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設計范文
時間:2024-02-06 17:3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教案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和大家分享相關的小學古詩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望洞庭》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了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教學反思:
篇2
關鍵詞:動力設備拆裝;實踐教學;教學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7-0180-03
一、引言
目前航運技術的發展和運用與海運安全形勢的變化對海船船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船員出現了結構性的短缺,專業化的高級船員緊缺情況日益嚴重。輪機工程專業作為航海類院校的一大主干專業,應結合21世紀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認真研究航海類專業的特點,加大改革力度,培養出適應現代航海事業發展的新一代輪機管理人才。學生要成為管理級的輪機人才,必須要考取海船輪機適任證書才能上船任職,海船動力設備拆裝實踐是輪機工程專業考取海船三管輪適任證書重要的、必須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本方案設計目的是:研究一套有效的、實用的實踐教學方案為學生考取適任證書創造良好的平臺,通過拆裝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故障、處理故障的能力以及提高實際管理與維修技術的綜合能力。為此我們設計了動力設備拆裝實踐教學的改革方案。
二、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1.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兼容操作級與管理級的要求,具體規劃如表1所示。
2.設備與人員配置。將柴油機零部件拆裝檢驗測量中的主軸承拆裝、曲軸拐檔差測量、噴油泵拆裝、噴油器拆裝、空氣分配器拆裝單獨出來,與增壓器拆裝、分油機拆裝、輔助鍋爐拆裝一起統稱為單項拆裝,其余項目合在一起稱為柴油機拆裝。按每班40人將每班學生分成8小組,每組5人。將專業課程教師與實驗室人員組成實踐性教學實體,共同完成學生的綜合訓練,動力設備拆裝需配備指導教師4名12人次。設備與人員配置見表2。
3.拆裝操作流程。動力設備拆裝操作流程可參見表3。
(1)柴油機拆裝由2名教師指導,每個教師負責1個項目(2小組),每小組至少拆裝1個缸。
(2)其他單項由2名教師輪換指導,保證每天有4名教師進行指導,每個教師負責1個項目(2小組)。
(3)噴油設備、泵浦設備每個學生1套,其他設備每5個學生1~2套。
三、方案評估與分析
實踐教學方案充分考慮了國際公約和國家要求,同時考慮了專科教育的特點與連續性,強化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能夠滿足新規則要求和未來船舶輪機管理的需求。采用集中訓練的方式操作,能夠讓學生對動力設備結構組成與拆裝檢修等有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基本技能。但該方案項目過多,又采用集中訓練方式,需要配備至少4名指導教師進行輪換,特別是學生班數多時,教師工作量大,易于造成工作疲勞;學生分組較細,實踐教學場地要求較大,易耗品消耗較多,因此要求保證易耗品的連續供應。
四、教學實踐情況
該方案與評估先后在我院航海類輪機工程專業輪機091、092班和輪機101、102班專科共四個班,進行動力設備拆裝三管輪評估項目教學實施。結果表明:采用集中拆裝操作方式能在學生評估完理論項目之后給予必要的實際技能綜合訓練,方便于教學的計劃和安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動力設備拆裝三管輪評估項目的通過率,其中09級通過率為83.5%,10級輪機通過率為97.7%。表明該方案在實施中的可行性和持續性較好。隨著指導教師對方案實施的熟悉性增加,相信學生的評估通過率會穩定在一定的高度。本課題組認為既要滿足未來發展需要又要立足于我院實情,采用本方案,可以增加和強化理論教學時的現場教學,同時結合新編《動力設備拆裝》指導教材,保證動力設備拆裝實踐性教學的嚴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拆裝過程的控制和指導教師的教學。
五、結束語
我國航海教育的特點之一是:船員短缺導致船員培養的周期縮短,實際與理論存在一定脫節,不利于船員素質的提高,因此新的規則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的條件。現行培養海船船員的國際新標準《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我國在此基礎上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規則條例第十條明確了適任考試是取得適任證書的條件,適任考試涵蓋理論考試和評估兩部分內容。我們應該改變過去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性教學的思想,將航海教育的重點從傳播知識轉移到實際技能的培養上來,即更注重實踐性教學的投入、研究、改革,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滿足21世紀對航海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公約(經1995年締約國大會通過修正的)[Z].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局,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89-294,501-5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局.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和評估大綱[Z].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218-221.
[3]黃加亮.陳景鋒.動力設備拆裝實踐性教學改革方案比較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2001,(3):76-82.
篇3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4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過水和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的實例,使學生建立物質跨膜運輸的感性認識,從而理性地認識到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第4章第2節“膜結構”、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學習奠定基礎。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為學習后面的探究性活動奠定基礎。
作為一節創新課,作者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強調內容的完整性,以“實例”為基礎,設計實驗思路為主,輔以實驗演示,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法,最終引導學生得出“生物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的結論,這也是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及教學重點。
2教學實施的程序
2.1引入
教師的組織與引導:由墨汁滴入清水的擴散實驗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觀察滲透裝置中的現象,輔以視頻動畫演示,設計“問題串”驅動學習。
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么液面會上升?水分子從哪里進入?
