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類型范文

時間:2023-03-30 19:0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類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氣候類型

篇1

一、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緯10°之間的地區,受緯度位置及大氣環流的影響,具有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及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那些遠離赤道的地區,只要氣溫、降水量等達到一定數值也可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這樣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處,即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洲東北部。它們雖然遠離赤道,但由于處于來自海洋信風的迎風地帶,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溫加濕作用,從而使上述地區不但氣溫較高,降水也較為豐富,符合形成熱帶雨林的條件,所以發育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二、 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位于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的交替控制而形成。赤道穿過東非高原,此地區理應為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處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從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三、 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一般分布于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距海洋較遠,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東面距海洋較近,并處于西風帶內,但該地處于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篇2

全年可以明顯分為3季:5月中旬—10月為雨季,11月—翌年2月中旬為涼季,2月中旬—5月中旬為熱季。

曼谷附近年均氣溫在25—3攝氏度之間,年均降水量約有1550毫米。

泰國位于熱帶,氣候受亞洲西南季風、東北季風的影響,主要分以下三個季節:

1、雨季8月至9月為降雨高峰期,雨量充沛,雨季會一直延續到10月份。

2、涼季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多為東北季風,雨量與西南季風時期相比大為減少。

篇3

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貝加爾湖每年一月到五月,湖面封凍,放出潛熱,會減輕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凍,大量吸熱,能降低炎熱程度。一年之中,盡管貝加爾湖面有5個月結起60厘米厚的冰,但陽光卻能夠透過冰層,將熱能輸入湖中形成“溫室效應”,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溫,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從而直接或間接為其它各類水生動物提供了食物,促進了它們的發育生長。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為世界第七大湖,形狀為新月形,曾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蘇武牧羊之地,湖中動植物資源豐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地中海式氣候:位于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三十至四十度之間;

3、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三十五至五十五度之間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

4、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

5、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緯三十五至五十五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

6、亞熱帶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二十五至三十五度之間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

篇5

關鍵詞:初中地理;主要氣候類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3-0069-02

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一直是初中地理學的重要內容。按照地理知識內容分類,自然部分不外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幾大因素。而我們認為氣候因素是重中之重,它的綜合性很強、聯系較廣,對今后繼續學習區域地理也具有關鍵的作用。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由于其涉及內容較多,名稱、分布、特點、景觀等諸多因素糅合,如果學生缺乏系統的知識梳理,沒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沒有良好的對比分析能力是很容易混淆不同氣候類型的。因此,這部分內容給教學帶來了很多的不便與困難。如何才能在教學中講好這部分內容,做到事半功倍?我們歸納、討論,認為有下面幾點做法。

一、利用地球上的“五帶”為氣候分類

初中地理教材一共涉及十多種氣候類型,如果全部讓學生背誦記憶顯然不實際,學習的效率也低下。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已經學過地球上的“五帶”這一知識點,明確了從低緯到高緯,氣候帶存在規律順序分布。而氣候帶的劃分則是由最基本的氣候形成因素——太陽輻射這一條件決定的,緯度低,太陽輻射強,氣溫高,我們很容易認為這是“熱帶”,其他溫度帶也依此聯想。我們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熱帶的氣候共同點是全年都較為高溫、寒帶則較寒冷等。以北半球為例學生已經知道有熱帶、北溫帶、北寒帶,那么熱帶氣候類型、溫帶氣候類型、寒帶氣候類型也就分出類別了。這里再與學生強調在地球上不同溫度帶的界限不是絕對的,而存在一過渡帶。熱帶與溫帶間有“亞熱帶”的氣候類型、溫帶與寒帶間有“亞寒帶”的氣候類型。利用這劃分出來的氣候上的“五帶”大致可以區分不同氣候類型的緯度位置范圍以及它的氣溫特點,避免了因類型過多而混淆的困境,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氣候類型的知識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二、利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明確氣候分布范圍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由于初一學生沒有學習世界分區地理,所以講到該內容時,不能具體講到“南亞”、“東南亞”、“西歐”等區域名詞。這時我們應該利用好“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以緯度、海陸位置的角度予以描述。我們應該告訴學生,理想狀態下氣候類型的分布是南北半球對稱的,所以我們只需記住北半球一塊大陸的氣候分布,其余地方的分布狀況也可以大致推斷出來。掌握這樣的規律對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很有幫助。

