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研究范文
時間:2024-03-28 16:4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教育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國家:教育公平面臨問題過大,教育經費投資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刻闡明了我們黨的改革價值觀、改革宗旨觀,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劉自成在《把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2014)中指出,在我國面臨的眾多公平問題中,教育公平具有極為特殊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更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教育公平是一個理想目標,更是一個系統和長期的工程。推進教育公平,首先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準確把握公共服務提供者、公平環境營造者、辦學行為監管者的角色,履行好三大職責即經費投入、制度供給、評價評估,切實促進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
于浩在《不讓幸福跌倒在起跑線上》(2014)中指出,“我國教育經費保障缺口待補足。一些農村的孩子‘幸福’還未起步,就已跌倒在起跑線上”。社會教育經費捉襟見肘在我國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全國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導致資金缺口很大。在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時,一些地方政府以借貸方式籌集資金,在完成“普九”化債任務后又出現新的負債。
關于教育資源問題,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在第13條中明確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這對農村中小學的布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04年全年我國撤減小學3.17萬所,初中973所,共計減少4萬多所中小學校。部分地區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失當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及其消極影響已日益凸現。孫魏在《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公正性探究》(2014)中指出,實現教育公正,使每個學生“得其應得”,獲得適合其能力、取得最大限度的發展,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是首要條件。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受教育者應在義務教育中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即通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同一校的不同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每個受教育者發展權利、機會、資源的平等。
(二)學校:學科結構設置不合理,教師建設存在問題,穩定性差
范先佐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農村教育難點問題的破解》(2013)中指出,從現實和政策評估的角度看,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其現狀堪憂。其一是優秀教師大量流失和減少;其二是教師年齡老化現象嚴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嚴重老化是一種普遍現象,并且學段越低,學校越偏遠,老化的程度越嚴重;其三是英、音、體、美等學科教師嚴重不足,英音體美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全面發展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一些農村中小學由于教師資源匱乏,遠不能滿足學校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求。
華中師范大學成軼在《我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分析與建議》(2008)中認為,當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偏低,結構不夠合理;二是農村教師編制標準不夠科學;三是農村教師培訓機制不盡完善;四是農村地區教師地位還不高,尊師重教氛圍還不濃。
(三)家庭:家長收入來源不穩定,上學成本加大等問題
龔繼紅,鐘漲寶在《農村家庭收入對農村教育投資行為的影響》(2005)中,通過農村家庭經濟收入對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得出,農村家庭智力投資雖然是一種經濟活動并與經濟密切相關,但在教育投資過程中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對直接投入產生明顯影響,只有當家庭經濟狀況達到相當水平的家庭才會增加教育投資。
斯琴,郭帥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對家庭教育成本的影響》(2013)中指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的實施,導致大量原來就近設置的農村中小學被撤并,不少學生不得不到本村以外的學校就讀。此過程中,除了學校周邊村落的學生依然能夠享受就近上學的便利外,大多數學生都必須到相對較遠的地方走讀上學或寄宿上學,因而就有了“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也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寄宿人數的大大增加。上學距離的增加和上學方式的改變導致許多農村學生家庭的個人直接教育成本相應增加。
二、農村教育問題研究的研究特征及展望
(一)各位研究者大都是從城鄉教育發展差距入手,通過同城鎮教育對比來發現農村教育的不足。以城鎮教育為基礎提出對農村教育的改進辦法
比如從經費投入,教育公共資源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來說明問題。主要強調教育公平,資源優化配置等問題。由此而來的問題是,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不夠全面,只是通過城鄉對比來發現和解決問題,而忽視了從農村本身找問題,農村教育應因地制宜的找出解決辦法。
(二)研究方法以抽樣調查研究為主
抽取個別偏遠農村為重點研究案例。地方區域研究較多,全國整體范圍研究較少。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教育問題是農村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深入了解我國廣大農村的教育現狀才能真正了解農村教育的發展狀況。
篇2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通過影響人的思想意識,提高人的知識技能,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以教育為紐帶,個人與社會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個人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提高個人的受教育水平。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對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教育影響農村經濟的增長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發展一直不盡如人意。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農村人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尤其重男輕女,很多人不生出男孩不罷休,導致農村整體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從而阻礙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農村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投入不足,再加上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又或者忙于外出打工掙錢,既沒有精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也沒有時間顧及子女的教育狀況,使得農村勞動力素質無法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要求。經濟的發展依托于人,只有不斷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才能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人才的培養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落后的教育水平嚴重滯后了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如果農村想要發展經濟,首先應該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和建設。
2目前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主要難題
21農村教育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目前,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農村經濟也以較快步伐發展。但是,農村教育卻沒有及時跟上,與經濟發展出現斷層現象,這從農村教育師資隊伍上就能看得出來。首先,師資人數不夠。在農村的好多學校中,班級上僅有語、數、外老師,而沒有體、音、美老師,這些非主課老師或者臨時外聘,或由其他主課老師替代,難以對教學質量起到保障作用。同時,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不高,加劇了其人才外流。其次,師資素質不高。很多農村教師都是中專或大專學歷,本科學歷為數不多,研究生學歷更是幾乎沒有。農村教師很難有外出交流和進修的機會,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缺乏系統性,無法達到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22對教育的不重視和教育經費的缺乏
在我國,至少有兩個孩子的農村家庭約占到?r村家庭總數量的一半,對這些農村家庭來說,每個子女的教育投資費用都是一筆不菲的經濟開支。從學前教育開始,每個子女每年的教育投資費用最少都要2000元,隨著義務教育階段的完成,高中時期的教育費用會有所增加,到大學階段時,子女的教育投資費用每年差不多都要突破萬元。因此,很多有兩孩或以上的農村家庭無力承擔這些教育費用,從而選擇讓子女提前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特別是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其女孩的退學率會更高。
在農村,教育得不到重視,除了教育費用高昂之外,還因為農村家庭的教育觀念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今不少農村家庭的經濟狀態得到改善,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費用完全負擔得起,但是由于其教育意識淡薄,所以不想承擔子女繼續受教育的費用,造成子女喪失進一步提升受教育水平的機會。另外,當前大學生遭遇就業困難,而部分學歷不高的人掙得盆滿缽滿,使得“讀書無用論”“畢業即失業”“書讀得越少錢掙得越多”之類的觀點在某些農村地區盛行,原本就十分淡薄的農村教育觀念受到更嚴重的沖擊。農村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將對農村經濟的長期穩健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加強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31重新構建農村教育制度
良好的經濟制度,是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前提,這對教育發展來說同樣如此,優秀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農民和農業是農村的主體,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農業緊緊相連,因此,農村教育也應該結合農民和農業的實際需求,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重新構建符合農村發展的教育制度。
一是在監管方面,政府機構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監管力度。雖然農村教育一直是我國政府關注的重點,但是與經濟發展相比,其關注程度仍有不足,這也導致農村教育出現嚴重滯后的現象,所以地方政府要重視農村的教育問題,要對農村包括偏遠地區的中小學,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二是在學校教育方面,各農村中小學要不斷完善績效考核體系。為實現不斷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目標,農村中小學必須考慮農村的現實情況,建立起與之匹配的教學績效考核體系,同時要發揮勞動分工的思想,制定調動教師積極性的各種獎勵制度以及動力制度。三是在校外教育方面,家長要努力發揮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約束作用,家長和學校兩相結合,共同保證農村中小學教育的質量。四是在幼兒教育方面,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鼓勵更多個人或企業從事這方面的教育,以彌補農村幼兒教育的缺口,但同時也要注意約束機制的設置,防止腐敗違法問題的發生。五是在教育資源方面,政府要積極匹配與農村中小學相適應的教育資源,不能有所偏頗,盡可能確保所有適齡孩子正常入學,并就近享有教育資源。
32加強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提高師資力量
我國不少農村家庭教育意識不強,對子女的教育投資甚少,針對這一狀況,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村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另外,一些農村家庭擔負不起子女的教育支出,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必須發揮其調配和扶持作用,從宏觀層面不斷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總量,以滿足適齡孩子對教育的需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各級地方政府就必須予以配合,真正落實教育保障工作,尤其是將九年義務教育落在實處,讓廣大農民受益;對于部分經濟條件特別差的農村家庭,則應該建立學雜費免收制度,在學生的生活費方面也應予以一定補助。
同時,為防止教育經費被少數人挪用或貪污,應該在各級地方政府的配合與扶持下,建立起教育經費管理機制,特別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在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的補助方面,必須對專項資金予以封閉管理,對其申請程序嚴格把關,確保資金用到實處,而不是騙保騙補。同時,要縮減資金下發的中間環節,打造暢通的資金發放渠道,盡可能做到直接將資金下發到對應的農村教育學校或教學機構。
篇3
