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規劃方案范文
時間:2024-02-27 17:5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規劃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基本情況 規劃方案 投資估算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9-0218-01
一、基本情況
西團鎮為鹽城市級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鎮,大龍村為大豐市級新型農村社區試點村,另外還有北團、眾心和黃浦等3個新農村中心村。西團鎮區(含大龍區)及北團、眾心、黃浦等3個新型農村社區,部分區內地勢低洼,水利基礎設施滯后,基本無配套動力,防洪排澇陣地相當薄弱。
二、規劃方案
(一)西團鎮區水利基礎設施規劃方案
西團鎮區(含大龍村)規劃范圍東至鎮東路和鵬程路、南至三十里河和農墾河、西至沿海高速公路、北至北排堿河和一卯酉河,以老斗龍港為界又分為西團鎮區和大龍村。
1、西團鎮區
西團鎮區規劃范圍為老斗龍港以東、一卯酉河以南、鎮東路和鵬程路以西農墾河以北區域,面積約2.2km2。老斗龍港作為外部排水河道,現狀內部保留有四排河,可作為匯水河道,從西端排入外河老斗龍港。該區域地勢較高,地面高程3.0-3.2,可自流排澇,故不需按圩區規劃建設。四排河現狀標準為底寬3m,底高程-1.0,邊坡1:2,在鎮區規劃建設過程中,要保證四排河水系暢通,嚴防堵塞,定期疏浚,條件許可時,其兩岸可作景觀帶治理建設。另外建議建筑物豎向標高3.5以上。
2、大龍村
大龍村規劃范圍為老斗龍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西、北排堿河以南區域,面積約5.3km2。大龍村地形較為復雜,擬以牛灣河和南二中溝為界分為3塊區域規劃建設。
(1)牛灣河以東、一卯酉河以南、老斗龍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區域,面積約0.9km2。這塊區域地勢低洼,擬按圩區規劃建設,內部河道南北中心溝現狀情況良好,滿足匯水流量要求,不需疏浚,河道敞口已建封閉涵洞,只需施筑圩堤,增加排澇動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老斗龍港西岸、三十里河北岸、牛灣河東岸河堤3540m,圩堤建設標準為堤頂高程4.0(指圩堤沉降穩定后達到的高程,施工時必須達到4.5,待自然沉降、風吹雨淋、耕翻種植后達4.0。下同。)頂寬4m,邊坡1:2,北側利用通白公路作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寬8m。
②固定排澇站工程。一般汛期時使用固定泵站排澇,將南北中心溝北端排澇機口改建為排澇泵站1座,安裝蘇排Ⅱ泵1臺,排澇動力達到2m3/s,使這塊圩區排澇模數達到2.22m3/s?km2。
③拓浚南北中心溝。拓寬標準底寬5m,底高程-1.0,邊坡1:2,以滿足蘇排Ⅱ匯水要求。
(2)牛灣河以西,南二中溝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東、北排堿河以南區域,面積約2.8km2。這塊區域地勢較低,擬按圩區規劃建設。內部河道南三中溝、新龍河和東穿心河予以保留、保護,定期疏浚,確保匯水暢通,與外河相通處新建封閉建筑物,這塊區域目前無配套動力,需新增排澇動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牛灣河西岸、北排堿河南岸河堤6720m,圩堤建設標準為堤頂高程4.0,頂寬4m,邊坡1:2;南側利用通白公路作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寬8m;西側利用沿海高速公路作為圩堤,沿海高速路面高程6.0左右。
②封閉工程。在南三中溝西端高速公路下和東端接牛灣河處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徑1.5m,底板高程-1.0。在新龍河南端接南二中溝處新建封閉閘1座,閘寬2m,底板高程-1.0。在東穿心河南端接三十里河處新建封閉閘1座,閘寬2m,底板高程-1.0。
③固定排澇站工程。在新龍河北端和東穿心河北端各新建排澇泵站1座,新龍河北端泵站安裝32寸軸流泵2臺,新增排澇動力2.8m3/s,東穿心河北端泵站安裝蘇排Ⅱ泵2臺,新增排澇動力4m3/s,共新增排澇動力6.8m3/s,使排澇模數達到2.43m3/s?km2。
(3)南二中溝以南、沿海高速公路以東、三十里河以西以北區域,面積約1.6km2。排水外河為三十里河,內部匯水河道為南一中溝和新龍河,內部澇水匯入南一中溝后,通過新龍河排入外河三十里河。該區域由于地勢較高,地面高程3.0左右,可自流排澇,故不需按圩區規劃建設。南一中溝現狀底寬3m,底高程-1.0,邊坡1:2;新龍河現狀底寬4m,底高程-1.0,邊坡1:2,在鎮區規劃建設過程中,要保證這些河道水系暢通,嚴防堵塞,定期疏浚。另外建議建筑物設計豎向標高3.5以上。
(二)北團新農村中心村社區水利基礎設施規劃方案
北團新農村中心村社區規劃范圍南至新中村界址、北至五排河以北340m,總面積349601m2。
規劃區內地面高程一般3.0-3.2,該區域由于地勢較高,可利用大圩區排澇,不需另建圩中圩。規劃區內現有4條南北向小條溝匯水,澇水通過中間東西向的五排河,向西排入生產河,向東排入小洋河。條溝現狀底寬1m,底高程1.0,邊坡1:1.5;五排河現狀底寬3m,底高程-1.0,邊坡1:2。在新農村中心村社區規劃建設過程中,要保證五排河水系暢通。另外,南北向的條溝至少要保留1條,嚴防堵塞,定期疏浚,條件許可時,五排河兩岸可作景觀帶治理建設。另外建議建筑物設計豎向標高3.5以上。
(三)眾心新農村中心村社區水利基礎設施規劃方案
眾心新農村中心村社區規劃范圍東至養殖場、南至南界大溝、西至南北中心路、北至二中溝,總面積253479m2。這塊區域地勢較低,需按小集鎮規劃圩中圩,提高排澇標準。
(1)圩堤工程。在西穿河東岸、北二中溝南岸、東側規劃區邊界處新筑圩堤2150m,圩堤建設標準為堤頂高程4.0,頂寬4m,邊坡1:2,南側圩堤利用南界大溝河堤,現狀為堤頂高程3.8,頂寬2.5m,邊坡1:2。
(2)封閉工程。在二號溝北端接北二中溝處,新建涵洞1座,涵洞的孔徑為1m,底板高程-1.0;一中溝西端已有壩埂,東端在規劃區的東邊界處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徑1.5m,底板高程-1.0。
(3)固定排澇站工程。在2號溝南端新建排澇泵站1座,安裝20寸軸流泵1臺,與大圩區排澇不相矛盾,新增排澇動力0.55m3/s,使排澇模數達到2.17m3/s?km2。
(4)河道工程。規劃區內部4條南北向的條溝,自西向北編號為1至4號溝,保留并拓浚2號溝作為內部匯水河道,拓浚標準底寬2m,底高程-1.0,邊坡1:2。疏浚北一中溝,疏浚標準底寬3m,底高程-1.0,邊坡1:2。
(四)黃浦新農村中心村社區水利基礎設施規劃方案
黃浦新農村中心村社區規劃范圍東至農田、南至南四中溝、西至分界河、北至南五中溝,總面積347291m2。這塊區域地勢較低,需按小集鎮規劃圩中圩,提高排澇標準。
(1)圩堤工程。在分界河東岸、南五中溝南岸、東側規劃區邊界和南四中溝北岸新筑圩堤2890m,圩堤標準為堤頂高程4.0,頂寬4m,邊坡1:2。
(2)固定排澇站工程。在中間斗溝西端新建排澇泵站1座,與大圩區排澇不相矛盾,安裝20寸軸流泵2臺,新增排澇動力1.1m3/s,使排澇模數達到3.17m3/s?km2。
(3)河道工程。拓浚中間東西向的斗溝作為匯水河道,拓浚標準底寬3m,底高程-1.0,邊坡1:2。
三、投資估算
1、土方工程
(1)河道疏浚土方。拓浚南北中心溝長1400m,土方約2.1萬方;拓浚2號溝長840m,土方約2.6萬方;疏浚一中溝長220m,土方約0.5萬方;拓浚斗溝長680m,土方約2.5萬方,綜合單價6元/方,需經費46.2萬元。
(2)圩堤土方。施筑圩堤總長約12.44km,土方約11.8萬方。綜合單價5元/方,需經費59萬元。
2、建筑物工程
(1)封閉涵洞。新建孔徑為1m涵洞1座,每座需經費8萬元,新建孔徑為2m涵洞3座,每座需經費15萬元,共需經費53萬元;新建2m封閉閘2座,每座需經費15萬元,共需經費30萬元。
篇2
第一條為切實規范縣城規劃區內(以下簡稱規劃區)建設活動,加強規劃、質量與安全管理,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房屋登記辦法》、《湖北省城鄉規劃條例》、《物權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規劃區所有建設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辦法所指的規劃區是《縣城市總體規劃(年)》界定的范圍,即東至鎮馬高速公路,北至東干渠,總面積16.5平方公里的區域。
第四條縣住建部門負責規劃區建設管理工作。
縣國土、房管、供水、供電、水務、環保、氣象、人防、公安消防、公路、地震、林業及城關鎮、水坪鎮、中峰鎮、龍壩鎮等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建設管理的相關工作。
第五條規劃區建設必須服從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模開發和節約用地原則。嚴格執行先規劃,后勘查設計,再施工的基本建設程序。
第二章建設規劃管理
第六條縣規劃部門要嚴格依照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規劃設計,規劃區建設不得妨礙城市市容和市貌,不得阻礙交通,不得影響消防、供排水、電力、燃氣、通訊等設施安全,不得侵占城市道路、公共綠地(風景林地)、鄰里通道,并妥善處理好給排水、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
第七條禁止在以下范圍進行新建、改擴建活動:
1、公路、街道、河道、堤壩控制紅線區;
2、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規劃控制區;
3、廣場、園林、公共綠地及水體保護控制區;
4、政府擬征收或收儲的區域;
5、已納入改造計劃,擬實施集中改造的區域;
6、基本農田保護區;
7、國家法律、法規禁止建設的其它區域。
第八條局部建設規劃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配套,并符合以下具體規劃要求:
1、建設工程的整體布局必須與路、橋、街道垂直或平行,禁止出現影響整體效果的夾角規劃;
2、交叉路口的房屋建設工程,必須符合市政道路轉彎半徑視線控制標準規范;
3、建設規劃實行單體規劃,禁止總長超過80米的多單元連體規劃;相鄰多單元連體建筑山墻之間必須規劃寬度不小于6米的通道;
4、建設工程必須按照相關技術規程規劃設計消防通道和人行通道;禁止城堡式、圍墻式規劃;
5、房屋的臨街、臨路、臨堤面不得規劃設計伙房和排污設施,不得規劃設計實體圍墻;
6、綠地、小區通道、停車場、天然氣管網、消防設施、環衛設施、物業設施、休閑娛樂場地等建設內容納入小區詳細規劃;
7、供水、供電設施建設納入小區規劃和單體建筑規劃;
8、對于簽訂了建設四鄰協議,但房屋間距低于最小間距及規定間距70%的建設項目,規劃部門不得予以規劃;
9、規劃圖中應控制單體建筑基地高程及設計高程,做到相鄰建筑之間及與周邊市政道路之間高程相協調。
第九條加強建設工程的規劃審批管理。
1、民用建設工程規劃,由規劃局依據《縣規劃區建設項目現場勘察初審意見表》,編制規劃方案,制作規劃草圖,經規劃局局長審核簽字報規劃委員會審查通過后,在建設現場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的,規劃部門形成正式規劃方案,制作正式規劃圖。正式規劃圖由規劃局局長、住建局局長簽批。
2、重點建設工程規劃,由規劃部門依照民用建設工程的程序制作規劃圖。正式規劃圖經規劃局局長、住建局局長簽批后,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審簽。
以下范圍的建設規劃須經縣政府分管副縣長審簽:
(1)規模小區建設工程和新農村建設工程;
(2)對市容市貌有較大影響的建設工程;
(3)關聯環保、消防、人防、交通、水利安全的建設工程;
(4)街道、公路、河道、堤壩的改擴建工程;
(5)供水、供電設施改擴建工程。
(6)其它重點建設工程。
第三章報建程序管理
第十條縣報建中心是縣城規劃區建設審批業務的管理中心,要嚴格按照工作職責和程序加強報建過程管理。報建業務的主要程序為:
1、受理申請,進行資格審查。
規劃區農村村民利用集體土地建設必須先到縣報建中心領取《規劃區農村村民建設資格審查表》并經村支部和村委會、國土所、鎮政府審查簽章,向報建中心提交以下資料,資料不全、經審查不合格的,不予受理:
(1)規劃區農村村民建設資格審查表;
(2)報建人現居住的房屋土地使用證原件、復印件);
(3)報建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原件、復印件);
(4)戶口簿(原件、復印件);
嚴禁公職人員利用本人尚未注銷的農村戶口身份申請在農村集體土地進行建設活動。
規劃區行政、企事業單位和房地產企業購地開發報建,必須提交以下資料,資料不全、經審查不合格的,不予受理:
