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科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4-03-26 17:4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化內科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消化內科基本知識

篇1

關鍵詞:消化內科;全科醫師;培訓;體會

為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較弱的長期矛盾,為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醫療怪圈,國家衛生部及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不斷探索,逐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醫療衛生政策,其中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就是解決這一突出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1]。經過轉崗培訓合格的全科醫師能為鄉鎮居民提供經濟方便、優質有效的全方位負責式醫療健康管理[2]。目前貴州省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主要問題表現在執業醫師嚴重不足,全科醫師數量更是少之又少,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具有全科醫學的執業(助理)醫師十分匱乏,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總體素質及學歷偏低,難以取得廣大鄉鎮居民的認可,造成了全省幾家大醫院人滿為患,像"急、慢性胃腸炎和急、慢性支氣管炎"等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也往大醫院擠,進一步加劇了看病難。所以為廣大基層培養"數量適宜、質量較高、結構合理"的全科醫學人才刻不容緩。

現就我院消化內科近2年全科醫師轉崗培訓臨床帶教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和歸納,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建議,可以為其他培訓機構參考借鑒。

1培訓現狀及存在問題

1.1培訓內容多,實踐課時少在內科疾病中,消化系統疾病最為常見,實踐性較強,基本技能培訓包括:問診、腹部體格檢查和腹腔穿刺術。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危急重癥多,學員學習內容多,負擔重,但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教學大綱要求消化內科培訓時間僅僅2w,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培訓任務有一定難度。

1.2全科醫師學員方面全科醫師學員絕大部分來自偏遠的鄉鎮衛生院、私人醫院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總體素質和學歷偏低,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年齡跨度大,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均比較薄弱,對全科醫學的概念和相關理論知識認識不夠,少部分學員學習目標不明確,動機不純,認為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簡單,更有甚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3]。另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對培訓不夠重視,對培訓合格的學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醫院的長期發展缺乏市場意識,容易造成學員的學習積極性降低。所以基層醫療機構對學員的遴選要嚴格把關,對培訓合格的優秀學員要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

1.3培訓師資方面目前,全科醫師轉崗培訓主要由大型綜合教學醫院承擔,帶教老師一般都有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但部分老師對全科醫學的理念和全科醫師培訓的目的不清楚,對培訓質量不重視,部分老師沒有經過正規的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帶教方法一成不變,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去培訓這一特殊群體,其培訓質量可想而知[4]。造成帶教老師對培訓不夠重視的原因可能有:①大型教學醫院醫療任務和教學任務重,帶教老師時間和精力有限,在全科醫師培訓上的投入不足;②部分帶教老師沒有接受過全科醫學的師資培訓,所以教學方法和培訓手段不合理,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5];③培訓機構對帶教老師沒有采取相應的激勵和懲罰措施,容易造成部分老師在培訓上產生惰性,甚至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這樣一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培訓質量不盡人意,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目的就很難達成。

2培訓方法及對策

2.1培訓對象的遴選從近2年我院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情況看,學員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大部分學員學歷層次低,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差,臨床思維較窄。由于我院醫療工作繁重,帶教老師在培訓工作上的投入明顯不足,對學員的培訓缺乏針對性,存在專科化帶教模式,造成部分基礎較差的學員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最后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保質保量地完成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任務,有必要提高培訓學員的遴選條件。我們可以借鑒省外培訓機構的一些有益經驗,譬如:①基層醫療衛生工作3年以上;②具有良好的醫德,年度工作考核優良;③有醫學中專以上學歷,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④有一定臨床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⑤曾接受過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全科醫生在崗、骨干培訓,或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崗位培訓。另外筆者個人認為,培訓學員盡量為年輕醫師,因為年齡偏大的學員可能由于家庭方面等的因素,導致培訓時間難以得到保證。

2.2提高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俗話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所以提高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培訓取得成功的關鍵,當前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培訓出一批合格的師資隊伍[6]。為了更好地承擔培訓工作,帶教老師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接受過正規的全科醫師師資培訓,要熟悉全科醫學的理念,要清楚全科醫師培訓的要求和目的;其次,帶教老師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最好由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組成;另外,帶教老師要有責任心,要關心、愛護學員,多與學員溝通,了解學員的醫學基礎及醫學經歷,拉近與學員的距離,因為學員大多來自偏遠的基層醫療機構,各方面的條件與大型綜合醫院的醫生差距較大,心里上處于弱勢,學習可能會比較被動。最后,醫院各個科室的帶教老師要組織起來進行討論,互相借鑒教學方式,總結教學經驗,以提高教學能力。

2.3因人而異,培訓形式多樣化由于學員參差不齊,醫學基礎和醫學經驗不同,帶教老師不能采取固定的教學模式,應與學員充分溝通,了解學員的醫學背景和學習訴求,重點是查缺補漏,做到有的放矢。教學方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①集中理論培訓;②臨床觀摩;③參與教學查房;④病案討論;⑤基本技能手把手帶教操作等。比如基本理論比較薄弱的學員,就應該加強理論培訓、教學查房和病案討論。在培訓過程中,應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方法加強教學效果,促進理論聯系實際[7]。講解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比如講解黃疸一節中,就可以制作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在講解黃疸代謝這一復雜過程時,老師應盡量采用打比方、類比的教學方式,就比較直觀、形象生動,學員就容易理解,然后找一個合適的患者,帶著學員一起進行問診、查體和分析病歷資料,分析時啟發學員進行思維并適當提問,最后共同導出診斷和治療方案[8]。通過這樣的病例分析,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員的綜合分析和歸納能力[9]。又比如基本技能差的學員,在做腹腔穿刺的時候,先讓學員認真觀摩,待熟悉后老師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手把手帶教操作。所以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只有個體化、教學形式多樣化、靈活化,才能提高培訓質量。全科醫師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提高了,就可以為患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儀器檢查和化驗,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10]。

2.4制定合理有效的評價考核制度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結束后,培訓質量怎么樣,需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評價考核制度。學員入科時應進行入科考試,主要是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出科時除了考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要進行實踐技能考試,考試結束后,老師現場給予解釋、講評,糾正學員不規范的技能操作。出科考核還應包括作風品行考核,比如工作態度、醫德醫風、遵章守紀等。為了督促帶教老師更好地完成培訓工作,也應對老師進行考核,包括責任心、教學方法和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的評價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進行[11]。對考核優秀的學員和老師進行適當的獎勵。

總之,全科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成敗關乎基層醫療的健康發展,老師要根據學員的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學習內容,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加強基本技能教學,建立合理有效的雙向評價考核制度。同時,應探索更多更長效的教學形式,比如學員可以通過QQ、E-mail、微博、微信等現代通信方式與老師保持長期聯系,促進師生共同進步,為基層醫療提供實用、有效的醫學資源,以便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12]。

參考文獻:

[1]劉小平,路孝琴,黃亞芳,等.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的問題與建議[J].繼續醫學教育,2010,24(6):4-6.

