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利用制度范文
時間:2024-02-21 17:4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循環利用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 要:文章論述了固體廢物的性質和危害,并詳實地介紹了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對策,針對固體廢物循環利用中產生的具體問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一、關于固體廢物回收
固體廢物通常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主要包括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按照固體廢物產生的原因,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1.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是在工業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排入環境的各種廢渣、污泥、粉塵等。工業固體廢物如果沒有嚴格按環保標準要求安全處理處置,對土地資源、水資源會造成嚴重的污染。
2.危險固體廢物。危險固體廢物特指有害廢物,具有易燃性、腐蝕性、反應性、傳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產生于各種有危險廢物產物的生產企業。從危險廢物的特性看,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潛伏著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長死亡率增高;或使嚴重疾病的發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當時會給人類健康或環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時)或潛在危害等。
3.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主要有:一是感染性廢物,指攜帶病原微生物具有引發感染性疾病傳播危險的醫療廢物,包括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傳染病病人產生的垃圾等;二是病理性廢物,指在診療過程中產生的人體廢棄物和醫學試驗動物尸體,包括手術中產生的廢棄人體組織、病理切片后廢棄的人體組織、病理臘塊等。
4.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有機類,如瓜果皮、剩菜剩飯;無機類,如廢紙、飲料罐、廢金屬等;有害類,如廢電池、熒光燈管、過期藥品等。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固體廢物的品種增多,數量不斷增大。若不重視固體廢物的回收處理利用,不僅浪費大量的寶貴資源,降低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會把有害物質帶入到生態系統中,當數量超過生態系統本身的自凈能力,會導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事實上,固體廢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后可成為新的資源重新進入生產過程,這不僅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且還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中的循環經濟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現實中,人們非常重視發展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中的循環經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仍然存在值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1.固體廢物回收市場秩序混亂:目前,回收行業已完全放開,大量流動人口加入到廢舊物品回收行業,回收市場呈現出無序化經營狀態;回收網點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利大搶收,利小少收,無利不收”;有些網點法制意識淡薄,打著收購廢品的招牌,非法收購被盜的公共設施和企業產品,助長了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引發了大量社會問題。
2.資源回收率偏低:一些企業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重建設項目,輕視廢物處理利用;一些無處置能力的企業,也未能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將所產生的工業廢物全部交由專業公司集中處置,或受利益驅使將企業所產生的危險廢物轉移給沒有處理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置,這很容易導致二次污染;廢物回收的利益驅使著一部分非法收購者也參與到危險廢物的回收活動中,將部分含有殘值的危險廢物拆解變賣或用以制假、造假外,余下危險廢物未經處理隨意丟棄,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同時,由于固體廢物的分類回收體系和分類回收機制尚未完善和建立,所以,很多可以循環利用的固體廢物沒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的丟棄現象嚴重,資源的回收多為低級的材料回收,如,廢紙、廢玻璃、廢鋼鐵等。
3.工藝技術亟待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仍在減量化,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發展缺乏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不夠。加之,固體廢物資源化具有技術難度大、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差等特點,因此,固體廢物資源化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處理處置設施小而全,導致了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分散配置,產品成本較高,在回收市場不具有競爭優勢;現行固體廢物資源化工藝和技術、回收處理方式和能力不能很好適應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4.消費觀念有待改變: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是推進循環經濟、固廢循環利用的重要環節,有什么樣的消費,就有什么樣的市場。人們在消費時,除了注重產品本身的性能外,還刻意追求產品外在的包裝,使企業為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過度包裝,增加了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
5.法律法規不健全:當前固體廢物處理和循環利用的現狀是,對城市和工業領域的固體廢物處理有所重視,從《環境保護法》到《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止法》再到2002年的《清潔生產促進法》,甚至是目前正在起草的《循環經濟法》都將固體廢物立法的重點放在城市和工業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上。但還是不夠的?,F實中固體廢物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循環利用程度低,法律的效力沒有保障,結果不但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環利用物質的浪費,而且嚴重威脅著居民的身心健康。
當前固體廢物防治問題越來越突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越積越多,長期得不到有效處置,給周圍環境帶來了嚴重危害,許多省市的廢渣危害尤為突出,鄉鎮企業工業固廢處置更是薄弱環節,急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對策措施。
三、發展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中循環經濟之對策措施
1.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促進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政策、法律法規屬于循環經濟的立法范疇,循環經濟立法近年來在一些發達國家發展迅速。目前,德國、日本、美國、瑞典、挪威等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比較完備,日本頒布了《推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1996年生效的《資源循環和廢物管理法》成為建設循環經濟的基本法。國外成熟的立法經驗說明,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首先,必須制定基本的或綜合性的循環經濟法律;其次,要結合實際需要制定專門的循環利用法律、法規;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充實與循環利用配套或促進循環利用發展的規定。由于我國具有自己的法律體系結構和環境立法傳統,因此,不能照搬國外循環經濟的立法模式,只能結合我國的環境立法結構在有關層次上定向地借鑒和吸收一些具體的立法或法律制度。要著手制定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利用、電器、建材、包裝物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生產者責任制度,委托者付費制度,污染損害者賠償制度,宣傳教育與職業培訓制度,公眾參與和監督制度,環境信息建設制度,市場準入和市場運行管理制度,發展與培育中介組織制度,推廣循環產品標志與循環包裝標志制度,消除廢物再生利用的壟斷制度,包括稅費征收、可交易許可證、押金退款、綠色補貼、價格支持等在內的經濟刺激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廢物資源的經濟政策,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對廢物回收采取經濟激勵措施。
2.建設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體系。對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產業進行科學規劃,整頓規范固體廢物回收市場,盡快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逐步提高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率和資源化水平。扶持發展固體廢物資源化企業和產業,加快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產業中心建設,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區域間固體廢物產出企業與固體廢物資源化企業合作,引導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向集中化、專業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降低固體廢物資源化成本。
3.開發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技術。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發展需要以先進技術、關鍵技術作為支撐點。而固體廢物循環利用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微觀層次上,要求企業縱向延長生產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生,特別是對一些重點行業(如造紙、水泥、化工、建筑等),要先推廣一些簡單易行的技術措施,對重點企業要高起點地投資于循環經濟;同時拓寬橫向技術體系,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宏觀層次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發展高新技術環保產業,使資源實現跨產業循環利用,綜合對廢棄物進行產業化無害處理。要重視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開發和創新,將其納入科技發展計劃。加大固體廢物資源化科技開發投資力度,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垃圾的產生。
4.構建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的長效機制。借鑒發達國家固體廢物資源化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完善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化的扶持和鼓勵政策。不僅要重視資源的減量化,也要重視固體廢物的回收和資源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爭取國家支持,對固體廢物回收處理企業及購買再生資源加工產品的企業和個人實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公眾多用再生物品。政府要加大對重大固體廢物資源化項目的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支持。構建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的長效機制,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的發展。
5.加強固體廢物資源化標準建設。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化水平,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發展,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迫切要求制定和完善各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廢物排放及污染控制標準。實行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申報登記制度,研究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回收和使用單位以及消費者對廢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法律義務。建立落后技術、工藝和設備強制淘汰制度,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嚴肅查處各種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主要通過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增強人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加快發展固體廢物回收處理利用中的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6.廣泛開展循環利用的宣傳教育引導綠色消費。在組織開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宣傳活動中,把推動循環利用發展作為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轉變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費,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等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活動逐步變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循環經濟;廢物管理;社會自我管制;延伸生產者責任 ;優先事項
中圖分類號 F037;DF4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5-0143-05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化解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是一種按自然生態物質循環方式運行的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人類經濟系統與環境和諧發展,目標是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區別于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產品―廢物的單向線性流程,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經濟活動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型流程,以資源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為特征,以減量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為原則。資源節約和廢物循環利用構成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1]。目前德國的廢物再生利用率居世界首位,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廢物再生利用率達50%以上,其中某些廢物種類的再生利用率更高,如包裝物(77%)、電池(72%)、書寫紙(87%)。德國綠點組織DSD創建的綠點標志已經在22個歐洲國家使用,以DSD為核心組建的“歐洲包裝物再生利用組織”(PRO EUROPE),在實施歐盟包裝物指令、消除成員國貿易障礙方面日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與德國先進的廢物管理立法和公共政策密不可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當局積極探索廢物管理的新途徑,完成了從末端治理向循環經濟的范式轉換。筆者試圖從德國的廢物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為切入點,分析其制度特色和環境政策內涵,以期有益于我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建設。
