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風景范文
時間:2023-04-03 20:1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風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都不是,是大自然創造出的、舉世無雙的景致。但,這中間,又有哪番景色為冠呢?或許,去觀賞一番總比苦思冥想更好吧!
風兒,掠過;雨兒,飄落;花兒,舒綻;草兒,搖曳。風兒飛舞;雨兒輕移。風兒拂過大地,大地上的一切蘇醒了。雨兒撫著大地,大地上的一切盎然了。春天的風,春天的雨,在春的帶領下走向極盛。春天的花,春天的草,在春天的下創出了一片明麗。花兒創出一片絢麗,一片芳香;草兒創出一份淡雅,一份寧靜。這幅風掠雨草圖,夠清新,明麗。
黛色的夜幕,泛泛地垂著,布著滿天繁星,綴著無盡寶石。星兒,閃閃;月兒,靜靜。星兒灑下一片彩光,月兒散下一片銀輝。璀璨、耀眼的星星,在夜幕上熠熠生輝,卻不乏清純。月兒撒下的銀輝,直瀉入明凈的湖中。湖面泛著淡淡的銀光,與天上那輪玉盤相映襯,顯得淡雅,清新,卻不乏明麗。這幅空朗湖碧星月圖,夠清純、淡雅。
雨收起了,只留下幾縷浮云在蔚藍的天空中。太陽出來了,明艷艷的,與藍天白云相照映著,顯得分外美麗。但是,當西方架起那座七彩橋時,一切都在彩橋面前黯然失色??那座彩虹橋,是如此絢麗,淡淡地泛著的光輝。紅、橙、黃、綠、青、藍、紫,在陽光下互相照映,灑下一明麗,一片輝煌。這幅艷空碧日艷虹云圖夠絢麗、柔美。
篇2
關鍵詞:自然風景園:園林建筑;造園要素:文化傳播
英國自然風景園被認為是西方園林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其革命性在于這樣的認識: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才是最大的成功。這一點無疑直接受到了中國園林的影響和啟發,并因此成為歐洲園林體系中與法國、意大利規則式園林并列的典范。自20世紀末以全球能源、環境危機為背景,回歸鄉野的價值取向在現代園林景觀實踐中日益成為主流。中國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傳統理念,是對世界文化思想做出的杰出貢獻。本文擬探討中國建筑元素在英國自然風景園中的具體運用,借此管窺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域外流傳、發揚之一斑,以對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所裨益。
1 英國自然風景園與英中式園林的概念
從公元前55年羅馬將軍朱略思·愷撒入侵英國,羅馬統治者在英國營造別墅花園開始,英國營建了長達1800年之久的幾何式園林。到了18世紀中葉,在海外貿易及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在園林藝術上也帶頭掀起了一場革命,徹底否定歐洲大陸的造園傳統,拋棄規則的幾何式園林,反對使用生硬的直線圖形、雕塑和人工修剪成非天然形狀樹木的做法,創造了不規則的自然風景園。
風景園是以新貴族和農業資產者在牧場和農莊中的莊園、府邸園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從審美理解到造園要素的運用上,英國自然風景園,特別是在其圖畫式園林時期的創作大量吸收了中國的東西,法國人把它叫作“中國式園林”(Jardin Chinois)或稱“英中式園林”(Jardin Anglo-Chinois)。
2 中國建筑元素在英國風景園中的應用類型和方法
一般認為,造園的物質要素包括建筑、山水、植物三個方面。但東西方對“園林建筑”一詞的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國的山水園林中,除專用于園林的如亭、廊、臺、榭、園橋等,其它如廳堂、樓閣、殿字、塔剎等大型建筑物,只要在園林中起成景作用,有得景效果的亦是園林建筑,如蘇州拙政園的遠香堂即屬此例。
西方的花園指主體建筑周邊的戶外空間,主要供休閑和從事園藝活動。其園林建筑一般指不包括主體建筑的小型構筑物以及花臺、圍墻、欄桿、園燈、雕塑、坐椅、巖洞等。考察其中具體運用的中國式建筑,從功能上可以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2.1 第一類是造園構造物,如臺階、門、園橋、圍墻、圍欄等,它們是構成花園的圍護設施和地形基礎,如在霍恩兄弟為查爾斯,詹尼斯設計建造的戈普索花園中,就采用了中國式的橋和欄桿。約翰,格拉迪于1749年所做的測繪圖顯示,主體建筑兩側的花園保持傳統的實用的風格,但在南側和東側,有平整的場地和經修剪的草地,企圖把花園同四周更廣闊的風景融合成一體。霍恩兄弟的主要工作在于增添了一系列不同式樣的涼亭、欄桿、小型神廟、休閑設施以及這座中國式的木橋。這座橋位于大池塘側面的水渠之上,跨度有24英尺。它的形式仿照了中國南方園林中常見的尋杖欄桿,主要構件有望柱、尋杖扶手及花格欞條。欞條花格采用了短欄式的兩種變式組合而成。木欄桿則采用了尺欄式的一種斜向變式。計成的《園治》說:“欄桿信畫而成,減便為雅。有工而精,有減而文。”中國江南園林的欄桿講究繁簡適當,不必拘泥,用于樓閣殿堂多華板雕飾:架橋拆裝,則少于變化。霍恩設計建造的這座木橋和欄桿,顯得簡潔雅致,比例合宜,巧制而不纖弱,這種有點超出了當時主流思潮的設計,給英國的自然風景特色的擴展加入了一種新鮮的因素。
2.2 第二類是景觀休憩建筑,如柱廊、塔樓、園亭、神廟等。
這類建筑主要有兩種功能:其一供人們游憩、偶遇或躲蔽暴風雨的庇護所;其二作為構成花園中局部景點的中心景物,以此來模糊主體建筑和花園的內外生活空間的區別。威廉,錢伯斯(Willian Chambers 1723-96)在倫敦丘園中所建的中國式寶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錢伯斯于1761年繪制的立面圖,顯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設計細節。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平面為八角形,高163英尺,共十層,逐層有柔和的收分。底層設有回廊,即宋《營造法式》所謂的“副階周匝”。塔身每層有塔檐、平座,塔檐每個角均裝飾有瓷質鍍金的飛龍、平座欄桿刷鮮艷的紅色油漆,寶項設九層相輪。在1987年戈登。威爾遜對它進行修整時,去掉了塔檐上的飛龍。錢伯斯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只是規模較小,細部有所簡化。值得注意的是檐角裝飾的飛龍,采用了西方神話中的惡龍形像,背生雙翅,外觀兇猛。作為熟知中國文化的學者,錢伯斯在自己的創作中采用了一種完全實用主義的態度。塔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性符號而存在,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錢伯斯把它作為園林藝術構圖的中心,完全放棄了作為佛教建筑的宗教內涵。濃厚異國情調帶來的吸引力和對陌生強大文化的恐懼交織在一起,反映了一種微妙的情緒。
2.3 第三類是園藝育苗專用建筑,如溫室等。早期溫室的目的純粹是用于保護珍貴的常綠植物如薔薇、月桂樹、愛神木、雜色冬青樹、一些珍貴的橙樹和檸檬樹叢以抵御冬季的嚴寒。用樹枝或小的樹桿建造,采用輕質結構,并且用小塊玻璃組成格扇窗以便于通風換氣。18世紀在英國風景園中出現了采用鑄鐵或磚石結構的溫室,外觀常做成土耳其、中國的宮殿、廟宇的形式,用精致的柱式和線腳來裝飾,布置在樹叢掩映、綠草如茵的花園角落,除了園藝育苗的功能,常作為獨立的景觀建筑出現。在1805年,著名布朗式風景造園家雷普頓為布里奇頓皇家離宮的橙園設計了一座折衷主義風格的溫室。這座溫室總體仿照了中國式廟宇的形式,由臺階、屋身、屋頂三段組成,屋頂為四坡頂。溫室后面設有帶坡檐的連廊。但是在材料和細部處理上,藝術家照個人的喜好使用不同風格的建筑符號,中國式的照壁、雀替、覆瓦的檐口與歌特風格纖細的束柱混雜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歡快而略帶滑稽的面貌。 2.4 第四類是點綴性小品,包括花瓶,石制或鉛制的附加裝飾以及休憩用桌椅等。許多熱衷于“中國式”藝術的新貴族把收藏的中國瓷器和其它工藝品以及此類的仿制品,陳列在花園裝飾華麗的壁龕中。
休憩用的座椅也是花園不可或缺的元素。園藝師從古典的、歌特式、中國式、都鐸式的圖樣中自由選擇,以迎合業主的品味。園藝師威廉·牛頓于1765年為一位伯爵的花園設計了中國式的座椅,采用了中國園林常見的美人靠做法,置于一座由四根立柱支撐的涼亭內部,具有輕巧、活潑的外觀,為鄉野的花園提供了平和、寧靜的場所品質。
3 中國造園要素在英國風景園中應用傳播的過程
篇3
關鍵詞:風景 建筑 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terrain, water, plant is the basic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with their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scenery has the close rel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med from all these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will be brought into the buildings of spa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of time theme today, human nature i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highlights, more necessary in building make full use of these natural elements, provide a good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building space and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abou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with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view is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a perspective, is also building design idea thinking method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environment,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discussed the scenery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大發展,風景環境所具有的經濟價值促進了人類對風景環境的開發利用,風景建筑創作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大量的風景建筑行為隨著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的發展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種繁榮不乏有優秀的風景建筑設計作品出現,但是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就設計而言,有些問題是設計理念方面的,如缺乏生態意識,缺乏對風景場所的整體考慮;有些屬于設計手法方面的,如在選址、布局、體量、空間、材質、色彩等諸多方面與基地場所特征脫節。總之,眾多問題的出現使得對風景建筑設計的研究具有了現實意義。
1、相關基本概念
1.1風景建筑
風景建筑是建筑設計當中非常特殊的一類,它取決于自身的功能,同時也對建筑本身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要求。顧名思義,風景建筑就是自然風景優美的地域里的景觀建筑,其本身就是優美景色的組成部分。同時還具有欣賞周邊美麗風景的功能。
風景建筑空間包括建筑及基地環境景觀,建筑是靜態物,而建筑周圍環境景觀四季、晝夜的變化卻是動態的,豐富的。設計概念的擴展導致對他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到建筑、景觀兩個專業。這兩個專業在建筑設計中的融合不外乎兩類情形,一是專業合作配合,這是目前專業分工細化的一種實際操作方法,二是由同時具有兩個專業技能的設計者進行設計。對于風景建筑設計來講,由于景觀因素在風景環境中的重要性,后一種模式對風景建筑設計來說具有較強的發展前景。風景建筑窄間概念本質上是對風景環境的一種解釋方式。
1.2自然景觀
構成自然環境的物質種類很多,主要有空氣、水、植物、動物,土壤、巖石礦物、太陽輻射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由于地理緯度、海陸分布、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使自然環境具有地帶性。區域性季節性變化,使得地表各地區的自然環境要素極其結構形態不同,由此又導致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構成園林的四大要素為地形、水、植物、建筑及構筑物。他們相輔相成,共同形成園林景觀,構成園林空間。地形是諸要素的摹底和依托,是構成整個園林景觀的骨架,地形布置和設計得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設計。水是園林中最活躍的要素,極富有變化和表現力,常賦予園林于牛計。植物本身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冉加上四季變化是園林設計中活躍的構成要素。而園林建筑具有功能和造景雙重作用,并且常常是園林景規和空間的焦點。”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風景環境中的自然景觀要素并無很明確的界定,筆者參照自然環境及園林的要素構成,認為地形、水體、植物,氣候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基本自然要素。
2、建筑與風景的關系
建筑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中,建筑設計構思與創作必然離不開環境的啟示,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古往今來,一個好的建筑作品往往都會恰如其分地反映其外部環境的某唑特征,形成建筑與環境的完美結合。多數情況下,建筑是從屬環境,而不是環境從屬于建筑。當代著名建筑師貝聿銘說,“建筑說起來也簡單,我認為有三個要點最值得重視:第一是建筑和環境的結合,其次是體形和空間,第三是建筑是為人所用、為使用者著想。”從貝先生對建筑設計的第一強調要義來看,基地環境對建筑的影響非常之大,建筑首先需要與基地環境產生良好的對話,建筑結合環境這一思想在他眾多設計作品中清晰可見。
“須陳山水清音,休犯山林罪過”,這是《園冶》中的一句話。以自然景觀為主體,以園林建筑為從屬,是園林建筑所應遵循的最蕈要、最基本的原則。園林景觀以表現大自然的為宗旨。建筑是解決居住、飲食、賞景和避風雨采取的手段,并不是根本目的。把山水清音和人的志向、品格聯系在一起,以情感寓于風景,再以風景來陶冶精神,是園林造景的根本。因建筑而破壞自然的地形地貌是含本逐末的行為,其后果是不可彌補的,是對自然風景骨架的摧毀。因此,體現在手法上須將建筑依附于山水,融于自然。
3、自然景觀要素對風景建筑設計的影響
3.1地形的影響