主要的氣候類型分布根據緯度、海陸這兩大因素分布在理想大陸上:熱帶雨林氣候位于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方向各延伸5°~10°左右;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兩側;熱帶荒漠氣候分布于熱帶草原氣候區兩側,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地中海氣候位于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大約在緯度30°~40°之間;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南、北緯40°~60°地區的大陸西岸;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附近的大陸東岸;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大陸內部;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50°~65°附近……對著氣候分布圖再向學生介紹這些規律,同時強調在南半球的氣候分布則以赤道作軸與北半球對稱,學生理解起來比較直觀。該圖濃縮了教材的主要內容,利于教學重點、難點的突出和把握,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學習。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圖表可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同時對于如此繁多的氣候類型,運用圖表可以使得知識有條理性,化繁為簡,明確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充分凸現知識點,幫助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利用氣候直方圖和景觀圖,分析、判讀每一類氣候的類型及其特征

雖然課程標準沒有要求學生掌握各氣候的特征,但利用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對各氣候類型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好處。描述氣候特征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入手,一般有“夏季氣溫……降水……,冬季氣溫……降水……”的模式,結合氣候直方圖可以有以下步驟:

1.判斷所屬半球:如果6、7、8月氣溫最高,則該氣候類型位于北半球;如果12、1、2月氣溫最高,則該氣候所屬南半球。

2.判斷所屬溫度帶:溫度帶同樣需要利用氣溫曲線進行判別。最冷月氣溫大于15°C為熱帶氣候;最冷月在0°C~15°C之間的為亞熱帶;最冷月在-15°C~0°C之間的為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最熱月氣溫小于15°C的為寒帶氣候。

3.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通過上面的步驟后,再根據降水量的情況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就非常方便了。

在講解各種氣候類型時要利用景觀圖,結合學生對氣候的實際體驗,加強理解與記憶。如順德所在的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夏天的炎熱多雨,冬季的涼爽與干燥,提及于此,印象就很深刻了。對于其他氣候類型的地區,用景觀圖加以聯系,能夠拉近空間距離,讓學生從氣候的角度說說圖片跟自己的感受,也鍛煉了氣候圖的判讀能力。

四、利用比較法,把幾種容易混淆的氣候進行對比

篇6

【關鍵詞】氣候類型;緯度分布;海陸位置

【中圖分類號】G552.0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031-01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包括天氣的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由于各地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地形、季風、人類活動”等影響氣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氣候差異很大。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每一種氣候類型都是由各個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影響的主導因素是有差異的,在影響氣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個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類型、地勢高低、山脈分布、山脈走向和迎風坡背風坡”等的不同,都會對氣候的特征和分布產生影響,甚至會破壞氣候的地帶性分布規律,因此地形是一個非地帶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對氣候有不同的影響,由于地形知識綜合性強、要求有很強的空間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對地形知識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和難點的化解。一般情況下,從赤道到兩極依次出現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是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極地氣候。但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氣候類型的分布常出現一些特殊現象,筆者總結如下:

一、緯度分布特殊

1、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大致分布在赤道至南北緯1O。之間的地區,受緯度位置及大氣環流影響,具有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及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其實遠離赤道的地區,只要氣溫、降水等達到一定數值也可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地峽東北部。它們雖然遠離赤道,但由于處于來自海洋的信風迎風地帶,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從而使七述地不但氣溫較高,而且降水也較為豐富,符合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所以發育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2、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位于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是因為處于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的。赤道穿過東非高原,本地理應為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時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成因相似的是南美洲圭亞那高原上的熱帶草原氣候。

二、海陸位置特殊

1、沿海地區的熱帶沙漠氣侯。一般而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但由于受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也有降水較少的氣候類型分布。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熱帶沙漠氣候一直分布到西部沿海,主要是由于離岸風和流經沿岸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西側的阿塔卡馬沙漠、澳大利亞西側的維多利亞大沙漠、撒哈拉以南非洲西側的納米布沙漠的形成都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索馬里半島沿岸的熱帶沙漠也跟夏季的離岸風和索馬里寒流有關。

