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4-03 11:3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文化遺產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文化遺產的概念

篇1

關鍵詞:歷史文化;整體保護;自然環境;蓮花山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指經國家有關部門、省、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的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鎮、村、建筑群等。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思路,大體經歷了從文物古跡本身的“博物館”式的保護、歷史街區或地段的協調保護、歷史城鎮與周邊地區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三個階段。本文以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為例,探討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與方法,認為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理念可以為我國其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1 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與方法

從歷史文化整體保護的理念來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由文物建筑向歷史地段、街區不斷拓展,保護與城市規劃開始走向結合;對歷史環境越來越強調和保護范圍的日益擴大:從單體到街區,由街區又擴大到城鎮。又進而兼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遺產區域(heritage area)”(李偉,2004)。由此可見,整體保護理念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單體到街區時期、街區到城鎮時期、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時期。

1.1 單體到街區時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對“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強調對文物建筑的保護。1962年法國率先頒布了保護歷史地段的《馬爾羅法令》,又稱《歷史街區保護法令》。歷史地段,尤其是歷史街區的性質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護的原則方法也起了相應的變化,意味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涉及物質實體環境,還進一步包含了人文環境,使之同城市社會經濟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1964年,《威尼斯》擴大了文物古跡的概念,提出保護“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 從《雅典》到《威尼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完成了從文物建筑單體的保護到歷史街區保護的過渡。

1.2 街區到城鎮時期

1976年,《內羅畢建議》指出歷史地段的保護包括“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莊,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跡群”等廣泛內容,維持歷史或傳統地區及環境,并使它們重新獲得活力。擴展了歷史地段的范圍,提出了歷史城鎮的概念。從《威尼斯》到《內羅畢建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完成了從歷史街區的保護到歷史城鎮整體保護的轉變。

1.3 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整體保護時期

1968年,“世界遺產保護”白宮會議,開始重視自然和文化保護相結合,呼吁保護世界的自然風景區和文化遺產,這是公開發表的官方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合二為一的最早聲音之一。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正式把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一起作為具有普遍價值的遺產加以保護。1987年,《華盛頓》在總結《威尼斯》二十多年來各國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基礎上,確定了歷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圍的歷史城鎮、城區的保護意義與作用、保護原則與方法等,提出“一切城市,社區,不論是長期逐漸發展起來的,還是有意創建的,都是歷史上各種各樣的社會的表現。所涉及的歷史地區,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及其自然、人工的環境”。在歷史文化整體保護方面,我國起步較晚。2007年,國務院頒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提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明確了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環境的整體保護理念,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編制、實施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據。

篇2

摘 要:正確處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傳承和發揚的關系,以實現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但是作為文化遺產,其內在的核心價值在于文化精神的彰顯,而文化本身更多的體現其社會價值,而非經濟價值,這點在文化遺產中表現的尤為顯著。文化遺產圈的視角,也許可以為正確處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傳承和發揚提供另一個視角。文化遺產圈從理論上可以分為核心部分、半核心部分、部分。每一個部分發揮的功能不同,其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取得也各有側重。作為遺產文化圈的核心部分――明孝陵建筑群,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作為遺產文化圈的半核心部分,其保護、開發可以同時進行。作為遺產文化圈的部分可以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維修、傳承的重要經濟來源。

總之,文化遺產凝結了人類的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了太多的人文內涵,對其保護、傳承與開發的本質是彰顯人類的智慧,體現的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當下社會對遺產文化的物質化追求,偏離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非物質化的本質,只有平衡文化、社會、經濟三個維度,方能進入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實現良性循環。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遺產文化圈;文化整合

一、問題的提出

江蘇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搖籃之一,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目前江蘇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就有四項,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兩項即蘇州園林、南京明孝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即昆曲、古琴虞山派。省內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座,歷史文化名鎮3座,2600多處文物點被列入國家、省、市、區級各文物保護單位。以上各方面既體現出江蘇是一個文化大省,又體現出江蘇在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開發方面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在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的精神。既要充分發揚文化遺產其獨特的文化、歷史、人文價值,又要充分挖掘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因此,正確處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傳承和發揚的關系,以實現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但是作為文化遺產,其內在的核心價值在于文化精神的彰顯,而文化本身更多的體現其社會價值,而非經濟價值,這點在文化遺產中表現的尤為顯著。所以,從文化遺產圈的視角,也許可以為正確處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傳承和發揚提供另一個視角。

二、明孝陵以及遺產文化圈的整合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秀英的合葬墓。其獨特的建筑布局及其背后所蘊涵的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成為其申遺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是,明孝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保護、開發、傳承的過程中存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不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未達到預期的問題。

作為國內眾多文化遺產之一的南京明孝陵在保護、開發、利用和傳承的過程中同樣面臨其他眾多遺產地所具有的問題,即保護、開發、傳承的矛盾。具體說來,作為遺產地憑借其代表性的文化特征、秀美的風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參觀游覽,以提高其知名度,同時亦帶來部分的經濟收入,產生經濟效益。但是,伴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參觀游覽人數的不斷刷新,對遺產地的人為破壞也同時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矛盾,遺產地普遍采用的做法是1、提高門票價格,期冀門票杠桿一方面調節參觀人數,以達到保護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門票收入,投入到遺產地的修繕、維護工作中;2、關閉遺產地的某些區域,通過評估,確認遺產地的核心范圍,進行有限度的開放,以達到保護的目的。這兩種做法看似解決了遺產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但本質上,違背了遺產保護的精神。根據《世界文化遺產公約》的相關規定,所謂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筑群以及歷史遺跡。無論是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科技的角度都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凝聚著人類的偉大智慧,突出體現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這就是說,文化遺產展現的不僅僅是文物、建筑、歷史遺跡表面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彰顯其背后的“人”的文化,“活”的活動。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遺產,體現的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共享性。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大眾對遺產的接近、理解與保護,需要的是全民擁有的保護意識與傳承意識。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中所闡明的那樣:各成員國應開展教育運動以喚起公眾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的廣泛興趣和尊重。通過提高門票價格等經濟杠桿手段,使全人類的文化遺產變成少數人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認為設置了普通大眾與文化遺產的對話障礙,同時割裂了文化遺產的傳承紐帶。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對文化遺產的另一種破壞,也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精神的踐踏。

如果,我們重新對文化遺產明孝陵進行審視,將視角從個別調整為整體,遺產地調整為遺產圈,幸許可以改變目前的保護現狀,形成文化產業鏈,以實現遺產文化的產業化,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以遺產圈的視角審視明孝陵,意味著不要孤立地將明孝陵看作文化遺產建筑群,而要將其看成是整個文化遺產圈的核心。她是古都南京明朝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和標志,也是作為統一王朝明朝深厚文化歷史積淀的重要標志。從這個角度看,南京城內所有明代歷史、文化古跡都是以它為中心而形成文化遺產圈,進一步以她為中心形成遺產文化產業鏈,從而理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關系,實現一方面彰顯文化遺產地深厚文化品質,另一方面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使二者取得一定的平衡。

文化遺產圈從理論上可以分為核心部分、半核心部分、部分。每一個部分發揮的功能不同,其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取得也各有側重。作為遺產文化圈的核心部分――明孝陵建筑群,保護第一,開發第二。核心部分的開發不是指經濟效益的開發,而是指社會效益的開發。主要目的是通過架構遺產地與大眾之間的交流通道,以實現遺產地文化的普及,倡導普通大眾對歷史文化、人類文化的尊重,同時體會文化遺產地明孝陵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運用各種現代科技、傳媒手段,宣傳文化遺產地明孝陵,尤其是背后的所蘊涵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淀,以喚起普通大眾不僅僅對文化遺產地明孝陵,而且對與文化遺產地明孝陵相關的明代歷史,明代遺存,明代文學藝術的興趣與全方位的觀感。作為遺產文化圈的半核心部分――南京明代歷史文化遺存,例如大報恩寺、金陵寶船廠、朝天宮、陽山碑材等,其保護、開發可以同時進行。這些遺存為普通大眾提供深入了解明代歷史、文化的渠道。也提供了一個了解明代南京的重要窗口。作為遺產文化圈的部分――與明代南京有關的,有關部門所開發宣傳南京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商業項目,諸如水木秦淮,天子朝拜儀式等可以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維修、傳承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文化遺產圈的形成,體現了文化遺產已具有的文化歷史積淀,拉近了普通大眾與遺產的距離,為促進文化遺產全民保護意識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文化遺產圈的魅力就在于:1、她把許多看似沒有聯系的文化遺產聯系在一起,把狀如點點晨星的文化遺產整合了起來,并促成合力;2、節省宣傳成本,普通大眾通過對遺產地的了解,進而了解了與其相關的文化遺產、激發了其興趣,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進入了良性循環實現文化資源的高度整合。

三、構造遺產文化圈的機制

通過對以明孝陵為中心的文化遺產圈的了解,可以看見構造文化遺產圈,其豐富的文物與文化遺產資源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全局的文化遺產規劃觀念是關鍵,一定的商業傳媒的知識與手段是重要的保障。

