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現象舉例及分析范文
時間:2024-03-22 16:2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現象舉例及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方向及價值
(一)傳統文化傳承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基礎,從中小學美術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學美術教育不H僅是美術技能技巧的傳授,而應該是在一種文化觀的觀照下學習,應該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中理解美術。對于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傳統文化有所繼承,有所延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并取其精華融入到教育過程始終,發揮其巨大作用。打個比方來說,兒子與母親有著血緣關系,母親的基因遺傳至兒子。因此,了解母親有助于了解兒子,反過來說,了解兒子也有助于了解母親。傳統文化與美術也是母與子的關系。美術是傳統文化之子,則必然存在著傳統文化的基因,那么通過對美術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傳統文化母體。
為了更好地通過美術了解傳統文化,也為了更好地通過傳統文化了解美術,可以讓中小學美術課程走進傳統文化,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二)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運用和重視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優秀的中小學美術教材了解可知,與傳統文化有關聯的課程逐漸增多,將現在所缺失的傳統知識揉合到美術教育中去,讓藝術生活化,讓文化與教育不再脫節,讓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加入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所以,在缺少情感與關懷的信息時代,具備人文關懷特征的傳統文化被慢慢記憶起來。學校美術教育在這一時刻肩負重任,通過美術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和對于培養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自身的審美觀念,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激發珍惜美術遺產、關愛民族文化的情感,讓學生學會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莫讓“遺產”變“遺憾”。這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
二、讓傳統文化滲透于中小學美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這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面已論及美術教學不僅僅是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活動。所以美術教育必定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從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探討與實踐。
(一)在欣賞課中滲入傳統文化理念
就拿《中國傳統色彩印象――中國紅》的一節欣賞課舉例吧。首先,以圖片呈現事實:這些圖片包括春節期間的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物上的紅色;敦煌壁畫中的紅色;油畫《開國大典》中的紅色;剪紙作品、婚慶服飾、影視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紅色;劉翔運動服的紅色……,從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紅色的確是中國人喜歡的顏色,是中國傳統民俗中所常見的顏色。其次,教師點明了“紅色是令人熱血沸騰的顏色,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最喜歡的顏色,它象征著喜慶、熱鬧,代表著吉祥、如意,更是讓每個炎黃子孫驕傲的顏色。”這里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講明紅色的象征意義,比如在五行中是火的顏色,其二是教師對形象后面的文化進行一定的發掘,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吉祥如意的追求。接下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紅色的運用的方法。如果教師將第二個環節取消,直接由舉例進入到介紹傳統文化對紅色的運用,并繼之于進行操作活動,那么這樣一節課雖然有中國傳統文化之題,卻無中國傳統文化之實了。
(二)在技法課中滲入傳統文化
美術技法教學中教材要求對學生安排一定內容的臨摹寫生、創作等課業實踐,應該說,這是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最好時機,使學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國傳統美術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篇2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 澳大利亞文化課程教學 “任務型”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在澳大利亞文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 傳遞式的教學模式一直比較通行, 學生往往成為教學的附庸, 學生的獨立思考受到壓抑。建構主義教學觀正是針對傳統教學中這種弊端而提出的。本文從對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反思出發, 探討在英語專業高年級的文化課程中,將文化課教學與文學內容有機的結合,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1]學習模式。在文化課教學中加入特定時期代表主流文化特點的文學作品分析,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積極參與思考,培養學生由被動記憶轉變為主動學習的能力,繼而建構文化學習的有效平臺。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互為表里,緊密聯系。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以文化背景作為依托,學習語言就是意味著要掌握目的語言文化。而在現實的文化課程教學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學習途徑始終是任課教師關注的課題。高爾基說“文學是人
學”[2]。不同社會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都貫穿著深刻的人文傳統的演變歷史。因此,本文旨在探討論在英語專業高年級的澳大利亞文化課程教學中,將文化課教學與文學內容有機的結合,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學習模式。在文化課教學中加入特定時期代表主流文化特點的文學作品分析,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積極參與思考,培養學生由被動記憶轉變為主動學習的能力,繼而建構文化學習的有效平臺。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當今社會環境下文化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
一、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英語教育領域已經相繼出現了介紹有關英語國家概況的文化課。傳授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風俗習慣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其目的是使學生加深對世界主要英語國家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分析、判斷能力,拓寬知識面,為英語專業的其他課程的學習提供背景知識”[3]。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關澳大利亞文化的內容并不豐富,課程內容只限于簡單的了解和熟悉該國的社會與文化概貌,教學模式枯燥單一,學生學習也僅限于被動地記憶。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對于澳大利亞這個多元文化盛行的國家文化現象深入理解的需要。因此,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掌握其所儲存的文化知識,掌握分析文化內涵的能力已經成為文化課程急需解決的課題。