2、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J陛氣候一般分布于溫帶大陸性內陸地區,距海洋較遠,干旱少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東西距海洋都近,并處于西風帶內,但該地地處高大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另外,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也是距海較近,但由于地勢高,受海洋影響小,所以沿海地帶形成地中海氣候,而內陸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類似的還有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內部的溫帶大陸。眭氣候。

3、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緯4O°一60°之間的大陸西岸,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及南美大陸西岸,但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有一些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事實上,只要是溫帶地區,又常年受到西風的影響,終年有暖濕空氣從海洋面上吹來,就可以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南北二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的特征是冬暖夏涼,年溫差小:海洋性氣候區內愈靠近大洋,氣候的海洋性愈強。特別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經過,西風從暖流海面吹來,氣流溫暖潮濕,因此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大陸中心和大陸東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溫均在0℃以上。夏季時暖流水溫仍較大陸溫度低,海上要比陸上涼得多,這里受西風影響最熱月均溫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涼,年溫差要比同緯度其它地區小得多。全年有雨,冬雨較多:此區正當溫帶氣旋活動的路徑上,氣旋雨量豐沛,特別是冬季時溫帶氣旋更為活躍,雨日很多,但降水強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沒有干季。用一句話概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篇7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篇8

湖北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變化劇烈,降水年變率大,時空分布不均,自然災害嚴重;盛行風向隨季節更替明顯,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寒冷,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8到10攝氏度,夏季空氣潮濕悶熱,比同緯度地區高出2攝氏度左右;

夏季(6到8月)降水集中,鄂西350到5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鄂東450到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且暴雨頻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 旱澇天氣;類型;預兆;江蘇南通;1963—2002年

中圖分類號 P4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270-04

Type of Climate Event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and Weathersign of Nantong Area in 1963—2002

CAO Nai-he ZHANG Peng CAO Cheng ZHANG Kai-jin ZHAO Yang LIU Juan CAO Yang CHEN Jian-jun

(Rugao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Jiangsu Province,Rugao Jiangsu 226572)

Abstract Aimed at the climate event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of Nantong Area in 1963—2002,using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8 stations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the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was calculated.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category of China,grade was divided.Using the 500 hPa historical weather map information of 08 am(Beijing Time),based on the synoptic meteorology principl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was analyzed and weather types were divided,the main factors of its cause was prov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teorological drought weather events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rainfall anomaly losses and abundant.Riggering droughts and major weather systems were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ridge west,the mainland warm high (refer to Yunnan,Guizhou,South China Sea,high pressure and high pressure)and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westerly trough and typhoons.Drought occurred in the subtropical ridg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adiabatic warming in the sink area and the westerly trough divergence,the floods had westerly trough in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continuous rain inter striker area,heavy rainfall and typhoon storm area.El Nino and La Nina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and climate events of Nantong area had a certain correlation.temperature departure percentage under monthly scale between December in the last year to March in the same year had 150,180 days corresponding rhythm with drought weather events from June to August.

Key words drought weather;type;weathersign;Nantong Jiangsu;1963—2002

近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對氣象旱澇天氣氣候事件的研究做過大量工作,對江蘇氣象旱澇的氣候規律、氣候特征、成因和類型劃分等方面均有建樹和論著[1-2]。但針對南通地區(以下簡稱南通)旱澇天氣氣候事件的天氣類型、引發因子和預兆的研究尚為空白。南通位于長江入海口北翼,頻江臨海。屬東亞季風區,又屬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兼受西風帶、副熱帶和熱帶天氣系統的影響。每年4—11月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西伸脊隨其主體的季節性演變規律而變化,使暖空氣對南通的影響從4月趨強后增強至8月最強,嗣后轉向趨弱后減弱至11月以后最弱。同期,西風帶環流也按其季節性演變規律變化,使冷空氣對南通的影響從4月趨弱后減弱至8月最弱,嗣后轉向趨強后增強至11月以后最強。因此,南通四季分明、雨量集中。1963—2002年,南通的平均年雨量為1 043 mm,最多的1991年達1 548 mm,最少1978年只有567 mm,前者是后者的近3倍;夏季平均雨量占全年的54.7%,是秋季的5倍以上,6—7月月均雨量是10—11月的3倍。春秋季連陰雨、梅雨、暴雨、對流性強降水、熱帶氣旋、高溫等災害天氣時有發生,氣象旱澇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因其具有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等特點,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1 資料來源及其使用說明