(1)報建人身份證件(原件、復印件);
(2)報建人法人資格證件;
(3)報建項目相關批文(原件、復印件);
(4)報建人自行制作的整體規劃建設方案;
(5)投資預算方案;
(6)經招、拍、掛所獲取的土地使用權資料(原件、復印件)。(國家規定可以享受劃撥用地的單位或部門可不提供招拍掛資料)
2、組織現場勘察,確認建設工程選址。由報建中心組織規劃、國土、消防、環保、公路、河道、鎮政府和村委會等有關人員現場勘察,進行選址前的規劃、地質、環境評估和建設用地權屬認定,填寫《縣規劃區單位(個人)工程報建現場勘察情況調查告知》;規劃、國土部門出具《縣規劃區建設項目現場勘察初審意見表》。選址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小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般建設項目由規劃、國土部門批準選址,重點建設項目由規劃部門提請分管副縣長現場勘察后確定。
3、規劃設計。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以下的,建設業主到報建中心領取勘察告知書,準備相關資料報建。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以上(含300平方米)或三層(含三層)以上的,規劃部門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建設業主提供效果圖和其他資料。
4、規委會審查。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以上(含300平方米)或三層(含三層)以上的,由規劃部門報請縣規劃委員會審查。
5、繳納規費。報建中心依據縣政府審批的規劃方案,按收費政策核算收費金額,建設業主繳納相關費用。
6、證件辦理。報建中心向建設業主發放《規劃區建設工程證件辦理審批流程表》(以下簡稱流程表)。建設業主持流程表申辦《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準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意見以及環保審批意見。
第十一條三層以上(含三層),投資額在30萬元以上或者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含3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必須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
建設業主按住建部門要求完成勘察設計、圖紙審查、工程招標、墻材革新、質量安全監督注冊登記及建筑材料檢測等手續后,持流程表并備齊施工許可資料,申請住建部門進行施工許可現場踏勘。符合開工條件的,由住建局簽署《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意見,同時施工單位與住建局檔案室簽訂《工程檔案報送及服務合同》。
《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意見簽署完畢,建設業主將施工許可資料報建工股后,持流程表到報建中心領取《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正式證件;到國土部門領取《建設用地批準書》正式證件。
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的建筑工程,供水、供電部門不得供水、供電。
第四章建設用地管理
第十二條嚴格執行國家土地政策,堅持節約集約用地。
1、認真落實“一戶一宅”規定,即一戶農村村民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村民原有住宅占耕地面積達到140平方米、占非耕地達到200平方米的,不予批準新宅基地;村民出賣、出租、贈與住宅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
2、村民占用耕地新建住房,家庭人口在三人以下(含3人)的按人平30平方米審批宅基地面積,家庭人口在四人以上(含4人)以戶計算,每戶占地面積不得超過140平方米(含附屬設施);村民占用非耕地新建住房,每戶占地面積不得超過200平方米(含附屬設施)。超過標準的不予批準。
3、農村村民利用集體土地聯戶建房占地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下的,由國土部門批辦《建設用地批準書》;超過200平方米的,國土部門報分管副縣長審簽后,批辦《建設用地批準書》。
4、屬于拆舊建新的,必須先拆后建。
5、申請異地建房的,必須到國土和房管部門對原土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進行登記注銷,拆除原有房屋及附屬構筑物和設施,原有宅基地交村集體。
第十三條經批準,利用規劃區集體土地按照規劃進行建設的,總建筑面積在280平方米以內(含280平方米)的,按村民自住房政策辦理相關手續;總建筑面積超過280平方米的,必須以招、拍、掛的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辦理各項建設手續,并按總建筑面積全額繳納各項稅費,方可開工建設。
第十四條已利用集體土地建設住房,總建筑面積在280平方米以內(含280平方米)的,按村民自住房政策補辦相關手續;總建筑面積超過280平方米的,必須將所占用集體土地依法轉為國有土地,并全額補交土地出讓金及各項稅費,方可辦理土地及房產證件。涉嫌違法用地的,依法予以查處,并按上述程序完備各項手續后,方可辦理土地及房產證件。
土地出讓金的計算辦法:宗地評估價×宗地面積
第十五條經批準,投資人改變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原土地用途,進行商品房開發建設的,投資人須全額補交土地出讓金取得土地使用權后,方可按程序進行開發建設。
土地出讓金的計算辦法:宗地評估價×宗地面積×60%
存量國有土地分批開發利用的,必須在首期開發利用時全額補交土地出讓金差額。
補交土地出讓金的計算辦法:(開發利用時宗地評估地價-取得土地使用權時宗地評估地價)×60%×宗地面積
出讓金原則上不予減免,確需減免的由縣政府議決。
第十六條嚴格控制土地一級市場。除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建自住房以外,任何個人(單位)不得私自買賣農村集體土地和宅基地從事建設活動。對違規購買村民宅基地和不經招標、拍賣、掛牌程序購買農村集體土地的,村、鎮不得簽批意見,國土部門不得辦理土地使用證,住建部門不得受理報建業務,房管部門不得為其辦理所建房屋的所有權證。
第十七條在規劃區利用山體進行建設活動的,由開發單位向縣報建中心提交申請,縣規劃部門牽頭,實行國土、水務、林業、規劃等部門聯合會審并簽署意見。經評估會審同意進行山體開發的,由開發單位(個人)與縣環衛所簽訂渣土準運和環境衛生管理合同,并按標準交納保證金,方可按程序辦理規劃等相關手續。
第十八條村民挖沙、取土、堆積渣土、填占水面及其他改變地形地貌的活動,必須報縣規劃、國土、環保、交通、水務等相關部門批準,不得破壞城市環境,影響城市規劃。
第五章建設工程管理
第十九條住建局要依法加強建設規劃、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建設工程規劃、質量、安全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履行日常監督檢查職責,承擔規劃、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責任。
第二十條規劃、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范圍為規劃區所有建設工程,包括國家建設工程,房地產開發工程,機關、企事業單位建設工程,城市居民和農戶建設工程。
第二十一條建設業主在取得《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準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正式證件,并到城鄉建設管理執法局簽訂臨街占用和施工管理合同,按工程總造價的1%-2%交納保證金,完善相關手續后方可向住建局建工股申請開工放線。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規劃部門應全程參與建設工程規劃的檢查監督(特別是基礎和二層結構檢查驗收),核查規劃執行情況并簽署核查意見。規劃部門未出具書面合格核查意見的,質監站和監理公司不得允許下道工序施工,施工單位應立即停止施工。
質監部門應全程參與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對質量、安全不達標的要責令其停工整改。
第二十二條建設業主應在房屋竣工后15日內向規劃部門申請規劃驗收;規劃驗收合格后進行綠化、建筑節能、防雷、環保、人防、白蟻、消防等單項驗收;單項驗收合格后,向住建局建工股書面申請綜合驗收;綜合驗收合格后,填寫《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表》、《建筑工程質量監督報告》、《建筑工程竣工結算備案表》,工程備案資料移交住建局檔案室取得《建筑工程檔案合格證》后,核發《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
除上述專項驗收內容外,小區場地、道路硬化,給排水、天然氣管網、停車場,環衛、物業等配套設施建設內容應列為綜合驗收項目;驗收項目不完備達標的,由驗收人簽署限期改進意見,到期再行驗收,驗收合格發放《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
未取得《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的建筑工程,供水、供電部門一律不得進行水、電報裝,房管部門不得登記發證。
第二十三條住建部門應加強轄區內建設施工隊伍(或工匠)資質、資格的審查,嚴禁無資質、資格的單位(個人)承接建設工程項目。對施工隊伍資質、資格的審查由住建局分管副局長把關,逐級負責。
第二十四條規劃區建設工程應落實“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境保護)的要求,注重建筑單體設計和功能性設計,做到戶型合理、結構安全、功能齊全,建筑造型、外觀色彩和空間組合具有地方特色,并與周圍環境協調,體現現代宜居生活氣息。
第六章房產登記管理
第二十五條房管部門依照《房屋登記辦法》等法規受理房屋登記業務,同時必須配合規劃、國土等相關部門的管理,配合收取各項稅費。對于未完善規劃建設手續、未按要求提供稅費票證的,給予登記控制。
第二十六條房屋竣工驗收合格后,建設業主備齊以下資料向房管部門申請辦理房屋初始登記,資料不齊備的不予登記。
1、登記申請書;
2、申請人戶籍身份證明(原件、復印件);
3、土地使用證(原件、復印件);
4、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原件、復印件);
5、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原件、復印件);
6、測繪報告(原件、復印件);
7、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二層以下的房屋由縣質監部門出具房屋鑒定意見書)(原件、復印件);
8、土地出讓金及繳稅票證(原件、復印件);
9、其他資料。
屬村民自住房的,申請人提供《集體土地使用證》,房管部門應當在房屋登記簿和房屋所有權證上注明“集體土地”字樣。
第二十七條房管部門在受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時,應嚴格審查以下必備資料;資料不齊備的,不予辦理轉移登記手續和證件。
1、轉移登記申請書;
2、申請人戶籍身份證明(原件、復印件);
3、房屋所有權證(原件、復印件);
4、房屋買賣合同(原件、復印件);
5、測繪報告;
6、評估報告;
7、土地出讓金及繳稅票證(原件、復印件);
8、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原件、復印件);
9、其他必要材料。
贈與、繼承、房屋產權共有人對共有房產要求予以分割需辦理轉移登記的,按《房屋登記辦法》辦理。但必須在房屋登記簿和房屋所有權證上注明“贈與、繼承或分割”字樣。
農村村民申請住房所有權轉移登記時,房管部門要嚴格審查受讓人戶籍身份、住房情況和購房條件。受讓人屬于本集體經濟組織(村、組)成員的無房戶,可以辦理轉移登記,并在房屋登記簿和房屋所有權證上注明“集體土地”字樣;受讓人不屬于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應當不予辦理。特殊情況的,經住建、國土部門審驗合格并補辦相關手續、全額補交各項稅費后準予按程序辦理轉移登記。
第七章建設收費管理