(一)涵育豐富的文物與文化遺產資源

文化遺產圈的核心是遺產本身的具體形式包括建筑、音樂、技藝等。這些是文化遺產這個抽象邏輯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作為文化遺產或者說文化產業重要的涵育主體。涵育的目的是保護歷史文化的內涵而非表面樣式,展示的是歷史文化的原生性而非變異性,鋪開的是歷史脈絡的完整性而非片段性。如果忽略了對豐富文化與文化遺產資源的涵育,那么誠如范周先生所說:那些古老的血脈,那些溫婉的山水,必定充滿著悲慟與無奈①。

(二)樹立全局的文化遺產規劃觀念

文化遺產圈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鏈接的幾乎所有與遺產地有關的歷史、文化、遺存等。這樣的鏈接需要在規劃設計上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在時間跨度上,考慮歷史脈絡的完整性,在文化傳承上,考慮文化的普遍聯系性,在保護上,考慮人文、自然的有機一體性。在充分進行全局考慮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化遺產的差異性與特色,這樣才能比較全面、深入且有保護性的基礎性進行傳承和開發。

(三)使用適度的商業操作手段

歷史文脈與市場經絡的承接,需要將深厚的文化元素滲透在市場活躍的因子中。但是絕不能損害遺產地的文化屬性與社會屬性。商業的操作手段是錦上添花,不能對文化遺產有絲毫的破壞,所以是適度的使用。商業手段的操作要充分尊重遺產地以及遺產文化的內核,尊重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在尊重歷史文化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商業操作,可以再度喚醒文化遺產沉睡多年的生命,使其散發出活力。

總之,文化遺產凝結了人類的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了太多的人文內涵,對其保護、傳承與開發的本質是彰顯人類的智慧,體現的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當下社會對遺產文化的物質化追求,偏離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非物質化的本質,只有平衡文化、社會、經濟三個維度,方能進入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實現良性循環。(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參考文獻:

[1] 范周.中國文化產業新思考[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1).

[2] 劉建平,陳姣,林龍飛.論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7(3).

[3] 陳淳,顧伊.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視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7).

篇3

古城的迷人魅力

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表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令全世界矚目的。我們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無論是歷史名城的羅馬、雅典、馬德里,還是風景迷人的西西里島、愛琴海諸島,甚至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米蘭,都堪稱建筑的博物館、藝術的宮殿,似乎每一座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筑同眾多著名的廣場和歷史街區交相輝映,構成了歐洲獨特的城市風貌。高品味的城市歷史文化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歐洲許多古城至今仍保持著迷人的魅力。

同時我們注意到,盡管歐洲的城市風格各異,特色鮮明,但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盡可能地將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風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現出來,城市也因此而更顯神韻。例如羅馬是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城,存留著大量的代表性宏偉建筑,因此城市體現出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神韻,使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耐人尋味;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雅典,城市風貌體現出現代氣息和歷史文化內涵交融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文化傳統的西班牙古城馬德里,處處可以感受到現代科技、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獨特氣質,科學合理的綠化、交通系統,使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在歷史名城建設中得到合理詮釋;位于歐陸最西邊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展現的是另一番海濱城市風情,雖然經過18世紀大地震后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古跡不算多,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配上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跡的點綴,足以使里斯本稱得上是風光迷人又不失典雅文化品味的魅力城市。歐洲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惜和保護意識,實在令人佩服和驚嘆。

完善的保護體系

這個體系令幾乎所有人都有了一種保護歷史文化的責任。

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在實踐中不斷擴展的,體系的關鍵就是立法。在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幾乎每確定一個保護概念,隨之便會有一系列相應的法規、條例、政令等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層面做出相應的規定。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保護體系涉及到的制度、環節,如保護內容的形成及確立、保護機構的職能、保護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體系等,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下來,從而為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和保障。在歷史保護的行政管理體系方面,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法律均規定,文化遺產部門管理遺產,其他相關部門在自身職責范圍內協助或監督其工作:城市規劃部門主管古城保護及城市景觀保全等內容;旅游部門只負責歷史文化遺產的促銷,不參與遺產的

直接管理。在資金保障體系方面,資金補助的規定是保護法律的重要內容之一,立法中明確規定保護對象的資金補助額度和數量,為保護資金來源的長期穩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通常是保護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款項數額巨大;同時以國家投資帶動地方政府、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及個人的多方合作投資的方式也存在;各類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為文化保護提供了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方式,如減免稅收、貸款、公用事業撥款、發行獎券等,使資金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近年意大利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億歐元以上。可以說,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是同其連貫嚴格的法律、健全的保護機制、高效的管理機構、充足的資金保障所分不開的。

嚴肅的保護手段

為了一座文化古跡,不惜付出大代價。

與完善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相對應的是嚴格的法律措施和保護手段。意大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名城相當多。古城建設,政府不以破壞歷史文物為代價,而是要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遺跡原狀。對城內遺跡的保護,修舊如舊,即使有翻新,也要求有截然不同的區別,讓人能夠分辨。意大利政府將48%的國土規劃為景觀保護區,只有經過文化遺產管理部門認可,保護區內才能開發建設新項目。50年以上的建筑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其建筑物外部結構屬于政府,任何房屋開發商和商店經營者、居民,所購買的只是房子內部的使用權,但不擁有對建筑物整體改造的權力。房子的維修按國家制訂的法律進行,不能自作主張,任何未經同意而進行對登錄建筑的特殊建筑藝術或歷史特征的拆毀、改建或擴建均屬刑事犯罪,任何未經同意的行動都將受到處罰。

希臘的雅典雖然沒有能夠像羅馬一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希臘政府為了保護雅典衛城的環境風貌,拆除了衛城周圍的所有現代建筑,雅典的重要歷史地區,任何建筑活動必須事先報文化部批準。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雅典1991年建立了先進的城市地鐵交通系統,并且限制汽車進入衛城。此外,據說在希臘薩洛尼卡市有一座長1000多米的陸地旱橋,建橋的原因只是因為橋下有一大片古羅馬征服時代的遺跡。為了保護古代遺址的原貌,又不破壞城市規劃,希臘建筑師在這里建起一座奇怪的旱地大橋,讓大道從古跡上方凌空而過。大橋的造價雖然大大超過公路的造價,但是它保護下來的卻是無價的歷史古跡。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著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筑進行任何改動,并且每隔20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馬德里對歷史街區的維修改善制定了長期的實施計劃,不急于求成,僅第一期(34.5公頃,756幢樓,11878戶居民)計劃的時間就長達4年。

得到的啟示

歐洲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幾種趨勢:

1.保護內容:從對歷史建筑保護到歷史環境保護;

2、保護體系:從以立法為核心到公眾參與;

3、保護方法:從單一保護到整體保護;

4、保護目標:從歷史留存到價值重現。

廣東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6個以及2個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體現在:一些古城的歷史格局和風貌被破壞;較多歷史保護區被擠占;一些歷史街區內的人口密度過大,基礎設施落后,居民居住條件得不到改善;普遍缺乏對文物古跡周圍歷史環境的保護,大拆大建,毀壞了大量尚未列入保護等級的遺跡和一般性歷史建筑群;“旅游開發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較嚴重,人為隨意改變歷史文化遺產的原貌,使其逐漸喪失歷史原真性;管理機制不健全,政出多門,部門協同配合不夠;公眾歷史保護意識淡薄,歷史文化保護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通過考察,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廣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和宣傳以及對有關人員的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有關領導及專業人員對名城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保護意識,掌握歷史文化保護的正確方法,樹立整體保護的觀念。同時,還要合理引導社會公眾樹立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使民間自發的保護意愿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轉化為具體的保護行動。特別是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地方特色的歷史街區、建筑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遺址等,已經構成了當地群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到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和歷史文脈,要積極鼓勵公眾參與保護。

二、以立法為核心,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完善歷史保護的法制體制工作,做到有法、有政策可依。歐洲大多采用國家與地方立法充分結合的方式,使完善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相比之下,我國的保護體系顯得單薄的多。在廣東,更是缺乏較系統的地方管理體系,因此保護起來顯得較生硬和空泛。建設部已于去年2月頒布實施了《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并且正在修改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草案)。根據這一形勢,廣東積極醞釀出臺有關條例、配套政策和有關指導性文件也勢在必行。通過制訂政策法規,盡快填補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體系中缺少的環節,真正建構起一個健全的保護體系。

要結合廣東的實際情況和嶺南歷史文化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保護的基本原則,有關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和歷史名鎮(村)保護的主要內容,完善保護規劃和建設的管理規定,積極建立專項資金保障機制和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機制,強化管理機構職能,規范政府行為,鼓勵公眾參與。地方市、縣在遵守國家和省有關法規的前提下,也應該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制訂相關規定和政策措施,特別是要加強對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改善、資金籌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政策。