采用1963—2002年南通所轄的海安、如皋、如東、通州、海門、南通、啟東和呂泗8個縣(市)氣象臺站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同期8:00(北京時間)500 hPa歷史天氣圖資料,將8個站的逐月逐年降水量和氣溫資料進行標準化計算,求出各站的月、季、年各尺度的降水量和氣溫距平百分率,分別取其平均值為南通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和氣溫距平百分率(Pt)。1963—2002年的年平均氣溫為15 ℃,春(4—5月)、夏(6—9月)、秋(10—11月)3季的季、月平均氣溫都高于10 ℃,適合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劃分干旱等級。用單項氣象干旱指數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劃分干旱等級的要求按干旱等級的國家標準[3],結合《江蘇省決策氣象服務手冊》中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劃分旱澇等級的原則[2],衍生與干旱等級的國家標準相匹配的洪澇等級標準(表1、表2),按此標準劃定南通各尺度的旱澇等級,其涵蓋面均>75%。各尺度有無旱澇之比相近,旱澇之比亦相近;達重等類型及以上的各尺度旱澇之比;月尺度為29∶71,季尺度為37∶63,年尺度為1∶1,顯然旱輕于澇。各尺度各類型旱澇事件占比如圖1。

2 旱澇天氣氣候事件的特征

2.1 干旱

1963—2002年的4—11月,南通共發生月尺度干旱天氣氣候事件(以下稱干旱事件)87例,年均2.2例,最多5例。達重旱特旱類型共14例都在8—11月,其中10—11月占9例,是月尺度重旱特旱的高發期。季尺度干旱事件33例,秋季最多達17例;達重旱特旱的4例,都在秋季。年尺度干旱事件10例,只有1978年達特旱類型。各尺度有旱及重旱以上例數如圖2。

2.2 洪澇

1963—2002年的4—11月,南通共發生月尺度洪澇天氣氣候事件(以下稱洪澇事件)72例,年均1.8例,最多4例;達重澇特澇有34例,10—11月各7例,是月尺度洪澇的高發期。季尺度洪澇事件29例,秋季最多12例;達重澇特澇類型的7例中秋季占5例,是季尺度洪澇事件的高發季。年尺度洪澇11例,只有1991年達特澇。各尺度有澇及重澇以上例數見圖3。

從圖3可以看出,南通的月、季尺度氣象干旱事件比洪澇事件多,但達重旱特旱者卻比達重澇特澇者少;年尺度干旱事件比洪澇事件少,達特旱特澇均為1例。總之,澇重于旱。10月、11月雖是月尺度重等及以上類型旱澇的頻發期,但對年尺度的旱澇事件影響不大,6—9月重等及以上類型的旱澇事件對季、年尺度的旱澇事件常有決定性作用。

3 旱澇事件的天氣類型和主要引發因子及形成

以月尺度達重旱、特旱(14例)和重澇、特澇(34例)類型的事件為樣本,逐一查明8:00 500 hPa月平均高度圖上北緯40°東經78°、北緯35°東經142°、北緯11°東經92°和北緯140°東經134°區域內的主要天氣系統,用天氣學原理和方法剖析其對旱澇事件的貢獻,按其物理意義用氣候統計方法劃分旱澇天氣類型。

3.1 干旱類

干旱發生在單一氣團里,因異常少雨而形成,有熱旱和冷旱2種類型。

3.1.1 熱旱型。夏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線(5 880 gpm等高線,下同)北界在東經120°線上的北緯35°~45°,其西伸脊點達東經90°~110°,脊線位置在東經120°線上的北緯30°~33°,在東經113°~124°北緯26°~36°區域內,有≥5 920 gpm的高壓中心;南通處于高壓中心或脊線附近的下沉氣流絕熱增溫輻散區內。天氣酷熱、燥旱少雨,形成伏旱。如1978年在8月重旱(Pa=-87.6%)的基礎上有其他各月的Pa值均為負數的情況下,發生春、夏、秋3季連續干旱,導致年尺度特旱,是1963—2002年中唯一的干旱極端氣候事件(圖4a)。