地形同樣能影響人們對戶外空間的范圍和氣氛的感受,地形的空間感直接影響了風景環境的空間次序,而風景建筑需要和場所環境的次序發生和諧或對峙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處理過程反映在風景建筑的設計中。地形空問感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伸展性,與地形相關的環境結構和特征取決于地面的伸展情況,即取決于地表在延伸中的起伏程度。例如,在平原上,地形的伸展摹本上是沒有起伏的,呈現出單一的結構形式和舒展平坦的特征,而丘陵區域的地表則起伏變化,呈現出復雜的結構和豐富的特征。
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場地特征,會影響到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間形體。譬如對地形坡度的研究,風景建筑受到地形坡度問題的限制,坡度越大,對風景建筑的限制就越多,他不僅影響了風景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也關聯到了建筑的選址與布局。從形態的角度來看,風景就是地形本身實體空間制約凼素和開闊空間形成的綜合體。
3.2水的影響
風景環境中的水景是構成景觀的基本因素之一,把水從自然界引入到人類生活之中,把水當作一個富有活力的藝術造型因素廣泛運用.并注意發揮它的美學、精神、生態等功能,利用水和自然水景來進行建筑設計,這是風景建筑設計中創造建筑空間環境的重要手段。我國傳統園林多引水筑池。建筑與水形成良好的融合關系,古人把水作為建筑整體空間構成的實體要素,這一點對風景建筑創造中對水的理解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瀕臨湖海水面,寬闊水面作為整體背景,以水體的反射和流動,使建筑漂浮其上而產生建筑和水的融合,這種融合是把水作為風景建筑色背景來考慮風景建筑設計的。以水向包圍建筑,可以形成開闊的窄問,建筑空間在水面的襯托下向外伸展,達到視野開闊,空間感漂浮,流暢。建筑群環抱水面形成閉合卒間,群體窄聞內向水面,視野收縮,窄間寤靜謐,親切大水面中建筑群的穿插,空間隨水體而變幻,視線亦收亦放。大水面包圍建筑物,是構成水景開敞卒間的常用手法。“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浩渺的洞庭湖隨襯托出岳陽樓的宏偉氣勢。大水面使人的視野為之開闊,登樓遠望,水面上天晴雨霧的變化可激發出觀賞者的各種想象。歷來就有許多觀賞水景的建筑為人們所喜愛,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嘉興、承德的“煙雨樓圳t海的瓊島、五龍亭,都以大水面環繞建筑并以水景得名。
3.3植物的影響
植物是場地環境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自然要素,植物的種類繁多,不同的植物在大小、形態、色彩、質地以及所體現的性格特征上,都各有變化,它們豐富多彩的效果,使得植物在整個風景環境中成為最富于變化的凼素之一。但許多設計人員卻在設計前期對其并不重視,往往到了建筑主體施工結束,出于“打扮”建筑,或者“遮羞”的目的將植物進行裝飾。
人類與生俱來的對自然與綠色植物的強烈認同感與親近感及其帶給人類的安定感,使得綠色植物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營造活動中始終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綠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種技術手段融人建筑設計和建筑環境,扮演著生態要素和風景要素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是由于人與植物之間長期的依存和情感關系,使得綠色植物從來就是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體景環境中的植物景觀要素對風景環境的意義重大,它使場地環境具有了強烈的自然生命特征。
結束語
好的風景建筑應像水一樣從大自然當中流過,大自然則從建筑中溢出,這恐怕是是每個設計者都想達到的目的。從設計方法t講,實現的途徑是多樣的,不同的設計者有不同的策略。本文所作的努力是希望建立一種回歸基地環境特征限定的策略,風景建筑設計需要和場地的地形、水體、植物等實體要素發生最直接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齊康著《風景環境與建筑》中國建工出版社
【2】錢建宋雷編著《建筑外環境設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P3
篇4
山頂上環繞著一層白色的霧氣,像一條白紗巾圍在山頂上。這種景象是雨過天晴后,溫度升高,積水被蒸發后形成了。柔和地飄出山巒,隨風繚繞升天,一片片,一縷縷,給山林涂上了一層神秘,如云、如煙、如霧,真是美妙極了!我不禁想起“日照香爐升紫煙”的千古絕句。
車停在了一段盤山山路旁,往山下望去,一條碧綠的溪流柔柔地舒展著身軀,穿過樹林,流向遠方,溪流發出“嘩啦啦……”的響聲,仿佛在向我們發出盛情的邀請。
我們腳踩著野草,撥開路旁的樹枝,經過一段時間的短途跋涉,終于來到了溪邊。山風拂面,涼爽怡人,驅散了我的一身煩躁。溪水涼絲絲的,我竟有了一種想讓流水親親腳丫的沖動。我穿著涼鞋,在水中嬉戲,浪花追逐著我們的笑聲。水里的巖石縫中生長著綠色的水草和綠苔,溪底的小圓石一顆一顆,視而可見。水里還生存著小魚、小蝦是和小螺絲,小魚不大只有3、4厘米長,銀色的魚鱗閃閃發亮,簡直就像是水中仙子。對著溪流,枕著綠地,我躺在大山的懷抱中,我仿佛覺得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在默默地交談,親切地呼應,是那么融洽,而我似乎也是融進了這和諧之中……
在云山莊園前有一泓清水,我們嚷著讓爸爸停車。水面上的小船劃來劃去,像一群黑色的小鴨排著整齊的隊列,我不禁想起兒時的那首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木槳輕輕插入水中,濺起層層水波,呀呀的槳聲,清亮的水音,匯成一串優美的旋律。最吸引人的要算那條竹筏子了,足有二、三米長。這時下起了蒙蒙細雨,撐竹筏子的人,把雨傘別在身上,看上去很滑稽,遠看就像戴著一頂花帽子。岸邊五顏六色的小野花在雨中搖曳,密密的雨絲兒拖著銀線,將水面繡成了精美的手絹,使我覺得自己仿佛徜徉在祖國江南的山水之中。
篇5
一
首先從自然經濟說起。
什么是自然經濟,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人們對它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表述。是從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所反映的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關系出發,從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對立出發,來考察自然經濟的。凡生產是直接用于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換的經濟,不論它在人類歷史上以何種形式存在,都可以認為它是自然經濟。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就是這種經濟的本質特征。我國學術界通行的這種理解和表述,體現著自然經濟一般。
自然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相聯系,曾經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存在。在這幾個不同的社會形態中,自然經濟具有一系列的部分質變。探討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探討這個經濟范疇在封建社會具體的歷史內涵。
在封建社會中,封建國家、封建地主、個體農民以至個體手工業者,都經營有自然經濟性質的生產。如在中國,封建國家經營有滿足自己需要的官手工業,封建地主經營有“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以贍衣食”的自給性生產等等。然而個體農民(包括自耕農和佃農)是社會的主要生產者,農民家庭是社會基本生產單位,小農經濟是社會經濟的主體。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都集中通過小農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表現出來。
當時的社會經濟中,自然經濟已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而存在。從農民來看,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足以把農業、手工業和其他副業結合于家庭內部。農民為了直接取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特別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就要進行自給性生產。他們既從事農業,又從事手工業,并形成通常所說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日益多樣化。由家庭經營和個體勞動所局限,任何一個農民家庭都不可能滿足自己全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需要。小農的這種特點,就迫使他們卷入市場交換,從事商品性生產,與其他農民和手工業者交換產品,取得自己不能生產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以持續自己的生產,維持一家的溫飽。生產使用價值的自給性生產,與生產交換價值的商品性生產,就相輔相成地結合在同一個主體之上,也就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結合在同一個主體之上。
當時,自然經濟又與封建剝削制度相聯系。農民不但要養活自己,還要通過繳納封建賦稅或封建地租,養活封建主階級。繳納封建租賦,是農民獲得小塊土地進行生產的先決條件,因此,他們必須把封建租賦同自己直接消費的產品一樣,擺在自給性生產范圍之內,當作使用價值生產出來。自然經濟成為農民既為自己消費需要,又為封建地主消費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就體現著自然經濟與封建經濟的本質聯系。
盡管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等同于個體農民的自給性生產,但是,由于個體農民的自給性生產具有極大的廣泛性,整個農民的自給性生產,具有封建國家、封建地主和手工業者所經營的自給性生產所不可比擬的巨大規模,自然經濟就以個體農民的自給性生產為主要內容存在于封建社會之中。
在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相結合而存在的條件下,自然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式,仍然會同其他任何經濟形式一樣,具有體現自己經濟關系的經濟實體。我曾經在《論清代前期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1]一文中提出,在封建社會中,由于自然條件和農民自身生產條件的差異,農民啟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的結合程度,是會各不相同的。在整個小農經濟中會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商品生產結構。這個結構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也就是自給性生產的多層次結構,即農民自然經濟保持程度的多層次結構,其具體構成如下。
第一,自給型生產。這種農民總產品的絕大部分供自己消費和繳納封建租賦,只把自用有余的小部分產品投入交換,以換取其他生產和生活必需品。這里所說的總產品,是指農民所生產的包括農產品、手工業品和其他副業產品在內的全部產品。自用有余的產品,可能是屬于其中的這種或那種產品。
這種農民的生產,不但自給性生產占有顯然的優勢,而且其出售的產品,本來是為了自用而生產的,即不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只是由于投入交換,才具有商品的性質。這是一種具有自然經濟痕跡的、在流通領域里形成的商品,還不是完全意義的商品。
這種農民少量產品的出售,只能補償少量的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不可能更新生產過程的各種要素,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主要還是自己生產的,即經濟條件的“絕大部分,還是在本經濟單位中生產的,并直接從本經濟單位的總產品中得到補償和再生產”[2]。盡管已經有了商品交換,但生產循環仍然是一種自我完成的再生產。所以馬克思把這種農民直接消費其產品的絕大部分,只有少部分進入流通過程的生產,叫做“真正的自然經濟”[3]。
第二,半自給型生產。這種農民總產品的大部分供自己消費和繳納封建租賦,同時又根據社會需要生產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換其他生產和生活必需品。在封建社會中,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前期,這部分商品還會包括一些是自然生產物的土特產品和奢侈品。盡管它們的再生產過程主要是在自然界實現的,但一經由“任土作貢”的方物,轉化為商人販運貿易的商品,農民的狩獵,采集、捕撈等活動,也就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這種農民出售的產品,都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這是他們與上廣種農民的區別所在。
這種農民已經有了部分商品性生產,他們的生產也就開始納入整個社會生產分工的體系之中。但是,由于自給性生產比重大,商品性生產比重小,其生產要素通過市場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的部分,并沒有超過自己生產的部分。因此,從整體來看,這種農民的生產,還基本上不是以流通為媒介的再生產,而仍然基本上是自我完成的再生產。所以恩格斯說,這是商品生產“還只是在形成中”[4]。
第三,交換型生產。這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些農民,其總產品除了繳納封建租賦之外,少部分供自己消費,大部分用于交換,以換取其他生產和生活用品。他們從事商品生產,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以維持一家的溫飽。這是一種在交換價值形式下的使用價值生產,還沒有脫離自給的內核,因此,其商品流通是“為買而賣”。由于商品性生產已居于主要地位,自給性生產已退居次要地位。這類農民已成為或基本上成為小商品生產者。
交換型生產的另一類是,農民商品性生產的比重更大,自給性生產比重更小,甚至已無足輕重。他們從事商品生產,已不僅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而主要是追求利潤,即交換價值增值,以發財致富。其商品流通是“為賣而買”。這種農民已屬于從小商品生產者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的過渡形態。