三、以整體保護理念指導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和實踐

廣東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城鎮風貌、歷史文物古跡、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等資源,都值得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并進行有效的保護。但是,目前在我們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實際工作中,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我們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沒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樹立整體保護理念,正確處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鄉建設的關系。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離開對其保護進行城鄉規劃和大規模開發建設,最終必將以犧牲歷史文化遺產為代價;只有充分考慮到影響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因素,并合理地對歷史文化遺產再利用,賦予新的內涵,才能使歷史文化遺產獲得更好的生機和活力。我們認為,在整體保護理念的指導下,應該特別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性”原則:一是原真性。在進行文物建筑保護時,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真實保護所遺存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和全部歷史信息;在保護歷史文化地區和名城(鎮、村)時,不得破壞歷史文脈和肌理的連續性和邏輯性;二是可讀性。在整治和改造時要在歷史遺存上真實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加建和改建部分要與原貌有所區分,要做到“可識別”;三是整體性。不僅保護遺存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環境,特別對于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珍惜不可再生的歷史風貌;四是可持續性。要通過歷史保護激活歷史環境價值,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力再生,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將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

四、引入歷史文化遺產經營理念,廣泛拓展保護的籌資渠道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從城市歷史遺產保護與更新的變化可以看出,城市規劃專業從來、同時也不應該與文化脫離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城市規劃已經由原來的追求純粹物質空間,轉變到對廣義文化的重視。尊重文化、傳承文脈乃是城市規劃工作遵循的原則之一。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取之不盡的脈源。文化遺產承接不是盲目保全,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而改變。在城市建設中,科學地進行歷史文化遺產開掘,進行文化定位,賦予新的社會功能。我們應有胸襟和膽略融世界各種優秀文化精神于一體。我國文化本來具有開放和綜合的優良傳統。現在和將來,經過與國外現代城市規劃新文化新一輪綜合之后,必將在中國廣大沃土上,綻放更為鮮艷芬芳的百花,結出無數甘美醇和的果實。

1 城市規劃的概念

城市規劃是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以上是對城市規劃專業的一種綜合性、抽象性的定義,顧名思義,城市是城市規劃作用的客體對象,而人類文明或者文化絕大多數產生于城市當中,同時文化又反過來作用于城市,所以城市規劃專業離不開文化維度,任何一項脫離文化背景的城市規劃工作在當代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中都是難以被接受的。

具體到城市規劃工作,一般意義上包括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而和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莫過于“城市歷史遺產保護與更新”這一專項規劃,故本文將以此為視角,談論城市規劃與文化的相關性。

2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籠統來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城市規劃畢竟是以城市物質空間環境為直接作用對象,所以其所涉及的文化更多的表現為為人們提供生活、交往、工作等行為空間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形態,盡管這種具象形態的文化肯定受到諸如傳統習俗、價值觀念等非具象形態文化的影響。

3 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

3.1 保護什么

3.1.1 范疇的擴大

關于“保護什么”,人類經歷了從單純的建筑遺產保護到更廣泛遺產保護的價值觀念的變化。一部通用的針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更新的國際叫《威尼斯》。雖然《威尼斯》仍以文物古跡、古建筑和古遺址保護為主要對象,但其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歷史紀念物的概念不僅包括單體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有意義的城市或鄉村環境”。這一表述擴展了建筑遺產的定義,為將歷史性空間環境、近現代甚至當代建筑、產業建筑等納入建筑遺產的范疇,提供了諸多的可能性。

3.1.2 《威尼斯》前的建筑遺產概念及其生成背景

始于19世紀的建筑遺產保護在當時有著兩個大的背景:一為建筑遺產保護的啟蒙運動,二為民族國家的興起。啟蒙運動為歐洲帶來了全新的歷史意識,從中誕生出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并引發了建筑遺產保護運動。關注藝術起源和史實論證的研究方法使得歷史建筑被當作是某種藝術起源與傳承的載體,其藝術價值凸顯出來成為其被作為遺產加以保護的重要特征。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而日益滋長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很快地賦予一些建筑“國家紀念碑”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表征,紀念性自然成為其作為遺產的價值內涵之一。在這兩個背景下,建筑遺產的劃分是以其包含的紀念性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根據的,具有國家性、公共性的重要珍貴建筑率先進入遺產的范疇。建筑遺產保護事業雖非風平浪靜但至少相安無事地發展了一百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建筑遺產保護的對象還只是著名的建筑單體,主要有3類:古建筑廢墟、中世紀宗教建筑、古堡。它們無一例外地都具有文物的特征。

3.1.3 《威尼斯》后的建筑遺產概念的發展

由于人類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變化周期的變短,人類進入了“物的時代”,見證著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這其中就包括存在時間短于100年的早期現代建筑。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人們開始注意到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歷史變遷起過的決定性影響,若干象征著工業革命或代表著技術發展的建(構)筑物飽含了工業革命的歷史印跡,這些建筑類型是否也需要保護。文化全球化帶來了全球城市面貌的趨同、地域差異的消失,導致了人們對日益消亡的地方文化和舊城中傳統街區的關注。以以往的價值取向看,這些街區中沒有一幢建筑夠得上建筑遺產的標準,但其具有整體性和普適性的遺產價值,拆解之后則毫無意義。隨著人類認知物質環境存在意義的觀念變化,歷史遺產概念得到拓展,呈現出空間擴大化、時間近期化、類型多元化的特點。

3.2 如何保護

3.2.1 干預與反干預

干預式保護主張將歷史建筑重新復原到一種完整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有可能從未在過去任何已有的時刻存在過。這種在修復過程中對建筑原有形象的大膽設想后來受到了人們的批判,被譏諷為“創造”歷史建筑。

反干預式保護強調保存建筑原有面貌和歷史真實。認為歷史建筑“并不是我們的”,因此“我們無論怎樣都沒有觸碰它們的權利”。反干預觀點主張以維護取代修復,“盡最大努力看護它們,但是,一旦這種看護無力留存它們時,那就讓它們一寸一寸地消逝,也不要去觸碰它們”。

3.2.2 綜合修復與原真性

20世紀初,意大利的博伊塔將對干預和反干預進行了微妙的綜合,提出了一種綜合的修復概念。其核心思想在于,當一切保護都無濟于事時,可以進行干預性修復,但要確定對歷史建筑進行干預性修復的部位和修復的可能程度,同時在修復后應當令人能夠明確區分新舊兩部分。 綜合修復是保護是一種相對成熟的保護方式,這也是后來《威尼斯》中強調“原真性”保護的思想淵源。原真性綜合修復的觀點,強調修復中的區分原則、可識別性原則、可逆性原則、真實性原則。

3.2.3 從整舊如新到整舊如舊再到整舊如初

整舊如新的方式和干預式很像,難免受到非議,整舊如舊的方式多少保留了些原真性,但在馮驥才先生看來,如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壁畫的整舊如初工程,通過高科技手段完全復活了歷史的東西,才是一一種崇高的追求。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城市的快速發展建設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城市的最低成本的捷徑,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備環節,也成為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因此我們必須拿出一個武器來解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這就是城市規劃,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控制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至關重要,因此研究城市規劃應該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施文.現代城市規劃理論[M].中國建工出版社.2008.

篇5

論文摘要:在中國當今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通過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屬性特征、系統構成的分析,提出目前農村規劃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應采取系統保護的原則,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并就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方法。

一、前言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定歷史時期各種文化的載體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非常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和凝練。然而,在中國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在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那些表面陳舊、破爛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橋梁、古水道正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在許多農村規劃中把成片的古建筑群定義為“空心村”,把舊村落整片街區劃為拆遷改造區,即使有幾幢祠堂被保留下來,其周圍的歷史空間環境已被所謂的“現代建筑”空間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間格局和傳統風貌蕩然無存。

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古老的歷史文化傳承,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處理建設和保護的矛盾,已是擺在世人面前刻不容緩的必須加以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屬性特征、系統構成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就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方法。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和建設。

二、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

所謂農村歷史文化遺產泛指村落地域之內地上地下所有有形遺存和無形文化積累。本文狹義只指有形的不可動的歷史文化遺存。①地球上任何一個地物的地理信息,都有它的空間位置信息和屬性信息。空間位置信息在地理信息中是用圖形、圖像表示,稱為空間數據,也稱為地圖數據、圖形數據、圖像數據;而屬性信息則是用數值、文字表示,稱為屬性數據,也稱為文字數據,非空間數據。空間數據對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點、線、面和三維表面。

用這個理論來描述、分析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信息和特征,符合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結構模式和管理要求,有利于將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分類登記、跟蹤管理和保護。

所謂“點”是指該事物有確切的位置,但大小、長度可忽略不計。④這里特指以單體建筑形式存在的建筑物、構筑物、古墓葬、古樹名木等。單體建筑雖然有長度、寬度和一定的占地面積,但是和整個建筑所處的空間環境面積相比,其大小、長寬可忽略不計,只表示該事物所處的確切位置。這個點暫且用這個單體建筑的中心點來描述。所謂“線”是指該事物的面積可以忽略不計,但長度和走向很重要。此處我想把“線”擴展到線所包含的要素及離開這些要素一定距離的鄰近區,又稱緩沖區。如古商業街及兩側古建筑,古河道及兩側生態保護區。有二個緩沖區共同形成的區域稱為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街區。

