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天空范文
時間:2023-03-21 20:1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由天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看見草坪上,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正在放風箏,風箏飛得很低,如果沒有風,它隨時都會落下。我看著風箏,在小女孩手中的線牽引下,在空中忽高忽低,仿佛自由自在,卻一直沒有辦法接近藍天。
我不自覺地笑了笑,心想:我不就是那只風箏嗎?一心渴望自由,卻被另一頭的父母牽絆著,無法輕松,無法自由發展。
可我多么渴望,渴望自己變成一只小鳥,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鳥,一只不受人約束的小鳥!然而,我不是。我永遠只是一只受人約束的風箏,沒有屬于我自己,沒有屬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
于是,我渴望著,渴望著自由的天空,一片屬于我自己,一片不受人約束的天空??墒牵覜]有,以前沒有,現在沒有,以后,會怎樣?我不知道!
我呆呆地望著窗外,幾只小鳥映入我的視線。望著那些小鳥,我出神,我入迷,我著魔。它們無憂無慮地玩耍著,嬉戲著.瞧!它們多么自由,多么快樂.它們一會兒飛到樹枝上唱歌,一會兒停在屋檐下歇息,一會兒又落在池塘邊看風景。它們好幸運,可以展翅高飛,飛向屬于它們那蔚藍的天空,做它們想做的事,不受任何人的約束,也無需任何人的指點數落或者批評.我多么想變成它們那樣,自由自在……
我想我即便是只小鳥,也只是一只沒有翅膀的小鳥,沒有玩耍的自由,沒有飛向藍天的權利;即便我是一只小鳥,那也不過一只“囚籠之鳥”,是讓別人看,來修飾主人的一件“裝飾品”,再悅耳,再動聽的歌聲,都會變得很凄涼……
篇2
等,這段時間內唯一可以給我安慰的詞。我等待,等待一個最適合我逃跑的機會;努力,我努力的尋找自由。終于,有一天我的腦袋里出現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著急的琢磨著——我奔向自由的通道。
這天,我第一次實行我的“計劃”,正單那個小男孩給我喂食的時候,我趁他正陶醉在他“精心”準備的食物中時,我正在暗地里振奮我的臂膀,準備奔向自由!我一個“箭步”沖出籠子,正當我沉醉在逃出籠子的喜悅中,“啪……”我被小男孩捉住又被放回了籠子,??!我的自由夢被他打破了!我討厭他!
不可以,千萬不可以,不可以放棄我的夢!再努力,努力的等待逃跑的機會!
篇3
我不自覺地笑了笑,心想:我不就是那只風箏嗎?一心渴望自由,卻被另一頭的父母牽絆著,無法輕松,無法自由發展。
可我多么渴望,渴望自己變成一只小鳥,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鳥,一只不受人約束的小鳥!然而,我不是。我永遠只是一只受人約束的風箏,沒有屬于我自己,沒有屬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
于是,我渴望著,渴望著自由的天空,一片屬于我自己,一片不受人約束的天空??墒?,我沒有,以前沒有,現在沒有,以后,會怎樣?我不知道!
我呆呆地望著窗外,幾只小鳥映入我的視線。望著那些小鳥,我出神,我入迷,我著魔。它們無憂無慮地玩耍著,嬉戲著.瞧!它們多么自由,多么快樂.它們一會兒飛到樹枝上唱歌,一會兒停在屋檐下歇息,一會兒又落在池塘邊看風景。它們好幸運,可以展翅高飛,飛向屬于它們那蔚藍的天空,做它們想做的事,不受任何人的約束,也無需任何人的指點數落或者批評.我多么想變成它們那樣,自由自在……
我想我即便是只小鳥,也只是一只沒有翅膀的小鳥,沒有玩耍的自由,沒有飛向藍天的權利;即便我是一只小鳥,那也不過一只“囚籠之鳥”,是讓別人看,來修飾主人的一件“裝飾品”,再悅耳,再動聽的歌聲,都會變得很凄涼……
篇4
在這對曾經有過奇幻理想的翅膀中,再也看不到他們已放飛的夢想。
在這個曾經充滿歡笑聲的城鎮里,再也看不到他們飛翔彩色的影子。
偶爾看到幾個人影,他們背著沉重的書包,問他上哪去,補習班。
這是為什么,是什么讓孩子失去笑臉?
