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4-03-25 17:5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內科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神經內科護理;腦血栓;康復運動;作用分析
腦血栓的發病率較高, 是常見的老年疾病。腦血栓是由于血液循環不暢引發的, 導致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嚴重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鑒于腦血栓病種接診率較高、治療周期長的特點, 本院于2012年1月引進了神經內科護理治療方法, 對腦血栓患者實施了神經內科護理程序的救治, 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臨床根據兩組患者護理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女 16例, 男 14例;年齡 42~86歲, 平均年齡(62.72±8.03)歲;重型腦血栓患者 10例, 中度12例, 輕型8例。觀察組中男14例, 女16例;年齡41~89歲, 平均年齡(64.86±8.24)歲;重型患者9例, 中度14例, 輕型7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患病程度比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干預:按照醫生囑托, 按時給患者服用藥物, 進行恢復情況檢查, 提示患者注意生活作息習慣, 觀察病情發展狀況, 及時將恢復情況匯報給醫生。
觀察組采取在對照組常規干預的基礎上添加神經內科護理療法, 具體如下:①心理康復治療。腦血栓發病突然,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眾多不便,患者易產生恐懼心理。在對其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 醫護人員要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腦血栓發病機理, 增加與患者的交流, 減緩患者的精神壓力, 使其積極配合醫生治療。②康復訓練。由于血管阻塞、破裂導致血塊壓迫腦神經, 以至于血栓患者產生肢體行動障礙。手術治療后, 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運動功能恢復訓練, 比如, 發病4 d后, 要增強關節和肢體活動, 通過幫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坐立行走練習, 促進他們身體內的血液流通, 提高康復速度。③觀察和護理并發癥。患者在腦血栓發病期間, 易出現應激性潰瘍問題, 醫護人員要按時對患者的口腔和導尿管進行檢查, 保證患者呼吸道和導尿管的通暢。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腦血栓患者的恢復情況可分為:痊愈(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思路清晰)、基本痊愈(能夠借助輔助物自行走動, 具有語言功能)、未痊愈(無生活自理能力、口齒不清晰、思維不受控制)。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總例數×100%。由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溝通和治療, 判定患者的運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做好記錄。或者,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 在患者出院當天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并100%收回, 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康復等級比較 通過神經內科護理治療, 兩組腦血栓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患者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患者對恢復運動缺陷的護理方法的評價高于對照組的常規護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 1 神經內科護理可以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恢復速度 患者受病痛的折磨, 情緒低落, 配合醫務人員治療的積極性不高, 不利于病情恢復。神經內科護理方法強調心理療法。護理人員在給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注意給患者講解關于腦血栓病的基本知識, 包括發病原因、康復療法、康復階段以及積極的治療態度對病情恢復的幫助作用等內容, 鼓勵患者調整心態, 保持好心情, 建立戰勝病痛的信心。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注意患者飲食, 減少食物對病情的刺激, 配合家屬對患者進行精心地照顧, 及時給予他們專業的指導和幫助。
3. 2 神經內科護理降低了引起腦血栓及其誘發疾病的發病概率 引起腦血栓發病的因素很多, 病發種類也相當繁多, 做好防治工作顯得至關重要。臨床證明, 嚴重粥樣硬化、血栓擴張、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可直接誘發腦血栓。糖尿病或急性糖升高易引起腦血管患者改變彌散方向, 降低動脈血管彈性, 同時引起高血糖, 從而產生大量乳酸, 導致酸中毒和腦水腫, 擴大腦梗死范圍。腦血栓易引起肢體癱瘓和語言障礙等癥狀, 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學者發現, 神經內科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高血糖等癥狀, 維持患者良好的康復狀態, 遏制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李娟.神經內科護理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分析.健康之路, 2014(1):88-93.
[2] 阮愛梅.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 2012,3(11):78-82.
[3] 王玉紅, 劉冰之.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吉林醫學, 2011,32(9):45-55.
篇2
1.一般資料
2013年1到2014年5月之間在我院神經內科見習的82名學生,其中男生32位,女生50位,學生年齡分布在20歲到24歲之間,平均年齡(22.24±1.3)歲,所有學生見習前平均成績在60-100分之間,平均分(81.24±8.3)。將兩組見習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見習前成績狀況等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2.方法
對照組41位實習生實施傳統一般帶教方法,實驗組具體方法為由帶教老師講解關于神經內科的書本知識,并在課上傳授臨床經驗以及臨床示教操作為主。對照組41位實習生實施循證護理帶教,實驗組教學過程具體過程如下:
(1)成立循證指導小組,由經驗豐富或者經過培訓的護士長或者責任護師組成。首先,對41位實驗組學生進行神內科常見疾病的課程指導教育,對神內科流行病理論知識指導,為學生耐心講解常用的臨床知識。讓學生對神經患者的病史、臨床特征、檢查結果進行仔細分析,指出患者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靠的解決方案。
(2)指導學生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對循證醫學資源數據庫進行介紹、學習文獻的評價方法以及指導學生分析循證醫學的結論等。包括EBM研究效果如何,對患者的影響,結果正確與否,力求為EBM問題的提出提供科學依據,力求為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及時必要的改革。(3)針對患者情況結合臨床知識對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最終決策。并且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指導學生加強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溝通,對患者出現的情形進行全面分析,鍛煉學生分析患者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全面培養見習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產生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在檢驗水準α=0.05的情況下分析兩種帶教方式下兩組學生的成績,如果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帶教方案差異顯著。
4.指標
對兩組學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臨床疾病診斷能力進行評定。理論成績采用筆試方式,滿分為100分,臨床疾病診斷能力的評分由循證指導小組進行,滿分為100分。
二、結果
對兩組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采用EBM帶教的實驗組41位見習生,理論知識平均成績為(95.42±8.14),相比之下,采用傳統帶教的對照組僅為(84.78±10.47);臨床疾病診斷考核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為(94.48±7.97),對照組僅為(78.45±11.54)。不難發現,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在理論知識和臨床疾病診斷考核中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篇3