所謂“面”是指該事物具有封閉的邊界、確定的面積,一般為不規則的多邊形。這里特指古村落的整個建成區,即建筑遺產、文物古跡和文化傳統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整體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基本風貌保持完好的古村落建成區。

目前,全國分二批已有36個類似的古村落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各省、市(縣)級的歷史文化各鎮(村)則更多。歷史文化名鎮(村)是中國傳統農業大國的歷史文化產物,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廣世界罕見,是農村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所在,是農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

“三維表面”是指該事物在一定地理范圍內邊界比較模糊,在空間上可能是逐漸或連續變化的,突變只是個別的,如不規則的地形表面。這里特指村落建成區之外的與這個村落生產生活有緊密聯系的耕作區和外部地理空間環境。這個空問環境不但與村落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其中也散落著許多古建筑、構筑物、古樹名木等歷史文物,是歷史文化遺產依存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1964年5月25日一31日在威尼斯召開的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上,通過了著名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即威尼斯)。該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古跡的保護包含著對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古跡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歷史和其產生的環境分離。”

因此,農村歷史文化遺產在空間上呈點、線、面和三維表面的形態分布,點、線、面、三維表面構成了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整個空間信息。有的村落只有點狀農村歷史文化遺產,如只留下一兩幢祠堂,其四周的歷史空間已蕩然無存。有的村落只有線狀農村歷史文化遺產,如只留下一兩條商業街。有的古村落則整體保存的比較完好。因此,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應園地制宜地進行分類、評估和保護,對不同形態的歷史文化遺產應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正確地處理保護和改造的關系,使農村規劃、建設既有自己歷史風貌特色,又有新農村的朝氣和活力。

三、歷史文化遺產的屬性特征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化的客觀遺存,具有歷史性、物質性、社會性、經濟性和文化性的本質特征,它是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產物。歷史性首先表現的是時問性,特指過去時間里發生的事件或做的東西。現在發生的事件或完成的工程,不管有多偉大,都不能稱其為文物。這是文物區別于其它物質的本質區別。

物質性首先表現在它的客觀存在性。任何一個歷史文化遺產,都是以一種有形的遺存表現出來的,是客觀存在的,一且失去了客觀存在性,也就不能叫做文物了。因此,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跡一般不提倡重建。其次,物質性表現為文物的人為性。城市、鄉村的生態環境是人工化的物質環境,現存的絕大部分歷史文化遺產都是古人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的人工物質的遺存。因此它具有物質的人為性特點。另外物質性還表現為它的自然性,除了人工環境之外,城市、鄉村依托自然環境而存在。因此,歷史文化遺產也不可能脫離自然生態環境而獨立存在,而自然環境中的自然景觀、古樹名木等本身就是自然性的表現。

社會性主要表現為它的承載性。任何文物都承載著生產這一文物之初的人類需求,社會互動、社會管理和控制的信息,承載著人類社會活動的特定歷史過程,反映著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人類活動的物化和見證。

文化性首先表現為它的創造性。歷史文化遺產的誕生本身就是一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文化的誕生和創造,是新的科學技術的偉大實踐,許多歷史性的建筑物、構筑物、工藝品,它們的制造方法和水平,至今看來仍具有很高的科技水準,因此它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先進文化的創造和發明。其次文化性表現為它的傳承性。歷史文化遺產一般都是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的杰出代表,它記載著當時先進科技文化的信息,它的遺存使得古代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是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

經濟性則首先表現在它自身的經濟價值。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中,可以說每一件歷史文化遺產都有一個衡量價值的尺度標準。雖然不能像一般商品一樣進行流通和買賣,有些歷史文化遺產更不可能以一個確切的價格來衡量,但客觀上它具有一定的價值。其次經濟性表現在它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能為人類經濟建設服務,并通過第三產業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四、歷史文化遺產系統的構成

(一)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系統的構成

歷史文化遺產的物質系統按區域的分布可分為兩個子系統,即以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系統和以歷史文化名鎮(村)為核心的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系統。這兩個子系統中按其物質所占空問的大小都可以分成點狀歷史文化遺產、線狀歷史文化遺產、面狀歷史文化遺產和三維表面狀歷史文化遺產,現把系統歸納如下:

(二)兩大子系統的區別

1.規模上的區別。二大子系統相同類型的歷史文物,首先在建筑體量上有較大的區別,其次是不同保護等級文物數量規模上的區別。大部分受保護的高等級歷史文化遺產都處在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系統中,僅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名鎮(村)數量看,歷史文化名城目前總共有101座,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只有36個。

2.質量上的區別。兩大子系統相同類型的歷史文化遺產表現出明顯的質量上的區別。城市系統的質量一般都高于農村系統的質量。這不僅體現在建筑材料質量的好壞,建造工藝水平的高低,還體現在文物主人生活質量上的質的區別。

3.所處的生態環境區別。城市各類歷史文化遺產都處在一個大型的人工物質環境之中,相比之下其外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則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工業化、城市化的特征,更多地體現為社會生態環境和經濟生態環境。而農村歷史文化遺產則更多地處于一種自然的生態環境之中。自然生態環境和各類歷史文化遺產聯系得更加緊密。表現出一種休戚相關的共存關系。

4.文化內涵的區別。農村系統的歷史文化遺產表現出文化內涵的單一性。主要體現以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內涵,而城市系統的歷史文化遺產表現出文化的復雜性。它包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社會要素信息。見證著一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變遷。

五、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采取整體保護的原則,堅持“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注重保護性開發。通過開發利用,達到進一步保護的目的。

(一)點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點狀歷史文化遺產按保護的重要性分為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類和改善類三大類。保護類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的區別在于后者已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被各級政府確定為文保單位,而前者是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但尚未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改善類是屬于應保留的一般性歷史文化遺存。文物保護單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保護類文化遺產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辦法;改善類歷史文化遺產以保存、修繕或復原外形、內部更新改造為主要手段。

(二)線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線狀歷史文化遺產按保護的重要性分為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區和改善區。保護區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區別在于后者已通過法律程序得到了法律的保護,而前者是有一定比例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空間保留得比較完整,但尚未被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改善區是里面零星的分布著一些較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空間環境關系也具有整體保留的價值,是整個村落歷史空間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歷史文化保護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保護區參照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方法;改善區重點對空間、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及零星分布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善。

(三)面狀歷史文化遺產——古村落建成區的保護

對建成區的保護應采取嚴格控制措施,嚴格保護現存的空間格局。嚴格保護古村落的整體風貌。嚴格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民族風情、地方文化和特有的風俗習慣。

1.修舊如舊。對古建筑的修繕要實行保護性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即是瀕臨倒塌的房屋也盡量保護好內部主體構架,外部圍護墻體修復應盡量恢復原來的古舊風貌。

2.修新如舊。對在原址重新修建的房子,在高度上盡量與周圍建筑空間尺度相適宜;建筑風格應和古建筑相協調,包括色彩、門窗、立面風格等做到修新如1日。

3.不要隨意改變街巷的空間格局。街巷的空間格局是古村落空間格局的最典型的反映,是古村落最主要的公共空間之一。在街巷里的一些構筑物如過街樓、牌樓、轎廳等都是空間分隔的生動手筆,也是古村落空間最美的表現,要切實加以保護。

4.加強生活設施和居住環境的改善。“人依宅生,宅依人存”,“人宅相扶”。一旦古建筑投有人的居住,就失去了靈氣,就會慢慢敗落。因此。再舊的房子,也希望有人住、有人管、有人修,關鍵是加強舊住宅生活設施的改造。舊房子只要加以改造,仍然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要求,滿足現代人物質文明的需要。

5.開辟新區,保護古村。隨著古村落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的增加,古村落空間肯定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發展的需要,同時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許多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也必須跟進。因此,在保護古村落的原則下。開辟新區,將新居住區和旅游服務設施等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功能上相銜接,空間上有過渡,使古村落新區和老區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四)三維表面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1.建成區外圍耕植區的改造與保護

這個區域是古村落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環境,是生活在這個空間里的人創造生活、改造生活,寄托著無限美好希望的地理空間場所。同時也是整個村落人刨造文明,進行文化交流的最主要的空問環境。因此,在這個空間中,除了耕地之外,還會有很多廟宇、祭壇、涼亭、寶塔及彌補風水不足的建筑、構筑物(如上水口、下水口等處的構筑物和建筑物)。這是古村落和周圍自然山體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是構成整個村落文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地帶。

①加強這個區域的建筑物、構筑物的修繕和保護。許多廟宇、祭壇、涼亭、寶塔等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已瀕臨倒塌,但不要隨意拆遷,那些還留存的建筑物、構筑物要用一定的人力、物力進行修繕。

②加強這個區域的環境整治。在耕作區往往會有許多茅廁、糞坑等與農作有關的構筑物。有機肥盡管是農作的主要肥料,但對于歷史保護區和以旅游開發為主體經濟的古村落。拆除這些設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現代的復合肥完全可以代替有機肥,或者把糞坑進行地埋處理,采用化糞池的技術方法進行改造。