這是為什么,是什么讓孩子失去夢想?
這是為什么???
——題記
我喜歡雨后天晴,我喜歡世界和平;
我喜歡家家都能美美滿滿;我喜歡大人兒童般的笑臉;
我喜歡兒時天真的快樂;我喜歡充滿歡笑的海洋。
我愿意陪著小鳥一起飛;我愿意和家人出外旅游;
我愿意在月光下歌唱;我愿意在媽媽懷里睡覺,做著一個又一個的美夢!!!
在心情最差時,笑也許會成為你最好的解脫。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
倘若每個人每天都開開心心,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事辦不來呢?信心是由
一個鼓勵的微笑控制;委屈時,也需要某些人送來的安慰的微笑;也許笑不
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但它一定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
你考試得了一百分,老師向你投來贊許的笑容;
你傷心難過時,有人向你投來同情的笑容;
總而言之,那些灰心喪氣的人,那些喪失信心的人,聽我一句話,每天晚上面對著鏡子,大聲喊三遍
篇5
聽到窗外的雷聲滾滾,狂風怒吼。我想應該是“碧利斯”在生氣吧!我的心情是洶涌澎湃的!只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老天將這一切都變質了!原本以為,我將擁有新的充滿活力的生活,沒想到一切都是與現實相矛盾的,那只不過是我在虛度光陰罷了!天空不在明媚,心情永遠都布滿了烏云!我真的好失望啊!我也極度的悲痛!
以前上初三的時候,他們這些大人總是說,等到中考考完了,那就可以隨便看電視,打電腦和玩了,根本就不用太擔心高中了??墒?,等我考完后才知道,其實這是永遠也不可能的。因為等你考完后,就得擔心自己的成績是不是能考進重點高中,是不是有希望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同一個學校和同一個班級等等等等這一類諸多的讓我煩躁的問題。我考完之后,就休息了幾天。然后,爸爸就讓我好好的把理科的書本全部預習完,這樣在高中就輕松多了!哎,我又開始為我的高中目標而奮斗了!我真的很懷疑,我們是機器人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擁有我們自己的時間去安排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嗎?以前爸爸媽媽還說好,等考完之后,就請我們的大家族一起去旅游等等。可是,我想是不可能的了。雖然一開始我總覺得2個半月的時間會過的很慢,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度過這么難熬的日子的。我現在只想讓我再好好的休息一下,然后再和同學一起去旅游幾天,做完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然后再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海邊玩。最后我就會乖乖地回來,開始我的奮斗。難道這樣的要求也很難滿足嗎?
我的爸爸總是說那是為了我好,我也知道啊,但是你把我想要的自由給吞噬了,你讓我怎么能安安心心地完成你給我的任務呢?我的要求應該不算過分吧!
“請給我一片自由的天空,讓我能夠自由自在地在我的天空翱翔!希望你們能夠成全我!謝謝!”
篇6
至許自人類文明之火燃起的那一刻便已存在,流傳上千年至今而不被摒棄,足以說明其重要性與意義所在。王小娥說,每一個人類文明中都存在著邪惡,因此秩序的作用就是制約這種邪惡,從而避免部分人群對整個文明造成的破壞。就如劉邦進入咸陽,知識利于百姓,約法三章,為的便是起步秩序的建立。往大了說,當今世界各國鼎立利益都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極易容易因此而產生紛爭,由此看來,秩序還有很大的作用,便是維護者和平,這也是聯合國存在的宗旨。
秩序是必要的是人類社會體系的形成與維持所不可或缺的一個多文明的社會氣息,必定是在秩序下形成的,倘若沒有秩序,那只會是個文明間的不死不休,平衡穩定的社會體系也極難產生。由此看來,秩序是營造一個恒定的世界所必要的粘合劑。哦
而另一方面,秩序所存在的意義便是提醒人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道德與人格的底線,這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根本,用了它的存在,人類才能被稱為人類,否則只能是會說話的野獸。秩序總是能在我們退化至延壽之際,悄上一句警鐘來提醒著我們。當然人類不能僅僅保持著不退化的狀態,我們需要向好的方面進行,所以我們要遵守秩序,但是,能因此而變得死板,否則將難以進步。
因此我們需要自由思維上的自由,一個人的思維決不能受到限制與束縛,否則將難以有所創新,無創新兒,何談進步呢?