本課程建設的背景是日益顯現的全球一體化戰略加速發展的進程,和人們對此目標逐步深化的認識。培養二十一世紀復合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確立中國在國際舞臺所應發揮的作用,和我們高等院校產出的合格畢業生有最直接的聯系。這就提出了新形勢下,學校培養人才的新任務,新目標。因此,沿用傳統的教學途徑,僅把掌握文化常識視為培養語言專業本科生的主攻方向,顯然已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然而,膚淺的添加一些教學內容,也不能從根本上動搖過時了的教學理念的根基,隨之產生的問題簡要分析如下:第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文化課程是一種單向的知識傳遞,學生按照教師確立的程序和步驟被動接受所傳遞的知識。教學雙方都感到索然無味,導致機械的死記硬背;第二,文化課程對教材要求的時效性很強,一些教材的選材針對性不強,內容滯后;第三,傳統文化課程的內容比較淺顯,簡單地背誦地點,時間,事件,不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文化內涵。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任課教師“傳遞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在交互學習的環境下參與分析現象,解釋問題的過程,這些都是任課教師關注的問題。
二、建構主義教學觀
當今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皮亞杰等思想的發展,它強調學生透過“親自直接參與”的方法去完成學習過程[4]。學生在由“實踐中學習”,而非依賴老師“告訴他們”一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開始建立一種能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適應的全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5]。在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的倡導下,教師的作用不是規定學習者學到什么, 不是語言的解釋者, 而應是課堂的組織者、任務的提供者、學習的促進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 培養學生應對真實生活中交際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討澳大利亞文化課程與澳大利亞文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建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從一個具體問題切入文化主題,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深入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思想的獨立性。在介紹文化常識的同時,為學生補充相關文學資料。通過配合對文學作品所展現的立體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化學生對澳大利亞文化內涵的認識,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建構主義”理念指導下的澳大利亞文化課程
本文以建構主義倡導的教學設計理念的指導下,采用“文化+文學”的教學手段,有機地、整體性地提供極富時代感的知識信息,用知識建構起來的多維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搭起研究性學習的平臺,使學習的起步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開始和展開,并通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啟發學生在大學階段學習的自覺自主性、分析思考的能動性、和在知識積累基礎上的創造性。具體設計如下:
1. 為學生提供可以在網上閱讀的資料庫,并時時更新,在課前組織學生帶著“任務”閱讀,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對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對課程所涉及到的難點熱點問題的認識。 轉貼于
2. 為學生提供有關澳大利亞文化方面的多媒體資料,利用各種音效形式使學生生動形象地了解澳大利亞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充分理解文化內涵。
3. 在課程結束時,除了必要的信息考查,還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當下產生的一些社會文化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寫出相應的課程論文,幫助學生鞏固加深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科研動手能力以及論文的寫作能力。
具體教學內容舉例如下:
1. 該課程設計把澳大利亞文化按照其社會的發展過程分成三個部分進行講解:第一部分為澳大利亞土著文化,第二部分為澳大利亞的罪犯文化,第三部分為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這三部分都搭配與其相關的文學作品的介紹,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現象,培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例如,第一部分中選取當代澳大利亞著名土著作家多麗絲皮金頓的傳記作品《漫漫回家路》 (Doris Pilkington’s 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6],講述了其母親的親身經歷,揭示了澳大利亞土著人所遭受的種族壓迫,分析該作品所反映的澳大利亞文化進程中土著人民“被偷走的一代”;第二部分選取代表澳大利亞民族文化英雄奈德.凱利(Ned Kelly)的相關作品 (The Jerilderie Letter)[7],分析作品反映出的澳大利亞文化中“反抗權威,反抗政府”的民族精神;第三部分中選取有多元文化代表的澳大利亞作家布來恩卡斯特的《中國之后》 (Brian Castro’s After China)[8], 分析作品中后現代的多層敘述、故事重疊法,解構傳統的東方和西方、男性和女性形象,進而得出其所反映出的當今澳大利亞文化的變遷以及在新時代新社會環境下作為澳大利亞這個多民族國家主體的人的活動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共鳴,等等。另外,一些具有時效性的補充材料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文化的變遷及其內涵。
2. 利用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積極探索利用現代化的語言教學手段,比如利用多媒體、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盡可能向學生提供和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并且親身體驗到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指導學生查工具書,進行網上閱讀,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有別于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其目的在于培養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歸結到此課程是要培養學生對文化現象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文學作品這個平臺,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在課堂中,教師思考如何為自己清楚地定位,如何輔助學生分析作品中所滲透出的文化內涵,是一個課前重要的環節,因此教學任務比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照本宣科更具挑戰性[9]。在教學容量大,課時少等諸多條件的制約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識別力,理解力和判斷力,將教與學有機地統一,也是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 1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
[2]蔣承勇.西方文學“人”的母題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
[5]何克抗.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5).
[6]Pilkinton, Doris and Nugi Garimara. 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 2nd ed. St.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2002.
[7]Kelly, Ned. The Jerilderie Letter.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Alex McDermott. Melbourne: Text Publishing, 2001.
篇3
摘 要: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雖然有著很多共性,同時也存在著差異。由于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導致了英語和漢語詞匯的不同語義聯想。所以,在動物喻意的理解上也必然會出現分歧。這樣的差異就要求翻譯工作時要仔細斟酌。
關鍵詞: 文化差異;對等翻譯;龍;鳳
一、引言