(2)如果用一層紗布代替半透膜,漏斗內的液面還會升高嗎?
(3)如果燒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樣?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現象,進入學習情境。根據問題引導,總結出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兩側的溶液濃度不同。
教學意圖:以實驗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生活現象說起,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訓練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探究能力。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自己說出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
2.2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的組織與引導:引導學生分析動物細胞是不是相當于滲透裝置。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的資料,自主學習。
教學意圖:創設問題情境識圖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2.3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的組織與引導:由生活現象引入,提出問題:“糖拌西紅柿”后碟子中的水從哪里來?
展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圖。引導學生思考出碟子中的水主要來自植物細胞的細胞液。
探究: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嗎?
(1)提出問題:
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嗎?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探究?
(2)作出假設。
當一個問題提出后,我們必須結合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必要時還要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并且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3)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思維:
①我們研究的對象是原生質層,肉眼能不能觀察到?所以我們需要選擇什么儀器?
②選擇什么樣的實驗材料更合適?
分組,提出要求,學生討論期間與各小組交流,了解學生設計的方案。同時制作好兩個臨時裝片,一個滴加清水,一個滴加蔗糖溶液。
請2~4個小組代表發言,交流互動。
(4)實施實驗。
在互動顯微鏡下給學生展示實驗現象,提出質壁分離及復原的概念。
(5)分析證據。
(6)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教師總結水分跨膜運輸的特點: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順相對含量的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分組匯報。
教學意圖:引導學生從植物失水的宏觀現象人手,激發學生探究微觀層面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問題的欲望;由水進出細胞要通過的結構.提出原生質層的概念;明確“提出問題”的原則:所提問題應該有價值及可探究性;通過探究案例的親身設計、師生交流、教師點評、案例展示、自我修正以及實驗結果分析等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逐步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語言表達、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實驗現象的演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求實、質疑、探索的科學精神。
2.4水通道和離子通道
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介紹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兩位在水的跨膜運輸和離子跨膜運輸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展示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的照片。
教學意圖:對學生進行了勵志教育,升華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2.5其他物質跨膜運輸的特點
教師的組織與引導:由水分子跨膜運輸的特點引出是不是所有的物質跨膜運輸都是順濃度梯度?出示事實,引導學生思考。
實事1:人體甲狀腺濾泡內碘濃度比血液高20~25倍。
實事2:水稻細胞吸收大量的硅離子,而番茄細胞幾乎不吸收硅離子。
學生活動:分析教師提供的事實資料,并進行討論和交流。
教學意圖:訓練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篇4
關鍵詞:城市交通;系統方案;西安市
1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研究的背景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需求也日益膨脹,人們在享受著汽車時代所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遭受著交通擁堵的困擾。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量是傳統公共交通所無法承擔的,城市發展與交通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對于西安這樣的省會城市,在城市逐漸加快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體現在越來越擁擠的進入西安市就業人口的增長,與城市的公共交通擁擠。所以對西安城市交通管理系統的城市規劃研究,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交通管理系統的建設尤為重要。
2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目前部分較發達城市,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系統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智能化綜合調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有很多系統沒有完善的后臺維護管理功能,管理不能及時應對突發事件、不能及時的城市交通狀況,很多系統沒有后臺的維護管理功能,交通信息不能實時的更新。
西安市非常重視交通運輸體系項目的研究和開發,積極探索建設智能化管理系統,并初步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規劃和實施研究,系統的研究框架是全國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體制,以國家城市標準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統為基礎,以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提出了總體建設原則、具體建設內容和分階段實施計劃。
3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統設計的原則
根據西安市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的重點內容以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特點,西安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統應遵循以下原則:
(1)西安市構建的交通管理系統應符合國家和交通部的政策、標準和規范。
(2)系統具有兼容性,設計的規模應根據西安市城市交通需求,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具有模塊化結構的參考。
(3)充分滿足城市交通管理和安全保障的需要,本著整體規劃和統一安排,分批實施,逐個完善的原則。
(4)保證系統的高質量的同時,考慮到城市交通和經濟現狀的基礎。
(5)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性,構建滿足西安市未來發展的城市交通管理的系統。
4 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統的總體設計
城市交通管理系統的目的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城市道路的利用率,公共交通的利用率,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效率,方便交通使用者和管理者。城市交通管理系統是一套在城市范圍內能夠實時、準確、高效的服務于交通使用者的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完善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構成統一的應用平臺,能夠協調西安市的人、車、路相互之間的關系。該系統涵蓋了智能交通建設的三個層面,結構框架圖如下圖所示:
(1)交通信息采集:路口采集系統、環路數據采集、閉路電視監控、 車牌識別系統、GPS系統、民警與公眾報警等。
(2)交通信息數據傳輸,包括有線通訊網絡、無線通信網絡。
(3)交通管理信息應用和服務:應用服務器、接入網關、內網交換機和數據庫。
交通管理信息平臺,將采集來的實時交通數據進行加工處理之后,把有用的交通信息實時的出去,可以實現交通信息的共享。實現各種交通管理信息共享服務的整合,滿足公共交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為相關部門提供交通信息。
5 結束語
通過對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統相關技術的分析,結合當前的現代城市的交通現狀,提出了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統的設計原則,總體設計和系統結構機制。此系統實施不僅為解決西安市城市交通中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同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部道路運輸司.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胡希捷.城市規劃要重視公共交通引導[J].城市交通發展,2012(04):9-9.