[2]翟萌,韓蘇閩.全科醫師更應重視知識獲取能力[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393.

[3]楊艷紅,裴漢軍,張杰梅.全科醫師臨床帶教體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29(1):106.

[4]李春芳,李雪蘭.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婦產科帶教的實踐及體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27(1):109.

[5]景匯泉,李君,孟群.全科醫師崗位培訓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和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4):1036-1038.

[6]饒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全科醫師培養現狀及探索[J].華西醫學,2012,27(11):1718.

[7]李全忠,覃泱.全科醫師心臟聽診的帶教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46-148.

[8]李紅平,王紅.消化內科診斷學教學淺談[J].醫學信息,2011,24(1):15.

[9]吳潔,李君君,徐剛.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3):358-360.

[10]Sarosi GA.My stethoscope[J].Ann Intern Med,2012,156(1):62-63.

篇2

【關鍵詞】能力本位;高職;內科護理;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3.07

一、課程改革定位

《內科護理》是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的橋梁課程,涵蓋醫院各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操作技能。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衛醫政發〔2012〕30號)印發,護士職業崗位任務分六大塊:健康評估、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心理護理、執行醫囑、護理操作。高職層次以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傳統的教學以“知識+技能”為主,重點突出“知識體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職培養目標。護士職業技能性強、動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職護生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同時,充足的知識積累也以熟練的技能作為外顯形式,改革應以“熟練技能+必須知識”為目標,技能訓練、能力本位教學應是《內科護理》課程改革的突破點。

二、 課程改革設計理念和思路

1、課程改革設計理念

在《內科護理》課程設計上,應圍繞當前的行業標準和護理執業需求進行。首先對學生的就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調研,并據此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確立以“培養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滿足學生崗位能力的需要,獲得護士職業資格,及學生工作后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作為教學理念。

2、設計思路

通過行業調研、護理畢業生的崗位調查和護理專家的座談及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衛醫政發〔2012〕30號)印發,提到的責任護士的職責,確定內科護理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流程,并據此總結和提煉出內科護士的職業能力。再把職業能力轉化為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課程改革目標設計

1.能力目標 能夠識別內科患者常見的癥狀、體征,識別病情變化,具備對危重患者做出應急處理的能力、具有實施內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常用檢查配合、常用診療器械的應用能力、能夠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具有向個人、家庭、社區提供保健服務和開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識目標 應知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評估、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應知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標準、需要護理配合的治療要點、應知與內科護理操作相關的理論知識,聯系臨床實踐等。

3.素質目標 樹立“生命至上”職業意識,具有認真負責、虛心好學精神、具有關心、愛護、尊重護理服務對象和認真、嚴謹、熱情、勤快的工作作風、具有與患者及家屬和諧溝通的能力、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具有熱愛護理專業、樂于奉獻、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

四、課程內容設計

該課程分為九個模塊,分別是呼吸內科護理、心內科護理、消化內科護理、泌尿內科護理、血液內科護理、內分泌內科護理、風濕內科護理、神經內科護理、傳染病護理。每一模塊又分成若干個任務,將學習活動融入在工作過程中。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共同完成工作任務的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內科護理崗位必需的專業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五、教學方法設計

以能力為本位,突出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任務對接,設計積極有效的教學實施。

1.啟發式教學法 教師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通過啟發學生思考、開闊學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問題的思路進行講授,使學生通過思考,按照問題思路構建基本知識。

2.PBL教學法 將學生置于臨床個案中,學生對個案分析,提出假說,然后尋找資料,分析假說,最后在課堂上集體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如何去查找有關問題的答案,記錄各學生的表現,以便了解不同學生的弱點所在并給予相應的指導。

3.案例教學法 ①病例準備:根據教學內容精心準備2份或3份臨床病歷資料,并擬定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問題要有一定的啟發性和誘導性,有利于病例討論、深化所學知識、經歷解決問題的系統過程。病例選擇可以是單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綜合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全心衰,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體現疾病知識的相關性和連續性。②課堂實施: 在每一個模塊講授結束以后,引入病例討論,總結該模塊所學的內容,把所學的東西前后串聯起來。首先,老師用多媒體展示病例資料,學生分組討論,討論該病例的初步醫療診斷,并根據病例資料分析其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診斷,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內容。然后,每組推舉一名學生代表發言,闡述本組的觀點和思路,其他成員進行適當的補充。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講評,完整準確地概括知識要點,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補充遺漏之處,分析錯誤原因,使所學的知識完整確切。

4.“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法 將教學場所設在實訓室,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法: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的一系列相關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基本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每個大教學情景能夠支持學生進行持續的探索,學生能夠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從多種角度對其中的問題進行持續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設計

課程成績形成(比例分配):本課程在原有 “平時成績+期末成績”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學習者課程學習成果的階段性成績,對學習者學習目標進行階段性測試,把職業素養、社會能力、學習態度等列為《內科護理》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內容,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職業素質等多方考核融為一體。

篇3

關鍵詞:普通內科; 內科醫生; 內科學;學科發展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335-01

