并由里向外層層分封,形成奴隸制社會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意在于以強調天子的中心政治地位。在《周禮》中,各類土地的“封界”無不如此,并以此為制度。

2.3 土地等級的辨別方法

國家中最好的土地當然是要規劃給周王的,然后再將其他各等次的土地分封給諸侯。那么,周代是采用了怎樣的方法辨別土地的等級呢?《地官?大司徒》中給出了答案,土地的辨別采用的是“土會之法”、“土宜之法”和“土均之法”。

“土會之法”和“土宜之法”是用來辨別規劃土地的土質質量和所適合種植的物種,為將來劃分土地做現狀基礎情況的分析。同時,結合宗法分封的禮制,再采用“土均之法”劃分土地的規模和區分地理位置的優越。這三種方法是一個嚴密、完整、系統的土地劃分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土地劃分制度并不是簡單地只以等級高低進行機械的劃分土地,同時也兼顧“均平”的原則,突出體現小土地平均分配的思想。實際操作中以家或夫為受田單位,強調不以平均的土地單位面積為基礎,而是以平均的土地生產能力――土地的肥瘠為授田的依據。

3 城市規劃的禮制特征

3.1 城市規模等級

《周禮?考工記》記載了詳細的匠人營國制度,按照城邑的等級,制定各項具體營建措施,并用量的概念來表述城邑建設中禮制的等級差別,借以控制各級城邑的建設規模。這套制度由城邑建設體制、禮制營建制度及城邑規劃制度組成,其中禮制營建制度是實施城邑建設體制的特定手段。

《周禮》的禮制思想在城市建設方面要求皇宮以及天子朝事的宮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須能夠體現出至高無上、尊統于一的地位。因此天子所屬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國其他一切城市。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級王公貴族,要按禮制各行其位;各級地方統治機構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規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顏色、大門間數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3.2 城市規劃布局

《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詳細勾畫出古代都城的理想規劃布局形式,對于都城中的建筑布局形式和規模都制定了嚴格的等級禮制劃分制度。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王城規劃的主要制度,不僅確立了以王宮為主體中心,而且奠定了整個規劃結構的框架,充分體現了王權至上的規劃思想。它主要是指要將王宮布置在王城的中心,左右應基本對稱,有強烈的中軸線,象征政權的三朝則應依次布置在這條中軸線上。王宮外,對稱放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臣民以地位尊卑分層次拱衛周圍,聚集為一個有機的總體。

3.3 城邑營建等級

《考工記?匠人營國》中,采用量化的方法來表達建筑的禮制等級差別。如結合主人身份的尊卑,制定其房屋的具體尺寸和規模:“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城邑營建制度上的等級差別表現得更為明顯。以王城為基準,“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依此按一定的差額遞減來劃定出王城、諸侯城、卿大夫采邑等三個等級。其次,在城內道路的寬窄中也應用了明確的禮制劃分制度,王城的道路規定是“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這說明王城的經緯涂寬為九軌(七丈二尺);諸侯城的經緯涂寬度不能大于王城的環涂寬度即寬度不大于七軌(五丈六尺);諸侯國都城、卿大夫采邑的經緯涂寬度不能大于王城的野涂寬度,即寬度不大于五軌(四丈)。

4 結語

《周禮》的禮制思想根據宗法血緣和政治要求,實行宗法分區,不僅在等級分區、規模大小的劃分方面有著嚴謹的禮制制度,還用明確的尺度和操作方法來加以實施,用宗法與政治相結合的方法強化王權的尊嚴。這種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強烈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及其思想理論。

【參考文獻】

[1] 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論叢[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篇9

關鍵詞:城市效率;城市規模;評價指標體系;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6-0001-02