3.1.2 冷旱型。秋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線北界在東經120°北緯27°上下,南支西風槽活動加劇,槽底常越過締結北緯30°進入華東沿海,南通受干冷空氣控制,如1979年10月特旱(Pa=-99.8%)與11月輕旱(Pa=-50.9%)結合構成了秋季重旱(圖4b)。當云貴地區有5 880 gpm的閉合等高線,其伸向東北的脊前西北氣流融入南支西風槽,加劇干冷空氣入侵南通,如1995年9月重旱的Pa=-85.8%(圖略)。當遇臺風經東海、黃海北上,其西部偏北氣流與西風槽結合,徑向度加大,南通地區受其控制形成重旱,如1965年9月的Pa=-90.5%。

3.2 洪澇類

洪澇發生在季風轉換的季節里,是冷暖空氣頻繁交匯的產物,有連陰雨伴強降水和臺風暴雨2種類型。

3.2.1 連陰雨伴強降水型。春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線和脊線分別在東經120°線上的北緯25°上下和北緯20°上下,其西伸脊點(或南海高壓西脊點)達東經105°,脊前的偏南氣流將暖濕空氣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輸送,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南支西風帶上的短波低值系統(江淮氣旋、倒槽、切變等)影響時,在降水過程頻繁的連陰雨中有強降水出現,是引發南通春季洪澇的決定因素,如1963年5月特澇的Pa=129.0%(圖5a)。

6月中旬至7月上旬,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最頻繁、最激烈,是南通的主汛期。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線和脊線分別在東經120°線上的北緯30°上下和北緯27°上下,其西伸脊達東經115°,脊前的西南氣流將大量暖濕空氣從南方源源不斷輸向長江中下游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峙,產生區域廣、強度大、持續期長的降水,遇有強對流降水天氣相間其間可產生特澇。如1991年6—7月連續特澇,其Pa值分別為105.5%和120.9%,雨量是常年的1倍以上,造成夏季重澇和年特澇,是南通地區1963—2002年中唯一的洪澇極端氣候事件(圖5b)。

秋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線和脊線分別在東經120°線上的北緯28°和北緯23°附近,其西伸脊點達中南半島,脊前西南氣流將孟加拉灣的暖濕空氣輸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西風槽前與冷空氣相峙,產生秋季連陰雨,如間有強降水則引發特澇。如1982年11月的Pa=128.2%(圖5c)。

3.2.2 臺風暴雨型。9月,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線的西脊點在東經120°~130°,脊線在東經130°線上的北緯32°附近;青藏高原有高壓脊伸向中原地區;臺風從兩脊間向華東沿海逼近,于蘇浙沿海登陸,正面襲擊南通時有暴雨。當有西風槽牽引的冷空氣南下插入臺風西北部,迫使臺風產生斜壓性不穩定而發生強對流天氣,便形成特澇,1990年9月Pa=137.3%(圖5 d)。

4 旱澇事件的預兆

4.1 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

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表面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偏距距平指數超過0.5 ℃,且至少持續6個月)的現象為厄爾尼諾現象。1976—1995年的20年中有5次厄爾尼諾現象,每次持續期達2~3年[4]。在5次厄爾尼諾現象的11年中,南通地區分別地區發生了月、季、年尺度洪澇事件17、9、4例(表3),反映出兩者間的對應關系。

赤道東太平洋的海面溫度發生異常偏冷(連續達6個月以上的負距平在0.5 ℃以上)時,氣象界稱之為拉尼娜事件。它隨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于其后。1976—1995年的20年里曾出現4次拉尼娜事件[5]。在4次拉尼娜事件年中南通分別出現月、季、年尺度干旱事件13、6、3例(表4),表現出它與南通的干旱事件之間的相關關系。

4.2 南通冬季各月的冷暖

取8個站上年12月至當年3月各月的月尺度氣溫距平百分率的平均值(Pt)表征南通相應各月冷暖。按150 d和180 d的韻律,對1963—2002年6—9月達重等及以上類型的月尺度旱澇事件逐一擬合,探索其對應相關韻律的概率。