當前,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許多醫院為確保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內科采用了以器官分科,劃分為各三級學科,如腎臟、心臟、呼吸、消化、內分泌等。一些二級醫院也將內科進一步分為專科及其亞科, 并鼓勵其開展高、新診治手段。還有一些醫院正在效仿。故普通內科在醫院內的定位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從學科發展的歷史來看, 在上個世紀的前半葉, 大內科是普遍存在的科室, 即使在大的教學醫院, 內科學系下面也不設分科。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醫學科學有了蓬勃的發展, 大內科下面的專科開始出現。專科的設立無疑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 為廣大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益處; 今后專科仍然是開展專項研究、應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治療特定患者的科室。與此同時, 各類的“ 專家”出現了, 而“專家” 的桂冠卻吸引了眾多的學子和醫生把它作為奮斗的目標。內科由于它的范疇廣闊, 無人能夠具有如此廣博的知識, 因而很難稱得上“ 專家”。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某一癥狀可由不同系統、不同器官的疾病所致, 同系統、同器官的疾病可產生不同的癥狀和體征, 如甲狀旁腺腺瘤(或癌) 引起的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可因高鈣血癥以疲乏、食欲減退、惡心、便秘等極具“ 普通”的癥狀就診, 也可因反復泌尿系結石和感染, 或骨痛, 或消化性潰瘍等問題分別就診于腎內科、風濕內科或消化內科, 最后可能由內分泌內科檢查確診后轉普通外科治療。專科醫生雖然在專科方面有一定優勢, 但對除此之外的領域卻涉獵甚少, 面對并非單病種的患者, 他們常不知所措, 最后不得不依賴于綜合性醫院的幫助, 有的甚至需要轉院治療。有些專科醫院的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由于受工作環境的影響, 自覺或不自覺地養成了只注重于患者的專科情況而忽略了患者的整體情況的習慣, 最終釀成嚴重后果。所以基層內科醫生應該不斷更新完善擴展普通內科知識, 建立將相關知識互相聯系的意識, 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醫學理論的突破、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療器械的進步和藥品的增多,使許多疾病的診治更加專業化和細微化,從而提高了療效。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和健康問題都需要專科醫生,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專科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5%,患有疾病的人僅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WHO同時指出:未來的醫療服務應逐步轉向以全科家庭醫療為主,各國應大力培養全科醫生。普通內科醫生更是大眾需要的醫務人員。因為他們不只是被動地治療患者,更肩負著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的任務。另外,與社會和行為因素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腫瘤等的日益增多,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由于上述疾病存在多器官和系統的損傷,有時專科醫師不能熟練駕馭總體情況,只有普通內科醫師才能從整體上考慮患者的全面情況,給予更好的照顧。以點帶面,在其他很多病情診斷和治療方面,這就是專科醫生知識局限性和普通內科醫生優勢的體現。

篇4

【關鍵詞】 探究式方法;內科護理;護理教學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5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862-02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探究為特征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模式,其主要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獨立思考和互相討論為前提,以基本教材為探究的主要內容,學生為主體,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自由討論的機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本研究主要探討探究式方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校2011年1月-2011年12月進行內科護理學習的護理學生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受試者的一般資料如下:實驗組組(n=55):男26例,女29例;年齡19-21歲,平均年齡(20.3±0.7)歲;對照組(n=55):男27例,女28例;年齡18-22歲,平均年齡(20.8±0.9)歲。經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學生的受教育程度、教學教材、授課教師及課時安排也基本一致。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55名學生,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授課,課后安排學生按時完成,老師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講評,在此過程中注意教學相長。

1.2.2 實驗組 實驗組55名學生,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其主要操作步驟如下:①確定主題[2]:根據教學要求及學生的主要興趣,將部分內科護理的相關問題設計為多個主題,包括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等,要求學生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自主探討學習;②搜集相關信息[3]:將實驗組55名學生分為5組,每組11名學生,每組學生根據其主題廣泛搜索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并對搜索的相關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在討論整理信息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教學的一些原理,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總結,提高學生的效率,老師在此過程中應該積極了解學生遇到的障礙,及時提供學生需要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③模擬教學過程:各個小組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進行模擬的教學活動,包括有制定教學模式,設計課程內容,制定考試內容,設計護理操作技術評分內容及相應的評分標準,對所承擔的主題進行多方面考核[3];④學生討論:對于上述的教學過程,全組同學進行積極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言,最后每組推薦一名同學代表發言,其它同學可以進行提問;⑤老師總結:待全班同學匯報結束后,由老師進行總結歸納,對各個小組的教學情況進行點評。

1.3 評價標準 待教學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同時考試,考試成績包括有理論成績和病例分析成績兩項,其中理論考試主要是以閉卷考試為主,包括有主觀題和客觀題,以主觀題為主,主要考察學生對于內科護理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病例分析考試主要是開卷考試為主,考察學生對于內科護理基本知識的應用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若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的形式表示,統計學分析采用兩組間的t檢驗進行,若是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或秩和檢驗進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對于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病例分析成績進行比較,采樣兩組t檢驗進行分析,當P

2 結果

2.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理論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平均為76.2分,對照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平均為60.2分,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病例分析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平均為73.5分,對照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平均為58.4分,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探究式方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自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組織能力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提高了學生對于書本上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其自己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本文主要探討探究式方法對于內科護理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對于110名內科護理的學生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學生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組學生應用探究式方法,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平均為76.2分,病例分析考試結果為73.5分,對照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平均為60.2分,病例分析考試結果為58.4分,實驗組學生考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使用探究式方法在《內科護理》教學具有較好的效果,值得在護理教學工作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清.關于運用探究式方法進行物理實驗教學的探索[J].大學物理實驗,2002,15(1):74-75.

[2] 王麗珍,.信息技術課程探究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J].教育探索,2003,(3):36-37.

篇5

[關鍵詞] 醫學教育;臨床帶教;醫學實習生;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a)-128-02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duringimprove th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CHEN Chao,HOU Kai-jian

(Medical Depar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antou City,Shantou 515031,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with the clinic teach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students' vocation post ability and social competition ability, which is bring forward with detailed process and measure for the clinic teaching.