關鍵詞:農村 輟學 原因 對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從當前看,農村教育總的形勢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給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農村教育從整體上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輟學率居高不下,會嚴重阻礙農村社會、經濟及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探究農村教育中學生的輟學問題也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農村教育中輟學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社會上新的“讀書無望論”打擊了許多中小學生家長讓其子女上學的熱情。以前,上大學包分配,子女只要上了大學就等于端上了金飯碗,因此廣大農民抱著上學為跳出農門的傳統觀念,希望子女擺脫農民的身份而積極鼓勵子女上學,這無疑會緩解輟學現象的產生。但近年來,隨著上大學費用的昂貴,就業壓力的劇增,有些大學生畢業后甚至還要回爐于技校,繼續深造。社會上人才供給矛盾日益突出,廣大農民越發認為讀書不僅沒用,而且對于改變貧困的現狀是沒有多大希望,因此他們寧愿選擇讓其子女輟學,以追求更大的效益。復雜的社會環境是導致學生輟學的外界因素。中小學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都不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所謂的新事物的誘惑,農村的一些黑網吧、游戲廳的個體經營者,為達到其盈利的目的,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視若無睹,并借用各種手段對其進行誘導,使得不少學生沉迷于其中而荒廢學業。再加上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一切向錢看”等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與信心,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從而結束了自己的校園生活。政府對部分貧困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不足,使農村教育的硬件無法滿足學生需求也會產生輟學現象。
(二)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不當是導致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材的編寫,都以城市為中心,而忽略了農村與城市之間在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上的巨大差異,極度脫離了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教材編寫脫離農村實際,內容陌生而難懂,從而挫傷了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產生恐懼感,學生自己感到升學無望導致輟學。農村師資隊伍綜合素質不高,是導致學生輟學的關鍵。農村地區由于經濟不發達,教育資源有限,教學環境相比城市來說比較惡劣,很難吸引優秀教師在此任教,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并且,農村相對來說信息比較閉塞,教師也很少會有進修學習的機會。同時,由于城市學校環境優越,教學資源充足,一些農村優秀教師也會被挖走,這對原本就不發達的農村學校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導致部分農村學校面臨師資不足的現狀。由于教師缺乏深造,教師的教學技能尤為單一,多數教師只能掌握本學科的授課技能,而對于其他學科的技能很少或不掌握,教師在此條件下會更多的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方法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學,進而導致學生輟學。
(三)家庭原因
家庭經濟困難是造成學生輟學的物質因素。有的研究者對輟學進行了較精確的經濟成本收益分析:“林潼將受教育者的直接成本(各種學雜費等)、機會成本(輟學后工作可能 得到的報酬)、受教育的期望收益(讀完書后工作所能得到的報酬 ) 進行權衡分析,得出輟學是農村青少年及其家庭在理性上選擇的結果。”[1]農村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學業指導、學校教育的參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農村家長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遠遠少于城鎮兒童。張士菊認為:“農村家長普遍受一種錯誤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家長由于文化程度比較低,他們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到教育對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子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義,有的家長對子女抱有的教育期望較低,認為只需要學會基本的認字與計的算能力即可,這些家長往往目光比較短淺,只看到近期利益,而不能看到孩子輟學外出打工,雖然能夠緩解當下的家庭 經濟困難,但是對一個家庭的長遠發展是起不到積極的作用,甚至會產生消極的影響。”[2]因此在這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價值觀的影響下,子女被迫輟學,有的甚至是主動輟學。
當前,農村學生的輟學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學校,家庭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對學生任意輟學的無視和默許態度是導致學生輟學率不斷上升的助推器。在這些內、外力量的共同推動下,農村學生輟學率不斷呈上升趨勢,學生對于知識追求表現出更為強烈的淡漠化傾向,因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用新的思維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決這種高輟學率的產生。
二、農村教育中輟學現象產生的預防對策
(一)改變教育的“城市中心”取向
首先,正如我們所知,農村教育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課程設置都存在著城市化傾向。而這種傾向卻遠遠脫離農村實際,雖然我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步伐有所加快,但城市化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城鄉二元格局改變“城市取向”的陳舊教育模式,從而加強農村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由于城鄉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因此,應允許農村學校因校制宜,充分根據本地與本校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與發掘適合地方學校及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課程,在課程結構與內容上達到自主創新的效果,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農村的實際生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讓農民看到科技對農業所產生的豐碩成果,使農民真正感受到科技與教育在日常生產于生活實踐中的重要作用,這樣,農民也會積極把子女送入學校求學。
(二)落實政府責任,強化政府行為
首先,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村學校的資金投入與師資配備,從而確保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使學校具備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教學資源相對短缺,這對素質教育的推進無疑會增強難度,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其監管主體的作用,對缺乏資金的學校應加強資金的投入,同時也應加強學校信息工程的建設,為學校建立圖書館以及電腦設備的配置,從而在硬件上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別。其次,輟學學生的返校工作,主要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喬鳳義認為:“當學校勸學無效時則應積極主動、及時向鄉鎮人民政府報告,政府接到報告后,必須及時采取動員或強制措施要求輟學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送輟學學生返校學習,對外出打工或經商的學生,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令其返校,對這些輟學學生各級人民政府應責成勞動、工商等部門負責清退,并督促其返校就讀。”[3]
(三)加強學校管理,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個人素養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因此,這與控輟保學工作息息相關。李冬梅認為:“學生的輟學有時候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或多或少有些關系,因此結合控輟保學工作,學校領導應重點抓師風師德建設,旨在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重塑教師的良好形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4]通過政治業務學習等活動,加強對領導、教師的培訓教育,不斷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立以學生為本,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尊重、關愛學生,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使學校領導和教師都深刻認識到,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道理。針對學生自卑、厭學的成因,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切實抓好前途理想教育, 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培養學生發奮學習的意志和動力。”[4]
(四)落實家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責任,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家庭是保障農村兒童受教育權利至關重要的一環,具有學校及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獨特功能,它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延伸,因此,家長必須明確
教育子女的責任意識,樹立正確教子觀念,明確學習知識對孩子一生的重要影響,明白愚昧無知與貧困的緊密聯系,與學校積極配合,共同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農村,眼前的實惠和利益使農民對教育采取一種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他們用眼前的實惠和利益來評判和裁決一切。可以說,農村貧困文化對農村學生的輟學現象 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必須在加強農村自身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探索農村教育深層次改革的內涵,諸如價值取向、內容結構等,發揮學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從而促進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發展的良性互動。
總之,只要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通力合作,就一定能把農村學生輟學過多的現象控制到最低限度。教育無論對于學生家庭,學生個人,還是國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農村教育尤其要引起人們的關注,使農村孩子們也能共享知識的海洋,而不要過早的踏入社會,失去上學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林潼.西部農村初中高輟學率的經濟分析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3,(1)
[2]張士菊.農村青少年輟學的非經濟因素[J].青年研究,2003,(1)
篇4
關鍵詞:農村教育理想缺失原因
一、農村教育理想缺失的表現
(一)從教育的社會功能看,農村教育并未滿足農村社會需要,造成教育理想的缺失;表現為教育目標單一,沒有形成適應農村需要的教育質量觀。
農村教育發展緩慢,沒有培養出與農村需要相適應的人才,這與農村教育的目標錯位有關。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在于其目標的單一應試性、唯城市性和離農性。農村教育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把應試升學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和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不是面對全體學生,而是面對少數尖子學生;不是面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圖促成學生智力均衡、全面的發展,而是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在知識的傳授方面,不是立足于農村實際,而是偏重于傳授與高(中)考相關的知識。農村教育把目標定得如此狹窄,其結果是,一方面,本地教育的空疏無用日漸顯明,人們對教育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另一方面,則與升學與否以及升學的質量作為評價農村學校的主要指標,把升學率的高低當作改變農村面貌的同義語。這樣,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農村教育不應用精英型教育的質量標準衡量大眾化教育的質量。
實施素質教育歷來是農村教育的薄弱環節,素質教育的三個要義,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關注學生身心健康。但不少農村地區教育仍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好壞,他們認為主科專業知識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并且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學校教育教學中仍偏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仍偏重對高才生的培養,忽視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仍偏重升學的題海戰術訓練,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我國一直強調縮小城鄉差別,農村的教育要為農村的建設服務,但現實是農村貧困地區耗費了有限教育資源,為發達地區作了無償貢獻,難以達到為農村的建設服務目的。二十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我國農村教育的功能是“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兼顧升學”。90年代中后期起,中國農村社會全面轉型,“已經造成農村教育不一定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事實。重點應是‘為農村社會轉型服務”’。ya]農村教育面對這樣的要求,應不斷進行調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從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看,農村教育中忽略了“以人為本”、“發展個性”的教育理想。
在進行農村教育時,我們應該確認教育的三個面向原則,即面向個人、面向市場、面向未來。面向市場、面向未來中十分重要的就要為農村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保證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即是確認面向人、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的是教育不僅要傳授給人謀生的技能,同樣是人自我完善、成長發展的途徑和過程。
在農村教育中,且不說地方經濟困難造成教育硬件嚴重不足,又不說地方教師學科結構是否合理,我們只說在實施過程中的偏差。“學以致用”當然不錯,但絕對化恐怕亦有弊病,愛因斯坦也說:“‘教育是什么?’當一個人走出校門,忘了所有的具體知識,剩下的就是教育的結果。”這段話發人深思,我們必須改變那種實用功利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過程中對人予以充分的重視,否則與科舉何異?