第二十八條縣住建、國土、房管等部門要嚴格按照上級財政和物價部門核準的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規范收費,做到應收盡收,確保國家和建設業主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第二十九條所有收費一律使用財政收費票據,嚴禁白條收費。所收規費全額繳存縣非稅收入匯繳結算帳戶,任何單位不得坐支挪用。
第三十條縣內重點工程、國家公益性項目和舊城改造等建設確需減免行政性收費和基金性收費的,由項目建設指揮部(領導小組)或主管部門書面報縣政府審批,按會議紀要或領導批示意見落實。
第八章監督檢查及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準書》、《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或者違反上述各項許可進行建設的,由縣住建部門責令停止建設;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對規劃實施影響的,限期改正;無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縣住建部門申請人民法院。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的其他違法建設行為,由縣住建、國土、房管、環保、氣象、水務、林業、公路、地震、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門(單位)依照各自管理職責,依法嚴肅查處。
第三十三條規劃區涉及的各鎮人民政府及村(社區)應加強對轄區建設的監督檢查,發現違法建設和違法用地行為應及時勸阻和制止,并配合有關部門進行查處。
第三十四條對于個人(單位)違法占用、買賣土地及違法建設房屋的,除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外,縣國土、房管部門一律不得辦理土地、房屋登記手續,征用、收購、拆遷時不予補償。
第三十五條縣住建局、國土局、房管部門在辦理建設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用地審批、土地登記、房屋登記等手續時,要嚴格審核申請人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與合法性,確保各項證件的復印件與原件相符。
第三十六條縣住建、國土、房管部門應將業務辦理所需資料清單,審批工作流程,工作時限,收費項目、標準和政策依據印制成宣傳冊(單)免費向建設業主發放,并在縣內有關媒體上定期進行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第三十七條建設業主申請辦理建設、登記相關手續,因不符合相關條件或提交的資料不符合要求,縣住建、國土、房管部門決定不予受理或不予辦理的,應向申請人說明理由,并出具不予受理或不予辦理的書面通知;符合受理條件的,應在60個工作日內辦結。
第三十八條縣住建、國土、房管、供電、供水、環保、氣象、水務、林業、公路、公安消防、地震、人防等部門及有關鎮人民政府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抓好本辦法的貫徹實施。對于未按本辦法規定進行審批、管理,失職瀆職造成違法建設的,按照《縣縣城規劃區建設管理責任追究辦法》追究相關人員(單位)的責任。
第九章附則
篇3
關鍵詞 新城區;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12-0236-02
1 新城區市政道路概況
本設計為新城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市政道路景觀設計,主要突顯每條道路的特性及標識性,充分展示當地自然人文特色。具體規劃含義如下:
遼河大街———— 現代之路
清河大街———— 浪漫之路
叫來河大街———— 浪漫之路
青龍山大街———— 歷史之路
勝利北路———— 都市之路
建國北路————都市之路
2 種植設計理念
為了更好地突出幾條新城區城市主干道的景觀主題氛圍,因此在植物景觀上,根據當地的植物特色,入鄉隨俗地提煉出植物的種植特色來迎合每條道路的主題,同時也更好地營造出道路景觀氛圍。下面列舉幾個實際命名的含義。
遼河大街 —— 線條之美 ——大氣、莊嚴、整齊、季節
清河大街 —— 秋葉之美 ——絢爛、幽靜、季節、落葉
叫來河大街—— 冬青之美 ——莊嚴、活力、冬綠、季節
青龍山大街—— 枝干之美 ——大氣、遒勁、莊嚴、學術
勝利北路 —— 花實之美 ——繽紛、活力、香氣、春景
建國北路 —— 夏蔭之美 ——大氣、整潔、夏景、季節
3 遼河大街
3.1 基礎概況
1)周邊分布相同的城市資源。
2)道路人行道與綠化帶空間尺度接近,尺度較窄。
3)沿路聚集豐富的教育資源,高檔住宅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其獨特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態和高效的政府服務,也是對外展示通遼科技發展的一個窗口。
3.2 設計理念
科技與生活融合,通過簡潔線條中的自然風光使道路景觀和周圍高檔住宅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相匹配,和周圍化境形成統一整體。
3.3 設計策略
1)強調景觀的韻律感和新城區的活力、能量。
2)簡潔現代的風格體現遼河大街這個全新的城市的精神面貌和風格。
3)街道公園和小廣場提供居民休憩、交流、互動的空間。
3.4 種植設計說明
作為高檔次住宅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區的綠化,強調本身線條之美,以整齊、挺拔的大樹為主,形成四季鮮明的植物景觀,同時希望線條式種植帶來現代氣息,傳遞給游人。
4 清河大街
4.1 基礎概況
1)兩個條道路相鄰,周圍分布相同的城市資源。
2)兩條道路人行道與綠化帶空間尺度接近,尺度狹窄。
3)沿路聚集豐富的高檔住宅去,高端商業,局部與城市水體相連。
4.2 設計理念
綠色新主張,曲線滲透的綠化手法,改善綠化帶與人行道尺度狹窄的不利因素,增加視覺上的通透性,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4.3 設計策略
1)以綠化為主,以道路景觀的整體視覺效果為重。
2)道路與綠化交融與滲透。
3)依據周邊現狀條件,強化區域特征,增加景觀可識別性。
4)保持空間尺度性、連續性,使綠化整體統一。
4.4 種植設計說明
作為高檔住宅以及商業區周邊的綠化,強調其本身的景觀檔次,以色葉、色桿樹類植物為主,形成四季鮮明的植物景觀,同時希望色葉帶來的視覺沖擊可以喚醒人們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那份情懷。
5 叫來河大街
5.1 基礎概況
1)兩個條道路相鄰,周圍分布相同的城市資源。
2)兩條道路人行道與綠化帶空間尺度接近,尺度狹窄。
3)沿路聚集豐富的高檔住宅去,高端商業,局部與城市水體相連。
5.2 設計理念
綠色新主張,曲線滲透的綠化手法,改善綠化帶與人行道尺度狹窄的不利因素,增加視覺上的通透性,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5.3 設計策略
1)以綠化為主,以道路景觀的整體視覺效果為重。
2)道路與綠化交融與滲透。
3)依據周邊現狀條件,強化區域特征,增加景觀可識別性。
4)保持空間尺度性、連續性,使綠化整體統一。
5.4 種植設計說明
作為高檔住宅以及商業區周邊的綠化,特別是在冬季景觀比較少的情況下,在種植上,增加冬季樹木,強調冬季的顏色和姿態美。形成四季鮮明的植物景觀。同時希望冬季的一抹綠色能帶給人們帶來活力。
6 青龍山大街
6.1 基礎概況
1)貫穿行政區域,科教文化機構等政府職能部門。
2)沿路分布高檔住宅區,商業。
6.2 設計理念
莊重的韻律,通過曲線與幾何型融合的設計手法,把綠化和市政府行政區域周圍莊重氣勢相結合。
6.3 設計策略
1)曲線路面與幾何規矩形式的并置、沖突、融合。
2)幾何空間節奏韻律重復演繹。
3)行車和行人不斷的感受空間的莊重氣勢。
6.4 種植設計說明
位于行政、科教文化等政府職能部門周邊的青龍山大街在種植設計上,注重學術、莊重、大氣氛圍的營造,選取姿態虬勁蒼勁、挺拔高大的樹種,以體現樹木的枝干美,形成莊嚴深邃的林蔭大道景觀,與歷史之路的景觀主相呼應。
7 勝利北路
7.1 基礎概況
1)毗鄰濱水公園。
2)連接新舊城區。
3)沿路聚集豐富的高檔住宅區,高端商業,為市民安居樂業的生活街道。
7.2 設計理念
自然生態的現代回歸,通過曲線塑造的空間,設計中借鑒自然的語言,使其更自然,達到更時尚目的。
7.3 設計策略
1)設計中借鑒自然的語言,使其更自然,達到更時尚目的。
2)生態的綠化景觀表現現代化高新生態區的特質。
3)為周邊社區的生活提供自然而怡人公共空間。
7.4 種植設計說明
作為過渡新老城區道路,種植上主要采用開花、香氛植物為主要的特色苗木。使人們通過勝利北路進入新城區時能感受到一種新意,同時因為香氛植物的關系,在嗅覺上也會對新城產生一種與老城不一樣的感受,使人映象深刻。
8 建國北路改造
8.1 改造依據
作為已經完成施工的路段,其景觀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在對現場踏勘后分析得出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上:
1)苗木規格太小,種植密度過與稀松。
2)種植缺乏層次,上下木之間缺乏中層苗木過渡。
3)缺少灌木、地被,上木脫腳現象明顯。
4)模紋綠化的處理過于生硬,比較突兀。
5)養護力度不夠,草坪斑禿,灌木未修剪。
8.2 改造設計原則
1)保持建國北路整體風格的簡潔、大氣,以密實的背景林結合大草坪空間為主要特征。
2)強化街角游園的設計,在重要街角有停留休息的空間。
3)強化局部中間組團空間營造,加強植物的層次。
4)在街角游園及重要節點,加強地形的塑造。
8.3 設計語言
1)以道路景觀的整體視覺效果為重
2)道路與綠化交融與滲透
3)依據周邊及現狀條件,強化區域特征,增加景觀可識別性
4)保持空間尺度性、連續性, 使綠化整體統一
9 結束語
本設計為新城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市政道路景觀設計,主要突顯每條道路的特性及標識性.充分展示當地自然人文特色。為通遼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生態城市、森林城市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EPON;大型住宅小區;FTTH接入網;規劃建設方案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中國聯通在國內通信市場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豐富的移動網絡運營經驗,但在固定寬帶有線接入方面基礎網絡資源匱乏,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管線資源方面較其它運營商存在明顯的劣勢。為縮短競爭差距,建立全業務的競爭優勢,一方面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基礎網絡資源建設,另一方面要優化有線接入網規劃策略,改善現有建設模式,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建設速度以及合理的組網方式滿足全業務發展的需求。
一、FTTH關鍵技術
(一)、PON技術發展
PON(無源光網絡)目前已經成為被大家所熟知的光纖接入方式,其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奠定了未來的接入方向。無源光網絡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被稱為OLT(光線路終端);第二部分被稱為ODN(光分配網絡);第三部分被稱為ONU(光網絡單元)。
PON作為光纖入戶最普遍的實現方式,被稱為寬帶接入網的最佳解決方案。PON相對于傳統銅纜寬帶接入技術而言,最大的提高是在速率以及多業務的支持上,從發展歷程上來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APON(基于異步傳輸模式無源光網絡)、EPON(以太網無源光網絡)、GPON(吉比特無源光網絡)。
(二)、EPON工作原理
EPON的傳輸機制采用的是波分復用技術,這種技術是指若干獨立信號能在一條公共光通路上傳輸,即在一根光纖上能同時讓兩個不同波長信號各自傳輸信息。EPON正是應用此原理,可以大大節省整個系統中光纖的使用量。上行方向采用TDMA(時分多址)技術,下行方向采用TDM(時分復用)技術,接下來將分別介紹數據流在兩個方向上的實現過程。
1、下行方向工作原理
所謂時分復用就是不同時段傳輸不同信號,達到多路傳輸的目的。OLT在為ONU傳送下行數據時是采用廣播的方式,而每個ONU再進行選擇性地接收。如圖2所示,每個ONU注冊成功后都會分配唯一一個LLID(邏輯鏈路標一記),當ONU接收數據時,通過LL工D過濾來接受屬于自己的數據,即數據幀中的LLID是否相同,如不同則會丟棄。
由于下行采用廣播方式,這樣用戶上網安全存在一定隱患,需要通過加密解決數據安全問題。目前EPON系統采用三重攪動加密算法解決此問題,以提高數據的安全性。