杭州大學人口研究所王嗣均(1994)教授在研究城市過程中,提出了衡量一個城市整體效率的指標體系,他認為:城市效率可以理解為城市單位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在單位時間內(如1年)創造或增值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價值量,也可以從減少損耗的角度理解為城市創造或增值單位價值量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所耗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主要表現就是城市化進程,因為城市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主要承載地,而這兩個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城市的發展動力源泉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農村地區的推動力,另一個就是城市自身的拉動力。解決城市經濟效率問題,也就能解決周邊農村人力、財力、物力的轉移問題,促進區域經濟的又快又好的增長,促進城市化。文章擬運用王教授提出的城市效率的分析方法,對四川省現有18個地級市效率進行分析和評價。

1 城市效率指標體系及計分方法

根據城市效率的涵義,從城市基礎統計和第二、三產業活動的各類統計指標中,選擇一些有說明城市效率功能且涵蓋相近統計項目意義的指標如下。

(1)市區第二三產業產值與市區總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平均值之比(萬元/人)。這項指標的目的是反映城市人均第二三產業產值情況;

(2)市區第二三產業產值與市區建成區面積之比(億元/km2),該項指標是用以揭示城市單位面積用地的投入產出效率,同樣,雖然第二三產業不一定都分布在建成區,但是分母取用建成區面積比取市區面積要切實得多;

(3)市區第二三產業產值與市區各級專任教師人數之比(萬元/人),用以反映總體技術水平;

(4)市區每百元國內生產總值提供的財政收入(元/百元);

(5)市區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耗電量(kw?h/萬元);

(6)市區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耗水量(t/萬元)。

上述指標體系中,前4個指標屬正向指標,數值愈大,效率愈高;后2個指標屬逆向指標,數值愈小,效率愈高。為了便于比較和分析,將各項指標值進行同向化和標準分化處理,即正向指標數值最高的城市計100分,最低的城市計50分;逆向指標數值最高的計50,最低的計100分,介于其間的指標值按間隔比例打分。各項指標的全權系數Wi(i=1~6)是根據其反映城市效率的程度而判斷確定的,指標I因涵蓋了城市人均國民收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意義,權重定為0.5;指標Ⅱ~Ⅵ涵蓋面較小,權重定為0.1。

2 四川省各地級市城市效率分析

2.1 研究區域概況及條件分析

四川省位于中國的西南地區,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共同造成的。四川省在解放前一直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地區,但在和國防三線建設時期也引入了不少現代化的工業,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從而城市化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四川省行政區域劃分為18個地級市。

四川省的地級城市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內部,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數據幾乎沒有包括三個自治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原因是人口稀少。由于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伴隨著工業經濟的大發展,四川省進入一個快速城市化的時期。特別是在5.12大震以后,四川省得到全國人民的各項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進展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則進一步加快,普遍高于全國GDP增長的平均水平。但由于發展的時間不長,各城市發展目前還處于城市化的聚集階段和擴展階段,城市規模除成都市以外都不是很大,還有相當廣大的農村地區。本文主要以四川省主要地級城市為研究對象,能反映四川省各市的城市效率的實際情況。

2.2 城市效率得分計算結果及地域差異分析

采用2008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資料,計算出四川省18個地級城市的效率得分(表1)。可以看出四川省的城市效率差異比較突出,以成都,宜賓,攀枝花為最高,都在85分以上,但這三個地方成為一個大的三角形幾乎包圍了整個四川盆地的中部和南部地區。可以看出四川省的城市效率高低的分布并沒有表現出集中的態勢,反而很分散,效率高的三個城市距離較遠,沒有構成高效率城市集群。在隨后的得分75以上的三個城市中的兩個都是處在成都平原上與成都地理上毗鄰,自貢與宜賓毗鄰,這表現出梯度形勢。其它城市也逐漸圍繞成都和宜賓展開,有非常明顯的梯度形式。以上的情況說明四川省的“城市規模效率梯度”現象在存在但不明顯,符合城市化發展的上升階段規律。四川省的城市化發展總體來說發展較晚,起步不快,相對于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某些城市表現出的規模過大而導致效率較低下的現象來說,遠沒有一個城市能夠達到。而四川省的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的城市效率偏低,是與它們的地理位置有關的,這部分地區都是山區,交通不便,不存在區位優勢,不到得到相應的投資,從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市化水平也相應的較低。