自有教育以來,人們就在追求促進人的發展,亦即發展人的個性。農村教育對提升人的地位、人的價值、生命質量的作用如何?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反過來說,如果教育不能提升人的社會地位,只是把人培養成某種思想的奴隸、某種知識的工具,而不是以人為本,不能促進人的幸福,那就不是文明的教育。所謂人的地位的提升反映在四個方面,即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力量,發展人的個性。這四個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性質。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生活在農村,關注農村學生的生命過程,就需要“學校的育人目標應該越來越‘渺小’,從過去培養一個完美的人,到通才,再到現在培養一個充實的人’,。〔’]具體地說,關注學生的生命過程的現代教育質量管理目標不是考試成績,而是健康的體魄、基本的文化修養、必備的勞動技能和充實的精神等。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教育活動中最充分地表現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教育活動的主體性要求就是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主動探索,讓學生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并最終取得教育成果。教育活動的創造性要求就是要為學生提供發現新知識的途徑和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不要以對待物的方式對待學生,否則,人會被異化為一架機器,失去主體性和創造性。總之,要使教育的主要目的回歸到“幫助個人計劃他們自己的生活,使個人更充實、更有價值和更幸福。”在教育中重視了人的發展,才能保證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村教育理想的缺失原因探析
農村教育在一些方面并不像社會所要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在我們理性地看待這些缺失時,發現是有其現實性的。
首先,從整個社會結構來看,農村教育的不平等會造成農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中國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種雙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現形式是,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進行整體分割,形成“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別,其實質內容是,政府有限的教育經費向著城市學校和各級學校中的“重點”傾斜。其直接結果是,分屬于兩種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的實現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會成員及其子女必須宿命地面對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從分教育層級來看,高等教育所獲得的公共資源遠遠多于基礎教育,為了創辦一流高等學府,上億的財政撥款往往投給幾所辦學條件已經相當不錯的大學,而農村中小學校危險教室改造的經費,則要通過農民集資或希望工程的方式解決,落后地區尤其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由縣級財政籌集,連起碼的教師工資都不能保證,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這些都直接導致農民的受教育和培訓機會減少。“這樣一種不公平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陸學藝說,“其結果就是使廣大農民和貧困階層陷人結構性、制度性的機會不公狀態,在參與市場競爭方面缺少足夠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適當的向上流動機會。
”
在農村義務教育列為教育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后的2004年,根據《中國教育報》夏天對174個地市和縣教育局長的問卷調查結果,超過50%的農村中小學“基本運行經費難以保證”(這意味著國務院規定的“三個確保”在一半以上的農村地區沒有實現),有58%的農村學校危房改造經費無法落實,超過40%的小學仍然使用危房,超過30%的農村小學“粉筆論支有限發放”,接近40%的農村小學“交不起電費、有電不敢開電燈”,而缺少課桌凳的小學也接近40%。另外,“大學畢業生當教師需交費錄用、工資拖后發放”的農村中小學則接近10%ova〕總之,在諸如師資的配備、教學條件的改善、課程的開設等方面,農村教育都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保證,以致于影響理想農村教育的實施,這是在進行農村教育改革時應清醒認識到的現實。
其次,從農民受教育的心態來看,也會造成農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從受教育的動機來看,自古廣大農民把教育看作是改變自己命運和地位的根本途徑,因此,送學者或求學者的動機非常現實而單一,這就是學而做仕、學而經商、學而從軍、學而務工,總之,學而跳農門。受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以求改變門風、光宗耀祖,以圖老來有養、病來有靠。一句話,農民受教育的動機和出發點并非直接為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科教興農,而是為了謀求一個穩定的職業,一份穩定的收人。
農民是最講實惠的,而當今的新的“讀書無用論”,也是因此而產生的。農村貧困地區大部分農民子弟因家庭困難很勉強才讀完初中,而少數農民子弟幾乎花完全家的積蓄或借錢才讀完了高中、中專、大學,本指望跳出“農門”找份好工作,但近年來的現實是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無奈回家務農,現在所干的農活還得跟長輩從頭學起,讀書的價值沒有體現出來。于是部分農民覺得倒不如讓子女早點回家務農,還可以節約開支,增加收入。這使得農民對教育的理想不過是停留在一個較低水平層次上,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
進步的基礎在于認識到不足,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發現問題,農村教育理想中對更廣目標及對人本身關注的缺失與其生存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應充分認識農村教育理想缺失的合理性,只有當我們更清醒的認識到農村教育的現實性,我們的理想才能不沉于彌幻之中。
篇5
〔關鍵詞〕農村教育;代際收入流動性;教育回報率
中圖分類號:F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096(2014)05-0056-0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的開放程度逐步加大,一部分人首先實現了財富積累,不同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隨之擴大,遠離城市的農村顯然沒能跟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步伐。在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大背景下,城鄉收入差距日益顯著。不僅如此,上代的貧困使得子代受教育程度受到影響,人力資本積累匱乏;在勞動力市場方面,富裕家庭往往利用自身的人脈關系與社會資本影響子代的就業,使得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降低,貧困家庭子代教育回報率下降。以上兩點都有可能導致貧困的延續,而農村居民則首當其沖。近年來,受到高校擴招與就業難的影響,“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在農村得以盛行。這種思想能否造成“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象,這使得研究農村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問題顯得十分重要。
一、文獻綜述
代際收入流動性起源于代際流動理論。早期的代際流動是社會學研究領域之一,它以家庭為觀測單位,以父代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為基點,考察子代在同一年齡時的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變動情況。經歷了20世紀三代社會流動性的研究自“二戰”以來,流動研究先后經歷了20世紀 50 年代和60 年代上半期對職業流動表中的流動率進行分析的第一代流動研究、以 1960 年代中期布勞、鄧肯將路徑分析技術引入地位獲得分析為標志的第二代流動研究以及 1970 年代中期以后以對數線性模型的廣泛應用、從絕對流動率轉向相對流動率分析為標志的第三代流動研究等三個典型的研究階段。,代際流動的研究方向轉向代際收入流動性。而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研究以國外為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關系體現在子代的教育獲得。教育投資決策主要分為家庭教育投資決策和公共教育投資決策。其中,家庭教育投入表現為家庭提供給子女的教育支出。Becker和Tomes[1-2]最先將人力資本理論運用到以家庭為單位的微觀經濟模型中,并給出人力資本在代際傳遞過程中的理論模型。Solon[3]在Becker和Tomes的模型基礎之上加入政府公共支出變量,研究發現代際收入彈性與人力資本回報率成正相關關系,與公共支出成負相關關系。家庭教育投資使得代際收入流動性下降,政府公共支出促進代際收入流動性。Mayer和Lopoo[4]假定貧困家庭面對子代人力資本投資時存在信貸約束,而非貧困家庭則不存在,研究發現人均財政支出高的組代際收入流動性低于人均財政支出低的組17.40%。在無約束條件下,理性的父代對子代進行最有效的人力資本投資是子代先天能力的函數,其均衡條件為教育投資等于物質資本投資的邊際收益。歐洲大多數研究結果顯示,信貸約束影響代際收入流動性的作用不大,因為歐洲大多數國家屬于高收入高福利國家,子代受教育程度不會因為家庭收入多寡而受影響。Lochner[5]認為低收入家庭完全可以在不影響自身消費的前提下通過借貸等形式為子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
其次,教育收益影響代際收入流動性。隨著教育因素在收入分配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勞動者能夠獲得更高的工資。個體通過家庭資本投入獲取教育積累,最終進入勞動力市場完成收入的代際傳遞過程。Goldthorpe[6] 按照供給和需求的特征將教育回報分為兩部分,即勞動力需求特征與教育收益以及勞動力供給特征與教育收益。Zhong[7]也指出中國、印度、墨西哥及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過度教育現象,過度教育使得教育的市場價值下降。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率成正相關關系。但是,當教育擴張時,人力資本回報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貧困家庭會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最終導致代際收入固化。
最后,教育與代際收入關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斷代分析法、倍差分析法(DID方法)以及中間變量法。其中,斷代分析法需要滿足隔代的數據樣本,受到數據的限制該方法使用較少。Mayer和Lopoo[8]利用DID方法結合美國收入動態面板數據,研究了政府教育支出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關系,發現政府教育支出對代際收入流動性提高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實現的。中間變量法在當前研究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關系中使用最為廣泛,在雙對數代際收入彈性模型中加入教育變量(受教育年限或最高學歷)是最直接的方法[9]。由于針對不同的人群,教育中間作用機制與效果可能不盡相同,此時便會出現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非線性作用[10]。郭叢斌和閔維方[11]將家庭收入按高、中、低進行分組,通過在模型中加入子女受教育年限與時間虛擬變量的交互項發現教育有助于低收入組的子女進入高收入組。與郭叢斌和閔維方[14]的研究結果不同,;而Bjrklund等[12]研究瑞士數據卻發現教育對高收入家庭的代際傳導效果更明顯。除此之外,代際收入彈性系數分解法和數據擬合法也經常用于分析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關系。