上述這四種類型的生產,以具有部分質的差異相區別,存在于整個封建社會階段。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任何事物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有量的規定性。事物又常常是包含著多種運動形態和多種矛盾的統一體,使它具有多方面的質。在這種情況下,事物的性質就是由其主要的質所規定的。當其次要的質的量變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界限,它仍然會保持自己的原有性質,而不會轉化為另一事物。自給型農戶和半自給型農戶的自給性生產,超過或大大超過其商品性生產,自然經濟就仍然是其主要的質,商品經濟僅是其次要的質。因此,它們就應當屬于或基本屬于自然經濟范疇,成為封建社會中體現自然經濟關系,即自給自足經濟關系的經濟實體,是自然經濟單位在封建社會中存在的具體形式。
自給自足是對自然經濟本質的一種通俗概括。現象總是以豐富多變的形式表現本質,特別是在事物具有多種質的條件下,現象與本質之間更會出現差別和矛盾。所以完全意義的自給自足,只是存在于原始社會的初期,此后它只是相對地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之中。在事物質變和量變錯綜復雜的運動過程中,如果不區分主要的質和次要的質,如果不把握住決定事物性質的數量界限,而是機械地把完全意義的自給自足作為衡量小農家庭是否是自然經濟的絕對尺度,必將導致對自然經濟過多過早的否定,這無疑是不適當的。
封建社會的農民,已是使用鐵制農具和牛馬畜力,并具有自有經濟和一定獨立性的生產者,他們比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生產者,具有更高的生產積極性,具有更優越的生產條件,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封建社會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相比較,生產者產品自給的品種、數量和質量,都是大不相同的。
綜上所述,以個體農民的自給性生產為主要內容,以自給型農戶和半自給型農戶為主要存在形式,以使用鐵制農具和牛馬畜力的小生產方式為生產條件,這就是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具體的歷史內涵。它體現著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二
在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具有強大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自然經濟會逐漸削弱,并隨著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會最終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所代替。在封建社會中,封建國家和封建主都經營有使用徭役勞動、奴婢勞動或雇傭勞動的商品生產,還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商品生產,但是,最普遍大量的是農業和手工業中,以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小商品生產。因此,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可以說主要是小商品經濟。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中有兩個重要關鍵:(1)直接生產者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2)商品經濟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5]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主要是農民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的過程。這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封建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低下,作為一切生產首要條件的糧食生產,還不能在農民滿足自己消費之后,有更多的剩余,從而為從事農業的人和從事手工業的人,為從事食物生產的農民和從事原料生產的農民,提供實行較大分工的可能,因而,自給型農戶這時就必然占有大多數,半自給型、交換型農戶還只是居于少數。
這時在市場上,特別是在農村市場上交換的產品,既有半自給型、交換型農戶和手工業者商品性生產的產品,又有自給型農戶自用有余的產品。這時自給型農戶自用有余的產品,已不是偶然的、間或存在的剩余品,而已是普遍的、不斷反復出現的剩余品。廣大自給型農戶把這種剩余品投入交換,就會使它在整個市場交易量中占有巨大的比重。前面已經說過,自給型農戶自用有余的產品,不是基于社會分工而生產的。生產的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因此,這時的商品經濟還不具有完備的社會分工的基礎。
歐洲的封建社會就有過這樣的階段,馬克思說過,“曾經有這樣一個時期,例如中世紀,當時交換的只是剩余品,即生產超過消費的過剩品”[6],(馬克思所說的中世紀,一般是指歐洲的9-14世紀)在中國,《孟子》所說的,農民“男有余粟,女有余布”、“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的階段,是否屬于這樣的時期,有待于經濟史學者的考證。
盡管剩余品的生產還不是交換價值的生產,但是,農民出售剩余品,就已“具有一種以流通、以設定交換價值為目的的趨勢”[7],經常有大量剩余品投入交換,就會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并且促使它們朝著交換價值生產的方向發展,推動自給型農戶逐漸轉化為半自給型農戶和交換型農戶,從而使整個市場逐步從以使用價值生產為基礎,轉向以交換價值生產為基礎。這是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趨勢。
半自給型農戶由于根據社會需要生產一部分商品,它們的生產就開始納入整個社會分工體系之中。在封建社會的某一個階段中,如果半自給型農戶在整個農戶中占有多數,它們投入交換的商品,在整個市場交易中占很大的比重,這時商品經濟的社會分工的基礎,也就是交換價值生產的基礎,就會進一步完備。
在封建社會中,各種生產力因素經過長期積累,會出現一系列發展變化。勞動人口和耕地面積的不斷增加,擴大了農業的生產規模;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系列化,提高了農業勞動的效率;水利設施、陸路和水路交通的發展,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勞動條件;自然資源的開發,豐富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耕作技術和生產經驗的積累,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到封建社會后期的一定階段,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會加快自己的發展步伐,為商品生產的發展,提供比較充分的農業基礎。
在上述條件之下,商品生產就會得到較快的發展。通過自給型、半自給型農戶逐漸向交換型農戶轉化,會出現大量主要生產糧食和其他食物的農民,主要生產原料作物的農民,和“以種地為副業,而以工業勞動為主業”[8]的農民。通過農民家庭手工業以一定規模與農業分離,會使許多農民轉化為手工業者,并逐漸形成從事各種原料加工的獨立手工業部門。
這種交換型農戶和農村手工業者,與自給型、半自給型農戶不同,他們要出售自己的大部分以至全部產品,必須在市場上補償他們的大部分以至全部生產要素,甚至包括種子和口糧。他們的生產已經是完全或基本上建立在流通的基礎之上,成為“以流通為媒介的再生產,也就是,以產品的出售,以產品轉化為貨幣和再由貨幣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要素為媒介的再生產。”[9]他們的這種商品經濟性質的生產循環,與自給型、半自給型農戶自然經濟性質的生產循環,就具有質的差異。
封建社會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都有可能在封建租賦之外,還能“生產出一個超過必要生活資料的余額”[10],也就是在封建租賦以外的剩余產品。這是一個變量,在封建租賦既定的條件下,就決定于農民和手工業者生產成果的大小。交換型農戶和獨立手工業者是最有能力生產這種剩余產品的個體生產者。這種剩余產品都是要投入交換的,因此,這種農民和手工業者又是具有最大市場量的個體生產者。
交換型農戶和農村手工業者如果不從事自給性生產,“生產專業化即社會分工的完成”[11],他們就已經成為典型的小商品生產者。列寧在討論農民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的時候,就是以這種小商品生產者為準繩的。他說,“單獨的個別的生產者專門從事一種生產部門的生產”,“是商品經濟的必備條件”[12]。這種典型的小商品生產者確實是存在的,如城市獨立手工業者。列寧在此加以強調,是理論徹底性的需要。但是,“概念和現象的統一是一個本質上無止境的過程”[13],在封建社會的實際經濟生活中,特別是在商品經濟剛在發展的時候,大量出現的不是典型的小商品生產者,而是不完全脫離自給性生產的交換型農戶和農村手工業者,即具有一定程度專業分工的小商品生產者。
出現這種情況,有各種各樣的具體原因。在封建社會中,最大量的是生產糧食的農民。他們的商品性生產不論如何發展,也不會脫離糧食的自給性生產,這是毫無疑義的。
農民的商品性生產從一開始出現,就“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14]。在交換型農戶中,商品性生產已占主要地位,如果市場條件發生變動,它的產品的價值不能實現,其生產和生活就會出現危機。保留一定的自給性生產,特別是糧食的自給性生產,就可以緩解危機,就可以多一分生存保障。所以不論是生產原料的交換型農戶,還是生產其他食物的交換型農戶,都可能保持一部分糧食或其他食物的自給性生產。
特別值得提出的農村手工業者。在封建社會后期,由于農業生產和農民商品生產的發展,廣大農民的需求增多,會引起農村手工業一定程度的發展。西方學者把西歐各國出現的這種發展叫做前工業化階段。這種農村手工業產品的銷售對象,主要不是封建剝削者,而主要是廣大勞動群眾,就必然要求成本低,價格廉,生產就必須接近原料產地。這種大眾化的產品,質量不必精細,生產技術容易掌握,因之這種手工業必然首先從農村中發展起來。農民從農業轉向手工業只能是逐步進行的,在這個轉軌過程中,必然有許多農民保持著一定的糧食和原料作物的生產。就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基于上述應付市場變動的原因,農村手工業者也會自然地保有一定糧食或者原料的自給性生產。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農業生產力的不夠發展,沒有充足的穩定的糧食供應,農民和農村手工業者也無法切斷自己的自然經濟臍帶。
這種保留有一定自給性生產的交換型農戶和農村手工業戶,同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一樣,都已屬于商品經濟范疇,都同樣是封建社會中體現商品經濟關系的經濟實體,與屬于自然經濟范疇的自給型、半自給型農戶是不相同的。所以馬克思把“以種地為副業,而以工業勞動為主業”的農民,叫做“新的小農階級”[15]。根據這一原則,那些生產糧食、原料和其他食物的交換型農戶,也同樣可以視為新的小農階級。
自然經濟既是歷史范疇,又是地域范疇。在封建社會的一定歷史階段,自然經濟不會在全國各個地區以同一水平存在,商品經濟也不會在各地以相同水平同步發展。它們的發展變化,同任何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一樣,總是在不平衡的運動中實現的。各個地區由于氣候、交通、土壤和資源等自然條件的差異,經過人們長期開發,又會出現社會分工發展程度的差異,即出現各種類型農戶的不同比例配置,從而自然地形成自然經濟強大、比較強大和比較薄弱的各類地區,也就是商品經濟不發達、比較發達和發達的各類地區。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中,還會形成具有不同專業分工的地區,有的是農業中的商品性生產超過自給性生產,成為糧食作物或原料作物的專業性生產地區;或者是手工業中的商品性生產超過農業中的商品性生產,成為手工業品專業生產地區。因此,在封建社會后期的一定階段,由于交換型農戶和農村手工業者的大量出現,由于各種專業分工地區的形成,商品經濟就會具有更為完備的社會分工的基礎。
總之,任何封建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都會通過各種類型農戶的不同比例配置,通過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形式,保持著不同的自然經濟水平,也就是具有不同的商品經濟水平。在任何一個封建國家中,我們都不可能獲得各種類型農戶比例配置的數據,也不可能獲得自給性生產產值和商品性生產產值的精確數據,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推斷,在封建社會一定的歷史時期中,自給性生產具有強大的地位,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商品性生產的產值則可能大于自給性生產的產值。但是,就是在封建社會后期,以至封建社會后期的商品經濟發達地區,交換型農戶和農村手工業者無論多么發展,也不會導致自然經濟的消失。這種歷史連續性甚至可以延至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已經興起的時代。在十九世紀后半期,德國的機器大工業已經興起。許多雇傭工人或者是自己擁有土地和菜園,或者是通過租佃擁有土地和菜園,以從事自給性生產。他們的這種“園藝業和耕作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曾經是保證工人階級物質狀況可以過得去而且有些地方是過得相當不錯的基礎”[16]。
為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終封建社會之世,自然經濟還會始終存在,商品經濟也不能得到充分地普遍化發展。這都有待于資本主義,特別是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把一切以生產者本人勞動為基礎或只把多余產品當作商品出售的商品生產形式盡行破壞。它首先使商品生產普遍化,然后使一切商品生產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17]。因為“只有當雇傭勞動成為商品生產的基礎時,商品生產才強加于整個社會。”[18]這是馬克思總結西歐歷史發展所得到的結論。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相對純粹的自然經濟,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在對立統一中消長,然后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純粹的商品經濟,這正是歷史辯證法的生動體現。三
商品經濟同自然經濟一樣,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相聯系。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以至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其性質都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在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在總的量變過程中,也會出現階斷性的部分質變。