4.2.1 冷冬(Pt

4.2.2 暖冬(Pt≥0)。在1963—2002年6—9月曾發生重澇及以上類型的月尺度事件11例,其對應150 d和180 d韻律月份的Pt≥14%,其概括率分別為81.8%和72.7%(表6),反映出暖冬與夏澇間有一定的韻律對應。

4.3 旱澇極端氣候事件的印證

4.3.1 干旱。1978年4—11月各月Pa值均為負數,8月達重旱;當年春、夏、秋3季連續有旱,構成年尺度特旱,是40年中唯一的干旱極端氣候事件。1978—1986是年為拉尼娜年(表4),2月、3月Pt值分別為-13%和-11%(表5)。

4.3.2 洪澇。1991年6—9月的各月Pa值均為正數,6—7月連續達特澇,形成夏季重澇和年尺度特澇,是40年中唯一的洪澇極端氣候事件。該年為厄爾尼諾年(表3),也是暖冬年,1990年12月至1991年2月各月的Pt值分別為41%、24%和18%(表6)。

5 結語

在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劃分的南通地區月尺度旱澇等級中,有無旱澇之比為51∶49;旱澇之比為55∶45;在達重等以上類型的旱澇事件中干旱占29%,洪澇占71%,澇重于旱。10—11月雖是旱澇頻發期,但對年尺度的影響不大。6—9月的旱澇事件對季、年尺度旱澇常有決定作用。南通地區產生旱澇氣候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異常虧欠或豐沛。旱澇的天氣系統中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是副高西伸脊,西風槽和臺風都是起直接作用的重要因素。引發干旱的主要因子是副高西伸脊、華東沿海槽、大陸高壓和臺風,其致旱形式是熱旱和冷旱。引發洪澇的主要因子是江淮氣旋、梅雨鋒、臺風和南支西風槽,其致澇形式是連陰雨伴強降水和臺風暴雨2種類型。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事件與南通地區的旱澇氣候事件有較好的相關關系,尤其是1991年特澇年和1978年特旱年的極端氣候事件相關更明顯。南通地區6—8月發生的重等及其以上類型的氣象旱澇氣候事件與其上年12月至當年3月的氣溫距平百分率之間有150 d和180 d的韻律對應。南通地區氣象旱澇事件的天氣類型與所發現的預兆,其內在聯系有待今后研討,可供探索預報方法時參考。

6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氣象局預報課題組、江蘇省重要天氣分析和預報[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

[2] 胡辛陵,卞光輝,濮梅娟,等.江蘇省決策氣象服務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0481-2006氣象干旱等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篇10

【摘要】 目的 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RA)活動期患者的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要點。方法 采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記錄237例RA活動期患者的癥狀、體征(包括舌象和脈象)等臨床資料,并對臨床資料進行變量聚類分析。結果 RA活動期患者證候分為4類:邪郁壅絡、痰瘀互結、濕熱痹阻、氣虛血瘀,并初步確定了各證候的診斷要點。結論 RA活動期中醫證候可分為4型,基于中醫四診信息的分析,結合專家意見,可確定其各證型診斷要點。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聚類分析;證候分類;中醫診斷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active stage by using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37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including symptoms, signs and manifestation of tongue and pulse, were recorded and dealt with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TCM syndromes in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depression in collaterals,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blokage due to damp-heat, blood stasis and qi deficiency, and main diagnostic points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syndromes initially. Conclusion The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xpert’s opinion is helpful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s and main diagnositic poin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clustering analysis;syndrome classification;TCM diagnosis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1]。RA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于對炎癥及后遺癥的治療,其活動期對患者的損害尤甚,目前臨床已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的研究對中醫與中西醫結合治療及其療效評價的意義頗大。我們對臨床收集到的237例RA活動期患者的中醫四診信息進行了聚類分析,歸納出其中醫證候類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診斷標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2月-2008年10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院針灸科共收集237例經血清抗類風濕因子特異性抗體檢測證實的RA活動期患者。其中男性89例(37.6%),女性148例(62.4%);年齡18~75歲,平均(47.22±12.60)歲;病程1~32年,平均(7.15±6.72)年;合并血管炎者51例(21.5%),合并心臟病者3例(1.3%),合并肺病者45例(19.0%),合并腎病者34例(14.3%),合并神經系統疾病者26例(11.0%),合并其他疾病(如干燥綜合征、雷諾氏現象等)49例(20.7%);關節腫脹數目平均(14.24±6.55)個,關節觸痛數目平均(10.85±2.70)個,隨訪當日持續晨僵時間(2.48±1.28)h,血沉(ESR)平均 (61.64±31.80)mm/第1 h,C-反應蛋白(CRP)平均(41.01±25.03)mg/L,類風濕因子(Rf)平均(154.69±140.80)IU/mL;關節功能Ⅰ級31例(13.1%),Ⅱ級67例(28.3%),Ⅲ級125例(52.7%),Ⅳ級14例(5.9%)。

