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議事廳建設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07 17:4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議事廳建設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區議事廳建設方案

篇1

關鍵詞:協商民主 代際 視角 實踐 功效

協商民主作為一種新型民主理論范式,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學術界,是建立在對自由主義和代議制民主的批判之上的。首次從學術意義上提出“協商民主”的是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比賽特,其在發表的《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文中,在反對精英主義的同時積極倡導公民參與。

一、不同代際研究

之后協商民主理論研究,從時間發展來看,可分為三個代際[1],分別是:(1)第一代協商民主理論研究以羅爾斯及哈貝馬斯為代表,其專注于對“協商民主的規范正當性、對該理論的解釋以及該理論的必要組成要素”的研究;(2)第二代協商民主理論者以詹姆斯?博曼、艾米?古特曼和丹尼斯?湯普森為代表,其是在第一代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基礎上,“在考慮協商民主的制度化的時候,著重考慮社會的復雜性,在此過程中修改了協商民主理論”;(3)第三代協商民主理論者則以瓦爾特?巴伯和羅伯特?巴特萊特、艾溫?歐佛林和約翰?帕金森為代表,其亦是在前代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怎樣的制度能使協商民主在復雜的社會中得以實現。從協商民主的代際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對其的研究“已從‘理論陳述’轉入了‘操作化’階段”[2]。

二、不同視角研究

從研究視角來看,第二代協商民主理論者便已在第一代協商民主理論者的研究基礎上衍生出不同的視角,也就是協商民主研究初步考慮“操作化”時的研究成果。具體觀點有如下幾種:

協商民主是一種政治決策機制。米勒認為,當一種民主體制的決策是通過公開討論——每個參與者能夠自由表達,同樣愿意傾聽并考慮相反的觀點——做出的,那么,這種民主體制就是協商的。[3]

協商民主是一種團體組織形式或政府形式。喬舒亞?科恩認為,“協商民主意味著一種事務受其成員的公共協商支配的社團。這種社團的價值將民主本身視為一種基本的政治理想,而不僅僅是可以根據某方面的平等或公正價值來解釋的衍生性理想”。[4]

協商民主是一種治理形式。瓦拉德斯認為,多元文化民主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公民的分裂與對立,“協商民主是一種具有巨大潛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夠有效回應文化間對話和多元文化社會認知的某些核心問題。它尤其強調對于公共利益的責任、促進政治話語的相互理解、辨別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視所有人需求與利益的具有集體約束力的政策”。[5]

然而,“在為了確保協商民主在復雜社會中得以實現所必需的制度類型方面”[1],第二代協商民主理論者依然沒有給出操作上的具體說明,這也是第三代協商民主理論者著重研究的內容。

三、實踐及成效

協商民主在實踐中,大到公共政策的形成,小到基層治理,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其主要形式[6]包括:1.公民會議,該形式是公民通過會議方式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并形成報告,最終將報告送交到議會和相關政府部門以影響政策制定。2. 協商式民意調查,該形式運用相關調查方法,并通過與普通公民面對面溝通的方式了解民意;3. 公民陪審團,該形式是通過一個委員會選擇專家、政府人員和隨機抽選出陪審團成員,促成公民、政府人員與政治人物之間的對話,陪審團對一定議題進行協商,產生一份決議或提出建議進行公示;4. 愿景工作坊,其程序包括介紹不同的愿景、角色扮演和愿景建構、提出行動方案、選擇和評估行動方案、形成共同的行動方案以及公布結論等。在我國,許多學者認為政治協商制度是符合協商民主的一種形式;而協商民主在我國基層管理中的實踐形式更為多樣,例如:1、公民評議會,其包含政府業績報告、公民討論、市民信任投票這三個階段,投票結果影響官員政治前途;2、社區議事會,這是社區公民在政府部門引導下共同參與討論社區決策的治理形式,享有議事權、提議權、督察權,行使“居民會議”的職能,類似還有社區議事園的形式,就是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體,以議事會、議事箱、議事廳、議事欄為載體的社區議事機制;3、 民主懇談會,這以浙江溫嶺的實踐為代表。

從各種對協商民主實踐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其有以下幾方面的功效:1.擴大公民參與,提高了公共決策的正確性與合法性;2 .協調各方利益,避免矛盾出現,從而降低了社會風險;3.協商民主式的政策制定有利于政治民主和政治透明,進而有利于責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建設;4.協商民主的形式,有利于增強公民參與的意識和公民精神的培育[7];5.推進了基層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同時改善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系[8]。由此可見,協商民主的實踐,通過協調各方利益,提出符合所有公民意愿的決策方案——這一過程,保障了基層社會事務管理的有效性,減少了社會性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從而減輕了政府的社會管理壓力,促進了社會和諧。

協商民主產生于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其所體現的參與性、協商性、平等性、合法性、責任和理性等核心理念[7],正是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雖然協商民主的實踐并未十分豐富,然而,其在未來發展的潛力是很大的。基于我國政治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協商民主是大勢所趨。(作者單位:浙江師范的大學)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艾斯特著,蔣林、李新星譯,《第三代協商民主(上)》[J],《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3期。

[2] 李強彬,《國外協商民主研究30年:路線、視角與議題》[J],《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2期。

[3] David Miller,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 advantaged Group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ève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P.201.

[4] Jorge 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Legitimacy,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USA Westview Press,2001.P.30.

[5] 陳家剛,《協商民主引論》[J],《與現實》,2004年第3期。

[6] 馬奔,《參與式治理:大陸與臺灣地區協商民主實踐比較研究》[J],《東岳論叢》,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