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產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4-02-27 17:4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煤炭產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從煤炭產業與陜西國民經濟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和內在結構著眼,利用陜西省2007年42x42部門投入產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數據,借助Excel、MATLAB數據分析軟件,運用投入產出模型以陜西煤炭產業為例,定量地分析了煤炭產業與其相關產業的關聯度,進而提出了促進陜西省煤炭產業與其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煤炭產業;投入產出模型;關聯度
一、引言
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在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陜西省煤炭產業伴隨我國經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陜西省支柱產業之一,成為陜西尤其陜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推手。但隨著煤炭消費增速放緩、產能建設超前、進口煤大幅增加、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煤炭價格大幅下跌,行業經濟效益減少,使得以煤炭產業為主導產業的陜北地區經濟發展遭受重創。在此背景下,研究煤炭產業對整個經濟的拉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產業關聯度相關理論
1.投入產出模型
投入產出分析法是世界通用的分析特定經濟系統內投入與產出間數量依存關系的原理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國民經濟活動中,任何一個產業的生產都需要將其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作為本產業的投入要素,而其他產業的生產活動也同樣將該產業的產品或服務作為投入要素,投入產出分析則是通過建立投入產出模型來反映和分析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產業之間的這種投入與產出、供給與需求的經濟技術聯系的數量分析方法。
2.產業關聯度相關理論
(1)產業關聯形式。前向聯系:指前一產業部門的產品為后一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這樣一直延續到最后一個產業的產品為止。
后向聯系:指后續產業部門為先行產業部門提品,以此作為先行產業部門的生產消耗。
(2)產業關聯指標。前向關聯――直接分配系數:第i部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作為第j部門的中間產品的直接使用價值占該產品的總產出的比例,直接分配系數越大,說明產業之間的直接關聯度也越大,其公式hij=xijXii,j=1,2,…,n。
后向關聯――直接消耗系數:是生產單位j產品所消耗的i產品的數量,直接消耗系數越大,說明產業之間的直接關聯度也越大,其公式為aij=xijXji,j=1,2,…,n。
三、陜西省煤炭產業關聯度分析
陜西省煤炭產業現狀:陜西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地區較廣,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60多個縣有一定規模的煤炭生產能力。據我國第二次煤炭資源預測資料顯示,陜西省探明和預測的煤炭資源總量在約為2922億萬噸,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11%。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我國的外向經濟受到了嚴重沖擊,使得當前煤炭價格低位徘徊,經濟低位運行的態勢短期內難以改變,陜西省煤炭經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阻礙;其次,國際國內關于減少高碳能源使用、控制碳排放等煤炭政策對陜西省煤炭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炭產業關聯產業的選擇方法是:將關聯指標降序排列,指標系數高于平均指標系數值的產業作為煤炭產業的關聯產業。
1.陜西省煤炭產業的后向關聯產業
利用陜西省2007年42x42部門投入產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數據,借助Excel、MATLAB等數據分析軟件,計算得到直接消耗系數,見表(2.1),其中直接消耗系數均值為0.008339048,直接消耗系數大于均值產業如下:
表3.1反應的是與煤炭產業密切后向關聯的11個產業,依次是: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金融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其中,煤炭產業每生產1000元,需要直接消耗以上各產業37.9元,34.1元,33.1元,27.7元,27,6元,25,66元,24.49元,22.19元,14.67元,11.99元。
2.陜西省煤炭產業的前向關聯產業
利用陜西省2007年42x42部門投入產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數據,借助Excel、MATLAB等數據分析軟件,計算得到直接分配系數(見表2.2),其中直接分配系數均值為0.021273375,直接分配系數大于均值產業如下:
表3.2反應的是與煤炭產業密切前向關聯的六個產業,依次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建筑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其中,煤炭產業每生產1000元,被以上產業作為中間投入使用355元、242元、160元、39元、28元。
分析表明煤炭產業的發展幾乎對各個產業都有一定的供給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力有大有小,并且產業之間的間接作用也在影響著產業關聯度的大小。比較可得出,我們可以發現煤炭產業對其前向關聯產業具有不可比擬的巨大推動動作用,包括間接作用。
四、政策性建議
1.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當前的煤炭企業管理制度仍然較為落后,應該往科學管理、科技創新的目標發展。
2.鼓勵煤炭企業加強與關聯產業如化工、交通運輸等企業合作,利用產業之間的關聯,促進煤炭產業與前后關聯產業協調發展。
3.延伸產業鏈,提高煤炭產業的附加值。應該致力于在相關領域逐漸進入、生發、擴展,延長煤炭產業鏈,借助于煤電、煤電化等產業鏈的延伸,獲得垂直一體化的成本優勢。
4.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目前國內的煤炭勘探、開采、加工等方面的技術仍然不夠成熟,也缺少在國際上領先的技術,這是制約煤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致力于提高煤炭科技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 陜西省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編輯委員會.中國能源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3
篇2
胡凌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100083)
摘要:針對當前煤炭行業發展困境,提出建立產業聯盟來實現行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主要對其必要性進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運用定性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行業發展現狀,闡述了聯盟的意義,隨后借助定量的博弈論方法比較得出產業聯盟能幫助提升聯盟成員效益。
關鍵詞 :煤炭行業;產業聯盟;必要性;波特五力模型;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09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然而,現階段行業發展面臨著威脅,可以借助有效的經濟組織形態來轉變行業發展模式。
1煤炭產業聯盟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1.1行業發展現狀
分別從波特五力模型五個方面來分析行業發展現狀:
(1)潛在進入者威脅。對煤炭行業來說,行業存在很強的規模經濟,國家行政性準入管制嚴格。進口煤炭同樣會沖擊我國煤炭的發展,國外供應商擁有價格優勢。為應對煤炭產能矛盾,國家上調了進口煤關稅,然而印尼和澳大利亞兩大煤炭出口國免征新關稅,如此一來政策作用明顯削弱。
(2)現有企業間競爭。由于煤炭市場低迷價格戰不斷上演,外在嚴峻形勢只是價格戰的導火索,行業內在缺陷才是根本原因。首先存在國有及股份制企業的惡性競爭產權基礎,其次我國煤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造成過度競爭,最后煤炭產業資產專用性強退出壁壘高。行情下跌時期,這些內在缺陷使行業更容易引發惡性競爭。
(3)替代品威脅。國際能源生產和消費正朝著清潔、低碳方向發展,為應對能源發展趨勢,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煤炭面臨著巨大的被替代的威脅。
(4)買方議價能力。煤炭產品同質化嚴重、我國煤炭主要采購用戶冶金和建材的市場集中度在不斷提高、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促使很多需求方實施后向一體化戰略,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買房議價能力。
(5)供方議價能力。由于國家對于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非化石能源比重將加大,煤炭運輸的需求量會受到極大影響,鐵路很可能會調整其貨源結構,將貨運重心轉向“白貨”,如此一來運力會更加有限,鐵路的議價能力會進一步增強。
1.2聯盟建立的意義
(1)共同解決煤炭行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無序競爭、環境污染、安全生產等外部性問題。如今煤炭行業面臨一系列問題對單個企業來說屬于外部問題。薩繆爾森認為外部性是指生產或消費對其他人產生附帶的成本或收益。理性的經濟人不會考慮外部性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外部問題內部化,產業聯盟可實現這一功能。
(2)通過協同創新,實現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企業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創新相關要素的有機結合,通過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單獨要素所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效應的過程。產業升級示意圖如圖1。
聯盟內企業通過聯營或者共同投資,能夠不斷促進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循環經濟技術的發展,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3)實現良好的價值鏈管理,持續優化成員企業價值鏈,提高企業整體價值。產業聯盟可以幫助優化煤炭行業及企業內部價值鏈:對于行業價值鏈優化,通過聯合擴大規模提升價格優勢,協同創新增強技術優勢,建立信息支持系統獲取供應時間優勢;對于企業內部價值鏈優化,通過知識共享、資本共營,不斷消除礦井設計及改造、采掘平衡部署、采煤方法等環節的不增值價值鏈,縮減成本及費用,提高成員企業競爭力。企業整體價值的提升能夠大大提升我國煤炭企業競爭力。
2煤炭產業聯盟必要性的博弈論證
2.1無產業聯盟條件下“囚徒困境”博弈分析
假定某一市場有N家煤炭企業,各企業競爭策略為產量,用i代表煤炭企業,企業邊際成本為ci,煤價為Pi,假定該地區市場上總需求量為Q0,則競爭策略模型為:
maxπi(V1,V2,VN)∑NiQi(V1,V2,VN)≤Q0(1)
納什—庫諾特均衡解為:
為分析市場中的“囚徒困境”,將N家煤炭企業視作一個“煤業集團”,用w代替,令cw為煤業集團的邊際成本,并令c1=c2=…=cN=c,則可求得:
,設兩個煤炭企業i、j,若企業i與其他企業均堅持庫諾特均衡產量,而企業j減產Δq,此時兩企業利潤為:
此時可得博弈模型(見表1),各數值從大到小用1-4標識。
表1顯示企業i和企業j的占優策略均為增加產量,如此便陷入了“囚徒困境”,在供過于求的市場格局下,最終形成過度競爭。