1 德國廢物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
1.1 1972年《廢物處理法》
20世紀70年代早期,約5萬個垃圾場遍布德國,多數都是位于城郊的未經管理和控制的生活垃圾和商業垃圾的傾倒地點。由于垃圾滲漏對作為飲用水源的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政府不得不考慮政策調整,1972年制定了《廢物處理法》,主要目的是關閉無人管理的垃圾場,代之以集中的地方政府嚴密監管的垃圾場,此舉成功地把垃圾填埋場壓縮到300個。
1.2 1986年《廢物防止與管理法》
大型廢物處理廠的運行產生廢氣廢水,廢物的長途運輸也會引起不利的環境損害。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不斷增長,焚燒、填埋方式和新建處理廠受到民意強有力的抵制。德國政府環境政策的指導思想不得不從擴大末端治理能力轉向注重源頭削減和循環利用。相應的在立法中確立了廢物預防和再生利用優先于廢物處理的原則;規定了石油企業向消費者回收廢油,以環境友好的方式處理的義務――這是著名的“延伸生產者責任”的雛形。
1.3 1991年《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裝廢物條例》及其修正案
1990年,德國政府制定了一個針對一次性聚乙烯飲料瓶的押金法。因為多數的德國飲料包裝都是可重復充填的,所以該法主要影響的是進口產品制造商的利益,因此歐洲國家的幾個產品制造商聯合向歐盟委員會投訴押金法構成隱蔽的貿易壁壘。歐盟委員會支持了外國制造商,裁定德國針對單一產品、材料適用押金制違法。陷于被動的德國決策者迫切感到制定綜合性包裝物管理法的必要性。
1991年6月12日生效的《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裝廢物條例》,設定了雄心勃勃的包裝物強制性循環利用的系列目標,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計劃到1994年1月回收全部包裝廢料的50%,第二階段是計劃到1995年6月,回收80%的包裝廢料,收集設施必須對被收集回的大部分材料進行循環利用。
該條例的最顯著的特征,是要求把包裝投入市場流通的制造者、包裝者、經銷者承擔回收和循環利用責任,從而大大減輕了地方政府處理廢物的負擔,還規定制造商和經銷商有權委托第三方替代履行回收利用義務。該條例1998年修正案,為處理包裝廢物設定了嚴格的先后順序,首要的是預防、減少包裝廢物產生;其次是舊包裝應當重復使用或再生利用;只有不能預防、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包裝廢物才可以填埋和焚燒處理。
1.4 1994年《資源閉合循環和廢物管理法》
經濟手段的失敗是德國走向循環經濟之路的一個誘因。20世紀90年代早期,德國政府也曾嘗試通過向生產者收費的經濟手段來解決廢物處理問題,目的是增加末端治理的成本,抑制廢物產生量和鼓勵循環利用。但是該法案遭到產業界特別是可能需要支付巨額費用的利益集團的強烈抵制,因而最終被迫放棄了這一做法。
1992年在里約舉行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加快了德國轉向循環經濟的步伐。德國環境部長Klaus Tpfer選擇資源節約作為廢物管理的新突破點,提出了資源閉合循環的概念,意即資源歷經生產、銷售、消費環節后作為二次原料繼續利用,始終處于閉合的經濟循環中,以替代主要的原生資源。
1994年德國頒布了廢物管理的綜合性立法《資源閉合循環和廢物管理法》,該法經過兩年的過渡期后于1996年生效。主要內容有:
(1)采用了與歐盟廢物指令相一致的廣義的廢物定義。廢物指該法附件一所列的所有類型的持有者放棄、打算放棄或被要求報廢的動產。一般而言,非經生產過程有目的制造出來的,或者產品生命周期終結時未能及時確定下一步具體用途的物質都視為廢物。
(2)申明立法目的是提升資源閉合循環的廢物管理、節約自然資源、確保廢物處理與環境協調。
(3)規定廢物的生產者、持有者和廢物管理各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應履行的基本義務。
1991年《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裝廢物條例》和1994年《資源閉合循環和廢物管理法》開風氣之先,是循環經濟立法的基石。德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廢物管理法律制度。其他相關立法還有:《商業廢物條例》、《報廢汽車條例》、《污水污泥條例》、《廢木材條例》、《電池條例》、《廢電子、電器設備法》、《居住區廢物存儲和生物廢物處理設施條例》、《垃圾填埋條例》等。
2 德國廢物管理立法的制度特色
2.1 “與環境相協調”的環境政策導向
建設資源閉合型循環經濟社會,首先必須徹底改變“用過就丟棄”的毫無節制的消費至上理念。在德國廢物管理的立法和實踐中,處處體現崇尚環境友好、生態有益、可持續消費的制度定位。
《資源閉合循環和廢物管理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指出,立法目的是追求循環經濟、資源保護和與環境協調的廢物處理。并設定廢物管理的嚴格的先后順序:防止產生―再利用―處置(Avoid-recover-disposal)。廢物管理的原則、要求及其變通都是以最小化對環境和生態的不利影響為依歸。另外,在循環利用時,物質循環和能量回收兩種方式何者優先,也取決于何者更與環境協調。《包裝廢物條例》第一條也宣稱以避免、減少包裝廢物對環境的影響為立法目的。
2.2 “延伸生產者責任”――廢物管理政策的關鍵機制
“延伸生產者責任”(EPR)是瑞典教授Thomas Lindhqvist在1990年給瑞典環境部的一個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來的,是通過使產品生產者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尤其是回收、循環利用、最終處置負責,達到減少產品的總體環境影響的環境目標的一種策略。
“延伸生產者責任”使得傳統的生產者責任向前、向后延伸。除了損害賠償外,還包括承擔產品回收、循環利用、最終處置的成本以及直接參與產品或產品環境影響的管理、提供所制造產品的環境特性信息等義務。
德國最早在廢物管理立法上實踐了延伸生產者責任,卓有成效地將全新的生產者責任概念融入它的《包裝廢物條例》、《資源閉合循環和廢物管理法》等立法中,并以“產品責任”概括之,使生產者責任內容得以進一步具體化:
(1)設計、制造、銷售的產品必須滿足可重復使用、經久耐用、使用后能夠安全地再生利用或以環境安全的方式處理的要求。
(2)在產品制造過程優先使用再生廢料或二級原材料。
(3)標明產品包含的污染物。
(4)通過產品標簽告知重復使用、再生利用的接收、押金支付安排等信息。
(5)接受回收的物品和使用后的殘余廢物,并進行再生利用或處理。
傳統的產品責任是指缺陷產品致人損害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侵權的民事責任。解決的是“在消費者、零售商和生產者之間有效分攤產品故障及傷害的風險?!?德國廢物管理法上的產品責任[2],不同于傳統的產品責任,不是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后果。主要關注產品環境風險的負擔,是解決廢物危機、實現環境外部性內部化的手段。具有法定性和行政強制性,相關規定的違反構成行政違法。EPR的落實是資源閉合循環廢物管理的關鍵。
2.3 政府與民間社會分工合作的廢物管理體制
德國的廢物管理體制實現了生產者、經營者、生產者責任組織、廢物再生利用和處理產業、消費者、地方政府回收利用機構、主管當局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動。
(1)政府主管當局被授權制訂有關條例規章,制定回收和循環利用的標準并強制執行;要對廢物循環的全過程實施監管,確保消費者便利地送回廢物;政府有責任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通過政府采購引領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品和再生材料消費行為;鼓勵企業開發創新性的替代包裝材料以及分類、循環利用廢料的先進技術,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2)生產者和經營者對自己投入流通的產品承擔EPR。
(3)消費者的責任是協助義務人收集和循環利用廢物,不能隨意丟棄廢物。此外還包括承擔包含在價格中的回收利用成本。德國立法鼓勵消費者通過選擇環境友好產品為資源閉合循環創造需求,從而影響生產者行為。
(4)生產者責任組織是由生產者建立和治理的、處理與EPR有關的執行目標的個別責任的共同體,是基于自愿或基于立法組建的、非營利的第三方組織。當生產者個別履行回收利用和押金-返還義務不經濟、不可行時,生產者責任組織可以提供替代履行的協助。
德國當局通過給予事實上的經濟利益、法律程序上的便利、免除不利益,積極誘導社會自我管制。既節約了管制成本,又提高了管制效率。
2.4 生產者責任組織的成功運作
德國的《資源閉合循環和廢物管理法》和《包裝廢物條例》等都規定允許委托第三方代為履行產品責任。企業通過加入生產者責任組織得以免除產品責任。1990年9月28日,來自包裝材料和消費者產品產業的95個公司組成了德國的生產者責任組織――Dual System Deutschland AG,簡稱DSD。DSD是一個提供包裝廢物回收利用服務的公司,基本定位是代為履行EPR,與項目中的所有參與者――生產者、銷售者、廢物管理產業、地方政府公平合作。
DSD擁有綠點(green dot)標志。希望加入DSD項目的生產者、經銷商通過付費取得在其包裝材料上使用綠點標志的許可。由綠點系統回收和再生利用包裝廢物,免除個別企業的履行義務。DSD并不自行建立分類和再生利用企業,而是與專業的廢物收集、循環利用、處理企業訂立合同,委托代為履行義務。目前DSD的合作伙伴已達到700多家。伴隨歐盟一體化的努力,綠點標志目前已經被22個歐洲國家接受和使用。
德國政府對DSD的運營實施監管,從維護公共利益出發設定了某些限制,并對其與原有收集系統的銜接做了必要的協調安排。包括:
(1)設立全國性的賠償基金。
(2)設定常規的收集明細表,收集箱的設置要便于消費者利用。
(3)整合DSD與州和地方的公共廢物收集體系,使之一體化。
(4)強制達到法定的包裝物收集和循環利用目標等。
DSD的實踐表明,生產者責任組織以其組織能力和規模經濟優勢可以顯著降低成本、籌集資金、采用先進技術、與政府和公眾溝通,是生產者個別履行EPR的高效替代方式。
2.5 立法設定包裝物回收、循環利用的目標和時間表
在包裝廢物管理方面,德國法并不直接禁止某些包裝物如一次性飲料包裝的使用,僅規定生產者、銷售者負有回收利用責任,迫使企業考慮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風險,給企業、消費者以充分的自我選擇自由。同時,德國立法為各類包裝廢物的回收利用規定了法定的達標率和時間表,以增強強制性。
在《包裝廢物條例》中,每年各類包裝廢物的循環利用率,按重量計都要達到以下標準(1999年1月1日以后):玻璃75%,馬口鐵70%,鋁60%,紙(紙板)70%,復合材料60%,塑料60%。
2.6 一次性飲料包裝的強制性押金制度
德國的環境政策素以嚴格、強硬聞名,面對歐盟其他成員國不斷的“貿易保護”指控,它依然堅定不移地實施一次性飲料包裝押金制度。2005年德國《包裝廢物條例》第三修正案頒行,宣布自2005年5月28日起,對非生態有益的礦泉水、啤酒和充碳酸汽軟飲料的一次性飲料包裝征收押金;自2006年5月1日起,押金制擴展適用到一切對生態不友好的一次性飲料包裝,而生態友好的一次性飲料包裝,如紙盒和聚乙烯包裝等則免于適用。
押金-返還制度本身糅合了政府管制和市場機制雙重因素。旨在以價格機制鼓勵使用可重復填充的飲料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的使用和隨意丟棄一次性飲料包裝物的行為。據統計,在實施強制性押金的第一年,可重復填充使用的飲料包裝的市場份額上升了10%。
3 德國經驗的啟示
3.1 循環經濟立法應以“與環境協調”為政策定位
發展循環經濟就要更新觀念,倡導綠色設計、綠色消費、資源節約和清潔生產,摒棄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廢物管理中,需要強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相對于無害化處理的優先地位,“減量”不僅意味著最小化廢物產生量,還意味著經由安全有效的廢物管理,最小化不利的環境影響。廢物管理的政策選擇不以生產、消費、處理過程廢物產生量的多寡為唯一標準,同時應考慮廢物的環境影響。宏觀和微觀的環境決策都要追求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最小化,把“與環境協調的”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3.2 建立政府與民間社會分工合作的合作管制體制
企業的經營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和有害廢物,個體消費決策也是外部性的根源。環境管制是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的主要對策,但管制的成本是龐大的,也并非總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罢ъ`與市場失靈是同等重要的?!保?]
臺灣學者詹鎮榮指出,為克服管制失靈,現代國家嘗試以“合作管制”代替公權力直接命令與禁止的單方高權手段成為一種潮流。即將部分國家責任分配于私人和社會,令其自我管制。這種社會自我管制具有自愿性和公益取向性,國家只提供正面或負面的誘因,私人保留是否為自我管制的選擇自由,目的在于透過私人實現公益。但是,社會自我管制有其局限,必須為私人經濟主體的自由決定設定最低限的法律規范框架約束,國家保留在自我管制失靈、公益目標無法達成時,采取積極矯正措施和直接介入的權力。
德國建立合作管制的實踐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方面,實行社會自我管制,鼓勵自愿履行和生產者責任組織代為履行EPR,可以減少單純的命令強制手段,節約管制成本,避免政府過度干預。
另一方面,要通過適當的強制為社會自我管制設限。如果純粹依靠自我管制,就難以杜絕搭便車現象和無效率的結果,此乃環境問題的外部性使然。
以德國的生產者責任組織DSD為例,過去它一直受到搭便車的困擾――參與綠點計劃是自愿的,一些公司冒用綠點標志而不付費,甚至一度導致DSD發生財務危機。所以,1997年《包裝廢物條例》修正時加強了管制,要求不參與綠點項目的企業報告產生的廢包裝數量,并且其廢物處理須經獨立的第三方審計證明;授權DSD將未經許可使用綠點標志的企業訴上法庭。此舉使得DSD系統得以維持良性運轉。
此外,在法律中規定附期限的明確目標,才能為生產者履行EPR提供一種清晰的界定和有效的約束。只有立法才能保證任何收集、分類、循環利用的目標和時限的約束力。在廢物管理方面,依靠企業自愿履行只有在符合成本收益或至少是有競爭利益才是可行的,沒有適度強制,私人和企業一般不會情愿承擔循環利用的成本。有些國家對廢舊電池、廢舊汽車實行自愿回收利用后,回收率逐年下降,最后不得不重新實行強制回收就是一個教訓。
3.3 推進科技進步、發展環保產業是循環經濟的支撐點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雄厚的財力和先進科學技術支持,要考慮現有經濟技術的承載力。有美國學者指出,德國政府在某些時期不切實際的強制性回收利用目標制造了巨大的供需脫節,而供應并不能自動產生需求。就鋁、鐵而言,因為原材料價值高和相對低的處理成本,回收利用較可行,然而,像塑料廢物,回收利用面臨高的經濟技術障礙,不考慮處理能力的決策,容易造成產供銷的斷裂。[4]
德國非常注重經濟成長和環境管理中的技術貢獻因素,鼓勵新材料以及廢物再生利用的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不是簡單否定塑料包裝的使用,而是通過科技創新突破瓶頸因素,不斷提高資源化比例,降低再生利用成本,使廢物處理能力的短缺得以緩解,廢物產業得以可持續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回收利用目標要求,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廢物產生量不斷降低,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環保產業蓬勃發展的良性循環。
3.4 循環經濟的優先事項仍需深入研究
強制性押金制合法性之爭的關鍵,在于是否認同reuse相對于recycling的優先位階。
德國法上肯定了reuse對recycling的價值優位?!栋b廢物條例》規定,如果全國可重復使用的飲料包裝的份額連續兩年低于72%,對一次性飲料包裝實施的強制押金就會生效。由于臨界點被突破,2003年1月1日,德國宣布強制性押金制開始實施,德國環境部長宣稱,不如此則可重復充填使用的飲料包裝市場就會崩潰。
歐盟委員會則指控這一制度構成對進口飲料的歧視。此前德國已經遭遇兩起類似的訴訟。22個歐洲國家組成的歐洲包裝物回收利用組織PRO EUROPE在一份聲明中也表明了對德國押金制的反對立場。他們認為,現行一體化包裝廢物的收集、循環利用的體系,已經實現了包括飲料包裝在內的包裝廢物的高效收集、循環利用。在此背景下德國強制押金制的采用,缺乏環境和經濟的正當性,會造成三個方面的不利影響。
(1)負面的環境影響。實施押金返還,勢必需要另外建立獨立于現行體系的收集制度,增加運輸燃料消耗、交通擁堵和CO2排放。而從保護環境的視角,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是否優越于可再生利用的一次性包裝也是值得懷疑的。
(2)負面的經濟影響。獨立運轉于其它包裝廢物回收利用體系之外的押金-返還系統,必然增加生產者的開支,最終導致產品漲價,還會對現有的回收利用系統構成威脅。
(3)阻礙了歐盟內部貨物自由流動。對使用一次性包裝的國外飲料產品構成歧視。
PRO EUROPE的聲明揭示了環境政策的兩難選擇:一次性使用的飲料包裝雖節約運輸成本但增加了資源消耗和廢物總量,可反復充填的飲料包裝雖可節約資源、反復使用,但是清洗和運輸也需要消耗資源,兩種選擇都有其價值合理性和弊端,誰更“與環境協調”?