[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Clinical science teaching;Clinical medical trainee;Comprehensive ability

醫學教育國際標準(WEME)提出的全球醫學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職業價值態度、科學基礎、臨床技能、群體保健、溝通技能和批判性技能等方面的培養,所以臨床教學不僅僅是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更是綜合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基本要求,下面談一談我們在內科臨床帶教中的一些體會。

1培養醫學生追求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醫學生在步入醫學學府莊嚴宣誓的時刻就已經知道,醫學職業是救死扶傷,解除人類之病痛,是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在診療過程中使他們認識到醫學職業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和法律責任,從而培養他們追求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具有卓越、利他、責任感、同情心、移情、負責、誠實、正直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如在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在這一刻讓他們體會到醫學職業的神圣和價值。

2 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和臨床技術操作能力

2.1突出內科特點,培養內科臨床思維能力

內科臨床教學的特點是:(1)內科與人的整體密不可分,它和其他基礎一級、二級學科等有密切的相關性。如甲狀腺功能異常,是由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等一系列神經內分泌調節的結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功能出現異常,均能影響甲狀腺功能的正常。(2)內科雖然人為地分為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經科、腎內科、血液科以及內分泌科等多個部分,但這些科目之間卻有著共同基礎,且各種專科疾病多有互為因果關系。(3)內科有著明顯的動態性,這不僅表現在健康群體處于特殊生理狀態時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病理狀態,同時還表現在疾病診療過程中的易變性,疾病的不同階段,其主要矛盾不同,治療的主導措施也就不同。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臨床病例分析時,結合各種內科疾病的特點,強調整體概念,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在復雜的病癥中認識疾病的本質。并且在診斷和治療、危重性、急癥治療方面有適當的深度、廣度。同時,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用動態的觀點去觀察、診治病人,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方法。

2.2制定目標,培養和提高臨床技術操作的能力

內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無論診斷或治療,都有許多技術操作。對進入我科實習的學生鼓勵并安排他們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規范病歷書寫,進行正常人體體格檢查、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腰椎穿刺術、骨髓穿刺術這些內科常見的操作。也在護士的配合下,安排學生進行安置胃管、輸液、注射、灌腸、吸氧、吸痰等操作。讓他們做到勤于觀察、勤于動口、勤于動手、勤于動腦,將自己投身于實踐活動中。并且利用“目標激勵法”為學生制定成為合格醫生的目標,讓學生自訂近期和遠期目標,促使他們為實現目標勤奮學習,努力進取[1],不斷提高臨床技術操作的能力。

3加強醫學生預防保健意識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也是預防醫學。在帶教中強調預防保健意識的重要性,如認真開展為患者體檢,仔細發現潛在的問題,可以及早發現一些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和醫療意外;而且重點也在于影響我國人民身體健康較為重要的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診治,在診療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疾病的病因分析并制訂預防措施,加強并發癥防治,重視對病人的健康教育。這樣加強了醫學生的預防保健意識,同時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 尊重病人,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

在臨床帶教中使學生認識到良好的醫療實踐取決于在尊重病人前提下醫生、病人和病人家屬之間的相互理解。要得到病人的理解信任,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醫德,要尊重病人。醫德是醫術發揮良好作用的基礎,是指導和支配醫護行為的靈魂,是提高醫療質量的前提[2]。我們提倡學生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病人的角度,把病人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盡自己所能為病人解除痛苦。另外指導他們勤查房,應用人際溝通的技巧,多與病人溝通,注意傾聽、收集和綜合各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況。通過與病人交談,能深入了解病人及其家屬,同時能介紹適合他們需要的信息和保健知識,使病人及其家屬能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接受醫療方案。

5培養醫學生自我調整能力

在帶教中結合臨床病例設計問題,對醫學生進行提問,一是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是可以讓學生檢查自己。臨床上遇到特殊疑難病例,師生一起檢查病人討論病例,適當誘導啟發,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通過提問和病例討論,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有意識地去學習,不斷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調整能力。

總之,臨床內科學特別強調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強調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3],臨床實習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關鍵一環,加強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達到全球醫學教育的最基本要求,適應社會對醫學生的需求,提高醫學生的崗位能力和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化.中國醫學教育研究進展[M].第3卷.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6.40.

[2]宋艷秋,袁長吉,劉小玲,等.畢業實習中加強醫德教育的探討[J].醫學教育,2003,4:33.

篇6

實踐技能考試和綜合筆試為執業醫師考試內容的兩部分,內科學教學涉及面漸廣且內容豐富。但是,內科學是臨床醫學各科的基礎課程,具有整合不同基礎學科的作用。同時,如何將內科學教學與國家執業醫師技能考試接軌,培養出實用型、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也是內科學教學改革的重點課題之一。

一、執業醫師考試內科學的內容

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有醫學實踐技能及醫學綜合理論兩部分組成,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辦法規定,只有通過醫學實踐技能操作考試者,才能參加醫學綜合理論考試。醫學實踐技能考試分在部分站: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為第一部分,體格檢查和基本技能操作為第二部分,輔助檢查結果判讀為第三部分[1]。而在醫學家的綜合筆試考試中,從內容的分類上看,主要的考點是:解決和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預防等的試題約占總考題的60%,從考試題型看,考核臨床思維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試題約占40%。臨床醫師資格考試中婦產科、兒科、外科及內科分別占專業科目的14%、14%、30%及42%。醫師資格考試內科學的主要內容是內科學各篇中的常見的疾病以及醫學診斷學中常見的體征在病歷書寫中的應用。同時,還包括了神經病學、精神病學、中毒及傳染病學等最基本的內容。

二、執業醫師考試內科學中常見的問題

1.考試中輔助檢查中的問題。輔助檢查有相關疾病的X線、心電圖檢查的判斷及心肺腹聽診是臨床重點、難點,而心電圖檢查、X線檢查都醫學檢查中是常規檢查項目,這些基本技能是執業醫師必需要掌握的。如肺部聽診中的正常呼吸音及干濕性羅音沒能聽出,對心臟聽診的心率、心律變化、第一二心音、心音改變、額外心音出現、收縮及舒張心臟雜音及心包摩擦音等內容不熟悉,在X線影像診斷中,如胸腔積液、肺癌、肺炎、浸潤型肺結核、氣胸及心臟增大等改變失分也較多。在心電圖檢查的診斷中,不能正確區分正常或異常心電圖,如房、室及結性期前收縮,心動過速與過緩,心房顫動、撲動及其他心律失常。

