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調查報告總結范文

時間:2024-03-21 17:5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污染調查報告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光污染調查報告總結

篇1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充分體現學生為主思想,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發生變化。具體教學目標為:1.知識目標:會列舉出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危害。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調查,掌握生物學習的一種方法――調查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和協調能力、組織能力、規范性語言表達能力、調查報告的撰寫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對環境污染的調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觀和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培養學生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的高尚情感,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環境污染的危害,本課教學設計需要學生利用較多課外時間和開發社會資源開展我縣城區生態環境問題,調查分組、任務確定是否科學合理就是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

教學難點:預防和治理生態環境問題的措施是本節課的難點,主動參與和自覺行為更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三、教學設計

(一)調查分組課前兩周明確調查方向,建立5個調查學習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分別明確每個小組的調查任務。分別為:1.我縣城區空氣質量狀況及成因;2.我縣城區飲用水源、水質狀況及成因;3.我縣城區生活、工業固體垃圾生產處理狀況;4.調查我縣改革開放二十年前后清溪河生態變化情況;5.我縣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現狀和規劃。

(二)調查方法各組調查內容和任務,各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分別到縣環境監測站調查我縣城區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及情況分析;到縣環保局了解我縣城區飲用水源、水質來源、日用量、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排放量及成因;到縣環衛所,調查我縣城區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的日產量、處理方法及相關危害;查資料(環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及相關后果,我國自然保護現狀)。

(三)調查資料的匯總、歸納整理、分析

1.第一小組獲取了我縣兩個空氣質量狀況監測點位空氣質量年度報表,在相關專家指導下得出結論:我縣城區空氣質量狀況大多良好.有時呈輕度污染,少數時間中度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交通、建筑揚塵等。

2.第二組同學調查我縣城區飲用水源、水質狀況及主要污染源的情況總結如下:我縣城區主要飲用水源來自兩個水庫。主要污染源及現狀:①工業污染源:主要是鋼鐵廠、煤礦、屠宰場,②生活污水,主要是兩個場鎮人產生,沼氣化率低;③養殖業因承包戶用磷肥、氮肥和動物尸體進行肥水養魚造成水質惡化。④長葫水庫集雨區工業污染源有鋼鐵廠,氣體廠,屠宰場;業廢水中污染物有氨氮化合物、揮發酚、石油類、懸浮物等。屠宰業生產廢水均未得到有效處理,沒有實現達標排放;⑤淀粉加工污染:集雨區中有14個淀粉加工點;⑥水上運輸、機動采砂船和抽砂作業造成油類污染。

3.第三組同學到縣環衛所調查縣城生活、工業固體垃圾的生產、處理情況整理如下:我縣城區生活垃圾、企業生產各種廢棄物,炭渣等主要是靠環衛所垃圾車清運到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填埋場周圍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危害。

4.第四組的同學查詢環境污染的危害及實例,匯集材料整理如下:①臭氧層破壞:白內障、皮膚癌等疾病發病率增高;②溫室效應:可使極地和高山冰川融化而引起海平面上升,③酸雨:可影響植物生長、并造成植物死亡、導致魚卵不能孵化,它對建筑物和橋梁的腐蝕破壞也很大。④生物富集作用:有機氨農藥在水中溶解度很低,但是通過水―水草―浮游植物―小魚―肉食性魚,這樣一條鏈,可以成千上萬倍的富集。⑤生物體富集作用:水質惡化和魚群死亡的現象。如水花、赤潮。⑥白色污染:不易自然分解,降解周期長,降解會產生有毒物質,殘留于土壤、水源、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危及人類生存。

5.第五組到縣人大城建辦公室調查我縣近期縣城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摘要如下:①已經完成投資修建污水處理廠;②城區建立垃圾日清日除制度,垃圾分袋制度,加垃圾填埋場的清理、消毒、防疫工作、完善填埋場的基礎設施建設。③城區公交車、出租車完全使用液化天然氣,嚴格車輛報廢制度和檢測制度。④強化職能部門的職責,加強環保、衛生、防疫、城建的部門的環保設備的建設,完善相關制度,明確相關責任。⑤加強環保法律的學習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好廣播、電視的覆蓋面,在學校、城區廣泛開展各類環保活動。

(四)教學實施

1.多媒體教學軟件《熱帶雨林》《非洲沙漠》《揮師三江》的片斷播放。獲得信息:熱帶雨林動植物種類多,營養結構復雜、生態環境良好;沙漠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甚少,營養結構簡單、生態環境差;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威脅著我們的家園;