煤炭行業價格戰便可由上述博弈解釋,為實現帕累托最優,應由競爭走向合作,借助產業聯盟,共同提升企業效益。
2.2產業聯盟條件下合作博弈分析
產業聯盟效益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為量化效益值,模型運用支付效用來表示各聯盟成員收益。煤炭產業聯盟可表示為:設N為n個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其效益由煤炭資源利用率x1、規模經濟x2、資源配置效率x3、社會成本x4、技術發展水平x5、知識共享價值x6共同決定,用特征函數VN(x1,x2,x3,x4,x5,x6)來表示。
煤炭產業聯盟的分配可表示為存在一個n維向量X滿足:
∑i∈NXi=VN(x1,x2,x3,x4,x5,x6)Xi≥V(i)(3)
Xi為每一個局中人獲得的支付效用,V(i)為第i個局中人單干時的效用。若模型有解,則聯盟能夠有效提升成員企業的效益。
對于求解上述分配模型,1953年夏普利(S.Shapley)便給出了n人合作博弈解的概念—夏普利值,其預測出了局中人唯一的期望收益配置。設φi(V)為局中人的期望效用對于煤炭產業聯盟[N,V],存在唯一φ符合上述公理,且:
夏普利值可以給出煤炭產業聯盟的唯一分配方案,其中聯盟成員獲得了比其單干時更多的收益,這就解釋了煤炭企業間為什么要選擇協同戰略,產業聯盟對于現階段行業發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以有效緩解煤炭企業的經營壓力。
3總結與展望
煤炭行業面臨著進口煤炭沖擊、企業間競爭激烈、替代品替代優勢強、買方議價能力逆轉、供方議價能力增強的挑戰。此時可以借助產業聯盟共同解決行業外部性問題,通過協同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實施價值鏈管理提高企業整體價值。現有形勢下煤炭行業容易陷入個體理性但集體非理性的局面,而構建聯盟后成員企業效益能獲得提升。從定性和定量角度來看,產業聯盟的建立都十分必要。
然而要使產業聯盟較好發揮其作用并非易事。組建初期要考慮成員的選擇,聯盟機制的組建問題;運行時期要考慮聯盟運行的穩定性,聯盟內部利益的分配,與非聯盟之間的關系,與政府的合作等問題。因此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從上述應關注的問題入手研究解決的方案及辦法,真正為煤炭行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梁嘉驊,范建平,李常洪,等.企業生態與企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沈麗娟.關于長三角產業聯盟與企業創新的分析: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08(30)
3姚偉峰.企業協同創新理論研究綜述[J].知識經濟,2013(18)
篇3
關鍵詞:能源革命;煤炭產業;能源消費
中圖分類號:F42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8-0035-03
一、能源革命的背景
能源革命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選擇,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賴資源的粗放型擴張方式,而我國的能源特征是富煤貧油,從而造成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以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的使用為主。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擴大,煤炭的消耗量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國每年煤炭的消耗量占到全球的一半左右,而且我國大部分人口是集中在愛輝騰沖線以東的地區,從而使得這些地區的單位面積耗煤量很高,甚至達到了全球平均值的12倍之多。其次是我國煤炭的利用方式,我國生產出來的煤炭用于發電的不到總量的一半,而其余高達一半是用于散燒的,即大多用于煉焦、建材、供熱以及居民用煤等,這些都是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利用方式,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以及對氣候變化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因此,我國迫切需要改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能源革命,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植物能源時代和化石能源時代,此次的能源革命是由化石能源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環境問題以及全球變暖問題驅動的。我國已經在十會議上首次提出能源革命,并且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上再次提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能源革命是通過改變人們對能源的消費行為從而使得能源的消費狀況以及社會發展發生質的飛躍,最終形成以清潔、高效、低碳、可再生為特征的新能源體系,逐步取代我國目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
二、能源革命對山西煤炭產業的影響分析
山西省煤炭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品質優良,種類齊全,累計探明儲量占全國的20%以上,因此有“煤鄉”之稱。這就造成煤炭的消費成為山西最主要的能源消費種類,煤炭在終端能源消費所占的比重高達80%~90%之間,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所占的比重較小??梢哉f,山西省的能源消費過度依賴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過度地依賴煤炭資源等化石能源的經濟結構會嚴重影響山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燃燒所排放的污染量只是同等能效煤炭的64%左右。山西省目前過度依賴煤炭的經濟結構,不僅會對山西的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而且隨著環境的污染還會進一步制約山西省未來的經濟發展。
山西煤炭的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在2003年達到了最大值,占當年消費的比重為91%,從2003年之后,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開始逐年下降,2008年之后穩定在了80%左右,而天然氣煤氣及其他等清潔能源所占的比重則有所提升,2008年之后穩定在13%左右。因此可以說,山西的清潔能源開發依然在初期階段,然而隨著國家能源政策的改變,山西的清潔能源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大面積開發,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如下頁圖1所示)。
三、山西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計量模型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設定以山西省的主要能源消費種類的C-D生產函數模型:
Y=A*CCα*PCβ*GCγ*DCη
其中,Y為產出量,A為技術水平,CC表示山西省煤炭消費,PC代表山西石油消費,GC表示山西省的天然氣煤氣及其他消費,DC代表山西的電力消費,α為煤炭產出彈性,β為石油產出彈性,γ為天然氣及其他產出彈性,η為電力產出彈性。
本文中用山西省的實際GDP來衡量山西的產出量,煤炭消費、天然氣煤氣及其他消費、石油消費、電力消費的數據來自《山西能源經濟》和《山西統計年鑒》,相關指數測算數據來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
(二)數量分析
對上述模型兩邊求導數得到:
LnY=LnA+α*LnCC + β*LnPC + γ*LnGC + η*LnDC
對上述模型及數據使用Eviews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出產出量與能源消費種類之間的關系式:
LnY=2.564+0.946*LnCC+0.120*LnPC+0.184*LnGC+
0.433*LnDC
P= (0.0267) (0.0025) (0.0351) (0.0293) (0.0201)
R2=0.9968 DW值為2.3192
從回歸結果可知,修正后的可決系數高達0.9968,說明這四種能源種類對山西的經濟發展的解釋擬合度較高,而DW值也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基本可以排除變量之間的自相關性,且模型中各變量的回歸系數也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0.05的t檢驗,說明在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氣及其他、電力能源對山西的實際產值有顯著的影響,而且各個變量之間的符號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即能源消費對經濟是促進的,而不是相反的。因此,模型最終為:
Y=e2.564 CC0.946 PC0.120 GC0.184 DC0.433
模型結果表明,山西省的科技水平的經濟杠桿效應為12,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氣及其他、電力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946、0.120、0.184、0.433,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煤炭的投入每增加1%,山西省的實際GDP就會增加0.946%;石油的投入每增加1%,山西省的實際GDP就會增加0.12%;天然氣煤氣及其他的投入每增加1%,山西省的實際GDP就會增加0.184%;電力的投入每增加1%,山西省的實際GDP就會增加0.433%。由此可知,在山西省的能源消費中對經濟影響最大的依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天然氣煤氣及其他清潔能源對山西省的經濟作用依舊很小。因此在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山西省應該加大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經濟轉型發展。
(三)平穩性檢驗
當時間序列不穩定時會產生偽回歸現象的發生,從而導致統計檢驗無效,因此必須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以確定每個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取ADF檢驗進行檢驗,ADF原假設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當檢驗值小于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時,時間序列是平穩序列。通過檢驗產出量、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氣及其他、電力的原序列及一階差分的P值均大于0.05,因此在顯著性水平為5%時是不平穩的。而他們的二階差分序列的P值相對應為0.0033、0.0061、0.0041、0.0090、0.0072,因此在顯著性水平為5%時是平穩的。
四、結論
第一,能源革命對山西省的經濟發展的作用非常明顯,能源革命后,國外以及我國對煤炭的使用進一步減少以及煤炭價格的持續走低,從而對山西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山西省的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開始下降,金融危機過后,雖然在2010年有所回升,且上升到了13.9%。但是,從2010年以后并沒有實現穩步增長,而是呈持續下降趨勢,在2014年更是下降到了4.9%,甚至低于全國的平均發展水平。
第二,能源革命后能源的消費變化趨勢:山西省的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依然在增加,但是其在山西省的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也在持續增加,占能源消費量的比重逐步提升,達到了13%左右,對山西省的經濟發展作用也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 Helmut Haberl.The Energetic Metabolism of Societies Part I: Accounting Concept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Volume 5.Number 1
2002,(1).
