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策劃案范文
時間:2024-03-06 17:3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建設策劃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安置社區;社區文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028-02
農民安置社區文化建設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而且對失地農民來說也意義重大。它幫助農民實現農村與城市的順利對接,是農民進入城市、居住城市、融入城市的起點,是失地農民市民化轉換的開始,同時它也有效促進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健康發展。
一、農民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的意義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和諧社區的建設。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指出: 要大力開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對居民愛祖國、愛城市、愛社區的引導,從而形成團結互助、崇尚先進、積極向上、扶正祛邪的社區道德風尚。農民安置型社區作為社區的組成部分,是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實處,提高失地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市民意識,提高市民化程度,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渠道。
2.失地農民個人發展的需要。馬克思提倡“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發展,社區發展需要社區文化提供智力支持,社區文化與失地農民個體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系。社區文化不僅是社區成員生活方式、行為規范、道德素質等的集中表現,也對社區居民的信仰、價值觀、道德標準等產生影響。安置社區的文化建設以滿足農民的需要為前提,提供多樣化文化服務,提高公共文化生活質量,促進農民個體潛能和個性的發揮,為失地農民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失地農民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有助于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和公共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和諧社區的構建。
3.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需要。農民安置社區介于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之間,未納入城市社區管理體系,這種特質性導致安置社區文化沖突表現突出。通過安置社區文化建設,幫助農民轉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構筑城市市民價值觀,提高現代城市文明意識,提升生活品質,接受、學習并向城市生活方式靠攏,同時在幫助農民市民化轉換的同時,促進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繁榮穩定。
二、安置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通過對常州市某區三個農民安置社區的抽樣調查,發現安置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缺少公共財力支持,社區文化建設硬件設施不到位。調查發現,57.2%的居民認為社區文化硬件設施不到位,滿足不了居民需求,與城市社區相比落后很多。我們調研過的三個社區,一個小區有公共活動室,另外兩個小區沒有居民公共活動室,三個小區均沒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更不要談電影院了。文化硬件設施的不齊全,導致社區公共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調查中,63.9%的居民表示,他們的主要文化活動方式是在公共活動室打牌、搓麻將,或者在小區內聊天。由于安置社區沒有納入城市社區管理體系,各級政府和部門沒想過要通過調撥公共財政經費,保證社區文化建設等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目前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等各項經費支出主要是由鎮等集體經濟根據自身實力自行安排。根據調查顯示,集體企業多、效益好的社區,社區文化建設投入較多,社區文化氛圍較好,居民的市民意識、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法律素質就較高,對市民身份的認可程度就較高;集體經濟基礎較差的安置社區,又沒有政府公共財政的調撥和支持,社區文化建設很難實施,市民身份的認可程度普遍較低。
2.社區凝聚力不足。調查發現,30.7%的居民表示很少參加社區文化活動,45.1%的居民表示從不參加社區的文化活動,合計75.8%的居民很少或者根本不參與社區文化活動。35.1%的居民表示社區沒有節日活動,23.2%的居民認為社區活動可有可無,19.2%的居民認為社區文化活動流于形式。通過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安置社區既沒有文化活動的數量,更沒有質量文化建設亟待改善和提高。缺少社區文化活動的失地農民,仍側重于以血緣和地緣關系構建社會交往網絡方面,喜歡跟同宗、同族或同村的人集聚,與社區其他村落的居民不相往來,大多數人每天為維持生計疲于奔波,對社區文化活動不聞不問,這導致同一個安置社區內的居民仍不能做到互相幫助和關心,缺乏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由于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多為以前農村村委會成員,他們自身缺少城市社區管理經驗,缺少社區服務素質和技能,不能有效組織社區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導致社區凝聚力和粘合力明顯不足。
3.社區文化沖突明顯。調查發現,36.1%的居民認為自己不是城市人,23.2%的居民認為自己只能算半個城市人,60.8%的居民認為從農村進入城市后生活成本上升了,家庭開支比農村時多了,其中47.3%的人認為自己生活不如農村時幸福,進入城市后沒有因失地影響基本生活質量的只占30%,約60%失地農民生活陷入困難,對未來生活擔憂的失地農民有81%,其中72.8%擔憂養老、63%擔憂經濟來源、52.6%的人擔憂醫療保險。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農民在自愿或非自愿情況下遷入城市,大多數人面臨著市民身份轉換的障礙,部分人由于非農生產方式轉換的艱難,導致生活陷入貧困,這些因素累加起來,使得居民市民身份認同模糊,又由于目前安置社區的居民多樂于以出租房屋和車庫補貼家用,安置社區成了半個“移民社區”,大量的務工人員、剛畢業的學生等因為安置社區居住成本的低廉,大量涌入進來,造成安置社區居民人員的復雜性和多樣化,導致安置社區內二元文化、城鄉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積極文化與傳統文化沖突明顯。
三、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
作為社區組成部分,作為農民進入城市、居住城市、融入城市的起點,安置社區必須承擔起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培養和提高農民市民化素質,促進城鄉一體化健康和諧發展的重擔。
