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經濟糾紛案例范文
時間:2024-04-09 11:3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房屋經濟糾紛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臨江鎮巽岙村鐵路邊,張某年僅四歲的女兒被疾馳而來的、由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經營的5108次列車撞飛至鐵道邊草叢中。隨后張某女兒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最終醫治無效身亡。
這天是2009年1月25日。
在女兒搶救無效死亡后,張某夫婦先找到了鐵道經營單位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要求該公司賠禮道歉并賠償一切經濟損失。但經過多次交涉,金溫鐵道公司拒不承認存在過錯,甚至還向張某夫婦展示以往“火車撞人撞了白撞”的案例,最終也只是承諾在經濟損失上補償3000元。
火車撞人真的撞了白撞嗎?張某夫婦決定走上依靠法律的維權之路。
巧向基層法院
按照常規,鐵路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一般由鐵路法院專屬管轄審理,但鑒于可能存在部門保護主義,向鐵路法院可能不利于保護張某夫婦的利益。因此,張某夫婦的人李軼成律師建議先向事故發生地的基層法院。
但受“鐵路法院專屬管轄”的影響,鐵路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很少向地方基層法院,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工作人員起初也對本案的管轄提出了質疑。
李軼成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規定鐵路行車造成人身損害的案件屬于專屬管轄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鐵路運輸法院對經濟糾紛案件管轄范圍的規定》第11條規定,鐵路運輸法院可以受理“鐵路行車、調車作業造成人身、財產損害,原告選擇向鐵路運輸法院的侵權糾紛案件”。根據對此條款的解釋理解。當事人可以選擇鐵路運輸法院,當然也可以選擇有管轄權的其他法院。
最終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決定予以立案。于是此案成為溫州地區第一件并由基層法院受理的鐵路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
一審判決打破近30年的“鐵規”
張某夫婦稱:鐵路穿村而過,鄰近該村房屋,鐵道上還有人行臺階,卻沒有設立任何有效的隔離欄桿等防護措施,孩子能輕易地走上鐵道。事發路段邊上也沒設置警示標識,沒有值班人員看護。另外,出事路段沿線長高的雜草和樹木沒有得到及時清除、列車的速度過快,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原因。金溫鐵道公司在安全防護方面存在重大過錯,對其女兒的死亡應承擔全部責任。
金溫鐵道公司則辯稱,事故是由于小女孩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引起的,事發前,列車運行正常,而且發現險情后。列車及時鳴笛示警、緊急制動。根據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對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如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不承擔賠償責任。而鐵路兩側沒有設立隔離柵欄、警示標志和疏于管理、速度過快等理由,他們認為沒有依據,也與事故沒有因果關系。他們認為是小女孩的父母疏于監護,才導致這起事故發生,小女孩的父母應當自行承擔全部法律后果。金溫鐵道公司拿出的法律依據便是《鐵路法》第58條的規定。
法院經審理認為,受害人張某女兒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監護人沒有盡到法定監護義務使其進入危險區域,是導致本案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被告作為對鐵路線路負有管理、保護義務的單位,未在鐵路周圍設置安全防護措施,對安全隱患未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存在一定的過錯;根據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原告應承擔80%的責任,被告應承擔20%的責任。
鹿城法院一審判決“鐵老大”承擔20%的賠償責任,實際上已突破了“撞人撞了白撞”的“鐵規”。
二審拿什么與“鐵老大”較量
一審判決雖然已認定金溫鐵道公司有過錯,但僅判令其承擔次要的20%的責任,這是張某夫婦無法接受的。于是,張某夫婦決定繼續叫板“鐵老大”,向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2010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實施日期為2010年3月16日。該司法解釋第8條明確規定:“鐵路運輸造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人身損害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監護人有過錯的,按照過錯程度減輕鐵路運輸企業的賠償責任,但鐵路運輸企業承擔的賠償責任應當不低于全部損失的S0%。”
鑒于上述這一可能對本案有重要影響的最新司法解釋3月1 6日開始實施,張某夫婦的人李軼成律師立即將該新司法解釋的規定作為新的法律依據提交二審法院。
篇2
一、虛假訴訟的主要表現形式
1、原、被告之間不存在民事經濟糾紛,為達到轉移財產或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目的,虛擬法律關系,故意制造訴訟。
2、在涉及企業或其他組織資不抵債的民商事案件中,當事人與第三人串通提起財產糾紛訴訟,虛構債務或轉移債權,意圖在破產清算或法院執行分配中減少債務的清償。
3、雙方當事人實際為同一主體,為轉移財產、逃避債務而虛構勞動爭議或普通債務糾紛。
