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總結范文
時間:2024-04-09 11:4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教育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各個小組的教師們能夠根據學期初學校總的工作思路安排,寫出自己詳盡的工作計劃,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相應的訓練內容。
如:自理一組張維平、張玉梅、王紅梅、孫彩霞、二組劉佩蓉、孫文靜、關金平、趙新華幾位教師,他們這兩個組所面對的學生是我校殘障程度最為嚴重的,他們有的沒有語言,有的只會說出幾個簡單的詞語,動手能力、肢體協調能力、手眼的協調能力都很差,但老師們能夠根據學校提供的簡單器材,如:積木、圖片、玩具、彩紙、珠子、拼圖、投影等載體來培養學生們參與的意識,使他們感受到與老師、伙伴在一起的快樂。
絹花制作小組的于學華、高嵐、李秋云、李祥娟、韓娜幾位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訓練積極性,在校內外的各項活動中將自己制作的作品充分展示,如2010、12、28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辦的北京市首屆特殊教育學校快樂運動會上絹花制品擺上了主席臺,當這一切看在學生們的眼里時,激發了他們更為濃厚的學習制作興趣。
崔保倉老師獨立帶領的傳統工藝小組,可以用五個字概括他的努力工作,那就是“帶、輔導、服務”。在崔老師的努力下,本學期能夠出現泥塑作品3件、剪紙作品五件的好成績。
王東偉、王培華老師負責的美術小組本學期以讓學生學習掌握繪畫的基本技法為己任,他們的學生不僅有室內的理論學習,而且還讓他們參與實踐,給學生以動手的機會,特別是在今年的奧運繪畫比賽中展現出了他們的才華,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雙手進行描繪,切身感受到了“美術來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
紀曉月、馬春輝、曹秀麗幾位老師負責的感覺統合訓練的學生中有明顯自閉癥的、多動癥的學生,他們在開學初通過向各個班的老師了解學生的喜好和平時的表現情況、失調狀況,來制定適合孩子訓練的計劃,應急方案。通過教師一對一的訓練指導,合理安排訓練強度,激發學生們的訓練興趣,他們還能夠在工作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以新的訓練方法指導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的失調能力不僅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明顯的發展。
體育小組的劉賀江、張立平、李樹林、李萬新、徐學森幾位老師通過合理分工,明確各自職責,主要開展了以壘球、足球為訓練內容的活動,他們能夠針對重點隊員加強指導,個別協調能力較差的學員重點幫扶,通過努力,他們訓練的學生們參加了2010、12、28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辦的北京市首屆特殊教育學校快樂運動會的表演,獲得了全市同行的贊譽。
高寧、任靜東、王占東、徐淑云老師負責的音樂小組把發聲方法、唱歌技巧作為訓練的重點,同時對學生開始了識譜和視唱、節奏的學習。通過學習訓練,學生知道了唱歌時“聲音要往眉心送,口腔、牙關要打開,高音用輕聲,咬字吐字要清晰,唱歌要用心有感情”等方法,學會了五首歌曲。
廖茜、王淑敏老師負責的舞蹈小組本學期的前半階段主要對過去的優秀節目進行了重新排練,如:《草原魂》、《激情似火》、《馬刀》、《韓舞》等,為完成學校安排的外演任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在后半階段以排練新劇目為主要工作,現已基本成型的有一個傣族舞蹈和一個六人女子舞蹈。不論是新老節目,兩位老師均是為了更好的完成學校布置的演出任務。因此在工作中不管是在動作感覺上還是表演上,都有嚴格的要求,正因為他們對學生的嚴要求,才是我們學校的拳頭產品長盛不衰。
趙鳳霞、侯桂香老師負責的腦癱康復小組克服了學校腦癱康復室被占用給訓練帶來的種種困難,以學校操場現有器材和簡陋的活動場地為戰場,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分別制定訓練計劃,實施活動內容,通過他們的努力,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使得這些學生在各個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2
一、強化師資培訓,教師隊伍質量穩步提高
教育的興衰與成敗,人才是關鍵的因素,建立一支政治思想過硬、業務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我們十分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一是選拔80余名優秀老師參加了省中職教師培訓;二是組織了全市中職教師大培訓。8月26日在市職教中心精心組織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新大綱、新教材的培訓。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德育5科專任教師,職業學校主管教學副校長和教務主任,共1210人參加培訓。幫助一線老師學習領會中職教學改革的新精神、新舉措,盡快熟悉、掌握新教材,把握課本知識和技能結構,能夠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本學科本專業的基本題目,做好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此次培訓由國家新大綱、新教材主要編審人員直接授課,培訓層次和規模為我市歷年之最。8月27日的《邯鄲日報》和8月28日的都做了專題報導,廣大教師交口稱贊。三是以學校為主體由參加省市培訓的骨干教師組織了全員培訓,通過培訓全體專任教師領會了中職教學改革的新精神、新舉措,盡快熟悉、掌握了新教材,新大綱,為更好的教育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落實教學常規,對口升學再創佳績
常規教學管理的好壞,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各職業學校深入貫徹《職業學校教學常規》,規范、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學校每學期檢查各學科的教學計劃是否切合學生實際,教學方法和措施是否得力。要求每位教師超周備課,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具等。教務處和學科專業教研室定期檢查和隨時抽查教師的備課情況。我們職業教育研究室不定期聽推門課,定期舉辦有關學科示范課。組織語、數、外等學科模擬考試,全市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評分標準,統一印制試卷,由各職業學校統一組織考試,從而大大地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對口升學為例,二00九年全市職業學校參考人數為4775人,比去年增加1015人,上線人數達到3367人,占全省人數的15%,比去年增加779人。本科上線人數542人,占全省對口升學本科人數的29%,比去年增加238人。對口升學萬人口上線率前三名的學校分別為武安市職教中心、磁縣職教中心、曲周職教中心,特別武安職教中心上線人數達到1556人,占全省計劃的7%,本科上線人數達到385人,占全省本科人數的20%,不僅在我市,在全省也是獨樹一幟。
三、組織開展教師教科研評比活動
為促進我市廣大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者深入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推動我市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并辦出特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理論水平,舉辦了邯鄲市中等職業教育優秀教學論文的評選表彰活動,經各單位層層篩選,共有百余篇論文參評,評定一等獎10篇、二等獎20篇、三等獎40篇。
9月份,鼓勵廣大中青年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促進專業教師業務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舉辦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說課比賽,通過精心選拔,我市有8名教師代表我省參加書法、服裝、英語、動漫、旅游5個專業的比賽。
四、中心教研組活動深入扎實,教研再上新臺階
我市共有11個中心教研組,分布在9所職業學校,它們在全市的教學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年初指導各中心教研組制定活動計劃,確定活動的內容,審核計劃的可行性。開展活動中督促各中心教研組嚴格按計劃進行。每個中心教研組今年活動次數都在2次以上,規范處理每個活動階段的中心工作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組織豐富的教研活動,聽課、評課、請人做示范課,到外地參觀學習,學習外地的先進研究理念和教學方法等。4月份,做好各學科對口升學的備考工作,考試前精心組織各中心教研組出3~5套模擬試題。
