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類養殖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4-03-07 17:4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禽類養殖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H7N9禽流感使得山東新希望六和(以下簡稱“山東六和”)禽產品銷量大幅下挫,庫存壓力日益增大。2011年,山東六和凈利潤占新希望全部凈利潤的59%,是新希望農牧業務的主要利潤來源。禽產品銷量暴跌,相當于新希望沒了搖錢樹。
有測算顯示,H7N9禽流感或致新希望業績下三成。對此,多位證券分析師均表示,H7N9禽流感對公司的影響確實很壞,但具體會對業績造成多大的影響不便細說。新希望更是不予回應。
疫情爆發重點區域銷量驟降九成
H7N9禽流感爆發后,網絡上曾一度盛傳有人因為吃了泡椒鳳爪而感染了H7N9禽流病毒。雖然這最終被證實只是一個謠言,但也足以表明面對疫情人們的恐慌情緒。疫情面前,禽類產品的銷量斷崖式下挫,山東六和作為中國禽類產品的旗艦,受到的沖擊不言而喻。
據本刊記者了解到,公司在H7N9禽流感疫情爆發重點區域上海、北京受到的沖擊最大,其中上海的超市渠道下滑超過了九成,其他渠道下滑也超過了八成;北京、沈陽、深圳等地區學校、公司食堂、機關已經禁止采購禽肉產品,不少地區超市已經全面下架禽類產品。
記者注意到,雖然從目前來看,此次H7N9禽流比此前的SARS和H1N1要輕的多,但是這并沒有讓人們放松警惕。新希望的通報顯示,即便是一些暫時沒有出現禽流感并且離禽流感疫區較遠的地區也陷入銷售困境,四川成都、廣東、河北、內蒙古和東北三省市場,客戶均處于觀望狀態。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鑒于疫情仍在蔓延中,死亡人數已達21人,多數消費者對禽肉產品敬而遠之,在疫情沒有徹底得到控制前,疫情爆發重點區域的慘淡行情還將傳遞到新出現疫情的區域。
事實上,從去年年底山東六和上游養殖戶被爆出違規用藥后,新希望的銷售就遭受重大沖擊,兩個交易日股價最高跌幅超過8%,市值蒸發超過9億。公司曾一度被責令停業并接受執法部門檢查。
雖然事發后,公司方面積極應對,并連發兩份公告,通告四川境內和山東六和平度屠宰廠等的雞肉抽檢全部合格,但是仍然有不少消費者對此表示擔憂。但H7N9禽流感的沖擊波顯然要比“速生雞”事件強勁的多。
持續收雞增大庫存壓力
盡管市場一片慘淡,但是肉雞卻還在源源不斷地進入新希望冷藏庫。
對此,有業內人士不無擔憂:市場這么差,新希望還在持續不斷地收雞,這樣下去,真不知道公司能否撐得住?
但也肉雞采購人士對此持樂觀態度:肉雞價格具有很強的周期性,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H7N9的沖擊將逐漸減弱,肉雞的消費預計逐步恢復,待市場回暖,新希望在前期大量低價收購的肉雞就能賣出大價錢。
更有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新希望在市場慘淡的時候繼續執行與農戶的收購協議,除了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出于自身長遠利益的需要。
新希望財報顯示,2012年上半年,飼料類營業收入約242億元,毛利率為6.14%;而屠宰及肉制品的收入不到118億;2011年飼料收入達到445億元,而屠宰及肉制品銷售僅220億元,為飼料銷售的一半。劉永好也曾公開表示,養雞業務并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公司主要通過飼料實現收益。
顯然,如果因為現在市場慘淡,新希望放棄執行與合約戶的銷售合同,固然可以避免肉雞銷售上的損失,但是飼料類的營收也必然受到影響,合約戶的出逃,將導致新希望在未來承受更大的損失。據記者了解,目前已經有部分養殖戶與公司解約。
但前述分析人士同時指出,市場的寒冬也可能持續很久。目前疫情才持續了不到一個月,而且還在繼續蔓延,如果疫情持續一個季度甚至半年,新希望恐怕很難撐下去。
證券分析師:影響很壞 不方便說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違規用藥”曝光之前,山東六和的業績就已經開始持續下滑。
事實上,受肉價低迷拖累,禽類養殖行業2012年第三季度出現大面積虧損。山東六和作為國內禽產業鏈最大的企業,禽產業鏈收入占比達八成,在行業虧損潮面前可謂首當其沖。
山東六和是新希望農牧業務的主要利潤來源,2011年山東六和凈利潤占新希望全部凈利潤的59%,占公司農牧業務凈利潤近九成。H7N9禽流感對禽類產品市場的打擊,相當于砍斷了新希望的搖錢樹。
有測算表明,H7N9禽流感或致新希望2013年全年業績下滑兩到三成。記者就此致電多位證券分析師,詢問他們的看法。
招商證券胡喬對記者表示:違規用藥和H7N9禽流感的影響很壞,必將嚴重影響公司業績。但業績下滑多少,他表示需要調研之后再下結論。
“影響確實很嚴重,但不方便評論,需要等到公司2012年年報出來之后,再調整盈利預期”,東方證券的陳振志說。
篇2
1.1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拉動力
在我國農產品短缺時代,農業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產量,生產是農業的中心環節。但是當前主要農產品供給已滿足或超過市場需求,農業由過去的受資源單方面約束轉變為現在的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這表明市場流通也將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農產品營銷,將在更大范圍內維持生態農業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利于系統功能的提高。
1.2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力
長期以來,由于特定的社會和經濟環境,在我國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這些行為雖然取得了短期的糧食增產和暫時的經濟效益,卻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態和環境代價,嚴重損害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因此,生態農業的轉型應注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協調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的關系。
