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范文

時間:2023-03-20 05:2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焚書坑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圣賢的言論批評時政;

3、“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力能夠控制的要素。

篇2

魯迅先生立即揮筆撰文寫出《華德焚書異同論》,分析了兩者焚書的本質區別,并指出:“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這超凡脫俗、卓爾不群的論斷,著實發人深省。

“焚書坑儒”是兩件事。“焚書”是指統治者銷毀不利于自己統治的書籍;“坑儒”指統治者殺戮不同政見的人士。這些對于古今中外歷代統治者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先看中國歷史。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篡權奪位。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得知庶吉士章樸家藏方孝孺詩文,下令逮捕章樸,殺戮于市。明成祖坑儒的慘烈遠在秦始皇之上。

還有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帝。他在位期間,借編纂《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圖書之實,采取抽毀或竄改的手段,將不利其統治的圖書徹底消滅。

再看世界歷史。公元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曾經以“焚坑”為手段,征服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地區的瑪雅各部族和國家。希特勒的“焚坑事業”也曾令世界震驚。1933年5月10日晚間,在柏林洪堡大學對面廣場上,數以萬計的圖書被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分子付之一炬,全部焚毀。

無論是明成祖朱棣,還是清高宗弘歷,他們對歷史的貢獻遠不如秦始皇大,他們的焚坑之舉都比秦始皇惡。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目的不在于毀滅中華傳統文化,而在于“定法教于一尊”,在完成對東方六國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統一后,將秦國的法令制度推廣到全國,以求“移風易俗”,進一步統一文化,建立并長久維持人們向往的“太平盛世”。所以,秦始皇焚書,只限民間藏書,而且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焚毀之列,至于官府藏書,一冊也沒有焚。依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所坑殺的不是左道欺罔、騙取富貴的方士,就是以古亂今、誹謗朝政的儒生。“焚書坑儒”有問題,那也是在推進統一進步事業中所犯的錯誤。而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弘歷的“焚書坑儒”完全是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大耍。

既然古今中外的統治者都使用過“焚坑”手段,有的早于秦始皇,有的晚于秦始皇,有的比秦始皇還殘酷。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指出一樁奇怪的事。這樁事已有不少史學家注意過,像梁啟超在《戰國載記紀·秦并六國章第六》.中說:“始皇最為后世詬病之事,日焚書坑儒。”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也說:“秦之為世口實者,曰:‘焚書坑儒’。此文化史上最大之罪惡也。”人們似乎把“焚坑”手段的發明權慷慨地奉送給秦始皇,認定秦始皇是“焚書坑儒”的祖師爺。

秦始皇僅十年時間就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秦帝國,卻因“焚書坑儒”,兩千多年以來一直被人們唾罵詬病,而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弘歷,貢獻遠不如秦始皇,“焚書坑儒”遠比秦始皇兇狠,可他們卻沒有因焚坑之舉像秦始皇那樣備受指責。古今中外大搞焚書坑儒的統治者人數眾多,而秦始皇既不是始作俑者,又不是施暴最甚者,為什么“焚書坑儒”的罪名總讓秦始皇一人背負?

篇3

關鍵詞:魯文化;秦王朝;滲透

齊魯文化是整個古代社會文化的源頭,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活動中心就在臨淄的稷下學宮。魯系文化作為整個齊魯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誕生了儒家和墨家等顯赫一時的學說,其中儒家學說更是成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學說。秦王朝建立后,秦晉法家思想一直占據者主導地位,但是魯文化尤其是儒家對于秦王朝也進行著積極地滲透和影響,力圖在王朝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官方學說。