在封建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各種類型農戶不同比例配置所形成的商品經濟,既會具有不同的社會分工發展水平,又會保留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經濟痕跡,因而呈現出部分質的差異。試以封建社會前期的商品經濟與封建社會后期的商品經濟作點粗略比較。
首先,從農村市場看。在封建社會前期,由于農民生產的自給性水平還很高,農民和農民之間、農民和手工業者之間的商品交易量一般不是很大。那種生產者自用有余產品余缺調劑的交換,那種生產者必要產品同特殊需要發生關系時品種調劑的交換,會占有一定的以至很大的比重。這兩種交換都具有使用價值生產的自然經濟痕跡。因之,農村市場主要是農民與農民之間、農民與手工業者之間的直接交換,假手于商人的情況不是很多。加以有限的市場交易量要分散在廣大農村,市場因之是狹小的,一般不能擺脫小范圍的地域局限,只能在廣大農村形成以墟集貿易為主體,以市鎮貿易為補充的“地方小市場的網”。[19]這種農村市場一般只有保證供給與需求的經濟功能。對于農民來說,就是能滿足他們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銷售農副產品和家庭手工業品的需要。
通過商品交換,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不但是個體農民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一定地區,如一縣一州,必需有自己的產品,能與其他地區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才能使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這就會形成一定的地區間的販運貿易。因此,某些農村市鎮,特別是商品生產比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市鎮,除了具有保證供給與需求的經濟功能之外,又會具有集散商品的經濟功能,使它成為農村外銷商品販運貿易的起點,農村輸入商品販運貿易的終點。在這種農村市場上,農民之間、農民和手工業者之間互通有無的直接交換就會縮小,而以商人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就會擴大。
到封建社會后期,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大體還會保持封建社會前期農村市場的那種狀況。但在其他地區,由于糧食作物、原料作物和手工業品的商品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村市場就會發生變化。如果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商業資本主要是以自己的運動,使農民的產品發展為商品;在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在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卻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以自己的運動形成商業。農民和手工業者已無法自己在當地銷售全部產品,也無法互相提供足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只能要求商業資本為他們的產品實現價值,并為他們的再生產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補償。因之,這里的農村市場已由主要是生產者之間的直接交換,轉變為主要以商人為媒介的交換。并且會突破地方小市場的格局,形成一系列商業市鎮和手工業市鎮,建立起長途運轉的商品流通渠道,形成跨越地區以至跨越國界的市場網絡。在商品經濟發達地區,還會在生活資料市場之外,形成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在生產分工發展的基礎上,形成雇工市場;在農民和手工業者生產借貸增多的基礎上,從傳統的高利貸資本中出現金融市場,從而構成以商品市場為主體的農村市場體系[20]。這種具有多功能(包括保證供求和集散商品的經濟功能)的、以市鎮貿易為主體、以墟集貿易為補充的農村市場,就為農民擴大再生產、發展商品生產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但是,生產者之間余缺調劑、品種調劑的交換仍然會存在,甚至會有一個較大的絕對值。只是在商品成交總量中,其比重已大大縮小了。
其次,從販運貿易看。在封建社會中,通常存在著從農村流向城市,供封建剝削階級和其他城市人口消費的,以農副土特產品和奢侈品為主要內容的販運貿易。同時,由于農民和手工業者需求的多樣性,他們也必需與外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互通有無,也會形成一定規模的販運貿易。因此,販運貿易就成為當時的重要商業活動。
在封建社會前期,販運貿易的商品,除了手工業者的產品之外,主要是由自給型、半自給型農戶所提供的。它們每家每戶投入交換的商品固然有限,但千家萬戶的投入,也會成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可以形成繁榮的販運貿易。它們出售一些農產品或者家庭手工業品,雖然標志著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分解,但它們還主要從事農業,它們的手工業和其他副業還從屬于農業,基本上沒有專業分工。沒有生產的專業分工,也就不能有充分的地區分工。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和由它所帶來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是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這種地區的販運貿易,更多地是建立在這種具有自然分工性質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之上。比如糧食這種重要的販運貿易的商品,它所形成的主要是“以年之豐歉,或糴之使來,或糶之使去”的地區間豐歉調劑市場。這種地區間糴來糶出的市場,就不是由地區分工所引起的。自然經濟正是這樣的販運貿易中保留著自己的痕跡。
在封建社會后期,農產品和農村手工業品流向城市的販運貿易,在繼續發展的同時,地區間特別是糧食作物區、原料作物區與手工業品產區之間的販運貿易,會有明顯的發展。如果說,前者是地區間的一種縱向聯系,后者則是地區間的一種橫向聯系。前者主要是體現農民、手工業者和封建剝削階級之間的交換關系,販運貿易的商品主要是生活資料,后者則主要體現農民與農民之間、農民與手工業者之間的交換關系,販運貿易的商品既有生活資料,又有生產資料,說明它已大體是建立在一定的專業分工的基礎之上。糧食作物區、原料作物區和手工業品產區之間出現大規模、長距離的販運貿易,正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重要發展。
再次,從城市市場看,在封建社會中,城市市場主要是封建官吏、封建地主及其仆從、軍隊等以自己的收入,與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產品相交換。他們的收入都是封建租賦的轉化形態,即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剩余產品。數量巨大的剩余產品集中在數量有限的城市中投入交換,就會出現繁榮的城市市場。封建賦稅和封建地租主要是采取實物形式。它們是由農民和手工業者作為使用價值生產出來的,只是因為投入交換才成為商品。這種商品可以說只有商品的流通方式,而沒有商品的生產方式。這就使城市市場既建立在交換價值生產之上,又建立在使用價值生產之上。因之城市市場并不具備完全的商品生產的基礎,也就不是完全意義的商品經濟。盡管實物租賦會逐漸向貨幣租賦轉化,使城市市場的商品生產的基礎有所發展,但這種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商品生產基礎的不夠完全,是封建社會城市市場的共同特征。
在封建社會前期,由于城鄉商品生產不夠發展,城鄉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就不夠發達。盡管城市中有比較發達的手工業,但其產品主要供城市人口消費,并不流向農村,與農民的產品相交換。因此,城市市場規模的大小,主要決定于投入市場的封建租賦價值量的大小。封建租賦在城市市場形成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就使城市市場保有較多的自然經濟痕跡。
到封建社會后期,由于地區間販運貿易的發展,有些上述那種消費性城市可能發展為具有販運貿易的中轉市場,或者形成新的中轉貿易城市。由于有些手工業在發展中逐漸向城市轉移,有些上述那種消費性城市可能發展為手工業基地,或者形成新的手工業城市。有的城市甚至可以三者兼而有之。隨著城市經濟功能的發展,在這些城市市場的商品成交總量中,封建剝削者以封建租賦與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產品相交換所形成的交易量,其比重必然會縮小。農民之間、農民和手工業者之間商品交換所形成交易量(包括體現在販運貿易中中轉的部分),其比重必然會擴大,后者甚至可以超過前者。封建租賦在城市市場形成上的作用,無疑已大大下降。當然,封建租賦投入這種城市市場還會有一定的數量,加以還會有許多消費性城市存在,就是在封建社會后期,封建租賦在城市市場形成上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總之,在城市市場,以至在整個國內市場上,封建租賦所形成的市場交易量,在封建社會前期和后期,是會各不相同的。它在整個市場交易中所占比重較大,市場促進生產和分解自然經濟的作用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在封建社會中,由于各個時期的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許多經濟現象總是交錯地存在,難以劃一。上述分析只是一種很粗略的概括。但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前期的商品經濟,與封建社會后期的商品經濟相比較,已具有不同的生產基礎,不同的流通方式(包括不同的市場結構),不同的流通規模(包括不同的商品結構),不同的社會作用。特別是商品經濟發達地區的形成,不但會為本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道路,而且會通過與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系,擴大和深化社會分工,推動其他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生發展提供歷史前提。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正是通過這種不同層次的發展,即部分質的變化,逐步排除自然經濟的制約和痕跡,逐步趨向完善。
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表明,封建經濟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結合。它們以怎樣的廣度和深度相結合,會反映出自然經濟歷史地位變化的階段性,會反映出商品經濟發展的階段性,也會反映出封建經濟的成熟和發展。生產對于任何社會經濟都具有基礎的作用。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變化,都是基于其生產基礎的具體變動而來,考察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及其歷史地位,考察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及其發展水平,首先應當對它們生產基礎的發展變化,作出正確的估量。不論在什么生產基礎上生產出來的商品,一經在市場上出現,都不會改變它作為商品的性質,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決不能因此而忽視對它們不同的生產基礎作具體的分析。否則,就容易夸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把封建社會前期的商品經濟與封建社會后期的商品經濟同等起來,把發達地區的商品經濟與不發達地區的商品經濟等同起來,從而模糊對自然經濟歷史地位的認識。這就不能在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研究中,更好地貫徹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四
商品經濟所以能適應生產力的不同發展水平,在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中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產生的基礎是社會分工。一切分工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分工的發展又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在封建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商品經濟既是封建經濟(包括領主制經濟和地主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封建經濟又可以容納小商品經濟有較高程度的發展,甚至可以容納以工場手工業為代表的商品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因之,在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一定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在封建地主制下比在封建領主制下,在統一的封建國家中比在分裂的封建國家中,還會得到更多的發展。
廣大農民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就把市場機制引入千家萬戶的生產領域,擴大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范圍,推動他們改善工具,提高技術,較好地發揮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的經濟效益,這對于發揮各個地區自然條件的優勢,擴大農業基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社會積累,都會起良好的作用。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條件下,不但農民商品經濟的個體比自然經濟的個體,具有較高的發展生產的活力和能量,也會使整個社會經濟含有市場機制,可以較靈活地較有效率地進行,從而有利于滿足消費,促進生產,加強地區間、民族間的經濟聯系,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封建大國說來,也會為封建國家處理集中的政治與分散的經濟的矛盾,為征收賦稅、加強國民經濟管理,提供有利的條件。在封建社會中,只要有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會有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會有社會生活水平的相對提高。總之,封建生產方式如果能允許商品經濟發展,就說明它還具有生命力,還沒有達到它的歷史終點。這是判斷封建生產方式價值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封建社會中,對立統一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是互相制約、互相排斥的。自然經濟天然地排斥社會分工,排斥商品經濟,從而限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不管自然經濟多么強大,商品經濟卻具有導向性,具有主導作用,它總是通過不斷分解自然經濟,引導社會經濟向前發展。這都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無庸贅述。但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它們又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對立物相互補充的這種深刻的辯證關系,充分地體現在社會經濟過程之中。