【關鍵詞】 康復綜合護理 腦卒中 偏癱 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248-01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極高的致殘率引起醫務工作人員的特別關注。在腦卒中急性期是否進行規范系統的康復綜合護理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上制定了"腦中風康復綜合護理方案",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院治療經CT或MR確診為急性腦卒中的患者96例。均為首發病,且無嚴重的心腎功能障礙及語言理解智能障礙,發病1周內入院。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中風診斷標準[1] 。采用隨時數字表法分為康復綜合護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4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變性質、疾病的側別、既往史評分、伴發疾病評分兩者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腦梗死患者予脫水降顱壓,改善腦細胞代謝,溶栓及調整血壓,血糖,血脂和預防并發癥治療。腦出血則是脫水降顱壓,錐顱術,調整血壓、血糖、血脂,預防并發癥。同時觀察組予康復綜合護理,康復綜合護理在不影響臨床搶救的前提下,入院時即開始實行,具體如下:
2.1心理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要及時安撫、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的及家庭的活動,加強家屬的心理干預,解除其焦慮不安,悲觀失望的不良情緒,以免刺激患者。
2.2 加強基礎護理:根據患者的診斷,按照疾病的護理常規進行嚴格的護理。做到三短,六潔及皮膚護理和口腔護理,防止并發癥。
2.3 康復護理 良肢位的擺放,使患肢處于功能位,定時翻身排背;被動活動關節;肌肉按摩;早期床上活動。如床上橋式運動;床邊坐位;坐臥位的交換指導;從座位到站位的訓練;及站立平衡功能訓練;步行及上下樓梯的訓練。對吞咽困難的患者每日進行吞咽功能的評定[2]。進行進食及指導,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導等等。
2.4 康復教育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康復知識宣教,使他們掌握“自我護理”的技能。如 :晨起,洗臉,漱口,正確移動,搬動的方法。避免護理不當或錯誤護理。
2.5 健康教育 收集患者的資料,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采用集體教育,小組教育,個體教育等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腦血管病的基礎知識,康復知識,合理飲食,生活作息,預防并發癥等健康教育。
2.6 康復評定 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及12周用Fugl-Meyer評定法測定偏癱側的肢體功能。用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并評價患者偏癱上肢繼發功能障礙。
3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繼發障礙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 P 0.05),經治療12周后其上肢運動功能評分于ADL評分結果較治療前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本文數據資料顯示急性期進行康復綜合護理可減輕其并發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國內卒中單元的管理模式剛剛起步,且無規范化、系統化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綜合護理方案。大多數內科病房在急性期藥物治療的同時,往往忽略康復綜合護理、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從而影響腦卒中患者的康復[3]。 在進行康復綜合護理的同時,要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這樣可使患者的殘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復,強調患者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鼓勵“自我護理模式”[4],主動參與是康復護理的核心,心理護理貫穿康復護理的始終,在患者于護理人員良好交往的過程中,使患者逐步正確地領會康復治療的目的,積極配合醫療和護理,使自己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通過康復教育指導及患者家屬掌握康復基本知識,避免引起繼發障礙的不恰當運動。因此將此方案應用于臨床,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此研究為臨床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可行的康復護理方案,值得關注,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內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病疾病診斷要點[J] . 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379-380 .
[2]鐘永芬,丁紹葒,等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03,17(6):51
篇4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在骨外科實習的一月里,我學會了很多東西,令我獲益匪淺。科室老師和護士對人都很熱情、關心;我的帶教老師()更是和藹、負責。雖然有時也會犯點錯,但老師總是和氣教導,讓我虛心受教。在老師的帶教下,我的無菌觀念變強了,知識掌握得更多了,操作變得更熟練了。在此我想對您說:“辛苦您了,感謝您為我付出的一切!”
2.外2科(腦外、泌外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外2科是一個腦外與泌尿外科在一起的綜合科室。腦外是一個比較兇險的科室,病人隨時會死,因此要隨時注意病人的病情變化情況;泌尿外科病人大多數會疼痛,醫師要體諒病人的痛楚,給予對癥處理及心理安慰。在外2科實習的三十多天時間里,我學會了很多:學會了導尿術、問病史、打病歷;無菌觀念變得更強了,操作更熟練了,了解了CT、醫囑的一些相關知識。在這里感謝醫師對我的信任,讓我有了更多的操作機會。最后我想說:“謝謝帶教老師(邵秋陽、張華平)和幫助、照顧過我的老師(醫師),你們讓我成長了!”
3.放射、CT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放射、CT科是一個以儀器為主的檢查科室,通過儀器的檢查可發現許多疾病,有助于醫師對疾病的診斷。在放射、CT室呆得一段時間里,我掌握了拍攝一些片子,更通過老師的教導,使我會看一些片子,然后通過看一些專業書,使我了解了放射、CT的一些基礎知識。雖然在這實習的時間比較短,但我學會了看一些簡單的片子,相信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它會對我有所幫助,以后還會繼續來學習、了解它(放射、CT)
4.婦產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婦產科是一個以婦科、產科為一體科室。到婦產前,對婦產有一定的偏見:覺得自己不怎么適合在這個科室實習,有些場合不方便一個男實習生在場,但到婦產的第一天,老師就說:“不要抱著一個錯誤的觀念來這里實習,并說男婦產醫師同樣行、同樣出色,有時可能還會比女醫師好”比如:給孕婦接生。第一天,老師就帶我去接生,讓我見到了那一最痛苦的時刻,同時也是最幸福的時刻。感謝老師(段水清)為我拿掉了在婦產科實習的包袱,讓我可以更好地在這科室實習。
5.兒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兒科是一個以兒童為主體的科室,剛到兒科時,看到兒科病房里的環境和走廊里彌漫著一股“氣味”,不免對兒科有點厭煩,但我的帶教老師
(兒科主任張美松)的和藹、友善和負責的態度使我感到在這里特別的親切,有種家的感覺。不忙的時候老師主動給我講解兒科的一些常見的疾病,講的非常詳細、非常地好,并叫我再看課本溫習一下,讓我非常地感動。在老師的帶教下,我學會了許多東西,懂得怎么去看兒童的一些疾病,“謝謝您,老師”,您真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好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好醫師。
6.內2科(呼吸、心血管內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內2科是以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為主的綜合科室。在這里實習的一個半月時間里,自己學會了許多很多,如:做心電圖,能夠看懂一些心電圖;學會了胸穿,熟悉了一些內科常用藥的作用,了解了冠狀動脈造影的一些知識。內2科的病人很多是老病人,且他們住的時間比較長,住院時間長了,難免病人心情不好,因此學會安慰病人是必要的。帶教老師(盧新鵬)對工作的細心、嚴謹、規范、負責的態度(及時書寫病歷、病程等、對工作要求完美)深深地感染著我,使我獲益匪淺。
7.五官科(眼、耳鼻喉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在眼、耳鼻喉科實習的這段時間里,雖然時間比較短,但自己跟著老師看病人,從中學會了一些東西:如鼻出血的處理,眼睛進沙子的處理,學到了一些眼、耳鼻喉的基本知識,了解了喉鏡的用途及作用,眼檢器的用途,為以后處理五官科問題奠定了基礎。
8.內1科(傳染性疾病科)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內1科是傳染性疾病科,剛進這科時,擔心自己可能會被病人傳染,但進來后發現只要自己注意衛生,同時了解它的傳播途徑,從這方面去預防,就不必那么擔心會被傳染。在這科實習使我了解了肝炎、肺結核等許多傳染病的許多知識,但也因季節因素,未能見到一些夏季傳染病如:乙腦,菌痢等,希望以后有機會再來這科學習。
9.內3科(神經、消化、血液、內分泌內科)
篇5
關鍵詞基因組醫學精準醫學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以及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已經步入“精準醫學”(PrecisionMedicine)新時代。精準醫學主要利用疾病基因組學以及藥物基因組學大數據,通過基因診斷并以此為依據對疾病進行分類、分型,根據基因組特征,采用最新的個性化治療等技術,為病人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最有效的藥物,最安全的劑量,對傳統的醫療模式進行革命和創新。