五、校本課程及校本教材建設,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培育精品課程和地方特色教材,組織開展了中等職業教育優秀校本教材評選活動,經過層層評選我市第二職業中學和曲周職教中心兩所學校去參加全省的比賽。邯鄲市第二職業中學的校本教材《基礎禮儀與語文素養》和《辦公自動化實訓》均榮獲省二等獎。
雖然2011年我市職業教育教研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篇3
一、warmersandcoolers
類似于我們的課堂,兩位外教在培訓開始之前做了許多的warmers,既活躍了整個會場的氣氛,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例子。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游戲是clappingrounds,在節拍的帶動下(手拍2次,腿拍2次),教師說一個單詞(如國家),學生接另一個(如首都),這個活動很適合中高年級的學生,既能鍛煉思維又可以活躍氣氛也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一舉多得。而關于cooler這個概念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可能課堂里都有在做的,只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名稱。cooler就是讓原來興奮激動的學生安靜下來,專心聽講。方法有許多,比如lipreading(讓學生讀嘴型說單詞或句子),silentreading(默讀課文)或者在課堂快結束時讓學生聽一段輕音樂再讓學生今天課堂中所學的單詞或句子,留給學生一段時間安靜地思考。
二、teachingtechniques
teachingtechniques包括usingchineseorenglishintheclassroom(課堂中英文的使用)organisingactivities(活動組織),givinginstructions(教學要求),givingfeedback(教學反饋)。在課堂中英文的使用方面,keith提到了在英語課堂中使用中文的幾種特殊情況,例如解釋一些抽象的單詞(brave,spirit等),解釋一些語法知識,一些culturalreferences也能用中文表達等。當然中文解釋應該只是很偶然地出現,英語課堂中使用最多的還是英語。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學生耳濡目染,才會有更多的理由和機會說英語。其次,當教師說英語時,對于學生而言,其實也是聽力的鍛煉。一些常規的指令都要用英語,而且要是短句,簡潔易懂。真的有學生不懂的話,教師還可用一些身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來解釋。在活動組織方面,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活動組織包括了pair,groupandindividualwork.在活動進行之前,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設立一個清楚的目標和時間限制,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演示,還要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可以問學生幾個問題)。在活動進行中,教師要在教室中邊走邊聽邊看,幫助一些比較困惑的學生然后適當地記錄一些學生的強項或弱點。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請個別學生上臺展示,讓學生回答自己的提問或者評價學生的活動展開情況在教學要求方面,建議教師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教學要求。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要求清晰明確呢?首先要確保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師身上,其次教師要試著用簡短的語句,清晰而緩慢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利用手勢、面部表情、語調,或者圖片、實物等來加強學生的理解,最后如果學生還是不懂,可以把自己的意思寫下來。而在教學反饋方面,它是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或活動表現的評價,是為了促使學生有所進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教師在必要的情況下應該多用。
三、teachingpronunciationinprimaryschool
語音是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根本的,首要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好發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學好發音,才能聽懂人家說的話,也才能讓人家聽懂自己的話,才能對所學材料以正確的形式在腦子里儲存下來,以正確的形式使它再現,從而建立語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小學階段是對語音最敏感的時期,抓住此時解決語音問題正合時宜,否則對學生自己以后的學習會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不良影響。
小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漢語語音體系,而英語語音與漢語語音有很多差異,小學生學習英語語音往往要受到他們已經獲得的漢語語音的嚴重影響,經常會出現這些問題:首先,英語元音不正確。受漢語語音影響,學習英語元音是容易出現單元音不飽滿、不到位,雙元音被單元音化,因為現代漢語的雙元音基本已經被單元音化,而沒有真正的雙元音。在朗讀單詞時,許多學生的元音發音口型不到位。如把雙元音發成單元音:把time[taim]讀成[tem],brown[braun]讀成[bra:n]等。其次,英語詞尾輔音后附加元音。漢語沒有真正的詞尾輔音,幾乎都是以元音(韻母)結尾,而英語的大多數單詞是以輔音結尾。很多小朋友經常會出現在英語詞尾輔音后附加元音的錯誤,這些現象主要發生在以[p]、[b]、[t]、[d]、[g]、[k]等音素結尾的單詞上,學生容易在這些單詞的尾音后面加上一個音素如把jacket讀成jacketer,把red讀成reder,jeep讀成jeeper,把friend讀成friender的音等,如果不仔細聽,是聽不出來的。這種情況在小學英語單詞讀音中比較普遍,也最容易被忽視,因此我們應當采用既可行又失趣味性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英語詞尾遺漏輔音。在英語教學當中,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例如,在教授pep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4parta部分的重點單詞bathroom,bedroom和livingroom的時候,很多學生在發音的時候遺漏了詞尾的[m]。這種現象在單詞教學中也是比較常見的。最后,節奏錯誤。在英語口語中,是以一個重讀音節與其前后的非重讀音節構成一個完成的節奏群,而在操練口語的過程中,學生經常出現非重讀音節被拉長,導致語句失去節奏。節奏群直接制約著學生在口頭表達中運用節奏群進行表達的能力,以及學生在聽力理解中把握節奏群提高理解效果的能力。
引人入勝的故事,可以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讀故事時,學生沒有字字弄懂,也能理解意思,故事中許多詞語的重復出現既自然有令人愉快,這樣語言方面的困難就隨之迎刃而解了。為了讀懂內容,孩子會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學,讀懂了就有滿足感,并有興趣進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講故事活動提供了各方面的語言訓練,既能提高學生聽和讀的熟練度,又能培養他們說和寫的流利度。當學生聆聽和閱讀故事時,不可能一下子理解所有內容,因而也得到了推斷、猜測字義的訓練。而當學生講故事和表演故事的時候,他們往往以積極的態度去參與活動,在嘗試的過程中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這樣,學生的才智和創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英語故事能幫助孩子們建立起一種外語的語感,使他們熟悉各項語言內容和句子結構。講故事和表演故事能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好惡,交流思想,并成為其他活動的一部分。在表演故事的活動中,學生有時當觀眾,有時又擁有觀眾,這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樂趣。這些活動既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又能使學生熟悉詞匯。許多故事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分析和表達能力,也豐富了他們在地理、歷史、數學、自然常識等方面的知識。:
篇4
(一)day one, first it’s a introduction with zhu jia. then it’s a introduction and warmers/leadins /breakers/coolers.