翻譯是溝通不同民族文化的語言橋梁。翻譯的重點不僅僅在于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的交換,而更在于兩種語言文化內涵的傳遞。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特定民族的文化、歷史,價值觀念、社會習俗、和思維方式的載體。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翻譯要達到預期效果,必須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本文試圖從功能對等角度出發,來探討中西方在對“龍”“鳳”理解上的不同所應采取的翻譯策略。
二、 功能對等理論概述
上世紀八十年代,奈達的翻譯理論傳到中國。在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奈達的翻譯理論屬于介紹得最早、最多,影響也最大的翻譯理論之一。
1964年,奈達根據翻譯《圣經》的經驗,出版《翻譯科學探索》(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書。在該書中,他首次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即是“ closest,natural equivalent”。直到1969年,奈達在與塔伯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指明:
The translators must strive for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In a sense this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ing of the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utterance(Nida and Taber 1969:12).
也就是說,奈達在此強調動態對等并不是指必須和原文的語義結構以及形式做到對等,而是強調以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信息。
1986年,為使人們真正理解其理論,奈達開始從交際學角度完善對等概念。在與瓦德合著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翻譯中的功能對等》(From One Languageto Another)一書中用“功能對等”來代替“形式對等”。他認為,在語言之間、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對等語,來實現交際。“功能對等”強調對等翻譯要考慮影響理解的各種語言和文化因素,使譯文能能與目標語言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對等,也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這樣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即是使目標接受者達到最高程度的理解。總結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就在與三個關鍵詞:最貼切;最自然;等意義的。
舉例來說,漢語中的“紅糖”,英語翻譯應為“brown sugar”;“黃”應譯為“blue film”。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red”(紅色)一詞帶給人們的多是暴力或血腥的聯想意義;而“blue”雖指藍天的顏色,但英語中藍色多喻指“黃色的”、“下流的”,以及“情緒低落”、“心情不悅”等意義。
三、 功能對等理論的局限
功能對等理論是以《圣經》翻譯為著眼點,創造性的將接受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將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反應是否對等作為衡量翻譯的最高標準。在這一理論指導的指導下,譯本也可以做到更具客觀性和合理性。
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可忽視。
由于某些特定的文化現象產生于一定的文歷史化環境,反映的也是獨具一格的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如流傳至今的習語、成語以及圖騰。這些文化現象具有極強的民族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構成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如果單一的只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而采取功能對等的原則去處理,這樣不可避免的就會失去很多源語文化本身附帶的信息。
如,英語習語“a cat on hot bricks”,直譯過來就是“熱磚頭上的貓”,這在漢語中是無法找到相應的說法的;而按照功能對等的原則,則可譯為“熱鍋上的螞蟻”,這樣就達到了理解的目的。讀者會很清楚這句英語習語所表達的意思。然而,隨之而來的是,讀者雖然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可是會誤以為英語文化中,“螞蟻”也可以用來表達“焦急”這個意境,這樣就容易模糊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性。
四、“龍”“鳳”的英語翻譯
“龍”與“鳳”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標志。在中西交流中,必然會涉及到這兩種文化標志的翻譯問題。很多情況下,“龍”與“鳳”都相應的翻譯成了英語的對應物“dragon”和“phoenix”。只是,這種翻譯卻忽視了這兩組詞在各自文化中內涵上的差異。
“龍”與“鳳”在中國文化中都是尊貴的象征。自古以來,“龍”與“鳳”就被用來象征皇帝和皇后。如古代皇帝就一直被認作是“真龍天子”;在民間,亦用“飛上枝頭成鳳凰”的說法來形容脫離貧窮地下的地位而突然變得尊貴的人。
而“龍”、“鳳”在翻譯中的對等物“dragon”和“phenix”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dragon”是一種形似蜥蜴,口能噴火的兇殘肆掠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如西方把與上帝作對的撒旦稱作“the great dragon”。而“phoenix”則更多的是象征著“重生”和“復活”。
由此看來,將“龍”“鳳”翻譯成“dragon”和“phoenix”是不可取的。
五、 解決對策――注解翻譯
根據以上分析,綜合功能對等翻譯的局限和中西“龍”“鳳”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加上“龍”和“鳳”在中國文化里的特殊地位,筆者認為,在翻譯時應采用注解翻譯的策略。注解是譯者實現翻譯目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采用注解翻譯,一方面能使接受者理解其意思,同時能最大程度上理解其文化內涵,這樣,在翻譯中就可盡量避免失去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語所要傳遞的信息。比如,把“She is a lucky dog”譯為“她是一個幸運兒”就無法傳遞出“dog”這一意象在英語語言文化中的特點。
所以,在翻譯“龍”與“鳳”這兩個特殊的文化詞時,要給予特別的翻譯手法,這樣才能取得翻譯的最佳效果,讓“龍”與“鳳”的國俗語義盡可能的得到傳遞。(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篇4
關鍵詞:群眾文化;廣場舞蹈;自發式;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4-0096-02
一、普及傳播民族舞蹈文化
曾經有文化人類學研究學者說過:“只要你跳個舞給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的確,“舞蹈作為一種文化曾是許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點’。在今天也是如此,許多民族還保留著自己特色鮮明的舞蹈文化傳統,有的舞蹈文化還作為國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說是完全了解這個世界。”中華民族擁有著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民族舞蹈文化,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給各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少數民族言傳身教傳承下來的民族舞蹈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隨著當代信息與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加上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與沖擊,導致了整個民族的年輕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輕視,一些承載著人類重要文化進程和價值的藝術形式――民族民間舞蹈,在與大眾文化的交鋒中敗下陣來,正在逐步的遠離人民群眾的視野。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理想、信念和倫理道德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在人民的長期的生活勞作中起到宣情、教化、激勵的重大功能,同時也是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民族自信力,增強民族歸屬感的重要載體,還是各民族增進相互交流,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有效方式。