1.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農民以失去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來源—土地為代價換取城市身份進入城市后,應該享受市民待遇,應該享受與城市人同等的就業、低保、醫療等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安置社區作為城市社區的組成部分,應該納入城市社區管理體系,甚至獲得比城市社區更多的社會公共資源和政府財政扶持力度,因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同富?!?,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又強調要重視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安置社區也將快速擴充,成為數量龐大的容納失地農民的場所,為了社會穩定、發展和繁榮,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基礎薄、任務重的安置社區文化建設,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通過財政傾斜,給予安置社區更多的公共財政扶持和社會公共資源配置,保障安置社區文化建設的有效開展,使失地農民進城后不僅擁有城市人身份,也能充分享受到城市人的公共生活質量,順利在城市落腳扎根,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分子而非社會動蕩因素。
2.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一方面,由于安置社區人員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化,必須提高社區管理人員的社區管理和服務素質和技能;另一方面,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要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創建腰鼓隊、鑼鼓隊、功夫扇、秧歌隊等農民喜愛、參與程度高的業余文化團隊,通過這些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使志同道合的居民聚集起來,從私人空間走向公共空間,促進居民間的彼此關心和幫助。社區居民間的和諧互動,有助于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同時,通過這些活動,把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市民價值觀、社區精神等傳輸給他們,讓他們在享受文化活動樂趣的同時,逐步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城市價值觀,有助于農民市民化身份的順利轉換。
3.開展多種類型的社區間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開展多種類型的城鄉社區間文化交流活動,幫助農民突破村莊界限和城鄉壁壘,學會與城市居民交往,以形成新的社會交往網絡;通過城鄉社區間的交流互動,城市居民將城市價值觀、城市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識等城市文化內容傳播給安置社區居民,引導他們淡化農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接受、學習和吸收城市文化,加強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有助于他們較快地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
4.加強社區文化教育,提升市民素質,增強城市適應力。安置社區的文化教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要進行市民化教育。把市民意識、市民素質要求傳達給居民,同時積極開展包括日常行為規范、規章制度、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在內的市民行為規范的教育與培訓,使農民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感受到制度和規則的必要性,同時體會到制度和規則所帶來的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從而成為制度和規則的自覺遵守者和維護者,為市民身份的轉換打下基礎。二要通過社區文化教育,提高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城市適應力。能否在城市順利就業獲得穩定工作收入,是失地農民市民身份轉換的關鍵,但由于安置社區失地農民多是在非自愿、非自覺和非自況下進入城市,他們沒有心理準備,也沒有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文化基礎、職業技能等知識儲備,缺乏崗位遷移能力,全然沒有為市民身份轉換做好迎接的準備,多數人進入城市后,陷入生活貧困。安置社區多位于郊區,周圍有高校、研究所等優質教育資源,我們調研的三個安置小區就位于常州科教城周邊。因此,安置社區要充分利用周邊的教育資源,做好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崗位培訓和就業創業能力培訓,提升文化素質,增強城市適應力,以發揮好社區就業這個重要渠道的作用。加快社區勞動力轉移,或采取企業訂單式培訓模式,或對接區域內企業,或開發公益崗位,開發多種就業渠道,因地制宜地組織非正規就業,讓社區內的農民有活干。
參考文獻:
篇2
一、活動主題:社區安全 你我共建
二、活動地點:交通路第一社區 三、活動時間:xx年1月19日
四、活動目的:
1宣傳社區安全知識,提高居民對社區
2提高社區居民對健康安全的意識。
3豐富社區生活,活躍社區文化氛圍。
五、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位于美麗的東南沿海開放城市福建省省會,是首批進入福建省福州大學城的高等學府。
校園占地400余畝,建筑總面積12萬平方米,校園景觀別致,具有現代風格的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相映,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齊全,同時注重待行業與企業聯系,依托省,市大中型現代企業 共同建設一批院外實踐基地。
學校自建校以來,不斷深化及教學,努力提高辦學質量,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院目前設有計算機系,管理系,經濟系,技術工程系,公共教育系,應用外語系等六大系50多個專業,現有在校生萬余人。
學院注重做好“質量”和“特色”兩篇文章,目前正實施人才建設工程,學科專業建設工程,校園建設工程等六項重點建設工程努力向高質量,有特色的國家重點建設示范性技術學院的目標邁進。
六、活動組織領導
(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
(二)工作組
1.宣傳組:負責活動前的一些宣傳方面的事宜。
2.團總支:負責詳細活動策劃書的準備,與社區的交流溝通。
3.后勤組:負責活動當天的桌椅、宣傳板塊。
4.禮儀組:負責活動過程中宣傳材料的發放。
七、活動內容:
1. 健康安全知識宣傳(包括發放宣傳材料)、咨詢、簽名活動。
2. 現場指導注意安全、健康相關事宜。
3 現場簽名——安全健康、關系你我。
4 發放宣傳資料和調查問卷。
八、活動具體方案
(一)、相關知識宣傳、咨詢。
1. 時間:xx年1月19日
2. 地點:交通路第一社區
3. 方式:有禮儀小組發放宣傳材料,播放相關的圖像,拍攝現場。
(二)、現場展示
1. 時間:xx年1月19日
2地點:交通路第一社區
3方式:現場展示一些關于安全健康知識的海報。
(三)、互動活動
1. 時間:xx年1月 19日
2.地點:交通路第一社區
3. 方式:現場簽名。
九、經費預算
1. 宣傳方面:1*1.5海報2張,單價30元,計60元
宣傳單(a 4紙)420張,單價0.1元,計42元
2. 割字:64元
3、簽字筆3把、膠布剪刀共計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