在封建社會中,個體農民既與商品經濟相聯系,又與自然經濟相聯系。他們總是通過二者的相互補充,使自己的生產得以完全。在自給型農戶和半自給型農戶中,是商品交換對于自給性生產起補充作用;在交換型農戶中,是自給性生產對于商品性生產起補充作用。二者相互補充,就使小農家庭的再生產得以順利地運行,使小農家庭生產與消費的平衡得以順利地實現。
在封建社會中,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既都是互相分離、互相獨立的,各自通過自身的循環持續自己的生產。但是,他們又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因為他們需要別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供給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又需要別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購買他們的產品。地主家庭有的是生產單位,而更多的是消費單位。作為生產單位,它必須與農民和手工業者交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就是作為消費單位,也必須以封建租賦與農民和手工業者交換消費品。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就必須以商品交換為紐帶,把農民、手工業者和地主家庭聯系起來,才能形成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使整個封建經濟成為一種一定程度的以流通為媒介的再生產。
要使這種復雜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得以順利實現,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和各個生產部門之間就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在封建社會,社會生產的技術構成低,不論是進行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主要是靠投入勞動力,而不是主要靠追加生產資料。而且農民不但要養活自己,還要不經過交換無償地養活封建剝削者,因此,第二部類生活資料的生產必然要大于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而擴大再生產更需要生活資料特別是糧食的優先增長。生活資料特別是糧食的這種比例關系,主要是由農民的自然經濟來保證的。
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如前所述,是農民既要為自己的消費需要,又要為封建地主的消費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因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必然要把生活資料、特別是糧食與衣著等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擺在優先的地位,以安排好農業、手工業和其他副業的關系;以至要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種植各種食物,以便在一些作物遭受自然災害時,好指靠另一些作物,即所謂“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在糧食總供給不足與總需求發生矛盾時,農民就會去開墾荒地,開發山區,以至圍湖圍海造田,以解決自己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封建社會中,糧食盡管是具有最大市場量的商品,卻又總是商品率最低的重要農作物。
農民的這種遵循自給自足目標運行的經濟活動,就會使全社會勞動力與土地這兩種最重要的資源的分配,首先保證了糧食與衣著等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保證了封建經濟順利運行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比例關系。如果說,封建經濟因為有了商品經濟,可以更靈活地運轉,更具有生命力;而又因為有了自然經濟,才能保證它順利進行,保證它可以穩定地發展。
自然經濟這種基于人類生存本能需要的經濟,在封建社會的發展,保證了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繁衍,保證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分工,從而促進了封建國家、法律和文化藝術的發展。盡管在封建社會后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農民和手工業者在封建租賦之外,還可以生產出另外的剩余產品,擴大了封建政治和封建文化藝術發展的物質基礎,但是,從整個封建社會來看,強大的封建國家和繁榮的文化藝術,始終主要是建立在作為使用價值生產的封建租賦基礎之上的。
但是,自然經濟的這種基本歷史作用,又必須依靠商品經濟才能得以充分實現。在封建社會中,封建皇室和封建地主在獲取大量實物封建租賦之后,除了直接消費一部分之外,他們的生活和享受也依賴于出售這種剩余產品。同時,他們又必須把大量的封建租賦,通過商業渠道轉化為商品,轉化為各級官吏,文人學士、仆役和軍隊的收入,并且進一步轉化為多種多樣的消費品和奢侈品,通過市場以實現社會總產品的最終分配,從而保證封建政治和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總之,封建經濟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結合。它們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補充。如果我們只強調其中的一面,把封建經濟簡單地看成是自然經濟,就是一種片面性;如果只強調其中的另一面,把封建經濟簡單地看成是商品經濟,就會是另一種片面性。這都是不可取的。
[1]《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資本論》第3卷,第896頁。
[3]《資本論》第3卷,第886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13頁。
[5]《列寧全集》第1卷,第77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10頁。
[8]《資本論》第1卷,第816-817頁。
[9]《資本論》第2卷,第226頁。
[10]《資本論》第3卷,第893頁。
[11]《列寧全集》第1卷,第83、77頁。
[12]《列寧全集》第1卷,第83、77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17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41頁。
[15]《資本論》第1卷,第816-817頁。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464頁。
[17]《資本論》第2卷,第43-44頁。
[18]《資本論》第1卷,第644頁。
篇6
【關鍵詞】風景園林;設計;自然景觀;展現
引言
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更加傾向于自然景觀,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怎樣才能完美地將自然景觀的特征體現出來,展現在人們的視角之下,讓人們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覺,對于風景園林設計的發展有身份重要的意義。風景園林設計中自然特征的體現不但是人們歷經嘈雜的工業化社會后回歸自然、融匯自然的思想的表現,更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底蘊的一種外在體現。
1.地形和土壤的設計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形特點,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應該最大程度地運用地域特點進行設計,這不但有利于發揮本地區地形優勢,而且能夠與本地區人文底蘊與自然景觀審美習慣相契合。地形特征是大自然賜予本地區最好的資源,多樣性體現了獨特性,在風景園林設計中這種地形差別會影響景觀布局以及功能的實現。設計人員設計之前首先要做好調研,對風景園林落地進行詳細的地形勘察,做到“胸中有丘壑”,在設計時才能有靈感,不至于遺漏,在整體地形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同時,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低碳集約型園林發展等設計理念也要綜合考慮,本著結合傳統進行創新的理念將自然景觀呈現在人們面前。
圖1 平原風光
圖2 丘陵風光
2.植物分布的設計
大自然的造化無疑是神奇的,各種各樣的植物有機搭配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態環境,各種因素相互促進的同時相互制約,使得整個生態系統有序運行。在風景園林設計中,設計人員要學習這種多樣性的植物配置方法,盡可能地將植物分布科學化、合理化。首先要明確的是,生態優先應該在整個園林設計中占據優先位置,也就是說,在植物搭配上不能違反其發展生長的自然規律。在生態優先的理論上,設計人員要通過不同植物的配置將自然景觀巨細無遺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植物的設計不但要使得其對太陽、水分、土壤等的需求得到滿足,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構建一種種群穩定、功能健全且視覺效果良好的植物群落結構。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首先,鄉土植物的利用要重視。鄉土植物是經過長時間的積淀,在嚴酷的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法則下生存下來的,其對本地區的自然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甚至依賴性。這種植物一般在水土不和的環境下很難生存,相反,如果設計人員能夠在移栽這類植物的時候顧及到其生長的母性土壤,則其生長狀態會更好。其次,利用植物的生態效益。應該說,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程度的生態效益,很多植物都具有高度的空氣凈化能力以及地下水過濾能力,這為當地生態環境的優化做出了貢獻。選擇與污染氣體相對抗的植物不但能夠凈化風景園林中整個生態系統的環境,而且能夠為城市空氣凈化做出貢獻。最后是模擬自然。自然的造化是上億年的淘汰進化之后的選擇,因此,要設計出生存能力更強的植物景觀,就要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將多種植物納入一個生態系統中來,讓他們之間形成一個小的自然環境。植物的多樣性有利于他們之間的優勢互補,同時自然科學研究證明,群落結構越復雜,其整個系統的生存穩定性也就越高。因此,只有模擬自然保持植物設計的多樣新,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環境建設。
3.水的設計
總體來說,山水是我們對自然景物的最初印象,有山有水才是和諧的自然造化。一般情況下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會利用現有的山峰,因此水的設計就成為搭配山的關鍵設計部分。與純粹的自然環境中的水不同,在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人們可能會根據需要對水進行多樣化處理,諸如改道、分流等,更重要的是對水進行水質的改變,因為風景園林中的水與人的關聯很大,要首先確保人的安全,水必須是無污染的,也能為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風景園林設計中畢竟不可能像真正的自然環境中,一種植物消亡了,另一種植物迎頭頂上,這種更替不是風景園林設計想看到的。風景園林設計的最終效果是靠著這些植物來實現的,如果這些植物不能健康成長,那么風景園林的動態生命就無從談起。
4.生態化設計
構成整個風景園林的要素是土壤、地形、植物等,然而這些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甚至依賴性,也只有這種聯系才能使得整個系統得以存在,離開了這種環境,彼此誰都不能存活長久。因此,在風景園林設計中要注重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優化他們相互之間的這種聯系達到激活整個生態系統的目的。所謂生態化設計,是指在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盡可能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氛圍,使得本來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不會很大,或者不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首先,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遵循自然平衡原理,深刻認識各種植物以及植物同土壤微生物、地形、水分、陽光、動物等要素之間的動態聯系,明白自然系統平穩演變的規律,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不可再生資源。其次,要利用生態系統中的可再生資源,在實現風景園林設計初衷的同時不能忘記體現風景園林的自然景觀特征,使得景觀設計看上去更加自然化,人工雕琢的痕跡比較小。不同植物對整個生態系統的貢獻不同,因此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不同植物的數量也不同,一個生態系統最多能容納多少某種植物,本生態系統中的土壤營養能夠供多少植物健康成長,這都是風景園林設計者在生態化設計理念指導下應該考慮的問題。
5.小結
現代化城市中的風景園林設計離不開自然景觀,一方面風景園林中的自然景觀能夠使得人們產生融入自然的感覺從而全身心得到放松,另一方面這些自然景觀可以成為城市的招牌,使得本地區的地理特征得到盡情的綻放。因此,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中,應該尊重自然造化的法則,在進行自然景觀改造的過程中不破壞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平衡,將自然景觀的特征在風景園林設計中體現出來,不但要被看到,更要被感覺到,這才能夠使得風景園林具有更深的人文內涵。
參考文獻:
[1]惠明. 風景園林設計中自然景觀特征的展現[J]. 現代園藝,2014,16:118.