加強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是當今政府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心聲。如何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使其不被盡快置于博物館中成為歷史,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同樣,保護和傳承民族舞蹈文化,是實現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必須依靠人,人本身才是人類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民族舞蹈來源于各民族人民,以其通俗、淺顯、便捷的特點,直接地反映各民族人的生活、生產與情感,為各民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是人民勞動的結晶。因此,只有反映、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和情感,才有發展動力。所以,民族舞蹈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僅需要大量的專業舞蹈的群體,更需要其他非專業的更大的重要群體,只有在人民群眾中間大力地普及和傳播民族舞蹈文化,讓更多的普通民眾了解和認識并且喜歡上民族舞蹈,才能真正的復活民族舞蹈的生命力。才有更廣大的舞蹈文化使者的隊伍,才能真正實現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舞蹈的普及傳播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將舞蹈語言變體后的間接傳播,主要是通過圖畫,舞譜和文字進行的傳播;另一種是舞蹈語言的直接傳播,舞蹈作為一種以人的肢體為語言表達人的情感的藝術,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大多是以口傳身授這種直接傳播方式為主,這就直接導致了舞蹈藝術作為藝術之母,卻沒能像音樂的樂譜,文學的文字那樣也有一種通用規范的舞譜。“由于舞蹈藝術是一種人體的有韻律的運動,人的語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釋的,他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特性,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這也就是說舞蹈藝術的特殊性即它的藝術語言是體態化的肢體語言所決定的。隨著大眾媒體的介入,舞蹈已經可以通過影視和互聯網等方式向人民群眾普及傳播,這也是直接傳播的一種新方式。直接傳播相對于間接傳播更加生動、有效。
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與“農村城市化”的擴張,源于鄉村的民族舞蹈正逐步以“燎原之勢”蔓延到城市廣場的各個角落,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和廣大群眾的參與和喜愛。群眾自發式當代城市廣場舞蹈是廣大人民群眾自覺主動參與舞蹈文化活動的一種形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她們在廣場舞蹈的不斷實踐中,必然會深刻的感受到民族舞蹈藝術的魅力,必然會深刻的了解到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厚底蘊。廣場舞蹈的普及傳播面很廣,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以廣場為中心相互學習、交流,并向四周放射普及傳播。參與者大多是互相不認識,只是因為對民族舞蹈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先是在旁邊觀看然后慢慢的跟著學著跳。他們先是從廣場上學會跳某個民族舞蹈,等了解和掌握了某個民族舞蹈的動律特征和民族文化背景,就帶回到各自居住的區域去教他們的熟人,就像“滾雪球”一樣,會跳的人越來越多,知道某個民族的舞蹈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使民族舞蹈能夠從鄉間走向城市,從廣場走向社區,然后又從城市返回鄉間,從社區返回廣場,如此反復,使得民族舞蹈文化在人民群眾中間不斷的普及傳播。
雖然,自發式城市廣場舞蹈中的民族舞蹈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異,從保護和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這對于普及傳播民族舞蹈文化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發展的,這是難以避免的發展規律。而民族舞蹈文化也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而作為民族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人民群眾真正喜歡的、真正需要的、真正掌握的才是民族舞蹈文化不斷適應時代要求的根本動力和出發點。因此,可以說群眾自發式的當代城市廣場舞蹈,為民族舞蹈文化的普及傳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為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推動建設當代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創造出來的完全與鄉村的聚居方式不同的一種全新的文明情境。世界著名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就明確地指出,“城市文化歸根到底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因為城市從一開始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結晶,所以,它總是反映著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產方式、人際關系、哲學觀點、等。城市文化的產生和建設,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土壤。固然,一個城市文化特質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交通條件和繁榮程度是分不開的,但是與人類的活動這一人文要素也是密不可分的。當一個城市的市民對本民族、本地區和本城市的歷史、傳統、及其載體的一種成熟的認同了的看法及行為表現,即對這種城市文化的認同,有一種“集體意識”。自發式當代城市廣場舞蹈在催化城市文明、推動城市文化建設方面主要體現出四個方面的特性:
(一)集中性。城市的本質就決定了城市文化的集聚、融合,它具有凝聚各種文化基因的天然膠力。城市從來就是個種族、各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爐。城市就是這種生動的、潛移默化的相互作用的中心,新的種族、新的社會形態從這些相互作用中產出來。在各種新影響的沖擊下,他們身上潛藏的創造力被解放出來,而各種交互作用的潛移默化過程則不僅產生了各種職業類型,同時也產生了各種精神氣質類型。人類社會發展總的趨勢是城市化,人類的財富、信息、權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為中心匯集了起來。這個集中融合的過程使城市文化更具有社會化、他的涵括面越來越廣、凝聚力愈來愈強。自發式當代城市廣場舞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把群眾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文化上的統一體,它集中了社會各階層的群眾走進一個開放的空間,他們在這個空間里面用時尚潮流裝扮自己、借助動感的音樂和熱情奔放的舞姿來展現自己內心的感情和身體的青春活力,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城市的形象。也正是依靠這種自發狀態下的凝聚力和集中力,使得一個城市的文化變得更加形象和生動,使得一個城市有可能變成一個偉大的城市,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形象的城市,推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為建設城市的特色文化提供了一種巨大的力量。
(二)地域性。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城市在歷史的不斷進程中,形成了各自差異的地域文化,這種差異化的地域文化又具有著差異化的特色,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種歷史性的地域文化。有人說過,民族文化和地區亞文化的鑒別無疑與地理上的考慮相聯系。舉例來說,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份,它的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在于26個民族在文化上可以認同的人們不得不接受云南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空間。這就是所有聚居在云南這個地區的人民對其所在的城市文化產生的一種認同感、歸宿感的基礎,也是云南城市個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今,伴隨著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使當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是這并沒有完全取消云南的獨特民族文化,相反還刺激了云南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現代化方向發展。云南群眾自發式當代城市廣場上的彝族舞蹈、傣族舞蹈、白族舞蹈、哈尼族舞蹈等等正是生活在云南這片紅土地的上的各族人民對云南民族文化的強烈的鄉土認同。特別是對于剛剛進入城市生活不久的城市人而言,跳民族舞蹈這是一種潛在的回歸,回歸到“原生態”的鄉村生活,并通過這種方式重新找到新型城市人的心靈歸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廣場民族舞蹈在表演中寄予了城市人對原生態鄉村生活的深情厚誼,展現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從中可以窺見一個城市對待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態度。