2.基本操作技中的問題。部分考生由于在日常工作中對儀器操作較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操作過,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除顫器、呼吸機的操作。對于如何做腰穿理論與操作上都一知半解,在實際的考試操作中錯誤百出,故而失分較多。在穿脫隔離衣的考試中,表現為取衣、開衣、穿衣錯誤;結領扣及腰帶程序錯誤;洗手操作不正確;衣服疊折不正確。由于這一項考試的失敗,使有的考生無緣執業醫師筆試部分。又如在考試中有因鐵釘扎傷腳,換藥的考題,換了半天藥的考生,關鍵點上卻漏掉了污染性傷口換藥基本原則。在治療車上取物時不注意物品是否齊全,如棉簽、膠帶、棉球等小的物件;腹腔穿刺包和胸腔穿刺包開完兩層后,拿無菌洞巾時卻沒有看清膠管所在,或帶出膠管或讓膠管跳出。電除顫時,沒有注意電極位置,沒用濕的生理鹽水紗去布包電極,且不注意安全。在簡易呼吸器的使用過程中,沒注意放置位置、加壓的周期和頻率,也是考試過程中失分原因之一。換藥時忘了前期的準備工作,敷料蓋上后用膠帶的正確粘法;不了解感染性創口與新鮮肉芽的鑒別。諸如此類問題的發生,說明考生在臨床上的基本技能操作和臨床應用方面有較大差距。

3.病例分析中的問題。病例分析是一個診斷過程,是把患者的癥臨床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歸納的一個思維過程。對考生來講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相對病史采集的考試難度稍大,病例分析中關鍵是要有清晰的臨床思維過程,如何對患者進行診斷、診斷的依據、鑒別診斷與進一步檢查。還有問題是診斷寫的不全,分不清主次,鑒別診斷沒有圍繞病變的部位及特征而寫,沒有寫出應鑒別的主要疾病。如頭痛的鑒別診斷中,顱內疾病就要考慮到腦的炎癥性病變、腦和血管性病變、腦的占位性病變、顱腦的外傷、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等,進一步則需要頭顱CT及MR或經顱多普勒檢查。在這部分容易漏項失分。治療中要注意主次分明,不要忘記支持治療、中醫中藥及健康教育等。

三、內科學教學的策略與改革

1.內科學教學與執業醫師考試的輔助檢查。臨床醫生臨床技能中很重要的環節是正確地選擇輔助檢查項目,在臨床執業醫師考試中,相關的輔助檢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對于臨床診斷、鑒別診斷及其治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對于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講解中,基本的心電圖的講解對于臨床有重要的地位,及時地補充相關的輔助檢查如心肌酶學的檢查及正確地閱讀心電圖,能幫助醫學生培養臨床思維與綜合判斷能力。在肺部疾病的講解輔助檢查中,要著重講解胸部片及胸部CT的檢查;消化系統疾病的輔助檢查講解中要著重胃鏡、腸鏡及超聲波的檢查;顱腦疾病的輔助檢查講解中,要著重講解頭顱CT、TCD及MR的相關的檢查[2]。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充分理解臨床執業醫師考試教學大綱的重要意義。

2.內科學教學執業醫師考試的基本操作。在內科學執業醫師考試的基本操作中應結合標準化病人、內科學教學平臺及CAI課件。網絡課堂教學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學生主動參與的雙向模式來代替傳統的單向教學模式,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臨床基本技能與動手能力。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進,觀摩臨床教學中基本操作,如胸穿、腰穿、骨穿腹穿等,使操作手法規范化。臨床實踐教學,床邊教學,理論結合實踐,早期接觸臨床實踐,學習與患者溝通的技巧,樹立以患者服務為中心的思想,從一般檢查、頭顱五官檢查、心肺腹神經系統檢查到胸穿、腹穿、骨穿等。在臨床教學中,觀摩及學習基本技能操作及穿、脫隔離衣無菌操作技術[3]。

篇7

1.1一般資料我院收治經胃鏡或手術病理確診的PU患者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齡60~82歲,平均67.8歲,病程15d~36y。胃潰瘍46例,十二指腸潰瘍26例,復合性潰瘍6例。合并疾病有高血壓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腦梗死、腦動脈硬化等。并發癥有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貧血等。

1.2臨床特點臨床癥狀不典型,如缺乏規律性痛疼。床表現多樣化,腹脹、納差,噯氣,貧血,胸痛,哮喘,消化道出血等。合并其他疾病多,有78%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對本病的認知度低,服用多種藥物,生活自理能力差,遵守醫囑性差。

1.3治療方法以藥物治療為主,選用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粘膜,減少損害因素的藥物,使用H2受體拮抗劑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質子泵抑制劑(PPI)奧美拉唑,胃粘膜保護劑服用膠體鉍或思密達。對幽門螺桿菌(HP)檢測陽性者使用羥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甲硝唑等,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劑。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

老年病人發生消化性潰瘍時,其臨床表現往往不典型而易被忽略,以至延誤病情。對具有易患因素的老人,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肝硬化、腎功能衰竭、慢性胰腺炎等疾患的老年病人,應注意觀察有無胃部不適、噯氣、流涎、惡心、黑便等癥狀。保證充足睡眠。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避免過度的精神緊張、憂慮和情緒波動,不參加如麻將等可致精神過度緊張的活動。進食后0.5~1h內避免劇烈活動。潰瘍活動期應休息或住院治療4~6周。可根據老人的飲食習慣和喜好安排食譜,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在不刺激潰瘍的前提下多攝入營養,以增加胃粘膜的抵抗力。主食以面食為主;可適量攝取牛奶以稀釋胃酸,但不宜多飲;并攝入適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規律進餐、少食多餐:每日4~5餐,定時進餐,每餐不宜過飽。進餐時保持心情舒暢,充分咀嚼。盡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咖啡等。在吸煙人群中,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較不吸煙者高。煙葉中的尼古丁能輕度損傷胃粘膜,并加劇乙醇或非甾體類消炎藥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乙醇能使胃粘膜屏障作用受損。因此,應勸老人尤其是具有消化性潰瘍易患因素的老人戒煙酒。避免長期服用損害胃粘膜藥物,對需要經常服用者應注意隨訪觀察,必要時適當應用胃粘膜保護劑。