[2]張曉明. 風景園林設計中如何展現自然景觀特征[J]. 科技致富向導,2014,09:265+269.
篇7
關鍵詞: 自然觀 草木之氣 情性彌漫
周初到春秋中葉,是一個感官極度開放的時期。反映在《詩經》中,人們的自然觀首先表現在對自然最大程度的接受。孔子曾說:讀詩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統計《詩經》中的動植物,我們可以發現時人對動植物的了解和歌詠要比后代的詩歌中的動植物意象豐富得多,竟然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容納下這么多的動植物:荇菜、葛、灌木、卷耳、木、桃、苡、蘩、蕨、薇、、苓、茨、蒹、栲、匏、、揄、、苕、、、菽、荼、蔓草、藻、甘棠、梅、白茅、蓬、榛、桐、梓、栗、麻、麥、梨、桑、扶蘇、荷、松、龍(紅草)、芍藥、柳、檀、漆、蒼栩、棘、黍、禾、葵、棗、稻、瓜、苴、雎鳩、黃鳥、麟、鵲、鳩、草蟲、雀、鼠、羔羊、燕、雉、雁、鶉、蟲、蟋蟀、豹、蜉蝣、鵜、鳩、倉庚、蜩、莎雞、鴟、躅、伊威、蛸蛸、鹿、狼等等。今人在晉人陸機的統計下又作了新的統計。其中涉及的草木鳥獸蟲魚共三百一十多種,其中草木八十多種,鳥獸三十多種,蟲魚三十多種。而國風中描寫得最多。并且和后代詩歌對自然物的引用相比,《詩經》的特點在于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中吸取新的植物,而后來的詩歌盡管也有很多的動植物①,而往往在于發掘他們的新意蘊。唐朝的詩歌講意趣,是從自然中開發新情趣。宋朝講理性,是從自然物中找出妙理。在創作詩歌時的著重點不同了。“已經由人的自然化向自然的人格化轉移,這是巨大的觀念飛躍”。②
在這種自然觀的參照下,《詩經》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有兩個特征,第一,所吟詠的自然幾乎每篇都有不同的新事物。作者打開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盡量地讓自然之色和自然之聲在詩篇中永存。在他們的眼中,沒有刻意地將這些動植物當作文學創作的手段。第二,自然在《詩經》里不像后代一樣是情感的對應物,而是以原生態的自然出現的。《七月》中,描寫“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后,這兩種動物消聲,蟋蟀開始鳴唱,白天在農夫面前跳躍,晚上在農房里吟唱。農夫看到的就是這種真實的自然。詩歌中出現的動植物,應該是當時人常見的事物,它的量如此巨大,可見當時人們對動植物的接受程度。不斷擴大的農業生產使他們接觸到更廣泛的自然,他們筆下流露的是大自然本身內在生命的律動和外在的生機勃勃。
在這種自然觀下,《詩經》作為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之一,在于充滿草木之氣,生靈之氣。因為《詩經》中的自然物是至情至性的。物就是物本身之性,而不是經過狹隘的人心所過的自然,不是被移情過的自然。所以我們能感到清凌凌的草木之氣,來自純天然的氣息,在人心人事之外又發現了一片新的天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北風其涼,雨雪其。惠而好我,攜手同行。”“爰采唐矣,沫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兮”……[1]《國風》作品的創作形式大都是先寫景然后直抒胸臆。時人是在純樸的自然之中來體會自己的狀態的。詩經中沒有單獨詠物的詩,自然在詩經中是大片大片地展現。而且都在詩歌的開頭,給讀者以強烈的視野沖擊力。一片茂盛的苡,阪漆檄栗,椒聊之實,蕃衍盈菊……又因為這種自然和農事生活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所以充滿了生靈之氣。它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把自然物當作認知探索的對象,而是當作官感對象,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東門之楊,其葉羊羊,昏以為期,明星煌煌”,一個女子在想象自己嫁到夫家后的情景,寫到明星煌煌。這里的明星不是自然科學觀上的天體,也不是有所隱喻的象征物。它是女子眼中的景物,是她大喜日子的一部分。把它寫出來,我們可以從中勾起無數的聯想來,無數隱含的意義來。詩經能在不經意中就創造了自然美。它的隱含意是通過讀者自己賦予的。和后來的詩歌“但得枝頭抱香死,不教吹墜晚風中”的隱含意相比更富有生命的靈氣。詩經是走進自然,融入自然,而后來的詩歌一方面繼承了比興的手法,開拓了新的文藝境界,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另一方面則是尋找自然,把這種充滿生靈之氣的自然美提升為一種美學追求。
對于時人來說,生命的覺悟就是耳目的覺悟。而感官的享受和人相連的是性情,而不是理智。因此《詩經》在藝術特征上的另一個表現是情性彌漫。從詩作的模式來說,詩經開頭幾句是自己眼中的自然。在觀感之下,情意盎然,直抒胸臆。“中心勞之”、“中心悼之”、“實勞我心”。時人注重的是感官的開張,他們的情性,是在自然的沖擊之下,一下子從心里說出的話,來不及去推敲,就像我們自己站立在大海邊,能有什么詞匯立刻將他的美麗和壯觀形容出來呢?最直抒胸臆的話表達的恰是情性。詩經的直抒胸臆所產生的美感,就在于滿足了感官的享受后,自然地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油然而生的,所以才更感人。當人與自然處在平等的地位上,當人作為自然的一分子重新投入自然的懷抱時,才能對大自然盡情傾吐自己的情感,并從大自然中得到撫慰。因此《詩經》中彌漫的是來自觀感的情性之趣。《詩經》中也有表達理致的詩作。“漁網設之,鴻則離之”是說,如果自己設置了漁網,就只能收獲魚蝦,不會得到在天空中的飛鴻。這種理致之作,竟然也是通過自然物而自然地表達出來的。他們描寫這些動植物,就像是現代作家通過一個人來描寫一類人一樣,他們通過描寫和自己平等的動植物,來刻畫整個生靈界。原始的農業社會下,人和自然的聯系不但可以隨時隨刻地感受到,而且這些自然界往往是他們的生活的一部分。工業社會下是把自然作為認識的對象,所以從自然中感到的一個是實在的科學利益,農業社會下那種濃郁的有自然氣息的生活情趣充滿了無限的吸引力。《詩經》要么是情性之作,要么能以自然廣心地、懂道理。真景在前,生意流露。自然對于時人來說,帶給他們的是人生意義而不是人生價值,流露的是濃郁的情性而不是豐富的知識。
《詩經》之所以能保持這種草木生靈之氣和情性彌漫的藝術風格,推其原因在于他們認為人和自然是渾融的這種原始的自然觀。。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觀念還未發展到把自然當作生產力的對象物。他們認為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當風吹動植物搖擺的時候,同樣能吹動人心的振動。人心和那些植物沒有什么區別,都是自然中的一部份,他們說不出“人是萬物的靈長”這樣的話。心靈的寂靜還是波動,也要有自然的引發。就像那些植物一樣,風吹則動,風止則靜。這是當時人原始樸素的體會。《晨風》中:“彼晨風,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自然界是他們心靈世界的一部份。他們對自然的態度,不是去認識,而是自己心情的一個誘發物。“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在這首詩里透露出一個女子認為什么是最美好的事物,她認為是音樂、夫君和自然。這三者使女子產生了“樂”的心理。在她心中,能使她快樂的是:阪有漆,我有君子,一起欣賞音樂。這是在這種渾融的自然觀下對這首詩的解讀。如果按文學理論來解讀,就無法把自然看作是美好事物的因素之一了,就只剩下君子和鼓樂了,自然退到了起興的次要位置,成為一種文學創作手段,或者至多作為一個自然的背景。而《詩經》的藝術美,就是這種人事之外的美和人事與自然的融合美。如果只用“興”或背景來解讀這首詩,就不能充分感受那份詩意和藝術美。
時人認為只有在自然之下,才能將人的美更好地顯示出來,在《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巧兮。”人的美麗在自然的照射下煥發了最美麗的光輝。“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把所懷念的麗人看作是自然的蒲與荷。人美自然也美,互不爭艷而相得益彰,融和是真正的美。我們可以看到《詩經》中,由于人們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自然,把自己人性的東西,和其他的動植物聯系起來,由斯螽的繁衍想到人類的子孫眾多,從桃花的明艷想到女子的美麗。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相通的地方,正是建立在平等的自然觀之上的。在當時人的心中,人的體魄和性靈,實在是與自然在同一個脈搏里跳動,在同一個音波里起伏。自然之美和人之美同是天地間的大美。
《詩經》時代的人有著這樣的自然觀,來自人和自然的初步接觸。來自農業社會下和自然親密融合為現實生活的生活方式。不同于現在工業社會下人和自然的隔膜。他們的思維方式受到了這種樸素的自然觀點的影響,把自然中的規律看作是不可改易的,看作是一樣能用于人類生活之中,從而也為正在形成的社會觀念尋找建立的根基和理由。比如:“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人們對各種魚的肉質是了解的,發現魴的肉質鮮美,但其他的魚也不錯;在娶妻上,除了姜氏外,還有可以讓人合心的女子。這兩句話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么大的聯系,但卻反映了當時人的觀念。人們要想說明社會上的事情,總要找到一個理由去支持,在他們眼中,自然界的規律是最值得依靠的。盡管現在看來并不一定全部成立。例如:“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如果從字面上來看,認為事情就是這樣的。現在辯論的語言也采用這種語言形式。而歷史告訴我們現在的娶妻和婚嫁完全可以自由作主。但現在伐柯,還得用斧頭或其他的工具。這之間雖然沒有很大的聯系,除了可以從中看到在文學創作手段上的比興手法外,還可以看到時人的思維方式,理解事物的方式。理解了這種自然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詩經》文本。