篇7
[關鍵詞]“閉嘴”;“自由”;打破;激勵;合作交流;“至法無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來,筆者很慶幸是語文老師,因為筆者熱愛中文專業,也很慶幸自己有一雙“文學”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語文改革心得寫下供反思供同行們參考,以求共同進步。
記得有位權威的學者說過這么一句:語文教學改革里最難得就是如何讓語文老師“閉嘴”。它,給筆者的內心帶來很大的震撼:語文課堂改革是勢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過去:“滿堂灌”“ 填鴨式” 教學,“ 題海式作業”,把自己弄得疲于備課,疲于上課,疲于批改作業。堂堂課都由老師自己唱“獨角戲”,事事包攬替代,把學生看成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學生在學習過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動參與學習,沒有動手實踐、自我探究,進行交流合作的機會,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自由,創造性更是被束縛了。本來就幾十方的課室,只有四堵圍墻,兩個門口,狹窄的空間的已經讓困在里面的幾十個學生覺得無趣,若課堂也枯燥無味,這勢必形成學生厭學、教師難教的兩難的局面。在教學中如何努力地閉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張開學生的嘴巴,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是筆者在進行教學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斷探討摸索的方向。
1創設“ 放飛” 學生的自由平臺,把課堂還給學生
筆者喜歡“自由”一詞,喜歡把它還給困在四面是圍墻的同學們,喜歡在課堂里設計一個個讓學生“放飛”自己的平臺。課堂里,筆者喜歡對學生說:老師喜歡聽你們說話,你們想說就大膽地說?!罢埬恪币辉~成了我的口頭禪:請你說說你的理由,請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請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讀課文……它能帶給學生一種民主、受尊重的感覺,為此,學生也喜歡回答筆者一句“let me try(我來)”!這成了我們共同的語言。在上課外閱讀課《理想》時,筆者設計了一條問題“請你把你喜歡的詩句朗讀出來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同學們表現很活躍:“老師,我說一句行不行?……”,“老師,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師,我有不同的意見……”到最后,筆者也忍不住湊熱鬧:“老師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看同學們認同不。筆者喜歡‘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一句?!惫P者舉了我們班數學老師帶病堅持上課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學們說他們也看見了,聽老師一說有點想哭了。課堂里開設一個讓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空間,把民主還給學生,把說話權利還給學生,它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達到讓學生開口說話和動手操作的目的。為達到此目的,課堂里筆者都盡可能少說或不說。如在上《寓言四則》時,筆者讓學生查找資料,小組討論與童話的異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課文比賽,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講故事比賽,小組討論各則寓意(想說那則就說那則)。一節課里筆者占用的時間不到十分鐘,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學們的寓意板書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參考,而到下課了,同學們還說“我還要說……”。這就是我要達到的目的: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2敢于打破陳規,勇于創新,課堂教學做到與時俱進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陳規,鼓勵創新,課文不過是一個例子,如何讓例子“活”起來并延伸開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學里,筆者也不斷地努力構思、探索、研討:要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老師必須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陳舊思維,老師必須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識天氣》一課時,筆者并沒有按照教學用書里的教案――用表格羅列,而是設計了一個“自由發揮”話題:請你用第一人稱的手法把各種云彩介紹出來,比一比誰設計得準確、生動、精彩。