但可以看出成都的輻射能力很強,區位優勢異常的明顯,周邊的城市群分布較為合理,城市化的水平也較高。無論從國內生產總值還是從城市生產效率評分結果來看,四川地區分成了三個主要的城市集群,分別發揮著經濟引擎的作用,特別是大成都地區周邊,更是集聚了全省1/3工業產值。

3 四川省城市效率與城市規模相關性分析

任何一個城市,只有力爭提高效率才能產生高效益。效益的增大,有利于城市內部資金周轉和積累加速,產業規模擴大,產業結構層次上升,從而大大增強城市對外部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促進生產要素流向城市。隨著生產要素在城市積聚,城市對勞動力需求和人口容量也相應增大,使城外勞動力在比較利益驅動下,陸續進入城市。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效率既是城市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城市化向前推進的基本動力。四川省雖然不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方,但是四川省的人口眾多是一個待發展的巨大市場,從而也吸引了大量外來資金、技術和農村勞動力,形成不同的城市規模差異。

一般而言,城市規模越大,城市效率越高,這種現象被稱為“城市規模效率梯度”,它說明產業和人口規模集聚的效應是積極的。但在四川省這種現象并不突出,城市效率第二的宜賓市,其市區人口規模只在18個城市中列第13位,而人口規模列第5位的南充市,城市效率卻是第13位。如果以城市非農業人口,城市建成區面積,城市第二、三產業總產值之積作為城市規模的度量,四川省城市的規模與城市效率相關系數僅為0.003045,之所以有這一結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盆地城市區位條件優越,原有工業基礎就比較好,而且這些城市是以資源消耗較少的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所以城市盡管規模不是很大,但發展卻很迅速。同時,成都發達地區沿寶成鐵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方向的技術擴散給該地區城市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亞于城市集聚效益。其次,城市效率可能與城市功能也有關系。城市功能越單一,城市效率越低下,如廣元市是以發展機電為主的重工業城市,南充則是資源型城市。研究發現,四川省城市效率與城市的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用城市的產業結構效益來代表城市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效益好,城市經濟處于較高階段。其產業結構也先進。

4 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城市發展迅速,從1985年到1998年,全省城市由13個增加到18個,建制鎮由307個增加到880個,加上近千個鄉村集鎮,使全省城鎮體系的框架初步形成,城鎮化得到長足進展,有力支持了工業化,促進了市場體系的形成,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但是,這一城鎮化是在賣方市場中展開的,帶有較濃的計劃經濟色彩,走的是粗放型擴張道路,城市化質量不高,城市經濟運行效率低下,發展后勁不足。四川省城鎮效率指明了今后城市發展的重要任務:以產業升級、產業結構的優化為支撐,走內涵式的城市發展道路,提高城市效率,盡可能地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推進城鎮體系的升級,帶動區域的發展。

4.1 增強川西大成都的輻射力

成都市區的非農業人口達595.56萬,是四川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是全省政治、商貿、金融、信息的中心,工業比較發達,經濟發展迅速。同時也是全國幾個特大城市之一,它的經濟影響力非常之大,雖然它的輻射能力很強,但相對于它的集聚能力來說還顯得單薄。成都的中心城市作用非常突出,它幾乎包含有所有工業門類,目前任然吸引著來自各地的資本和人才。教育和技術水平都大大的領先于四川省的其他地區,所以在集聚的同時應該增強其輻射力帶動周邊以及整個四川省的發展。

4.2 加快川南地區發展

川南地區有自貢,宜賓,瀘州等城市。自貢是個老工業城市,由于城市的支柱產業,主要是鹽化工工業是一個高投入低收益的產業,造成自貢整體的城市效率較低,而且城市污染也相當嚴重,自貢市應該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采取更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可以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行產業升級,引入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同時城市化也要加快并合理規劃,吸引外資和內資的進入。宜賓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白酒產業就拉動了整個城市的發展,已經成為它的支拄產業。從城市效率來看宜賓市的城市效率排在四川省的第二位,經濟發展水平高,同時城市污染較小,并且擁有長江上游水運交通的便利,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和開發,主要是以酒業為龍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開展經濟的多樣性,和產業關聯性,進一步加快發展。瀘州市是川南經濟圈中的一員,城市建設好, 多年來保持著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川南地區是四川工業經濟基礎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只有加快川南地區的發展,四川省才有新的經濟增長點。