[3]馬曉焱.城市常規公交站點設置方法與交通影響評價[D].合 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4]尹乾,周媛.城市交通擁堵分析與和諧交通建設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2):20-22.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衍生式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學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教學背景來對教學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達到共建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綜合素養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彈性預設。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著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反映情況靈活的調整教學進程。同時在預設的時候,應該突出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課上,要預設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還可加強學生間的學習交流。
一、開拓教學空間,把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語文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歸于生活。生活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二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空間只局限在課堂上,會使得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識的內涵,因此,除了在課上傳授課本知識還要開發利用社會上的資源,將課堂延伸到學校外,讓學生去了解社會生活,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選擇地運用課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具有選擇性的使用課本,沒有必要將整本教材都講解,比如說書上的自讀課文,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畫出學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課堂上講解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其次,老師也可以選一些具有時代性并且符合學生水平的讀物,讓課堂更加具有開放性,教材更加充實。
例如:魯迅的《風箏》就可以以開發課外教學資源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延伸,因此選擇清代詩人高鼎的《風箏》一詩導入。
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旱,忙趁東風放紙鳶。”同學們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寫了兒童在謄天放風箏的情景
師:好多同學都有過放風箏的體驗,能說一下你們放風箏的感受嗎?
生紛紛回答(學生結合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然有話可說)
師:如果你想放風箏卻被粗暴的阻止時,內心的感受會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難點:在誤解和沖突中表現親情。)
在課后的結尾處,可以選擇課外短文《風箏》與課文比較閱讀,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閱讀訓練,這樣教學延伸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加深了學生對丈本《風箏》的領悟,把全文的難點轉化成學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將課堂內外聯系起來
在衍生式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來開設第二課堂,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既拓展了教學空間,同時也使得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拓。
3. 重視學生的思維與體驗
這主要是重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悟,以及學生自己的個性化閱讀,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學作品。在此期間,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對閱讀體驗的感悟,并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化以及獨特性,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與作者相匹配,產生共鳴。
二、延伸教學內容
教師在可以整體把握課本的情況下,以教學目標作為依據,緊扣教材來對知識進行適當的延伸。在延伸學習內容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緊扣教學目標
我們應該知道,延伸的教學內容是屬于課本范圍之外的,所以它必須服務于教學的目標。在對知識進行拓展的時候,要進口教學目標,不可搞形式主義。
2. 延伸適度
教師應該知道什么時候該拓展栝伸,并且不隨意延伸,盡量把握延伸知識的度。
3. 注重創新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樣化,具有新穎性。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來進行比較閱讀。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選用延伸的形式,從而創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整合學習方式
在國內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教育學習方式,另外一種則是學生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還有受動性的基礎上,而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有合作性,總而言之,這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封閉式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后者則注重學生的能動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成為真生的學習的主人,換言之,這就是一種合作的、發現的學習方式。其實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各有各自的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關鍵的是我們應該以哪種學習方式為主,哪種學習方式為輔。
在新課改中,改革重點便放在了學習方式上,并且學習方式還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步驟。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從片面失調調節為整體和諧,還可以使學生彰顯自己的個性。比如說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會自我調控;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既可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可以使學生領會到合作的真諦。然而,這也僅僅是這幾種學習方式的優勢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就是學習語文的全部。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或許會更適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學中,應該讓教師學會把多種的學習方式整合起來,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篇6
對象和方法:本次調查從97級和98級貧困生中隨機抽取80名學生作為貧困生組,其中男生69人,女生11人,農村學生75人,城鎮學生5人。再從3個系抽取3個班(貧困生除外)74名學生作為非貧困生組,其中男生57人,女生17人,農村學生32人,城鎮學生42人。采用貧困生組和非貧困生組比較法,選用了5種心理測試量表:(1)癥狀自評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爾健康問卷(CMI);(4)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1])。由心理咨詢中心老師在統一指導語的條件下同時進行測試。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長發展中可依賴的最重要的資源,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為了預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培養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種心理特點的總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穩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過教育加以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認識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質,如自信、合作、適應、真誠、責任感、創新能力等進行訓練。[2]樹立自尊、自主、自強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現代人的心理特點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學生在自我選擇、自我成長方面具有自覺意識,學會自主地確定個人成長的發展方向、發展計劃和發展行動,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頑強進取的精神。進行情緒教育。情緒是一種與人格、社會適應、創造能力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況。從本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SAS和SDS測試結果可知,較多的貧困同學有不良情緒反映,不善于調節情緒的困擾。因此應對學生的情緒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行情緒教育,培養學生準確知覺、理解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善于用積極健康的情緒直面環境,推動學習,對情緒進行成熟的調節。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心理學家皮亞杰把人際關系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約束性關系和協作型關系。協作型關系強調通情達理的協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轉換,擴大心理相容性,能夠容納自己,也能容納他人,人與人之間自在、愉快、友好地相處,享受友情的滋潤。心理健康教育基于這一思路,教育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領悟人際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關注貧困生成長,助人自助的教育過程,力求充分考慮貧困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溫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多的指導鼓勵,并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具體實施中,將80名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和對照組,以便進行效果評價。在時間安排上,先開設講座,講座之后進行團體輔導,同時針對一些同學進行個別輔導,最后進行心理訓練活動。