學生的設計真是妙趣橫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喲哎喲……”,在課堂上一吆喝,同學們的興致也來了,有的英文也來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環家族中的一名成員――華,I am smaller than halo(暈),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雙胞胎)……”;有的設計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媽媽,我有兩個漂亮的女兒,一個是朝霞,一個是晚霞,她們常幫我分擔工作……”。很多同學都喜歡把自己的新奇創意毫無保留地和同學們分享,這樣的課堂設計,比起簡單的用表格羅列更受同學們的歡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鄉》《孔乙己》《范進中舉》等經典課文時,我把講臺設計成舞臺,讓把課文改編為舞臺劇,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很感興趣,課余時間都喜歡聚在一起探討課文,揣摩人物形象,還時時來找我商討如何能把人物演繹生動。在課堂上,學生們把唯利是圖的菲利普夫婦、尖酸刻薄的楊二嫂、滿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虛情假意的張靜齋、醉心功名的范進、趨炎附勢的胡屠戶等演繹得栩栩如生,讓課本知識深深印在學生腦海里。這些大膽的課堂設計,不但能讓學生啃透課本知識,而且能讓他們自己設計的東西得到認同和表揚時,那種滿足感和喜悅感更能讓他們深受鼓舞,學生的創新思維會被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充分發揮出來。
現在,我們的課堂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我們把品畫、聽歌、唱戲、講故事、看電影、配樂誦讀、電視品讀等引進課堂,一本書,一條教鞭,一張嘴主宰的課堂已經成為了歷史,打破陳規,與時俱進,成為了我們語文課堂的主流。
3引導學生加強合作交流,張揚個性,達成共性認識為了更好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共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課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學習小組,盡可能開設讓小組成員互相合作交流的平臺,并要求一切活動都由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榮譽患難”與共。這樣,不但形成了“一幫一”的學習風氣,也大大促進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如小組合作完成手抄報,看哪個小組設計得最有特色;小組進行詩歌朗讀挑戰賽,看哪個小組最棒;小組進行辯論賽,看誰嘴巴最厲害……通過合作交流,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得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記憶最深刻的是在上《風箏》一課時,筆者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風箏,進行放風箏比賽,看哪個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筆者到同學們在做風箏時熱鬧的場面,看到學生在足球場來回奔跑的歡快身影,我自己內心也感嘆“自由多好”!課室的四堵圍墻是圍不住同學們的雀躍的心的!而許多學生在日記里寫道:當我們的風箏高高飄揚時,我們是多么的興奮多么的自豪,筆者反對《風箏》里的“我”壓抑“弟弟”不許他放風箏,更是粗暴地毀壞他的風箏,游戲不但是兒童需要的我們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組互動合作交流研討的形式不但調動了一部分懶散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同學們的集體觀念和榮譽感,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的個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提高。
時代在不斷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教育教學改革也應與時俱進。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語文老師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路,要想方設法“閉起”我們的嘴巴,而努力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讓學生的手揚起來,讓學生的腦袋“活”起來!也要善于摒棄陳舊的教學方式,勇于改革創新,用愉悅的心態接受新鮮事物,還自己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語文教師董一菲說過這么一句:“永遠追求語文教學的本色,追求至法無法”。的確,教師的教就該要“至法無法”。
參考文獻:
[1]孔繼芹淺談有效利用激勵評價手段[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6).