[2] Chantal Block,Tom Van Gerven,Carlo Vandecasteele.Industry and energy sectors inFlanders: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response indicators[Z/OL].Clean Techn Environ Policy,2007.
[3] Howard T.Odum.Energy,Ecology,and Economics[J].Energy in Society:A SpecialIssue,1993,(6):22.
[4] 林伯強,牟敦國.能源價格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CGE)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8,(11).
[5] 孫陶生,王晉斌.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與生態學整合路徑[J].經濟經緯,2001,(5):13-16.
[6] 丁釗.增強我國煤炭企業競爭力的思考[J].中國煤炭,2001,(9).
[7] 管清友.能源革命的核心[J].中國金融,2011,(17):6.
[8] 李河君.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0.
[9] 赫爾曼?希爾.能源變革:最終的挑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36-37.
[10] 景普秋,王清憲.煤炭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迸c“禍”:基于山西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7):80-90.
篇4
關鍵詞:煤炭企業;產權;發展;管理
中圖分類號:F407.2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煤炭行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從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看,煤炭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產業集中度低。我國煤礦點多面廣,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缺乏一批對全國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具有一定調節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業;二是行業管理弱化。當前我國能源行業的政府職能過度分散,缺少代表國家意志的,統一的能源行業管理部門。特別是,近幾年煤炭行業管理機構變動頻繁,管理人員銳減,行業管理更加弱化。目前煤炭工業管理體制無論是與發達國家對比,還是行業管理需要,都是十分不適應的;三是企業發展制約因素多。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合格的市場競爭主體;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存在較大缺陷;市場競爭還不充分,壟斷力量依然強大,特別是電力行業壟斷比較突出;能源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短期內還難以建立起改革“失敗者”的緩沖和消化機制;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和發展接續還存在很大困難;四是煤炭市場,由于國家長期對重點礦之間,國有礦、地方礦之間,國有礦、地方礦和軍辦礦之間分別采取不同的傾斜政策,資金的投入、計劃量的大小、經營的自、經營的靈活性的大小、價格的高低、成本的攤銷方式、稅種稅率的不同等,均造成煤炭行業不平等競爭,進入市場后,各煤炭企業難以在同一起跑線公平競爭,煤炭產業發展缺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煤炭生產企業進入市場難。
二、現行煤炭企業的組織形式與領導機制
國有煤炭企業組織形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雖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基本框架仍然可以說是政府行政機構在企業的延伸,是典型的工廠制。其組織模式大致如下:以礦業集團公司為基本核算單位,下屬的生產礦井及輔助廠、處、院、校作為相對獨立的核算單位,礦業集團公司對上接受國家任務,對下傳達政府的行政指令信息,承擔管理職能,并監督各基層單位完成國家計劃;基層單位按照礦業集團公司下達的計劃(任務)進行生產組織,完成生產任務。
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從管理組織來看,有集權型、分權型利集權分權結合型。由于煤炭行業的特點,國有煤炭企業生產規模和管轄范圍較大,生產技術與自然條件較差,市場比較分散,管理手段的采用不均衡等,現階段主要采用集權和分權結合型的管理,也可以稱為集中領導下的分權型組織結構。我國大部分國有煤礦現行領導體制是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礦長)負責制。同時,設立黨委會、職代會和工會,構成煤炭企業領導體制的基本框架。
現行領導體制是一種典型的橫向分權制。其主要內容是:董事長(礦長)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和日常行政指揮實行全面負責,在企業處于中心地位,是企業的法人代表;黨委領導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保證和監督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在企業的貫徹執行,同時對行政的重大決策進行監督,發動廣大職工為完成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而努力,并負責企業干部的選拔、培養和任用;工會組織職工以職代會為主要形式參與企業管理。
三、煤炭企業的產權問題
(一)關于產權。國內外關于產權的定義有很多解釋,在這里,我們不一一描述,只采用一個較為全面的概念:所謂產權是以所有權為基礎,包括所有、使用、處分并獲取相應受益的權利,它具有以下三種含義:資產的所有權,包括所有這一發對自己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法人財產權,是指法人企業對資產所有者授予其經營的資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股權和債券,即在實行法人制度后由于企業擁有的對資產的法人所有權,致使原始產權轉化為債權和股權,或稱為終權所有權。
(二)我國煤炭企業產權問題。我國煤炭企業的產權存在以下問題。
1、委托模式存在問題。我國煤炭企業資源資產的產權形式多為國有產權,產權的轉移變化主要是經營權的變更。而國有產權是一個高度抽象的產權形式,產權的二重性決定其所采取的是委托管理模式。即國家委托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再委托投資主管部門,各投資主管部門再委托企業,在這一連串的委托中,各委托或受托主體只是人,與國有資產的增值和保值沒有直接聯系,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機制,這使得受托人或委托人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并不關心,委托人對受托人的監督也不夠有效。國有產權委托人目標的多元性以及委托目標與經營者利益沖突的復雜性,無疑給國有產權結構的委托問題的解決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國有煤炭企業委托人與人利益在同一行為主體身上的分離,可能導致每一級中間委托人會盡最大努力去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人分享經營利益可能會采取多種形式,如果初始委托人監督不力,人將會淡化委托人意識,忽視委托人利益,而強化自己的利益。同時,作為委托人,可能選擇與企業資產人“合謀”,而犧牲國有資產最終所有者的利益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剩余索取權不可轉讓時,國有資產的人缺乏選擇企業家以及企業家行為的應有動力。這樣的結果導致了國有產權委托關系的授權、受權環節“尋租”現象的產生。經營者從“尋租”交易中,往往會獲得比國資代表更多的利益和好處,從而導致國有資產大量的流失和煤炭企業經營者考核選擇機制的紊亂和失效。