1.開設心理講座
心理講座每半個月開設一次,共進行5次講座,“心理健康標準介紹”、“大學生心理沖突及心理調節”、“人格特質及人格測試”、“情緒的認識和調節”、“環境協調與人際關系”等,重點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緒調節教育上。心理講座要幫助學生更新健康觀念、人格觀念和素質觀念,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要幫助貧困同學形成對貧困的正確認識和健康心態,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自尊自愛、自律自重、自強不息,提高情緒調節能力。
2.團體輔導——貧困生成長輔導小組
團體輔導以成長為主題,將自愿參加的32名學生組成4個輔導小組,由2名接受過“小組輔導訓練”的教師擔任組長。首先制訂團體輔導計劃書,擬訂小組的名稱、性質、目標、時間、設計依據、團體結構、保密原則及效果評價。成長輔導小組是有生命的、同質的、動態的團體,小組輔導過程是建立在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同感、真誠、接納的氣氛之上,自由交談,經驗分享,資源共享。成長輔導分為四個階段:小組創始活動、認識自我、成長經歷和成長目標。以探索輔導小組開端、自我認識為基點,回顧成長經歷,以重建成長目標為結束,對成長有了新的領悟,建立起個人成長目標。通過小組輔導,使個體成長發揮極大的潛能,形成了團體動力。
3.個別輔導
咨詢老師在個別輔導中表達了對貧困同學的理解支持和疏導撫慰,采用情緒疏導、認知調整和行為指導等基本輔導步驟和方法,分析無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幫助學生直面環境和壓力,進行自我意識、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支撐起他們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強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體意識,積極追求知識,發展自我。
4.心理訓練——人際交往訓練小組
人際交往訓練是以交往能力培訓為主、傳授交往知識為輔的一種心理訓練。人際交往訓練旨在通過對心理訓練方案的實施,采取強化的訓練方式,對合作、自主、責任心等核心人格特征進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與他人交往的知識與技巧,改變和增強各種社會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建立起協作型人際關系。人際交往訓練的理論依據是行為改變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其基本假設要點是:社會交往技能是能夠習得的,可以從干預訓練中學習交往技巧,獲得技能,而且在實際的環境中指導并解決交往問題。
人際交往訓練分為四個階段: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訓練、語言訓練、身體語言訓練、開放自我訓練。整個訓練過程由一個一個訓練活動組成,每個活動都包括創設情景、協作學習的過程,將學生引入一個與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扮演中獲得感受、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角色交換、協商、辯論、分享,加深對活動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人際交往訓練就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將認知的、行為的、情感的心理過程和諧地統一起來的能力訓練。
四、結論與分析
在對干預組進行了近一年的多種教育方式組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課題組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再次進行心理測試,將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測試結果相比較。由此可見,受教育后,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提高,說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效果是明顯的。這一結果證實了本研究的假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為幫助學生學習以科學態度和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發展潛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實施兩次心理測試前后近一年,各種量表的結果相比有減小趨勢,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前測效應,二是有的學生已度過新生適應期。
篇7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計算結果中總結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兩種形式。關鍵信息:①以教材作為出發點,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體會、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通過多次的檢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②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得出結論,使學生感受科學的嚴謹,啟迪學習態度和方法。
二、學習者分析
(一)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1.同類項的定義。
2.合并同類項法則。
3.多式乘以多項式法則。
(二)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學生已經能夠整理出公式的右邊形式。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等號的左邊形式和右邊形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公式的應用方法。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力能力。
2.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能運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三)解決問題
能結合具體情景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四)情感與態度
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并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采用“問題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結論―強化訓練”的模式展開教學。
教學評價方式:①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觀察、總結、訓練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②通過判斷和舉例,給學生更多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揭示思維過程和反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③通過課后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媒體:多媒體。
五、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引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多項式乘多項式法則和合并同類項法則,通過運算下列四個小題,你能總結出結果與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系嗎?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問題
1.[學生回答]分組交流、討論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點。
(2)結果的項數特點。
(3)三項系數的特點(特別是符號的特點)。
(4)三項與原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系。
2.[學生回答]總結完全平方公式的語言描述
兩數和的平方,等于它們平方的和,加上它們乘積的兩倍;
兩數差的平方,等于它們平方的和,減去它們乘積的兩倍。
3.[學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數學表達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口答:(搶答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斷:
( )①(a-2b)2=a2-2ab+b2
( )②(2m+n)2=2m2+4mn+n2
( )③(-n-3m)2=n2-6mn+9m2
( )④(5a+0.2b)2=25a2+5ab+0.4b2
( )⑤(5a-0.2b)2=5a2-5ab+0.04b2
( )⑥(-a-2b)2=(a+2b)2
( )⑦(2a-4b)2=(4a-2b)2
( )⑧(-5m+n)2=(-n+5m)2
3.小試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學生小結
你認為完全平方公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那些問題?