魯系學術文化是一種德文化,重視倫理道德和人文關懷,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重中之重,在秦王朝中活動的儒生們積極貫徹他們的“仁”和“禮”思想;秦晉法家思想中韓非子是集大成者,“法”“術”“勢”也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兩種思想一個重道德,一個重法律,可以說有著根本性的沖突,他們的斗爭一直貫徹于秦朝時期,直到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和公子扶蘇的死亡,才徹底斷絕了儒生們想對秦王朝改造的幻想,這也為秦王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秦朝時的儒學經歷了百家爭鳴的交流融合,自身中開始接受許多其他如陰陽家、兵家、道家等的思想,雖然已經并不單純的是魯系文化的代表,但是核心理念依舊是德文化,他們想要在秦國最終實行的仍然是德治,這是毋庸置疑的。儒學對于秦國的滲透本質上就是魯文化對于秦王朝的滲透。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雖然嬴政以法家思想建國,但是春秋戰國以來諸子學說并立的局面,使得嬴政也不敢徹底斷絕各類學說道統,尤其是當時的齊魯之地還是整個王朝的文化中心,始皇嬴政作為千古一帝并非沒有戰略眼光的,相反他還積極籠絡齊魯文化之地的名士,博士制度就是始皇嬴政的重要措施,博士制度的設立是對臨淄稷下學宮制度的一種繼承和演變。《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博士七十人”,在這七十博士中,據后人考證,有名字可考者十三人,其中七名是儒生。博士制度并不是擺設,而是實實在在參與朝政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卿大臣與博士“議帝號”(《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史記?秦始皇本紀》)而這場酒宴上儒生淳于越和李斯進行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大辯論。這種關系國家政體的重大問題中儒生們與法家進行了斗爭,而秦始皇也默許這種斗爭,由此可見儒生大量滲透進秦王朝的政治生活中。

此外,儒生們對嬴政嫡長子扶蘇的儒學化改造是又一明顯的滲透。扶蘇作為嬴政的嫡長子,受嬴政的大力培養,有著很大的希望繼承皇位。始皇三十五年,嬴政焚書坑儒,長子扶蘇諫勸諫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記?秦始皇本紀》)。扶蘇的事跡記載不多,但是從他與嬴政的這段對話中,我們還是能明顯的感受到他的為政之道中濃厚的儒家治國理念和反對嚴刑峻法的仁愛之心。他的上臺執政必然會使法家受到嚴重威脅,這也就決定了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必然千方百計排擠打壓扶蘇,也是扶蘇命運的悲劇所在。此外這段對話中也透漏出儒家文化在東方的巨大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也是促使秦始皇一定程度上認可儒家對扶蘇的培養的重要因素。

當然,秦始皇封禪泰山也是儒生們一手蠱惑籌劃的,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點,秦始皇封禪泰山也是對齊魯文化的一種認同和肯定。但是最能體現出儒學對秦王朝滲透的還是封禪和巡游中的碑記銘文,其中的大量話語充斥著儒家的倫理道德觀。《泰山刻石》講“大義休明,垂于后世”,《瑯琊刻石》的“圣智仁義”……這些碑刻將秦始皇塑造成了典型的儒家帝王形象,義、圣、智、仁無不屬于儒家的倫理道德范疇。秦始皇嬴政刻錄這些石碑的目的就是教化民眾以鞏固統治目的,但是這內容明顯不是法家重點強調和追求的。由此可見,儒生們積極滲透到秦朝的政治生活,也得到了秦始皇的一定認可和重用。

雖然儒學對秦朝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秦朝的治國方略核心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這種一定程度的接受不過秦始皇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緩解東方齊魯文化與西方秦晉法家矛盾的手段。最終儒生們融入秦朝上層核心失敗,秦朝的焚書坑儒加劇了與東方齊魯文化的對立和隔閡,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但是落后的民族征服先進的民族必然會被先進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這是落后民族想要長治久安的必然規律。魯文化對秦王朝的滲透可以說是先進文化對文化相對落后的秦王朝的同化,但是秦朝統治者在嘗試接受的過程中粗暴打斷了這個進程,這也就造就了秦朝的悲劇性命運。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2]王健:《從和秦刻石銘文看秦政中的倫理因素》,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3]王克奇:《齊魯文化與秦漢的博士制度》,《東岳論叢》,1997年第1期。