縱觀以上文獻,我們發現:第一,各個研究結果均顯示出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產生作用。第二,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相關性存在時間、地區、性別、職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三,父代收入對子代收入影響的主要來源是教育資本投資和教育回報率。
二、數據來源及描述性統計
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數據。CHNS數據庫是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人口中心與中國預防科學醫學院聯合進行的大規模社會健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健康學、營養學、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等多個學科。CHNS覆蓋了遼寧、黑龍江、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和貴州9個省份,迄今為止已經開展了9次調查(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每次調查訪問的城鄉社區為200個,每個社區訪問20個家庭,共涉及4 000個家庭。CHNS數據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社區調查、家庭戶調查、個人調查、健康調查、營養和體質測驗、食品市場調查及健康和計劃生育調查。CHNS在調查中以家庭為抽樣單位,采取了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考慮到該調查數據時間跨度大、區域跨度廣、追蹤效率高,適合作為本文的應用數據。
2.樣本及描述性統計
文中變量主要涉及到農村父子兩代的收入變量、子代教育變量和父親職業變量,其中,父親為農村戶口。在收入變量中,將父親收入作為父代收入,子女收入為子代收入。在教育變量中,將受教育年限數據進行重新編譯,將對應的受教育年限代碼換算為受教育年限。在家庭背景變量中選取父親單位類型為代表,參照Erikson和Goldthorpe[13]的職業等級分類表將父親單位類型分為四類:第一類包括政府機關、國有事業單位和研究所;第二類包括國有企業、鄉鎮所屬小集體和省市所屬的大集體;第三類包括私營企業、個體和三資企業;第四類包括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農業。此外,在性別變量中用0表示女性,1表示男性。具體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 由于篇幅限制,未加入1989―2011年各年的描述性統計,其中,各樣樣本量分別為310、478、418、366、427、149、127、171、175.樣本總量為2 621,性別均值為0.670,說明樣本中男性比例高出女性比例34.0%,34%=[0.670-(1-0.670)]×100%。從人口學角度看,該樣本存在性別偏差,因此后文可針對不同性別分別回歸。子代受教育年限均值為8.727年,該值未達到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水平,說明農村子代受教育年限仍然很低,大多數農村子代沒有進行素質教育。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以及家庭予以保證的九年義務教育。由于高中、大學及以上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家庭需要其子代進行更多的教育投資。在面對信貸約束時,貧困家庭會選擇放棄對其子代的人力資本投資,富裕家庭則不然。
對父親收入與子代受教育年限做散點圖發現:當子代受教育年限小于9時,整個圖形呈現
為一個倒立的等腰梯形,子代受教育年限以父親收入4 105元為分界點均勻分布;當子代受教育年限大于9時,子代受教育年限隨著父親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此說明,國家強制性的義務教育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此時,父親收入對子代受教育年限影響較小。而在非義務教育的范疇,父親收入水平提高時,子代受教育年限增加。父親收入水平直接影響了子代受教育年限,最終形成了由于收入差距導致的教育不平等。
三、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分析
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主要來源于教育獲得和教育回報率的不平等。選用雙對數代際收入彈性模型,通過控制子代受教育年限和家庭背景計算二者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進一步采用多層線性模型(HLM),并將子代受教育年限和家庭背景同時納入模型中以探究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
1.完全競爭市場的代際收入彈性估計
由Solon相關研究[3]可知,子代收入與父親收入之間的相關系數與實際的代際收入彈性存在偏差 由Solon(1992)可知b=rlnyi,tlnyi,t-1=b*(Slnyi,t-1Slnyi,t),其中,b是真實的代際收入彈性,b是雙對數模型的估計值,而真實地代際收入彈性系數是雙對數模型中代際收入彈性的估計值乘以父子兩代收入的標準差之比。。通過對各年份子代收入與父親收入的描述統計得到各自對應的標準差。當標準差比值大于1時,實際的代際收入彈性大于回歸系數的估計值;當標準差的比值小于1時,實際的代際收入彈性小于回歸系數的估計值;當標準差的比值為1時,二者相等。由表2可知,1989―2011年各年的標準差比值圍繞1波動,只有2006年的代際收入彈性小于估計值,其他年份均大于回歸系數的估計值。
使用雙對數代際收入彈性模型,分別對各年份的子代收入與父親收入進行回歸,得到二者完全競爭市場下的回歸系數,將其與子代收入、父親收入的標準差比值相乘得到實際的代際收入彈性,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各年代際收入彈性在0.261―0.639之間波動,各年代際收入彈性變化較大,均值為0.446。使用所有樣本的混合數據進行回歸,得到代際收入彈性為0.689,即代際收入流動性為0.311。這與Solon[14]使用單獨年份的數據可能低估代際收入彈性結論一致。與發達國家的代際收入流動性相比,中國農村居民代際收入流動性較低。
2.控制教育、家庭背景下的代際收入彈性估計
經濟學中的所有完全競爭市場假說都是理想化的,實際應用時往往不成立。受教育是農村子女改變自身命運的途徑之一,對子代本身的收入產生巨大影響。由前文分析結果可知,農村較為富裕家庭的子代受教育年限往往較高,家庭通過對子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得子代人力資本逐漸積累,并在勞動力市場得以回報。
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的雙對數模型如下:
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后,發現教育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呈現倒“U”型。教育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最小值為1.860%(如表4所示,下同);最大值為23.389%。平均貢獻率為8.220%,小于使用全年數據的11.111%。可見,教育變量的加入提高了代際收入流動性。
由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可能較多地影響貧困家庭對其子代人力資本投資并降低代際收入彈性。而父親收入差距的擴大導致家庭教育投資不均等會擴大子女收入差距,最終會提高代際收入彈性。由此可能無法得到代際收入彈性變化的真正原因。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與父親收入的交互項可以解決以上問題,此時,雙對數模型如下:
Yi,t=c+βYi,s+γYi,sedu+ξ(3)
加入子代受教育年限與父親收入的交互項之后,得到交互項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二者的交互項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均值為19.529%,該值小于使用全年數據得到的23.709%。最大值出現在2004年為45.673%,約占代際收入彈性的一半。
這一結論說明,農村父親收入可能通過對子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這一途徑使子代收入產生顯著差異,父親收入與子代受教育年限的交互項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統計上顯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一作用逐漸增強。表4中各自貢獻率差值能夠反映出交互項的作用比單純教育對代際彈性的貢獻率更加明顯,交互項對代際彈性的貢獻率大致為后者的2倍。也就是說,近二十年以來,農村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等導致收入差距逐漸增大,富裕家庭子女與貧困家庭子女由于受教育年限不同而導致了日后收入的不均等,并實現了財富的代際傳遞,降低了代際收入流動性。
以上分析可以說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家庭對其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成為促進代際收入彈性高居不下的重要因素。另外,父親職業作為家庭背景的重要指標,可以影響子代教育在勞動力市場的回報率的差異將再次導致代際收入流動性的變動。
本文加入子代教育與父親職業的交互項進行回歸,再次得到新的交互項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由表4第三列可見,以父親職業為代表的家庭背景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在4.963%―24.864%之間,貢獻率均值為11.306%,該值小于由全體樣本得出的14.264%。
表4中三組不同的貢獻率可以展示出三種代際流動關系。第一列是單純的教育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第二列是父代對子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得子代教育獲得產生分層,進而使得子代收入產生差異;第三列是父親職業影響子代教育在勞動力市場的回報率,從而促進子代收入差距。很顯然,第二列的效果強于第三列,第三列的效果強于第一列。
3.代際收入流動性與個體差異
除了父親收入和父親職業導致子代收入不平等外,從考察代內收入不平等“明瑟方程”的思想可知,受教育年限、工齡及性別等個體特征也是影響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以父親收入和父親職業為代表的家庭背景外,本文加入年齡等個體特征因素作為控制變量來全面分析教育對代際收入彈性的影響,樣本為1989―2011年的混合數據,混合數據主要是將不同截面的數據進行混合,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大樣本量,增加估計的精度。建立模型Ⅰ―模型Ⅳ。
通過對公式(4)、(5)、(6)逐個回歸得到表5中的模型Ⅰ、Ⅱ、Ⅲ,加入個體特征的影響后,模型解釋力度逐漸提高,擬合優度從模型Ⅰ的0.336上升到模型Ⅲ的0.372。模型Ⅰ中加入教育因素的估計方程結果,此時代際收入彈性系數為0.536。在模型Ⅱ中加入子代工齡的變量后,代際收入彈性系數為0.522,代際彈性系數變化不大。從子代受教育年限的系數可以看出,學歷與個體收入呈正相關關系,加入子代工齡后,子代教育回報率明顯增加,說明子代教育回報率依靠自身在勞動力市場的工齡。由于子代工齡二次項系數為負,一次項系數為正,子代工齡與代際收入彈性系數呈現倒“U”型特征,通過計算得到子代工齡在32―33歲之間達到收入的最大值。在模型Ⅲ和模型Ⅳ中加入性別變量后,性別變量前的系數不顯著,因此不能判斷不同性別的代際收入彈性的高低。由表5中的三個模型可知,加入個體特征變量后,其代際收入彈性系數機會不發生變化,說明與父親收入及父親職業等家庭背景因素相比,個體特征因素不影響代際收入的相關性。
由于模型Ⅲ中的性別變量系數不顯著,因此考慮對不同性別的農村子代樣本進行回歸,分別測量他們的代際收入彈性及教育回報率。回歸結果如表6中的模型Ⅳ―模型Ⅶ。其中,模型Ⅳ和模型Ⅵ為男性樣本對應的結果,模型Ⅴ和模型Ⅶ為女性樣本對應的結果。結果顯示:第一,兒子和女兒各自對應的代際收入彈性結果變化不大,分別加入特征變量后彈性系數稍有降低。第二,模型Ⅳ和模型Ⅴ中兒子代際收入彈性系數比女兒高出41.743%,說明在農村父親收入與兒子收入的相關程度比父親收入與女兒收入的相關程度高出41.743%。由子代受教育年限的系數可知,女兒教育回報率高于兒子,說明農村家庭對女兒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回報更高。第三,工齡平方項均為負值,說明工齡與收入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男性達到收入最大值的年份早于女性4年左右。第四,加入工齡及其平方項可以提高子代教育回報率。其中,兒子教育回報率由6.930%(exp^0.067-1)提高到13.088%(exp^0.123-1),提高幅度為6.158%;女兒教育回報率由8.112%提高到14.912%,提高幅度為6.800%。說明男性教育回報率略低于女性,而男性通過工齡增加教育回報率的作用強于女性。