筆者以為,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reuse 是否絕對優先于recycling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無論如何,環境政策保持謹慎是必要的,對個案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此應當存有一席之地。
4 結 語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0年全球環境展望概覽》中預言,“下個世紀對決策者的挑戰是制定適當政策鼓勵經濟生產部門以更有效、更合理、更負責任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鼓勵消費者支持和要求這種改革,這樣全世界人民就能更公平地使用資源。” 21世紀的環境政策和立法應當體現生態價值的回歸,以“與環境協調”為出發點,在政府和民間社會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的新型合作關系,提升環境管理的效能,公平分擔環境費用及分享其惠益,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馮之浚.論循環經濟[J].中國軟科學, 2004, (10) : 2~4. [Feng Zhijun. On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Soft Science,2004, (10) : 2~4]
[2][美]羅伯特?考特, 托馬斯?尤倫. 法和經濟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80. [Robert Cooter,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M]. 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ress, 1994. 580. ]
篇3
關鍵詞:建筑業;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分析;
建筑垃圾是指棄混凝土、棄土、碎磚、碎玻璃等固體廢棄物,主要產生于建筑物建設或拆除過程。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規模在不斷擴大,而需要拆除的老舊建筑物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建筑垃圾的處理量也在逐年增加。從20世紀60年代起,發達國家就加強了對建筑廢棄物回收處理方面的政策支持,通過法律政策手段推動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在我國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本文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先進經驗,提出我國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建議。
1美國、日本的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政策
1.1美國
美國是較早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的國家之一,主要從技術政策、法律政策、經濟政策等方面引導企業從事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活動,促使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得以實現。
1.1.1分級利用建筑廢棄物
美國建筑垃圾年排放量約3.25億噸,占城市垃圾總排放量的40%。美國根據建筑廢棄物的種類和特性,將建筑垃圾循環利用大致分為3個層次,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分層回收:1)低級利用。施工人員在施工現場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分揀堆放,簡單回填等,約占建筑垃圾總排放量的50%~60%;2)中級利用。建筑廢棄物處理企業回收建筑垃圾,用建筑垃圾代替傳統的路基材料。建材生產企業將建筑廢棄物加工成為各種砌塊、骨料等,約占建筑垃圾總排放量的40%;3)高級利用。將建筑廢棄物加工還原,成為可循環建筑材料,如將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瀝青等再利用。
1.1.2制定完備的法律政策,規范建筑廢棄物回收行為
美國建筑廢棄物的有效利用得益于完備的法律制度。1965年頒布的《固體廢棄物處理法》對固體廢棄物做出分類,對建筑產業廢棄物的處置和排放做出規定。1970年頒布的《資源回收法》,進一步擴大了建筑廢棄物管理的工作范圍,從簡單地控制排量、廢棄物處理工作到回收、再利用、減量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1980年頒布的《超級基金法》、《建筑垃圾填埋場設計規范》、《處理建筑垃圾行政許可制度》等法律制度則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做出更為詳細的規定。相關行政部門做出專門許可后,企業方可排放或運輸建筑廢棄物。生產過程中產生工業廢棄物的企業,不得隨意傾卸廢棄物。這些政策實現了源頭控制,即控制了建筑垃圾的產生。
美國依靠政府強制力來推進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進行了三次大的政策變革。20世紀60年代,通過政府及部門的行政手段,實現建筑廢棄物的污染控制;20世紀70年代,通過對市場進行經濟刺激,鼓勵企業在源頭消減建筑廢棄物產量;20世紀80年代,政府倡導、企業自律、公眾參與三方結合,各州結合自身特點,制定法律規定,公開建筑廢棄物年排放量,限制建筑廢棄物的排放。美國各州積極響應聯邦政府的政策,目前已有37個州提供建筑廢棄物排放量信息,27個州提供建筑廢棄物處理量信息,11個州提供再生建材產量信息。
1.1.3制訂經濟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從事建筑廢棄物處理活動
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鼓勵更多的企業從事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工作。例如:亞利桑納州的法律規定,若企業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再生資源或處理廢棄物型設備,政府可以按10%的比例減少企業需繳納的銷售稅;康涅狄格州政府對生產再生資源的企業,提供利率較低、風險較小的小額創業基金,同時減免該類企業的所得稅、設備銷售稅及財產稅等。美國也通過直接刺激手段,推動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例如,美國政府對排放建筑廢棄物的企業征收排污費、垃圾稅等。
美國環保局(EPA)發起了BuildingSavings計劃,引導企業從事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活動,從源頭減少建筑廢棄物的產生及排放。各州的政府與企業積極響應,出現了一系列示范項目。譬如,俄亥俄州的Marion參議員區在拆除過程中,對建筑廢棄物進行人工分類和機械分類,回收可利用的建筑廢棄物,使得該工程的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率達到82%,節省成本約160000美元。美國各州政府也制定政策,引導企業進行建筑廢棄物分類回收。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環保局建立了建筑廢棄物回收商品數據庫;俄亥俄州環保局了建筑廢棄物在線查詢目錄,為有意愿進行建筑廢棄物減量化的企業提供參考;德克薩斯州交通部于2013年投入6.77億美元,用于購買再生建材,使得250萬噸的建筑廢棄物得以循環利用而非簡單填埋,僅回收利用碎混凝土一項就為當地環保局節約了120萬美元。
1.2日本
日本國土面積窄,自然資源匱乏,使其必須考慮如何節約資源,實現建筑廢棄物的高效循環利用。日本將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劃分為三個階段:建筑廢棄物產生階段、建筑廢棄物處理階段以及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階段。通過對各階段的立法,結合嚴格的管理制度,減少了建筑廢棄物的排量,實現了建筑廢棄物的再生利用。
1.2.1建筑廢棄物產生階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廢棄物的產生階段,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源頭限制建筑廢棄物的產生。日本政府對建筑物的建造和拆除有著嚴格的約束,表現為:在項目的設計階段,要求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建筑廢棄物從施工現場的排放;設計需盡量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新建或拆除建筑物需向部門申請,不得擅自拆除等(見表1)。
1.2.2建筑廢棄物處理階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廢棄物處理階段,日本法律中規定,建筑廢棄物的處理需由排放者負責,排放者可按法律規定,將建筑廢棄物委托給建筑廢棄物處置企業進行處理。日本的《廢棄物處理法》、《建設副產物妥善處理推進綱要》等法律中規定建筑廢棄物由企業親自處理或委托給其他具有相關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理。對于不按法律規定履行義務的企業或個人,政府將對隨意燃燒丟棄者處以5年以下拘役或1000萬日元以下罰款(見表2)。
1.2.3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階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階段,為保證建筑廢棄物被高效回收,日本政府確立了建筑廢棄物分類回收制度。為規范再生建材的市場,引導企業從事再生建材生產活動,日本的法律中采用建筑廢棄物處理的準用許可制度,明確了相關企業的責任與入行準則。政府需要為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的單位或企業提供資金資助,以鼓勵企業進行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同時,法律中規定了工程項目中必須使用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的種類與比例,要求公共建筑必須使用建筑副產品作為原材料,明確表示未按規定使用將受到處罰。法律強制要求政府和施工單位使用再生建材,可以保證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企業的利益,使得更多的企業從事再生建材生產,以實現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見表3)。
2美國、日本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的經驗和借鑒
2.1完備的法律體系,保證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美國和日本通過立法,既控制了建筑廢棄物隨意填埋、堆放的現象,又保證了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踐證明,實現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關鍵,在于制定一套完整且符合本國情況的法律。如美國政府于1965年頒布的《固體廢棄物處理法》和1970年修訂的《資源回收法》等,日本政府于1970年頒布的《廢棄物處理法》及2003年頒布的《建筑廢棄物再生促進法》等十幾部法律詳盡規定了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方法、程序、相應的激勵政策與懲罰措施。這使得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有了法律依據,在法律的約束下促使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
2.2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相結合,加強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國、日本建立了完備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法律體系又結合法律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證了法律的系統性與政策的可操作性。美國環保局針對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法律,發起了BuildingSavings計劃,列出示范工程節省的材料和資金,鼓勵企業進行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日本結合法律規定,在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各個階段實施不同的政策,如在產生階段實行建筑物新建拆除備案政策,在處理階段實行建筑廢棄物轉移聯單政策,在回收利用階段實行分類回收、強制性使用建筑廢棄物的政策。法律與政策之間有效銜接,確保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2.3政府激勵扶持建筑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發展
為激勵建筑行業相關企業積極從事建筑廢棄物回收處理,美國、日本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并且帶頭購買再生建材。美國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企業可獲得稅費減免,各州政府帶頭購買再生建材,國家的審計人員有權對未按規定購買再生建材的地方政府機構進行行政處罰。日本為使企業增加對建筑廢棄物回收處理設備、技術研究及開發項目的投入,首先鼓勵中央和地方政府率先購買和使用以建筑廢棄物為原料的再生建材。通過這種方式,鼓勵企業開展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活動。
表3日本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階段法律措施
3我國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政策現狀及問題
3.1我國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政策現狀
隨著現代建筑業的飛速發展,新建工程、擴建工程、改建工程、需拆除的工程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大量的建筑廢棄物產生。對我國近十年來建筑廢棄物的年產量進行估計,發現我國建筑廢棄物年產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見表4)。
從2010年開始,我國建筑廢棄物產量增長速度大幅提高。經測算,2010、2011兩年的建筑廢棄物排放量年增長率達到19%以上。其中,拆除建筑物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占建筑廢棄物總排放量的80%以上。
建筑廢棄物治理問題已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已出臺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對建筑廢棄的回收處理做出詳細規定。1995年頒布的《城市固體垃圾處理法》,對于建筑垃圾的收集處理等方面做出相應具體的規定,明確了設計方、施工方以及政府部門的責任。2005年經修訂后頒布的《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就污染者依法負責、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監測;采用先進工藝從源頭控制固體廢棄物的產生等問題作出規定,并規定企業對固體廢棄物處理需申報登記,經有關部門許可后方可處理。2005年頒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中對企業運輸建筑廢棄物的過程做出規定,企業在獲得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處理建筑廢棄物,不得隨意丟棄建筑廢棄物,運輸建筑廢棄物的路線、時間不得隨意更改,對違反規定的企業進行處罰。為規范建筑垃圾循環利用行為,我國于2013年6月成立了中國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了關于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報告,以探索適合我國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生的道路。
3.2我國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政策存在的問題
我國雖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但建筑廢棄物的回收處理仍然存在問題。
3.2.1缺少關于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專項法律
涉及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法律雖然多,但是沒有專門的法律來規定建筑廢棄物的處理途徑。長期以來,我國對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僅在法規中有所涉及,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只是進行規定,不具有強制性。缺少專門的法律也使得各監管部門的責任范圍不清,對建筑廢棄物的監管體系存在漏洞。
表42004~2013年國內建筑垃圾年產量估計值
注:1.建筑施工垃圾年產量=建筑年竣工面積×單位施工面積建筑垃圾產生量,按每建成1萬平方米的建筑,會產生建筑垃圾550噸進行估算;2.建筑拆除垃圾年產量=建筑年拆除面積×單位拆除面積建筑垃圾產生量,通常我國拆除建筑建筑面積約為當年新建建筑施工面積的10%左右,結合當前拆除建筑物的結構特點,按照拆除1平方米建筑物約產生1.30噸建筑垃圾進行估算;3.建筑垃圾年產量=建筑施工垃圾年產量+建筑拆除垃圾年產量
3.2.2缺少達到政策目標的配套制度
為實現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美國采用建筑廢棄物分級利用,日本細化建筑廢棄物的種類以便對其進行分類利用,而目前我國對建筑廢棄物的利用則是堆放或填埋,僅要求建筑企業需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但沒有回收利用措施與之相匹配。此外,對處理回收建筑廢棄物的責任方的規定也不夠明確。
3.2.3懲罰多于獎勵,難以調動企業積極性
我國的法律中僅提到政府對從事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對該類企業進行扶持。但政策中未詳細說明何種行為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優惠政策有哪些,政府如何對企業進行扶植等。相反,政策中對排污費的計量方式及收取范圍、對排放建筑廢棄物的企業采取的懲罰措施規定的十分詳細。國外的經驗表明,通過政府的激勵和稅收優惠可以調動企業從事建筑廢棄物處理利用的積極性。如美國各州對從事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的企業或機構給予稅收優惠與經濟鼓勵,購買再生產品或用于生產再生產品的設備可享受優惠政策。日本鼓勵相關政府部門率先購置再生建材,通過“綠色消費”機制來刺激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這些國家的建筑廢棄物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與本國的激勵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4完善我國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政策建議
美國、日本的經驗表明,實現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與政策、法律息息相關。政府作為集體利益的維護者,應發揮其理性,通過設計、安排有效的政策,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對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借鑒美國、日本的經驗政策,結合我國在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過程中的問題,對我國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議:
4.1制定一套可供操作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體系
制定專項法律,配合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定并完善具體的規定與措施,形成一套可供操作的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體系。我國已出臺多部關于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法律,但只是一些籠統的條款,這使得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沒有法律保障。因此對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需制定專項法律,出臺適應我國國情的政策與措施,解決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隨意填埋堆放等問題。同時,各監管部門應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成立建筑廢棄物處理專項委員會,使得各部門既可以各司其職,又能做到相互配合。
4.2深化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
具體的政策中應明確生產者的責任及責任延伸的范圍,并細化各主體在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過程中的責任分配,政府對企業進行監督,保證政策的有效運行。同時,政府應鼓勵企業對建筑廢棄物采取分類回收方法。經分類回收的建筑廢棄物可以直接進入市場進行利用,建筑企業不需要對分類回收企業進行支付,而且經分類的建筑廢棄物,質量更高,雜質更少,回收利用價值更高,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篇4
[關鍵詞] 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 [文獻標識碼] B
一、對畜禽排泄物進行綜合利用的重要性