2、上行方向工作原理
上行數據流采用時分多址技術,原則上在某一時刻只會有一個ONU能夠向OLT傳送數據,只有這樣系統才能正常工作。由OLT統一管理每個ONU傳送上行數據的時間,每個UNU分配不同的時隙分配禎,按照特定的順序依次向上傳送數據。如圖3所示,當第一個ONU在分給它的第一個時隙中傳送數據流,而第二第三個ONU在此時沒分配它們的時隙內不會向上傳送數據。由于每個ONU的距離不同而造成的一些時延等因素應充分考慮,這就引出了EPON中的測距技術。如果當某一ONU光模塊損壞導致不間斷發光時,將會引發其它ONU的通信異常。
二、工程總體設計方案
(一)、網絡需求和接入架構
本項目實例方案是針對雙井局的樂城國際小區共約930個用戶進行升速改造,由原銅纜接入方式變更為光纖入戶形式,最終具備20M帶寬的接入能力。
依據北京聯通的改造原則,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第一免費為用戶進行改造,用戶不需提供任何費用;第二,改造之后的網絡要求穩定、并且速率可以達到需求標準。根據此兩點,并結合前文所述的設計方案,采用EPON方式實現光纖到戶可滿足要求。首先成本上相對較低,所有的局端設備的投資、光纜建設、用戶端ONU的提供和更換、人工施工成本等是筆不小的費用,EPON的終端ONU、局內的設備、光模塊等價格同比都要比GPON更低,可節省不少成本。其次對于老舊小區原先的ADSL接入方式上,用戶使用的網絡比較穩定。如果采用新技術大面積地改造,出現故障投訴的幾率將大大提升,不利于光纖入戶的改造效果和口碑,所以選用市場上成熟的EPON技術和設備對后期維護更有利。因此上一章基于EPON的FTTH設計方案可滿足北京聯通的改造基本原則。由于該小區原是以銅纜方式接入的,所以整個EPON系統需要從頭建設。本項目所涉及的新建設備包括局端OLT、ODN網絡,需購置入戶型ONU設備。QRAS設備、PSTN設備、認證計費平臺等均使用現網在用。數據業務采用PPPOE撥號方式通過GRAS接入北京本地工IP網,語音業務通過MSTP方式接入到NGN網。網絡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樂城國際小區FTTH網絡結構
(二)、OLT節點設置
根據第三章所述的OLT的設置原則,應采用母局內集中設置OLT節點,以便于上聯方向與其他上層設備連接減少障礙隱患。由于改造小區與所屬端局距離不超過2公里,將OLT安裝在局端符合EPON的最大傳輸距離的標準。
所在機房需要滿足通信管線方便進出的標準,統一對管道、光纜進行規劃配置。OLT節點的具置需要注意防止出現大面積占用中繼光纜纖芯的情況,同時盡量避免出現反向占用主干纖芯,從而導致纖芯方向混亂的情況出現。一般市區內OLT不宜與用戶端過遠,如距離過遠也可考慮將OLT節點下移立在模塊局機房。
根據樂成國際G區的用戶數量,本工程在雙井局新裝OLT設備,1架1框,配置2個GE的數據上聯模塊,8端口EPON接口板滿配占用3塊,以雙井局為中心向下輻射,在解決樂成國際G區用戶改造的同時,還可以為上述局界內其他小區和樓宇服務。
(三)、ONU接入節點設置
用戶端OUN安裝在用戶家中,ONU可提供多個以太網口,當用戶同時開展多個寬帶上網業務時,可分別接入到ONU的多個以太網端口上。該小區己在每個用戶家中安裝智能箱體,小區先建時就已完成戶內綜合布線。未來改造裝機時可直接將用戶端ONU設備安裝在智能箱體中,為用戶提供數據和語音業務。樂成國際小區共930戶,本期工程針對ONU設備分兩批采購,首批采購ONU設備500臺。ONU型號為中興F420,具備2個電話接口,可開通兩部電話;4個以太網接口,可供多臺電腦上網。
三、建設方案
(一)、網管方案
EPON網管系統應支持的三個基本功能為遠端故障指示、遠端環回、鏈路監視。OAM功能由OAM協議數據單元在OLT與ONU之間承載,OLT對ONU的遠程管理要有一定的擴展性。此工程可將網管服務器設立在北京公司核心技術部門,可分別在多個部門設多個客戶端對EPON的安裝和維護進行管理。應具備界面簡單、操作易上手、有統計分析功能、遠程對ONU管理和升級、性能監測、故障定位等特點。并且具備ONU的認證、配置、基本信息上報、VLAN配置下發等功能。
(二)、分光器規劃方案
由于端局局所與小區距離較近,中間光纜轉接極少,光衰耗較小。下面計算采用1:64的分光器可否滿足()NU接收光功率的需求,光纖衰耗值如下表1所示,每公里光纖插入損耗按0.35db、光纖跳纖、尾纖插入損耗按0.3db、法蘭盤插入損耗按0.4db計算。局內OLT設備采用中興C300型號,它的光模塊發光光功率一般為+3dbm以上。光纖從光模塊在局內連接至OMDF,最終跳接至出局端,中間由兩個法蘭盤連接。出局光功率測量值一般為++1.5dbm以上。從局端至小區的ODF不到2km,中間沒有轉接,所以根據每公里損耗及尾纖插入損耗計算,到分光器上聯口的光功率值一般大于0dbm。經過1:64的分光器分光后的光功率則為-18dbm,再通過一根光皮線接入到用戶家,這樣全程算下來足以滿足中興廠家ONU的理論接收光功率的-24dbm的要求。根據對速率帶寬的計算,選用1:64的分光器足以為用戶提供20M帶寬的下載速率。由于采用1:64的分光比比選用1:32的分光比可節省一半的光纜和光模塊資源,同時又可滿足光功率衰耗及速率的需求,因此綜上所述本小區采用一級分光,分光比選用1:64的分光器。
表1光纖損耗表
(三)、數據配置及規劃
1、VLAN劃分原則
數據業務ULAN的規劃需按照北京聯通統一的規范執行,如下表2所示。BRAS為了維護的方便,需在不同的虛接口分別配置業務的允許VLAN,并對上網業務VLAN進行終結,同時通過路由配置進行業務的轉發工作。前文所述每臺OLT的理論接入用戶為7200戶,在OLT側共分為6個外層VLAN,每個外層VLAN下共分配1200個內層VLAN,具體VLAN使用范圍詳見下表。由于每臺OLT都會采用QINQ技術打雙層標簽,根據北京聯通整體的組網規劃,由于每臺匯聚交換機會接入多臺OLT,由于每臺OLT的外層標簽相同,所以到匯聚交換機側進行VLAN轉換加以區分不同的OLT。例如根據表5-2規劃OLT側的外層VLAN為4001,上聯到雙井7810交換機所對應的業務規劃的外層ULAN為413,實際配置過程詳見附錄所示。
表2VLAN劃分原則
(四)、匯聚交換機和BRAS規劃配置
OLT上聯到二層匯聚設備,在此需實現VLAN轉換,對端口模式,QOS策略等進行配置,本工程使用的華為7810交換機做如下配置:創建PON網管VLAN轉換規則(全局只需第一臺PON設備上線時創建)
下聯口:
上聯口:
BRAS配置中首先為OLT先分配一個空閑的靜態管理IP地址的網管地址10.169.73.5,接下來對上網業務虛接口、網管虛接口分別配置,VLAN的使用規劃原則要參照上一小節提到的使用,公網的地址池由于夠用不需另行添加。
進入下聯虛接口進行業務配置:
綜上所述,小區公眾用戶寬帶上網采用PPPOE撥號方式接入,每個接入用戶均建立一個唯一的PPP會話,PPPOE將PPP承載到以太網之_「,也就是提供一條邏輯上點到點的鏈路。用戶通過一條終結到BAS的PPP連接來自主地選擇后通所提供的多種數據業務。在二層匯聚交換機和BRAS下進行以上數據配置后,用戶可進行PPPoE撥號方式接入。例如一個用戶撥號上網OLT為其打的內層標簽為10、外層為4001,在BRAS上我們可以看到用戶上網VLAN為10、轉換后外層VLAN為413的賬號撥上來,如果該用戶使用可視電話業務,通過家庭網關不同端口劃分的VLAN原則,可視電話對應的VLAN為2410。
四、結束語
改造前樂城國際小區用戶為小區LAN寬帶或ADSL,LAN帳號速率最快只有2M,由于共享帶寬上網用戶較多時穩定性和速率都較差,而且不具備申請可視電話、神眼、以及未來的工PTV的接入條件。FTTH改造工程實施之后,用戶速率具備20M及以上接入條件,穩定性提高,具備新業務的開展條件。同時語音也采取割接不改號,雖然上聯方式和結構變了,但用戶不受任何影響。
參考文獻:
篇5
1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及規劃原則
一直以來三農問題是決定我國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問題,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國家的興旺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農業的飛速發展勢必會有力的推動整個國家的全面進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國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建設離不開前期規劃,對于新農村的建設,要遵循以幾點規劃原則:
1.1 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
村莊建設首先要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完善給水、排水、通訊、通燃氣、通熱力系統,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特點著重開發建設。比如是否具有歷史古跡,是否依山傍水具有足夠能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美景,是否有支撐村子發展的生產企業。
1.2 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的意愿,將農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以農民自治為主,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1.3 合理用地、節約用地
新農村的建設勢必離不開土地的占用,所以合理用地、節約用地就成了關鍵。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用地政策和標準,盡量少占耕地,占多少補多少,一寸土地一寸金,絕不浪費土地資源。
2 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現狀
控制性詳細規劃對每個層次規劃中的工業建設來說都具有比較明確的指導和控制作用。由于控制性詳細規劃是落實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的一個詳細操作步驟,所以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必須在不脫離這兩種規劃的前提下進行操作,由于工業區往往由很多不同的工業項目組成,而不同的工業項目對配套生產設施和生產工藝流程的復雜程度要求不同,因此在編制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
3 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現存的主要問題
3.1 規劃成果與工業區的實際管理出現失調和脫節
使得當初規劃編制時的很多意圖和控制條件無法真切的落實到建設中去。原因就在于規劃編制者和工業區的管理者所處的位置不同,很多看法和意見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二者不同的出發點是導致出現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前者主要是考慮城市的整體發展和利益,后者主要是將工業區的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這使得規劃中的很多控制條件無形當中成為了阻礙工業區發展的絆腳石。
3.2 工業區規劃在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方面存在盲區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三點:其一,為了吸引企業落戶,工業區的管理者不惜以降低土地低價為條件,很小的投資就可以得到很大面積的用地,造成嚴重土地資源的浪費;其二,很多企業被一些有利的條件吸引落戶以后,卻沒有大量資金支持企業的運營和生產,資金鏈終端,造成停產,最終導致土地閑置;其三,更有甚者由于部分項目仍舊沒有經過充分和嚴格的可行性研究,尚不具備成產條件,無法正常投產,使得土地資源大量浪費。
3.3 規劃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低
很多規劃是采用教條式的做法,根據生產流水線的特點編制規劃,但隨著社會科技發展,生產技術得到提升,舊的規劃方案不能適應當前生產的需要,無法應用到實際開發建設生產中。一般規劃的實施期限是20年,實施過程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很預料不到的變化,傳統的規劃根本應對不了這種變化。導致規劃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嚴重降低。
3.4 工業區規劃與城市整體規劃在銜接上出現矛盾