(三)層次性。法國歷史學家莫里斯?艾馬爾指出:城市是一個縱橫交錯、布局密集的空間,是按照雖不成交但人人均需要嚴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規部署的,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個層次上的規定,決定了文化的復雜性。所以說,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復雜、綜合的統一體。城市文化從它的精神和物質的表現形式及關系角度來分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社會觀念、制度、宗教等;二是社會生活、習俗、審美等大眾文化;三是前兩者的物化。自發式當代城市廣場舞蹈往往承載了一定的城市居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審美方式。當城市居民不再為在外面跳舞為恥辱,他們都有了展現自我的意識和審美需求,或許走進劇場去欣賞高雅藝術是另一個層面的審美需求,但是當她們開始從麻將臺走向城市廣場,開始尋求一種適合自己通俗文化審美要求的形式表達,使得城市文化不會是一種單一的形態。而這種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矛盾和碰撞使得一個城市文化產生了內在的張力,而這種張力會對文化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驅動作用。
篇5
我國的武術散打運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展至今已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為中華武術的神韻再現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無可置疑的貢獻。風雨坎坷,褒貶共存。面對現今存在的突破瓶頸,作者從歷史發展和文化背景及技術理論多個角度,較全面地對武術散打競技形象的塑造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研究,以期為我國武術散打運動的發展提供一家之言,拳拳之心于字里行間。本刊專發此文,誠盼共鳴。
當前,國內外普遍歡迎武術以“過招”來展示自己的時代新顏。同時考察武術的諸多內容,散攤打較之套路相對容易做到訓練的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比較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和評判量化的要求。同時,人們有理由要求以散打作為武術進入奧運、走向世界體壇的先導,把散打實踐包括對散打的系列理論研究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這是一項具有現代眼光和歷史意義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以科學發展觀來觀照和指導,精心塑造出那種既能夠煥發濃郁民族風格、彰顯武術獨特魅力,又足以被國際體壇接納、受到整個社會普遍認同的武術散打競技形象,無疑是當代武術發展與繁榮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一個時期以來作為競技的武術散打進展的狀況。
1982年首屆全國部分省市武術散打表演賽敲響開場鑼鼓,至1985年,可以看作是散打試驗的起始階段。這一階段中,散打的水平明顯較低,出現了兩種令人不甚滿意的態勢。一是某些多年從事傳統武術練習的選手,面對身著護具猛沖猛打的對手無技可施。不要說難以打出武術的特點,而且每居下風,最終不得不放棄蘊蓄民族風格的打法,也去迎合一味猛沖猛打的那一套。二是某些很少甚至壓根沒有學習過武術的運動員,他們由于身體素質好,具有拳擊或摔跤的手段,借助敢沖敢打,憑著“拳擊加摔”,硬是登上了領獎臺。此情此景,昭示武術散打的教練員、運動員和理論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創新散打技法方面下功夫,必須得在競賽規則的提倡和制約上做文章。自1986年到1988年為散打試驗的技術進步和規則改革階段。這一時期,散打的技術水平有了提高,呈現出兩種值得肯定的進步。一是對抗雙方運用武術的技法有所增多,有的動作已經富有武術風韻。據統計和錄相資料表明,賽場上傳統技擊的腿法、跌摔、拳法乃至組合動作得到普遍運用。不僅前一階段風靡賽場的“拳擊加腿”打法失去了壟斷地位,而且武術的技法特點漸漸顯露光彩,引起了觀眾的濃烈興趣。二是競賽規則逐漸放開,越來越有利于發揮武術技法的特點。比如早先規則規定禁擊頭部,第一步放開為可以用拳輕擊,第二步再放開到可以用拳重擊,最終完全放開可以用腿攻擊頭部。顯然,規則的這種改動并不單單意味著對進攻者有利,更有價值的是它迫使運動員注意對自己頭部的防護。而注重防守恰恰是武術散打區別于其它搏擊項目的顯著標志之一。攻的凌厲,防的嚴密,攻的傳神,防的巧妙,這樣,精彩的畫面才能躍然擂臺。從1989年至今,是散打試驗趨向成熟和定型的階段。這段時間,有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散打列入國家正式比賽項目,進入了全運會,舉辦了全國武術散打冠軍賽、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散打世界杯、無拳套、無級別、無演繹的“康龍武術大會”等重大賽事。同時,組織散打頻頻與歐、亞、美一些國家的自由搏擊、拳擊、空手道、泰拳等過招較技,促進了散打的國際化。從技術層面講,“拳打腳踢融合快摔”的基本格局大致形成,技術的規范化也顯露雛形。拳法,主要集中在沖(直)、貫(擺)、鞭、橫、劈、掄、等;腿法則相對表現為踹、踢、彈、剪、蹬、擺、掃、勾掛等;而摔法大多為夾頭過背、抱腰勾掛、抱腰別腿、抱單腿摔等。另外,在完善規則(科學化)、采取電子計分(現代化)、頒布“武英”“段位”稱號諸方面也都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然而,從武術進奧的高度來看問題,仍然有一個關鍵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立獨行的武術散打競技形象尚未能鮮明、生動地樹立在世人面前。這是因為,隨著散打的動作向規范化靠攏,運動員的技術水準越來越相仿接近,單純得分觀念壓倒一切,導致了技術范疇的過于單一和狹窄,成為散打技術中武術含量不夠豐富的障礙。同時,盡管規則上鼓勵運動員施展具有濃郁武術色彩的攻防動作(如1990年規則規定前掃腿、后掃腿、轉身后擺腿運用成功均得3分),但由于在理論和實踐上并未解決好技術要素,運動員應用起來往往難以奏效,因此響應者寥寥。而那些飽含傳統技擊風格、在實戰運用中又有一定難度的動作招數,在賽場上更是鳳毛麟角了。具有特色的武術散打競技形象,也就難以光彩照人了。
武術散打作為競技發展的三個階段,其實踐說明了什么呢?
首先,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一個時期以來總攬推動武術散打運動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在“積極、穩妥”原則的指導下,付諸實施的具體舉措也基本符合國情和武術發展的客觀實際。那些舉措總體來說,可以歸納為將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武術技擊面貌為經,以當代國際搏擊的基本風姿為緯,通過對這種經緯交織組成的參照系的不懈追求,比較準確地勾勒出了散打競技的座標,比較科學地為今天的武術散打競技畫了像,定了位。散打競技只能是源于傳統技擊而又不同于傳統技擊,既顯示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又歸屬于現代體育的競技項目。
第二,它以同樣不容置疑的事實昭示,現在擂臺上奔突的散打競技形象離歷史性的要求,與人們期待的散打競技形象尚有相當的差距,競技水平也與實際上應該達到并且可能達到的高度存在明顯的距離。散打要真正成熟,不僅在實踐上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呼喚在理論方面對散打競技的民族化、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等系列課題作出應答。人們有理由說,武術的最終進奧,在這個平臺上向整個世界展現魅力,蓋在于能不能夠塑造出充盈民族風格、豁透技術優勢、符合量化要求的武術散打競技的嶄新形象。
(二)
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武術散打從內容到形式都脫胎于傳統技擊術,它的身上理應滲透出傳統技擊的基本要素。散打的任何改造發展,都不能不受到這些要素的影響和制約。那種認為散打既然是一種競技形式,那么應當與傳統技擊干系不大,而傳統技擊也難以運用到散打技擊之中的觀點,在理論上是割斷歷史的,在實踐上則必然導致散打競技無法展現民族風格和武術特點。我們說,勾勒散打競技的技術范疇,離不開一根對角線。一角連著傳統技擊中昔日用于實戰格斗的招數、技法、練功法(剔除掉現代競技明令禁止的內容);另一角是傳統技擊中原本就屬于古代競技的搏擊技能、攻防手段、制勝元素。不要以為傳統技擊術的優勢除了“一招制敵”外,就再沒有了其它的內容。實際上,傳統技擊術中摒棄了“一招制敵”,現代競技也不準使用,去掉了華而不實的玩意(競技對抗中難以實用),仍存在著既符合現代競技要求,又足以臨場實用的內容。據湖北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的木蓖漆畫顯示:競技場上有三人在線,一人進攻,一人左架右打,雙方一來一退。另有一人與那兩個力士之間錯位而立,且具有手勢動作,估計應該為裁判。另外,在河南南陽漢畫館珍藏有一塊刻有徒手對打場景的漢畫像石。圖中表現的是:三位勇士正在進行搏擊格斗。位居中間的一人似弓步出拳迎戰左右敵手,為一對二的散打局勢。左邊一人作跳躍奮勇向前狀,他一手握拳,一手亮掌跨步進擊;而右邊一人則也呈似弓步防守自衛的姿勢,雙手拳掌并用。整個畫面簡潔精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散打動作剛健有力,實戰感覺生動逼真。這些史料表明,自古以來中華武術就蘊涵著豐贍的散打競技手段。將這些手段開掘出來,展現在擂臺賽場上,既能噴薄出實戰武力,又能顯示出武術特點、活脫出鮮明的民族風格。