篇4

這個周六,爸爸帶我和爺爺去臨潼參觀號稱“世界第奇跡”的兵馬俑。

進入大門,一個導游就介紹自己:“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秦始皇兵馬俑這個地方參觀。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趙導,現在請各位跟著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我們來到一號坑,他接著說:“秦兵馬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享譽世界,舉世無雙。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大家現在身處的位置就是兵馬俑一號俑坑的上面。一號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有六千多個兵馬俑。大家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十分整齊。”

看完了一、二、三號坑,我去看了秦始皇那時用的東西: 陶壺、陶缽、陶拍、帶蓋陶盒、銅鼎、陶燈等。還有一些工具:手鋸、鐵鏨、鐵鍬、鐵鏵、鐵缽等。那時的武器有:金鉤、鏃形器、青銅長劍、銅殳等。士兵一共有六種,分別是:車士、御手俑、騎兵俑、鎧甲武士俑、鎧甲軍吏俑、高級軍吏俑。而銅車馬又稱“立車”,車馬通長225米,高15米,總重量1061公斤,由3046個配件組成。

出了大門,爺爺問我:“你知道焚書坑儒的故事嗎?”我搖了搖頭。爺爺就說:“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會群臣及眾儒生,宴會上,以王維為代表的一派儒生主張實行過去的“分封制”,以李斯為代表的則主張實行“郡縣制”;兩派針鋒相對,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后李斯勝出!于是一場“焚書”運動開始了。大批文化古籍在烈火中化為灰燼,不僅讓先秦的主要典籍遭到破壞;連春秋戰國以來的思想領域及理論探索者們受到了致命的打擊。第二年,又發生了一場“坑儒”之劫。共活埋了400多人,其于一批被流放到邊疆。現在懂了嗎,李亞琦?”我點了點頭 。

篇5

大家想要只打千古一帝是誰嗎?他就是原位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他在十年之間先后滅掉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全國,自此他就自稱始皇,即秦始皇。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由于各國的制度都不一樣。于是,他就頒發了統一的法律,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規定了統一的貨幣,而且還統一了文字。他為了能實行思想文化的專制,還進行了焚書坑儒,燒毀了大量的書籍,造成了一些重要文化的損失,因此,他也被稱為一代暴君。

我覺得,雖然秦始皇為了能夠統一,殘害了很多無辜的百姓,這一點確實是不可取的。但是,他也有他的功績的。比如,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使得各國更加的方便了。我認為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去評價比較好。

篇6

秦始皇的性格隱忍之中又有暴虐,殘暴之下飽含理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是作為統治者必備的性格。

分析:1、秦始皇的性格由來一定與他生活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所經歷過的事情和他自身的性格有一定的缺陷有關。嬴政自幼與自己的母親囚禁于趙國,吃苦受罪,遭人侮辱。后來回到秦國,遭到兄弟排擠,又受制于呂不韋等原因,自然覺得非常委屈,所以秦始皇性格比較隱忍;

2、后來登基稱帝,秦始皇統一六國,放眼宇內無人能及,又有些目空一切驕縱殘暴。焚書坑儒進行愚民政策,修長城和帝陵都能看出他的殘暴。而為了鞏固統治,甚至殺了自己的親弟弟,逼死呂不韋,法家“以君為本”的君主專制思想孕育了他狂傲自大、專橫跋扈、暴虐的性格,但在暴虐下對于鞏固統治考慮十分長遠,又有理性的一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中國歷史》第一冊第二課講述“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我把它編成下面幾句歌謠;

    我中國,天下聞,多處曾有原始人。

    若問何處最古遠,元謀、藍田、北京人。

    這四句歌謠,第一句表明我們中國歷史悠久,天下聞名,也暗含了課本上“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的意思。第二句則揭示我國境內遠古時代廣布著原始人類活動的蹤跡。第三、四句則突出了我國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三處原始人。學生吟詠后不僅可以很快掌握我國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三處人類遺址,而且可以激發對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的自豪感。本課關于北京人的敘述,我是這樣歸納的:

    北京地,遠古人,七十萬年約距今。

    打石器,用木棍,會制工具已為人。

    天然火,常保存,照光烤食嚇獸群。

    出以伙,居以群,依靠集體求生存。

    捕野獸,采果根,得到食物平均分。

    這段歌謠,把北京人生存的大致年代、使用工具、生存方式、生產活動及分配制度基本涵蓋學生結合教材閱讀幾遍,就會對北京人產生一個生動形象的感覺。

    《中國歷史》第一冊第十二課“秦始皇統一六國”。主要講長平之戰、秦滅六國、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修筑長城、開拓邊疆等。我把長達五頁的教材內容濃縮成下面一首敘事快板詩:

    公元前,二六零,秦趙大戰在長平。

    坑趙卒,四十萬,六國再難抵秦兵。

    秦始皇,名嬴政,十年就把六國平。

    建都城,在咸陽,中央集權好威風。

    置百官,設郡縣,一切大權握手中。

    秦王朝,有規定,小篆文字全國用。

    方孔錢,度量衡,四海之內都相通。

    焚詩書,坑儒生,留下千古罪惡名。

    防匈奴,修長城,西起臨洮到遼東。

    征越地,設三郡,邊疆開拓費經營。

    開靈渠,有大功,湘江漓江兩溝通。

    這首快板詩節奏緊湊,押韻順口,既對秦始皇蕩平六國、統一華夏的業績予以贊頌,也對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舉措加以褒揚,同時對他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的做法予以斥責,善惡美丑,徑渭分明。全詩囊括本課要點,層次清晰。學生如結合閱讀教材,背誦全詩,就能方便地掌握課文。

    再如《中國歷史》第二冊講唐代文化有一子目“詩歌的黃金時代”,開頭的文字介紹說;“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百花齊放的唐朝文學里,詩歌最為光彩奪目,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5萬首詩歌。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我把這八十多字的內容編成下面幾句歌謠;

    唐代詩歌放異彩,五萬首詩傳下來。

    內容豐富風格異;至今仍為人喜愛。

    課文接著介紹初唐詩人陳子昂的詩,我編的歌謠是:

    初唐詩人陳子昂,詩歌意境有獨創。

    《登幽州臺》歌真感人,令人讀后永難忘。

    課本介紹盛唐山水詩人王維和邊塞詩人岑參,大詩人李白、杜甫編的歌謠是:

    盛唐詩人有王維,山水田園詩優美。

    岑參擅寫邊塞詩,悲壯豪邁感神鬼。

    盛唐詩仙李太白,詩作清新又豪邁。

    謳歌祖國江山美,千古絕唱傳萬代。

    人稱杜甫為“詩圣”,“詩史”雄渾語凝重。

    “三吏”、“三別”不朽篇,人人讀罷受感動。

    其中的四處引號,是介紹杜甫詩的要點,我把它們嵌鑲在四句歌里,也算安插得當,流暢自然。

    我用詩來講詩,別有一番情趣,概述每位詩人的詩,對詩人生活的時代、詩歌特點、代表作大都涉及。講這一課時,我有一個特別的想法,認為唐朝諸多的詩人們用他們的筆,書寫了詩國歷史的壯麗一頁。我們講的時候,無論從語言、形式和情感,都要有詩情畫意,這才能使學生對我們的詩國歷史引為自豪,使中華民族的“詩魂”萬世永存,否則,我們將有愧于唐朝的“詩仙”、“詩圣”們。

    中學歷史教材中有些章節講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等,如果單靠教師在課堂上平鋪直敘,或讓學生死記硬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但如果編成詩歌。口謠,就會顯得生動有趣。比如《中國歷史》第二冊第十五課中的“東京和臨安”這一目,我把它編成這樣一個段子:

    宋東京,大城市,二十萬戶居民地。

    城布局,破“坊”“布”,商業不再受限制。

    有早市,有夜市,通宵達旦談生意。

    娛樂場,稱“瓦肆”,說書唱戲演雜技。

    汴梁河,貫東西,千百貨船真擁擠。

    臨安城,繁華地,湖光山色好美麗。

    城內外,店鋪立,無論街道多偏僻。

    商品多,人稠密,四海商客齊云集。

    這個段子比教材著墨還多,是有意渲染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的繁華景象,旨在使學生對歷史上東京和臨安有生動形象的感知。

    教材講到的有些歷史事件,只是粗線條式的勾勒,我用歌謠形式著力渲染,學生讀來有滋有味如:

    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派張騫,聯絡月支出陽關。

    一三八,公元前,張騫西去離長安。

    大月氏,已西遷,不愿打仗愿平安。

    出使命,雖未完,西域情況了解全。

    公元前,—一九,張騫再次西域走。

篇8

從蠻夷至華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凡是問心天下者皆為世人所知!

心皆萬物所共有,非一物之所長,而為眾物之所長。而人是其中獨特的,也是唯一的。人的心有自己的意志,那種孤傲與寒徹僅僅自己能感受,我們需要做的是問有心而無愧焉。投江報國的屈原,他以自身的孤傲與世間纏綿悱惻的情懷,他問心之所向而無愧焉。蘇武以身先死而拒負國的稟烈的國氣感動世人千年,他問心之所向而無愧焉。

問心,問世人,問自己,問蒼天,問大地。

心勉懷而無所問焉即為盜,心芳菲而無物即為惡。問之起源來于學,學又伸之以問。問于學最終變為學問。即心中的那份疑問緬懷與世間所以要問蒼天,問大地,問世人,問自己,問心。始皇以六合為家,以崤函為宮,開創了千古一帝。他問自己,問世人,問心。他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嗎?以焚書坑儒,誅殺百家他回答了。帝王一怒即血濺千里,帝王一笑則含魅百生。

篇9

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秦昭襄王48年(前259年)正月朔旦。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登基成為秦國國君。國政為相國呂不韋與宦官??卑殉幀G?38年親政,免去呂不韋相職,平定??迸崖搖S美釧梗?劇緣熱恕V貧ㄍ騁徽秸?惱鉸雜氬唄浴

從前230到前221年的十年間,嬴政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統一,結束了長期諸侯紛爭的局面。建立秦朝。嬴政統一六國后,立即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新創“皇帝”這一名詞,自稱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分掌政、軍、監察大權,最后決斷權歸皇帝一人,“三公”互不隸屬。秦始皇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各地統治權控制手中。并統一車軌,貨幣,度量衡,帶動了秦帝國的經濟發展。并統一文字,鞏固政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擴大了統治領域。

然而,秦始皇窮奢極欲,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為他修宮殿陵墓,僅阿房宮和驪山陵就動用了37余萬人力。還焚書坑儒,制定殘酷的刑法。繁重的徭役,兵役,與殘暴的統治,為秦的滅亡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秦始皇37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北歸途中病死沙丘。葬于驪山。

秦始皇一生,有功亦有過,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名重要的人物。

篇10

關鍵詞: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學會學習 能力發展

新課程將“過程和方法”作為三大課程目標之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從中學會學習。而學生學會學習的顯著特征是能夠自己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下面結合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