2.分組匯報相應調查報告:交通、建筑、工業揚塵是造成縣城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污染狀況隨季節變化因溫度、濕度的變化而變化;縣城城區生活用水水質較差,有大量有害物質進入,主要原因是工業、生活污水進入水源聚集區,城區生活垃圾主要是外運堆埋處理,造成垃圾場傳染病擴散,空氣、水源污染。目前還存在全球性的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生物富集現象、富營養化、白色污染、光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正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毀壞我們的家園;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一大批改善人居環境的措施正不斷地得以落實。學生分組匯報其他補充、評價,教師最后完善補充給予激勵性評價。

3.環境污染的危害與預防措施:學生在自學教材和參與調查的基礎上,自主完成本節課知識目標:①環境污染的種類、危害;②環境污染的預防措施與我們的責任。教師總結提升:全球性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得健康正受到威脅。

4.課后鞏固:學生自制宣傳小報一期,主題:《我愛我的家園》,內容包括環境問題及其危害、預防措施、倡議。

參考文獻:

篇2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已進入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階段,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現行教育中仍存在種種問題:教育理念滯后、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生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過多地強調統一等等,2009年11月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關注到網民對教育的“五大期盼”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實現素質教育問題”。

生態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教育生態學就是研究教育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科學,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N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正是由于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促進了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發展,“生態的教育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關注人的生命和學習,是教育發展和進步的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特別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2 活動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課程資源一般指實現課程目標的一切因素,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活動性課程資源既是條件性課程資源,同時也是素材性課程資源,按照空間分布的特點,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活動性”主要指學生親身經歷和參與的體驗性和實踐性活動,如課堂的探究活動、測量活動、交流活動、游戲活動;課外的研究性學習、調查訪問、參觀學習、物理小制作、物理小報和墻報、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等等,這些活動既與物理學科密切相關,又與其他學科互相滲透,夸美紐斯在論述科學教育法時指出:“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地放到學生的各種感官跟前,通過視、聽、嗅、觸摸等感官知覺的方法,可以使知識一經獲得,便永遠得以記住”,活動性課程資源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剛性需求,是學生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就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雖然素質教育說得“轟轟烈烈”,但“應試教育”還是踏踏實實,“應試教育是非生態的,是掠奪性的教育,它掠奪了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破壞了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態環境”,因此,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刻不容緩,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式的系統,教育生態能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返璞歸真,將時間和空間更多地留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內心需要,活動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可以讓學生跳出狹小的教育環境,學生不僅在課堂和校內進行學習與活動,還可以拓展到家庭、社區和其他多個領域中,教育生態還是物理新課程改革的助推器,“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的評價體系,”這是物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活動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現行的新課程理念和教育生態的構建完全吻合。

3 做活動性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教育生態中包涵了人的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心理環境的綜合影響下,多種因素同時并存并相互制約,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教學,人的因素主要指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是主體因素也是特殊因素,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同時也是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性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學生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的經驗、體驗、感受、創意、見解、問題、困惑等都是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具有很強的動態生成性,因此,教師和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

3.1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中開發和利用活動性課程資源

生活是教育生態的源泉,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這個重要的資源需要教師智慧的引導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例如:生活中大多數人每天都會照鏡子,圍繞選鏡子,師生共同開發了一些活動性資源:①體驗牙科醫生為什么要先把小平面鏡在酒精燈上燒一下再放人人的口中觀察牙齒的背面,分組活動時先用嘴巴直接對著小平面鏡哈氣,水蒸氣遇到冷的鏡面液化形成小水滴而使鏡面模糊,看不清自己的臉;接著將鏡面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晃幾下,再對著小鏡子哈氣,小鏡子沒有模糊,能看清自己的臉,表明遇冷放熱是該實驗中液化的必要條件,②用激光小電筒直接對著墻上的某個目標照射,再用一個不透明物體擋住光路,光不能照到目標上,然后利用一個小平面鏡來改變光路使激光可以照到指定的目標上,這個活動作為光的反射的新課引入較好,③演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時可以做演示實驗或分組實驗:將多張清晰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圖片投影在蓋住平面鏡的白布上,正當學生欣賞圖片時,忽然拉開白布,露出鏡子,一下子什么也看不見了,學生頓時驚訝地叫起來,通過觀察和體驗知道了什么是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還可以在比較暗的環境下做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實驗:把小鏡子放在白紙上,當手電筒正對著小平面鏡和白紙照時,人從側面看到白紙比較亮而小鏡子比較暗,因為白紙發生了漫反射,而小鏡子發生了鏡面反射,④用兩塊平面鏡兩次改變光路來體會潛望鏡原理:學生兩只手中各拿著一塊平面鏡,調整兩塊平面鏡的位置,從下面這塊平面鏡中看到前方被擋住的目標,⑤用學生最喜歡的游戲形式來體現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先觀察平面鏡中自己的像,然后每兩個同學一組做鏡面游戲,反映出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各種猜想;接著用探究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類似于這樣的活動資源我們開發了很多,課堂和課外盡量讓學生多活動、多參與、多交流,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素材,不斷喚醒學生的自信意識和快樂情感,將生活、物理、社會緊密聯系起來。