(一)減輕農業污染、加強環境保護的有效方法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十分迅速,1978年至2014年,我國肉類總產量從4584萬噸增加到8540萬噸,奶類產量從736萬噸增加到3725萬噸。畜禽養殖數量的大幅增長也使畜禽排泄物量持續增加。根據我國2010年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報的內容看,因畜禽產量持續增長且養殖方式發生轉變,畜禽養殖業的污染排放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農業面源污染之一。根據估算,20世紀80年代,我國畜禽糞便量僅有6.9億噸,至2010年,我國畜禽排泄物量已經達到22.5億噸??梢钥闯觯舨粚π笄菖判刮锛右蕴幚恚瑒荼貢o環境帶來很大負荷,也會對人和畜禽的健康方面產生影響,因此從防治與治理環境污染的前提出發,對畜禽排泄物進行回收處理與循環利用十分必要。將畜禽糞便轉化成可利用資源,能夠緩解農村生活和生產能源缺乏的問題,減少農村秸稈的燃燒以及畜禽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輕對空氣、對土壤以及對水源的污染,是保護環境與生態、治理農村污染問題的最好方法,同時也符合我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綠色畜牧業這一目標。
(二)產生可再生資源的重要途徑
當今工業和農業快速發展,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資源利用量正不斷增加,其中不可再生資源時刻面臨著枯竭的危險。畜禽糞便可作為資源進行使用,因畜禽糞便含有氮、磷等多種利于動植物生長的元素,在經過合理化處理與加工之后,畜禽糞便可作為優質飼料用于養殖業,也可作為有機復合肥料用于種植業,還可作為能源用于生活與生產,因此可以說是利用價值很高的資源。目前,因循環利用畜禽糞便這一工程受到的重視程度較低,使我國近八成的畜禽糞便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回收與利用,這是對畜禽糞便這種可循環利用資源的一種浪費。若加大對畜禽排泄物的回收與處理,將這種資源充分用于農業生產與生活當中,將會從很大程度上節約其他不可再生資源,并控制畜禽排泄物對環境的持續污染。
畜禽排泄物的能源潛力十分巨大。2010年,我國畜禽糞便可產生沼氣潛力為1072.75億平方米,折合甲烷643.65億平方米,折合煤炭量7659.41萬噸,同年我國天然氣的消費量為1070億平方米,可見畜禽糞便若轉換為能源使用則可減少60%的天然氣消耗,因此從資源循環使用與能源再生的前提出發,對畜禽排泄物進行回收處理與循環利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保護人與自然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
我國部分地區因受到耕地面積的限制,使畜禽排泄物在經過處理之后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利用效果不明顯,污染程度依舊很大;另外有些地區的畜禽養殖區域集中建于人口密集處,加大了畜禽排泄物對人與畜禽生活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引發人畜疫病傳播的潛在因素。通過對畜禽排泄物加以處理與利用,將從很大程度上緩解環境壓力,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人與畜禽的健康是一種很好的保障。
二、黑龍江省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現狀分析
黑龍江省因畜禽養殖地域比較集中,村、屯養殖戶之間距離較近,該種養殖方式使畜禽排泄物較為集中,不但污染了養殖區周圍的水源、空氣以及農戶的居住環境,加快了畜禽疾病的傳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綠色畜禽養殖業的發展。目前,黑龍江省內有個別規模較大的畜牧場已經投資和建設了畜禽廢棄物處理設施,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對畜禽排泄物進行綜合處理與利用:一是采用機械進行排泄物固液分離;二是采用機械翻堆方法或大棚進行高溫好氧發酵處理畜禽糞便,獲得腐熟度較好的有機肥;三是采用厭氧發酵生產沼氣。
在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黑龍江省的部分地區已經逐步建成畜禽糞便處理廠以用于畜禽糞便的沼氣化,并能夠通過先進設備與技術,比較有效且科學的對畜禽糞便進行回收、轉化與利用,但是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區還無法實現畜禽糞便循環利用產業的規?;?、模式化發展。黑龍江省畜禽養殖量正逐年上升,畜禽排泄物產生量較大,若提高對畜禽糞便資源的循環利用,將能產生大量再生能源,減少其他能源消耗。但絕大部分的養殖農戶的畜禽排泄物儲存方法仍為存放在貯糞池或糞坑,而基本不定期清理,因此畜禽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現象不容樂觀。目前黑龍江省在畜禽排泄物綜合處理與循環利用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與潛力,需要引起重視。
在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的相關政策支持方面,黑龍江省于2012年4月被國家列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國家為推進示范省建設,從2012年至2014年期間對黑龍江省投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補助資金8億元,著重用于畜禽排泄物的污染治理。2013年,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了《畜禽養殖污染總量減排技術指南》,用于指導畜禽養殖業污染總量減排工作。對已建成的牧場,要支持其進行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新建牧場要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畜禽糞污治理公司與牧場進行廣泛合作,提高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效率,從而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三、影響黑龍江省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水平的因素
(一)家庭特征及農村經濟社會因素
1.畜禽飼養農戶處理與利用畜禽糞便的方式,受其家庭特征的影響。第一,農戶對畜禽排泄物進行綜合利用受其飼養畜禽規模的影響;第二,畜禽養殖農戶家中的家庭非農勞動力人口數越大,其對于畜禽排泄物進行綜合利用的程度就越小,直接廢棄比例越大;第三,畜禽飼養農戶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越高,對畜禽排泄物直接廢棄不用的比率也隨之升高。
2.農村社會經濟條件也影響著農戶對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如人口集數大的地區或農村,畜禽排泄物的廢棄比例很小,用于還田的程度較大;當地企業較多的地區,解決農戶非農就業的比例大,畜禽排泄物的廢棄比例便隨之增高。
(二)其他因素
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著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第一,因畜禽養殖農戶或養殖廠對排泄物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大,使畜禽排泄物過分集中于一處,加大了沖洗污水量,而污水普遍被直接排放,使環境承載的壓力巨大,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第二,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設施不健全,使其綜合利用率不高。第三,畜禽養殖屬于微利經營,農戶普遍無力承擔畜禽排泄物處理的費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治理難度。
四、提高黑龍江省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水平的對策
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沒有相關約束的情況下,農戶在排放畜禽養殖廢棄物與排泄物時,不重視任意排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此應進行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創新。第一,明確農村環境資源產權。通過分散或明確農村環境資源產權,確立相應的責任、權利和利益主體,建立起有效的使用、補償和責任承擔機制。第二,實行嚴格排污許可證制度。建立基于市場的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和可交易的環境資源配額制度。第三,選擇使用排污標準和排污收費制度。
畜禽糞便的循環利用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是新時期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首先要加強畜禽排泄物的價值宣傳,讓公眾更多的了解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方式及產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與生態價值,激勵農戶參與畜禽排泄物的循環利用及產業發展;其次,各地政府部門應廣泛深入的組織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如舉辦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專題講座、研討會并印發宣傳品等,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宣傳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的好處;最后,做好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項目的集成示范與推廣,擴大產業發展的輻射效應。要運用多種方式,讓廣大農民和社會民眾認識到畜禽排泄物循環利用所帶來的利益,促使其盡快樹立資源循環利用意識,讓農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這一過程當中。
[參 考 文 獻]
[1]林福麗.減少畜禽排泄物對環境污染的措施[J].河南農業,2014(5)
[2]朱佳偉,王麗斌,張林源.畜禽糞便的環境污染與資源化利用[J].當代畜牧養殖業,2013(11)
[3]徐霄,毛正榮,尹獻遠.衢州市“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0)
篇5
(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循環經濟是資源戰略的實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客觀要求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資源連續使用以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安全措施。本文通過分析循環經濟會計現狀,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循環經濟會計的存在問題,主要包括:會計核算內容不完整、缺乏對循環成本的反映以及缺乏對環境、資源成本與收益計量的披露,最后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完善循環經濟會計的對策。
關鍵詞 :循環經濟會計;資源成本;循環利用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0-0179-02
一、循環經濟會計
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傳統“大量消耗、大量生產、大量廢棄” 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造成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的主要原因,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20世紀的結尾由德國和日本率先提出并實踐。主要是從需要減少廢棄物最終處置的角度提出。其具體做法是:降低生產產品的材料消耗和消費體系;繼續通過售后服務的復雜手段的使用時間和營業時間;廢棄物資源化通過工業化提純或自然凈化法進行回收。
循環經濟是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特點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根據在生產和再生產周期的所有方面的要求代謝和共生延伸產業鏈之間的關系,以“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是集約型增長模式。循環經濟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的污染與發展的思路,為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間的矛盾。
二、循環經濟會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密切相關的會計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對象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改變的重點。循環經濟的理論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思路和傳統會計無生態環境狀況,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提出“末端治理” 和諧經濟與環境為宗旨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傳統的會計核算和監督的線性經濟活動,提供財務信息的管理,考核和責任追究,從而達到經濟利益的目的。和循環經濟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與此同時,可再生資源利用有限的資源,延長發展的時間,從而為確保資源的循環利用。因此,傳統的會計循環經濟具有一定局限性。
(一)會計核算內容不完整
隨著逐步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是形成了“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機制”,對企業使用環境資源對自然資源和破壞價格的消費生態環境。在我國的會計實踐中,現行的會計制度中,還沒有與環境保護和資源匹配的會計制度,只有在企業管理成本中包含排污費和綠化費用,所有這些都說明,傳統的會計傾向于企核算業相關信息、資金和物資,而對企業的相關的資源、環境、廢棄物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監管力度不夠,。
(二)缺乏對循環成本的反映
傳統的會計成本是指各類企業在生產和銷售商品、提供服務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成本,對生產的環境成本沒有考慮,在宏觀層面上虛增國家的財富。目前的會計準則不給確認會計要素的環境下,由于缺乏對環境會計行為規范,無法統一的環境會計和信息披露模式,帶來環境信息披露一定的困難,對現行的會計制度,僅有“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缺乏相應的會計制度系企業的“管理費” 。目前的會計處理,僅反映流通成本,不考慮生產成本、再生成本、回收成本、重置成本,企業很難準確地記錄和反映環境管理活動,不能充分披露其現實和潛在的環境責任和環境風險。
(三)缺乏對環境、資源成本與收益計量的披露
傳統的會計沒有資源的經濟問題,環境帶來納入核算系統中的會計計量,因此,缺乏有效的度量對象的資源,環境會計,沒有能量消耗和會計計量與資源,環境和控制權的補償。由于環境成本和效益一般不通過市場交易確認以市場交易價格,為有效測量的會計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傳統的會計只考慮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很少考慮環境因素,當前的財務報表提供關于貨幣市場操作的貨幣信息本地化,并在普遍性和全面性的高度發出的信息。信息使用者無法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缺乏定量的方法是科學的,可行的指標體系,環境資產的貨幣計量、環境責任、環境成本和收入信息披露缺乏可操作性,這將直接影響到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
三、完善循環經濟會計的策略
(一)擴大核算內容引入新的計量方法
對于參與恢復環境的整體核算的企業,經濟業務的產品的再利用,應增加自然和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資本、環境收入、環境成本和利潤核算環境會計要素。資產應增加環境資產、綠色固定資產、綠色無形資產賬戶等。要加大環境負債賬目負債,企業會計計提污染專項資金。環境資本加入所有者權益、收入。除了確認傳統經濟收入的元素,也應包括自然環境和資源,環境收入的社會環境。應包括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支出,回收廢開支及其他開支的費用英寸傳統的會計計量是根據歷史成本原則,以測量與金錢的經濟事務。循環經濟需要轉移環境資源金融資源會計的重點,這些資源是由自然的人積累形成的,不是按照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等方法來確定它的價值,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再生周期是很大的差異,很難確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不僅受到金錢和歷史成本計量的經濟問題,它應該實現兩種方法的貨幣和非貨幣計量相結合,相互補充。
(二)創新企業會計核算體系
企業管理的循環經濟模式下的創新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內容。事實上,學術界提出了“環境會計”、“綠色會計”等理論,特別是以“環境會計”為主 。 “環境會計”是環保為核心,采取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權益、環境因素,如成本收益核算內容,使用的基本理論和會計方法,采用多種計量經濟學的基于方法的價值,會計和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和成果的環境問題的管理。這些不同點這些理論,就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現有的會計制度,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成本、收入等基本要素,在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會計假設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與重建。循環經濟要求的核心業務是全面反映環境、資源和生產相應的模式,一方面是實際成本,另一方面又回到了環保責任。因此,循環經濟的模式,改進核算方法,會計制度問題的創新下的企業會計體系問題。
(三)增加循環資源的確認、計量和披露
資源循環利用為資產的確認,可以清楚地反映企業資源循環利用中財務報告的情況,體現了循環經濟的企業的貢獻度,為管理決策,投資者和政府與公眾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資源和最具有實物形態,類似于傳統企業利用生產資源,資源循環利用與可靠性的回收,確認該資產是真實的,可核實的。確定為流動性資產資源,循環可以設立專門的“流動性資產的資產賬戶”,反映資源和周期。在會計,可以降低成本,或確認為收入,或確認為所有者權益。在回收資源的測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組合,從循環利用的資源,以鼓勵企業重視的角度來看,在綜合分析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殘余材料,產生作為副產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購買的資源回收企業,不同的處理方法,充分體現循環資源的實際成本。關于資源循環利用的披露,可以考慮設立一個獨立的報告,特別披露,可以清楚地揭示企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準確地向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循環經濟的發展,企業的貢獻,單循環經濟重點企業。這種新的會計處理企業將帶來更多的實惠,才能使企業和各方充分重視回收各類的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生產資料,再生資源各單位全面恢復生產資源的循環利用,人人都在提倡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玉平.我國循環經濟會計初探[J].經濟師,2012,(8):57~62.
[2] 徐松梅.循環經濟對我國會計核算模式的影響[J].北方經濟, 2012,(6):36~42.
[3] 李恩柱.中國循環經濟會計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2011,(5):56~59.
篇6
【關鍵詞】上海市高中 課本循環 調查
一、引言
(一)調查背景
在當前大力建設和諧社會背景下,須堅持循環經濟,在校園環境中加強學生的課本循環意識、提升學生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意識。課本循環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外學校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對課本循環這一問題開始調查研究并制定有效措施,例如美國、奧地利、英國等學校都在教師后設置存儲柜,學期結束后學生將留在柜子中以便下一年級升學學生使用。國外課本循環使用情況十分普及。據統計,我國一年要用課本20億冊以上。按每人每學期課本平均重1500克計算,如果課本連續使用5年,可節約528萬噸紙。因此,課本循環的節能減排意義十分突出,但是目前高中階段課本循環仍停留在理論階段,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仍須通過更多有效方法進行提升,因此繼續進行課本循環情況調查和制定措施十分必要。
(二)高中課本循環調查意義
盡管目前全國實行教科書循環使用還面臨一些困難,但是,中小學教科書循環使用,有利于節約國家資源能源和環境保護,對構建節約型社會也具有深遠意義。實行教科書循環使用、開創校園綠色化學在不久的將來變為現實。
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關鍵措施循環。使用課本能夠實現資源的節約。達到降低課本生產的頻率以及生產數量,直接節約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相關能源等,有效緩解目前我國面臨的資源緊缺問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環保意識。處于高中階段的青少年處在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階段。在高中學校內加強循環利用課本活動的宣傳,能讓學生意識到人類的生產發展所依賴的環境以及資源,對自身的身體健康存在重要影響,同時也對中國的持續發展存在重要影響。減輕高中求學階段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上海市某教育學院教授提出,一個學生在求學階段,每個家庭的每位學生至少需要花費3800元,這算是一筆不小的經濟開支,循環使用課本能有效減輕經濟困難經濟在課本上的開支壓力,減輕求學階段貧困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三)調查目標
