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元節范文
時間:2023-03-26 19:4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什么是中元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
歷史淵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于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并不確定,后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各地習俗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觀。
面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江蘇省部分地區,很多人還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祭祀土地和莊稼
篇2
中元節祭奠有什么講究
燒紙錢的數量多少并不在乎,主要是紙錢上面打的錢的多少,這是有很大的講究,單憑一個“錢”字,是金戈戈三個字組成,所以紙錢上面的錢數,也應該用“金銀銅鐵錫”來計算,一為金、二為銀、三為銅、四為鐵、五為錫,六為金、七為銀、八為銅、九為鐵、十為錫,十一為金。
一般求神、還愿、解災、過節、死了人燒老福紙,還是用六個眼(六個錢)和十一個眼(十一個錢)一排的錢紙為最佳。祭神、開靈、做齋應該用七個眼(七個錢一排)的最好。送鬼送花盤,七月半,應該用八個眼(八個錢)一排的最妥。在燒紙的時候,若遇到不燃的情況,不可把錢紙撥亂了,這樣鬼神很難齊整,鬼神又要來索取,這樣燒紙錢的家庭人口難安。
香的顏色現在社會上一般都只有紅、黃、青三種,這三種香并非凡是燒香都可用,其中是有著明顯區分的。
紅色——代表喜慶,一般用于喜事場中,過時過節,搞慶祝方面最為合理。
黃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壽、請神、拜佛、解災,最為合理。
青色——代表陰暗的含意,一般用來收鬼、送花盤、開靈、做齋等事方可。
因此:在每次燒香前,都宜先考慮要燒什么顏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蔭,才不會燒錯香。不論什么東西,都不是越多越好,燒香亦是有極限的,一般燒香是一柱為好(三支),一柱為開泰香,主家庭圓滿,父慈子孝,福祿齊來,健康長壽。
三柱(九支)為進取香,主六親和睦,地鄰安穩,名利雙收,健康長壽。九柱(又稱為九品,把香橫順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體)為轉還香,可以四通八達,轉遷升位,萬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況不可燒,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舊迎新。
中元節是為了紀念誰:目蓮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盂蘭盆節起源于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卻肆意胡為,毆僧罵道,閻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獄受苦。某日目蓮神游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不勝悲哀,于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目蓮無計可施,請教于佛祖,佛祖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于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才能脫離鬼道,升入天堂。后來的盂蘭盆會就是因目蓮救母之事而來的。
據《盂蘭盆經》所載,眾僧在四月十五日“結制”于廟中持誦經咒,一共過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眾僧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福報可百倍。
佛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百味五果供養僧伽,以所得福報來為在生父母植福,也為去世父母超渡。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相關文章:
1.2019中元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元節傳統習俗
2.2019鬼節出門注意事項,中元節可以提前燒紙嗎
3.2019中元節一般過幾天 中元節祭祀祖先需要哪些食物
篇3
20xx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的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地區,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青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栝”、“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和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稱為行歌、踏歌。
元宵節的愛情故事
元宵節還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陳后主是南陳最后一個皇帝。他有一妹妹被封為樂昌公主,才貌雙全,嫁給了一個叫徐德言的舍人為妻。徐德言看到南陳政治腐敗,滅之指日可待,便對樂昌公主說:以您的才貌亡國后必將落入權豪之手。到那時倘若我們姻緣未絕,如何相見?于是夫妻兩人商量,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日后重見的憑證,并約定一旦亡國,兩人離散,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到賣鏡子的街市相見。果然,時隔不久,南陳被隋所滅,樂昌公主落入隋朝大將楊素之手。由于樂昌公主才貌絕世,頗受楊素寵愛。而她的丈夫徐德言卻顛沛流離,千里尋妻到京城,樂昌公主也日夜思念丈夫的安危。正月十五日,她派人以賣破鏡為名,到鏡市尋夫。派去的人與持破鏡的徐德言相見,將破鏡合在一起果然重圓。樂昌公主得知其夫還健在,卻無法與之相見,連日茶不思,飯不香。楊素知情后,也被他們堅貞的愛情所打動,于是,召來徐德言讓他們夫妻團回、一就是成語“破鏡重圓”的故事。
這一故事發生在元宵節,正反映了當時元宵節的熱鬧與繁華,所以,元宵節又是親人、情人相會的時節。
元宵節關于愛情的詩句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傳統戲曲里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濕 一作:滿)
解語花·上元
宋代: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女冠子·元夕
宋代:蔣捷
篇4
什么是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20xx元宵節月亮圓嗎
今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將迎來年度最大滿月——“超級月亮”。2月19日這天,月球將在17:03通過今年離地球最近的近地點,地心至月心距離356760.688公里,使得午夜23:54的滿月成為今年最大滿月,地心所見滿月的視直徑為33.5角分,比9月14日今年最小滿月視直徑29.4角分,大了約13.9%,亮度更比最小滿月亮了30%左右,可謂是一次真正的“超級月亮”。