篇8
一、轉變教育思想,抓住有利時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中學生隨著身體的迅速成熟,其個性發展中突出了自主性特征。他們開始將視線轉向內部世界,比較注重自我探索,追求自我,關心自我體驗。他們反感成人對他們的過多干涉,力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這個時期正是啟發、培養和強化其主體意識,培養其獨立自主、自我教育能力的良好時機。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從主體教育論出發,更新教育管理理驗 。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就是要把班級事務交給學生管理、處理。在管理班級中,班主任首先要更新一些陳舊的管理方法、管理行為。
(一)以尊重為內容,信任為保證。 信任是一把鑰匙,尊重則是劑,它能打開學生內心世界。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表揚和鼓勵,是每個人的心理需要,學習和管理也不例外,學生在獲得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愉快、溫暖和力量。因此,班主任應懂得并應用這種積極因素,信任學生,平等交流,給每一個學生發揮特長的時間和空間,對每一個學生取得成績和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的同時,再接再厲更進一步。尊重和信任對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教師應及時捕捉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且以閃光點作為轉化后進生的突破口,加以肯定、鼓勵和引導,這樣就會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以仁愛為基礎,賞識為前提 。孔子說:“仁者愛人”。班主任首先要具有對學生的一顆愛心,這是班級工作的基石,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不是好母親,一個不愛自己學生的班主任也不是一個好班主任。班主任的這種愛是建立在面對全體學生的身上:以慈母般的愛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以嚴父般的愛呵護每一個學生的信心;以朋友般的愛給予每一個學生信賴。實踐證明:學生在感受到老師誠摯的愛后,便會產生一種安全感、理智感和自信心,進而對老師由衷地信賴和親近,“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收到“言必中聽,聽必改之”的良好效果。
(三)以師德為表率,收放為手段 。班主任是言傳身教的教育者,其一言一行都有意無意地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具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因此,班主任的言行要合乎規范,應用得體,并作為學生典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行”。為人師表,才能嚴格要求學生,學生也會信服教師。班主任對班集體,要以“嚴”字當頭,時時事事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依法治班,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嚴格管理并不是板起面孔,求全責備,而是嚴中有寬容,愛中有嚴厲;批評學生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不亂下結論,不亂扣帽子,以良言益行影響學生,取得情感共鳴。讓每個學生時時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處處有監督,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自我學習,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真正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新型班集體。
二、建立管理機制,放手學生做事,自主管理落到實處
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就是要把班級事務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放手做,只有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機制,學生自主管理才會落到實處。
(一)師生共同決策,平等交流,目標互動。 學生是自主管理班級的主體,學生要參與到班級管理的決策過程中來。教師要轉變以前的“一人說了算”為“師生共同討論通過后算”,由以前的班務工作的“組織者、指揮者、領導者”轉變為班級事務“發起者、倡議者、參與者”。在班級管理中,學生有權否決教師的意見,有權提出自己的措施、方法,不論是選班干部、確定監督人員等,還是升旗時的著裝等問題,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決策中來。這樣,由于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減少了阻力,為以后的執行奠定了基礎。在班級目標的確立過程中,我先將自己想創建的班級目標說出來,請同學們評議后監督我,然后學生積極探討,互相交流,既形成了自己的目標,又確立了班級的長期目標,在長期目標下再確定短期目標。于是,老師的、學生的和班級的目標,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由于目標明確,長短兼顧,個人任務具體,也就充分調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和管理的積極性,出現了人人為實現目標而奮斗的熱潮,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二)師生統一認識,制度完善,管理互動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不能是老師說了算,而是根據全班在各期的實際情況下,發動學生依據學校的規章制度制定的班級細則。師生共同決策一經通過,就必須執行。盡管這些制度很簡單,但通過學生討論、通過,能真正被學生接受,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要求。減少了班級管理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個人的意志不能凌駕于制度之上。發動大家互相檢查、監督,讓管理互動起來,人人參與班務管理工作 ,這樣就會形成“人人為班,班為人人”的良好班風。在執行過程中,班主任和班干部乃至全班學生都有規必循,有章必依,執規必嚴,違章必究。在管理互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提高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總之,讓中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就是還給他們一片自由的天空,使他們真正成為班集體主人,在民主、平等、互助、和諧的班風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篇9
如:他們看見盛開的花朵會說:“花兒笑了?!笨匆婏h落的樹葉,會說:“葉兒在跳舞?!笨匆婙Q叫的小鳥,會說:“鳥兒在唱歌?!彼麄兂30褯]有生命的加以想象,大千世界在他們眼中變得斑瀾多彩。
的確,孩子的想象力猶如一片片有待開墾的處女地,如何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馳騁翱翔于藍天白云之間呢?