論文通過對課本使用現狀的調查分析,了解學生群體對書本循環利用的看法及支持情況;針對課本循環使用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課本循環使用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提高課本使用效率,從而實現節能減排。根據調查中獲得的課本循環的問題與困難,集思廣益,采訪有關專家、教授、講師、同學及家長,獲得了一些良好的建議、找到了相應的針對性強、可行性高、創新度強的措施,來解決高中課本循環利用的問題。該方案在隨后跟進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二、上海市高中循環使用課本調查研究方法
(一)基本資料
基于高中階段的教育課程知識內容基本固定不變,課本內容也未進行頻繁改版,上、下屆學生學習課程基本相同這一情況,為了深入了解高中舊課本的循環使用情況,現特別選擇了上海市吳淞中學高一、高二、行知中學高二、上大高二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高一高二的學生進行調查,(由于需要添設更多的模擬卷、學科課外輔導類用書,因此高三學生難以得到一個確切信息,不在調查范圍內)。此次參與調查高一、高二學生總人數為178人,共發出問卷調查250份。參與調查分析的高中階段男女生構成情況如下表。
(二)調查步驟及內容
(1)問卷收放和訪談步驟。分別走訪不同學校;在各年級學生中隨機取樣進行調查;網上進行電子問卷式調查,聽取專業人士及社會人士對書本循環的看法和建議等。
(2)調查問卷涉及的主要內容。被調查人的學籍信息;使用書籍科目頻繁程度;個人對二手舊書的處理方式;對書本循環的看法和建議等。
(3)問卷方法數量。在期中階段一共發放250份道調查問卷,其中吳淞中學高二100份,吳淞中學高一、行知高二、上大高二分別為50份。
三、調查數據內容分析
(一)關于循環利用課本的重要性
設計這樣的問題目的在于明確高中生群體之中對于二手課本或教材的接受程度如何,課本循環的接受面有廣。在對高中學校進行的多分問卷調查分析之后,得出的結果顯示,11%學生認為不必要堅持書本循環,20%學生表現出的的無所謂的態度,69%學生認為加強書本循環十分有必要。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多數學生本身也擁有循環利用課本方面的環保意識,但是這樣的環保意愿并不十分強烈。同時,也存在部分高中階段學生缺乏環保意識以及責任意識,對環保尚未形成概念。這樣的現狀迫使必須加強環保宣傳,重視學生個提議是以及在宏觀方面操作的互相結合,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才能獲得效果。
(二)高中開展課本循環使用推廣活動
35%調查者表示不清楚是否開展過活動,44%調查者表示曾經開展過,而21%調查者表示不則表示學校從未開展過這樣的活動。從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仍舊缺乏主動對循環利用舊書這樣活動的關注意識。面對這樣情況,社會、學校必須加緊進行宣傳,堅持從個體學生抓起,發揚環保意識,并利用高中學生的規模優勢拓寬活動影響,最終實現對整個社會進行影響的目標。
(三)使用頻率較高的教科書比例分析
46%的學生經常利用到的是英語、數學、語文等課本,27%的學生使用了歷史、政治、信技等多門副科課本。高中階段的科目主要是圍繞著上述提到的課程進行教學,數年來多沒有改變過。另外調查發現上海市部分高中學校當前已經沒有安排勞動技能課程。
(四)循環利用認可度
32%的調查者偏好在開學階段下發期末收回一個學期以內歸自己所有。這樣能在完成一學期的學習之后不必再操心花費時間解決廢舊課本回收問題;23%學生贊同利用儲物柜,一邊能夠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間完成學習;25%學生希望通過圖書進行課本的借閱,以便能夠獲得更為專業放心的管理流程;20%學生對發放下課回收的課本的形式表示贊同,這樣能夠易于管理以便降低課本丟失率。
以上數據直觀表明高中學生比較偏向進行舊課本的循環方式。當然,就行舊課本循環處理的形式不僅限于以上幾種,當以上為學生較為偏好的幾種處理方式,同時也可以看出來,進行有組織、有規模完成舊書的回收和處理十分必要。
(五)循環使用推動因素比例
12%學生認為家長在循環利用可不能方面的支持十分重要;26%學生認為在政府幫助下能夠更高效開展活動;28%學生認為學校鼓勵和支持好似實現循環利用課本的根本所在;34%學生認為學生的環保意識才最為重要。
上述數據可以得出,循環利用課本存在多種多樣的影響因素,在實現循環利用課本的過程中,除了學生環保的自覺性以及自身建立的環保意識,所有學校,整個社會相關規范組織,同時也需要加強宣傳。此外,家庭方面的教育、政府的財政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四、問卷調查中得到的結論與建議
(一)調查獲得的基本結論
(1)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教學科目課本存在較高使用頻率,而信息技術、勞動技能等副科課本則使用頻率偏低,通過對這一現象分析,設想將副科、主科的課本進行分開,分門別類進行循環利用。不論哪種課本,都會存在一定使用周期,正因如此,循環使用二手教材便存在一定的風險。在舊課本的流通之中,可以通過學生或者舊教材流通機構將這樣的風險進行分擔,利用舊課本代售方式,加強舊課本流通程度。
(2)部分高中生擔憂循環再利用課本存在學生本身不同意這一最大困擾。然而在調查過程中,結果卻讓人十分樂觀,雖然有接近20%學生認為無所謂,然而還是有69%學生對循環再利用課本這一活動表示贊同,從支持百分比數據來看,循環利用課本是受到廣大高中學生支持的活動。高中課本存在使用期限,同時也具有穩定性,例如,英語、數學、語文等公共基礎學科。據分析偶爾這類課程也會有需要教科書的作業和復習內容,但這類課程可是相對較松,教師將需要教科書的任務在課內完成。若非用書不可,可利用復印所需書頁,將其發放給學生的方法。
(3)目前,高中學生在舊課本的處理過程中,主要利用到的方法便是儲藏課本,另外也有部分學生將舊書本按照廢品的價格進行出賣,由此得出循環利用舊書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能夠大大降低資源的浪費。一些教學課程時間安排較短,或教學內容相對長期不變,如美術、音樂等印刷質量較好的教科書,采取相對長的使用年限。而數學、英語等主要教學科目的課本,可先不循環再利用或將回收使用的周期進行縮減。
(4)從循環再利用課本的利弊出發,設計出的方法同時也受到多方重視——20%學生提出上課發放舊課本、下課再回收(專指副科課本)的建議;23%學生提出配置個人儲物柜的希望;25%學生提出圖書館進行借閱建議;32%學生則支持開學發放課本,學期結束后收回。高中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回收利用舊課本工作,在堅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一主要原則基礎上,構建起回收利用課本的工作制度或者管理條例。統一印制后,再由上級層層下發,由書本使用者自行將新印制書頁加入活頁本恰當位置,最后經檢查,保證每本書在學期末上交后都完整無缺。若給學生提供上鎖書柜,需資金支持。對于破損書本,不可能在上交后由學校一一排查,一一修復,因此在上交之前就讓學生自行修復書本。不僅降低修復書本的成本,還能使學生更加愛惜書本。
(5)循環再利用課本的可行性分析。在對上海市高中學校的課本循環情況進行調查并加以分析后,高中學校循環再利用課本的措施方法是存在一定可行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a.超過70%學生十分支持循環再利用課本的活動,部分學生同時認為更新課本的時間不應該低于3年;b.隨著學生年級的提升,學生都能夠意識到教科書利用過程中的有效性,均表示能夠實現課本的循環回收;c.若是能有中間結構完成舊課本的借閱和返回工作,那么學生便會少了很多課本借還方面的麻煩;d.部分高中學生缺乏快速獲得舊課本的渠道,這也是加強再利用課本的有利因素。調查分析認為,可以構建起專門的舊課本的回收部分,回收和借閱舊書本,也可獲得適當使用經費,一步一步實現課本的購買經費的平攤,具體細節需要進一步討論和完善。
(二)循環利用課本存在問題基本建議
篇7
關鍵詞:循環經濟法;預防優先原則;循環利用原則;合理處置原則;適當分責原則
中圖分類號:DF46文獻標識碼:A
一、循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邏輯起點
追求資本的高收益是市場經濟主體的主要動力源,然而,商品經濟的無限擴張性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所需的兩個基本條件――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呈現出日益短缺的趨勢。以至于維護環境安全、促進資源效率不僅是現代經濟面臨的難題,也成為包括循環經濟法在內的現代法律制度必須努力應對的問題。作為調整國家等公共機構在促進廢物的預防、循環與合理處置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部門,循環經濟法把保障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作為其兩個基本功能,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其制度構筑。
(一)循環經濟法的價值之一:環境安全
現代環境問題根源于社會演進的無序性,尤其受制于近代以來經濟發展的粗放性和自發性,特別是利潤至上性。近代的生產和消費不僅繼承了自然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的傳統,即把自然視作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和用之不盡的廢物排放場,而且把簡單商品經濟的獲利觀念擴展到極致,即,把基于價值規律的優勝劣汰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這種經濟方式和觀念無法把環境要素有效地內部化于經濟活動,割裂了環境資源與經濟資源的關聯,把人類生存環境置于人類經濟過程之外 ,從而形成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有學者指出,在任何社會制度中,工業主義都是產生環境問題的主因;也有學者強調,資本主義的內在沖動、惟利是圖的貪婪、開發新市場的愿望及無止境地刺激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是生態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1]。然而,無論二者分歧為何,其共同之處在于,現代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產物。
循環經濟法具有檢討人類經濟活動方式、保障環境安全的功能。首先,循環經濟法反映了人類倫理觀念的變遷。非人類中心主義和弱勢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轉向,反映了人類對現實生態問題的深度憂慮及渴望重建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強烈愿望。彼得•辛格主張,一切知覺生物都具有內在價值,應當獲得與人一樣的平等利益考慮,因為它們有自己的欲望,并能感知痛苦與快樂[2]。一些學者甚至把倫理關系擴展至整個生物圈。艾爾多•利奧波特提倡的“大地倫理學”涵蓋了土壤、水、植物、動物或統稱的大地;阿爾恩•納斯把生態運動區分為 “淺表的”和“深度的”,其提倡的“深度生態主義”要求為了生物圈本身而保護其整體性[2]275;276。弱勢人類中心主義認為非人自然物可以兼具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3]。依照上述觀念,知覺生物、甚至知覺生物以外的非人存在物都具有不以人類利益為轉移的生存權、存續權,除非出于特別的正當理由,人類無權限制、侵害和剝奪。這些倫理觀對于調整、約束人類的經濟活動,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循環經濟法通過遏制人類經濟活動的負外部性,修復、保護各種人類環境,順應自然系統的正常演變機理,維護人與自然的正常物質、能量交換,不僅體現了對非人物質世界的關注與愛護,從而展示出其新的倫理觀,而且也使人類經濟行為的環境影響得到控制,有助于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其次,循環經濟法可引導、強制各類主體預防廢物、循環利用資源、合理處置廢物。其中,可循環資源的再利用、再生利用、熱回收,不僅可弱化人類經濟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有利于從源頭控制自然資源的有形消耗,而且能減少末端的廢棄物形成和堆棄,以解決環境問題。而廢物的預防制度和處置制度又可分別從源頭和末端抑制環境損害的形成。但是,市場主體偏好于追求市場凈收益,而不愿主動、有時也無法把環境因素內化于經濟過程,因而會抵制一些市場效益差但有益于環境的循環經濟活動。換言之,市場主體只會考慮把那些可以貨幣化的因素納入經濟決策過程。然而,環境因素卻無法、也不能被貨幣化。如果環境的價值由經濟理性確定為反映供給和需求的貨幣價格,則環境就被定性為一種商品[4]。這無助于解決環境問題。一方面,自然不可能被分割成碎片納入價格體系,因而,環境資源無法充分貨幣化;其二,商品經濟的無限擴張本性會把資本化的資源消耗殆盡,所以,從長遠看,資本化反而會加劇生態環境惡化[5]。因而,市場化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政府等公共力量的介入則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依托,特別是,循環經法可借助于國家強制力、通過利益激勵和強制制度的安排促使市場主體積極實施廢物的預防、循環和合理處置,以應對環境問題。
(二)循環經濟法的價值之二:資源效率
人類存續所需物質皆源于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持續供給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基本保障。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諸多自然資源被迅速消耗,甚至面臨枯竭。所以,提升各類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成為應對自然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認為,效率,“意味著從一個既定的投入量中獲得最大的產出”[6]。 “效率標準同時考慮商品的社會總成本和社會總收益。當社會總成本和社會總收益之間的差值達到最大值時,效率標準也達到了均衡狀態?!逼鋵崳洕I域的效率有兩種衡量標準:其一,有形標準或使用價值標準。據此,效率即追求使用價值的充分利用,表現為同等條件下實物形態的低投入、低廢棄,結果是資源節約。其二,無形標準或市場價格標準。據此,效率即以較少的價格投入獲取較大的價格產出,表現為同等條件下貨幣形態的低成本和高收益。這兩種效率標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方面,使用價值形態的效率往往依托市場價格形態的效率予以實現;另一方面,使用價值形態的高效率未必體現為市場價格形態的高收益,市場價格形態的高效率可能與使用價值形態的低效率同時并存。自然資源是人類存續之本,市場只不過是聯系作為主體的人類和作為客體的自然界的橋梁和手段之一。所以,對人具有決定意義的是自然資源的有形利用水平,市場價格形態的效率應服務于使用價值形態的資源效率。
循環經濟法主要關注使用價值形態、即有形的資源效率。因循環經濟活動形成的社會關系可分為私權型和公權型。體現意思自治的私權型循環經濟關系主要由民商法調整。私權型循環經濟關系是盈利性主體和非盈利性主體自主推動的結果。盈利性主體(各類經營者)以獲取利潤為首要目標,體現為市場價格的投入和產出是其關注的核心;非盈利性主體以獲取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其中,通過市場獲取產品和服務的非盈利主體往往把其使用價值最大化的追求轉換為對市場價格的追求。因此,私權型循環經濟活動主要追求無形的資源效率。循環經濟法調整的是公權型循環經濟關系。公權型循環經濟關系主要因國家等公共機構介入循環經濟活動而形成,體現的是公權力對循環經濟的鼓勵、促進。而國家推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維護有形的資源效率。由于循環經濟主要仰仗市場,基于市場價格的凈收益就成為衡量“循環”方法是否可行的主要標準。即,當“循環”方法的凈收益低于“非循環”方法的凈收益時,循環就難以被實施[7]。也即,循環經濟的直接實施者――經營者、公民、政府等――主要關注資源的無形效率,一般不具有主動關注使用價值形態自然資源效率的偏好。而無形的資源效率的提高并不必然導致有形的資源效率的相應跟進,直接實施者還可能因此放棄廢物的預防和資源的循環利用。這無助于或非最有助于人類資源問題的緩解。因此,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須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以有形的資源節約為目標,采取適當措施,激勵、強制相關主體實施有益于有形資源節約的循環經濟行為。所以,循環經濟法的價值之一也就體現于促進有形資源效率的實現。
(三)小結
在位階上,法律價值高于法律原則,法律原則又高于法律規則;法律原則是法律價值的展開,法律規則又是法律原則的具體化。換言之,法律價值是法律原則的終極根據[8],法律規則通常由法律原則證成[9]。盡管各國的意識形態、社會體制、法律傳統相異其趣,但是,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卻是各國循環經濟法的共同價值。循環經濟法的價值要轉化為具體法律規則,必須以循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為中介;資源效率和環境安全價值主要借助于預防優先原則、循環利用原則、合理處置原則、適當分責原則滲透于循環經濟法規范之中;環境安全價值與資源效率價值因而是循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邏輯起點。
二、預防優先原則
所謂預防優先,是指在生產、服務、消費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產品,盡量減少棄用物、副產品的產生,以從源頭控制資源環境問題。“3R”和“4R”原則[注:關于“3R”和“4R”原則,有不同的說法。其中,較常見的表達,“3R”即“Reduce, Reuse, Recycle”,漢譯為“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4R”即“Reduce, Recovery, Reuse, Recycle”或“Reduce, Reuse, Recycle,Reorganize”,漢譯為“減量化、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環”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重組化”。]中的“減量化”體現的就是預防優先原則。預防優先原則要求法律規則的設計有助于促進產品體積的小型化、產品質量的輕型化、產品功能的增大化及產品包裝的簡化,以減少廢物的排放[10]。環境法的預防優先原則表明,環境法不僅限于抗拒對環境具有威脅性之危害及排除已產生之損害,而是預先防止其對環境及人類危害的產生;對具體產生的危險立即做出反應不是該原則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為,在根本無危險出現或有出現可能時預防性地對“人”加以保護或對生態環境加以美化[11]。這種理念同樣適用于循環經濟法。即,循環經濟法的預防優先原則并不以廢棄物的事后循環和處置作為首要目的,而是以通過資源和產品的充分使用把廢棄物控制在經濟過程中為要旨?,F代資源環境問題凸現以前,就存在各種降耗、抑廢的理念和實踐,不過,其主要著眼于資源和產品的經濟效用,而現代法律制度同時也突出環境安全。設備內物質循環、生產少廢產品和引導消費少廢、少害產品是貫徹預防優先原則的重要途徑[12]。預防優先是將危險性控制于未來、并創造規劃和保存未來世代的環境空間及資源的原則,[11]173它是循環經濟法實現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首要依托。
預防優先原則被一些國家和區域性組織的法律明確為循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日本法把“抑制產品成為廢物”作為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首要途徑,即,“必須通過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和使產品盡可能長期使用”來減少廢物的產生[12]1。德國法也把此設定為“循環經濟原則”的首要原則:“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減少廢物的量及其危害性?!?[12]118歐盟的《廢物指令》也強調了此原則,即,“各成員國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鼓勵廢物的預防”[12]173。中國的《清潔生產促進法》把“減少和避免污染物的產生”作為主要的立法目的,并把清潔生產的核心內容確定為“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強調“優先采用資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注: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第1條、第2條、第16條。]可見,諸多國家和地區已試圖依托立法使體現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預防優先原則付諸實施。
預防優先原則蘊涵有積極實現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理念。與事后處置相對應,預防優先原則強調廢棄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種積極防控的資源環境思維。初形成時,環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態破壞的恢復;而現代環境法,特別是循環經濟法,不僅觀念上而且制度上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即“環境法和環境行政的理念、目標要求從‘公害對策’向‘環境管理’脫毛”[13]。此種變遷之原因,大體有二:其一,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化使得事前防范更可取。相對于有限的生態環境承受力,公害和生態破壞的頻發明顯惡化了人的生存條件,而事后的消極治理也加重了社會成本。這使得系統的、積極的生態環境對策的形成變得十分必要。換言之,“要保持良好的環境,將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維持下去,就要認識大氣、水、大地、動植物等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把地球規模上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自凈能力收入我們視野中來,人為地管理起這些自然資源,從而在恰當地分配、利用它的同時,形成謀求良好環境的恢復、創造人類和自然可以共存的循環型社會”。[13]18其二,國家觀的變遷奠定了預防優先原則的理念基礎。人類關于國家功能的觀念經歷了從消極到積極的轉換。消極國家觀以古典自由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國家應奉行不干涉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放任主義。即,“政府除了保護財產之外,沒有其他目的”[14];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國防、治安、公共工程[15];或者說,國家的作用主要是關心公民的負面福利(防范外敵侵犯和遏制內部沖突),如果再向前一步,即,關心公民的正面福利(維護或促進民族物質繁榮),就會對人的真正目的的實現構成威脅。[注:洪堡認為,關心正面福利主要是指救濟窮人、間接促進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進行財政和貨幣操作、實施進出口禁令、防止自然災害和災后重建等。(參見:威廉•馮•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林榮遠,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6.)]壟斷資本主義以來形成的積極國家觀則主張,國家應積極介入經濟、社會生活。即,國家權力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侵害;只有國家行使更大的權力,促進全體社會成員所擁有的能力和力量充分發揮,社會中存在的自由才能得到增長[16];國家的行動就是維護各種權利;權利是得到國家承認并由國家加以維護的要求[17];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是國家責任的題中應有之義[18]。導源于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利潤至上性的現代資源、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對傳統國家觀提出了挑戰。而積極國家理念正符合此客觀需求,并為政府主動介入經濟領域,抑制因經濟發展產生的資源、環境危機奠定了觀念基礎。循環經濟法的預防優先原則正是積極國家觀在現代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換言之,現代環境問題的廣泛性、深刻性使得公共權力管控的事務范圍,特別是私人行為的范圍不得不擴展,并由事后治理變為事前防范[13]59;60;63 。