for example:what’s the ice-breaker? what’s the simple past?
the simple past is that you think of an age between two and ten. then think of three things that happened to you at that age .tell your partner and let him or her guess that age.
(二)after that, it’s the main contests about teaching techniques. dr. split teachers into 2 small groups. i’m in group a.
1using chinese or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he tell us, if the students don’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how can we help them? with chinese or english? of course, most of the time, we should and must use english in order to set a real intercommunicate environment. sometimes we might use chinese. to translate abstract words like ‘brave’. to give an example to clarify the meaning. to explain a grammer or rules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references.
2organising activities
if you want to organise activities successful, what can we do before staring pair, group or individual work?
*plan carefully before the lesson.
*set a clear goal.
* give an example and demonstrate how the activity works.
*check that children understand by asking them to explain to you.
what can we do during pair, group or individual work?
*walk around the class ,look and listen.
*make a few notes no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class.
*only help if children seem very confused.
*stop the activity when most of children have finished even if it is before the set time limit.
3giving instructions
we should give clear classroom instructions, make eye contact, with hand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intonation. pictures or real objects can be used. write key points on the blackboard. check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m.
4giving feedback
don’t correct or assess everything . this may demotivate children and take too much time. encourage the child to correct ,only mistakes which make communication difficult.
(三) the contests is the teaching , test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pronunci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in the afternoon .dr. defty gives us many examples, like class survey, dictation , dialogues, kim’s game, memory games, i spy , simon says, matching games, word snake, storying. here are two web addresses: .cn .cn
dr. defty planned the four pronunciation problems with chinese leaner. there are final consonant, vowel sounds, weak forms, rhythm and sentence stress.
(四)day two, first it’s the plenary with chris who tells us to introduce and practice language with using stories at primary school. she takes many picture books ,like little red riding hood ,and tells us the stories herself. we touch the book when she told. .it’s interesting. i learned how to teach grammar using stories. first, dr. chris tells it using the general tense, second, she tells it using the past tense with the same parts. we learned the past tense words easily with this method. this is the discovery method for grammar teaching at primary school. it spends one morning.
篇5
論文摘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等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重視基礎階段的綜合素質,才能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是英語教育的重要階段,學生在該階段學習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他們在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效果,所以基礎階段的教學受到格外的重視。
《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指出,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
學生基礎階段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有賴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嚴格的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良好的學風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還要強調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人文素質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基礎。在人文素質四個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人文素質的形成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從目前來看,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人文素質培養還不盡如人意,出現了重功利、輕人文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表現在教師對人文素質的敏感度不夠,不能就教材內容深入探討人文思想,學生只學到了表面的詞匯知識和語言知識,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開的一次英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研修班的研討會上,知名學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強調“語言能力和語言修養并重”是提高語言技能的保證。這就要求教師能將教材內容與社會現象緊密結合起來,用社會現實來解決書本中的疑惑,用書本知識解釋現實社會的難題,將學生培養成思考型的學習者,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二、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人們在改造社會和科學實驗中所表現出的一種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狀態,是人們在實踐中體現其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切實落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和諧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是完全自由的,確實是學習的主人。
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有的學生受知識、年齡等的限制,有的膽小不敢質疑,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質疑。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在課堂上創造出積極向上的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處于活躍的狀態。教師的循循善誘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和既得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課堂上或在寫作中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們將這五項技能細分的話,說、寫、譯是語言的輸出行為,而聽、讀是語言的輸入行為。聽、讀能力的訓練固然在語言學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終極目標,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獲得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實質是幫助學生獲取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和誘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學生思考,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從各個小組中推薦出一名學生闡述觀點,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督促了學生必須積極思考。
三、轉變教學理念,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程曉堂教授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指的是:由學習者的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使用的學習材料的控制權;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訂并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對教師來說,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及協調自主學習與總體教育目標的關系。
一般說來,影響英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如下幾個因素:第一,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學生剛從高中進入大學,沒有了往日的緊張,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輕松地度過大學生活,因而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效果自然不夠理想。第二,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英語課堂上一味地說教,不能就事論事地創造機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依賴性,會扼殺了他們的思維空間,不利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第三,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有的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滿足于表面知識的獲得,不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思考,也影響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解決以上問題首先要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教育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又使學生通過興趣產生學習的動力。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轉變教學理念才能得以實現。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積極實踐,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將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自學的“氛圍”,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強弱體現了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基礎階段的綜合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現代教育理論體系的支撐,需要教師學生的理念的轉變,還需要完善該階段的課程體系建設,只有參與教育的各方積極互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6]張歡.英語專業教學中語言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平衡與交叉[j].惠州學院學報,2010,(2).