一、創設情境,放飛想象
“文章不是無情物”。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見其物、辨其形、嗅其味、聞其聲,觸景生情,啟迪智慧,對那些語言生動,感彩濃郁的課文段落,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渲染課堂氣氛,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和形態動作,再現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放飛學生的想象力。
如:我在教《鵝》這首詩時,當學生看完白鵝浮綠水的課件后,我適時讓孩子一邊讀一邊加上動作,盡情想象白鵝浮在綠水上愉快玩耍的情景。剎那間,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興趣盎然,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孩子們做出了鵝朝天高歌,輕浮水面,劃撥水浪的動作,并讀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詩句。他們一邊表演一邊想象,暢談體會。一位女同學說:“讀著,讀著,我仿佛變成了一只小白鵝在水中快樂地游泳。”一位小男孩說;“讀著,讀著,我仿佛聽到鵝在歌唱,看到婀娜的姿態和雪白的羽毛?!?/p>
二、巧妙設疑,放飛想象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墒欠e極思維的表現,又是探索問題的動力,巧妙的設疑,能激活孩子的想象。
如我在講《烏鴉喝水》一文時,在引導學生學文后,設疑:你們還能想出更巧妙的方法使烏鴉喝到水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想象的閥門被打開,“老師,烏鴉可以蹲坐在地上,把翅膀當作手;不,老師,烏鴉的嘴硬而尖,可以用嘴啄個小洞。”“小博士”玉臨,勇敢地站起來,大聲說到:“它可以用吸管來喝?!币幌蛐邼摹靶辈随告傅纴恚骸八捎米ψ颖е孔觼砗取!薄娬f紛紜,笑聲不斷從教室飛出。
三、延伸情節,放飛想象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藝術性較強的文章,總能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余韻裊裊。若此時教師讓學生延伸情節,在讀中想象,會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如教學《小小的船》一課后,我讓學生編如下情節,有一天,我飛到了月亮上……一個孩子如此說道:“有一天,我身上長滿了無數的翅膀,把月亮當作船,藍天變成了碧藍的大海,閃閃的星星猶如游動的魚,我伸手去抓,可它卻一溜煙逃跑了。”另一同學接道:“老師,我想用手抓住小魚,放在太陽這個大鍋里做成美味佳肴,開一個‘生日宴會’?!?/p>
又如,在“大海,大海,你……”的續編與補充時孩子們盡情展現自己的想象,同桌互問:“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么這么咸?”海水笑著來回答:“因為船長撒了鹽。”“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么這么大?”海水咧嘴笑著說:“因為我是大寶藏。”
四、做做畫畫,放飛想象
讀讀課文,把自己理解的內容畫下來,是發展兒童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的一條捷徑。在語言文字訓練中適時運用畫一畫、做一做的方法,化枯燥無味的說教為具體可感形象,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讓孩子實踐感知手和腦這兩件寶,我特設《小小發明家》一活動,讓孩子大膽想象,精心制作。瞧!一時間,飛機、風箏翩翩起舞,太陽鐘在陽光下似乎在不停地轉動,火箭直沖云霄……快樂的孩子拿出五彩的畫筆,疾筆畫出乘坐熱氣球、火箭、降落傘、大炮筒、翹翹板飛上天的烏龜。還有自己想象中的月亮灣,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太陽初升,海水奔騰,浪花翻滾跳躍,船上長胡須爺爺講故事,海中水草、珊瑚、海螺、魚、海藻、猶如一個個鮮活的生靈在水中搖曳。
五、巧用插圖,放飛想象
形象生動的插圖是小學教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的插圖使文字表達的內容形象化,有的插圖展示了文字言猶未盡的意境,要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展開想象。
篇1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薄白杂杀磉_,與人交流”這樣簡單樸素的道理,卻被應試教育折騰得變了味,變了樣。老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被考試浸泡久了,以為考試所需要的作文能力就是真正的作文能力?!白杂杀磉_,與人交流”的思想在功利因素的作用下被忽略了。我認為,作文教學最要緊的是摒棄應試體制的束縛,把自由寫作的權利還給學生。
一、轉變觀念,給學生自由寫作的權利
(一)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