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需要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而總體規劃的重要設施則需要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體現,但工業區的開發往往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進行的,一方面會忽視與城市性設施的銜接,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建設時序的問題,使先展開建設的工業區無法使用規劃中存在而還沒有建設的區域性設施。
4 解決方案
4.1 編制規劃前要充分取得工業區管理層的支持和配合,全面了解工業區企業生產情況,綜合規劃編制者和工業區管理者的意見,即要考慮城市的整體發展利益,也要考慮工業區的經濟發展。其實二者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取得較大的經濟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共贏。
4.2 工業區規劃應該根據其規模、生產能力、投資大小、對社會經濟效益的影響成都確定其用地范圍,另外需要加強有關部門對土地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對無法投造成資源浪費的企業給予相應處罰甚至沒收土地使用權,杜絕土地資源大量浪費的現象。
篇6
一、一致思維看法,實在加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本年以來,市委、市當局延續召開新型城鎮化建立任務會議,聽取各縣區關于城鎮化任務的專題報告請示。近日,市當局又下發告訴,在9月份要對全市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任務進行現場觀摩。這些都闡明,市委、市委當局對新型城鎮化建立極端注重,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開展決計堅決,加速新型城鎮化、建立新型鄉村社區的軍號曾經吹響。全縣各級各部分必然要進步政治靈敏性,一致思維看法,實在加強加速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建立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加速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建立,完全契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力,表現了科學開展觀的要求,真正適應了農人群眾過上更好生涯的新等待,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起首,這是統籌城鄉開展、改善鄉村民生的準確選擇。近年來,各鄉鎮、各部分在推進新鄉村建立中加大了公共效勞設備建立力度,鄉村總面子貌、農人生涯質量獲得必然改善。但因為以村為單位渙散投入、部分各自為戰,不只成效不敷分明,還形成了資本的糜費。新型鄉村社區建立,不是村村搞建立,不是就村建村,而是在更大局限、更高條理上整合城鄉資本,推進農人寓居由渙散向集中改變、平房向樓房改變、村莊向社區改變,推進生齒向城鎮集中、財產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劃運營集中,加速鄉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歷程。完成這一目的的有用途徑,就是加速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建立,然后徹底改善農人寓居生涯前提,明顯進步鄉村公共效勞程度,高程度推進新鄉村建立和城鄉交融開展。其次,這是破解地盤制約瓶頸、完成集約節省開展的有用路子。當時經濟社會開展的一大瓶頸就是地盤制約、空間受限。一方面地盤資本緊缺,耕地紅線又必需守住;另一方面很多空心村、閑暇農房宅基地閑置,有的還在進行糜費性建立。處理這一矛盾,最直接、最實際的路子就是加速空心村舊村革新、合村并點建立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經過城鄉建立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盤活鄉村建立用地存量,可以有用處理工業化、城鎮化歷程中建立用地需求,走出一條以地生財興業的新路子。第三,這是增投入、擴內需、保增進的嚴重時機。擴展內需的最大潛力在鄉村,鄉村消費的最大投資是住房建立。跟著收入程度和經濟積聚的穩步進步,廣闊農人對改善寓居情況、進步生涯質量的愿望越來越急迫。國度和省市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發明了有利前提、供應了有力支撐。據剖析,每年建立1萬戶鄉村住房,就可拉動投資10億元,然后發生宏大的市場需求,帶動相關財產的開展,成為拉動內需的一個微弱引擎。本年5月份,市當局下發了《市2011年城鎮化建立開展目的》。提出要積極推進中間鎮建立,支撐根底好、財產優的中間鎮領先開展成為小城市,支撐15個重點鎮加速開展;推進新型鄉村社區建立,領先推進財產集聚區、城市新區和中間城市近郊區村莊革新,建立50個鄉村新型社區。明白提出把加速建立新型鄉村社區作為統籌城鄉開展、推進新鄉村建立的主要抓手。可以說,上級有政策、開展有需求、群眾有等待。這些任務遲早要抓,晚抓不如早抓,爭先一步事半功倍,損失時機懊悔莫及。人人必然要從推進科學開展、促進社會調和的高度,從對峙以報酬本、踐行為民主旨的高度,進一步一致思維、進步看法,搶抓時機、立異政策,加鼎力度、扎實推進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建立躍上新臺階。
二、明白目的義務,掌握任務重點
鎮要以生態旅行開展為目的,打造特征彰顯的溫泉休閑名鎮。馬欄鎮要依托財產集聚區,沿S219構成的一條貫穿南北的鎮區首要經濟綜合開展帶。張橋鄉要建成功用完全、設備齊備、情況美好、市場昌盛的調和宜居城鎮。其異鄉鎮的鎮區和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任務也要依照要求,每一個鄉鎮都要確定一個新型鄉村社區建立試點,高起點規劃,高規范建立。在此根底上,本年,全縣要啟動12個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試點;2012年,啟動24個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試點;爭奪到2015年,建成50個新型鄉村社區;爭奪到2020年,全縣90%以上的村莊根本構成結構合、城鄉協調、設備配套、整潔美好、特征光鮮的可繼續開展。各鄉鎮、各單元要做好打耐久戰、攻堅戰的預備。關于9個觀摩點,要發揚“5+2”、“白加黑”、“雨加晴”的作風,明白建立規范和完成時限,執行包保責任制,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推進落實,確保按規范要乞降工夫節點完成攻堅義務,包管在觀摩運動中展現出優越的形象。任務中,要重點掌握好以下四個要點:
一要抓緊規劃結構。新型鄉村社區建立規劃,要與城市總體規劃、新一輪地盤應用總體規劃、鎮村系統規劃有機聯接,與農田維護、生態修養、根底設備、財產開展等空間結構嚴密連系,同步規劃,一步到位,合理確定中間村的區位、規劃和結構,合理確定合村并點社區的村莊搬家時序。依照市當局要求,抓緊工夫完成新型鄉村社區建立規劃、縣域村鎮系統規劃和具體規劃,縣城鎮化任務指導小組將組織規劃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未完成的,要予以傳遞批判。要對峙高起點、高規范、高質量,把鄉村社區一個點一個點地規劃好、設計好、建立好,確保本年全縣新型社區悉數建成新鄉村建立的亮點工程、精品工程。規劃編制中要對峙適度超前的準則,在選點結構、戶型設計、根底和公共設備配套方面,思索農人的實踐需求,合理確定農房建立規范和抗震品級,指導農人建立結構合理、功用完全、平安適用、經濟美觀的“百年房屋”。規整齊經確定,要嚴厲執行,實在維護其嚴厲性,確保新型鄉村社區建立的有序進行。3個中間鎮和6個新型鄉村社區觀摩點要抓緊工夫編制完美規劃,規劃方案悉數上規委會核定,依照工夫節點完成義務。沒有新型鄉村社區建立觀摩義務的鄉鎮,也要及早經營,每個鄉鎮都要確定一個經濟根底好、群眾志愿激烈的村作為新型鄉村建立試點,抓緊與規劃部分接頭,編制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成新型鄉村社區的亮點,構成優越的示范效應,以點帶面,推進全縣新型鄉村社區建立任務扎實展開。
二要嚴厲建立規范。新型鄉村社區建立必需以優化地盤資本裝備、強化集約節省用地、進步農人生涯質量為目的。縣當局下發的《關于增強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任務的施行定見》,明白了新型社區建立的規范,這是社區建立的硬杠杠。要在科學規劃指點下規劃開拓、配套建立,把節地、節能、環保要求貫串建立的全進程。社區房屋要向高層開展,盡量少占地。集中寓居社區要與社區根底設備、效勞中間配套建立,同步推進,一步到位,搞好路途硬化,施行綠化美化,完美供排水管線,有前提的要裝備管道供氣、集中供熱設備,綜合裝備科教文衛、治安、社保、出產生涯材料超市等便民利民效勞設備。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應嚴厲執行“村莊建立規劃答應證”準則,對未獲得“村莊建立規劃答應證”或未依照“村莊建立規劃答應證”規則進行建立的,由鄉(鎮)人民當局責令中止建立,限日矯正,過期不矯正的予以撤除。
三要增強情況整治。當前,我縣大局部城鎮治理掉隊,城鎮情況差。亂停亂放、不合法營運、交通梗塞、馬路市場、占道運營、亂堆亂放、亂扯亂掛、亂潑亂倒等景象到處可見。以上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全市中間鎮和新型鄉村社區規劃建立觀摩任務,有損于花木大縣、旅行強縣、生態美縣、宜居花城的稱號。要鼎力展開城鎮和新型鄉村社區的情況綜合整治任務,連系文明城市創立任務,對峙建管偏重、建管聯接、以管促建,在對城鎮和新型鄉村社區進行集中整治的根底上,樹立城鎮治理長效機制,從基本上改善交通擁堵、占道運營、亂倒渣滓等凸起問題,徹底改動臟、亂、差、堵的情況,營建美好調和的人居情況。把每一個鄉鎮和新型鄉村社區都打形成新型城鎮化的樣板,每一個觀摩點都是展現花都形象的窗口。
四要尊敬群眾志愿。農人是新型鄉村社區的主體。要對峙群眾自愿、按部就班、統籌統籌、積極穩妥的準則,不克不及為了民生惹民怨,確保不激發新的社會矛盾和影響不變的事情。對峙當局統籌、政策指導、市場運作,積極探究新路子,吸引房地產開拓、工程設計、施工和其他企事業單元參加,構成多元化投入建立格式。要把安頓任務放在首要地位,除有非凡要求的村鎮拆遷,最好是先安頓后拆遷,以降低本錢,確保群眾生涯不因拆遷遭到影響。各鄉鎮和村根底前提、開展程度分歧,必需分類指點、梯次推進,成熟一批建立一批,不搞一刀切。要凸起重點、先易后難,從物質根底較好、底層班子較強的當地動手,但凡具有前提的,優先啟動合村并點建立集中寓居大社區,同步配套建立根底設備和社區效勞中間,一步到位完成鄉村變社區;暫不具有前提的,要依照合村并點規劃,先啟動中間村建立,還把面向各村的效勞資本整合起來,建立功用完全、設備完美的社區效勞中間,為逐漸搬家兼并發明前提;暫未列入示范點的村,也要先從根底任務抓起,搞好情況綜合整治和農人必需的配套效勞。
三、增強組織指導,狠抓任務落實
篇7
[關鍵詞]德克薩斯州;林地社區;居住區規劃;價值取向
The 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Community Plan—With the Plan of the Woodlands in Texas as an Example/Qiu Hongfei,Chen Yifeng
[Abstract] The community plan of the Woodlands ca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ities,society,ecology and economic benefits,etc.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opographic charaterisitcs and environmnetal factors of the natural land.It is a successful community plan because it takes the living demand of modern people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eeks the direc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time,the society and nature,thus building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can live and inhabit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with the society and with nature.