③保護耕作區原生態的地形地貌。耕作區原生態地形地貌的保護,關鍵是農田不要園田化,水渠、水溝只作疏通,不要硬化處理。已主要從事旅游業為主的古村落更不能把這些耕地進行拋荒。因為農耕文化是古村落世代最具生命力的活文化。應世代相傳,形成古村落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自然生態區的保護

自然生態區的保護,以不改變自然山水、空聞格局為原則。

①山體實行封山育林,加強自然植物多樣性和動物多樣性保護,防止泥土流失;尤其對古樹名木要進行登記造冊、動態跟蹤。對因遭礦石挖掘或因自然崩塌而造成破壞的山體要實行人工保護和培育措施,使之恢復自然生態的生命力。

②加強自然地質災害的監測,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對自然地質災害要進行全面調查,一旦發現,必須采取地質保護措施、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③加強水體的疏浚、加固、拓寬、改造。對于流經保護區的溪流,原則上不改變其河床的位置。但對易造成山洪隱患的地段,要實行拓寬改造,采取加高、加固措施。在改造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古橋的保護,加強古石坎的保護,加強具有造景功能的堤壩保護,加強兩岸古樹名木的保護。

(五)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

1.風俗習慣的繼承和發揚

風俗習慣主要包括“吃、穿、住、行”等習慣,它是儒家文化在禮俗層次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以“禮、樂”為核心內容。叭‘吃”主要反映地方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穿”主要反映地方的服飾特色和衣料的特殊制作工藝;“住”主要反映地方的房屋建筑風格。包括建筑形制、建筑裝飾、建筑結構、建筑色彩、建筑立面、建筑材料等,是地方特色最具形象化的表現;“行”則主要表現在村落的各種節日活動,中國民間有“七時八節”的節日活動之說,其中尤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為重。現在又增加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各種節日里的不同紀念活動構成了禮俗文化的核心內容。這些活動雅俗共賞,內容健康,營造出“詩、樂、禮、孝、義、忠、信”的環境氛圍和文化精神,是構成現代農村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

2.傳統手工藝的繼承和發揚,開發旅游產品

中國自有文明史,便有手工藝的痕跡。據《禮記-曲禮下》所載,在商朝,王室中已有“六工”,即“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至周代已由原先之“六工”發展到“八材“、“八藝”,實現了從“工”到“藝”的升華。隨著時展技術進步,工種越分越細,藝術水平越做越高,到宋代,官府手工場文思院所轄工種已有四十二作之多。

這些工藝技術從宮廷走向民闖,并在不同地域成流成派,自成一體。共同構成了記錄中華文明史的手工藝藝術寶庫。而這些手工藝一般世代相傳,在某些地域成為了一大產業,零散的手工藝家也多以手藝為生。因此,手工藝不但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國產業構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藝,是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應不斷地繼承和發揚,并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世代傳存下去。

篇6

目前,法國有1.8萬多個文化協會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全法國已劃定了91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保護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達4萬多處,有80萬居民生活在其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將其封閉保護,法國政府采取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敞開大門,使之成為人們了解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窗口。“文化遺產日”是法國人的首創。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所有博物館向公眾敞開大門,公立博物館免門票,像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博物館和歷史古跡也在免費開放之列。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它們可以得到稅收優惠。

特色介紹:比利時、法國的巨人和巨龍游行

巨人和龍的模型巨大,近9米高,近350公斤重,表現各種形象。每個傳說中的巨人都有特定的紀念日,因此,每個巨人和巨龍一年至少有一次會在某個節日中扮演主角和其它裝扮好的演員一起,在吹奏樂器的伴奏下,表演歷史情境,或者在街上舞蹈。人群簇擁著表演隊伍前進,許多人幫助準備表演的場地。完成這些巨大塑像并維護好它,需要花費好幾個星期,各種材料的運用也需要很高的技藝。

意大利:設立“文化遺產周”展示各種非遺保護項目

作為希臘文化重地、羅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來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多得數不勝數。從1997年開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活動,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藝術畫廊、考古博物館、文物古跡、著名美食文化旅游等原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發展。如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西里傀儡戲形成于19世紀,隨著娛樂方式的增多和電視的出現,此項技藝呈現了衰落的趨勢。現在意大利政府在搶救和保護西西里島傀儡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西西里島的商店和攤位上到處都可以買到木偶,木偶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吸引著各方游客。

特色介紹:西西里木偶劇

西西里木偶劇形成于19世紀初期,在該島平民階層中獲得了巨大成功。它講述的故事一般取材于中世紀的騎士文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詩歌,以及圣徒或江洋大盜的生活,但大部分對白都是木偶藝人在演出中即興發揮的。西西里木偶劇主要流派有兩個,即巴勒莫和卡塔尼亞,主要區別在于木偶的大小和形制,以及操作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舞臺布景。這種戲劇一般為家庭劇團經營,傳統和技藝在內部世代相傳。木偶復雜的雕刻、著色和制作,則是請專業的工匠用傳統的方法制作。木偶藝人在藝術上一直都試圖超越自己并盡力去感染觀眾,這一戲劇形式反映了西西里人共同的歸屬。

韓國:國家確定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給予100%的經費保障

韓國于1962年制定了《韓國文化財保護法》。《韓國文化財保護法》根據價值大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不同等級,國家確定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給予100%的經費保障;省、市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給予50%經費保障,剩余由所在地區籌集資助。韓國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傳承人制度,最頂層被授予“保有者”的稱號,國家給予他們用于公演、展示會等各種活動以及用于研究、擴展技能、藝能的全部經費,同時政府還提供每人每月100萬韓元的生活補助并提供一系列醫療保障制度,以保證他們衣食無憂。

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輿論監督體系完善,確保了各項制度實施的公平、公正。國家成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由來自大學、研究機構、文化團體的專職專家以及政府聘請的50多名非專家包括普通群眾組成。由各省長、市長及國家文化財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交由他們論證,委員們將進行項目調研并撰寫提交調查報告,通過審議后最終確立國家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的名錄要公示一年,期間接受社會民眾的監督并聽取各方意見,如果沒有被公眾接受的項目將重新進行調研論證。

特色介紹: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這種獨一無二的禮教祭祀活動,于中國也已不復存在,卻出自中國經典古訓中的敬祖孝宗思想:在祖先靈魂安息的處所,為之祈求永恒平安。現在的祭祀形式仍沿用15世紀的典籍所記載的程序:主祭身穿禮服,頭戴王冠以代表國王,其余等眾則著冠冕,捧著盛有食物和奠酒的祭器上供。音樂(鑼、鐘、弦樂器、長笛)和舞蹈(64位舞者列成8行)按儒經所示,演示出“陰”,“陽”力量的交替對應陣勢。象征國王文治功業和“陽”力的舞蹈“文舞”,用祥和的“保太平”音樂伴奏,總是第一舞步向左;而象征“陰”力的“武舞”,用小調音樂“定大業”伴奏,第一舞步總是向右邁出。

日本: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并特別扶助

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就獨樹一幟地提出無形文化財(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它的范疇和保護辦法,而對那些造詣頗深、身懷絕技的藝人和工匠,日本媒體稱其為“人間國寶”。從1955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不定期的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遴選確認后由國家保護起來,每年發給他們200萬日元的特別扶助金,用以磨練技藝、培養傳人。日本已有1000項無形文化遺產成為國家級保護項目,其中能、歌舞伎、文樂等3項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除呵護“人間國寶”外,日本政府還積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用”創造條件。位于東京皇宮護城河畔的“國立劇場”,是上世紀60年代政府專為歌舞伎等傳統藝術表演而修建的一座現代化藝術殿堂,有些演出場次甚至要提前一年預定才能排上。

特色介紹:歌舞伎

篇7

Abstract: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FHCTV)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is beneficial fo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omparisons a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framework of DPSIR (driving force- 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is helpful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and response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processes and cause-effect relations of these facto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PSIR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presents a revised DPSIR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HCTV based on the major principles of selecting indicators. In addi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ndicators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HCTV.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DPSIR is a valid tool for guiding the effici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HCTV.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DPSIR概念框架;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DPSIR framew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01-41(5)

作者簡介:韋 杰 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博士

羅有賢 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1引言

自2003年以來,國家評選出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85個名鎮、72個名村),第四批也即將公布,有些省份如江蘇、四川、廣東也評定了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認定、保護、保存、展示和遺傳后代過程中,延續了其傳統格局與歷史風貌,維護了其真實性與完整性,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了當地社區的進步和經濟發展。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對有效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奠定了法律基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不是永久的桂冠,一旦其真實性和完整性被破壞時就會被列入瀕危名單。因此,采取有利、有力、有效的措施保護和管理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不僅僅是地方行政部門的職責和義務,更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發展是否可持續需要進行定量的評價,而評價的基礎需要一套合適的指標。