(1)公式右邊共有3項。
(2)兩個平方項符號永遠為正。
(3)中間項的符號由等號左邊的兩項符號是否相同決定。
(4)中間項是等號左邊兩項乘積的2倍。
(五)冒險島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學生自我評價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悟?
本節課,我們自己通過計算、分析結果,總結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團結協作共同取得了進步。
(七)[作業]p34隨堂練習,p36習題。
篇8
關鍵詞 互通式立交 匝道 視距 安全
隨著機動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公眾的目光越來越關注于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對公路設計人員來說,設計的適用性要以公路的安全,有效使用的能力為依據。當駕駛人行駛在一條與其能力和限度相適應的公路上時,對他們的駕駛能力就會有所助益,相反,當公路設計與駕駛人的這些屬性不相適應時,駕駛人的失誤可能性就會增加,并會導致交通事故等的發生。了解駕駛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感受以及車輛的行使動力特征,對公路的正確設計和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1 立交布局設計中的安全考慮
互通立交布局的設計特征組合在一起有時可能產生安全問題。布局的一致性、車道的連續、適當的通行能力、視距、標志、速度差異最小化、對駕駛員的要求最小化和不打亂駕駛員的預想等等思想都是立體交叉設計和運營時所需考慮的重要因素。
1.1 車道數的平衡
互通式立交設計時,無論交通量是否有變化或車道平衡的要求,整條高速公路或相當里程的高速公路都應提供基本的車道數。
車道平衡的概念是在出口和進口方面必須達到和諧的運營、減少車道變化、清楚地顯示前方的道路去向。在出口處,車道平衡要求一次只能增加一個車道,在人口處,車道平衡要求一次只能終止一個車道。基本車道數和車道平衡通過增加具有足夠長度的附加車道來充分利用出口和人口的通行能力并提前設置適當的標志。
1.2 出入口設置
在互通立交的引道上盡量采用單出口。這是因為一個出口比兩個出口容易設標志,并不易造成混亂,因而是較安全的方案。這種布局的缺點是其通行能力略低于一對分離式匝道出口的通行能力。在出現通行能力問題的地方,宜在出口引道上增加輔助車道的長度。所有出口都全部設置在構造物的引道一側。
相鄰出人口之間應當有足夠的距離,滿足布置交通標志的要求和給予駕駛員足夠的反應和操作時間,當不能保證主線出人口間的應有距離或遇轉彎車流的緊迫交織干擾主線車流時,應采用與主線相分隔的集散車道將出人口串聯起來。
喇叭形立交最基本的型式是單喇叭形立交,單喇叭形立交又可根據出口匝道位于橋前或橋后分為A、B兩種型式(如下圖)。
單喇叭形立交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只用了一座橋就避免了交織。而且還提供了一條半定向匝道,行車自由流暢。當然,單喇叭形立交之所以被廣泛普及使用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它能將所有的駛入駛出匝道匯于一處,適應了目前諸多公路收費的要求,它只需一個收費站就可以完全解決收費的問題,這樣不僅收費設施的造價小,而且便于收費管理,這是其它立交型式無法比擬的。當然,喇叭形立交也有其缺點,由于大部分的單喇叭形立交并非單純的三肢立交,而是做為四肢立交解決收費的一種方案,所以對于次一級公路來講,單喇叭形立交的平交口一端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當然同樣的問題在其它立交中也存在,但是如果不收費的話,完全可以將單喇叭形改為部分苜蓿葉形或菱形,相對來講可以少一座結構物并將集中的平交分散。
2 互通安全設計處理措施
2.1 互通內必須要有清晰的方向、分合流點明確互通區內要保證足夠的視距。當整個互通立交設在主線半徑比較大的凹形豎曲線范圍內時,有利于駕駛人辨認,反之,互通立交設在主線半徑比較小的凸形豎曲線范圍內或緊接其后時,則互通立交全部或部分被遮擋,不利行車。如導致減速車道部分在凸形豎曲線后面,出口不明顯,為解決該問題,加大該匝道的半徑,適當增加減速車道的長度,將直接式減速車道調整到凸形豎曲線前,雖說工程量略有增加,但極大的改善了視距誘導因素。
對于樞紐型互通立交在增加工程量不大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右側單出口,有條件的也可采用右側單人口,但如果有連續的多個出口,將導致信息繁雜,給駕駛人帶來判別困難,極易出現誤行現象。而左側分合流不符合中國駕駛人的駕駛習慣且能見范圍小,導致不自然的交通運行。對兩車道的匝道,一般左側車道為超車道,車速較快,從實際運營結果看,左側分合流具有較高的事故率。目前在建的合淮阜高速公路項目中合肥西樞紐互通立交,采用半苜蓿葉+半直連式方案,互通處于崗地,設計中經過多次方案比選,結合地形,優化進出口位置,采用右側單出口、單入口,工程量與雙出入口方案相當。該互通區內視距好,分合流點明確,有良好的方向識別性,消除了引起駕駛人出錯的各種因素。而若當條件受限制不能采用單出入口時,則應在各出入口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距離,以給駕駛人提供足夠長的判斷和反應時間。
2.2 互通內要有良好的運行線形
互通立交的設計原則是:在互通范圍內不刻意追求某單個指標,慎用極限指標,強調線形的過渡和連續,分合流方式和匝道線形應符合駕駛人和車輛行駛動力學的要求,并保證運行速度的連續性。