1.3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力
加入WTO,是我國農業所面臨的最大的外部環境變化因素。面對WTO的沖擊,唯有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實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才能在保住國內市場的前提下,進軍國外市場。為此,實施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戰略將成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4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
自1978年以來的四次大規模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1998年開始實施的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使我國從過去的單純追求糧食產量逐步轉變成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追求產出效益為主。這一調整戰略的實踐不僅為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提供經驗支持,而且還能容易的取得政策支持。
2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構建
2.1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內涵
縱觀20多年來我國生態農業試點的發展歷程,我國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而建立的農業體系。它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優化農業結構,它有利于生物種間互利作用的發揮和外部投入效率的提高;二是經濟、高效的農業實用技術體系,即通過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及各種促進土壤肥力提高的生物學措施,提高系統的自我維持能力。我國生態農業給試點地區帶來了可喜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國目前的生態農業只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生產體系,系統結構單一,缺乏與市場的有機聯合,在一定時期內,生產體系內部雖然能維持高功能和高效益,但是由于受到整個農業與農村發展體系中分散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市場和自然資源雙重約束的矛盾的沖擊,生態農業的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來的,其基本思路就是在現有的生態農業基礎上,改變以往僅僅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思維定式,通過與農業產業化的有機聯合,進一步完善生態農業的系統結構,走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化之路。據此,將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內涵界定為: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生態化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主導產品為中心的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多層面鏈式復合農業產業體系。它是集農業生產過程、工業化過程、市場化過程、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化體系[4],這一體系將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高效協調統一。
2.2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基本框架
從內涵分析可知,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實質就是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兩個系統的有機聯合,這種聯合不是系統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圍內整合優化兩個系統的基本要素,構建形成更高一級系統,即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新的模式系統要素包括農業自然資源稟賦、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區位條件、主導產品、經營組織方式、農業產業鏈(產-加-銷)等6項要素,這些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基本結構框架。該結構的系統功能則表現為:在區域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的基礎上,以主導產品為中心,進行農業的生態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最終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