篇6
【關鍵詞】規模擴張實驗與實踐環節實習基地學生素質競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4-0022-02
目前,隨著我國人口增長高峰的到來,高等學校教育規模相繼被擴大,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緊張態勢。具體地說,高校辦學出現兩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大學生入學數量的增加和校際間學生生源的爭奪,包括知名高校對優秀學生生源的爭奪,這種爭奪的主要動機在于對招生質量的提高,當然也包含著一種“馬太效應”,同時也伴隨著學(校)招生數量的擴張。一般院校及職業技術學院同樣存在著對生源的爭奪,其動機除包含積極地承擔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務外,也存在著穩定和擴張自己收益的因素。第二種狀態是無論是知名學府或是普通院校,畢業生均存在著就業分流的強大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各類高校如何強化各個專業方向的培養水平,并如何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能力的問題顯得特別突出。
高校學生招生規模的擴大是我國人口規律的必然反映,也是我國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經。但隨著學生規模擴大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也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去面對、去探索、去總結。具體地說,在高校出現龐大的教學規模、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與畢業生分配的難題面前,教學環節中的問題也相伴而生。比如教師教學任務的繁重與教學質量的保證問題、教學實踐環節與實踐質量問題、實踐基地的培養與鞏固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就業競爭能力等問題,都顯得尤為突出。
一、繁重教學任務下的教學質量保證
高校學生擴招的直接現實是帶來教學規模的擴大,相應地導致教師教學任務的加重。作為重點院校來說,目前一般還不存在教師緊缺問題,但大多教師的教學任務成倍增加。相對于80年代而言,目前每個老師的教學任務平均在前者的6倍左右,老師們成天穿梭于校際之間和教室之間,即使能夠完成安排的教學任務,也未必能使教學水平得以正常發揮,同時也無益于老師們的身體健康,更難保證老師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與教學方法的研究之中。
對于一些高職高專或職業技術學院而言,師資的配置是不可高估的。一些學校為迎合社會需求,往往與重點院校攀比,為了顯示其規模化或規模的宏大,開設了許多新的專業和課程,這就是說,凡是重點院校有的專業,高職高專或職業技術學院均有,凡是社會上新增一個新的專業,它們都將不失時機地跟上。這從學校適應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也無可厚非。然而,專業的設置往往與學校的辦學力量和水平是分不開的,與學校的設施和設備分不開的。師資從何而來?實驗與實踐課程如何開展?對于這些學校,一般的做法是:教師外聘,從重點院校聘請兼職教師或退休教師,或是自己的教師熱炒熱賣,這種現象十分普遍,這可稱得上是“拼教”,可以理解為一些教師疲于拼命地參加各校的教學,學校也拼命地為這些課程組織任課教師,由此稱為拼教。這一方面影響了重點院校本來不多的教師資源,另一方面這種學校本身的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
我們認為,重點院校應該努力保證自身學校的辦學力量,截源堵流,將自己的優秀教學資源用于自身學校的專業教學上,突出自身優勢特色課程的建設和精品課程的建設,保證教師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在教學力量、實驗手段、教學方法與教學特色上下功夫,在全國重點學科建設上下功夫。
對于一般高職高專和職業技術學院而言,需要嚴格與重點院校分別開來。高職高專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根本在于它的特色,也是國家成立這類學校的初衷,它們的主要作用在于為國家培養生產生活實踐中急需的人才。如果我們用“精深,廣博,抓好基礎,著眼未來”來要求重點大學對學生的培養要求,高職高專和職業技術學院則應該是“立足生產,直接可用”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因此,高職高專和職業技術學院等一般院校應該突出抓好那些與生產實際直接相關的或相適應的專業學科的建設,在這些專業教學上下功夫。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理工科大學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
無論是重點高校或是普通院校,在教學規模日益擴大的現實背景下,實踐教學環節與實習基地建設已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相對于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而言,隨著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采用,目前我國重點高校辦學的硬件條件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比如普遍使用的多媒體技術的軟件和硬件已經或基本達到和國外一些重點高校的水平。然而,不可置疑的是,我國高校在利用這些條件上與國外還存在很大差距。最突出的表現是,教師在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還顯得比較乏力,尤其是對軟件資源的開發使用方面還很欠缺。比如,一些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中,老師們在對信息技術開發利用的把握上還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存在很大的差距,從而導致相關課程教學內容對多媒體的使用僅僅流于形式。通常的做法是,做一個PowerPoint或一個Word文檔來進行教學演示,學生們學到的或看到的東西往往只是理論上的介紹或常規知識的引入。對于一些抽象思維很強的學件,學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未必能夠真正設計出現實中的汽車,學微機原理或計算機科學的未必能夠掌握芯片的制作或架構一個系統,因為這些知識首先就需要教師應該具備,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許多教師本身在這方面就比較缺乏,因此利用多媒體教學也僅僅是一種形式。
對于一般院校來說,一方面硬件環境不如重點高校,而專業教師資源的軟環境更無法與重點高校相比,從而學生對于所學課程往往也與生產實際相脫離,更是流于理論化的教學過程。這直接表現在許多高校缺少或缺乏相應的實驗課程,忽略實踐環節和根本上缺少實踐環節,這嚴重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
除招生規模擴大的客觀因素之外,強化大學實驗課程配置,注重實踐環節和建立穩定可靠的實踐基地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的現狀是:一些大學只顧規模的擴大,而無法顧及學生的實踐教學過程,只能完成相關的理論教學,實驗環節或實習環節流于形式,因此造成的必然后果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差,學生投入社會之后需要重復教育或二次教育。導致在就業競爭中缺乏競爭力,本質上影響到學校的辦學質量。因此對如何加強實驗課程設置,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過程和培育實踐基地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值得指出的是,與師范類大學或文科院校相比,理工科大學的專業課程往往需要理論與實踐并重,如果教學過程只注重學生的理論教學,那么學生的學習往往會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而實驗和實踐環節往往能夠很好地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理工科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學習的直接成果表現在它與生產實際的結合應用上,比如信息技術、電子電器、汽車工程、機械制造、通訊工程等等,許多知識是現實中生產與實際生活的體現與延伸,如果不加強實驗和實踐過程,對理工科學生的培養則與其他文科類的學生并無兩樣,似乎只是培養了學生抽象的思維能力,而實踐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提高。舉例來說,對于理工科大學的學生,如果開設了數據庫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數據庫,什么是關系數據庫,而且還應該讓學生真正懂得如何使用一個具體的應用系統開發平臺來開發數據庫應用系統,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教師對這一領域的技術有相當的認識,在教學上不僅是停留于理論知識的介紹。涉及一個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師應該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具體使用一個開發平臺來展現這樣的原理與實現這樣的技術。對關系數據庫的概念,如果只是理論上的介紹,往往學生是一知半解或者不知所云。但如果使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關系數據庫系統來演示或者在課堂上直接開發一個簡單的關系數據庫系統,學生將會深刻領會這一概念的真正含義并把握創建關系數據庫的過程。又比如,對于嵌入式系統的概念,學生在學習中很難真正理解它的意義,但如果在實驗中教師給學生示范一個簡單的嵌入式程序的編制并運行其結果,它會使學生從直接現實的過程中把握嵌入式系統的概念并能夠學會編制嵌入式的應用程序,這也需要從根本上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研究創新的教學手段。