1.2 診斷標準

RA的現代醫學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學會(ACR)1987年RA分類診斷標準[2];其關節功能分級標準參照《現代風濕病學》[3]、《實用中醫風濕病學》[4]。RA活動期必須同時滿足下列3條[5]:①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脹;②8個或8個以上的關節觸痛;③符合下面3條標準中任意2條:隨訪當日晨僵持續時間≥45 min;ESR≥28 mm/h;CRP≥正常上限的115倍。中醫病證診斷標準、中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尪痹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6]、《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7];中醫虛證的診斷參照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研究專業委員會于1986 年修訂的《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8];中醫血瘀證辨證參照血瘀證研究國際會議制定的標準[9];痰證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中醫病證分類代碼》[10];熱證、濕邪等參考第5版《中醫診斷學》教材[11]。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同意接受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在18~75歲之間;④處于RA活動期。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血管、肺、肝、腎和血液、內分泌系統疾病;②有藥物過敏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有明顯的關節畸形,而無疾病活動性指標。

1.4 調查方法與質量控制

以專家咨詢、文獻整理為基礎,制定并采用統一診斷標準和統一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量表,并對參與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臨床醫生進行系統培訓,完成一致性檢驗(癥狀一致率≥0.75)。用Access建立病例數據庫,所有數據均采用雙人雙機錄入方法,并通過軟件進行校對。將237例RA活動期患者與中醫證候相關的47個變量中的原始數據庫導入SAS6.12軟件進行分析,建立矩陣,根據所得矩陣進行變量聚類分析。

2 結果

2.1 基于聚類分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證候分類

依據以下原則建立證候判別模式[12]:①證候識別變量優先原則;②證候鑒別變量次優先原則;③證候定位要素和證候定性要素相結合的原則;④舌脈變量單列的原則;⑤變量名稱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醫診斷學》的原則。使用SAS軟件對包括臨床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在內的47個變量進行2~4類的聚類分析。從所得的3種分類結果來看,聚為4類使得四診信息的分散性較好,證型分布清晰,較符合臨床實際;結合相關文獻整理與專家意見,分別將這4類證候命名為:邪郁壅絡、痰瘀互結、濕熱痹阻、氣虛血瘀。見表1。 表1 RA活動期患者證候分4類摘要(略)

聚類分析所得出的相關系數平方(R2)是指與同類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同類內R2越大越應該劃分在同一類中去[13],因此,我們可以將R2作為證候指標的權重來看,某一具體指標(癥狀、體征或舌脈象)的權重越大,則其對所對應的證候診斷的貢獻度越大。RA活動期患者各證候下的具體指標權重見表2。表2 基于聚類分析的RA活動期患者證候分類及其診斷(略)

聚類分析所得的類際相關的絕對值越小,表示分類越好[14],本觀察研究所得的類際相關值均較小。癥狀能夠作為辨證論治乃至個體化治療的有效信息[15],結果提示中醫傳統辨證分類法符合現代統計學基礎[16]。如表3所示。表3 各聚類之間相關程度情況(略)

2.2 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證候診斷要點

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及臨床各項指標的權重,并結合文獻整理與專家意見,初步確定RA活動期患者4類證候的診斷要點。①邪郁壅絡證診斷要點:疼痛游走不定、甚則肌肉萎縮、急躁易怒、眩暈頭痛、大便干結、舌體胖有齒痕、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或滑數。②痰瘀互結證診斷要點:胸悶痰多、局部紫黯、面色晦滯、屈伸不利、關節刺痛、舌質黯或有瘀斑、脈澀。③濕熱痹阻證診斷要點:紅腫脹痛、觸熱、重著痛、活動時痛甚、舌質赤或紅、苔黃、脈濡緩。④氣虛血瘀證診斷要點:面色少華、氣短乏力、結節瘀斑、口唇黯淡、疼痛綿綿、抑郁失眠、脈沉細弱無力。