三、循環利用原則
循環利用是指對于在生產、服務、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廢物要盡可能地繼續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價值。“3R”和“4R”原則中的“再利用、再循環、再回收、資源化、無害化、重組化”體現的正是循環利用原則。作為循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循環利用原則要求循環經濟法的制度安排應有利于 “物盡其用”,特別是能使原料和產品在反復利用中實現功用最大化。一般而言,廢物的形成可以被抑制,但不可能完全避免。當廢物產生后,“變廢為寶”是最為可取的選擇。日本法律把廢棄物中的有用物質稱為可循環資源,可循環資源的循環使用方式包括再利用、再生利用和熱回收三種。再利用又可區分為兩種情形:其一,是指將可循環資源作為產品予以使用(包括對可循環資源進行維修后的使用);其二,是指將可循環資源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組件或者部件予以使用。再生利用是指將可循環資源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原材料予以使用。熱回收是指將可循環資源中可用于燃燒的全部或者部分資源,或者可循環資源中有可能燃燒的資源,用于獲取熱能[12]1。也有學者把資源的循環利用區分為原級資源化和次級資源化,前者是指將消費者遺棄的廢棄物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后者是指廢棄物被變成不同于原先類型的新產品;原級資源化的資源利用率高于次級資源化[19]?!皬U物只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20],所以,不論何種形式的資源循環利用都既可降低原生資源的使用量,又可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從而有利于資源環境的恢復和持續?;诖?,在循環經濟法中,循環利用成為僅次于預防優先的重要原則,并成為各國法律追求的重點。
循環利用原則在許多國家的循環經濟法中以不同的方式得以體現。現代社會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價值取向經歷了從控制廢棄物到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的變遷[21]。所以,當代循環經濟法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作為保護資源、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持續的條件。日本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強調了循環利用原則。日本《循環型社會基本法》首先聲明該法遵照《環境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并把環境安全作為資源循環利用的主要考量因素,即,“鑒于減少廢物處置總量可以有效降低環境負荷,因而對可循環資源必須盡可能予以循環利用?!保?2]1而德國和美國則從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兩個角度對循環利用原則予以規范。德國《循環經濟和廢物處置法》把“保護自然資源”和“有利于環境”作為該法的兩個主要目的[12]118。美國分別從環境和健康、物資、能量三個角度申明了國會對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態度,并把“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有價值的物資和能源”作為《資源保護和回收法》的立法目的[12]1;134;135。瑞典《廢棄物收集與處置法》強調:“不管是否出于節約資源、原材料或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需要,廢棄物管理都應當以促進采取有利于廢棄物重復使用和循環利用的措施方式進行。”[22]為促進可循環資源的有效利用,依法建立產品責任延伸制度、明確資源循環利用率等也成為各國的普遍做法[23]。除《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外,日本頒布了大量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專項立法。[注:這些專項立法主要有《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容器和包裝物的分類收集與循環法》、《特種家用機器循環法》、《建筑材料循環法》、《可循環性食品資源循環法》、《車輛循環利用法》等。(參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政策法規司.循環經濟立法選譯[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Kenichi Togawa.Background of the Automobile Recycling Law Enactment in Japan.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Policy Studies,Vol. 6(2004):271-283.)]“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在資源和廢物綜合利用等領域進行合作,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也是中國清潔生產法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注: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第9條。]在各國看來,由于廢棄物可控制不可杜絕,所以,不論是基于資源效率的考量,還是緣于對環境安全的關注,如何變廢物為重新使用的資源是需要重點應對的一個法律問題。
作為次優的選擇,循環利用也具有局限性?!把h”在解決資源環境問題時受三個條件的制約,即理論可行性、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理論可行性是指并非所有資源環境問題在理論上均能用“循環”方式解決。如,化石能源問題基本上不能以“循環”途徑而是以“非循環”途徑(如替代、減量等)解決。技術可行性是指一些資源環境問題雖有以循環方式解決的理論可能性,但卻面臨著技術方面的巨大障礙,不具有技術條件。如,對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理論上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實現從“能源碳”到“生物碳”的資源循環,但是,大規模吸收和轉化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仍然面臨無法克服的技術問題。經濟可行性是指一些已經具備技術可行性的循環方案也面臨經濟性挑戰,或者面臨著與“非循環”措施的競爭;當循環的經濟收益低于其成本或低于其他非循環措施時,“循環”技術就沒有生命力[7]62。循環方法的運用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這已被建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國家所認識。日本的《循環型社會基本法》規定,國家應當通過制定法規或其他措施確??裳h資源進行循環的條件有三,即,技術上可循環、經濟上可循環、對建立循環型社會有益[12]4。德國法也把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作為廢棄物循環的條件,即,“廢物利用從技術上應是可行的”;同時,“廢物利用相關的費用不超過必須承擔的處置廢物的費用”[12]119;120。理論可行性強調的是客觀狀況;而經濟可行性與技術可行性突出的是主觀條件。主觀因素具有較強的可變性。特別是科技進步既能克服廢物循環中的技術障礙,也可使廢物循環的經濟可行性得以實現。因而,技術對于廢物循環至關重要。技術的缺乏和不成熟必然制約廢物的有效循環利用,而適當和先進的技術則不僅可使循環利用成為可能,還可提高循環利用效率,并有助于滿足多元的市場需求。
四、合理處置原則
合理處置原則要求采取適當措施減少無法通過循環方法予以消除的廢棄物的環境危害。廢棄物的利用優先于處置,但是,當某些廢棄物無法進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熱回收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響,或者進一步挖掘其利用價值。合理處置原則是指循環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應有助于及時、恰當處置廢棄物。德國法律從技術和成本兩個方面界定了廢物利用和處置的界限:只要是可能的和有經濟價值的,特別是一種物質和能源有可能創造市場,就要遵守利用廢物的義務。而一旦廢物利用失去了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價值,就應當進行處置。換言之,“不利用的廢物,長期不在循環經濟之內,為了保護公眾健康,必須處置”;“廢物處置包括處置廢物的準備、轉讓、采集、運輸、處理、儲存和堆放”[12]119;120。日本法不僅強調利用優先于處置,而且也規定了廢物處置必須在技術和經濟可能的范圍內進行的原則[12]1;2。這樣,如果無法在生產過程中把廢物徹底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或者廢物只能轉變其存在形式卻不能在量上減少和消滅,即,從全社會來看,消除生產、生活中的廢物是不可能的,那么,作為“事后治理”的廢物處置就不可避免。
廢棄物處置應合理。由于生產、生活中的廢棄物無法完全消除,如何降低廢物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就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其一,要力圖使廢物價值用盡。不能直接在經濟循環中使用的廢物并不表明其徹底喪失了利用價值,恰當的物理和化學處理可能會使其重新恢復可用性,如,被污染的廢水經過處理就可被重新使用。所以,尋求可行途徑和方法使廢物變為具有重要價值的經濟、環境要素是廢物處置應遵循的重要目標。其二,廢物處置應始終把生態影響作為優先考量的因素。廢物處置活動主要受成本、效益和環境安全的制約;當經濟可行性與環境安全相沖突時,應首先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經濟、技術等條件維護環境安全。因為,人類的健康、社會的持續發展重于當前的經濟增長。所以,德國法強調:如果廢物處置是以對環境有利的方式進行,就要取消廢物利用優先權[12]119。廢物處置主要有三種途徑,即,轉讓、存放、處理。其中,轉讓是指廢物被所有人有償或者無償地轉移給另一主體;轉讓的一般是有利用價值的廢物。如果法律明確要求在國內處置廢物(如德國),那么,廢物就不能轉讓給國外的主體。存放是指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對廢物進行存儲和堆放;存放針對的是不能或不需要進行深度處理的廢物。處理是使廢物的物理或化學狀態發生較大變化的處置措施。廢物的處理和存放可產生能夠利用的物質和能量,對這些物質和能量應當盡可能加以利用[12]120。綜上,環境安全兼顧資源效率是廢物處置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五、適當分責原則
循環經濟法環境安全和資源效率價值的實現依托于循環經濟法的實施,而其有效實施離不開各類主體的積極參與。參與循環經濟法實施的主體可分為政府、經營者(包括代表性組織)、公眾(包括代表性組織),但不同的循環經濟參與主體承擔的法律義務應當合理區分,此即適當分責原則。該原則體現于各國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強調,“為了建立循環型社會,必須使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公眾在合理承擔各自責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負擔采取措施所需的費用”;而且,還具體劃分了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責任[12]1;2。循環經濟法既然是各國政府促進本國循環經濟法發展的法律規范體系,那么,其相應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這一精神,把政府、經營者、消費者的行為限定于適當的范圍,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擾。
首先,循環經濟的性質是適當分責原則得以確立的基礎之一。一方面,循環經濟的實施應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依照實施主體和運行方式的不同,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大體可分為三種,即,自然經濟、政府經濟、商品經濟。其中,自然經濟是由私人主體實施的滿足自己需要的經濟形態,此種經濟形態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占統治地位;政府經濟是指由政府按計劃實施的滿足不同主體需要的交換經濟,此經濟形態曾在諸多社會主義國家居于支配地位;市場經濟則是指以自主交換為基礎的滿足不同主體需要的私人經濟,此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并正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循環經濟是指在傳統經濟之上突出廢物的預防、循環使用和合理處置功能的經濟形式,而這些功能既可與傳統經濟結合起來實施,也可單獨實施。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廢物的預防、循環利用、處置都是可被分解并交由不同主體實施的事務,即,它是一種私人物品,而私人物品最適于由私人主體以市場競爭方式自主實施。循環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是天然的,也是最重要的[7]66?!把h經濟決不是政府經濟,既不是計劃經濟的回歸,也不是市場經濟的另類”;“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政府扮演的只能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從無限政府到有限政府已成為公共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應有選擇”[24]。有效的市場意味著效率;盡管市場并不能解決所有循環利用問題,但市場為資源的循環利用提供了基本平臺,市場主體是循環利用活動的主導力量。
另一方面,循環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政府參與。盡管科學技術可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市場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動力[24]82,但是,廢物循環利用的外部性和收益的不確定性會使依托技術開發和市場機制的循環利用活動無法實施。即,廢物不像一般資源那樣會自動形成市場,其市場化的條件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和法律予以提供[7]68。由于廢物的抑制、循環和處置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屬性,所以,無法有效依靠市場把成本徹底內部化,合理收益難以實現,私人主體缺少從事廢物控制、循環和處置的動力。換言之,“在缺乏政府干預以及現行的財產權體制下,自發處理環境中的垃圾廢物會使企業處于一個競爭不利的地位”[25]。而廢物減少有利于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及環境安全,有益于整個社會,即,廢物控制具有公共需求屬性。所以,依托公共權力,借助于法律,建立控制和誘導性的經濟及非經濟性的約束機制,實現廢物領域供需平衡,促進循環市場的生成與演進,是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必須適時做出的制度安排。政府的依法介入不僅要保證循環經濟實施主體能夠從廢物控制活動中獲得經濟收益,而且要保障廢物控制主體嚴格履行義務。
其次,不同主體的功能差異是適當分責原則得以確立的基礎之二。就政府而言,它擁有龐大的經濟、政治、強力資源,是現代社會實力最強的綜合性組織,此為其優勢。但是,政府建立于層層基礎之上,而政府人員普遍具有私人利益目標,且任何機構皆有部門利益傾向,所以,公眾的委托利益在與各主體利益相互碰撞中被逐漸削弱,只能部分地被轉換為終極主體的行為目標,此為其劣勢。而經營者和公眾則不同。經營者和公眾的弱勢在于其僅擁有有限的經濟、政治、強力資源;不過,無論多元投資企業,還是獨資企業、個體經營者、普通公眾,要么其管理者與委托者之間的層次一般遠不如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情況復雜,利益傳輸中的錯位相對不明顯;要么根本就不存在中間主體,此為其優勢。所以,企業和公眾對資源的利用效率高于政府,但政府在處置涉及面廣的公共事務方面優于企業和公眾?;诖?,對于那些責任能夠具體分解到每個企業和公眾的事務(私人物品),應由經營者和公眾直接承擔;而那些責任不易具體分解的事務(公共物品)則應交由政府直接負責。循環經濟事務分為兩類:其一,是循環經濟的直接組織實施,包括生產、服務、消費中的廢物預防、廢物循環、廢物處置;其二,是引導、規范循環經濟的法律、政策的制訂、實施及依法對循環經濟活動的監管、調控。其中,前一類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成本和收益易于統一,應主要由經營者、公眾從事;后一類為公共物品,無排他性或排他性弱,成本和收益難以統一,應主要由政府實施。
再次,環境權理念是適當分責原則得以確立的基礎之三。傳統的理念和實踐皆把生態環境維護責任置重于國家,并體現為兩個特征:其一,從維護過程看,是政府單邊治理,公共參與較為零散、被動,形成政府主導局面;其二,從維護結果看,事后治理的特征明顯。然而,環境權理念有力地影響了人們對資源環境問題的認識。環境權的主體包括自然人、社會組織和國家,但自然人是環境權的典型和基本主體;從自然人的角度看,環境權就是指能夠享有良好環境、并可請求對妨礙加以排除和預防的權利[26]。但是,作為環境問題主要受害人的公眾是弱勢群體,很難統一行動,所以,法律往往通過強化公眾、政府、經營者義務的方式實現其合法權益,從而推動循環經濟適當分責原則的形成。
一則,公民環境權有助于公眾循環經濟責任的建立。法律重視通過公民的環境義務實現公民環境權。環境權通過強調良好環境是一種權利,確立了環境行政中公民的法律主體地位[13]68。由于享有適于生存的舒適環境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所以,公眾便自然擁有與生態環境權相關聯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請求權等,為此,充分地參與就成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必要途徑。對公民而言,環境權意味著生存利益,但是,公民也必須為環境權益實現承擔相應義務。[注:政府不僅需依法為公眾參與設定各種具體的義務,而且還需采取具體措施(如保障公眾信息渠道有效暢通)予以落實。(參見:Nicky Mee, Debbie Clewes, Paul S. Phillips &Adam D. Read.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Strategy for Kerbside Recycling: a Case Study from Rushcliffe, UK[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Volume 42(2004):1-26.)]特別是,有時設定義務比僅僅賦予權利可能更有益于弱勢群體。所以,荷蘭《環境法》規定:“任何人知道或有理由懷疑某人行為或過失會造成環境受損的結果,他必須在合理要求下制止其行為,或盡可能要求其防止該后果發生,如果該后果不能阻止,應盡可能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保?2]1152“國家之所以要通過立法,將一部分社會利益規定為義務,是因為在權利所體現的‘正當’與義務所體現的‘應當’中,后者對于社會利益具有更直接、更強烈的保護意義?!保?7]實質上,公眾循環經濟責任既是公民環境義務的體現形式,也是公民環境權的實現依據。
二則,公民環境權為經營者循環經濟責任的確立提供了理論支持。循環經濟的主要實施主體是包括企業在內的各類經營者。所以,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保護環境,經營者皆應為主要責任主體。公民環境權意味著,經營者不能因自己的利潤追求而忽視公眾的環境安全。這無疑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有責任糾正那些由它們引起的不良社會影響”;“企業不能無視外部成本,來使利潤‘最大化’,而應當想辦法使這些利潤最小化”[28]。因為,“企業的經營行為必須具有社會意義,就像企業的社會行為必須具有經濟意義一樣”[28]133,即,“如果承認循環經濟是一種物質性活動,把效率革命和技術革命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依賴,就必須承認企業責任制度在法律安排上的意義”[24]84。質言之,經營者的循環經濟責任正是經營者社會責任的具體化。
三則,公民環境權為政府循環經濟責任奠定了理念基礎。公民環境權不僅意味著公共機構應承擔保障公民環境權實現的職責,而且為公民采取具體行動參與環境保護、特別是請求公共機構維護自身環境權益提供了法律根據[13]68,69。基于此,政府應當建立軟約束和硬約束兩類制度來保障公民環境權。就軟約束而言,“法律和政府所做的就是如何為企業選擇或安排一個激勵機制,使企業將節約或效率較為自然地納入其內在的行為機制之內,降低交易成本”[24]86。而硬約束則要求政府制定各類禁止性制度,并保證其實現,以通過剝奪當事人選擇權來確保必要控廢措施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布賴恩•巴克斯特.生態主義導論[M].曾建平,譯.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7:184.