[Key words] Texas,the woodlands,community plan,value orientation
1、引言
當前在我國居住區建設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引導,各種各樣的規劃理念、處理手法層出不窮,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然而,在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價值取向的偏差,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場地精神,破壞原有的山地、沼澤、湖泊等豐富的地形、地貌;根據純形式美的法則建造注重平面構圖,審美趣味低俗,與自然、人文毫無關系的景觀。人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到了豪華奢侈的材料上,追求視覺的刺激,甚至純粹以視覺的“美”與“丑”作為評定景觀規劃與設計的主要標準。因此,如何準確把握與定位居住區規劃的審美價值取向,處理好人與自然、歷史、人文、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影響居住區規劃的重要因素。西方現代社區規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審美價值觀已趨于成熟。筆者以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林地社區為例,對居住區規劃的審美價值取向進行分析與探索,旨在為國內居住區的規劃建設與評價提供參考。
2、項目簡介
林地社區(The Woodlands)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美國新建的一系列社區中的代表,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以北45 km的森林中。該社區占地面積為10 927 km2,是美國第一批總體規劃型社區之一。從1964年開始,米切爾能源公司主席、開發商喬治·米切爾用11年的時間,經過300多次的交易,直到1974年才購得如此大規模的土地。該項目由最先將生態學思想引入到景觀設計的生態學規劃大師伊恩·麥克哈格規劃設計。在總體規劃設計過程中,規劃師對場地的敏感程度是規劃成功與否的關鍵。麥克哈格在社區規劃中非常關注當地的景觀特征、視野、排水狀況及用地規劃。
林地社區的總體規劃包括7個已經建成的村和1個正在開發的村—格根磨房村(Grogan’s Mill)、科卡恩十字路口村(Cochran’s Cross-ing)、純正山脊村(Sterling Ridge)、印第安春天村(Indian Springs)、奧爾登橋梁村(Alden Bridge)、黑豹小溪村(Panther Creek)、學院公園村(College Park)和卡爾頓森林村(Carlton Woods),村與村之間由商業及社區服務建筑和廣闊的開放綠化空間分隔開來,每個村都有供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選擇的各種類型的住宅和郊野公共設施(圖1)。
3、方案介紹及評析
3.1尊重場地特征
休斯頓的郊野地區是大面積的草原,地勢平坦,有微小的起伏,基地上覆蓋著大面積的濃密的松樹林和橡樹林。伊恩·麥克哈格規劃組的成員認為,規劃應該與該地區的原有地形特征和森林環境相結合,因為無論是從景觀視覺角度還是從生態角度來說,森林環境對平坦的草原地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景觀價值和人文價值,規劃的目的應該是盡量減少人的活動對自然的破壞,在森林中營造現代居住空間,以解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中高收入階層在追求郊野生活過程中所引發的郊野生態問題與環境問題(圖2)。
3.1.1保持以林地景觀為特色的社區環境
社區規劃中將1/4的土地作為森林保留地帶、公園、高爾夫球場及其他類型的開放空間,并且鼓勵居民沿著排水道和主要公路在所有居民區內保護和恢復當地的植被系統(圖3);保持林地社區以森林景觀為特色的場地精神,在密林中營造人類現代聚居環境,實現規劃初期就定下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規劃目標。這一做法使規劃能夠成功營造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社區的獨特的生活空間。
3.1.2道路網絡順應自然地形
道路設計避開了人工硬質地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將主干道設置在遠離泄水區的脊線上,使主干道附近和交叉路口的開發密度最高,敏感地帶的開發密度有所降低。因此,開發密度高的地帶主要在土壤滲透性差的區域。社區內的街道被設計成與場地斜坡垂直的步道,以留出大面積的原生態的滲透性土壤。總體規劃結構中沒有運用幾何線形,如軸線、環路或者其他對稱結構,而是基于場地的自然肌理,形成契合自然的道路網絡體系。
3.2尊重人類生活與居住行為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中高收入家庭開始追求郊區社區的行為反映了人類對優美自然環境的向往。然而,社區作為人類聚居生活的一種載體,除了要具有優美的戶外環境之外,還需要有一個復雜的、能輔助人們生活的網絡系統,以滿足人們對教育、休閑、娛樂、工作、消費的需求。林地社區的投資者米切爾在麥克哈格的總體規劃的框架上,精心設置了一個復雜的社區的各個組分—各種類型的住宅(包括獨戶住宅、聯排住宅、住房、公寓、短期合租房等)、娛樂設施、文化設施、休閑場所、零售店、商業建筑和公共建筑。
3.2.1合理布置消費娛樂設施
在社區的框架內,每一個村都有一系列的消費娛樂設施,居民步行或者開車都可以很快到達。整個林地社區的市鎮中心設在場地的東部區域。規劃將市鎮中心定位為能夠提供零售、餐飲、娛樂和社區活動的多功能中心(圖4)。一條平直的大道貫穿整個市鎮中心,成為社區連接其他幾個未來城鎮的主通道。
3.2.2在社區內解決居民就業問題
米切爾認為,一個適合居住的社區應該能夠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米切爾在社區內確立了一系列商業區域,希望通過合理的商業布局,使社區的家庭數量與工作崗位的比例在近期達到1:1,遠期達到1:5。林地社區市鎮中心項目占地167 km2(圖5,圖6),將成為可容納四萬名工作人員的商業空間,這樣,林地社區的家庭數量與工作崗位的比例將達到1:1。米切爾相信,社區高品位的環境質量與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對高層次人才的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這些人才,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居住社區。最近對林地社區的調查顯示,25歲以上的人群中獲得學士學位及其以上學歷的人占總人口的55.7%,獲得碩士學位及其以上學歷的人占總人口的18.8%,失業人口僅占2.7%。這表明米切爾的規劃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實現。
3.2.3營造以家庭為中心的融洽的鄰里氛圍
林地社區規劃對一些新近開發的鄰里,作了更為人性化的考慮,更多地關注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社區內采用以步行為主的交通方式,建筑沿著蜿蜒曲折、被植物覆蓋的盡端式小路兩旁布置,以增強鄰里歸屬感。規劃通過對社區內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促進鄰里間的交往,增進鄰里間的感情。此外,社區開發商通過市場調查,還專門為大齡單身群體設計了社區。
3.3尊重社區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麥克哈格在林地社區規劃中較早地引入了生態規劃的思想,在總體規劃型社區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整個規劃充分考慮了場地的所有生物因素,重點是保證動植物的生存與繁殖,維持自然原生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規劃在初期就定下了7個目標:將對地表及次地表的水文生態的破壞減至最小,保護好場地原有的森林系統,建立一個自然的排水系統,保護場地的植被層,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活動走廊,將社區的開發成本降至最低。
在林地社區后來二十多年的建設過程中,這些目標的制定對保護林地自然生態系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3.1減少人類開發活動對地下水位的影響
麥克哈格認為,通常的人類開發方式會減少基地內地下水的補充,加大地表水的流失程度,導致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引發河流下游的洪災。麥克哈格主張利用環境覆蓋制約因素系統地確定最合適的土地開發原則。建筑物的保護層能夠對地下水位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充,保護滲透性土壤,維持地下水位,減少水土流失,防止淤積與沖刷,保護自然植被與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
3.3.2采用天然排水系統,減少地表水的流失
格根磨房村的第一階段的開發規劃,拋棄了過去常采取的用井欄、雨水道、水泥管道、地下通道將雨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而主要利用天然的排水系統(如長有植被的洼地、溝渠、堤坎)收集雨水。這種天然排水系統被廣泛地運用到社區的建筑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和娛樂場所中。
3.3.3盡量保持原生態的自然結構
基于場地的特殊性,林地社區規劃的一個構想就是保持原生態的自然結構,降低社區建成后的人工維護成本。因此,投資者在居民入住之前,鼓勵居民保留院中的落葉層,建議其不要自行修建較大的草地。
4、林地社區規劃中的審美價值取向
4.1追求規劃與地域環境的和諧
完全順應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設計是沒有的。但是,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形成了共識:設計,特別是大尺度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自然過程進行管理,設計應該遵循自然,將創作作為自然演進的一個部分,保持區域的自然特征。在林地社區規劃中,道路、建筑等所有的人工構筑設施,都是與該地區以森林為主要特征的場地要素相結合來考慮的,強化了場地的地形特征,保護了原有場地的自然景觀與鄉村景觀,將自然引入現代社區的規劃中,形成了富于場地精神的特色居住空間,達到了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
4.2追求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協調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區中的家庭生活,離不開與之相應的住區景觀環境。社區的規劃建設是人類生活空間的重要載體,是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因此,社區規劃的基本目標應該是營造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社區生活環境。而規劃是否適合人的尺度,是否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成為了人性化社區規劃的關鍵。
林地社區的規劃者在建造社區的過程中,希望通過設置大面積的林地保留地帶、公園、高爾夫球場及其他類型的開放空間,形成幽靜而舒適的特色戶外空間,鼓勵居民走出建筑;在室外休閑、散步、娛樂、購物過程中促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社區內形成一種無形的歸屬感與鄰里融洽感。社區同時為居民提供了足夠的工作崗位和消費設施,使居民可以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4.3追求規劃與經濟利益的協調
在美國開發的眾多總體型社區的規劃中,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因沒有處理好場地投資開發與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的協調關系而破產。這就要求社區規劃者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掌握大量的市場信息,能夠在專業知識、經濟利益及大眾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林地社區的總體規劃通過利用自然排水系統,減少排水設施的建設,為投資者節約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在景觀視覺、生態效應與投資收益之間取得了較好的平衡;在規劃先期建設過程中,減小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等到有一定銷售收入之后,再進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了銷售收入大于先期投資。由于林地社區建成后清理落葉層將會增加成本,規劃者認為可以保留落葉層,形成動物天然棲息地。
5、結語
對于國內居住區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審美偏差,許多學者就如何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作了一些探索與反思。實際上,許多規劃設計師仍然寄希望于通過自己的作品傳承優秀歷史文化來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林地社區規劃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其實,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僅從歷史中尋找答案,而應該回歸到對時代、現實的理解與尊重上。林地社區規劃更多地關注自然大地的地形特征及環境因素,以當代人在當代條件下對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從時代、社會與自然中尋找規劃與設計的方向,營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與融洽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一個成功的現代社區規劃。我們相信,居住區規劃不是追逐流行與時尚、豪華與奢侈的意識的產物,一個以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為指導、樸素而和諧的居住區規劃才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
[參考文獻]
[1]美國城市土地利用學會著,楊旭華,等譯.世界優秀社區規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
篇8
很多社會學者都先后提出過農村社區的概念,雖然定義各有不同,但是大都包含了農村社區的基本特征:
1)人口密度低、人口同質性強、聚居規模較小。
2)經濟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方式。
3)社區成員之間關系密切,血緣關系濃厚。