一般來說,在從主線流出的匝道上,駕駛人往往還沒有完全擺脫在主線上高速行駛的感覺,車輛行至分流鼻時,有可能減不到設計預期的速度,因此,在流出匝道上必須設置某種程度的緩和行駛區間,即在這個區間里,要與速度降低相適應地逐步減少曲線半徑,且線形設計應根據實際運行速度加以控制,不應出現急遽的小半徑曲線。在直連式互通式立體交叉設計中,縱面起伏時凸曲線前后的平面指標應一致,或具備良好的線形誘導。同時在平縱組合中,嚴禁在小半徑凸曲線后緊接反向平曲線,尤其在縱坡大的下坡更要杜絕這種線形設計。此外,要避免豎曲線與回旋曲線重合,特別是凹形豎曲線與平面上兩個反向回旋線重合。
根據美國華盛頓州對彎道交通量、交通事故和道路幾何構造等特性建立的數據庫模型,得出彎道交通事故數量不但與彎道半徑、彎道曲線長度、交通量和路寬有關,而且與有無緩和曲線有關。因此,在彎道處設置緩和曲線可以大幅度降低汽車的橫向滑動。這就是說,在互通設計中,靈活運用緩和曲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互通內要有完善的信號
通過完善的交通信號標志,可預告、警告和引導駕駛人,從而給駕駛人提供足夠長的判斷和反應時間。信號就好比“移動的地圖”,路況陌生的駕駛人只有通過所設置的標志來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提前知道前方將要出現的事情,以縮短事件出現的反應時間。因此,在平縱線形指標難以改善的情況下,有關部門與相關專業組進行協調,設置了完善的交通信號設施,從而增加了安全性。
3結束語
互通立交的安全性除了遵循規范要求外,還應針對互通立交的具體特點,靈活運用其各要素。當然,在設計中也不應該為了追求互通區的安全性,而取高指標,增大規模,不考慮實用性等,其實兩者都應兼顧。應該以滿足人的出行需求為根本,體現對人的關愛,體現人性化服務,注重安全性、舒適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最大的方便。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高中語文;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074-02
1.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高中詩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不高。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然是灌輸式教育,這種方式直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乏味、枯燥,降低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生探究能力較差。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很少有學生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比較依賴輔導書和老師,學生極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1.3 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老師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學任務,有時還會處理一些課堂的突發事件,因此一堂課中,老師的任務十分繁重。一般情況下,只能勉強將計劃的任務完成,很難再有時間去照顧個別同學,長期下來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會積累越來越的問題。
1.4 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來看,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課老師會占據五分之四的時間講解知識點,將主觀的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生很少能發表自己的講解。
2.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就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設計與開發詩歌課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主體地位。
2.1 系統性原則。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方式、教學結構等幾個因素出發,系統全面的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作用。并且實現各個因素之間的優勢互補,使他們各自發揮自身的作用,進而提高高中詩歌教學質量。
2.2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知識的主動獲得者,因此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出發,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平臺,給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空間,教師則在課堂中起著引導和督促的作用。