3 討論

聚類分析是將隨機現象歸類、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多元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其思維樸素,可按照樣品個體或變量指標的內在規律和性質進行合理分類,可用于中醫證候在分類面貌不清的條件下進行探索性分類[17],降低了主觀判斷所造成的誤差,使數據在量化的基礎上得出的分析結果更具客觀性。本研究通過聚類分析等現代數理統計方法能夠較好地提高RA活動期中醫辨證及診斷的客觀性、規范性及準確性,并進一步探討其病機治法,以期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

RA病情頑固,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屬中醫學“頑痹”、“歷節風”等范疇。有學者研究指出,RA發病機理為風、寒、濕、熱、痰、瘀、虛七端,氣虛、痰瘀互結于關節是RA的基本病機[15]。RA活動期多屬于濕熱痹范疇,多數醫家從熱、從瘀、從虛論治。本研究通過使用聚類分析與文獻整理、專家意見相結合的方法,將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為4類,并將其歸納為邪郁壅絡、痰瘀互結、濕熱痹阻、氣虛血瘀證。從研究結果分析得出,RA活動期的病機主要是以邪實為主,多為濕、熱、痰、瘀之邪,結合專家意見得出痰瘀互結、濕熱痹阻為RA活動期臨床常見的兩類證候。RA活動期邪氣亢盛,正氣奮力抗衡,邪正相爭處于激熾狀態,故癥狀較為突出,臨床常表現為發熱、關節紅腫脹痛、功能活動受限、胸悶痰多、舌質黯或有瘀斑、舌苔黃、脈象濡數或澀等。提示我們在臨床治療中宜重在祛除邪氣,邪去則正安。關節既是氣血匯集之所,又是容易受邪之處,在一定條件下,外邪侵襲,邪氣郁閉,煉液為痰,津血凝滯,痰瘀互結,濕熱內阻,流注關節而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久則關節膠結固著,甚則出現尪痹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重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痰、瘀多為其病理產物,痰瘀互結則怪癥百出,致關節僵硬畸形;濕、熱多為內外合邪,濕熱痹阻則易致關節膠著,難以屈伸。提示臨床治療應重視RA活動期整體性病變及其傳變狀態,以祛邪安正為原則,痰瘀互結證治以化痰通絡,活血化瘀;濕熱痹阻證治以利濕清熱,通絡止痹。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侵襲,郁而壅絡,久之正氣消減,出現氣虛血瘀之證,故提示RA活動期患者在以祛邪為大方向的基礎上兼可扶正,以增強祛邪效力。

綜上,我們采用聚類分析方法試圖加強RA活動期患者癥狀、體征在疾病診斷分類、療效評價和作用方面的準確性,初步闡釋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的科學性、實用性與可信性。結果可為臨床中診斷RA活動期中醫證候提供一定參考。有關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類的確切機制尚不明確,相應的RA活動期中醫證候的分類及診斷標準的制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申洪波,白云靜,胡蔭奇,等.病證結合中藥組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臨床對照試驗[J].中國骨傷,2007,20(12):826-829.

[2]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3.

[3] 姚鳳祥.現代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200.

[4] 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2.

[5] 侯 勇,張奉春,黃 烽,等.Infliximab治療RA的隨機雙盲平行多中心臨床試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6,10(11):658-663.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9.

[7] 程紹恩,夏洪生.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47.

[8] 沈自尹.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2):11.

[9] 血瘀證研究國際會議.血瘀證診斷參考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 9(2):11.

[1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分類代碼[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

[11] 鄧鐵濤,郭振秋.中醫診斷學[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303-323.

[12] 何慶勇,王 階.基于聚類分析的冠心病介入術后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J].中醫雜志,2008,49(10):918-921.

[13] 胡立勝,周 強.中醫臨床研究設計與SAS編程統計分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68.

[14] 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 ACC/AHA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mmary article[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366-1374.

[15] 呂愛平,何羿婷,查青林,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與療效關系的回歸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6):4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