基因組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后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而迅猛發展。基因組醫學是由諸多科學家在2003年為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年時所提出的一個醫學領域的新名詞。基因組醫學是以人類基因組的研究為基礎,將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相整合,從而將基因組的研究成果快速地應用于臨床醫學實踐,這將是貫穿21世紀的在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領域的一次偉大革命。
在基因組醫學時代背景下,各臨床專業科室都必須適應基因組醫學帶來的臨床變革,不斷更新知識體系。醫學遺傳學作為一門基礎和臨床相互融合且發展飛快的學科,不僅要求醫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求其可以將相關知識致力于臨床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對醫學遺傳學傳統教學內容及模式進行調整。因此,如何以基因組醫學為導向,著眼于精準醫學,推進臨床醫學教育,加強醫學遺傳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讓學生掌握醫學遺傳學的臨床應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將其普及社會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綜上所述,我們對醫學遺傳學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及教學思維等進行了改革。
1改進課程內容設置
我們以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醫學人才為目標,根據醫學專業的發展特點,合理設計醫學遺傳學課程,而課程的設置、編排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教學進程、教學的內容和教學質量。因此,課程改革也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1]
首先,對于基本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我們將圍繞遺傳病開展教學,課前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讓學生對遺傳病基礎有一定了解,課堂抽查課前預習效果。課堂上從臨床遺傳病常見病例著手,用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介紹其發病機制,如何導致疾病發生和具體的研究方法,然后系統地介紹遺傳物質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最后再從臨床遺傳學角度開展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基本知識點和原則逐點介紹。
其次,根據醫學遺傳學課程發展需要,我們新增加生物信息學內容,介紹如何利用信息學和統計學等學科的技術,收集、整理、研究目前快速發展的基因組測序、蛋白質組序列測定、結構解析和代謝組等領域的大規模數據,同時通過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實例,講解生物信息學的基本知識和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興趣。通過病例為示范,引導學生將生物信息學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例如我們實驗室收集到一個高度近視的隱性遺傳家系,致病原因未明,我們先采用基因芯片進行連鎖分析定位致病區間,然后對兩個患者和一個正常人進行全外顯子測序,指導學生運用生物信息學分析法對三個樣本的測序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對檢測到的患者共有的而正常人沒有的外顯子區間影響功能的純合突變進行初步篩選并對定位致病區間的突變在家系內進一步篩選驗證,最后成功定位到3號染色體189713156位置上的NLEPREL1基因一個GLN氨基酸的終止突變。該基因與膠原蛋白的裝配和穩定性有關,此突變與帶有白內障和玻璃體視網膜退化表型的非綜合征型高度近視有關。這樣的案例式教學法不僅鞏固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進行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醫學遺傳學是一門涉及數千種遺傳性疾病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基礎性和前沿性并存的特點。[2]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動態及相關遺傳病的研究進展,我們同時開設了“醫學遺傳學研究進展”課程。“醫學遺傳學研究進展”是一門以“醫學遺傳學”課程為基礎的課程,它著眼于現代醫學遺傳學最新最受關注的領域,旨在讓學生對醫學遺傳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升華,它的課程內容緊跟國內外前沿,針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內容和最新進展設置講座內容,結合教師當前研究的科研項目進展加以講解,促使學生了解和關注醫學遺傳學的前沿進展。該系列講座強調結合基礎科學和臨床科學,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開闊學生的眼界,掌握最前沿的科研進展。2改革課程體系
絕大多數疾病均與遺傳相關,臨床中每個科室都應不斷更新對相關疾病的知識,因此我們在臨床醫學范疇下的二級學科的教學環節中應增加相關醫學遺傳學內容的介紹。例如,消化系統專業課,我們將增加消化系統的遺傳學基礎知識的介紹;神經內科專業課程,我們擬設置專門的神經內科遺傳病及致病的遺傳學基礎的章節,系統介紹神經內科常見的遺傳病種類、遺傳學基礎、分子和細胞系診斷方法以及相應的遺傳咨詢要點。
將基因組學作為一個大平臺,根據不同的學科,每個學科上課的比重都不一樣,把基因組醫學與疾病基因組學灌輸到臨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教授核心知識點,并且把基因組醫學、遺傳病學、精準醫學、個體化醫療等理念貫穿到臨床教學中去,使學生掌握從基因組水平上考慮對疾病診斷、防治與治療的重要觀念。通過打破常規,教授新的醫學遺傳學理念,以鼓勵學生不拘泥傳統的循征醫學思維模式,以基因研究為導向,提倡“精準醫學”,讓個體化醫療這一概念從理論中走向生活。
3教學思維,引領學生建立個體化醫療的觀念
在教學上,我們率先突破常規的循征醫學思維模式,建立以基因研究為導向,提倡精準醫學的思維模式。“精準醫學”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其本質上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精確尋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療靶點,并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亞分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益,這是對傳統醫療模式的革命和創新。[3]美國總統BarackObama在今年年初的國情咨文中正式宣布精準醫學計劃(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該計劃的提出是集合了諸多現代醫學科技發展的知識與技術體系,體現了醫學科學發展趨勢,也代表了臨床實踐發展的方向。[4]我們順應時展潮流,率先將個性化醫療、精準醫學的理念引入課堂,不斷滲透精準醫學理念,使學生掌握從基因水平上考慮對疾病診斷與防治的重要觀念。
為引領學生建立個體化醫療的觀念,需要我們加強各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使現有的教學知識體系更加完善,讓學生們能夠學以致用。我們積極推進與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醫學免疫學、生物信息學、預防醫學、材料學、計算機學等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既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交流,又培養了學生跨學科的思維模式。通過交叉學科的建設,學生將本科專業知識和醫學遺傳學知識重新組合,更具創新性思維。我們還成立了“教育部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吸引了不同專業的學生進入醫學遺傳學領域來,學生在實踐課題或項目的設計當中,不僅僅局限于本學科,并引進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利用其他學科的優勢來彌補自身不足。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已進入大數據時代,高效準確地處理數據顯得愈發重要。以醫療大數據作為支撐,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是“精準醫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數據分析平臺。我們與生物信息專業進行合作,將臨床診斷中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的數據分析,再將分析的結果反饋到臨床中去,建立個體化醫療。同時,在授課過程中,不但傳授醫學遺傳學核心知識點內容,而且將精準醫學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從基因水平上考慮對疾病診斷與防治的重要觀念。
篇6
很多人都沒處理好與床的關系
生活節律的改變造成人體的生物鐘紊亂,這往往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人本來是晝夜間隔的作息節律,一旦打破了這個節律,身體就會自動做出反應——睡不著、睡不好或醒得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處理錯了與床的關系——躺在床上玩電腦、刷微博、看電影,但就是不睡覺。