2、產權不清晰。煤炭作為一種資源,本應屬于國家所有,它的產權在理論上非常明確,但是,實際上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煤炭資源的產權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和貫徹,使有的屬于國家所有,有的屬于當地政府,還有的屬于個人(如小煤窯);正是由于這樣,使作為一個社會單位的煤炭企業的生產成本小于國家的生產成本,導致過度開發利用。
另一方面,企業在開發煤炭資源的過程中,由于其產權不屬于經營者,經營者往往追求成本最低,只顧及當時的利益進行開采,而不顧及后代人對煤層的開發再利用,這也是造成我國煤炭行業回采率偏低除技術因素以外的另外一個原因,這樣的直接后果是煤炭資源的浪費。最后,一些私營礦主非法開采國有礦藏,礦渣到處亂放,毒料廢水也不加治理排放,污染了土地和水源,嚴重損害了人民的利益。
3、產權層層分解,造成所有權和占有權分離。我國憲法明確表明,資源資產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在現實生活中,礦山所有權的實現最終是通過各個部門或政府的途徑進行的。這樣,產權的層層分離,造成了所有權和占有權的分離,形成了沒有所有權的“自然”占有,兩權分離后的礦山所有者政府,對于投入到企業的國有資源資產只擁有最終的所有權,政府的職責就是通過系列法規明確企業所有者、經營者的權利和責任。這樣,企業的負責人成為法人代表,不僅對國有資產享有占有和經營處置權,而且享有受益的分配權,這就導致了收益權的分離,由于國家喪失對企業上繳受益的直接控制,國有煤礦資產收益就變成了企業收益的剩余,難以實現其增值。經營者受短期利益的驅使,并不為國有資產負責,導致其大量流失。而且煤炭企業往往有好幾個部門共同管理,相互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很難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對策
(一)實現“兩個分離”。一是實現礦產資源所有權和經濟管理權的分離,國家有關部門(國土資源部)實行煤炭資源所有權的管理,政府行使宏觀經濟管理權的職能,不進行煤炭企業的經營;二是在經營層面上,實現煤炭資源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國家不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從上而下的管理,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保證煤炭資源資產產權在經濟層面上加以實現,防止所有權的虛化,給企業自,國家為其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環境。
(二)明確界定產權。產權界定,是指國家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劃分煤炭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及其他權利的產權主體,明確各類產權主體性使其所屬產權范圍的一種法律行為。其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界定煤炭資源的所有權,即明確煤炭資源所有權的主體;而是界定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而產生的相關權利的產權主體和形式煤炭資源資產占有、使用、受益、處分權的界線和關系。
五、結語
我們可以看到產權對煤炭行業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針對目前我國煤炭企業產權存在的問題,改革現有的煤炭資源使用制度,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將煤炭資源資產的收益歸國家所有,徹底消除資產流失的現象,是我們產權改革的最終目標。我們要對產權進行改革,早日使煤炭行業沿著高效、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從而為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貢獻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天義.國有企業制度模式比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2]鄧偉根.產權改革――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的第一步[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
篇5
申銀萬國
投資要點:
1、2012年開發商合同銷售額增長好同業。
2、政策將成主導板塊表現的核心要素。
2012年房地產市場復蘇明顯,開發商合同銷售額增長好于全國及一二線城市整體表現,公司間分化主要來自于所在區域市場差異和產品結構差異。2012年全國房地產銷售額增長10%,盡管仍低于2011年12.1%的增長,但自2季度以來呈現逐季回升態勢,4季度單季同比增長達到22%,復蘇趨勢明顯;一二線城市(40大城市)市場復蘇更為明顯,銷售額增速達16.7%。從申萬重點跟蹤的開發商來看,合同銷售額整體增速達到33%,明顯好于同業表現,我們預計2013年仍將有26%的增長。開發商間存在分化,我們認為這一差異主要來自公司所在區域市場的差異和產品結構的差異,區域市場上行明顯、產品以小戶型為主的公司都獲得了大幅增長。其中合同銷售額增速高于50%的公司包括:南國置業(武漢商鋪市場火爆,全年合同銷售額增長206%,下同)、濱江集團(杭州市場銷售面積增長40%,公司增長140%)、蘇寧環球(南京市場銷售面積增長91%,公司增長120%)、中天城投(貴陽市場銷售面積增長72.4%,公司增長79%)、世茂股份(長三角區域商業地產市場火爆,公司增長68%)、招商地產(堅持快周轉戰略,公司增長63%)、榮盛發展(小戶型、快周轉、京滬高鐵沿線市場復蘇,公司增長62%)、首開股份(北京市場銷售面積增長35%、公司增長55%)、北京城建(北京市場火爆、公司增長54%)。
投資建議:短期負面政策預期制約板塊相對表現,靜待政策預期明朗。近期,由于房價上漲再度成為焦點,同時兩會臨近,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輿論與政策導向,未來1個月,政策力度及其實施效果將成主導板塊表現的核心要素。中期來看,假定政府不出臺一刀切的政策,行業復蘇格局將帶來企業盈利的持續改善,產品適銷對路,快周轉的公司將受益明顯,如萬科A、保利、招商、華夏幸福、南國置業、金科和蘇寧環球等。
煤炭:繼續看好焦煤和無煙煤
山西證券
投資要點:
1、2012年煤炭產量國內微增,進口巨增。
2、節后焦煤無煙煤存在上漲的動力。
2012年全年產量增長4%。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通報稱,2012年中國煤炭產量36.6億噸,比上年增長4%左右,但增速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三西地區”總計貢獻產量23.73億噸,占總產量的64.8%。2012年中國進口煤炭2.35億噸,同比增長28.91%。12月進口煤炭2900萬噸,同比上升35.64%,環比上升23.02%,同比、環比繼續保持增長。
下游需求持續改善。12月火電發電量為3554.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7%,環比增長11.3%,同比環比繼續雙增長。受火電發電量增長影響,12月全國電力行業耗煤總量為1.74億噸,同比增長3.8%,環比增長11.27%。需求端庫存上升。12月山西煤礦庫存825.59萬噸,環比減少2.31%,連續四月下降。
投資策略。動力煤方面:春節部分煤企停產放假以及礦難頻發一定程度上影響煤炭供給,社會用電量持續增長,印證煤炭需求逐步改善,鑒于電企煤炭庫存始終處于高位,進口煤仍沖擊國內煤炭市場,我們預計動力煤價格仍維持弱勢;焦煤方面:考慮到鋼價上漲節后鋼企或對煉焦煤進行補庫存,將促使焦煤價格繼續小幅上漲;無煙煤方面:預計春節后,農種將增加化肥需求,帶動尿素價格上漲,無煙煤價或將跟隨上漲。建議關注永泰能源、冀中能源、蘭花科創、潞安環能、國投新集等。
環保:從主題回歸基本面
招商證券
投資要點:
1、大氣污染事件頻發推動環境質量改善。
2、投資邏輯從主題投資向基本面改善轉變。