[2]彼得•辛格.實踐倫理學[M].劉莘,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55―58;269―272.
[3]尤金•哈格洛夫.環境倫理學基礎[M].楊通進,等,譯.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7:157―164.
[4]簡•漢考克.環境人權:權力、倫理與法律[M].李隼,譯.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7:11.
[5]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22―26.
[6]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M].王奔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
[7]徐崇齡.為循環經濟定位[J].產業經濟研究,2004(6):62;66.
[8]周安平.行政法的價值、原則與目標模式[J].比較法研究,2004(2):141.
[9]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3.
[10]馮之浚.論循環經濟[J].福州大學學報,2005(2):8.
[11]陳慈陽.環境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69―170.
[1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政策法規司.循環經濟立法選譯[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9.
[13]原田尚彥.環境法[M].于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8.
[14]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58.
[15]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254―376.
[16]徐大同.現代西方政治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19.
[17]鮑??P于國家的哲學理論[M].汪淑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5;207.
[18]鄒永賢,等.現代西方國家學說[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55;159.
[19]周宏春,等.循環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102.
[20]厄恩斯特•馮•魏茨察克,等.四倍躍進――一般的資源消耗創造雙倍的財富[M].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譯.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7.
[21] Harvey Alter.Cost of Recycl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with and without a Concurrent Beverage Container Deposit law[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Vol. 27(1993):166-186.
[22]趙國青.外國環境法選編:第一輯•下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152.
[23] Kris Christen.New State-Levele-Waste Recycling Law[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Vol. 40 Issue 13(7/1/2006):4051-4051;A. Van Schaik & M.A. Reuter.The Time-Var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ycling Rate of Rroducts[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Vol.40 (2004) :301328;Kenichi Togawa.Background of the Automobile Recycling Law Enactment in Japan[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Policy Studies,Vol. 6(2004):271-283.
[24]肖國興.論循環經濟的路徑依賴及其法律安排[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5(4):82.
[25]默里•韋登鮑姆.全球市場中的企業與政府[M].張兆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7.
[26]大須賀明.生存權論[M].林浩,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97;198.
[27]董保華,等.社會法原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70.
[28]喬治•斯蒂納,等.政府、企業和社會[M].張志安,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23.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ircular Economy Law
DONG Suzhan
(Law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篇8
關鍵詞:固體廢物 循環利用 生態工業園 綠色消費
固體廢物是指人類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礦物資源的日趨枯竭,生物資源滯后于人類需求,昨天的廢物勢必又將成為明天的資源。目前,我國面臨的經濟高速增長、環境狀況嚴峻、資源相對缺乏局面,而發達國家自從90年代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產業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一、發達國家的主要做法
1、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立法管理作為環境管理中的強制手段,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德國頒布了《包裝廢棄物處理法》和《循環經濟和廢物處置法》,前者制定了“污染者負擔”原則,明確商品生產和流通業對包裝廢物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義務;后者的核心是產品責任制,規定對廢物管理的首選“避免產生”,然后“循環使用”,最后才“最終處理”。日本是循環經濟立法最健全的國家,在立法體系上采取基本法統率綜合法和專項法的模式,制定了以《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為基本法,《廢棄物處理及清潔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為綜合法,《容器包裝再利用法》、《家用電器再利用法》等為專項法律的法規體系。
2、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由于廢棄物管理的技術研發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企業經營都是微利甚至虧損。針對市場的失靈,政府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強力的支持作為有力補充。歐盟國家在政府直接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有融資幫助、環保專項基金支持、照顧性的分配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鼓勵廢物回收與再生企業投資等。對于一些國家緊缺的資源,歐盟通過征收排污費、生態補償稅、資源使用稅的方式,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資源產品的稅收標準,使再生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拉動循環經濟產品消費。
3、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循環經濟主要通過采用高新技術引導各行業推廣3R技術、清潔生產、廢物資源化,從經濟活動源頭上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從而有效實現經濟利潤和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日本政府積極開展對基礎研究人員的培養教育,促成各學術團體和研究型機構業務的開展,并撥出專項基金鼓勵進行廢物處理和3R化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
4、加強民眾環保和循環利用意識
發達國家充分發揮社團法人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生態環境意識,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推動綠色消費理念。如日本注重公眾參與,發動市民開展義務收集公共垃圾,并發放垃圾分類處理和再利用的宣傳小冊,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加拿大注重把正確處理垃圾的知識納入各級學校教育中,從學生抓起,從小就培訓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意識。
5、建立生態工業園區
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生態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的一種新型組織,是循環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其目標是盡量減少區域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內污染物的“零排放”,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和綠色化轉向,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生態工業園區是國際新興的環保理念,是實現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一些發達國家,如丹麥、美國、加拿大等很早就開始規劃建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生態示范區。目前,國際上最成功的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生態園區是丹麥的Kalunborg生態工業園區。該園區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4個廠為核心企業,把一個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入或原料,通過企業間的工業共生和代謝生態群落關系,建立“紙漿―造紙”、“肥料―水泥”和“煉鋼―肥料―水泥”等工業聯合體。
二、我國固體廢物再利用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我國固體廢物產業發展現狀
這幾年,我國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措施。在國家一系列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政策引導下,我國固體廢物再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1)利用規模不斷擴大
2009 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3.82億噸,綜合利用率達67.76%, 比2000 年提高了15.96 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大宗固體廢物除尾礦、磷石膏、脫硫石膏受技術經濟等條件的限制利用量較小外,其它廢物基本實現了由“以儲為主”向“以用為主”的轉變。
(2)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企業和科研單位不斷的技術創新,我國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突破,開發了一批用量大、成本低、經濟效益好的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如摻量達90% 以上的粉煤灰、煤矸石制磚技術,磷石膏生產硫酸聯產水泥技術,煤矸石、煤泥混燒發電技術等,鋼渣高溫熔渣快速?;夹g、微晶陶瓷技術和熱能回收技術等幾十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已開發利用脫硫石膏單線年產5000 萬平方米的紙面石膏板生產線,全煤矸石生產燒結磚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利廢建材設備制造逐步實現國產化。
(3)利用途徑不斷拓寬
過去曾被當作垃圾填埋和堆存的粉煤灰,不僅成為生產建材產品的主要原料,而且廣泛應用于高等級公路和市政工程建設,如三峽大壩利用粉煤灰作為混凝土摻和料,共澆注2800 萬立方米;北京奧運會場館及配套設施工程建設利用粉煤灰350 多萬噸。近年來,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正在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可以生產氧化鋁、特種硅鋁鐵合金、超細高嶺土、高強模具石膏等產品,應用前景和發展勢頭較好。
(4)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目前,資源綜合利用已成為許多企業調整結構、改善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途徑。如廣東寶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資源綜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企業科學發展”的思路,于2003年投資建設梅縣荷樹園電廠,將梅州本地大量廢棄的煤矸石綜合利用起來,摻燒劣質煤發電,形成了煤矸石綜合利用―清潔發電―新型建材(灰渣磚、水泥填充料)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走出一條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科學發展之路。
2、存在問題
(1)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落后
一些地方、部門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在實踐中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力,片面追求政績觀。
(2)法律法規不完善
從總體上看,我國還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相關的法律、政策嚴重缺位,尚未形成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外在動力和內在利益機制。
(3)綜合利用產品應用水平偏低
整體看,我國利用大宗固體廢物生產的產品種類較多,但技術含量和應用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綜合利用儲備技術和裝備,產業化應用滯后。
(4)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
目前,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的綜合利用水平高,如南京、上海等地的粉煤灰、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率已達到100%,但在山西、內蒙古、陜西、貴州等資源豐富的省份和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煤炭資源和火電廠較為集中,大宗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再加上受價格、市場等因素的限制,綜合利用規模較小。
(5)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屬性界定模糊
目前我國的固體廢物再利用產業被看作是公益性行業。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醫療垃圾、建筑垃圾分別由環衛部門、環保部門、衛生部門、城管部門分頭負責管理,每個部門又有自己的收集和處理系統,這些部門既是垃圾治理監督管理部門,又是垃圾處理的具體實施單位,缺乏獨立經營的積極性,限制了固體廢物再利用產業的市場化。我國迄今為止還沒有對固體廢物再利用產業進行明確定位,也沒有提出其發展途徑:是單獨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在原有產業內部建立分別對應的回收再利用體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廢棄物趨于多樣化、復雜化和混合化,多頭管理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三、借鑒啟示
1、制定、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制定循環經濟基本法,將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方針、制度以及措施法制化,用于指導整體性的循環經濟建設。修訂《環境保護法》,對發展循環經濟作出原則性規定,在分則中單列清潔生產和資源的節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規定,或將之分散列于污染防治、資源與生態保護的章節之中;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等專門性的環境法律,對資源的節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規定;修訂《政府采購法》、《稅收征管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法律,在其中納入政府對循環經濟扶持和激勵的內容等。
2、加強政府指導與支持
根據我國國情,借鑒國外經驗,對固體廢物循環利用,政府可采取的管理手段有融資幫助、環保專項資金支持、鼓勵廢物回收和再生企業投資等;經濟激勵手段主要包括減免稅費、綠色補貼和價格支持等。政府必須注重采取手段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性。此外,對于一些緊缺的資源,通過經濟手段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自然資源產品的稅收標準,使原生產品處于價格劣勢,從而拉動對循環經濟產品的消費。
3、廣泛開展循環利用的宣傳教育引導綠色消費
在組織開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宣傳活動中,把推動循環利用發展作為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轉變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費,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等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活動逐步變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4、建立生態工業園區
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在已建立一批國家生態示范園的基礎上,繼續構建和完善生態工業鏈條,實現企業間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新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園區污染物“零排放”和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潔,逄辰生,張瑞久,《歐盟城市固體廢物立法管理及實踐》,《節能與環?!罚?008,第8期,第22-25頁
[2] 陳潔,逄辰生,張瑞久,《德國城市固體廢物管理與綜合處理分析》, 《節能與環?!?,2008,第9期,第19-21頁
[3] 張瑞久,逄辰生,陳潔,《法國城市固體廢物的管理與處理》,《節能與環?!罚?009,第6期,第27-28頁
[4]高明陽,王龍生,《美國固體廢物管理中的行政許可制度初探》,《網絡財富》,2009年3月,第24-25頁
[5] 張瑞久,逄辰生,陳潔,《英國的城市固體廢物管理與處理方式》,《節能與環?!?,2010,第5期,第23-25頁
[6]姜鑫,邊增光,《關于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發展現狀分析》,《商場現代化》,2010,4月上旬刊,第70頁
[7]龍濤,劉太春,高玉寶,《我國金屬礦山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對策分析》,《中國礦業》,2010,第6期,第54-56頁
[8]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委員會,《我國工業固體廢物污染治理行業發展綜述》,《中國環保產業》,2010,11,第18-21頁
[9]楊健、董珂,李國會、李曉華、孫穎,臧秀清,《中國城市固體廢物管理現狀綜述》,《天津科技》,2009,第三期,第36-37頁
[10]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委員會,《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利用行業2008年發展綜述》,《中國環保產業》,2009,9,第19-23頁
[11]姚志偉,《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犯罪立法的完善》,《法制與社會》,2009,12(中),第324-325頁
[12]胡濤,吳玉萍,張凌云,《我國固體廢物的管理體制問題分析》,《環境科學研究》,2006,第19卷增刊,第33-39頁
[13]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委員會,《我國固體廢物的管理體制問題分析》,《環境科學研究》,2005,12,第39-41頁
篇9
1.法律措施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并制定出相關法律的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導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處理問題日益突出.1972年,德國聯邦政府頒布了《聯邦廢物管理法》,將各種廢物的收集和處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該項法律的頒布改變了西德人的生活習慣,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紙類等開始被分門別類地回收。隨著西德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1986年聯邦政府制定了“避免產生廢物、廢物再利用及安全處理原則”,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對廢物的認識從“怎樣處理”上升到了“怎樣避免產生”的高度。德國循環經濟理念的導人體現在1991年頒布的包裝廢物管理條例》中,該條例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明確了商品生產和流通業對包裝廢物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義務。
1992年德國通過了(限制廢車條例》,規定汽車制造商有義務回收廢舊車;1994年頒布了(循環經濟與廢物清除法》,后經過數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環經濟·廢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該法使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即由過去的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進循環經濟,保護自然資源,確保廢物按有利于環境的方式進行清除”;確立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產過程首先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廢物的產生,對于無法避免而產生的廢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廢紙、舊電池、舊汽車等,要求盡量采取循環利用的措施,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規定了產品制造者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的責任,對于某些特定的產品,只有明確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許投放市場。