綜合以上分析,排除個體因素差異,可以得到兩條可能的代際傳導路徑:一是由于父親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導致貧困家庭子代受教育年限獲取與富裕家庭子代受教育年限獲取不平等;二是盡管貧困家庭子代與富裕家庭子代有相同水平的受教育年限,二者在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的回報也不平等。沿著這兩條路徑,本文進行代際收入流動的內在機制探索。
四、代際收入流動的傳導機制探索
前文對所有回歸方程從線性代際收入流動性角度進行測算,得到父親收入通過影響子代受教育年限對代際收入彈性產生影響。由于平面回歸模型體現變量間的直接作用,各個變量的間接交互作用卻無法得到,因此無法得到代際收入流動的傳導路徑和內在機制。為此,本文引進多層線性模型(HLM),并加入父親收入、父親職業、子代受教育年限以及子代收入,來探究收入如何在兩代之間傳導。
父親收入對子代收入的代際傳導作用不僅表現在直接物質贈予或其他物質條件上,更體現在教育和就業機會等的差別。首先,與貧困家庭的子代相比較,富裕家庭的子代教育不受信貸機制的限制。即使貧困家庭的子代與富裕家庭的子代擁有同樣的教育,由于父親單位性質與收入差別,子代教育回報率也不盡相同。因此,教育回報率同樣受到家庭環境差異的影響,即存在教育回報率的代際效應。為了研究以上問題,加入父親收入和父親職業變量建立多層線性模型。
第一層模型為子代模型:
基于公式(7)和公式(8),采用HLM7.01軟件對已建好的sav SPSS數據文件。格式的雙層數據集進行建模。給出每層數據的描述性統計 由于篇幅的原因,兩層線性模型的描述性分析未列入文中。,第一層子代樣本數為2 621個,第二層父代(家庭)樣本數為1 343個。子代受教育程度超過了義務教育階段;父代樣本中有21%就職于政府部門或國企,21%就職于其他企業部門,58%為農民。
利用多層線性模型的描述統計數據,表7給出五個模型,模型Ⅷ為單層模型,即只含有子代信息的模型;模型Ⅸ加入父親收入變量,觀察父親收入的作用;模型Ⅹ、模型Ⅺ和模型Ⅻ分別將父親職業作為虛擬變量加入到第二層,觀察父親職業對子代教育在勞動力市場回報率的影響。
模型Ⅷ為單層回歸分析,其結果與單純的OLS結果相等,子代收入與受教育年限成正比且兒子收入高于女兒收入。模型Ⅸ中,將父親收入加入到性別變量的系數中,很顯然估計結果更加顯著。此外,加入父親收入后,性別變量的系數由正轉負,且變化很大。說明在農村高收入的父親會增加女兒的人力資本投資,使女兒收入增幅更加明顯,這種變化程度顯然超過對兒子投資的回報率。
在模型Ⅹ、模型Ⅺ及模型Ⅻ中,分別在子代受教育年限變量的系數中加入父親職業。其中,模型Ⅹ的父親職業為政府職員或國有企業員工;模型Ⅺ的父親職業為合資企業或外資企業及私有企業員工;模型Ⅻ的父親職業是農民。對同等學歷的子代,父親為政府職員或國有企業職員的子代,其教育回報率低于其他子代教育回報率約12.613%(-0.014/0.111)。父親就職于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及私有企業的子代,其教育回報率高于其他子代教育回報率約62.222%(0.056/0.090)。父親為農民或小企業的子代,其教育回報率低于其他子代教育回報率約24.324%(-0.027/0.111)。由此可見,農民子女教育回報率最低;政府員工或國有企業員工子女教育回報率其次;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及私有企業工作人員子女教育回報率最高。可以看出:即使農村戶口的子代具有相同的年齡和學歷,他們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流動性很低,農村子女教育低回報率會挫傷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資,這與近幾年農村出現的“讀書無用論”現象相契合;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推進,就職于外資、合資企業或私營企業(包括企業法人)父代的收入不斷提高,通過子女較高的教育回報率將財富傳導到子代中去;持有農村戶口的政府職員及國有企業員工子女教育回報率介于二者之間,其原因是持有農村戶口的政府職員或國有企業職工一般職位較低、收入較少,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國有企業高管或公務員。
通過多層線性模型發現:就個人因素來看,同樣持有農村戶口,不同職業的居民子女教育回報率差別巨大,以農業為主的農民、女性居民在收入競爭中處于劣勢;就家庭背景因素來看,父代工作性質對子代教育回報率影響顯著。多層線性模型同時將父代對子代的人力資本投資與家庭背景作用于子代收入,結果再次證明:不同收入階層的父代對子代的教育投資不平等,使得子代受教育年限產生不平等;不同職業類型的父代對子代的就業產生影響,使得子代教育回報率產生不平等。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CHNS數據,采用代際收入彈性的雙對數模型測算農村教育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并應用多層線性模型探索教育影響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內在傳導機制,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在完全競爭市場下,不同年份代際收入彈性值差異較大,但總體代際收入流動性仍然較低。這說明近二十年中國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巨大,代際收入流動性在整體上呈現交替變化狀態。各年份代際彈性系數均小于使用全部樣本得到的代際收入彈性系數值0.689。基于發達國家的實證經驗發現,中國農村代際收入流動性不穩定,流動狀態較為固化。第二,父代通過對子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得子代受教育程度產生差異,這種代際傳導方式為代際傳導的第一階段。研究發現,單純的教育因素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較小,而農村子代教育與父親收入的交互項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為前者的兩倍左右。父代收入差距促進子代人力資本投資不平等,通過不同受教育程度產生的回報率實現代際收入的傳導。第三,以父親職業為代表的家庭背景促進勞動力市場的不公平,通過教育回報率的差異,最終實現代際收入傳導的第二階段。通過對比發現,子代教育與父親職業的交互項產生的彈性貢獻率大于完全競爭市場下的彈性貢獻率。這說明家庭背景對子代進入勞動力市場產生影響,同等教育程度的子代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收入不相同。第四,研究子代個體特征差異后發現,子代工齡與收入呈現倒“U”型。工齡促進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效果非常有限。在農村,父親與兒子的代際相關程度大于父親與女兒,二者相差41.743%。女兒教育回報率高于兒子,在農村倡導男女教育平等有助于提升整體的教育回報率。第五,由多層線性模型從非線性回歸的角度,將以上兩個階段的代際傳導關系整合在一起。父親收入通過教育投資增加子代收入,尤其對女兒收入影響顯著。父親職業影響子代在勞動力市場的教育回報率,農民子女教育回報率最低。兩個階段的不平等同時在多層線性模型中得到體現。
由以上結論得到以下政策啟示:第一,促進子代受教育平等。與市場規律中的利益最大化不同,教育不存在效率問題而只有公平問題。在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增加對農村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教育支出,減小由于父親收入差距而產生的子代受教育差距。由義務教育階段的經驗可知,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子代教育的公平性,更有效地促進貧困家庭子代人力資本積累,保證教育成為其往上流動的有效途徑。第二,進一步深化勞動力市場的開放程度,消除戶籍差異影響,實現就業公平。教育回報率只有在各個部門實現邊際值相等時,教育資源才能達到最有效的配置。很顯然,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可以促進就業公平,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并最終提高代際收入流動性。第三,在實現兩個公平的基礎上,消除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歧視。推進代際收入流動的關鍵是促進機會平等,增加農村女性的教育投資有效提高總體的教育回報率。同時,促進機會平等有利于推動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增加代際收入流動性,實現收入分配的進一步平等。
參考文獻:
[1]Becker,G. S., Tomes, 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87(6):1153-1189.
[2]Becker,G.S., Tomes ,N. 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86, 4(3): 1-39.
[3]Solon, G. A Model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Variation over Time and Place[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8-47.
[4]Mayer, S. E., Lopoo ,L . M.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8, 92(1): 139-158.
[5]Lochner, L . Education, Work, and Crime: A Human Capital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4, 45(3): 811-843.
[6]Goldthorpe, J. H. Understanding-and Misunderstanding-Social Mobility in Britain: The Entry of the Economists, the Confusion of Politicians and the Limits of Educational Policy[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13, 42(3): 431-450.
[7]Zhong, H. Does Education Expansion Increas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Economica, 2013, 80(10): 760-773.
[8]Mayer,S. E., Lopoo, L . M. Has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conomic Status Changed?[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5, 40(1): 169-185.
[9]Valero-Gil, J. N., Tijerina-Guajardo, J. A.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Labor Income in Mexico[J].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002: 381-392.
[10]Machin, S. Education Systems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Z].CESifo PEPG Conference, Munich, 2004.
[9]Blanden, J., Machin, 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United Kingdom Higher Education[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3, 60(5): 597-598.
[12]Van de Werfhorst, H. 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Class Mobility[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002, 41(3): 407-438.
[10]周波, 蘇佳. 財政教育支出與代際收入流動性[J].世界經濟,2012,(21):41-61.
[11]郭叢斌, 閔維方. 中國城鎮居民教育與收入代際流動的關系研究[J]. 教育研究, 2007, (5): 3-14.