2004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制定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試行)。《指標體系》分價值特色和保護措施兩部分。價值特色部分包括歷史久遠度,文物價值(稀缺性),歷史事件名人影響度,歷史建筑規模,歷史傳統建筑(群落)典型性,歷史街巷規模,核心區風貌完整性、空間格局特色及功能,核心區歷史真實性,核心區生活延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等10項評價指標。保護措施部分包括規劃編制、保護修復措施、保障機制等3項評價指標。朱光亞(1998)①以蘇州和紹興為例探索了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的評估方法。董艷芳(2006)②就我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與保護進行了研究。趙勇(2005 & 2006)③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方面遴選了15項指標構建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認為環境風貌、建筑古跡、民俗文化、街巷空間和價值影響是決定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狀況的主要因素。汪清蓉(2006)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評價了我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綜合價值研究。這些研究大多利用了《指標體系》,可見該指標體系在規范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申報和推動其保護工作的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區域環境評價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研究中,科學家設計了許多研究框架,如OECD④(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提出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框架、UNCSD⑤(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發展的DSR (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框架和EEA⑥(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采用的DPSIR框架(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等。這些概念框架一般都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原則、方法和框架,有助于選擇相關要素和指標,組織數據或信息,能夠保證重要的要素和信息不被忽略,以全面分析、解決環境或可持續發展問題(Wei et al., 2005 & 2007)⑦。DPSIR概念框架能揭示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因果關系,在資源、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筆者嘗試提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價的DPSIR概念框架,為綜合評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狀況和調控管理提供思路。

2資料與方法

圖1 指標體系研究的概念框架

2.1 DPSIR概念框架

DPSIR是歐洲環境局EEA在PSR和DSR模型基礎上發展的概念框架(圖1)。在DPSIR框架中,“驅動力”(driving force)是指造成環境變化的潛在原因;“壓力”(pressure)是指人類活動對其緊鄰的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是環境的直接作用因子,例如廢物排放等;“狀態”(state)是指環境在上述壓力下所處的狀況,如污染水平等;“影響”(impact)是指系統所處的狀態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響應”(response)是人類在促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所采取的對策和制定的積極政策,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增加投資等措施。已有的研究表明,DPSIR模型強調經濟運作及其對環境影響之間的聯系,具有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靈活性等特點,能揭示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因果關系并有效整合資源、發展、環境與人類健康(左偉,2003⑧;于伯華,2004⑨)。

2.2 指標體系構建的主導原則

指標篩選及指標體系的建立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使指標體系能全面充分地反映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性和發展狀態;二是指標概念明確,度量方便易行,指標總數盡可能小,使度量經濟可行(OECD 2002,Erhard et al. 2002⑩)。筆者認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應遵循的主導原則如表1。

表1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選擇的主導原則

3結果與討論

3.1 總體思路

采用加權線性綜合指數法計算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水平綜合質量指數。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參照現代系統論的方法,采用多指標、多層次的遞階結構 ,如圖2所示。

圖2 評價總體思路

首先在基礎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現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專家們的建議和不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實際情況,確定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指標體系的基本構成。同時,根據決策的需要確定目標層和準則層指標。其次,借鑒EEA提出的DPSIR概念框架應用方法草擬出指標層指標。然后,根據不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特點、指標構建的原則對指標進行具體化和量化,對所有的指標都要明確其名稱、定義和度量。

獲得可定量的不同量綱的指標后,根據數理統計分析方法(AHP、PCA或FA等)或人工神經網絡的技術手段進行指標的合成,得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指標合成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加法合成(加權線性求和法)、乘法合成、加乘混合法和代換法,這4種方法各有優缺點,推薦綜合指數表達常用的加權線性求和法。

3.2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的DPSIR模型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涉及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社區進步、經濟發展等方面,把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有效地綜合在一起需要一個能夠把復雜問題分解、簡化,又能夠把分解的各個部分有效綜合的指導方法。借助于DPSIR概念模型有助于簡化這一過程,通過全面分析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和“響應”,有助于理解影響社會、生態、經濟等各因素的作用過程以及彼此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為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奠定基礎。建立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的DPSIR概念模型見圖3。

圖3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的DPSIR概念框架

3.3 基于DPSIR模型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管理與調控

DPSIR概念框架是一個簡捷、方便、有效的管理模型。它不但能使我們明確在目前的情況下,可持續發展水平到底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從而指導我們的響應行動,還能檢驗調控的局部和整體效果。用DPSIR來調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可持續管理思路如圖3,即先找出驅動力、壓力、狀態和影響等各因子的主要指標,然后對影響中各指標進行評估,明確各因子中所占比重較大的指標。根據影響因子中確定的優勢指標,因循模型的因果關系,找出相應的驅動力、壓力和狀態各因子的優勢指標,設定調控目標,根據程度和難度采取相應的響應措施和調控辦法。將該模型的思路引入用以評價和指導的深度開發和保護,有利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保存、展示和遺傳后代。

4 結論

DPSIR概念框架,有利于分析復雜系統的因果關系,能有效整合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分析評估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和調控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提出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的DPSIR框架是初步的嘗試,在實踐應用中還需進一步確認,具體的指標應因名鎮名村個體差異進行適當取舍和補充細化。借助DPSIR概念框架對構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管理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① 朱光亞,方遵,雷曉鴻.建筑遺產評估的一次探索[J].新建筑,1998,2:22-24.

② 董艷芳,杜白操,薛玉峰.我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與保護[J].建筑學報,2006,5:12-14.

③ 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評價及預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05.

趙勇,張捷,李娜等.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為例[D].地理科學,2006, 26(4):497-505.

④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3. OECD Core se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 Environmental Monograph No. 83, OECD, Paris.

⑤ UNCSD. 1996.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⑥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1998. Europe’s Environment: The Second Assessment. Elsevier Science Ltd., Oxford.

⑦ Wei Jie, Tian Junliang and He Xiubin. 2005. Decoupling Indicators of Soil Erosion for Agro-ecosystem Assessment. Agrifood Research Reports 68, 32-42.

Wei Jie, Zhao Yongtao, Xu Houqin, Yu Hui. 2007. A framework for selecting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heritage sit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 4(4): 321-330.

⑧ 左偉,周慧珍,王 橋.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35(1):2-7.

篇8

關鍵詞:傳統民居易地保護 法律法規 局限性 適用范圍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 A

1易地保護的提出

由于建筑現狀的特殊性,以及城市發展的迫切需求,易地保護多是一個被動性的窮途之策,因為建筑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建筑本身也無法再在原有環境生存下去,若不采取易地保護的方式,歷史建筑就會毀于一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延續歷史建筑的生命及價值,易地保護模式才會被納入考慮。

2易地保護的概念與目的

所謂易地保護是指將被認為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筑遺產一磚一瓦地拆卸下來并搬運到其他地方,然后按照原有建造工藝及營造方法遷建重建。在這種拆解和重裝的過程中應盡量使用原有構件及細部裝飾。如部分構件在運輸過程中損壞,應按照原有營造工藝重新復制。這類保護模式主要適用于就地保護基本上不可行,原址已經不適宜保存的傳統建筑,并且要以“遺產保護”為主要原則,目的在于完整的保護歷史建筑,而不在于為商業開發騰出位置,或者復制模仿原有歷史建筑,做一個取而代之的“贗品”。易地保護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原有建筑散落于偏僻之處,其周邊環境已經能遭受破壞;另一種是由于大型工程項目的興建,建筑原有地域被侵占,不得不遷往遷建。

在第一種情況下的易地保護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是探究其建筑歷史及來源,推斷出早期的建筑風貌和周邊環境并進行相應復原;在第二種情況下的易地保護中,應盡量保護原有建筑風貌,其中不僅包括了原有建筑或院落的形式及營造工藝,還包括原有建筑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當然這一點較難實現,因為有時為了使重建建筑適應新的環境和使用者,不得不對其功能或環境進行改善。這便涉及到破壞原有建造環境或者營造技術的可能性。這無無疑是易地保護最大的弊端之一。

但是從另一方面考慮,我們有時不得不選擇這種保護方式。由于現代城市越來越趨于城市化,全球化。房地產商的連續開發,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以及市政道路的建設需求,這無疑也是為了給市民營造更舒適更符合現代人生活標準的居住、生活的空間。然而,房地產開發必選的城市寶地通常是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的地段,這里又較多的地上或地下文物。于是房地產開發與歷史建筑保護的矛盾就產生了。

為了避免這種遺失歷史文化信息的遺憾,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找一塊合適的土地,對那些歷史建筑等級不算高,但又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建筑進行易地保護。其好處有三:第一,對于搶救瀕臨消亡的傳統建筑遺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滿足了城市發展的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傳統建筑的存在;第二,將多出古建筑遷移至同一個地點,形成相當規模的股建筑群,既有利于文物保護研究,也有利于文物管理;第三,傳承傳統工藝的優勢,在建筑營造工藝上,對傳統建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應該得到延續和保護,我們不希望也沒有權利為子孫后代留下一部斷代史。