4)農村社區是多種功能聚集的地域空間。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也越來越熱烈,新型農村社區是目前較為廣泛的建設方法。在我國現有的研究中,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城鄉統籌、合理布局村鎮規劃的基礎上,以中心村為主體,一般由2個~4個行政村通過遷并、整合、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同質人口規模且具有較完善公共設施的農村復合單元。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行以來,在全國多地進行了試點建設,山東、武漢等地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探索,現有“城鎮開發建設帶動”模式、“產城聯動”模式、“中心村建設”模式等多種建設模式。這些模式都是從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方面入手,通過村莊資源整合,農民遷移聚居、公共設施布局、產業格局優化來促進農村生產發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
2“村落社區”建設模式的提出
2.1“村落社區”概念與建設意義
“村落社區”模式的提出是針對于單個行政村而言的,是一種近似新型農村建設中“一村一社區”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模式,是在行政村規劃用地范圍內,通過確定村莊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制定村莊的發展目標,對村莊進行合理規劃和有效管理,以此來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提升農村整體環境,縮小城市鄉村差距,做到“自下而上”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適用村莊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優勢,離上一層級行政單位或中心村等距離較近,交通條件不閉塞。
2)農民民居布置相對集中,或村民主要居住區域與村莊主要產業地塊分界清楚。
3)村落應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以發展除農業以外的特色產業。“村落社區”的提出,可以指導行政村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計劃,既對村莊舊的布局進行改造,也對村莊發展路徑進行更新;既引入新的居住模式,享受城市化的現代生活服務,又保留現有村莊特色,傳承特色民俗文化。
2.2“村落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
“村落社區”的構建主要包括村莊規劃、文化傳承和村務管理三方面主要內容。村莊規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宏觀的規劃是將單一行政村落放到鎮域范圍內,承接村鎮總體規劃,對行政村所轄范圍的土地、資源、產業和基礎設施等進行合理的規劃。主要包括對村莊的現狀條件分析、村莊類型確定、村莊規模及發展定位,并對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做出合理的評價和預測,制定農民增收措施以及預期的農村社會生活發展水平。微觀的規劃是針對村莊內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內容有確定村落各項建設用地規劃范圍,包括居住用地、生產建筑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同時具體規劃村莊內部的道路、綠化景觀、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環衛工程和綜合防災等基礎設施的規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區”的微觀建設的用地布局內容主要是針對相應模式下的居住組團、旅游組團、工業產業組團、農業組團進行合理布置規劃,并針對居住組團深入規劃,通過設置居住小區來構建農村社區中的鄰里網絡。文化傳承的建設內容,主要涉及規劃學和社會學兩方面:
1)在規劃學指導下對村莊的歷史文化遺存建筑進行保護和更新,確定周圍空間的協調規劃;并對村莊民居建筑、公共活動空間和景觀節點進行合理建設,突出村莊特色。
2)在社會學的指導下,制定文化傳承路徑。
村務管理的建設內容,從規劃學、社會學和管理學三方面入手將村落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村落社區”型農村:
1)應在規劃建設內容中充分反映農民意愿,從而保障規劃實施“落地”;
2)建設和諧的村內鄰里組織,保護村落內生自組織的有序發展。
2.3“村落社區”模式分類
根據對村落社區的定義,村落社區的構建模式首先應在“土地集約、布局合理、產業兼業、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原則統領進行探討。其次在深入了解村落現狀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農村特色,合理定位、確定村落發展方向。最后結合上一層級的發展理念和村莊發展的優勢與不足,確定可持續的規劃建設模式。村落社區模式的構建是一種動態的規劃方法,可以根據村落社區規劃布局分為居住社區、產業社區和農業社區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根據不同社區成分和構成方式,可以對村落社區的模式進行多層次的分類。
1)根據產業類型分類。根據農村自身的現狀情況以及特色產業,將村落社區分為特色農業主導型、特色旅游帶動型、工業企業支撐型和特色資源帶動型四類。
2)“點—線—面”布局分類。村落社區規劃和城市社區規劃相同,在構成模式上都遵循“點—線—面”的構成理論。村落社區規劃的“點”分別為居住組團、工業組團、旅游組團和農業組團,“線”為村落空間發展軸線,“面”為合理規劃的村落空間布局。根據村落現狀的布局格式和地形特點,“村落社區”模式可以分類如下:a.職能分區布局模式。對于職能分區相對較為復雜,構成元素較為復雜,有不止一項經濟產業的村落。村落各組團按照一定的有序空間進行組合,強調村莊土地分區協調,各組團用地有機結合。b.帶狀布局模式。當村莊一側地形較為特殊,靠山或沿河的時候,此時村莊通常為沿山腳河流走向呈帶狀分布。在都建村落社區的時候,建設要結合現有村莊格局進行帶狀布局。c.街巷式布局模式。我國東北村莊最主要的一般特色就是院落與街巷(也稱胡同),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過程中,東北特色顯著的街巷布局模式也是最廣泛采取的一種模式,適用范圍最廣。d.圍合式布局模式。圍合式布局強調村民居住組團和公共空間的重要性,通常作為中心組團,其他可能存在的組團散布在中心組團周圍。一般來說適用于新開發的村落,現狀基礎較差,農村特色不突出,是由規劃者的意識進行指導的村莊建設,實用性較小,一般用于村莊重建的意向表達。
2.4“村落社區”規劃建設的主要內容
農村建設受資源因素、建筑因素、社會因素、人文因素、制度因素的多方面影響,綜合考慮村莊實際和各項影響因素,“村落社區”的構建主要包括村莊規劃、文化傳承和村務管理三方面主要內容。村莊規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宏觀的規劃是村域規劃,將單一行政村落放到鎮域范圍內,承接鄉鎮總體規劃和近期發展規劃,對行政村所轄范圍的土地、資源、產業和基礎設施等進行合理的規劃。主要包括對村莊的現狀條件分析、村莊類型確定、村莊規模及發展定位,并對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做出合理的評價和預測,制定農民增收措施以及預期的農村社會生活發展水平。微觀的規劃是針對村莊內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內容有確定村落各項建設用地規劃范圍,包括居住用地、生產建筑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同時具體規劃村莊內部的道路、綠化景觀、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環衛工程和綜合防災等基礎設施的規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區”的微觀建設的用地布局內容主要是針對相應模式下的居住組團、旅游組團、工業產業組團,農業組團進行合理布置規劃,并針對居住組團深入規劃,通過設置居住小區來構建農村社區中的鄰里網絡。“村落社區”建設中的文化傳承和村務管理所涉及的內容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文化傳承的建設內容,涉及規劃學和社會學兩方面:
1)在規劃學指導下對村莊的歷史文化遺存建筑進行保護和更新,確定周圍空間的協調規劃;并對村莊民居建筑、公共活動空間和景觀節點進行合理建設,突出村莊特色。
2)在社會學的指導下,在村落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下開展村落特色民俗文化宣揚工作,制定文化傳承路徑。村務管理的建設內容,涉及規劃學、社會學和管理學三方面,為了將村落建設成為資源集約、特色鮮明的“村落社區”型農村:a.應在規劃建設內容中充分反映農民意愿,從而保障規劃實施“落地”;b.建設和諧的村內鄰里組織,保護村落內生自組織的有序發展。
3“村落社區”構建路徑
3.1主體分析
主體分析是指在“村落社區”構建之初,要確定農村規劃建設的行為主體,本文認為農村規劃的主體有三方面,分別是農村村民、政府機構和規劃人員,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建“村落社區”建設主體。“村落社區”建設的基本主體是農村及其村民,因此村落規劃建設的推進應該尊重村莊個體的內源規律、充分考慮農民群體的意愿,發掘村民內在對于村莊社區構建的積極性,構建以人為本的社區規劃。為了充分把握社區居民的日常需求,可以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對村民的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從而把握其需求規律,進行模式選擇和規劃調整;同時,在規劃前期進行充分的調研,在規劃的過程中開展廣泛的公眾參與,減少個體行為的不利因素,構建“自下而上”的規劃氛圍,最終形成以人的基本活動特征和需求為出發點的規劃思路。政府機構在村莊規劃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承載引導的作用,引導村莊進行良性發展,引導村民表達理性訴求、引導規劃人員設計合理方案。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在村莊建設的過程中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一層面的規劃指導、政策規章,引領農村基礎建設的主導方向。規劃人員是“村落社區”建設的主要工作者,要將專業的規劃知識運用到社區創建中,但又不脫離農村實際、符合農民需求。規劃人員在進行“村落社區”構建的過程中,要做到“調研先行、綜合認知”,了解背景政策、村莊情況和農民需求,并進行綜合評價,為接下來進行的村莊建設具體規劃步驟做好項目導航。
3.2規劃步驟
“村落社區”的規劃步驟符合一般村莊建設的流程,并在基礎規劃的層次上增強對于村落社區居住組團的建設。總得來說其規劃步驟是對農村內部的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進行研究,提出問題解決方案,選擇最適宜村莊發展的社區模式。并在具體環節操作的過程中注重社區空間內部的層次性,提升村莊建設的可識別性,杜絕“千村一面”現象的出現,構建和諧宜居的村落社區。
1)確定模式。規劃村落社區,首先要對研究村落進行調研,正所謂“三分規劃、七分調研”。通過調研對村莊的現狀進行分析,摸清村莊的主要經濟構成,從而確定村莊的類型、發展規模和經濟定位。進而要通過現狀進行總結和深入挖掘,明確農村發展的基本構成要素及內外部影響因素,確定解決相關問題的關鍵點、核心與目標,同時要結合村莊的文化脈絡和自然屬性,重視村莊特色傳統,從而來確定適宜的“村落社區”模式。
2)規劃設計。在因地制宜確定社區模式后,進行村莊具體相關內容的規劃設計。首先要進行村莊平面布局,各組團的選址、規模、功能布局和空間布局既要方便村民生活,也要衛生、安全、合理,綜合提升村民生活質量。在空間方面要將與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種生活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地布置在農村社區中心位置,以構建起有利于基礎設施的服務網絡。其次要根據市政工程相關規劃規范,結合人口預測用量,合理布置村莊各項工程管線。
3)居住組團構建。對村落社區中的居住組團進行重點規劃,結合現狀進行農村居民區布點的空間重構,建設村落鄰里網絡,包括微觀上的農戶用地規模、用地類型、居民點的集中布局,以及中觀和宏觀上的對農村居民點數量及布局的重組。本文研究的村落社區居住組團,下設居住小區,每個小區由30戶農戶組成———鄰里網絡因子,每個小區按照農村習俗,繼承現狀居民點的構建模式;組團中要設置組團中心———鄰里網絡中心,中心配備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現以人為本的生活聚集理念,延續村莊中良好的地緣關系,保護村民的仁同意識和歸屬感,形成和諧的農村居住鄰里關系。
4)文化傳承。在村莊具體規劃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村特有民俗的文化傳承。在具體的規劃操作過程中,表現為對農村色建筑的保留修建、公共空間的打造、展示空間和門戶空間的建設以及景觀節點的文化滲透。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對于“村落社區”的建設應采取更新與傳承相交織的方式,延續文脈、保護特色。
3.3后續推進
“村落社區”規劃建設的后續推進工作,是指規劃設計后,在村落建設實施的過程中和村落社區模式建成后所涉及的相關工作。本研究認為村落社區建設的后續工作可以從行動規劃和村務管理兩方面進行。行動規劃是指規劃的建設過程是逐步推進的,而非大刀闊斧的進行。具體工作步驟如表2所示。分層級的將規劃落實,更易于村民接受生活環境的改變,提升村民對于村落社區建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進而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社區關系融合度;同時可以增強政府、村民、規劃人員三者之間的溝通,使村落的規劃更落于實際。村落社區模式下的村務管理工作,是空間—社會理論的一種遞進,即通過居住小區的構建,每30戶農戶推舉一位村民為意見代表,參與到村落規劃或管理的相關事務討論中來,并設置臨時性村務研討會,建設項目結束研討會便自行取消。研究認為這種“以事論事”的村務管理方式能充分調動村民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的村落社區式鄰里網絡。
4結語
篇9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階段,這一現狀使得社會需求結構整體發生改變,相應的居住住宅區的規劃也應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變化以及目前養老模式的利弊,規劃出適合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住宅區,就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住宅規劃;社區規劃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趨勢
人口老齡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導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長;二是指人口結構重心向老年人方向偏移,整個社會趨于老齡化。國際上,如果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就可以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 我國老年人的數量急劇增長,據相關統計資料表明,19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為0.4億,2000年末達到了1.3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近1.8億,按照目前的情況推測,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4.5億(如圖1所示)。可見,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變化,規劃出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妥善安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 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未來發展趨勢