必須強調,要想不失眠,就要善待睡眠,最基本的就是處理好與床的關系。床就是用來睡覺的,如果老在床上做與床無關的事,怎么可能與睡眠親近呢?對于這種人,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指導患者困了再上床、到點就起床)對患者進行系統治療,幫助人體形成一種穩定的節律,躺在床上就想睡,就能睡著。一些放松身體的動作也可幫助促進睡眠,比如腹式呼吸。吸氣3秒鐘、呼氣3秒鐘,讓肚子鼓起來,這樣氣息平順,手腳也跟著暖和起來,有利于睡眠。六成以上失眠都與心態有關
睡前玩東西,動這動那,在潛意識里其實是一種浮躁和焦慮的表現。的確如此,六成以上的失眠與心態有關。生活壓力越大,睡眠障礙越高發,比如日本。而生活節奏慢、閑適的意大利、希臘等歐洲國家失眠發病率就要低得多。
其實,心情變化影響睡眠很正常。得知彩票中獎后,失眠的可能性很大。不過這種沖擊有限,不會引起持續的失眠問題。感性的人更易失眠,因為他們情緒波動大、交感神經敏感,比正常人更在乎生活中的細節。這些細節都會影響睡眠,所以失眠患者中女性居多。另外,目標高、好強的人也是如此。相反一些較易滿足、心態平和的人睡眠質量要高得多。
引起失眠的原因還有很多,町能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如睡眠呼吸障礙(打鼾、呼吸暫停等,約在3%~ 4%的人群中出現)、前列腺疾病、骨關節病、糖尿病、腎病等。也可能是異態睡眠(說夢話、夢游等),異態睡眠中老年人最應該警惕。正常人睡眠期間運動神經和感覺意識神經是隔斷的,而上了年紀的人,由于神經系統退變,兩者似乎就“接通”了,會不自主地做出夢境中的行為。有一位患者就因此跌下床,摔斷肋骨三次。
還有一種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原因——睡眠運動性障礙。據國外統計,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睡眠運動性障礙患者,最常見的表現是磨牙,還有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睡眠相關腿痛性痙攣等。有人躺在床上,會覺得雙腿怎么放都不舒服,非得下地走走才行,有時走走也不管用;或者睡著睡著,腿突然一蹬,人也跟著醒了……這就是“不寧腿綜合征”,一種典型的睡眠運動性障礙。癥狀輕微的病人不需要治療,癥狀嚴重的要及時就診。還可能是一些原發性疾病所引起的,如糖尿病、腎病等,及早就診,也有利于發現這些隱患,及早康復。
安眠藥是最后一道防線
在積極調整心態、生活節律、睡眠環境無效后,患者會把最后的希望放在治療上,求助于安眠藥。許多失眠患者則擁有驚人相似的經歷——去醫院,看神經內科或心理科,患者訴說情況,醫生可能會開出一種安眠藥。如果患者說自己吃過這種藥,不管用,那就再換一種,甚至兩種、三種藥一起用,不少患者甚至吃過抗抑郁藥、治療精神障礙的藥物。
我國現在精于認知行為治療的睡眠診療中心寥寥無幾,專業的睡眠醫生很少。非專業的睡眠醫生常常只給患者用安眠藥,因為能見到效果;而患者為了睡得舒服,也會主動要求開安眠藥,甚至因為心急而要求換藥,結果造成藥物依賴、服用劑量越來越大,或幾種藥物聯合輪替。與失眠過招,安眠藥絕對不是一條首選的路。
篇7
【關鍵詞】心理學;臨床護理;身心并護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14-01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注護理的心理效應和護理心理學的結合應用,即身心并護。護理模式是指人們對人、健康、環境、臨床護理及康復等護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處理方式[1]。我國的護理模式經歷了功能制護理、責任制護理、系統化整體護理等不同的護理模式與階段[2]。身心并護的模式已經在國內部分地區開展,病區得良好效果。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門診病人中, 有近 80%病人的健康問題是由社會、家庭、婚姻、感情、壓力、焦慮、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3]。這就要求我們護理工作者在護理服務中,應該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模式,學習和應用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1 心理學的概念及應用依據
心理學是遵循心理學和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藥物本身的信息刺激,產生與用藥相當的治療效果或者增強藥物療效的一門新興的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學科。
現代醫學認為:心理學在治療過程中能產生兩種效應,其一是通過其藥理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二是通過心理學作用,在心理上產生良好的感覺,促進疾病的康復,即心理效應。我國傳統中醫學認為,活動過度或持久影響臟腑氣血的運行和生化,有可能成為誘發各種疾病的因素或者產生相關的病理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各種神經癥狀。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心理學的適用范圍
并非所有臨床患者都是心理學的適用群體。一般來說,急性和重癥疾病、外傷、各種疾病所致的意識障礙、感染性疾病等患者就不適用。心理學常用于神經內科、消化內科、精神科及心內科等領域。
2.1 疼痛雖由軀體損傷或致痛物質刺激決定,但其知覺強度、對疼痛的反應、對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為變化等則受個體心理狀況的影響。
2.2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緒愉快時,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憤怒時,胃黏膜充血,分泌和運動大大增強;而在憂郁、自責時,胃黏膜分泌減少,運動同時受到抑制。
2.3 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強烈的緊張、焦慮、痛苦、憤怒及情緒的壓抑,常常是高血壓的誘發因素。在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發病后,患者常常出現心情煩躁、易激惹、易傷感、感情脆弱、記憶力減退及抑郁等心理癥狀。對高血壓病人進行松弛訓練發現,病人體內的外周腎上腺素活力下降,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作用減弱,血壓明顯下降。
2.4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發病率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有關研究證明,糖尿病病人較健康人更加抑郁。
3 心理學在護理服務中的應用
3.1 護理人員的形體素質可發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的動作神態能夠拉近護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護患關系建立與發展是在雙方溝通過程中產生的,有效溝通將產生良好的護患關系,無效溝通有時會造成護患關系的誤解和糾紛,所以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建立在增進護患關系的基礎心理學上[4]。
3.2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患者生病后,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如恐懼、煩躁、悲觀等。護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耐心、正確地解答患者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癥結,對患者進行安慰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主動配合治療,改善心境,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3.3 臨床護師的心理學應用 在參與藥物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的狀況,靈活運用心理學技巧,對患者采用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相結合的方法,減少藥物使用劑量,從而達到預防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減輕藥物給患者帶來的損害。
人體是形態結構系統、信息控制系統和心理精神系統的三位一體。由此產生了形態結構系統疾病、信息控制系統疾病、心理精神系統疾病。這從側面說明了心理學對疾病治療作用是肯定的、是必需的、是迫不及待的。然而,目前身心并護的模式在臨床上的并未得到廣泛應用。心理護理旨在對心身病癥患者疾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調動患者的主觀能作用,具有重要的醫療預防價值[5]。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該靈活應用心理學技巧增強治療的效果,從而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或減輕不良反應的損害。臨床護師的語言、行為、態度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影響,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臨床護師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的技巧,對患者實行心理學分類服務,提高藥物治療效果和依從性。因此,“身心并護”護理模式應用心理學方法,將心理護理作為護理常規工作之一,護士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6]。掌握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最終達到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春榮.護理模式的回顧與發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1,20( 5) : 90-93.