2.3生態農業產業化過程分析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生態農業由傳統的農業生產向現代產業轉變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創業、起步、發展和完善4個階段。在實踐中,由于各地的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經濟基礎以及市場發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其所處的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從而呈現各自不同的特點[5]。第一階段是種植業結構調整階段,在傳統糧作的基礎上引入蔬菜等經濟作物,以奠定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并打破以往不合理的生產結構。在這一階段,系統的基本要素特點和以前相比并未發生很大變化,在經營方式上仍以農戶為單位,主導產品還不明顯。第二階段是農業結構調整階段,此時系統多元化程度開始增加,利用方式由種植業向養殖業擴展,開始培養支柱產業。第三階段是產業結構調整階段,產業結構逐步向規模化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方向發展,農產品加工開始起步。此時,系統完成了利用方式向養殖和加工業的轉化,產業鏈變得協調。第四階段是完善階段,即通過優化各種循環環節,調整和完善系統結構,初步建成一個以工業和運輸業為主導的良性循環系統[6]。可以看出,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實現要素之間結構關系的優化組合是系統結構發育良好的關鍵。
3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實施途徑
以上分析表明,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所處的階段不同,模式實施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也存在差異,因此,需要設計和選擇適合不同區域的實施途徑。
3.1要素優化組合的綜合發展型實施途徑
1)適宜范圍
主要適宜于我國經濟發達、區位條件優越、資源相對緊缺的地區,如城市近郊區。首先,較好的經濟條件能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實施提供資金支持。其次,優越的區位條件方便接受城市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輻射,且城鄉溝通及產銷聯絡迅捷,農產品市場容量大,將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提供廣闊的空間。第三,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郊地區將不可避免的出現資源破壞、人地矛盾突出等問題,這將是模式實施中應該重點注意的問題。
2)實施方案
該類型區條件符合生態農業產業化過程的高級階段(發展、完善階段)基本特征,由此可確定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實施的基本思路為:完善農業生產結構,構建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模式基本要素的優化組合全面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轉型。
第一,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組合。借助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依據生態學原理,以多樣性構造持續的穩定性,優化組合農業生產中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多種結構,如農林牧復合結構,農、林、牧各業的內部結構,農產品品種結構,農戶、專業戶和生產基地(示范園、養殖場等)的經營主體結構等,實現農業生產的時空配合與多種經營的結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第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圍繞農業生產環節,以市場為導向有計劃的延伸農產品加工、銷售的產業鏈,以實現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相互促進,完善模式系統結構。
第三,多維動態綜合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應充分把握市場動向,隨著時間的變化合理調整要素組合結構,開拓新的生產領域,實施多維動態綜合發展戰略。
3)典型案例
瀛海鎮位于北京近郊,區位優越,農業相對發達,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模式實施初期,該區經過早期的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從種植業發展到養殖業,培育了蔬菜、奶牛、肉鴨等主導產品,農業生產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農產品賣難和初級農產品價格低廉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限制了農業系統的良性循環。針對以上情況,該鎮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下,采取了綜合發展型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實施途徑,具體措施為:
①從1998年起,重點扶持了“瀛海蔬菜產銷合作社”的建設,以公司帶農戶的形式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同時,建立了大型的奶牛養殖場和肉鴨飼養基地,以基地帶農戶的形式發展畜禽養殖業。
②綜合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優化種養結構。具體是減少小麥、玉米的種植面積,擴大牧草的供應規模。同時,建立飼料加工廠和有機復合肥加工廠,其中飼料廠直接為養殖場提供飼料,降低成本;肥料加工廠把禽畜糞便加工后向蔬菜等種植業提供優質肥料,既增加了經濟收益,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③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擴展銷售市場。具體是扶持了東二村蔬菜加工、銷售聯合體的建設,進行凈菜、禮品菜生產及醬菜、豆制品等的加工;擴建改造“華宇乳品廠”,并以“北京金大都食品有限公司”為依托,興建禽類屠宰廠,暢通畜禽養殖、畜產品加工及銷售渠道。
經過5年的發展,瀛海鎮蔬菜種植、畜禽養殖兩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產、加、銷產業鏈基本形成,集中體現了種植業的時空配合、農業的種養結合、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的特點,有效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緩解了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最終形成了產業互保,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