3易地保護的局限性與適用范圍

然而,并不是所有歷史建筑都可以進行遷移保護,也不是所有的歷史建筑都能夠進行就地保護。在建筑遺產保護的研究中,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就地保護是一條定律,因為在保護一棟建筑時,就地保護不僅可以保護建筑本身,還可以對其周圍的人文環境進行保護,易地保護無疑破壞了建筑周圍的環境而不能達到原有的歷史風貌。如此看來,就地保護是一種理想的保護方式。然而,就地保護具有自身的適用范圍,一旦超出了這個范圍,就地保護就位一紙空談;易地保護方法的選擇則需慎重。

國際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第一、三章,嚴格按照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科學價值將不同的歷史建筑進行分級分類,從而實施不同的保護類別和管理層級。保護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相應的保護類別,實行分級管理或保護。在城鄉規劃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必須遵循相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法規的規定。

首先是歷史文化遺產類別。我國的世界遺產分類。截至2007年,我國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物質遺產分為四類,即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我國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共24處;其次是我國的文物保護分類。我國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統稱為文物保護。全面解釋文物保護的法律是《文物保護法》。該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受國家保護的文物有下列五類:

(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

(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4)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5)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以上五類劃分按照文物的形態特征和屬性進行歸并。同時該法第一章第三條、第二章第十三條、第十四條還按照文物的不同存續方式規定: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選擇已批準公布的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曾經劃分為兩個層級:由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在被稱作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主要指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由國務院核定增補并公布的少量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公布,并報國務院備案。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街道、村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并報國務院備案。在國務院2008年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還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定義為歷史建筑。歷史建筑包括受保護的優秀近現代建筑。

根據嚴格的分級管理,在確定保護對象之時同時應該確定此對象屬于哪個級別,是否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等。在確定級別之后才能選擇正確的保護方法。

4.結論

易地保護是優秀歷史建筑保護與城市大規模開發相矛盾的背景下產生的保護策略與手段,在不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優秀歷史建筑使其不在城市的發展中消亡。但建筑本身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和它周邊的人文環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保護建筑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和對建筑肌理帶來的不可逆轉的改變。因此,易地保護當慎用。在就地保護不可行的情況下,結合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歷史建筑保護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建筑保護的具體策略與方法做出綜合正確的評判。

參考文獻:

[1]王玉偉,淺析古建筑保護措施的合理性.北京文博網.2005年9月。

篇9

關鍵詞:文化遺產 動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 A

一、唐長安外郭城東段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問題

城市文化遺產指的是城市中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它們所處的背景環境。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深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城市的大規模建設不可避免。對于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更新問題也成了有待解決的課題。這些文化遺產大多處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在城市化建設中對這些城市地段的更新與改造在所難免。一般位于城市中心的文化遺產所在地段的升值潛力巨大。往往對開發商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為投資開發的熱點。同時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人口膨脹問題、交通運輸問題、能源問題、污染問題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問題都不可避免地投射到這些城市的中心部位。因此,在以經濟利益為最大化目標的大規模城市拆遷活動中,如何保護我們沉積了幾千年的城市文化、共同維系的城市記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唐長安外郭城東段夾城的遺址以被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建設掩蓋的絲毫不剩。通過對比唐代和現在的道路網絡(圖1、2),發現原唐長安的夾城遺址已經被建筑覆蓋,通過對區域,道路,環境的調研,得出如下評價結果:

(1)金花路,街道寬80米,空間開闊,但由于是東二環,所以車流量很大,并且中間有很多立體交通,沿線景觀質量稍差。

(2)興慶路,街道寬70米,沿街綠化豐富,街道尺度好,但景觀單調。

(3)環城東路,建筑距城墻120米,道路寬30米,空間尺度開闊,綠化景觀豐富。

(4)咸寧路,街道寬45米,兩旁種植法桐,綠化良好,空間尺度宜人。

夾城遺址范圍內的景觀以道路綠化為主,缺少節點性的城市道路景觀。歷史遺址基本都是埋在地下,地面上缺少景觀節點,但遺址范圍清楚。

二、唐長安外郭城夾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文化遺產所體現出的“不可替代性”和“可利用性”。除此之外。保護本身也是一種心理滿足。是深深的根植于我們心底的一種尋根的潛意識要求。唐外郭城墻東段的夾城是一個有文化背景的文化遺址,它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它的歷史遺存性,更在于背后隱藏的深層文化內涵。

外郭城墻東段夾城南起新開村120米處(即芙蓉園之東北墻),中段與金花路平行,在距胡家廟西北約200米,東距金花北路280米,南距長纓西路385米處為外郭城夾城東北角,東長安宮城之中, 南內的興慶宮, 因為是李隆基龍興的藩邸, 政治地位別樹一幟。龍首原上的東內大明宮, 位于皇城東北隅, 是玄宗聽政與休閑的新據點。此二者與唐初以來的西內太極宮形成相當廣闊的宮廷范圍。君主于各宮之間往來頻繁, 皇城東南及東北宮殿的距離至遠, 促使發展一道聯系三宮的網絡快捷方式。夾城的建設很好的連接了大明宮到芙蓉園(圖3)。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外郭城東壁建興慶宮北通大明宮的復壁。(開元)二十年,“筑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宮夾東羅城復道,經通化門觀以達此宮。此經春明、延興門至曲江美蓉園”。夾城北起胡家廟北約200米,南至新開門村北120米處,共長7970米,夾城位置是在東郭城以西23米,與東郭城南北平行。

玄宗從三大內沿東城墻經營夾城,夾城道路可直通曲江池,設計構思可謂周密,皇家車馬穿行其中而外人只聞其聲。夾城成功透過宮門、城墻與外廓的空間建筑,建立互通的秘道, 宮廷的軍政、防衛與監視諸功能得以集于一身。唐前期宮廷政治復雜,夾城既是掩護君主活動的信道,也是監控諸皇子起居的憑籍。

三、引入動態保護的概念

我國現有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基本上是靜態保護模式,即在城市特定地段周圍劃分出一定的保護范圍。其中包括絕對保護范圍與相對保護范圍。在絕對保護范圍內強調嚴格保護。不能對現狀環境作任何改變而在相對保護范圍內的要求則有所降低.這種靜態保護模式片面強調絕對的保護。而忽略了城市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事實,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與之息息相關的環境也隨之改變,環境變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沖突與交融。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變化。而是前瞻性地洞悉這種變化。積極主動地調節自身,進而通過自身的變化,影響區域環境乃至人們的生活。

四、外郭城東段夾城文化遺產動態保護理解

對于城市文化遺產動態保護的涵義,結合對東段夾城的保護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1)保護過程的動態性

對于夾城的保護提倡一種分階段、循環式的工作方式。在城市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會不斷出現各種新問題。同時,隨著對文化遺產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入,又將對保護提出新的要求。這一切要求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不斷完善與深入的過程。應當采用多階段的、循環式的動態工作方式,隨著保護工作的不斷實施。通過反饋對原有工作的目標和方法進行不斷調整使保護工作不斷完善。

(2)保護內容的動態性

主要體現為:因地制宜不同的文化遺產采用不同的保護方式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保護。整治、更新等多樣性的方法:同時,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是單純的物質和文化環境的保護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管理、法制等多樣化。多層次的建設活動,這要求我們樹立動態的發展觀,從更寬的層面上研究保護工作。

在對遺址廊道的保護中,應從一個更大的范圍進行,形成一個網絡結構。 要對區域內所有有關的遺址,歷史風俗,重要建筑物進行分類統計; 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評價,確定等級; 然后對需要進行修復的遺址,確定每一個節點;對每一個節點進行保護和建設研究,制定保護方案。但是,由于此區域內節點的等級較低,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區域廊道組織:綠化廊道和文化廊道進行網絡交叉,提高整體區域價值和人們的參與度。在廊道的建立中,應將其他朝代歷史文化納入進來,提高區域節點的豐富度和進行輔助的保護,強化歷史文化區域的文化歷史屬性。在這些保護內容中應根據現狀評價與可行性應用動態保護的思想對區域進行分步驟分階段的復原。

(3)保護成果的非終結性

實施動態保護就要使保護成果成為非終結性,在動態保護中只產生階段性成果。而不會產生所謂的終極藍圖。其次,保護成果的非終結性要求保護過程成為長期持久、深入細致的工作。最后要做到保護成果的反饋功能實現從目標體系――界定問題――方案選擇――實施反饋――方案補充――修正這樣一個動態循環過程。在最初可以針對可行的方案對其進行階段性的規劃,等到時機成熟時將對地段進行最終的成果匯總,達到對唐城墻合理可行的保護規劃。

五、唐長安外郭城東段夾城的動態保護階段探索

第一階段:先對區域的一些標識體系、視線通廊進行規劃控制。

在夾城遺址的范圍內設計一些唐長安的標識體系,例如街坊名,文化遺跡展示牌,路牌,將夾城的故事植入大眾心里。 因此,對于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地名應采取保護的措施。不得使用外國地名來命名歷史文化區域的地名,包括居住小區。對新地名的命名應有一定的制度。 現存此段城墻周圍還有很多地方名字中,保留著唐朝時的稱呼:如長樂坊,安仁坊,長樂路,興慶路等。 對于在此區域以消失的地名,應設法慢慢恢復。