寫作內容來源于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不同的。老師不要以法官的眼光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可以作為寫作的題材。只要生活繼續下去,學生就有傾吐的權利。“一件事,你知道得清楚的;一個道理,你明白得透徹的;一個意思,你思索得周到的;一種情感,你感受得真切的,這些都是你的源泉?!崩蠋熞獣r時鼓勵學生這樣選擇寫作內容。
(二)給學生表達情感的自由
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說真話、訴真情的條件,并引導學生想什么就說什么。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當是真實的。
浙江一位7歲學生的作文,獲得了“冰心作文獎”一等獎:“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溫暖,因為媽媽回來會給爸爸過生日,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就是一種想哭的感覺?!?/p>
這篇作文如“清水出芙蓉”,想念媽媽,這是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語言抒發,這是自然之性。即使有100條功利的理由,這樣的自然法則也必須堅守,因為我們必須在兒童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就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寫作,為什么要寫作。教師要為兒童的寫作創設一個自然情境,讓寫作在兒童的生活世界中來得合情合理,讓寫作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顯得順理成章。
(三)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
每周定期安排作文課,是不夠科學的。葉老說:“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說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蔽覀儜寣W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習慣,同時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不要總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就交。要知道名篇佳作不是在考場上完成的。王勃的《滕王閣序》、朱自清的《荷瑭月色》是在課堂或考場上寫出來的嗎?
(四)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
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時寫,可以自由寫,那么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汩汩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清澈的。那種熱衷于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思想和靈魂的作文來。
二、創造條件,給自主寫作提供動力
兒童畏懼寫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寫作動力。寫作前,兒童沒有方向,不知道為何而寫;沒有對象,不清楚為誰而寫;寫作時,沒有言語狀態,不清楚該選擇怎樣的話語方式;寫作后,沒有交流的機制,無法體驗到成就感。教師應當引領兒童回歸寫作的原點——語言交往。交往不僅能滿足實際生活之需,而且能體現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最大限度地展現人的思想才華、精神風貌和生命意義??梢哉f,交往是最持久的寫作動力。交往的方式有很多,??⒑诎鍒?、網絡等都是很好的交往平臺。在實踐中,我通過創刊辦報、發表作文來調動孩子寫作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每日手記。學生的生活很豐富,每天都有新的事情發生,如果我們不及時捕捉記錄,那么豐富多彩的生活就如過眼云煙,稍縱即逝。因此,過完了一天的生活,就要對這一天的生活進行盤點,記錄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這就是每日手記。每日手記一天一次,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到晚上要一一記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經常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會使自己的心靈敏感起來,不僅豐富了情思,鍛煉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的習慣。
2.每周一稿。每周一稿就是通常說的周記,記錄的內容是從每日手記中選的一個材料。選哪一個材料呢?如果你是讀者你會喜歡每日手記中的哪一個內容呢?當然是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內容。不管怎樣,材料要真實、有趣、新穎。學生寫成后在周一早上把稿件投到《作文新周刊》編輯部——語文老師那兒,等待錄用。學生寫得很帶勁,因為他們都盼望著自己的作品能發表。