后代的文學理論家在解釋這種思維方式時,有很多提法。主要的有西方的“移情說”和從朱熹“感物道情”說發展來的各種理論。但這兩者都不能概括詩經中的自然觀,“移情說”在解釋人和自然的這種關系時,認為“令人產生這種快樂的力量不在自然當中,而在人的身上”,[2]這種解釋一定要規定出一個主體來,“移”將自然和人的界限清晰地分開了,沒有《詩經》文本中的那種自然人事的渾融性。然而無論以自然為本還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必然走向統一。而朱熹的“感物道情”說,是對《詩經》這種思維表達方式的總結,加入了太多的歷史因素和后代的文學創作觀念。朱熹的目的不是理順《詩經》文本,而是通過《詩經》創作的這個特點去倡導適合當時文學發展的一種文學理論觀點,其中有《詩經》的元素,但已經另換新顏了:“‘感物’思想歷史悠久,但‘感物道情’則是朱熹‘綜合創新’的理論結晶,同時將此成功地用于詮釋《詩經》,更是朱熹的首創。”[3]《詩經》描寫自然只是描寫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藝術手法上顯得自然,描寫自然和自己生活的相似性,是以平等的自然觀看待萬物,所以能看到事物的精微處,能發掘到宇宙中萬物相通的那一點,在無形中孕育了“興”法。又因為自然和生活太緊密了,所以能把植物的每一個生長階段都寫出來,能將自然事物的全部“精、神、氣”傳達出來。他傳達那份意蘊和理致的時候,是在無意識下不經意傳達出來的,同后來在“興”文藝觀的指導下的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有著不同的藝術感受。這種思維方式來自農業社會下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自時人獨有的自然觀。
《詩經》對待自然的態度,就像是自家的東西一樣,也許他們不懂“關系”這個詞,更分不出主體客體來,只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體“道”而不知“道”。面對自然,從眼睛直貫到心靈深處,浩歌起舞,成就了《詩經》的藝術美。
注釋:
①《唐詩植物圖鑒》中記載共有118首詩出現植物,種類有68種之多。
②《中國山水文學研究》:山水自然審美意識由比德、悟道、怡情,進化到文藝創作,這意味著審美由主觀的、抽象的、道德的向客觀的、具體的、唯美的層次轉移,由人的自然化向自然的人格化轉移,這是巨大的觀念飛躍。
參考文獻:
[1]雒江生.詩經通詁[M].三秦出版社,1998.
篇8
關鍵詞:江景房;自然風格;主題;硬裝;軟裝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
“滿窗風景王維畫,四壁佳境杜甫詩”,這是一位藝術家對筆者家居狀況的褒獎,的確這也是筆者滿意的一件作品。從這位藝術家對筆者家居描繪的詩來看,其反映出了筆者居住環境的美麗:“滿窗風景王維畫”,同時也反映了筆者家居設計的藝術性與意境:“四壁佳境杜甫詩”。
這是1998年建的房子,從裝修到現在已13年了,硬裝基本沒動,軟裝部分在進一步完善,現在看來還不過時。以下談一談筆者對這套江景房裝修設計的體會與思考。
這是一套130平方米、四房兩廳、兩衛躍層式、六層頂樓的江景房,地處漓江邊,有“甲天下的美景”。
這是筆者1998年裝修的房子。
首先談談該住房裝修設計的步驟:
第一,住房的功用定位。如客廳、餐廳、廚房、主臥、小孩房、客房的選擇與確定。
第二,房間的風格定位。尤其是客廳、餐廳、主臥、書房等(由于財力有限),選擇有面子、易出效果的房間盡力裝修設計。
第三,資料收集。風格確定后要多收集同類風格的資料,多看多思、多構思,這樣才能見多識廣,參照成功案例,結合自己住房的特點和需要為己所用。可是在當時全國裝修風格一片黃,基本上都是一種風格,即用櫸木板、水曲柳板、吊頂、包窗、包門,有條件的還鋪木地板用墻紙裝飾。當時有顯富心理的業主盡量吊頂,甚至有吊三、四層頂的。當時家居設計的資料非常少,很難見到好的資料圖片,家居裝修缺少設計含量。
第四,確定主題。家居設計中要有主題,有亮點,這樣才有個性,不至于千家一個樣,到了別人家,還以為回到了自己家。一般的家裝重點在客廳,客廳的中心點在電視墻,電視墻風格及形式感的確立便是家居主題的確定。北歐家居風格的主題或者說重點往往體現在壁爐上。而筆者的是一套江景住房,其價值都體現在江景上,所以能看江景是這套住房的主題和重點,一切設計和裝修要符合主題,突出江景。基于這一點,筆者把臨江的窗戶打掉,成為落地玻璃,使在客廳全方位均能看到江景。
江景是自然風光,為了能達到既突出重點,又能與主題和諧,那么筆者家居的風格定位為自然風格。
第五,打造意境。打造意境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
1.借景
把漓江景色引人家中,臨江一大片落地玻璃,漓江美景盡收眼底,如同一幅隨時間、季節、天氣變化萬千的漓江山水畫。
2.選擇原生態的自然物為裝修材料
為了突出強調自然風格的特點,選擇更能與自然風光吻合的裝飾材料,如筆者在臨江的落地玻璃窗子一面墻采用了本地的石材“文化磚”,在該窗的上方用杉木吊頂,窗的下方同樣用杉木搭了一個木臺,可喝茶觀景用。這些自然材料的使用讓江景與室內有機地連為一體。
3.注重軟裝的設計與選擇
軟裝是指家具與陳設物。硬裝是指不可移動的裝修,如吊頂、地磚、木地板、墻磚、墻紙、涂料墻等。自然風格家居陳設物及家具應選擇原始材質制作的家具或原生態物件作陳設,如:木、藤、草、石、陶等制作的家具,陳設物、花、鳥、草、樹、石、竹、根雕以及動物標本等。
在筆者的家居中客廳里選用藤制沙發、電視柜與裝飾柜是木制田園風格的,茶幾是直徑約90公分、2.3米長半筒楠木制作而成,樹心腐爛部分挖掉,用防水材料加工使茶幾的中心部分形成一條水槽,水可以循環養魚,增加了客廳自然的意境。茶幾配有7張老船木的椅子,茶幾旁邊還配有一張不太加工原木制作的小柜子,柜子的造型和肌理都保持其自然形態,這與茶幾形成自然而完美的結合。
4.綠色植物在家居中起到了多種作用
首先,隔斷的作用。在門口的玄關處,筆者放上一盆長的很茂盛、很長的天冬,在花架上與其它物件伴連在一起,形成綠色的通透的隔斷,這種簡易的隔斷處理既省錢省事,又美觀。
其次,柔化空間。在客廳的墻角、窗邊,因建筑造成的直線比較生硬,在這些空間筆者擺上綠色植物既柔化了空間,增加了室內生態自然的情趣,還有柔和溫馨之感。
再次,美化家庭。筆者臨江落地窗的雨棚上有一條從樓頂種植竄下來的紫藤,順著雨棚的下沿,窗的上沿有節奏地生長,如同山水畫框的圖案,把江景襯托得更加美麗多姿。綠色植物在筆者的客廳隨處可見,讓來客如同進入了一所能觀江景的生態園。
4.陳設物的選擇
為了增強室內空間的自然氛圍與藝術品位,筆者精心設計、選擇、收藏了多種自然物的陳設品及字畫藝術和工藝品等。
如:有粗大的羅漢竹竿、一座像小山一樣的大水木(從河里打撈上來的),還有鳥標本、牛頭、羊頭、高大的樹藤、樹根、各種奇石、木化石以及一些字畫工藝品等,這些擺件既增加了家居自然風格的內涵,也提高了家居的藝術品位。
藝術品與工藝品的擺設要有所選擇,選擇與居室風格、環境吻合的,這樣才能加強家居風格的內涵和提升家居空間的藝術格調。如:國畫與書法不宜陳設在歐式家居中,反之古典中式家居不宜放油畫和現代藝術品。
篇9
關鍵詞:風景園林 人與自然 和諧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濱水區體現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共融
后工業時代的濱水帶更新建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游憩功能是濱水帶還原市民生活的一項重要的特征。解決了防洪與親水游憩問題,規劃設計出濱水的公共連續的步行系統以及多元的濱水體驗空間,能夠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共融[1]。
1.1 解決防洪與親水游憩問題與對策
1.1.1 老防洪堤的改造利用
將過去的防洪墻進行改造利用成為層層疊疊的波狀防洪堤,在不同高程的濱水開放空間分別采用臺階入水式、坡地與臺階逐層親水式、濱江步道等,構筑不同層次的多樣的親水空間,解決了防洪與親水游憩問題,滿足人們對不同親水空間的需求。
1.1.2 設立自然生態駁岸
設立自然生態駁岸可以在防洪的同時為游人創造宜人的親水環境。局部地段通過內挖形成濕地小島,有利于擴大過水斷面積和調蓄庫容、防洪除澇、減少河道流速以及豐富河道水體形態;部分護岸還運用了生物工程方法,在護岸植被形成之前運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來保護岸坡,形成自然生態駁岸。
1.2 濱水公共連續的步行系統
結合濱水空間設置可達性強、親水性強的濱水步行道,連接各個重要景觀節點,形成一個順暢多樣的步行系統,為游人與自然接觸創造良好的交通基礎。
1.3 多元的濱水體驗空間
活力的濱水區需要多元的濱水體驗單元,如工業碼頭置換成的多功能親水廣場、船塢改造成的跌水生物凈化展示區、更新保留塔吊后形成的觀景臺、隱匿在綠坡中的濱江茶室和咖啡吧等。
2 城鄉一體的園林綠化體現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共融
在自然山水園林城區的規劃中,應尊重和保護自然山水環境,從城鄉一體融合的更寬的視野來規劃城區園林綠化和生態建設內容,塑造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的山水園林城區新形象。
2.1 處理好生態關系
2.1.1 城區與鄉村的生態關系
城鄉生態關系是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諸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力體現在城市與鄉村個體成長機制的積累和城鄉間要素的流動、交換等各方面[2]。
(1)教育方面
城市的生態文明教育是鄉村生態文明的典范和基礎,要把城市先進的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和方法向鄉村推廣和滲透,全面實現城鄉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和氛圍;
(2)生態方面
應將鄉村的生態優勢引入城市,通過生態綠色廊道布局的生態規劃設計手段,將鄉村優良的生態與城市的生態體系結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城鄉一體的生態面貌;
(3)土地利用方面
要全面統籌城鄉各自的土地利用需求,避免城市擴張對于鄉村土地資源的侵蝕和占用,以限制城區的無限制發展,最終實現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4)環境保護方面
要充分利用城市先進的環境保護方法和技術手段,加強鄉村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從城鄉融合的大環境營造角度開展城鄉一體的環境保護建設,為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提供環境生態上的保障。