2.3 參與性原則。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即整個學習過程要由學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可以親自體驗學習,進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學生。
知識類型:概念性、事實性知識。
對教材的分析:高中詩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詩歌所表達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夠有賢能之任,助自己實現宏圖大愿。
對學生的分析:高中生時期的學生,內心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適當對他們進行引導。讓學生首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理解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
教學目標:通過詩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詩歌中描繪的意境;使學生掌握詩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創作中;使學生能夠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進而產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理解詩歌中作者內心的政治情懷。
課前準備:老師安排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詩人的資料和故事;通過網絡方式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感受詩人創作詩歌時內心的情懷。
安排課時:一課時(五十分鐘)
教學方式:課堂講解(學生閱讀、老師講解、學生之間交流、解決問題);教學媒體的運用(選擇適合詩歌朗誦的音頻文件、制作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視頻資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音頻播放進行朗讀、觀看幻燈片解決講解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吸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對幻燈片的觀看,非常直觀的了解了詩歌的知識點;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充分激發了學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圓滿的完成了詩歌《短歌行》的教學任務。
篇10
關鍵詞:立體交叉;匝道;交通量
0背景
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贛州,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區位優勢明顯、自然文化資源豐富、體制機制充滿活力,最具潛力建設成為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紅旗大道作為主城區的東西向交通要道,與城市連接線贛南大道之間的交叉等級要求較高。紅旗大道需要保持一定的服務水平,能夠快速疏散城內交通,不能有過量的交通流在此聚集。因此,該立交應該建設成為一個直行暢通連續,出城轉向快速便捷且進城便捷亦能有所控制的服務性立交形式,以適應城市的交通發展需要。
1項目現狀
紅旗大道近期將與贛南大道同步實施改造,紅旗大道規劃紅線為60m,其穿過贛南大道后稱為紅旗大道東延伸,東延伸穿越京九鐵路,與站東新區的工業區實現聯系,其紅線寬度為30m。紅旗大道與贛南大道天然處于分離式跨越形式,紅旗大道處于低谷,下穿贛南大道主線,四周雖無建設用地,但均是低山丘陵地帶,選擇合適的立交形式,將會減少開山挖方量,同時,由于紅旗大道距離貢江大橋距離很近,其匝道形式的選擇將會影響到貢江大橋主橋橋跨,因此,貢江大橋也成為紅旗大道匝道選擇的控制性條件之一。
2設計原則
功能協調、定位分級、經濟高效、安全美觀。
3立交選型確定
1、主線路段通行能力
研究目標年確定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
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城市主干路50km設計時速的一條機動車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為1690 pcu/h?lane。
單向設計通行能力按下式計算。
N=ngkm?δ
式中:N-單向設計通行能力,(pcu/h);
經計算,城市主干路單向二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為2501.2δpcu/h?單向,單向三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為3515.2δpcu/h?單向;單向四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為4394.0δpcu/h?單向。單向輔道的設計通行能力為1640.0δpcu/h?單向。