任何民族的文化傳統都必然受到本民族的觀念、思維、意向、情趣、習俗、風尚、心理結構、生活行為方式和知識系統的影響和制約。現代武術散打(盡管歸屬于競技的范疇)既然脫胎于中華文化現象之一的傳統武術技擊,它就不能不彪炳出濃郁的中華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格。有一種觀點認為,武術散打作為現代競技,更多地須體現出競技的共性。其實這種觀點帶有片面性。因為雖然是同為競技格斗項目,其技擊規律大體相同,然而這并不妨礙各個民族的競技格斗帶有自己民族的特點和風格。舉例言之,拳擊中的直拳和武術中的沖拳無論就形式還是勁道分析,相差均不大。可是考察其整體發力以及相配合的身法、步法和戰術卻大相徑庭。顯然,那種皆屬進攻技能的共同性,并不能沖淡更不可能淹沒民族風格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就說中華武術的民族風格吧,從形式上講,競技雙方無論是拳打、腿踢還是快速跌摔,都豁透出武術的特點。拳打不能等同于拳擊,腿踢應當有別于跆拳道,跌摔與國際式摔跤也是大相徑庭。而比賽的禮節、出場儀式(包括音樂效果)、裁判員的服飾、手勢、口令(譬如運動員用明顯的武術技法擊中對方,裁判可類似柔道喊“一本”那樣,喊出某種武術裁判專門用語)、運動員護具到整個賽臺風格、賽場氛圍、評判規則,無不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絢麗色彩。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不可能混同的。以內涵而言,傳統技擊的理論核心和技法屬性源于中國恢宏豐厚、玄妙艱深的古典哲學。它的特點在于,其不限于只接受某一種哲學、理念的影響,而是接受多家理論學說的熏陶與感染。無論在人體潛能的開掘還是在攻防技巧上的升騰,均至少折射出儒、釋、道三大家復雜哲理的光束。如太極拳推崇處處含球、以圓力見長,形意拳講究對稱合力、踏中取勝,八卦掌注重走圓順勢、陰陽相對,少林拳要求四平八穩、虛實互用,就飽含“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的儒家學說;對功法和技藝追求終生修煉,演練時注重意與氣的感受與存蓄,使用時主張模擬自然現象和借鑒禽蟲猛獸的捕食搏擊技能,以及采集天然之外氣充實丹田內氣的氣功修煉法,則無疑同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宗旨如出一轍;結合自身體力條件,矢志不渝苦練功夫,信奉存正去邪的規則,和佛門的禁欲修行、驅降雜念、苦志成佛的思想相映相合。在上述思想的影響下,傳統技擊臨戰應用突出一個“藝”字,講究發揮人的內外整體功能,強調以勢奪人。交手時既可以以巧勝力,又可以以力打弱;既以柔克剛,又以剛克柔;既以圓打直,又以直打圓;既以長制短,又以近制遠;既可先發制人,又可后發制人;既以虛擊實,又以實擊虛;既以拳制腿,又以腿制拳……這些被概括稱之為武魂神韻的傳統技擊術內涵實在豐富,決非其他民族的競技格斗所能同化所能替代。
篇6
關鍵詞: 社會語用學 語用原則 語言服務
1.引言
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同時,如此大型的國際賽事又考驗著我們的接待水平。來自五湖四海的運動員和觀眾云集北京及奧運友好城市,信息公告和語言交流成為迎接客人的首要環節,奧運語言服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何使提高語言使用效率,避免誤解和語用失誤,同時體現奧運的人文色彩,展示中國的語言文化魅力,是奧運語言服務必須解決的問題。而語言學中的社會語用原則是使語言服務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理論指導。本文以一些常用的服務用語為例,分析其中暗含的社會語用原則,及這些原則對服務用語的指導。
2.社會語用學簡介
社會語用學是一個學術研究的新領域,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社會語用指人類社會的一切語言運用行為,包括公開和非公開的語言運用行為。狹義的社會語用是指語言在社會上的公開運用,凡是面向公眾的語言運用都屬于社會語用的范疇。社會語用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于西方語用學和現代漢語修辭學。20世紀30年代,Morris最早提出了語用學這個術語。50年代以后,英國哲學家Austin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美國哲學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理論,這些原則和理論為語言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以指示語、前提、會話含意、語言行為、會話結構等作為語用學的基本分析單位。近幾年來,由Verschueren為代表的歐洲語用學家提出了新的語用觀點: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語言的使用應遵循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動態順應等等。語用學從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角度,把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看作受各種規約支配的社會行為,研究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話語,著重說明語境可能影響話語解釋的各個方面,從而發現語用規律。
現代漢語修辭學是從文論、文章學、美學等學科的附屬地位中擺脫出來形成的一門獨立科學。它從交際效果出發,探索言語規律和修辭方法,既對具有修辭色彩的語言手段進行靜態研究,又對言語一般規律進行了動態研究,并將各具有修辭色彩的語言手段置于言語一般規律的調控之中。這樣,修辭學就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使人們感到言語確實有規律可循,并能切實有效地增強語言的交際效果。基于這兩種理論,社會語用以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民俗、語言與教育、語言與經濟、語言與外交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為目標,描述語言現象,歸納語用規律,提煉語言運用技巧,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3.社會語用的基本原則
衡量語言使用好不好的標準,不是詞藻是否華麗,而是看是否符合語用原則。社會語用的基本原則如下:
3.1規范的內涵和功用
語言的運用要通順正確,要符合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修辭、邏輯的規則,符合各民族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
3.2立誠原則
在社會語用中,立誠的內涵指“言誠”和“言真”兩個方面。言誠有兩層含義:一是真誠,指言語主體的態度;二是熱誠,指言語主體的情感。言真指言語行為的信息內容而言。言語所承載的信息內容必須真實可信,絕無虛假成分。
3.3適應原則
適應原則是從語言順應理論中來的。順應論認為使用語言及語言選擇必須適應不同的使用目的和語言環境,必須根據交際目的來安排話語的結構和類型。適應原則是指在社會語用中,語言不僅要“適合內容復雜的題旨”,還要適應語境,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3.4禮貌原則
西方的禮貌原則是基于“避免沖突的策略”,是避免對別人的觸犯或減少人際交往中的摩擦的一種手段。而漢民族言語交際的禮貌,則是看成個人言行準則和社會道德規范,是道德的人格培養,注重倫理關系,珍惜人情價值。中國漢文化的禮貌是“誠于中而形于外”的內心感受。
奧運語言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語言,在遵循這些原則的基礎上,更應有所側重。
4.奧運服務用語中的社會語用原則
奧運會語言服務是奧運會的軟件,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體現“人文奧運”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的社會語用原則可大致歸納如下:
4.1規范性和通用性
奧運會作為世界級的賽事,其用語首先要規范化。英語作為國際公認的通用語,更是奧運賽事使用的最主要語言。奧運服務用語首先是對外,所以我們在英語使用的規范性上要嚴格遵循國際慣例,盡量避免自行創造新的名稱和說法,以免引起費解或誤解。舉例來說,公共廁所的英文標識應該是“Toilet”,而不是現在在很多城市所看到的“WC”或者“Public Toilet”;“前臺”不應直接譯為“Front Table”,而應按其意義翻譯為“Reception”。這類標識性用語的使用尤其應注意其規范性和準確性,因為其所表達的指示性的信息接受面極廣,不規范的表達直接影響服務質量。還有一些用語,其規范性和通用性不太明顯。例如,“我該怎么稱呼你?”的表達,很多人都用 “How can I address you?”其實這是一種不恰當的表達方式,意思為“我很難找到恰當的稱呼形式來稱呼您”,正確的說法應是“What can I call you?”