2.2心理護理

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和復發與心理因素有一定關系,因此對潰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十分重要。護士應主動將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給病人。對于采取的檢查、治療和護理措施要事先解釋,以消除顧慮,減少老人的情緒波動,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指導病人保持樂觀情緒,教會松弛技巧,并盡可能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對少數有焦慮、緊張、失眠等癥狀的病人可短期少量使用鎮靜安眠藥如安定等。

2.3觀察藥物護理

護理人員應熟悉藥物的劑量、用法,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和不良反應,以及時反饋情況,協助醫生合理用藥。氫氧化鋁能與磷酸鹽結合影響其吸收,老年人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疏松。H2受體阻滯劑偶有頭昏、頭暈、乏力、皮疹、口干、粒細胞缺乏癥、一過性ALT上升等副作用,長期應用者應定期檢查血象和肝功能情況。老年病人較為健忘,容易漏服或停服藥物,不能遵守醫囑按時服藥的現象,主要由于思想壓力較大,不愿服藥治療,應用藥種類多,不知道服用次序。老年人因腦動脈硬化而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無法遵守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所以在護理上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配合治療,因此在照顧病人服藥時應注意服藥到口。對出院患者要做好健康教育指導,幫助患者和家屬掌握消化性潰瘍病的有關知識。

2.4疼痛的護理

評估病人疼痛的性質、程度、部位及疼痛的規律,了解疼痛的誘發因素和緩解因素。盡量避免或消除疼痛的誘發因素。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督促病人按時服藥,觀察藥物的療效。制酸劑應在餐后和睡前服用,H2RA常于進食及睡前服用。

3討論

對老年消化性潰瘍病人應強調身心兩方面的護理。持續的精神緊張、憂慮和情緒波動以及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對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和病情發展均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幫助病人保持樂觀的情緒、規律的生活、合理的飲食以及適當的休息,應貫穿于本病預防、治療和康復護理的全過程中。指導病人掌握疾病有關知識,以便進行自我護理預防復發。避免各種易導致復發的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飲食失調、生活不規律、精神緊張、過累、受涼以及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消炎藥等。老年人由于肝血流量減少和肝臟解毒功能下降以及腎功能的減低而易于發生藥物的不良反應,因此,服用H2受體拮抗劑等藥物須定期隨訪肝功能、腎功能,以免造成肝腎損害。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第六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篇8

【摘要】 目的 探討經內鏡金屬鈦夾止血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效果。方法 2000年7月~2004年3月應用Olympus GIF130電子胃鏡、Olympus鈦夾(MD850型)及推送器(HX-5LR-I)止血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41例。結果 41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經內鏡金屬鈦夾止血治療,即時止血率達100%。41例患者共用金屬夾92枚,平均每例224枚。結論 應用經內鏡金屬鈦夾止血是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治療;金屬鈦夾

Treatment of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ith endoscopic hemoclipp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outcomes of treatment of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ith endoscopic hemoclipping.Methods Forty one cases suffered from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between July 2000 and March 2004 were managed by electronic gastroscopy and hemoclipping protocol.Results All the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cases had been stopped immediately by electronic gastroscopy and hemoclipping protocol after therapy.During the treatment,92 clips were used and average 2.24 for each patient;and no complications had happened.Conclusion The electronic gastroscopy and hemoclipping protocol is appropriate for treatment of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Key words】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treatment;endoscopic hemoclipping

非靜脈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急癥之一,即時止血的方法有多種,各有所長。本研究就2000年7月~2004年3月應用經內鏡金屬夾止血治療非靜脈性上消化道出血41例的治療方法及結果等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27~67歲。均因嘔血和(或)黑便入院。其中嘔血伴柏油樣大便者10例,單純解柏油樣大便者15例,單純嘔血者16例。血紅蛋白<80g/L者29例,其中有失血性休克表現者11例。原發病: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7例,Dieulafoy病2例,食管黏膜撕裂2例,食管炎2例。其中噴血27例,滲血14例;32例患者經輸血、補液及止血藥物治療未能有效控制出血而行急診治療,9例行胃鏡檢查發現病灶后治療。

1.2 方法 均采用Olympus GIF130 電子胃鏡、Olympus鈦夾(MD850型)及推送器(HX-5LR-I)。術前準備同胃鏡檢查,部分患者肌注安定10mg,先安裝好金屬夾。用胃鏡觀察出血部位、速度、病因,經內鏡鉗道將推送器送出內鏡前端,張開金屬夾,對準病灶輕輕按上并稍加壓,收緊并斷離金屬夾,金屬夾即將病灶連同附近組織緊箍,截斷血流。根據病灶性質,安置1~4枚,繼而對準原病灶,經內鏡鉗道噴灑生理鹽水,確認金屬夾位置適宜后退鏡。術后常規予抑酸、保護胃黏膜等藥物對癥治療。

2 結果

41例患者均達到了即時止血的目的。41例患者共使用金屬夾92枚,平均每人2~3枚;對患者跟蹤隨診4個月~1.5年,平均6個月,未發現再出血;金屬夾停留時間一般為10~30天,1例患者3個月后復查仍可見金屬夾固定于病灶處。

3 討論

非靜脈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急癥之一,病情危急,病死率為5%~12%[1]。尤其對經用藥物治療而繼續出血的患者,如何迅速、有效、安全地止血已成為治療的關鍵。約有5%的患者持續出血,以往常需外科手術治療。及時明確出血的原因及尋找更有效的止血方法是減少手術率及病死率的關鍵。

3.1 金屬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 金屬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是利用機械力量將病灶連同附近組織緊箍,截斷血流,其作用類似訂書器。多年前國外就有人應用金屬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但由于當時操作技術復雜以及金屬夾易脫落等缺點,使這項技術難以推廣[2]。Hachisu采用改良的金屬夾推送器經內鏡治療5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取得了84.3%的止血成功率[3,4]。目前,經內鏡金屬夾鉗夾術治療已成為公認的治療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經內鏡金屬夾止血適用于直徑<3mm的血管破裂出血(如Dieulafoy病)及局灶性出血,尤其適用于消化道潰瘍出血[5,6]。金屬夾治療出血,包括噴血、滲血及的血管。據吳云林等[2]報道,使用金屬夾鉗夾術治療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郭世斌等[7]報道經內鏡金屬夾鉗夾術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即時止血率達100%。本研究經內鏡金屬夾鉗夾術止血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即時止血率達100%,對經內鏡金屬夾鉗夾術止血治療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尚待進一步研究。