全國大范圍高頻率霧霾天氣引起高度重視,將推動環境質量改善。1月7日以來,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大部地區相繼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類似的污染事件曾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工業發達國家。我國大氣污染事件的增加,預計將帶來發達國家當年污染事件的類似效應,推動環境質量改善。霧霾污染物來源多種多樣,治污政策預期將再度加嚴。從近期的各項文件來看,對霧霾天氣的應對暫時還停留在各地獨立控制的階段,尚無總體性規劃文件出臺。我們認為,此次霧霾天氣的持續爆發,已經引發了政府對環境治理的進一步關注,后續將進一步強化環境治理的硬性指標,并有望出臺應對霧霾天氣、加強大氣治理的總體綱領性文件,治污力度將再度加大。
大氣治理有望實現從主題投資到基本面改善的邏輯轉變。大氣治理行業2012年的表現在環保行業內相對偏弱。但從2013-2014年來看,大氣污染治理工程市場需求總量很大。而且2012年市場未充分反映行業啟動,在污染事件的刺激下,后續的治理政策重拳有望出擊,2013年行業基本面好轉的彈性大,優質龍頭公司存在超預期可能,投資邏輯有望從主題投資向基本面改善轉變。
目前板塊內企業估值接近,關注未來持續成長性差異。目前,大氣污染治理企業對應2013年PE估值大多在25倍左右。在估值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需要更關注企業的持續成長性及未來布局新業務可帶來的發展空間。綜合來看,重點推薦估值水平相對較低、除塵脫硫脫硝等大氣治理領域都將受益、且未來新市場布局正逐步完善的龍凈環保。此外,從長期發展來看,建議關注背靠中電投集團、環保運營業務有望持續增長的九龍電力;以及身處監測大市場,進軍新領域機會多的雪迪龍。
商業零售:黃金熱銷 衣食平穩
國泰君安
投資要點:
1、春節期間餐飲增速低,行業增速好于往年。
2、黃金熱銷,數碼產品緊俏,食品穩定,服裝放緩。
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春節期間全國重點零售餐飲企業銷售5390億,同比增14.7%。雖然整體增速慢于2012年春節同期16.2%的增速,但是與往年不同,2013春節期間各地餐飲消費增速低于零售餐飲銷售整體增速,我們分析若剔除餐飲企業增速放緩,零售企業實際增速好于2012年春節同期。
在各個商品銷售類別中,黃金銷售火爆,食品增速穩定,服裝略放緩。黃金珠寶恰逢情人節,銷售迎來高峰,全國銷售同比增38.1%,各地黃金珠寶銷售皆呈熱銷勢,一方面有情人節因素,另一方面金價略有回落也刺激消費;食品、飲料此類剛需消費穩定增長,銷售同比分別增9.8%、11.2%;服裝鞋帽在各地企業的冬季促銷下,銷售分別增6.3%、7.5%,增速相比11、12月份略有放緩。
篇6
關鍵詞:軟瓷;競爭力;SWOT;戰略
一、簡介
廣州福美軟瓷有限責任公司是解因集團下屬的子公司,當前公司基于軟瓷技術開發的主要產品為軟瓷磚,并廣泛應用于室內、室外的裝飾,替代傳統的建筑陶瓷產品、外墻涂料、傳統的塑膠彈性地板。軟瓷福美公司擁有了生產軟瓷磚的全部技術發明以及生產工藝秘密。不同于傳統材料,軟瓷產品在透氣性、抗裂性、色彩表現力、環保等方面都做了優化。[1]
二、福美MCM軟瓷工程產業SWOT分析
(一)S――優勢分析
(1)企業擁有的優勢資源與能力。1)研發團隊:福美軟瓷有限責任公司擁有一支由高等技術人才組成的團隊。其中兩位材料學博士和有留學經歷的幾位都使團隊奠定了專業技術基礎,開闊了視野。這支團隊不僅把停留在理論階段的軟陶瓷工藝投入實際市場中,還設計出了屬于公司自己的業務生產線流程,又能開發源源不斷的軟瓷系列新產品。2)核心技術:公司擁有的核心軟瓷技術基本形成了一種軟瓷行業中壟斷的態勢。公司的生產線均是自主設計開發,這同“模仿其他生產線”的做法相比有著更為長遠的優勢。并且公司很注重生產工藝秘密的保密,維護了公司更多的利益,保證了公司的技術領先,形成強大的進入壁壘。3)生產流程:技術研發人員依據自發設計的公司的生產線,既不用支付初期設計金額,在生產線的成本上也可以減少制作成本。在產品生產時,流水線提供的價值遠遠超過流水線本身成本,帶來大量收益。在后期維護上,不需要支付大量的維修費用更是節約了成本。[2]
(2)具有競爭力的業務產品。福美軟瓷有限責任公司現經營的主要業務是銷售新型建筑材料軟瓷磚的系列產品。這種軟瓷磚產品在現有的市場上是沒有的,其特殊工藝、綠色環保、易于創新、市場需求大、成本易控的特點絕對是極具競爭力的業務產品。1)綠色:軟瓷磚用普通的泥土代替陶土作原材料,解決了陶土資源緊缺的問題。軟瓷技術系列產品在燒制過程中實現了零污染,同時,耗能減少了80%。可以說,從最大限度上實行了綠色環保理念,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踐著全球循環經濟的要求,吸引注重環保的商家和消費者。2)創新性:公司擁有的研發團隊能力很強,從能力上來說能保證新產品的適時推出和老產品的優化升級。同時,軟陶這種新型產業的創新空間非常大。3)成本:用普通的泥土代替陶土作原材料,大大節省成本;公司的生產線均是自主設計開發,壓縮制作成本;產品由公司團隊自主設計,不必支付設計費。整體上說,成本被壓到了最小。
(二)W――劣勢
(1)人員管理結構不完善。公司管理人員30人,技術研發人員12人,生產人員120人。雖然公司剛剛起步,業務不多,但為劃分出部門是最基本的。除去最基本的營銷部門人員安排,其他的員工也同樣需要一個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合理規劃公司的人員結構安排。
(2)新型產業的接受度較低。一個新型產業只有打開了市場,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雖然陶瓷、彈性地板行業內基本認可,但還未被消費者廣泛接受。消費者雖有需求,但持觀望態度或懷疑態度的較多。如何進行各類宣傳和業務擴展才能讓消費者“掏包”,這是需要公司去積極思考的問題之一。
(三)O――機遇
(1)經濟環境。在整體的經濟環境下,我國經濟必然會繼續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現代產業國際轉移步伐明顯加快,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和優化將使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全面提升制造業水平將明顯提高,巨大的國際需求也會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建筑材料行業。建筑裝飾材料行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一直以來具有極為廣泛的發展前景。近年來,消費者在裝飾材料方面產生許多新的需求,尤其是綠色材料的需求,家庭綠色裝修將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梢哉f,建筑裝飾市場是一個不斷發展且永不衰落的市場。
(3)軟瓷行業。作為尚未廣泛使用的建筑材料的一種,軟瓷行業還只處于上升期靠近出發點的部分,與已經充分發展的瓷磚行業相比,是一個新興產業,而并不是一個走向衰敗的行業。而且,相對于一般的瓷磚來說,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其植入的強烈環保概念與其“軟瓷磚”系列產品的豐富性都是一般的瓷磚不能比的。
(四)T――挑戰
(1)行業背景。軟瓷磚所在的瓷磚建筑材料市場長期以量取勝,市場同質化嚴重。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整體利潤不斷下降,進入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隨著中國加入WTO,貿易壁壘被打開和進口關稅的降低,國外資金、技術和陶瓷產品紛紛涌入中國市場,這些都使市場環境不容樂觀。[3]
(2)生產成本。1)受原材料、能源、運輸等成本上漲的影響,公司將來面臨的成本壓力肯定會越來越大,這將無可避免會使產品漲價,影響供求關系。2)新《勞動法》出臺后,人力成本的漲價也使產品的隱性成本增大,增加成本壓力。
三、結論及建議
基于對福美MCM軟瓷工程產業的戰略分析,筆者認為整合戰略能很好的應用于福美MCM軟瓷工程產業的后續發展,會使該企業屹立于行業的頂端。相對的,整合戰略的使用條件苛刻,具有一定風險性。之所以選擇這種競爭戰略,就是由于其擁有“藍海戰略”的特殊競爭環境。軟瓷的核心工藝難以模仿,產品又有著眾多難以超越的優勢,這就提供了“差異化”,另一方面,公司軟瓷產品原材料的來源和自主研發的生產線把成本壓到最低,更是積極響應了“低成本”這一理念。因此,公司具備了采用整合戰略的要求條件。在制定戰略計劃和營銷計劃時,都要考慮到整合戰略的特殊性出牌,來進行人員管理和業務推廣。[1]
參考文獻:
[1] 蕭翰.福美MCM軟瓷安全的“外墻磚”[J].住宅產業,2012(9):83.