3.2市場導向為主的經濟型實施途徑
1)適宜范圍
主要適宜于我國經濟條件、區位條件相對一般、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如城市遠郊區。首先,經濟條件一般,農業資金供給不足,限制了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綜合發展。其次,在城市的支農工作、城市市場利用、市場供求信息和技術信息等方面,城市遠郊區得到城市輻射的強度要低于城市近郊區。第三,經濟建設與農業爭地矛盾不突出。總之,經濟要素是這一類型區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實施的主要限制。
2)實施方案
該類型區條件符合生態農業產業化過程的起步階段基本特征,模式實施的基本思路為:以市場為導向,挖掘當地資源潛力,開發具有經濟前景的自然資源,增強經濟實力,進而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一,進行農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確定區域短期與長期農產品市場需求、市場容量;與此同時,開展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確定農業主導產品,主導產品不宜多,以便于集中投入。第二,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加大資本、勞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有計劃的擴大主導產品生產規模,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第三,通過原始資本積累,合理擴大投資,開發新的主導產品,橫向發展,或延伸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等縱向環節,逐步走向綜合發展型道路。
3)典型案例
槐橋鄉位于河北省曲周縣中部,其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的發展更具備有經濟型實施途徑的特點。該鄉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鹽堿治理,徹底改變了鹽漬化土地景觀,土地資源豐富,但淡水資源缺乏。由于該鄉經濟建設起步較遲,缺乏農業發展啟動資金,難以象瀛海鎮一樣走綜合發展型產業化道路,而更適合采取市場導向為主的經濟型實施途徑。具體做法是,利用地多的優勢,依托河北賽博板業集團公司,選擇需水量少的經濟林木為主導產品。于1999年,簽訂公司與農戶的購銷合同,建立速生商品林基地3000hm2。其中超短周期的楊樹,輪伐期為2~3年,在2002年的第一次輪伐中增收約1350萬元。依靠這筆資金,該鄉規劃以商品林為基礎,將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在片林中發展立體種養,在網林中間作經濟作物,并組織產銷集團,優化產業鏈。
3.3資源約束為主的保護型實施途徑
1)適宜范圍
主要適宜于我國經濟落后、環境脆弱、交通相對閉塞的偏遠農村地區,或者因特殊的地理區位條件而形成的落后地區。受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等因素的制約,偏遠農村一般難以在市場機制下獲取外部支持的發展,其經濟遠遠落后于城市近郊區和遠郊區,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又具備一定的資源特色。因此,進行環境治理,合理利用特色資源成為此類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實施的首要任務。
2)實施方案
該類型區的條件符合生態農業產業化創業階段的基本特征,模式實施的基本思路為: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特色資源,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一,綜合診斷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明確農業發展的自然制約因素,有針對性的實施生態恢復與環境治理工程,開展各類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當然,由于該類型區的社會經濟條件較為落后,往往需要政府的先期扶持與引導。當前廣泛開展的生態退耕、土地整理等相關工程項目就為此類地區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第二,在不掠奪資源的前提下,利用特色資源,開發綠色農產品,以品質開拓市場。具體來說應把農家畜產品、果品、蔬菜、茶葉、花卉、園林園藝、竹木產品以及各地山珍、土特產品和特色觀光作為發展綠色農產品的主攻方向,突出綠色農產品的自然性和民族性。第三,改善農業基礎條件與生態環境,擴大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規范生產、加工、儲運、保鮮、營銷、貿易全程的綠色監控與管理,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典型案例
櫻桃溝村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北部山區,林地占全村面積的94.67%,山林谷地氣候宜人,景色優美,櫻桃樹為其傳統的優勢經濟林種。村內土壤為硅質巖類山地淋溶褐土,土層較薄,坡度較大,不宜農耕,但在歷史上以糧為綱思想的指導下,常年耕作,水土流失嚴重,農民貧困。在這種情況下,適宜于采取資源約束為主的保護型實施途徑。具體做法是,以生態退耕為契機,發展以櫻桃為主題的綠色采摘與回歸自然休閑觀光農業。2002年,開發櫻桃園30hm2,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改良櫻桃品質,提高櫻桃觀賞價值。同時,在政府扶持下,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服務水平,從而以特色產品吸引市場,年創收達2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