二、 老年人的行為變化特征分析
1. 生理機能方面的變化。
老年人由于機體的老化,思維敏捷度會逐漸降低,主要表現為行動遲緩,做事力不從心,嚴重的需要借助拐杖、扶手或者輪椅保持平衡;語言表達障礙,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完整、流利地表達給對方;自身協調性降低,容易磕碰或者跌倒等。以上這些生理上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對以后老年人的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2.心理感知方面的變化。
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大腦的結果,沒有感知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可見,感知覺是比較初級的心理活動,卻也是高級復雜心理活動的基礎,老年人的心理變化也是從感知覺的漸變開始的。老年人到五六十歲之后,聽覺、視覺、嗅覺以及味覺等感覺系統就開始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敏銳度減弱,從而影響了其對周圍環境中信息的接收,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失落、孤獨、疑慮、抑郁、恐懼等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3.行為特征的變化。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時間分配會有很大的改變,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不再受到與工作相關的各種時間、空間等方面的限制,活動的區域本應更大。但是,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分析,他們一方面渴望與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又礙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限制,不敢與人交流,因此,大多數時間他們都選擇在住宅內或者社區公共活動區域度過。可見,良好的社區環境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條件。
4.社會角色的變化。
退休給老年人帶來的工作角色的喪失是一項極大地改變,許多老年人在剛退休時有很強烈的不適應感,這主要由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其公眾角色發生了變化,即退居至社會公共活動的“二線”地位,一瞬間喪失了原來幾十年形成了的工作生活習慣以及傾注于原來那個角色的全部感情,因此許多老年人常常會感到生活單調乏味,內心空虛,茫茫然不知所措。其二是由于其家庭角色的變化,退休后的老人缺失了經濟來源,在家中地位驟降,從原來的“決策者”變成“依賴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三、老年居住區規劃的探討
1.老年人居住現狀的分析。
(1)家庭養老――家庭化模式。
家庭養老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的傳統養老模式。中國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對老年人來說,生活在自己原本的家庭會比較自由,不會有陌生環境的排斥感。另一方面,家庭養老在經濟上也比較劃算,不需要任何社會硬件設施。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庭養老占據了國內養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養老模式的歷史局限性就顯現出來,特別是隨著“421”家庭的增多,青年人家庭養老負擔不斷加重,家庭養老的弊端日益明顯化。因此,家庭養老必將逐漸向社會型養老模式過渡。
(2)機構養老――社會化模式。
機構養老,即老年人自身或者家庭交納一定的費用,由專門的養老機構(比如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將老人集中起來,由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服務人員對老人進行全方面的照顧。與家庭養老相比,機構養老更為專業化、系統化,并且能夠避免家庭養老中存在的種種缺陷,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機構養老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費用過高,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負擔不起,普及性不強;其次,養老機構屬于第三產業,發展速度跟不上老齡化的步伐,造成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屢見不鮮。因此,機構養老也不能成為養老模式的最佳選擇。
(3)社區居家養老――雙贏模式。
不同于以上兩種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兼顧家庭與社會的養老模式,即在老年人不出社區的前提下,由社區的相關服務人員為其提供相關的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一方面體現了居家養老的中不改變老人生活環境、不割裂老人社會網絡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兼具社會養老中的在不影響子女正常生活節奏前提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系統化服務。顯然,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相結合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年齡偏大、行動不便老人的需求,并且不改變老人的生活現狀,使其在自己家中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正因為如此,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漸漸受到更多老年人的青睞,成為最適合目前人口加速老齡化階段的養老模式。
2. 居住區規劃設計原則。
可見,建立系統性強、功能完善、服務面廣的養老體系已經成為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因此,為了確保老年人對自己的所去之處,都能夠按照自身意愿毫無障礙的出入,老年居住區規劃應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可及性。
可及性,即包括可感知性、可到達性以及可操作性三方面的含義,是老年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最基本原則。因此,在設計中應保證老年人可以到達盡可能多的地方和建筑物,并在沒有輔助設施的前提可以無障礙的接近、出入和通過。
(2)安全性。
老年居住區的服務主體是老年人,安全性是設計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功能性元素。由于自身年齡、生理、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行動不便,對環境的感知力較低,對外界刺激的靈敏度不高,容易發生危險。因此,需要再規劃設計中予以彌補,保證老年人的安全。
(3)安定性。
也即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力求保持老年人所熟悉的環境,在不破壞老年人空間歸屬感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避免使老年人產生對外界陌生環境的恐懼感與不適應感,保證老年人有一個安定的生活圈。
3.老年居住區的具體規劃設計。
(1)內部環境(住宅)的規劃設計。
① 內部空間結構設計。
對于多代人合居的大戶型,為了保證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可以采取“分而不離”的小套居模式,即將原來的大套型分為兩個或者三個小套型,保留公共部分(比如廚房、陽臺、大客廳等),使老人與子女之間既保留生活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又便于相互之間的感情交流與日常生活的照料。
② 樓層布局。
首先,老年人行動不便,樓層宜選擇中低層,以方便老年人進出。另一方面,對于不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為了便于子女對他們日常起居的照料,兩代人的住所適宜采取“上下型”、“鄰居型”、“對門型”布局。
③ 細節設計。
細節設計,也即從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發,著眼于細部,確保老年人住宅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安定性。比如出入口平臺、臺階踏步選用堅固、耐磨、防滑的材料,以防使用過程中由于地面凹凸不平等變化造成人身事故;老年人行走的通道兩側需要設置扶手和護墻板,以幫助各類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安全通過;內部裝修應采用明亮和諧的色調,以彌補老年人視覺的減弱等。
(2)外部環境(社區)的規劃設計。
① 外部交往空間設計。
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目前在社區內一般布置以下兩類外部交往空間:
動態開放式:也即老年人進行健身、娛樂、交流等休閑活動的空間,按照其所在位置以及服務范圍又可以分為組團級、小區級以及居住區級三個等級,充分滿足不同規模、不同的人口密度區域老年人戶外活動的需求。
靜態私密式:也即老年人尋求安靜、零干擾的空間。目前主要有兩種布置形式:首先是利用社區內的綠地、住宅出入口等空間,以周圍的樹木為遮擋物,并配備涼亭、閱報欄、桌椅等基礎設施,共同組成一個安靜、舒適、私密的小空間,供老年人休息、曬太陽、遛鳥等等。另一種布置形式是利用人工或者天然的景觀,加上富有時代特色的雕塑等特色建筑,充分體現了地域與時代的緊密結合,以此營造出一種兼具時代感與回歸感的休憩空間。
②交通環境。
隨著我國近幾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我國交通的發展,致使交通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在老年社區規劃中,交通問題也逐漸成為重中之重。具體而言,應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公共交通環境的設計: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公交,就目前情況而言,公交狀況對老年人仍有許多不便之處,在規劃時應注意汽車臺階的高度要適宜,公交站點的布置應盡量在老年人居住區附近等等。
步行環境設計:老年人行動不便,活動范圍有限,因此就決定了他們出行大多以步行方式為主。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要避免漫長的路線,通過色彩對比、文字圖案標示等手法強化空間的秩序感,以防老年人因方向感不強而迷路;路面應盡量平坦,避免較大的坡度,并且做相應的防滑處理;道路兩旁設置長椅、扶手等服務設施,為老年人提供休息的場所。
③公共服務設施環境。
目前,老年人服務設施的建設尚未納入城市規劃中,這就造成社區老年人設施不完善、數量分布不均、質量較低等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為了保證老年人有一個老有所養的生活空間,在具體的社區規劃中,一方面應完善供養設施、醫療保健設施、娛樂設施以及教育設施四項硬件服務設施,與此同時,規劃部門也應及時調整社區公建的配套指標,盡早使老年服務設施在城市規劃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街道管理部門的核心力量,動員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公共服務設施的構建與維護中去,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的后期持續使用。
④綠化設計。
從某個層面而言,社區也是一個內向型的生態系統,社區內的空氣、水、植被、土壤等都是構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元素。因此,為了維持整個社區生態系統的平衡,必須加強社區內的綠化設計。在具體的規劃中,居住中心應保證不少于15%的集中綠地,住宅與綠地應交差布置,特別是老年社區規劃中,綠化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
四、結語
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階段,我們應及早著手,探索出與之相適應的老年人人居環境規劃方案,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參考文獻:
[1]胡志鵬,胡惠琴.基于“新城市主義”理念的居住區適老性規劃設計的思考[J].中國住宅設施.2010,(9):38-42.
[2]李梁.淺析老年人生理機能與居住環境設計[J].山西建筑.2003,29(1):12
[3]姜德珍.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變化與調試[J].保健醫學雜志.2002,4(3):189-190.
[4]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4):72-74.
[5]徐涵.無障礙的老年人人居環境的實現[J].規劃師.2001.17(4):91-93.
[6]李志民,宋嶺.無障礙建筑環境設計[M].2001.01.
篇10
引導專家進社區。建立上級醫院醫師到社區坐診制度,在每個社區至少安排集團醫院3名醫師進行日常門診,承擔社區門診、參與社區查房、指導病歷書寫、開展兒童保健、協同上門服務、組織健康教育,專科醫生定期開設專家門診,幫助社區醫生處理疑難雜癥、教學查房,受到社區好評。
引導技術進社區。根據社區群眾疾病譜和實際就醫需求,指導社區規劃建設慢性病特色專科,目前,集團各社區已分別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壓、腎病、中醫藥等慢病特色專科。利用醫院護理品牌優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進社區,在七里甸社區建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點”,加強社區內部管理、提高護理質量,優化護理服務、和諧護患關系,為病人提供安全、專業、主動和連續的優質護理。
引導資源進社區。一方面,集團對社區建設加大資金投入,3年共投入500萬元,推進社區的標準化建設,為社區配備數字攝片機、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子胃鏡等醫療設備,提高社區診斷水平。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集團臨檢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物資采購中心、專家會診中心的作用,促進醫院與社區業務合作,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區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