4.2禮貌原則
禮貌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則。作為一項社會活動,語言也同樣受到這條準則的約束。我們在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比賽者和觀眾時,應注意所用語言的的體性和禮貌性。比如引起別人注意使用的“excuse me”,讓別人做事時使用的“would you please...”等句型。在一些常用的祈使句的句式中,可適當地加上“please”,如“Please don’t smoke on bed.”和“Please don’t litter.”同時,語言的禮貌性和語言的的體性是息息相關的。過分禮貌和不夠禮貌的語言都會使語言顯得不得體。
禮貌的表達也是有文化差異的。中國人習慣于把對自己的貶低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來表示禮貌。英美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遵守(或違反)謙虛準則,這并不是不禮貌的表現,只能說這是由他們的文化決定的。所以,我們的用語不要過分禮貌,以免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到無所適從。
4.3體現中國文化
奧運會是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最佳機會。從奧運獎牌的設計到奧運場館的設計,中國作為奧運會承辦國無處不體現著作為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的底蘊。雖然我們的接待用語并不是漢語,但我們仍可在語言使用中盡量體現中國文化。中國有許多獨有的飲食文化、歷史典故和風俗傳統,使用其他語言不能夠準確地表達其內在含義。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漢語詞匯進入了英語語言,我們不必一味地追求在英語語言中尋求與漢語中文化現象匹配的詞匯,而應更為大膽地使用漢語中的原詞(拼音)并加以適當的解釋。例如,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就直接使用了拼音作為譯文;同樣,像中國的特色飲食“餃子”,現在通用的譯名為“jiaozi”,而以往使用的“dumping”現在已少見。漢語詞匯進入英語語言數量的增加表明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奧運語言服務中,我們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接觸到最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以及它們準確的內涵,
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5.結語
奧運語言服務是奧運會的重要服務項目之一。為此,北京奧組委專門成立了“北京奧運培訓協調小組”,把語言與禮儀、專業技能的培訓與各自行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語言學理論與奧運語言實際運用結合會使其更加規范,高校作為眾多志愿者的輸出地,用社會語用理論對學生進行培訓,能使他們更好地為賽事服務。優質的服務能加深國外游客對城市的印象,提高國家的國際聲譽。
參考文獻:
[1]Gumperz.J.J.& Cook-Gumperz,J.1982.“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identity”,in J.J.Gumperz(eds.)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M].CUP.
[2]May Jacob.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3.
[3]Sweester 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Edward Arnold Limited,1999.
[5]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篇7
【關鍵詞】法語教學;文化對比
語言學家曾近說過:語言形式決定著語言使用者對宇宙的看法;不同的語言描繪著不一樣的世界,因為存在民族差異,所以也存在對世界不同的解讀。這樣不同的理解又還是通過語言作為媒介傳遞出來的。當今我們的經濟越來越發達,我們生活在高科技的信息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對外語人才的需要更加緊迫。我們同時發現在第二外語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對語言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對文化的重視,因而這樣的學習方法會造成很多的語言誤區。接下來文本將兩個方面深度探討大學法語教學中的中法文化對比。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 語言形式決定著語言使用者對宇宙的看法; 語言怎樣描寫世界, 我們就怎樣觀察世界; 世界上的語言不同, 所以各民族對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可以以語言為媒介體現出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但在二外法語教學中, 很多學生往往重視語言而忽視文化, 因而造成了法語學習的許多誤區。 本文擬從中法文化對比的理據意義、 主體內容、教學方法等角度探討大學法語教學中的中法文化對比。
一、中法文化對比的理據意義中法文化對比的理據意義可從語言文化的交融性和中法文化的差異性兩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語言文化的交融性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 語言是表達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的傳播必須借助于語言。 語言受文化的影響, 又反過來對文化施加影響。社會語言學學者們認為, 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應當從語言與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研究語言,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就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正由于每一種語言都反映著產生它的文化, 因而任何形式的語言都有其文化內涵和背景。現代語言學認為: 無論語言理解還是語言運用, 都必須依賴使用語言的人所具有的社會文化知識。而語言使用者也在不斷地將自身的社會經歷、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作為思維活動的重要依據, 并使之進一步體現在語言活動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緊密聯系對法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法語教學中, 如果只注重傳授語言知識, 而忽視文化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 那么雖然可以培養出語法和詞匯合格的學生, 卻無法使學生避免文化交際上的錯誤。 從某個角度來說, 文化交際的錯誤比語法錯誤的后果要嚴重得多。如“ 龍” 在漢語中被視為帝王的象征, 而以“ 龍” 構成的成語一般是褒義的, 如“ 龍飛鳳舞” 、 “ 藏龍臥虎” 等。而法語中“ 龍” 指兇惡的怪獸、 惡魔或者憂慮悔恨。 如這個看門人真的很可惡: ce concierge est un vrai dragon. 又如憂 慮 涌 上 我 的 心 頭 : Voilàlesdragons qui me tra-versent la cervelle.因而, 在使用這個詞語時如果不理解這種語義差異和情感差異, 就會造成理解的錯位。
二、中法文化的差異性
各國文化的多樣性, 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要學好一種語言, 必須了解和熟悉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文化。 否則, 就會出現理解偏差和應用不當的語言錯誤。中法文化有著極大的差異: 中國文化重群體觀念、 主客體統一, 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而法國文化重主客體對立, 物我分明, 重個人觀念、 重人與世界的對抗性, 主張人類征服自然。文化的差異投射于源語和目的語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之中, 造成二者語言符號在語言對應和語言運用兩個層面上的不對應或者說不完全對應,從而導致在語言形式上中文和法文的巨大差異。中文注重語言的內在聯系, 重“ 悟性” , 不憑借嚴謹的形式進行表述, 而是通過主觀的直覺, 從邏輯以及上下文中“ 悟” 出關系。法語注重自身的形態變化, 重形合, 不求全面、 周到, 但求結構上的嚴謹。因此, 在法語教學中, 只有重視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 注重中法文化的異同, 才能彌合兩國文化間的溝壑, 達到對法語語言內涵更深層次的理解。 只有通過對法語的掌握進一步探求法國人的思維模式, 了解中法兩國的文化底蘊, 才能讓學生從單一學習法語的過程變成一種跨文化學習的過程, 有效提高其文化的意識性和敏感性, 使語言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一)中法文化對比的主體內容