[2] 宋雁賓,皮紅英,施金芬等.“身心并護”護理模式的構建與體會. 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2):905-906.
[3] 元英淑. 心理學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導報,2007,4(26):61.
[4] 李春華. 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3,02(下):722.
篇8
【關鍵詞】重癥肌無力;焦慮癥;支持護理
重癥肌無力(MG)是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及補體參與的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主要臨床特征是受累肌肉呈病態疲勞,具有活動后加重、經休息和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后癥狀減輕[1]。重癥肌無力患者大多存在焦慮、抑郁、失眠等心理障礙[2]。我科于2012年收治一例重癥肌無力的患者合并焦慮癥,經治療護理,患者治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7歲,主因意識不清6 h,心肺復蘇術后經呼吸機支持、激素沖擊、丙種球蛋白調節免疫等治療,神志轉清,脫機后病情穩定由ICU轉入神經內科繼續治療,診斷:①重癥肌無力,②心肺復蘇術后,③胸腺瘤術后。查體:T37.2℃,P78次/min,R20次/min,BP138/75 mm Hg。患者神情,雙眼閉合有力,氣管插管,心臟、肺部、腹部及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化驗血、尿、便常規及肝功、腎功、血糖、血脂均正常。腹部超及腦電圖正常;心電圖:T波改變;胸腺瘤術后。治療13 d后出現煩躁、失眠;14~15 d患者無誘因情況下反復出現擔心、緊張、胡言亂語,驚恐、害怕等癥狀,由精神科醫師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進行評估,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MD-3)的診斷標準,HAMA評分28分,診斷焦慮癥,治療原發病的同時給予支持護理,治療35 d后精神科醫師給予HAMA評分6分,患者拔管治愈出院。
2 支持護理
2.1 環境支持 盡量安排在環境安靜整潔的病房,溫濕度適宜,生活方便,營造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氛圍,使患者生活在能讓精神放松、心境平和的環境中,淡化醫院病房環境對患者心理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應激源。
2.2 營養支持 營養的滿足是機體恢復的基礎,安全的進食環境和豐富的營養是患者心理安全的基礎。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鈣和鉀的軟食或流食,避免干硬或粗糙食物。患者進餐時環境安靜,專注進食,避免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對于無法正常經口進食足夠營養的患者給予鼻飼飲食,注意營養搭配合理,新鮮配置。床邊備好吸引器,必要時吸出誤吸物。
2.3 親情支持 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強調親情支持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指導家屬應持有的正確態度,理解和關心患者,給予精神支持和精心的生活照顧,細心觀察和及時發現患者心理、行為的變化。在焦慮癥康復進程中,讓患者家屬加入到治療和護理工作中來,使患者體驗到親情帶來的幸福感和愉悅感,以緩解焦慮程度,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3]。
2.4 心理支持
2.4.1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溝通交流時面帶微笑,目光溫和,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語速減慢,讓社會角色的稱呼代替了姓名和床號的稱呼,淡化患者角色,拉近與患者的感情距離。每日認真詢問和傾聽患者睡眠、飲食、肢體功能鍛煉等情況,對于一點點進步給予表揚,幫助患者增強疾病恢復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重視、尊重和關愛。
2.4.2 非語言行為的應用 構音障礙和氣管切開使患者不能用語言表達,鼓勵運用非語言行為溝通和交流,如手勢、點頭、眼神、表情、觸摸、寫字板、卡片等肢體語言和文字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要求。密切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動作、姿勢等了解患者的需求,關注患者心理變化,以便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使其情緒穩定,減少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2.4.3 心理放松訓練 詢問患者音樂的喜好,選擇播放讓患者放松的音樂,患者傾聽音樂時舒適,環境安靜,避免一切外界干擾,指導患者調整心理狀態,疏導心理壓力,身心隨著音樂進入放松狀態。患者在較完全的放松狀態下,交感神經系統及有關功能下降和副交感神經及其有關功能的上升,從而改善患者的既往不良情緒體驗,在全身放松基礎上體會到精神與心理同時放松及焦慮 緊張情緒逐漸消失[4]。
2.4.4 心理防御能力訓練 教會患者正確對待情緒變化和排解情緒的方法,以增強心理防御能力,進行預見性護理。如①深呼吸:當面臨情緒緊張時,慢慢用鼻子吸氣,口鼻呼氣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壓力消除焦慮與緊張。②保持樂觀。③冥想:是舒解緊張與焦慮的好方法。④肯定自己。⑤保持良好心態,改變對生活事件、挫折、壓力的看法。⑥學會傾訴,盡量把自己的煩惱與憂愁向別人傾訴,以減輕自己不良的心理壓力[5]。心理防御能力讓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理,降低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各種應急事件的發生。
2.5 氣道護理
2.5.1 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評估呼吸及肺部感染情況,翻身、拍背排痰嚴防感染。向患者講解有效咳嗽、排痰的益處,教其掌握咳嗽、排痰的要領,幫助患者取端坐位,先作腹式深呼吸5~6次,然后屏氣1~2 s,在呼氣末張開伸舌,連續輕咳,待痰液咳到咽部時,再用力咳出,休息片刻,重復上述動作,保持氧氣的持續吸入[6]。
2.5.2 人工氣道護理 患者氣管切開,注意濕化氣道并進行有效吸痰。采用定時霧化吸入濕化氣道。及時有效吸痰是保證呼吸道通暢的主要措施,嚴格掌握吸痰的方法和技巧,動作輕柔、快速、準確,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痰鳴音、咳嗽和血氧飽和度等情況,每次吸痰不超過15 s,且需間隔3~5 min后再吸。在吸痰前后給予純氧吸入1~2 min,預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利于肺部感染控制,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慌[7-8]。
2.6 信息支持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知識需求,講解本病的基本知識和治療信息、藥的目的和方法等。鼓勵患者和其他患者,尤其是治療成功的患者交流,了解疾病的治療新進展、藥物的相關知識,了解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副作用。使患者能正確對待疾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及時規范用藥;還能提高患者參與能力,形成良好的遵醫行為。
2.7 自理活動 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進行洗漱、進食、穿衣、個人衛生等生活自理活動,并且盡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讓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和規律的運動可以很好的轉移患者注意力,減低對疾病的過度關注和心理的依賴,有效地降低焦慮的程度,促進生活質量的康復。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慢性疾病,病程長,病情重,需要長期服藥,患者易產生悲觀焦慮情緒,需要醫院,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面的支持和關愛,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使身心處于最佳狀態[9]。護理人員要尊重患者、關愛患者、調動和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患者的潛能,引導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護理,成為維護和恢復健康的主體,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焦慮癥狀,降低焦慮癥的發病。
參 考 文 獻
[1] 楊莘.神經疾病護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95-196.