[12]Bjrklund, A., Roine, J., Waldenstrm, D. Intergenerational Top Income Mobility in Sweden: Capitalist Dynasties in the Land of Equal Opportun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2, 96(5): 474-484.
[13]Erikson, R., Goldthorpe, J. H. Intergenerational Inequalit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16(3): 31-44.
篇6
[論文摘要]城鄉教育差距的長期存在導致農村內部教育的分化,使教育機會的不均等進一步加劇,教育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失調,增加了農民的教育成本,嚴重影響到農村的穩定與未來發展。只有采取各種措施扭轉城鄉教育的失衡,才能保證城鄉教育機會的相對公平,促使教育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為中國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穩定的發展環境。
一、農村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加劇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下教育資源不合理配置導致的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一直受到人們的詬病,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行,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相對縮小的同時,農村內部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卻在不斷擴大。農村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不僅表現在不同地區農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條件的差距上,更主要地表現在同一地區大批農民子女接受不同方式的基礎教育上。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農民子女接受基礎教育主要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是農村精英的子女,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有能力支付大額擇校費及其他費用,他們大多被送到當地的區域中心城市就讀,有的是寄宿,有的干脆就在市里租房照顧孩子讀書,一年所費不菲。第二種是農村殷實人家的孩子,雖然沒有經濟實力到區域中心城市擇校,但也會盡全力送孩子到教育水平較高的鎮中心學校就讀。第三種是農民工子女的孩子,隨著父母進城,受戶籍制度和高額擇校費的限制,一般到城里教學條件比較差一些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最后一種是農村經濟條件一般或較差的家庭的子女,沒有能力擇校,只能到當地教育條件較差、教學質量很差的村辦小學就讀。
大量農民子女到城市擇校就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促進了城市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特別是在城市學齡兒童進一步減少的情況下,這種有利作用更為明顯。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少量農民子女進城就讀在促進城鄉教育差距縮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城市教育資源的過度利用和資源過載,使一些農民家庭教育負擔加重,更擴大了農村內部教育機會的不均等,使大部分普通農民子女處于一種十分不利的發展地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治理,階層固化問題就會形成,必將影響到農村未來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農村內部教育分化的原因
一般來說,凡存在的事物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許多農民寧愿花費一筆不小的擇校費和其他各種額外費用,忍受長期的奔波甚至是與子女長期分隔的痛苦,頂住讀書無用論的壓力,盡力把子女送人城市學校就讀,自然也有他們的考慮。這是因為:
1.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是農民子女進城擇校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城市中心論的結果是教育資源向城市的長期傾斜,導致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的不斷擴大,具體表現在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的差距上。從基礎設施來看,農村中小學校的建設資金主要由農民集資,城市學校主要由政府撥款,農民聚集資金的能力有限,加上鄉鎮政府的吃飯財政,有限的資金經常被挪用,因此,農村中小學一般基礎設施匱乏,甚至基本的教學設施和體育設施也沒有,學生上課的教室都有很多是危房,更不用談什么圖書館、實驗室了。雖然,“普九”運動使基礎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著農業稅的減免,學校的發展更陷入資金困境。而城市學校基礎本來就好,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其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從師資來看,當前支撐農村教育的依然主要是那些民辦教師,年輕教師缺乏,且缺乏競爭意識,學歷普遍偏低。雖然民辦教師絕大部分已經轉正,但學歷并沒有提高,學習機會也不多,且年齡普遍偏大,責任心也在不斷消退,普遍有一種混到退休的打算;年輕教師則人心不定,主要精力用在如何進城上,教學質量自然會不斷下降。并且,農村學校普遍以應試教育為主,美術、音樂、體育、自然、歷史等課程基本沒有。而城市教師的平均學歷卻在不斷提高,建立了終生學習機制,崗位競爭激烈,學校普遍樹立了素質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差距的馬太效應不斷顯現,客觀上促成了農民子女的進城擇校潮。
2.農村教育布局的不合理,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客觀上推動了農民子女進城擇校。其實,經過“普九”運動,農村中小學校的教學基礎設施已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超前意識,不能認識到即將到來的學齡兒童的減少,農民家長對教育質量要求的提高,使教育資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由于采取撒胡椒面式的“普九”模式,大量教育資源被分散在一個個村落,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大量教學資源被閑置。中小學的合并雖然能使學生在一個中心區聚集,但由于農民居住比較分散,交通不便,使學生就學十分不便,并留下大量安全隱患,這在客觀上要求寄宿制,但由于農業稅的減免,鄉村小學難以籌措這筆相當大的資金,閑置資源也不能夠變現,使寄宿制缺乏資金支持,難以適應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
3.優秀師資的缺乏導致農村教育缺乏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劇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教育由于先天不足,處于弱勢,教師缺乏發展機會,生活娛樂設施匱乏,因此,要留住人才不容易。原來的教育投入機制不僅沒有彌補這些差距,反而擴大了差距,由于城市教師工資由財政統一負擔,地方教師30%的工資由地方財政負擔,在分稅制后,中國大部分鄉鎮是吃飯財政,農業稅的廢除使財政狀況更糟,因此,這30%的工資變為名存實亡,更不要奢談什么福利。雖然,當前的縣級、省級財政統籌教師工資使城鄉基本工資基本一致,但津貼、福利相差還是很大,城鄉生活質量也相差越來越大,這就導致農村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教育質量的不斷下降,難以滿足農民對教育不斷提高的質量要求。
4.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生存競爭。使農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促使農民愿意不惜一切代價進城擇校。努力為自己的孩子創造較好的發展條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他們有能力承受高額的擇校費。并且由于人口控制的有效性,城市學齡人口的減少,導致一些教育資源的過剩或閑置,也為農民子女進城提供了就學機會。另外大量私人資本自由地涌入城市教育領域,也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
因此,當前一些農民子女進城擇校讀書是城鄉長期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必然結果,也是對農村教育現狀不滿的主動反抗,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進城擇校在滿足了部分農民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同時,卻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三、農村內部教育分化帶來的危害
一部分農民子女進城擇校讀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緩解了一些城市中小學學區生源減少之苦,避免了這些學校教學資源的閑置。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民子女進城讀書是對城鄉教育差距擴大無奈的選擇,在增加家長經濟負擔的同時,更帶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1.導致教育機會的進一步不均等。特別是那些無力承擔子女進城的學生家長,將使他們的子女處于非常不利的受教育地位,導致貧富分化代際遺傳。當今時代,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教育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促進社會平等的功能。只有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才能避免階層的固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像當前這樣讓教育機會與經濟地位緊密相關的話,社會不平等就會被教育復制并被教育所固化,使社會進一步分化。
2.導致教育資源的配置失調。由于受到高額的擇校費的刺激,一些城市中小學過量招收擇校生,以期增加學校收入,很多學校不顧本身實際情況,搞超大班教學,不僅教學設備被超負荷使用,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農村學校則面臨著生員的大量流失和計劃生育導致的生員減少的雙重夾擊,導致教學設備嚴重過剩和閑置,教師的勞動效率降低。
3.導致農村孩子輟學率的反彈。由于學生持續減少,農村學校缺乏學習氣氛,教師上課積極性下降,學生的厭學情緒上升。學生過少,還必然導致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教師和學生的流失率上升,形成惡性循環。那些人城擇校的農民子女,由于習慣和身份問題,有可能受到歧視,影響他們未來的成長;進人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則更有可能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視,難以交到朋友,形成自卑、自閉型人格,并且這些民工子弟學校魚龍混雜,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學校周邊環境普遍不好,管理比較松散,也促使學生輟學率上升。因此,消極地逃避城鄉教育差距對農村孩子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 轉貼于
4.不利于農村未來的發展。中國的城鄉差距一直存在,并在進一步擴大,農民想離開農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中國的現代化又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又必須依靠農民自己。一部分農民的子弟從小就在城市長大,對農村缺乏感情,而大部分留在農村的,則由于受教育程度差,輟學率高,又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這樣,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就可能會后繼乏人,導致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不僅影響到未來農村的經濟發展、國家未來的糧食安全,而且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及現代化的實現。
5.增加了進城擇校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催化了教育腐敗。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當前的中國,城鄉差距依然很大,農民的收入依然比較低,在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下,優質的教育資源依然稀缺,教育的部分市場化是建立在教育的壟斷化之上的,要想突破二元體制,獲得較好的教育,學生家長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由于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后,這些額外的經濟支出成為家長們的沉重負擔,而大量資金從農村的非生產性流出,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看到農村教育分化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農村教育分化對教育機會均等、對農村未來發展和資源配置的不利影響!