三、建立穩固的教學實習基地是提高理工科大學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除了強化校內課堂實驗過程之外,提高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理解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學生參與課外實習。課外實習基地建設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一些高校的實習基地建設不僅未能得到加強,反而有所削弱。主要表現在,一些高校缺乏應有的實習基地,一些學校缺少或根本沒有實習基地。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有些學校曾經有過的校辦工廠往往也承包到人,考慮到安全或其他因素,這些校辦工廠通常不愿意接納實習學生,其他企業更是如此。即使有校辦工廠或企業愿意接納學校的學生實習,往往工廠的規模和它生產的內容也與教學內容是不一致的,不能對口實習。因此一些學校的基本做法是,讓學生參觀一下工廠,使他們知道什么叫工廠或企業,其實習內容也主要介紹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家成功的經驗。不難想像,這種實習對于教學實踐產生的作用的局限性。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級院校,按照常年的實習內容要求,建立穩固的教學實踐基地,如機械制造相關課程的實習,需要與制造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電子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實習,需要與信息行業建立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電氣工程專業的實習需要與電氣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否則,學生的課外實習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篇7
1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發展
黃炎培來自于貧困的知識分子家庭,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學成后的十余年間,黃炎培舉辦了多個學堂,積極從事學校教育。總結為以下三個階段:教育實踐中,黃炎培發現了傳統教育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弊端,很多學子在飽受教育之后仍停留在理論水平,實踐能力較之很差。通過這樣的教育形式無法挽救民族危亡。黃炎培認為教育不能獨立于社會生活的實踐經驗而進行,他主張德、體、智全面發展的教育,“打破平面的教育,而為立體的教育”,改變過去偏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提倡實用主義教育,主張教育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階段,經過對國內外的一番考察。黃炎培得到啟發,在實用主義教育基礎上提出職業教育的思想,經過考察后的思考總結,1916年9月黃炎培正式提出了職業教育的定義,具體可以理解為:在遵循不同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基礎上,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謀生的技能,并能夠在生活工作中找到樂趣,同時履行應盡的義務,為社會、為國家貢獻一己之力。他認為,職業教育要關注個性發展,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在獲得謀生手段的基礎上服務于社會和國家乃至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教學中遵守“手腦并用”、“做學合一”原則。
大職業教育主義階段,20世紀中國工商業發展很不景氣,實用型人才供過于求,就業出現較大困境。使得社會、家人及學生都對職業教育信心不足,職業教育辦學受到較大阻力,發展面臨嚴重危機。認真的思考總結后,他意識到,教育須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職業教育更是如此,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必須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就業指導等方面都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化特性。他于1926年1月發表《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書》,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這標志著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2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思想內涵
手腦并用是其核心思想,我們要從多方面多層次對其進行解析。
2.1 首先,從辦學宗旨和教育目的來看,“手腦并用”理念倡導和要求職業教育服務社會、服務平民。黃炎培倡導、推行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基于此,他提出“辦職業教育,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職業學校”;“必須同時與社會經濟結構相匹配,與社會生活相配合,才能興旺發達”;“凡平民教育性質之職業學校,最合現今社會所需要。”根據黃炎培的眾多言論和他首創的職業學校的立校旨趣,以及他后來幾十年的實踐,應當而且可以把“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并起家來”作為“手腦并用”的一種釋義,并且這種釋義在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處在首要和最高的層次上。
2.2 從訓育方針和德育標準來看,“手腦并用”的理念倡導和要求做人第一、敬業樂群。黃炎培認為,職業“是人類在共同生活下一種確定的互助行為。職業教育,即是給人們以互助行為的素養,完成他們共同生活的天職”。由此,他認為要用最多的熱誠,包涵一切,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發揮大合作的精神,做訓練的方針,使受吾教育的,精神方面和智能方面,完全適合于人群需要。
2.3 從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來看,“手腦并用”理念倡導和要求職業教育注重實用、注重技能。黃炎培先生創辦職業教育,一改傳統的重書本、輕實用的傾向。他還說: “如果只注重書本知識,而不去實地參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地,需手腦并用。”“職業教育,不唯著重‘知’,尤著重在‘能’”,“辦職業教育不但著重知能,而且還需養成他們適于這種生活的習慣”。
2.4 從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來看,“手腦并用”理念倡導和要求職業教育手腦聯動、做學合一。“手腦并用”作為教學過程、教育方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它倡導和要求的是做學合一、知行統一、智能并重。黃炎培指出:“職業教育應做學合一,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辦職業教育,萬不可專靠想,專靠說,專靠寫,必須切切實實去‘做’”,“手腦聯合訓練,確是人類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適合青年期身心發展的自然要求。”通過對黃炎培先生手腦聯動、做學合一的教學原則的全面、深刻的了解。足見在他的思維視野中,堅持手腦聯動、做學合一的教學原則,不僅是由“手腦并用”的辦學宗旨和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所規定了的,而且是人類文明生成歷史中的基本事實和必然規律,又是青年期身心發展的自然要求。
3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意義
黃炎培老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經久不衰,歷久彌新,面對當今社會就業的巨大壓力,仍是我們亟須從歷史中吸取經驗的源泉。辦學者應該從中領悟到,應為大多數平民謀幸福,以達到了“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目的。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絡。職業教育機關的本質是十分富于社會性的,所以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會化。必須謀學生個性之發展。人人依其個性,因材施教,將“對己謀生”與“對群服務”統一了起來,將發展個性、能力本位與全面發展統一了起來。職業教育界的同仁不能按部就班、年復一年地辦學,而必須始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是動態的,是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的,只有這樣的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對于求學者,要學會手腦聯動,做學合一。黃炎培從職業教育的目的和本質特征出發,強調職業教育必須注重技能,注重實用,要達到“技能純熟”。他說 “職業教育的目標,很簡單,很分明,是給人家一種實際上服務的技能,得了以后,要去實地應用。把所學應用于實際,應用于生產,應用于生活,這才是職業教育的宗旨。他對辦學者的啟思,對求學者的忠告對現今社會仍具有深遠的影響……