4、房地產糾紛案件中,為規避行政職能部門的管理而虛構訴訟。
5、執行案件中,雙方并無爭議,只是因為通過正常途徑無法辦理某些手續,企圖利用審判機關的強制執行的職能實現其非法目的。
6、執行案件中,雙方并無爭議,通過達成仲裁和解協議,申請法院執行仲裁裁決,從而規避房地產稅收征管制度。
二、虛假訴訟的主要特點
1、案件類型多為財產糾紛。主要以借貸糾紛、房屋權屬糾紛、離婚中的財產分割糾紛等最為常見。當事人往往希望通過訴訟途徑得到法院對財產權利的確認或變更,繼而達到對自己企圖逃避債務、轉移財產、規避法律的目的。
2、當事人關系較為密切。原、被告多為夫妻、父母與子女等近親屬關系,或者是關聯企業、上下級單位,甚至雙方當事人就是同一主體。
3、案件往往涉及國有或集體資產,被告通常存在經營情況惡化并伴隨有其他糾紛,資不抵債。如惡意欠薪案件中往往是企業財產已嚴重資不抵債,財產全部被法院查封或拍賣,將被其他債權人執行。
4、證據往往存在瑕疵。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往往不能完全證明整個案件事實。如虛假欠薪案件往往不能提供原始的勞動合同、相關的考勤表及工資發放記錄;虛假借款案件無法提供所借款項的資金來源、支付被告款項的渠道和方式的相關證據。
5、訴訟標的額較大且不合情理。如虛假欠薪案件標的額高達幾萬或幾十萬元,平均月工資明顯超過市場工資的一般水準,與原告職業狀況不符。
6、案件辦理周期較短。由于虛假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已事先合謀串通,當事人之間配合默契,實質上并不存在矛盾對立的情況,法院很容易促成雙方當事人調解。案件絕大多數以調解方式結案,辦理周期比其他案件要短。
三、虛假訴訟的成因分析
1、民事訴訟的性質導致虛假訴訟的可能。
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與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相比較,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法院在訴訟中的地位更為中立和消極,并且在訴訟中必須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訴訟標的的處分權,依據當事人提出的事實和證據進行審判。因此,民事訴訟的性質為虛假訴訟留下了缺口。
2、民事訴訟的規則為虛假訴訟提供了空間。
首先,由于法院作出的判決有對世效力和強制執行力,判決一旦生效后,如果發現有虛假訴訟的可能,也只能通過再審程序這種事后救濟手段來救濟,同時由法院承擔誤判的責任,使欺詐主體逃避了責任和必要的懲罰。
其次,民事訴訟證據規則規定,自認可以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因此,在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已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法官往往只注重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表達而忽略了合意的真正動機,使當事人進行虛假訴訟有了可乘之機。
再次,在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下,法院調查取證的范圍和權力大量縮減,即使懷疑有訴訟欺詐的存在,也難以有充分的證據證明。
3、制裁措施乏力助長了虛假訴訟的發生。
我國現行法律中沒有具體規定虛假訴訟的民事責任,更沒有相應的刑事責任規范。懲罰機制的缺位使得對于虛假訴訟的懲戒力和威懾力嚴重弱化,當事人違法無需成本,助長了當事人因違法成本低而不擇手段制造虛假訴訟。
4、社會誠信道德缺失,法律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誠信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部分公民價值觀、利益觀發生扭曲,虛假訴訟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部分人的需求,導致虛假訴訟案件呈增多趨勢。
5、查處虛假訴訟難度大。
由于部分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制假、造假行為隱蔽、形式多樣,且往往是惡意串通,而法院相應的查證手段有限,單純通過法官的分析、辨認難以辨清真偽。
四、遏制虛假訴訟的對策
1、強化法院職權,完善制度建設。
遏制虛假訴訟現象的產生,首先應完善法律、法規相關內容,并通過制度建設來強化法院職權,堵塞立法漏洞,減少產生虛假訴訟的可能。一是完善第三人訴訟制度。擴大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適用范圍,將對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訴訟結果將損害其利益的情形包括進來。二是建立立案特別審查制度。包括原告身份是否真實、原告與被告是否存在親屬關系或其他親密關系;原告起訴的事實、理由是否明顯不合常理;原告的訴訟證據是否存在偽造可能等。三是完善民事調解制度。在民事調解合法、自愿的原則上,增設“真實義務”,以誠實信用原則禁止虛假訴訟的發生。四是建立當事人信息查詢機制和訴訟通報制度。建立系統全面的案件信息庫,對懷疑虛假訴訟的,要主動通過信息庫檢索當事人涉案數量、受理法院、案件進展等信息,初步查明有無損害第三方利益的情況。發現該案涉及第三人或者訴訟參加人可能損害第三方當事人的利益時,將案情通報給利益相關人,由其決定是否提起或參加訴訟。另外對有虛假訴訟嫌疑的案件和當事人進行登記、備案,供法院系統搜索查詢。
2、建立懲治虛假訴訟者的完整體系。
依靠黨委政府、公安、檢察等部門的協同配合,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加強各部門在制裁措施上的銜接與統一,形成民事制裁、行政處罰、追究刑事責任等有機結合的多方位、多層次的制裁體系,從而形成打擊合力,在全社會營造共同遏制虛假訴訟的良好氛圍。
3、強化法官防范虛假訴訟的意識。
通過業務培訓、典型案例分析等,增強法官防范虛假訴訟的意識,增長法官的審判經驗和技能,提高查明案件事實的能力。
4、加強對法律工作者的監督力度。
司法部門、律師協會應加強對律師、法律工作者的教育監督,提高其執業操守,凈化執業隊伍,對于發現幫助當事人制造虛假訴訟的法律工作者,加強懲戒力度,及時處理并公示通告。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