四、促進城鄉教育機會均等的對策
作為國家公共政策的基礎教育,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更是作為一種發展手段,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社會發展機會的公平。然而,當前的農村教育分化既沒有促進社會機會的均等,也沒有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農村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村教育的機會均等,維護社會公平。
1.要平衡分配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社會教育機會的均等。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經費一般是中央政府出2%~4%左右,地方政府出20%~30%左右,其余的由基層鄉鎮籌措,由于中國城鄉經濟差距很大,農村經濟薄弱,資金籌措困難,導致城鄉教育資源投入的差距不斷擴大,分稅制進一步弱化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功能,農業稅的減免雖然有利于農民,但卻將很多地方的財政逼上赤字,必須靠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才能運轉,很多基層政府負債累累,根本就沒有能力來發展當地教育。雖然現在教育經費統一以縣為單位統籌,但中國除沿海外縣域經濟不很發達,小牛拉大車難以勝任。另外,中央政府有限的教育支出過于偏向高等教育,造成中國教育投資的失衡、投資效率的低下。因此,要平衡城鄉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扭轉當前不合理的教育投資體制,讓中央政府承擔主要的基礎教育經費,起碼承擔80%以上,教育經費應該重點偏向于農村教育,并盡可能地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
2.必須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合理地布局教學點。經過“普九”運動,農村基礎教育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然而,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大量教學資源被閑置,學校合并成為一個趨勢。但由于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距離過于遙遠,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寄宿制學校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考慮到小學1~3年級的孩子比較小,寄宿制不太妥當,可以考慮將幾個農村教學點合并在一個中心點,教師每天分別護送孩子回家;并且,現在村村通公路已很普遍,機動車也很普遍,交通與安全問題應該比較好辦。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考慮將鄉鎮中學延伸,開辦4—6年級的寄宿制班,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
3.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留住人才,提高教育質量。在合理布局教育點、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礎上。要提高教育質量,還必須有優秀的教師。當前,由于農村生活艱苦,待遇低,發展機會少,因此,教師的主體依然是“收編”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他們普遍學歷低,情緒低落,年齡偏大,責任感不強,導致教育質量上不去。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們就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打破教師崗位終身制,優勝劣汰,嚴格考核;其次,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考慮到農村條件艱苦,應該讓農村教師待遇高于城市教師待遇;再次,像日本一樣實行城鄉教師輪崗制,幾年一輪換,打破教育職位的壟斷;最后,為農村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學習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4.改革農村的教育體制,大力推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一般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后才會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中國人均GDP在剛過1000多美元時就躍進到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導致學生就業難,造成資源大量浪費。而且,中國依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職業教育的缺乏已經嚴重制約中國的工業化。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執行城市偏向的國民教育,導致學無所用,學生產生厭學癥,浪費大量資源,不利于農村發展。因此,必須對農村教育分流,在初中階段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初中后更要把職業教育作為主體,以促進農民的城市化和農業的現代化。
5.對農民的城市化需求作出回應。改善、補貼、收編民工子弟學校,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取消戶籍制度,以學生人數決定學校的政府教育補貼量,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實行教育券制度,以減輕農民進城擇校的負擔,解決一些學校教育資源嚴重擁擠問題。
篇7
從總體上說,目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與農村教育發展的整體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方面,農村稅費改革有效減輕農民負擔,但同時也切斷了“農業教育附加費、鄉村教育統籌和集資”為渠道的教育經費來源。經費嚴重短缺的結果不僅導致學校運轉陷入種種困境,也使得教師工資無法保障,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農村教師大量流向城市,使農村教師隊伍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另一方面,在農村和城市的教師分配問題上,國家政策傾斜城市的做法也是造成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教師分配問題上的不公平與教育主管部門在這方面的宏觀控制能力不強有很大關系。
當前農村教師隊伍主要由公辦教師、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三種類型組成。其中部分貧困地區農村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占整個教師隊伍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未受過嚴格的師范訓練,相當部分的農村教師專業知識低,難以承擔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差。公辦教師中也有相當部分不合格,教師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欠缺,加之農村教師隊伍的學歷水平總體上偏低,專業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淡漠,知識結構、教學方法、教育觀念、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都不能適應農村教育的需求,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專業展,降低了農村教育水平。
其一,學科結構不合理。農村學校部分學科教師短缺現象非常嚴重。語文、政治等學科教師偏多,而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及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相對緊缺。雖然有的學科教師如此缺乏,但相關部門卻沒有大量招聘相關學科教師,其原因在于教師招聘受到人事編制和縣可用財力的限制。其二,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年齡老化現象日益嚴重,這個問題在小學階段尤為突出。
二、解決農村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存在問題的對策
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推進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抓手,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保證。
1.突出重點,切實提高新教師隊伍質量。在新教師招錄上,對師范畢業生實行公開招考;在新教師配置上,在采用提供教師崗位與考生填報志愿相結合的方式的基礎上,制定向農村學校傾斜的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師范生到農村基層工作。而對于有志于教育事業的非師范類優秀畢業生和碩士學歷以上的研究生,要采取靈活處理的方式,本著引進人才的目的,特定情況下也可以破格錄用。
2.政策支持,進行學歷補償教育。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農村現實條件的限制,農村教育教師隊伍中存在著大量學歷不合格教師,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給予經濟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學校也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優先安排學歷不合格教師進行學歷教育,確保教師隊伍的整體合格。
1.齊全各學科教師。解決農村中小學學科教師不齊全的問題,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第一,引進教師。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引進所缺學科教師;第二,“一師多能”。鼓勵現有教師學習第二專業,培養多種技能,以適應多學科教學。
2.改善教師年齡結構,通過加強農村教師編制管理,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問題。目前教師編制大多按師生比為準,一個地區內城市、鄉鎮、農村學校相同。但是城鄉學校差異大的矛盾要求我們在核定編制時,不能以一個標準衡量,應充分考慮農村區域廣、生源分散、教學點多等特點,通過選派大量師范畢業生到學校,保證這些地區教師編制的基本需求,另外,還要通過采取限期與脫離學校的辦法,堅決清理在編不在崗的人員和年齡較大的不合格教師。一是嚴格按照《教師資格條例》的規定,公開面向全社會進行教師資格考試,嚴把教師入口關和質量關。
在錄用新教師時,必須把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作為選聘教師的先決條件,并對應聘者進行學科專業知識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能力的全面考核,擇優錄用,以確保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能力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教師資格定期考核考試制度。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度,改一次性資格考核為每5年考核一次,探索教師資格分級認證制度。
二是全面推行教師聘任制,教師聘任以師德修養和教育教學工作實績為主要考核依據。
篇8
【關鍵詞】農村 初中英語 素質教育
引言
社會的發展以及對教育的逐步重視,使得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農村初中英語還存在著重視學生成績,忽略學生能力的情況。注重英語教學結果,輕視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被動地灌輸學生英語知識,沒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教學中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導致素質教育無法全面的開展。為改變此種現狀,農村初中英語教育應作出以下改變。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提高,綜合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完全地掌握素質教育精髓,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由于各種原因的制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沒有新的教學觀念支持,使素質教育很難發展。教師過于注重學生英語成績,缺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發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在農村注重英語教學中若想落實素質教育教學,首先應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授課模式,營造符合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環境,進而提高學生英語綜合實力。
二、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形式
農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的更好落實,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應使教師正確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使教學內容最優化,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英語教學中,更多的教師是根據考試大綱進行教學,考什么學什么,忽略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學習目標也較為模糊,給學生造成的觀念即為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缺乏自己的主觀意識。而若想更好地落實學生的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就應根據新課程標注按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將英語知識與教學技能,情感的深化相融合,克服傳統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進一步實現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素質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加教學豐富性
素質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已經不是學校、家長以及社會首要關注的方面,學生的能力培養以及全面的發展才是家長及社會關注的重點。所以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應時代的要求,全面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針對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積極學習現代的教學方式,采用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對口語交際能力的運用。采用討論式的小組教學,增加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出來。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應新課改要求落實素質教育。
四、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農村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的落實,僅從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理念等方面落實素質教育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雖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初中學生很難擁有正確的學習觀念,樹立準確的學習目標,更多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等作用,為學生學習指引正確的方向,所以若想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就應全面提高其教師的教學專業素質。第一、應培養教師先進的政治思想,明確自身責任,做到愛崗敬業對學生負責。第二、教師應培養自身的探索精神以及創新意識,只有教師自身具備創新意識才能在課堂上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并且教師要做到對自身英語專業知識不斷的更新與深造,深入了解英語教學目標,熟練掌握教材內容,豐富自身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氛圍。并且教師應該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意識,積極進修,學習新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為實現農村初中英語素質化教學做充分的準備。
五、總結
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多地將目投入現代教育中,教育逐步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村教育更是影響我國教育整齊情況的關鍵。針對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只有從根本上加大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改變其應試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探究精神以及自主學習精神的產生,才能更好地落實農村初中英語的素質教育,更好地推進其素質教育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瑾.改善農村初中英語教育現狀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03:101-103.
[2]周燕萍.也談農村初中英語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6,32:84-85.