[2] 黃泂,張瑞香.重癥肌無力患者情感障礙癥狀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1,6(13):142-143.
[3] 劉香鳳.親情護理對焦慮癥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臨床合理用藥,2012,5(3A):122-123.
[4] 周志英.心理放松訓練在廣泛性焦慮癥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12,18(9):96.
[5] 齊紅梅,楊雪梅,劉雅琴.家庭護理對焦慮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療效觀察.河北醫藥,2012,34(2):308-309.
[6] 何麗金.Orem自理模式在1例重癥肌無力危象患者的護理應用.廣州醫藥,2012,43(2):70-72.
[7] 王建琴.重癥肌無力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189-190.
篇9
【摘要】目的 探討規避NICU護理差錯風險的方法。 方法 通過對NICU護理工作特點的分析,指出規避NICU護理差錯風險應以保證人力為基礎,發揮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做到人力、物力的最大優化。結果 避免NICU護理差錯的發生。
【關鍵詞】規避 NICU 護理差錯
NICU即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它的特點是患者少但病情重、變化快,人員相對集中,各種搶救儀器較多。對于如何規避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護理差錯,合理運用資源,對急危重患者做好護理,現總結如下:
1 保證NICU人員配置。目前我國一般綜合性ICU要求床位與護士比是1∶2.5~3.5。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護理人員是關鍵。由于ICU工作量大,治療手段繁多,知識更新快,設備現代化,故ICU人員配置時注意年齡結構年輕化,因為年輕護士精力及體力充沛,反應靈活,接受能力強,適應ICU病房工作特點。以老帶輕,做好人力的承上啟下、傳、接、帶的工作,做好新分來護士的帶教工作 由經驗豐富、能力強的護師職稱以上人員帶教新分來的護士,以便使其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對于未經注冊的護士或護理員應從基礎生活護理開始做起。
2 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在職訓練,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首先要加強專業基本知識的學習,如熟悉有關規章制度和常規操作,本專業各種常規檢驗與功能檢查的臨床意義,常用藥物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及簡單維護等。可通過經常舉行專題小講座,參加醫師的查房等方法,逐漸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理論和技能水平,增強接受新觀點、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專業知識培訓一方面要求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如供氧時應熟悉根據不同方式和患者是否具有CO2潴留分別給予不同的氧流量(升/分),導管內吸痰時,應掌握負壓大小的調節、導管插入深度、吸引手法與時間等。另一方面,培養急救意識和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到目前為止,護士均能熟練地操作心電、呼吸、體溫監測儀、心電描記器、除頗起搏器、經皮氧分壓測定儀、鼻飼泵、輸液泵、人工呼吸機和超聲霧化器等設備,并掌握了心肺復蘇術、股動脈穿刺術等較復雜的技術。
3 建立儀器使用登記表,按要求做好儀器的使用與保養,對于平時使用較少的設備(如除顫器)應定期檢查運轉情況,使其隨時處于備用狀態,保證危重患者的搶救。特殊儀器使用后做好登記,反復使用的儀器設備注意使用后的清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 合理排班,根據科室自身特點,護士長做好人力的合理分配,做好老、中、青的人員銜接,盡量減少交接班的次數。保證科室人力的合理應用。我科現實行的是APN排班,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護理人員的數量,減少了交接班的次數,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
5 培養ICU護士良好的溝通能力,語言文明,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源于對護理工作的熱愛,只有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提高各級護理人員的思想道德素養,把患者的利益放于首位,真正為患者著想,以患者的利益為根本,才能做好與患者及其家人的溝通,得到理解,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同時通過小講座等方式培養各級別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提高溝通能力。
6 適當增加工作壓力,促進護理人員的身心發展 根據壓力理論的原理,一定的壓力源有利于個人的積極進取,嘗試讓B級人做好A級事,不斷提高她們自身的目標。
7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關心,減少護理人員的流失。由于NICU的工作繁重,壓力較大,護理人員的身心極易疲勞,因此做好護理人員的心理工作,關心、愛護護理人員,適當的增加護理人員的待遇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揮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保證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總結 規避NICU護理差錯風險首先保證NICU護理人員的配置是關鍵,面對我國臨床護理人員相對不足的現狀,優化資源配置,合理排班,正確使用人力,物力,增強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保證護理工作的健康運行。
參考文獻
[1] 張霞. 正確規避護理風險保障患者安全. 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287-288
[2] 章艷娥. 張素瓊.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9,11(3):71
[3] 毛燕君. 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分析及展望. 現代護理,2004,10(8):762-763.
作者單位:271000 泰安市中心醫院
(上接第127頁)
(4)密切觀察病情,監測生命體征。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和一般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監測患者的尿蛋白、心肺功能、血壓情況和肝腎功能、電解質等,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定期進行胎心監護、計數胎動,進行胎兒成熟度和胎盤功能的測定。以了解胎兒情況及有無呼吸窘迫的發生,以及時進行剖宮產。(5)用藥指導。囑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主要給予患者鎮靜、解痙、降壓治療,以防止子癇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患者滿意度和分娩方式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比較,觀察組順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分娩方式 患者滿意度 并發癥
順產 剖宮產
觀察組 20 15(75.0) 5(25.0) 18(90.0) 0(0.0)
對照組 20 9(45.0) 11(55.0) 12(60.0) 3(15.0)
P值 -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產科較嚴重的并發癥,是導致孕產婦及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于妊高癥患者應該采取積極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及早治療,采用規范化的護理措施,可大大降低妊高癥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有利于胎兒的順利分娩[4]。本組對我院收治的40例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分別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和整體規范化護理,觀察發現,觀察組20例患者在規范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整體規范化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實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正確規范用藥,結果發現,通過整體規范化的護理,其順產率和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傳統的常規護理組,且無并發癥發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郭榮琳. 妊高癥產婦的護理[J]. 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9):6282.
[2] 吳雁群,郁曉萍. 60例妊高癥孕產婦臨床護理體會[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1,2(35):167-168.
[3] 奎秀芬.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3(11):111.