2.1.2 城鄉結合部的生態關系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一個過渡區帶。要把城鄉結合部的生態建設放到突出的位置,走開發建設和生態建設相統一與協調的城鄉一體化道路。要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全面提高城鄉結合部乃至整個城鄉的生態環境質量。
2.2 適宜的功能分區與空間結構架構
在功能分區與空間結構架構方面,以昆明市官渡區城鄉一體綠化為例。
2.2.1 功能分區
規劃功能分區宏觀上與官渡區“兩周三片”的經濟發展布局保持一致,兩條景觀廊道軸和三個綠色開敞空間片區,達到經濟發展與綠化生態建設同步,人類活動與自然山水和諧,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城鄉一體的園林綠化與生態建設規劃功能區劃。
2.2.2 空間結構架構
在“兩軸三片”的功能分區基礎上,依托“山、水、城、鄉”滲透融合的景觀空間格局,形成“網、點、塊面”結合的“五縱六橫四片十二點”景觀生態綠地空間布局模式[3]。
“網”———公路、鐵路、高壓線、河流等綠色景觀廊道所形成的“五縱六橫”。
網狀結構,系統的將物流、能流源源不斷地在城市、鄉村、各生態系統之間傳遞,達到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目的。
“點”———公園綠地、綠色開敞空間、小區綠地空間等大型綠色斑塊結構,點綴在網狀結構體系中,形成了12 個主要綠點即“十二點”。“塊面”———大面積的森林、自然保護區、濕地、水面、林地等植被綠化環境較好或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形成4 個生態綠色塊面即“四片”。
3 以生態恢復和景觀重塑體現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共融
近年來,廢棄地的合理利用成為時興的課題。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對廢棄地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整治和改造,更多要求通過優秀的景觀設計讓場地重獲新生[4]。
3.1 保留與調整場地肌理
合理調整場地,人工疏導和整理,改變不良現狀,使其趨于自然化、景觀化和生態化。
3.2 有效改善水質
調整水系的布局形式,營造生境豐富的水體景觀,控制水位、水體流動的方向,確保水系的自我循環;運用水生、濕生植物凈化水質,并集中展示,在生態凈化的同時進行科普教育。
3.3 營造生態駁岸和自然地形
河岸處理采用人工景觀與自然形態相結合的方式,對老河道的水系僅做清淤深挖的處理。選擇性保留植物,不破壞原有植物景觀,去除長勢快的蘆葦。其他護岸也主要采用自然緩坡式的柔性護岸,在大草坪和人群聚集處創造高度親和力的公共活動空間,體現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
3.4 形成生態穩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觀
突出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的基本定位,以遷地保護和生態恢復設計為主要手段進行綠化改造和植物多樣性保護。模擬各種特色的自然植物群落,并利用其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再生功能,營造生態環境的平衡;注重喬灌草互相搭配,營造密林、疏林、草坡、綴花草坪等多種植物配置形式結合的景觀結構;著力保護和利用基地原有喬木、灌木,適度調整岸邊植物群落,賦予其新的景觀功能。
3.5 創造舒適宜人的活動空間
根據景點分布,游人游覽深度的不同設置多級園路,并保證重要活動區不受機動車的影響,以體現生態化和人性化的特點。景觀小品多用木、石、竹、茅草等自然、環保材料,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建筑材料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等原則,體現自然、大氣的特征。
參考文獻
[1]孫鵬,王志芳.遵從自然過程的城市河流和濱水區景觀設計[J].城市規劃,2000,24(9):19- 22.
[2]李宇.淺析城鄉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的若干問題[J].山西建筑,2009,35(5):344- 345.
[3]劉揚,樊國盛等.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的新思維———城鄉一體的園林綠化與生態建設[J].第十一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論文
篇10
【關鍵詞】自然風壓;測定;變化規律;控制利用
0 引言
梁寶寺二號井還處于基建階段,未正式投產,其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通風方法為抽出式。礦井共有3個井筒,其中主、副井進風,風井回風。風井安裝有兩臺FBCDZ-10-No36型軸流式風機,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驅動電機為YBF800-10型電機,功率710kW,轉速580r/min。礦井現布置有8個掘進工作面,首采面3502工作面于2013年11月投產。目前礦井總進風量7650m3/min,總排風量9350m3/min,通風負壓1050Pa,等積孔為4.44m2。據嘉祥氣象站1959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觀測資料:年平均氣溫13.9℃,月平均最高氣溫28.9℃(1971年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4.7℃(1980年1月),日最高氣溫42.4℃(1966年7月19日),日最低氣溫-18.7℃(1957年1月2日)。
礦井三次主副井反風時,自然風壓成為影響礦井通風系統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對礦井的災害防治造成不利影響,不僅嚴重威脅著井下作業人員的安全,而且給礦井的正常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直接影響了礦井生產的經濟效益。
1 自然風壓測定
1.1 測定及計算方法
自然風壓直接測定簡單易行,條件是必須在主通風機停轉時進行,限制了各月數據采集。反風測算法只能在反風演習過程中應用,同樣限制了每個月的數據采集。
間接測定法是測出進、回風兩井筒空氣柱的平均密度,間接求算出自然風壓大小,為保證測定數據準確有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多人多點定時測定溫度。同時監測和記錄地面大氣壓變化。
用風扇濕度計和精密氣壓計分別測定各測點的干、濕球溫度與大氣壓力,按(1)式計算測點的空氣密度。
ρ=3.484■(1-0.378■)(1)
式中:ρ――空氣的密度,kg/m3;
P――空氣的絕對靜壓,kPa;
PS――飽和水蒸汽的絕對分壓,kPa;
φ――空氣的相對濕度,%;
T――空氣的絕對溫度,T=273+t,K。
按照(2)式計算礦井自然風壓。
He=(ρ進H進-ρd×Hd-ρ回H回)×g(2)
式中:ρ回――回風井筒中濕空氣的平均密度,kg/m3;
ρ進――進風井筒中濕空氣的平均密度,kg/m3;
ρd――回風井濕空氣段的平均密度;
Hd――回風井濕空氣段的高度;
H――井筒垂深,m;
g――重力加速度,9.8m/s2。
1.2 自然風壓測定及分析
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自然風壓在全年的變化,減小氣象變化帶來的誤差,課題組進行了36組自然風壓測試工作,即在每月上中下旬分別隨機選取一天進行測定,測定時間均選在上午10:00到11:00之間。同時將具有代表性的當月氣象情況作為此次的主要研究對象,其他均作為參考,1~12月份自然風壓測定結果(Pa):466、411、360、312、257、197、162、201、241、327、370、409。
梁寶寺二號井一月份自然風壓達到最大為466Pa,七月份自然風壓最小值為162Pa,自然風壓波動范圍為304Pa。自然風壓作用方向全年為正,即自然風壓方向與風機作用方向一致,有利于礦井通風。
1.3 不同季節一天中不同時段自然風壓測定
為了能更好的的反映一年四季一天中不同時段的自然風壓變化規律,特選擇在、春分、夏至、秋分時節前后對自然風壓進行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2年不同季節時段自然風壓測定結果
由測定結果得知:梁寶寺二號井自然風壓在一天中是不停變化的,春季一天中自然風壓變化值為27Pa,夏季一天中自然風壓變化值為28Pa,秋季一天中自然風壓變化值為33Pa,冬季一天中自然風壓變化值為26Pa。由此可以得出,在非特殊環境下,一天中自然風壓變化的大小基本在30Pa,對主通風機運行狀態影響不大。從四個季節來分析,全年基本保持中午自然風壓值在一天當中處于較低水平,15時左右基本達到最低值,凌晨到次日3時左右,自然風壓處于最高水平。
2 可控自然風壓利用技術
通過梁寶寺二號井自然風壓規律分析可知,該煤礦自然風壓全年幫助主扇工作為礦井通風動力。圖1為機械風壓與自然風壓的匹配示意圖,設R為礦井風阻特性曲線,Ⅰ為沒有自然風壓作用下主扇的要求特性曲線,M1、Q1分別為要求工況點及礦井要求風量;Ⅱ為礦井總自然風壓曲線,M2為自然風壓工況點,Q2為自然風壓產生的風量;Ⅲ為Ⅰ和Ⅱ的合成曲線,M3為主扇在自然風壓作用下的實際工況點,Q3為通過主扇的實際風量,Q3>Q1。
圖1 機械風壓與自然風壓的匹配示意圖
從圖1可知,為節省電耗,將主扇特性曲線調整為Ⅳ(或比Ⅳ稍大),曲線Ⅳ與自然風壓曲線Ⅱ匹配即可滿足礦井總需風量Q1的要求。實際操作中,對風機的葉片角度或者電機頻率進行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風壓的變化過程是連續的,進行人工調節很難達到可靠精確的水平,為此,設計并應用了一套適用于梁寶寺二號井主通風機自動變頻系統,采用該系統可以實時調節主通風機運行參數,從而保證礦井風量的穩定性,同時,為了減小變頻系統對原監控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抗干擾設計出發對主通風機進行了改造。
3 結論
1)梁寶寺二號井自然風壓一月份自然風壓達到最大為466Pa,七月份自然風壓最小值為162Pa,自然風壓波動范圍為304Pa,自然風壓作用方向全年為正,即自然風壓方向與風機作用方向一致,有利于礦井通風。
2)在非特殊環境下,一天中自然風壓變化的大小基本在30Pa,對主通風機運行狀態影響不大。
3)通過自然風壓規律從研究,制定了一套可控自然風壓的利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