篇9
論文摘要:均衡發展已成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農村基礎教育“撤點并校”應運而生,這一措施對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實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借鑒美國合并學校運動,給我國“撤點并校”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布局調整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第13條要求,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適當合并。全國各地自此開始了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育資源等為目標的大規模的學校合并工作。
一、“撤點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當規模小的學校和一些教學點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使用,從而避免了過去分散辦學時普遍存在的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接受調查的縣鄉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調查的縣教育局局長中,這一比例高達100%。盡管在調查中學校校長、中層管理人員、教師及其他人員(教輔和工勤人員),對這一問題的認同比例呈遞減趨勢,但在各項選擇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見,盡管教育工作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農村學校的規模效益。調查發現,在受訪人員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員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提高了學校的規模效益。而從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前與布局調整后的學校規模比較中,能夠明顯看到各級學校的校均在校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長,高中的規模增長極為明顯,這是由于高校擴招后對普通高中產生了極為顯著的拉動作用。
3.促進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實地調查中我們看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以后,一些基礎設施較好、教學質量較高的農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資源集中,其辦學條件在當地農村達到一流水平,其基礎設施、師資、教學儀器設備、管理水平等也朝著與城鎮水平差距縮小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學齡兒童可就近接受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從長遠來看,對縮小區域內、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推進區域內、城鄉間的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撤點并校”可以說是整合教育資源的一個創舉,但在執行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國情、地域、經濟發展狀況、人口結構等多方面的問題的復雜性也產生了很多問題。
二、農村小學撤點并校引發的問題
農村的“撤點并校”這一政策推行9年以來,使得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促進了辦學的規范化、科學化,許多家長和老師為此叫好。然而,“撤點并校”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帶來不少煩惱。教育界人士分析認為,農村小學在教育資源整合過程中,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都產生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學校撤并之后,家長負擔增加。撤并學校帶來了上學成本的壓力,終將落到家長的身上。并校之后許多原來就近上學的學生因寄宿產生了住宿費、伙食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合計每年數千元的開銷;學生年齡太小,異地就學家長不放心,不少家長選擇了陪讀,這樣又增加了租房費等開支。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由于家里負擔不起學費而導致新的輟學率反彈的現象。
2.安全隱患增多。由于鄉村地勢比較寬闊,部分村屯相隔較遠,一旦并校,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學生上學、放學的交通問題。現在許多學校都采用校車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著這樣就可以徹底解決孩子的上學、放學問題。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濕滑,或車輛超載,學生安全存在潛在隱患。此外社會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對學生造成危害,這些隱性的危害應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
3.學校發展受限。學校撤并后,許多“新學校”并沒有相應地擴建,導致許多地方出現“巨班”現象;而擴建校舍的學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資要遠遠超過并校前的投資費用,閑置的校產如不擴建將無異于廢墟,便造成了新的資源浪費,與教育資源的集約使用和優化配置的目的南轅北轍。況且新學校的師資大都來自撤并的學校,教學質量也并沒有相應提高,限制了“新學校”的發展。
4.大批師資力量閑置。我國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存在著區域數量過盛、學科結構失衡、年齡分布不均和學歷層次偏低等諸多結構性問題。并校數量多,導致“新學校”將面臨著極大的管理問題。資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嚴重制約著師資力量的調整,有部分教師被調至新學校工作,同時也造成大批師資力量閑置。因此,剩余教師的下崗安頓問題成為該政策能否得到社會各方支持的關鍵。
5.學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現因不適應而產生違紀行為。撤點并校帶來的不僅僅是安全隱患和資源浪費等顯性后果,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期,受學校、家庭環境影響較大。由于孩子們過早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難以適應新學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響,這是更嚴重的隱性危機。有些孩子因不適應食堂飯菜而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適當的疏導,造成性格上的偏執,可能出現逃課、打仗、違反課堂秩序等問題,學習受到嚴重影響。
撤點并校并不是中國首創,很多國家的教育發展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鑒意義的便是美國的做法。
三、美國農村學校合并運動的啟示
美國的農村學校合并運動其實是以城市標準化的教育模式為參照系的,它試圖解決因城市化而導致的逐漸衰退的“美國農村教育問題”,追求教育效益與平等,以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美國一百多年來的學校合并歷程及圍繞合并而展開的爭論、研究和探索,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
1.理性看待農村學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調整。我國農村學校合并中的利益調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師、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學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減輕了地方財政負擔,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和管理。對村民而言,其獲得的益處可能是教育質量的提高,但在當前我國學校布局調整補償機制遠未完善之前,由此帶來的損失包括家庭經濟負擔增加、對孩子上學不便的擔心以及失去學校這一農村文化標志物的情感失落。對學生而言,學校合并可使他們在更好的環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產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隱患等。因而,在農村學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強制與示范相結合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模式更為理想,可減少利益主體的沖突。此外,公平應優先于效益,對處境不利者的補償應該是公平教育的應有之義。建立與完善對在農村中小學合并過程中利益受損者的補償機制,對實現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2.農村學校合并應遵循漸進與逐步完善的原則。一個多世紀來,伴隨著美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及教育水平的發展,美國農村教育目標經歷了由實現農村教育城市化、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到實現教育公平和農村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發展歷程。同樣,我國的城市化、工業化與經濟及教育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也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逐步完善的過程,且需要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進行制度創新。為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這一行為,堅持協調、公平、均衡、可持續的農村學校布局與發展模式,為未來的教育發展預留空間。
3.應關注農村學校的文化重地作用。農村學校布局是城鄉教育中非常關鍵的問題,從現象看是學校布局問題,從實質看是財政支持體制、管理體制問題以及文化的問題。目前,在學校合并的狀況下,撤銷小規模學校對傳統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應得到適當的關注。無論農村目前有多落后、貧困與守舊,農村都不應該成為城市的“跟班”。農村需要有自身的價值取向,農村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取向,農村學校合并應在充分考慮這種價值取向之下而為之。
4.農村學校后勤保障體系的完善。學校后勤體系是否完善,關系到農村學校發展的全局。一是農村學校食堂建設問題。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學生的餐飲健康。二是學生的住宿與安全問題。農村學校合并后,邊遠地區的中小學生大部分住進了學校,學生的住宿條件、安全問題與管理問題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需要做到細致周到。三是學生的交通問題。農村學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兒童步行距離區域內設點的基本原則,意味著兒童將要步行更遠的距離去就讀。因此,為農村合并學校建立一個高效、安全與免費的交通服務體系,應成為農村“學校合并”的基本條件之一。
總之,對農村學校而言,規模大并不能絕對保證辦學的成功,不同規模的學校都有成功的例證。在不具備學校合并條件的地區,盲目進行一刀切的校點撤并,可能會導致輟學率、失學率上升以及教育質量的下降。穩妥地推進農村集中資源辦學,循序漸進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是發展農村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李鶴,王舒懷.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學校[n].人民日報,2009-04-l4.
[2] 楊東平.2009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楊孔熾,徐宜安.美國公立中學發展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麗.20世紀以來美國農村學校合并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09,(3).
[5] 王強.2o世紀美國農村“學校合并”運動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8).
篇10
要徹底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改革是關鍵,無論是教育體制上還是教學內容上,都要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深化農村教師任用改革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農村教師人事任用制度。從根本上重視教師人才的引進,用優厚的待遇來吸引擁有先進思想的教師到農村教學,將“新”“老”教學思想有機融合;城市的優秀學校應和農村學校聯合辦學,根據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形成“一幫一”或“一幫多”的聯合形式,加大力度提高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交流頻率,將城市的先進思想和教學體制及時地傳遞給與之聯合的農村學校,進一步縮小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及質量的差距。
二、轉變教學方法是當務之急
農村學校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傳統的“黑板式”的教學方法,要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相結合,生動形象地向農村學生進行知識講解。農村學校要加大力度來應用和推廣情景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式,使傳統教學和現代化教學相結合來綜合提高農村的教學質量。同時農村學校要促進實驗課、實習課等課程的開展,使農村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農村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度。農村學校要加強對外交流,拓寬教學范圍,從而開闊農村學生和教師的視野,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來增強知識的傳播效果。出臺相應的獎勵措施來鼓勵農村“新”“老”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打破以往陳舊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形成教學模式多元化、多樣化。
三、農村教育普及是有效途徑
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對教育的認識和觀念,讓農民接受教育的實際情況由被動變為主動,如給予教學補助,發放獎學金,對困難家庭的學生給予幫助、免除費用等措施來鼓勵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重點宣傳科學技術改變生產力的先進典范,讓農民充分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獨有魅力,從思想意識的高度上來明確知識是改變命運的一種有效途徑,讓農民真真正正地從內心深處來自發地接受教育,從根本上認識到教育所帶來的眾多好處,而不是對接受教育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建議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出臺相應的政策對完成義務教育的農村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的獎勵,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農村學生做出物質處罰,從法律層面上來強制農村學生接受教育,也讓當地百姓從更高層次上認識到接受教育是必須的、是重要的。
四、提高師資綜合素質至關重要
農村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是保證農村教育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其可加強的途徑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使原有的農村教師的積極性和對農村教育事業的熱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加大對高學歷的教師的引進力度,用相對優厚的條件來吸引有意投身到農村教育事業中的人才到農村來從事教學,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學歷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師的引進力度,借助這些高學歷人才把先進的知識和教學思想引進到農村的教育事業中來;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對“老”教師進行再培訓,將前沿知識及時地傳遞給這些有經驗的教師,尤其是要鼓勵“老”教師在教材改革和更換之后對新教材的學習,給這些“老”教師對教材的從新把握創造良好的條件。要積極激勵“老”教師將前沿的知識和他們的多年教學經驗有機結合來全方位地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
五、完善農村學校配套設施是前提條件
政府還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設現代化農村教學設施,給農村學校每位教師配備一臺電腦并且連接網絡,方便教師及時查閱教學的相關材料以及遠程接受前沿知識。給每一個教室配備電腦和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教室的電腦設置只有任課教師才可以登錄的密碼,并且連接網絡,方便教師在授課時使用。同時在農村的小學設立自然課實驗室,在農村的中學里設立化學、生物和物理實驗室,并且給以政策支持使這些學校有能力來購買足量的實驗用品,保證每一位學生在上實驗課時有足量的實驗用品來進行實驗,監督農村學校實驗室的使用率,防止相關實驗只是教師在課上演示而不讓農村學生動手操作而造成實驗室成為擺設的現象發生,提高實驗室使用率。
六、寄宿學校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