[4] 李海棠. 60例妊高癥的臨床護理體會[J]. 內蒙古中醫藥, 2010(22):153-154.
作者單位:565100 貴州省思南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上接第205頁)
充分理解家屬的急切心情,加倍關心,主動服務,對患者家屬除及時告知病情變化外,注重細節管理,根據家屬心態,及時安慰家屬,消除揣測和雜念,信任和配合搶救工作。
3 討論
隨著人們對主動脈夾層認識水平及檢查手段的提高,主動脈夾層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此病極其兇險,進展極快。因此應做到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早解除誘因。轉運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備好搶救物品和藥品,熟練搶救技術,積極主動配合搶救,準確及時地執行醫囑,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對降低病死率,提高搶救成功率,促進患者康復極為重要。
參 考 文 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5.
[2] 陳國偉,顧菊康,陳灝珠.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M].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659.
篇10
【關鍵詞】 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護理進展
近年來隨著腦卒中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PSD不僅可以使腦卒中合并癥危險性增加,而且延誤了腦卒中患者功能康復,降低生活質量,增加醫藥開支,給家庭,個人帶來極大的負擔,并會增加病死率[1,2]。據統計,出現抑郁的腦卒中患者要比沒有抑郁的腦卒中患者病死率高3~4倍[3]。因此,了解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因素,針對腦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癥狀,及時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腦卒中的康復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
1 PSD的定義和發病率
1.1 定義 PSD是指發生在腦卒中后的一種包括多種精神癥狀(情感異常,思維遲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睡眠障礙,無價值感,甚至有負罪感或輕生自殺的念頭等)和軀體癥狀(出現偏癱,失語,肢體功能障礙等)的復雜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是腦血管疾病常見的重要并發癥之一[4]。為了便于PDS的診斷,臨床上用Zung抑郁狀態診斷編制的自評抑郁量表[5](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將其分為三個等級:輕度抑郁50~59分;中度抑郁60~69分;重度抑郁≥70分;或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5],輕度為7~16分,中度為17~24分,重度為25分以上。
1.2 發病率 抑郁是腦血管病后心理活動失調的常見表現之一,在腦血管病后情感障礙中占首位[6]。國內孟祥方等[6]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病率高達20%~60%。國外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多在40%~50%[7]。Pohjasvaara等[8]對486例55~85歲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PDS的發生率為40.1%;采用HAMD評分輕度抑郁占7%,中度占8%,重度占26%。國內毛玉紅等[7]對北京市52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調查,PDS的總發病率為34.2%;采用HAMD評分,輕度為占20%,中度占10.4%,重度占3.7%。以上國內外發病率及抑郁程度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可能與研究對象來源、評估方法、診斷標準以及測查時間等因素有關。
2 PSD的相關因素
2.1 社會心理因素
2.1.1 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是腦組織精神功能的表現,是腦神經功能之一[9]。腦卒中后抑郁的原因與中風后心理應激或中樞損傷有關。姚蘊伍[10]認為,人體在面對應激時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急性腦卒中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在很短暫的時間內能使一個健全的人變成偏癱或失語狀態的“殘疾人”,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同時又因為治療費用大,病情易復發,康復過程慢,他們認為生活不能自理會給家人帶來麻煩,又擔心在社會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無人照顧而對前途喪失信心。同時,中風的康復需要數月、數年,嚴重者可導致永久性的殘疾,這更是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癥的重要原因。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11],社會角色的改變,易使患者產生孤獨無助感,導致情緒低落,產生抑郁癥狀。
2.1.2 教育程度和社會支持 汪香君等[12]通過對住院100例PSD患者臨床觀察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經濟條件差,與家庭不和睦的患者抑郁發生率較文化程度高,經濟條件好,家庭和睦患者抑郁發生率高。黃漢津等對261例腦卒中患者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和社會支持評定表進行調查和評定,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是應激與健康或疾病之間重要的中介因素;不但對應激起緩沖作用保護個體的健康;而且在一般情況下維持個體良好情緒體驗,有利于健康。
2.2 神經生物因素
2.2.1 部位 抑郁發生及其嚴重程度與卒中的部位有關,以腦基底核區損害,尤以雙側損害關系最大[13],也可能與大腦損害所致的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之間的平衡(低下)有關[12]。
2.2.2 年齡 賈艷賓等[14]應用HAMD量表對38例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其中的25例存在輕重不同的抑郁癥狀,抑郁的發生率較高,為65.8%。張永江等[15]通過對86例PSD患者的臨床研究證實:年齡越大,腦卒中后抑郁障礙的發生率越高,可能與老年人的心理防御機制減弱及適應能力較低有關[16]。
2.2.3 肢體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常紅等[17]將于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住院治療的PSD患者進行調查統計,顯示病程越長,PSD的 發生率越高,與抑郁癥發病率關系密切的主要是肢體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ADL),肢體功能水平越高,ADL就越好,抑郁癥發生率就越低;而肢體功能水平越低,ADL也越差,抑郁癥發生率就越高。
3 護理進展
3.1 心理護理 覃麗紅等[18]認為,抑郁癥使患者悲觀,情緒低落,主動康復延緩,同時由于久坐或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褥瘡,肺炎等并發癥,增加了治療和護理的難度。因此,在治療腦卒中的同時不應忽略對其心理狀態的觀察與疏導,給患者提供充分宣泄的機會,加強心理護理,幫助其克服抑郁,自卑心理[19]。
王素祥等[20]將216例腦卒中患者按其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干預組再給予心理干預,心理干預的具體護理措施包括:(1)提供安全感,保護其自尊心[21]:生活用品盡量擺放在患者附近,尿便應適當遮掩,動員家屬多加關心陪護患者,言語及行動上避免傷及患者自尊心。(2)消除患者對殘疾的恐懼感[21]:腦卒中患者往往難以接受腦卒中后的各種不適,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此時應不失時機地給予患者安慰,幫助患者做好由正常人轉變為殘疾人的角色轉換,樹立戰勝疾病、發揮自己潛能、適應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崗位的信心。(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耐心與患者溝通[6]:護理人員應采取各種溝通技巧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態度和藹,并適時用各種肢體語言取得其信任,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滿足患者的生活需求,以減輕心理壓力。(4)加強家屬及社會的支持交流[22]:家庭社會的支持可穩定患者的情緒,增加患者被愛的感覺,增強治療信心。因此動員家屬、朋友、親戚、鄰里間經常探視,多與患者進行交流,使患者不但在情感上都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顧,從而緩解其抑郁情緒,減輕其孤獨無助感,建立起治療疾病的信心。6個月后用HAMD量表進行抑郁情況評定。結果顯示:心理干預組抑郁發生率為14.16%,對照組抑郁發生率為26.21%,對照組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干預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徐海琴[22]等將123例PSD患者分兩組進行治療,治療組只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心理,護理組在常規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干預由護士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導,如消除患者悲觀情緒,學會放松,解除壓力,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分析和解釋患者提出的疾病相關問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加強患者之間的交流及讓已康復的患者現身說法等。6周后對2組患者進行HAMD、神經功能缺損評定。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沒治療時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周后干預組的HAMD評分下降顯著,而且超過50%,與對照同期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