篇8
職業教育在德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向來是德國民族引以為豪的教育財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在就業前接受過正規的職業培訓,以學校和企業雙向結合的培訓造就了德國出色的技術水平,使德國的工業及工藝技術一直處于世界經濟發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會背景及發展水平之上形成的體制,由于在本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其地位發生了動搖,出現了職業教育與培訓位置間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需要培訓人員的增加與企業提供培訓位置的減少。這種矛盾的出現是由于當時企業的經濟結構與勞動組織的相應調整與變化,使得一直以和諧發展的職業培訓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危機,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關系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當時德國尚缺少對培訓位置的數據統計,國家在職業教育發展問題上缺乏足夠的規劃與預測。對此,德國的教育科學部部長Helmut ROHDE認為,職業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務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訓,為我們的青年一代能夠在職業培訓市場上找到一個合適的、高質量的培訓位置。如何解決此問題,德國政府將目光對準了職業教育的研究,希望通過對職業培訓市場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對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能夠防患于未然,實現對職業教育的科學規劃與管理。事實證明,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與完善,保證了此報告的順利實施與完成。1976年,鑒于對培訓位置供求數據的統計與對培訓位置的規劃和預測的需要,《培訓崗位促進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確聯邦政府將職業教育報告作為每年對職業教育現狀和發展的綜述性報告,包含關于職業教育的統計數據和職業教育計劃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職業教育報告。其后,1981年頒布的《職業教育促進法》又將職業教育的研究與職業教育的管理與規劃相聯系,明確了職業教育研究在國家職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務,并就為完成報告所應有的研究組織與機構、相應承擔的責任及義務作了明確的法律規定。
二、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職業教育報告》是聯邦教育與科學部每年出版的職教政策性報告 它是聯邦政府在制定職業教育政策時所依據的綱領性文件。是所有職業教育政策制定、規劃和實施人員制定工作計劃的基礎,稱之為德國政府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白皮書。
2.《職業教育報告》由聯邦教育與科學部聯邦職教所研究、起草 它對整個聯邦職業培訓的質和量統計基礎數據進行研究以及對各地區、各行業的培訓情況進行總結。完成此報告的宗旨是將全社會的職業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協助聯邦政府解決職業教育事業發展上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問題。
3.《職業教育報告》自1977年開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它對教育政策及社會產生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一是此報告所形成的歷年對培訓市場供需關系的分析與研究,一直是德國政府職業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據;二是它對社會、企業培訓崗位的設立,家庭、個人職業崗位的選擇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三、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的結構與內容
德國職業教育報告內容大致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報告。以1997年內容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對過去職業教育發展形勢的總結與評價;現實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挑戰與要求;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政府對出現的問題采取的政策與措施及前景展望。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出了德國政府對過去職業教育發展所持的態度與意見,國家對整個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性的預測,代表了國家的教育意志與思想;但同時不排除社會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業界、社會少數派代表的意見。
第二部分為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狀況及數據統計。以1997年為例,主要有:職業培訓的量的發展;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與趨勢;職業教育的內容形式及其結構問題;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職業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的國際比較等。
兩部分的內容特點:
第二部分側重于研究方面,通過對大量的統計數據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課題研究,體現出教育決策所具有的科學性及可行性”。同時,對職業教育發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進行了論述。其中包含有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職業教育與個人發展、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職業教育的內部發展、職業教育師資、職業咨詢與指導、促進與支持婦女及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新的職業及對職業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領域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差異及教育政策諸方面的內容,其全面與詳實是任何一類研究報告所不能比擬和涵蓋的。
四、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的內容特點分析
德國職業教育年度報告,之所以能在德國教育界與經濟界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報告將職業教育研究與國家的教育及就業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 在《職業教育促進法》中指出,職業教育規劃是協調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通過教育規劃使職業教育的發展盡可能符合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需要,這種職業教育規劃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職業培訓單位提供的從性質、數量、規模和地域的培訓名額的統計與分析,預測并提供職業培訓位置。因此,要求聯邦主部門對職業培訓名額在地域和行業方面的供求發展進行經常的觀察,具體的內容即為年度報告,報告中須說明下一個年度可能提供的職業培訓名額的情況,若應提供的培訓名額不能得到保證,則必須在報告中提出克服困難的建議。
鑒于此,對職業培訓位置的分析與預測構成了整個報告的主體,是整個報告的主要任務之一。這種研究內容與時展需要相結合的思路,使職業教育研究一開始就納入緊密聯系實際開展綜合研究,為社會發展服務的軌道。通過以分析職業培訓市場供求關系入手,實現了職業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統一,這也從某種方面體現出了德國民族務實、求真的民族個性。
這種對職業培訓位置的分析預測,所具有的深遠意義還在于,明確了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政策。通過系統的對職業教育數據的定量分析,為企業界、行業組織、工會團體、公開的社會組織開展培訓提供了廣泛的信息,從而實現了研究為社會服務的目的;同時,一個最有意義的特征是,這份報告為廣大青年及適合培訓者所利用,成為其選擇培訓位置,確定將來的就業機會與可能的重要工具。