2、節點流量預測
特征年交通量總計2010年4023 pcu/h,2020年6456 pcu/h,2030年8334 pcu/h。
3、立交形式的選定
紅旗大道近期直行流量不大,但隨著站東區的工業園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與主城區聯系的直行交通量將會增加。站東新區與貢江大橋通過紅旗大道同水東梅林片區的聯系增長較快,需設匝道實現溝通。轉向交通中,主城區的紅旗大道與贛南大道北,即貢江大橋的聯系是主要的轉向流量。經過深入比較分析,并考慮了近遠期結合,得到以上的立交形式。
1實現主城區與貢江大橋方向主流向的轉向溝通,左轉匝道采用半定向形式,左右轉匝道均為雙車道匝道,滿足其交通轉向。
2、貢江大橋北與站東新區(紅旗大道東延線)溝通的轉向交通,由于在紅旗大道東側距離貢江大橋過近,考慮利用定向匝道的迂回空間設置苜蓿葉匝道。
3、紅旗大道東延伸到贛南大道南不具備設置匝道條件,可以通過道路繞行解決。
4、紅旗大道東延線和貢江大橋北的右轉匝道受到貢江大橋的距離限制,在紅旗大道平面單獨設置分離車道,以滿足縱斷面設計要求。
5、其他方向均采用右轉直連匝道。
4 設計要點分析
1、平面線性設計
紅旗大道立交線位圖
根據該互通式立體交叉的地形、用地條件等因素,確定主要平面線形的要素。紅旗大道是設計車速為50km/h的城市主干道,線形等級相對較高,盡量保證其舒展、流暢,由《規范》中可知,不設緩和曲線的圓曲線半徑一般最小是700m,而本設計采用1000m,符合規范要求;匝道設計車速為30km/h,將F匝道設置為環形匝道,C匝道為半定向匝道,其余匝道為右轉直連匝道,圓曲線最小半徑為35m,大于《規范》中超高ih=6%最小半徑為30m的要求,回旋線參數最小值為35m,回旋線最小長度為25m,文中亦滿足要求。除了以上參數必須符合規范要求之外,還應注意匝道端部的過渡。
2、縱斷面設計
匝道縱斷面線形受主線的縱坡限制,以及匝道與匝道、匝道與主線相交處標高的控制。匝道最小縱坡應滿足縱向排水要求,不應小于0.3%。并應注意匝道的拉坡范圍應該以車流分合流端部作為起點或終點,在分流合流前的部分應隨主線的縱坡和橫坡變化而變化。但在具體確定分合流匝道的起點和終點高程以及橫坡時要綜合考慮主線的縱坡和橫坡,匝道在該處的縱坡、橫坡不能簡單地取主線的縱坡、橫坡,這樣在理論上是不連續的。設計高程均為設計線處的路面高程,設計時主要考慮橋梁長度,在交叉設置以及平、縱組合的基礎上,盡量放緩坡度,避免過大的起伏,以增加行車的安全及舒適度。
本互通立交設計車速30km/h,出口匝道上坡及入口匝道上坡最大縱坡不得超過5%,出口匝道下坡及入口匝道下坡最大縱坡不得超過4%,匝道豎曲線一般最小半徑值為400m,最小豎曲線長度一般值為25m。設計中半定向最大縱坡為3.58%,環形匝道最大縱坡4.67%,右轉直連匝道縱坡除E匝道受地形限制取到了3.59%,其余都控制在3%以內,豎曲線最小半徑和長度也都滿足《規范》要求。
3、橫斷面布置
主線贛南大道為雙向六車道,貢江大橋橋面寬度36m,其中行車道寬度為2*3.75+3.5m,非機動車道寬2.75m,人行道寬2.25m,中央雙黃線寬0.5m,路緣帶寬左右各0.5m,機非分隔護欄左右各0.5m。
被交主線紅旗大道為雙向六車道+兩側輔道,路基寬度60m,行車道寬度為3.75*2+3.5m,中央雙黃線寬0.5m,路緣帶左右兩側各0.25m,左右側分帶寬分別為4.5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到各有7m。。
城市立交需考慮到解決人行和非機動車道的問題,故上下貢江大橋的兩個右轉匝道均設非機動車道,同時設有樓梯供行人上下大橋,這兩個匝道行車道路基寬度11.5m,設為單向雙車道,行車道寬為2*3.5m,左側硬路肩寬0.5m,防撞護欄0.5m,中間機非分隔護欄0.5m,非機動車道寬2.5m;半定向匝道因為交通量最大故設為單向雙車道,路基寬9m,兩側硬路肩各0.5m,護欄各0.5m。其余匝道為單向單車道,路基寬度8.0 m,行車道寬為3.5m,左側硬路肩寬0.5m,右側硬路肩3m,土路肩各寬0.5m。
4、匝道的出、入口與變速車道設計
互通式立體交叉的出、入口一般設置在主線行車道的右側。互通匝道入口應設在主線下坡路段,并在匝道匯入主線之前保持一段互相通視路段。
本設計把加、減速車道都設置為平行式,這是因為考慮到匝道與貢江大橋相接,城市道路設計中常用的橋梁相接都用平行式變速車道,同時也考慮到減少占地面積的因素。
5、橋梁布置
本設計的主線橋(贛南大道)橋梁長度95.0m,被交道路紅旗大道無橋梁,匝道橋總長750m,橋梁的類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在道路交叉處,相鄰的左右幅橋基本采用對稱布跨,使視覺效果盡量整齊。在道路分流或匯流處,綜合考慮了主線和匝道的墩位,全部將接近的主線和匝道的橋放置在同一橋墩上,以達到優化布孔的目的。
5 結束語
本次紅旗大道互通式立體交叉的設計的難點在于:兩座山丘位于兩條相交主線東南和西南兩側的兩個象限中,兩條路線傍山而設,處在山谷與河谷里,紅旗大道立交是個橋頭立交,與大橋相距很近,地形限制很大,為匝道的布設增加了難度。
設計中充分考慮了路橋的設計配合以及建成后互通區的景觀效果。平縱組合設計中采用了線型與地形、地物、自然景觀、橋梁景觀相配合,以曲線為主體的設計手法。設計中應用了合理的平、縱、橫技術指標。
結果表明,本課題對紅旗大道互通式立體交叉的設計最終達到了:布局勻稱,造型美觀,平面線形連續舒順,縱面指標均衡、合理,視線誘導自然連續,橋梁及其接線景觀優美,與周圍環境配合協調,占地較少,投資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