尹宗慧[23]認為,運用音樂反饋療法治療卒中后抑郁有明顯效果,通過音樂刺激主觀情緒狀態有明改變:自覺更加健康、平靜,心情更加愉快,情緒波動減少,抑郁狀態明顯好轉,尹宗慧將在2002年至2004年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后抑郁癥的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疏導、音樂療法(每天選用一些抒情、節奏優美的音樂通過患者床旁耳機來調整患者的心情,以減少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等,而對照組只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4周后用HAMD量表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顯示:干預組抑郁、神經功能缺損減輕,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康復訓練 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明顯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的恢復,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減少和預防腦卒中患者抑郁癥的發生[1]。鄭嬋娟等[24]將108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康復組在腦梗死發病后4~7天,腦出血發病后10~14天神志恢復,生命體征穩定后再進行康復治療,具體措施:(1)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肩外展50°、內旋轉15°等。(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穿衣、脫衣訓練,梳洗訓練、飲食動作訓練大小便訓練和簡單勞動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飲食指導和防止再次中風的發生。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表對患者抑郁程度進行評定。結果經8周治療后采集病例和問卷調查,再用HAMD評分發現康復組患者在抑郁方面的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
3.3 健康教育 腦卒中后抑郁常會產生錯誤的觀念和不正確的認知,導致不良行為和情緒,如果這種認知過程得到糾正,就可以改變不適應的行為和情緒[22]。護理人員應主動承擔患者健康教育的職責。孫愛蓮等將PSD患者中抽取了84例進行對照研究,以探討健康教育對緩解PSD癥狀的意義。該研究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為:(1)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疾病的預防、治療和自我護理知識,使患者對腦卒中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2)采用圖示、示范等形式教會家屬照顧患者的基本知識和技巧。(3)指導家屬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根據患者的消化功能、吞咽狀況,給予流質、半流質或軟質飲食。(4)教育患者堅持服藥治療,堅持康復鍛煉。6周后用HAMD量表評價干預效果。結果顯示,干預組抑郁癥狀相對于對照組顯著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4 調動家庭及社會的支持 由于患者起病突然,思想上難以接受,角色也難以轉換,感覺前景黯淡,無法面對現實,此時特別需要得到家人的關愛和社會的關注。梁翠萍等[26]將143例PSD患者根據家庭社會支持情況分為有家庭及社會支持組及無家庭和社會支持組。有家庭及社會支持組和無家庭社會支持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外,有家庭及社會支持組家屬經常到醫院探視、陪伴患者,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功能康復訓練,配合醫院的治療、護理、康復,多與患者單位聯系,單位領導多關心患者,解除患者后果之憂。6周后用HAMD評分結果顯示:抑郁的發生與家庭社會支持有密切關系,有家庭社會支持組抑郁癥狀的改善明顯優于無家庭社會支持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5 安全護理
3.5.1 藥物治療的護理 對抑郁癥狀明顯的患者在心理、軀體治療的同時給予適當的抗抑郁藥,有利于緩解和減輕患者的痛苦,從而明顯地提高其生活質量[1]。目前,抗抑郁藥很多,常見的副作用有性低血壓、口干、便秘、出汗及困倦等[28],因此要正確的指導患者應用,在用藥前向患者說明用藥目的,藥物的性質,用藥途徑及可能出現的副反應,給藥時仔細核對劑量,把藥發到患者手中看其服下,避免故意不服或自行減量。
3.5.2 嚴防自殺 自殺企圖和行為是抑郁患者最嚴重而危險的癥狀[29]。彭慧淵等[9]調查301例PSD患者,發現6.6%的患者有自殺念頭。楊明明[30]對144例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SDS≥50分為抑郁,SDS
4 小結
腦卒中后抑郁癥作為一種疾病,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臨床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地措施消除或減輕PSD患者的抑郁癥狀,促進其身心全面康復。
參考文獻
1 徐玲,肖玉華.淺談腦卒中抑郁癥的心理康復護理.醫學論壇,2008,12(11):1008.
2 周艷萍.老年腦卒中患者的抑郁與綜合護理.海南醫學,2003,14(5):1.
3 沈曉玲,王祖承.住院精神病人中的“知情同意”情況.上海精神醫學,2000,12(2):81-83.
4 林紅霞,董汝英,陳惠玲.中醫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1):117-118.
5 朱昌明.抑郁嚴重程度的評定.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5,18:295.
6 孟祥方,丁偉,鄭加平.腦血管病的現代治療.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200-203.
7 毛玉紅.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3):5609.
8 Pohjasvaara T,Leppavuori A,Siira I,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Stroke,1998,29:2311-2317.
9 彭慧淵,譚吉林.腦卒中后抑郁癥.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358-359.
10 姚蘊伍.護理學基礎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115.
11 張俊娥.社會支持與健康的護理研究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02,17(6):424.
12 汪香君,趙軍,王翔宇.腦卒中抑郁癥的治療對神經功能影響的臨床觀察.臨床內科雜志,2005,22(9):637.
13 黃漢津.社會支持對腦卒中后抑郁障礙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4(14):350.
14 李惠勉,朱永林.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9):1116.
15 賈艷賓,周遷璋.首發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8,24:66.
16 張永江,宋美娟,高被珍.腦卒中后抑郁癥86例臨床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9,9:294.
17 常紅,馬春梅,王玲.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與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7,21(11):232.
18 覃麗紅,劉麗萍,彭波.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的改進.現代護理,2001,12(5):122.
19 陸雪松,陳青.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偏癱康復的臨床療效.臨床薈萃,2003,18(5):259.
20 王素祥.早期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預防作用.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4(30):265.
21 周次雄.心理護理對腦卒中抑郁患者接受康復干預及其療效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8(16):3008.
22 徐海琴,周文意.腦卒中后抑郁情緒的護理與研究.現代護理,2006,12(16):1482.
23 尹宗慧.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狀況的調查及護理對策.國際護理雜志,2006,25(3):217-218.
24 鄭嬋娟.綜合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療效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5(30):342.
25 孫蘭,劉建溉.康復護理對老年期腦卒中后抑郁狀態預后影響.河北醫學,2006,12(8):805-806.
26 梁翠萍.腦卒中后抑郁與婚姻狀態的關系.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0(15):887.
27 饒明例.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23(4):390.
28 忻琪君.中風后抑郁.現代實用醫學,2002,14(2):93-94.
29 趙新利.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辯證施護.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6(1):65.
30 楊明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及護理.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