篇7
關鍵詞:循環經濟;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2
同煤集團現已發展成為以煤炭產業為基礎,電力、煤化工、冶金、機械制造五大產業為主導,建材、國際貿易、建筑和文化旅游等多業并舉,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新型綜合性能源集團。根據2011年3月編制的《大同煤礦集團公司“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在“十二五”期間,同煤集團實施大轉型戰略部署,圍繞煤炭、電力、化工、冶金、機械制造和光伏產業,以千萬噸級煤礦為龍頭、以循環經濟園區為載體、以綠色科技為支撐、以大項目為帶動,形成煤-電-建、煤-電-化(氣)、煤-電-鋁、煤-電-硅等產業鏈,建設塔山、東周窯-馬道頭-潘家窯、朔南、白家溝和軒崗五大產值超百億的循環經濟園區。
按照同煤集團的部署,軒崗礦區目前的發展戰略選擇是堅持“做強軒煤,造福員工”總綱,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以煤為主、適度多元的發展道路;科學規劃現有煤炭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穩定產能,延長服務年限,做精做強本部,為實施戰略轉移提供掩護;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延伸以煤為基礎的產業鏈條,擇機適度發展非煤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因此,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的構建是軒崗礦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礦區戰略性轉型的重要步驟。
一、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的優勢與可能
從政策環境角度來看,軒崗礦區作為同煤集團“十二五”規劃中的循環經濟園區之一,在政策、資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將得到莫大的支持。
從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角度來看,軒崗礦區煤炭采掘和洗選加工僅僅是產業鏈和產品鏈的起點,對煤炭資源的深度加工有廣闊的空間,為進一步縱向延伸產業鏈條,創造更多價值,提供資源優勢。再者煤炭的伴生礦物,煤炭生產加工中排放的煤矸石、煤泥、礦井水等,乃至受開采損害的土地都是資源,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具有完全的自主資源優勢。
另外軒崗礦區采出原煤和洗選出的煤炭具有兩重性。既可投放市場作為最終產品銷售,又可以作為中間產品輸送到下道工藝環節作原材料;與煤伴生的資源以及在煤炭生產過程中伴生的次級資源也具有兩重性,可以開發利用也可以廢棄掉。這說明煤炭產業的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難以界定,這將為構建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提供了工藝上的可能和廣闊的空間。技術是構建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的核心。
二、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的原則和程序
生態產業鏈是礦區生態經濟系統的骨架,是礦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在構建礦區生態產業鏈時應遵循市場導向原則、比較優勢原則以及進行調查和分析。
(一)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的生態背景調查與分析
生態背景調查與分析是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的基礎和關鍵。生態背景調查與分析主要指的是礦區系統發展目標、社會經濟環境、物流系統以及產業關聯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礦區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目標的調查與分析。礦區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目標從內容上講分為社會發展目標、經濟發展目標和生態發展目標。從時間上講,礦區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目標分為長期發展目標、中期發展目標和短期發展目標。礦區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目標將決定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時間、規模和構建的內容,因此,它是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的基礎環節。
礦區自然、社會、經濟等環境的調查分析。自然環境調查主要包括生物結構(人口、動植物、微生物等結構)、物理結構(氣候、土壤、地理、地質等)、資源結構與特征(水、礦產資源結構與特征、能源等)等內容。同時還包括自然環境質量的調查,包括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環境承載力、物種多樣性、生態調節)等內容。社會經濟調查包括經濟結構與發展水平、服務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文教水平、管理水平、運輸網絡和社會風尚等內容。
礦區物流系統調查與分析。礦區物流系統是指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形成礦產資源開采、加工和利用的物流系統。根據礦區生命周期的特點,其各階段物流系統也不盡相同。一般煤炭礦區生產物流可分為煤炭及下游產品、煤炭生產形成廢棄物綜合利用、煤炭開采同時采出的伴生礦物利用以及煤炭產品的深加工等系統。
礦區產業關聯調查與分析。礦區產業關聯主要指“各成員”與主導礦業的關聯,其關聯有前向、后向和環向關聯。對于礦區來講,由于受宏觀管理體制和所能支配管理資源影響,礦區產業后向關聯度和環向關聯度弱,前向關聯度最強,這是目前普遍現象。由于前向關聯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而且由于技術的發展,存在著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而對于環向關聯來講,未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造成大量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嚴重污染。因此,從發展的角度,環向關聯度也應很高。
(二)礦區生態產業鏈的構建
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的模式采取以主導產業鏈(基本價值鏈)為核心的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向下縱向延伸和橫向環向拓展。向下縱向延伸就是對礦產資源進行深加工;橫向環向拓展就是將向下縱向延伸的生態產業鏈排放出來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縱橫交錯的礦區生態產業鏈(網),達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效益協調發展。
縱向延伸產業鏈。通過生產和技術等手段,在礦區內,進行產業的縱向延伸。礦區中的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資源,通過開采后,可以形成多條縱向產業鏈。以煤炭資源為基礎的產業鏈縱向構建方式有以下幾種:煤炭-電力-市場;煤炭-電力-電解鋁-市場;煤炭-氣化-市場;煤炭-氣化-化工-市場;煤炭-焦化-市場;煤炭-建材-市場;煤炭-液化(煤變油)-化工-市場等等。
橫向環向拓展產業鏈。在礦區生態產業鏈中,完全孤立的單一產業鏈是不存在的。礦區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資源的開采加工作為鏈狀產業鏈,可橫向環向拓展多條產業鏈。根據煤炭開采生產所排放的廢物特征、礦區的資源條件和外部環境,煤炭礦區可在鏈狀產業鏈的基礎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熱電廠-熱電”、“灰渣、矸石-建材廠-建材產品”、“煤矸石-充填復墾-土地資源”、“礦井排水-水處理站-供水”等多條橫向環向拓展的共生產業鏈。
三、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的構建
根據軒崗礦區生態背景的調查,結合軒崗礦區目前產業的基礎以及周邊市場環境的分析,對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
根據礦區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軒崗礦區循環經濟產業構架中,縱向延伸的生態產業鏈如下:煤炭-電力-市場;煤炭-建材-市場。未來軒崗礦區生態產業鏈中將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幾條縱向的產業鏈,如煤炭-液化(煤變油) -化工-市場;煤炭-焦化-市場;煤炭-氣化-化工-市場等。橫向環向拓展的生態產業鏈如下:煤矸石、煤泥-熱電廠-熱電;灰渣、矸石-建材廠-建材產品;煤矸石-充填復墾-土地資源;礦井排水-水處理站-供水。另外在原有橫向產業鏈中又有相應的產業鏈銜接,如:礦井水-水處理站-供水-電廠-熱電;煤矸石、灰渣-建材廠-建材產品-電廠-熱電,圍繞熱電廠,實現了礦井水和煤矸石、灰渣等固體排放物合理高效循環利用。
四、軒崗礦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與傳統煤炭生產方式相比,軒崗礦區循環經濟園區的構建主要達到四個層次的提升和努力:一是區域經濟科技層次高,相關項目需爭取采用國際、國內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技術工藝,產業鏈條完整;二是資源回收率高,力爭達到85%以上;三是變廢為寶,煤礦伴生資源和各個產業的廢棄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四是改善了區域環境質量,把傳統開發模式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企業開發的重點進行綜合利用,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建設。最終目標是通過生態產業鏈的設計和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構建達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效益協調發展。
因此,軒崗礦區要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生態產業鏈,需要跨越傳統的煤礦設計和生產模式,全面考慮煤炭、洗選、發電、建材的能源生產主線和土地復墾、礦井水利用的資源開發副線,盡快交織成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模式。
(一)縱向生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煤炭礦區的主導產業還是煤炭開采,因此重點發展的產業還是以煤為主,加強煤炭開采的技術設備支持,著重于煤炭的深加工,促進煤炭洗選加工的完善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煤電聯營,熱電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煤矸石、煤泥的消化利用,也為我國電力需求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電力供應,推動了電力產業的發展。因此,軒崗礦區電廠的建立和規劃是循環經濟發展著重考慮的關鍵產業。另外,目前煤化工產業的發展趨勢明顯,已經逐步入正軌,并有了相應的煤炭企業煤化工產業示范案例。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軒崗礦區循環經濟的發展需酌情考慮煤化工產業的規劃,因地制宜,從而實現煤炭資源的最大化循環利用,降低污染和能源浪費。
(二)橫向生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煤炭礦區橫向產業鏈的構建是基于煤炭開采和深加工利用過程中排出的固體廢棄物、廢水以及伴生礦物等資源的循環利用。因此,橫向產業鏈著重解決的問題是污水的處理,煤矸石、煤泥以及電廠灰渣的處理,伴生礦物資源的利用等等。從這些角度衍生出來的產業主要是建材產業,通過變廢為寶,帶動軒崗礦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綜上所述,軒崗礦區循環發展的關鍵環節主要包括四大產業:煤炭洗選加工、煤化工、電力、建材以及兩項資源處理:礦區污水處理和煤矸石、煤泥、灰渣的綜合利用。這些產業的建立和規劃需要在軒崗礦區原有的基礎上,考慮軒崗礦區的實際情況和能力背景以及周邊市場環境,當然更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五、結語
鑒于我國未來能源結構調整和煤炭資源深度加工產品市場的發展,煤炭企業價值鏈的延伸方向以下游為主,并且逐步發展到由價值鏈延伸到產業鏈,把煤炭企業建設成為以煤為基礎,煤和非煤相關產業并舉的多個價值主鏈的綜合高效型企業。因此,軒崗礦區通過生態產業鏈的構建,發展煤和非煤產業,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礦區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而為礦區的綜合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耿殿明.礦區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張帥,安棟,等.基于資源綜合利用的煤炭礦區生態產業鏈構建[J].煤炭經濟研究,2010(8):11-14.