一、結合教學實際,結構重組,合理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科書為主要載體,由師生共同確立的、落實于每一次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的基本內容。由此可見,課程標準是統帥、是依據,教科書是連接課程標準與教學的紐帶,是落實歷史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載體。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性處理,實行優化組合,以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掌握。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一共有四個子目,經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理解,教材實際上是從軍事、制度、思想三個方面來體現秦漢政治的“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六王畢,四海一”是秦國完成了軍事上的統一,為秦漢“大一統”局面奠定了基礎;“海內為郡縣”和“秦漢時期的官僚機構”構成了秦建立、漢鞏固并延續兩千余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是秦漢“大一統”局面的核心內容,也是其政治(制度)保障;“挾書律”則是秦朝為鞏固統一在思想文化領域采取的一項措施,經秦朝“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逐步實現思想的“大一統”局面。

在教學中,我以課題核心詞“大一統”設問:“‘大一統’的含義是什么?秦漢在哪些方面體現了這種局面?”由此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優化重組,經師生共同探討,形成本課的基本知識結構:軍事“大一統”――秦朝完成統一;制度“大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鞏固;思想“大一統”――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

對課標要求掌握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引導學生對這一核心內容進行再分解,把教材中的第二、三目重組,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概念。

1.中央集權制度的內涵。

2.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構成:皇帝制;中央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

3.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分析。

經過對本節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學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在對教學內容的重新組合中也學會了怎樣抓住教材的核心線索簡化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根據課標要求,方法引導,全力突破教學重點

課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目標要求和內容框架,是教材編寫、教學開展、考試命題和教學評價的依據。教科書是依據課標編制的歷史教學用書,是課標的具體化,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師生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但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我們不能把教科書的知識內容面面俱到,這樣既浪費時間,又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應根據課標要求,全力突破教學重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根據課標的要求,本課所要掌握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六王畢,四海一”和“挾書律”在初中教材有比較明確的介紹,為避免學習的簡單重復,不必重點展開,可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設計幾個問題由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即可:秦是怎樣統一中國的?(時間、經過)秦為什么能夠完成統一?秦完成統一有何歷史意義?“焚書坑儒”、“獨尊儒術”的實質是什么?我們如何評價這些歷史事件?

對課標要求掌握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進行全力突破,這關系到這一專題內容的整體把握,因為“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當然,對這一重點問題的討論,不是面面俱到的,要做到重中之重。皇帝制的建立和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立是較為簡單的知識,要引導學生明確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以皇帝制為核心,形成“皇帝―中央―地方”的金字塔式的集權管理體制即可。

然后把學習、討論的重點放在“郡縣制”的建立和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分析”。

對“郡縣制”這一點的突破,主要采取比較法。比較方法是歷史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對歷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和學派等,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對照,判明其異同,分析其緣由,從而尋求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的一種方法。

運用比較法進行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比較項,即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郡縣制”與“分封制”進行比較,分析:“為什么秦朝要實行郡縣制?”(或“為什么秦朝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在討論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如何確定比較項?用什么表達方式體現兩者的異同?

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然后由一位學生上講臺板書學習結果。他用的是大家討論認為最能一目了然體現比較歷史事件的異同點的表格法。如下表:

“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分析”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對這一問題的重點突破,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科學、客觀的方法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一基本的方法掌握了,本課中對“焚書坑儒”的評價及對“秦始皇”的評價問題就迎刃而解,以起舉一反三的作用。

評價歷史人物的功與過、辯論歷史事件的是與非是歷史課的重要內容。歷史學習的基本目標之一便是學會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綜觀歷年高考試題,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無論是文綜卷還是單純歷史卷,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評價歷史事件的題目屢見不鮮。如何評價歷史事件呢?這對于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辯證法是科學的方法論,是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與人物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師生互動討論中,主要引導學生簡單明了地把握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幾個方法和要求:“一分為二”、“發展的觀點”、“階級分析”、“效果與動機結合”等。

知識易忘,能力永存,發展能力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一個人的能力發展水平,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其個體生命價值、生命活力、生命發展水平的最本質的外在表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重組知識結構、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全力突破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的能力和運用比較法、辯證法、發展觀等學習、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體現“學生學會學習”的課程理念。教學中,歷史教師應該堅持以“能力為本”,樹立新的教育質量觀,培養會學習、善學習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