4.3 扶植川東北地區的發展

四川省的東北地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盲區,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川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其它地區發展,這是因為:首先,川東北地處山區,地理位置決定著其發展經濟的難度;第二,川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起步很晚,根本沒有大型的現代化工業,基礎設施薄弱;第三,教育水平較低,人口的教育水平低下,使人們的思想比較落后,造成貧困惡性循環,等等,但同時川東北也有發展的優勢,這里的資源豐富,主要產天然氣和煤等,可以朝著工礦城市方向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改變川東北地區經濟落后的面貌,從而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嗣均.城市效率差異對我國未來城鎮化的影響[J].經濟地理,1994,14(1).

[2]趙千鈞,張國欽,崔勝輝.對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及城市效率研究的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04).

[3]王圓圓.安徽城市效率分析與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2).

[4]宋樹龍,孫賢國,單習章.論珠江三角洲城市效率及其對城市化影響[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3(15).

[5]高春亮.1998~2003:我國城市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6,(6).

[6]周游,張敏.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與擴散規律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篇10

關鍵詞:城市效率;城市開發程度;耦合關系;時空演變;十大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02

一、引言

改革開發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數量和城市規模都進一步擴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效率的提高。城市的開發程度對城市效率是否產生影響性?兩者之間的耦合度與城市的發展有何關系?中國十大城市群的城市開發程度及與城市效率兩者間的耦合度呈現怎樣時空變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現在對城市效率、城市開發程度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許建偉等人構建了城市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DEA交叉評價模型對甘肅省的12個地級市的城市效率進行了研究[1]。張軍濤等人對東北三省34個地級市的城市效率及空間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2]。劉賀賀等人利用DEA模型、城市開發程度指數和耦合度模型測算東北地區3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城市開發程度以及兩者的耦合度,探討城市開發程度與城市效率的關系[3]。金曉雨等人用DEA-Malmquist方法測算2000年和2010年中國209個地級市市轄區的城市效率[4]。席強敏綜合應用傳統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和面板數據估計模型,對2001~2009年間中國152座不同規模城市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比較研究,并探討了城市效率與城市規模的關系以及不同城市規模的城市效率影響因素差異[5]。劉艷軍通過定量分析了中國區域開發強度與資源水平的耦合關系[6]。目前,關于城市開發程度的研究成果很少,現有研究僅停留在區域層面,沒有探討城市效率和城市開發程度之間的相關性,城市開發程度與城市效率之間耦合度的相關文獻研究更少。因此,本文選取中國十大城市群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時空耦合關系,為城市的發展決策提供參考。

二、中國十大城市群范圍界定、數據來源和方法

1.范圍界定和數據來源

按照肖金成[7]2007年的研究觀點中提出的中國十大城市群,本文以中國十大城市群共100個城市的市轄區為研究對象。研究數據為《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2004-2013年的數據,對部分缺失數據按照增長率進行填平處理。此外,文中有四個城市分別是濟源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因為數據缺失不計入統計。

2.研究方法

(1)城市效率。本文利用美國運籌學家Charnes等于1978年提出的DEA聿舛瘸鞘行率的BBC模型如下:

(1)

式中:m、xmi分別為投入指標;s、yni分別為產出指標;為效率評價指數;為各市投入和產出的權向量。該式計算得出綜合效率(Crs)[8],此外還計算得出規模效率(Sca)。綜合效率值即為所測最終結果,直接反映城市效率值。