[3]田富軍,楊昌明,等.構建基于循環經濟的煤炭產業發展模式[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11):66-67.
[4]席旭東,宋華嶺.礦區生態產業鏈(網)結構與特性探析[J].中國礦業,2009(6):53-56.
[5]戰彥領,周敏.國內煤炭產業鏈整合路徑與模式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8(12):21-23.
篇8
【關鍵詞】 固定資產投資; 灰色相對關聯度; 煤炭聚集區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蔓延,煤炭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程度越來越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與消費國,煤炭產業的發展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是影響煤炭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煤炭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隨著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穩步提升,為煤炭產業的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與我國煤炭產業面臨著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分析固定資產投資對煤炭產業發展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固定資產投資在煤炭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投資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是不斷增強、逐漸減弱還是保持穩定是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新問題。目前國外學者主要是從產業整體角度分析投資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凱恩斯學派的新劍橋增長模型、哈羅德—多馬模型、內生勞動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主義學派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以及投資乘數—加速數理論。在以上投資理論的基礎上,美國學者德隆和薩默斯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得出了美國的經濟增長與固定資產投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萊文和瑞奈爾特通過截面數據和統計檢驗結果分析得出,投資是一個刺激經濟發展靈敏且行之有效的變量。阿爾弗雷德和威利通過對美國、日本、英國、德國與法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得出投資具有外部經濟效應,對內生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且這種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國家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卡拉、阿塔曼和諾曼對39個發展中國家不同時期的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驅動作用的結論。國內對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劉金全、于惠春采用VAR模型中的Granger檢驗從總量角度和增量角度來判斷固定資產投資和實際產出之間存在的雙向影響。焦佳等使用變結構協整分析方法建立了誤差修正模型,對我國1953—2005年數據進行變結構協整分析,得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具有兩段式變結構形式,并認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具有長期均衡性。袁文斌等利用典型相關分析方法對我國31個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且相關程度較強。王宇新利用EBA模型得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強顯著關系,并對我國的經濟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議。王凱慶從固定資產投資規??偭俊⑼顿Y效益滯后效應、相關性、變化趨勢等多個角度分析了云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影響,并提出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等政策建議。
在煤炭產業發展過程中,固定資產投資對其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本文以改進后的灰色相對關聯度方法為基礎,對固定資產投資與煤炭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對固定資產投資研究的方法有多種,比較常見的有基尼系數法與線性回歸?;嵯禂捣ㄔ诜从掣饕厮鹱饔玫牟町愋苑矫嫘Ч@著,但是不能準確地反映各要素所起作用的大??;線性回歸是分析預測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種基于樣本統計的參數方法,已經形成公認的檢測、判別效度的程序與模塊,應用十分廣泛,但是要得出精確的系數所要求的數據量大且計算繁瑣。為了準確地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與煤炭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此引用灰色相對關聯度法。
灰色相對關聯度分析是一個對系統發展變化態勢定量描述和比較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確定參考數據列和若干個比較數據列的幾何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反映了曲線間的關聯程度。將評價指標原始觀測數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關聯度并根據關聯度的大小對待評指標進行排序。灰色相對關聯度分析的計算量較小,對樣本量的多少和數據分布的要求較低,計算結果僅與序列相對于初始點的變化速率有關,與各觀測數據大小無關。其基本計算步驟如下:
1.初值
其余步驟仍按以上分析進行。
三、數據選取
由于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區的煤炭價格存在差異,在此選取原煤產量作為衡量煤炭經濟增長的指標,并選用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的原煤產量以及煤炭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衡量指標。本文選用了2000—2009年十年的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國家能源統計年鑒2010》。但由于原煤產量與固定資產投資之間存在的單位與數量級的差別,為避免計算時出現較大的誤差,在此分別以2000年山西的原煤產量與固定資產投資為基準,其余年份與省份的數據向之轉化,轉化后的數據如表1、表2所示。
四、計算結果及分析
應用以上模型及數據可以得出表3及圖1所示的結果。
由表3和圖1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對原煤產量的影響基本維持在較高且穩定的水平,在2000年后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而后恢復到正常水平并以較平穩的速度變化。這是由于在2000年,受國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沖擊的影響,國內煤炭需求連續幾年不振甚至萎縮。社會消費需求的減少以及煤炭產業的畸形發展,造成了那幾年煤炭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趨勢,交易價格持續下滑,經營利潤一減再減,從而導致貨款拖欠增多并引起人們對經濟增長持有不看好的態度。因此,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來刺激產業發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當經濟轉入正軌后,煤炭產業經濟進入復蘇階段,通過增加投資等財政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增長所起到的效果是明顯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大量高新技術及產品涌入我國,使煤炭開采自動化、機械化程度提高,進而導致專業化程度、資源利用率也有所提高,從而使利潤率上升。因此,購買大型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對產業經濟增長所起到的刺激作用越來越重要。
五、結論
固定資產投資在煤炭產業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由我國煤炭產業原本機械設備及交通工具配備不足,也是隨著科技進步高科技設備的引入造成的。
通過上述模型分析,得到兩個基本結論:一是煤炭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固定資產的增減直接影響著原煤產出的數量。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當2000年固定資產投資有所減少時,原煤產量隨之大幅度減少;而當以后固定資產投資量逐年增加時,原煤產量也隨之增加,計算結果通過理論論證使這種正相關性具體表現出來。二是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是基本平穩的。除了2001年產業低迷期外(這時的經濟低迷是由消費需求不足引起的,試圖通過增加投資等來增加產量的政策都不會對經濟增長有太大的刺激作用,此時的相關系數低于正常水平,只有0.5693),其余年份基本穩定,都在0.8左右浮動。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固定資產投資是近年來煤炭產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由上可知,固定資產投資是推動煤炭產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現代煤炭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企業應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使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得以充分利用。
但是,在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還應注意投資結構的調整和投資效率的改善。
首先,要實現產業的轉型,必須注意調整產業的投資結構。長期以來由于煤炭產業只注重投資總量的增加而忽視投資結構的調整,導致產業增長主要靠投資,加上污染浪費嚴重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煤炭產業應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注重走低碳高能、可持續發展道路,合理安排產業鏈的固定資產投資,優化投資結構,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合理轉型,逐步形成以煤炭為主導、多元化穩固發展的方式。
其次,注重投資效率的提高,變粗放式的投資方式為合理利用每一筆資金。目前,投資效率低下已經成為制約煤炭產業發展的瓶頸。為突破這個瓶頸,產業必須變粗放、高耗、低效、單一的投資方式為集約、低碳、高效、多元化,這樣在提高投資效率的同時還能實現產業的綠色、安全發展。
綜上所述,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仍是煤炭產業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因此,區域政府應不斷改善煤炭產業的投資環境,降低煤炭產業的投資風險,吸引多方面資金進入煤炭產業。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De Long J B,Summers L H.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5):445-502.
[3] Ross Levin,David Renelt.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4):942-963.
[4] Alfred,Willi. Externalities of Investment and Endogenous Growth:Theory and Time Series Evidence[J].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1,12(3):295-310.
[5] Kala Krishna,Norman R. Swanson,Ataman Ozyildirim. Trade,Investment and Growth:Nexus,Analysis and Prognosi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2003(2):479-499.
[6] 劉金全,于惠春.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影響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2(1):26-29.
[7] 焦佳,趙霞,于霄.我國經濟增長與固定資產投資的變結構協整分析[J].山東經濟,2008(1):48-51.
[8] 袁文斌,吳群英,鄢寒.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典型相關分析[J].現代經濟,2008(7):107-108.