3.2從自主學習和探究實驗中開發和利用活動性課程資源

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是教育生態的真諦,自主學習的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科學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探究學習關注的是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學會運用一定的思維程序去探索科學知識,并應用一些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培養探究學習所需的多種能力。

例如:在對溫度計的測溫原理進行猜測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同學們用一個個墨水瓶或眼藥水瓶和細管子自制了簡易溫度計模型,在瓶的蓋子上用剪刀鉆個小孔,使

細管子剛好緊緊得插在里面,在瓶里灌滿有顏色的水,再把插好管子的蓋子蓋上,制成了溫度計模型,把溫度計模型放在熱水里,看到管中液面上升;再把它拿出來,看到管中液面下降;再把溫度計與該實驗對比,同學們交流后總結得出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再譬如:探究冰、燭蠟的熔化和凝固特點實驗,通常用“水浴法”先做熔化實驗,停止加熱后自然冷卻再做凝固實驗,這個實驗時間比較長,實驗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我們對該活動進行了資源的二度開發,讓學生先做凝固實驗再做熔化實驗:在小燒杯中倒入冰鹽水,用冰鹽水做冷卻劑;小試管中倒入適量的自來水,加一個不密閉的蓋子,蓋子上插一根量程合適的溫度計,把小試管放入燒杯中,每隔30秒觀察一次狀態并做好溫度記錄,不太長的時間內就能完成凝固的探究活動;接下來在把小試管從冰鹽水中取出來放在自然環境中做熔化實驗,根據實驗收集的數據描繪圖象,分析歸納得出熔化和凝固特點。

探究活動的課程資源需要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并力求創新,我們把課堂內的探究活動分為三種不同的探究形式:一是教師的演示性探究活動,如:“探究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二是學生的分組探究活動,如:“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三是演示和分組相結合的探究活動,如:“探究電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將課堂探究與課外探究相結合;簡單的探究活動與拓展性探究活動相結合,許多同學還在家里和課外興趣小組中開展多項探究活動,如探究“紙飛機怎樣才能飛的更遠”;“研究雞蛋的浮與沉”;自制“水編鐘”探究音調的高低與杯中盛水多少是否有關;“用近視眼鏡和老花鏡來探究透鏡對光的會聚和發散作用”;“探究皮球的反彈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調制“雞尾酒”來研究對比液體密度的大小;“探究水果電池的電壓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

3.3從參觀調查和課外小制作等綜合實踐活動中開發和利用活動性課程資源

生態系統論認為,任何一個系統只有是開放的,與外界的環境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統才是有活力,才能不斷發展,綜合實踐活動是教育生態的根本,以調查研究、技術實踐為主要形式的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單一學科相對獨立的框框,改變了學科本位思想,使學科之間相互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性教育、自主性管理、自主性學習、自主性鍛煉、自主性創新和自主性發展。

例如: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江蘇科技館、南京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南京市明文化村陽山碑材等,同學們積極參與科技館內的各項活動;在陽山碑材附近采集與碑石材料相同的小石塊,回校后自主研究碑石的密度,同學們還以小組為單位走向社會開展多項調查研究,如:噪聲污染、水污染、光污染調查;調查本地市場上電器插件的安全性能等,活動之前教師對如何開展調查、如何設計問卷、如何撰寫調查報告等方面進行了必要的指導,同學們不滿足于課堂上所學知識,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詢資料,他們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錄制各種聲音、拍攝相關照片和采集被污染的水樣等,調查中采訪了部分市民,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各種污染對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同學們積極撰寫文章或調查報告,制作課件交流展示,許多同學針對我校地處交通要道,過往的車輛產生的交通噪聲是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的主要噪聲來源,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不少同學還提出要給上級主管部門寫信,請求建起透明板墻來阻擋噪聲的傳播。

在技術實踐方面,同學們人人動手,積極參與,完成了一大批小制作作品,有各種小樂器,如長笛、古琴、二胡和打擊樂器等聲樂作品;制作了針孔相機、萬花筒、魔箱、潛望鏡等光學作品;設計制作了由簡單機械組成的機械模型、簡單的電路模型等等,許多小組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或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進行調整和修改,在設計的功能和工藝水平方面不斷改進和提高,如制作了可伸縮長短、可旋轉360度角的潛望鏡;制作了富有創意的“防盜錢包”……,很多學生在技術實踐活動中,靈活應用電子元件替代傳統零件,不少學生用蜂鳴器代替電路中的電鈴;用發光二極管代替普通小燈泡,制作的電路模型非常美觀且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