根據DEA方法的要求,文章從城市投入和城市產出兩個維度來測度并構建城市效率評價指標體系。輸入的指標數據為城市建成區面積、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城市年末單位從業人員數、科技研發和教育投入費用、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數。輸出的指標是人均GDP、地區財政預算內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2)城市開發程度。各城市的經濟發展、社會開發、土地的擴展等等所在城市區域內進行的所有經濟開發、土地增值利用的過程都屬于城市的開發過程。本文將引用區域開發程度指數(RDD)[9]進行修正,構建城市開發程度指數(UDD),用來表示城市開發程度的高低及變化過程現象。UDD指數值大小,代表城市開發程度的高低。城市范圍內社會、經濟以及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分別由人口密度(人/km2),經濟密度(萬元/km2)和城市建設用地占比(%)來表示,用來計算城市開發程度。計算公式為:

(2)

式中:UDDi,RPTi,GDPi分別表示為第i年的城市開發程度指數、城市人口總量、地區生產總值;GLAi、LAi分別表示第i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和市轄區城市土地總面積;選擇α、β、γ分別代表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城市建設用地占比的最大值。

(3)耦合度模型。借鑒相關文獻資料[10],將城市效率與城市開發程度耦合度的函數表示為:

(3)

式中:C表示耦合度值,f(x)為城市綜合效率指數;g(y)為城市開發程度指數;k值為2。C值的高低表明了城市效率與城市開發程度協調性的高低。

三、結果與分析

1.城市效率的時空變化特征

利用DEA模型,計算十大城市群100個城市的Crs值和Sr值,來了解十大城市群的城市發展特征。

從時間上發現,由分析數據結果得知,規模報酬遞減城市數量成波動性變化趨勢,最高值達到19%,最低值7%,,2004年-2013年的5個時間截面內,城市數量分別達到54%、50%、63%、60%、57%。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城市中,商洛、廣安等城市在研究期間,擁有了較先進的科技水平,但并未實現規模經濟。保定、杭州等城市投入了規模經濟,但尚未擁有最佳的技術水平。10年間,規模報酬遞減型的城市從2011年規模報酬遞減型城市數量占比的13%,再次下降到2011年的7%,2012年、2013年回升至10%,其數量最高值達到19%,最低值7%。商洛、廣安、資陽、孝感、雅安、自貢等城市在研究期間,擁有了較先進的科技水平,但并未實現規模經濟。保定、杭州、臺州等城市投入了規模經濟,但尚未擁有最佳的技術水平。從空間分布來看,2004年-2013年的5個時間截面內,投入和產出水平達到最優效率的城市分別是30%、28%、28%、26%、32%,均未超過總數的1/3。2004-2006年,城市綜合效率實現最優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2007-2011年,北京的綜合效率實現最優;2010-2013年,天津的綜合效率實現最優;2007-2013年,城市綜合效率實現最優的城市大部分平均分布在遼中南、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規模報酬遞增城市普遍分布于中原、長江中游、川渝城市群;2008年以后,規模報酬遞增城市擴展至京津冀城市群。規模報酬遞減的城市普遍分布于京津冀、長三角、山東半島、川渝城市群。

2.城市開發程度的時空變化特征

由公式(2),計算得出十大城市群的100個城市的開發程度指數變化趨勢圖(圖1)。依據城市開發程度大小,將十大城市群100個城市劃分為高級開發程度型、較高開發程度型、中級開發程度型和較低開發程度型四類。

圖1 2004-2013年中國十大城市群104個城市開發程度變化

Fig.1 Changes of urban development degrees of 104 cities in China's top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during2004-2013

從時間變化來看,中國十大城市群城市整體的開發程度呈現下降趨勢,大部分城市的整體開發指數出現下降態。①中國十大城市群城市開發指數均值從0.1488下降至0.0995。②從各城市開發程度占比來看,中國十大城市群的的5個時間截面較低城市開發程度城市占比呈現波動性逐漸增大趨勢。較低開發程度型城市占比重最大且呈波動上升趨勢;較高開發程度型、中級開發程度型城市呈波動下降趨勢。從空間格局演變來看:①2004年,開發程度較高(中高開發程度及高開發程度)的城市在京津冀、中原、長三角、海峽兩岸城市群均有分布。②城市開發程度較高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中原城市群;而長三角、遼中南城市群逐漸從較高的城市開發程度逐漸轉變為較低的城市開發程度。