篇9
關鍵詞:煤炭經濟;發展態勢;對策分析
0前言
在當前煤炭經濟形勢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煤炭行業并不是非常樂觀,而且,煤炭行業發展中還存在自身的缺陷,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筆者就從當前我國煤炭經濟發展態勢出發,逐步探討如何促進我國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自身的建議,希望能夠更好地推動煤炭經濟的穩健發展。
1煤炭經濟的發展態勢
中國的煤炭產業在以往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直是持續上升的趨勢,尤其是進入市場經濟之后。煤炭行業的發展更是顯而易見,上升趨勢大幅度提升同時煤炭產業急速擴張。而這不僅提升煤炭產業的經濟效益更加使得煤炭的質量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不斷提高,促使中國煤炭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1煤炭產量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平衡
在以往的發展歷程中,煤炭經濟快速發展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國民人均水平GDP上升的同時,煤炭經濟的攀升幅度也尤為驚人。而在煤炭經濟快速上升狀態中最突出的一組關系是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與煤炭產量之間的關系,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煤炭資源是政府必須要科學規劃的事情。
1.2煤炭產業的不斷優化調整
我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得益于煤炭產業的飛速發展,然而傳統的煤炭發展方式雖然成為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的一個強大助力。但在環境污染問題上越發嚴重,而這主要是煤炭產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所導致。隨著全球性的“低碳經濟”概念在中國的引入,煤炭產業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了我國煤炭產業發展必須要突破的瓶頸。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加快中國傳統煤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中國煤炭產業形成了更加高效、環保的一整套的煤炭生態經濟圈的發展模式。
1.3國家控制,煤炭產業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
煤炭是我國基礎性能源,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并且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基礎性能源的煤炭所擁有的戰略性價值將不斷攀升。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煤炭產業也將越來越被國家所注重。而國家所引起的重視必將體現在政府對煤炭產業控制力度的不斷加強上。擁有政府的支持,毫無疑問將使得煤炭產業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而政府的這種控制方式是一種以“節能”為主的引導式的調控,讓煤炭企業接受更為科學性、理性化的先進理念。并配以多元化的發展方式,給予我國煤炭經濟更加穩定合理的發展基礎。
2煤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煤炭經濟發展至今有過很多的成就,也相伴而產生了諸多問題。而在不斷科技化、科學化的發展態勢之中,煤炭產業需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克服這些困難。以下將從煤炭的自身條件、市場條件以及環境因素進行分析:
2.1煤炭產業沒有形成高度統一性
市場條件對于煤炭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煤炭價格的變化浮動,對于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的煤炭企業。一個變化無常的煤炭價格顯然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很可能會讓一些小的煤炭企業因無法承受市場價格波動而轉型失敗。最終被行業所淘汰,而在我國煤炭經濟在區域上呈現出的價格差異是比較大的,主要是煤炭產業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統一價格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煤炭經濟的整體發展。同時也可能因為政府沒有及時出臺一些調整政策使得局部煤炭產業的價格進一步扭曲變形,而這些因市場經濟所引起的煤炭經濟的局域差異。將直接阻礙我國整體煤炭經濟的發展態勢,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且可能會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
2.2新能源對煤炭經濟的沖擊
環境因素對于煤炭經濟的影響,主要是煤炭這種高污染的產業特性。并且近些年出現的溫室效應,更加讓煤炭產業發展受限。低碳經濟的方式發展煤炭經濟必然要降低煤炭經濟之前的發展速度,以便求得一種經濟收益與自然環境的雙贏。然而煤炭對環境的影響并不僅僅只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對于礦區周邊環境的破壞,更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煤炭的加工階段產生的廢水、廢渣的處理。不僅污染空氣、污染地面,對于煤炭廢水的處理更為重要。在我國已有部分煤炭產業集聚地區因為煤炭廢水的排放而污染了居民用水,導致大量的疾病侵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3煤炭經濟發展問題的對策分析
3.1煤炭產業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對于煤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加強科技化水平。在煤炭加工過程中,為了提高煤炭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需要不斷提高煤炭企業對于煤炭廢棄物的處理技術。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更新,使企業不斷跟進社會先進水平。才能更好的在優化煤炭企業結構的同時兼顧好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更加需要為煤炭企業注入“低碳經濟”概念,以保證煤炭企業原本的活力與創造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煤炭企業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其提供足夠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基礎。
3.2加強對煤炭產業的調控
國家需要加強對煤炭產業的宏觀調控,以穩定煤炭價格為煤炭企業的產業結構優化提供足夠穩定、安全的環境。同時要通過一系列政策鼓勵煤炭企業進行產業的自我優化升級,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必須要根據區域實情進行調整。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貫徹落實到煤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煤炭企業之間要進行統一合作,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統一價格體系。以求進一步鞏固全國煤炭經濟的上升勢頭,一方面強化政府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則更需要在全國建立一個煤炭生態經濟圈。形成一個煤炭產業集群的完整而統一的煤炭經濟發展體,這不僅僅是為了更加方便我國煤炭產業的集中控制,更是為了給煤炭產業一個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空間,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一份具有源動力的可持續性推助力。
3.3促進煤炭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
在環境因素方面,我國的煤炭企業呈現的是一種高污染特性的狀態。要改變這種狀態,需要從人們的思維方式上進行最初的引導。要深入認識低碳式的煤炭生產方式具有的優越性,政府一方面要出臺政策輔助企業完成結構優化升級,企業自身也要根據政府出臺的相應政策按照適合自身的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積極配合政府完成自身的優化升級。企業在貫徹低碳經濟生產方式中,要綜合區域各方面條件進行考慮并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讓員工切實的以生態型煤炭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作業,企業還需要注重設備的更新與煤炭廢棄物處理技術的強化。同時要加強對煤炭企業的監督,用好權利盡好義務。
4結語
根據我國目前的煤炭經濟發展態勢來看,我國煤炭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推動國民經濟的迅速上升,提高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另一方面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污染,又阻礙著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的提升。本文通過對煤炭經濟的發展態勢的分析,將我國煤炭經濟的成就與問題表現出來。并通過一系列問題剖析制定的相應的解決對策,切實地闡述著在全球溫室效應的大背景下,低碳經濟的必要性與必然性。深刻說明了,要在我國處理好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的生態、健康發展,就必須搞好煤炭企業、政府以及人民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煤炭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華.煤炭經濟發展態勢與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4):20-38.
[2]王顯政.關注發展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煤炭經濟運行質量[J].中國煤炭工業.2011,(8):89-103.
篇10
【關鍵詞】 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實證分析
一、引言
山西省煤炭資源儲量約占全國儲量的1/4。改革開放以來,在以能源為主導產業的支撐下,山西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改革的繼續深化,我國逐漸改變以能源消耗為主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山西省因過度依賴煤炭資源類工業面臨經濟增長危機。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難于升級,新興產業發展滯后制約經濟的持續增長。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山西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進行經濟轉型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問題。本文對山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運用回歸模型進行相關性分析。
二、山西省產業結構演變過程
山西省產業結構以能源產業為主體的重型工業結構,建立在國家能源需求、地區資源優勢的基礎之上,是產業發展長期選擇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地區間比較優勢和全國空間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產業結構的演進呈現良性發展趨勢,在優勢的能源產業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各行各業都有了相應的發展,符合全國總體發展戰略的需要,避免了全國多數省市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傾向。無論從全局戰略要求或局部優勢發揮看,在發展初期山西省產業結構都是基本合理的。
20世紀80年代,山西省被確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煤炭市場需求旺盛,這對山西省產業結構定型產生重要影響,第二產業占據主體地位。市場經濟確立后,我國產業結構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波動,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總體上在保持二、三、一的基礎上繼續優化。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格局將從以工業經濟為主向以服務經濟為主轉變。
山西省是我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已形成一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2010年12月13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山西省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至今,山西已有眾多大中型企業和發電廠,雄厚的工業優勢將促進山西產業結構轉型。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歷史,除了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也有旖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山西省產業結構轉型奠定了的基礎。
三、回歸模型
通過Eviews軟件,對2000―2015年山西省三大產業增長率(數據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進行簡單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四、結論
對表中數據進行經濟意義分析:c= 0.64489672318 ,表示當三大產業保持原有規模,GDP仍能增加 0.64489672318 個百分點,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β1=0.0550427172323,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一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加0.0550427172323個百分點,反之降低,符合經濟現實。
β2=0.547190019659,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二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GDP增加0.547190019659個百分點,反之降低,符合現實。
β3=0.320678542882,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加0.320678542882個百分點,反之,降低,符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