3.2 注意事項

3.2.1 常規從活檢孔注生理鹽水沖洗 對有血凝塊或食物者,用DXW-A型電動洗胃機和配套的18號硅膠胃管(內徑0.6cm)從口腔置入洗胃,沖液量為300~400ml,吸液量大于沖液量50~100ml,使胃內血塊和食物順利洗出,符合內鏡下治療要求。

3.2.2 糾正失血性休克 對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及時采取抗休克處理,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用大號針頭穿刺靜脈生雙管補液,及時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林格液等,并立即配血和輸血,盡快補充血容量,使用制酸、止血藥物。本組11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經上述措施后,糾正了休克癥狀,待患者血壓平穩后方行內鏡下金屬夾止血。

3.2.3 術中生命體征的監測 持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有嘔吐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并注意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和量,及時發現大出血的先兆癥狀。

3.2.4 術后密切觀察血液循環變化情況 嚴密觀察患者精神狀態、脈搏、血壓、甲床、四肢溫度、尿量及嘔吐和便血情況。一旦發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煩躁不安和出冷汗等出血先兆時,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容量,應用止血劑。

3.2.5 術后注意飲食 術后飲食如進食過早或食用粗糙、高纖維素食物,易引起再出血的情況。因此,術后要禁食1天,要反復向患者及家屬交待禁食的重要性。要反復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控制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性,監督、督促患者嚴格按飲食計劃進食。待病情穩定后,逐漸給予溫涼流質飲食,忌食過熱、過硬、多渣、辛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黏膜,在患者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期間,注意加強營養,靜脈補充氨基酸、白蛋白等。

3.2.6 休息與鍛煉 術后1~2天絕對臥床休息,切忌起床用力過猛及劇烈活動。上消化道出血恢復期宜多臥床休息,保證足夠睡眠。出血停止1周后可在床上或床邊活動,以后根據疾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和范圍,避免過早從事重體力勞動。要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誘因,特別要講明控制飲食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識,做到規律飲食。并使患者明白不適當飲食會影響治療效果,導致病情加重和反復。另外,還要指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和保健知識,做到定期復查。總之,經內鏡金屬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即時止血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且不損害潰瘍病灶的愈合,的確為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種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萬岱.胃十二指腸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18(1):7-8.

2 吳云林.胃腸病學臨床進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89-193.

3 Hachisu T,Miyazaki S,Hamaguchi K.Endoscopic clip-marking of lesions using the newly developed HX-3L clip.Surg Endosc,1989,3(3):142-147.

4 Hachisu T.Evaluation of endoscopic hemostasis using an improved clipping apparatus.Surg Endosc,1988,2(1):13-17.

5 Rollhauser C,Fleischer DE.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 update.Endoscopy,1997,29(2):91-105.

篇9

1 臨床資料

60例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診斷標準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齡45~70歲,原發病為冠心病30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擴張型心臟病4例,肺源性心臟病16例。

2 實施過程

2.1 評估 主要內容有: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生活和飲食習慣、家庭和社會環境,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對心力衰竭的了解程度,了解、分析以往導致加重的原因。定期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結合患者的實際制定具體健康教育內容。

2.2 健康教育的內容

2.2.1 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掌握預防保健知識。內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識。讓患者了解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包括病因、誘發因素、主要癥狀、治療方法、預后及用藥的注意事項等;②學習如何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獲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誘因,減少心力衰竭加重的發生;③加強對自身癥狀的鑒別,告誡患者當原有癥狀加重或有新癥狀出現時,及時向醫護人員咨詢;④告知患者及時、規范的藥物治療可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

2.2.2 生活行為方式的健康教育 ①避免誘發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壓力過大,水、電解質紊亂、藥物使用不當等;②生活規律。強調合理膳食,強調低鹽飲食,控制體重,戒煙戒酒,保持大便通暢,適當運動與休息;③說明情緒與健康的關系。保持情緒穩定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緊張和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態,使病情不反復、不發展。

2.2.3 從醫行為的教育 通過講解、教育,提高患者對藥物的認知程度(如用藥的注意事項、名稱和劑量、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等)。提高患者對醫囑和服藥的依從性及定期復查的積極性。在每次復診或隨訪時,正確估計患者可能發生的變化,與患者及家屬一起制定切合實際的院外康復護理計劃,特別提醒患者不可隨意停藥,堅持按時按量服藥,從定期、隨時及時就醫,有下列情況需主動就診:①無法解釋的疲勞、消化道癥狀、運動耐受性下降。②新近發生的勞累性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③有下肢水腫、尿量減少或體重增加。

2.3 實施教育計劃

2.3.1 文字教育 在內科門診發放有關心功能不全知識宣傳材料,供患者隨時閱讀。

2.3.2 個別指導 針對患者不同時期的不同的健康問題,以“一對一”方式個別指導,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教育,即可在為患者檢查治療時進行,也可在隨訪時進行,如給患者講解低鹽飲食、控制體重、戒煙戒酒的重要性、堅持服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患者知道休息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種基本治療,體力和精神休息可減輕心臟負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復。

2.3.3 健康教育 根據患者心功能的具體情況,合理制訂飲食、運動的注意事項等。如心功能二級:適當限制體力運動,增加午睡時間,強調下午多休息,可不影響輕體力工作和家務勞動;心功能三級:嚴格限制一般的體力活動,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協助下處理。

2.3.4 開展心功能不全健康講座 邀請專科醫生護士舉行咨詢活動,具體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通過播放健康教育專題片,介紹心功能不全的基礎知識。

2.3.5 隨訪 與患者保持長期的聯系,關心治療效果,制訂長期隨訪計劃。

3 效果評價

對每例患者均進行6~12月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教育結束時用自行設計的評估表進行詢問并總結。將結果匯總后進行分析。評定標準:掌握教育內容的60%以上者為理想,40%~59%為輕理想,39%以下者為不理想。