2.國家對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視,將教育決策、規劃與管理緊密與教育研究相連 突出的特征就是聯邦職教所的建立,同時賦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務。根據《職業教育促進法》,聯邦職教所是一個法人團體,主要任務有:①協助準備國家的培訓條例和其他法則、職業教育報告及進行職業教育統計;②促進模式試驗;③就職業教育問題向聯邦政府提供咨詢,進行并促進職業教育研究;④編制獲承認的培訓職業目錄;⑤審核、批準并贊助職業培訓函授課程。聯邦職教所屬于聯邦教育科學部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與決策機構,同時,在法律基礎上建立了主管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監督保證了各項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內容的專業水平。
3.職業報告除大量的統計數據外,還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課題、典型試驗,代表著較高的專業和學術水平,其觀點與內容在德國職教界具有廣泛的影響 作為國家最高的職業教育研究機構,聯邦職教所除完成歷年的政府報告外,還承擔有大量的研究與試驗任務,至今進行了約125個專項典型試驗課題,它以不同的時間周期來運作,在每年的報告中將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報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類,即重點研究課題、一般性研究課題、超前研究課題及國際資金資助課題。其中超前研究課題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是自1995年起為適應職業教育出現的新形勢與新情況而設立的,迄今為止進行了三方面內容的專項研究,即職業資格和能力與職業的升遷;新的職業與新的就業領域;通過教育改革體現職業教育課程的個性化與差異性。
典型試驗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國職教研究的特色及價值取向。1978年以來,聯邦職教所利用聯邦教育與科學部的資金資助校外職業教育典型實驗,以開發和實驗職教實踐的新舉措。這類試驗內容與問題來自于職業教育實踐,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試驗的結果同時也能夠在相應的領域推廣與應用,從而實現了研究的社會價值。如“學習島”的研究,新職業與就業領域的研究。這種兼顧了職業教育制度與就業制度雙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國職教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研究的內容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將來的職業教育發展;同時,所形成的職業教育思想與職業教育概念豐富了職業教育理論。
4.研究數據的全面與可靠,保證了報告內容的科學性與教育決策服務的價值 根據《職業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報告所涉及的數據主要有兩部分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記入冊的培訓合同簽訂數及由聯邦勞動局介紹但未被利用的培訓位置數和在聯邦勞動局登記尋找培訓位置的人數;②預測該年度的尋找培訓位置的人數和可提供的培訓位置數額。歷年報告就上一年職業教育形勢與培訓位置的供給進行總結與評價,盡可能對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進行客觀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今后的供需進行有針對性的預測與展望。
為了保障此數據統計的收集與整理,相應制定了一系列數據統計歸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聯邦統計局主要管理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基本統計數據,保證此數據的共同利用價值;具體有關職業教育數據內容的調查設計、數據的登記整理及培訓合同簽訂數由聯邦職教所管理進行。此數據與各級地方勞動部門登記的需培訓人數構成培訓位置分析與預測的基本數據。各州統計局負責本州職業學校的有關數據的管理;勞動就業人口數和參加職業咨詢與職業指導數則來自聯邦勞動部。
5.報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學的務實精神與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貫穿此報告體現出的是研究計劃的周密性,準備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員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內容的實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將下一年的報告在研討的基礎上進行人員及內容分工,這種分工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作為年度報告的任務承擔者,必須在所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所要求的內容。從事此報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員約有80余人,相當于全所人員的五分之一,從而保證了此報告的質量與水平;此外,這種分工表現為內容的細化與具體,作為研究人員能夠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內容,達到報告內容的準確與實用。
轉貼于 五、中國職業教育報告情況及其發展思考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教育研究領域為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一直將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本國的具體研究需求相結合作為努力方向,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們的研究報告,還僅僅停留在作為一份數據匯總與資料整理基礎上的研究報告,與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相比,存在著幾個不夠明確的問題。第一,報告的屬性問題,即此報告屬于研究性的課題還是同時具有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服務的功能,這決定著報告的寫作方向與具體內容的制定,正因為對此問題界定不夠明確,不可避免地出現對此報告內容與結構問題的反復爭論。第二,報告的特色問題,即什么是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報告。從內容上講,我們的報告在目前不可能對勞動力培訓市場進行調查與預測的前提下,其主要內容僅僅停留在對歷年職業教育發展基本狀況的數據統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但由于對構成中國職教報告的基本框架、具體內容、形式諸方面的認識與理解存在著不一致,從而使報告成了年復一年的統計資料,長此以往,將逐漸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第三,報告的結構問題,即在對我國職業教育進行全面描述的基礎上,就數據分析與宏觀決策研究的結合,整體描述與地方特色的兼顧問題。根據我國國情及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在報告中如何體現此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第四,對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學改革的宣傳與推廣問題,作為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應加以考慮。
德國職業教育報告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與完善,為我們的報告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范例,在總結我們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具體研究情況,為完成我們的報告,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報告所應有的組織、管理制度建設 如果歷年的職教報告是我們今后的一項常規工作,且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與咨詢工具,而我國現行的法律還沒有對教育科研做出具體化的規定時,我們的報告迫切需要進行管理部門的參與支持。對完成研究所應有的組織機構、管理職責、人員經費、時間進度等方面,應做出一系列的規定,通過制度化的管理完成報告的任務。
2.對現行報告進行認真研究,確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內容,就其形式、結構、篇幅等具體事項做出原則規定,使報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特別是就報告所涉及的數據統計、文獻資料,應建立一套穩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及我國的地域差距大的特點,作為一份政策性的參考資料,發揮地方研究部門的積極性,擴大地方的研究內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報告成為各地經驗利用與推廣的工具,將是一個發展方向。