日本是循環經濟立法最全面的國家,也是國際上較早建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發達國家之一。其所有的相關法律文件,集中體現為“三個要素、一個目標”,即減少廢物,舊物品再使用,資源再利用,最終實現資源循環型社會的目標。日本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健全,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基礎層面是《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廢物處理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這兩部綜合性法律;第三層面是(《容器包裝再利用法》、((家用電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法》、食品循環再利用法》及((綠色采購法》五部專業性法規。1991年制訂的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完善了汽車及家電循環利用的判定標準以及事先評估、信息交流等體系。1993年頒布的環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循環利用等內容,并將此作為國民的義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1994年政府又根據該基本法制定了(環境基本計劃》,決定將建設循環型社會作為環境政策的長期目標之一來實施,并把實現低環境負荷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體系作為目標。日本把2000年定義為“循環型社會元年”,不僅新制訂了基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法》、《食品循環再利用法》、《綠色采購法》,還修訂了《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并更名為《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I修訂了1970年制定的(《廢物處理法》,加強了控制廢物產生和不正當處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車循環利用法》,在此基礎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長期指導方針《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計劃》。
2.經濟指施
稅收創度。日本的“再循環利用設備特別補償辦法”規定:對廢紙和廢飲料瓶類制品再商品化設備制造業、生態水泥制造設備、廢家電再生處理設備除按一般規定給予退稅之外,還按商品價格的25%進行特別退稅。對廢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設備制造業、建筑廢物再生處理裝置、廢木材破碎及再生處理裝置,除按一般規定給予退稅之外,還按商品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美國亞利桑納州規定,企業分期付款購買再生資源及環保設施可減稅(銷售稅)10%;在美國康奈狄克州,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除可獲得低息風險資本小額商業貸款以外,州級企業所得稅、設備銷售稅及財產稅也可相應減免.荷蘭政府的目標是在10年內把全國廢物產生量減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外,對產生廢物的人和企業都要征稅,采用清潔生產或建立污染控制設備的企業,其投資可按1年折舊(通常折舊期限為10年).丹麥率先實行了“綠色稅”制度,對生產原材料征收材料稅以促進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資源。德國已經開始征收生態稅,對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態稅,間接產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價格為1.7馬克,再加6芬尼的生態稅。
共瓜側度。美國于1995年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對那些把綠色化學原理與化學品的設計、制造、使用相結合的突出化學技術進行獎勵,充分體現了美國對環境保護方面創新性工業研究成果的重視。日本的許多城市實行了資源回收獎勵制度,對社區、學校集體回收舊報紙、舊包裝箱的行為給予一定的獎勵,以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回收可再利用的資源。近年來,歐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費交投包裝廢物的辦法,這是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辦事,受環境意識和經濟利益的雙重驅使,許多消費者樂于這樣做。
綠色采勸翻度。日本的《綠色采購法》規定,國家機關必須率先采購環境負荷小的產品。其目的是通過不斷擴大對環保產品的需求來提高資源再生產品企業的知名度,以促進企業擴大生產量,降低成本、降低價格、最終形成資源再生產品的良性循環。現在日本各行政機關紛紛制定了綠色采購方針,有166種物品被定為政府優先選擇購買物品,其中以100%廢紙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復印紙被定為最優先購買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購買物品的采購比例已達到了92.6%。美國各州也陸續制定了再生資源產品政府優先購買的有關政策法規,通過行政干預各級政府的購買行為,促進政府優先采購再生資源產品,同時規定審計機關有權對政府各部門購買再生產品情況進行檢查,對未能按規定購買的行為將處以罰金。
收費側度。日本頒布的《家用電器再利用法》規定,制造商和進口商對制造、進口的家用電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義務,并規定了4種廢舊家電的處理費,其中每臺電冰箱為4600日元,每臺空調器為3500日元,每臺洗衣機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費是減少城市生活垃圾數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對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費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總量可減少18%.現在,日本的3250個市、區、村中收取生活垃圾處理費的為2535個,收取工業廢物處理費的為2833個,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既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不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生態平衡模式,而是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的生態型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F階段,我國的循環經濟進程,還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層次上。要把理論轉變為行為的實施,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需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政府、企業、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推行國民經濟綠色核算制度,推廣綠色消費,引導企業開發綠色工藝和技術,進行生態設計和清潔生產,實行產品的雙綠色認證。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主要體現在法律、經濟、教育、技術及市場等方面。
德國的《包裝廢物管理條例》頒布以后,從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們為了減少處理包裝廢物所付的費用,紛紛將包裝減少到最低限度,全國包裝廢物的總產生量減少了12%01991年,德國成立了進行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的DSD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在1997年的包裝廢物回收率為89%,循環利用率高達86%。相當于從每一個德國公民手中回收廢物73.7公斤。循環經濟使德國在GDP增長兩倍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確立、研究人員的培養、各類人群的教育等。生態環境理念的確立和帶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培養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近幾年來,日本政府積極開展對基礎研究人員的培養和教育,促成各學術團體和研究型機構業務的開展,并從科學技術研究基金中撥出專項基金鼓勵科研機構進行廢物處理及3R化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
各類人群的宣傳教育重點是充分發揮社團法人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通過廣泛的宜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生態環境意識,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推動綠色消費的進行。從20世紀60年代的環境運動到21世紀的循環經濟,世界上的環境與發展政策已經經歷了三個歷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為主導,通過行政手段的方式來實現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場手段的經濟刺激作用,注重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和技術創造力來實現廢物的處憊第三是在進一步完善政府和企業作用的基礎上要求實行信息公開,其實質是實現了公眾監督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
日本特別注重公眾的參與。1998年筆者曾在大宮市參加過一次由非政府組織發起,東京大學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環境家計薄講座。講座強調了家庭參與環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幾個方面:有計劃的購買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內用完,適量烹飪,不剩飯。自備購物袋,利用簡易包裝,購買簡易包裝產品;協助地方公共團體和商店、回收團體進行資源性廢物的分類回收,爭取每人每天從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減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組織還發動市民開展義務收集公共垃圾活動,并發放介紹垃圾分類處理和再生利用的宣傳小冊子,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特別注重將正確處理垃圾的知識納人各級學校教育中,從學生抓起,讓每個人從小就充分意識到正確處理垃圾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移民城市,蒙特利爾市特別注意制作多國文字并適應不同階層人員的宣傳材料。所制作的宣傳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傳品的載體形式多樣,使人每天看得見記得住。
4.技術措施
循環經濟主要是通過采用高新技術引導各行業推廣3R技術、清潔生產和廢物資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通過高新技術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實施清潔生產運動,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從而更有效地實現了經濟利潤和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四年后不僅減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還取得了2125億日元的經濟效益。現在北九州市不僅摘掉了聞名于世的重污染工業區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6倍。
日本東京電力株式會社和財團法人千葉縣都市公社聯合在千葉縣的幕張新都心高新技術開發區投資約69億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并于1990年4月開始投人使用。該技術利用污水處理廠排水水溫夏季約為250C、冬季約為17℃且比較穩定的特點,將污水處理廠排水中蓄積的熱能通過蓄熱式熱泵系統為49萬平方米的區域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空調源。在每年提供1290億大卡熱量、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減排了6800噸二氧化碳、2.9噸氮氧化物。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符合循環經濟3R原則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的熱泵空調技術在建設日本的循環型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環境產業化”提供了一種新型的綠色高新技術支持。
5.市場措施
市場措施主要是通過健全可循環利用資源的交換、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場來完成。日本的廢物交換情報網絡系統非常發達。在日本既有社團法人機構的“循環經濟研究會”每周定期發表有關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同時各地的有關部門也相繼建立起廢物交換情報網絡系統,日本的各市區村幾乎都有專門發行二手貨信息的報紙及時向市民信息并組織舊貨調劑交易,以利于市民進行資源循環再利用。這樣的社會中介機構可以使市民、企業、政府形成一體,通過溝通信息、調劑余缺,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篇10
關鍵詞 城市;住宅;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系統;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maining relatively stable and balanced ecosystem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has been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fashion.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on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water recycl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cycling of water resources for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Keywords city; residential; resources; cycle; ecology; system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生態住宅小區是節約和循環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資源利用最有效,環境清潔、優美、舒適的人工復合系統。由于生態住宅小區能夠大大降低因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或暫時失衡等影響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因此有利于提高小區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和持續發展。水是生態住宅小區的基礎。水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在生態小區規劃建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水資源的“開源”是實現小區資源利用的首要環節。它要求在自然物質一經濟物質一廢棄物的轉換過程中,通過高新技術的使用來推動物質的有效轉換與再生,以及能量的多層次分級,從而在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又能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達到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因此,研究生態住宅小區水資源循環利用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案例概述
東方太陽城十分重視綠色生態設計,把它作為落實可持續經營理念的技術保障體系。綠色生態設計要求“對影響所規劃地區的自然界力量進行生態學的觀測”,通過觀測確立最適合這些自然條件的設計形式。環境中的各元素不僅承擔來自人類需求的社會功能,同時也參與物質能量循環,承擔著影響生態平衡的自然功能。綠色生態設計謀求這兩種功能的和諧統一,強調尊重自然、享受自然、適度消耗、可持續發展。在東方太陽城的設計中,綠化和水體不僅是景觀要素,也是環境優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系統包括雨水管理系統,廢水處理系統,利用植物調節改善氣候條件,通過水體幫助創造舒適的小氣候以及清潔能源的利用等。生態設計理念的實施得益于一系列新技術的采用。如環保生態的雨污水處理系統。東方太陽城在整理、平整基址時,利用現狀地貌自然形成約16萬平米人工水體,通過水體達成雨水收集、防洪調蓄、改善小氣候的作用,取消了慣常采用的管道雨水系統,節省了投資;雨水流入水體后受水生植物的作用得到凈化,而雨水的注入又能防止水體變質。污水處理加入了中水系統,處理后的中水用于綠地澆灌和水體補水。采暖方式以水源熱泵為主,獨立住宅中使用了地源熱泵,使用中除系統運行的電能外,其余能源均從地下采集,不需另外經濟投入。這些新技術的采用有效地提高了老年社區的環境品質并降低了社區運營成本。
2、生態小區水環境
生態小區水環境系統(Water Systems),是指滿足小區內居民水量,水質要求的前提下,將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集成一體的水環境系統。它由給排水系統、污水處理與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綠化與景觀用水等幾個方面組成。生態小區水環境應實行低質低用高質高用的用水標準,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循環利用率和用水效率,減少小區污水排放量,實現小區用水的良性循環,節水率不低于8%,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lO%。小區水環境系統設計中給排水子系統的設計是核心,在生態住宅小區中,節約用水和水的循環使用是生態小區水環境系統設計的重要內容。在過去的城市小區建設中,小區的給排水只是從工程角度的給排水,水從城市管網中來,或從其他自然環境中來,把好水引進建筑,把污水排放到城市管網,讓城市去承擔污水,這樣既不利于節水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也不利于水污染的控制,不是生態住宅小區水環境發展的方向。作為生態住宅小區的給排水系統應靠生態功能來解決,讓好水進入建筑,排出去的也應是好水而不污染環境。
“生態型小區"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能否解決好水的循環利用。我國單位工業產值的水耗是發達國家的3.5倍,工業用水的重復使用率低,而生活用水的重復使用率幾乎為零,從污水處理走向中水回用,乃至實現一定地域內水資源的良性循環,污水的就近處理、就地消化將是必然的趨勢。在水資源緊缺的現實下,將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后作為再生水資源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的推廣及應用勢在必行。
中水回用是實現城市住宅小區污水資源化的重要方式,居住小區采用中水系統后,小區用水量將節省30%—50%。小區污水回用開辟了第二水源,降低了小區自來水取用量,經處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小區,減少了污水的排放量,減輕了受納水體的污染,也減少了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所以污水回用既節約了水資源,也消除了環境污染,具有多重效益。一般而言,賓館建筑設置中水處理系統可節水60%,辦公樓可節水40%,民用住宅小區可節水20%。
中水優先用于小區綠化和雜用,水量多余時儲存起來備用或直接排入雨水管道,不再收集到城市的污水廠集中處理,從而減輕污水集中處理的負擔和節省部分污水收集管道的建設費用,小區的污水得到原位再生處理。
中水回用的經濟性是決定其能否廣泛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中水回用的成本由污水收集、污水處理、回用供水、污泥處理、運行費用等組成。中水回用,實現污水資源化,是目前解決節水治污兩大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當今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3、生態住宅小區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系統
通過政府引導、小區規劃,建設過程中的配套設施等同時建設,小區居民的積極參與,資源循環利用型的生態小區將呈現在我們面前:即小區內產生的雨水和廢水經過適當處理,一些被用戶沖廁重新利用,一些用于污水源熱泵的水源,作為居民采暖、制冷和熱水的資源,一些用于小區綠化灌溉和道路沖洗.在住宅小區內實現了水資源的零排放和全利用。
節能、節水、治污生態小區資源的循環利用不但節約了水資源,充分合理利用小區垃圾為小區居民提供了更多資源和能源,而且治理了污染,美化了環境。生態小區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系統見圖1。
圖1生態小區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系統
4、實現生態住宅小區資源循環利用的保障措施
4.1研究、制訂地方性法規
明確規定生態住宅小區必須使用再生水、中水的分類收集;對于不使用或不建設再生水、中水的企業和單位,要求交納相當數量補償金,由政府統一支配,用于建設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回用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或補助建設中水設施的開發商、企業等。對于有設施而停用的,給予處罰。鼓勵小區水資源利用的商業化處理方法,制定積極的經濟政策,使投資者、建設管理者、使用者的合理利益得到滿足。
4.2合理規劃和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的設施和設備
要實現住宅小區的資源循環利用,必須規劃、建設好住宅小區內的雨水、污水收集處理的設施和循環利用系統,建立和推行住宅小區水資源循環系統的管理制度,鼓勵措施和支撐體系,為小區系統能正常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4.3建立資源價格體系
對于城市供應資源和小區循環利用資源實行不同的價格體系。總的原則是既要有利于節約社會資源,又要使居民嘗到使用小區提供循環使用資源的好處。例如將中水的價格確定為飲用水50%一70%。這樣以價格為導向,既可有效地鼓勵中水設施的建設、使用,產生環境效益的同時產生經濟效益,使污水回用、中水利用健康發展。
4. 4通過宣傳和引導,使節能和治污成為自覺行動
通過小區的媒體、公共場所宣傳節能、節水和治污的的政策、方針和其重要、必要性,使廣大居民首先從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從行動上按照生態住宅小區的要求進行節能和治污,最終使之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結束語
小區水生態循環利用模式是一個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水資源利用最有效的人工復合系統。在這個模式中,不僅實現了各類水資源“分質供水,優質優用,低質雜用"的要求,還做到廢水再生回用,實現了居住小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生態住宅小區水環境生態化有著極大的現實作用和意義,它是實現城市住宅小區節水的重要途徑,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減少污水排放量,保護環境,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l】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7.
【2】大連市統計局.2007大連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3】蓋美,田成詩.大連市水資源現狀及成因分析.遼寧師范人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3):259.362.
【4】秦明樂.大連市城市供水節水2010年規劃,1999.
【5】顏京松,王如松.生態住宅和生態小區(I)背景,概念和要求.農村生態環境,2003,19(4):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