表1

健康教育效果(%)

教育內容理想輕理想不理想

對心功能不全知識的知曉程度36 60%1830%610%

對心功能不全危害的重視程度46 76%1119%35%

對用藥注意事項的知曉程度30 50%1830%12 27%

對不良生活方式的知曉程度28 47%1830%14 23%

4 患者評價

經實施健康教育,多數心功能不全者能講述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識、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調整飲食結構、定期來院門診復查、配合醫生堅持治療,心功能不全控制良好;認為健康教育對心功能不全的治療等有一定的作用。

5 體會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口的老齡化,使絕大多數的心血管病患者行以存活,慢性心功能不全日益成為重要的公共性問題。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都有需要在社區進一步治療,必須保證其治療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表明,通過實施健康教育,多數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對心功能不全危害性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有了清醒的認識,增強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調整飲食結構,使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自覺按醫囑有規律、不間斷地服藥,定期復查,保證了長期有效的治療。

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它的最終目標是從“普及衛生知識”延伸到“建立健康行為”上來。我們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正確的選擇最有說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通過健康知識的宣傳,給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導,不斷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青光眼;誤診

Misdiagnosis of glaucoma and analysis of its reasons

ZHONG Zhi-fu.People’s Hospital of Hidong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516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misdiagnosed cases to reduce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 of glaucoma.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glaucoma medical treatment,8 cases of misdiagnosis of income 9.Results Glaucoma misdiagnosis reasons:glaucoma symptoms easily confused with systemic diseases; the history and examination werenot asked carefully; section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rush in the harvest.Conclusion The increas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carrying out intensive medical check-up can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

【Key words】

Glaucoma; Misdiagnosis

作者單位:516300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院五官科

青光眼是我國當前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占全體盲人的5.3%~21%,且是眼科急診,此早診斷是期提高療效、改善視功能的關鍵[1]。正確診斷青光眼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效果和視功能的預后。但由于青光眼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或臨床上常因經驗不足及檢查不仔細等原因導致青光眼的誤診。為探討各種類型青光眼誤診的原因,現對惠東縣人民醫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急診或內科門診誤診收住內科的8例(9眼)青光眼患者進行臨床資料分析。

1 臨床資料

本組8例9眼中,男3例3眼,女5例6眼,平均年齡73歲。其中急性閉角型青光眼5例6眼,晶體溶解性青光眼3例3眼。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壓病病史。

2 誤診疾病

2.1 誤診為急性胃腸炎2例3眼。急性胃腸炎臨床上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惡心,頻繁嘔吐,食欲減退,腹瀉等癥狀。治療中往往使用解痙劑而加劇頭痛癥狀。例1,女,75歲,就診時頭痛、眼痛、惡心、嘔吐及腹瀉2 d。急診醫生按“胃腸炎”收入內科治療,給予輸液并肌內注射阿托品針劑。后頭痛及惡心嘔吐更甚而請本科會診;查視力:雙眼0.05,結膜充血,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壓:右43.38 mm Hg,左61.75 mm Hg。轉科診斷:原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期雙眼。轉科后經藥物及手術治療,住院6 d痊愈出院,出院視力雙眼0.5。

2.2 誤診為偏頭疼4例4眼。偏頭疼臨床上常有由顱內動脈痙攣造成腦缺血的先兆癥狀,繼之為顱外動脈極度擴張而引起一側前額或頂部之跳痛、壓痛、斯裂痛常伴惡心、嘔吐及心悸。例2,男,68歲,左側頭痛5 d來診,內科門診給予頭顱CT后診為偏頭疼收入內科治療1 d,效果差而請本科會診。查:左眼視力光感,光定位不準,眼壓50.62 mm Hg,結膜充血,前房加深,房水濁(++),瞳孔不大,對光反射消失,晶體呈乳白色。追問病史,患者左眼視物不見1年,轉科診斷:晶體溶解性青光眼。經藥物及手術治療,住院4 d痊愈出院,出院視力數指/眼前。

2.3 誤診為高血壓病2例2眼。高血壓病早期表現為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癥狀,如頭痛、項痛、頭暈、耳嗚、,失眠、心悸、健忘、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例3,女76歲,左側頭痛,伴頭暈3 d來診。BP:180/100 mm Hg,內科門診診為高血壓病收入內科,經降壓等治療2 d,BP:130/84 mm Hg,頭痛,頭暈癥狀無減輕,主訴左眼視而請本科會診,診為左眼原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期,轉科后經藥物及手術治療,住院7 d痊愈出院,出院視力左眼0.2。

3 原因分析

3.1 青光眼是眼科常見病及多發病,臨床分型比較復雜,癥狀多樣。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期主要癥狀為劇烈頭痛,眼痛,畏光,流淚,視力嚴重減退,可伴有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先兆期霧視感,可能伴有患側額部疼痛或同側鼻根部酸脹。上述癥狀可與全身疾病相混淆,如胃腸道疾病、高血壓病、偏頭疼等。

3.2 本組病例全部有高血壓病史,此給診斷增加困難,同時老年患者講訴病史時往往忽視視這一癥狀,這也是產生誤診的原因之一。缺乏必要的眼科學基本知識患者就診時青光眼癥狀已很明顯,但醫生被眼紅等外部癥狀所蒙蔽.忽視了青光眼的特征性癥狀-頭痛、惡心及瞳孔、眼壓的變化。

3.3 在基層醫院,由其是到各專科門診就診的患者,醫生首先考慮本科疾病,也不排除爭收患者因素在內導致誤診率增加。

4 結論

青光眼可以造成視功能不可逆的損害,是一種極為嚴重的致盲眼病。及早發現,合理治療,可最大限度地挽救視功能。然而,臨床上青光眼的癥狀復雜多樣,與許多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的癥狀相似或重疊,尤其全身癥狀相同或癥狀被其他疾病所掩蓋時,很容易發生誤診,往往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為避免光眼的誤診,臨床醫生必須提高對本病的診治水平,增強責任感,全面了解病史,深入細致地進行眼科檢查。同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宣傳青光眼的防治知識,提高青光眼的整體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