3.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提高了報告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 特別是報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以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導,除需要對現實的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外,就問題本身需要進行大量的分析與研究,并能夠提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為此提高從事研究報告人員的科研水平,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職業教育;雙元制;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9-0232-01
德國所采用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工人,被稱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本文從兩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比較出發,分析兩國職業教育特點,并闡述了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培養模式特點比較
1.職業培訓在學校和企業兩個完全不同的機構中進行,兩者互為補充,以企業培訓為主。受訓者兼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在企業接受培訓是學徒身份,另一方面在職業學校接受理論課教育,是學校的學生。
2.師資隊伍。德國職業教育教師要取得教師資格,必須完成兩個階段的嚴格教育才能取得正式的“職業教師資格”。這種嚴格的教師選拔方式保證了職業教師的高水平和高質量,而且還必須不斷參加進修,掌握本專業最新技術。
3.教學方法。德國的職業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的規范教育,注重團隊精神和與人溝通合作等素質內涵的潛移默化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普遍使用小組討論、總結性發言或演講、相互評價與評論等方法,在實踐教學中普遍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等。
4.課程內容。德國的專業課程完全是綜合化的一門課程,專業教師講授內容相互配合。而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都在10門左右。從事這些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基本上都是獨立講授各自的專業課程,注重本學科的理論教學,缺乏專業知識與具體操作實踐的溝通和連接。
5.先進而充足的教學設備。職業學校的實驗室、實習車間配有數量充足、性能先進的教學器材。這些設備主要是政府添置,也有企業贊助提供的產品。而中國大部分職業院校教學設備都是學校自行購置,很少有企業給予贊助,而且儀器申報程序多、更新周期長。
6.德國法律規定,主管部門負責進行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的結業考試。這種考試既是一種評定學習成績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確定學徒今后能否在復雜的實際環境中勝任專業人員的工作,是否適合他們選擇的職業。
二、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1.教育體制和觀念的轉變。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偏低,被定位在“大專”層次上。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轉變觀念,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職業教育進行宏觀管理,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真正落實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要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落到實處。
2.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由于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專層次,很難吸引高水平的師資,特別是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高素質人才積極參與。中國汽車院校的教師大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普遍缺乏動手能力。
篇10
李守可在《教育與職業》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作者介紹了幾個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契合產業發展的歷程并就其共性特征進行了總結,最后,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能夠有效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契合產業發展的啟示。
現代職業教育自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發展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以工業立國,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以“雙元制”為主,近年來“雙元制”的范圍已延伸至高等教育,形成雙元制大學。德國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定向性和專業性,專深型職業教育與中高端產業對接。澳大利亞的產業結構是傳統重點產業和新興重點產業相結合的,其職業教育既要兼顧傳統產業,又要重點服務新興產業。其中,與產業聯系最緊密,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最多、質量最高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是以應用和技術為本,是一種集就業導向、行業參與、市場調節、學校配合一體的辦學機制。澳大利亞實用型職業教育完全契合產業結構的變革與調整。美國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科技、信息、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在國家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當前,美國的職業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職業教育、中等后教育、繼續教育,不單純強調技術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社會適應性,人才培養主要圍繞“五種能力、三種素質”來組織。美國多能型職業教育與主要產業對接緊密。英國的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職業教育也主要是面向第三產業。英國并沒有單列的職業教育類別,職業教育主要在繼續教育體系內中實施。英國的職業教育以需求為導向,主要通過行業技能委員會與雇主的參與來保證,寬徑型職業教育與產業調整對接緊密。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契合產業發展的共性特征有:1.頂層設計合理。職業教育的定位是為產業發展與調整服務的,并從政策、法律、經費投入、行業參與等諸方面給予硬性規定,尤其強調行業、企業、雇主參與職業教育的全過程。2.定位主次分明。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圍繞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產業發展的需求是擺在第一位的。3.辦學靈活多元。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根據產業人才需求的輕、重、緩、急,采取了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包括培訓目標多樣性、學習形式多樣化和教學場所的多樣性。4.改革持續深入。各國都注重持續的改革,且改革的方向、力度、廣度都緊貼產業發展實際。
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時期,職業教育該如何與產業發展互動達到充分契合,需要做到:1.建構宏觀指導與產業深度介入結合職教體系。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職能部門作為主要推動部門進行宏觀指導與建構,包括立法、制度、體系、保障等,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與契合產業發展的最根本保證。2.建構產業發展變動與職業教育信息對接平臺。從根本上來說,產業發展變動與職業教育信息對接其實是供需關系的對接。信息對接平臺的建構,為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提供依據。3.建立公立職業教育與營利職業教育多元體系。國際勞工組織認為,應調整政府及其他權益者在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的作用,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培訓需要。4.改革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并下放辦學的自。多元、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管理方式能夠改變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比較僵化,與產業的對接也不夠靈活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