由于兩國在歷史經歷、生存條件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就造成了思維方式、內涵特征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在未來的大學法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多注意這三個方面的文化對比。
1.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的對比中法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 法國人的思維較為直接、 清晰、 客觀, 因而話語較直率。 而中國人的思維較為間接、 混沌、 主觀, 因而話語較委婉。在有文化隔膜的情況下, 很多時候中式的禮貌熱情會導致對方的反感。比如你邀請法國人外出用餐, 點了一桌子菜, 這會讓習慣分餐并把盤中食物吃光的法國人手足無措。中國人在餐前通常會說一些客套話, 比如只是一頓簡單的便飯不成敬意等等。 法國人不知道這是中國人的客套話, 心里可能認為對方不重視自己。中國和法國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多的不同。總體概括來說:法國人的思維比較客觀、直接、清晰;而中國人由于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歷史造成了思維簡介、含混、委婉的特點。在現實上中也存在很多具體的中法因為思維習慣不同導致不愉快發生。例如:在吃飯以后,中國人出于禮貌會說“我吃飽了,大家慢慢吃。”然而法國朋友可能卻因為這一個“ Mangez lentement”而產生誤解,法國朋友會疑惑“我為什么要慢慢吃呢?”只有通過具體的解釋以后,法國朋友才能理解中國人口中說的“慢慢吃”實際上等于他們的: Prenezvotre temps!(自己掌握時間看著辦)。再如,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禮貌的一種特有方式,但是在法國人看來是沒辦法理解的,假如一個法國人用法語夸獎中國人說:“你的法語說的真好啊”,這時候中國人會謙虛的反復強調自己說的不好,這樣幾次以后局面會十分的尷尬,因為法國人會認為自己說錯了什么,其實他們不知道,對自己的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見,法國人在交流時是更加的直接的,而中國人的思維更多的是含蓄、謙讓。可見在法語教學中是要強調兩國思維差異的。
2.內涵特征
由于中法地域、歷史、生活環境的差異,因而造成一些詞語的文化含義存在很多不同,學生就會因為在學習法語時候產生很多的錯誤和不解。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某些事物在一國文化中可以引起一定相關聯的聯想,在另一國文化中卻不能引起聯想。第二,一些事物雖然在兩國文化中都可以引起聯想,但是聯想起的內容和好壞是不一樣的。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狗”是帶有貶義詞的,成語“狼心狗肺”“豬狗不如”等等,在法語中,“狗”帶有褒義色彩,或者是個中性詞,例如法語中說的“ Qui m’ aime aime monchien”翻譯過來就是“愛我者愛狗”。再比如,烏龜在法語中指動作緩慢的人,在中國文化中常常更多的用來指對家庭妻子不忠誠的男人。除了具體內涵的差異外,還存對一些詞語感彩的不同,例如,“鶴”在法語中帶有貶義的,指的是輕浮的女人,不忠誠。到了中國漢語里卻是長壽,年輕的褒義涵義。
3.生活習慣
日常的生活習慣是最容易看出文化差異的,比如,法國人在平時的交流中更喜歡用“請,謝謝、對不起”等敬語。而中國是分情況來說的。接下來舉例說明這樣的情況,在吃飯的時候,假如一個法國孩子對母親說:“給我一塊奶酪”,法國媽媽們則會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應該多說一些具有魔力的詞語,其實就是禮貌用語,孩子就會被教育說成“請給我一塊奶酪”。在中國則是正好相反,對于和自己關系生疏的人,我們才習慣很禮貌的說話,對自己比較親近的人,我們假如還是很禮貌的說話會讓對方感覺不自然,在中國對熟悉的人過于禮貌,在中國人眼中是不把對方當自己人的一種表現。除了這個禮貌用語差異之外,在兩人見面打招呼的時候,中法也存在很明顯的差異,中國人通常用“你好”來最為打招呼的開場白,而法國人則很多喜歡直接夸耀女士,如說:“小姐,你真的很迷人。”這樣直接、袒露的打招呼方式會讓中國女士不自在。綜上所說,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得學生可以再充分理解法國文化的基礎上,在深入透徹的理解語言。從而使得法語的學習更加的地道,實現和法國人的無障礙交流。
三、中法文化對比的教學策略
在高等學校的法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是必要的,為了實現最優的文化教學任務,可以分別從幾個方面入手。分別是:拓展教學內容、建構課堂情景模式、利用多媒體硬件。
(一)拓展教學內容
一節課的時間應該對法語內容合理安排才能使得課堂效率更加高。首先,教師除了教授課本上的詞匯和基本語法以外,應該適當的加入交際法語和法國風俗文化等內容,其中還包括:法國的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生活常識等學生感興趣的使用語法知識。除了刻板的語法語法教學以外,教師還可以增加法語歌曲的教學,通過法語歌曲的學習順便講述法語歌曲背后的小故事,課堂氛圍一下就能提高幾個層次,學生學習法語的興趣也會更加的濃厚。其次,教師在教授教材的同時要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用語也必須標準、地道,并且具有時代性和趣味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最后,課堂上不能僅僅介紹法國文化,還應該把文化的重點落在文化差異的比較之上,通過展示給學生中法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深入的體會到法語課堂中的法國文化內涵和文化制約。
(二)建構課堂情境模式
首先,教學中應該建構一定的課堂情景模式,比如“打電話、問路、聚餐”等具體情景。只有在設計好的情景下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的運用所學的句型、結構。并且在課堂上充分的表演情景對話。其次,在課后也可以辦一些法語詩歌、音樂比賽,通過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學習熱情,并且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加深對兩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最后,鼓勵學生靈活的運用法語區應付不同的情景,掌握特定環境下的法語詞匯的使用技巧,在模擬情境下吸收文化知識,為學生進一步感受法國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利用多媒體硬件
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音像資料,組織學生觀看法語電影等,借助形象化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感官力,在電影中準備的把握對話的內涵,不僅可以通過法語電影,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反復的放錄音磁帶,讓學生盡力模仿語音語調語氣,或者是在課堂上播放法語節目等,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硬件設備使學生可以充分的融入法語語境之中。
結 語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無法分離來研究的科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語言的土壤也是文化。在語言教學課堂上加入文化導入課是法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文化差異,最大限度的利用現有的教案和多媒體資源實現最優的文化導入。通過多種形式的中法文化對比,使學生可以再比較重掌握語言和文化雙重學習目標,在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前提下,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目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開拓視野,而且還可以獲得語言的正確適應方法和地道全面的文化觀。
作者簡介:倪博(1994)男,漢族,安徽省亳州市人,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歐語系法語。
參考文獻:
[1] 鮑海波.淺談交際教學理論下的法語語法教學[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2(07)
[2] 張春穎.試論大學法語教學模式改革[J]. 教育與職業. 2012(17)
[3] 顏蘊靈.中國學生法語學習的特點及常見問題[J]. 海外英語. 2012(09)
[4] 呂燕.淺析如何提高高職商務韓語視聽課教學效果[J]. 科技創新導報.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