3.選稿。每周一上午安排班級小編輯選稿,下午向學生宣布當周《作文新周刊》的錄用稿件,稿件會被蓋上“初稿錄用章”。周一初選2/3的稿件,周二則根據學生的修改質量和修改態度再錄用一些稿件(約15篇)。其余沒被錄用的稿件,可以選其中的一兩個精彩句子,發在《作文新周報》的“佳句精選”上,盡可能讓學生享受到發表帶來的榮耀。
4.讀周刊,評佳作。周刊排版開印后,周五分發,人手一份,學生周六、周日在家可以和家人一起閱讀,選出自己最喜歡的5篇習作,參加下周作文講評課上的評選活動。由于稿件的內容來自學生真實的故事,學生喜歡讀,在讀中產生情感共鳴,激發了表達的欲望。
《作文新周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在這樣一個自由交流的環境中,寫作沒有人為的束縛,最重要的是學生明白了寫作的意義在于自由表達和與人交流。同時,交往的過程鍛煉了他們寫作的思維和能力,為培養未來有寫作意識、寫作責任的“寫作人”打好了底色。
三、有效講評,給自主寫作養分
自主寫作提倡的是先作再評,這符合作文教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學而教的原則。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作文中的普遍性問題,如對話、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不具體、不生動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訓練。以語言描寫的訓練為例,講評課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佳句欣賞。習作講評課從欣賞開始,欣賞的內容主要是好標題和好句子。因為好標題、好句子努力一下都能做到,容易讓人獲得成就感。如欣賞對話描寫精彩的提示語:(1)“‘天??!’朱昊大驚失色地叫了起來,‘駿飛帶打火機!’大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走了過去,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保?)“‘什么?你……你……’老爸臉色通紅,緊握雙拳,喘著粗氣,眼睛里充滿了憤怒的光芒,像要把我吞了似的。他吼道:‘去,拿你哥的考卷,抄一遍,其他的功課不能撇下!’”提示語中帶動作、表情,這樣的說話句獲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說話句寫不好的學生也從中受到了啟發。
2.集中挑刺。教師從《作文新周刊》上歸納出班級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重復病”、“說病”、“心想病”、材料搭配缺乏內在聯系等常見病。如:“下午考試時,試卷上竟然出現了和老師說的一樣的題目。我想,幸好上午聽了老師的講解,不然這一次就考砸了?!薄拔衣牭竭@些話,難受極了,心想:他們為什么要這么說我呢?體形又不是我能決定的。”這些句子都得了“心想病”,老師讓學生刪去“心想”再讀一讀。去掉“心想”后,語言更簡潔了。這是學生習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起來挑刺,學生印象深刻,在以后的寫作中會更加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3.定點訓練。學生的習作有問題,不能指望有一劑良方包治百病,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訓練,要抓住突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訓練。例如,一個同學寫第一次刷鞋的片段:“我把球鞋泡在水里,過了幾分鐘才開始刷鞋。要刷鞋了,我不知道家里的刷子放在哪里,我一會兒找刷子,一會兒找肥皂,一會兒問媽媽先刷鞋面還是鞋里,一會兒又問媽媽怎么洗鞋帶。媽媽說我真煩,說看我刷鞋比她自己刷鞋還吃力。”
上述片段反映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懂得通過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要救活這段話就要讓文中人物開口說話?!拔摇辈粫矗瑔枊寢專瑡寢屜印拔摇睙?,會說什么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運用對話展開情節。請看修改后的片段:
“我把球鞋泡在水里,過了幾分鐘才開始刷鞋。我一看水池里沒有刷子,就高聲喊起來:‘媽媽,刷子放在哪里?’
‘在水管旁邊?!瘚寢屧诶镂莼卮?。
‘媽媽,怎么沒有肥皂?’
‘你沒看見在窗臺上嗎?’
‘媽媽,先刷鞋面還是鞋里?’
‘你自己想想!’媽媽有點不耐煩了。
‘媽媽,鞋帶要解下來嗎?’
‘唉,真是!你說呢?’媽媽沒好氣地嚷。
我見媽媽沒有正面回答,就跑過去盯著她說:‘媽,快告訴我??!’
‘哎呀!看你刷一雙鞋,比我自己刷十雙鞋還累!’”
前后兩個片段一比較,一個枯燥,一個生動;一個籠統,一個具體。改后的片段以對話展開情節,形象而具體地描寫了一個不會做事,但想自己做事的孩子的天真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