3.城市效率與城市開發程度的耦合度變化

由公式(3)計算十大城市群100個城市的城市效率與城市開發程度的耦合度。依據耦合度數值大小將城市劃分以下四種類型,即劃分為低耦合型、中耦合型、較高耦合型和高耦合型。

氖奔浞植忌峽矗2004年-2006年較為穩定,均值從2006年的0.216下降至2007年的0.017,2008年-2009年出現小幅度回升趨勢,至2009年再次下降,到2010年降至0.0148。2004年-2013年間,中低耦合型城市占比77%-83%,占城市的4/5,大部分城市的城市開發程度與城市效率表現為耦合程度不高,2004-2013年間,中低耦合型城市占比五個時間段分別是80%、77%、77%、80%、79%、80%。從空間格局演變來看:2004年-2013年,高耦合型、較高耦合型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中原、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2004年-2008年,海峽兩岸城市群從較高耦合型城市向低、中耦合型城市轉變。2006年開始,川渝城市群開始出現中耦合型城市,2004-2013年,較低耦合型城市(低耦合型城市、中耦合型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遼中南、長江中游、山東半島、海峽兩岸城市群。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以上數據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十大城市群的城市開發程度與城市效率的耦合水平較低,大部份以較低城市開發程度、較低型城市耦合度城市為主。城市開發程度決定了耦合度的變化趨勢。2004年-2009年,城市開發程度、城市耦合度較高的城市群是京津冀、中原、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2011-2013年,城市開發程度、城市耦合度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中原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逐漸向較低城市開發程度、較低型城市耦合度城市趨勢發展。較低城市開發程度、較低型城市耦合度城市主要分布在關中、川渝、海峽兩岸、山東半島、遼中南、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發展趨勢較為平穩。

2.城市綜合效率與城市開發程度成負相關關系。從上文的分析數據來看,中國十大城市群的城市效率最優的城市占比是逐漸波動上升的,但是城市開發程度的發展趨勢卻是從較高型城市開發程度向較低型城市開發程度發展。由此可見,城市綜合效率的發展趨勢與城市開發程度的發展趨勢成負相關關系。因此,結合以上,城市綜合效率的提升反而促使城市耦合度下降,即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綜合效率的提升、城市開發程度的下降導致城市耦合度的下降。

3.城市開發程度較高的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中原城市群的情況較為特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原城市群屬于城市開發程度較高、城市耦合度高的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一直是我國城市化程度高、經濟實力強、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相對而言,中原城市群的經濟實力與之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地理位置上承接了中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樞紐的核心區域,在促進中部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的重要地理位置優勢促使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開發度的提升。因此,國家的經濟規劃導向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對影響城市開發程度、城市耦合度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許建偉,許新宇,陳興鵬,崔理想,逯承鵬,薛冰.基于DEA交叉模型的甘肅省城市效率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3(4):618-624.

[2]張軍濤,劉建國.城市效率及其溢出效應-以東北34個地級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1,31(4):578-583,590.

[3]劉賀賀,楊青山,稱長瑤.東北地區城市效率與開發程度的時空耦合[J].經濟地理,2015(10):64-72.

[4]金曉雨,鄭軍.中國城市效率與城市規模研究――基于非參數與半參數的實證[J].軟科學,2015(3):107-110.

[5]城市效率與城市規模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2001-2009年我國城市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2012(10):37-41.

[6]劉艷軍,劉靜,何翠,馮媛.中國區域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水平的耦合關系演化[J].地理研究,2013,32(3):507-517.

[7]肖金成,袁朱.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N].中國經濟時報,2007-3-29(5).

[8]吳昌南,陳小蘭.我國服務業生產效率區域差異的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8):118-124.

[9]劉艷軍,王穎.東北地區區域開發程度演化及其資源環境影響[J].經濟地理,2012,32(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