由于夾城是連接大明宮到芙蓉園的重要交通道路因此加成的保護和這些重要節點息息相關,因此要在夾城的區域內建立視線通廊體系,在重點區域內限制建筑高度。

第二階段:通過規劃框架對城墻、城門、城壕的一些歷史要素進行設計。

在建立唐長安夾城印象之后,通過遺產評價對夾城范圍內的重要節點空間進行深入設計,此階段要考慮對影響整個體系的現狀建設進行拆除。例如通化們、春明門、以及與之相關的坊門地節點設計。

第三階段:通過這幾個節點的帶動,確定遺產廊道。

基于以上階段的成果,在遺址范圍內建立一個區域廊道組織:綠化廊道和文化廊道進行網絡交叉,提高整體區域價值和人們的參與度。由于此區域內節點的等級較低,在廊道的建立中,應將其他歷史文化納入進來,提高區域節點的豐富度和進行輔助的保護,強化歷史文化區域的文化歷史屬性。

第四階段:提出整體保護建設方案。

針對保護成果,考慮保護過程中的環境條件改變,通過修正和協調,提出整體保護方案。

六、結語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動態觀表現在其發展的連續性。因此,歷史文化名城并不限制城市的現代化,相反,應加快現代化的步伐,即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擴大對外的交流,積極捕捉最新的信息,在觀念、思想以及制度等方面積極創新,以獨特的、深厚的城市歷史文化促進名城的發展。

參考文獻:

《現代城市景觀課題實踐與研究_唐長安城墻遺址公園》樊帆著

《唐長安外郭城區域結構之研究》凱著

《以文化的視野探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胡曉玲著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世界文化遺產開發管理進行描述和考量,力圖挖掘出一些先進經營模型,為我國文化遺產開發提供借鑒。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遺產在管理尤其是產業開發之時都面臨著幾大問題,第一是與生俱來的非營利機構(文化事業)性質與市場經濟的矛盾;第二是資金問題在國家財政支持緊縮減少情況下越發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體、娛樂消費潮流下,傳統文化遺產的營銷策略如何得到民眾(消費者)認同。面對這些矛盾,只有在保護前提下,將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和產業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實現它的“永續利用”。世界各國在這個基本理念確立前提下,開展了各種開發經營模式。

1文化旅游

文化遺產為了融入現代社會,為之發展而服務,就必須全方位大力開展各項商業廣告宣傳和公關活動,以便讓受眾了解和接受,同時爭取社會資源。

為了弘揚韓國的傳統文化遺產,韓國十分重視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互相促進發展,具體實施主要從兩方面入手:①地域選擇。以民俗村來選定地域,韓國人把民俗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在漢城城南有一個古代民俗村。一進民俗村,村口就有韓、中、英、日四種文字的介紹。進入村內,可以看到李朝時期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觀和祭祀活動。宗廟的祭祀典禮和音樂都被看做無形文化財產。②時間和內容的選擇。韓國還十分注重以民俗節和祭祀活動來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年年在當地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巨大的文化產業,發展了當地的經濟。為了吸引外來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場地進行傳統技藝表演。

同樣,意大利的鄉村生態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發達,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意大利政府積極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劇場木偶藝術。木偶藝人們根據一些古代詩歌、浪漫傳奇或流行的歌劇情節,用精雕細刻的木偶和道具進行即席創作,吸引眾多國際游客。這里的商店和地攤到處都可以買到制作精美、造型各異的木偶——它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政府還計劃為青年木偶藝人開辦培訓機構,舉辦西西里木偶節,在國內外舉辦展覽,興建木偶戲學校等。

2“文化遺產日”打造國家文化品牌

法國的國家集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保證了國家管理的權威性。作為文化大國,法國是最早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國度。這項活動是由法國中央政府主導、各級地方政府執行、社會各方支持的整體工程。活動期間,所有公立博物館免票,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并給予稅收優惠,旨在引導和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20多年來,該活動調動了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熱情,群眾性的保護活動隨之興起。法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著巴黎凱旋門、盧浮宮等112處“民族古跡”和4萬余處“紀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護行列的全國各地40余萬處“地方寶藏”均妥善得到相關部門和民間協會、民間人士的有效保護。一些民間組織積極討論國家文化遺產政策,向議員提出建議。很多民間組織還頒發獎金鼓勵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獎勵在此領域作出貢獻的人士。文化遺產學校、文化遺產基金會、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紛紛建立。

這種特定節日的設定以及所帶動起來的社會各方的反應和行動,對法國的歷史文化品牌無疑有著巨大的塑造和宣傳效益,顯示了法國民眾的文化品位,對促進法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法國,2006年接待了7800萬名外國游客,當年的旅游收入達350億歐元,繼續蟬聯“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國”稱號。可以看出,文化遺產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文化生態博物館

所謂生態博物館就是把文化遺產原狀保存和保護在其所屬的社區及環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閉的建筑場館,而是動態、開放的展示社區,被稱為“無墻的博物館”。自然、人文、環境、傳統、民俗等無形和有形的遺產在其原生地由發明和使用它們的居民自發保護,使人、物、環境處于固有生活關系中。游客也是在這種環境中觀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可移動實物、傳統習俗和民間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這種營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館由于契合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態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的“造鄉運動”就類似于這種生態博物館。當時,由于日本經濟飛速增長和城市進程加快,城鄉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對日本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極大沖擊。有些學者提出:如何讓鄉村挖掘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營造一個優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鄉,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鄉運動”應運而生。“造鄉運動”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島縣大沼郡的三島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們只要交納一定費用,全家都被視為特別町民。他們可以自由出入,讓孩子們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蝦,到山上采蘑菇。村里還成立了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涂裝等工房設備。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親手體驗器物的制作,并有專人指導,接受咨詢。這是一個在城市里的人無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備的空間。

1995年,中國與挪威兩國的博物館學界提出了在貴州六枝特區梭嘎鄉苗族地區創族生態博物館。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頭飾獨特,有繁多的婚喪、祭祀禮儀,有別致的音樂、舞蹈和精美刺繡,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遺存。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的民居、神龕、廟宇、戲臺、作坊、油坊、剪紙、刺繡等文化遺產均保持完整,婚禮、葬禮和游戲的整套儀式規矩復雜,飲食品種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護下,已成為北方農耕桃花源和文化遺產搶救示范基地。這種鄉土藝術、農業文化是一方水土的產物,生態博物館就地取材,化陳舊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創造、使用和傳承。可以看出,生態博物館非常值得在我國進行探索和推廣。

4文化遺產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模式,這是因為公園的歷史文化主題內涵的不同,而國內外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國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華僑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主題公園比較典型。經營者就著眼于歷史文化,從中尋找主題經營的靈感。可以說該產業的發展歷程無一例外都建立在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過程上。1989年開業的“錦繡中華”,以微縮景觀為表現手法,再現了中國歷史和文明的80處名勝古跡,成為中國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開業的“民俗文化村”,將24個村寨、56種風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薈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題公園是以游客體驗為目的,游客體驗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既難以量化,又牽涉投入、產出、技術水平、行為習慣、時尚追求等眾多因素,因而主題公園是最需要創意的產業形態。對主題公園而言,產業經營模式主要表現為:

(1)娛樂體驗結合歷史景觀。自主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素材的組織和運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沒有108個景點和氣勢恢弘的廣場巨幕,就不會有“你給我一天,我給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對游園設施的組織、運用中滲透著創造者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闡述和演繹,并且注入了一種時尚娛樂元素。脫胎于國外的歡樂谷公園,既有美國的小鎮,又有加勒比的港灣,還有香格里拉的生靈,這些差異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創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娛樂設施給予消費者不同文化的娛樂化體驗。超級秘書網

(2)廣場表演和節日狂歡。源遠流長的中華民間文化中升華出“廣場演繹”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資建設了大型舞臺,在“錦繡中華”建立了中華廣場,創作“龍鳳舞中華”等大型的廣場演繹節目,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此相配套的是劇場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過節是我們民族格外重視的風俗,造節是經營文化的手段。為了塑造獨特性,管理經營者提出了月月有節日的口號,使節慶活動成為亮麗的風景,國際啤酒節、狂歡節、潑水節都成為經典的文化品牌。從2002年開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創辦了唯一的旅游狂歡節,游行隊伍與觀眾一道構成了獨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題公園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從以上各國的文化遺產開發模式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第一,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把搶救和保護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決定了我們要盡可能避免以靜止、凝固的方式去保護,在不改變其按內在規律自然演變的前提下,盡可能尋找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及與旅游開發等的良性互動結合;第三,堅持“創意產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不僅體現在對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文化素材的整合運用上,并使之轉化為有形的、具體的消費體驗方式,與市場和受眾接軌,最終實現產業鏈的完善和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飛龍.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6):59-66.

[2]顏文洪.世界遺產與保護地管理模式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2006(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